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超聲影像學重點范文

時間:2023-09-22 17:58: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超聲影像學重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學超聲影像學重點

篇1

關鍵詞:醫學影像;超聲;介入超聲

自倫琴1895年發現X線以后不久,在醫學上,X線就被用于對人體檢查、進行疾病診斷,形成了放射診斷學的新學科,并奠定了醫學影像學的基礎。至今放射診斷學仍是醫學影像學中的主要內容,應用普遍。50年代到60年代開始應用超聲與核素掃描進行人體檢查,出現了超聲成像(USG)和Y閃爍成像。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繼出現了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X-ray CT或CT)、磁共振成像(MRI)和發射體層成像(ECT),如單光子發射體層成像(SPECT)與正電子發射體層成像(PET)等新的成像技術。這樣,僅100年的時間就形成了包括X線診斷的影像診斷學(diagnostic imageology)。雖然各種成像技術的成像原理與方法不同,診斷價值與限度亦各異,但都是使人體內部結構和器官形成影像,從而了解人體解剖與生理功能狀況以及病理變化,以達到診斷的目的,都屬于活體器官的視診范疇,是特殊的診斷方法。70年代迅速興起的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y),即在影像監視下采集標本或在影像診斷的基礎上,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使影像診斷學發展為醫學影像學的嶄新局面。醫學影像學不僅擴大了人體的檢查范圍,提高了診斷水平,而且可以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這樣,就大大地擴展了本學科的工作內容,并成為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支柱。近20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與計算機技術密切相關的影像技術也是日新月異,影像診斷學也成為醫學領域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常規X線正在從膠片轉向計算機放射攝影(CR)或更為先進的直接數字化攝影(DR)的數字化時代。誕生時即與計算機緊密相關的CT、MR則發展速度更為驚人。CT已從早期的單純的頭顱CT發展為超高速多排螺旋CT、電子束CT。在速度提高的同時,掃描最薄層厚也從早期的10mm到現在的0.5mm,最高圖像分辨率也達到了1024*1024。這些使CT的應用不僅在于早期橫斷面呈像,同時可以作細膩的三維重建,模擬內窺鏡,手術立體定向,CT血管呈像(CTA)。MR也從早期的永磁體、低場強發展到現在的超導、高場強,分辨率在常規掃描時間下提高了數千倍,磁共振血管呈像(MRA)已成為常規檢查項目,同時灌注、彌散、功能呈像以及磁共振波譜(MRS)技術正在研究發展之中。超聲醫學近年來發展迅速,已與X線、CT、磁共振、核素并駕齊驅,成為臨床五大醫學影像手段。

聲波是一種機械能的表現形式。聲源每秒振動的次數叫頻率,一般用赫茲表示,簡寫為Hz。頻率在2000Hz以上的聲波即為超聲波。超聲波在傳播過程中要發生反射,折射以及多普勒效應等。超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發生聲能衰減。因此超聲通過一些實質性器官,會發生形態及強度各異的反射。由于人體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解剖情況的不同,對超聲波的反射,折射和吸收衰減各不相同。超聲診斷就是根據這些反射信號的多少,強弱,分布規律來判斷各種疾病。醫用診斷超聲波的發生與接收,均由特制的探頭來完成,它能把電能和聲能互相轉換。按照超聲回聲顯示方法來分類,超聲診斷儀可分為脈沖回聲式和頻移回聲式兩大類型。脈沖回聲式超聲診斷儀包括幅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A型超聲儀,簡稱A超)、輝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B型超聲儀,簡稱B超)以及回聲輝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M型超聲儀,簡稱M超)。頻移回聲式超聲診斷儀(D型超聲儀)包括頻移示波型超聲診斷儀(脈沖波式和連續波式多普勒)彩色編碼頻移回聲式超聲診斷儀(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簡稱彩超)等。

超聲診斷學是一門邊緣學科,以解剖學、病理學等形態學為基礎,緊密結合臨床醫學,近年來發展迅速,已與X線、CT、磁共振、核素并駕齊驅,成為臨床五大醫學影像手段。超聲診斷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一、臟器病變的形態學診斷以及器官的超聲解剖學的研究。超聲診斷是以形態學為依據的,因此它的基礎是病理解剖學形態改變及由此而產生的組織的聲學變化。超聲檢查可獲得各臟器斷面圖像,此即為診斷的形態學基礎,能夠對病變進行定位定性診斷。二、功能性檢測。超生圖像可顯示由于臟器、組織的生理變化而出現的相應規律性變化,如膽囊收縮、胃排空、胃腸道蠕動、膈肌運動、卵巢功能性變化及心臟的舒縮。多普勒超聲可顯示心臟及其他臟器血管的血流變化,以判斷其功能狀況。三、介入性超聲。包括內窺鏡超聲和術中超聲,介入性超聲在臨床的廣泛開展使得超聲診斷與臨床、病理學、組織學緊密結合,不僅提高了診斷水平,還進一步開展了一些臨床治療,開辟了超聲診斷、治療在臨床醫學的新領地。

介入超聲技術作為現代超聲醫學的一個分支,是1983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介入性超聲學術會議上被正式確定的。它是在超聲顯像基礎上為進一步滿足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其主要特點是在實施時超聲的監視或引導下,完成各種穿刺活檢、X線造影以及抽吸、插管、注藥治療等操作,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術,達到與外科手術相媲美的效果。與其他影像學介入手段相比,由于介入性超聲具有實時、準確、便捷、無輻射、費用低廉等優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而不斷出現的各種新型介入性超聲內鏡,在進行穿刺過程中,內鏡視野和超聲視野同步,超聲影像上可以顯示穿刺進針的全過程,精確控制針尖在病變內的位置,使穿刺準確安全,大大提高了可以穿刺的范圍。同時彩色多普勒在介入性超聲內鏡中的應用,有效地區分血管和非血管結構,保證了穿刺的安全性。目前國內外學者更多將研究重點放在了介入性超聲內鏡的腫瘤治療,如光動力治療、射頻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組織間放療等。

介入性超聲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有些疾病的治療已成為臨床不可取代的治療方法。同時,醫學影像學的整體水平的發展為患者診療提供了更寬廣的選擇空間,患者可權衡各種手段的利弊作出更為合適的選擇。

作者單位:徐州醫學院

參考文獻:

篇2

根據教學對象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大多進入各個臨床崗位工作,超聲檢查技術是臨床工作非常重要的影像學診療方法之一,如何準確恰當地使用該技術手段是學習的關鍵點,也是本課程教學的目標和重點。作為一名臨床醫師,為確保超聲檢查順利進行,應當熟悉超聲檢查前的準備方法,并能明確、清晰地告知患者,如膽道系統的檢查需要空腹,女性生殖系統的檢查需要充盈膀胱等,這樣才能確保超聲檢查能及時、準確地完成[2]。故患者檢查前的準備工作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超聲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其次每一種影像學檢查方法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和疾病適應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讓學生清楚知道超聲檢查的適應證和選擇原則。另外,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講,超聲診斷具體疾病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超聲診斷價值的講解上,避免過多講解超聲圖像細節的辨認方法,這也是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而使授課內容有所側重,可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

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篇3

[關鍵詞] 彩色多普勒超聲;妊娠;胎兒畸形;高危因素

[中圖分類號] R714.5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1)32-112-02

Diagnostic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for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in Midtrimester of Pregnancy

