綠色農業發展前景范文

時間:2023-07-18 17:36: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綠色農業發展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綠色農業發展前景

篇1

摘 要 農產品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和日常生活用品,其營銷創新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綠色農業,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性經濟,無不滲透著社會科學大類中管理學、經濟學等基本原理。社會科學是綠色農業發展的指明燈,唯有正確分析綠色農業中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成本,并采用科學高效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促進綠色農業的欣欣向榮。

關鍵詞 綠色農業 重要性 生態文明建設 約束因素 措施

一、引言:發展綠色農業的重要性

綠色農業是綠色經濟的重要內容。綠色農業以“綠色環境”、“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為主體,促使過分依賴化肥、農藥的“黑色農業”向主要依靠生物內在機制的“綠色農業”轉變。它涵蓋農業生產行為、城鄉居民消費行為的各個方面,不但可以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對于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我國人口質量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綠色農業也是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越來越關心食品安全問題,綠色農業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巨大。在國內外市場上,農、畜產品質量特別是安全性已經成為決定競爭能力和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

走綠色農業產業化、精細化、品牌化發展之路是推進農產品產業騰飛發展、滾動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各地市場上綠色食品價格均比同類的普通食品價格高,這主要是因為綠色食品生產的成本比一般食品高和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在價格上要高出普通同種食品價格的 20%--50 %,有的甚至高出一倍左右。由于綠色食品生產既要求生產的環境無污染,又限制了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保證了消費者食用的衛生、安全、健康,保證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綠色食品生產既有經濟效益,又可帶來社會效益。

發展綠色農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條件。發展綠色農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發展綠色農業有利于改善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局面,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的生態系統平衡與良性循環。發展綠色農業已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二、發展瓶頸之技術創新

為簡化分析,我假定勞動與土地價格比率不變,為降低最小成本均衡點,需向下平移技術水平。這有賴于綠色農業綜合性生產技術變遷而不是單一性的技術改進:使用優質、高產、抗旱、耐貧瘠品種,實行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生物防治,增加有機肥料投入,開發生物質能源技術,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改善生產條件等。其根本原理是采用新技術提高勞動投入的效率,增加總產出,生產優質綠色產品,使產出品總價值提高,相對而言就是降低最小成本均衡點。

三、我國農產品綠色營銷存在的問題

(1)綠色食品市場發展緩慢,缺乏政府扶持

我國的農業集約化歷史時期較短,雖然政府在不斷號召農業應當實施由數量增長型逐步向質量效益型的過渡,但國家的宏觀政策從整體上作用不大,糧食生產仍然以區域自給和糧食部門為主要渠道的銷售為主,瓜果蔬菜等副食品生產雖然已經放開,但市場組織仍需較長的時期才能建立起來。

(2)市場體系無序化,缺乏整體形象

綠色產品市場無序化特點非常明顯。首先,許多的非綠色產品以 “綠色產品”的名義進行市場交易,一些不法之徒假冒綠色食品的商標欺瞞消費者,大大損害了綠色食品在市場上的整體形象。其次,大量綠色產品因為缺乏可識別的顯著邊疆經濟與文化標志反而被市場排除在外。最后,絕大份額的綠色產品實行市場調節價格,經過市場競爭形成最終價格,有些經營者就利用綠色產品來牟取暴利,擾亂了市場秩序。

(3)綠色市場空間小,產銷渠道不平衡

首先,與傳統食品相比,綠色食品生產規模非常小,即使再發展更多的蔬菜、飲料、糧油類的產品,所占市場份額依然很小。其次,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空間距離加大了綠色食品的供貨渠道困難,造成產銷脫節,同時因為國內區域經濟發展與國民收入水平差別,導致綠色食品市場消費發展緩慢。再次,綠色食品市場發展依然存在著營銷手段不科學的狀況。

(4)營銷觀念滯后,網絡建設不健全

我國綠色食品企業市場營銷存在工作滯后問題,諸如營銷網絡不健全,市場信息不完善,營銷人員素質低等導致營銷效果低下的許多問題。具體表現有: 一是不注重消費者需求已向多樣化、高層次發展,仍然以單一的產品在市場上銷售;二是不注重產品外在包裝和內在等次的有效統一,失去吸引力和競爭優勢;三是綠色食品無顯著的綠色品牌和商標,無法增強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生產企業的印象。

四、實施綠色農業采取的措施

形成共識,各國都來關注可持續發展。各國政府要對實施綠色農業高度重視。把實施綠色農業納入本國政府的發展規劃之中,建立組織機構,制定管理規則,提供人才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亞太理事會要利用亞太地區有機農業與綠色食品信息網向各成員國傳播綠色和有機生產信息,實踐經驗,開展綠色和有機農業的培訓和理論研討,提高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者、加工商、經營者的認識水平和管理能力。納入亞太經社理事會議程,爭取聯合國的支持。亞太理事會要把綠色和有機農業項目重點投放到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地區,并要提供學習考察機會和尋求開發資金的支持。

中國要充分發揮綠色農業的引導和帶頭作用。要積極響應亞太會議提出的31條倡議,加入亞太地區綠色農業聯盟,認真參與聯盟即將組織的亞太有機農業博覽會、亞太地區綠色和有機農業貿易交流會。

綜上所述,大力推進綠色農業產業化、精細化、品牌化發展是現代農業的最佳選擇和成功之路,對“產、加、銷”各個環節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和帶動功能,必將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步伐。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生態效益 循環農業模式 食用菌種植

我國是人口大國,耕地面積少、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生產力水平不高等因素是制約我國農業建設發展的主要原因,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國應加快發展循環農業的步伐。食用菌種植的循環農業模式是采用循環生產的農業模式,它主要是推進農業資源向多層與高效流動的活動,有利于提高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的利用率,實現節能減排,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

一、我國循環農業模式的研究

(一)循環農業的特征

減量化:節約農業資源的使用,減少農業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農業垃圾”的再次使用,提高農業產品的利用率;再循環:農業產品利用后的再次循環。

(二)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的意義

循環農業模式是打破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它利用農業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的特點,對農業廢棄物進行處理,有效地遏制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資源匱乏O問的眼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想目標,循環農業的發展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這也是推動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循環農業提高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而農業循環經濟是構建社會循環經濟的重要因素,所以,循環農業的發展推動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我國循環農業在發展中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的循環農業模式任然處于初級階段,技術型專門人才的短缺、農戶文化素質不高、模式的規劃不全面、資金的匱乏導致循環農業模式發展規模較小,在當前的農業中所占的比重不高,未能形成成熟穩定的發展氛圍。

(四)對我國循環農業發展提出的措施

要進行科學的規劃指導,制定一套長遠發展計劃;結合相關法律條例,完善循環農業的管理體制和運用機制;要全面提高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培養專門性技術人才,加強對該模式的深入研究力度;要致力于保護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二、食用菌種植的循環農業模式的分析

(一)食用菌種植的循環模式

食用菌種植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益”的一種新型農業技術,它是以循環利用為核心,變農業廢棄物為農業生產的原材料,食用菌種植產業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重點產業,它主要是把農業生產中產生的農業垃圾循環再利用,例如:農業秸稈、果皮碎殼等都是食用菌種植的原材料。

1、“農業垃圾”的第一次利用

食用菌種植就是把那些不能被人體直接利用的“農業垃圾”通過菌絲體在纖維霉素的融合,將“農業垃圾”中的纖維素等成分分解成葡萄糖等小分子化合物,種植出人們可以食用的綠色、健康的食用菌產品。

2、“農業垃圾”的循環二次利用

已經分解過一次的“農業垃圾”還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把廢棄物加入農田中,不僅可以提高土壤的肥沃程度,促進農作物的健康發展,還能作為家畜的飼料。食用菌的種植就是“變廢為寶”,充分的利用了農業資源,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3、“農業垃圾的再次利用

家禽的非編其實也可以利用到食用菌種植之中,在農業的生產中,食用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通過農業生產中廢物的多次循環利用,實現了食物鏈的良性循環。

(二)食用菌種植產業的市場發展前景

食用菌種植產業是人類循環農業發展重要產物,在我國未來的市場中有很大的發展前景。食用菌產品是含有高蛋白有機物綠色健康的食品,它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它不僅能起到保健作用,還具有較高的醫用價值。人們對食用菌產業品的需求兩越來越多,所以食用菌種植產的發展前景很廣闊。而且食用菌種植產業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新型產業,它的生產利潤是最高可達到產值的75%。

(三)食用菌種植產業的效益分析

1、生態效益方面:

我國每年在農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是很龐大的,2015年我國的秸稈產生量達到7.5億噸,如果把這些秸稈焚燒,將會直接威脅到我國的生態環境。通過食用菌種植的方式,有效的利用這些“農業垃圾“,變廢為寶,不僅能解決到了節能減排的作用,還能夠提高土地的肥沃能力和改善土壤結構,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經濟效益方面

