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微觀經濟學重點范文

時間:2023-08-23 16:15: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級微觀經濟學重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級微觀經濟學重點

篇1

(安徽醫科大學 附屬省立醫院神經外科,安徽 合肥 230001)

摘 要:微血管減壓術已經成為目前治療面肌痙攣最主要的方法,但治療效果差異性明顯且術后存在各項并發癥.不同的神經電生理監測指標被應用于該項治療中來提高手術效果.本文對國內外在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應用的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監測指標及實際應用效果作一綜述.

關鍵詞 :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電生理監測

中圖分類號:R475.1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5-0206-03

面肌痙攣是一種顱神經疾病,主要為單側發病.微血管減壓術是目前治療藥物治療無效面肌痙攣患者的有效方法,文獻報道的手術有效率差異性大.術后存在面神經功能受損、聽力下降、顱內感染等相關并發癥.為了提高手術的治療效果,降低疾病復發率及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不同的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被應用于微血管減壓術中,對監測指標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本文就相關的幾種監測指標做一綜述.

1 F波

1.1 F波的研究進展

20世紀50年代初,Mayladery和Mcdougal在進行足部肌肉電生理研究時發現了一種給予周圍神經電刺激后產生的晚期肌肉反應,他們將之命名為F波.70年代,Kimura、Panayiotopoulo及Scarpalezcs等眾多科學家對F波在臨床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使得F波在周圍神經疾病中逐漸成為重要的檢查技術[1,2].在對各種面神經疾病的診斷及療效評估中的作用研究也一度成為研究的熱點.

1.2 面神經F波的產生機制

面神經的顱外段是運動纖維,給予其閾上刺激后,產生的興奮會因為神經傳導的雙向性向神經的近端(中樞)逆向及遠端(肌肉)順向同時傳導.向肌肉的興奮會支配其收縮,形成一個復合肌肉動作電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即M波,而逆向傳導的興奮經過神經軸索傳導至面神經運動神經核,引起其中部分運動神經元興奮,新的興奮再順向傳導至肌肉,引起其收縮,此時可以記錄到一個動作電位,稱之為F波,由此可見神經傳導通路結構及功能的完整性是F產生的基礎.F波是逆向興奮傳導至脊髓前角的?琢運動神經元,再經過相同的神經軸索順向傳導至效應器而形成的后發電位,常被用于評價低位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面部肌肉的F波則是來在于面神經運動核中的?琢運動神經元的逆向沖動回激[3].

1.3 F波在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中的應用

臨床應用中F波的監測指標主要為:平均出現頻率、潛伏期、F比值、持續時間及振幅.大量研究表明,F波目前已經成為評價神經結構及功能完整性的有效方法[4].對面神經疾病需行手術治療的一般患者,F波的監測可以提示面神經傳導通路及功能是否收到破壞,指導術中對面神經的保護,減少術后面癱的發生率.對面肌痙攣患者的F波監測研究顯示患側面肌的F波平均出現頻率增加,持續時間延長,振幅增高,這些異常F波表現支持了面肌痙攣核團興奮學說.接受MVD術后痙攣消失的患者,大部分患側F波均恢復正常,少量患者患側F波比健側稍有增強;部分痙攣未消失患者仍可誘發監測出異常F波,這一研究結果也支持了面肌痙攣的神經核團興奮學說.因此它可作為診斷及評估面肌痙攣血管減壓術術后預后的指標.在臨床實際操作中F波的監測仍未被廣泛應用,首先F波的監測對電極擺放位置及識別認定的經驗均有較高要求;其次F波是一組小而多變的波形,連續刺激同一受試者監測到的出現頻率、潛伏期、持續時間及振幅等也有著相對變化,很難確定同一的基線標準,對其在面肌痙攣術中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2 AMR

2.1 AMR的研究進展

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Magun及Esslen發現給予面肌痙攣患者患側面肌刺激時,在同側面肌會形成反復的肌電反應.他們認為這一異常的電生理表現和面神經部分受損部位的神經纖維異常傳導密切相關.八十年代,側方擴散反應(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被Hopf等在研究中發現,當HFS患者面神經的一個分支受到電刺激時,除了該分支支配的肌肉發生收縮,面神經其他分支支配的肌肉也會發生收縮.這種異常肌肉反應可通過電刺激面神經的一個分支,同時在面神經的其他分支支配的肌肉上記錄EMG獲得.這種表現也被稱為異常肌肉反應或延遲肌肉反應.當時對于AMR出現的原因及發生機制并不清楚,但在AMR特異性的出現在面肌痙攣患者中,且只在發生痙攣的一側面部可以誘發,所以AMR被認為是面肌痙攣患者特有的電生理表現,引起的廣泛的關注及研究.

2.2 AMR的發生機制

雖然神經電生理的研究不斷深入,但AMR形成的原因及具體機制仍未被發現.朱宏偉等報道,165例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后AMR消失的患者,144例近期痙攣消失;國際上Moller、Yamashita等人報道的面肌痙攣患術后AMR消失的患者,痙攣消失及有效緩解的比例為87.5%~91.7%.相反的是術后AMR波未消失的患者中僅有15.7%~28.6%的患者癥狀消失或得到有效緩解.這說明了AMR與面肌痙攣之間的密切聯系,兩者的形成機制可能是相同的.目前主要有兩種有關形成機制的假說:一種是外周學說:面神經出腦干出(root cxit zone,REZ)區髓鞘受到血管的壓迫后發生脫髓鞘改變,軸突在髓鞘受損的部位相互接觸,發生類似“短路”的現象,異常電信號在神經纖維之間傳導;一種是核團興奮學說:血管壓迫可以產生的搏動性刺激,面神經運動核團在刺激的作用下的興奮性增高,互相無聯系的神經核團經過增多的突觸形成異常連接,電刺激信號由這些異常連接傳導至面神經的其他分支上.這兩種學說同時可以解釋部分患者出現的術后延遲治愈現象獲得了學者的廣泛支持,但隨著對患者術后隨訪的統計及電生理研究的深入,這兩種學說也受到了許多質疑及補充.對于接受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的患者,部分術中監測AMR立即消失,這兩種學說均不能很好的解釋這種現象;因為神經纖維異常短路及核團興奮異常突觸的形成及消失均需要相應的時間,所以李世亭[5]提出異常電刺激的傳導通路是由壓迫血管及異常神經纖維共同構成的,手術接觸血管壓迫后異常電刺激無法傳導使得AMR立即消失.

2.3 AMR在面肌痙攣治療中的應用

雖然面肌痙攣及AMR波的產生機制均未闡明.但AMR作為面肌痙攣患者的一種較易控制獲得及監測的特征性電生理表現,被普遍應用于面肌痙攣的臨床治療及研究中.

2.3.1 AMR在面肌痙攣術中的應用:多中心的研究表明術中監測時發現緊密接觸面神經并引起相應癥狀的血管移離面神經是,AMR通常立即消失,但如果血管被再次放置回原位置,則AMR會重新出現.而術后AMR消失的患者大多面肌痙攣消失,而AMR未消失的患者面肌痙攣多數仍未明顯緩解.所以AMR被認為術中判斷責任血管是否減壓充分的指標.首先可以用于指導手術者辨認責任血管,在電生理技術尚被應用與面肌痙攣手術時,術中責任血管的辨認主要是依靠手術者自己的經驗判斷,往往選擇直視下疑似與面神經接觸緊密的血管予以減壓,或者將與面神經接觸的血管均予以減壓,這些處理理念會造成真正的責任血管未被減壓及增加術后面癱等并發癥的產生;其次AMR可以用于判斷責任血管是否被充分減壓,有時術者雖然對責任血管的判斷正確,但由于血管走行及交叉的原因使得減壓操作并不充分,在術中AMR監測的指導下,手術者可以有效判斷減壓效果,發展并改良了單純的置入墊棉法,提出了面神經懸吊法、墊棉粘膠法等術式.

2.3.2 AMR在面肌痙攣術后患者預后預測中的作用:許多學者認為術前結合患者AMR檢查結果及臨床表現可以明確診斷,術中在AMR監測指導下可以快速確認責任血管及減壓效果,但術中異常肌反應的變化與面肌痙攣的預后的相關性仍有較多爭議.Kim等[6]通過對照研究術中監測AMR與未監測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后,得出術中AMR監測組預后優于未檢測組的結論.Ishikawa等[7]研究統計表明有13%~60.7%的患者術后面肌抽搐癥狀仍持續存在,需要經過數日至半年不才能完全消失或明顯緩解.Hatem等[8]報道的病歷中,10例AMR未消失的病人全部獲得緩解,導致其十分質疑AMR監測在MVD術中的應用價值.綜上所述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情況:AMR消失預后良好,AMR消失預后不佳,AMR不消失預后良好.總結多中心的研究結果,Sekula等[9]進行的一項病例總數為978例的Mata分析指出術后AMR消失組病人的術后緩解率是未消失組病人的4.2倍,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顯示了AMR消失是提示面肌痙攣患者預后良好的可靠指標.

2.4 小結

AMR監測可以指導手術者快速正確判斷責任血管及防止遺漏,減少手術時間,評估即刻減壓是否充分,降低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等.其作為一項面神經監測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但由于不同機構的監測技術,術者經驗及手術技巧以及患者的個體差異性等導致其應用價值受限,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及改進,盡早制定統一標準.