WU Yipi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Center of Wenling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Wenling 317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on screening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in midtrimester of pregnancy. Methods All of 1246 cases of pregnant with risk factor of fetal cardiac anomalie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early pregnancy group and midtrimester of pregnancy group,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was taken in two groups. Detection efficacy in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was contrasted between early pregnancy group and midtrimester of pregnancy group. Results Detection rate of cardiac anomalies and nervous system anomalies were higher in midtrimester of pregnancy group than in early pregnancy group. Conclusion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for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in midtrimester of pregnancy has higher detection rate and could service as screening technique of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Pregnancy;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Risk factor

胎兒畸形是影響生育質量的重要因素,近年來伴隨生育習慣及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具有胎兒畸形高危因素的孕婦增多,胎兒畸形發生率較高。在孕婦妊娠過程中及時發現畸形胎兒并進行及時的處理對于提高生理質量及推進優生優育具有重要的意義[1]。彩色多普勒超聲是妊娠女性檢查的最常用的輔助手段[2],本文就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妊娠中期胎兒畸形的檢出效果進行分析,為產前檢查及優生優育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婦科門診及住院檢查的具有胎兒先天性畸形高危因素的孕婦1246名,產婦年齡24~38歲,平均(29.0±6.7)歲,胎齡10~24周,均具有胎兒畸形的高危因素:胎兒父母有先天性心臟病家族史或病史或相關綜合征;孕婦具有控制不良的內分泌或免疫疾病;妊娠期間應用可能致畸藥物;孕婦年齡超過35歲;雙胎妊娠及染色體篩查異常。孕婦入選后按胎齡分為早期妊娠組及中期妊娠組,其中早期妊娠組592名,中期妊娠組654名,兩組產婦年齡、孕產史及胎兒畸形高危因素分布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超聲檢查采用ACUSON Antares型超聲波診斷儀,設置脈沖彩色多普勒發射功率<100W/cm2,探頭頻率2~5MHz。孕婦取仰臥位,首先進行常規檢查及測量,觀察羊水、胎盤及臍帶情況,測量胎兒常規參數,如雙頂徑、頭圍、長骨長度以及臍動脈血流參數等,然后進行體表及骨骼的檢查,自上而下連續檢查,重點注意骨骼發育、有無缺如及多指、趾畸形,有無先天性脊柱裂等。檢查完畢后進行系統檢查,檢查順序為頭顱、胸腔、腹腔腹部及臍帶等附屬結構,頭顱檢查測量4側腦室、丘腦、第三腦室及小腦平面,測量過程注意觀察小腦橫徑、腦室寬度頸后軟組織厚度,顏面部注意觀察眼、鼻、唇、腭等結果有無先天畸形;胸部重點檢查心臟先天性畸形,以胃泡為定位掃描胸部,注意心臟位置及其與內臟的毗鄰關系,然后經胎兒胸部縱軸切面獲得心臟四腔橫切面,測量心室流出道切面完畢后向胎兒頭端移動探頭,獲得心臟三血管切面,沿三血管切面獲取中動脈弓、肺動脈弓及大動脈短軸切面,觀察及測量心內血流參數和瓣膜反流情況;腹腔超聲檢查以胃泡為起點,重點觀察胎兒的胃泡、腸道、肝臟、膽囊、雙腎、膀胱等結構。

1.3 資料隨訪

對檢測孕婦進行追蹤隨訪,引產胎兒進行病理解剖,繼續妊娠分娩者新生兒娩出后進行進一步檢查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11.5統計學軟件處理,統計學方法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胎兒各系統畸形的發生情況

兩組胎兒經引產及出生后檢查證實運動系統及體表畸形、心臟畸形、神經系統畸形、消化系統畸形、泌尿系統畸形及其他畸形發生率無顯著差異。見表1。

2.2 不同妊娠時期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胎兒各系統畸形的檢出情況

妊娠中期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胎兒運動移動及體表畸形、消化系統畸形、泌尿系統畸形及其他畸形檢出率與妊娠早期彩色多普勒超聲無顯著差異,但妊娠中期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胎兒心臟畸形、神經系統畸形檢出率高于妊娠早期超聲檢查。見表2及圖1、圖2。

3 討論

胎兒畸形是影響我國優生優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嚴重畸形胎兒的娩出會增加社會經濟、醫療及家庭負擔,因此合理的產前檢查手段在妊娠中早期對畸形胎兒進行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產前診斷的手段較多,如基因診斷、血清學診斷等,超聲診斷是對胎兒畸形最具有意義的影像學診斷措施[3],能夠直接反映胎兒器官、組織的發育異常,是產前檢查及畸形胎兒篩選最常用的檢查手段。畸形胎兒診斷愈早愈好,有利于孕婦及醫療人員對妊娠是否繼續做出選擇,同時也有利于保護孕婦自身的機體。一般來說,在妊娠早期即可以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胎兒畸形進行診斷,但是在妊娠早期,胎兒的器官系統形成尚不完全,畸形胎兒常常缺乏特征性的超聲影像學特點,因此診斷有一定的困難。

在對兩組具有胎兒畸形高危因素的妊娠女性在不同時間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中發現,早期及中期妊娠對胎兒的體表及運動系統畸形、消化道畸形及泌尿系統畸形的檢出效果無明顯的差異。因為在妊娠早期,胎兒的骨骼系統、泌尿系統及消化系統基本形成,在超聲影像學上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學特點,如腸道閉鎖、腎臟畸形等容易被發現,即使由于骨盆等遮擋作用可能發生顯像效果較差,但是通過孕婦變動及活動等引起胎兒的改變后比較容易發現,然而某些細微的畸形如肢體的橫行畸形或者遠端的多指、并指等仍容易被漏診[4],在檢查過程中要充分注意。

本研究發現,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妊娠中期的胎兒神經系統畸形及心血管系統畸形的檢出效果優于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對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畸形檢出率達到或者接近100%。有研究報道,在11周后超聲檢查即可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因為在妊娠早期胎兒的心血管系統基本形成,但是心血管畸形的發生方式較多,形成也較為復雜,在對心血管畸形的超聲診斷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心血管的結構進行辨認,而且需要胎兒血流動力學參數進行參考[5]。早期胎兒心血管系統發育完善,子宮位置較低,雖然心臟的四腔切面容易獲得,但是流出道及血管的特殊切面等顯示較為困難,因此在妊娠早期對心血管畸形的檢測效果不理想。在妊娠早期胎兒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如腦脊膜膨出、脈絡叢囊腫、小腦蚓缺失等診斷較為困難[6,7],研究結果也顯示,妊娠中期彩色多普勒超聲對神經系統畸形的檢測效果較好。

彩色多普勒超聲是目前胎兒畸形檢測的唯一的影像學手段,而且其對胎兒畸形的診斷率較高,研究結果顯示妊娠早期對胎兒畸形的檢出率低于妊娠中期。由于在早期檢出終止妊娠孕婦及家屬的心理更容易接受,對孕婦的心理創傷相對較小,因此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婦,在妊娠早期即應該進行超聲篩選;而對于篩選陰性的孕婦,在妊娠中期仍要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及診斷,提高孕產質量,促進優生優育。

[參考文獻]

[1] 郭淮,洪偉. 系統超聲檢查與診斷胎兒畸形及其重要意義[J]. 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1,19(2):90-91.

