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區環境治理與修復范文

時間:2023-10-07 17:25: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礦區環境治理與修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礦區環境治理與修復

篇1

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中存在生態補償制度不合理;生態補償體系不完善;生態補償管理不健全;生態補償市場不充分;生態補償資金不到位等問題。完善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補償的原則包括:開發與治理協同;新賬與舊賬分治;政府與市場結合;分類與共建并進。文章提出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補償的對策建議為:構建生態監測和生態標準兩種體系;建立補償評估與補償談判兩種機制;完善事前補償與事后補償兩種制度;優化環境稅制和補償費用兩種手段;運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方式;加強環境法規和生態管理兩種保障。

關鍵詞:

江西省;礦區;生態修復;補償機制

作為礦產資源大省,江西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開發與利用比較活躍,造成了巨大的生態環境的破環,僅江西贛州因稀土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而需要治理的費用就高達380億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江西礦業經濟總產值對GDP的貢獻度很高,豐富的礦產資源為經濟社會快速健康持續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保障作用。與此同時,我省正在積極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探索建立省屬礦區生態修復補償機制,對促進我省綠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江西省屬國有礦區開發與利用情況

2014年江西省地礦局共實施各類地質礦產勘查項目293項,合同總經費約7.5億元。其中: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27項,經費6234萬元;中央財政項目7項,經費4436.6萬元;中央地勘基金項目6項,經費7508萬元;省地勘基金項目28項,經費8182.9萬元;自有礦權投資項目73項,經費8299.17萬元;地礦單位礦權合作項目28項,經費8029.7萬元;對外礦產勘查項目120項,經費3.18億元。為客觀、準確地反映我省國有礦區開發與利用現狀,我們基于中部六省的視角,分別從礦業單位個數、固定資產投資、主營業務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率、產品銷售率等方面來分析我省礦區經濟發展水平。

(一)中部六省礦業企業單位數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來,2013年中部六省采礦業中湖南和河南的企業單位數最多,分別為1442個和1236個,而江西、安徽、山西處于一個層次,分別為520個、479個、446個。其中,四大類采礦業中,江西礦業企業分布較為均勻,而山西、湖南多集中于煤炭開采業。

(二)中部六省礦業固定資產投資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來,2013年在中部六省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中山西是投資最多的,達1475.01億元,江西是最少的,為252.17億元。其中,四大類采礦業中,江西非金屬礦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最高,為115.39億元;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最低,為27.74億元。

(三)中部六省礦業主營業務收入情況從表3可以看出來,2013年中部六省礦業主營業務收入差距明顯,山西采礦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最高,達5654.19億元;其次是河南,其主營業務收入達5339.33億元,江西采礦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最低,為940.49億元。其中,四大類采礦業中,江西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最高,為384.56億元,而非金屬礦采選業最低,為170.91億元,這與對應的固定資產投資不相符合。

(四)中部六省成本費用利潤率情況從表4可以看出來,2013年中部六省礦業成本費用利潤率高低不平,例如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湖北成本費用利潤率為11.59%,而安徽為0.06%。對于江西四大類采礦業來說,其成本費用利潤率相對較為平穩,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分別為8.23%、10.6%、8.55%、10.3%。

(五)中部六省產品銷售率情況從表5可以看出來,2013年中部六省礦業產品銷售率相對平穩,例如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西的產品銷售率分別為99.13%、99.13%、96.92%、99.2%、99.39%、99.61%。對于江西四大類采礦業來說,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產品銷售率最高,為100%,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的產品銷售率最低,為98.68%。

二、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存在的問題

為保護與修復我省省屬國有礦區的生態環境,實現我省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省國土資源廳2008年出臺了《江西省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等,這些政策的實施有力推動了我省省屬國有礦區生態環境的保護,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省屬國有礦區生態環境惡化凸顯,礦業開發與礦區保護的矛盾嚴重,已成為礦產經濟發展的瓶頸。

(一)生態補償制度不合理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相關稅(費)包括兩大類:第一類是資源稅,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中的各類礦產資源稅收;第二類是資源管理的相關稅費:包括資源補償費、探礦權使用費、采礦權使用費、國家出資勘探形成的探礦權價款和采礦權價款。[1]在高層次的礦產資源稅費制度中,沒有礦區生態補償方面的條款。2006年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保總局《關于逐步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的指導意見》及2008年《江西省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原則上提出了對礦山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但是在具體的分區域、分種類如何進行補償方面沒有細則出臺。

(二)生態補償體系不完善生態補償是相關利益者之間關于生態環境的責、權、利統一對等的過程,需要相應的制度支持和技術支撐。我國現行礦產資源開發的法律法規中,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對礦區生態環境破壞只提出原則性的補償,不但沒有界定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和義務,更沒有明確補償方式和標準等,導致各礦區生態環境補償主體單一、補償標準偏低、補償資金不足、補償期限太短,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矛盾,影響礦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礦區生態環境補償的技術支撐還不夠:生態補償標準體系、生態價值評估體系、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沒有完善,缺乏統一、權威的指標體系和測算方法。[2]

