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微觀經濟學筆記范文
時間:2023-08-24 17:40: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級微觀經濟學筆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引言
作為國家教育部指定的經管類專業核心主干課程之一,經濟學在全國各個專業財經院校和非專業財經院校的財經類專業課中普遍開設。尤其是微觀經濟學,是大部分經管類專業的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性學科,因其對微積分、線性代數及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有一定的學科要求,加之其理論性較強、邏輯性較強的特性,使得相當數量的學生對其產生愛橫交織的感覺。
二、類比分析在微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的實踐
類比分析(analogical analysis)主要應用在數學物理工程類的學科中,它通過兩個或兩類對象的比較,找到兩者在某些方面(特征、屬性和關系)的邏輯類似點,從而把其中一個對象的有關性質移植到另一對象中去。因此,類比推理是從特殊到特殊的思維方法,其客觀依據是客觀事物的相似性。
相似性是客觀世界的一種普遍性,微觀經濟學的知識體系也不例外。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點闡述知識體系之間的邏輯關系,尤其是具有類比性的知識體系。
(一)類比分析在“彈性”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在講解“彈性”概念時,將經濟學的彈性與物理意義的彈性比較。彈性的本意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是指材料物體對外界力量的反應程度,引出彈性的數學定義。則彈性大的含義是伸縮性強,體現在經濟學中為“可有可無,無所謂”,則其代表為對于中低收入者的高檔消費品。
對需求的價格彈性的講授應相對細致詳細,這樣有助于學生把需求的價格彈性類比到對需求的收入彈性、需求的交叉彈性以及供給的價格彈性等學習中。
(二)類比分析在“d曲線與D曲線的關系”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由于壟斷競爭廠商提供了有差別的且可替代的產品,所以,每個廠商面臨著兩條交叉的需求曲線。d需求曲線體現行業的壟斷性,產品的差別性,表示個別廠商單獨行為時所面對的需求狀況,即某個廠商改變產品價格,而其它廠商的產品價格均保持不變時該廠商的產品價格與銷售量之間的關系。d需求曲線是廠商的理想產量,其斜率較大,相對于橫軸平坦。D需求曲線體現行業的競爭性,產品的替代性,表示許多廠商共同行為時所面對的需求狀況,即集團中的某個廠商改變產品價格,其它廠商也使價格發生相同變動時,該廠商的產品價格與銷量之間的關系。D需求曲線體現的是廠商的實際產量,其斜率較小,相對于橫軸陡峭。
d曲線與D曲線的關系主要有三點:(1)當集團中的所有廠商都以相同方式變動價格時,整個市場價格的變化會使得單個壟斷廠商的d需求曲線沿著D需求線上下平移。(2)d需求線與D需求線相交意味著壟斷競爭市場的供求相等狀態。(3)d需求線的彈性大于D需求線的彈性,即前者比后者更平坦一些。
d曲線與D曲線的三個關系可以類比于成年人尋找配偶進行類比分析。第一,假設某位女青年小G希望自己找到一個理想的男朋友,對男朋友的要求可能有很多理想的條條框框,例如,“高富帥”。這種對異性朋友理想的需求狀態就類似于d曲線。隨著時間的流逝,小G發現,現實生活中并沒有完美的異性朋友。因此,小G就只能調整自己的心理預期,同時這種調整也是圍繞著理想預期來進行調整。這種對現實朋友的需求狀態就類似于D曲線。第二,當理想與實際達到交點的時候,小G就很有可能與之成為戀人,感受到幸福,實現均衡。第三,在此過程中,可以發現,小G對理想朋友的要求高很多,條件也偏多。因此,現實朋友更類似于生活必需品,理想朋友類似于奢侈品,其彈性當然也比實際朋友的彈性大很多了。綜合來看,小G找朋友與d曲線、D曲線的類比關系參見表1。
因此,不難發現,作為微觀經濟學理論中的重難點之一,“壟斷競爭理論中的d曲線與D曲線”之間的三層關系是非常復雜的。作為三本院校的學生,理解這個知識點就更具有難度。但是采用這樣非常生動的類比分析,學生能夠很快地理解其含義,結合對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的利潤最大化方法的五步驟,很快就能完全掌握壟斷競爭的短期均衡了。具體而言,第一步,根據MR=MC找到均衡Q*;第二步,根據Q*在d曲線上找到對應的P*;第三步,根據Q*在AR曲線上找到對應的TR;第四步,根據Q*在AC曲線上找到對應的TC;第五步,根據π=TR-TC得到利潤最大化或虧損最小化的值,詳見圖1。
三、結論
綜合來看,雖然微觀經濟學的學習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但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進行適當的類比分析,找到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相似關系,例如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與生產者利潤最大化條件的相似性;或者找到知識點與現實生活中消費者行為的相似點,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輔助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并掌握經濟學概念和原理,為其鋪墊好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將學習到的經濟學理論學以致用,實現微觀經濟學教學的預期目標。
篇2
【關鍵詞】經濟學教育 中外比較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2-0008-03
