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臥床的病人護理范文

時間:2023-08-04 17:37: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長期臥床的病人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長期臥床的病人護理

篇1

【關鍵詞】長期臥床病人;褥瘡;預防及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165-02

1 褥瘡的定義

褥瘡又稱壓迫性潰瘍與壓瘡,是局部組織持續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的軟組織潰爛和壞死。

2 褥瘡的好發部位

褥瘡易發于受壓部位和缺乏脂肪組織保護、無肌肉包裹部位,不同臥位受壓部位不同。常見發生于以下部位:

2.1 平臥位:易受壓部位有枕后、肩胛骨、手肘、骶尾部、腳跟。

2.2 側臥位:易受壓部位有耳廓、肩峰、髖部、內外膝、內外踝。

2.3 俯臥位:易受壓部位有額頭、下頜、肩峰、、腹部、膝部、腳趾。

3 褥瘡的預防

長期臥床病人機體功能下降,抵抗力下降,皮膚營養和彈性隨之降低,容易發生褥瘡,但只要護理措施得當,就可預防褥瘡的發生,對于長期臥床病人預防褥瘡的主要措施在于消除誘發因素有效地間歇性解除壓迫,恢復受壓部位的血液供應,應做到“五勤”,即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

3.1 避免和解除局部長期受壓,指導長期臥床病人定時翻身,鼓勵能翻身者勤翻身,對不能自由翻身者協助翻身,協助病人翻身時,應將病人抬起,避免拖、拉、推的動作,白天2小時翻身1次,晚上不超過3小時,翻身間隔時間最長不能超過4小時,建立床頭翻身記錄卡。易受壓部位,在肌肉包裹較薄的骨隆突處墊以海綿墊、氣圈或褥瘡墊[1]。

3.2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對有大小便失禁、出汗及分泌物多的病人應及時擦洗干凈,以保護皮膚免受刺激。床鋪要保持清潔干燥,平整無碎屑,被服污染及時更換,不可讓病人皮膚直接臥于橡膠單。不可使用掉瓷破損的便盆,以防擦傷皮膚。

3.3 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營養狀況,經常檢查受壓部位,定時用50%的酒精按摩,以手掌大小魚際部分緊貼皮膚作壓力均勻向心方向按摩,由輕至重,由重至輕,每次按摩約3至5分鐘。對酒精過敏者,用熱毛巾敷后涂劑按摩。[2]

3.4 加強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長期臥床病人應給予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膳食,因此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給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飲食,多吃蔬菜水果,以增強抵抗力和組織修補力,不能進食的病人,應給予靜脈營養。

4 褥瘡的分期及護理

褥瘡一旦發生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應以局部治療為主全身治療為輔的綜合治療與護理。

褥瘡的分期及護理

4.1 淤血紅潤期。此期病人開始出現紅、腫、熱、痛、麻木感。此期要及時去除病因,加強預防措施。防止局部再度受壓,避免潮濕、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強營養以增強機體抵抗力。

4.2 炎性浸潤期。紅腫部位如繼續受壓,血液循環得不到改善,局部紅腫向外浸潤、擴大、變硬,表皮有小水泡形成,對未破小水泡要減少摩擦外敷厚實的滑石粉防止破裂感染,讓其自行吸收,大水泡者可用酒精消毒后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然后涂以0.02%呋喃西林溶液,消毒后用無菌敷料包扎。[3]

4.3 潰瘍期。輕度潰瘍者,淺層組織感染,膿液流出,潰瘍形成;重度潰瘍者,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向周圍及深部擴展,可達骨骼。此期處理原則是解除壓迫,清潔創面,用生理鹽水沖洗,局部用濕敷料,保持傷口濕潤,周圍皮膚保持干燥。

除以上褥瘡的分期護理外,還應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長期臥床病人由于疾病纏身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顧,很容易產生諸如焦慮、被遺棄感、孤獨悲觀、依賴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在臨床中針對病人出現的以上心理問題,需要護理人員掌握正確合適的方法,以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病人能充分信任護理人員,幫助病人克服各種心理問題,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復。

5 小結

長期臥床病人因體質衰弱、免疫力減退、抵抗力降低,極易發生褥瘡。褥瘡的護理應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未病先防。杜絕褥瘡,重在預防。要做到“五勤”,同時要求護理人員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素質,發揚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一絲不茍,不折不扣地完成醫療護理使命。對已發生的褥瘡以局部治療為主,輔以全身治療,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達到促進創面愈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華,馮正儀,胡永善,等.社區腦卒中病人家庭康復狀況調節及護理對策[J],中國全科醫學,2002,5(5):388.

篇2

【摘要】目的:探討截癱長期臥床病人合并肺不張的治療及護理。方法:回顧性總結我院8例截癱病人合并肺不張的治療和護理。結果:5例經引流、翻身扣背、吸痰、化痰、肺功能鍛煉、加強抗炎治療后于10天左右肺復張;3例氣管切開病人給予上述治療及護理并結合手動氣囊膨肺一周后肺復張。結論:護理人員過硬的技術,及時的發現和處理,有效的肺功能鍛煉指導對肺不張病人的治療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截癱,長期臥床,肺不張,護理

1 臨床資料

我院8例截癱合并肺不張病人中,有6例為高位截癱,平面位于平面,其中3例為氣管切開病人;其余2例病人截癱平面位于臍平面?,F將我院收治截癱病人中8例合并肺不張病人的臨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2 護理

2.1 加強病情觀察,注意有無呼吸困難,尤其是呼吸的頻率、深淺度、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及時聽取病人的主訴;必要時行CT檢查,及早診斷。

