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發展范文
時間:2023-09-21 17:00: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漁業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漁業科技推廣成效顯著
先后在鹽津、大關、水富等縣成功開展彭澤鯽、斑點叉尾魚回、南方大口鯰等魚類網箱養殖技術示范;在威信、鎮雄、彝良等縣開展虹鱒、裂腹魚等名優品種冷流水養殖技術示范,到2012年全市已發展冷流水養魚6hm2。積極推廣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稻田生態漁業技術,稻田養魚面積從2002年的506.67hm2發展到2800hm2,建成“100個3.33hm2(50畝)連片‘塘田結合、魚田兩用、稻魚雙贏’養殖示范村”,編寫了《稻田養魚技術手冊》,印刷發放13000余冊。
1.2漁業安全生產形勢良好
切實抓好漁船安全生產“三項行動三項建設”等工作,全市未發生一起漁業船舶安全生產事故,確保了漁船生產、漁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開展重大節假日水產品質量安全執法行動,督查、指導養殖場、養殖戶安全用藥,切實加強了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2012年協助農業部完成對昭通市水產品質量安全四次例行監測工作,監測結果總體合格率95%。開展漁業污染源普查及漁業污染事故調查處理,確保漁業水域環境安全及養殖戶生產安全。
2漁業發展的優勢及潛力
2.1優勢
2.1.1區位優勢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稱,處于昆明、成都、貴陽、重慶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輻射的交匯點,高速公路的大力建設使得昆明、成都、重慶、貴陽位于昭通市水產品運輸8h輻射圈內,便捷的交通為鮮活水產品運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2.1.2市場優勢一是國內大宗水產品供求基本平衡,而對名特優水產品的消費需求不斷增加,給昭通市名特優魚類養殖帶來了商機。二是省內市場。云南省2012年人均水產品占有量14.79kg,比全國平均水平(39kg)低24kg,要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缺口有110萬t以上。三是昭通市市場。2012年人均水產品占有量僅為3.55kg,要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缺口有6.5萬t以上,要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缺口有20萬t以上。四是周邊市場。與昭通市相鄰(鄰近)的四川、貴州、重慶2012年人均水產品占有量分別為14.72kg、3.88kg、18kg,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昭通市發展水產養殖市場空間廣闊。
2.1.3資源優勢1)氣候資源優勢。昭通市氣候類型屬亞熱帶、暖溫帶共存的高原季風立體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1.4~20.9℃,氣溫最高的巧家縣年平均氣溫20.9℃,金沙江、橫江、白水江、關河、赤水河等流域及海拔1000m以下的低矮河谷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5℃以上,昭陽、魯甸、鎮雄3縣區及境內海拔在1500m以上的區域年平均氣溫在12℃以下,為熱帶魚養殖、溫水性魚類養殖、冷水魚養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2)物種資源優勢。據調查,金沙江上游自然分布有114種魚類,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娃娃魚)和胭脂魚,有重要經濟魚類長吻魚危(江團)、巖原鯉、大口鲇、黃顙魚、齊口裂腹魚、中華倒刺鲃等幾十個品種,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較高的開發價值。3)電站庫區漁業資源優勢。昭通市水能資源富甲云南,電站數量多,到2020年轄區內將形成2.67萬hm2左右宜漁水面,其中溪洛渡、向家壩、白鶴灘三座巨型電站水庫將分別形成6700hm2、5300hm2、1.13萬hm2宜漁水面,橫江流域和牛欄江流域規劃及在建的中、小型電站水庫將形成3300hm2宜漁水面。4)冷流水資源優勢。據不完全統計,全市0.2m3/s以上的冷水資源合計有100個流量以上,比較適宜開發的有40余處,常年水溫12~16℃,水質良好,適宜開展冷流水養殖,可開發建流水養殖池66.67hm2以上。5)稻田漁業資源優勢。全市適宜發展稻田養魚面積1.47萬hm2,立體分布明顯,氣候環境多樣,具有發展多品種、名特優水產養殖的條件。6)水庫資源優勢。到2020年昭通市建成的小Ⅱ型以上水庫(不含電站水庫)水面面積將達到4400hm2,其中純灌溉供水水庫面積2000hm2。在各縣區均有分布,水質良好,適宜發展放牧式生態有機養殖,同時在純灌溉水庫可適度發展網箱養殖。7)休閑漁業資源優勢。昭通市境內水庫、城郊池塘、丘陵眾多。有巨型電站水庫3座,小(Ⅱ)型以上水庫172座,規劃及在建水庫45座,城郊山、水、田園風光優美的地點若干處,具有發展集庫塘養殖、休閑娛樂、餐飲服務、觀摩體驗、旅游觀光、科普宣傳等為一體的休閑漁業的豐富資源條件。
2.2潛力
依托資源優勢,科學規劃、加快發展、充分挖掘潛力,可使昭通市漁業形成以電站庫區、冷流水養殖為主,稻田、池壩塘、水庫養殖為輔,大鯢養殖為特色,加工、服務為推動力的發展格局。通過8年的努力,力爭到2020年養殖面積達到3.91萬hm2,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0.8萬t,漁業產值達到35.18億元,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54.68億元,提供就業崗位9萬個,使漁業成為振興昭通市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又一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2.1養殖潛力1)電站庫區漁業。在2.67萬hm2電站庫區水面開展放牧式生態有機養殖,每年可回捕7200t,產值可達2.9億元;在庫區水面設置網箱66.67hm2,產量可達6萬t,產值可達18億元。2)冷流水養殖。到2020年建成66.67hm2冷流水養殖場,主要養殖虹鱒、鱘、裂腹魚等名特優魚類,總產量可達2萬t,產值可達8億元。3)稻田、池壩塘養魚。目前,已發展稻田養魚2800hm2,預計到2020年發展到6700hm2,總產量可達5000t,產值可達1億元;到2020年完成標準化池壩塘改造1333.33hm2,產量達到1.2萬t,可實現產值1.8億元。4)水庫養殖。到2020年將形成水庫(不含電站水庫)水面面積4400hm2,適宜開展放牧式生態有機養殖,產量可達2000t,可實現產值0.4億元;同時在純灌溉的2000hm2水庫水面可按照1∶1000的比例設置網箱1.93hm2,產量可達1700t,產值可達0.34億元。5)大鯢養殖。目前,昭通市獲得大鯢馴養繁殖證的養殖戶(企業)有11家,獲得經營利用許可證的有1家。養殖戶(企業)現有種苗數量1萬尾左右,從2016年開始,每年可生產5~6cm大鯢子二代苗種6萬尾,產值2400萬元;到2020年可經營利用子二代商品鯢5萬尾,產值1.5億元。6)苗種繁殖。在水富縣建設“長江上游特有、名優魚類繁育基地”13.33hm2。在巧家縣改擴建以羅非魚為主的熱帶魚苗種場13.33hm2。在威信縣建設以鱒魚、鱘魚為主的冷水魚良種場6.67hm2。全市改造苗種培育池6.67hm2。到2020年年產苗種達到4億尾,實現產值1億元。
2.2.2加工潛力1)飼料生產。建成一個中型飼料生產基地,年產常規魚飼料6萬t,名特優魚飼料2萬t,實現產值4.5億元。2)淡水魚加工。逐步引進加工企業,到2020年鮮魚年加工能力達到2萬t,實現產值4億元。
2.2.3服務、流通潛力1)休閑漁業。到2020年,在三大電站庫區建成游覽觀光型休閑漁業基地4個,實現產值2億元;在大、中型水庫周邊建成飲食服務型休閑漁業基地20個,實現產值1億元;在城郊山、水、田園風光優美的地點建立集餐飲、垂釣、休閑娛樂、水產科普為一體的小型休閑漁莊200家,實現產值1億元。2)流通。水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增值率按20%計算,流通環節可形成附加值7億元。
3存在問題
3.1經費投入及政策扶持不足,裝備缺乏,設施條件落后一是扶持政策和投入資金較少,支撐漁業發展的項目少,財政資金對漁業的投入力度不夠,漁民用于擴大再生產資金缺乏來源渠道。二是財政每年撥付的人頭費非常有限,沒有經費投入和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嚴重滯后,無檢疫監測、防疫設備和設施,不能正常開展水生動物防疫檢疫、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及漁政執法等工作。三是設施條件落后,水產技術推廣條件建設的投入總體較少,基層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基本沒有專項投入,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嚴重滯后。
3.2機構隊伍不健全,技術支撐不足昭通市現行的漁業機構,從市級到縣(區)實行的都是一套班子、幾塊牌子,技術推廣人員除承擔漁業技術推廣外,還承擔漁政執法、漁業船舶管理和疫病檢疫等工作,政事不分,影響工作效率。全市現有漁業管理機構12個,實有人數75人,其中,水產養殖專業技術人員15人,僅占從業人員數的20%,部分縣區甚至無水產養殖專業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力量極其薄弱。
3.3缺乏社會資金參與漁業開發昭通市漁業發展前景好,潛力大,但缺乏政策引導及政策優惠。養殖戶對資源開發力度不大,其中,庫區網箱養殖開發力度不到1%,冷流水資源95%以上尚待開發利用,資源閑置較多。
3.4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不高總體上看,能夠輻射帶動全市水產養殖、水產品銷售的龍頭企業還未形成,水產品還是原字號經營,漁民還是自產自銷的經營方式,往往出現集中上市的情況,好產品賣不出好價錢。水產養殖小、散、弱的現象十分突出,規模化效益不能體現,漁業占農業生產中的比重比較少,水產養殖質量標準意識、行業自律、市場開拓、品牌意識等沒有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不高。
4建議
4.1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建立漁業發展考核機制一是把漁業產業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中去謀劃,培植成昭通市的骨干產業。二是建議從2013年開始到2020年,每年安排專項資金來扶持漁業產業發展,用于支持漁業基礎設施、服務體系、漁業科技創新、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等工作,對漁業苗種生產、新品種養殖試驗和良種引進給予財政補貼。三是建立漁業發展考核機制,把漁業發展規劃、水產品產量、漁業經濟總產值、水產品質量安全、漁船安全和招商引資等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
4.2加強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科技支撐體系一是建立健全漁業機構隊伍,配強漁業站編制及專業技術力量。建議市漁業管理站及電站庫區及冷流水養殖重點縣(區)漁業站增加編制;漁業發展重點鄉鎮,有條件的成立漁業管理站,沒有條件的在農業綜合服務站設置漁業管理職能,并安排專人負責漁業工作。二是加強相關技能培訓,強化技術服務,積極引進和培養漁業及相關產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為漁業發展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持。創新水產科技服務模式,建立一批水產專家大院,確立“專家大院+項目+企業(協會)+基地+養殖戶”的服務模式,切實提高養殖戶的養殖技術水平及文化素養。三是與省內外科研院所合作,加強科技攻關,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引進集成、試驗示范、推廣水產養殖新品種和現代漁業新技術,建立健全水產技術推廣、病害防治、水產質量安全和漁業信息服務等漁業綜合服務體系,逐步提升昭通市漁業科技水平。