食用菌種植可為農戶帶來很大的直接經濟收益,同時也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安徽省廬江縣為例:近年來,廬江縣大力推廣開展食用菌種植這一新興產業,到目前為止,該縣建成食用菌專業村50多個,發展10畝以上園區100余個,總面積累計達2萬畝,菇戶1萬戶,從業人員達到3萬人,到2016年年全縣基地規模已達到2.5億盤(袋),產量達23萬噸,創產值22億元。,該縣不僅注重食用菌種植產業的發展效益效益,同時還注重將食用菌種植產業和其他產業結合起來共同發展,延長食用菌種植產業鏈條,形成了“秸稈―食用菌原料―食用菌―食用菌廢棄物―蛋白飼料―畜禽養殖―糞便肥料―還林(田)”的“綠色產業鏈”,這不僅促進生態環境與產業的互促共贏的局面,同時還實現了食用菌種植產業的循環,提高了“農業垃圾”的循環利用率,促進了化工原料、交通運輸、包裝、印刷等領域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了生態循環經濟產業鏈。

三、結語

綜上所述,食用菌種植產業的發展,不僅解決了秸稈和家禽糞便等“農業垃圾”處理困難的問題,通過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為食用菌種植提供了原材料,節約了種植產業的成本,同時,還達到了節能減排的作用,保護了我國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丁強,王鴻磊,鄒積華,崔從光,宋俊芬,慕美財,高民,馬云飛.以食用菌種植為紐帶的循環農業模式[J].安徽農業科學,2011(11).

篇3

1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機遇和優勢

1.1 政策機遇良好

2010年5月召開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構建生態安全屏障,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同時出臺了一系列加快發展的政策,為農業發展,特別是生態循環農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1.2 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生態循環農業以生態安全、食品安全為前提,以沼氣為紐帶,將設施農業、畜禽養殖等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了廢棄資源的再利用,形成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的農業經濟體系,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因此,生態循環農業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1.3 農業資源區位優勢明顯

奇臺縣氣候條件獨特,光熱水土等生態資源豐富,擁有宜農土地200萬(667m2),農作物年種植面積在163萬(667m2)。適宜生產優質小麥、玉米、啤酒大麥、裸仁南瓜、打瓜、豌豆、糖料甜菜、油葵、高淀粉土豆、各類雜糧、辣椒等各類蔬菜。糧草充裕,畜禽養殖規模大,年內牲畜最高飼養量達到310萬頭(只),出欄牲畜206.7萬頭(只),家禽1100萬(羽),是做大做強生態循環農業的天然寶庫。此外,奇臺縣距首府烏魯木齊僅200公里,具有獨特的地緣優勢、區位優勢和特色農產品優勢。

2 奇臺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發展現狀

奇臺縣現有戶用沼氣池6734座,完成“改池、改圈、改廁”配套建設4200戶,建成生態溫室3000座,生態家園生態循環經濟示范村5個,溫室沼氣生態示范戶260個,2010年將新增700戶。主要推行“畜-沼-菜”庭院經濟模式和“禽-沼-菜”種養小區模式,使沼氣、標準化養殖小區、無公害基地和沼氣“四位一體”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加快,為畜牧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了重要平臺。如金奇萬頭豬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和奇臺縣鑫源種豬場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項目已基本完工,建設總容積為1600 m3,每座大中型沼氣池年產沼氣21.5萬m3,可為300戶農民供應清潔能源,年節約煤炭585 t,年產沼液1.4萬t、年產沼渣661 t。通過加工轉化,使畜禽糞便得到集中處理。奇臺縣秸稈還田量為872 t,堆肥量為9.1 t,秸稈青貯量達到14萬t,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44萬(667m2),農作物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80萬(667m2),以上措施的實施,減少了化肥和化學農藥的使用,避免了不合理使用,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

2.2 存在的問題

2.2.1 思想認識不夠.技術體系還有待完善

目前,農戶對生態農業的認識不到位,還不了解生態循環農業的實際意義,因而,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意識和愿望不夠強烈。生態循環農業的技術體系尚不健全,還沒有建立起一套能涵蓋“生態”、“循環”全部內容的較為完整的技術體系。

2.2.2 農業面源污染嚴重

據2008年開展的農業污染源普查結果表明,現今種植業污染主要有農用地膜、化肥和農藥。地膜年用量13.7 t.殘留量1.95 t;農田化肥年使用量462 t,使用量仍然偏高;養殖業污染表現在農村人畜糞便的處理方面不到位,部分規模化養殖場的畜禽糞便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影響了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

2.2.3 秸稈循環利用率有待提高

奇臺縣是農業大縣,農作物秸稈產量大,年秸稈產量為24.6萬t,因各種原因,部分作物秸稈被焚燒、隨意丟棄,造成能源浪費、環境污染,用作其他方面的有163.1 t,因此。秸稈循環再利用空間比較大。

3 奇臺縣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主要措施和建議

3.1 制定發展規劃,理順發展思路

按照奇臺縣委提出的“生態立縣,農業穩縣,旅游興縣,工業強縣”的發展思路,以培育和發展生態農產品為著力點,依托優越的自然環境、獨特的氣候、肥沃的土壤、優質的水源和無工業“三廢”污染等條件,高標準、規范化地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農業和環境協調發展。

3.2 加強生態農業的宣傳和技術培訓。營造發展氛圍

采取新聞媒體、農業信息網、農技110、發放資料等方式,深入宣傳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在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和保障生態安全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和意義,引導群眾樹立生態安全和資源再利用的觀念,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和支持循環農業發展,營造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3.3 加強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創新,完善技術體系

結合奇臺縣氣候地理條件和農業生產實際,重點在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創新方面下功夫,研究總結利于本縣長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合理利用資源,優化生態環境。將秸稈還田、生態沼氣工程、測土配方施肥、標準化生產等諸多方面有機結合起來,研究農業固體廢棄物堆肥無害化處理技術、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中的施肥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整合集成一套完善的技術體系,為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工作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3.4 因地制宜,多種模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結合牧民定居工程,繼續推行“畜-沼-菜”庭院經濟模式,一次性規劃,讓牧民長久受益;結合日光溫室生產基地和畜禽養殖小區的發展,推行“畜禽-沼-菜”種養小區模式,這兩種模式都要以沼氣清潔能源利用為突破口,建立健全沼氣建后服務體系,提升沼氣池運行水平和質量,發揮其聯結畜禽養殖、溫室蔬菜種植的作用,促進人畜糞便、作物秸稈等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生產沼氣、沼液和沼渣,解決農戶炊事照明用能需求,清潔、衛生、無害化的沼液、沼渣用作農作物肥料,保證農產品品質,保護和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贏。此外,結合農業生產實際,探索并推行“農作物種植一畜禽養殖一畜產品精深加工一廢棄物處理再利用”生態模式、“畜禽養殖一糞便一沼氣一有機肥一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生態循環鏈、“農作物秸稈一綜合利用”生態循環鏈等多種發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節本增效。

3.5 推行標準化生產,打造生態農業品牌

把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落腳點放在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環節,創造滿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的外部環境,建設重點生產基地,嚴格按照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規程操作,推行生物防治技術、農業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及機械防治技術,嚴格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全程監控,使農產品達到生產標準。加強農產品產、加、銷各個環節中質量安全監管,推行市場準入制度,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積極開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和生產基地認證,開展農產品注冊商標、地理標志,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確保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篇4

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保護好江西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江西省素有“六山一水兩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稱,全省有林地面積1036.66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2.90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0.05%;全省淡水已養殖面積33.72萬公頃,淡水魚類170多種,產量較多、經濟價值較高的有鯉、鯽、青、鰱等30多種。農業一直是江西的優勢產業,在過去的歲月里為國家提供商品糧、商品肉、農副產品出口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隨著農業科技推廣和產業化經營步伐的加快,傳統農業正迅速向現代農業轉變、生態農業前景可喜,綠色農產品正成為重要增長點。

二是要走農業特色化道路。就是要根據各地市的氣候、土壤、溫度等地理自然特點,按照比較優勢重點發展既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又有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的符合地方特色的產業,形成“一市一品”或“一縣一品”的產業格局。集中扶持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出口基地,并以高標準設施化栽培和工廠化生產,大力發展資本、技術密集與勞動密集相結合的農產品,擴大優質高檔產品出口。圍繞綠色化和特色化的要求,以現有區域性蔬菜產區為基礎,在城市形成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競爭能力強、市場潛力大、規模化生產的優質高效蔬菜和奶業生產基地。糧食、油料、生豬、花卉等要主攻品種優化、品質優化和品牌優化,提升良種化率和產品優質率。以南豐蜜桔和贛南臍橙為重點的水果,要選育推廣優良品種,提高產品保鮮、儲藏和分級、包裝等商品化處理程度,培育和發展水果優勢產區。以全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養殖淡水魚為主的養殖業,要逐步形成若干個魚類、蟹類、蝦類的繁殖養殖基地,有目的地遴選幾個繁殖點予以扶持,實行集約化經營,實行生物鏈的分層養殖和立體養殖,提高單產和養殖密度,形成產業化規模。

