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總結范文

時間:2023-08-01 17:41: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綿城市建設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海綿城市建設總結

篇1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公@;城市道路;城市建設

2000年以來,厄爾尼諾現象正席卷全球,世界各國紛紛陷入“水火”兩重天的境地。當我國南方連續迎來強降雨時,上海、常州、合肥、佛山等多地均會遭受暴雨侵襲,各地“看海”劇情不斷上演;然而,在山東半島等地則會出現大面積干旱。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城市水問題凸顯:缺水嚴重、內澇頻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原有河流、湖泊、濕地等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城市對水資源的自然調蓄能力“積貧積弱”;另一方面,在長期粗放式發展模式下,城市多實行“快排式”排水防澇手段,不重視水的循環利用,加之相應的硬件設施和標準建設不到位,雨水排不掉、雨水全排掉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城市內澇、缺水問題交替出現。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重視保護水環境、保持水循環的海綿城市建設則已成為大勢所趨。

1 海綿城市的概念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建設的六大要素:

(1)滲:由于城市下墊面過硬,到處都是水泥,改變了原有自然生態的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強自然的滲透,把滲透放在第一位。避免地表徑流,減少從水泥地面、路面匯集到管網里,同時,涵養地下水,補充地下水的不足,還能通過土壤凈化水質,改善城市微氣候。

滲透雨水的方法多樣,主要是改變各種路面、地面鋪裝材料,改造屋頂綠化,調整綠地豎向,從源頭將雨水留下來然后“滲”下去。

(2)蓄:把雨水留下來,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因為人工建設破壞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時間內水匯集到一個地方,就形成了內澇。所以要把降雨蓄起來,以達到調蓄和錯峰。

(3)滯:延緩短時間內形成的雨水徑流量。通過微地形調節,讓雨水慢慢地匯集到一個地方,用時間換空間,延緩形成徑流的高峰。

(4)凈:通過土壤的滲透,通過植被、綠地系統、水體等,都能對水質產生凈化作用。因此,應該把雨水蓄起來,經過凈化處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

(5)用:在經過土壤滲濾凈化、人工濕地凈化、生物處理多層凈化之后的雨水要盡可能被利用,不管是豐水地區還是缺水地區,都應該加強對雨水資源的利用。我們應該通過“滲”涵養,通過“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過凈化把水“用”在原地。

(6)排:是利用城市豎向設計與工程設施相結合,排水防澇設施與天然水系河道相結合,地面排水與地下雨水管渠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一般排放和超標雨水的排放,避免內澇等災害。有些城市因為降雨過多導致內澇。這就必須要采取人工措施,排掉雨水。

當雨峰值過大時,地面排水與地下雨水管渠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一般排放和超標雨水的排放,避免內澇等災害。經過雨水花園、生態滯留區、滲透池凈化之后蓄起來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綠化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經過滲透補給地下水,多余的部分就經市政管網排進河流。不僅降低了雨水峰值過高時出現積水的幾率,也減少了第一時間對水源的直接污染。

2 國際海綿城市實際案例思路

德國是最早對城市雨水采用管制的國家,目前德國的雨洪利用技術已經進入標準化,主要包括: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統,收集的雨水經簡單處理后,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場所和企業的非飲用水;二是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道路雨洪通過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過滲透補充地下水;三是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

另外,美國的雨水資源管理以提高天然入滲能力為宗旨,通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雨水的控制和處理,強調源頭控制、自然與生態措施以及非工程方法。

3 合肥市地理位置及氣候分析

合肥,安徽省省會,古稱“廬州”、“廬陽”。位于安徽省正中央,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襟江擁湖,沿海腹地、內地前沿、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

合肥土地資源類型多樣,耕地面積27.87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8.3%;水面7.6萬hm2,占10.5%;林地2.47萬hm2,占3.4%;其他用地34.73hm2,占47.8%。

合肥水資源較豐富,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高塘湖,東可由滁河提引長江水,西可引淠史杭總干渠水。市區西北部董鋪水庫,是合肥最大的水庫,面積3000hm2,庫容量2.45億m3。此外,三縣一郊還有中小水庫455座。水利庫容5.1億m3。全市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1億m3,多年平均攔蓄量9.6億m3。

合肥市氣候濕潤,水系發育分別源于江淮分水嶺兩側,或南流注長江,或北流入淮河。屬長江流域的河流主要有南淝河、店埠河、豐樂河、派河等;湖泊主要有巢湖。屬淮河流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東淝河、高塘河、莊墓河等;湖泊主要有瓦埠湖、高塘湖。興修的有跨流域的淠杭灌溉河總干渠、滁河干渠、瓦東干渠等工程以及幾十座水庫和數千口塘壩。這些水流組成水網,為防洪、灌溉、供水、航運、養殖、旅游提供了有利條件。

地面廣泛粘土覆蓋,丘陵崗地滲透性較差,地下水比較貧乏。

通過中國氣象數據網數據顯示,合肥的年平均降水量如下圖所示:

主要降水量在6月、7月、8月3個月份,最高降水量達173.3mm。合肥的累年各月最大日降水量如下圖:

合肥市的累年各月最大日降水量高達448.1mm,且在6月、8月兩月的最大日降水量均在330mm以上。

以下是合肥市的累年各月平均相對濕度:

通過對合肥市的降水量分析可以得到:合肥市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較少,夏季降水量是冬季的4倍,降水強度大。春季降水量比秋季略多,反映了降水量在1年內的分布不均勻。這種不均勻很容易給合肥市帶來洪澇或者干旱。

4 合肥市城市道路系統積水現象

當合肥遇到強降雨時,合肥市道路排水能力為每小時40mm。在雨勢較急時,降雨量則已經遠遠超出排水能力范圍。城市便會出現嚴重的積水問題。如下圖:

強降雨不僅考驗著城市道路排水能力,也考驗著水庫運行能力。目前全市20座大中型水庫都能在汛限水位以下安全運行。

在2010年曾出現因超汛限水位,開閘泄洪,部分圩區出現積澇的現象。

每當遇到強降水r,在合肥城區北一環張洼路下穿橋、阜陽路下穿橋和全椒路立交、望湖南路、省立友誼醫院東區周邊、蕪湖路萬達廣場大門口等23處低洼路段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積水,積水深度(不包括下穿橋)20~30cm。

5 合肥海綿城市“海綿體”探索

合肥是全國重點防洪城市之一。合肥市地處江淮丘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部緊鄰巢湖,猶如一方巨大的簸箕,排水不是強項。合肥城市防洪曾經存在諸多軟肋:排水設防標準低,城市排水系統僅能應對30mm左右的降雨;老城區2/3的排水管網沒有改造,雨污管網超負荷運行,極易導致內澇。

5.1 城市綠地公園

一般來說,在自然植被條件下,總降雨量的40%會通過蒸騰、蒸發進入大氣,10%會形成地表徑流、50%將下滲成為土壤水和地下水。而城市建設打破了這種雨水分布格局,很多城市過度硬化、綠地偏少、濕地被占,土地喪失了吸納滲透的能力,內澇愈演愈烈。合肥“海綿城市”建設首要的理念應該是“造湖”“造綠”,通過生態屏障滲、滯增強“鎖水力”。

從2010年開始,合肥完成造林6.7萬hm2,在城區形成了6大片總面積約10萬m2的公園布局,建成濱湖森林濕地公園、柏堰湖生態濕地等。

這些公園濕地不少都有景觀水體,能夠起到吸收與蘊含雨水的作用。公園道路、花圃等細節也采用了新型透水材質,并在地下埋人人工灌渠,一旦遇到暴風即可將周邊的積水順著地勢匯集,被植被吸收。

研究表明,綠地徑流系數約為0.2,意味著80%雨水滲透到地下,而水泥或瀝青硬化地面為0.9,表示90%雨水靠地下管道外排。新建這么多湖泊濕地,相當于增加4倍多的地下管網排水能力。

5.2 道路管道系統

近年來,合肥的地下管網有些“動脈硬化”:雨污不分、狹窄不暢。

自2010年起,合肥啟動排水設施專項治理,全市的地下管網被切成2894個網格,逐一整改、驗收、管理。2013年開始,合肥對298個老舊小區進行管線改造,對制約排水的管網瓶頸進行加寬升級,管線從原來直徑20cm變為如今平均直徑80cm。

在通過對合肥市城市建設的調研中了解到:

“滲”、“滯”、“蓄”的“海綿”功能在合肥市的建設中已經大力運用到實踐中。

而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的要素“凈”、“用、“排”將是合肥市下一步的建設著力點。

蓄水重新利用,讓城市生態系統實現自主循環。隨著主汛期結束和高溫來襲,調蓄池中收集的雨水將被用于園林綠化景觀澆灌、市政噴灑等用水。以濕地公園為代表的城市生態系統實現自主循環,調節城市氣候。

“海綿城市”理念納入城市規劃,制定更細更高的標準。比如人行道使用雨水可滲透的透水磚;改造下沉式綠地、植草溝,提升綠地匯集雨水、補充地下水的功能;修建下沉式廣場,平常供市民休閑,汛期發揮調蓄池作用。

綜合管廊建設,打通城市地下動脈。合肥將建設約152km干線管廊,不僅熱力、給水、中水等管線管網要布設到這個“地下長廊”中,未來燃氣、雨水等管線也要納入其中。

6 合肥市海綿城市建設狀況研究建議

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建設海綿城市,統籌發揮自然生態功能和人工干預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有利于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擴大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6.1 多功能屋頂花園系統

屋頂花園不但降溫隔熱效果優良,而且美化環境,凈化空氣,改善局部小氣候,豐富城市的俯仰景觀,補償建筑物占用的綠地地面,提高城市的綠化覆蓋率。

6.2 立體綠化

立體綠化是城市綠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豐富城市綠化景觀重要而有效的方式。能豐富城區園林綠化的空間結構層次和城市立體景觀藝術效果,有助于進一步增加城市綠量,減少熱島效應,吸塵,減少噪音和有害氣體,營造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可以滯留雨水,緩解城市下水、排水壓力。

6.3 雨水花園滲透系統

能夠盡可能地使寶貴的降雨不白白流走,減少雨季地表徑流,保持水土,減緩土地沙漠化,可以道道節能減排,綠色環保能有水可取。另外可以用到生活中的雜用水,節約自來水,減少水處理的成本。

6.4 河道凈化治理系統

合肥的水資源較為豐富,可以通過過濾、滲透、吸收、滯留、沉積等機械、化學和生物過程,使進入河道水體的徑流污染物毒性減弱,污染程度降低。河道護岸帶還能影響河道的泥沙搬運和沉積。

6.5 多功能蓄水系統

雨水收集的整個全過程,包括四個方面:初期棄流――過濾――儲存――回用。完成了這4個階段,就是一個雨水收集的全過程,也就是雨水收集系統。

6.6 城市綜合管廊系統

將市政、電力、通訊、燃氣、給排水等各種管線集于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控、監測、防盜、報警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系統。

6.7 開放空間雨水收集利用系統

停車場的雨水,儲存凈化再利用,減少雨水的排放量,可以使干旱,緊急情況(如火災)能有水可取。可用于植被的灌溉,車輛的清洗,景觀水的循環,另外可以用到生活中的雜用水,節約水資源。