4.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進漁業產業結構升級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工作,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進入昭通市開發漁業。一是制定實施方案,明確漁業資源開發方式,如一個電站庫區由一個企業或業主進行開發,冷流水資源以縣區、江河流域或片區為單位打包進行招商引資開發等。二是高度重視,每引進一個企業或項目,要成立專門的推進領導小組,由專人跟蹤服務,營造引得進、留得住、能發展的投資環境。三是加大宣傳力度,將全市漁業資源進行匯總,編輯成圖文并茂的宣傳冊,通過宣傳冊、互聯網、電視、報刊等進行大力宣傳。四是將招商引資工作、漁業資源開發與庫區移民轉產轉業結合起來,引導庫區移民參與漁業資源開發,對移民開展相關技能培訓,鼓勵成立漁業專業合作社,切實將移民轉為漁民。
4.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臺優惠政策根據實際制定出臺漁業發展優惠政策。對利用棄水、山泉水、冷流水和水庫、電站庫區等開發漁業的個人或企業,應大力支持。發改、農業、扶貧、國土、移民等部門在安排“菜籃子”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國土資源整治、扶貧開發、庫區移民安置轉產等項目時,要盡量向漁業傾斜。將稻田養魚、新建漁業基地、池塘標準化改造等納入國土資源治理、中低產田改造給予扶持。對新建、擴建水產養殖場用地,享受農業用地政策;對漁業生產用水、用電,按照農業生產標準收費;金融機構加大對漁業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涉農信貸投資向漁業傾斜。
篇2
1.1基本概況
佛子嶺、磨子潭兩水庫位于安徽省霍山縣境內,均屬淮河水系的山谷型水庫,兩庫形成梯級,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航運、養殖等綜合利用。兩庫常年平均水位相應庫容7.9億立方米(其中佛子嶺水庫為4.83億立方米,磨子潭水庫為3.07億立方米),兩庫共有來水面積18.4萬公頃。
佛子嶺水庫始建于1954年,可養面積1200hm2,1956年投放魚種,1957年捕撈成魚;磨子潭水庫始建于1958年,可養面積466.7hm2,1960年投放魚種,1961年捕撈成魚,漁業利用50余年。由于兩庫地理位置同處于一個山區,同處一個類型的地帶,所以水庫的生態和理化因子基本相同,其氣溫、水溫、溶解氧、各飼料生物含量和各營養鹽類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水庫漁產量有過高產的記錄,也經歷過低產的波動。
1.2漁業發展現狀
兩大水庫的漁業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建庫初期10年,由于大量的投放和捕撈,漁產量逐年上升。第二階段為第二個10年。由于放養品種、規格的不適應,敵害種群的危害和防逃設備的不完善,致使產量下滑入低谷。第三階段為第三個10年。針對上述出現的矛盾,不斷完善苗種體系,完善攔魚防逃設施,調整放養結構和積極發展網箱養魚,使兩水庫漁業產量逐步恢復。1986年,佛子嶺水庫創下建庫以來歷史最好水平,達327.5t,均產達273kg/hm2;1987年磨子潭水庫創下建庫以來的最高產量,達到140t,均產達300kg/hm2。第四個階段為近20年。由于水面的全面放開,管理體制的不完善,原有的水上派出所不存在,漁政管理因缺乏人員、資金和必要的技術設備及山區、庫區、貧困地區的特點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原處于主導地位的國營漁場因而處于破產倒閉狀態。因此,水面處于拋荒狀態,無人投入,只有索取。目前,兩庫庫區群眾和漁場職工僅靠養殖網箱和捕撈少量存魚和庫里的野雜魚來維持生產、生活。盡管如此,在水庫的合理放養、合理捕撈、防逃技術、控制敵害魚類種群、發展網箱養魚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的經驗和成功做法。大體可歸納為:①投放適應水庫生長的我國主要養殖品種四大家魚,完善苗種生產體系,保證和滿足水庫魚種投放的需要,并不斷改善放養結構;②密切注意水庫魚類種群的變化,行之有效地控制敵害種群的發展和危害,使人工放養的種群始終占據優勢,危害種群控制在最低限度;③兩庫都有防洪的任務。因此,完善攔魚措施,做好防逃工作是水庫漁業生產的一項重要工作;④擬定合理的捕撈強度,充分利用水體和魚類最佳生長期,不間斷地做好自然經濟魚類的增殖和保護工作。
2可持續性發展探討
2.1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水庫漁業生產機制
應本著有利于開發和發展,有利于改變只向水庫索取、不向水庫投入的原則,改變一家投入多家索取、不斷產生利益矛盾的狀況,既要能統又要能調。
2.2兩庫漁業發展潛力
2.2.1市場需求潛力大。我縣目前人均占有水產品量不到10kg,遠低于全省25kg、全國34.6kg的人均水產品占有量。因此,生產出綠色無公害優質水產品仍然會長期暢銷市場。2.2.2可供開發利用的水面大。兩庫可養殖水面1666.7hm2,可用來進行天然投放、庫灣養魚和網箱養魚。如果按天然魚產量300kg/hm2計算,兩水庫每年的天然生產力至少在500t以上。
2.2.3引進和開展名特優品種養殖是水庫開發的新課題。開展名特優品種養殖,是開發大水面一項新的工作,是提高水庫生產力的一項不可缺少的技術措施。利用水庫的自然優勢,適當在水庫發展名特優水產品,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也是走高效漁業的一條可行之路,如佛子嶺水庫利用網箱養殖鱖魚和斑點叉尾鮰,利用流出的庫水開展鰻魚養殖,每年可產優質魚700t,產值近5000萬元。
2.3兩水庫漁業發展對策
2.3.1切實保護兩水庫水域生態環境。目前,水庫兩邊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兩庫上游無任何工業污染,四季分明,氣候溫和,自然生態環境優良,是我省當前少量存有的無污染養殖區域。因此,必須保護好現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確保水域不受污染。一要在制定其他發展規劃或興建水利工程時,要充分考慮到水庫生態環境的保護,把水庫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第一大事來研究;二要禁止在水庫上游興建工業廠礦,保護清潔水源,同時也要防止漁類自身污染,如網箱養魚密度不可過大;三要強化漁政管理,嚴禁毒、炸、電等違法行為,對特種水生動物的棲息地、繁殖場、索餌場,應建立水域生態自然保護區。
2.3.2合理放養主導品種。青、草、連、鳙、鯉、鯽、鳊魚是我國傳統的養殖品種,也是兩庫養殖的主要魚類,在目前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城鎮,這些品種與目前的消費水平相適應,而且還有相當的消費時效,消費既不會過剩,也不會過時。在對大型水庫可持續發展方面,仍然應以這些魚類的養殖為主,同時堅持不懈地做好鯉、鯽、鳊等優質魚種的自然增殖與保護工作,使水庫生物餌料得到充分利用。
2.3.3調整漁業經營模式,合理開發水體資源。當前,水產界面臨著結構調整、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任務,最重要的是要轉變觀念。一要實現從追求單一產品(魚)到復合產品的轉變;二要實現從追求量的增加到追求質和量的統一;三要實現從只追求經濟效益到追求經濟發展和生態平衡的統一。在產品的開發方面,要努力適應生態條件的要求,從單一層次、單一產品的經濟方式轉向多層次、多方位、復合產品的開發。在養殖生產方面,要遵循清潔生產的原則,實行生態養殖,提供綠色產品。在經營方式上,要改變單一的養殖模式,推行水面多種形式經營,包括租賃、承包、股份制等,實現水面商品化,充分利用水體的交通優勢,大力開發旅游、觀光,休閑、游釣業。
2.3.4加大科技投入。大水面的開發,不是簡單的投放和管理,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科學的決策管理和科學的養殖技術,這就要求水產科技工作者,要不斷地更新知識,掌握和探索新的養殖技術。同時要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普及養殖新技術,依靠科技來提高開發效益,達到可持續發展。
2.3.5加強品牌意識,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嚴格實行行業法規化管理,在生產環境、苗種選擇、養殖管理、產品上市、檢驗檢疫等方面把好關,生產出無公害、綠色水產品,要注重品牌申報,做大做強品牌文章,占領市場份額。
篇3
一、轉變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生態健康養殖
回顧山區水產業的發展歷程,無不在追求“快速”和“大量”的生產模式中前進。而當今理智的消費者最歡迎自然、無毒、無污染、無藥殘的無公害水產品,這就要求養殖方式需要更新換代,必須摒棄以前那種追求“快速”和“大量”的養殖觀念,大力推廣高效、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和模式,生產出綠色無公害的水產品。山區漁業養殖方式的革命需要在提高水產品質量上做文章,包括養殖水域選擇、魚種選養培育、飼料肥料使用、魚病防治魚藥使用等方面,都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執行,力爭實現水產品從池塘到餐桌全過程質量控制。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環境保護和水產品安全,今后仿野生養殖、仿自然養殖更加為人們所重視,梯田養魚,仿山泉、仿流水養魚,沖浪式、瀑布式養殖將取代原有的工廠化循環式養殖;人工渠道式、仿河流式養殖將取代魚池式、坑塘式養魚;設施漁業將從平面設施向立體、樓房設施發展:因此,單純的設施漁業將向復合式景觀漁業發展,山區漁業要結合當地資源優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漁業發展質效,走一條獨具特色的漁業發展道路。
二、提高科技含量,大力推進科技興漁
山區漁業,在不斷探索和推進無公害健康養殖的同時,要牢牢抓住科技興漁這根弦,要依靠科技狠抓養殖品種的改良和養殖方式的更新換代,要聯合科研院所組織科技攻關,實現技術創新。首先,要進一步推進名特優新水產品種養殖。近幾年來,全國名特優新水產品種養殖面積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已為水產業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因此山區漁業有必要因地制宜推進這種養殖。但推進名特優新水產品種養殖,一定要注重市場,靈活應變,千萬不可一哄而上,盲目跟進。其次,要因地制宜發展混合型養殖。山區漁業要從單一型養殖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充分利用水面和其他資源,發展科學的混合型養殖。也可以從單養成魚轉變為魚苗、魚種、成魚多種養殖方式結合,還可以開展魚-豬、魚-禽、魚-果、魚-稻、魚-沼氣等綜合經營。同時,還要不失時機地開展有機水產開發。有機水產品以其天然、無污染、高品位、高質量的特點迎合世人的需求,并已成為21世紀最具開發潛力和廣闊前景的產業,因此發展有機水產養殖可打破國外的貿易壁壘,增強山區水產品市場的競爭能力。
三、注重發展質效,大力調整養殖結構