三是要走農業科技化道路。就是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技術密集型的高效農業。深化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建設,推進一批以智能型為方向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加強先進設施的完善配套,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使之成為良種、良苗生產和高新農業科技的孵化器,提高其示范、輻射能力,為區域優勢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繼續大力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圍繞優勢主導產品,有重點地選擇建設一批專用農產品和特色產品良種繁育和引繁中心。建設一批示范性項目,積極推廣新型綠色肥料、新型高效低度農藥、病蟲害綜防、新型農業機械、保鮮儲藏設施、先進儀器設備配套及有關成套實用技術,發揮各項技術的綜合運用效果。繼續推進和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創建一批以專業性區域農技站、農業科技示范場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相結合的“三位一體”農技推廣形式。培育適應專業化生產需要的各種民營科研推廣企業,促使科研與生產、推廣緊密結合,為農業發展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鞏固提高現有森林覆蓋水平,大力發展生態林業和觀光林業,推進林業持續、穩步、健康發展。

篇5

關鍵詞:設施葡萄栽培種植;發展;前景分析

1適宜葡萄設施栽培種植的自然條件

民勤縣地處甘肅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圍,縣境平均海拔1 366m,光照資源豐富,全年日照時數3 028h,有效積溫3 149.40 ℃,無霜期162d,年平均氣溫7.80 ℃,平均晝夜溫差15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且耕作土壤多以沙壤土為主,土層深厚,土質優良,土壤滲透性好,地溫上升快,非常適合設施葡萄栽培生產。

2葡萄設施栽培經濟效益及市場發展前景分析

2.1經濟效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葡萄生產標準的規范及國家對農藥殘留與有害物質檢測標準的不斷完善和強制實施,優質鮮食葡萄生產必將向少噴農藥甚至不噴農藥的地區轉移。而民勤縣乃至河西地區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光熱資源豐富,對于生產綠色無公害、高檔、大粒的晚熟等耐貯運優質鮮食葡萄有著十分有利的自然條件。

葡萄是比較耐旱的作物。利用民勤縣區獨特的自然條件,發展紅地球等葡萄晚熟品種推廣栽培,是比較有發展前景的。苗木前期露地生長,后期設施保護地調控生長,使葡萄在日光溫室內達到1年栽苗,2年結果,3~4年進入盛果期,畝產2 000kg以上,果實在12月底到元月中下旬采收上市,比正常地區和露地栽培苗木延遲采收90~100d,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到21%~23%,產品冬季不經貯藏,新鮮上市,極受市場歡迎。

2.2市場前景

2.2.1產品進入大市場限制因子。加入世貿組織后,關稅壁壘逐漸失去作用,代之而來的是“綠色壁壘”,即用綠色有機食品的標準“卡”市場。農產品要進入大的流通市場,必須是無污染,食用安全,優質有營養的產品。可以預見的是:大宗直接食用的農產品如水果,蔬菜在5~10年內在每個產區將會由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型生產轉變,并由此會誕生一批高標準農業示范園區,同時這已是保障農產品走無公害栽培道路的關鍵所在。

2.2.2貯藏保鮮葡萄與新鮮上市葡萄的市場空間競爭分析。經過冷藏保鮮的葡萄目前在國內保鮮技術上,全部采用SO2浸潤式和洗滌式殺菌來處理的。經過長期貯藏的葡萄果品表面殘留著大量的SO2分子,對人體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而利用設施保護延后栽培的葡萄是依靠樹體保鮮的,就有效的避免了這個難題。產品是綠色健康的,在葡萄生長后期配合使用套袋技術,使產品無農藥殘留,安全衛生,降低了病蟲危害,果粒美觀;果肉質量佳,味甜可口。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利用保護地種植出來的葡萄將有著很大的市場潛力。

2.2.3規避風險,政府引導。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設施栽培葡萄乃至設施農業,是一種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產業形式。產品一方面填補了市場空白,但同時也受到了市場控制。不可否認的是,在現階段,低價農產品還占著較大的市場份額,優質優價的產品銷售目標要鎖定于大、中城市,要著眼于開發外部市場,才能真正起到高質量、高價位、高效益的示范帶動作用,在這一實施過程中,政府部門將起著積極的“穿針引線”的引導作用。

3發展設施葡萄栽培的理由及前景展望

3.1理由

3.1.1由于民勤縣地處兩大沙漠交匯處,一年四季風大、沙多,還伴有沙塵暴,經過長期治理,有一定的改善,但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對于規模發展葡萄等其它農作物產區規劃是一大難題,所以,要使得葡萄種植成功,結合當前有利的發展機遇,發展葡萄設施栽培種植是必然要進行的一個產業。同時,也豐富了民勤縣區日光溫室經濟林的栽培種植資源。

3.1.2日光溫室葡萄栽培,配合滴灌設施,節水率可達28%,可以有效的緩解民勤縣區“生態用水、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的矛盾;也符合錢學森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發展沙產業技術路線。同時,可以有效的緩解壓縮耕地面積和提高農民收入的矛盾。

3.2前景展望“治沙”、“沙退人退”、“保護綠洲”,意味著要在一定的較長時期內,發展草畜、種樹,退耕還林,退耕退草,“關井壓田調結構”,壓縮耕地面積,這些舉措歸根到底還是“節水”,為恢復生態。這樣,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就是合乎目前民勤縣情的;同時也加快了節水型農業發展的步伐。日光溫室葡萄種植進入盛果期畝產量一般穩定在2 000kg,春節前后上市每千克售價在12~16元,畝收入可達2.40~3.20萬元。比較效益是種植辣椒的8倍以上,小麥的12倍以上,有著較高的經濟效益,能給農民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篇6

[關鍵詞]中國火龍果之鄉 羅甸火龍果發展歷程 發展優勢 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S66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3)07-0023-01

一、前言

黔貴大地是優良農業物種的理想發展之地。羅甸更是貴州天然的農作物養殖溫室。十二年羅甸致力于火龍果的產業發展之路,從引進到大面積推廣,從品種單一到自主培育多種優良品種,從不知名到名聲在外,都讓羅甸火龍果成為了貴州省政府推動精品水果發展的重點項目。羅甸火龍果產業發展的歷程展示了其獨特的優勢,其產業前景廣闊,采用初級產品與精深加工產品相結合的方式,做大做強指日可待。

二、中國火龍果之鄉——羅甸

羅甸位于黔貴之南,接鄰廣西,地處南亞熱帶氣候。該縣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擁有了年均氣溫在19攝氏度左右,年日照時長1350-1520小時,年降雨1100-1400毫米,全年霜降期僅為一個月左右的獨特氣候資源。而且羅甸縣土地資源豐富,這些有利資源完全符合原產于中美洲的火龍果生長需要。這種綠色健康的精品水果被引入羅甸,其產業前景非常寬廣。截至到2012年8月份,羅甸全縣火龍果種植面積約5萬畝,每畝產量在八百到一千三百公斤,實現產值兩萬元以上,成為了全國聞名的中國“火龍果之鄉”。

三、羅甸火龍果產業發展歷程及優勢

1.發展歷程

羅甸縣于2001年成功引進火龍果種植項目,通過對火龍果的生態適應性和豐產栽培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讓火龍果在這塊土地上開始孕育成長起來。六年內羅甸對火龍果新品種選育和配套栽培技術已經獲得了可喜成效,先后培育出“紫紅龍”、“粉紅龍”和“晶紅龍”等優良品種。2007年,羅甸縣全面推廣火龍果種植,還獲得首屆中國·成都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2011年羅甸全縣火龍果投產面積0.6萬畝,2013年年底預計種植面積擴大到10萬畝。隨著“十二五”規劃的繼續深入,羅甸縣火龍果產業會得到迅猛發展,預計五年后達到全縣火龍果盛產期,實現年產量突破22萬噸大關,預計年產值達23個億。