篇2

關鍵詞:海綿城市;山地城市;徑流控制

中圖分類號:TU-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107(2015)12-0062-02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多個城市遇雨即澇、遇干則旱的問題逐漸受到城市規劃建設部門的重視,而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重點城市———重慶市的這種現象更是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海綿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指在建設城市過程中,通過“源頭控制”、“中途轉輸”、“末端調蓄”措施,讓城市能夠在雨量大時蓄水,雨量小時排水,從而發揮調蓄作用,減少城市內旱澇現象的發生[1]。隨著海綿城市概念不斷被我國學者探討研究,我國政府部門也開始將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納入近年來實踐的重點,2014年,重慶市兩江新區悅來新城作為16個海綿城市試點之一[2-3],按照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進行積極探索,為促進城市排水規劃設計等提供支持。

1重慶市的氣候及城市特點

1.1雨季時間較長、降雨量大

重慶市位于我國西南部長江中上游地區,該地區地貌以丘陵為主,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也因此土壤蓄水層較薄,不適宜存水。且重慶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降水量較多,隨著近年來重慶地區城鎮化建設速度不斷加快,水土流失現象逐漸加劇,這都進一步促成了重慶市的降雨量不斷增加;有數據表明,2010年以來重慶市每年的降雨量要明顯高過2010年以前,這為重慶市內部排澇工作增加了難度。

1.2城市土質變硬、遇雨即澇

重慶市是典型的山地城市,而且隨著重慶市城市化建設的范圍不斷擴大,城市中不透水性路面范圍也開始越來越廣,城市排水越來越難。雖然部分雨水能夠通過地下排水網進行排解,但是部分地勢較低的地區往往經常發生內澇現象,一旦內澇現象發生,不僅嚴重阻礙了交通,也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另外由于重慶的山地地形特征,降雨時地表沖刷較大,由此產生的徑流污染較為嚴重,因此可以說,海綿城市在重慶山地城市建設應用迫在眉睫。

2海綿城市在重慶市建設應用現狀

目前,我國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的技術研究已經開展,且部分技術已在重慶市試點地區應用,下面針對海綿城市在重慶市試點地區建設中的應用現狀進行分析。

2.1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措施介紹

目前來看,重慶市在海綿城市的技術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特細沙源區面源污染控制、復雜地質條件下源區促滲減流技術、大坡度道路徑流路肩帶滲濾技術、組合模塊式大坡度徑流控制濾池系統、徑流入湖強化側向流生物濾池凈化、道側綠地徑流滯控技術及微型水景滯存技術[4],下面對這七項技術成果進行簡單的介紹。(1)特細沙源區面源污染控制技術,是指在建筑及道路的建設中使用的一種土壤聚合物,通過這種聚合物來讓細沙粘性增強,從而有效避免水土流失及保證穩固性;并且這項技術還能夠有效避免土壤水分滲透不充分的弊端,從而提高地面的滲水性能。(2)復雜地質條件下源區促滲減流技術,是指針對已經建成的硬質地面地表,應該有效利用硬質地面附近的綠地、草坪等設施,來減少地表徑流,重慶試點建設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在綠地中采用植草溝等,在轉輸過程中逐步減少地表徑流。(3)大坡度道路徑流路肩帶滲濾技術,是指針對城市中地形坡度較大的地區,在路肩建設能夠承載路面徑流的排水渠,并通過排水渠的梯級設計來緩解水流速度,有效緩沖洪峰流量和洪峰時間。(4)組合模塊式大坡度徑流控制濾池系統,也稱之為塘床系統,是指在水流進入排水系統之后,通過在濾池上面鋪設的砂礫來對泥水進行分級過濾,從而防止由于雨水過度污染而造成的城市排水不暢。(5)徑流入湖強化側向流生物濾池凈化技術,是指利用生物體系來對雨水進行凈化,尤其是針對大量流進湖中的雨水,從而讓雨水有充分利用的可能性,為城鎮干旱季節的到來儲備更加充足的水資源,并有效控制面源污染。(6)道側綠地徑流滯控技術,是指利用道路兩旁的綠化帶來讓雨水形成滯留,并初步對泥水進行過濾,為下一步的排水及凈水工作帶來便利,尤其是道路兩旁綠地暫時的存水性,能夠有效緩解地面排水壓力。(7)微型水景滯存技術,是指利用小型的城市綠地景觀來對大量降雨時地表的雨水進行暫時的存儲,比如花壇、水池等等,并且這項技術還能夠有效利用小型景觀中的生物對雨水進行凈化,有利于后期的水資源利用及城市排水工作的順利進行。

2.2海綿城市建設成果檢驗

目前來看,上述七項技術在重慶市海綿城市建設中已經逐步開始應用,通過利用監控設施對試點地區與普通城市地區的地表雨水排放速度進行比較發現,在同一降雨量的前提下,試點地區的雨水在20min以內就已經排放干凈,而普通城市地區在降雨一個小時以后地表仍然有大量存水。其次,根據《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辦法(試行)》中的相關規定,對重慶市兩江新區的海綿城市試點與普通街道的排水過程進行檢測,發現試點城區內的水量排泄非常順利,而且也幾乎沒有排水死角,另外還對試點的排水時間進行測試,雖然也有部分地區排水時間與預計時間要長一些,但是并不影響雨水接下來的排放程序。從上述測試中可以看出,重慶市海綿城市建設確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海綿城市在重慶山地城市建設應用帶來的啟示

通過對重慶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現狀分析來看,海綿城市建設能夠較好的起到促進城市建設與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相互作用,以達到緩解城市水資源壓力、提高山區城市的蓄水功能以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減少內澇可能性的目的。在對重慶地區海綿城市建設的現狀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得到以下啟示。

3.1技術創新應持續加強

從上述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措施來看,雖然已經初步研發了幾項有利于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成果,但是徑流聚散工程過程影響因素較多,其中水文、土壤侵蝕、水資源研究等相互交錯影響,一方面通過降雨時間空間的分布研究,將充分利用計算機模擬如GIS、HSPF、SCS、PLOAD及SWMM等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分段集蓄利用、優化配置各種徑流調控技術措施相結合,不斷創新突破,方能較高精度的解決海綿城市的建設遭遇的瓶頸。因此,相關研究院校機構等應針對重慶山地城市的實際需求,加強海綿城市建設技術的不斷創新,從而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3.2不同政府職能部門之間加強協作

海綿城市建設需要市政、規劃、建設、園林等各個部門之間的統一部署、統一規劃、統籌協作。目前我國已經先后出臺了《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技術規程》以及《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以及正在編寫的《重慶市海綿城市技術細則》等,政府以及相關機構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不同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協作,如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確定透水鋪裝區域,合理控制透水地面面積比例等,市政、園林部門應在綠地規劃中協調下凹式綠地建設,建設部門應根據用地功能、地質條件等綜合考慮技術措施以控制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在為海綿城市的政策建設工作提供良好氛圍,保證海綿城市技術應用的最佳實踐效果[5-7]。

3.3市政基礎數據收集范圍應逐步擴大

隨著海綿城市建設范圍的不斷加大,國內一些城市例如遼寧沈陽市、江蘇鎮江市、浙江嘉興市、山東濟南市等也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與實踐,應廣泛開展經驗技術交流,促進海綿城市發展建設。目前來看,我國現在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主要在長江流域,這主要是由于我國長江流域普遍降水量大,該地域土質較硬,海綿城市建設需求比較迫切的原因導致的;但是實際上海綿城市建設的需求不僅僅在長江流域,同樣在東部沿海其他城市有著迫切的需求。另外,不同地域的城市降水情況不同,地形地貌等地質條件不同[8],試點范圍的擴大也能夠為海綿城市建設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提供更大范圍的基礎數據。

4結語

隨著開發建設周期的縮短,海綿城市建設的任務也日益艱巨,海綿城市不是某一項政策提議,而是真正的用實踐來證明海綿城市的時效性。這不僅需要新理論、新技術體系、新的開發建設模式的建立,還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技術及管理、監控措施,包括新的規范標準的制定,傳統規劃、設計、觀念的改變,政府不同職能管理協作,合理的監測評估等。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多目標、多層次的長期的系統性的建設工程,重慶典型山地特征對海綿城市建設需求更要迫切,需要在當前的經驗積累基礎上,不斷探索完善,改善生態水環境,為其他城市建設海綿城市提供借鑒和支撐,促進社會及經濟和諧發展,為新型城鎮化提供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住房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S].2014.

[2]劉春雪.重慶兩江新區:建“海綿城市”解“城里看海”[N].新華每日電訊,2015-03-31(7).

[3]劉宇斌.建設海綿城市,倡導生態文明[N].人民日報.2015-01-29(4).

[4]張亦筑.“海綿城市”對雨水“吸放自如”[N].重慶日報.2015-04-02(3).

[5]張旺,龐靖鵬.海綿城市建設應作為新時期城市治水的內容[J].水利發展研究,2014(9):5-7.

[6]車伍,馬震,王思思,等.中國城市規劃體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專項規劃[J].中國給水排水,2013,29(2):8-12.

[7]董淑秋,韓志剛.基于生態城構建的雨水利用規劃[J].生態城市,2011(12):37-41.

篇3

關鍵詞:海綿城市;建設;難點

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提出“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到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再次強調“要提升建設水平,加強城市地上和地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海綿城市”,短短幾年時間,海綿城市已成為實現城市良性水文循環和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型城市建設模式。然而隨著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全面展開,各城市面臨從建設模式、前期規劃、工程設計到后期績效考核與運營管理各方面問題和挑戰,如何因地制宜、合理高效地選擇技術設施與產品成為突出問題和迫切需求。

1海綿城市的概念和作用

所謂的海綿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有著較強的適應能力,且在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能夠實現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等功能,旱季則可以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這部分功能主要是通過實現綜合性“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構建并完善。

具體來說,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作用可以表現為以下3個方面:第一,保護水資源,打破傳統“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思想,盡可能多地吸納水資源,為城市所利用。第二,防治水污染,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減少雨洪初期雨水對水體的污染。第三,減輕洪澇災害影響,通過減少徑流系數的方式,使較大降雨量得到就地吸納,降低城市內澇的影響。

2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難點問題

海綿城市建設是關系到國家生態文明、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大事,在全國上下拍手叫好之后卻面臨著很多困難和矛盾。在建設初期如果缺乏針對性的理性思考,一味跟風、模仿,不能及時反思和評價,則會造成極大的浪費,欲速則不達。

2.1“綠色海綿體”不足是全國普遍存在的問題

目前全國范圍普遍存在“海綿體”不足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城市房地產開發過熱,城市土地價值哄抬過高,開發商受經濟利益的驅使進一步加速了土地的地產開發流向,造成了公共綠地面積減少,硬質地面增加,最終導致可以吸水的綠色海綿體嚴重不足,使國內的海綿城市建設缺少了基礎實力。

2.2社會認知不夠

我國是一個世界上嚴重缺水的國家。人們在遭受瞬時暴雨災害的同時,并沒有意識到雨水被大量排放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因此,對于立足于將雨水變害為利的海綿城市建設的認知也不夠深刻。目前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的熱情僅局限于相關政府、建設及設計單位。人們對于相關改造的必要性和造成的不便不認可不支持,也會影響建設進程。