(三)生態補償管理不健全生態補償管理涉及國土、環保、農業、林業、水利、稅務等眾多政府部門,各部門都有相關的管理職能,有些職責交叉,難免產生沖突,有些職責缺失,難免產生真空,沒有形成一個統一、高效的協同管理機制,因此在礦區生態環境補償管理上難以形成合力,容易出現管理越位或缺位問題。與此同時,“重規劃輕監督”的現象也比較嚴重。對于礦區企業事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事中對礦區受損者的補償、事后對生態環境的修復等缺乏全程監督和控制,因而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往往流于形式。

(四)生態補償市場不充分現行的礦區生態環境治理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出,缺乏市場化運作的多元化投資。這種補償方式一方面導致政府負擔過重,無力主導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另一方面市場化運作的不足使得礦區生態環境修復補償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礦區生態補償市場的不充分還包括:一是缺乏生態補償價格評估機制,表現在評估機構不一、評估體系不清、評估技術不高,導致生態補償價格隨意性大;二是缺乏生態補償公平談判機制,表現在生態補償方式、補償標準都是由相關政府部門確定,礦區生態環境受損者缺乏參與的平臺和積極性,導致生態補償不合理;三是缺乏生態補償市場融資機制。目前,我省礦區生態環境修復補償仍以政府主導模式為主,多是由政府財政支出,生態補償資金獲取渠道較少,生態補償資金獲取總額不大。

(五)生態補償資金不到位現行礦區生態環境補償資金大都是“杯水車薪”,難以完全治理和修復礦區的生態環境破壞。一是因為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任務重,歷史欠賬多。2012年國家42個部委組成的聯合調研組認為,贛州的污染問題比較嚴重,稀土開采污染遍布贛州的18個縣(市、區),涉及廢棄稀土礦山302個,遺留的尾礦1.91億噸,被破壞的山林面積達97.34平方公里,僅殘留1.9億噸廢渣的治理就需要70年。初步治理需要26億多,而整個綜合治理大概要380多個億。[3]二是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資金來源單一,礦山企業補償不夠。目前,我省礦區生態補償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幾乎全靠財政投入,而財政支出不足,補償標準過低,不能充分地起到礦區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的作用。同時,礦山企業多只重視自身利益,對礦山的生態環境保護不夠重視,對礦區的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更是能拖就拖、能賴就賴,補償資金不是不足就是不到位。

三、完善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補償的原則

(一)開發與治理協同原則生態補償不是采取礦區“先開發、后治理”的舊模式,而是要把生態補償納入礦區開發的全過程,從一開始就要實行“邊開發、邊治理”的新模式,從礦區開發之始,就要在礦業權轉讓中明確生態補償問題,就要在礦區開發的時候明確企業恢復礦山的責任。

(二)新賬與舊賬分治原則礦區面臨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應該視具體情況新舊賬分別對待。對省屬國有礦區歷史遺留的生態破壞問題即舊賬,由政府負責治理,通過財政支出解決;而對于礦區生態補償制度出臺后出現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即新帳,必須由開采企業承擔對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對礦區受損者的補償等一系列責任。[4]

(三)政府與市場結合原則生態補償模式包括政府主導、政府直接補償和市場化運作等多種模式。原來的制度更多傾向于礦區生態環境由政府“買單”,通過財政解決相關的費用。現在要引入市場機制,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生態補償方式,多渠道籌措礦區生態補償資金。

(四)分類與共建并進原則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類型的生態補償機制,根據不同的礦區開發現狀和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分區、分時、分類、分層地補償。另一方面要全局統籌,建立礦區生態環境共享共建機制,整合各個相關利益者對礦區進行共同的生態保護與建設。

四、江西省屬國有礦區生態修復補償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生態監測和生態標準兩種體系一是構建礦區環境信息采集和統計體系,加強對礦區生態破壞程度的實時監測分析,提高礦產資源環境統計資料的科學性、系統性和真實性。同時,建立礦區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和預警系統,通過監測及時掌握礦區生態環境的動態變化,為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提供科學依據,便于采取針對性的有效措施。二是構建礦區生態補償標準,明確生態補償內容。應根據礦區的實際生態環境破壞狀況,確定生態補償的主體、客體及標準,避免補償內容的不完全或重復,低估或高估礦區生態環境損失的程度,對礦區生態環境做出科學、合理的評估,并結合相關利益者的補償意愿,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礦區生態環境補償標準。

(二)建立補償評估與補償談判兩種機制一是建立科學的生態補償評估機制。礦區生態環境破壞損失涉及土地、植被、水污染和居民健康損害等方面,應由第三方生態補償體系評估機構來進行生態損失估價。并且,不同的環境污染損失采取的評估方法不同,比如農作物的損失可以用生產率變動分析法、土地損失可以用替代市場法、居民健康受損可以用人力資本法等等。[5]因此,需要盡快制定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標準的具體評估方法,提出各種評估方法的具體適用范圍、操作原則,尋求多種方法結合的最佳途徑。二是建立合理的生態補償談判機制。生態補償談判機制是指礦區生態環境破壞者與受害者雙方就補償方式、補償標準、補償期限等進行平等、自愿的一種協商機制。要改變目前完全以政府為主導的生態補償機制,轉向基于市場化的生態補償協商機制,確立礦區生態環境受損者(包括政府)在生態補償中的市場主體地位,與礦產開采企業進行公正、公開、公平的談判,就生態補償達成協議。