3 TES-MEP

運動誘發電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被應用于臨床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其中經顱電刺激運動誘發電位(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motor evoked potential,TES-MEP)的監測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與監測技術的發展,應用范圍已經從經典的皮質脊髓束功能監測延伸到皮質延髓術.Akagami等[10]于2005年首次報道了TEC-MEP對顱神經功能的監測應用,并指出該技術對術后面神經功能的完整性的評估作用,Wilkindon等研究報道面肌痙攣患者術中TES-MEP與AMR的變化相關性密切,比較其術前術后監測結果顯示潛伏期無明顯變化,持續時間及波幅明顯降低,支持了面肌痙攣的核團興奮學說.

經顱電刺激面神經運動誘發電位(FNMEP)是通過在頭皮表面放置的電極刺激大腦皮質運動區,同時在其支配的面部肌肉上記錄到被誘發的肌電活動.這樣就可以判斷手術時事過程中面神經通路的完整性及功能狀態,盡量避免或盡早發現面神經功能的損傷.在臨床中FNMEP這一新技術尚未被廣泛應用.首先,有效的FNMEP被監測到依賴于刺激點的選擇,目前常用的幾種刺激電位位置組合中,陽極均不在大腦皮層表明中央前回面肌運動代表區上方,監測需要的較高的刺激標準,會引起遠端面神經直接興奮及體動干擾;其次監測中的警報標準尚無統一標準,有學者建議標準為波幅降低大于75%,但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的合適標準為波幅下降50%[11,12].Matthies[13]等研究報道術后面神經功能下降與術中刺激強度的增加密切相關,術中刺激強度增加大于等于20mA可以作為警報標準,其特異度及靈敏度分別為85%及88%.另外術中監測結果也受到麻醉劑的影響,相關研究正在進行中,期望能獲得合適的麻醉劑應用方法.總的來說,TES-MEP已被應用于術中連續監測預防面神經損傷及術后功能評估,其在面肌痙攣血管減壓術中的應用價值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4 ZLR

關于面肌痙攣的發病機制,鄭學勝、李世亭等提出了交感神經橋接學說.該學說提出責任血管壓迫面神經后導致面神經脫髓鞘神經纖維裸露與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經纖維網狀結構直接接觸,神經沖動經過交感神經纖維網傳導至面神經其他分支形成短路后導致面肌痙攣[14].在有關該學說的研究中發現,面肌痙攣患者責任血管表面的交感神經纖維受到刺激后,會記錄到一個潛伏期為7.3±0.8ms,波幅為0.08 ±0.02mV及有效不應期為3.5-4ms的肌電波形,該波形比AMR更穩定,被稱為ZLR.在接受MVD術治療的32例患者中,術中有5例AMR仍然存在或未引出但ZLR消失的患者,術后面肌痙攣消失.有1例血管減壓操作前AMR消失但ZLR未引出的患者,術后面肌痙攣未消失[15].Yang[16]等通過對照試驗比較MVD術中監測AMR及ZLR的價值認為術中ZLR指導意義更高,特別是在多血管壓迫面神經是科有效指導鑒別責任血管,同時監測AMR及ZLR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指導.總而言之ZLR的監測作為一項新的監測指標,在面肌痙攣MVD術中的應用價值非常重要,尚未被廣泛應用,仍需從形態學、分子機制及電生理學監測技術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Park JS, Kong DS, Lee JA, et al. Hemifacial spasm: neurovascular compressive patterns and surgical significance[J].Acta Neurochir (Wien),2008,150(3):235-241;discussion 241.

〔2〕Nobrega JA, Pinheiro DS,ManzanoGM, Kimura J. Various aspects of F-wave values in a healthy population. Clin Neurophysiol. 2004 Oct;115(10):2336-42.

〔3〕王冰雁,吳小麗,等.面神經F波對周圍性面神經炎的早期診斷意義[J].中國熱帶醫學,2007(10):1816-1817.

〔4〕Nobrega JA, Manzano GM.Arq [A] review of technical and 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F-wave studies and analysis of the data obtained in a group of diabetic patients]..Arq Neuropsiquiatr. 2001 Jun; 59(2-A):192-7.

〔5〕李世亭,鄭學勝.血管壓迫導致面肌痙攣發病機制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3,12(5):385-387.

〔6〕Kim HR1, Rhee DJ, Kong DS, Park K. Prognostic factors of hemifacial spasm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J Korean Neurosurg Soc. 2009 Jun;45(6):336-40.

〔7〕Ishikawa M1,Nakanishi T, Takamiya Y, Namiki J.Delayed resolution of residual hemifacial spasm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perations. Neurosurgery. 2001 Oct;49(4):847-54; discussion 854-6.

〔8〕Hatem J1, Sindou M, Vial C.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facial EMG responses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Prognostic value for long-term outcome: a study in a 33-patient series.Br J Neurosurg. 2001 Dec;15(6):496-9.

〔9〕Sekula RF Jr1, Bhatia S, Frederickson AM, Jannetta PJ, Quigley MR, Small GA, Breisinger R.Utility of intraoperative electromyography in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a meta-analysis.Neurosurg Focus. 2009 Oct;27(4):E10.

〔10〕Stecker MM. 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pf motor pathways:a theoretical annlysis.Comput.Biol.Med.2005;35:133-155.

〔11〕劉文,劉佰運.面肌誘發電位在巨大聽神經瘤術中面神經保護的研究及預后分析[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6(11):250-252.

〔12〕Hans P.Muscle relaxants in neurological anaesthesia: a critical appraisal. Eur J Anaesth,2003,20:600-605.

〔13〕Matthies C, Raslan F, Schweitzer T, Hagen R, Roosen K, Reiners K.Clin Neurol Neurosurg. Facial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in cerebellopontine angle surgery: technique, pitfalls and predictive value. 2011Dec;113(10):872-9.

〔14〕李世亭,鄭學勝.血管壓迫導致面肌痙攣發病機制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3,12(5):385-387.

篇2

【關鍵詞】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胃相關系膜;系膜間隙;解剖學特點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025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因其微創、安全、高效等優點成為胃癌治療的首選方法, 其主要是通過腹腔鏡定位對淋巴結、腫瘤進行清除, 具有可直視特點, 但腹腔鏡視角有限, 難以完全掌握操作平面, 加上胃屬于腹膜內位器官, 結構多且復雜, 若不了解胃相關系膜及系膜間隙解剖層次及形態特點, 術中游離血管、清掃淋巴結時可能影響操作, 造成嚴重后果。為此主治醫生不僅要手術操刀能力高超, 而且需熟悉胃及相關結構的解剖關系及特點。本研究就此對新鮮人體標本行模擬胃癌根治術, 全面觀察胃相關系膜及系膜間隙解剖學特點,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8具人體標本, 其中2具新鮮人體標本及6具固定陳舊人體標本為研究對象。男5例, 女3例, 年齡35~68歲, 平均年齡(40.2±6.5)歲。所有標本均用福爾馬林10%局部或全部防腐、冷藏, 且事先經由肝門靜脈灌注藍色乳膠。另外準備游標卡尺、一套解剖器械及水平斷面固定工具等。

1. 2 方法 將人體標本放平, 經由髂前上棘把腹前壁順腋前線切開, 腹壁全層打開后向上切開到膈肌、側腹壁附著位置, 適當切除一些肋骨及胸骨。先水平方向觀察系膜與韌帶的解剖形態及特點, 然后于斷層標本上行不同方向對比分析并拍照, 同時還要觀察、拍照腹后壁間隙層面、淋巴結分布、解剖形態等情況。

2 結果

2. 1 橫結腸系膜、胰腺前后筋膜、胰后融合筋膜 胰腺前后筋膜與橫結腸系膜融合點不固定且沒有明顯的融合界面, 且越接近胰腺下緣后筋膜越明顯, 同時橫結腸系膜的前后葉間隙越發不明顯, 因此容易出現游離失誤。該間隙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 向上可延續至胰尾后邊界。腹腔鏡下定位胃左血管根部及肝總動脈根部, 應以胃胰襞和肝胰襞為準, 均由胰腺前筋膜或被膜包繞血管形成。清掃胰腺后方淋巴結, 應該以Toldt筋膜為安全通道進一步切除淋巴結或胰尾等組織, 入刀處應固定為脾外緣側腹膜, 分離方向應沿Toldt間隙向右。胃脾韌帶的主要系膜組織則為胃背系膜, 且與脾腎韌帶相互結合。

2. 2 十二指腸系膜及其間隙 胰十二指腸筋膜主要為胰腺前筋膜延續并合并升結腸系膜形成, 游離該筋膜, 可以發現在其與胰腺固有筋膜之間, 存在大量的疏松結締組織。該間隙可輔助游離量筋膜至胰頭處。而右腎又與十二指腸后筋膜之間存在1個名為Treiz的間隙, 沿此間隙可以有效游離相關筋膜, 便于清掃淋巴結。

2. 3 胰腺筋膜間隙 胰腺筋膜主要通過前后筋膜等, 將各延伸入此區域的動脈及其分支包繞, 其中存在著解剖間隙有助于清掃幽門及動脈根部的淋巴結, 同時此間隙又與Treiz及Toldt間隙相連, 易于分離。

3 討論

腹腔鏡手術是根治胃癌的主要手術方案之一, 具有術野清晰、分離精確的特點, 主刀醫生必須具備良好的人體解剖間隙相關知識, 從而選擇恰當的操作平面以盡量降低對患者造成的手術損傷, 提升手術效率[1, 2]。研究結果顯示, 胃背系膜廣泛連接著胃及周邊組織上的系膜及間隙是指導開展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有效操作平面[3], 本研究正是為明確相關系膜及系膜間隙的鏡下解剖學特點。