2.3缺少相關政策法規的支撐

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處于摸索嘗試階段。很多問題尚未預見,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也需要隨建設的實踐慢慢推進,需要在建設中總結分析,并實時調整。因此沒有有力的政策法規支撐,沒有建設行業標準的硬性要求,建設中會存在混亂和無法可依的狀況,也會影響建設力度和成效。

2.4突襲式建設存在弊端和風險

海綿城市突襲式建設會給城市帶來很多尚未預見的風險。比如,改造道路綠化帶為海綿體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論支撐和安全評價,尤其對于濟南等北方城市,植物品種普遍耐澇性差,夏季瞬時雨量大,可能給全市園林綠化造成災難性后果。海綿城市建設需要改造原有市政設施,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基礎結構,因此需要進行嚴密的風險評估,避免改造中的人為災難。積蓄雨水的后期凈化處理和再利用不僅成本較高,處理效果和利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問題會隨著建設的深入和后期的應用逐步顯現,需要各方面密切監控并及時處理。

2.5科技研發滯后

海綿城市建設在中國是一個新生事物,現有的經驗和技術多為借鑒,自我研發需要大量經驗的積累和分析,也需要全面評價建設效果,因此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而且研發需要專業人才和資金的大量投入,人才的培養更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國內的海綿城市建設還會有一個很長的艱難探索和成長階段。

3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技術關鍵點

3.1因地制宜,合理確定規劃控制目標和低影響開發技術選擇

第一,通常情況下,規劃控制目標是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因素,具體則可以分為徑流峰值控制、雨洪利用、徑流污染控制等多種可選條件。這些條件的選取,對城市建設的標準和實施效果具有決定性影響。加上各個城市的區域位置、水文特點以及氣象條件等因素存在較大的差異,規劃控制目標也就有一定的差別,因此要做到科學必選,因地制宜。此外,還可將徑流總量控制作為海綿城市建設中重要的規劃控制目標,并制定合理的實施策略。低影響開發主要對包括地塊透水鋪裝率、下沉深度、下沉式綠地率以及綠色屋頂率等單項指標進行控制等。

第二,選擇低影響開發技術應遵循資源節約、保護環境、因地制宜,經濟適用等選擇原則。合理選擇低影響開發雨水技術及組合方式,包括截污凈化系統、儲存利用系統、滲透系統、開放空間多功能調蓄、徑流峰值調節系統等原因。在這里,尤其要注意運用因地制宜原則,針對屬于干旱缺雨城市,首先應對考慮吸納收蓄和利用雨水,而針對南方多雨地區的城市,則應側重于雨水的迅速收集與排放。

3.2依據投資來源,合理確定開發主體,嚴格落實海綿系統的設計、建設工作

政府部門統籌管理,市政、規劃、國土、交通、水務、園林等職能部門在各相關規劃編制過程中嚴格落實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建設內容。政府對城市道路、公共綠地等的低影響開發設施建設工程的投資,由當地政府籌集資金。社會投資項目由企事業建設單位自籌資金。政府可利用建設獎勵機制,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海綿系統建設。

3.3依據項目性質,建立并完善設施維護長效機制

依據職責分工,公共項目類低影響開發設施是由各相關部門負責維護,而針對社會投資類低影響開發設施,則是由所有者負責維護管理。日常維護和雨季前設施的檢修維護則是由維護管理部門負責。

3.4加強政策引導、標準規范的制定

針對低影響開發技術涉及城市排水、中水回用、雨洪利用等多種技術,各類設施的設計標準規范需應進一步完善,同時注意吸納環境保護等相關方面的法規,保障海綿城市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

篇4

一、研究背景

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經濟持續增長,促進了社會全面進步,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暴雨積澇災害。從古至今,暴雨積澇災害一直是人類難以解決的問題。

近幾年,中國的暴雨洪澇災害愈發嚴重:“20XX年7月12日,哈爾濱多處上演‘水漫金山’”、“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導致嚴重內澇”、“2011年6月18日,到武漢看海”、“2008年深圳6.13特大暴雨”……數量之多,不勝枚舉,這些新聞無不說明暴雨洪澇已成為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大多城市的通病。暴雨積澇災害對城市水利、農業、交通、工業等方面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不可估量,同時通過人口死亡、疫病爆發等問題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造成的自然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程度更是難以估計。

造成城市暴雨積澇災害的原因主要有氣候和城市建設兩方面的原因。從氣候角度來說,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水循環產生變化,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導致城市出現暴雨積澇災害;從城市建設角度來說,主要是城市建筑和硬化面積過大,植被覆蓋率過低或者遭到破壞,城市的吸水、存水能力差,其次是排水設施的排水能力不足、重建輕管。

目前,城市針對暴雨積澇災害采取的工程性措施主要有修建蓄水池、增加排水泵站、加大排水管徑、在線蓄水等,這些措施需要占用大量的城市地下空間,投資大,維護困難,廢棄后無法回收利用,會產生大量固體廢棄物,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其他措施如增加綠化面積也會引起城市用地緊張等問題,浪費城市空間資源。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應用現狀

LID技術于1990年末發源于美國馬里蘭州的王子縣、西雅圖和波特蘭,是由馬里蘭州環境資源署首次提出。之后經過20多年的發展,LID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廣泛應用。在美國,LID設施的應用還形成了綠色道路、綠色社區等理論和方法;在澳大利亞,LID的應用稱為水敏感城市設計;在英國,LID技術應用于城市排水系統,形成了可持續城市排雨水系統;在加拿大,LID和場地設計相結合,形成最優場地設計、保護性設計等;在新西蘭的應用稱為低影響城市設計與開發。

隨著對國內雨水問題的重視,雨水方面的研究和應用也逐漸多起來,LID在國內已有10年的研究和實踐,于2012年形成了“海綿城市”.

2012年4月中國北京大學在《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首次提出“海綿城市”一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XX年2月17日發表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XX年工作要點》中首次提出海綿城市的概念,20XX年10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

2017年4月2日,國家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宣布了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西咸新區、武漢、重慶、貴安新區、遂寧、南寧、常德、鶴壁、濟南、萍鄉、廈門、池州、嘉興、鎮江、白城、遷安16個城市。

三、研究目標及意義

鑒于傳統城市普遍存在的暴雨積澇災害和道路排水問題,而國內的海綿城市和LID發展和研究較為薄弱,因此,對于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進行系統化設計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主要通過對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與分析,探討海綿城市與LID、海綿城市道路與LID的關系,采用文獻調研的方法系統地對城市道路進行了LID設施的選擇及其組合優化設計;針對案例進行實地調查,探討LID在海綿城市道路中如何應用。

論文的研究目標是建立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統設計的基本理論框架,研究其具體的設計方案和技術。

論文的研究意義:為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統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對解決城市雨水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四、研究內容

論文的研究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1)研究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統,分析其與LID的關系及對LID設施的選擇。

2)構建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統規劃和設計的完整體系,從路網規劃和道路設計兩個層面進行具體研究。其中,道路設計重點研究停車場和廣場的LID設施組合優化設計,道路與紅線外用地銜接中重點研究建筑、小區的優化設計。

3)將研究的設計理論成果應用于商洛城市道路系統,并通過SWMM模型進行模擬評價。

五、提綱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頻發

1.1.2 傳統城市道路排水存在的問題

1.1.3 LID與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

1.2 相關理論的概念

1.2.1 海綿城市概念

1.2.2 LID概念

1.3 國內外相關研究應用現狀

1.3.1 國外研究應用現狀

1.3.2 國內研究應用現狀

1.3.3 國內外研究現狀的不足

1.4 研究目標、意義、內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標及意義

1.4.2 研究內容

1.4.3 研究方法

1.5 論文創新點和技術路線

1.5.1 論文創新點

1.5.2 技術路線

第2章 海綿城市與LID

2.1 海綿城市與LID概述

2.1.1 海綿城市-LID

2.1.2 海綿城市與相關理論的聯系與區別

2.2 海綿城市與LID

2.2.1 海綿城市與LID的關系

2.2.2 LID設施的選擇原則

2.3 海綿城市道路系統與LID

2.3.1 海綿城市道路系統

2.3.2 海綿城市道路系統與LID的關系

2.3.3 LID技術設施選擇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海綿城市道路系統規劃與設計體系

3.1 海綿城市道路系統規劃與設計體系框架

3.2 海綿城市路網規劃

3.2.1 影響因素

3.2.2 規劃思路

3.2.3 規劃原則

3.3 海綿城市道路設計思路

3.3.1 海綿城市道路設計思路

3.3.2 海綿城市道路設計注意事項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基于LID的海綿城市道路設計

4.1 海綿城市道路與傳統城市道路的區別

4.2 海綿城市道路的LID設施組合優化設計

4.2.1 機動車道和公交專用道

4.2.2 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

4.2.3 路緣石、雨水。和路肩邊溝

4.2.4 道路綠帶

4.2.5 停車場

4.2.6 廣場

4.2.7 高架橋、立交橋

4.3 海綿城市道路與紅線外用地的銜接設計

4.3.1 道路與建筑、小區銜接優化設計

4.3.2 道路與城市綠地銜接設計

4.3.3 道路與城市水系銜接設計

4.4 海綿城市道路橫斷面布置型式設計

4.4.1 單幅路

4.4.2 兩幅路

4.4.3 三幅路

4.4.4 四幅路

4.4.5 特殊形式斷面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商洛市海綿城市道路系統設計應用研究

5.1 商洛市概況分析

5.2 海綿城市路網規劃

5.2.1 商洛市現狀路網分析及存在問題研究

5.2.2 商洛市排洪防澇、水系和綠地現狀及存在問題

5.2.3 商洛市海綿城市路網規劃

5.3 海綿城市道路設計

5.3.1 商鞅大道地理位置

5.3.2 商鞅大道現狀分析

5.3.3 基于LID的商鞅大道橫斷面設計

5.3.4 商鞅大道公共停車場設計

5.3.5 丹江立交平面設計

5.3.6 商鞅大道綜合設計

5.4 商鞅大道設計效果模擬評價

5.4.1 SWMM模型介紹

5.4.2 獲取基本數據

5.4.3 開發前場地模擬

5.4.4 傳統城市道路模擬

5.4.5 海綿城市道路模擬

5.4.6 三種情景模擬結果分析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2 不足和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六、研究方法

論文釆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調研法、實地調查法、SWMM模型法等。

1)文獻調研法論文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調研、對SEA Street等案例的研究,總結LID設施在城市道路中的應用情況。

2)實地調查法論文通過實地調查收集商洛市的路網、道路、綠地系統、水系、降雨等相關資料,為海綿城市理論的實例研究做鋪墊。

3)SWMM模型法論文采用SWMM模型對城市道路設計后的雨水徑流控制效果進行了評價。

七、進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論文選題、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畢業論文相關材料,填寫《任務書》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進一步熟悉畢業論文資料,撰寫開題報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確定并上交開題報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畢業論文初稿,上交指導老師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論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裝訂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論文答辯

八、參考文獻

[1]汪慧貞,李憲法。北京城區雨水徑流的污染及控制[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2,02:16-18.

[2]張新會。城市雨水利用的意義[J].內蒙古水利, 2011 (1): 115-116.

[3]徐振強。中國特色海綿城市的政策沿革與地方實踐[J].上海城市管理,2017,01:49-54.

[4]張旺,龐靖鵬。海綿城市建設應作為新時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內容[J].水利發展研究,20XX,09:5-7.