從目前國家政策來看,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國家將堅持不懈地推進漁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提高產業發展能力;繼續堅持“以養為主,養殖、捕撈、加工并舉,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的方針,以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為方向,構建養殖、捕撈、加工、物流、休閑漁業結構合理的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目前,山區各地優勢水產品區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各地一批批優勢水產產區、優勢水產品應運而生,尤其是近年無公害水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很多養殖戶通過水產養殖走上致富小康之路,更加有效地刺激了漁民生產的積極性,使得各地漁業產業結構調起云涌,成果豐碩。因此,山區漁業要以此為契機,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和區位優勢,建設和培育優勢養殖水產品產業帶。在這方面,政府部門應從政策、資金、項目上予以扶持,重點加強良種繁育、病害防治和質量檢測體系建設,提高其專業化、標準化生產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還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網箱養魚、地熱養魚等特色漁業。城市郊區、重點漁區也應改造利用現有養殖設施,發展休閑漁業和觀賞魚養殖,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大力發展水產品加工業。總而言之,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力爭結構調優、產業調強、規模調大、效益調高,促進資源和生態向良性發展,促進漁民收入穩步增長。
四、創新經營策略,大力推進漁業產業化
漁業產業化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山區漁業要積極爭取各方面的扶持政策,扶持水產業龍頭企業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道路,引導和支持企業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新產品研發能力;要鼓勵企業實施名牌戰略,培育適合加工、適應市場需求的主導產品,建設與加工生產相配套的養殖生產基地,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強帶動輻射的能力。同時,要大力推進品牌經營。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品牌經營自然是振興山區漁業的有效途徑。要使養殖品種生活于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下,就得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無公害水產品生產技術和規程進行生產或加工,杜絕農藥、重金屬、激素、抗生素等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產品;同時,要加大品牌漁業宣傳力度,創新品牌的營銷策略,切實把品牌做大做強。許多山區的水產品以“天然”、“無污染”而名聲在外,應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綠色水產品、有機水產品,創造性地開展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
篇4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及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逐漸開始從物質生活的滿足向精神生活質量提高、回歸自然及追求健康的方面發展,休閑漁業作為人們娛樂休閑的一種新興產業,近年來在我國發展快、效益好、潛力大,所以應把發展休閑漁業納入經濟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格局中,認真研究制定休閑漁業發展的新措施,以休閑漁業發展促進和諧漁區建設。
一、長海縣發展休閑漁業的條件及意義
我國近岸漁業資源不斷枯竭的現狀和經濟發展迅猛的勢頭,迫切需要調整漁業產業結構,休閑漁業在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迅速發展,日益成為結構調整過程中一個牽動力較強的朝陽產業。長海縣是一個海島縣, 又是重要的漁業產業基地,具有獨特的環境優勢和現代旅游氛圍,理所應當利用好自己獨特的海洋景觀和資源優勢,來大力發展休閑漁業。長海縣由142個大大小小的島、坨、礁連成一片,陸域面積雖然僅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卻達7720平方公里,這里有豐富的水面及魚類資源,適合海上休閑娛樂漁釣時間也比較長,自然環境條件優越。近幾年,祖祖輩輩以漁為生的長海人,背負著沉重的漁業資源枯竭的負擔,生活在爺爺吃孫子資源飯的惡境中,生態環境遭受到嚴重破壞。因此,縣委政府在致力于拉長漁業產業鏈條的過程中,開始發掘寶貴的旅游資源,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堅持以休閑度假為主要發展方向,突出海島生態和休閑漁業兩大特色,全力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開發特色旅游產品,使海島旅游業正在逐步成為極具潛力的海島經濟增長點,僅2007年,全縣就接待上島游客82萬人次,辦理轉產從事休閑的漁業船舶近200條,旅游綜合收入達2.9億元,休閑漁業市場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
二、長海目前適用的幾種休閑漁業類型
1、生產經營型:是指以漁業生產為中心產業,以垂釣為輔的生產經營模式。這是休閑漁業出現的最早模式之一,也是較為單一的一種類型。
2、休閑垂釣型:是指一些專業垂釣園和設施較為完備的垂釣場,以開展垂釣為主,集游樂、健身、餐飲為一體的休閑漁業場所。
3、觀光療養型:是指以一些海邊、別墅、漁家風情旅店,結合周圍景點,綜合開發水資源,可以“住水邊、玩水面、食水鮮”,既有垂釣、餐飲,又能觀景、休閑、避暑、度假。
4、舉辦釣魚節:長海每年都要舉辦國際性釣魚節,加大宣傳面,為廣大釣魚愛好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垂釣環境,進一步展示長海的旅游資源。
三、長海發展休閑漁業的必要性
發展休閑漁業有利于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當前海洋漁業資源日益衰退,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而發展休閑漁業是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舉措。休閑漁業起步容易、見效快,它能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漁民收入、改善漁村環境、促進鄉村文明。休閑漁業可以豐富旅游活動的內容,自然風光、生動的人文景觀、良好的環境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亦能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休閑漁業發展要創新思維加快發展,要將漁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與旅游結合起來,通過對漁民的家居和漁船進行改造,讓游客真正貼近漁民生活,享受一種自然古樸的漁家風俗,給賓客一種全新的體驗。游客通過與漁民合作,體驗下海撒網拖魚、停船垂釣、收網揀魚、品嘗海鮮等樂趣。選擇有條件的沿海漁區、海島發展休閑漁業,有利于促進沿海地區的對外開放、消化吸收漁業轉產勞動力、繁榮漁區經濟等。
四、休閑漁業在運行中還存在著不規范不完善的問題
首先,休閑漁業船舶經營超前與管理工作滯后的矛盾突出。有些從事休閑漁業的船舶未經檢驗發證,安全救生、消防、通信導航等設備尚未核驗、乘員數未經核準,作業方式及漁具尚未限定,存在無證開航、安全設備不規范、搭載人數隨意、活動區域不定等問題。
其次,休閑漁業船舶活動方式單一,有較大的局限性。目前從事休閑漁業船舶的作業方式基本上都是單船底拖網,這種作業對漁業資源有一定的破壞性,如果盲目發展,勢必造成休閑活動水域的漁業資源衰竭,從而限制了休閑漁業船舶的可持續發展。這種作業方式背離了發展漁業休閑的目的和意義。
第三,部分休閑漁業船舶存在安全隱患。現有的休閑漁業船舶基本上都是擅自改裝的,其結構、布置及裝修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尤其是較大的船舶,在主甲板以下設置包廂臥室,其通風、消防通道、逃生口設計不合理,給營運安全帶來隱患。
第四,經營單位多,規模小,容易引起惡性競爭。我縣現有經營休閑漁業船舶的有數十家,每家擁有的休閑漁業船舶多則三、四艘,少則一、兩艘,各自攬客,無序競爭。在客源充足的情況下,矛盾不易顯現,但在客源不足時,則很容易出現相互壓價現象,影響經營效益,嚴重時甚至可能偏離正常的服務內容,成為違法活動的場所。
第五,人們保護漁業資源的意識及環保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休閑漁業雖然是以體驗漁家生活、健康娛樂為出發點,但不少人仍然是以多捕魚為樂,缺乏幼魚放生意識和水生動物保護知識,在參加漁業休閑活動時隨意向海里排放污水和生活廢棄物,加劇了沿海水域的污染,破壞了魚類的正常生存環境,將導致漁業資源的急劇衰退。
五、合理配置資源,全面完善休閑漁業
1、轉變思想觀念,制訂活動規則。明確休閑漁業與傳統海洋捕撈業的根本區別。休閑漁業作為新興產業,其作業方式有些可能與現有漁業法規有抵觸之處,但作為體驗漁家生活和健康娛樂的一類活動,應當針對休閑漁業的特點,制定恰當的活動規則,只要是有利環保,有利安全健康,有利經濟發展而不嚴重破壞漁業資源就行。
2、規范作業行為,促進可持續發展。既然休閑漁業是以運動、體驗、娛樂為目的,就不能有通過捕撈漁獲物直接獲利的行為。因此,對休閑漁業船舶的作業方式、漁具數量與規格應當進行限制,推廣有利于保護漁業資源的作業方式,將垂釣作為今后休閑漁業的主流來經營。現有休閑漁業船舶的主要作業漁具為單拖網,應當限制網口寬度及檔水板尺寸,提高人們對漁業休閑的興趣和資源保護的意識,促進休閑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強化安全監督,嚴格船舶管理。對不符合審批條件的或無法通過船舶檢驗的船舶應當堅決取締,以杜絕后患。對批準后的船舶,在船舶檢驗的要求上,應當充分考慮到,漁船上的作業人員都是青壯勞動力,而搭載休閑漁業船舶的多半是老人、兒童、婦女和不識水性的游客,自救能力相對較差,加強救生設備檢查,杜絕安全隱患成為重中之重。我們要嚴把船、機、電檢驗質量關,強化通訊設備的配備,重把救生筏、救生浮、救生圈、救生衣、滅火器、煙火信號等按規定有效配備到位,并處于日常核查之中,并做好船舶、船員和旅客的保險工作。每艘船舶應當配齊配全職務船員和安全員。從事休閑漁業活動時,應當在指定的碼頭上下游客。加強休閑漁業船舶的監督檢查,嚴格執行《大連市海洋休閑垂釣漁業船舶管理辦法》,使休閑漁業船舶的活動切實做到限風、限時、限員、限區域。
篇5
一、發展生態漁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漁業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漁業跨越式發展路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全省漁業面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特別是近五年來,我省漁業圍繞“產業強基礎、發展上水平”戰略,堅持統籌兼顧、重點推進,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保障市場安全有效供給、增加漁農民收入、促進漁區和諧穩定、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當前我省漁業發展正面臨著空間資源日益緊缺、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生物資源日漸衰退等壓力和經營體制機制滯后、發展方式粗放、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不足等問題的雙重挑戰,亟待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大力發展生態漁業,推廣應用新型生態漁業發展模式,逐步構建生態合理性、經濟高效性、功能良性循環的現代漁業體系,實現漁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既是轉變漁業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漁業轉型升級的根本舉措,也是實現生態環境修復、推進漁業生態安全的重要抓手,更是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促進漁農民增收的重要保證。歷史經驗和實踐證明,只有大力發展生態高效、優質安全的漁業(即生態漁業),實現漁業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漁業才能走出一條“又好又快”的發展路子。各級漁業主管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生態漁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大力推進生態漁業建設。