由研究結果得出以下結論:①在分離橫結腸系膜時往往會觀察到多個間隙, 因此常規手術下很難有效把握解剖層次, 但利用腹腔鏡手術的方案, 則能有效放大術野, 使主刀醫生明確橫結腸系膜與胰腺前后筋膜的分離平面;②脾的存在將胃背系膜劃分為胃脾韌帶和脾腎韌帶, 系膜間隙較為明顯, 可有效指導分離并清掃淋巴結, 但由于皮動脈可能穿行于胰腺, 因此分離時必須保證患者胰腺的安全。③胰腺前后筋膜與橫結腸系膜融合點不固定且沒有明顯的融合界面且越接近胰腺下緣后筋膜越明顯, 同時橫結腸系膜的前后葉間隙越發不明顯, 因此容易出現游離失誤[4]。腹腔鏡下定位胃左血管根部及肝總動脈根部, 應該以胃胰襞和肝胰襞為準, 均由胰腺前筋膜或被膜包繞血管形成。胰十二指腸筋膜主要為胰腺前筋膜延續并合并升結腸系膜形成, 游離該筋膜可以發現在其與胰腺固有筋膜之間存在著大量的疏松結締組織。該間隙可以輔助游離量筋膜至胰頭處。而右腎又與十二指腸后筋膜之間存在1個名為Treiz的間隙, 沿此間隙可以有效游離相關筋膜, 便于清掃淋巴結。

總之,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相較于傳統剖腹手術, 具有顯著的不同點, 主刀醫生必須有效地掌握相關系膜及系膜間隙的鏡下解剖特點, 以保證手術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況飛.胃周淋巴結的解剖定位與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淋巴清掃的相關性研究.南昌大學, 2013.

[2] 徐建, 劉忠誠, 張晨輝, 等.解剖定位標志在腹腔鏡遠端胃癌D2根治術中的應用體會.解剖與臨床, 2009, 14(5):313-315, 319.

[3] 徐建, 劉忠誠, 趙琪琴, 等.腹腔鏡遠端胃癌根治術淋巴結清掃相關解剖學的臨床應用研究.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09, 18(4):318-321.

篇3

1.課程設置不合理。《西方經濟學》的學習需要一系列的先期課程作為支撐,比如《經濟史》、《高等數學》等課程。比如通過學習《經濟史》,讓學生了解經濟學說的發展過程,理解現代經濟學的產生意義。在接觸《西方經濟學》時,對微觀經濟學以及宏觀經濟學理論的理解會加深。現代經濟學中有大量的數學計算、公式推導以及圖形,需要以《高等數學》的相關知識為鋪墊才能完成這些知識的講授。比如在微觀經濟學中消費者均衡理論以及生產者均衡理論,都離不開《高等數學》中的函數求導運算、函數求極值運算。許多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多是剛剛升本的院校,缺乏對西方經濟學課程體系的深層次理解,在課程設置上忽視《經濟史》,有的院校雖然開設《高等數學》,但是卻將其開設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之后,造成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缺乏必要的數學儲備,教學效果不理想。

2.體系過于龐雜。《西方經濟學》旨在研究整個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從內容上看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微觀經濟學又包含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均衡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以及市場理論、生產要素分配理論等。宏觀經濟學包含了經濟總量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通貨膨脹理論、失業理論以及國際貿易理論等。這么龐雜的內容,有的學校將其壓縮為一個學期講授,只能淺嘗輒止。即使在一個學年講授,學生學習起來難度非常大,因為在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以及數學演算能力,知識點環環相扣,一個知識點掌握不好將影響后面的學習。在許多學校,《西方經濟學》課程考核往往出現高分率低、不及格率高的現象。

3.教材選用不合適。當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往往選用國家規劃級教材,比如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濟學》。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來說,這本教材理論難度較大,而且數學推導、數學公式非常多,有些地方甚至達到了中級西方經濟學的難度。國外經濟學教材中結合生活實際的案例非常多,而我國的西方經濟學教材多是對理論、模型的書面闡述,案例非常少,即使有案例往往是從國外教科書上搬下來了,與我們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比如在說明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時,國內教材多用大炮和黃油的產量來說明,黃油不是我們中國人熟悉的東西。在說明消費者均衡時,總是在咖啡和茶葉兩種商品間進行選擇,都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有所差距。這樣案例分析將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4.教學手段相對單一。《西方經濟學》課程的講授依然是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教學中側重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記憶,忽視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多數高校的經濟學課堂,已經實現了多媒體教學,教師利用制作精美的課件講解相關理論,但這種方式僅僅是在經濟學圖形方面清晰,又由于其信息量過大,學生往往跟不上節奏。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依然不能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學生在學習時始終是被動地接受,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二、對《西方經濟學》課程改革建議

1.優化課程設置。作為經管類學生的專業基礎課,《西方經濟學》可以在第二學年開設,在第一學年學校可以開設一些先期的支持課程,比如說《經濟史》、《經濟學說史》、《高等數學》等課程,為學生后續的《西方經濟學》的學習奠定基礎。《高等數學》課程應該與經管類專業的學科特點相聯系,多增加一些經濟應用知識,有利于學生以后經濟學學習中的數學公式推導和演算。一些管理類的專業由于課時有限,可以將《經濟史》課程開設為選修課程。在課程設置上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積極開設學術講座。授課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科研項目,為學生開設專題性質的學術講座,使得學生可以了解當前經濟學的發展前沿。學校也要積極聘請企業、其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為學生開設講座,使學生獲悉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和企業改革發展的現狀,激發其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

2.科學選定教學內容。經濟學經歷上百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其系統而完整的理論。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即使用完整的一個學年來學習也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從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來看,教學中要做到理論與實際的關聯,突出重點和難點,緊緊把握注重實踐的教學原則。所以在《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安排上,要做到合理劃分重點與非重點內容,堅持以講解重點和難點內容為主,非重點內容簡單一提或者讓學生課下自我閱讀,增強實踐性。以微觀經濟學的講授為例,講解內容涉及均衡價格理論、彈性理論、消費者均衡理論、生產理論、市場理論、市場理論以及生產要素分配理論等內容,但是每一部分要突出重點,重點的多講,不重要的少講或者不講。比如彈性理論要重點講解需求的價格彈性,需求的收入彈性、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以及供給價格彈性可以少講或者不講。在講解需求價格彈性時,重點講其計算、分類,特別是需求價格彈性在實際中的應用。要結合生活實際給學生詳細講解“薄利多銷”、“谷賤傷農”問題,讓學生用抽象理論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3.本著“基礎、實用”的原則選擇教材。《西方經濟學》教材的選擇也要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要以“基礎、實用”為原則。一方面教材要注重對基本原理、概念、模型的解釋和闡述,對于一些很復雜的數學證明可以適當省略。比如在介紹利潤最大化原則時,注重對原則的理論解釋,極限求導運算可以忽略。在介紹短期生產時邊際產量與平均產量之間關系時,可以通過舉例來講解,沒有必要構造生產函數通過求導來運算。有些教師在講解中過分注重對數學公式的推導,而忽視了模型本身的經濟含義。以文科生為主的經管類學生本身數學基礎比較差,對數學推導接受起來難度大,又不理解模型的經濟含義,進而對《西方經濟學》課程產生畏懼心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實用性,教材中的案例要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微觀經濟學的消費者均衡理論時,不一定非要用咖啡和茶葉作為消費者抉擇的商品,完全可以換成同學們更加熟悉的商品,比如是饅頭和大米之間的選擇、雪糕和飲料之間的選擇等。宏觀經濟學中在講解就業理論時,應該多講講我國的就業現狀。在講宏觀經濟政策時,財政政策要給學生講清我國近年來政府支出的規模、稅率的變動,貨幣政策要給學生講清楚我國非市場化的利率變動歷史,引導學生思考政府這些政策的目的所在。這樣學生會感覺經濟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經濟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真正地掌握有關理論,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4

《中級宏觀經濟學》是《初級宏觀經濟學》和《高級宏觀經濟學》的過渡性課程。《初級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國內著名專家和學者們編撰的經典教材。這些教材所涉及的內容、確立的理論體系、章節構成基本一致,因此教材特點也相似。一般認為《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重點在于經濟學理論的傳授、解讀經濟學章節之間的關系,厘清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強調經濟學原理的融會貫通。在這一教學目標的要求下,加之教材所具有的嚴謹性特點的約束之下,《初級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嚴格且豐富、教學手段單一、有較強的數學化傾向。《高級宏觀經濟學》一般直接選用國外原版英文教材,目前國內只有極少數“985”高校針對本科生開設《高級宏觀經濟學》,多數學校的這一課程是在研究生階段或者博士階段開設,選用教材各不相同,但多為英文原版教材。《高級宏觀經濟學》除了有系統性、連續性強的理論外,還有若干的宏觀經濟學學專題問題的研究。因此,《高級宏觀經濟學》與《初級宏觀經濟學》所涉及的理論研究方法、理論構建方式以及理論體系完全不同。《高級宏觀經濟學》強調科學研究方法的先進性,注重學科前沿性問題的探討,授課內容多以專題的形式展開,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授課方式上相比《初級宏觀經濟學》而言也是多樣的,較多的采用presentation和seminar形式。《中級宏觀經濟學》則正好處于兩者之間,中級課程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較為全面、深刻地理解宏觀經濟規律,從而實現從具有“基礎理論”到掌握“系統理論”的飛躍。如果說《初級宏觀經濟學》是讓學生運用宏觀經濟學理論來認知宏觀經濟現象,那么《中級宏觀經濟學》就是讓學生獲取一種解讀經濟現象的能力。通過《中級宏觀經濟學》的學習,使得學生能夠在觀察社會經濟現象時總結歸納出一定的規律,并結合相應的宏觀經濟理論進行深入的分析,得到該現象的合理解釋。相對于《高級宏觀經濟學》而言,《中級宏觀經濟學》所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邏輯更加嚴密,所涉及的內容更加豐富,能夠彌補其理論完整性的不足;《中級宏觀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與經濟社會聯系更加緊密、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其現實意義更明顯,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更加直接明顯;《中級宏觀經濟學》研究問題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相對《高級宏觀經濟學》而言比較簡單,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不至于經濟學過分的“貴族化”。如果說《高級宏觀經濟學》對多數經濟學本科生來說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那么《中級宏觀經濟學》就是低調的奢華。