2.2 對于長期臥床病人,應做好預見性護理,及早的做好預防及治療肺不張的護理措施。

2.3 每2小時翻身叩背,五指并攏微屈呈半球樣,從脊柱兩側自下而上,自內而外,力量適中的進行叩擊,使氣道內的分泌物松動而利于排出,叩背后配合吸痰效果較好。

2.4 臥位:肺不張病人應臥于健側,利于引流。

2.5 藥物的應用:痰液粘稠者可配合霧化吸入或靜脈應用化痰藥,有肺部炎癥者應用敏感抗生素。

2.6 呼吸功能鍛煉指導: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呼吸及咳嗽,保證肺通氣功能。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用鼻深吸氣,用力吸到最大程度后用嘴慢慢呼氣,或于吸氣末用力咳嗽,將深部痰液排出,每日數次,反復練習;也可用呼吸功能鍛練器每2-4小時進行呼吸功能鍛煉一次,并及時評估以上措施是否有效[1]。

2.7 有氣管切開的病人發生肺不張時,予以充分吸痰后,用手動氣囊以較大的潮氣量鼓肺3-5次,視病情每日數次。

2.8 加強營養支持,鼓勵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及高纖維素飲食,必要時進行靜脈營養。

2.9 心理護理:患者意識清楚,了解病情及預后易出現煩躁、焦慮、喪失生信心等心理,此時需要護士給予心理疏導,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恢復。

3 討論

篇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2-0190-01

在我們臨床工作中,常見長期臥床的病人,如腫瘤、骨折后,以及因腦中風、腦外傷而造成偏癱,糖尿病后期等等。這些病人由于不能起床活動,只能長期臥床休息。對于長期臥床的病人常見有許多潛在的護理問題,現根據病人常見護理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

1 常見的護理問題

1.1 有皮膚感染及褥瘡發生的可能:病人長期臥床,使身體的重量長期壓迫某處組織,皮膚表層脫落與汗液等堆積在一起,使病菌孳生繁殖,使該處的皮膚、皮下組織長期得不到血液的供給,而導致局部組織缺血、腫脹、破潰、壞死等一系列變化,因而形成褥瘡。

1.2 口腔感染:長期臥床病人免疫力減退,口腔內的細菌攜帶者比正常人多,口腔內的條件致病菌的攜帶率也比正常人高,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的途徑之一。

1.3 大小便失禁:長期臥床病人往往會伴有大小便失禁,如不做好預防護理工作則會引起褥瘡等并發癥。

1.4 泌尿系感染:長期臥床病人全身骨骼脫鈣明顯,大量鈣鹽從腎臟排出。如飲水不多,鈣鹽易在腎臟或膀胱形成結石或引起感染。

1.5 關節僵直、肌肉萎縮:病人長期臥床易發生關節僵直、廢用性變,自主運動減少,引起肌萎縮。

1.6 靜脈血栓形成:臥床病人因肌肉不運動,下肢靜脈血回流緩慢,容易形成血栓,堵塞靜脈,出現肢體腫脹、疼痛。血栓脫落,沿血管走行,造成重要臟器栓塞。

1.7 精神抑郁和緊張:長期臥床的病人,由于疾病的折磨,會產生各種不良情緒,心理壓力大,甚至產生沮喪厭世情緒。針對長期臥床患者的護理問題做好各方面的護理十分重要,不僅延長了患者的生命時間,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2 護理措施

2.1 以預防為主,防止組織長時間受壓;整體治療,改善營養、血循環狀況;觀察受壓部位,預防褥瘡的發生。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勤檢查。避免局部長期受壓,鼓勵或協助患者經常更換臥位,2~3h翻身一次,避免拖、拉、推的動作,按需要墊海綿或氣圈支持身體空隙處。避免潮濕、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使用便盆時不可硬塞、硬拉。增進局部血液循環。經常按摩受壓部位?;颊叩谋蝗煲?床單、被套枕套等床上用具經常更換、清洗。患者衣著要寬大柔軟,貼身內衣純棉最佳,領扣、腰帶要寬松易解、不影響呼吸。另外進行皮膚護理,通過洗澡可以使病人的皮膚清潔,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皮膚的排泄功能,預防皮膚感染和褥瘡的發生,還可以觀察病人的一般情況。做好會陰皮膚護理,每日清洗會陰一次,保持會清潔干燥,不留指(趾)甲,宜留短發,保持頭發清潔,使病員清潔、舒適、美觀。

2.2 口腔護理中,要注意到刷牙與漱口。要求臥床的病人在就餐后(或喝牛奶、飲料后)一定要漱口;病重或吞咽有困難的病人(中風、腦癱、口腔內腫瘤術后)等,因疾病或其他原因自己不能漱口的病人,可在就餐后用飲水的方法代替漱口,必要時需做口腔護理。刷牙漱口后應飲一到二口溫水,以沖洗咽喉部,其目的是將該部位的細菌總數的數顯減少,是將細菌稀釋后吞咽至胃內由胃酸殺滅。如遇疾病限制飲水的病人,可利用全日飲水總量控制,分多次、少量飲水,達到清潔口腔、預防呼吸道感染的目的。

2.3 長期臥床且又患大小便失禁的病人,應及時抗感染治療,同時需做好心理護理、基礎護理。首先要分析病人的年齡、病情、失禁的原因、時間(晨間、晚間)等,根據分析制訂個體化護理方案。如果病人清醒,但虛弱無力,不自主地排泄大小便,可通過觀察病人的二便規律,再根據規律設定安排二便護理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準備的主動護理,減少在床上排尿便的次數。如果病人癡呆,小便失禁的處理也可參照上述方法,若效果不好,可在床上(對不穿內褲者)或內褲中的會放置吸水墊子,材料可選用海綿類吸水力強的物品,外用純棉布包裹,以吸附尿液。使用該墊應及時更換避免尿液刺激皮膚引發皮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如果病人上肢可活動,且神志清醒并能配合護理,可在積極用語言的向導、鼓勵病人自我護理,減少家屬或他人的照顧。具體方法:可在床旁放置病人伸手可以拿到的便器,完成自我護理使病人產生自信,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