二、生態漁業的發展方向、建設內容和工作重點
(一)發展方向。
以確保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和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為根本,通過應用現代科技、設施裝備和合理的生產模式,修復和保護生態環境,提高水體單位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具體突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以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修復保護為重點,強化漁業在水域生態環境和水生生物資源保護、促進生態安全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實現漁業和環境的和諧。
二是以“百萬畝生態型水產養殖塘標準化建設工程”為主要載體,全面推行水產健康養殖,推進漁業向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現代漁業方向發展,實現生態和高效的協調。
三是大力引導傳統漁業向休閑漁業、景觀漁業方向發展,積極拓展產業業態,實現漁業空間的拓展。
(二)建設目標。
依據資源稟賦和發展現狀,今后五年,在我省構建沿海生態高效漁業發展區、內陸設施漁業示范區、山區生態漁業建設區、大水面潔水漁業開發區等幾大漁業塊狀經濟區,基本形成自然環境和諧、基礎設施優良、漁業結構合理、區域特色鮮明、科學技術先進、運營機制新穎的現代生態漁業發展格局,促進漁民收入穩定增長和漁區社會繁榮進步。
到2012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到510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出達到1860億元,年均增長8%;漁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2200元,年均增長5%。
(三)主要模式。
根據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方法,結合我省實際,重點推行下列七種模式:
1、池塘環境友好型養殖模式。以配合飼料為基礎,以安全、高效的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有效減少藥物使用,降低對水體的氮、磷排放,并通過構建一定比例的人工濕地、生態氧化塘或利用生態溝渠、稻田、藕田等進行養殖排放水處理或實現養殖水體的重復使用。
2、湖泊水庫潔水型漁業開發模式。潔水型漁業開發,又可稱“保水型漁業”,以保護水環境為目的,選擇以鰱鳙魚等濾食性魚類進行人工放養,利用生物食物鏈原理,消耗水中的富營養化物質,從而達到保障生態平衡,保護水環境,充分利用水體漁產力,提高廣大庫區農民致富能力的目的。
3、文化傳承和創新型生態養殖模式。利用稻田、山溪等豐富的淺水資源,輔之以現代科技手段,傳承和創新具有悠久歷史的稻魚(蝦、蟹)共生和山溪以草養魚等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既種稻(草)又養魚,把植物和動物、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物質和能量良性循環轉化,實現“穩糧豐魚增收”的目的。
4、大水面魚、蝦、貝、藻立體增(養)殖模式。在大江大河和淺海海域,選擇適合該類水域生長繁殖、經濟價值高、宜于人工苗種培育以及放牧飼養的魚、蝦、貝、藻等水生生物,利用生物間不同的棲息特性和食物鏈關系,實施規模化立體型增(養)殖,構建水域的生態平衡,改善水體環境,修復漁業資源,實現水生生物多樣性。
5、工程化漁業養殖模式。采用高效水處理技術、自動化控制系統和功能性飼料等,有效控制凈化養殖污水等自身污染,減輕對環境與資源的破壞,大幅度提高養殖單產和經濟效益。工程化養殖包括集約化養殖和工廠化養殖,具有高密度、集約化、高效益、少污染等特點。
6、休閑生態漁業技術模式。利用漁村設備和空間、漁業生產場地、漁具漁法、漁業產品、漁業經營活動、漁業環境及漁村人文資源等,經規劃設計,充分發揮漁業與漁村休閑旅游功能,集漁業、科普、旅游、觀光、健身、娛樂、休閑為一體,使漁業一、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7、“負責任”水產捕撈模式。逐步減少漁船數量,探索和推行限額捕撈制度;推廣漁船節能,改進漁具漁法,禁止嚴重破壞漁業資源的作業;壓縮底拖網、定置張網、桁桿拖蝦網等作業,鼓勵發展選擇性較好的流刺網、釣具和籠壺作業,促進捕撈產業發展與漁業資源再生能力相匹配,實現永續利用。
(四)工作重點。
主要是實施“生態漁業建設三大行動計劃”。
1、漁業資源養護和生態環境修復行動計劃。以涵養資源、修復生態、改善環境為目標,以我省水系和重要漁業水域為重點,實施漁業資源增殖和生態環境修復行動計劃,進一步加大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力度。在我省錢塘江、甌江、曹娥江、甬江等重點水系有序開展規模性增殖放流工作,完善和加強執法管理,推進增殖保護區和資源生態保護區建設,加強重要漁業水域劃型和保護,推行“負責任”捕撈模式,強化許可管理和伏季休漁制度,控制捕撈強度,使主要漁業水域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到較合理水平,捕撈水域漁業資源穩中有升,使我省漁業資源衰退和水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起,計劃先在錢塘江流域舉行大規模的增殖放流活動。
2、生態強漁富民行動計劃。在加快漁業三大重點工程建設(標準漁港、標準魚塘、漁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統)基礎上,堅持“生態立漁、生態強漁”的發展理念,以生態、安全、高效漁業建設為目標,以做大水產養殖主導產業、發展設施漁業和培育休閑觀賞漁業為重點,實施生態強漁富民行動計劃。加快標準魚塘建設改造,實施符合“四個一”(一個優勢品種、一個知名品牌、一個健康養殖模式、一套完善的經濟運行機制)要求的現代水產養殖示范基地建設,推行池塘環境友好型養殖模式,大力發展山區新型稻魚共生養殖,開發淺海魚貝藻類立體養殖,實施現代生態漁業示范區建設工程,推進水產生態健康養殖,培育發展區域特色產業,提高養殖綜合效益,增加漁農民收入。加強主導品種良種選育和推廣,推進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加快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做大做強水產養殖主導產業。深化漁業經營體制改革,加強質量安全管理,創新現代生態漁業發展模式,推進工程化設施漁業建設,大力培育發展休閑觀賞漁業,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
3、漁業潔水保水行動計劃。以潔水與漁業協調發展為目標,以水庫等大中型水面為重點,實施“以魚養水”“以魚潔水”的漁業潔水保水行動計劃,充分發揮漁業在改善水質、保護水環境和打造生態品牌等方面的突出作用。通過放養濾食性魚類,增殖放流土著魚類,大力推行發展水庫有機魚生產,積極發展促進水質改善的潔水漁業,打造生態漁業品牌,引導、推動全省潔水漁業建設。
三、發展生態漁業的主要措施
實現傳統漁業向現代生態漁業的跨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進一步貫徹落實“兩創”總戰略,推進“生態漁業建設三大行動計劃”,著重做好以下四項工作。
(一)著力完善漁業經營體制機制。
進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推進水域、灘涂承包經營權合法合理流轉,加強規范管理和服務,努力構建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漁業經營體制。
積極培育現代漁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力爭到2012年在全省培育、扶持和認定100家有一定規模、運營規范、效益明顯的省級規范性漁業合作組織,構建起以漁(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各類產業(行業)協會為輔助的漁業合作經濟組織體系。積極鼓勵工商企業等社會力量投資發展水產養殖主導產業、水產品精深加工和市場流通業,大力扶持發展漁業龍頭企業。
推進捕撈漁船法人制公司化改革,探索海洋漁業資源產權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制度框架,逐步實施產出配額管理,統籌漁業資源保護、漁民權益維護和漁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大力推進漁業科技創新推廣。
1、建設新型漁業技術推廣體系。深入實施以首席專家、漁技指導員、責任漁技員為主要形式的新型漁技推廣責任制度,建立健全“四結合”(推廣、科研、教學、生產相結合)工作機制,加快推進“五有站”(有機構人員,有工作場所,有試驗示范基地,有信息和交通服務手段,有經費保障)建設,著力增強漁技推廣工作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普及性,全面提高漁業科技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
2、創新生態漁業發展模式。提高漁業科研自主創新能力,強化科技對生態漁業發展的推動和支撐作用。加強水產養殖容量、微生態平衡控制、水域生態調控功能等基礎理論研究。圍繞主導品種,加強良種選育、高質量配合飼料研發、病害防治等工作。以推廣的七種生態漁業發展模式為重點,加快循環利用、高效生態的集約式健康養殖技術及其配套水質凈化和廢水處理技術研究,不斷總結、開發適合大面積推廣的高效生態漁業模式。
3、加強漁民技術培訓。提高廣大漁農民素質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加大漁業實用技術、漁業職業工種技能、轉產轉業漁民再就業等培訓工作力度;深入實施“漁業科技入戶”工程,組織科技下鄉活動,積極培育扶持科技示范戶,切實提高廣大漁民的從業技能和素質。
(三)努力加大生態漁業建設的投入。
1、切實推進“生態漁業建設三大行動計劃”。各地要統籌謀劃,整合資源,制訂積極的產業引導政策,全力推進“生態漁業建設三大行動計劃”的順利實施。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進漁業增殖放流工作,加強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的基礎研究和后續管理;深入實施標準魚塘建設工程,積極開展現代化高標準魚塘建設;加快推進漁業生產標準化,加強水產原良種選育、引種、提純復壯和優質種苗繁育推廣;積極培育發展休閑觀賞漁業,做大做強水產養殖主導產業;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水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和水生動物防疫體系,強化手段,提升能力。
