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的周期性范文
時間:2023-07-28 17:49: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危機的周期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公允價值 歷史成本 順周期性 波動性
一、引言
2008年,復雜結構化信貸產品的市場價值有較大波動,公允價值會計(FVA)及其在整個商業周期中的應用引起人們的關注。由于某些金融產品嚴重缺乏流動性,金融機構開始轉向基于模型的定價并在定價過程中使用了一些難以觀測的投入變量,這導致公允價值(FV)范圍內的金融產品分類日趨不透明。
金融產品是按公允價值定價的,但是目前的市場價格沒有準確地反映出產品的潛在現金流或最終可能被賣出的價格。在一個已經出現價格下跌的市場中按公允價值銷售會導致市場價格進一步下跌,價格下跌觸發了風險管理標準下的保證金要求,這進一步加劇了下跌的趨勢。銀行凈資產與經濟周期呈正相關關系,FVA對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已經產生了順周期性影響。資產負債表所反映的銀行權益狀況的弱化和對資本補充的監管要求,增加了人們對金融系統的憂慮。
二、現行會計框架與公允價值
美國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都使用混合計量屬性模型,根據會計要素的特點和管理部門的意圖,不同類型的資產和負債使用不同的計量屬性。這兩個框架都要求按公允價值計量金融資產、交易性負債和可供出售的資產以及所有金融衍生品。對于持有至到期投資(HTM)、貸款、未進行公允價值估值的負債則使用攤余成本計量。采用混合計量屬性模型的目的是為了盡可能保持中性――無須強調一種會計計量屬性(公允價值)比另一種(歷史成本)更好,但其在資產負債表中應用的不一致性導致了賬戶的波動,而金融機構的財務報告也不能完全反映經濟事件帶來的影響。
公允價值是指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并且自愿的交易雙方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時的金額。公允價值是一種脫手價格。公允價值可以分為3個等級:活躍市場中可觀測的價格(1級);市場上類似的金融工具所使用價格,其價值評估模型使用可觀測的投入要素(2級);按模型計值,其模型假設和投入要素難以直接觀測(3級)。
三、公允價值會計的波動性和順周期性
(一)公允價值會計的波動性和周期性的表現
經濟生活中常見的周期性來源有:蕭條―繁榮周期的股價;蕭條―繁榮周期的房地產市場;銀行資金存貸利差;蕭條―繁榮周期債券的價格。當估值基于模型或市場流動性非常差的時候,公允價值計量對假設的變化尤為敏感。公允價值會計是通過上述渠道將波動性引入到資產負債表中的。
IFRS和美國GAAP采用的混合計量屬性模型具有內在波動性和順周期性。持有至到期投資(HTM)和貸款的波動性較小,如果在開始的時候定價恰當,則其公允價值等于其票面價值,在資產的持有期內報告的利潤流是穩定的,其現存價值是基于其原始價值的。但是,如果市場狀況表明資產有損失跡象,則隨后報告的價值必須重新評估并且計提壞賬準備或注銷。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成本受制于向后看的評估值(例如,貸款惡化的跡象)以及計提周期性準備,這恰恰發生在經濟周期中的衰退階段。另外,在資產比負債更廣泛應用公允價值的情況下,混合計量屬性模型應用的非對稱增加了資產負債表順周期性。換言之,當負債中的小部分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大部分使用歷史成本計量時,權益波動要大得多(與完全公允價值下的結果比較)。混合計量屬性實際應用于資產和負債的不平衡性越大,會計核算的波動就越大。
(二)正確認識公允價值會計的波動性和順周期性
公允價值會計即時地描述和反映了當前的市場狀況,能促使銀行更好地識別風險狀況,采取糾正措施,并及時評估銀行冒險行為給金融穩定造成的影響。此外,由于公允價值會計會較早確認銀行損失,它產生的滯后影響比當經濟已經衰退時再計提貸款減值準備要小。盡快補充資本金能夠使銀行在其資產負債表上保留減記資產或其他原本可以不出售的資產,從而避免資產價格螺旋式下降。公允價值會計可以作為監管層審查銀行的總體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管理實踐的一個早期預警系統。
四、減輕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性的方法
FV可以通過3種潛在渠道把波動性引入財務報表中,一是與基本經濟參數(如利率)的波動;二是測量誤差和對整個經濟周期的預期;三是對某些金融工具和其他費用項目使用混合計量模型,減少了資產和負債的完全公允價值的影響。具體來說,公允價值對金融穩定性方面的影響包括:一是當公允價值被廣泛地應用到資產而不是負債中時,資產負債表項目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大,強大的資本緩沖是至關重要的;二是如果負債的公允價值擴大,則會抑制資產負債表的整體順周期性;三是在金融市場缺乏流動性時,公允價值會計框架會放大資本的周期性波動。因此,減輕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性的方法有:
(一)一致定價服務
一致定價服務是指通常由獨立經紀人和咨詢機構向復雜或缺乏流動性的金融工具提供的報價服務,其價格基于相關金融工具的銷售價格。通過這一方法,缺乏流動性的產品能夠獲得二級市場價格從而對衰退時期估價的不確定性和過低的估值加以限制。然而,如果金融工具價值廣泛分散或如果銀行認為其價值沒有在市場中得到完全反映,那么一致定價的結果可能不正確。
(二)估值調整
銀行可以對特定金融工具進行重新估值,并對財務報表中所披露的賬面價值做出相應調整。估值調整允許銀行對不當的價格進行糾正以重新反映目前的市場狀況,調整時要考慮投入的流動性、交易對手風險以及該銀行獲取頭寸時可能發生的市場反應。估值調整技術可以改進公允價值計量,但要防止管理層借此操縱會計報表。
(三)重新分類
從“交易性金融資產”到“持有至到期投資(HTM)”的重分類可以避免因金融工具估值螺旋式下降所造成的波動。按照現行會計原則,重新分類是單向的,不允許銀行在日后市場反彈時將HTM恢復到交易性金融資產。從謹慎性的角度出發,HTM一旦價值縮水就要補充資本金。允許重新分類可能會推遲資產負債表中問題的暴露。
(四)完全公允價值會計
解決公允價值會計的根本方法就是采用一個對所有金融資產和負債都適用的完全公允價值模型,而不論企業的持有意圖如何。在完全公允價值下(FFV),由于經濟活動衰退和違約概率上升,銀行負債的公允價值下降,減緩了權益價值的下跌。這種效應產生的原因是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中包含大量的公允價值計價的金融債務。完全公允價值下的負債可以看作一個反周期的要素,它減少了對資產的公允價值對沖。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隨經濟周期而演變――在經濟下行中緊縮,在經濟上行中擴張――這樣使得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得到恢復。完全公允價值會計將減少金融工具會計處理的復雜性并增加資產負債表的透明度。但它將對企業執行能力、建模能力和審計評估構成挑戰,完全公允價值模型目前并不可行。
(五)平滑技術和斷路器
“斷路器”是指設定一些規則阻止對資產價格下跌的確認。通過人為的手段強行把權益設定在高于公允價值的水平上會掩蓋潛在的權益問題,通常情況下會阻礙價格發現。“斷路器”通常在估值下降過程中使用,為對稱起見,在“泡沫”期間也可以采用“斷路器”來阻止權益的人為膨脹。允許金融機構能夠從定值上升中受益而下跌時仍能保持上限,很容易導致逆向選擇。
平滑技術是在周期中各個時期的一個最新的移動平均數。“斷路器”能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相同的值,而平滑技術得出的移動平均數會隨周期內經濟因素的變動而產生輕微波動。平滑技術和所謂的“斷路器”使監管者和投資者更加難以準確評估銀行的財務狀況,因為它們隱藏了本應計入資產負債表中的實際經濟波動。
五、結論和建議
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暴露了某些會計準則和某些結構性產品定值和報告方面的弱點。在某些風險管理框架下,應用公允價值會計使資產負債表的波動性更加透明,這會加劇資產和負債價值的周期性變動,在市場狀況較好的境況下夸大利潤會帶來錯誤的激勵,在經濟進入衰退階段會導致過于緊縮的信貸條件,從而在最需要信貸擴張的時候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盡管存在對波動性的擔憂和計量方面的困難,筆者認為,公允價值會計仍應朝著適當的方向前進,并提供一個反映金融機構當前財務狀況的最佳措施。當然,要提高風險管理技術和加強審慎規范,還需要對公允價值會計進行各種改進。
在現行的投資決策規則之下,公允價值會計可以將波動性引入到財務報表中。因此,公允價值估計需要輔以各種配合手段,如金融工具的歷史價格、公允價值計算的差異、管理層對資產價格的前瞻性預測等。對公允價值價格可能下降的范圍進行報告將有助于財務報表的用戶更好地理解波動。基礎估值假定和敏感性分析的詳細說明可以對公允價值估計加以補充,使投資者能夠進行情景分析并判斷公允價值是否已充分反映了市場狀況。提高透明度未必要通過更多的披露來實現,卻可以通過更好的披露來實現。更加精練的披露能夠滿足在共同的披露框架內各相關利益者的需求,包括投資者、債權人和監管者。
主要參考文獻:
[1]黃亭亭.公允價值爭議:計量可靠性與順周期性的分析[J]. 武漢金融,2009(04):31-35.
[2]威廉?懷特.金融體系中的順周期性:我們是否需要一個新的宏觀金融穩定框架[J].金融研究,2008(5):65-86.
[3]羅平.資本監管制度的順周期性及其補救方法[J].國際金融研究,2009(6):12-15.