2.4 病人由于長期臥床,長期不能進行活動,全身骨骼脫鈣明顯,大量鈣鹽從腎臟排出。如飲水不多,鈣鹽易在腎臟或膀胱形成結石或引起感染。病人易多飲水。生活規律,定時定量飲水,保證每天尿量2000ml以上,注意功能鍛煉。患肢應積極行肌肉舒縮活動。這樣,骨骼不斷受到肌肉收縮力的作用,脫鈣減少,可防止結石發生。病情允許時要經常變化,防止鈣鹽沉積,減少結石發生。

2.5 長期臥床的病人,自主運動減少,肌萎縮。肌萎縮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飲食補充,提供神經細胞和骨骼肌細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質,以增強肌力、增長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煙、酒。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營養、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維護患者營養及水電解質平衡;勞逸結,忌強行鍛煉。

篇4

【關鍵詞】 一次性水墊   預防  壓瘡  臨床觀察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latex gloves filled with water to prevent compression sore in small joint. methods latex gloves were filled with 1/2-2/3 volume of water or gas,and were place under ankle joint. results there was no compression sore in ankle joint of 49 patients treated with latex gloves filled with water. conclusions it is a simple effectively safe method of latex gloves filled with water to prevent compression sore in small joint. 

【key words】latex gloves filled with water prevention compression sore in small joint clinical application

        壓瘡是長期臥床病人易發生的常見并發癥之一。[1]壓瘡是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組織營養缺乏所致的組織破潰和壞死。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發現常規預防壓瘡的護理措施,很難完全避免如:昏迷、水腫、截癱和骨牽引類病人的踝關節和跟骨處壓瘡。針對以上病人我們采用了自制水墊加以防護,預防了踝關節和跟骨處壓瘡的發生,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F將我院icu2006年4月-2008年5月和骨科2008年7月—2010年12的105例長期臥床的危重病人和骨牽引病人,應用自制一次性水墊預防壓瘡的臨床效果總結如下。

        1  一般資料

        105例病例中,49例icu病人屬長期臥床的昏迷、水腫等危重病人(難免壓瘡[1]norton評分均在≤14分以上);56例骨科病例中,骨牽引病人51例,截癱病人5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43例,年齡最大為92歲,最小17歲,平均年齡51.62.歲。應用一次性水墊最短1天,最長55天,平均使用18.5天。

        2  方法

        當新收入的icu危重病人和骨科需骨牽引類病人時,先檢查局部皮膚有無破潰,并保持皮膚的清潔、干燥,將病人的肢體保持功能位。再將一次性醫用乳膠手套加清潔水[2](或充氣)1/2-2/3滿后拉長手套頸部反折成圈打上自身小結,然后倒立,加壓檢查有無滲漏(漏水、漏氣),再置于病人受壓踝關節和跟骨處。[3]在使用自制一次性水墊過程中,要經常巡視、觀察水墊有無漏水、放置位置是否正確以及病人局部皮膚血液循環等情況,以確保使用的有效性。

        3  結果

        105例病例中,有49例為icu長期臥床的昏迷、水腫危重病人和56例骨科的截癱、骨牽引病人。雖然他們病種、年齡不同,但均屬肢體不能活動或活動受限病人。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正確使用了自制的一次性水墊,105例病例無一例壓瘡發生,有效預防了踝關節和跟骨處壓瘡。

       4  討論

        壓瘡是全身局部因素綜合作用所引起的皮膚組織變性、壞死的病理過程。壓瘡若一旦發生,就可增加病人痛苦、加重病情、延長住院時間和增加病人的經濟負擔,嚴重者可因感染而導致敗血癥,甚至危及病人生命。

        預防壓瘡是臨床護理人員長期的工作和責任。只要大家增強責任心,提高認識,了解其誘因,掌握發生規律,積極有效的應用預防措施,制定監督機制,就可預防或減少乃至杜絕壓瘡的發生。

        1)增強預防意識:護理人員要了解分析壓瘡形成的誘因,落實預防措施。尤其是長期臥床的危重昏迷、水腫、截癱的病人,除加強全身營養支持,針對性治療外;還需要向患者家屬宣傳強、調預防的重要性及壓瘡的危害性,以便配合我們護理人員認真做好基礎護理,保持床單元整潔、干燥、無屑,定時翻身與被動活動,避免局部長期受壓而發生壓瘡。

        2)加強責任心:護理人員要認真執行護理操作規范,預防措施,做到班班交接。尤其在,危重病人多,工作繁忙時更應堅持工作程序到位。管理者應督促、指導、加強落實工作。

        3)正確掌握使用方法:乳膠手套柔軟,自然成形。緊貼皮膚(五指略有固定作用)的特點,使其隨病人自動或被動活動而波動,達到局部舒適、均衡受壓的目的,避免了某一局部長時間受壓而發生壓瘡。護理人員要正確掌握一次性水墊的制作和的使用方法。隨時檢查放置位置是否正確、有無漏水等情況(若遇漏水及時更換),以保證使用的有效性。一個水墊僅供一個病人使用,用后及時丟棄。在icu49例長期臥床昏迷、水腫危重病人使用有效后,我又引入骨科截癱、骨牽引56例病人使用,均取得非常滿意效果。105例病例無一例踝關節和跟骨處壓瘡發生。

        5  結論

        以上臨床實踐證明自制一次性水墊預防壓瘡的臨床使用方法簡單、方便快捷、病人舒適、安全無傷害、持久有效,一次性使用又避免病人間交叉感染的機會。 

參 考 資 料

[1]殷磊.壓瘡的預防及護理.護理學基礎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16.