(三)完善事前補償與事后補償兩種制度一是完善事前補償制度。要加強礦產資源開發與礦區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對礦山開采涉及的生態環境問題要與環境保護規劃充分銜接,列入規劃的許可范圍,按照主體功能區的分類要求保障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因此,礦業權管理機構批準出讓礦業權時,必須要求申請開采者在報告中含有相關的礦區生態治理與環境修復計劃。對于已經取得礦業權,并進行礦產資源開采,但未履行或履行不足生態環境修復義務的企業,可以暫停開采,限期進行生態環境治理整頓。二是完善事后補償制度。礦產企業在開發過程中或事后,必須采取足夠的行動,實行礦區生態環境的補償修復。例如,對短期開采的實行“一次性補償機制”;對中期開采的嘗試“年度租金制度”;對長期開采的探索“股份制補償方式”。[6]

(四)優化環境稅制和補償費用兩種手段一是適時開征環境稅。應循序漸進,逐步構建礦產資源環境稅制。資源環境稅的征收可按產量或價格進行征收,稅率確定與對環境的損害程度掛鉤。在初期,主要針對水、土推行易征的污染排放稅目,條件成熟再考慮開征全覆蓋的環境稅。礦區生態環境修復的稅收機制應包括兩個方面:(1)懲罰性稅收機制,主要是通過強制性稅收,迫使企業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2)激勵性稅收制度,主要是通過稅收優惠或減免,鼓勵企業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二是適當收取生態補償費。生態補償費主要針對礦區環境污染征收,因此可根據礦區面積大小進行征收。有人認為,對于生態補償費,因與環境稅的重合,可考慮“費改稅”,將生態補償費的征收制度設計融入到環境稅中。我們認為兩者不同,環境稅應主要針對修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生態補償費主要用于對礦區受損者的補償。三是可以探索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備用金征收模式。對于礦區資源開發的企業,政府可以充分利用采礦許可的權利,強制其交納一定備用金,保證金的交納可以在銀行建立專門的企業生態修復賬戶,根據企業在實際開采中對生態環境的損害程度來確定賬戶金額。

(五)運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方式一是探索公司化運行機制。由政府發起,社會資本進入,成立專業性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投資公司,由公司具體承擔礦山生態修復資金籌措、運行和治理項目管理。在所有制性質上,公司可以是政府投資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也可以是政府委托的純民營企業。二是推進礦山生態資產證券化機制。資產證券化是一種金融創新,它可以通過靈活的融資方式,應用于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程中。礦區生態資產證券化基本上可以采取兩種方案,第一種是直接將礦區某些權利如礦業權投入證券市場,可以稱為直接證券化;第二種是將礦區的某些資產如礦業權抵押貸款進行證券化,可以稱為間接證券化。三是探索礦區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的市場化運作。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按照“誰投資、誰治理、誰收益”的原則,通過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的市場化運作回收資金并獲得土地出讓收入,即通過出讓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后的土地使用權和土地增值收益的方式,拓寬礦區生態環境修復資金渠道。四是探索組建生態銀行。生態銀行是以促進礦區生態環境建設為目的而經營信貸業務的銀行,應和相關銀行構建專業性的生態銀行或開發相關的生態銀行業務為我省礦區生態修復提供資金支持。企業、團體、家庭和個人在“生態銀行”開戶后,就成為了銀行的正式“儲戶”,并將獲得銀行發放的“綠色存折”。[7]儲戶們通過參與礦區生態環境修復獲得的“綠幣”,這些“綠幣”可以兌換旅游景區門票或其他公共服務,以此提升公眾參與熱情,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礦區生態建設中。五是建立礦區生態環保創業投資基金。盡快設立江西省屬礦區生態環保創業投資基金,并主要用于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資金或來源于政策性銀行聯合出資,或向外部機構投資者募集資金。通過建立生態環保創業投資基金、發行生態建設彩票、培育生態環保信托業等方式為江西省屬礦區生態補償提供資金支持。

(六)加強環境法規和生態管理兩種保障一是加快生態補償立法建設。我省尚未建立完整、規范的生態補償法規制度,在礦區生態補償領域中的實踐活動依據的是各級政府制定的帶有生態補償性質的規范性文件,比較零星、散落。要緊緊抓住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戰略機遇,全面強化生態治理制度,根據省屬礦區生態補償的需要,盡快制定或修訂江西省屬礦區生態補償修復的指導意見,為礦區環境修復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加強生態補償行政管理。礦產資源開采造成的生態損害涉及水、土和植被等,而不同的生態損害分別由不同的行政部門管理,不利于礦區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應由環保廳、水利廳、農業廳、林業廳協助,在國土廳成立跨部門的礦區生態環境治理機構,負責全省編制全省省屬礦區生態環境整治專項規劃,確定工作目標任務,組織分期分批實施。同時,成立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土廳,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制度,負責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工作的實施、監測等工作。

參考文獻:

[1]劉云中.關于完善我國礦權和資源稅(費)政策的建議[J].中國市場,2013(36).