2.發展優勢

2.1適宜的氣候和優越的地理環境成為發展的保障

在前面我們已經講了羅甸縣種植火龍果的有利氣候條件,除此之外羅甸的土壤為喀斯特石灰巖發育的石灰性土壤。酸堿度呈現中性或者微堿性,特別適合火龍果的生長。

2.2火龍果自身營養價值

火龍果的營養價值不勝枚舉,富含大量營養元素的火龍果還有保健和藥用價值,對降血糖控血壓、血脂等方面有極好的功用。這些優點為火龍果開拓了廣闊的市場。

2.3政府引導,全縣聯動式發展優勢

火龍果產業已經作為貴州羅甸農業發展的主力,從縣政府每年不低于二百萬元的轉向資金扶持,到種植大戶的貸款貼息,再到省級果樹科學研究所和財政、農業開發等各部門共同推動,一系列舉措都體現了對羅甸火龍果發展事業的支持。通過長期專家論證《貴州省火龍果優勢區域布局暨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5年)》已經開始進入實施階段。火龍果產業成為了羅甸縣“十二五”規劃重要內容,依靠“政府推動、項目支持、群眾參與、部門聯動”,將火龍果產業做大做強。

四、羅甸縣火龍果發展前景展望

1.發展從起步到中期階段過渡

羅甸火龍果產業經過了12年的發展,已經從初步階段進展到了中期全面發展階段。這一轉變,會對全國火龍果市場造成不小的沖擊。也需要加大羅甸自身產品優勢,拉開與同類產品的區別,占據市場最大份額。高速發展的階段必須加強管理,把羅甸建設成全國火龍果培育、種植、銷售的重要基地。

2.創新發展火龍果產業

沒有轉型和創新,火龍果產業不會形成恒久動力,在不斷發展的市場中也就站不穩腳跟。后期發展更需要對火龍果產業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按照“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套措施”的要求,成立縣農業產業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采取集團承包的工作方法,推進火龍果項目建設。以項目捆綁和農戶自籌兩種方式相互結合,以公司帶頭與農戶自產自銷相結合,以專業種植帶動農戶種植相結合的三結合方式,創新式發展。

3.樹立品牌,開辟羅甸火龍果產業新理念

羅甸后續工作要以打響品牌,致力于廣泛宣傳為主。側重于羅甸火龍果自身品質、口感、生態、環保等特色的宣傳。加快推動商標注冊和申報國家級別農業標注化示范區及火龍果地理產品保護標識等工作。充分利用農產品交流會、科研展銷會甚至生態旅游等項目來提高羅甸縣火龍果的知名度。依靠互聯網平臺以及相關報道平臺來全面促進羅甸火龍果在廣大消費群體中的認知度,提升市場占有率。

4.持續研發新品種

單一品種在市場上不能夠獲取優勢,火龍果新品種的引進是今后羅甸縣火龍果發展的重頭戲。黃皮白肉火龍果的發展要加快步伐,抓好新品種選育工作,可運用引種、嫁接等方式進行培育研究。與貴州省甚至外省市科研單位掛鉤,共同進行此方面的探索,不斷發現新的優良品種,完善培育技術。在開發的同時建立和完善現有品種栽培,提高火龍果品質和口感,以產品質量穩固市場。

五、結束語

火龍果產業的發展關鍵還是在領導重視、政策扶持,只有切實加強對火龍果產業發展的基礎建設、統籌協調,將政策落實到位,形成一體化的發展體系,才能促進羅甸火龍果產業可持續性發展。另外羅甸要圍繞火龍果產業發展加大力度推進邊緣產業,如包裝、儲存、再加工等產業的發展,形成配套產業鏈,相輔相成的促進火龍果產業上臺階。

參考文獻

篇7

作為東道主的四川省今年展示主題為“現代農業新成就綠色生態新農村”,展區包括農業精品館和特色農業交易館兩個部分。農業精品館展覽面積1.15萬平米。整個展區通過現代化、多樣化、全景式綜合表現手法,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十一五”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重點突出發展大產業、建設大基地、開拓大市場和打造大品牌,充分體現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展區布局分為七大板塊。除序館外,將21個市、州劃分為成都平原區、川中丘陵區、川南地區、大巴山區、大涼山區和川藏高原區六大板塊,相關市州設置獨立展示區。展位設計采用對稱造型,主體部分為圓形,兩邊副館為橢圓型,整體大氣恢弘,協調統一。寓意時光飛馳,四川農業只爭朝夕、高位求進、加快發展。整個展區以綠色、白色為主色調,搭配黃色,綠色蘊涵自然和諧,象征低碳環保,寓意四川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性、持續性、協調性,白色與綠色有機融合,凸顯清新、活力、環保的風格。為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另外設置了近萬平方米的“特色農業交易館”,近300家農業企業參展。

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

“十一五”期間,上海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明確了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提出了建設高水平農業設施、高水平農業組織、高水平農業科技和增強上海農業影響力、帶動力、服務能力的工作要求,全市農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農業結構布局日益優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科技支撐作用明顯增強,農產品安全監管不斷強化,農業經濟和服務功能逐步拓展,農民收入較快增長,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的框架基本形成。

展望“十二五”,上海農業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大力發展都市高效生態農業,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著力提高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水平,著力提高農民收入,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和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作出應有貢獻。

北京:都市農業成果豐碩

北京展團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為主題,以企業及合作社為載體,充分體現人文、科技、綠色特征的低碳產業,展示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最新成果。

北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融生產、生活、生態、示范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進入“十二五”,北京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北京加大對農加工項目、品牌的培育和扶持,積極推進涉農企業上市工作,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上市板塊,增強涉農企業核心競爭力,本次展會北京展區布展的知名企業有:順鑫農業、三元集團、燕京啤酒、大北農等多家上市農業企業,涌現出御食園、德青源、東升方圓等一批有上市潛力的企業。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擴大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展會上的大興西瓜、平谷大桃、昌平蘋糶、房山磨盤柿子、門頭溝紙皮核桃、懷柔板栗、延慶葡萄以及蜂產品、黃芪茶等系列特色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天津:餐桌供應質量可靠

本屆農交會天津展團以“設施農業提升工程和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為展覽主題,主展區展位以藍色為基調,體現了天津沿海都市型農業的特色,以實物、圖片、文字為展覽載體,展示天津市十一五期間沿海都市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成就,體現了“三區”聯動建設作為推動全市現代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城鄉一體化、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此次天津共有24家企業參展綜合展區展示,2家單位參加園藝作物標準園展區展示,14家合作社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展區展示,共計300余種名特優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展出,體現了天津市居民品種多樣、質量可靠的餐桌供應,也反映了天津市在新一輪“菜籃子”工程上取得的突出成效。

海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近年來,海南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初步建成全國重要的冬季瓜菜生產基地、熱帶水果基地、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和海洋漁業基地,僅鮮果品種就有芭蕉、菠蘿、菠蘿蜜、橙子、番荔枝、番石榴、柚子、紅毛丹、黃皮、荔枝、青椰、糖棕、紅椰、榴蓮、龍眼、芒果、人參果、木瓜、香蕉、馬來葡萄、楊桃、腰果、山竹、檸檬、酸豆、蛋黃果、猴面包、西番蓮、神秘果、橄欖、檳榔等30多個,早已深受全國各地消費者的喜歡,此次展會大部分種類都有帶到成都展示,很多前去參觀的消費者都一飽了口福。海南冬季瓜菜生產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成為我國冬季瓜菜供應重要生產基地。2010年冬至2011年春冬季瓜果菜出島量540萬噸,暢銷全國170多個大中城市。

海南展區所展示的產品,重點突出熱帶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其中綠橙、水晶柚、菠蘿蜜等產品是僅產于海南的珍稀產品,各類蔬菜品種,是我省供應全國冬季市場的主要產品。各類農產品加工品,突出體現了海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區域優勢、特色優勢和資源優勢。

河南:天下之中物產豐饒

自古就被認為“居天下之中”的河南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也是重要的農業大省,是我國重要的優質農產品和畜產品生產基地。食品工業正在河南大地上描繪著壯闊的產業長卷。速凍食品、方便面、餅干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走進超市,全國每10個餃子里有4個產自河南,每10個湯圓中有6個產自河南,每10根火腿腸就有5根產自河南,麥當勞、肯德基在中國的主要半成品原料90%河南生產采購。

為了充分展示河南省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成就,促進農產品貿易和農業合作交流,今年,河南展團共有17家企業和15個農民合作社參展,省綜合展區中有雙匯集團、好想你棗業、張仲景藥業、聯泰食品等知名企業進行展示展銷。此次展出著力凸顯中原農業大省特色,充分展示名優農產品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成果。

山西:黃天厚土物華天寶

山西有著其它省份無法比擬的獨特自然、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古老文明。因而,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美譽,其產品享譽國內外。主要特色農產品有小米、蕎麥、莜麥、豆類、蘆筍、中藥等;主要干鮮果有蘋果、梨、核桃、紅棗等;畜牧業主要飼養豬、牛、羊、雞、馬、驢、鴕鳥以及養蠶、養蜂等,各類農產品資源580余種。以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產地面積達2100萬畝,累計認定產品標志近1100個,認證數位居全國前列。全省具有地方特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0余家,大小企業總數約2800家,銷售收入約312億元。目前,山西眾多的干鮮果、蔬菜、畜產品、小雜糧等及其深加工產品,正以其優良的品質在市場上彰顯獨特的競爭優勢,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江西:紅色搖籃綠色生機