2、實施現代生態漁業示范區建設工程。省里將積極籌措資金,圍繞稻魚共生、淺海貝藻魚蝦、池塘高效生態和工程設施漁業等生態漁業發展模式,扶持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基礎設施完備、模式生態健康、經營體制機制健全、生產管理規范科學的現代生態漁業示范區,引導和推動全省生態漁業建設工作。
3、不斷創新投入機制。采取政策性獎勵、財政貼息等多種措施,吸引工商資本、民間資本等投入、參與生態漁業建設,建立“業主主導,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促進事業發展。妥善解決水產養殖業用電參照農業用電問題。
(四)切實加強生態漁業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
1、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要充分認識生態漁業建設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大力宣傳,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要加強調查研究,創新破難,扎實推進工作的開展;要通過省市縣三級聯動,相關職能部門協同,切實抓實抓好。
篇6
一、系統總結“十一五”漁業發展成就和經驗
“十一五”期間,全國漁業系統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提出的“兩確保、兩促進”目標任務,銳意進取、扎實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的巨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系統總結“十一五”漁業發展成效和經驗,查找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編制好“十二五”規劃和謀劃好“十二五”發展的基礎。各省(區、市)漁業主管部門要認真做好這一時期漁業發展特點的回顧總結,全面把握和高度概括出這一時期漁業發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經驗,為“十二五”漁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二、認真做好“十二五”漁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融合和一體化發展,我國漁業生產面臨的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多,提早進行漁業重大問題戰略研究,是規劃起草的重要課題。請各省(區、市)漁業主管部門,結合“十一五”以來中央各項強農惠漁政策和當前金融危機對漁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客觀評價有利、不利和不確定因素,科學判斷漁業發展趨勢和前景,研究提出下一個五年漁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戰略重點、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既要堅持從全局出發,立足當前謀劃長遠,注重規劃的宏觀性、戰略性、前瞻性;又要密切聯系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漁業行業特色,注重規劃的協調性、專業性和針對性。
篇7
關鍵詞:水庫漁業;發展現狀;水利經濟;展望
中圖分類號:DF413.4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水庫的功能是防洪、灌溉、發電、航運、供水和養魚,水庫漁業是不影響水庫發揮主體功能,充分利用水體資源,提高水庫綜合效益的新興產業。水庫漁業是水庫綜合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城市水利經濟的重要內容。
當前我國漁業發展現狀
(一)水庫漁業產量迅猛增加。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素質明顯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漁業走上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不僅滿足了人們的水產品需求,擴大了水產品出口,而且為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了漁民的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近年來,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我國漁業經濟增長方式開始發生重大轉變,從過去單純追求產量增長,轉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二)水庫漁業養殖技術不斷創新,品種趨于多樣化。新的養殖技術和新的養殖品種不斷推出,養殖領域進一步拓展,名特優水產品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工廠化養殖、生態健康養殖模式迅速發展,深水網箱養殖發展勢頭迅猛,養殖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逐步提高。如在超過北緯45°,冰厚達1.0-1.5米的高寒地區河蟹的養殖成功,就是在水庫率先突破的,并因此帶動高寒地區實現了河蟹養殖產業化。(三)水產品貿易持續增長,遠洋漁業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近年來,我國水產品國際貿易得到迅速的發展,優勢水產品的出口市場已基本形成,除日本、韓國、香港等傳統出口市場外,對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出口也有較大的增長;形成以發達國家和地區為主的國際市場格局。遠洋漁業特別是大洋性公海漁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入漁船數和企業效益不斷提高,管理更加規范。(四)水庫漁業發展出現危機。如:我國水庫中天然餌料有60-80%未被利用,水庫有近30萬公頃的可養水面未進行開發利用。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需不斷加大。政府將嚴格控制捕撈強度,對捕撈漁船進行大規模壓減。這對漁業資源的養殖養護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各地加大了對電、炸、魚等非法作業萬式的查處力度,加大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管理力度、在此基礎上,各地還積極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建設;對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二、發展水庫漁業的意義
(一)水庫漁業是節地、節能、低成本、高效益的生態漁業。無需耗費水資源和其它能源,高綜合利用,減少了挖地養魚,并解決了一部分農民的就業問題。水庫漁業成為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
(二)水庫漁業高產帶動灌區農作物高產。大量投餌、施肥增加了水庫營養鹽和有機物質的積累,遠遠超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可使灌溉型水庫營養增加,提高營養類型,改善水稻的質量,獲得了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水庫漁業還保證了我國糧食的安全,減少了挖地養魚,節省了用于魚飼料的糧食,同時保證了人口食物的質量安全。
(三)對魚類種質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危害天然魚類資源的遺傳多樣性,一方面網箱養殖增加了魚病發生的幾率,尤其是爆發性魚病有可能使養殖水域內天然魚類資源遭受危害甚至滅絕,另一方面,通過基因工程培育的魚類逃出后與天然魚類進行繁殖將引起天然種群的種質退化,而外來物種逃出后可能對水域中土著魚類種群的生存構成威脅。
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如過度的網箱、攔網養殖等漁業活動影響水庫供水、航運等主體功能的有效發揮,防止水環境的污染。
水庫漁業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分析我國的資源現狀,進一步發展水產養殖業生產仍具有相當大的潛力。發展我國的水產養殖業,無論從經濟發展的需要,還是從資源的潛力來講都具有較好的條件。但仍然有一些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科學規劃水產養殖,既要保護水體生態環境,又要實現水庫漁業可持續發展,還要維護漁業生產者的合法權益,根據水庫庫形、生物組成、營養化程度決定生產模式和生產規模,爭取利用發展水庫漁業經濟減輕、改善單位虧損。
(二)在協調水庫主體功能的前提下,按水庫的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水資源敏感性、代表性對水庫進行分級開發與管理。并建立水庫生態環境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庫漁業活動進行實時監測與生態風險評估,及時提出防范措施。
(三)積極開發設施養殖技術,發展高效養殖業。優化養殖品種結構,加強優良品種開發。我國的工廠化養魚始于工廠化育苗,大多數海、淡水的魚、蝦、貝、藻的苗種基本上實現了工廠化生產。淡水工廠化養殖成魚也有一定發展,養殖水平不斷提高,一般單產在50kg/m2以上。海水網箱養魚近十幾年來發展迅速,已成為海水魚類養殖的主要生產方式,但主要是抗風浪能力較差的小型網箱,集中在風浪小、水流緩的水域進行養殖,導致養殖密度過高,水質環境惡化,病害頻發。今后要積極開發可控制程度高的集約化、高密度養魚技術,重點研究海、淡水工廠化養殖技術,解決相關的養殖工藝、水質控制和凈化處理、增溫、自動控制等工藝及設備;開發10m等深線以外離岸海水養殖技術以及高密度養殖海區環境改造和水質改善技術,開發相關的養殖工程設施和自動控制技術,增加對養殖條件的人工控制能力。
(四)實施水庫漁業資源保護,劃定禁漁期、漁具漁法及捕撈強度,保持經濟魚類及非經濟魚類資源的永續利用;根據不同漁業類型取得不同漁業許可,以養殖為主的水面辦理養殖許可證,作為合法權益的保證,以捕撈自然魚為主的水面辦理捕撈許可證,作為生產許可,捕撈限額由水利漁業管理部門根據各水域的資源狀況逐年下達。
(五)在水庫生態環境可持續前提下,針對各類型水庫的生態特點制定科學的漁業規劃,規范漁業增養殖方式與規模,合理開發漁業資源,強化對水產養殖的管理、技術服務與指導,促進水庫漁業健康穩定與持續發展。
(六)完善承包經營體制。養殖水面承包經營實行招標投標。最好實行風險抵押承包、買斷經營權,這都是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創新和完善,經營風險由牽頭人和職工承擔,既可以增強經營者的責任心,又能夠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實行招標投標制度,操作上透明、客觀,水庫可以獲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杜絕腐敗和。
(七)實施科學管理,明確水利漁業的管理主體,明確劃分水庫水面的漁業類型。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對水庫漁業資源進行規范化管理,保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到位并培養專業人才隊伍。水庫是一個復雜的多功能體,具有獨特的生態環境體系,水庫漁業仍然是一門新的科學,從理論和實踐上都需要不斷豐富和發展。
結語
水庫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只要堅持持續發展的方式開發利用水域資源和水生生物資源,依靠科學技術,尊重客觀規律,保護生態平衡,有效而合理地開發利用水域和漁業資源,走無公害、綠色、有機魚產品生產之路,水產養殖業必定會充滿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谷雪芬;張欣;萬紫錦;王文福.發展水庫漁業,促進生態養殖[J].河北漁業,2008,10.