篇2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危機;普遍的生產相對過剩
[中圖分類號]F0-0;F8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3)06-0036-03
自2008年由美國的次貸危機演變成的金融危機已經過去5年了,目前全球經濟處于后金融危機時代,雖然世界經濟在各國政府的積極干預下,避免了更進一步的蕭條,但是經濟衰退的霧霾仍然籠罩著全球經濟,經濟復蘇的步伐仍然舉步維艱。全球性金融危機、新自由主義的破產、資本主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各種矛盾和困境,這些現象證明了馬克思的種種預見。因此,馬克思關于經濟危機的實質和特點,以及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物質基礎和信用在經濟危機中作用的論述,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仍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是我們防范金融危機的一把啟關的鑰匙。
一、普遍的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是現代工業發展不可避免的現象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發展生產力的趨勢,伴隨著資本主義現代大工業的發展,經濟危機的產生就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經濟現象。馬克思指出,“現代工業才會經常地出現生產過剩和生產不足的現象——由于比例失調而帶來的經常的動蕩和痙攣”[1]。由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保存現有資本價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資本價值,資本的自行增殖表現為生產的起點和終點,因而使生產具有了無限擴大的趨勢。在資本主義現代工業的發展中,伴隨著資本積累和資本集中過程的加速進行,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這意味著資本積累增長的同時會相對減少對勞動的需求,因而造成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趕不上生產能力的增長,形成了大量的與生產力發展并進的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后備軍,這些相對過剩人口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周期運行的蓄水池。可見,資本主義現代工業生產發展的結果是一方面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另一方面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得到強化。而生產的社會化要求社會各個生產部門之間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比例,但是,在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條件下,各個部門之間的這種合理比例經常受到破壞,必然導致生產普遍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因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作出了這樣的判斷: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普遍的相對生產過剩。
二、普遍的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爆發的特征
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呈現出每隔若干年就爆發一次的周期循環運動的特征,而危機、蕭條、復蘇和繁榮這四個階段就是經濟周期循環運動的各個環節。在這個周期循環運動中,危機表現為經濟周期循環的終點和起點,經濟危機的這種周期爆發特征的物質基礎是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因為危機的爆發意味著社會再生產的比例遭到破壞,而社會再生產的進一步恢復和發展則需要通過大規模固定資本的更新。固定資本的周期更新必然引起社會生產兩大部類的生產重新活躍起來,進而使社會再生產的比例重新得到恢復和調整,其作用機制是:作為社會生產的第一部類——生產資料生產部門通過固定資本大規模更新必然會引起其對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的需求增加,從而刺激生產資料部門的生產的擴大和發展以及工人就業的增加,由此又會帶動社會生產的第二部類——消費資料生產部門生產的相應擴充和發展,這進一步重新激活了整個社會生產,進而達到新的經濟繁榮階段。所以,大規模固定資本更新為資本主義經濟擺脫危機和蕭條,進而走向新的復蘇和繁榮創造了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固定資本的大規模更新又為新的經濟危機爆發準備了物質條件。這主要是由于伴隨著固定資本的大規模周期更新,必然帶來生產技術的進步和創新,以及生產組織的改進,使得企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這進一步加劇了各部門和各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大魚吃小魚”現象不可避免,從而使社會正常生產所必需的結構以及各產業間正常比例遭到破壞。當這種破壞作用造成社會總供給結構與社會總需求結構嚴重失衡,并且社會總供給量遠遠超過社會總需求量而造成大量的普遍的生產過剩時,新的經濟危機便再一次爆發。可見,在固定資本周期更新的物質基礎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斷循環往復地周期性爆發。
三、普遍的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的加速器是信用制度的發展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歷史實踐表明,經濟危機往往是在信用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程度的條件下產生的,信用對于經濟危機的爆發起著加速推進的作用,這是由于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質:一方面信用制度的發展使得社會各個再生產過程加快了,因而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信用制度為投機者提供了在一定限度內絕對支配別人的資本,因而又成為投機的基礎。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進程中,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不斷發展,信用關系也不斷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信用制度的擴大進一步推動了工商業的繁榮。因此,“可以伸縮的再生產過程,在這里被強化到了極限”,而“信用制度表現為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2]。在信用的相互鏈條關系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資本循環受阻,再生產過程就陷入停滯和混亂,這種混亂和停滯會削弱與生產一同發展起來的信用支付手段,使信用鏈條關系遭到破壞,造成信用關系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因此,“信用制度加速了生產力的物質上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同時,信用加速了這種矛盾的暴力的爆發,即危機”[3]。馬克思著重指出資本主義工商業危機乃至經濟危機大都是以金融危機為先導,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礎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其再生產過程中一旦信用關系突然崩潰,必然會發生由信用危機導致的嚴重經濟危機的爆發。馬克思強調指出,正是由于信用制度具有二重性,“使信用的主要宣揚者……都具有一種有趣的混合性質:既是騙子又是預言家”[4]。
四、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歷史命運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歷史實證考察,在理論上充分揭示了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一切矛盾的現實綜合和強制平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通過對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強制地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矛盾得到緩和。因此,這種強制作用在使資本主義生產不斷得到發展的同時,必然使其遭到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危機,這種危機的根源就在于資本主義本身固有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表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就是依靠對生產力本身的暴力破壞不斷繼續前進的,這最終導致了資本主義社會無法逃脫最后崩潰的歷史命運。
五、啟示
綜上所述,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闡釋,不僅對于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經濟的歷史性,對研究未來社會經濟形式產生的客觀必然性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我們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必然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同樣存在。在我國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市場機制越來越充分發揮著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在市場經濟運行中不可避免地出現經濟周期性波動。特別是在后金融危機時代背景下,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波動又一次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需要特別加以重視和關注的問題。因此,在當下的經濟形勢下,我們更有必要深入探索有關經濟周期波動的理論并掌握經濟周期性波動的規律,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出熨平經濟周期波動的政策,避免由經濟周期的劇烈波動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的負效應。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周期性波動的物質基礎同樣是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后,各國政府為了避免經濟進一步衰退,加強了政府干預,在各種干預措施中固定資本更新是其重要手段之一。從各國的經驗和我國發展實踐來看,在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時,要注重引導投資方向、控制投資規模、保證投資質量,使得固定資本更新在結構上更具有合理性,以避免國民經濟比例的進一步失調導致的經濟波動幅度的加劇。為此,我國政府在制定和實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中,要以各種產業政策和建設規劃為依據來引導資金的合理投資方向,以保持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比例平衡,避免在固定資本更新中的重復投資擴張而導致經濟結構進一步失衡甚至惡化。
3.信用發展與經濟發展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信用制度既是促進再生產的工具,又是助長投機和冒險的武器。投機者借助信用工具造成經濟虛假繁榮,會引發金融危機,乃至商業危機和生產危機。所以,如果銀行信用極度擴張,信用關系一旦遭到破壞,金融危機就不可避免,一旦爆發金融危機,再生產就會癱瘓,從而引起經濟危機。因此,我們要加強信用監督管理,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就是信用關系遭到破壞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我們要以此為鑒,在充分利用信用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的同時,限制其消極作用的影響。特別是目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政府應加強對信用制度的規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加快完善金融政策、健全金融立法及融資體系的步伐,防止信用活動失控而出現信用膨脹導致社會經濟生活的紊亂甚至危機,實現國民經濟的平穩增長。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宏觀審慎監管;順周期性;金融穩定;宏觀審慎工具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92(2011)03-0011-04
一、宏觀審慎監管的提出
(一)宏觀審慎監管的概念
在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清算銀行(BIS)就開始使用“宏觀審慎(Macro-prudential)”的概念。1986年BIS的報告中也涉及到了“宏觀審慎監管”。但是一直以來,這方面的文獻并不豐富,直至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人們又重新審視對金融業的宏觀審慎監管。在我國,宏觀審慎政策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周小川(2010)在《宏觀審慎政策:亞洲視角高級研討會》上指出,為了避免各種歧義,宏觀審慎政策可以簡單理解為資本要求、資本緩沖、流動性、杠桿率等,首先需要明確澄清其核心含義、框架結構和包含的具體政策要素。他認為,從總體來看,宏觀審慎政策首先是逆周期政策;其次是應對羊群效應等市場失效現象,使整個金融市場更加穩健、金融市場參與者更加謹慎;第三是全球化下金融市場迅速發展、金融產品和交易日趨復雜,需要制定和實施更廣泛的國際標準。