[2]王爾德.國家擬擴大生態補償機制試點,跨省補償或將破題[N].21世紀經濟報道,2013-4-30.

[3]任明杰,劉興龍.贛州稀土污染樣本[N].中國證券報,2015-1-30.

[4]劉洋,李文華.生態補償應新舊賬分開算[N].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0-5-25.

[5]李啟宇,曾凡英,何凡論.鹽礦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問題與對策:以四川鹽礦區為例[J].生態經濟,2014(9).

[6]駱云中,許堅,謝德體.我國現行礦業用地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資源科學,2014(3).

[7]鄒睿思.生態價值評估、資源證券化與生態補償機制探討[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4(8).

篇2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礦山環境;恢復策略

中圖分類號: TD167 文獻標識碼: A

煤炭是最具優勢的礦產資源,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儲量更為重要。隨著煤炭資源需求的增加,近年來煤炭生產企業井噴式的開采嚴重的影響著礦區環境資源、誘發地質災害和導致環境污染。不同地域礦山開采誘發的環境地質問題也各不相同,露天和地下不同的開采方式誘發不同的環境地質問題也日趨嚴重。與此同時導致在開采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地質災害以及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了不可修復性的危害,嚴重威脅著礦區周圍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更嚴重制約了內蒙古可持續性經濟的發展。

1 煤礦地質災害特征分析

1.1內蒙古中西部地貌復雜多樣,高原、山地、平川、丘陵谷地盆地分別占全區53. 4 %、20 %、8. 5 %和16. 4 %。戈壁沙漠、沙地干旱半干旱地區面積約40. 1 萬km2 。其中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海及阿拉善等地區年降雨量不足200mm ,蒸發量高達1600 ―2000 mm ,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該區域煤炭儲量又非常豐富,由于歷史及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掠奪式開發、粗放式管理導致了礦區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發生,這些滯后發生的地質災害和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為露天開采過后的煤礦雖然在后期進行了回填作業,但是由于回填土質的不同以及回填高度的差異,在一些開采較深礦區尤為明顯,將會導致后期隱藏的地質災害隱患的發生。

1.2礦井水、露天礦坑水、洗煤廢水、煤矸石山淋溶水中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土壤、植被和礦區河流。礦區煤炭長期堆放大風揚塵產生煤粉灰、煤矸石長期風吹日曬大風揚塵、礦井排風有害氣體、煤矸石自燃和煤層自燃污染等造成礦區周圍大氣污染嚴重。其中像烏海市的烏達躍進選煤廠矸石山燃燒區附近SO2平均濃度為10. 69 mg/ m3 ,超過國家標準70 多倍,H2S 平均濃度1. 57 mg/ m3 ,超過國家標準150 多倍,造成礦區周邊大氣環境污染嚴重。地下開采的礦區閉坑后可能會發生地面沉降、塌陷以及表面裂縫等地質災害,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甚至會引發山體滑坡以及山體開裂等嚴重后果,將會給周圍人民的生活及成產帶來難以想象的災難。

2礦山環境治理原則

2.1以人為本。在礦山環境治理時,首先考慮的是礦區周圍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保護礦區周圍居住地避免遭到礦山開發引起的地質災害的影響。

2.2綜合治理。在礦山環境治理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地質分布及不同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因地制宜綜合治理。治理時選擇的方法不同,治理的重點也各不相同,因此,綜合治理才能有效的進行因害設防,減災減害。

2.3注重效益。煤礦資源的開采本質是為了獲取利益,所以治理的過程中注重效益也是原則之一。礦山環境治理應在遵循生態環境優先考慮的前提下,爭取最大的利益。針對不同礦山的具體環境情況,危害的大小,危害的緩急以及治理資金的充裕與否,選擇最合適的治理方法,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多措并舉。僅僅利用工程措施治理礦山環境降一定程度上違反注重效益的原則,因為工程措施雖能根治環境問題但般都會有投資較大的特點,而生物措施可剛好彌補工程措施這一缺陷,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

3 煤礦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及防治措施

3.1地震、礦震。礦震是由礦山沖擊或者礦山巖爆引起的,指的是在開采過程中礦柱或者受支撐力較大的巖石,脆性煤等,在一般的壓力之下不會發生大的震動。然而隨著開采的深入,隨著表面壓力的增大,其所承受的壓力將會達到微妙的極限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將會向自由空間內釋放巨大的能量沖擊,并向坑內大量的噴射、散爆,給礦山帶來巨大的災難。此類災害在開采過程中或在打隧道的過程中引發的小型地震,在煤炭開采過程中時有發生。實踐證明,地震或礦震有著天然地震的某些特征,若礦區周圍存在著較大天然地震則礦區發生地震的幾率將會明顯增加,其強度與人為開采的深度和強度是成正比增長的。所以煤礦在開采之前,首先要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相關部門根據安全性評價結果給出相應的地震預防要求,當所有要求條件滿足之后方可進行開采作業。