[2] 李勝利. 胎兒心臟畸形產前超聲篩查與診斷策略[J]. 現代實用醫學,2011,23(4):364-366.

[3] Vakil N,van Zanten SV,Kahrilas P,et al. 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 global evidence-based consensus[J]. 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8):1900-1920.

[4] 涂長玉. 胎兒四肢畸形超聲檢查方法與技巧[J]. 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0,7(7):63-66.

[5] 林亨麗,黃偉欣,曹曉焱,等. 高危人群胎兒先天性心臟畸形的彩色多普勒超聲篩查[J].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1,19(6):472-475.

[6] 王芳. 產前超聲篩查胎兒頭部畸形的意義[J]. 內蒙古醫學雜志,2010,42(1):42-44.

篇4

關鍵詞:影像醫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5-0080-02

自倫琴發現X線不久,X線即用于人體的疾病檢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診斷學。影像醫學是以放射診斷醫學為基礎的涵蓋多種影像技術的學科,如普通X線攝影、數字攝影(CR、DR)、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乳腺鉬靶攝影、CT、磁共振成像、超聲技術、放射性核素掃描(SPECT、PET)等等。近年來,影像設備不斷改進和完善,檢查技術和方法也不斷創新,影像醫學與臨床工作息息相關,影像醫學的發展使得影像醫學的教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一、影像醫學的現狀及進展

1.涉及內容廣泛、繁雜,其基礎學科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醫學基礎課程。當今醫學影像診斷的四大影像技術是CT、磁共振成像、核t學成像和超聲成像[1]。前面提到了影像醫學包含內容的廣泛,而且基于這四大技術的分支學科和邊緣學科也越來越多,不僅各有側重,而且相互交叉。

CT、MRI以及超聲三種成像技術所獲得的影像基本為解剖結構成像,圖像清晰。而核醫學成像不僅可以顯示臟器或病變的解剖學結構,同時還可以提供有關臟器和病變的血流、功能、代謝和受體密度的信息,甚至是分子水平的生物化學信息,因此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藥理學、分子生物學等等基礎醫學學科都與影像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2.學科發展快,各種影像檢查技術都有突破性進展。近年來各種成像技術均有很大的發展。超聲利用更多的聲學參數作載體,以獲得患者更多的生理、病理信息,血流信號,通過數字化等途徑努力提高聲、像、圖質量,使其能顯示更微細的三維、四維組織結構。對比劑增強和動態CT、磁共振波譜和灌注顯像技術等可顯示血流動力學、分子微觀運動、生理、功能、代謝變化以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等。新的挑戰也促使核醫學向發揮自己優勢的方向快速發展[1]。隨著放射性藥物的發展,核醫學作為生物學、醫學與核能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也隨著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領域――分子核醫學。

而CT、MRI、超聲和核素顯像設備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檢查技術和方法也在不斷地創新,影像診斷已從單一依靠形態變化進行診斷發展成為集形態、功能、代謝改變為一體的綜合診斷體系[2]。

3.設備發展快,多學科影像融合。從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來看,70年代主要是傳統X線影像、核醫學及超聲;從信號角度來看,均以模擬方式進行數據處理。但由于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和數字影像技術的導入,現在所有的裝置均實現了用計算機存貯圖像。

隨著圖像融合技術的發展,一種全新的影像學(解剖―功能影像學)形成了,將CT、MRI解剖結構影像與核醫學SPECT和PET獲得的功能代謝影像相疊加,更有利于病變精確定位和準確定性診斷,其代表設備為PET/CT。現在SPECT/CT、PET/CT和PET/MRI均已應用于臨床。

二、影像醫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1.教學的步伐相對慢,實際應用能力差。相對于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影像教學的步伐相對緩慢,究其原因,大致有幾點:其一,教材和教學大綱的限制,教材內容相對陳舊,教學大綱有時滯后于臨床實際的發展;其二,教師自身知識更新速度慢、拓展能力差,對相關學科的關注度欠缺;其三,教師對PACS系統利用不足。

2.影像醫學各專業獨立運行,不利于學科發展。我國很多醫院的影像專業,傳統影像(包括放射、CT、MRI)、超聲、介入、核醫學等多年來都是獨立運行的科室,并未搭建大影像學科發展平臺,或者只是一部分專業的簡單合并而形成“大影像”科。在這種傳統模式下,學生系統的理論知識與臨床技能培訓缺乏整體安排,由此培養出的學生臨床工作能力局限,綜合能力差[3]。

三、解決影像醫學教學中所存在問題的教學策略

1.調整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現行的教材特點是各種影像技術都是相對獨立的學科,每門學科分別介紹各系統中各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表現,而就某一疾病而言,需要我們把它的超聲、放射、甚至CT、MRI的影像特點比較出來,才能讓學生在臨床工作中把所有資料結合起來。

據此,我們可以整合各種影像資源集中安排教學,即X線、CT、MRI及超聲相結合;影像、臨床、解剖和病理結合的新模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立體的、三維的影像概念,建立起各種影像間的立體聯系,增強學生多方面影像的認識能力[4]。同時,在教學中必須嚴格遵守臨床診斷思路,不僅要根據影像圖像分析病變的部位和性質,還必須要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資料,做出全面、正確的分析,展現給學生一個影像學的視角,使學生從影像角度對疾病有更全面的認識。

2.分層次教學,將相關內容緊密結合。解剖學是醫學影像教學的基礎,病理改變是醫學影像教學的重點[5]。這要求教師牢固掌握系統、局部、斷層解剖學,能回顧授課內容所涉及部位的解剖結構,并與病理、影像對照,加深理解。影像學中的三維重建技術是展示解剖學位置及相鄰組織器官關系的好方法[6,7],三維重建后的圖像立體感強、解剖結構顯示清楚,還可行多方位多角度觀察,對認識正常及病變都有著很大的幫助,而且還可以復習解剖知識,利用其進行手術入路等的設計,將影像與臨床緊密結合。

3.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加快知識更新。對于日新月異的影像醫學,教師知識更新速度要快,不僅是專業知識、計算機知識,而且要跨專業、跨學科,比如以前具備了X線、CT、MRI知識,現在還要學習核醫學、超聲知識,及時把臨床的新知識融合到教學中[8]。

4.互動式教學,學與教相互促進。學生們感興趣的是怎樣才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臨床實際中,影像學教師應注重圍繞問題進行教學[9],而影像本身是一門有著生動的圖像的學科,因此我們更應該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學與教相互促進。讀片會是一種很好的途徑,在讀片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參加并積極發言,聽取各種觀點,與老師同學相互探討,既可以讓理論知識得以應用,還能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也可以在合適的時機讓學生主持閱片工作,激發他們的自主潛能,提高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10];參加隨訪病例的學習及病例討論也是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好辦法,讓臨床驗證影像,讓影像回歸臨床。另外,在PACS系統上動手操作也可以作為一種補充手段。

現在,醫學成像技術仍在不斷變革,一方面是前述各種系統性能的改進,另一方面還在探索新的成像技術。影像教學的任務仍然艱巨,要求我們不斷總結、積極探索,使影像醫學真正成為臨床的“眼睛”,在R床工作中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少林,王榮福等.核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2.