[2]鮑廣棟;王文閣;劉戰軍;林治寶.水庫漁業必須堅持生態養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J].水利漁業,2004,1.
篇8
關鍵詞漁業;捕撈機械;標準;現狀;存在問題;發展方向
AbstractThe fishing machinery standard which is based on fishing machine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shery standard system.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ies,the standardization of fishing machiner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should be achiev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mechanical technology of fishing,and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status of fishing machinery standard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The standards of the domestic fishing mechanical problems in the main were outlined:the standard number of small producers involved in the standardization initiative is not high,input and inadequate and implementation efforts. It’s proposed standard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fishing machine direction: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fishing operations,connecting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ystem.
Key wordsfishery;fishing machinery;standard;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development direction
長期以來,漁業捕撈機械質量安全倍受漁業管理部門和廣大漁民的關注,是保證漁業捕撈產量與質量的關鍵,是現代漁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捕撈機械標準作為漁業標準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捕撈機械技術改進、規范市場、提高我國漁業捕撈生產能力與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捕撈機械標準的基礎是捕撈機械技術,將新技術轉化為標準,可顯著地提升其推廣應用的覆蓋面,減少風險,增加效益,促進漁業的發展。并且標準化又是新技術的體現形式之一,標準化對科技創新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為了摸清我國捕撈機械生產和使用實際情況,課題組走訪了5個漁業大省: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和福建。這幾個省份都有不同規模的捕撈機械生產企業,通過現場走訪和調研,了解到:生產歷史較長,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基本都采用國標與行業標準來規范產品生產,一些企業還制定了以規范生產工藝為主的企業標準,但很少涉及到產品安全技術指標。有些小型私營、個體企業產品質量問題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企業本身無產品開發能力,更沒有必要的檢驗條件,只能進行簡單的仿制。在目前市場經濟的進程中,一些企業會應船東的要求不按標準生產,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1捕撈機械技術研究進展
捕撈機械是漁船上為配合捕撈生產而配備的專用機械,按漁船作業方式可分為拖網、圍網、流刺網、定置網和釣具等捕撈機械[1]。我國的捕撈機械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隨著海洋漁業船只從木帆船向機帆漁船和鋼質漁船轉型的生產進步,捕撈機械的研究在個別進口儀器或設備的基礎上開始起步,到了70年代尤其是整個80年代,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中高壓液壓技術的應用推動了我國捕撈機械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捕撈機械技術水平躍上了新臺階,但在控制技術和自動化方面的技術水平還相對落后,產品規格也相對較少。另外,生產企業對于捕撈機械的安全性能缺乏關注,導致漁民在作業過程中人身傷害的事件多有發生。
捕撈機械標準是我國水產行業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產行業標準由漁業環境、資源、漁船、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漁具與漁具材料、漁業機械、儀器;漁用飼料、檢疫防疫和漁藥等標準組成,主要應用于水產品的養殖、捕撈、加工、運輸、貿易等環節[2]。雖然我國的漁業捕撈機械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早,但多以產品標準為主[3],覆蓋面不夠廣,涉及流刺網、定置網和釣具等捕撈機械方面則嚴重不足。
2捕撈機械標準的現狀
2.1拖網捕撈機械
拖網捕撈是我國捕撈產量最高的捕撈方式,是用漁船拖曳囊袋形網具,迫使捕撈對象進入網內的捕撈作業方式。拖網捕撈機械主要包括拖網絞機、卷網機和輔助絞機3類。目前沒有專門針對捕撈機械技術而制定的國家標準,只有GB/T 15103-1994 絞盤機 技術條件。行業標準有:SC/T 6004-2002 海洋機帆漁船絞綱機;SC/T 6003-1999 漁船絞綱機;SC/T 8055-1994漁船手動拖網彈鉤;SC/T 8056-1994漁船拖網彈鉤滑車;SC/T 6016-1984漁輪絞綱機磨擦鼓輪;SC/T 8039-2001漁船尾部長滾筒。國外標準有:ISO 6115-1988造船 拖網絞車;ISO 6482-1980 造船 甲板機械 絞纜筒外形;BS MA 53-1975 船用甲板機械規范 深海用拖纜絞車;BS MA 54-1975 船用甲板機械 拖網絞車規范;BS MA 33-1973 船舶甲板機械規范絞纜機等相關技術標準。目前,我國絕大部分作業漁船船體小、船齡較長,長期采用拖網捕撈方式,其配備的捕撈機械等設備相對落后。但是過度的拖網捕撈對于海洋漁業資源破壞極大,海洋漁業發達國家注重發展大型漁船,同時淘汰具有掠奪性捕撈的方式,優先發展選擇性捕撈。為了保護資源,使我國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應加強拖網捕撈機械技術相關標準的制訂、修訂。
2.2圍網捕撈機械
圍網捕撈是以長帶形或一囊兩翼形網具包圍魚群進行選擇性捕撈的作業方式,是目前世界海洋捕撈的主要作業方式之一。我國圍網捕撈機械主要為絞綱機、動力滑車、舷邊滾筒、尾部起網機、理網機等。國內相關標準主要為行業標準:SC/T 6005-2002 漁船圍網起網機類型和基本參數;SC/T 8011-1994漁船起重鋼索滑車。目前圍網捕撈一般網次產量為50~100 t,最高可達250 t左右,世界圍網捕撈產量一般約占海洋總捕撈產量的1/4。由于作業習慣和海洋漁業資源的日益匱乏,圍網捕撈機械難以得到推廣,導致我國圍網作業方式產量所占比例不高,也影響到國內相關標準的發展。對應行業發展方向,圍網捕撈機械標準的制訂將成為目前漁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2.3流刺網捕撈機械
流刺網捕撈是刺網捕撈中重要的一種作業方式,特點是能對魚體大小的選擇性強,有利于保護資源,為漁業發達國家常用。由漁船系帶刺網網列的一端,船和網列一起隨風、流迎著魚類運動方向漂移,使魚刺入網目。目前,利用流刺網捕撈方式作業的占據大多數。我國從事流網作業的漁船功率都較小,且大多數在近海和沿岸作業,捕撈機械簡單,一般只配備臥式或立式絞盤。用絞機收綱,而取魚和理網由人工操作[4]。流刺網捕撈機械多參照拖網捕撈機械與圍網捕撈機械標準,并沒有針對性,有許多相關標準的工作需要完成。
2.4定置網捕撈機械
定置網捕撈是利用樁、碇或錨把長帶形的網列固定張設在魚類通道上進行捕魚。定置網捕撈可以獲得多種魚類,不必像一般漁船在大洋追逐魚群,是一種節省能源的捕撈方式,可以和養殖網箱并用。定置網捕撈機械主要包括起網機、卷網機、起錨機和定置網打樁機等。目前,沒有針對定置網捕撈機械技術的相關標準,需要加大這方面工作的投入力度。
2.5釣具等捕撈機械
釣具使用機動靈活,漁獲物多為成魚且質量較好,利于保護幼魚。一些發達的沿海國家為保護本國的漁業資源大力支持發展釣具捕撈,并進行不斷地改革創新,注入科技含量,提高捕撈效率。具有代表性的釣具大體上有手釣、魷魚釣、竿釣、曳繩釣和延繩釣數種。目前,國產的部分釣具產品已可以替代進口產品了,例如小型金槍魚釣具。其他多數釣具捕撈機械在可靠性等主要性能上,還不能很好地滿足遠洋作業需求,依賴于進口產品。國內釣具的標準已有立項,相關標準與科研、生產的銜接需要進一步實施。
3捕撈機械標準存在的問題
水產標準由國家標準(GB)、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組成,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又分為強制性和推薦性2種[5]。捕撈機械標準主要是由行業推薦性標準組成。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扶植下,漁業標準體系有了很大發展,標準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標準數量增加的同時,標準內容也不斷拓展。但在全球漁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嚴峻形勢下,標準工作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暴露出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再加上標準復審、修訂不及時,致使不少標準與國外先進標準相比,水平明顯偏低。
3.1標準數量少
我國捕撈機械標準最突出的問題是現行的標準不能覆蓋目前市場上的所有捕撈機械產品,標準的缺口較大,沒有根據當前的研究技術水平進行標準的研究立項。由于生產過程的工藝流程和實際生產設備落后,所制定的標準比較強調企業組織生產的依據,考慮技術參數、生產水平較多,對市場和消費者需求變化考慮不夠,質量安全技術標準及參數在產品標準中少有體現。隨著市場需求的加大,現行捕撈機械產品標準已落后于產品的開發、生產所涉及的品種范圍,與捕撈機械技術的科研和生產沒有緊密的銜接。一些標準制訂、修訂嚴重滯后于生產和貿易發展的需求,許多科研項目完成后,沒有得到有效的推廣利用,產業化程度低。
3.2生產企業參與標準化工作積極性不高