3.2采空塌陷。此類地質災害均在事發前并無任何預兆,往往都是瞬間發生的,具有時間短,破壞力大等特點,需要重點進行防治。在所有煤礦地質災害中,塌陷地質災害帶來的危害最為嚴重。可在煤炭開采之前,對礦區周圍地質進行全面監測,充分了解地面的沉降規律及區域。并根據監測結果對易發生沉降區域進行重點防治,采用抗變形技術以及加固技術以抵抗地面的變形,還要明確開采的區域,對于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區域不得進行開采。

3.3開采區域突水涌水,涌泥,瓦斯突出。由于礦區具有復雜的水文地質條件等特征,若開采煤礦之前對實地的考察不充分,造成對開采過程中內部涌水的估計不足。在開采設備工作時,開采區域周圍水體在水本身壓力和礦區巖石壓力作用下,將會通過礦層的薄弱處以及巖石斷層、巖石隔水層等位置進入開采區域。打穿透水斷層,可能會突然遇到暗河或者水溶洞的情況,地下水或者地面水就會趁機大量涌入,而在應對措施不齊全的情況下,工作人員將會受到嚴峻的生命威脅。此類災害發生同時,大多還會伴著泥涌,不僅使得礦坑被堵塞掩埋,而且將會掩埋施工機器并工作人員,極易造成人員傷亡,對整個礦區都會造成不可修復性的打擊。為了能在開采過程中有效的防治地下水,泥等涌入井下,避免井下被淹沒的危險,無論是大型國有企業或者是私人企業,都要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涉及的相關規定,良好的通風系統以及方便快捷的人員撤離通道必須在施工之前就應建立完成,同時在開采過程中實時的對礦坑內的瓦斯含量,滲水情況,地質結構等進行監測,如若發現存在安全隱患要及時的進行人員撤離并迅速組織人員對隱患進行排查,直至隱患接觸后方可允許人員進入。

3.4開采結束后隱藏地質災害。由于煤礦在開采過程中實施治理相關措施的時間較短,并且很多地質災害具有不可預見性和滯后性,這就導致了煤礦在關閉后仍會存在著一些地質隱患。煤礦的開采要制定嚴格的開采規范并組建監督部門進行實時監督檢查,堅決杜絕私挖亂采的現象發生,并合理規劃開采范圍。在總的開采規范的前提下,結合開采礦區的實際情況建立開采的具體方案并配套相應的預報制度流程,并針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提前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

4礦山環境治理恢復策略

4.1加強礦山環境保護制度建設。強化相關環境保護部門行使監督實施的權利,完善制度體系的建設,促進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從法律的角度上強制性監督相關工作的實施,強化治理恢復礦山環境工作。

4.2加強礦山環境保護方面人才的培養。要加大礦山環境保護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讓更多的人意識到礦山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尤其是開采人員,對于開采后要及時的對該礦區進行合理有效的環境恢復工作,只有全民存在這樣的意識才能切實有效的推動礦山環境治理與恢復工作的進行。

4.3加強礦區廢物,廢氣,廢水的回收利用。隨著科技的發展,對于廢物,廢氣,廢水的處理方式也越來越先進,越來越有效,采用高科技提高礦山資源的利用率,對于推動礦山環境的治理恢復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開采過程中及時的對其進行回收利用,對于礦山環境的治理與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4.4明確礦山企業的環境主體地位。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礦山企業是礦區環境的主要破壞者,理應作為開采后環境治理與恢復的責任主體。企業治理將會比政府治理更加有效,因為企業在不斷的開采作業中,對治理恢復環境的成本與效益更加了解,更加有利于進行礦山環境的恢復工作。

4.5完善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進一步完善企業開采許可證明體系,在取得開采許可證的時候讓企業繳納足夠的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這樣才會促使企業去更加積極的治理恢復礦區周圍的環境;改善企業成本核算標準,將開采過后環境的治理恢復成本都納入礦山企業成本中。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質災害的防治以及開采過后礦區環境的治理與恢復需要相關部門長期的監督以及有效的引導。另外,還要注重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與相關技術開發,通過各方面各階層的共同努力,實現礦業的綠色開采,為內蒙古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亮平;煤礦地面塌陷地質環境類型及其恢復治理研究[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9年

[2] 席莎;煤炭礦區地面塌陷嚴重程度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篇3

摘要:

淮南潘謝礦區為高潛水位煤層群開采條件,隨著煤炭大規模開發,引起地表大范圍的沉陷導致生態環境發生嚴重變化,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礦區生產規劃,應用開采沉陷預測技術、地理信息及遙感技術,對淮南礦區土地、水域演變趨勢進行研究并提出治理對策。分析結果表明沉陷區土地面積占比整體快速下降,而水體面積占比快速上升,到煤炭資源采畢后,淮南潘謝礦區范圍內(不包括留設煤柱保護的建筑用地)積水面積相當于100個西湖,達597.6km2;蓄水容積相當于3個太湖,達143.6億m3;生態系統結構由陸生生態系統轉變為水陸復合生態系統。據此提出一套濕地生態系統重構、生態農業構建等多種治理模式相結合的復墾和生態修復體系,充分利用沉陷區并改善生態環境;結合沉陷積水區、天然湖泊洼地及水系相通的條件,將沉陷區開發為蓄水工程,為國家“引江濟淮”服務,改善區域水資源短缺現狀。