[2]吳興旺,王樂,劉斌.非影像專業的影像學教學體會與探討[J].安徽醫藥,2013,17(3):534-535.

[3]段小藝,徐貴平,強永乾,郭佑民.“大影像”學科發展對醫學影像專業研究生培養的要求及策略[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4):618-620.

[4]劉東宇,宋玲玲.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實踐與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0(2):255-256.

[5]袁小平,陳建宇,李勇等.TBL教學法結合影像診斷思維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4):71-72.

[6]黎楊梅.醫學圖像三維重建[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1):49-51.

[7]廖勝輝.數字化三維重建技術在解剖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3):69-69.

[8]趙繪萍,張紅梅,蔣高民等.影像醫學的教學如何適應影像醫學快速發展[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14,35(1):74-75.

篇5

[關鍵詞]超聲檢測;婦產科;應用發展

1超聲檢查技術在婦產科應用途徑的發展

超聲技術是一種高科技技術,是從20世紀開始發展起來的。超聲技術是一種新興的,多學科交叉的邊緣科學。超聲技術剛發展起來的時期,不僅在中國,包括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等科技型國家都投來注視的目光。超聲檢查技術的發展主要應用在化工、食品、生物、醫學方面。近幾年,在醫學上的應用尤其是婦產科的應用得到了重大突破,也給婦產科的檢查方式開拓了新的領域。女性的內生殖器多數是軟組織器官,內部軟組織器官在醫學檢查X線下無法顯示影像,此時超聲檢查技術作為婦產科臨床主要的檢查方法之一,為婦產科的發展提供了重大支持。由于婦產科的特殊性,這項技術也擔負著協助診療的重要作用。超聲檢查技術是婦科疾病的診斷和鑒別的重要理論依據,例如在產科方面,產科胎兒畸形的篩查以及胎兒發育都是重要階段,超聲檢查技術在這一階段也為醫師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1]。我國提倡“優生優育”,超聲檢查則在其中起到了檢測作用。另外超聲檢查技術在婦產科其他各方面檢查都提供了重要支持:陰道相關疾病、宮腔相關疾病、腹腔相關疾病等等。它的廣泛應用大力推動了婦產科檢查和診斷的綜合發展,因此合理正確應用超聲將是臨床以及婦產科的全新課題。

2超聲檢查技術在婦產科應用最新進展

超聲檢查技術近幾年的重要進展主要體現在自身技術方面,近幾年的發展方向主要體現在超聲探頭的進步以及晶片制作工藝的改善。相比于之前,超聲探頭逐漸縮小,更為輕巧靈活。由此,其在婦產科超聲檢查中,其方式也有進步,以前婦產科應用的是單純腹壁超聲檢查,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多種檢查途徑,其適應了婦產科各種檢查手段,自身不斷修訂翻新。超聲檢查技術在婦產科臨床檢查中具有實時、價廉、無創傷、可重復等巨大優勢,技術也不斷提升,在分辨率方面也有重大突破,不斷創新推出新穎的檢查方式,為醫師及臨床診斷提供精確、合理、科學的影像信息。婦科應用超聲診斷有其特殊性,診斷的正確性對診斷結果有較大影響,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專業醫生的臨床知識以及對相關疾病的了解程度,只要有超強的專業水平以及廣闊的醫療知識,才能在診斷上做到精、準。

2.1介入性超聲技術的應用

介入性超聲技術即interventionalultrasound。是現代超聲在醫學應該上超聲技術的一個分支,在1983年哥本哈根世界介入性超聲學術會議上被正式確定。其檢查原理是通過超聲顯像進行引導,將穿刺針、導管、藥物或操作器械等正確放置到需要檢查的病患患處[2]。是婦產科中主要針對囊腔、體腔或經特定部位進行診斷和治療的一種重要技術。在1988年相關文獻報道中提到:介入超聲技術正式在婦產科應用。從此項技術正式應用于婦產科之后,被各國醫療機構關注引進,并將此項技術廣泛應用在婦產科領域,使原本需要通過手術治療才能治愈的疾病,在此技術的協助下得到保守治療,免除患者的治療痛苦。介入性超聲在婦產科的應用有效彌補了影像學診斷方面的缺陷,提高了診斷的精確性和正確性,避免了操作的盲目性,有效縮短檢測時間,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也減少了患者就診時間,使得在相同時間內科室可以接納更多的患者。近年來超聲引導下的介入診斷和治療發展迅速,也帶動了科室及醫院的整體發展。近年來彩色血流顯示技術也被引入,如此可在診斷治療中有效避開大血管,讓介入性治療的安全得到更大的保障,另外也在檢查中使取材的代表性更強。相信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新儀器不斷被推出,超聲介入診斷與治療在婦產科將會更廣泛的被應用,也能更快進步。

2.2三維超聲技術在婦產臨床中的應用

三維超聲技術(three-dimensionalultrasono-graphy)是醫學影像學中一門新技術。其最早開始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究其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包括A超、M超、B超、彩色多普勒超聲[3]。近年隨著計算機科技技術的飛速發展,三維超聲成像技術日益成熟,被廣泛應用于醫學中,特別是婦產科臨床檢查中,三維超聲檢查最新最新推出了三維新技術,將普通二維超聲診斷儀的呈現途徑由二維提升為三維,其表面重建成像對于不同灰階進行分割,能夠精確反映相關組織的結構輪廓。在臨床中適用于膀胱、膽囊等部位,在婦產科中應用于子宮、胎兒等含液性的空腔結構,另外也可廣泛應用于被液體環繞的組織和器官。因此,三維超聲技術在婦產科的臨床應用中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在產科對子宮胎兒的發育階段檢測和監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三維超聲技術是介入性超聲技術在引用和應用于婦產科檢查之后的又一個重大突破。

2.3超聲造影技術在婦產科臨床檢查中的價值

超聲造影技術又稱為聲學造影技術,該技術在婦產科檢查中有很高的價值,其主要是利用造影劑通過增強后散射回聲的方法,來提高超聲技術婦產科臨床診斷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異性的技術[4]。在設備儀器改進的基礎上,新的造影劑技術的更新,使造影技術更上一層樓。現有的造影技術已經能夠顯著增強心肌、肝、腎、血管等器官的影像效果以及血液流動產生的多普勒信號,能夠清晰顯示正常的組織器官與產生病變的組織器官的血液流動情況,這一新的技術使超聲診斷技術步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在造影技術的第三次革命中除了比較常規的造影波成像以外,還包括其他多種造影技術其主要成像方式包括:間歇式、反脈沖諧式、低機械指數式、能量對比式、造影劑爆破式等等。其在婦產科檢查中常用兩種成像方法:①造影劑爆破法:當局限于第一代造影劑使,一般用爆破微泡的方法,觀察造影劑分布在血管器官和組織中的動態信息,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獲得豐富的諧波信息;在觀察心肌血液灌注的圖像是,一般通過心電波觸發的方式來爆破,然后對比相關的諧波來達到成像的目的;在觀察肝臟等器官時,一般用手動的方式觸發,來獲取造影劑灌注腫瘤是的實時圖像。②低機械指數法:當發射超聲的時候,如果機械指數MI低于0.15,稱之為低機械指數。采用這種低能量的超聲波造影的技術被稱為低機械指數造影。在這種技術中,主要使用第二代造影劑。