[5]《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實施[J].城市規劃通訊,20XX,21:8.

[6]Metropolitan Service District ( Or.)。Green streets :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stormwaterand stream crossings[M].Portland,OR :Metro,2002.

[7]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Research Group.Water sensitive residential design : aninvestigation into its purpose and potential in the Perth Metropolitan region[M].Leederville,WA : Western Australian Water Resources Council,1990: 1-20.

[8] Planning Services,Scottish Government.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Systems[R].Planning Advice Note 61,2001

[9]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Better Site Design: A Handbook for ChangingDevelopment Rules in Your Community[R] .Prepared for: the Site PlanningRoundtable.Ellicott City,MD :The Center,1998.

[10]Delaware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Dover,DE; andBrandywine Conservancy,Chadds Ford,PA.Conservation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R].September 1997.http: / / dnrec.state.de.us / DNREC2000 /Divisions /Soil/Stormwater / New /Delaware_CD_Manual.pdf

[11]Marjorie van Roon and Henri van Roon.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the big picture[M].New Zealand: Land care Research Science Series,2009,(37):1-63.

[12]張偉,車伍,王建龍,等。利用綠色基礎設施控制城市雨水徑流。中國給水排水,2011,27(4):22-27

[13]DEBUSK K M,WYNN T M.Storm-water bioretention for runoff quality and quantitymitig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1,137(9) :800-808.

[14]COLLINS K A,HUNT W F,HATHAWAY J M.Hydrologic comparison off ourtypes of permeable pavement and Standard Asphalt in Eastern North Carolina[J].Journal ofHydrologic Engineering,2008,12(13): 1146-1157.

[15]DREELIN E A,FOWLERL,RONALD CARROLL.A test of porous pavementeffectiveness on clay soils during natural storm events[J].Water Research,2006,40: 799-805.

[16]REEVES E.Performance and condition of biofilter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R].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Ellicott City MD,2000.

[17]楊樺。淺析低影響開發理論體系及其在北京的應用[D].北京林業大學,20XX.

[18]馬克·路易斯,克里斯·賓利,譚佩文。新西蘭低影響雨水體系設計[J].中國園林,2013,01:23-29.

[19]白志遠。以建設“海綿型城市”改善城市排水及生態環境的探索[J].中國建設信息,20XX,13:76-77.

[20]何衛華,車伍,楊正,李世奇,呂放放。城市綠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J].給水排水,2012,09:42-47.

[21]唐紹杰,翟艷云,容義平。深圳市光明新區門戶區--市政道路低沖擊開發設計實踐[J].建設科技,2010,13:47-55.

[22]呂放放。杭州城區雨洪控制利用及道路應用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學院,2010.

[23]馬敏杰,姚敏,李英豪,奈超。昆明市市政道路雨水資源化利用的研究[J].林業建設,2011,05:49-52.

[24]劉國茂。城市道路與路面雨水利用的探討[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5,04:63-65+146.

[25]張崇厚,高曉磊。中國北方城市道路橫斷面的生態設計[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6:794-797.

[26]李海燕,羅艷紅,張悅。 LID措施在道路雨水利用工程中的應用[J].節水灌溉,2013,11:44-49.

[27]陳宏亮。基于低影響開發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統銜接關系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3.

篇5

【關鍵詞】:海綿城市;生態城市;園林工程;可持續發展

引言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舒適生活的同時仍在不計后果的破壞著我們的生存環境。可持續發展與建構和諧的生存世界是21世紀人們普遍重視的一個綜合性、全球性的問題。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供需不平衡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正常生活,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對排水系統不夠重視,導致我國眾多城市的排水系統在雨季嚴重癱瘓,城市內澇災害頻發。城市道路,廣場等公共空間的建設以及工業企業的發展對原有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濕地、湖泊面積的大面積減少,在豐水期暴露出嚴重的問題是城市蓄水能力下降,對雨水的利用率極低,而現有的市政排水系統顯然不具備這么大的排水能力,最終導致城市內澇。種種水問題的不斷積累,制約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想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提高雨水利用率,必須從源頭上應用“海綿城市”的理念,在城市建設中加大水資源的保護力度,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1、“海綿城市”理念及發展現狀研究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在我國“海綿城市”是近兩年才提出的一個新概念,而在一些發達國家,“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技術早已發展成熟。

早在20實際末,“雨水工程”項目就在瑞士得到大力推行。在我們平時的房屋建筑中,在屋頂都向下接有雨水管道,通過雨水管道將雨水直接排入下水道。在瑞士的“雨水工程”中,劃分到以每戶為一個單位,在室內建造蓄水池,將雨水引入蓄水池經過濾后加以利用。我們知道,瑞士的環境優美干凈,以“花園之國”著稱。通過“雨水工程”收集起來的雨水,在經過濾后,可以作為非飲用的生活用水使用,比如沖廁所、澆花等;因為雨水干凈,瑞士人甚至還可以用以清洗衣物和蔬菜水果等。在瑞士人的日常生活中,這個“雨水工程”基本上可以解決除引用以外的其他生活用水。可以看出,這個系統的初期投資并不高,但是卻很有成效,而且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實現了對雨水的多種利用。

新加坡擁有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降水充沛,我們卻很少聽說在新加坡有城市內澇發生。即使在雨季,幾乎每天都有瓢潑大雨,城市內也沒有明顯的積水或內澇災害。這都要歸功于其科學的雨水利用和城市排水系統。

2 、“海綿城市”理念在我國的發展

在我國的城市地圖上,可以看到有很多藍線而且標注有“三點水”漢字,但是現在,有很多地方都已名不副實,不再是湖泊水系,而是大面積的水泥硬化的城市道路和居住區。現代城市的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天然水系(如湖泊、濕地等)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鋪天蓋地的灰色水泥硬化地面。湖北省曾以“千湖之省”的著稱,而現在數以百計的大小湖泊早已不知所蹤。沙湖被填、官橋湖污染、南湖翻塘、東湖水華……武漢曾經懷抱100多個湖泊,全球少見,中國僅有。近幾十年來,武漢城市化發展迅速,高樓林立,城市灰色面積不斷擴大,GDP穩居全國二線城市前列。我們都看到了武漢迅速發展的光鮮外衣,有多少人真正注意到城市化背后的問題?在武漢快速發展的數十年間,平均每兩年消失3個湖泊,目前僅剩38個湖泊。于是,每到夏季暴雨時節,武漢市的市政排水系統就會受到嚴峻的挑戰,最終成為一個被戲言“看海”的城市。當然,武漢只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全國上下,失去“水彈性”的城市不在少數,而且正在不斷增加。

經過近幾年暴雨對市政排水系統的挑戰,內澇災害的頻發,政府部門似乎意識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性。當全市正竭力應對內澇災害時,我們發現了另一番景象:在青山區江灘,地面鋪裝采用的是透水地面和木制棧道,在旁邊還建有生態草溝,除一條應急防汛通道、兒童游樂場及健身場地外幾乎沒有硬化道路。雨水經過草地、透水地面和木制棧道后匯集到旁邊的生態草溝里面,在這里經過自然過濾吸收。由此可見,要解決城市內澇等水問題需要因地制宜,實施生態修復。

3、關于“海綿城市”理念在園林工程中應用的建議

3.1 可滲透地面

可滲透地面是指采用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和透水性能的材料所鋪設的地面,雨水可透過此類地面往下層滲透,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地面積水問題。比如,在人們活動較為頻繁的廣場、公園一級道路等地面,采用透水瀝青地面、透水混凝土地面、青磚鋪地地面、透水洗米石地面;在二、三級公園道路根據需要采用面包磚地面、碎石地面、嵌草汀步路;在公園、游園、廣場建設生態停車場;屋頂實施立體綠化、垂直綠化等不同形式解決地表徑流問題。同時,通過設置一定的路面坡度,坡向道路兩側,如植物護坡等。這樣,在雨水較小時,可直接通過可透性地面將雨水滲往下層;在雨水較大的豐水季節,也可以通過路面向兩側的坡度向路旁的水渠排水,不至于使地面積水。

3.2下凹式綠地

山造勢,人工制造各種丘壑是我國目前的城市綠化建設中比較明顯的一個特點。當我們走在公園小路上可以看見,路旁很多用以綠化的喬木、灌木的底部都有一個人造的花壇圍著,高低不一,但共同點是都高出人行路面。在一些大面積的草地也是,人為的堆造一些小山或者丘壑,而人行道路則在這些小山丘壑的低谷出。我們應該反問一下設計者,這種綠化設計是否真的美觀實用?相信大家對這種景觀在暴雨季節的劣勢呼之欲出,在有此種景觀的小區居住的人們都知道,此種設計在雨季路面積水現象非常嚴重,在城市內澇災害發生時甚至有“行船”的諷刺。

為解決這類問題,結合“海綿城市”的理念,在此提出下凹式綠地的綠化建設方案。所謂下凹式綠地,顧名思義即在實施綠化建設時,綠地低于周邊道路的高度。在下雨時,具有一定的蓄水作用,同時使雨水透過綠地土壤緩慢滲入地下,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由于雨水過多引起的地表徑流和道路積水問題,還可以在補充一定量的地下水,減少了對雨水的浪費。

3.3、保護及修復天然水體,減少人工硬質水景

在城市建設高速發展的時候,各地的天然水景如湖泊、濕地等水系統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嚴重影響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天然水體的減少,也是導致城市蓄水能力下降,城市內澇災害不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保護以及修復天然水體,如水體凈化植物浮島、雨水濕地建設等也應是今后城市發展和園林建設的重點內容。

目前在園林建設中,大部分水體景觀都是人造的硬質水景,忽視了天然水體的作用,這與 “海綿城市”的理念相違背。眾多人工水景往往需要定期補水、換水,在日常運行管理中需要耗費大量的水、電資源,嚴重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如果在園林景觀建設中,能夠合理利用天然水體,融入“海綿城市”的理念,利用天然水體的自我循環凈化能力,形成美麗的自然景觀,不僅可以節約大筆的運行管理費用,還可以有效的補充地下水,實現自然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體現園林工程的綜合價值。

結語

“海綿城市”的理念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符合我國國情。但“海綿城市”的建設在我國還在起步階段,對他人的經驗雖不能生搬硬套,但國外先進的案例于我們卻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海綿城市”的建設中,應結合他國的先進案例,總結經驗,因地制宜,總結一套適合我國特點的雨水利用系統,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把“海綿城市”理念合理有效的融入到園林工程中應成為今后園林工程發展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園林工程建設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4.