江西農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是建國以來全國兩個從未間斷向國家貢獻糧食的省份之一。“十一五”期間,江西

生態農業前景可喜,綠色農產品成為重要增長點,積極推行“品種特色化、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呈現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美好景象。2011年上半年,江西戰勝了歷史罕見的旱澇災害,保持了農業生產平穩增長,為實現全年農業發展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據統計,2011年上半年,早稻總產達167億斤,同比增加16億斤左右:蔬菜面積420萬卣,同比增加14萬畝;新開發果園面積25萬畝,達到600萬畝,產量有望增長30%,達到350萬噸;肉產品產量達169.6萬噸,同比增長2%;水產品產量達94.8萬噸,同比增長0.2%。

江西,長江之濱、鄱陽湖畔冉冉升起的一顆綠色明珠,這里山川秀美、水凈田潔、生態優良,自古就是全國的“魚米之鄉,綠色之源”。江西積極實行綠色崛起戰略,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培育了贛南臍橙、南豐蜜桔、江西大米、江西綠茶、泰和烏雞、鄱陽湖大閘蟹等一大批綠色農產品,發展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登記農產品2083個,產品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已經成為了全國名符其實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本次農交會,江西省對展區進行了整體特裝,既安排了江西農業發展成就展示區,還組織了江西仙客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贛州市虔橙果業有限公司、江西萬載千年食品有限公司、江西彩云食品有限公司等18家優秀農業企業到會展示展銷,推出了鄱陽湖水產品、贛南臍橙、江西大米、江西綠茶、廣豐馬家柚等特色優質農產品。

遼寧:滿族風情大海氣息

瓜果飄香,谷粒如金,在金色的季節里,遼寧展團帶著優勢、優秀農事企業,帶著遼寧農業“十一五”發展成果,更帶著4200萬遼寧人的深情厚意和誠摯祝福,來到了美麗富饒的天府之國――蓉城。

本屆農交會,遼寧展團組織30家企業參展。其中,有省級龍頭企業16家,地市級龍頭企業10家,優秀中小型企業4家。參展展品豐富,產品類型包括種植業17家,畜牧業6家,水產業3家,其它類型4家。在專業合作社展區,遼寧有6個優秀專業合作社帶來了他們的優質小雜糧和水果蔬菜產品。

這次展會,遼寧展團為蓉城人民帶來了以滿族民俗為特色,以展現滿族風情、滿族文化為主基調,以牌坊造型作為骨架,以中國紅為主顏色的布展風貌,配以紅色燈籠、霓虹燈,使參觀者進入展區仿佛走入了清代的商業街。不僅是展示區的布置獨具匠心,展銷區更具特色,大連海洋島水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將展銷臺布置成海洋中的軍艦,生動特色,吸引了很多前來參觀的消費者的關注。

臺灣:寶島風物兩岸情誼

本屆農交會臺灣展區以“臺灣好禮――走讀臺灣農業農村”為主題,綜合展示臺灣農業農村的總體面貌、風土人情以及兩岸農業合作成果。

展區由大陸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和臺灣中華基金會共同組織,邀請臺灣彰化、南投、高雄、臺中、臺南等地區的基層農會、漁會、社區等10余個農業組織、團體參展。將重點展示四部分內容:一是臺灣農業文明和農村文化的呈現。突出臺灣農業社會“好禮”的傳統“呷飯’坪口‘‘奉茶”,現場提供由彰化縣二林鎮臺粳九號稻米制作而成的臺灣知名小吃鹵肉飯,以及日月潭紅茶等。二是臺灣農業再生和創新利用的案例展示。現場開展利用廢棄物梅枝加工成鉛筆的DIY自制體驗活動。三是臺灣優質農產品展示展銷。集中展示臺灣茶葉、米酒、梅醋、糕點等69種特色農產品及加工品。四是兩岸農業合作成果展示。通過文字、圖片、影像等形式,宣傳祖國大陸出臺的惠臺農業政策,介紹展示祖國大陸在14個省(區、市)設立的29個臺灣農民創業園的總體風貌。

陜西:穩糧優果興牧擴菜

陜西是我國農業生產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大約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這里從事農業生產,飼養家畜,打獵捕撈,采集果實。當代的陜西人民秉承了祖先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在這片被巍峨秦嶺和蒼莽巴山環繞富饒上地上勤勞耕作著。陜西堅持“穩糧、優果、興牧、擴菜”的現代農業發展戰略,以實施農民增收七大工程規劃為統領,積極拓展農民增收空問和渠道,提出了“十二五”術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年遞增13%以上,到2015年達到7160元以上的目標。

果業是陜西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陜西在果業產業發展上實施“蘋果北擴西進,獼猴桃兩頭延伸,特色品牌全面開花”戰略。陜西是世界公認的蘋果最佳優生區。近年,陜西果業發展實現了六個第一,即:陜西蘋果全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面積第;陜兩被認證綠色果品面積居全國第一:陜西有機蘋果面積居全國第一;陜西蘋果而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陜西節果濃縮汁產能、出口和創匯均居全國第一;陜西獼猴桃面移{和產量居全國第一。

如今,陜西特色果業、百萬設施蔬菜等現代農業發展方興未艾,其中,果業種植、大棚設施蔬菜、生豬和奶牛養殖走上了規模化、科技化、產業化、標準化之路。

本屆農交會,陜西從全省11個(地)市、區申報的40多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中挑選了30家具有代表性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參展,產品有享譽中外的白水蘋果、陜北紅棗、周至獼猴桃、戶太葡萄、漢中大米以及紫陽富硒茶等百余個品種,力爭在本屆展會上產品銷售、推介、貿易簽約等取得好的成績。

福建:區位優勢外向農業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山地、丘陵面積占80%以上。福建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光熱資源豐富,四季常青,森林覆蓋率全國最高,具有豐富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種質資源。加之區位條件優越,閩臺農業合作源遠流長,發展現代農業具有獨特的優勢。堅持以科學發展為豐題,以加快轉變、跨越發展為主線,緊緊圍繞全面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目標,傘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增長較快、結構優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

本屆交易會福建展團共有26家農業品牌企業和8家農業合作社參展,通過實物圖片和內容豐富的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充分展示福建特色的茶葉、水果、蔬菜、畜禽等名牌產品,展現我國海峽西岸現代品牌農業風采、展示福建外向型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成就。

內蒙古:美麗草原廣邀賓朋

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擁有草場13億畝,約占本自治區總面積的一半。全區養牛數和畜產品綿羊毛、山羊絨和駝毛產量居全國首位。河套、土默川、西遼河灌區盛產春小麥、馬鈴薯、甜菜、胡麻等,河套蜜瓜飲譽天下。大興安嶺木材蓄積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土特產有:蘑菇、猴頭、發菜、黃芪、甘草、小茴香、黑瓜子、地毯、毛皮等。成立60多年來,在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和“強農、強牧,惠農、惠牧”政策指引下,農牧業經濟取得豐碩成果,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北方重要生態屏障。

內蒙古農牧業立足資源優勢和自身實際,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和精深加工。確立了乳、肉、絨(皮革、皮毛)、糧油、馬鈴薯(蔬菜、瓜果)、飼草飼料等六大主導產業。2010年有29

家企業進入國家級龍頭企業行列,33個農畜產品加工品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享譽國內外。全區“三品一標”產品已達到2477個和38個。

本屆展會上內蒙展團共組織39家企業上百種農畜及特色產品參展,它們當中既有享譽海內外的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也有近年來成長起來的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中小企業。本屆農交會上,內蒙古展區發出了熱烈的邀請,歡迎到內蒙來,歡迎共同建設保護內蒙古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

云南:特色產品遠銷五洲

云南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努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2010年,茶葉種植面積552萬畝,產量20.7萬噸,面積居全國第一位,產量居全國第二位;甘蔗面積442萬畝,產量1750萬噸,均居全國第二位;咖啡面積50萬畝,產量5萬噸,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并分別占全國的97%、98%;鮮切花62萬畝,產量65億枝,居全國第一位,并占全國的60%;天然橡膠面積730萬畝,干膠產量33.06萬噸,均居全國第一位;馬鈴薯面積988萬畝,產量1060萬噸,分別居全國第四位和第五位;蠶桑面積140萬畝,蠶繭產量4萬噸,分別居全國第三位和第五位;蔬菜面積1110萬畝,產量1490萬噸,居全國第六位,是全國重要的反季蔬菜生產基地;肉類總量488萬噸,居全國第九位;淡水水產品產量48.2萬噸,其中:羅非魚產量9.6萬噸,居全國第五位;食用菌產量3.2萬噸,居全國第一位;核桃面積超過1500萬畝,產量24.8萬噸,均居全國第一位。