3超聲檢查技術在婦產科應用的前景展望

未來超聲技術的發展與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連,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超聲技術也必定存在一片蓬勃的前景,對此應該充滿信心。醫療體系的逐漸完善,相關技術的研究創新都會給超聲醫學帶來一片新的明天,這也正說明了綜合學科的發展與其相關科學的發展是分不開的。隨著圖像處理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超聲檢查技術不管是從圖像質量還是檢查精度上都會有質的提升。超聲檢查的圖像質量一定會有一個本質的提升[5]。現有的圖像處理技術正在朝三維、四維甚至更多維度的方向發展,可以預見某一天,新的圖像成像技術一定會讓超聲圖像更加真實,直觀。近年來超聲醫學技術在實際臨床的診斷和醫療決策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該文中,就超聲中的三維成像技術、介入超聲技術、腔內超聲技術與聲學造影技術的未來發展的方向做了簡單的探討。而其中的三維成像技術現在已經廣泛的應用在臨床的檢查中。正是由于圖像處理技術的進步與計算機信息存貯的提高才能夠使三維技術更加成熟。目前而言,三維技術已經能夠成熟應用于心血管系統,器官的解剖檢查當中。總的來說,隨著技術的發展、醫學治療領域的進步,超聲檢查技術一定在將來走入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

4結語

超聲技術是一種高科技技術,在婦產科的診斷和治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女性生理健康對社會的和諧穩定、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都有顯著的意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醫療手段的進步,超聲檢查技術在未來會有一片新的前景。其中三維超聲技術正廣泛的應用于婦產科臨床檢查中。現如今超聲檢查的地位只是輔助科室,但是不能夠忽略超聲技術的重要性,超聲醫學技術的研究和探索是應該繼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孫寒冰.超聲影像學檢查技術在婦產科急腹癥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探究[J].當代醫學,2016(27):58.

[2]肖琴.超聲影像檢查技術在婦產科急腹癥臨床診斷的應用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16):3068-3069.

[3]陳劍敏,余桂云,覃碧芳.超聲影像學檢查技術在婦產科急腹癥臨床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工程,2016(5):66-67.

[4]陳秀蘭.超聲影像學檢查技術在婦產科急腹癥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探究[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7):197.

篇6

[關鍵詞] 超聲;膽囊隆起樣病變;診斷

[中圖分類號] R575.60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02-0097-02

Evaluate of ultrasonic's diagnostic value to the gallbladder wall uplift venereal change

WANG Jie

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uji in Zhejiang Province, Zhuji 311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ultrasound's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gallbladder wall uplift venereal change. Methods Used PHILIPS HD11XE,GE LOGIQ 7 to 50 gallbladder uplift venereal change patients which have been provided by surgical pathology, probe frequency of 3.5 MHz for gallbladder inspection. Results The results of surgical specimens that have been examinated by histologic is Hyperplastic lesions for 35 cases (Cholesterol polyp for 30 cases, inflammatory polyp for 5 cases), adenoma for 10 cases,Gland fibroids for 3 cases and gallbladder for 2 cases.The diagnose accordance rate of pre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disease resistant properties was 86.0%. All kinds of pathological's changes,size,number, internal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rsa wall was different.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ultrasonic diagnosis gallbladder uplift venereal change has higher accuracy, 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reliable and has no traumatic.It ha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early diagnosis,it should be as the first choice of gallbladder disease video diagnostic technology.

[Key words] Ultrasound;Gallbladder uplift sample lesions; Diagnosis

膽囊隆起性病變是指膽囊壁、腔內息肉突起的一類疾病的總稱,包括除膽囊結石以外的許多膽囊疾患,常見的有膽囊息肉、腺瘤、膽囊腺肌增生和早期膽囊癌等,隨著影像學在臨床的廣泛應用檢出率逐漸增多[1]。本文回顧性分析膽囊壁隆起樣病變的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不同膽囊壁隆起樣病變聲像圖表現特征,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4年1月~2011年6月我院膽囊隆起性病變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男/女比例為22∶28,年齡最小27歲,最大70歲,平均(47.23±8.93)歲。病程4~10年,平均(2.67±1.96)年。

1.2 儀器與方法

使用儀器為PHILIPS HD11XE,GE LOGIQ 7,頻率3.5MHz。患者于檢查前1天晚8時起禁食,次日上午空腹,取仰臥位或左側臥位,常規肝臟、膽道系統檢查,仔細檢查膽囊,重點觀察膽囊隆起性病變大小、部位、形態、回聲、囊壁厚度。利用改變等方法觀察病變移動、變形的特征。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χ±s)表示,應用F檢驗及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全部病例進行膽囊摘除手術,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增生性病變35例(膽固醇肉30例,炎肉5例),腺瘤10例,腺肌瘤3例,膽囊癌2例。術前超聲診斷的符合率為86.0%(43/50)。不同病理類型膽囊壁隆起樣病變超聲特征見表1;增生性病變平均直徑小于其他3種疾病;膽囊癌直徑最大。見表2。

3 討論

膽囊內隆起性病變系指膽囊內一種附壁性的良性或惡性小的瘤樣病變,手術指征及對早期膽囊癌診斷的意義,B超能夠清晰顯示病變部位、大小、數目、內部結構及其與囊壁的關系等改變,尤其是不伴膽囊結石者,B超診斷膽囊息肉樣病變的價值日益受到重視[2],本文超聲診斷對病變性質診斷與手術病理符合率為86.0%,隨著超聲技術的發展和超聲診斷儀分辨率的提高使超聲檢查已成為膽囊小隆起樣病變早期診斷的首選方法[3]。

膽囊內隆起性病變就其病理性質而言,主要分為息肉(膽固醇性和炎性)、腺肌瘤、腺瘤和腺癌四類,從聲像圖的特征上也具有一定的鑒別診斷意義[4]:①增生性病變。膽固醇最常見,本文共30例,是膽囊局部代謝失衡的結果,其病理改變為體內過多的膽固醇析出,造成膽汁中膽固醇含量增高并積存于膽囊黏膜固有層的巨噬細胞內,逐漸形成了向黏膜表面突出的黃色小結節[5],聲像圖特征:膽囊壁見圓球狀、桑椹狀、狀強回聲小光點或光團,多發常見,后方無聲影,向膽囊腔內突起,部分有蒂,或基低部窄,膽囊壁結構正常,膽囊壁不改變,突出光團不隨改變而移動,體積較小,最大徑常常

綜上所述,應用超聲診斷膽囊隆起性病變,是目前臨床較實用、準確率高、方法簡單可靠的檢查方法,檢查時認真結合臨床資料綜合分析,絕大多數病例可做明確診斷,無創傷性,對于早期診斷具有臨床意義,是膽囊疾病的常用影像診斷技術之一[9]。

[參考文獻]

[1] 方錦舟. 膽囊隆起性病變86例分析[J]. 中國當代醫學,2010,17(18):134.

[2] 張桂霞,張紅秋,侯劍華,等. 彩色多譜勒超聲對膽囊隆起病變的診斷價值[J]. 中國醫療前沿,2010,5(l):57.

[3] 張箭,李佳,李娜. 超聲動態監測膽囊息肉樣病變68例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9):1749.