目前,關于宏觀審慎監管文獻的焦點主要集中于宏觀審慎監管的目標、工具及其使用、宏觀審慎工具與貨幣政策之間的關系和工具的具體運用及效果等幾個方面(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CGFS,2010)。但總體說來,與貨幣政策方面的豐富文獻相比,有關宏觀審慎政策的研究仍處于初始階段,這些研究還遠不能夠為政策框架的實施提供一個有力且合理的支撐。
(二)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
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人們對金融監管政策方面的關注逐漸增多。此前的微觀審慎監管思路在很多方面都不能保證金融體系的穩定,不能保證金融機構有足夠的資本和流動性應對外來的沖擊(CGFS,2010)。因為傳統的微觀審慎監管理論認為,只要確保了單家機構的審慎經營,就能防止系統性風險的發生,這使得長期以來,各國監管機構都將工作重心放在微觀審慎監管方面。但是,近幾十年來,由于單個金融機構出現問題使得風險擴散至整個金融體系所引起的金融危機已經很少發生,期間出現的歷次危機,基本都源于在信貸和資產價格高增長的背景下,金融機構的風險暴露高度相似并集中于相同的領域,導致金融失衡不斷擴大、系統性風險不斷增加(李文泓,2009)。這表明,僅僅實施微觀審慎監管而忽視對宏觀系統性風險的關注,已經遠遠不足以防范系統性的金融危機(G20,2009;IMF,2009;FSA,2009a;De Larosiere et al.,2009;Brunnermerier et al.,2009;Borio and Shim,2007;White,2006)。
與微觀審慎監管相比,宏觀審慎監管在五個方面(表1)有所差別(Claudio Borio,2003)。宏觀審慎監管的目標是從整體上防范金融危機的發生從而避免經濟體實際產出的重大損失。微觀審慎監管的目標是防范作為個體金融機構的危機事件,而并不考慮其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因此,宏觀審慎監管的最終目標是保障宏觀經濟的穩定,避免產出水平的下降;微觀審慎監管的最終目標就是對消費者(儲蓄者或投資者)利益的保護,而不考慮給實體經濟帶來的風險。在風險模型方面,宏觀審慎監管強調,從金融系統整體行為的角度來看,風險是部分內生的;而微觀審慎監管認為風險是外生的。在相關性方面,宏觀審慎監管認為金融機構之間通過資產負債表相互關聯,存在共同的風險暴露,而微觀審慎監管則認為金融機構之間不存在相互關聯和影響。總的來說,宏觀審慎監管針對的是系統性風險,而微觀審慎監管針對的是個體風險(謝平、鄒傳偉,2010)。在校準目標和方式上,由于宏觀審慎監管的目的是防范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因而采取的是自上而下(top-down)的校準方式;微觀審慎監管的目的是防范單個金融機構的風險,因而采取的是自下而上(bottom-up)的校準方式。
基于上述區別,微觀審慎監管認為,只要單個金融機構是穩健的,則整個金融體系就不會出現問題;而宏觀審慎監管則認為,如果金融監管的目的是為了確保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那么以風險資本要求為基礎的微觀審慎監管體制就不足以實現這個目標,只有實施宏觀審慎監管,對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和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機構實施有效監管,才能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苗永旺、王亮亮,2010)。換句話說,從宏觀審慎的角度看,盡管每個金融機構都是安全正常的,但整個金融體系卻可能出現問題。
二、宏觀審慎監管的維度
宏觀審慎監管可以分為兩個維度:時間維度(Time Dimension)和跨行業維度(Cross-sectional Dimension)。
(一)時間維度
時間維度主要關注風險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積累的。因此,在時間維度方面,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系統性風險是如何被金融體系內部以及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放大的,這就是所謂的順周期性(procyclicality)(BIS,2001;Borio et al.,2001;Brunnermeier et al.,2009)。謝平、鄒傳偉(2010)指出,金融系統的順周期性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資本充足率監管的順周期性;第二,貸款損失撥備的順周期性;兩者都體現為金融系統對實體經濟的信貸供給在經濟上行期增加,在經濟下行期減少,放大了經濟的短期波動;第三,公允價值會計引起的順周期性,體現為金融系統對資產價格波動的放大。這種順周期性被視為金融體系不穩定的主要原因(Claudio Borio,2009),因此,有效克服資本監管框架中的順周期因素就成為防止嚴重金融危機的必要前提之一(周小川,2009;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2009)。
資本監管的順周期性引起理論和實務界的廣泛關注,始于1998年巴塞爾委員會啟動新資本協議的制定工作。在談到巴塞爾協議Ⅱ時,有相當多的文獻聚焦于討論巴塞爾協議Ⅱ的順周期性。Rafael Repullo et al.(2009)針對Kashyap and Stein(2004)提出的關于風險敏感型銀行的資本監管可能有助于熨平貸款和商業的周期性的觀點,分析了西班牙1986~2006年工商業貸款的數據,提出了一種關于哪種方法能夠更好地減少巴塞爾協議Ⅱ順周期性的判斷標準。他們認為,在新協議內評法的輸入端,用根據宏觀經濟狀況確定的逆周期乘數對所得出的監管資本進行調整,這種方法更可取;具體而言,將新協議下由時點評級法計量的風險參數導出的資本要求,乘以根據GDP增長率對其長期均值的偏離度所確定的逆周期乘數,在這一算法下,GDP增長每偏離一個標準差,資本要求將增加或減少7.2%。類似的,Jesús Saurina and Carlos Trucharte(2007)對1991~2004年西班牙中央銀行信貸登記系統中三百多萬筆住房抵押貸款數據進行整理,計算了不同類型的借款人違約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PD),結果表明,運用時點評級法(point in time,PIT)比跨周期評級法(through the cycle,TTC)所計量的PD以及由此所計算的資本要求的波動性要顯著得多。新協議允許銀行在設計評級體系時自行選用PIT或TTC,而運用PIT所計算的資本要求比TTC具有更強的順周期性。
對金融系統的順周期性,有三個改革方向。第一,建立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通過引入針對宏觀系統性風險的具有逆周期特征的資本要求,促使銀行在經濟上行階段增加資本,建立緩沖,供其在經濟下滑、貸款損失增加時使用(G20,2009;FSF,2009;IMF,2009;FSA,2009)。第二,建立前瞻性和逆周期的貸款損失撥備,通過采用跨周期的撥備計提方法,提高撥備計提的前瞻性(G20,2009;IMF,2009;FSF,2009;FSA,2009;Panetta et al.,2009;Borio et al.,2001)。第三,改革公允價值會計準則。雖然公允價值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產生了順周期性的問題,但是它仍然是目前能夠找到的最恰當的資產計價方式。因此,必須進一步明確在不活躍市場運用公允價值原則的指引,限制其在不活躍市場中的運用,防止由于市場的低流動狀態而出現的低價出售行為作為估值的基礎。同時,也應當對這些使用公允價值存在困難的金融工具建立估值儲備或進行估值調整,增強信息披露透明度(李文泓,2009)。
(二)跨行業維度
跨行業維度關注的是在某一特定時點上,風險是怎樣在特定金融體系中分布的,特別是由于資產負債表的關聯性所導致的共同風險暴露、相似風險暴露及相關的行為反應。換句話說,這些風險暴露既可能是金融機構在相同或相似資產類別下的直接風險暴露,也可能是它們之間業務交叉而導致的間接風險暴露。從這個角度看,必須特別關注各家金融機構的投資組合和金融產品風險之間的關聯性(白川方明,2010),雖然不是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會引起系統性風險,但宏觀審慎監管卻是針對所有金融機構,實施跨行業維度就意味著對有可能引起系統性風險的行為給予更嚴格的監管――例如對金融性房地產的借貸進行更嚴格的控制,這是因為當資產價格下跌的時候,金融性房地產會使得借款人與銀行都遭受慘重損失(謝亞,2010)。因此,跨行業維度的主要政策問題就是如何制定審慎監管框架,將整個金融體系風險損失控制在局部,從而控制系統性的“尾部風險(Tail Risk)”(巴曙松等,2010)。
在分析金融體系產生的系統性風險時,可以從以下兩點考慮。第一,分析因單個金融機構或單個市場的問題而產生的系統性影響。這方面的一些典型文獻構建的模型將金融系統視為一種復雜的系統,并將觀察的重點放在其互連性、非線性和不可預測性上(Haldane,2009;Hommes,2006、2008;LeBaron and Tesfatsion,2008)。第二,構建了一種系統性風險的度量方法,在此基礎上確定單個金融機構的風險分配狀況。由于宏觀審慎監管的目的是在金融體系層面上保障金融穩定,但具體的政策工具又體現在單個被監管的機構中,因此就需要一種符合系統重要性的能夠在單個機構中分配系統性風險的方法。Nikola Tarashev et al.(2009a、2009b)從博弈論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種通用和靈活的在機構間分配系統性風險的方法,同時認為,不同分配方法的應用需要使用不同的宏觀審慎目標。
三、宏觀審慎監管的工具
(一)宏觀審慎監管工具及其目標
為防止系統性風險的生成,有必要為監管當局提供一系列宏觀審慎監管工具,但應當采用什么樣的形式,國際上尚未形成一致(巴曙松等,2010)。因此,對于宏觀審慎監管的目標,還是比較明確和易于理解的,但對于宏觀審慎監管的內涵和工具就眾說紛紜了(謝平、鄒傳偉,2010)。Jean-Pierre Landau(2009)指出宏觀審慎監管(系統和宏觀經濟)與兩種方法(自動機制(Automatic)和自由裁量權(Discretionary))的結合產生了對監管工具的分類(表2),并認為目前最重要的工具是對金融中介機構的資本要求。
CGFS(2010)認為,宏觀審慎工具的發展應適應現有的微觀審慎工具(如嚴格的審慎性標準以及限制那些可能增加系統性波動和風險的活動)。這些標準和限制可能不時地變化,或針對金融周期進行逆周期的調整。在實踐中,一些宏觀審慎工具的運用可能會同時實現不同的目標。例如,LTV(貸款價值比率)的上限可能被設定成一個固定的值(如80%)并保持不變,這樣不僅能加強金融體系的彈性,而且能夠起到自動穩定器(Automatic Stabiliser)的作用以緩和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并且,監管當局還可以通過對該比率在一定基準內進行動態地逆周期調整來強化這種自動穩定器效應。
另外,在FSA(2009)看來,宏觀審慎監管的工具包括資本充足率、貸款損失撥備、流動性和杠桿率等監管要求。他們認為,宏觀審慎監管應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金融系統對實體經濟的信貸供給、信貸定價、借款人的杠桿程度以及借貸雙方承擔的風險;第二,期限轉化的形式以及產生的流動性風險,比如銀行期限錯配的程度以及對批發性融資的依賴程度;第三,住房、股票和信用證券化等市場的資產價格與其長期均衡水平的關系;第四,金融系統的杠桿率水平;第五,一些尚未受到審慎監管的金融機構(如對沖基金)對系統性風險的影響。
(二)宏觀審慎監管與貨幣政策的協調
宏觀審慎監管是整個宏觀審慎框架的一部分。宏觀審慎監管的核心是將系統性風險納入審慎監管視野,不僅關注金融機構面臨的個體風險,而且關注系統性風險的水平和趨勢。因此,宏觀審慎監管仍然屬于審慎監管范疇,與著眼于熨平短期經濟波動的存款準備金率、基準利率和公開市場操作等貨幣政策工具存在本質區別(李文泓,2010)。但是,在設定宏觀審慎監管的政策框架時,必須考慮與具有同樣目的――保障金融及宏觀經濟的穩定――的貨幣政策的協調問題。這種協調取決于貨幣政策是否將金融失衡納入其框架之內。危機前,人們關于貨幣政策的新共識是,貨幣政策只應保證物價穩定,控制通貨膨脹;如果有雙重目標的話,也應同時保證可持續的充分就業。只有很少的文獻認為,運用緊縮的貨幣政策可以緩解金融失衡問題(Borio and White,2004;Gruen et al.,2003)。
N’Diaye(2009)發現,逆周期的審慎監管有助于減少產出的波動,降低金融不穩定的風險。同時指出,諸如資本充足率之類的逆周期政策,可以使得貨幣當局可以通過利率的更小幅調整來達到同樣的保持產出水平和通脹水平的目標。
參考文獻:
[1]Allen, L., and Saunders A., 2004, “Incorporating systemic influences into risk measurements: a survey of thelitera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Vol.26, No.2, pp. 161-192.
[2]Amato, J. D., and Furfine C. H., 2004, “Are credit ratings procyclical”, BIS Working Paper.
[3]Ayuso, J., Pérez, D. and Saurina,J., 2004,“Are capital buffers procyclical? Evidence from Spanish panel data”,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Vol.13, pp.249-264.
[4]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1986, “Recent Innovations in international banking”. Report Prepared by a Study Group established by the central banks of the Group of Ten countries, Basel.
[5]BIS(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01, 71st Annual Report, Basel, June.
[6]Borio, C. and White, W., 2004, “Whither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The implications ofevolving policy regimes”, BIS Working Papers, No. 147, February 2004.
[7]Borio, C., 2003, “Towards a macroprudenti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CESifo Economic Studies, Vol. 49, No. 2/2003, pp.181216. Also available as BIS Working Papers, No. 128, February.
[8]Borio, C., 2006, “The macroprudential approach to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where do we stand ?”. Paper prepared for the special volume celebrating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Kredittilsynet.pp.108-120.