篇5

【關鍵詞】 骨科;臥床病人;便秘原因;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197-01

便秘是骨科臥床病人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據統計,骨科臥床病人便秘者發生率在90.5%[1]。臨床表現為大便干結難解,排便間隔時間延長,排便困難還可誘發肛裂、痔瘡及心肌梗塞等疾病發生,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疾病愈合。我科對骨科102例長期臥床病人采取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及應用藥物等護理措施預防便秘,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2例,男58例,女44例,年齡20~86歲,其中骨盆骨折2例,頸椎骨折3例,腰椎骨折26例,股骨骨折41例,脛腓骨骨折30例。 便秘出現時間多在傷后3~12天。

2 便秘的原因

2.1心理因素:骨折病人多屬意外傷害,活動受限及對預后的擔心使病人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變化,上述心理變化及骨折疼痛都有可能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出現胃腸蠕動減弱而致便秘。

2.2活動量減少:因骨折長期臥床病人活動量減少或臥床未進行功能鍛煉,致使胃腸蠕動減慢,導致便秘。

2.3脊髓損傷:脊椎骨折、骨盆骨折病人,骨折如累及神經,可導致胃腸功能失調,排便無力。

2.4飲食因素:為了使骨折病人早日康復,按照一般人的飲食觀念過多給予如排骨、雞蛋、雞肉、乳制品等高脂、高蛋白、低纖維等飲食,致使大便干燥。

2.5環境及臥位的改變:對于骨折后臥床病人而言,面對排便方式及生活環境的改變,可致使病人情緒緊張,不適應床上排便,造成排便困難。

2.6藥物因素:臨床上應用的某些藥物常有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的副作用,如環丙沙星、氟奎諾酮類藥物等,可導致病人胃腸功能紊亂,引起便秘。

2.7社會因素:害怕麻煩別人,刻意減少飲食,抑制便意,病人有盡量減少床上排便的心理。再者害怕暴露隱私。

3 護理措施

3.1心理護理:①向病人解釋發生便秘的原因,護士應在進行各項操作中耐心、細致,以緩解骨折對病人所產生的巨大心理壓力。② 及時給予疼痛評估及處理,減輕病人疼痛。

3.2飲食指導: 在保證病人營養的情況下①多食用理氣助消化的飲食,如蘿卜粥、山楂類可刺激腸蠕動。②多食用高維生素、高鈉、高鐵、易消化、富含膠原纖維、促進腸蠕動、有利于排便的食物,如新鮮蔬菜、豆制品、米粥等。③多食潤腸通便之品,如香蕉、蘋果、蜂蜜、香油等。②鼓勵病人多飲水,每天早晨空腹喝一杯蜂蜜水或淡鹽水,保證水的攝入量,無心肺疾患者成人每日至少應飲水1500-2000ML。④禁食油膩、辛辣刺激性、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辣椒、動物脂肪、油炸食品、煙酒等。

3.3提供適宜的環境:①保證病室的安靜、衛生,減少病室人員的流動,向病室其他病人做好說服解釋工作,確保他們的理解。②提供隱蔽性,病人排便時要求探視者及異性陪護盡量暫時回避,有條件者可應用屏風或拉簾遮避。③告知病人骨折通常需要較長時間的臥床時間,以消除病人的饒幸心理。④病人排便時,打開窗戶使空氣流通,在允許的情況下使用空氣清新劑。

3.4促進排便:①熱敷腹部:在排除內出血的情況下可熱敷腹部,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秘。②鍛煉:指導病人加強功能鍛煉和做提肛收腹運動等,促進腸蠕動,防止發生便秘。③腹部按摩:順結腸蠕動方向做腹部按摩,有助于增加腸動力,方法是用雙手重疊在腹部,由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作環行順時針方向按摩,注意力度應深達腸壁,每日早晚各100次。④對功能性便秘的病人要詳細解釋排便的生理機制,讓其采取“自我暗示法”,以達到順暢排便的目的[2]。⑤穴位按摩:行足三里、合谷、內外關等穴位按摩,每日兩次, 每次5~10min,以促進胃腸蠕動⑥耳穴埋豆:取穴大腸、直腸、皮質下,每日按壓3-5次,每次揉按1~2分鐘[3]。⑦通便劑和礦物油可作為輔助方法:對于上述措施效果不明顯或連續3天未排便的病人,可應用藥物治療。如每日大黃茶1袋或中草藥番瀉葉3-6克泡水代茶飲用或麻仁軟膠囊、果導片口服。對于有便意而無力排便者可應用開塞露2~5支注入直腸,并囑患者抬高臀位, 讓病人保留15~30min后排便。如患者超過 3天無大便者,應及時給予軟皂水灌腸。

在護理骨科臥床病人時,廣大護理工作者應切實做好便秘的預防及護理,幫助病人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保持大便通暢,增進病人食欲,能有效促進骨折愈合,縮短病人臥床時間,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淑平 骨科臥床病人便秘原因與護理進展[J]天津護理 2007.15(2)119-120

篇6

【關鍵詞】 骨折;壓瘡;臥床;局部自我減壓;功能鍛煉

壓瘡是指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的軟組織潰爛和壞死,易發生在一骨質凸出的部位,如骶尾部、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足根部等。在臨床實踐中,有很大一部分病人由于骨盆骨折、牽引、手術等限制翻身,導致壓瘡發生的幾率非常大[1]。20O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對166例長期臥床住院病人進行早期護理干預,以預防壓瘡,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O8年1月~2010年1月間在我院骨傷科住院的患者166例,其中男75例,女91例;年齡36~90歲,平均54歲;其中骨盆骨折病人21例,股骨頸骨折病人52例,股骨粗隆間骨折病人47例,股骨干骨折病人25例,腰椎骨折病人21例;病程2.0~6個月,平均60d。