[4] 王麗杰,王海山. 超聲對膽囊息肉樣病變50例診斷分析[J]. 慢性病學雜志,2010,12(2):167.

[5] 趙化捷.超聲對膽囊小隆起病變的診斷[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07,28(2):66-68.

[6] 刁其先,王廷剛,劉泳,等. 397例膽囊息肉樣病變超聲的診斷價值及隨訪結果[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0,10(6):530-532.

[7] 謝峰,沈俐,張萍,等. 膽囊實性占位性病變的超聲造影應用研究[J].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0,2l(2):114-115.

[8] 吳艷輝,駱科美,劉靚. 超聲診斷膽囊息肉樣病變48例臨床分析[J]. 遵義醫學院學報,2009,32(6):595-596.

[9] 唐少珊,富崴,黃麗萍,等. 膽囊隆起性病變超聲造影增強模式的探討[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9,25(10):974-975.

篇7

關鍵詞:超聲診斷;胎盤早剝;超聲影像表現;檢查方法

胎盤早剝是臨床上危及產婦和胎兒生命健康的危急癥之一,據臨床相關數據顯示,胎盤早剝的發生率可達到0.5%~4%,胎盤早剝導致圍產期胎兒的死亡率較高,可達到20%~35%。與此同時,由于胎盤早剝引發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急性腎功能衰竭、出血等癥狀也會對產婦的生命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對胎盤早剝進行及時準確的診斷,對于降低圍產期產婦與胎兒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義。我院就對超聲診斷胎盤早剝的超聲影像表現和檢查方法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來我院進行診治的胎盤早剝孕婦57例,孕婦年齡為19~41歲,孕婦的孕周為:10例孕婦為14~27+6w,35例孕婦為28~36+5w,12例孕婦為37~39+4w。孕婦的臨床表現為:26例例表現為陰道流血伴隨腹痛或下腹墜脹,12例孕婦表現為單純陰道流血,5例孕婦表現為陰道流液伴隨腹痛,7例孕婦表現為單純陰道流液,7例孕婦表現為單純腹痛。57例孕婦中,12例為胎膜早破,8例為妊高癥,5例有外傷史,1例為胎兒心率減慢,1例為胎兒心率加快。57例孕婦的妊娠結局為:5例發生子宮胎盤卒中,4例發生胎兒宮內窘迫,4例為死胎。

1.2方法 采取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其探頭頻率為3.5MHz,對胎兒及附屬物進行常規的檢查,重點對胎盤位置、胎盤形態、胎盤厚度,胎盤的內部回聲,胎盤的上下緣以及胎盤母面與子宮肌壁之間的關系進行觀察,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檢測臍動脈血流。在胎兒分娩后,進行胎盤病理診斷[1]。

2 結果

2.1超聲診斷結果 57例產婦均景超聲檢查進行診斷,其中有35例被診斷為胎盤早剝,診斷符合率為61.4%,其中有19例漏診,漏診率為33.3%,有3例被誤診,誤診率為5.3%。3例誤診孕婦中,1例被誤診為副胎盤,1例被誤診為子宮肌瘤,1例被誤診為胎盤血竇。

2.2胎盤附著位置 57例孕婦超聲檢查可見,25例孕婦的胎盤附著在前壁,其中有18例診斷為胎盤早剝;31例孕婦的胎盤附著在后壁,其中有16例被診斷為胎盤早剝;1例孕婦的胎盤附著在左側壁,被診斷為胎盤早剝。

2.3超聲表現 57例孕婦的超聲表現為:7例孕婦超聲下可見子宮肌壁與胎盤之間有不規則液性暗區,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檢測其內無血流信號,分娩后檢查可見胎盤的母面有血凝塊壓跡。16例孕婦超聲下可見子宮肌壁與胎盤之間或胎盤邊緣有強回聲團快。10例孕婦超聲下可見胎盤出現增厚,厚度為5~9cm,分娩后檢查可見胎盤母面與子宮肌壁有血凝塊,剝離面能夠達到4/5。4例孕婦超聲下可見胎膜與子宮肌壁之間具有不規則的暗區。1例孕婦超聲下可見宮腔內有強回聲。57例孕婦超聲下均未見正常的胎盤圖像[2]。

3 討論

臨床上對于胎盤早剝的產前診斷率較低,僅為26.2%,本次研究中,采取超聲檢查對57例胎盤早剝孕婦進行檢查,35例被診斷為胎盤早剝,診斷符合率為61.4%,其中有19例漏診,漏診率為33.3%,有3例被誤診,誤診率為5.3%。取得了顯著高于臨床診斷率的診斷效果。對于胎盤早剝的診斷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取決于超聲檢查的仔細程度以及對胎盤早剝各種聲像圖的正確認識,這就對診斷醫生的臨床經驗有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須對孕婦進行動態觀察和反復檢查[3]。

目前,超聲檢查是胎盤早剝臨床診斷的重要輔助手段,當孕婦出現原因不明的產前出血時,通過超聲檢查,一方面可以準確地了解胎盤是否在正常位置上;另一方面可以檢查出孕婦的胎盤與子宮肌壁之間是否存在液性暗區或者是不規則的強回聲現象。當采取超聲檢查方式沒有發現孕婦存在陽性體征或者是不能夠進行準確的診斷判斷時,也不能夠盲目地排除胎盤早剝的可能性,此時就需要臨床醫師結合孕婦的臨床體征和具體表現進行綜合判斷[4]。

綜上所述,超聲檢查是目前胎盤早剝的有效診斷方式,對孕婦進行仔細的超聲檢查,準確掌握胎盤早剝各種聲像圖特征,對孕婦進行動態觀察和反復檢查能夠取得及時、準確的胎盤早剝診斷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玲,徐培萱.超聲診斷胎盤早剝的體會[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2,4(4):238-239.

[2]譚金秀,彭國慶,陳其能,等.33例胎盤早剝的B超診斷[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1,8(1):17-19.

篇8

【摘 要】 對近幾年在我院實習的醫學影像專科生的就業情況進行隨訪,得出目前影像專科生的就業前景良好,就業壓力相對較小,為了更好的就業,畢業的影像專科生要看準醫院的發展前景及給予你的發展空間,不要盲目的提高自己的就業要求,一味的追求效益及醫院規模,更要不斷的完善自我,提高業務水平,為更好的就業做好準備。 

【關鍵詞】 就業;發展空間;前景;對策 

        由于連續多年的高校擴招,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就業壓力明顯加大;我國目前正處在醫療改革的關鍵時期,改革的前景還不明朗,醫療體制政策還不完善,較多醫療衛生單位嚴重差人也不愿或不能進人,導致醫護人員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醫療事故頻發,同時,部分專業的醫學畢業生明顯供過于求,導致大多數用人單位紛紛提高進人門檻;在這種就業困難的情況下,我院實習的醫學影像專科生保持了較高的就業率,現將原因分析如下: 

        1 就業情況的隨訪 

        對近幾年在我院實習的31 個醫學影像專科生的就業情況進行隨訪研究,其中男生9 人,占35.8%,女生22 人,占64.2%,已工作或已簽約縣級、區級及市級醫院或同等級醫院的共19 人,占61.3%,其中女生13 人,男生6 人,縣級以下醫院7 人,占22.6%,已經或正在專升本的5 人,占16.1%,;其中從事超聲工作的14 人,占45.2%,從事放射技術工作的8 人,占25.8%,同時從事放射診斷及技術工作的4 人,占12.9%,均在縣級以下醫院工作;通過以上調查,得出影像專科生近幾年的就業率達到83.9%,加上已經或正在專升本的5 人,就業率達到100%。 