篇6

“十二五”期間,____縣縣城建設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建城區面積達到了1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0.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了41.06%,初步形成了綠地布局合理、功能設施齊全、風格特色鮮明的城市生態景觀,水環城繞、綠隨路移的和諧統一格局初步形成。2011年城市建設被副省長宋恩華稱作“小縣大變樣”,2014年9月成功舉辦了“全省縣城建設現場觀摩會”活動,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期間的各項工作目標任務。縣城建設相繼榮獲省生態文明衛生城、省人居環境范例獎、省級園林縣城等殊榮。

(一)認真開展黨的____教育實踐活動

全縣黨的____教育實踐活動動員會后,縣住建局立即行動,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副局長為副組長,各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印發了《____縣住建局黨的____教育實踐活動實施方案》等活動文件,制定了教育實踐活動“十條禁令”和“三桿標尺”,為開展好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明確了方向。在活動中,該局組織全體黨員干部集中學習15次,邀請紀委同志授課2次,學習焦裕祿、孔繁森先進事跡,觀看《之害》專題片,開展以“我眼中的群眾觀”為題的黨員群眾座談會。組織全體黨員到呂玉蘭故鄉臨西縣東留善固村呂玉蘭紀念館參觀,學習玉蘭同志“愛國為民、艱苦創業、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精神。先后開展了集中學習、查擺問題、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等階段,深入開展自查自糾、邊學邊改活動,邀請縣督導組長、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牛蘭學同志到局檢查指導工作,通過領導指導、自查自糾,進一步提高了學習成效。

(二)房屋征收工作快速完成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和縣委、縣政府的工作安排,2014年實施了劉路疃村莊國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工作,利用10天時間完成了劉路疃村房屋征收工作,得到了省、市、縣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房屋征收后,為確保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多次召開會議研究確定投資商,高標準規劃設計,優先建設回遷安置房。經過比選投資人,確定出讓條件等工作,過細研究,逐項分析,在反復比較篩選的基礎上,確定邯鄲拓鑫房地產開發公司為劉路疃區片的投資人。該公司具有房地產開發豐富經驗和較好的施工管理經驗,群眾口碑良好。經反復計算,確定128畝土地按每畝127萬元掛牌出讓。目前,規劃設計已與設計院溝通,正在進行基礎施工。

(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有序推進

五年來實施了管網建設、道路建設、設施建設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停車場、公廁、廣場、公園、路燈等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日益完善。全縣的小集鎮建設不斷完善,輻射功能不斷增強,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____鎮、____鎮為次中心,其他鄉鎮為三級中心的小城鎮結構體系。城市規模增長迅速,發展空間不斷拓展。幾年來先后建成了億豐廣場、超遠小區、芙蓉小區、天竺御景園、金鑫家園、金菊園、祥和一期、溫泉二期、金鳳物流園、鏡明商城、超遠二期、金陶酈都、龍門美居、同樂二期等15個高檔小區。先后對金鳳大道、新華路、平安路、永濟路、東龍街、陶山街等道路進行了升級改造;新建了新能街、文華街、創業路、興業路等道路;對文衛街、魏征路進行了翻修道路總長度達101公里,排水管網長度達149公里。

(四)規范建筑市場發展認真履行職責

一是狠抓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針對建設領域存在的未批先建、批多建少、違規開工、非法預售、物業不到位等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該局積極發揮部門職能作用,抽調精

干力量,制定詳細整治方案,分區域、分階段、分類別,對所有建筑工程進行拉網式排查、梳理、分類,逐一下發整改通知書,限期整改。經過我們長期不懈的努力,目前建設領域存在的問題已初步得到解決。二是狠抓建筑工程質量監管。五年來共有80余個在建工程接受監督,監督面積達90萬平方米。工作中,該局將監管范圍擴大延伸至北科園區、化工園區和全縣9個鄉鎮(街道),尤其對保障性住房質量安全監管、建筑原材料質量管理、工程實體質量管理、商品混凝土使用及質量的監管。該局堅持城區日巡查、鄉鎮周巡查工作制,對發現的問題,下發停工整頓限期整改通知書,對檢查不通過的不得開工建設。(五)真抓實干關注民生

一是集中供熱。集中供熱項目一期計劃用地40畝。該項目由河北藍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施工建設。目前該項目鳥瞰圖已立好,施工板房搭設完成。新華路、筑先路、英才路等街道供熱主管網前期勘察測量已完成、路由已確定,土地等相關手續已向省相關部門提出申報。供熱項目ppp實施方案已完成。縣政府已與河北藍寶集團簽定合作協議,對我縣分散的燃煤鍋爐房分期、分批進行取締或改造,實施聯片集中供熱。利用地源熱泵(土壤源)為熱源為主,燃氣(燃氣鍋爐、燃氣壁掛爐)供熱為輔,其他方式(空調)彌補的原則對全縣實行集中供熱。二是集中供氣。為實現“氣化邯鄲、縣縣通氣”的目標,引進西氣東輸管道天然氣,改善我縣能源供給結構,加快城區供氣實行統一規劃和管理。全面發展集中供氣,有助于我縣使用環保、清潔的高效能源,減少大氣污染。目前,化工園區天然氣門站主體工程已竣工,主管道已鋪設到各企業門口,趙都化工和圣成隆兩個企業已開始供氣。北科園區新能街、興業路、309國道燃氣主管道鋪設已鋪設完畢。三是保障性住房。五年來,共新增發放租賃住房補貼65戶,開工建設廉租住房100套,開工建設限價商品住房329套,竣工保障性住房1093套。新開工公共租賃住房102套,超額完成了省市下達的工作任務。共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769套,開工改造城市棚戶區住房66套。四是農村危房改造。五年來共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399戶,為確保此項工作落到實處,縣住建局積極行動,及早安排,加大宣傳,多次召集鄉鎮(街道)召開專門會議,分解任務,出臺改造方案,加強質量管理,加大檢查力度,使改造任務全部竣工完成。同時,按時完成了全縣所有農村人居環境調查,成功舉辦了村鎮規劃建設管理員培訓班,為各鄉鎮配備了村鎮規劃建設管理員。五是排水管網淤泥沉淀排查及清淤。五年來共對規劃區內的20余條道路排水管網淤泥沉淀情況進行了排查。根據排查情況對平安路、魏征路、新華路、政府街、文衛街、建設街、衛西干渠路疃橋北側倒虹吸等道路,在主汛期到來之前進行了清淤。六是市政設施維護。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搞好市政設施維護是關鍵,幾年來共對金鳳街、濱河路、文衛街、英才路、筑先路、新華路、政府街、創業路等街道巡查維護,更換檢查井蓋、井圈1000余套,收水口及蓋板2000余個,疏通管道15000余米,更換、修補路緣石12000余米,維修便道磚約34000余平方米,校正樹坑石3000余個,確保行人及車輛的出行安全。七是污水處理廠運營。加強爭跑力度,積極向省市爭跑資金,對污水處理廠進行了改建。對暴氣池、污泥濃縮池、處理工藝、管道等進行了升級改造,目前已投入運營。同時,投資65萬元,在東龍街與衛西干渠交叉口新建一處提升泵站,目前已投入使用。八是物業管理服務。不斷加強物業管理,縣住建局在2013年成立了物業科專業對縣城物業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指導,引領物業服務向正規渠道運行。目前,全縣25個住宅小區,其中有物業公司監管的有17個,物業覆蓋率達到了80%。

(一)指導思想

樹立抓城市建設就是抓經濟建設、抓城市建設就是抓優化環境,抓城市建設就是抓發展機遇的理念,率先突破基礎設施,提升載體功能,著力改善城鄉形象。以開展城鄉一體化為目標,加快縣城和重點城鎮建設,加快小城鎮改革步伐,形成結構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確、發展協調的縣域城鎮新格局。加快城鎮化發展,促進人口、資金、資源的聚集,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以規劃為龍頭,以改革為動力,以政策為導向,以工業化推進現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組織城鎮體系規劃結構,把縣域建設成為城鎮布局合理,職能分工明確,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鎮地區。

(二)發展目標

根據縣城總體規劃,到 2020 年,我縣城市人口規模將達到16萬人,居住、公共設施、對外交通道路、廣場、市政公用設施、給排水、綠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全滿足縣城增加人口的需求,城鎮化水平達 45%。縣城的建設模式在用地評價的基礎上結合城市產業、交通和環境特點,形成老城看繁榮,新城看發展的城市布局結構。

1.開展城鄉發展一體化試點工作

2015年____縣被省政府命名為河北省城鄉發展一體化試點縣,試點時間為2015年7月至2017年底結束,總體目標是逐步實現“五化”,即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到2017年,將____縣建設成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產業和文化深度融合、城鄉環境優美、居民

生活更加殷實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強縣。2.建設“智慧____”

按照省市提出的建設“智慧城市”要求,縣政府與杭洲銀江集團簽定了戰略框架合作協議,2015年完成“智慧____”調研規劃,開展智慧教育工作,2016年完成智慧衛生、智慧農業、智慧交通工作,2017年完成智慧城管、智慧公安工作。

3.加強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2016年完成筑先路北延、英才路北延建設,2017年完成筑先路南延建設、新北環建設。對基礎設施加強維修維護的同時對道路排水、路燈、路沿石、附道鋪設等工程一并進行,確保建成一條完善一條。

4.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2016年將對新華街北延工程和新能街東延工程以符合海綿城市標準進行施工建設。今后對新建及升級改造道路逐步實行符合海綿城市的建設標準進行建設。

5.實施民生工程建設

集中供氣管網鋪設到位,新、老城區全部通上天然氣;集中供熱工程完成集中供熱站建設,使新老小區實現集中供熱;農村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按照市下達的工作任務,按時完成建設任務。

6.加強物業管理

推動房地產健康發展。積極配合小區社區化管理,引導各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依法開展自治管理。積極推進物業管理項目招投標,由業主委員會負責監督物業管理企業,為業主提供優質的物業服務。進一步完善住宅維修資金和物業保證金的收繳工作,加強房地產開發監管力度,主要抓好開發經營許可、銷售環節和上房入住環節的監管工作,推動房地產健康發展。

(三)保障措施

為使縣城建設工作順利實施,促進我縣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制定以下保障措施:

1.輿論宣傳保證措施

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城市建設的輿論宣傳工作,宣傳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做到家喻戶曉,達到“人民城市人 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的良好社會氛圍,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取得全縣各族人民的共同支持。

2.規劃指導保證措施

嚴格按縣城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執行,發揮規劃在市政建設中的龍頭作用。

3.走經營城市之路

走一條以城建城、以城興城的城建市場化之路,以經營的方式來推動城市的發展。尋找新的城市資源,盤活城市閑置資產,使得城市閑置資產收益最大化。

篇7

關鍵詞:生態城市;慢城;珠海市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23002602 

0 前言 

全球化背景下,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導致城市節奏過快、壓力過大,環境問題日益凸顯,資源危機,亞健康人群數量越來越大,地域文化差異漸漸消亡,城市個性趨于模糊等一系列問題。珠海市處于城市建設的發展階段,比起依靠國際化和工業化發展起來的大城市,有著選擇地區特色化發展方式的基礎,選擇可持續性與差異性的發展,追求“全球化”以外的新的發展模式是城市發展未來的方向之一,以避免生活節奏過快、城市特色消亡、生態環境惡化等系列負面效應。 

1 生態“慢城”概念 

“慢城”(slow city)概念源于意大利布拉市,目前全球已有近150個城市或地區成為了國際慢城聯盟認定的“慢城”。2010年,南京高淳椏溪成為中國首個“慢城”,2014年廣東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成為第二個“慢城”。“慢城”的標志是一只紅色的蝸牛,象征著像蝸牛一樣的生活方式,“慢城”強調生活的品質,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強調在悠閑的生活節奏中回歸生活的本質與體會生命的意義。 