二、《中級宏觀經濟學》是解讀其他經濟學課程的基礎性課程

《中級宏觀經濟學》是解讀其他經濟學課程的基礎性課程。經濟學專業特別強調學生的經濟學理論功底和分析工具的運用,這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由于經濟學所涉及的內容廣泛,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樣,譬如《計量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等課程所涉及的經濟學理論和知識充滿著復雜的數學推導,缺乏現實經濟背景的融入和經濟學內涵的解讀;制度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所研究的問題專業而深入,既可能有復雜的數理模型,又可能有論證嚴密且極其抽象的理論描述,也可能有復雜實證分析,還可能有充滿爭議的案例。學生若沒有學習《中級宏觀經濟學》,若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經濟學修養,一般理解起來就相對困難,不能夠了解數學背后的經濟學含義,或對經濟學的真實世界背景了解不深,同時也容易被數學公式和符號所迷惑,從而影響學生的其他課程學習效果,同時還會降低科研興趣和科研能力,也可能使得少數學生對自己過度自信,在解讀問題時容易出現理解的偏差,從而產生知識應用上的偏誤。

三、《中級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專業學生科學研究的基礎課程

《中級宏觀經濟學》是筆者所在學校經濟學專業學生科學研究的基礎課程。作為國家二類特色專業,科研是本院經濟學專業學生的一大特色。本院對本科生發表學術論文和申報科研課題給予獎勵,并專門針對本科生制定了科研計劃和獎勵辦法。筆者認為科學研究必須由興趣使然才能持久、才能出成果,科研興趣是學生從事科研的基礎和動力。《中級宏觀經濟學》的教學與學生的科研興趣有緊密的聯系。首先,在涵蓋的內容上,《中級宏觀經濟學》比初級和高級宏觀經濟學更為廣泛,《初級宏觀經濟學》更注重宏觀經濟理論的一般性,缺乏深度和廣度,而《高級宏觀經濟學》更密切的關注宏觀經濟學這一學科的前沿性問題,雖有深度,但太難問題也比較專一。其次,從《中級宏觀經濟學》提供的理論供給來看,要遠多于《中級宏觀經濟學》。再次《中級宏觀經濟學》與現實經濟社會現象結合更為密切,留給學生解答和提供思考的空間要大于初級課程。經濟學是一門應用學科,重在解釋現實世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曾經說過,誰能夠解釋中國經濟現象,誰就能夠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不同于西方一般市場經濟國家,也不同于世界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中國有著自己特殊的國情和歷史,中國現階段需要迫切解釋的經濟現象和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并不需要運用到高深的《宏觀經濟學》教材所提及的主流經濟學的熱點和前沿問題,但是又并非初級經濟學理論知識輕易能夠解釋清楚的。若忽視《中級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往往會導致學生無法將已經學習到的經濟學知識應用到分析和研究實踐之中,這樣的脫節當然會影響學生的科研興趣和科研能力的培養。

四、《中級宏觀經濟學》是認識經濟學方法論的實踐性課程

《中級宏觀經濟學》是認識經濟學方法論的實踐性課程。目前,經濟學專業招生過程中絕大多數學校更愿意招理科生。因此,經濟學專業本科生多數為理科生,這一類學生在學習《宏觀經濟學》時相比《微觀經濟學》要難度更大一些,因為微觀經濟學更具有邏輯性和系統性,基本理論都是從行為主體的理性出發,運用最優化的方法推導出各個微觀主體的行為選擇,這一思路與理科生的思維方式比較接近。《宏觀經濟學》則不然,在其對復雜的宏觀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的時候,經濟學家們往往無法達成統一的認知,意見分歧大,爭論激烈。也就形成了宏觀經濟學的眾多流派,這些學說基本都無法做到同時具備邏輯一致性、與事實保持一致和成功預測的要求。這就容易使得學生對《宏觀經濟學》產生困惑,因此,《中級宏觀經濟學》的開設,就能夠比《初級宏觀經濟學》更為深入地學習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各個流派,更細致地了解各個流派產生和發展的現實經濟背景,更清楚地了理解宏觀經濟學的演進和發展。在學習宏觀經濟學各個流派的過程中,學生將接觸到不同的分析方法,如歸納、演繹、經驗檢驗和歷史的分析等,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一學習過程也是學生們對經濟學方法論的進一步學習、適應和掌握的過程。

五、《中級宏觀經濟學》是為研究生階段學習創造條件的補習課程

篇5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 教學改革 創新

宏觀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總體經濟運行的規律及政府的政策和行為如何對總體經濟產生影響的科學,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掌握其中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來對現實的經濟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其課程本身的理論性強,而民辦高校校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傳統的教學模式及考評體系下,很難保證保證教學的效果。

一、宏觀經濟學課程特點

(一)宏觀經濟學理論性強,抽象且復雜

作為一門理論性極強的學科,宏觀經濟學沿襲了微觀經濟學的抽象分析方法,通過提出嚴格的假設前提,去創造一個純粹的理論分析框架和環境,而這種抽象的理論分析對于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前導課程只有微觀經濟學的學生來說有較大的難度。宏觀部分中的大多數理論模型及公式推導也需要學生具備相應的高等數學的基礎,這對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二)圖形是重要的分析工具,給初學者造成不小的困擾

宏觀經濟學理論可以通過平面圖來形象直觀的反映。但一個最終結論的得出可能需要很多圖形來推導出來,這就使得學生花費很多時間來研究這些復雜的圖形,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有相當大一部分學生僅僅為了應付期末考試而去記住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圖形,這對整個宏觀經濟知識體系的掌握并沒有太大的用處。

二、民辦高校宏觀經濟學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一)教學模式被動,手段單一,無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在當前的經濟學教學中,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普遍存在,教學手段也多以板書為主。多媒體雖然在教學中有了較多的應用,但板書仍是主要的教學手段,授課的直觀性不強。教學模式上,傳統的講授式-考核式模式及“灌輸教育”無法將課堂知識與實際問題有效銜接。現在很多高校講授經濟學課程的老師,雖然嘗試了許多輕松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教學方法上不敢有所突破和創新,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課時量少、貼合我國經濟情況的案例不多限制了學生的理解

我校宏觀經濟學34學時的課時安排量,相對于這門課程的特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顯然比較緊張。而宏觀經濟學圖形展示及公式推導又需要耗用較長的時間,學生也要有充足的時間來自己練習及消化所學知識。因此,要在規定的課時下完全吸收課堂所講的內容還是有很大的難度。

且從當前教材的選取上來看,教材中與我國經濟相關的案例較少。這樣導致了課堂上主要講理論與我國的宏觀經濟實踐缺乏緊密結合,使學生無法正確認識本課程學習的現實價值,很難學以致用。

(三)學生及教師考評方式也影響力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直接影響到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諸多環節 ,但無論是教務處對教師教學效果好壞的評價, 還是老師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都主要依據評教分數或考試分數 , 這種評價方式也會使老師和學生都忽略了課堂之外的社會實踐學習。事實上 , 宏觀經濟學的許多經濟學理論都是從社會實踐中抽象出來進而又用于解決社會問題的。

三、宏觀經濟學教學改革及創新的幾點建議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勢,引入探討式教學方法

與板書相比,多媒體教學具有明顯的優勢。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先對教材的重點進行歸納和梳理,然后將國內外最新的教學內容、精彩片段、財經熱點等,通過多媒體教學來展示,激發學生對宏觀經濟學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宏觀經濟學中有大量的復雜圖表和數學推導過程,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后,不僅可以節約教學環節所用時間,還能讓學生對知識點感受的更生動具體。

宏觀經濟學本身就是一種分析解決問題的工具,其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思維過程同結果同樣重要。因此,為了能夠使學生學以致用,必須進行教學方法改革:首先,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所有的教學活動通過小組小組集體行動來完成,其次引導小組關注經濟熱點,并組織小組討論、小組比賽,教師最后點評,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宏觀經濟學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二)增加教學課時量,應積極推廣案例教學。

由于學生本身基礎薄弱 , 而宏觀經濟學課程的知識量又大 ,分析工具的理解及運用又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如果要實現本科階段中級宏觀經濟學的教學目標, 那么在教學安排上適當增加課時 , 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課時量增多的同時,教學進度也放緩了,教學內容可以加入更多的貼合中國實際的經濟熱點案例供學生思考和分析,可以增強經濟學理論的實用性,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改革考核方式和考核標準

改革成績的考核方式,將課堂表現、小組參與度、及自主性思考納入考核范圍。首先將課堂表現和參與互動的情況納入總成績中,對于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情況進行全過程跟蹤考核,這部分成績可以占總成績的 20%。其次,從學期初就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整個學期中的所有考核都以小組為單位,實時跟進小組完成任務的程度、小組成員的參與度、小組排名的上升情況業,對這部分的考核決定小組成員的集體分。第三,根據實時的經濟熱點問題,布置各小組成員思考,并形成小論文,這部分的考核要拉開檔次。最后,結合期末試題,綜合考核每個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宏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因此,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還需我們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以提升宏觀經濟學的整體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韓紅蓮,張紅程. 提高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的體會[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7,( 6) .