1.2 護理干預

1.2.1 加強基礎護理落實,保持皮膚干燥和完整性。每天協助病人用溫水清潔皮膚1―2次,保持床整、清潔、做到“五勤。受壓部位墊以水墊,可降低局部溫度、病室溫度18~24°最適宜,避免病人長期處于高溫環境中,汗出者及時擦干汗液。使用便盆時,避免生拉硬拽,必要時在便盆邊緣墊布墊,以免擦傷皮膚。大小便失禁病人墊以紙尿布,及時更換,及時抹洗。清潔的皮膚上勿用粉劑,因遇汗液后會堵塞毛孔,影響皮膚呼吸。特別是大小便失禁者,在其會使用油性液體或膏體保護,但不易使用粉劑。對于關節突出部位可加墊軟枕,但是禁用氣圈或環狀點,因為環狀墊不能有效減壓可能造成新的受壓。

1.2.2 加強營養,可提高病人的抗病能力,根據病人的情況結合病情,制定結構比較合理的膳食,保證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的合理供應??谌霠I養是最經濟有效的營養途徑,每日要選擇新鮮有營養的食物補充,少食多餐,每日5-6餐。

1.2.3 加強健康教育,做好情志護理,消除不良情緒,使病人以輕松、愉快的心態主動配合治療護理,以達到預防壓瘡的發生。

1.2.4 加強對牽引病人的巡視,避免皮膚牽引帶或固定帶與皮膚直接接觸,或在易卡處放置海綿墊或紗布,減輕局部受到的壓力。

1.3 壓瘡評估方法[2] 利用國際通用的壓瘡Braden評分表lI對入院患者壓瘡發生高危人群進行評估??偡?/p>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分析,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2 結果

干預第5天和第6天壓瘡危險度評分和第1天比較,中高度危險病人減少,無壓瘡發生危險病人增多 (p

3 討論

壓瘡是由于病人感覺部分喪失,長期臥床或者坐著不變換,骨突起部分壓迫皮膚,引起局部皮膚血液循環障礙,造成壞死而引起的。如果不及時更換,壞死可發展到深層組織,侵害肌肉、肌腱和骨頭,壞死組織可以發生感染,病人全身情況也隨之惡化,會引起貧血和低蛋白血癥。嚴重可危及病人生命[3]。壓瘡多見于骨折后長期固定或臥床的病人。系身體局部長期受壓使血液循環受阻,而引起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缺血而發生水皰潰瘍或壞疽。比較典型的褥瘡發生部位為骶骨、股骨大轉子、坐骨粗隆、足跟及外踝。這些解剖部位是患 者經常不變換時產生褥瘡最危險的部位[4]。

正常機體,通過感覺系統在產生缺血之前檢測持續性局部壓力[5]。一個人有完整的神經系統對局部壓力起代償作用,并在坐、站、甚至睡覺時常常改變重力。經過反饋機制開始運動神經的活動改變身置,并解除骨隆突之上的壓力 [6]。本研究結果顯示:對采用壓療Braden評分表進行壓瘡危險程度評分在l0~l7分之間的病人采取早期護理干預,結果表明干預第5天和第6天壓瘡危險度評分和第1天比較,中高度危險病人減少,無壓瘡發生危險病人增多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鄭曉靜.褥瘡預防的管理[J].護理管理雜志,2008,4(6):40~41.

[2]王虹,陳紅宇,杜敏華,等.實施難免褥瘡申報制度加強三級監控[J].實用護理雜志,2008,19(8):44.

[3]邵培雙,胡寶芹,金彩霞.改變側臥位度數預防早期壓瘡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8,7:21.

[4]孫敏,邵小平,錢玲英.交接卡在預防骨科牽引病人壓瘡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6,20(11):2958―2959.

篇7

脊柱結核占全身骨、關節結核病的首位,其中尤以腰椎結核多見。腰椎結核多發于青少年,且病程長、致癱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護理工作的好與壞對治療效果是至關重要的?,F將我科的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我科3年中,共收治腰椎結核病人10例,最大年齡45歲,最小年齡16歲,平均22歲。入院時已伴有截癱者2例,伴有寒性膿腫者7例,竇道形成者2例,10例患者均經病灶清除術或加以植骨、竇道切除術等治療護理,而得到較好的療效,無1例并發癥發生(自帶截癱并發癥者除外)。

2護理

2.1制定護理方案,明確護理要點。

病員入院后通過與病人及病人家屬的細心交談,了解病史及以往就醫和家庭情況,以判斷患者的身心情況。再經過醫護交流和對檢查結,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果的分析等全面收集資料,根據資料分析找出病人的護理問題,確定護理方案,明確護理要點。即:解除憂慮、恐懼的心理狀態;重視疾病知識宣教;強調基礎護理在該病中的重要地位;作好觀察和出院指導工作。

2.2護理措施。

2.2.1心理護理:結核在舊社會稱為“癆病”,曾一度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如今結核病雖得到了很好的預防和控制,但是病人仍存在著被別人厭棄的心理。尤其是對截癱的恐懼更使他們郁郁寡歡。還有一部分病人為經濟情況而愁眉不展。針對這如此復雜的心理壓力,護士除了對待病人的態度要親切熱情外,還要多給病人例舉一些成功病例,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要作好病人家屬的思想工作,取得他們在情感、經濟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使患者緩解心理壓力,能夠安心的治療與休養。

2.2.2術前指導及用藥護理:很多患者因缺乏對疾病的認識,所以入院后就要求盡快手術,認為做手術疾病方可治愈。針對這種患者,護士必須認真進行相關的知識教育,使患者認識到術前積極的抗結核治療的重要意義。對于不能安心臥床休息的患者,應講解臥床休息的目的是減少對脊柱的壓力,減輕畸形,防止發生截癱,有利于病變的穩定和修復。在臥床休息期間,應訓練床上飲食和大小便,以避免術后不適應而造成的痛苦。對于截癱臥床的病人應協助其適當的活動,促進機體代謝,增加食欲,提高抗病力。