云南在特色農業發展中,始終堅持云南特色優勢農業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目前已經累計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3748萬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1700個,登記地理標志農產品兒個:認定名牌農產品164個。農產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抽檢合格率達100%。云南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贏得了國內外消費者的信賴,農產品出口實現快速增長,過去五年間,農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長超過25%,2010年出口額達13.5億美元,位居西部省區第一位,今年上半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出口額達6.9億美元,同比增長21%。云南農產品出口遍及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本次展會云南省精心挑選了36家最具代表性的云南企業參展。參展展品包括花卉、糧油、蔬菜、蠶絲、茶葉、野生食用菌、名特優果品及加工產品、林產品、生物制藥、畜產品、蜂產品、調味品、酒類等20個大類近300個產品。

園藝區:展示現代農業前景

近幾年,農業部緊緊圍繞提升園藝產品質量和效益的目標,大力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集成技術、集約項目、集中力量,強化行政推動,加大支持力度,加強指導服務,在優勢產區建設一批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生產基地,取得了顯著成效。標準園創建已成為發展園藝產業的重要抓手,提高產品質量的有效手段,轉變產業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提升了園藝產業的競爭力,拓展了農民增收的渠道,展現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前景。

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展區位于2號館,共58個展位。其中,公共展區4個展位,重點展示標準園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內容以及優質、安全、高效的成效。各省展區54個展位,重點展示各地標準園創建的技術模式、經營模式、質量管理模式和成果。標準園展區采取統分結合的設計模式,簡潔大方的設計風格,以綠、黃兩種顏色為主體顏色,體現標準園安全高效的創建目標;公共展區以中國古代城門為主體設計結構,配以大氣的LED顯示器,古典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體現標準園集成技術提升水平的技術路線;各省展區頂部的圍板緊緊相連,與綜合展區融為一體,體現標準園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工作思路。

保障園藝產品穩定供給,提升園藝產品質量水平,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一項重要任務。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強化政策扶持,強化指導服務,大規模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推進由“園”到“區”、由產向銷的拓展,在更大規模、更廣范圍、更高層次上深入推進,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國際展區:洋味十足

第九屆農交會國際展區展出面積1500平方米,共有近40家國外公司參展,主要來自美國、瑞士、日本、德國、加拿大、匈牙利、丹麥、英國、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參展產品涉及各類水果、蔬菜、種業、水產品、食品、調味品、農資產品、畜禽、乳品、動物保健品、各類農業分析、后期處理設備以及最新農業生物技術等。

本屆展會除了先正達、杜邦、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等連續參展商外,又增加了一批新展商,如匈牙利國家展團、國際植保協會等首次在農交會上亮相,他們將展出獨具特色的農產品,農業技術和信息,同時提供新的農業合作機會,旨在擴大農業國際交流與貿易。

來自加拿大、英國、巴基斯坦、塞爾維亞、沙特阿拉伯、越南、美國、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家采購商應邀出席本屆農交會,采購意向包括有機大豆、果蔬、種子、茶葉、飲料等農產品;小型農機設備以及肥料、溫室等生產資料。

專業合作社展區:農交會上新角色

為全面展示“十一五”期間合作社發展成就,本屆農交會特設農民專業合作社展示交易區。本展區以“蓬勃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題,以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成就展示區為龍頭,以各省合作社展區為骨干,以各合作社展臺為主體,全面展示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各地合作社生產經營的優質農產品、品牌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

篇8

1創意農業大廈產業蘊藏新商機

人口增加、耕地減少、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按照目前人口的增長速度,到2025年,全球人口將從現在的66億增加到80億。目前全球80 %的可耕地已被利用,而人口卻以每年2 %的速度遞增,土地和水資源的緊張使人類面臨很大的生存挑戰。

為了解決人類共同的發展難題,在大廈里種植糧食、栽種蔬菜的創意農業大廈產業,以其無限的發展空間、生長優勢與高附加值,深受人們的青睞。大力發展創意農業大廈產業成為應對逐漸惡化的生態環境挑戰的重要途徑。

建造摩天大廈,在摩天大廈里種植蔬菜,令其變身為創意農業垂直農場,在大廈內養魚、種菜、培養鮮花、栽培水果、發展園藝,飼養蜜蜂,通過無土栽培、氣霧栽培、廢水凈化、雨水循環利用、有機生產、垂面種植、節能節水灌溉、太陽能、風能等技術,在空中再造田地,每層樓都是一片農地,讓植物生長懸掛于空中,實現365天不間斷地種植、收割,讓大廈變成一個集生產、耕種、審美、創意、創作、健身、體驗教育于一體的產業平臺。一座30~50層高的摩天大廈大約可以為5萬~7萬人提供必要的食品。創意農業大廈產業是突破傳統農耕理念,通過對現代大廈的科學利用,實現都市創意農業生產大廈化、空中化、智能化、低碳化、產業化,創造高附加值,占領高端市場,形成多層次空中農業產業的新型發展模式。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資創意農業領域。開發創意農業垂直農場,發展創意農業大廈產業,必將成為人類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隨著創意農業大廈產業的興起,將來在摩天大廈里負責種植本樓層需要的食品的垂直園藝師將是令人羨慕的職業。

發展創意農業,是拉動投資建設與消費內需的契機。就投資需求來看,啟動創意農業投資市場、創意農業市場建設和創意農業產業園區,還包括創意農產品的策劃、設計、包裝、開發,大力發展創意農業垂直農場,打造空中花園,把農業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優勢,建立起我國獨特的創意農業產業體系,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引擎。

建造空中花園有點像科幻小說中的故事,但在創意農業垂直農場,長滿綠色作物的大廈可供都市達人在其中隨意種糧養花。通過物聯網控制氣象條件和生態友好技術,可以24小時“日照”促進創意農產品的生長,實現巨大的綠色房頂效應,成為城市美麗的風景線。讓農業向空中發展,減少運輸環節中的廢氣排放,還能將原來的農田讓給樹木,而樹木能夠幫助我們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哥倫比亞大學公共健康學教授迪克森?戴波米亞認為,我們對垂直農場的重視應該不亞于人類登上月球,它會讓世界不再擔心我們下一頓吃什么。在江西省南康市,農家屋頂成為“聚寶盆”。一些農民在自家屋頂上筑起小池,栽花,種蒜、蔥和辣椒等蔬菜,養魚、鱔和泥鰍,賣出了好價錢。南康市蓉江街道大樹村村民鐘祖平利用自己的屋頂養魚,每年增收2 000多元。

創意農業的發展,為人們拓展了更廣闊的休閑空間,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民致富開辟了新的途徑,呈現出經營形態多樣化、投入主體多元化、資源依托特色化、經濟效益顯著化、市場前景廣闊化等特點。創意農業大廈產業將帶來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通過發展創意生產、創意生態、創意生活,建設創意農村、創意農居,培養創意農民,創意農產品深加工將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文化的發掘和發揚是創意農業發展的前提,科技是創意農業發展的動力,農業新產品的研發、生產方式和規模的改變等都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上海世博會帶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生活和家庭農場創意新技術。在上海世博會荷蘭館400 m的“快樂街”,分布著28個小房子似的小型展館,其中“綠色室內設計”房屋由著名的荷蘭設計師彼特?海恩?伊克用再生材料制成的家具布置而成;在“家庭農場”房屋,上兩層通過LED栽培蔬菜和藻類,下層養魚。黃瓜等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送到有魚的水槽中,系統內部同時養魚、蝦、藻類、蔬菜等生物,各個養殖區在內部循環,細菌產生的甲烷氣作為驅動系統的能量,形成一個整體幾乎封閉的生態系統。飛利浦家庭農場利用水、有機廢物和陽光生產生物,實現了在室內種植有機萵苣、黃瓜、無花果、甜菜和養魚。生態環境優美、低碳特色鮮明,成為上海世博會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對新興的“城市屋頂農夫”來說,讓自己感受親手種菜的樂趣,體驗現實版開心農場,是最快樂的事。也許,現在最酷的事是做一個投資者,在未來,最時尚的事則是做一個創意農民。

2宇宙空間站――“會飛的農場”