關鍵詞:

淮南潘謝礦區;開采沉陷;高潛水位;生態系統演變

淮南礦區位于淮河中游、華東經濟發達區腹地,其地理坐標為:116.35°E~117.18°E,32.53°N~33.00°N,是國家確定的14個大型煤炭基地和六大煤電一體化基地之一;礦區東西長約100km,南北傾斜寬約30km,境內湖泊洼地眾多,且河流水系交錯,最大地表水系為淮河水系,其支流主要有架河、泥黑河、西淝河、濟河與沙潁河等[1]。淮南礦區的煤炭開采對彌補我國東部能源缺口,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意義,而江淮地區是全國九大商品糧基地之一,糧食生產也是國家的重要戰略,但由于東部礦區第四系沖積層較厚,潛水位較高,地表沉陷后常形成大面積的沉陷積水區,導致水體逐漸增多,耕地和建筑用地逐漸減少,形成了土體向水體轉變的趨勢,嚴重影響了農業發展和居民生活。因此在東部礦區(如淮南礦區)煤炭開采引起的重要環境問題是土體的破壞和水系的紊亂[2-5]。國內外對礦區生態環境的研究集中在礦區地表沉陷的監測、生態環境的修復以及環境影響的評價等方面[1-7],但是對礦區土地資源演變趨勢的預測資料仍不夠詳實。隨著礦區生態問題的日益突出,基于遙感技術準確的監測礦區生態的變化以及建立地質生態環境預測,對未來采煤塌陷地演變趨勢變化預測以及水環境治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礦區生產規劃,應用開采沉陷預測技術、地理信息及遙感技術,對淮南潘謝礦區土地、水域演變趨勢進行研究并提出了治理對策。

1礦區開發簡況

淮南礦區自1903年開采以來,已歷經110余年,淮河以南煤礦的煤炭資源已接近枯竭,因此淮南礦區的開采重心向淮河以北轉移。淮河以北的潘謝礦區面積1571km2,含6個主采煤層,單層厚度2~6m,屬中厚~厚煤層,煤炭資源儲量達285億t,具有多煤層重復采動特點。截止2014年淮南礦區已累計生產原煤約12億t,根據生產規劃,潘謝礦區2015—2020年可累計生產原煤約3.5億t,2021—2030年可累計生產原煤約7.0億t[1]。

2土地演變趨勢

煤炭資源開發對煤礦區的土地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礦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因此探討礦區土地的時空演變規律,預測礦區土地資源變化趨勢,對礦區土地復墾規劃設計和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模式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義[6-10]。

2.1礦區土地時空變化現狀對不同時相的礦區遙感影像進行分類,能夠獲取礦區土地利用/覆蓋的變化信息,研究土地覆蓋類型及性質的變化,有助于礦區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功能轉化等內容的進一步研究[11-15]。在研究中,利用決策樹分類方法對經過預處理的淮南礦區1990年、2000年、2006年和2010年的TM圖像進行了土地覆蓋分類,不同時期土地利用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整個淮南礦區從1990年至2010年,耕地所占比例由70.30%降至63.59%,面積約減少45km2;水體所占比例較小,但變化幅度較大,1990—2010年面積增長了175.37%,面積所占比例由3.85%增至9.62%;建筑用地的變化幅度較小,其面積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26%左右。其中建筑用地、耕地和水體的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根據上述分析,隨著煤炭資源大規模開采,耕地面積直線減少,水體面積直線增加;建筑用地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規律,然而由于受到礦區開發的影響,建筑用地發展空間較小,除了因煤炭開采村莊搬遷導致建筑用地減小之外,礦區的建筑用地未來變化空間較小,主要是礦區耕地和水體的變化,會引起陸生生態系統向水陸復合生生態系統改變。地下煤炭資源開采后,對地面造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地表沉陷,在高潛水位地區,則容易形成大范圍沉陷積水區,從而造成耕地資源的損失。根據不同時相遙感影像的分類統計結果并結合相應原煤產量,可以得出耕地面積變化與累計原煤產量之間的關系,見表2。由表2和圖1(b)可知,隨著原煤產量的不斷增加,淮南礦區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在1990—2000年,潘謝礦區投產礦井少,開采強度低,原煤年產量僅為1281萬t,耕地面積減少了16.60km2;2000—2006年,隨著張集、顧橋等煤礦陸續投產,原煤年產量達到2475萬t,耕地面積減少了11.67km2;2006—2014年原煤年產量增長為5385萬t,耕地面積減少趨勢大幅度增加,達16.21km2。總體上來看,淮南礦區耕地面積與累計原煤產量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隨著產量不斷增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但根據2006—2014年的數據可知,隨著多煤層重復采動情況增多,地表影響范圍增加并不明顯,每采萬噸煤的耕地面積減少速度有所放緩。