抗結核藥物的應用原則是早期、聯合、長期、不間斷用藥。護士應在監督用藥的同時認真觀察和詢問用藥后反應,及時發現藥物的不良反應,根據情況調整劑量或更換其它藥物。并應向患者說明有些藥物服用時的注意事項和用后可能發生的反應。如有異常應及時反映,避免毒副作用的發生。

2.2.3加強基礎護理,減輕病痛:對腰椎結核病人要求長期臥床休息,有些患者已發展至截癱,生活失去自理能力。所以,護士應主動熱情地進行生活護理。預防褥瘡、便秘、泌尿系和呼吸道的感染等并發癥。對于入院時已發生并發癥的患者給予積極治療,使之在短時間內痊愈,減少病人痛苦。

篇8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052-01

隨著意外性骨折以及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等問題的逐年增加,有效的骨科護理意義重大。

預見性護理即超前護理,是在治療前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了解和綜合評價,將病人病情分為重癥、急癥和普通三種類型,對不同的病癥采取不同的護理和治療方案如先護理急癥,然后重癥,最后護理普通骨折,這樣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對最需要護理的患者進行治療。同時輔以心理護理,減輕病人住院不良情緒,縮短恢復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3]。

1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選取來我院就診的患者200例,其中男110例,女90例,年齡為17~77歲,平均年齡為43.5歲。其中,腰椎間盤突出56例,頸椎病50例,脊柱骨折34,四肢骨折28例,骨盆骨折32例。兩組患者在遺傳學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經患者及家屬同意,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100例。A組進行常規護理,B組在A組的基礎上進行預見性護理。

1.2 方法

對照組:實行常規骨折護理。

實驗組:實行預見性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如下:

1.2.1入院護理

患者入住醫院后,護士接診,根據病情制定適宜的護理性措施:①對患者病情表現進行評估,觀察面色是否蒼白、煩躁不安、出汗等休克現象,如果有需要進行氧氣輸送或建立靜脈通路,較為嚴重者建立兩條靜脈通路;②記錄患者病情及治療措施,以便制定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

1.2.2術前護理

根據具體手術要求制定不同術前準備,如有些需術前禁食的告知患者禁食禁水,為手術做好準備。對于一些情緒不穩定、易焦慮的患者做相應的心理護理工作,耐心的與患者溝通,給患者講解手術的安全性,并且向其介紹治療康復以及治療效果好的患者,樹立病人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勇氣,有利于患者積極參與手術。

1.2.3患者安全隱患評估

對于一些自己不能照顧自己的病人如幼小的兒童和年齡大的老人給予特殊看護,在其病床上加床欄,以防止其墜床和跌倒,并取得患者家人的積極配合不能私自將其取下。在患者床頭張貼一些警示性標志如防墜床、防跌倒等,給患者講解一些跌倒、墜床的案例,發一些手冊,提供墜床案例以及正確的臥床文字及圖片的描述,加強其警惕性心里。鼓勵患者不要長時間臥床,適當的下床活動,以免發生性低血壓,下床勿過快、過猛。

1.2.4并發癥護理

術后主要從皮膚護理、預防肺部并發癥、預防泌尿系統感染、預防靜脈血栓這幾個方面進行。

皮膚護理:骨科病患者大多長期臥床,易造成壓瘡。①接診護士在患者入院時應告知其正確的臥床、適宜的臥床時間,讓患者做好一定的心里準備;②術后為患者記錄翻身時間、臥床,并定期檢查患者皮膚狀況;③保持好室內環境,室內要整潔、通風透氣,患者被褥要經常換洗、殺菌消毒;④如有需要,可使用懸浮床墊,減輕局部壓迫,并適當為病人進行按摩;⑤給病人制定合理飲食結構,鼓勵病人多鍛煉、心態良好,樹立戰勝病魔的決心,早日康復[2]。

預防肺部并發癥:對于有煙史的患者要讓其禁煙,并指導患者做一些深呼吸、擴胸運動等有利于肺部健康的運動。室內保持良好的通風,定期進行室內消毒,減少病人引起肺部并發癥的概率。

預防泌尿系統感染:患者由于長期臥床,排尿及排便環境有所改變,所以可能會導致術后排尿排便困難。為預防術后排泄困難,術前三天鼓勵患者練習床上排尿,定時排便,以減少術后置導尿管的幾率。鼓勵患者多飲水,多吃水果、蔬菜、粗糧等富含纖維的食物,以促進消化,增強胃部蠕動,預防便秘的發生。

預防靜脈血栓:骨折患者由于臥床時間較多,下床活動少,血流緩慢,這些都增加了靜脈血栓發生的概率。 看護醫師應適時為患者進行腿部肌肉按摩,術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相應臥床[1]。

1.2.5術后及出院護理

術后護理:患者進行手術后,醫師要檢測其生命體征,如出現肢體麻木、水泡或者疼痛現象,應及時采取措施?;颊呋氐酱参?,根據手術采取的麻醉方式選擇實驗的臥床。

出院護理:①根據患者情況,指導飲食結構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② 規定的時間內進行電話指導;③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到術后的康復中,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為病人營造良好的環境、制造合理的有利于病人康復的飲食方案;④及時通知患者進行復查[3]。

1.3評估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并發癥及住院時間。對預見性護理效果進行評價。

2結果

2.1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8.1天,預見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1.3天,兩組患者的實驗數據具有差異顯著性(P

3討論

3.1預見性護理護理有積極的效果

從以上數據可看出,預見性護理比常規護理能有效的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3.2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實施預見性護理