[9]Borio, C., 2009, “Implementing The Macroprudential Approach To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Bank of France 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 September,
[10]巴曙松、王怡、杜婧,從微觀審慎到宏觀審慎:危機下的銀行監管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10(5):83-89。
[11]白川方明、何樂,宏觀審慎監管與金融穩定[J].中國金融.2010(4):29-31。
[12]李文泓,關于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討[J],金融研究,2009(7):7-24。
[13]苗永旺、王亮亮,金融系統性風險與宏觀審慎監管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0(8):59-68。
[14]謝平、鄒傳偉,金融危機后有關金融監管改革的理論綜述[J],金融研究,2010(2):1-17。
[15]謝亞,實施宏觀審慎監管的幾點思考[J],中國金融,2010(12):42-43。
[16]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對改革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的幾點認識[N],中國人民銀行網站,2009-03-26。
篇4
一、金融系統性風險
金融宏觀審慎監管的直接原因是金融系統性風險。歐洲中央銀行將其這樣定義:“因為金融系統的不穩定廣泛性威脅到其穩定,社會福利和經濟增長受到很大損失。”它和個體風險相反。
我們從時空方面分析金融系統性風險。某時金融內部風險問題即為空間風險,在時間上極有可能爆發,是動態存在的。金融機構風險積累眾多就會形成空間系統性風險。以時間的變化演變而成的時間性系統風險,是金融內部和經濟外部作用的結果。它與金融的順周期關系密切。在金融業信貸規模擴大引起的經濟過熱后,系統風險繼續增加;在金融縮小信貸規模時,經濟衰退明顯。
那么如何識別風險,以一些指標來辨別。簡單看,個體風險可能直接影響整個金融系統風險,影響巨大。所以,監管部門監管實施的主要關注點即是規模大的金融行業的系統風險問題。
具體簡介兩種識別辦法,即指標預警法和壓力測試法。指標預警法以金融穩健指標為主。主要用來初步檢定金融系統穩定性,已經為120多個國家地方金融穩定做了分析。壓力測試法即為演示金融行業負面狀況時評判其損失。此法可以有效補足系統漏洞,控制并減少系統風險。以最壞的打算,最具可行度的演示,來保證壓力測試的準確無誤。
對風險的識別從簡單靜態化已經變為關聯動態化分析。
二、金融順周期性
影響金融系統風險的一個因素即是順周期本身。經濟社會和金融行業的累積和正反饋作用共同促使經濟的不斷變動,所以,經濟就會表現為順周期性。
具體可分四點來看。首先,資本監管上,主要在于定義資本充足率問題。比如,經濟發達時可定為寬松的資本充足率,信貸供應減少,在經濟退縮時,收緊銀根,從而降低信貸供應、拋售等。其次,貸款實際損失計提法。在金融信貸風險不明顯時計提很低,在信用風險明顯時,拔備增加,資本束縛和盈利范圍阻礙了拔備資金供應。再次,公允價值會計。市場下滑時,市值減少,拋售出現,資產價格驟降。公允價值會計會在資產價格膨脹時促進增長。最后,金融管理者待遇問題。通常,金融管理者薪水很高,然而當金融出現虧損時,管理者卻沒有損失,管理者的待遇順周期導致其對短期回報的過分關注。
信貸與資本市場聯系加強了金融的順周期性,通過金融加速器、財富作用于經濟實體,經濟呈現波動大的局面。比如,企業的成本增加、凈值較少受到經濟的負面影響。企業的下步產值減少會受高額的外部融資成本影響。同時,居民消費的增加只有靠價格上升的作用才能產生。金融波動受到經濟變化的強烈影響。金融系統與經濟波動同步進行,泡沫經濟不斷產生。
三、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的理論與經驗
(一)相關監管理論
上世紀70年代末,銀行監管者觀察到了監管的漏洞,提出“宏觀審慎監管”。2008年金融危機前,學者從微觀和宏觀視角比較研究認為,監管應從銀行轉向非傳統領域,特別是金融衍生行業。2006年,國際清算銀行總裁Malcolm認為宏觀審慎監管有兩點必要。首先,宏觀經濟的所有風險而非某個金融機構風險導致金融危機產生經濟損失。其次,金融衍生品將金融風險快速移動,銀行外其他金融機構也可能是金融危機的誘因。
2000年,Crockett覺得目標與風險累積不同是微觀和宏觀審慎監管的區分點,微觀監管目標是某個金融機構的破產承擔風險,宏觀監管目標則是整個金融的經濟損失。微觀審視監管主要看重某金融機構特定風險,宏觀監管則關注整個金融系統的集體風險。
2008年金融危機后,學界轉向宏觀審慎監管為重點。2009年,Borio覺得宏觀監管應從時間和部門之間來進行,風險跟隨時間,使金融系統的順周期性減慢,實現逆周期監管。宏觀審慎監管的主要方向是逆周期監管。2010年,Caruana總結了宏觀監管的目標,即以順周期性和金融共性風險的顯現減少金融體系風險。
理論探討至今仍然有一些局限性存在:首先,對金融逆周期宏觀監管視角少有法律層面的探討,法律制度的制定實施影響逆周期宏觀監管,法律制度的應用亟需加強。其次,微觀與宏觀監管缺乏聯系。探討基本上以宏觀為主,忽視微觀基礎,致使宏觀監管與微觀監管不相容。最后,逆周期探討缺乏。逆周期要具體用在宏觀審慎監管上,要探討逆周期管理的方向、體制等,金融與經濟不平衡、周期的關聯點等等。
(二)實施金融宏觀審慎監管的經驗
下面從監管方式的時間和空間視角,來探討宏觀審慎監管的一些途徑。
1、時間視角
通常,系統風險加劇會在金融擴張、經濟繁榮時,爆發則在銀根收緊、經濟不景氣時。據此,時間視角審慎法就可以增加上行期的緩沖資本,控制價格過度上漲,經濟下滑時補充市場的波動,以豐補欠。我們可以將其認為是逆金融周期的建立。具體有公允價值會計制、拔備制、資本緩沖制。
公允價值會計制。改革公允價值會計制度,主要是采用逆周期管理,減少其本身的順周期性。正確認識金融流動困難的風險過剩,減少金融波動浮動大的公允價值作用,較少依靠會計數據。促進銀行信息的透明,展現公允價值。
拔備制。經濟上行期,銀行應該提高準備,防備信用損失。FSA認為,經濟擴張最大化時,要另行緩沖儲備,其大小范圍放在百分之二到三個點。西班牙銀行的先進制度即除了基本的準備金外,還要有逆周期準備金的適當部分來承當緩沖資金。
資本緩沖制。Brunnermeier等人認為,以宏觀經濟為指導,經濟上行時,增加信貸編邊際成本,經濟下滑時,提供基本信貸即可。Goodhart and Persaud覺得,資本杠桿和資產價值上漲關系密切,銀行的風險不能只看負債表。按照某一部門的風險訂立超額逆周期資本,增加邊際成本。
2、空間視角
系統風險在空間上即為跨機構風險,金融的集體性關系導致負外部性的風險過剩。所以,某個金融機構不必思考系統金融風險。具體有三點。
第一,強化關鍵金融行業的管理。一些重要金融機構體系風險的源頭,然而,監管部門卻對其沒有把握。重點行業機構監管勢在必得。一些學者認為,應該根據金融機構風險作用特點增加資本需求。銀行的自營與核心業務應分離于其他業務,以避免業務負相關。第二,建立金融機構保險體制。要控制體系風險的負擔動機,可以管理保險費。Acharya and Richardson覺得,監管可以讓銀行必須從民企獲取保險,使危機損失最小化。Perotti and Suarez 覺得,監管應該收取銀行流動保費,根據時間長度變化和短期融資中負債率來確定保費金額。第三,系統稅制。2010年,IMF指出,金融債務沒有保險存款、股本,征稅即控制銀行的債務數量。某種意義上,系統征稅制,減少了金融風險擔當動機和納稅人的沖動消費。
篇5
[關鍵詞]經濟周期非周期性相關性GDP增長率
一、世界經濟非周期性波動對周期性波動的影響
我們以GDP的增長率作為衡量世界經濟周期波動的指標分析問題,主要的采用世界總體GDP的增長率,以及中、美、歐盟的GDP增長率,為了便于和世界其他國家進行比較研究,我們估且將世界經濟的周期也按照我國的周期劃分標準進行。在這里我們主要考察我國經濟周期的兩個周期階段(1980年~2001年,2002年至今)。
注:數據來源與統計局官方網站(其中2008年為IMF預測數據)
可以看出,世界經濟GDP是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的,但如前述,非周期波動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如2001年美國網絡泡沫經濟危機,世界經濟GDP增長率由2000年的4.8%下降到2.5%,美國經濟出現了最大幅度的下滑,由3.7%降到0.8%。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美國大量投資銀行破產和一系列銀行的國有化,歐洲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出現大量資產價格扭曲,冰島、巴基斯坦等出現國家危機。這些事件都說明:經濟周期性波動中非周期性波動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按照IMF給出的預測,中國09年的GDP增長率可能會在9.6%。
二、經濟周期與非周期波動下的世界經濟相關性分析
1.世界各經濟(國家)體的相關性分析
注: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
從相關系數的結果來看:在改革初,由于我國經濟開放程度和經濟政策的滯后效應,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關性不是很大。2002年以后,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關系數高達0.7019,與歐盟之間的相關性達到了0.5772,我們與美國的經濟相關性也呈現出增長的趨勢。2001年以前美國對歐盟經濟的依賴性比較大,2002年以后呈下降趨勢,但對世界經濟的依賴性卻在增加。同一時期中國與歐盟經濟的相關性在增強,總之,各經濟體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并且在不斷地轉移和變化。
2.我國外貿依存度分析和外貿市場結構分析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經濟區域體的發展,世界經濟的緊密性越來越強。我國的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01年的5096.5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3億,增長了4倍,我國的外貿依存度也由2001年的43.96%增加到2007年的67.1%。我國主要的貿易體還是亞洲市場,其次是歐洲和美國市場。這幾年里除了歐洲市場的貿易市場結構基本保持不變,我國對日本和美國和亞洲市場的貿易市場結構都出現了下浮,尤其是次貸危機后,2007年一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貿易市場就下降了1.9%,對日本也下降1.1%。
三、我國外貿企業應對非周期性事件的機制
1.政府應建立應對非周期性波動預警機制
對于每一次非周期性波動,企業的靈敏度明顯落后于政府,所以政府要根據世界經濟形式的不斷變化,提供給企業準確、豐富的商業信息,同時政府應建立應對非周期性波動預警機制和指標防范體系,爭取做到建立事前防范、發生時建立合理的處理機制、事后有效治理機制,發揮政府應對危機的宏觀調空作用。
2.完善對外貿易企業的金融服務體系和制度建設
對外貿易金融服務體系的完善,我們主要從兩方面進行:第一:切實有效地發揮中國進出口銀行政策,積極配合國家宏觀產業和外貿政策,擴大出口信貸業務規模,發展進口信貸。第二:加強中小企業制度和法制建設、創立和發展信用制度、完善企業稅收制度的建設。
3.開拓多元化的對外貿易市場結構
從圖三中我們可以看出,外貿市場出口結構中我國對美國和日本的市場結構比例呈現下滑的趨勢,對歐美基本保持平穩,但也出現下降的趨勢,所以我們的外貿市場結構應該發展多元化,以防止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公允價值會計; 順周期效應; 文獻評述; 宏觀動態
在我國,公允價值會計在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首次使用。所謂公允價值會計就是對受市場行情變化敏感的資產、負債按最近報告期時點的公允價值計量,將最近報告期時點與上一報告期時點的公允價值的變動差額確認為損益。
我國實施公允價值會計已達六年之久,而在執行初期就趕上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許多企業破產倒閉。人們尋找危機的誘因是把目光聚焦在“公允價值會計”上,許多專業人士試圖找到因公允價值計量、確認的財務報告對人們感知產生的效應。學術界對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我國是否存在順周期效應?市場危機期間公允價值會計的采用是化解金融風險的工具,還是產生證券價格下跌的傳染效應的推手?本文擬對金融危機之后我國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研究進行梳理,以期為相關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思路和線索。
一、關于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經濟學釋義
在經濟學中,描述經濟數量與經濟波動之間的相互關系,一般采用“順周期效應和反周期效應”這兩個術語。從宏觀上看,順周期效應是指經濟數量與經濟波動之間是正相關關系,是指對經濟周期波動的順應與加強;反周期效應是指經濟數量與經濟波動之間是負相關關系。那么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則是指公允價值會計對經濟周期波動的“順應”與“加強”兩種效應。“順應”效應指的是公允價值會計反映了經濟周期的波動,“加強”效應是指公允價值會計對經濟周期波動的正向反饋作用。從統計上來講順周期效應代表著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經濟波動是否正向影響了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負債和確認的損益;另一方面是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負債和確認的損益是否會對經濟波動具有正向反饋效應。
二、我國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理論上的爭鳴
金融危機之后,由于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成為金融機構攻擊會計界的主要依據,會計界面臨公允價值會計的廢存問題,因而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自然就成為研究的熱點。