生態“慢城”要求城市環境清新優美,園林綠地規劃合理,反污染、反噪音、支持綠色能源和地方的傳統文化和產業,擁有服務于本地特色與個性的現代產業做支撐,居民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生活節奏悠閑并可以充分享受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融入“慢”的城市文化。政府重視環境保護,能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和新技術為居民生活創造價值,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并促進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成為穩定、協調與實現資源利用代際公平的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總之,生態“慢城”是一種更加宜居的城市模式:具有獨特的地方感,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經濟和節奏悠閑舒適的社區生活。 

2 珠海市建設生態“慢城”的理念基礎 

2015年8月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的《2014宜居城市競爭力前200名城市》,珠海市排名第一,再度評為全國最宜居城市。珠海市2014年4月通過了《“美麗珠海”綠化建設規劃(2013年-2020年)》,提出了“珠聯碧和,海天一色”花園城市的建設理念,秉持“藍色珠海,科學崛起”發展戰略,通過實施保存綠色本底、增加綠色碳匯、發展綠色產業、培育綠色文化、創新綠色科技五大戰略布局,構建森林綠地保護體系、森林綠地再生修復體系和綠色生態保障體系等三大體系,到2016年,建成人口均衡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三型”社會,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市,至2017年,建成一個系統性、層次性、科學性的城鄉一體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珠海市未來將深入實施“天更藍、水更清、城更美、環境更安全”四大重點工程,并以“三高一特”現代產業體系為社會經濟發展方向,通過服務業的發展,使城市成為服務中心,打破以往更多依靠工業發展的局限性。在城市交通上堅持“以人為本、公交優先、綠色交通”,完善城市慢行系統,擬在2020年建成居住體驗良好,生態和人文各有千秋的“國際宜居城市”。 

縱觀珠海城市性格的定位和發展歷程,不難看出,其在生態環境上的規劃、城市人文情懷的塑造、對居民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視都與生態“慢城”的內涵不謀而合,可以說,珠海已經具備了建設生態“慢城”的理念基礎。 

3 可行性分析 

3.1 良好的自然環境 

建設生態“慢城”要求良好的城市自然環境做基礎。珠海擁有很好的生態資源,截至2014年底,珠海市建成區綠地面積為65.043平方公里,綠地率為5261%。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為70.71平方公里,綠化覆蓋率為57.1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6.19平方米,位居廣東省前列。斗門區的南門村還被評為廣東省唯一的“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和全國文明村鎮。從整體來看,珠海市境內的鳳凰山、板障山、黃楊山等10余座山峰與前山河、白蕉河、吉大水庫等形成了有機融合的山、海、河、田自然風光,像城市在綠色中溶解,塑造出“山海相擁、城田相間、陸島相望”的城市風貌,符合生態城市要求的空間格局。而在未來,珠海還將通過公園綠化工程、城區添景增綠工程、主干道綠化工程、綠道+慢行系統工程、森林碳匯工程、生態景觀林帶工程、江河水系林網工程、森林之門工程、生態修復工程、鄉村綠化美化工程等十大重點綠化工程,構建“一心兩帶三網四群多點”的城市綠色生態系統的空間布局。珠海市擁有的良好自然環境和持續不斷的生態景觀工程改造,都為建設生態“慢城”奠定了關鍵性的空間基礎。 

3.2 可持續的城市經濟發展 

珠海沒有像其他大城市一樣依賴工業化的發展,一直堅守城市理想,重視生態型、環境友好型、宜居的城市發展道路。目前,珠海經濟發展堅持創新驅動,依托橫琴新區、高欄港區、高新區等平臺構建了“三高一特”(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服務業、特色海洋經濟和生態農業)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發展聚集化、產業競爭高端化,讓高端產業成為吸引高素質人口、形成高品質生活的要素。同時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旅游業、會展業等,打破了以往城市經濟發展依靠重工業的局限性。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一直是珠海市的重點發展產業,其非物質化的特征以及所蘊含的文化和信息沖擊無疑可為珠海市循環經濟建設開辟生機。將珠海“溫泉、海島、高爾夫”的旅游資源進行有機整合,以生態旅游引導綠色消費,以地區文化旅游引導城市特色文化產業,以“互聯網+”思維引導數字旅游,為建設生態“慢城”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3.3 人文珠海與“慢生活”的精神內核 

生態“慢城”的精神文化內涵在于避免城市發展的同一化和盲目高速化,更多的關注人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的文化傳承。“慢城”文化的建設,需要在政府基礎設施完善建設和政策引導的基礎上提高市民的主動認知,建立“慢生活”的觀念。“慢”包括放慢生活節奏,但不僅僅是對快節奏生活的反訴,還意味著對時間的優質利用,用心感受生活的高質量生活態度。“慢”是針對當前社會的浮躁心態和高壓高速的節奏的一種應對,有利于城市的穩定、長遠的發展。 

珠海市因毗鄰港澳,悠久的城市發展歷史,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特色,海洋文化特質和特區文化特征,充滿了人文氣息。其城市生活節奏比起其他大城市較緩,在城市形象方面的“宜居”、“休閑”、“體驗”等特質,長期以來給人們留下了“浪漫”的印象和情懷,與“慢城”的精神內核相一致,在打造“慢城”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地域特色文化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促進了珠海生態“慢城”的內涵式發展。 

4 總結 

本文通過梳理珠海市的城市發展現狀,統觀可持續的自然資源循環、可傳承的文化精神塑造、可發展的經濟支撐產業、可引領的市民生態文明素質基礎上,創新性地為珠海市提出一個未來的城市發展視角——建設生態“慢城”。生態“慢城”是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不以單純的GDP為城市競爭力比較點,著力于提升城市的軟實力,尊重城市傳統和文化,在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文化環境中達到平衡和互為補充。這種突破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是由珠海自身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是新興的順應當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潮流的創新模式。 

生態“慢城”將生態城市與“慢城”結合,基于珠海市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文化特色,將珠海局部地區如斗門南門村、網山村、金灣魚林村、唐家等地區率先建成生態“慢城”,再逐漸輻射到珠海其他區域,最后形成統一的城市性格,成為回歸人類生活本質,重視休閑和體驗的旅游特質,做到“花園城市有特色、人文傳統有亮點,旅游商務有推力”,同時重視生態環境和生態文明發展的“慢精神”城市。珠海目前處于城市發展的關鍵時期,橫琴新區的建立和發展為珠海提供了新的機遇,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也為珠海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些條件是很多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珠海不必重復大城市因工業化進程所帶來的嚴重污染,走出自己的創新發展之路。建設生態園林式城市的經濟特區,發展具有現代服務業優勢的“慢城”,是珠海城市建設發展的創新突破口所在。若在將來大力鼓勵引入“PPP模式”建設海綿生態城市,再以“互聯網+”思維弘揚具有嶺南特色的“人文珠海”,以國際化視角進行城市文明建設,可大大提高珠海市的城市魅力和旅游吸引力。 

“慢城”不僅僅停留在城市人居環境的建設規劃,更需要城市內在文化和市民認知作為有力的補充。具體包括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建立有效的監管措施、開展一系列常態化活動對市民進行相關方面的教育和宣傳、還要創造條件培養金融、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外包服務、總部經濟和商務會展、文化創意以及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的人才。建立起有效的機制和城市文化,才能保證珠海生態“慢城”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國際慢城聯盟官網[EB/OL].http://cittaslow.org/index.php?method=section&id=2012&title=Association,20141210. 

[2]孫國強.循環經濟的新范式: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美麗珠海綠化建設規劃》通過專家組評審目標:城在林里林在城中[N].珠海特區報,2014422(02). 

[4]珠海市委市政府召開建設國際宜居城市工作會議[EB/OL].http://zhuhai.gov.cn/xxgk/xwzx/zhyw/201509/t20150908_7998862.html,2015914. 

篇8

關鍵詞:水土保持;發展歷程;危害;預防監督

近年來,隨我國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由于人為的原因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給城市經濟發展展和人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影響,甚至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災難。因此,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尤其是預防監督工作,為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和打造宜居的生存環境。下面以深圳市為例,重點探討城市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的主要做法,以供參考。

1. 深圳市城市水土保持發展歷程

1993年,為了對深圳市的水務工作實施一體化管理,深圳市成立了水務局,但沒有賦予該局城市水土保持管理職能,當時主管水土保持工作的是規劃國土部門。

1996年,市政府成立市水土保持辦公室并明確市水務局為水土保持主管部門,1997年成立了市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市人大通過《深圳經濟特區水土保持條例》,并在市人大二屆三次會議提出了關于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1號議案,市政府專門設立議案辦理辦公室。在1998年9月出臺了《關于生產建設項目實施水土保持方案申報審批制度的通知》,從此形成了深圳市城市水土保持管理的基本架構。

從2007年開始,深圳市開展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工作,已建設一座集科技示范科普推廣于一體的現代化示范基地。

這十幾年來,深圳市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領域不斷拓展,職能不斷增強。深圳市在開展全國城市水土保持試點、示范和申報國際花園城市的過程中,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不斷創新管理機制,實現了從控制泥沙到改善景觀、從背景山體的山體缺口治理到水源保護林建設的延伸,探索出了一條城市水土保持成功之路。

2. 90年代深圳市水土流失帶來的危害

20世紀90年代,深圳市城市開發一味追求發展速度,盲目無序的城市建設采取大開大挖的粗放式開發模式,造成了大面積的水土流失,引發城市嚴重內澇,損失慘重。深圳市水土流失具有突出的城市化特征,其危害主要表現在城市生態失調、資源衰退和城市基礎設施遭受破壞。主要表現如下:

(1)在生態失調方面,大大破壞了生態系統結構,降低生態系統功能,同時造成城市生態環境惡劣,表現為突發性災害,如洪災、滑坡等重力侵蝕災害。

(2)在資源衰退方面,表現為植被破壞、用地硬化、水土資源損失、景觀破壞、投資環境惡化;

(3)在設施破壞方面,表現為淤積河道、下水道、橋涵;破壞水源、影響水質;對交通、毀壞城市基礎設施造成嚴重的影響等。由此可見,嚴重的水土流失對城市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如深圳布吉河中游的房地產開發,造成河道淤積,1992年的一場5年一遇的暴雨,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了9000多萬元;1993年9月26日的一場20年一遇的降雨,使得深圳市洪水泛濫,造成經濟損失達到了14億元。由此可見,深圳市水土保持工作任務較重,難度大,涉及范圍較廣,必須綜合防治。

3. 深圳市城市水土保持預防監督主要做法

3.1 政府重視

1997年市人大立法頒布了《深圳經濟特區水土保持條例》,市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實施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申報審批制度的通知》、《深圳市土石方工程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深圳市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申報審批的管理架構,進一步明確了把市、區審批的水土保持方案作為項目報建的必備條件

3.2 健全機構

1996年市政府明確市水務局為全市水土保持主管部門以后,市編辦批準設立了市水土保持辦公室,改變了過去主管部門無人管,協管部門管不了的局面。1997年市政府成立了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召開水土保持工作會議。同時,還構建了市、區二級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體系。2002年,在無人員、無編制的情況下,市水土保持辦公室以市場項目化管理模式啟動了市水土保持監測總站職能。2004年至今,本市各區水土保持監測分站已陸續開始運作,區級監測站的逐步建立,必將促進深圳市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3.3 健全法規建設,嚴格執法