【Abstract】Overseas economics education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specialty setting,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eaching method. Economics education in China has some weakness, such as too detailed and narrow specialty setting, curriculum lacking support of related subjects, and teachers’ weakness in teaching.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set specialty and curriculum reasonably,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tandardize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Economics education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Education method
隨著經濟社會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社會對經濟學人才的需要在內在素質和知識結構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對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經濟類專業本科生在我國高等院校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培養的好壞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本文從經濟學類本科生的教育模式入手,先分析了國外經濟學本科生培養模式的特點,進而總結了我國經濟學本科生培養模式的現狀和不足,最后指出了國外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一、國外經濟學教育的特點
1.專業設置
在美國,報考本科時并不報考哪一個專業,而只報考哪一所學校,學生入校一年以后才選擇主修專業。美國的本科生教育總體來說偏向于綜合素質教育。主修專業并不具體到諸如國際金融、財政學、保險學這樣的細分學科,而只是在經濟學、政治學、數學等大類中選。美國本科教育通常分為兩軌:一個是普通軌,另一個是優等軌。普通軌的學生一般不需要寫畢業論文,而對優等軌的學生要求高一些,除了需要撰寫畢業論文外,還為他們單獨開一些課程。因為有一流的經濟學家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比較規范,特別是在主要的研究型大學中。
德國大學的本科教育與碩士生教育是結合在一起的。德國大學內不設學士學位,學生獲得的第一個學位相當于我國的碩士學位。大學學習分為兩個階段:基礎階段和專業階段。基礎階段相當于我國的本科教育階段,專業階段相當于我國的碩士生階段,把二者結合在一起,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高級的專門人才。德國大學內經濟學類專業分支少,但專業覆蓋面廣,主要開設4類經濟學類專業,分別是國民經濟學、企業經濟學、經濟學和經濟教育學。
2.課程設置
美國的經濟學本科一年級實行通才教育,即學生必修公共課如各國文化、歷史、生物學原理、心理學原理、經濟學原理等,這些課程屬于一個受教育的人應當具有的知識。這意味著美國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往往要上很多其他學科的課程,防止學生過早偏科。二年級選主修專業后,經濟學專業的學生首先必修中級宏觀、中級微觀、計量經濟學(包括概率統計)、微積分和線性代數等課程。此外,還需選修一些專業課程。
美國大學的專業課程數量眾多,具備很強的選擇性。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系開設的本科課程包括:經濟分析的基本方法、微觀經濟學理論及其數理分析、宏觀經濟學及其數理分析、價格系統的描繪和分析、計量經濟學模型及預測等。這些課程設置體現出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系重視數理經濟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經濟學系開設的經濟學課程多達百余門,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經濟政策分析、勞動經濟學等。課程設置數量越繁雜,就越能給學生以更多更靈活的選擇,越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經濟學理論學習和具體應用的相互結合,也越有利于任課教師把自己的研究領域和興趣結合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美國高等院校通常每年都要淘汰5%左右的與社會發展要求不符合的舊課程,增加9%左右的新課程,從而不斷使課程推陳出新。彈性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有利于解決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與社會需要的矛盾,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在德國的大學內,除了經濟教育學專業增設教育類課程外,所有經濟學專業的基礎段課程基本一樣。基礎段課程以必修課為主,學生對課程內容和教授人選基本沒有選擇性,從而保證讓所有的學生具有扎實和較為一致的經濟學基礎。專業段課程的選擇余地較大,不同專業學生可以跨專業選擇課程,即使是同一專業,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未來的就業傾向選擇不同的課程。