[2]趙棟強.“西方經濟學”教改中存在的問題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1,( 22) .

篇6

西方經濟學是財經類高校的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是西方人研究經濟問題的總結,是研究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的科學。這門課程作為一門理論課程具有抽象性、系統性、對數學工具的依賴性等特點,正是因為這些特點,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困難,學習積極性不高,使得這門課程的及格率不高。但是西方經濟學學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例如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貿易、會計學等課程都需要扎實的西方經濟學的基礎。因此,提高西方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探索新的教學方式迫在眉睫。

一、參與式教學方式的內涵

(一)參與式教學方式的概念

參與式教學方式是一種合作式或協作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以學生為中心,采用靈活多變、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使學生能深刻地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這種教學方法能在師生之間營造一種平等、快樂、健康的學習氣氛,并且實現了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統一,引導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利于改變目前很多學生“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扔筆記”的現狀,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參與式教學方式的理論依據

1.心理學的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關系的理論。心理學將人的需要分為外在性需要和內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準和指向的目標或誘激物是當事人本身無法控制,而被外界環境所支配的。內在性需要的滿足和激勵動力則來自當事者所從事的工作和學習本身。當事者可從工作或學習活動本身,或者從完成任務時所呈現的某些因素而得到滿足。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的關系是:(1)當外在激勵強而內在激勵弱時,工作或學習變得枯燥無味。當事者將自己的工作或學習只看作是外在激勵的推動。(2)當外在激勵弱而內在激勵強時,工作或學習變得有趣、有意義和有挑戰性。(3)當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均弱時,工作或學習變得索然無味,并缺乏具有誘激力的報償。(4)當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均強時,工作或學習變得引人入勝并具有頗富誘激力的外償。參與式教學法能夠加強學生的內在激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由于內在激勵來自學習的趣味、意義和挑戰性,學生便能克服困難,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和滿足。在參與式教學法中,來自教師的表揚和鼓勵,也使外在激勵加強。在這種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都得到加強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效率會得到顯著提高。

2.弗洛姆的期望理論。該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是決策者,人們往往會在各種可供選擇的行為方案中選擇最有利的行為。但是,每個人在智力和認識備選方案的能力上是有限的,因此,只能在備選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認識能力的有限性的范圍內進行選擇。參與式教學法有利于學生自我設計,根據自己的興趣拓寬知識面,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參與式教學方式的形式

1.正規的參與教學法。該方法是小講課和分組活動的結合。先由教師小講課然后學生進行分組活動。分組活動可以采用多種靈活方式,以小講課的內容為核心進行實戰演練,通過學生之間的互評或者是教師評論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小講課所學的內容,并且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正規的參與式教學法以學生和內容為中心,鼓勵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最終制定出項目的研究或實施方案。

2.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融入參與式教學法的元素。這種方法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參與式教學方法的結合,方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1)開放式的教學內容。本科教學通常是向學生講授有定論的問題,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注意給學生介紹一些存在爭議的問題或者是老師正在研究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思考問題。(2)提問式的講課。在授課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提問題,問題可以由其他學生回答也可以由教師回答。(3)無標準答案的習題。多做這種習題有助于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4)論文形式的考試。教師可以進行考試改革,變閉卷考試為寫小論文的方式,題目可以學生自己定也可以是老師研究方向的問題。

二、參與式教學方式的優越性

大學教育不僅要交給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參與式教學方式與傳統的“填鴨式”式的教學方式相比較具有優越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發揮學生潛能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參與式教學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學會查找資料,閱讀資料并進行思考、演練,每一個過程的參與都讓學生最大可能的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優勢,同時文獻收集和閱讀、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組織、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最終形成自己的創新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參與式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牢固的掌握專業知識,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心智成熟。當學生獲得教師及同學的鼓勵和肯定的時候,必然會收獲成功的喜悅和滿足,從而建立強烈的自信和表現的欲望。

(三)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參與式教學方式中的分組討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從開始收集資料到資料的整理匯總,小組成員需要配合完成,對于極富個性和急于在心理上獨立的大學生來說這就是學會與他人相處和共同完成任務的鍛煉機會。

傳統的教學觀點認為老師和學生之間是“教育和被教育”的關系,教師一定比學生知道的多,教師一定是正確的。而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的老師或者不同的學生看法可能不相同。學生對老師不再是盲從,他們對問題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且這種見解有可能具有合理性。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參與式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和老師很好地交流,學生能從老師那里學到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老師能夠從學生那里吸取新鮮的血液,能夠課程內容的深化。

三、西方經濟學中參與式教學方式的應用

(一)讓學生講授部分課程內容

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書本上的知識都是由教師來教授的,而參與式教學方式中,教師可以選取適當的內容讓學生來講授,這部分內容要求相對簡單并且是非重點內容。例如微觀經濟學緒論中的第4節經濟學的發展歷程,這一節不是重點內容而且適合學生自學。可以將班上的學生分成4組,分別負責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凱恩斯革命四個階段的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書本之外的資料的搜集,要學生了解每一個階段產生的歷史背景、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傳記、理論觀點、理論的合理性和缺陷等等,然后每一組制作一個課件,派出1個代表講演10分鐘。完成之后先由班上其他同學對作業進行評論,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給出每一個組的成績。這種學習方式學生是很喜歡的,因為這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提高。在西方經濟學中適合這種教學模式的內容還有很多,比如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消費理論、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等等。

(二)學術前沿問題介紹

經典的經濟學理論已經形成比較固定的系統,但是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產生出新的理論和觀點解決新的經濟問題。我們現在給二年級的本科生所教授的西方經濟學主要是新古典經濟學,而現今的產權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等所謂的非主流經濟學發展很快,有取代主流經濟學的勢頭,所以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僅僅介紹新古典經濟學是遠遠不夠的。現實的問題是西方經濟學開設的課時不允許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太多的學術前沿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介紹可以在大三開設中級西方經濟學課程當中教授和討論。

(三)經濟理論在生活中的應用

在高校從事了多年的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每次第一堂課我都會給學生講明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好處,這雖然有一些實用主義的影子,但是一門課程在實際生活當中能夠有用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而且這種方法要貫穿全部的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比如在微觀經濟學中講授彈性理論的應用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去超市調查哪些商品經常打特價,而哪些商品價格幾乎不怎么變動,哪些商品經常在一起搭配銷售等等,然后分析其背后的經濟學原理。在成本理論中介紹機會成本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討論在生活中這個概念的應用,比如大學畢業以后學生是參加工作好還是繼續讀研究生好呢?引導學生使用機會成本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最佳選擇,也讓學生對于人生中的得失有積極的正確的態度。在講宏觀經濟學時,可以要求學生關注每年和每季度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了解這些數據背后的經濟意義。在通貨膨脹理論這章講到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思考今后到底應如何理財。總之,要讓學生知道經濟學是一門非常有用的科學,他們會非常慶幸自己在大學學過這門課程。

(四)熱點經濟問題討論

篇7

【關鍵詞】經濟學教育 中外比較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2-0008-03

【Abstract】Overseas economics education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specialty setting,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eaching method. Economics education in China has some weakness, such as too detailed and narrow specialty setting, curriculum lacking support of related subjects, and teachers’ weakness in teaching.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set specialty and curriculum reasonably,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tandardize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Economics education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Education method

隨著經濟社會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社會對經濟學人才的需要在內在素質和知識結構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對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經濟類專業本科生在我國高等院校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培養的好壞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本文從經濟學類本科生的教育模式入手,先分析了國外經濟學本科生培養模式的特點,進而總結了我國經濟學本科生培養模式的現狀和不足,最后指出了國外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一、國外經濟學教育的特點

1.專業設置

在美國,報考本科時并不報考哪一個專業,而只報考哪一所學校,學生入校一年以后才選擇主修專業。美國的本科生教育總體來說偏向于綜合素質教育。主修專業并不具體到諸如國際金融、財政學、保險學這樣的細分學科,而只是在經濟學、政治學、數學等大類中選。美國本科教育通常分為兩軌:一個是普通軌,另一個是優等軌。普通軌的學生一般不需要寫畢業論文,而對優等軌的學生要求高一些,除了需要撰寫畢業論文外,還為他們單獨開一些課程。因為有一流的經濟學家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比較規范,特別是在主要的研究型大學中。

德國大學的本科教育與碩士生教育是結合在一起的。德國大學內不設學士學位,學生獲得的第一個學位相當于我國的碩士學位。大學學習分為兩個階段:基礎階段和專業階段。基礎階段相當于我國的本科教育階段,專業階段相當于我國的碩士生階段,把二者結合在一起,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高級的專門人才。德國大學內經濟學類專業分支少,但專業覆蓋面廣,主要開設4類經濟學類專業,分別是國民經濟學、企業經濟學、經濟學和經濟教育學。