標準是企業組織生產、檢驗和經營的重要依據。企業必須建立以產品標準為中心的技術標準體系,這個體系應由相關法律法規、技術基礎標準、加工全過程標準以及產品檢驗的相關技術標準所構成。從實際情況來看,生產企業對標準的執行不夠重視,企業采標率低,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以及新成立的私營小企業,無標生產情況還有存在。由于標準化生產的監督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勵措施,按照標準化要求生產成本高,導致生產者參與標準制定和使用標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3.3投入與宣傳貫徹力度不足
與現代漁業發展需求、市場需求和生產規模擴大相比,捕撈機械標準項目投入力度明顯不足,沒有形成體系,難以滿足當前的行業需求。由于受到經費的制約,企業的標準化機制不完善,宣傳與貫徹標準的力度不足,行業標準影響力不夠,標準的實用性受到影響。
4捕撈機械標準的發展方向
4.1保障捕撈作業安全
目前,漁業捕撈機械行業安全標準工作還跟不上發展要求,應盡快立項開展漁業捕撈機械安全標準方面標準的制定工作,加大投入力度,重視產品的安全隱患問題,保障漁民安全生產。健全以捕撈機械安全性能、捕撈機械安全操作規范、捕撈機械安全管理規范等為主體的捕撈機械作業安全標準體系。在不斷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金量的同時,提高捕撈機械的安全性能,以適應當前日新月益的發展形勢。只有這樣,我國捕撈機械企業才能得以更好地發展,才能真正有實力與國外先進產品一爭高低。
4.2與國際標準體系接軌
加大國際先進捕撈機械技術標準的采用力度,但是作為捕撈機械行業標準體系,沒有可整體采標的途徑,只能根(下轉第257頁)
(上接第252頁)
據行業的實際需要,不宜盲目行事、追求數量。經常了解國外捕撈機械生產、技術貿易等相關標準技術法規,跟蹤其發展動態,再對我國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研究,從而確定科學合理的制訂、修訂標準的原則,以改善我國目前的捕撈機械標準體系,縮小與國外先進標準的差距,力求與世界水平接軌。此外,還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訂、修訂,并提出有利于我國國情的建議。
4.3加強標準制定與科研相結合
加強捕撈機械標準制定與科學研發相結合是提高我國標準質量與接軌國際標準的基礎。充分利用當前漁業科技資源,加強捕撈機械技術標準研究,為標準制訂、修訂提供先進的科技基礎。捕撈機械標準的制定應保證其科學合理和先進性,同時也要注重其經濟性和實用性。捕撈機械標準應與企業生產緊密結合,并與當前捕撈機械技術研究進展相結合,應密切關注高新技術在捕撈機械技術中的應用,及時做好標準與相關科技的銜接工作。
4.4重視標準的經濟效益
發達國家的標準制定遵循市場化原則,基本形成了政府監督、授權機構負責、專業機構起草、全社會征求意見的標準化工作運行機制。這種機制可最大限度地滿足各有關方的利益和要求,從而提高標準制定的效率,保障標準的適用性和影響力。鼓勵企業注重組織標準化工作,積極采用國際先進標準是提高企業效益的重要手段。
4.5完善捕撈機械技術標準體系
標準體系應圍繞一個特定的標準化目的而建立,體系的組成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才能使標準體系為實現技術和管理的有序化服務[6-10]。一個完善的捕撈機械技術標準體系應該是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主體,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相配套,涉及跨學科的標準體系[11-13]。健全捕撈機械相關的檢驗檢測標準技術規范,檢驗檢測是衡量標準體系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合格評定程序的技術支撐[14-16]。
5參考文獻
[1] 宋樹友.中華農器:第3卷[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2] 王瑋,陳軍,劉晃,等.中國水產養殖水體凈化技術的發展概況[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0,19(1):41-49.
[3] 劉麗珍.我國現有漁業機械、儀器行業標準體系狀況及思考[J].漁業現代化,2006(4):3-5.
[4] 宋正杰.捕撈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148-158.
[5] 王瑋,劉淇,王君.水產標準編寫的基本要求[J].漁業現代化,2009,36(1):67-69.
[6] 王瑋.我國水產行業標準體系的構建[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09,18(2):222-226.
[7] 王瑋,王聯珠,沈建,等.水產品保鮮技術及其標準的現狀與分析[J].漁業現代化,2009,36(6):66-69.
[8] 陳軍.漁船絞綱機標準探討[J].漁業現代化,1996(5):40-43.
[9] 孫妮娜,秦向陽,楊寶祝,等.國內外農業標準化發展現狀與分析[J]. 山東農業科學,2007(3):124-126.
[10] 王小凡.小型兼作漁船捕撈機械的配備[J].海洋漁業,1996,18(1):28-30.
[11] 董海.我國正在建設完善的漁業標準體系[J].現代漁業信息,2009(11):30.
[12] 李樂,房金岑,宋懌.漁業發達國家標準與科研協調發展現狀與啟示[J].中國水產,2009(11):13-14.
[13] 王能貽,方榮楠.對我國海洋漁船捕撈機械傳動方式之淺析[J].漁業機械儀器,1991,18(5):40-41.
[14] 趙福波.我國漁船標準體系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水產,2007(11):65-67.
篇9
關鍵詞:電站庫區;漁業;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24
1 電站庫區當前的情況
文山州境內蘊藏豐富的水能,經由“九五”和“十五”的不斷努力和探索,文山電力利用富足的水資源,打造了一批不同規模的水電站,且裝機容量增長不斷翻倍,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電站庫區附近森林覆蓋率優良,以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為主,包含土著魚類和外來魚類,而經濟魚類以鯽魚、青魚等為主。進行庫區水產養殖能夠推動魚類生存,大力保護生物資源,豐富資源種類。現下養殖一般以迎合庫區周邊鄉鎮需求為主,是一種個體經濟,與電站庫區設定的產業化目標存在差距,造成了資源的閑置浪費。
2 主要的問題
經由長期總結發現,電站庫區漁業主要存在下述問題:庫區水面寬泛,漁業產量低下,大量的資源條件急需開發;庫區魚類資源單純依賴自然增殖,無論是種群數量增長態勢,還是產量均不理想;電站大壩建設制約了河流的順暢性與魚類自身的洄游通道,使庫區水文和生態環境出現巨大變化,如果情況嚴重還可能引發魚類品種的大幅增加,某些土著魚類的消亡;庫區管理不全面,當地群眾所進行的捕撈活動與日常出行主要通過竹筏與皮船來完成,庫區水深且浪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3 發展對策
3.1 綜合規劃,提出合理的發展措施
傳統的漁業主要指代捕撈、水產品加工與增養殖這3部分,當前淡水漁業逐漸變成系統性漁業產業鏈,具體涵蓋捕撈、養殖和運輸加工等不同環節,有時還拓展至休閑漁業和餐飲娛樂等不同活動。為此,應秉持系統觀念,考慮漁業產業鏈的不同部分,統一開發,有機發展。庫區漁業應明確管理部門以及職責,有機協調相關利益,科學規劃,制定可行的開發措施,全面提升生產積極性,維護合法權益,促進開發利用,為沿岸農民創造更多的效益。
3.2 有效開發,強化政府引導
秉承可持續發展這一現念,確保漁業發展模式和環境資源自身的承載能力一致,需結合自然條件與資源稟賦,有效處理漁業發展和生態養殖之間的關系,積極宣傳和落實生態養殖。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在實踐活動中的引導作用,提出合理的優惠政策,強化招商引資,改善資金和資源配置。政府牽頭,利用財政投入力度的加大和資金籌集路徑的拓展,借助當地的技術優勢,達到漁業的全面發展,全面發揮指導性作用,促進規模化發展,最終完成跨越式發展。
3.3 保證原有魚類種群處于適宜的范圍
電站工程落成后,使得江河自身的水文情勢與生態環境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電站大壩破壞了魚類原有的洄游通道,致使原有魚類種群和數量分布均出現改變。因生態環境不同,一些以前稀有品種魚類自身的索餌場消失,生物餌料愈發匱乏,使得種群數量逐步減少,有些甚至消亡。基于此,應面向庫區漁業資源形成補償機制,通過電站業主面依據特定比例來填補魚類資源具體的損失費用,通過水產業務部進行調查評估后,合理開展人工馴養和繁殖試驗等工作,一旦成功便在庫區開展增殖放流,維持種群數量,保持生態平衡。
3.4 采用人工增殖放流,推動生態漁業
電站庫區附近森林覆蓋優良,大氣環境適宜,水質清晰,水流交換量顯著,無污染,有利于生態漁業的生產,可提升水產品的品質,迎合消費需求。對于人工增殖放流通常選擇鰱魚和鳙魚這2個品種,一般于水體中上層,其適應性突出,生長時間短,產量理想,便于捕撈,即便增殖放流也不會和原有食物鏈等產生任何沖突,這是當下增殖放流的基本品種。
3.5 借助庫區水面資源,合理發展網箱養殖
因電站庫區水面相對寬泛,且水位偏深,外加庫灣較多,適合網箱養魚。所以,應積極配合國家的產業化建設,構建特定的養殖基地,穩步供應。依據大水面網箱對應養殖面積在總面積占比3%以下這一安全系數來計算,則庫區能夠發展的面積是333.3hm2,依照當下養殖技術水平進行計算,則年產量將是非常可觀的,所創造的產值和收入將是非常顯著的,這可推動地方財稅增長。
應依照庫區資源當前的情況,依托科學發展這一理念,選取資源保護和科學開發利用有機整合的原則。漁業開發需能夠促進庫區資源的全面應用,從資源優勢調整為生產和經濟優勢,進而推動漁業發展,增加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實現漁業的健康發展。
篇10
關鍵詞:CDM 碳匯漁業;風險;設想
The Research On The Carbon Sink Fishery Based On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Abstract: Based on the carbon sink fishe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ing the wide prospect and fishery potential risks of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the CDM and carbon sink fishery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n, it was expected to propose a systemic thought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ishery carbon markets, and provide a new enforceable path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for fishery development.