陳旭東和逯東(2009)、黃世忠(2009、2010)、王守海(2009)、劉思淼(2009)、潘秀麗(2009)、于永生(2009)、韓俊華(2011)等對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根源、傳導機制等進行了研究。其中關于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最有影響的研究論文為《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及其應對策略》。該文通過分析現行會計準則對銀行交易賬戶和銀行賬戶的計量目標和計量要求,得出了公允價值會計在銀行業產生順周期效應的機理,并且認為公允價值會計主要通過資本監管、風險管理和心理反應這三個機制傳導順周期效應,建立了我國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理論基礎;從會計層面和監管層面分析了FASB、IASB、FSB、IMF和FSA提出的應對策略的利弊,對我國會計監管具有很強的指導性。黃亭亭(2009)分析了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的順周期性之間的關系,認為金融危機本質上是經濟問題而非會計問題。于永生(2009)認為財務報告與金融監管政策的關聯性和次貸產品的復雜性是順周期效應的根源。韓俊華(2011)認為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根源是銀行家功利的態度、金融系統管理行為及管理方式的順周期性、金融監管的順周期性、投資者的羊群效應和資本市場的混響效應。
三、我國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研究方法上的爭鳴
金融危機之后,我國對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實證研究方法主要有事件研究法、以剩余收益模型或者會計理論為基礎的線性回歸方法、統計基本指標相關系數法、Logit模型法、Probit模型法,但是實證結果卻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
部分研究認為公允價值會計具有一定的順周期效應。孫敏慧、孫楊清、徐詩奕和朱朝暉(2011)通過采用描述性統計、相關系數分析認為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會計對我國金融業上市公司的利潤具有一定的順周期效應,但整體影響不明顯。徐經長和曾雪云(2011)借鑒Hodder et al.(2006)的模型研究發現公允價值計量顯著地增強了資產價格波動性;金融資產規模越大,公允價值計量與資產價格波動的關聯性越大,這顯示出了金融脆弱性會間接地受到公允價值計量的不利影響。譚洪濤、蔡利和蔡春(2011)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公允價值與股市過度反應,結果表明:(1)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與股市過度反應顯著相關;(2)對金融業來說,市值計量的金融資產會顯著放大股市波動,股票回報對公允價值的過度反應程度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呈現出非對稱性;(3)過度反應不是存在于事件窗口而是存在于估計窗口。胡奕明和劉奕均(2012)采用剩余收益估價模型研究發現在市場波動期公允價值會計信息與波動率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比在平穩期更加顯著;波動率與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的正相關性主要出現在長周期上。周麗聰和青爽(2012)采用Probit模型研究發現公允價值計量收益項目與金融行業景氣程度交互影響,公允價值的“順周期性”使得公司股價被傳染,進而引起了資產價格循環。管考磊(2012)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研究發現公允價值計量能夠引發順周期效應。
部分研究認為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在我國并沒有表現,或者認為順周期效應的存在取決于不同的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劉貴生(2009)收集了在我國A股上市的14家銀行2007年的財務報告,系統地分析了公允價值計量對我國銀行財務波動性的影響。結論是公允價值計量從整體上尚未對我國上市銀行的業績造成實質性影響,但影響了個別上市銀行財務的波動性。作者運用大樣本數據對銀行業的財務波動進行研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但是僅僅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劉奕均和胡奕明(2010)以面板數據回歸分析研究發現市場波動的增加是機構投資者的持股和交易導致的,公允價值計量收益卻減小了市場波動,這吻合了我國基金普遍存在短視和羊群行為的現象。劉斌和羅楠(2010)分別從牛市、熊市兩個角度分析了公允價值準則影響市場同步性的內在機理,并對2007、2008年的市場交易狀況做了均值T檢驗和WILCOXON檢驗。研究結果發現:在牛市中公允價值準則的運用會提高市場同步性(即推動市場整體上漲),但是在熊市中兩者關系不顯著。
四、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研究的評述
在中國期刊網中以“公允價值”與“順周期”作為關鍵字進行索引,發現對公允價值順周期效應研究的實證論文都是從微觀實體的會計數據著手,研究每個微觀實體的公允價值會計信息與價格波動的關系。此類實證研究有兩個困難需要克服:一是檢驗微觀個體的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必須要能獲得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具體資產詳細數據,并且需要同時能夠獲得這些資產的市場價格,而這在我國現有的公允價值信息披露現狀下是非常困難的①;二是衡量微觀實體的資產價格波動率主要采用“日收益率的變化”來反映,反映的是短期的波動,這一衡量方法卻無法“捕捉”公允價值對資產價格反饋循環導致的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對于第一個困難,國外已有Bhat等人(2011)通過研究銀行“抵押資產證券(MBS)”的持有量變動與MBS的價格來解決。對于第二個困難,胡奕明和劉奕均(2012)通過改進“波動率”取值范圍,嘗試“捕捉”公允價值對資產價格反饋循環導致的資產價格大幅波動。
目前理論界大部分研究仍集中在從微觀個體的公允價值的相關性和波動性的微觀領域來研究順周期效應,研究的是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加強”效應,采用的是靜態相關分析,大部分研究方法是通過回歸分析的解釋變量系數符號和顯著性、相關系數來判斷,而分析順周期“順應”效應在本文所做的國內文獻搜索整理中尚未發現,對公允價值與經濟波動的交互作用關系、順周期效應的持續時間并沒有深入研究,而這方面的研究是需要宏觀經濟模型的支撐和一定樣本量的數據支撐的,因而從宏觀方面研究公允價值順周期效應的很少。然而從宏觀方面研究金融危機中的公允價值順周期效應才是真正對我國會計政策和金融政策有借鑒意義的研究方向。
五、宏觀動態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研究的未來
隨著我國對資本市場的建設和發展,資本市場將逐步得到完善,這會為公允價值的運用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因而公允價值會計的運用范圍將會不斷增大。此外,隨著新會計準則執行的深入,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實施指南和配套制度的出臺,公允價值會計執行得更加規范,公允價值會計披露的數據也會不斷增加,這就為公允價值會計應用的宏觀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對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形成機制與影響因素的研究更加具有實用價值。僅僅基于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的現象本身進行研究,研究的重點更加關注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短期”效應,但是短期效應對政策制定所秉持的長期可持續的原則是相悖的,因此應充分認識到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長期”效應。此外不僅需要研究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加強”效應,同時需要研究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順應”效應;不僅需要研究和借鑒國外有關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應用實踐和經驗,穩步實現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更需要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進行對我國政策制定有針對性的宏觀研究。從宏觀層面研究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同時對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順應”效應與“加強”效應進行研究,引入宏觀動態模型(格蘭杰因果檢驗和向量自回歸模型)的研究方法,進而研究公允價值會計與經濟周期波動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相互反饋關系及相互作用時長,從而找到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形成機制、影響因素、作用時長,才能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后金融危機時代,在學者們對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研究的基礎上,從宏觀、動態的角度對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的理論和實務進行研究才是公允價值會計服務于政策制定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及其應對策略[J].會計研究,2009(11):23-29.
[2] 黃亭亭.公允價值爭議:計量可靠性與順周期性的分析[J].武漢金融,2009(4):33-35.
[3] 于永生.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公允價值會計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09(9):22-28.
[4] 韓俊華.以消除金融順周期效應為主題論公允價值的計量[J].統計與決策,2011(2):138-141.
[5] 孫敏慧,孫楊清,徐詩奕,等.中國金融業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效應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9):16-19.
[6] 徐經長,曾雪云.公允價值計量與資產價格波動[C].中國會計學會2011學術年會論文集.重慶:中國會計學會教育分會,2011.
[7] 譚洪濤,蔡利,蔡春.公允價值與股市過度反應——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C].中國會計學會2011學術年會論文集.重慶:中國會計學會教育分會,2011.
[8] 胡奕明,劉奕均.公允價值會計與市場波動[J].會計研究,2012(6):12-16.
[9] 周麗聰,青爽.公允價值會計與金融傳染性——基于上市金融企業2007—2010年數據的實證研究[J].財會月刊,2012(2):11-15.
[10] 管考磊.公允價值順周期效應的實證檢驗[J].財政監督,2012(5):27-28.
[11] 劉貴生.公允價值計量對我國銀行財務波動性的影響——基于A股上市銀行2007年年報數據的分析[J].西部金融,2009(1):3-6.
[12] 劉奕均,胡奕明.機構投資者、公允價值與市場波動——基于我國A股市場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10(2):110-120.
[13] 劉斌,羅楠.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會加劇市場同漲同跌嗎?——論公允價值準則與市場同步性的關系[J].證券市場導報,2010(9):4-11.
[14] Bhat,G.,R.Frankel and X.Martin.Panacea:Pandora’s Box,or Placebo:Feedback in Bank Mortgage-Backed Security Holdings and Fair Value Ac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1,52(2-3):153-173.
[15] 陳旭東,逯東.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會計:源起、爭論與思考[J].會計研究,2009(10):18-23.
篇7
保險業的順周期性影響著保險機構的經營,尤其是保險費收入和保險資金投資的順周期性。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保險機構以積極發展為戰略,增加了行業之間競爭,為了增加自身的承保量,保險機構經常將產品的價格降低,承保的范圍擴大,核保標準放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險費用收入,可是也增加了保險機構面臨的潛在風險。同時,保險機構獲得利潤的主要途徑是投資,在經濟快速發展時,保險機構增加了保險費用,也就增加了投資,而資產價格的不斷上漲又增加了保險機構的收益,反過來促使保險機構繼續擴大投資,可是在經濟發展下行時,保險機構則會由于證券市場的變化而損失巨大,進而將保險業的順周期性擴大。而保險業的薪酬激勵機制重視短期績效,這個因素也提高了保險機構投資的順周期性。很多保險機構在制定薪酬制度時是依據年度盈利,并非風險情況,此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管對風險的容忍度,導致他們為了短期利益忽視長期風險可能帶來的巨大損失。在經濟快速發展時進行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雖然在短時間內提高了績效,可是從長期角度來看大大增加了保險機構即將面對的風險。在經濟處于下行狀態時,因為增加了很多潛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將會大大降低保險機構的收益。
二、加強保險監管的策略
(一)結合微觀和宏觀審慎保險監管金融創新
推動保險機構更大范圍和更具深度的跨行業經營,可是這些業務創新也從側面增加了保險機構將來可能面對的潛在風險和更加復雜的風險。當前,監管體系對控制單個保險機構的風險非常重視,忽視了保險機構整體風險的風險控制,因此有必要最大限度的減少那些在監管范圍之外的業務,結合微觀監管和宏觀審慎,保險監管部門、銀行監管部門、證券監管部門要相互合作,將分業監管的問題合理有效解決,避免出現監管真空。宏觀審慎監管面對保險創新要給與其足夠的發展空間,同時也要預防其過度創新帶來的風險。
(二)加強監管其逆周期