突發性事故造成的骨折人員數量逐年增加,人們對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等問題也越來越重視。骨折患者需長期臥床,生活大多不能自理,加上對疾病知識知之甚少,易產生焦慮、煩躁、抵觸等不良情緒??醋o醫師應耐心的與其溝通交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及時予以心理疏導和支持。從而減輕或解除病人的心理壓力,使其以良好的心態接受和配合治療、護理。

篇9

[關鍵詞] 胸腰椎; 結核; 術前; 術后;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2-197-01

脊柱結核是一種繼發結核病變,其原發病一般為肺結核,在脊柱結核中,腰椎結核發病率最高,胸椎次之,胸腰椎結核有發生脊髓壓迫引起癱瘓的危險,因此,護理難度大,我院自2004年5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胸腰椎結核病人手術治療48例,經護理人員精心護理,效果滿意。

1 臨床資料 48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齡在25歲-60歲,多有明顯的胸腰骶部疼痛,局部伴有壓痛和叩擊痛,有5例病人入院時已癱瘓,入院后給予抗結核藥物治療和全身營養支持療法,擇期手術。

2 術前護理

2.1 術前宣教 旨為術后護理打好基礎,胸腰椎結核術后需臥床18-24個月,病人會因生活方式的改變,而產生生理心理的變化,臥床時間過久會影響工作、學習及家庭生活,而且多數病人都會擔心愈后效果不好,會產生憂慮和恐懼的情緒,心理負擔重,因此,術前宣教尤為重要,護理人員要積極做好患者及家屬的思想工作,主動關心患者,向其說明良好的心情可提高機體的防御、應激及修復能力,能促進康復,并介紹患者及家屬與接受同類手術治療的病例交流,增強他們對手術治療的信心,坦然接受手術。

2.2 術前飲食指導 鼓勵和指導病人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粗纖維食物以加強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和手術耐受力,有利于術后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2.3 術前休息指導 胸腰椎結核病人應絕對臥硬板床休息,因臥硬板床可減輕脊柱結核病灶局部的機械性刺激和磨損,對改善癥狀和促進病變局部化都有好處,臥床期間鼓勵和訓練病人進行四肢關節運動及有效的深呼吸、咳嗽、床上大小便等。

2.4 藥治療指導 向病人說明口服抗結核藥物應按早期規律、全程適量用藥的重要性,并認真觀察和詢問患者用藥后的反應。

2.5 一般指導 根據醫囑協助病人完善術前的各項檢查及配血工作,囑病人術前12h禁食,6h禁水。

3 術后護理

3.1 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 術后持續心電監護,監測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同時觀察患者雙下肢感覺運動情況,注意有無脊髓損傷,嚴密觀察切口情況,如滲血、滲液較多,應及時通知醫生更換敷料,防止引流管脫出、扭曲、打折,注意觀察引流液顏色、性質及引流量,并做好記錄。

3.2 心理護理 患者術后麻醉清醒后,護理人員就要根據病不同的心理狀態,開始術后指導和心理護理,對成人來說,術后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一種精神上的嚴重刺激,極易產生焦躁、悲觀的情緒,有的截癱患者因術后的機體感覺與運動機能未見明顯恢復,精神上的壓力更為嚴重。因此,要從生活上給予特別照顧,從精神上給予安慰,用自己的熱情去體貼他們,并做好解釋工作,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以最佳心理狀態配合術后治療與護理,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

3.3 皮膚護理 胸腰椎結核的患者,多數基礎體質差,加之術后需長期臥床,皮膚代謝率低,抵抗力降低,如護理不當,極易發生壓瘡。因陋就簡此,在護理過程中,首先應向患者講清術后皮膚護理及翻身的重要性,取得家屬的配合。皮膚護理要做到“四勤”,即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床鋪。翻身要在家屬的協助下,每隔1min翻身或按摩1次,并交替進行,在翻身時采取三點成一線式翻身法(即頭、肩、骨盆),在同樣受力下翻動患者,以保護脊柱的穩定性。截癱的患者,外科手術治療后,伴隨截癱的康復,壓瘡往往很快即可愈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對于局部皮膚發紅者,可墊軟墊或氣圈并局部按摩,按摩用50%乙醇,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對局部水泡形成者采用無菌注射器抽液,外涂龍膽紫,出現糜爛可用紅外線燈照射,壓瘡嚴重、創面深、有炎癥時,可用慶大霉素濕敷,或利福平涂于創面,也有利于壓瘡的早期愈合。

3.4 呼吸系統護理 長期臥床的患者,由于肺活量減少,排痰不暢易引起肺不張、墜積性肺炎等,為了防止肺內感染,在應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護理方面,我們采取了協助患者排痰的方法,鼓勵患者咳嗽,多飲水,翻身時輕扣背部,讓患者做深大呼吸、吹氣球等以增加肺活量,痰液粘稠不易咯出時用超聲波霧化療法,并隨時用吸引器吸出氣管內分泌物,降低肺內感染的發生率。

3.5 泌尿系統的護理 脊柱結核術后多數患者不習慣臥床排尿,易發生尿潴留,而采取留置導尿,尤其以截癱患者更需要留置導尿,如處理不當,極易發生尿路感染。為此,術前1-2周指導患者練習床上排尿,術后鼓勵患者排尿,對應用熱敷、條件反射引導排尿尚不能緩解者。對留置導尿的患者,導尿管應關閉,每2―4min1次,目的是訓練自主膀胱攣縮,隔日用生理鹽水加慶大霉素進行膀胱沖洗1次,每周更換1次導尿管,更換時要輕輕按摩患者下腹部,將膀胱內尿液排盡,隔4h之后重新在無菌條件下插入,目地是使膀胱得到充分休息,同時要教會患者及家屬經常做膀胱按摩,促進自主排尿的恢復,定期進行尿液檢驗或尿培養,如出現感染,應給予抗生素治療。