2.課程設置

美國的經濟學本科一年級實行通才教育,即學生必修公共課如各國文化、歷史、生物學原理、心理學原理、經濟學原理等,這些課程屬于一個受教育的人應當具有的知識。這意味著美國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往往要上很多其他學科的課程,防止學生過早偏科。二年級選主修專業后,經濟學專業的學生首先必修中級宏觀、中級微觀、計量經濟學(包括概率統計)、微積分和線性代數等課程。此外,還需選修一些專業課程。

美國大學的專業課程數量眾多,具備很強的選擇性。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系開設的本科課程包括:經濟分析的基本方法、微觀經濟學理論及其數理分析、宏觀經濟學及其數理分析、價格系統的描繪和分析、計量經濟學模型及預測等。這些課程設置體現出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系重視數理經濟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經濟學系開設的經濟學課程多達百余門,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經濟政策分析、勞動經濟學等。課程設置數量越繁雜,就越能給學生以更多更靈活的選擇,越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經濟學理論學習和具體應用的相互結合,也越有利于任課教師把自己的研究領域和興趣結合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美國高等院校通常每年都要淘汰5%左右的與社會發展要求不符合的舊課程,增加9%左右的新課程,從而不斷使課程推陳出新。彈性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有利于解決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與社會需要的矛盾,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在德國的大學內,除了經濟教育學專業增設教育類課程外,所有經濟學專業的基礎段課程基本一樣。基礎段課程以必修課為主,學生對課程內容和教授人選基本沒有選擇性,從而保證讓所有的學生具有扎實和較為一致的經濟學基礎。專業段課程的選擇余地較大,不同專業學生可以跨專業選擇課程,即使是同一專業,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未來的就業傾向選擇不同的課程。

3.教學模式

國外大學非常重視經濟學基礎課的教學。大量經濟學研究者,從經濟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到一般教授,都活躍于教學一線。在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高校的經濟學系任職的全職教授,也都親自給本科生上課。他們在向學生傳授經濟學知識的同時,還以自己的學術成就和個人魅力影響著學生。一流的師資力量為培養經濟學人才提供了基礎。日本的大學一方面鼓勵大學教師到企業兼職,同時也聘請社會實踐經驗豐富的成功人士來學校講學,為進一步拓寬學生視野、完善知識結構開辟了途徑。

國外大學注重教學方式的靈活性。美國的大學教師在教材的選擇、教學方法的設置和考試形式的安排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不會對學生進行大量知識的灌輸,而是采取實驗、案例、討論等形式多樣的授課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很多專業課程都是小班授課,討論氣氛很活躍,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扮演主要的角色。教師的課堂教學不是照本宣科地講授知識,讓學生拼命記筆記,而是注重讓學生閱讀、思考和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靈活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國外大學課前和課后的閱讀量巨大。美國的大學教師在課堂講授結束前,通常會推薦若干參考書讓學生課后閱讀,以鞏固和擴充知識,并為下次上課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堂討論的內容是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且往往是該門課程考試的主要內容。學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充分準備,這樣,能使學生充分發揮其積極主動性,既能使他們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

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活動。在美國一些高校非常重視學生是否具備融會貫通、動手實踐的能力。美國高校的學術氣氛非常濃厚,經常舉辦各種學術講座,組織大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組織有關專家定期座談,讓研究生給本科生介紹他們自己做科研的體會,讓學生開闊眼界,了解某一學科的最新發展,獲取本門學科的最新信息。學校還為大學生從事科研創造有利的條件,如向學生提供必要的經費,讓學生使用高校的計算機系統,實驗室24小時向學生免費開放,以激發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鼓勵他們開展各種科研活動。

二、我國的經濟學人才培養現狀

從現有的我國高校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來看,各高校普遍在教師結構、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人才培養效果。

從專業設置來看,顯得過于細化和狹窄。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高校經濟學類專業點的增加,經濟類專業的劃分也越來越細,而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單一,缺乏靈活性,僅局限于滿足某一個特定的部門或崗位的需要。長期以來,經濟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高級專門人才”之上,強調專業與工作崗位的“對口”,試圖把學生培養成從事某一部門工作或完成某一崗位職責的專家。這樣的專業口徑設置過于狹窄,導致學生無法獲取廣博的知識,缺乏知識的綜合性和崗位的適應性。學生畢業后所能勝任的崗位已按照培養目標予以定格,擇業上受到極大的限制。目前,有的大學已開始對專業口徑和培養目標設置過窄問題進行嘗試性改革,在本科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逐漸由學年學分制過渡到自由選課學分制以及彈性學分制。

從課程設置看,與細化的專業設置相對應的是針對性極強的專業課程設置。當前,經濟學各個分支之間的交叉欠缺,而且經濟學學生對于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法學和自然科學等系統知識了解甚少。大學過分強調專業教育,對經濟學類專業學生進行通識教育不夠。具體表現為:一是經濟專業課程與非經濟專業課程比例失調,非經濟專業課程的設置無論在量上還是質上都不夠。經濟學專業必修課程設置偏多,選修課程偏少,必修課程范圍過窄,可選擇性不大;二是在公共課程中過分強調外語的作用,輕視其他諸如體育、大學語文等課程的傾向,未強調各類課程在整個經濟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導致學生學習上“偏科”等不平衡現象產生。

從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來看,側重于課堂教學和閉卷考核,滿足于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現有的經濟學課程大部分都是灌輸式的講授,學生來不及消化,課堂教學偏重理論知識傳授,忽視實踐性教學環節,缺乏聯系實際。由于學校缺乏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和管理,只有少數學生能真正進入企業或事業單位進行實地考察和實習。有些學生往往忙于求職或考研,無心從事深入的社會實踐活動,實習的效果并不顯著。

從師資隊伍來看,當前高校擁有高學歷的青年教師不斷增加,這對于高校教育引入新思想、新觀點和新方法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需要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作為支撐,這使得青年教師很難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學上,影響了教學效果。另外,很多學術造詣高的教師或從事專門領域研究的學者很少與學生交流,學生很難從他們身上汲取營養。

三、對我國的啟示

1.淡化專業界限,縮小專業差異。

經濟學教育應淡化專業界限,縮小專業差異,強調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融會貫通。可以考慮用單一的專業格局代替原來的多專業格局,實行經濟學學科專業融合。將經濟學科作為一個專業進行招生和培養,使學生接受更加廣泛知識的“無領域”科類的教育。學生入學后的前一兩年全部接受基礎課程學習,進入高年級后,接受專業課程學習,即對所有入學新生事先均不確定專業方向,根據學生入學后的情況確定專業方向。此外,逐漸改變單一的學科培養制度,建立富有彈性的主輔修、雙學位等修讀制度。

2.完善課程設置、優化課程體系,課程設計應與國際接軌。

現在經濟學學科的課程設置側重于專業化理論教育,還需要適當擴展基礎課程覆蓋面。在公共基礎課方面,學生的課程設置還要適當增加理工類、人文思想類的課程。構建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有機體系,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加厚通識教育課程、夯實學科基礎課程、精煉專業主干課程、擴大專業選修課程、完善實踐類課程。在課程體系優化設置中,既重視經濟理論的學習,又突出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既重視學科課程,又重視社會實踐課程。同時為學生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數學類課程、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等基礎課程適當增加學時數和課程深度。

3.更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是提高經濟學教學效率和整體水平的關鍵舉措之一。在教材選擇上優先選用國外優秀教材。歐美的經濟學教材較為系統、科學和生動,案例多,知識更新快,能夠及時結合經濟學學科發展前沿加以完善。推廣和借鑒其他學科和國外大學的先進經驗,始終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處于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位置。

4.強化實踐教學,提升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為了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經濟學教學必須加強實踐性環節。應將實踐教學作為完整的教學體系納入培養方案,與理論教學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實踐教學內容應不斷更新,實踐教學體系應不斷完善。

5.創建師資建設機制,優化師資隊伍。

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是專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應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和授課技巧,通過言傳身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改善經濟學專業教師學緣結構,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策略,積極加大教師的培訓和深造力度,并做好引進人才的工作。

6.規范對教師和學生的考評制度

對于教師教學采取諸如學生評議、同行評議和專家評議等方式進行考核,以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實行嚴格的中期考核制度,并鼓勵學生關注現實,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考核形式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如筆試與口試相結合,加強對社會實踐、論文寫作、團隊活動以及社區交流等活動的考核,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 丁浩.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市場周刊,2008(10)

2 劉輝煌、李峰峰.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設置的國際比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5(6)

3 錢穎一.經濟學科在美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1(6)

4 孫靜、柯美錄等.國外經濟學本科生培養模式研究及其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發――以勞動經濟學專業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

5 唐志良、劉建江、楊海余.經濟學學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0(3)

6 王艷.中日經濟學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現代日本經濟,2005(2)

篇8

關鍵詞:會計學;卓越會計師;實踐教學

基金項目:2012年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12480)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9月19日

一、地方本科高校“卓越會計師”角色定位與能力框架

(一)角色定位。面向國內大中型企業,服務于地方經濟,面對具備“卓越”能力和素質的學生,培養熟悉最新會計法律法規,能夠獨立承擔行業會計業務,具有系統的會計學、管理學、經濟學以及經濟法律法規等知識,具備較強的會計核算與分析、財務預算與決策、審計與稅收籌劃等方面的能力,具備一定創新素質的會計管理人才。

(二)未來職業體現

1、畢業目標:0培訓就業;