為了對保險業的順周期性進行緩解,鼓勵保險機構在經濟處于上行狀態時應用比較保守的風險評估模型,最大限度的降低保險機構可能承受的風險。針對償付能力和準備金的順周期性,可以應用逆周期償付能力資本要求以及前瞻性的準備金制度,依據預期損失,將損失提前確認,促使保險機構在經濟處于上行狀態時準備資金,在經濟處于下行狀態時“以豐補歉”,促使其更好的應對危機。為了從根源上消除風險,應該對薪酬激勵機制進行完善,統籌安排薪酬發放,在績效考核標準內加入控制風險的情況,增加中長期考核標準在總標準中的比例,提高薪酬分配制度的跨周期性,也促使高管充分考慮保險機構的長期利益之后再出決策。
(三)對我國保險行業的建議
金融危機主要對我國保險業的投資收益產生影響,資本市場波云詭譎的變化對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產生了影響。我國保險行業也具有一定的順周期性。所以監管部門要以我國保險市場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充分研究和分析我國保險的順周期性,進而對其逆周期進行監管。我國保險行業的系統性表現在“三農”、資本市場等方面。因為我國各個保險機構的保險產品雷同性很高,還具有比較小的經濟差別,引發更加嚴重的系統性風險。監管部門要從整體上進行監管,結合微觀審慎和宏觀審慎監管,促使其更有效的應對系統性風險。我國保險行業創新性不足,對保險市場的發展沒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所以要加強創新,提高其應對創新風險的能力,嚴格控制創新保險產品在總產品中所占的比重,確保保險公司有償付能力。
三、結語
篇8
金融危機嚴重威脅國家的經濟健康發展,經濟全球化視域下,世界經濟逐漸連為一體,聯系日益緊密,更加劇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廣度。在此基礎上對金融危機的形成機理進行相應的研究與探討,有利于從根源處了解金融危機產生原因,從而使各國進一步了解和掌握金融危機相關內容,便于預防與應對金融危機的產生。據此,從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著手,簡單介紹了金融危機的形成機理與內容,并且闡述對我國的一些影響與啟示。
關鍵詞:金融危機;形成機理;啟示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48
0引言
WTO(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是一次巨大變革,加速了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我國自加入WTO后,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愈加緊密,金融行業也漸漸與世界接軌。因此中國經濟受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也在增多。自2007年4月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的金融市場遭受了重大的沖擊。該次貸危機不僅對美國經濟市場產生了消極影響,并且進一步延伸到了全球,也對我國的經濟市場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需做出相應的調整,減少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1金融危機的形成機理
金融市場復雜多變,加之大到各國經濟、小到金融產業之間聯系日益緊密,已逐漸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很有可能影響整個金融市場的正常運作。形成金融危C的影響因素較多,其主要表現為三點。
1.1金融交易與交割的分離
金融的第一功能體現在以轉化閑散資金的方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在該過程中,金融交易與交割等多個環節出現分離,使得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其風險因素以及不可控因素較大,給金融市場的發展與壯大埋下危機隱患。同時金融創新產生的工具增多,也增加了金融危機產生與形成的可能性。在其發展過程中,風險因素與不可控因素不斷累積,當其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即使是金融市場中偶然發生的事件也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從而形成金融危機。
1.2經濟周期的波動影響下的金融周期性波動
作為現代經濟核心內容之一的金融,不僅影響現代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同時也受到現代經濟的制約,主要表現為其周期性波動受經濟周期的波動影響。根據數據調查與分析,金融周期只有在正常、平穩狀態下才有助于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而經濟周期的波動深刻影響著金融周期,造成金融周期性波動,從而為金融危機的產生提供條件。
1.3經濟環境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
經濟環境是金融產業與活動的外部環境,是其重要的影響因素。美國次貸危機形成根源之一,就在于其金融監管存在漏洞,監管力度不足,使得金融活動中人與人的博弈、心理、合約、信息等諸多因素皆受到影響,其不穩定和不確定性使得經濟環境較為惡劣,給金融危機的產生提供了外部條件。并且,經濟全球化與金融自由化將世界經濟連為一體,加劇了這種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使得金融危機的產生更具危害性。
2金融危機形成的原因
就美國而言,金融危機的出現有必然性原因。從根本上來看,美國低儲蓄、高消費的生活模式存在很大的隱患,并且就體制機制方面,金額行業一直處于寬松、疏于監管的狀態,有著幾個重要環節的弊端。
2.1次級房地產的按揭貸款
一般來說,購房按揭貸款是先付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首付然后再按月還本付息。可是美國為了刺激房地產消費,在以往的十年里購買房子不需要首付,半年內也不需要還本付息,并且五年內只付息不用還本,甚至允許購房者將房子增值部分再次向銀行貸款。這種購房按揭貸款模式使美國人民普遍超前消費、超能力消費,使人們都住上了大房子。這種經濟輝煌的背后就潛伏著經濟危機的隱患。
2.2日益膨化的住房泡沫
美國一直以來都存在借貸消費的習慣,次貸危機便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美國一些銀行為了拓展業務,極大程度上放松了借貸的條件和要求,使得許多信用程度不夠的人也能在銀行辦理房產貸款,并且存在一部分投機者利用次級房貸賺取經濟利益,由此造成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房地產市場一旦出現不景氣、低落等現象時,多數投機者和無能力還貸者無法完全付清貸款,便造成極為嚴重的次貸信用危機,房地產泡沫與金融泡沫面臨破裂威脅,進一步發展成為金融危機。
2.3對金融衍生品的濫用
由于虛擬經濟的興盛,美國金融市場較為活躍,其金融機構之間也存在較為劇烈的競爭行為,由此各金融機構為增加競爭力,均推出各式各樣的次級抵押貸款產品,如只需利息的抵押貸款產品,借款人使用這款產品時,在前幾年無需擔心本金,而只需付出一定的利息,大大削弱了還貸負擔,使得許多低收入人群紛紛通過貸款購買物品。諸多不具備還款能力的人群大量借貸進行消費,濫用金融衍生品形成了次貸信用危機,從而加劇了金融危機的形成。
2.4房產債券的縮水
房地產市場與諸多金融產業存在緊密聯系,其價格泡沫的形成易產生連續性與連帶性影響,房產債券縮水正是其表現之一。上文中提到美國許多低收入人群在銀行優惠政策支持下,紛紛通過借貸進行消費,由此造成巨大的次貸現象。金融市場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美國經濟環境變化如銀行加息政策的出臺、人民收入下降、信用危機等使得貸款消費群體規模下降、房地產價格回落,在其形勢影響下,各金融機構及個人紛紛拋售抵押債券,由此引起債券機構和發行機構陷入困境,并逐漸演變為破產和倒閉,形成金融危機。
3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啟示
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我國產生的影響主要是出口貿易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不僅要調整經濟結構加強法律法規的管理,還要擴大內需,增加國內消費。
3.1加強對金融行業的管理,完善基礎設施
金融危機的產生與危害表明,加強對金融行業的管理、嚴格控制金融行業監管制度建設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雖然我國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監管框架已經初步建立,但要實施運轉就仍然需要完善。首先,應該要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設備,提出對金融行業治理結構和產品保護的法律法規,以及進一步對金融行業非內部財務信息進行公開紕露等內容。
3.2調整財務政策,增加資本性支出
政府要加強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提升國內需求,刺激經濟消費,同時,政府還應該增加社會保障、醫療及教育的投入,使人們減少預防性儲蓄,增加消費。另外,可以M一步改革增值稅,降低各企業的稅負,從而促進投資,并且緩解出口型企業的壓力,避免出口過快下降。
3.3化解風險,掃清障礙
金融危機的經驗告訴我們,銀行產業中存在的不良資產是影響金融行業正常、平穩運行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形成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國應著力解決不良資產問題,從根本上掃除障礙。
3.4協調與各國的經濟關系,提供良好條件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世界前列的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發展與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應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國際社會中保持自身大國形象,努力協調與各國的經濟關系,為局部區域經濟與世界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同時,將經濟維持在平穩的狀態,避免對外依賴性過大導致經濟不平穩,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外部帶來的影響與沖
4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與建設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加快,在金融方面還需要加強自身的管理方式與手段,通過提高管理水平與層次,確保我國金融行業的穩定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昱.美國次貸危機形成機理及其對我國金融監管改革的啟示[J].商場現代化,2009,(8):356358.
[2]張為付,鄒佳,殷英.美國金融危機的形成傳導機理與對我國的啟示[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9,(2):1115.
篇9
關鍵詞:巴塞爾III;順周期性;逆周期資本緩沖工具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科學研究資助項目(12YJC790197);湖南省社科基金資助項目(13YBA089);回國留學人員科研資助費項目(2011185)
作者簡介:王忠生(1978―),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助理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金融監管與金融調控。
一、引 言
2008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以美國“次貸危機”為開端,進而席卷全球各大經濟體,不少銀行因此遭受重創或破產,引起了社會各界對現有銀行監管制度的反思。其中,舊巴塞爾協議在強調微觀審慎監管的同時卻忽視了整個銀行系統的“合成謬誤”的缺點被人廣為詬病。巴塞爾協議III針對原有資本監管具有的順周期性所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問題,提出在強調微觀審慎監管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對銀行體系系統性風險的關注,改善和強化宏觀審慎政策建設。其中一項重要政策就是引入和運用逆周期性緩沖資本實施逆周期調節,以減輕銀行信貸對經濟周期波動的放大效應,增強銀行體系在經濟惡化時期的自我恢復能力,從而減輕系統性危機發生概率。構造適合我國的逆周期資本緩沖監管框架和工具是我國當前推進銀行資本監管改革措施的總要內容。在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我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越來越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背景下,銀行業通過引入逆周期資本要求,實現與國際標準接軌,提高我國金融宏觀審慎監管水平,緩解銀行體系與現有監管手段的順周期性問題,對于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建立逆周期資本緩沖工具指標選擇的問題上,Repullo & Saurina(2009)運用西班牙工商業貸款進行的實證研究顯示,GDP增長率對其長期趨勢的偏離度是其三種判別方法中確定逆周期乘數的最適當選擇[1]。Drehmann et al(2011)等比較了眾多可能的經濟變量,發現信貸/GDP比例在指示建立逆周期資本緩沖時效果最佳,它對金融危機前風險累積的階段有較好的識別作用。而其它指標比如信用價差,在釋放資本緩沖階段效果更好[2]。Edge & Meisenzahl(2011)通過研究美國數據發現,如果考慮產出缺口,對信貸/GDP比例缺口指標的事后估計與產出缺口同等大小,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信貸/GDP缺口指標的趨勢估計是不可靠的,錯誤的估計可能導致實時信貸的錯誤削減[3]。在逆周期資本緩沖工具的效果上,Gabriel et al(2012)等利用西班牙信貸數據研究了以信貸/GDP比例指標的逆周期資本緩沖工具對信貸供給的影響,發現逆周期資本緩沖工具具有平滑信貸周期的作用[4]。李泓文和羅猛(2010)、田寶和周榮(2013)研究表明信貸/GDP指標對是一個較好的逆周期資本緩沖判斷指標[5-6]。鄒傳偉(2013)的實證研究結果表顯示,逆周期資本緩沖具有降低銀行破產概率和緩沖銀行信貸供給的順周期影響的雙重效果,但需要與逆周期資本監管等協調使用,才能更好滿足應對信貸順周期性的要求[7]。陽,劉志洋(2004)研究分析我國實施逆周期資本緩沖認為不應僅僅依據巴塞爾委員會提出的指導方法和掛鉤變量,而應該結合中國經濟基本面來進行整體設計[8]。本文在借鑒巴塞爾委員會和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1996年到2013年的中國金融機構信貸和宏觀經濟數據,對逆周期資本緩沖工具在中國運用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分析其存在的挑戰并提出政策建議。