從1996年起,俄羅斯宇宙空間站(MIA)開始太空農耕的研究。該研究可使科研人員探索植物在太空特有環境下是如何生長變化的規律,研究目標是了解失重對植物所產生的影響,在近乎失重的條件下,植物“呼吸”、“喝水”及進行光合作用的奧秘。美、日、西歐等國家已經著手設計新型太空農場。在“禮炮”號和“和平”號空間站,宇航員播種的豌豆、小麥、稻谷、洋蔥、蘭花、郁金香等植物比地球上生長得快、成熟得早,其蛋白質比地球上的含量高。美國、日本的科學家著重將馬鈴薯作為未來的太空作物,種在飛行器中,供航天員食用。因為馬鈴薯營養豐富,適應性強,產量高,只需一小段莖蔓、一小塊切片、甚至一片葉子就能成活。空間育種技術在增加產量、改進品質、美化環境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特別是其產品的美色、美形、美味、美質、美感、美景、美心的創意農業美學特性和高附加值優勢,已經引起社會、政府部門及一些企業集團的極大興趣和關注。可以想象,未來空中農場不但能種糧種菜,還能飼養家禽家畜。人類在空間站長期居住和進行火星之旅時,只要種植面積足夠,種上甘薯、小麥、豆子等作物,既能保證宇航員長期生存的需要,又能讓宇航員把空中農產品當作風景來欣賞,生活其中的航天員將成為亦工亦農的“頂級農民”。

3全新體驗的屋頂創意農場

目前,在發展創意農業,實現傳統農業突破的過程中,我們要解放思想,借助創意和創新智慧,大力推進創意農業產業建設。如今,創意的理念已經滲透到農業產業形態中,屋頂創意農場就是展現其魅力的舞臺。

在加拿大懷雅遜大學,4名建筑系的華裔學生以多倫多市中區唐人街為設計主題,通過屋頂放置有機廢物產生堆肥,栽培生長期長的番茄、黃瓜等蔬菜,建設城市屋頂創意農場。學生們希望唐人街變成每個人都想去的地方,希望人們知道,唐人街有很多特色名吃店和中式餐館,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的地方,讓大家都來關心農業,關愛農業,以創意農業與情感農業的理念為農產品尋求新的栽培方式和銷售方式,實現資源優勢向市場優勢的轉化,讓大家熱愛唐人街。有機廢物放在屋頂,冬天的供暖系統產生的熱量能夠促成廢物的分解,產生蔬菜和果樹生存的土壤。市民在屋頂上種植蔬菜和水果,同時在大廈后面的室外停車場開辦一個農貿市場進行銷售。“屋頂創意農場的設計令唐人街面貌煥然一新”,學生們新穎的創意和出色的設計征服了評委,在2009年“活動的城市――國際學生建筑設計比賽”中奪得第2名。

創意農業是一個能夠最大程度刺激消費潛能,并且在消費中能讓人不斷提高審美能力、追加消費的產業。發展屋頂創意農場不僅可以達到美化環境,享受美食,揮灑汗水,種出創意生活的目的,還可以加強社區之間的合作,培養鄰里之間的感情,更好地開展消費體驗和消費教育。在城市大廈中回歸田園,經營完全屬于自己的綠色休憩之地,讓親朋好友分享綠色文化。上海世博會新西蘭館的屋頂花園鳥語花香,種滿了新西蘭珍貴樹種、沙漠植物,以及有機種植的番茄、茄子、彩椒等等,盡顯生態理念,展現了新西蘭人的自然審美觀,反映了新西蘭創意農業的發展水平。

美國紐約的“鷹街房頂農場”是一家利用廢舊倉庫的屋頂建造而成的有機農場,種滿蘿卜、豌豆、西紅柿和辣椒等蔬菜的屋頂枝繁葉茂,郁郁蔥蔥,遠遠看去就像是大樓頂長出的美麗“發型”,俯視則如同一條五彩繽紛的巨型地毯,令人心曠神怡。農場平時將樓頂上聚積的雨水收集起來,通過滲透灌溉到蔬菜上,還擁有自己的蜂房、雞舍。“鷹街房頂農場”種植的有機蔬菜受到周圍社區的居民和餐館的歡迎。

發展創意農業,要以創意農產品生產為核心,整合農村各類創意農產品生產技術,堅持“聚集資源、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形成特色”的思路,構建集“創意生產、創意生活、創意生態”功能于一體的高端、高值、低碳的創意農業產業,推動我國創意農業發展。

紹興縣楊汛橋鎮麒麟村農民彭秋根發展創意農業,就是從屋頂種水稻開始的。彭秋根的幾畝田承包出去后,有了時間,逐步將四樓屋頂設計成長方形,修建了水泥溝渠,安裝了水泵,加固了屋頂,鋪了防水油氈,改造成了屋頂農田。剛開始種西瓜,就收獲了400 kg西瓜。后來種水稻,沒有發生過病蟲害,水稻長勢好,家里冬暖夏涼,一季能收120多kg。在上海同濟大學舉行的世界屋頂綠化大會上,彭秋根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屋頂綠化頂級專家共同研討“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會主題。作為“屋頂種稻人”――在屋頂種水稻創意生產方式的探索者,彭秋根被授予世界屋頂水稻最佳人物金獎。他栽培的屋頂水稻被浙江省農科院定為屋頂農業試驗田。

創意農業大廈產業的興起,將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巨大的“示范效應”,一場在房頂、陽臺、花園親手種植有機蔬菜的創意農業“大片”即將上演,生產美色、美形、美味、美質、美感、美景、美心的創意農產品將成為引領城市創意農業發展的新潮流,創意農業將成為都市最時尚的職業。

篇9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一半以上.特殊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在我國具有比世界其他國家更為重要的地位盡管我國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讓占世界總數22%的人El豐衣足食。但人口規模迅速擴張、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等問題.使我國農業發展面臨多重危機。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生態農業產業化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生態農業產業化是遵循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增殖相協調的原則.基于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當地生態、區位優勢及產品的比較優勢,在農業生產與生態良性循環基礎上開發優質、安全、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經濟、環境效益高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它通過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系列化加工、網絡化鏈接、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使農業和農村經濟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循環軌道。生態農業與產業化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生態農業產業化是對小農經濟經營形式的革命。實行生態農業產業化.把千百萬分散的小農戶聯結起來,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形成大規模的產業群.延長產業鏈.實行產品的深度開發.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通過對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組織制度的創新和改造.可在更大范圍內和更高層次上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統一.促進農業與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實踐證明,生態農業產業化同農業產業化一樣.均可突破所有制界限.把國營、集體、個體融合在一起,形成多組織、多方位、多層次的經營體制,可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形成跨鄉、縣、區、省甚至跨國的聯合企業可突破行業部門隸屬關系的界限,將農、工、商、貿、科教等諸行業部門連結起來。2011年,我國已有340個縣(農場)創建了479個標準化基地.種植面積1.1億多畝,生產總量6547萬噸.對接龍頭企業1256家.帶動農戶1686萬個.每年直接增加農民收入8.4億元以上,2010年基地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100%。七年來,全國綠色食品系統以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設為抓手,走出了一條以品牌化帶動標準化、以標準化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農業效益的新路子:推行“以品牌為紐帶、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農戶為基礎”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基地建設與產品認證、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實現了有效對接.強化了企業和基地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改善和穩定了農企關系,成為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舉措。不僅有效地把“小生產”和“大市場”聯接起來,把標準化與品牌化結合起來.把質量安全與農民增收結合起來.發揮了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作用。成為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而且有效保護和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較好地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走生態農業產業化之路,成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必由之路。

二、農業龍頭企業實施生態品牌化戰略是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路徑

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至少有兩條路徑。其一是依托生態農業資源發展相對獨立的循環經濟模式.其重點是解決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兼顧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如贛南的“豬一沼一果”模式等。其二是在原有的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上.促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等健康農產品.通過農業龍頭企業實施生態品牌帶動生態產業的發展。顯然.前一種模式的優點是立足特色資源、變廢為寶,但產業化程度不高,類似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后一種模式的優點是容易產業化.對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更為明顯。而龍頭企業是生態產業化發展的關鍵角色,具有引領市場、帶動農戶生產的重要功效。農業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同時也伴隨著其實施生態品牌的進程。從我國發展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的現實操作層面來看.通常是政府管理機構鼓勵現有的農業龍頭企業積極申報綠色農產品標志、有機農產品標志,申報企業也必須具備前期基礎.即兩年農業產品生產基礎.有一定規模且符合生態條件的生產基地。因此.現有的農業企業實施生態品牌戰略是發展生態經濟,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的主要路徑。2008年,江西省120家省級龍頭企業實施生態品牌戰略.即綠色食品認證.占比30%:15家國家級龍頭企業成為綠色食品企業.占比80%.“雙十”食品企業實施生態品牌戰略占比約39%。江西省綠色農產品產業隨著龍頭企業發展呈現出快速、健康發展態勢。截至2010年7月底.江西省綠色食品企業達218家:綠色食品產品總數達685個,居全國第十位;全省擁有全國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47個: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900多萬畝,列全國第二位:綠色食品合格率達99%;綠色原料基地帶動農戶190.2萬戶,戶均增收500多元。江西地處經濟欠發達的中部地區,是傳統的農業大省。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以鄱陽湖為核心.以鄱陽湖城市圈為依托,以保護生態、發展經濟為重要戰略構想.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范區和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先行區國務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標志著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種國家戰略的區域性發展規劃.對實現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涉及9市38個縣,面積5.12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國土面積的3O%,人口占江西省50%.經濟總量占江西省60%。農業是該經濟區重要的產業。長期以來.鄱陽湖是江西的“魚米之鄉”,是全國糧、棉、油優質產區,也是江西省水產品商品率最高、出口水產品和外銷水產品最多的地區許多農業龍頭企業開始大規模實施生態品牌戰略。例如.南昌國鴻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無公害生豬.進賢縣軍山湖魚蟹開發公司生產的綠色食品大閘蟹等。顯然.江西省農業龍頭企業實施生態品牌戰略成為推進生態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從全國情況來看.自20世紀9O年代初期以來.伴隨我國農業產業化的興起,我國開始出現農業龍頭企業創業熱潮.它們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通過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等經營模式.連接農戶走向市場,從而發展成為引領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企業龍頭。2009年初,全國農業龍頭企業有8.15萬家.其中.已經發展成熟的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有1222家。而與此同時.至2010年,在農業企業中.新認證綠色食品企業2526家,產品6437個。分別比2009年同期增長6.4%和3.9%。與此同時,這些企業中一部分條件良好的企業快速實施生態品牌戰略.2009年,全國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企業總數為6391家.產品總數為16748個.分別比2009年同期增長5.1%和4.4%。新認證有機食品企業372家,比2009年增長7.9%。全國有效使用有機產品標志企業1202家.產品5598個。分別比2009年增長19.8%和13.0%。