Keyword: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carbon sink fisheries; risk; assumption
隨著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的不斷深入,海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機遇期。將發展海洋經濟和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二者的有機結合起來,高起點布局、高水平起步打造“十二五”海洋經濟,將會取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雙重效益。
一、清潔發展機制與碳匯漁業的內在關聯機制
清潔發展機制是一種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開展的一種溫室氣體減排量交易機制。核心內容是發達國家通過對發展中國家的節能減排項目進行資金、技術投入,換取其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低于本國減排的成本完成減排承諾。發展中國家通過實施CDM項目獲得一定的資金和較先進的技術開展節能減排,一舉兩得。碳匯漁業是指通過漁業生產活動促進水生生物吸收水體中的二氧化碳,并通過收獲把這些碳移出水體的過程和機制。而能夠充分發揮碳匯功能、具有直接或間接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效果的生產活動稱為碳匯漁業。如果能夠與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簡稱CDM)結合起來,加強碳匯漁業的資本運作,勢必會促進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碳匯漁業的資產屬性符合CDM的資本運作要求。《現代經濟詞典》1的資產定義為:“由企業或個人擁有并具有價值的有形的財產或無形的權利。資產之所以對物主有用,或者是由于它是未來事業的源泉,或者是由于它可以用于取得未來的經濟利益。”因此,我們認為資產是一種在未來可預計的能夠帶來效益,并且可以估計的財產。而CDM的資本運作要求該項目首先應具有資產的屬性。碳匯漁業正具備這種資產屬性。一方面它的私有資源性符合財產的屬性,另一方面被移除的碳量通過計算可以進行交易,帶來可預期的收益。因此,通過對碳匯漁業進行資本運營,可以實現其資源性收益,也可以實現獲得額外性的資本性收益。
(二)碳匯漁業和CDM的理論基礎具有內在一致性。可持續發展理論既是CDM的理論基礎又是碳匯漁業的理論基礎。CDM作為當今世界各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機制,在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在全球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機制。而發展碳匯漁業的目的也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尤其是碳匯漁業實施CDM項目,不但可以幫助發達國家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其承諾的溫室氣體削減或控制目標,而且符合我國經濟社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在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中更好的完成節能降耗減排目標。
(三)碳匯漁業的CDM收益潛在價值巨大。實踐證明,漁業是二氧化碳減排的重要組成部分。貝類在其生長過程中大量使用海洋碳,大型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將溶解在海水中的無機碳轉化為有機碳,淺海貝藻養殖在提供大量優質、健康的藍色海洋食物同時又降低大量的二氧化碳,是一種雙贏的人類生產活動。據有關專家統計,按照現有貝藻產量比例計算,海水養殖每年從水體中移出大約230萬噸碳。預計到2030年,我國海水養殖產量將達到2500萬噸;到2050年,我國海水養殖總產量預計達到3500萬噸,將進一步帶動碳匯漁業的增加,海水養殖碳匯總量可達到400多萬噸,其中貝類固碳180萬噸,藻類固碳235萬噸2。按市場年度平均價格10歐元每噸的價格估算,我國碳匯漁業每年減排二氧化碳所產生的減排額度高達2300多萬歐元。“十二五”期間將獲得1億歐元的額外經濟收益。
(四)CDM項目有利于拓寬漁業利用外資渠道,為漁業積極分子提供資金來源。一方面,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大力實施,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成為考核政府政績的硬性指標,發展清潔生產的資金投入需求顯著增強。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間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期,海洋經濟仍將保持穩定快速發展,尤其是一些沿海經濟發達區域已經進入重工業化中后期,經濟發展特征表現為資本技術密集型階段。而由于漁業經濟國有化程度較低,中小漁業企業和漁民對投資依賴性仍然很強,資金缺口較大。同時受融資渠道的限制,規模化經營發展較慢。而CDM項目的實施,既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又可額外獲得國外資金投入,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渠道多樣化,解決發展的融資瓶頸問題。
(五)CDM項目有利于碳匯漁業引進環境友好技術,為漁業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CDM的開展通過向發展中國家轉讓節能減排技術,特別是具有溫室氣體減排效應的技術,已經成為實現溫室氣
體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國能源資源稀缺,能源效率低下,迫切需要先進的能源技術,而通過CDM項目運作,用排放信用可以換來先進的能源設備和技術。我國漁業經濟正處在高速增長階段,企業和廣大漁民對先進技術和品種的需求非常迫切,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技術創新,進一步促進我國漁業經濟的科技含量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轉變。因此,CDM帶來的高新技術與新品種的應用將極大的增加碳匯。
二、碳匯漁業領域應用CDM的廣闊前景和潛在風險
目前,CDM在我國的工業已經進行了廣泛的開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據北京環境交易所的《2010中國碳信用市場投資報告》顯示,中國已經穩居最大CDM項目供應國的地位,截至2010年9月8日,在聯合國成功注冊的2363個CDM項目中,中國有938個,占比達39.7%。2009年6月,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中心的《CDM市場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影響》報告中指出,CDM與全球保護臭氧層的“蒙特利爾多邊基金”(MLF)和“全球環境基金”(GEF)資金機制相比,引進資金效果顯著。自1991年以來,中國獲得MLF資助贈款8億美元;自1991年獲得GEF批準首個項目至今,共獲得其贈款7.3億美元。而實施僅3年多的CDM項目,通過CERs(核證減排量)轉讓帶來的直接經濟收益已超過6.5億美元。“目前中國已注冊成功的項目如均能順利實施,預計每年通過CERs轉讓為我國帶來的直接收益將超過10億美元。”3廣闊的前景將給漁業碳匯發展帶來市場。
但是,我國CDM項目類型分布不均、涉及領域較少,對農業、林業的碳指標開發以及對先進節能減排技術的引進相對滯后,尤
其在擁有巨大減排潛力并對科技進步有突出貢獻的節能和提高能效類型上,CDM項目的申請數量較少,減排規模也較小。漁業碳匯作為新生事物的CDM的技術方法、基準線、碳交易機制還不成熟,有些甚至沒有建立。因此,科學的實施漁業碳匯,減少運行風險,有效的進行資本運營,實現節能減排和經濟收益的雙重目標是必須重視的問題。
(一)實施碳匯漁業CDM的技術與資金風險
開展CDM項目的目的一是節能減排,二是獲得額外經濟收益。但是,實施漁業碳匯CDM需要先進的技術、設備以及大量的資金投入。很多技術、設備都需要進一步攻關、引進。技術和設備的升級改造決定了節能減排是否達到國際標準,如果投入技術和資金后,減排效果不明顯,沒有產生額外性,勢必給企業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反而加大了運行成本。所以開展漁業碳匯首先需要一套規范化的技術標準。
2.實施碳匯漁業CDM的交易風險
與一般的投資項目相比,CDM項目需要滿足額外的要求,經歷額外的審批程序等,使得CDM項目的開發和實施將產生交易成本。漁業碳匯項目開發者應該給以足夠的重視,是否開展CDM,與何種類型的買家合作都會對項目最終獲得的凈收益有一定影響。
3.實施碳匯漁業CDM的額外性評估風險
額外性決定了該項目能否成功進行CDM運作。目前,漁業碳匯對碳匯量的評估方式、方法及機制還不成熟,這將影響開展碳匯漁業的發展,也將影響其CDM的實施。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認可,漁業碳匯將會逐步走向市場化。
三、加強漁業碳匯市場體系建設的設想
隨著我國海洋戰略的深入實施,漁業經濟發展將邁入快車道,碳匯漁業的市場體系建設對發展漁業經濟將起到較強的促進作用。
(一)建立漁業碳匯計量監測中心。國家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建立完善的溫室氣體排放和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制度。因此,開展碳匯漁業,探索并逐步建立既符合“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國內、國際通行規則,以及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漁業碳匯計量監測方法是發展碳匯漁業的首要問題,它有利于培養一支掌握漁業碳匯計量監測技術與漁業碳匯管理的專門人才隊伍,更有利于發動企業和漁民自愿進行碳匯漁業發展,增加碳匯,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履行社會和公民的責任。
(二)建立市場體系基本框架。隨著碳匯漁業的技術發展,成熟的市場交易,透明清晰的市場制度和規則,標準化的交易商品和簡明的交易程序能夠減少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現象,降低交易風險,提高交易商品的流動性,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創建水平、市場規模和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有力的促進碳匯漁業的發展。漁業碳匯市場的基本架構將包括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匯信用項目交易市場、漁業資產與碳匯保險市場、漁業碳匯基金、漁業碳匯交易中介服務市場和監管體系等部分組成的立體化的漁業碳匯市場體系。這些內容無疑會促進我國漁業經濟高起點、高層次的快速發展。
(三)開展國內省際間碳匯交易試點
建立漁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進行漁業碳匯交易,敢于創新是關鍵。考慮目前我國林業的碳匯發展經驗,可以創新的在國內省際間實行漁業碳匯項目以及碳匯交易,為國際漁業碳匯的開展打下堅實的技術和機制基礎。
總之,漁業碳匯CDM項目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漁業生態效益價值補償的一種重要途徑,為我國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投融資渠道。CDM下的碳匯漁業必將給我國漁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參考文獻
[1]《碳匯漁業與海水養殖業--一個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唐啟升.第四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
[2]清潔發展機制[M].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清華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第1版.
[3]《林業碳匯計量》[M].李怒云.呂佳譯. 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第1版.
1《現代經濟詞典》.D·格林沃爾德主編.商務印書館.1983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2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