2.2礦區土地演變趨勢地表沉陷預測是在調查和把握采煤沉陷現狀的基礎上,對礦區進行分時段、大面積的遠期沉陷預計,是對未來礦區土地、水系演變趨勢的研究。經預測,淮南潘謝礦區不同時期的沉陷情況見表3,2020和2030年沉陷情況如圖2所示。建筑用地一般都留設有保護煤柱(比如村鎮等),因此,計算得到的沉陷區域應為耕地和水體。根據實地調查,得到不同區域的潛水位線和不同沉陷區域的積水線,進而統計出沉陷區的積水面積和耕地面積,統計數據見表3。由表3可知,淮南潘謝礦區隨著開采的增加,沉陷面積逐漸增大,但土地占比呈下降趨勢,目前(2014年)沉陷面積為118.3km2,其中沉陷區土地占比為48.2%,到2050年土地占比降至37.6%,最終煤炭資源開采完之后,沉陷區范圍內土地所占比例僅為11.9%。

3水域的演變趨勢

淮南潘謝礦區潛水位高,地表下沉2m左右即出現積水,根據沉陷預測結果并結合淮南礦區的地理條件可得到2020年、2030年及最終開采后礦區的積水范圍預測圖,如圖3所示。統計的沉陷區積水面積數據見表3。由表3可知,礦區積水面積隨開采逐年增加,占比也呈上升趨勢,目前積水面積為56.1km2,到煤炭資源開采完畢后,最終積水面積將達597.6km2,相當于100個西湖大小,占比也由現在的51.8%增加到最終的88.1%。礦區采煤沉陷區最終大部分為水體,土地只有很少一部分。圖3顯示了積水區域分布,由圖3可得:(1)2020年沉陷積水區(圖3(a))在淮河的各支流形成滯留區,比如:西淝河滯留區、泥河滯留區等;此時,各滯留區是獨立的,相互之間不溝通;根據預測,到2020年礦區沉陷盆地蓄水容積約為7.2億m3。(2)到2030年沉陷積水(圖3(b))形成的各支流滯留區已經是區域性連成一片,比如,濟河與西淝河沉陷滯留區已經聯成一體,黑河與泥河的滯留區也聯成一片;形成了4個大的滯留區,但沒有構成一個整體。根據預測,到2030年淮南礦區沉陷盆地蓄水容積約為11.4億m3。(3)到煤炭資源采畢后,整個礦區的沉陷積水區聯通一片,形成了2個大的積水滯留區,且與水系通(圖3(c))。根據預測,最終淮南潘謝礦區沉陷盆地蓄水容積約為143.6億m3,相當于3個太湖的蓄水庫容。大面積沉陷積水嚴重影響了淮南礦區的生態系統結構,并且這種影響是不可逆轉的,將使淮南礦區由陸生生態系統演變為水陸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利用成為研究重點。

4沉陷區綜合治理對策

4.1多種治理模式相結合的復墾和生態修復體系根據礦區高潛水位、煤層群重復開采、疊加沉降、采煤沉陷區中積水面積大等特點,傳統的“挖深墊淺”等復墾方法已不適合該地區。針對由陸生環境演變為水陸復合環境的特殊條件,應創建一套生態農業構建、濕地生態系統重構等多種治理模式相結合的復墾和生態修復體系。(1)采煤沉陷區生態農業構建。在穩沉非積水區或淺積水區,采用表土剝離、疏排法復墾、煤矸石粉煤灰充填復墾等技術,恢復為可利用土地,發展為生態農業、林業或建設用地。針對采煤穩沉復墾區表土板結和養分貧瘠狀況,實施“堆肥改良+林木+豆科牧草種植”及“綠肥改良+林木+禾本科牧草”等表土生態修復技術,建立林牧結合、蔬菜土壤改良、水肥耦合、種群自我更新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2)沉陷區濕地構建和生態漁業養殖。在積水區,根據沉陷積水深度修復為湖泊或濕地,研發濕地生態系統輕度、中度和深度沉陷區濕地優化技術,進行生態漁業養殖。在常年水深2m以下的積水區,構建以沉水植物定植為主,水陸交界處定植香蒲、蘆葦、蓮、苔草的植物群落系統,當沉水植物蓋度超過70%時,引入經濟水生動物;在2m以上的積水區,需要對濕地建設進行優化,構建以沉水、挺水和浮葉植物為主的植物群落系統。通過多種植被的種植對濕地進行景觀配置,既可優化水域水質,又能切實改善區域性生態環境質量,有效補充國家濕地生態建設。礦區大部分沉陷水域水質良好,利于魚類生長繁殖,且積水區無需建造攔魚設施,便于捕撈和管理,發展漁業養殖投入相對少,收效快,其經濟效益比傳統農業種植業的經濟效益高。