2、1~3年內目標:達到企事業單位財務骨干、會計主管、財務總監的能力與素質;

3、5~10年內目標:取得注冊會計師、注冊評估師等職業資格證書。

(三)能力框架。卓越會計師應遵循“知識體系――崗位技能――卓越能力――執業能力――職業素質”的基本框架進行分層交叉培養,層次劃分如下:第一層次――會計基礎理論知識;第二層次――會計分工崗位知識;第三層次――財務管理崗位知識;第四層次――綜合會計業務運作能力;第五層次――創新創業能力;第六層次――會計執業能力和會計職業素質。

二、基于“卓越會計師”理念的培養方案設計

卓越會計師應按照校內校外聯合培養的模式進行,即實行校內“專業認知+專業技能+專業創新”+校外“執業能力+職業素質”的“3+2”培養模式,是指校內對學生按照“專業認知+專業技能+專業創新”三方面進行階梯型培養,同時在校外以“社會精英會計人才”擔任的社會兼職實踐教師在其所任職企事業單位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執業能力+職業素質”培養。其中,“專業認知”包括學科基礎認知和會計專業認知;“專業技能”包括專項會計崗位運作能力、財務崗位運作能力、綜合業務處理能力;“專業創新”包括創新、創業能力兩部分;“執業能力+職業素質”是指會計職業道德素養和會計職業能力素質。校外培養部分通過聘請企事業單位會計主管或中級會計師職稱以上企事業單位的“精英會計人員”作為校外兼職實踐導師,安排學生在兼職教師所在單位進行真實業務的處理,由校外兼職實踐導師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執業能力+職業素質”的培養,從而使學生走向社會即能成為合格會計員工投入工作。

(一)強化理論知識體系基礎,構建職業性“模塊化”選修課程體系

1、公共基礎平臺課程。包括語言類課程(大學語文、大學英語);政治理論類課程(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等);計算機類課程(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等);人文素質類課程(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公共體育等)。

2、學科基礎平臺課程。包括管理學類課程;經濟學類課程(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數學類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法律類課程(經濟法、稅法等)。

3、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包括初級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高級會計學、財務管理學、成本會計學、管理會計學、會計信息系統、審計學等。

4、專業選修模塊課程。包括專業限選課程、模塊方向課程以及任意選修課程。其中,模塊方向課程是在會計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基礎上,構建具有特色的職業教育能力模塊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例如行業會計模塊,課程可設置非盈利組織會計、銀行會計、酒店會計、醫院會計等;會計控制模塊,課程可設置會計制度設計、內部控制、職業道德與行業規范、審計案例等。

5、公共選修課程。公共選修課程包括應用寫作、自然科學類課程、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等。

(二)建立“教師-會計師”有機結合的“雙證型”師資隊伍

1、基礎理論課程由“雙證型”優秀校內教師擔任。優先聘任具有全國會計師職稱證書并且具有會計工作經歷的教師作為“校內專業導師”。

2、擴大“雙證型”教師數量,提升“雙證雙師型”教師素質,改善教師隊伍結構。應選派教師定期到企業進行會計實踐培訓,或者參與聯合企業會計業務操作,提升任課教師的會計實踐能力,強化任課教師的會計實踐背景。

校外導師同校內專業導師結合,共同完成專業技術課程講授、專業認知、崗位實訓、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環節的指導。形式可分為兩種:①企業教學顧問。應能舉辦會計專題講座和學術報告,為學生及時介紹會計學科前沿動態和最新成果;②企業兼職教師。能擔任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指導學生完成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內容,并能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會計職業素養。

(三)構建“雙導師型”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是校內“專業認知、專業技能、專業創新”+校外“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培養模式的重點部分,在實踐教學方面對學生的培養通過“雙導師制”來實現,一方面在學校由專業教師通過課程實驗和綜合模擬實訓等對學生進行專項會計崗位能力、綜合財務管理能力、創新創業能力進行培養;另一方面由聘請的校外兼職實踐導師在企事業單位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兩方面相互配合,旨在培養擁有卓越理念的“卓越會計師”人才。主要按以下思路和流程進行:

1、校內“專業認知、專業技能、專業創新”培養體系。校內培養由校內導師完成,包括基本認知能力訓練、專項會計崗位運作能力訓練、綜合財務管理能力訓練、創新創業能力訓練。

(1)基本認知能力訓練。重點解決學生對社會和企業缺乏認識和職業體驗不足的問題。通過對制造、服務、運輸等行業的基本構成單元、會計業務流程、財務管理模式的認知,理解會計業務和財務系統在不同行業中的基本特征,了解會計的基本崗位和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同時培養學生的“卓越”理念(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包括兩部分內容:①學科基礎認知。通過管理學、管理經濟學理論課程學習和實驗課程學習完成。學生應系統了解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并能應應用于企業經濟事務認知中;②專業認知實習。專業認知實習要求學生在認識、了解、定位本專業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基礎上,對自己大學四年乃至畢業后3~5年的發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并能夠初步形成“卓越理念”(卓越追求+卓越能力)。

(2)會計崗位運作能力培養。通過對制造、服務、商業等基本行業中會計業務的崗位訓練,使學生了解每個會計類工作崗位的工作流程、業務操作內容,并能熟練模擬每個工作崗位的實際操作,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和實務操作能力。這部分能力的訓練結合會計主干課程例如初級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學、審計學、會計信息系統、稅法等課程的學習來完成,可與相關課程的開設學期同時進行,按照出納、往來結算、成本核算、審計、報稅等會計崗位所需的專項能力要求分項設計實驗內容。這些實驗貫穿于整個本科學習階段,進行持續的不間斷崗位能力訓練。

(3)財務崗位運作能力培養。通過對制造、服務、商業等基本行業中企業財務管理的崗位訓練,使學生了解每個財務管理崗位的方法體系和應用技能,提升學生的財務管理能力,為培養企業未來“卓越會計師”打下良好基礎。這部分能力的訓練按照財務分析、財務預算、籌資決策、投資決策、資本運作等崗位,結合財務管理學課程實驗、管理會計學課程實驗、財務崗位分工實訓、ERP企業經營實戰沙盤演練等完成。

(4)綜合會計業務能力培養。針對“卓越會計師”培養要求,按照企業會計主管崗位的要求,采用仿真企業一個完整會計年度的會計資料,讓學生以會計主管的身份進行會計崗位的分工、工作權限安排、建賬,對整個年度的會計業務進行相應處理,最終進行年終決算,提供年度財務報告。這部分訓練旨在通過對制造、服務、商業等基本行業中一個典型企業會計系統的綜合運作訓練,使學生全面掌握各行業會計信息系統整體運作管理的方法體系和應用技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財務管理能力,為培養企業未來“卓越會計師”打下良好基礎。培養學生勝任會計主管的能力,使學生在校期間即了解并體驗會計主管運作企業整個會計工作的過程。

(5)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專業創新設計旨在要求學生利用所學專業知識進行會計崗位工作流程創新設計、會計業務工作流程創新設計,或者某產品供應鏈戰略和財務管理流程設計、某公司創業計劃設計等。通過以上各種形式的創新創業訓練,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素質。通過專業創新創業設計和大學生科技文化競賽等各種形式,由學生自選作品、自組團隊、設計作品,可進行企業會計崗位工作流程創新設計(例如酒店出納工作流程)、企業會計業務工作流程創新設計(例如醫院藥品采購業務流程),也可設計某產品供應鏈運作流程戰略和財務管理流程(例如某食品企業某食品產品研發、原材料供應、生產、銷售、回款等一系列流程的創新創業設計),也可全面設計某公司創業計劃,模擬企業從注冊創建到實際經營運作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通過以上各種形式的創新創業訓練,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素質。

2、校外“執業能力-職業素質”培養體系。根據學生未來職業規劃,將學生分配給校外兼職實踐教師,在企業相應的特定會計崗位上進行實際工作訓練。具體崗位如出納;稽核;資本核算;收入、支出、債權債務核算;工資核算;成本費用核算;財務成果核算;財產物資的收發、增減核算;總賬核算、會計信息化、會計檔案管理等。具體做法:聘請企事業單位會計主管或中級會計師職稱以上企事業單位精英會計人員作為兼職社會實踐教師,安排學生在兼職教師所在單位進行真實業務的處理,由兼職社會實踐教師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

(1)會計執業能力培養。通過校外導師對學生的會計實務處理工作進行培訓,指導學生在會計實務處理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職業判斷能力和財務管理能力;通過校外導師指導學生進行會計法規和制度在企業中的具體應用處理,從而解決理論知識和前沿的脫節問題,使學生在經過企業實習后切實獲得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提高,并形成對未來會計實務處理的綜合業務能力。

(2)會計職業素質培養。通過校外導師的指導,使學生了解并遵守會計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征的、調整會計從業人員與投資者、企業管理者、政府等各方面關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提高作為會計人員自身的職業品德、職業紀律、專業勝任能力及職業責任等。

主要參考文獻:

[1]姚麗瓊,王菁華,梁旭雯,王浩林.“卓越會計師”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J].財會通訊,2012.8.