3.6 消化系統的護理 長期臥床導致胃腸蠕動減弱,消化吸收功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部分患者伴有食欲減退、腹脹、便秘等消化系統癥狀。除了應用相應的一些消化系統藥物之外,護理方面應積極鼓勵患者多做一些腹腔式呼吸、腹部熱敷、按摩。飲食上要多食用一些易消化、高蛋白、高營養的軟質食物及增加腸蠕動的蔬菜、水果等。

3.7 功能鍛煉護理 術后當日應臥硬板床,給患者進行雙下肢肌肉按摩,并指導患者進行足、趾、踝、膝關節的屈伸旋轉活動,同時督促患者進行床上抬頭、擴胸、深呼吸及上肢的自主運動,術后2-3周后指導患者床上雙下肢直腿抬高練習,循序漸進,促進下肢循環,防止靜脈血栓形成,同時促進神經根活動,防止神經根硬膜粘連神經根受壓。

3.8 出院健康教育指導 胸腰椎結核患者病程長、療程長,因此要指導病人堅持抗結核藥物治療,并注意觀察藥物不良反應,并定期復查肝、腎功能,排X線片,另外,囑病人加強營養,預防感冒,適量鍛煉,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

4 小結 胸腰椎結核的臨床特點:女性明顯多于男性,腰椎受累較多,其次是胸椎,延誤診斷下,破壞重、畸形大,且患者基礎體質差,一般手術治療復發率低。因此在患者治療與康復過程中,采取積極的,合理的護理措施,對疾病的早日康復起到關鍵的作用。

篇10

【關鍵詞】高位截癱;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4-0238-01

1 心理護理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人類的健康和疾病相互轉變的過程不僅受生物因素的影響,而且還與心理、社會因素有密切關系[1]。截癱患者病情重、病程長、生活不能自理,他們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絕望的心理,因此,護士應多巡視病房,用親切的語言,和善的面容,多與之交談,給予安慰和必要的病情解釋,截癱病人一般都要經過痛苦期、達關期、悲觀期或興奮期[2],讓患者盡情的發泄自己的委屈或痛苦,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

2 高熱的護理

主要是由于體溫調節中樞紊亂或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皮膚血管擴張,停止泌漢,機體周圍的環境變化喪失了調節和適應能力,病人常產生高熱,達38℃以上,因此可采取物理降溫,可將冰袋置于頭部、兩側腋窩、腹股溝等處,用75%酒精、冰水擦浴或冰水灌腸等,調節室溫維持在20-30℃通風,減少被蓋,可將肢體或胸部暴露[3]。

3 呼吸道的護理

截癱患者因呼吸機麻痹,血液循環相對減弱,長期臥床,易發生呼吸道分泌物淤積,導致患者出現墜積性肺炎,若病情允許,盡量使患者處于半坐臥位,達到引流的目的,定期指導病人做深呼吸和用力咳嗽,促進肺膨脹和排痰。針對痰多比較粘稠的病人行霧化吸入,在吸入液體中加抗生素、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等藥物以達到祛痰、平喘、消炎的功效。早期實施氣管切開,是減少呼吸道梗阻和肺部感染的主要措施,護理氣管切開病人應保持氣道通暢,導氣管固定牢靠,用雙層濕紗布覆蓋氣管口,及時將分泌物吸出,定期更換內管。

4 預防褥瘡的護理

截癱患者皮膚失去感覺,全身抵抗力下降,皮膚彈性差,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缺血缺氧而易發生褥瘡,好發部位多為骨突起處。囑患者常翻身,最好在身體懸空處墊軟枕或氣圈,使患者更加舒適,也可使用氣墊床,減少骨突處局部皮膚受壓,設翻身卡,每1-2小時翻身一次,翻身后應記錄時間。及皮膚情況。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勤換床單也能預防褥瘡的發生。使用便盆時,應協助病人抬高臀部,不可硬塞、硬拉,必要是在便盆邊緣墊軟紙,布墊,防止擦傷皮膚。Ⅰ期褥瘡只需解除壓迫,使血液循環回復即可,Ⅱ期褥瘡,先清創后抽液,用碘酊涂于創面再用紅外燈照射后無菌紗布包扎。Ⅲ期褥瘡,先清除腐敗壞死組織,再用雙氧水沖洗創面后生理鹽水沖凈,對易發生褥瘡的病人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促進創面愈合。

5 泌尿系的護理

高位截癱患者,長期臥床抵抗力減低,造成尿道口細菌繁殖而感染。首先鼓勵患者多飲水在2500ML,女性會沖洗一天2次,男性尿道口護理一天2次,對于昏迷、神志不清者行導尿術,若是留置導尿,可用慶大霉素無菌液沖洗尿管每日2-3次以達到消炎作用[4],尿袋每天更換一次,尿管每周更換一次。

6 便秘的護理

讓患者及家屬高度重視保持大便通暢的重要性,對排便困難的患者,指導病人及家屬采用按摩腹部的方法,依結腸走向右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做環形按摩,起到刺激腸蠕動的作用[5]。其次要做好飲食護理,飲食要定時、定質、多食粗纖維、水果,多飲水,蜂蜜、糖水,多吃香蕉以防便秘,還可適當用開塞露,幫助排便。

參考文獻

[1] 蘇冰蓮,湯紅蓮,徐建婷,等.外科手術中疼痛的心理護理[J].現代醫院,2009.9(4):112-113

[2] 郭秀蘭,張啟蘭.創傷性高位截癱的心理分析及護理[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05,26(1):62-63

[3] 崔淑清,宋立波.截癱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外醫療,2009,(16):14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