篇10

一、馬鈴薯滯銷事件所體現的我區農業發展的基本特點

(一)因地制宜,確立我區主導農業項目

根據海拔1400米,無霜期100多天的地理及氣候環境,我區確定了以奶業、肉業及薯業為指導,積極發展現代農牧業。其中部分農牧場也積極推進農作物種植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引進和篩選出了一批適合本地區氣候條件的專用、優良品種。目前,我區農村己形成一定的特色優勢區域,并涌現了一批馬鈴薯生產的專業場區、專業戶。在優勢集中產區,馬鈴薯已成為農牧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二)形成特色區域,走產業化的發展道路

以先進的生產方式改造傳統農業,引進和培育一些龍頭企業是做強產業、提高效益的根本途徑。我區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與種植戶、基地聯合發展穩固的馬鈴薯生產基地;在優勢產區和基地引進、興建了一批馬鈴薯加工企業,逐步形成了以淀粉、馬鈴薯粉為主,加工馬鈴薯休閑食品為輔的加工體系。農牧民按照市場需求生產,以區域示范促進整體農業經濟的推進,提升了我區農業種植及經營水平。

(三)著重發展綠色農業,農業產品質量逐步提高

近年來,我區加快了農產品的標準建設進程,形成了以綠色產品為龍頭的質量標準體系。圍繞主要農產品生產制定了相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擴大了認證規模,僅我區赤峰市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總面積達到1458.43萬畝,其中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88.7萬畝,而部分地區則著重發展馬鈴薯的優良品種種植,建立脫毒無公害種薯良種繁育基地,加快優良品種的引進、示范、推廣,提高馬鈴薯的種植水平。

二、馬鈴薯滯銷事件說明我區農業發展存在問題

(一)分散種植,沒有形成區域化和集約化的模式

我區農業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農產品生產的重視,尚未形成真正產業化模式,如去年馬鈴薯價格暴漲,很多農戶寄希望于今年,都加大了種植面積,可是今年的豐收卻沒有讓他們看到希望,這不是因為農民的信息掌握得不夠準確,而是因為中國的農戶都是散戶,缺乏市場信息的整合,容易突破限度,造成供大于求,農產品價格暴跌的結果。這種分散種植,致使生產基地發展不平衡,生產規模化的程度低,無法形成區域化及集約化的農業生產模式。

(二)現代信息掌握程度低,造成產業鏈條不完善

我區并沒有完全形成與加工相關的龍頭企業,做不到自產自銷,市場組織化、公司化的程度低,抵御風險能力較小。而作為農民則缺乏對市場的敏感度,農業生產基本上是盲人摸象,靠瞎碰,生產面積擴大了,而良種繁育卻沒有保障,從種植模式、整地、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到收獲、貯藏等環節的規范化操作水平低,生產水平不高。對高產優質、適應性好、抗旱性強的優良品種選育和推廣不到位,綠色產品的達標程度較低。

(三)政府缺乏政策上的指導,補給項目單一

我區政府對農業一直進行著專項扶持,但卻缺乏有關市場預測上的引導,農民知道有政府補貼,就加大了種植政府支持下的農產品,造成突破界限、供大于求的尷尬情況。農戶易依仗專項補貼來推測市場,加之我區大都是散戶種植,無法整合信息,突顯了政府補貼在這一問題上的誤導作用。而近幾年,我區隨著農業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對資金的需求也不斷增加,由于缺乏相關補給資金,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示范、推廣工作滯后,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程度不變,生產規模發展不快,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區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三、我區農業生產發展前景分析

(一)我區特殊的區域及氣候條件,為調整產業結構打開了新的出口

由于存在過度放牧及自然災害影響的問題,我區整體上草原生態失衡,草場退化、沙化日趨嚴重,畜牧業成本逐年加大。在此條件下,減輕天然草場壓力、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成為我區經濟發展一直堅持的首要原則。走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道路,也為調整我區產業結構打開了新的出口,在積極發展綠色生態畜牧業的同時,我區又引進了馬鈴薯種植業,作為其經營自身扶持的經濟來源,為農牧民帶來了更多效益。從近些年的效果看,馬鈴薯種植對自然和社會效益明顯。它保證了土壤可持續利用,春秋兩季的馬鈴薯選種和成品分類等相關工作環節也為我區就業提供了市場,緩解了壓力,有利于農牧民增收。

(二)市場對綠色無公害產品的需求促進了我區農產品的發展

隨著人民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綠色無公害的需求將會不斷增加。我區由于天然的地理環境、盛產肉類及奶類食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加工及銷售企業,并產生了自己的品牌如小肥羊等等。而隨著我區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類似肯德基、麥當勞等以油炸薯條為特色的西方餐飲業,這也加大了我區農業產業化結構的調整,農民在市場引導下,積極投入到馬鈴薯的種植加工上,促進了不同類型產業的相互促進及轉化,使收入呈多元化方向發展。按市場需求安排我區農業的生產,不僅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也突破了我區以肉食品加工為主的單一的產業結構,增加了我區經濟發展的活力。

(三)我區政府對農業的投入不斷增加

農業是第一產業,它制約著我區的經濟發展。近幾年,我區在發展特色經濟的同時,一直沒有放松對農業的重視,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促進農牧民增收一直是我區相關政策發展的重要導向,如在引導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同時,我區還設立了鼓勵種植馬鈴薯的專項補貼,這是融合了我區自然環境的條件及經濟特色的結果,它對引導我區農業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如何在現有條件下促進我區農業的發展

(一)由“分散”到“集約”,完善我區農業的規模化發展

我區地廣人稀,土地沙化情況嚴重,氣候條件復雜。農業的發展,必須依托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走集約化的發展道路,這就需要整合有關市場需求信息,加大對優良品種培植加工上的投入,建立相關企業,使我區的農產品能在很大程度上依托我區的市場,避免對國家市場信息估計不準所造成的滯銷情況的出現。在馬鈴薯種植問題上可積極引進馬鈴薯加工企業,以此為龍頭,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提高抵抗風險的能力。精深加工和推廣優質專用品種,發展壯大加工、流通企業,帶動加工專用薯和食用鮮薯基地建設,形成加工、流通產業集群和合理的產業結構,建立和完善馬鈴薯市場信息體系和銷售網絡,引導相關企業開展訂單生產,讓農業生產規模化,并且公司化。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真正提升農產品對市場的敏感度,促進我區農業生產的產業化進程。

(二)政府轉變觀念,積極促進由專項補貼到農業生產整合上的投入轉化

由于我區農牧民掌握市場信息的程度不高,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多加引導,這樣可以增加農業經濟發展上的抗風險能力。我區一直在農業發展上對個別項目有著專項補貼,這是增加農業投入的一個方式,但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產品種植規模的無限制的擴大。因此政府需轉變觀念,加強領導,進一步提高對我區農業發展現狀及特點的認識,從品種上的補貼變為市場信息整合上的投入,如在農業統計上變事后統計為事前統計,將全國相關產品的種植信息匯集,然后讓我區農牧民據此做下一次的種植決定,并促進農產品種植基地的形成。政府對農業要進行專項扶持,在農業生產物流上減免相關稅費,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我區農業長期健康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