        2 就業前景分析 

        2.1 醫學影像畢業生的就業范圍 

        醫學影像學科涉及面廣,整體性強,發展迅速,是一門獨立而成熟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組成:①放射醫學、包括傳統的x 線診斷、計算機體層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學;②超聲醫學(us),包括b 型超聲、超聲心動圖、介入超聲;③核醫學,包括γ照相、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照相(spe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照相(pet)和介入核醫學。 

        2.2 醫療技術及醫療事業的發展 

        1970 年代,電子計算機x 線斷層掃描儀(簡稱ct)和核磁共振診斷技術的發明和應用,被譽為自倫琴發現x 射線以后,放射診斷學上最重要的成就,隨著計算機圖像分析技術越來越強,能夠對大量的來自高度檢測儀的數據進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20 世紀后期,世界上掀起了以微創手術為主的醫療技術革命,出現了許多以醫學影像設備引導下的介入技術學,通過最新影像診斷技術,可以檢測出早期腫瘤和其他許多早期病變,為進一步的治療提供影像學依據。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一方面醫生越來越倚重儀器設備的檢查,另一方面在目前緊張的醫患關系下,各項儀器檢查結果成為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有無過錯的重要法律依據,此儀器檢查使用率必然提高,導致我國醫療衛生單位醫學影像科室的迅速擴張,出現醫學影像人才短時間內的相對匱乏。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個人醫療服務的投入也不斷增大,同時國家也加大醫療衛生投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及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同時各地政府紛紛提出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規劃,如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政府提出在2015 年前重慶區域內三級綜合醫院將達到30 所,以上政策和措施進一步促進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各種高端影像設備不斷普及到縣及縣級以下醫院,導致目前中國較多醫療衛生單位,特別是西部醫療衛生單位對影像專業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在目前這種醫療體制下,醫療衛生單位需要影像專業人才,但又無法提供足夠的人員編制,很多醫療衛生單位不得不以招聘影像專科生來解決這種矛盾。同時,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影像專業也越分越細,主要分為影像診斷及影像技術兩個專業,目前設有影像技術專業的醫學院校相對較少,畢業生也較少,特別在西部省份的畢業生就更少,那么他們的就業情況就相對較好。 

        2.3 醫院自身的發展 

        長期以來,在政府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公立醫院都靠自我創收維持發展,床位越多,病人越多,設備越先進,創收就越多。為了保持領先地位,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各同級及同區域醫院還互相開展“軍備競賽”,不斷要在醫院規模上壓倒對方,同時還在先進儀器設備數量上壓倒對方,先進儀器設備中大部分為影像設備;同時,部分區縣級醫院沒有專門的影像技術人員,為了醫院的發展,必須新招收專業的影像技術人才;以上幾方面也是導致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3 就業對策 

        3.1 努力學習理論知識,盡力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 

        實習生在實習之前,應該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樹立搞好實習的信心。充分估計實習中的困難,并作好應對措施。在醫學知識方面,實習生在實習前有必要重溫與影像學密切相關的臨床知識和基礎知識,盡快了解和熟悉所到影像科室的有關醫療制度,為今后圓滿實習做好準備。在實習過程中,要善于學習、思考、提問、總結,盡量將所學書本知識與臨床實習結合起來,做到有的放矢,有意去培養良好的思維方式,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礎。 

        3.2 增強帶教老師的責任、著重提高實習生的實踐技能 

        影像實習帶教中,教師應注重如何使學生更好地運用影像檢查手段,知道何種疾病應首選何種檢查方法,如何識別疾病的基本影像學表現;加強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采取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去引導學生,反復讓學生將學到的影像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臨床病例中來,圍繞問題、病例進行影像實習帶教,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日常的工作、讀片和病例討論,為學生提供參與、相互合作、學習的良好學習環境,同時帶教老師要多使用多媒體教學形式,為同學們講解更多的典型臨床病例,設置更多形式的自我測試、教學考試等形式,多渠道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們學會將人體解剖、病理生理、臨床檢查資料等與影像學資料相結合的方式來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盡力教會學生如何去書寫各系統基本疾病的影像報告。總之,帶教老師要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學生。 

篇9

【關鍵詞】 診斷;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診斷;影像;室壁

心肌致密化不全(NVM)又稱為肌小梁過度增多(HT),胚胎時期心肌發育的異常可以導致該病的發生,此病是一種先天性心肌病,根據發生部位的不同可以將該病分為雙室型、左室型和右室型[1]。目前來說,診斷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主要檢測方法之一包括超聲心動圖。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相關儀器的分辨率也越來越高,并且,對本病的認識也深入了,對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檢出率與以往比較明顯增高;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此病的診斷標準還沒有得到統一,過度診斷與漏診仍是大家十分關注的問題之一[2]。本文筆者通過收集2002年2月至2012年1月間臨床疑似診斷為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例共51例,研究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超聲圖像特征,來評估超聲對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臨床診斷價值,現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筆者收集了2004年2月至2012年1月間臨床疑似診斷為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病例共51例,其中男39例,女12例,年齡在16~68歲之間,平均年齡32歲。

2 方法 

2.1 超聲心動圖的檢查和診斷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對所有患者進行檢查。采用SIMENS Acuson 128 XP Sequoia 512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觀察時,使患者取左側臥位或仰臥位,進行超聲心動圖的多切面掃查,主要注意左心室短軸觀與長軸觀、胸骨旁或者劍突下四腔觀、心尖四腔觀。著重注意心內膜和近心尖1/3的心室心肌。分別觀察室壁厚度、分析圖像常規測量房室觀察時患者取仰臥位或左側臥位,超聲心動圖多切面掃查,主要觀察左心室長軸觀和短軸觀、胸骨旁或心尖四腔觀、 劍突下四腔觀。重點觀察近心尖1 /3 的心室心肌及心內膜。分別觀察室壁厚度、分析圖像常規測量房室徑線、左室短軸縮短率、左室射血分數(EF) 等心功能數據。

2.2 分析方法

回顧性地分析51例患者的臨床資料。

3 結果

51例患者的超聲心動圖特征都很明顯,在超聲心動圖中,都可見大小不等深陷的小梁隱窩以及排列錯綜的肌小梁,并且它們形成了網狀或者蜂窩狀,在靠近心尖1/3室壁的節段最為明顯,并波及到了室壁的中段,但一般并沒有累及基底段的室壁。經彩色多普勒超聲的檢查,可以測及隱窩之間的心腔與隱窩之間的低速血流相通。有43例患者累及左室,8例患者累及右室。除此之外,還有18例患者同時有三尖瓣、二尖瓣、主動脈瓣輕到中度的關閉不全。

4 討論

心肌致密化不全是一種特殊的心肌病,也稱之為心肌竇狀隙持續狀態或者海綿狀心肌[3]。由于胚胎時期心肌在發育過程中出現心肌致密化過程異常,導致了該病的發生。 它的病理改變特征是以肌小梁肥大。心肌致密化不全在臨床上主要存在著體、肺循環栓塞、室性等各種心律失常、進行性新功能減退等危險,嚴重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健康[4]。由于該病在病理生理學方面一直少有特征性表現,故經常造成漏診。超聲心動圖不僅方便易篩,而且能夠清楚地顯示出本病的各種特征性改變,能夠定量評價心功能的變化,并診斷了其他并存的心臟畸形,且對人體無傷害等副作用,因此,用超聲心動圖診斷心肌致密化不全,是最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房書芹,陳慶來,何正中,王東. 超聲心動圖診斷成人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11例.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0,21(9):658-660.