在1997年市人大立法頒布《深圳經濟特區水土保持條例》的基礎上,市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文件。針對在龍崗、寶安兩區城市化進程中違法動土現象有所抬頭、山體缺口治理工作也更為迫切的形勢,2005年6月市政府了《關于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的決定》(深府【2005】92號文)。

另外,在多年實踐基礎上,深圳市形成了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的獨特管理架構模式:凡涉及土石方工程的基礎設施(包括公路、鐵路、機場、市政工程、水利工程等)、房地產開發、工業園區等項目,建設單位必須依法申報水土保持方案。同時,面對布吉河沿岸偷排泥漿等情況,深圳市公安局在全市范圍內統一開展了打擊偷排泥漿違法犯罪活動專項行動,另外,出于非法棄土易造成地質災害考慮,2014年深圳市公安局開展了泥頭車非法棄土的整治行動。

3.4 水土保持服務市場化

2002年7月,為適應新形勢下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深圳市以市場化運作模式啟動了市水土保持監測總站的職能,同時推動了鹽田區、龍崗區水土保持監測分站的建立。每年汛前組織檢查開發建設項目落實水土保持措施情況,針對各開發建設項目在施工中存在的水土流失隱患,及時下達整改通知。截至2014年底,全市建立水土保持行政管理機構11個;水土保持執法機構21個;水土保持監督監測機構15個;水土保持技術推廣與服務單位21個。

3.5 完善水土保持配套設施建設

隨著深圳市城市開發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從而產生大量棄土,隨著土地供應能力不斷減弱,棄土場所將更為稀缺。在此節點上,深圳市及時轉變思路,一方面結合城市發展規劃,在空間上形成布局科學合理的棄土場建設中長期規劃,配合城市開發時序安排,在時間上分階段制定棄土場建設的時間表,另一方面積極倡導"節流"的理念。積極倡導加強城市區域豎向設計研究,改變大開大挖設計理念,鼓勵土石方綜合利用。

3.6 建設示范基地,重視科普宣傳

2007年開始,提高市民的水土保持意識,更好地發揮水土保持的科普教育和示范輻射作用,展示城市水土保持的成果,深圳市開展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工作,已經建設一座集科技示范、科普推廣于一體的現代化示范基地,一個城市水土保持發展與交流的平臺,一個國內外水土保持先進科技技術的展示窗口,一個寓教于樂的戶外大課堂。

4. 結論與展望

深圳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是城市建設的生態保護和國土的整治,由于沒有受到傳統的農村水土保持管理模式的影響,很容易突破體制上的障礙,因此,我們要緊緊抓住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機遇,積極創新城市的管理機制、技術體系和法律法規,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深圳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不斷創新建設模式,著力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篇9

關鍵詞:價值觀;轉變;城市規劃;實踐;方法

0引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類的價值觀也在不斷轉變,其對城市規劃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價值觀的轉變對城市規劃的具體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城市規劃方向的改變,從傳統的物質結構,向更具理論性的系統發展。另一個方面城市規劃更注重價值性,從一定程度上使城市規劃師的地位得到提高,對整個城市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價值觀轉變是循序漸進的,每一次轉變相對于上一次都更加徹底,對城市規劃也造成一定影響,價值觀轉變的過程也是對陳舊事物進行更新與批判的過程。對曾經的城市規劃進行反思,城市規劃的宗旨是服務大眾,因此要廣泛吸取人民群眾的意見與想法,在規劃過程中加強溝通。規劃方式與理念的出現都源自價值觀轉變,在對自身進行反思的過程中,使城市規劃工作更加完善。新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更加方便,相關理念也更加多元化[1]。城市規劃工作者應當充分利用有利條件使城市規劃在實踐中不斷創新,逐漸完善。

1分析價值觀轉變下的城市規劃狀況

價值觀在城市規劃工作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城市規劃的指導思想與前進方向。若想對價值觀念進行研究,就要深入了解城市規劃的實際情況。價值觀念對城市規劃產生了一定影響,與此同時城市規劃的成果也是設計者價值觀念的最真實寫照。對城市規劃的價值觀念有一個全面且深刻的認識,才能使整體城市規劃更加和諧統一,避免因為價值觀念理解偏差,導致城市規劃方向不明確的情況出現[2]。事實上,城市規劃并不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它擁有久遠的歷史,通過多年來的發展,城市規劃經過不斷實踐與研究,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構架,此構架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規劃部分,通過價值換面作為理論基礎,對城市規劃的方向進行制定,規劃的范圍十分廣泛,不但包括城市的整體布局,還包括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管控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都要做到詳細。第二個部分是實踐部分,就是將規劃的工作逐項落實,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使城市規劃工作更加具有節奏性。我國對于城市規劃具有一定要求,并有相關規定對其進行制約,在城市規劃的設計過程中,除要考慮價值觀念外,也要將這些法規與條例考慮進去,使我國城市規劃的各項工作有法可依。城市規劃中可分為多種不同的層次,各個層次之間聯系緊密,能夠完整的體現出城市規劃中的價值觀念,反應出城市規劃工作的不足之處[3]。

2探究價值觀轉變下的城市規劃實踐方法

價值觀的轉變要體現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如今城市規劃不再只是注重設計性,而是更加注重實用性。隨著價值觀念的改變,城市規劃從最初的觀賞性與美觀性,逐漸轉化為實用性與公共性。在這種背景之下,城市規劃的目標也將發生一系列轉變,傳統城市規劃目標多為最終目的,而忽略了每一個階段的小目標制定,價值觀念的轉變,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使城市規劃的前進更具動力[4]。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城市規劃雖然會隨著價值觀的更新而改變,但其宗旨與核心是不變的,這項宗旨就是對公眾利益的保證。我國城市眾多,雖然不能保證每一個城市都能按照核心去開展規劃工作,但長遠來看,以公眾利益為核心是保證城市規劃持續發展的必然條件,也是價值觀念的最高體現。通過多年實踐,這種規劃核心受到了相關城市管理部門以及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同,是需要長期使用的發展目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工作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更多的規劃工作者從價值觀念入手,對城市規劃工作進行研究[5]。在研究過程中,還會借鑒一些其他城市的規劃經驗,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制定出更符合自身需求的城市規劃方案。如今我國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就是對價值觀念指導下的城市規劃實踐工作進行研究,然而在城市規劃工作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仍有一些的不和諧之處,在價值觀念的引導下,規劃師的綜合素質以及職業道德都要達到一定標準。另外城市建設絕對不能以破壞生態景觀作為代價,這就要求規劃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環保意識,多使用清潔能源,保證低碳城市生活,對于一些工廠、交通樞紐等地區進行重點規劃,盡量減少其對城市環境的污染,為人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3結語

時代在不斷的發展與進步,更多的思想與理論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中,多元化的時代下必定會產生不同的價值觀念,有些價值觀念過于片面與極端,對城市規劃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對城市規劃中的價值觀念體現要進行合理選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價值觀念的轉變,對原有的城市規劃是一種推翻與瓦解,為防止城市規劃工作出現偏差,要保證規劃工作的核心思想不受破壞,在城市規劃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總結經驗,結合先進的價值觀念,制定出符合時代特色的城市規劃方案,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大眾,在共同努力下使城市變的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李想,初梅.思維方式與價值觀的轉變—建筑學專業城市規劃原理課程教學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7,29(34):215-216.

[2]魏巍,馮晶.城市生態修復國際經驗和啟示[J].城市發展研究,2017,24(5):13-19.

[3]施萍,郭羽.基于“生動、生態、生機”理念的海綿城市規劃實踐—以上海張家浜楔形綠地規劃設計為例[J].給水排水,2017,11(2):59-62.

篇10

一、水生態系統特性和功能

水生態系統是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由河流、湖泊等水域及其濱河、濱湖濕地組成的河湖生態子系統,其水域空間和水、陸交錯帶是由陸地河岸生態系統、水生生態系統、濕地及沼澤生態系統等一系列子系統組成的復合系統,是生物群落的重要生境。水生態系統的空間尺度可分為流域尺度、河流廊道尺度、河段尺度。其中,流域生態系統是以河湖為主體,邊界清晰、結構功能完整的生態系統。水生生態系統在維系自然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凈化環境、緩解溫室效應等方面功能顯著,對維護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平衡有著重要作用。1.水生態系統特性水生態系統的結構特征可從縱向、橫向、垂向進行分析:縱向主要表現為河流氣象、水文、地貌、地質條件具有明顯的上、中、下游區域差異性和河流縱向形態的蜿蜒性;橫向主要表現為水—陸兩相性,從河流向岸邊依次為河道、洪泛區、高地邊緣過渡帶、陸域,此外,河流橫斷面表現為交替出現的淺灘和深潭的形態多樣性。垂向主要表現為水體表面的水—氣兩相性和底部的水—泥兩相性,河流基底對于水生生物起著支持(如底棲生物)、屏蔽(如穴居生物)、提供固著點和營養來源等作用。水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性:流域性:即以流域為整體,河湖為主體,邊界清晰、結構功能完整的生態系統,各子系統以河流水系相聯系,具有地表、地下完整的水文循環過程。復合性:是由陸地河岸生態系統、水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等子系統組成的復合系統。多樣性:河流與湖泊及河流上中下游的生境異質性、河流形態的蜿蜒性、河流橫斷面形的狀多樣性,流速、流量、水深、水溫、水質、河床構成等多種生態因子的異質性是生境多樣性和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基礎。連續性:水生態系統具有從河流源頭到河口的空間連續性和生物過程的連續性。2.水生態系統功能水生態系統的功能可分為生境支持、生物多樣性維持、服務人類生產生活三個層次。生境支持功能是水生態系統為生物提供生存環境的基礎功能,體現在水文循環、氣候調節、土壤形成、水源涵養等方面。生物多樣性維持功能是水生態系統生境多樣性對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支持。服務功能是水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效用,具體體現在供水、發電、航運、水產養殖、污染降解、景觀、文化等多方面。3.水生態安全水生態安全是指水生態系統能夠良性循環并持續不斷的自我更新,其各項功能沒有受到損害,進而能持續地滿足人類需要的狀態。水生態安全包括生態系統功能和人類需求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即水生態安全既與水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和可再生能力有關,又與人類開發活動密切關聯。水生態安全的實質是以水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維持來保障其服務功能的可持續提供。