篇9

關鍵詞:會計職業教育;學生;能力;知識結構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3)05-0222-02

為適應市場對于會計人才的新的需求,各高校也積極地進行著會計教學的改革,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然而也暴露出一些需要進一步思考,應對的問題。

一、會計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會計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一是不能立即頂崗,二是缺乏后勁,三是眼高手低。具體地說:

(一)不能立即頂崗。從實際工作來看,我們幾乎所有的畢業生都做不到。到單位工作后,仍然需要師傅帶徒弟,帶上個幾個月甚至半年。對于大型組織是可以師傅帶徒弟的,但是,對于目前中國的多數中小組織,特別是小型、微型組織是不現實的。不僅是對新進人人員培訓成本的問題,其實,培訓了能不能用呢?又回到了培訓本身的問題上來了。當然,對學生就業不利。這也是絕大多數組織招聘要求有工作經驗的員工的主要原因。會計這個行業尤其如此。

(二)眼高手低。我國的會計教育和會計職業教育有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傳統的會計教育是指會計知識的普通教育,即學校內的會計課程教育。它側重于以現有的會計教材作為教學主導,通過教師講授完成教學任務。只能是一種不完善的會計職業崗前教育。會計職業教育會計及相關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精確的說就是操作性很強的學科。我們的全日制學員再就業之前,或沒有得到很好地實訓之前,就像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孩子。教他過多的怎么跑和跳的理論和規則,具體地說,教那么多的中級、高級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的理論是沒有多大意義的。這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既浪費了教育資源,也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和金錢。大學教育是可以培養一些中級會計人員,但是,必須在學員有了好的實訓,特別是有了動手能力后,再進行一些中級知識的教育和能力的培養,才有可行性。這就同國內、國外應用型中高級管理人才、會計人才EMBAM MBA、MPAee的培養,為什么一定要招收有工作經驗的學員是一個道理。

1 專業劃分的眼高手低。我國絕大多數會計學院主要設三個專業:會計專業、財務管理專業(或者是會計專業的財務管理方向)、審計專業。其實,財務管理、審計只有在做好會計工作的基礎上才能去做的工作,這是我們行業實際工作的常識問題。本來我們的教會學員操作能力的教學組織就有問題,再去學習以財務管理、審計為主的專業,這些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實際市場需求就差距更大。為了培養有潛力的高級會計人員,往往我們開設了中級會計、高級會計、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課程,浪費了很多時間,結果學生并沒有搞懂,既有害于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而且對他們的職業發展也沒有什么大的作用,有的課程許多人一輩子再也沒有用過。

2 課程設置的眼高手低。我們的會計學院的會計專業經常開設的核心課程主要有:會計學原理、管理學原理、中級財務管理、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高級財務會計、會計信息系統、企業會計綜合實訓。一是,線條粗。二是,核心課程中所謂的高、中、低課程都有,既然這些都是核心課程,可能會均衡教學,沖淡了主題,不符合培養實用型會計人才的需要,更談不上,立即上崗的動手能力的培養。

3 組織教學資源的眼高手低。鑒于這樣的專業劃分及課程設置,教材和培訓對象也就是通用性和單一性,即培訓教材不分高級、中級和初級,培訓對象不分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等,結果造成培訓內容與本職工作需求嚴重脫節。不適合學生就業和今后發展的內容學得太多,難以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實訓的計劃、組織、評價粗略,投入遠遠不足,效果很差。實訓效果差,是大家的共識。

(三)缺乏發展后勁。專業的劃分、課程的設置會影響教學資源的組織,最終會影響我們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潛力的培養。一是,從個人的成長來看,一個在初級會計崗位上做得不好的人,是難以進入中、高級崗位的,這是現實。二是,在做好初級工作的基礎上,要升到中級崗位的話,需要一些條件。比如:人際能力溝通能力(包括尊重別人的能力、換位思考的能力、團隊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綜合能力等。三是,再往高級崗位上升,需要的是概念技能、計劃、組織、指揮、領導、控制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從我們財會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并沒有充分的體現人的成長規律。

專業的劃分、課程的設置會影響教學資源的組織,最終會影響我們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和潛力的形成與發揮。其根本原因,來自于我們會計職業教育本身并沒有能夠按照在培養實用型人才或應用型人才的市場定位之下,做更細致的市場需求分析,做更細化的市場定位,沒有重視從財會人員的成長周期來考量我們的會計職業教育。

二、學生能力知識結構的規劃

(一)動手能力。這是新上崗會計人員,在初級會計崗位上的操作能力。我們要求第一天上班就能獨立頂崗工作。這也是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基本要求。這是我們的重中之重。

(二)人際溝通能力。包括尊重別人的能力、換位思考的能力、團隊能力、與上級和下級打交道的能力、公開說話的能力、文字表達的能力。

(三)邏輯綜合能力。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系統各部分既相互聯系又存在因果關系,應教會學生要有發現這種聯系的意識和一般方法。這是會計人員對組織經營活動分析的基礎。

從實際工作需要來看,大凡能夠成長到中級崗位的會計人員。這三項技能最為重要。

(四)管理意識。包括現代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控制、領導、控制的基本方法。特別是要讓學生真正樹立,會計是經濟管理的工具,會計的主要目只有一個,即為經濟管理服務。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很難。現在的國內開始重視了,我們的會計學專業也開了管理學的課程。就我所接觸到的受過這種管理學教育的會計人員,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不同的報告對象需要不同的信息形式,但是,我們多數會計人員甚至很多高級會計人不懂,拿著會計報表或財務報告向總經理或行政領導匯報工作,結果許多領導特別是中小型組織的領導難以聽得懂他們報告的信息。對于平行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就更不用說有多難了。

(五)學習意識。樹立終生學習理念,培養循序漸進的學習會計、管理和經濟知識的方法。顯然,這對我們學員今后的潛力自我培養和發揮非常有用。

篇10

【關鍵詞】財務管理,教學現狀,教學建議,基本理論,實踐技能,教材建設

一、財務管理課程的特點

《財務管理》屬于管理學的范疇,是門以微觀經濟學為理論基礎,以資本市場為背景,以現代企業為對象,闡述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應用很強的學科。《財務管理》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核心內容,是高等院校的經管類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企業的經營決策者和管理者都應該通曉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是財務管理人員進行公司理財及證券投資人員進行投資乃至人們在日常經濟生活中進行家庭生活理財時應必修的專業知識。其理論性強、公式多、涉及面廣、計算復雜、實用性強,在教與學上都有一定的難度。要學好本課程內容,要求學生有較扎實的會計業務、統計學業務和經濟數學功底。其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早已形成較系統的體系,并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較固定的教學內容。《財務管理》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較強的應用型學科,該特點決定著該課程既要重視理論教學,更加要重視實踐教學。

二、高職高專財務管理的教學現狀

目前在財務管理教學中的現狀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高職高專學生現狀。一般來說,高職院校學生基礎不強,學習主動性不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形象思維比較強,而抽象思維相對較弱。因此,高職學生能較快地獲取經驗性動手技能,對于陳述性的理論知識興趣和掌握方面顯得較弱。

2、高職高專教師現狀。教師本身的實踐經驗欠缺。教師大多是從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高等院校而來。來自企事業單位的極少。他們的文化理論素質較高,但社會工作的實踐能力,實際動手能力相對有限。他們教學過程的組織一般只能按照教材上設計的模式進行。幾乎沒有生動案例,對知識點的講解缺乏趣味性。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是教師在唱獨角戲。很少有教師和學生的雙向的溝通交流。而教師講授的也僅僅局限在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技能上,很少甚至是沒有給學生動手的時間。

3、高職高專的教材現狀。教材內容,不能體現高職教育特色。案例的選取也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制約了同學們系統的理解財務管理的真正意義。財務管理的教學實踐普遍存在著理論教學與實際需要相脫節,教學內容多與教學時數少等諸多矛盾明顯。酷似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多數比較側重于理論教學。

4、高職高專的教學現狀。目前,高職院校在講授這門課時,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務、重傳授輕參與的缺陷。真正突現高職高專的教學特點的不多,相似本科理論式的壓縮教學。對實踐的要求基本上很少甚至是沒有。采用以講授為主的單一“填鴨式”教學,這種課堂教學方法沒有為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財務問題的能力提供必要的訓練,容易造成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差等問題。

課程教學實踐不夠。案例教學和任務驅動教學實施不夠。對知識點的講解缺乏趣味性。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模式,很難達到良好的授課效果。教學方法與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不相適宜、多媒體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相融合。

5、激勵制度的現狀。教師的津貼大部分都與課時掛鉤,這些影響了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改革創新的動力,對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創新缺少激勵措施。教師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動力不足。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建議

任何一門課程要有高的教學質量、好的教學效果,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成了增強該課程教學效果的前提。

(一)不忽視學生課程必備基本理論的教學

誠然,財務管理的理論,經過西方經濟社會一百多年的發展和完善,已經是十分繁雜而系統的了,對于學習理論不太有優勢的高職高專學生來講,不管是能力還是時間上,要學的好,的確有一定的困難。因此,結合高職高專的學生實際,對財務管理的理論的合理選擇,適度刪減部分內容,是必要的。

必備的基本理論知識是該課程及其實踐的基礎。雖然高職教育的重點不在理論研究,但是絕對不能忽視理論教學而單純地強調實踐教學。理論對于實踐而言,其作用就在于為實踐提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礎、方式、方法。同時,理論教學還能為高職畢業生以后深造和提高,或備考會計專業技術資格(中級),打下必備基礎。

(二)加強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的培養

1、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研究。高職高專的實踐環節的教學研究,是高職教育的必要環節。為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要不斷的研究符合高專學生特點的學習和實踐的內容、不斷地研究生動有趣科學合理組織教學的方式方法等等。它是提高高職學生實踐技能的前提和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