[2] 厲玉彬,劉志欣.超聲心動圖診斷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08,10(12):128-130.

篇10

目的 探討超聲顯像在蛔蟲癥診斷中的聲像圖特征及臨床價值。方法 對36例以腹痛為主訴的患者的超聲檢查結果進行臨床隨訪、總結分析。結果 患者腹腔管道內均可見一條或數條蛔蟲樣回聲,經驅蛔蟲治療后腹痛緩解或消失、并發癥好轉或消失。結論 超聲顯像對蛔蟲癥有較高的顯示率,可作為蛔蟲癥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

【關鍵詞】 蛔蟲病 超聲檢查

膽道蛔蟲癥是臨床急腹癥的常見病之一,超聲顯像不僅方便、直觀、有特征性表現,診斷可靠,而且對胃腸道蛔蟲亦有較好的顯示效果。筆者收集從2004年1月~2008年12月經臨床證實的36例蛔蟲癥聲像圖并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6例,其中男8例,女28例,年齡(38±25)歲。以急腹癥就診29例,其中疑診胰腺炎3例,闌尾炎2例,膽囊炎8例;偶然發現腸道蛔蟲7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4例,貧血查因3例。

1.2 檢查儀器 美國GE-ViVi3,探頭頻率3.5~5.0mHz,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平靜呼吸,檢查者多切面順序探測腹部、肝內外膽管,重點探測臍周及兩下腹部。

1.3 聲像圖表現 均以符合 “雙線狀強回聲”為主的超聲診斷標準[1]。

2 結果

2.1 超聲診斷結果 聲像圖呈“雙線狀強回聲”36例,位于膽總管22例(見圖1),膽囊腔內3例(見圖2),肝內膽管4例(見圖1),右下腹腸腔內6例(見圖3),雙下腹腸腔內1例。位于腸腔內 7例均扭結成團,蠕動明顯,伴近端腸腔輕度擴張;1例并發急性胰腺炎,示膽總管明顯擴張,胰管輕度擴張,胰腺稍腫大聲像;2例并發急性闌尾炎,擴張腸腔內蛔蟲散在分布,蠕動劇烈,并于腸間隙可見游離液性暗區。

圖1 圖左:為肝右葉膽管內雙線狀強回聲。

圖右:為膽總管雙線狀強回聲。(略)

圖2 膽囊內雙線狀強回聲,動態觀察可見卷曲扭動。(略)

圖3 圖左:平行光帶頭端圓小,麻花樣卷曲。

圖右:動態觀察同一蟲體蠕動。(略)

2.2 臨床診斷與轉歸 本組36例均由B超首先作出提示,1例并發胰腺炎經血檢證實,2例闌尾炎經手術證實。36例均反復進行糞便找蟲卵檢查,均獲得陽性結果,其中3例胃鏡檢查在胃腔內有活蟲體2~3條。29例急腹癥病人,臨床驅蟲治療腹痛解除,并有24例糞便中排出蟲體,3例慢性貧血患者經驅蟲補鐵治療后癥狀明顯好轉,6例膽道蛔蟲患者未見有蟲體排出,但是1年后B超復查膽道未見平行光帶強回聲,糞便未見蟲卵。

3 討論

3.1 一般情況下蛔蟲癥根據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排蛔蟲或嘔吐蛔蟲史,糞便查到蛔蟲卵即可確診,但是隨著衛生環境的改善及全國學校貫徹腸道感染綜合防治方案,近年來蛔蟲感染率明顯下降,從2004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經臨床證實的蛔蟲病例36例,都是以并發癥入院的,其中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膽道蛔蟲癥,本組資料顯示占61.11%(22/36),與文獻報道占64%基本相符[2],其次是蟲體順膽道鉆入膽囊腔3例,占8.33%(3/36),膽內膽管4例,占11.11%(4/36),其它占19.44%(7/36),因未見有相關文獻報道,無法比較。

3.2 蛔蟲有鉆孔的習性,在人體不適(發熱、胃腸病變等)或大量食入辛辣食物,或服用驅蟲藥物劑量不當等因素刺激下,蛔蟲可鉆入開口于腸壁的各種管道引起各種并發癥。如本組資料顯示,1例引起急性胰腺炎患者,超聲首先發現膽總管擴張,內見一平行帶狀強回聲,未見蠕動,沿擴張膽管橫軸探查胰腺,發現胰腺腫大,胰管擴張,超聲提示膽道蛔蟲并急性胰腺炎。因為主胰管與膽管在壺腹部匯合,形成共同通道開口于十二指腸,當蛔蟲引起共同通道梗阻時,導致胰管梗阻,形成的局限性炎癥有關[3]。2例引起闌尾炎患者,并未見蛔蟲堵塞于闌尾腔內[4],但是擴張腸腔內蛔蟲散在分布,蠕動劇烈,并于腸間隙可見游離液性暗區。29例鉆入膽道、膽囊、肝內膽管者亦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肖磊[5]報道膽道蛔蟲致肝內多發膿腫1例,本組均未見引起肝內膿腫。3例引起貧血患者,是由于寄生蟲感染導致鐵丟失過多,引起慢性缺鐵性貧血[6],其超聲圖像顯示腸管內出現多個“雙線狀強光帶”組成的團塊并可見到蟲體在腸腔內扭動。因為蛔蟲性腸梗阻多見于10歲以下的兒童,又以2歲以下發病率最高[2],由于以上團塊蛔蟲均為成人,并未引起腸梗阻。

綜上所述,由于蛔蟲具有“雙線狀強回聲”特有的聲像圖特征,在膽道內由于受氣體干擾較少,所以較易顯示;而腸道內蛔蟲由于受腸內容物及腸氣影響,超聲難以成像,相關文獻較多是以高頻超聲診斷[4,7],但本組資料發現腸道內蛔蟲首先均以低頻探頭(3.5~5.0mHz)顯示出“雙線狀強回聲”,再把深度調淺,同樣可達到良好顯示效果。當腸道蛔蟲活動或數量較多或出現并發癥時,超聲顯示率較高,因此對急性腹痛病例的鑒別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不明原因急腹癥病例應常規作全腹順序探測,仔細觀察,謹慎除外蛔蟲性因素,以免誤診、漏診。對疑診腸道蛔蟲癥的病例超聲檢查亦可作為篩查手段。

參考文獻

[1] 金樹武,冼棠超.現代醫學超聲診斷學基礎[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4:110.

[2] 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65.

[3] 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5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721-722.

[4] 蔡少雨.高頻超聲診斷蛔蟲闌尾腔致急性闌尾炎1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8,6(3):205.

[5] 肖磊.超聲診斷膽道蛔蟲癥并肝內多發膿腫1例[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1999,1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