3.教學模式
國外大學非常重視經濟學基礎課的教學。大量經濟學研究者,從經濟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到一般教授,都活躍于教學一線。在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高校的經濟學系任職的全職教授,也都親自給本科生上課。他們在向學生傳授經濟學知識的同時,還以自己的學術成就和個人魅力影響著學生。一流的師資力量為培養經濟學人才提供了基礎。日本的大學一方面鼓勵大學教師到企業兼職,同時也聘請社會實踐經驗豐富的成功人士來學校講學,為進一步拓寬學生視野、完善知識結構開辟了途徑。
國外大學注重教學方式的靈活性。美國的大學教師在教材的選擇、教學方法的設置和考試形式的安排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不會對學生進行大量知識的灌輸,而是采取實驗、案例、討論等形式多樣的授課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很多專業課程都是小班授課,討論氣氛很活躍,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扮演主要的角色。教師的課堂教學不是照本宣科地講授知識,讓學生拼命記筆記,而是注重讓學生閱讀、思考和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靈活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國外大學課前和課后的閱讀量巨大。美國的大學教師在課堂講授結束前,通常會推薦若干參考書讓學生課后閱讀,以鞏固和擴充知識,并為下次上課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堂討論的內容是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且往往是該門課程考試的主要內容。學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充分準備,這樣,能使學生充分發揮其積極主動性,既能使他們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
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活動。在美國一些高校非常重視學生是否具備融會貫通、動手實踐的能力。美國高校的學術氣氛非常濃厚,經常舉辦各種學術講座,組織大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組織有關專家定期座談,讓研究生給本科生介紹他們自己做科研的體會,讓學生開闊眼界,了解某一學科的最新發展,獲取本門學科的最新信息。學校還為大學生從事科研創造有利的條件,如向學生提供必要的經費,讓學生使用高校的計算機系統,實驗室24小時向學生免費開放,以激發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鼓勵他們開展各種科研活動。
二、我國的經濟學人才培養現狀
從現有的我國高校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來看,各高校普遍在教師結構、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人才培養效果。
從專業設置來看,顯得過于細化和狹窄。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高校經濟學類專業點的增加,經濟類專業的劃分也越來越細,而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單一,缺乏靈活性,僅局限于滿足某一個特定的部門或崗位的需要。長期以來,經濟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高級專門人才”之上,強調專業與工作崗位的“對口”,試圖把學生培養成從事某一部門工作或完成某一崗位職責的專家。這樣的專業口徑設置過于狹窄,導致學生無法獲取廣博的知識,缺乏知識的綜合性和崗位的適應性。學生畢業后所能勝任的崗位已按照培養目標予以定格,擇業上受到極大的限制。目前,有的大學已開始對專業口徑和培養目標設置過窄問題進行嘗試性改革,在本科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逐漸由學年學分制過渡到自由選課學分制以及彈性學分制。
從課程設置看,與細化的專業設置相對應的是針對性極強的專業課程設置。當前,經濟學各個分支之間的交叉欠缺,而且經濟學學生對于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法學和自然科學等系統知識了解甚少。大學過分強調專業教育,對經濟學類專業學生進行通識教育不夠。具體表現為:一是經濟專業課程與非經濟專業課程比例失調,非經濟專業課程的設置無論在量上還是質上都不夠。經濟學專業必修課程設置偏多,選修課程偏少,必修課程范圍過窄,可選擇性不大;二是在公共課程中過分強調外語的作用,輕視其他諸如體育、大學語文等課程的傾向,未強調各類課程在整個經濟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導致學生學習上“偏科”等不平衡現象產生。
從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來看,側重于課堂教學和閉卷考核,滿足于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現有的經濟學課程大部分都是灌輸式的講授,學生來不及消化,課堂教學偏重理論知識傳授,忽視實踐性教學環節,缺乏聯系實際。由于學校缺乏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和管理,只有少數學生能真正進入企業或事業單位進行實地考察和實習。有些學生往往忙于求職或考研,無心從事深入的社會實踐活動,實習的效果并不顯著。