二、我國水生態系統狀況分析

1.水生態系統狀況全國主要河湖生態需水滿足程度、水環境狀況、重要濕地保留率和重要水生生境狀況等方面的調查評價總體為以下結果:①河湖生態需水滿足程度。在全國主要河湖223個生態基流控制斷面中,生態基流滿足程度為優和良的有167個,占比74.9%,主要分布在南方長江區、珠江區及東南諸河區以及北方大江大河上游河段。滿足程度為差和劣的有46個,占比20.6%,主要分布在遼河區、海河區、淮河區和黃河區等。在83個敏感生態需水控制斷面中,敏感生態需水滿足程度為差和劣的有23個,占比27.7%,主要分布在海河區以及松花江區、遼河區和黃河區下游河湖。②水環境狀況。最近完成的全國水資源保護規劃對全國主要河湖8499個水功能區評價表明,水質不達標的水功能區有4444個,松花江區、遼河區、海河區及太湖流域的水質達標率均低于40%。在評價的168個湖庫中,近一半湖庫處于中度及以上富營養化水平。③濕地保留率。對217個評價單元的濕地保留率評價為優和良的有130個,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區、長江區和珠江區。濕地保留率為中等及以下的有87個。黃河區、海河區和西北諸河區約70%以上濕地評價結果為差和劣。④水生生境狀況。對全國546個重要水生生境狀況的評價表明,生境狀況為優和良的有206個,占37.7%,主要分布在長江、珠江以及松花江;生境狀況為中等的186個,占比34.1%;生境狀況為差和劣的154個,占28.2%,主要分布在黃河和淮河流域。主要河流縱向連通性評價表明,受由于水庫大壩阻隔,近一半的河流縱向連通性較差。從歷史進程分析,我國水生態狀況總體呈惡化趨勢,已對我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2.問題成因分析造成我國水生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①氣候變化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不斷加劇。主要江河源頭區冰川消融加快,降雨、蒸發、下滲等水循環過程發生改變。干旱區范圍擴大、荒漠化程度加重對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水生態系統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洪澇頻發對治理和改善部分區域水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了新挑戰。②部分地區水資源、水能等的開發利用已經接近或超出水生態系統承載能力。水資源配置缺乏與區域水土資源、生產力布局的統籌,我國約三分之一國土面積存在水資源過度開發的問題,特別是北方地區尤為嚴重。黃河、遼河、海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分別達到82%、76%、106%,超過了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全國地下水超采區面積達到30萬km2。與此同時,廢污水排放量持續增加,遠遠超出水功能區納污能力。③水生態涵養空間受到嚴重擠壓。不合理的開發模式和人為活動造成與河湖爭地,水源涵養區、河湖沼澤區、蓄洪滯澇洼淀區等的水生態涵養空間遭受嚴重侵占,導致河湖水、沙等循環條件顯著變化,湖泊及河流尾閭萎縮,水生態空間格局遭到擠壓和破壞。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面積大于10km2的湖泊有230余個萎縮,其中89個干涸,總萎縮面積約1.4萬km2。全國天然陸域濕地面積減少了28%。此外,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對構建自凈自滲、蓄泄得當、排用結合的城市良性水循環認識不足是導致城市水生態急劇惡化的重要原因。④部分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導致河湖生態退化。筑壩建庫和大規模引水改變河流、湖泊的水文情勢及水生態環境,阻斷魚類洄游通道。在強調工程的安全可靠、技術可行及經濟合理的同時,忽視了工程布置、結構、材料等與自然的和諧具體表現為河流形態直線化、河道斷面規則化和河床材料硬質化,形成“三面光”河道,造成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河流自凈能力降低和水質惡化,使河湖基本生態的功能受損或喪失。

三、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總體方向和措施

1.工作進展2007年以來,水利部開展了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流域綜合規劃編制工作,在規劃報告中均將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作為規劃重要內容。2010年以來,國務院相繼批復了《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2010—2030年)》《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3—2020年)》七大流域綜合規劃等,均對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目標、任務等提出了明確要求。2012年,水利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啟動了《全國水資源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將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需水保障等作為主要規劃內容。2004年,水利部印發了《關于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若干意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14個城市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工作,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2013年7月,水利部大力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先后啟動了兩批105個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制定了《河湖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導則》《國家水生態文明市評價標準》《河湖生態環境需水量計算規范》等一系列標準規范。近年來,對黃河、塔里木河、黑河進行綜合治理和水資源科學調度,取得了明顯成效,黃河實現連續十六年不斷流,塔里木河下游干涸二十多年的臺特馬湖重新過流,黑河下游的東居延海重現生機。連續實施“引江濟太”,將長江水調入太湖,實現了“以動治靜、以清釋污、以豐補枯、改善水質”的目標。對扎龍濕地、南四湖、白洋淀等湖泊濕地實施生態補水,維護了生態脆弱地區的水生態安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總結我國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也存在以下主要問題:①立法保護不足。水生態系統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在保護,我國目前在水生態保護方面的相關法規依然薄弱。②體制機制亟待改革。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編制、實施主體、資金來源、運行維護等方面缺乏區域間、部門間的協調和統籌,主要原因是體制機制的不適應。③監控體系薄弱。我國目前的水生態安全評估標準、監測體系等非常薄弱,造成水生態狀況監控、風險預警、責任追究、措施效果評估等缺乏基礎支撐。④缺乏流域統籌。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布局重視局部利益和效果,缺乏流域性統籌和治理措施的系統性,個別地區甚至以營造水域景觀、后續土地開發為主要目的,破壞了流域整體的水生態系統。⑤水生態修復工程重視工程措施,對監督管理措施重視不夠,對已實施工程的運行管理和維護不足,影響工程效益的長久發揮。⑥水工程建設中的水生態保護相對薄弱。水工程建設重視對水資源的功能性開發,忽視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保護現象依然存在。如防洪規劃強調對洪水的控制,但對洪水的出路、疏導考慮不足;水系河道整治、灘涂海涂圍墾、蓄滯洪區建設等中缺乏與水生態保護的協調和統籌。

2.基本原則和總體方向水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水和諧理念,以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主體的人水和諧文化倫理形態,是生態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礎內容,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的各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應遵循以下原則:①保護優先,綠色發展。著力實現從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從人工建設向自然恢復轉變。改變以往“以需定供、技術可行、經濟最優”的工程建設思路,充分發揮水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將自然修復和人工生態修復措施相結合,建設生態友好型水工程。②流域統籌,系統修復。充分考慮流域水生態體系結構和功能的流域性、層次性、尺度性,轉化治理模式,從流域層面提出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原則、目標和總體布局。③技術創新,綜合治理。創新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建設管理體制、機制,加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注重重點區域綜合治理,發揮重點區域的示范作用。我國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總體方向是以水資源緊缺、水生態脆弱和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區域為重點,以實現江河湖泊溝通、水系完整,水質良好、生態多樣、文化傳承為目標,從國家、流域、區域、城市等不同尺度提出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主要任務,逐步構建空間均衡、功能完備、管理完善、保障有力的水生態系統安全格局。通過水資源合理調配逐步退還擠占的生態環境用水,對水生態作用顯著的重點水工程實施生態調度,使基本生態環境需水得到基本保證;重要水域水生態惡化趨勢得到遏制,通過節水治污和跨流域調水、水資源配置以及河湖連通等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改善河湖水量過程、加速水環境惡化地區河流湖泊水體的流動性,促進水體自我調節功能的恢復和增強,使河湖水環境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受損的重要水生態得到初步修復,合理調配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建立生態環境用水保障制度,維護主要河湖正常生態功能;基本建立水生態監管體系,加強對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生態環境系統的監測與控制。要著力實現以下轉變:從局部區域和河段向區域和流域尺度轉變;傳統水利工程向生態友好型水利工程轉變;水環境治理從注重水質改善向水生態系統治理修復轉變;水生態系統保護工作從行政推動向理念、立法、技術及標準制約階段發展;從局部水生態治理向全面建設水生態文明轉變。

3.主要措施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水生態保護和修復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1)健全水生態文明法制體系,加快實施水生態紅線管理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引導、規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和水生態的行為;結合國家主體功能分區、生態區劃,明晰水生態功能定位和空間分區,劃定河流、湖泊及河湖濱帶的管理和保護范圍,切實維護水生態空間,劃定水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水生態紅線;嚴格限制建設項目占用自然岸線,城市規劃應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積;控制用水總量,逐步退還擠占的河道內生態環境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確定江河主要控制斷面以及區域地下水系統的生態水量標準和湖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開展長江三峽及上中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庫群、黃河干流水庫、淮河閘壩群等大江大河閘壩水量聯合調度試點,完善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水資源緊缺河流的水量調度。(2)強化流域統籌協調管理,實施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堅持水量、水質和水生態統一規劃,統籌考慮地表水與地下水、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點源與非點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關系,科學制定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方案。加快批復實施全國及七大流域水資源保護規劃。在全流域層次上立足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節約保護、防洪減災、水污染防治和生態治理等要求,科學配置流域、河流廊道及具體河段不同空間尺度下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和管理措施。推進以流域為單元的綜合管理,完善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防治協調機制,全面落實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建立流域防污控污治污機制。建立和完善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協調生態環境保護及其經濟利益之間的分配關系。創新河湖管理模式,推行水體治理及管護“河長制”。(3)構建生態友好型水工程體系,發揮水工程生態保護與修復完善水工程規劃設計標準規范體系,協調好水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強化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建設實施、運行調度等各環節的水生態保護。倡導仿自然、低影響水工程建設,河道工程布局應維護河流天然形態,保持河流蜿蜒性,維護濕地、河灣、急流、淺灘等多樣性棲息生境。實施水庫、閘壩生態調動運行,滿足河流生態需水。實施農村河塘溝渠整治,采取清淤疏浚、生態溝渠整治、河渠連通等措施建設生態河塘,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鄉村”。(4)構建生態水網體系,實施河湖水系連通河湖水系連通是優化水資源配置戰略格局、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促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舉措。堅持恢復自然連通與人工連通相結合,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調蓄工程和連通工程為依托,以構建流域生態水網體系為重點,在有條件的地區加快推進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增強河湖連通性,提升河湖水環境容量,恢復河湖生態系統及功能。在東部地區,加快骨干工程建設,維系河網水系暢通,率先構建現代化水網體系。在中部地區,積極實施清淤疏浚,新建必要的人工通道,增強河湖連通性。在西部地區,科學論證、充分比選、合理興建必要的水源工程和水系連通工程。在東北地區,開源節流并舉,有條件的地方加快連通工程建設,恢復擴大湖泊濕地水源涵養空間。(5)實施重點區域水生態修復以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重要濕地以及水生態脆弱和惡化區域為重點,實施水生態修復工程,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逐步擴大水源涵養林、河湖水域、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結合“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及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重點實施京津冀“六河五湖”生態修復治理,長江經濟帶沿江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繼續推進太湖、滇池、巢湖等重點湖泊和長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地區河湖內面源及水環境綜合治理,繼續實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的生態綜合治理。綜合運用調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修復湖泊濕地生態環境。對魚類“三場”、洄游通道等重要生境保護實行統一規劃和管理,劃定為水生態重點保護和保留河段,采取禁止或限制開發措施,開展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動,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加強地下水超采區治理和修復,實施地下開采量與地下水水位雙控制。華北地區依托引江引黃等工程,結合調整種植結構以及退減灌溉面積等休養生息措施,逐步削減地下水開采量。(6)以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為引導,構建人水和諧的水生態保護格局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構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人水和諧的宜居生活空間,并以此為引導,探索水生態文明建設經驗,輻射帶動流域、區域水生態的改善和提升。加快推進海綿型城市建設,綜合運用“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安排雨水滯滲、收集利用等削峰調蓄設施,增加下凹式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可滲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車場和廣場等城市透水空間,保障足夠的洪澇水蓄滯空間。(7)促進科技創新,強化監管能力開展與生態用水、配置與調度、生態修復技術、生態補償、水生態評估與監測、管理機制與保障措施研究等關鍵技術科技攻關。建立健全水生態保護標準和技術規范體系。加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開發和推廣應用。加快我國水生態監測與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開展河湖水生態狀況持續、系統監測,進行水生態安全評估。建立水生態預警及決策系統。加強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建立多形式、多層次的監督機制和監督機構,加大對違規、無序開發活動和破壞水生態行為的監督管理。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