二、巴塞爾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的運行
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存在著經濟周期,體現為一種經濟活動的擴張、衰退、收縮和復蘇循環發生,周而復始的宏觀經濟波動過程。實際上,不僅是傳統經濟,金融系統也存在著周期性,突出表現為蕭條時銀行信貸收縮與繁榮時信貸擴張的特征,通過金融體系的傳導推動經濟周期的形成和加劇經濟體系的波動,體現出顯著的順周期性[9]。
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是指在時間維度上一種金融體系和實體部門之間的動態正向反饋機制,它體現為經濟繁榮與金融體系擴張相互促進,經濟衰退與信貸收縮交織疊加,從而加劇實體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和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創新的廣泛應用,金融機構和整體經濟運行越來越密切相關,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以及資本監管、貸款損失撥備以及外部評級等的順周期性效應共同作用,成為造成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從危機的發生機制開始著手,尋求應對金融體系順周期性的有力措施。
針對2008年金融危機中暴露金融系統的順周期性和舊巴塞爾協議可能加強順周期性的問題,巴塞爾委員會(BCBS)于2010年12月第三版巴塞爾協議(Basel III)文本,提出了全球資本監管和流動性監管的新標準,在堅持微觀審慎監管的同時提出了加強宏觀審慎監管和逆周期資本監管的要求。其中關于逆周期資本監管政策中,重要的一項便是建立逆周期資本緩沖工具。在與Basel III一同的《各國監管當局實施逆周期資本緩沖指引》中,巴塞爾委員會闡述了建立逆周期資本緩沖的模型與方法,提出了0~0.25%逆周期資本要求,為各國監管當局制定和實施逆周期資本緩沖政策提供參考標準。
建立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其目的在于使銀行體系在總體信貸過度增長時積累足夠的逆周期資本,從而在信貸周期反轉時能夠對銀行的損失進行吸收。從銀行業的實踐來看,理想的逆周期指標應當符合兩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指標要能夠體現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和系統性風險的積聚程度;另一方面,在經濟上行期能夠依照逆周期指標積累適度規模的逆周期緩沖資本,在經濟下行至蕭條期時能夠對該資本進行合理有序的釋放[10]。國際清算銀行(2010)對一系列可供選擇的指標變量進行了分析,在綜合比較分析總的宏觀經濟變量(包括GDP增長、實際信貸增長及信貸/GDP與其長期趨勢的偏離、實際股票價格、房地產價格等)、銀行(稅前)利潤與(總)損失、利差等系列指標變量后指出,信貸/GDP指標對其長期趨勢值的偏離度(GPA)能較好地滿足上述兩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所有考慮的指標變量中最合適的。因此《各國監管當局實施逆周期資本緩沖指引》中建議將信貸/GDP指標作為各國逆周期超額資本決策的參考基準[11]。
對于使用何種方法來計算GPA的長期趨勢值,巴塞爾委員會推薦的計算方法為H-P濾波法。Hodrick―Prescott filter(H-P濾波)為Hodrick和Prescott于1980年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商業循環時首次使用,作為宏觀經濟學分析中用來得到經濟時間序列的長期趨勢的標準數學工具,具有可對近期數值給予更高權重的優點。利用H-P濾波能夠分離出經濟變量序列中的長期增長趨勢和短期波動成分,經過H-P濾波處理得到平穩序列的數據。假設 為包含趨勢成分和波動成分的時間序列,其中 是趨勢成分, 是波動成分。HP濾波法從 中將 分離出來,來分析損失函數的最小化問題:
上式中 為平滑參數,隨著 的增大,估計的長期趨勢線會逐漸變得平滑。在平滑參數的設定上,巴塞爾委員會經過實證研究認為, =400 000為合適的取值。在信貸/GDP指標的計算方法上,巴塞爾委員會提出的具體計算步驟為:第一步為計算私人部門總的信貸/GDP指標;第二步為使用高平滑參數( =400 000)的單邊HP濾波法,計算信貸/GDP與其長期趨勢的偏離度;第三步為利用上一步的偏離度 計算逆周期資本緩沖的計提比例。當 低于特定的臨界值(L)時逆周期資本為0,當 大于等于L時開始計提逆周期資本,逆周期的提取隨著 的增長而線性增長,當 達到上限臨界值H時,逆周期資本達到最大值。巴塞爾委員會分析后發現,L=2和H=10是一個較為合理的選擇。
三、中國銀行業實施逆周期資本緩沖工具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與指標
本文使用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作為信貸指標,同時加入有價證券投資組成廣義信用。選取四組信貸數據進行比較分析:一是1996年初到2013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的季度數據;二是1996年初到2013年末金融機構的廣義信貸總額(人民幣貸款余額加上有價證券投資)的季度數據;值得注意的是,在2001年我國加入WTO以后,從2002年開始,對信貸總額分人民幣信貸總額與外匯信貸總額進行了區分。本文也采用了本外總額這一口徑的信貸數據。分別是1996年初到2013年末本外幣貸款余額的季度數據;1996年初到2013年末本外幣廣義信用信貸總額的季度數據。
(二)逆周期資本緩沖計提步驟
1.根據BCBS(2010)的設定方法,先計算每一期總信用量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即
公式中 為t期的名義信貸余額, 為t期的名義GDP。由于季度GDP作為宏觀經濟數據在平穩性和可比性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此將季度GDP數據轉化為了年化GDP數據。
2.使用H-P濾波分析法估計 的長期趨勢值 ,然后計算出 的缺口 。本文使用Eviews7.0對 進行H-P濾波分析,計算信貸余額/GDP指標與其長期趨勢值的偏離度。
3.運用BCBS(2010)所規定的逆周期資本緩沖與當年的 缺口的關系式得出銀行在各年度所適用的逆周期資本緩沖。當偏離度(GAP)低于下限2時緩沖資本為0,GAP大于上限10時計提2.5%,而當GAP介于下限2和上限10之間時GPA每增加1%,逆周期資本緩沖計提比例上升0.3125%,運用Eviews7.0測算出1996年至2013年各個季度,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與廣義信貸總額的逆周期資本緩沖提取情況,如下圖所示:
(三)測算結果與分析
1.不同信貸口徑下需要計提逆周期資本緩沖的時期
通過對比以上四種不同口徑的信貸數據,我們可以得到共同需要計提逆周期資本緩沖的時期為:(1)1998年到1999年;(2)2002年至2005年;(3)2009年至2010。
2.需要計提逆周期資本緩沖的原因分析
(1)第一階段為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時期,中國政府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所帶來的重大外部負面沖擊,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來拉動內需,形成寬松的信貸環境。此階段為經濟低迷到逐漸復蘇的時期,從測算結果來看,在四個不同信貸口徑下,此階段的逆周期資本緩沖計提水平整體體現為很低或者直接不計提。當然,監管當局不能以這個單一指標作為唯一標準,可以結合其他備選指標來加以綜合判斷。
(2)第二階段是從2002年到2005年,這一期間世界經濟形勢不斷好轉,我國加入WTO的效應初步顯現,進出口順差持續增加,同時隨著我國經濟金融改革的持續推進,國內經濟開始加速發展,GDP增長率不斷提升,金融機構信貸投放規模大幅度增加,帶來了能源交通運輸供應緊張,部分地區、行業投資過熱和外資流入過多等問題,出現了經濟局部過熱的跡象。根據實證檢驗的結果,這一階段逆周期資本緩沖也達到了上限2.5%。
(3)第三階段從2009年第二季度開始到2010年,為了應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國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信貸增加較快,貨幣超發引發的通貨膨脹與資產泡沫問題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同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及房地產信貸等風險敞口大幅增加,帶來系統性風險增加隱患。根據巴塞爾協議III的計算規則,需要計提逆周期緩沖資本。
(4)比較各項貸款總額與廣義信用貸款總額所對應的計提逆周期資本緩沖的時期,我們可以發現未加入有價證券及投資因素前的需要計提逆周期資本緩沖的時期從1998年到1999年計提結束后歸為0,下一階段到2002年才重新開始計提。但考慮到有價證券及投資因素后為:1999年第三季度到2004年第四季度這一段時期連續計提期間。經過研究后發現,不同口徑下計提期間出現偏差的原因是因為在1999年至2002年,此期間我國銀行業有價證券投資大幅度增加。
(四)結論與逆周期資本緩沖工具可能面臨的挑戰
根據上述的測算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結論并發現巴塞爾委員給出的逆周期資本緩沖模型在中國可能存在的不足之處:
1.國內外學者的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信貸/GDP指標是反映經濟狀況、衡量資本緩沖積累一個較好指標。但由于我國經濟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整體呈現較快增長的上行發展態勢,缺乏完整的經濟周期來驗證信貸余額/GDP指標在經濟下行階段是否也能發揮出相應的判斷預測作用。
2.H-P濾波分析所獲得的長期趨勢值會受到不同數據樣本區間的選擇的影響。在本外幣信貸余額的實證部分,本文選取的區間為1996年2013年,但由于我國從2002年期才開始對外幣信貸余額進行單獨統計,實則本外幣信用余額的有效區間為2002年到2013年,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考慮進外匯因素后,本外幣信貸余額2009年至2010年應計提的逆周期資本緩沖與人民幣信貸余額部分應計提的資本緩沖數值差距較大。
3.目前,我國的融資方式仍然以間接融資為主要形式,但從西方國家的金融體系發展進程和我國金融市場上的最新趨勢來看,以銀行作為中間人為主的間接融資模式將逐漸轉變到以直接融資為主的融資模式上去,金融體系的這一結構性轉變將給信貸余額變量的統計帶來挑戰并將影響預測效果。
四、政策建議
通過對信貸快速增長時期計提逆周期緩沖,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我國銀行業整體風險抵御能力,防止貸款過快增長,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了更好地進行逆周期資本緩沖決策,可以從以下方面加以改進:
(一)使用信貸/GDP指標時應合理配合其他經濟指標。盡管信貸/GDP指標為監管當局計提逆周期資本提供了很好的參照,但作為單一指標有其局限性,需要綜合考慮更多的輔助變量指標,結合我國實際制定可行的逆周期資本緩沖框架。監管當局在信貸/GDP指標基礎上,通過參考其他輔助指標,例如銀行利潤和損失、利差、房地產價格指數等,才能更為科學地確定逆周期資本緩沖的計提與釋放。
(二)以系統風險變動作為衡量標準并考慮統籌各項資金運用。運用信貸/GDP指標作為衡量指標時,應綜合分析該指標的變化是否能反映系統性風險的積聚情況。由于經濟周期的變化與系統性風險積聚并不存在完全一致性,例如在信貸總量高速增長與信貸只在特定領域的快速增長而總量不變的不同情形下,在判斷標準與對系統性風險的影響上存在明顯差異。監管部門應對監管指標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才能做出更為合理的決策判斷。同時,在運用信貸總額數據進行逆周期資本緩沖分析時,還應考慮到不同口徑的信貸量影響的差異性,統籌考慮不同口徑下的各項資金運用情況。在金融國際化與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的條件下,本外幣口徑的數據是更為恰當的選擇。
(三)將逆周期監管政策與宏觀經濟政策相配合。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的首要目標是利用逆周期資本實現更廣泛的宏觀審慎目標,保護銀行體系免受因信貸過度增長時系統性風險的積聚所帶來的損害。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在保護單個銀行在壓力期間具有償付能力的同時,更要保護整個銀行體系在信貸過度投放時總體上有可用資本保證信貸供給,不會出現整體償付能力不足問題。逆周期資本的提出是為向銀行體系提供額外的超額資本,提高銀行體系應對潛在損失的能力。因此不能偏離其目標將其作為調控經濟周期或資產價格的工具加以使用,而應在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的實施中與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的實施相結合。
參考文獻
[1] Repullo R., Jesús Saurina. The 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 Of Basel III: A Critical Assessment[R]. CMFI Working Paper No. 1102, June, 2011.
[2] Drehmann M., Borio C., Gambacorta L., et al. 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s: exploring options [R]. BIS Working Papers, July, 2010.
[3] Rochelle M. Edge, Ralf R. Meisenzahl. The unreliability of credit-to-GDP ratio gaps in real-tim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R]. Federal Reserve Board working paper, May, 2011.
[4] Gabriel Jiménez, Steven Ongena, José-Luis Peydró, Jesús Saurina. Macroprudential Policy, Countercyclical Bank Capital Buffers and Credit Supply: Evidence from the Spanish Dynamic Provisioning Experiments[R]. National Bank of Belgium Working Paper Research 231, 2012.