從師資隊伍來看,當前高校擁有高學歷的青年教師不斷增加,這對于高校教育引入新思想、新觀點和新方法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需要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作為支撐,這使得青年教師很難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學上,影響了教學效果。另外,很多學術造詣高的教師或從事專門領域研究的學者很少與學生交流,學生很難從他們身上汲取營養。
三、對我國的啟示
1.淡化專業界限,縮小專業差異。
經濟學教育應淡化專業界限,縮小專業差異,強調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融會貫通。可以考慮用單一的專業格局代替原來的多專業格局,實行經濟學學科專業融合。將經濟學科作為一個專業進行招生和培養,使學生接受更加廣泛知識的“無領域”科類的教育。學生入學后的前一兩年全部接受基礎課程學習,進入高年級后,接受專業課程學習,即對所有入學新生事先均不確定專業方向,根據學生入學后的情況確定專業方向。此外,逐漸改變單一的學科培養制度,建立富有彈性的主輔修、雙學位等修讀制度。
2.完善課程設置、優化課程體系,課程設計應與國際接軌。
現在經濟學學科的課程設置側重于專業化理論教育,還需要適當擴展基礎課程覆蓋面。在公共基礎課方面,學生的課程設置還要適當增加理工類、人文思想類的課程。構建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有機體系,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加厚通識教育課程、夯實學科基礎課程、精煉專業主干課程、擴大專業選修課程、完善實踐類課程。在課程體系優化設置中,既重視經濟理論的學習,又突出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既重視學科課程,又重視社會實踐課程。同時為學生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數學類課程、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等基礎課程適當增加學時數和課程深度。
3.更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是提高經濟學教學效率和整體水平的關鍵舉措之一。在教材選擇上優先選用國外優秀教材。歐美的經濟學教材較為系統、科學和生動,案例多,知識更新快,能夠及時結合經濟學學科發展前沿加以完善。推廣和借鑒其他學科和國外大學的先進經驗,始終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處于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位置。
4.強化實踐教學,提升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為了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經濟學教學必須加強實踐性環節。應將實踐教學作為完整的教學體系納入培養方案,與理論教學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實踐教學內容應不斷更新,實踐教學體系應不斷完善。
5.創建師資建設機制,優化師資隊伍。
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是專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應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和授課技巧,通過言傳身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改善經濟學專業教師學緣結構,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策略,積極加大教師的培訓和深造力度,并做好引進人才的工作。
6.規范對教師和學生的考評制度
對于教師教學采取諸如學生評議、同行評議和專家評議等方式進行考核,以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實行嚴格的中期考核制度,并鼓勵學生關注現實,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考核形式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如筆試與口試相結合,加強對社會實踐、論文寫作、團隊活動以及社區交流等活動的考核,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 丁浩.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市場周刊,2008(10)
2 劉輝煌、李峰峰.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設置的國際比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5(6)
3 錢穎一.經濟學科在美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1(6)
4 孫靜、柯美錄等.國外經濟學本科生培養模式研究及其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發――以勞動經濟學專業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
5 唐志良、劉建江、楊海余.經濟學學科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0(3)
6 王艷.中日經濟學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現代日本經濟,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