[5] 李泓文,羅猛. 巴塞爾委員會逆周期資本框架在我國銀行業的實證分析[J]. 國際金融研究,2011,(6):81-88.
[6] 田寶,周榮. 巴塞爾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在中國的適用性研究[J]. 金融監管研究, 2012,(10):31-48.
[7] 鄒傳偉. 對BaselIII逆周期資本緩沖效果的實證分析[J]. 金融研究,2013,(5):60-72.
[8] 陽,劉志洋. BaselIII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表現好嗎?――基于國際與中國的實證分析[J]..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3):48-57,172.
[9] 胡建華. 逆周期資本緩沖能否消除我國商業銀行順周期行為?[J]. 財經問題研究, 2013,(11):48-54.
[10] 朱波,盧露. 中國逆周期緩沖資本調整指標研究―基于金融體系脆弱時期的實證分析[J]. 國際金融研究,2013(10):86-96.
[11] 楊柳,李力,韓夢瑤. 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在中國金融體系應用的實證研究[J]. 國際金融研究,2012,(5):34-40.
篇10
關鍵詞:金融危機;宏觀審慎;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05-0032-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5.07
20世紀80、90年代開始,新自由主義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推動了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借鑒了它的部分政策主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2007年,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陷入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引起了國際社會對新自由主義政策和華盛頓共識的深刻反思。未來金融業的可持續到底要走向何方?站在這個十字路口,要繼續保持經濟金融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作出自己的選擇。這時,一些基本的價值判斷和原則顯得比較重要,比如誠信、規范和可持續發展。
一、金融業堅持誠信、規范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一)誠信是金融市場穩健發展的基本前提
誠信屬于道德范疇,其基本含義是守諾、踐約、無欺。誠信不僅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金融市場保持良性運行的前提。進入現代社會后,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現代信用制度更是成為市場經濟良性運行的必然要求。講誠信,一定程度上就會損失利益。當一邊是誠信、一邊是利益時,對普通人來說已是一個不容易的選擇,對于銀行家而言,應該更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了。高盛,這個曾經叱詫風云的銀行家就被這個選擇難倒了。一方不講誠信,不僅會損害對方的利益,同時也因為高昂的交易成本損害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危機中多環節交叉的誠信缺失使得金融市場的鏈條極為脆弱,最終引發了國際金融危機。
(二)規范是金融市場穩健發展的重要保障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金融自由化思想的影響下,主要發達國家興起了一場“放松監管”的金融法制改革。有關當局對法律的立、改、廢為金融創新打開了方便之門,但也為國際金融危機提供了溫床。近十年來,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始終保持著高速增長,交易規模巨大,遠遠高于實體經濟的規模和增長速度。根據BIS的統計報告和數據,截至2008年全球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未到期合約名義本金為592萬億美元,合約市值約為34萬億美元。8年內,名義本金增長了近10倍,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25%[1]。應該說,初級金融衍生產品的目的是資產定價與風險分散,本質上是中性工具。但諸如CDO平方、立方之類的衍生產品從其誕生就帶有投機色彩,并使整個風險鏈條過長,杠桿效應過大,風險不斷聚集而未真正分散,使投資者喪失了對風險的把握。可見,在日益寬松的監管環境下,主要發達國家金融業發展偏離了實體經濟需求,經濟的金融化程度不斷提高,助長了金融投機行為,過度證券化和高杠桿交易加劇了金融資產的膨脹,也放大了金融市場的風險,最終使得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大廈傾覆。
(三)可持續是經濟金融穩健發展的戰略目標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是保持人口、資源、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的長期協調發展。把“可持續發展”思想引入金融領域,體現了金融市場發展變化對經濟運行和社會穩定產生的影響日益重要。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與蔓延,除了金融市場自身誠信和規范的缺失外,從根本上說是經濟失衡矛盾長期累積的必然結果,它表明依靠低儲蓄、過度舉債消費的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同時,新興市場經濟體過于依賴外需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是不可持續的,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擴大消費,實現內需和外需有效互補,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二、 國際金融改革主要舉措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一定程度上是誠信的危機、規范的危機和可持續發展的危機。為了實現全球經濟的平穩可持續發展,各國根據形勢變化,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并通過G20等國際組織推動國際經濟金融改革。需要強調的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提法是宏觀審慎政策框架[2]。這個框架內容豐富,很多改革舉措都可以放到這個框架里。
(一)宏觀審慎框架提出的背景
1.市場內部關聯。經過數十年的金融創新,金融市場的關聯性明顯增強,特別是體現在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上。理論上講,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是銀行的主營業務。然而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衍生工具的豐富,同業往來增長速度非常快。2008~2010年,銀行間市場成交量分別突破110萬億元、130萬億元、170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5%、24%、31%[3]。同業業務的快速發展使得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高度關聯。當市場參與者和轉移風險的方式越來越多時,這種趨勢就更加明顯。
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SIFI)往往關聯性很強,甚至是跨境關聯性很強,出現問題將對金融體系和經濟活動造成巨大破壞。根據彭博資訊的統計,2008年,世界上100多家大型銀行和券商損失共計6605億美元。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內的一些機構預測,國際金融危機導致金融部門的最終直接損失可能超過1.4萬億美元。同時,市場參與者除了要面臨巨大的系統性風險以及可能的“大而不能倒”道德風險外,還要應對由于國際救助和處置計劃差異而帶來的高昂成本,甚至是救助不可行。因此,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應該要求更高。
2.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金融市場內部關聯決定了金融機構在面對相似風險時會采取相似的行動。具體而言:在經濟上升期,通過充足的信貸供給、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杠桿和期限的錯配,金融體系趨向于過高的風險暴露。如果金融體系沒有在上升周期建立足夠的緩沖,一旦周期逆轉,衰退將導致大范圍金融困境的出現,并且伴隨大量的去杠桿化、信貸供給和金融服務的減少。危機后飽受爭議的評級公司就存在順周期的問題。一方面,評級業務本身會有順周期性。在經濟景氣上升周期,評級往往越來越好,導致投資者未看到風險,加大投資力度;而一旦景氣發生逆轉,特別是危機出現時,評級立即掉頭,變化可能非常快,從3A級立刻跌到C級,導致市場恐慌。這表明評級公司消化市場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除此之外,薪酬制度、監管要求和會計準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順周期性。
3.群體行為。現實中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似乎與有效市場假設不符:市場并不完美,投資者并不理性,價格也并非反映了完全信息。理論界對此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群體行為”的視角。金融市場上,由于信息不完全,金融機構很難確定所面臨的不確定性,通常是參考周圍人的行為而作出判斷。因此,在這種行為模式的傳遞中,人的行為逐漸趨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群體行為。穩定的宏觀經濟條件下,也可能出現非理性的群體行為,導致泡沫產生。一旦市場出現問題,又可能出現恐慌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原本健康的金融機構也有可能很快出現流動性問題。
可見,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的產生,不僅源于個別金融機構失敗,也源于金融機構和其他重要市場參與者對相似風險的共同暴露。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系統性風險以單個機構失敗開始,通過傳染機制進行傳播和強化。原始的風險沖擊可以來自于金融體系之外,而危機放大機制卻已存在于金融體系內部。
(二)宏觀審慎框架與系統性風險
審慎監管,也被稱之為微觀審慎政策,重點在于降低特定機構資產負債表的風險,增強個體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國際金融危機表明,審慎監管在減輕嚴重金融沖擊的不良影響和救助成本方面存在局限。在現有的審慎監管制度下,審慎監管會忽視源自跨機構或跨市場的風險對金融穩定造成的威脅。當信貸市場崩潰、資產價格急劇下降的時候,審慎監管關注的是單個金融機構的償付能力而非金融體系整體情況,并會要求機構采取更為保守的信貸政策,這可能會對金融體系產生更大的負面效應[4]。
雖然宏觀經濟政策往往被用來應對系統性風險,但它主要通過平衡經濟體中的供給和需求來引導價格水平變動,重點在于關注通貨膨脹,不能很好地緩和金融資產價格變動以及新出現的金融失衡,因此并不是解決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和抑制順周期趨勢的最佳工具。
宏觀審慎框架的目標是通過強化金融體系抵御經濟衰退的能力以及抑制順周期行為以緩解系統性風險,而這不可能由單一的審慎監管或宏觀經濟政策實現。作為一個動態發展的框架,宏觀審慎的主要內容包括:對銀行的資本要求、流動性要求、杠桿率要求、撥備規則,對系統重要性機構的特別要求,會計標準和衍生產品交易的集中清算等等。多種政策工具的綜合運用使得宏觀審慎框架在解決系統風險上具有獨特的優勢:一是解決時間維度的風險,即降低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二是解決跨行業維度的風險,即降低系統性風險的集中度[5]。
(三)國際社會對宏觀審慎框架改革的進展
國際清算銀行(BIS)、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等機構都在研究宏觀審慎的制度和工具。目前,宏觀審慎框架的改革進展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系統性風險識別、政策工具和制度框架等。例如,美國金融部門督查委員會、英國金融穩定理事會和歐洲系統性風險委員會紛紛成立,美國金融監管改革法案生效,巴塞爾Ⅲ討論通過等[6]。
三、積極推進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金融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完善,金融改革邁出重大步伐,金融市場功能進一步發揮,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穩步擴大。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政策性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改革穩步推進。通過改革,金融機構股權結構和治理結構日益完善,資本充足率大幅提高,資產質量大為改觀,營利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顯著增強。在對外開放方面,我國與國際金融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推進,深度參與了國際金融監管規則的討論和制定。
(二)加快我國宏觀審慎框架建設的幾點思考
數十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國金融業的實力顯著增強。但是,由于銀行信貸在社會融資總量中占比很高,信貸波動對經濟周期的影響很大,構建逆周期的宏觀審慎框架是推動我國金融改革走向深入的必然選擇。
1.判斷周期。2010年以來,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宏觀經濟周期出現了差異。發達國家在實施量化寬松政策后,復蘇仍不強勁,部分國家債務危機尚未消除。在全球流動性增加、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劇烈的背景下,盡管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復蘇較快,但資產泡沫和通脹壓力持續加大。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對構建宏觀審慎框架提出了挑戰,關鍵要有對宏觀經濟周期的正確認識。
2.激勵機制。建立宏觀審慎框架,還要考慮激勵機制問題。如何使那些盡力達到宏觀審慎標準的機構得到鼓勵,對不能達到標準的機構進行制約和懲罰。僅依靠行政性的激勵手段是不夠的,還需要結合國情尋找更多激勵手段,推動金融機構走向更高宏觀審慎標準。
3.獨立性。宏觀審慎政策并不總是受歡迎,比如經濟過熱時期的信貸規模限制。宏觀審慎框架的實施可能會面臨諸多壓力,保持框架的獨立性是非常重要的。
4.國際協調。金融可持續發展涉及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要充分考慮宏觀審慎框架的多邊一致性。這里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一致的國際框架下,建立信息共享和合作機制。
參考文獻:
[1]Central Banking Lessons From The Crisis[R].IMF Research Report.27 May,2010.
[2]周小川. 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宏觀審慎政策框架[J].中國金融,2011(1).
[3]周小川. 金融政策對金融危機的響應--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內在邏輯和主要內容[J].金融研究,2011(1).
[4]Olivier Blanchard, Giovanni Dell'Ariccia and Paolp Mauro. Rethinking Macroeconomic Policy[R]. IMF Staff Position Note. 12 Feb,2010.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工程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