4.2將沉陷區開發為蓄水工程在高潛水位煤層群重復開采區,地表大面積積水是必然趨勢,淮南潘謝礦區更具代表性。礦區被淮河穿過,且支流水系發育,天然洼地和湖泊眾多。2030年后,各沉陷積水區已開始陸續連接成片,且部分已與天然湖泊相融合,加上天然洼地,總面積約為508km2,總庫容約為15.6億m3,由此可見在2030年后沉陷洼地將在減洪除澇及水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基于統籌考慮采煤沉陷區、淮河水系和生態環境治理的需要,應從資源的角度看待沉陷區洼地積水,在水文過程和轉化規律摸清的基礎上,開展未來不同水平年沉陷區洼地水資源量的預測模擬,定量評估其資源量、可更新性和周期規律,對采煤沉陷區水資源形成轉化進行模擬研究。根據淮南礦區地勢為西高東低的天然優勢,輔以水利設施規劃,建設蓄水工程。結合不同水平年的水資源需求預測以及蓄水工程的可供水量和其他水源情況,提出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水資源合理配置方案和蓄水工程調控管理模式;采煤沉陷區洼地改造后,需要統籌兼顧、標本兼治,協調好人、水、資源、生態環境的關系,同時開展減洪、除澇、水資源利用潛力評價,將成為具有綜合利用功能的蓄水源工程,同時為國家“引江濟淮”工程及淮河治理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5結論

(1)淮南礦區煤炭大規模開發引起地表大范圍的沉陷導致生態環境發生嚴重變化。1990—2010年耕地面積所占比例由70.30%降至63.59%,減少約45km2;水體面積所占比例較小,但變化幅度較大:面積增長了175.37%,所占比例由3.85%增至9.62%。土地未來演變趨勢:淮南礦區耕地面積與累計原煤產量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隨著產量不斷增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但隨著多煤層重復采動情況的增多,地表影響范圍增加不明顯,每采萬噸煤的耕地面積減少速度有所放緩。(2)淮南礦區到煤炭資源采畢后,整個礦區的沉陷積水區聯通一片,形成了2個大的積水滯留區,且與水系相通;沉陷盆地蓄水容積約為143.6億m3,相當于3個太湖的蓄水庫容。淮南礦區將由陸生生態系統轉變為水陸復合生態系統,煤炭開采改變了淮南礦區的生態系統結構,且不可逆轉。(3)傳統的“挖深墊淺”等復墾方法已不適合淮南礦區沉陷區治理。針對由陸生環境演變為水陸復合環境的特殊條件,提出創建一套生態農業構建、濕地生態系統重構等多種治理模式相結合的復墾和生態修復體系;基于統籌考慮采煤沉陷區、淮河水系和生態環境治理的需要,提出將淮南大面積沉陷區開發成具有綜合利用功能的蓄水與水資源工程。

參考文獻:

[1]安士凱,李召龍,胡志勝,等.高潛水位礦區生態系統演變趨勢研究:以淮南潘謝礦區為例[J].中國礦業,2015,24(1):40-44.AnShikai,LiZhaolong,HuZhisheng,etal.studyonthechangetrendofmineareaecosystemwithhighground-waterlevel:AcasestudyofHuainanPanxiemine[J].ChinaMiningMagazine,2015,24(1):40-44.

[2]劉建功.冀中能源低碳生態礦山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煤炭學報,2011,36(2):317-321.LiuJianng.Studyandpracticeoflow-carbonecologicalminingcon-structionofJizhongEnergyGroup[J].JournalofChinaCoalSociety,2011,36(2):317-321.

[3]汪云甲,張大超,連達軍,等.煤炭開發的資源環境累積效應[J].科技導報,2010,28(10):61-67.WangYunjia,ZhangDachao,LianDajun,etal.Cumulativeeffetsofcoalminedevelopment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J].Science&TechnologyReview,2010,28(10):61-67.

[4]卞正富,許家林,雷少剛.論礦山生態建設[J].煤炭學報,2007,32(1):13-19.BianZhengfu,XuJialin,LeiShaogang.Discussiononmineecolo-gyconstruction[J].JournalofChinaCoalSociety,2007,32(1):13-19.

[5]武強,董東林,傅耀軍,等.煤礦開采誘發的水環境問題研究[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2,31(1):19-22.WuQiang,DongDonglin,FuYaojun,etal.Researchonwaterpollu-tioninducedbycoalmining[J].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Min-ing&Technology,2002,31(1):19-22.

[6]MandalA,SenguptaD.Anassessmentofsoilcontaminationduetoheavymetalsaroundacoal-firedthermalpowerplantinIndia[J].EnvironmentalGeology,2006,51(3):409-420.

[7]全占軍,程宏,于云江,等.煤礦井田區地表沉陷對植被景觀的影響———以山西省晉城市東大煤礦為例[J].植物生態學報,2006,30(3):414-420.QuanZhanjun,ChengHong,YuYunjiang,etal.Assessmentofsub-sidenceimpactonvegetationlandscapeincoalminingarea—AcasestudyofDongdaMineinJinchengcity,ShanxiProvince[J].JournalofPlantEcology,2006,30(3):414-420.

[8]胡振琪,楊秀紅,鮑艷,等.論礦區生態環境修復[J].科技導報,2005,23(1):38-41.HuZhenqi,YangXiuhong,BaoYan,etal.Ontherestorationofmineeco-environment[J].Science&TechnologyReview,2005,23(1):38-41.

[9]徐占軍,侯湖平,張紹良,等.采礦活動和氣候變化對煤礦區生態環境損失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5):232-240.XuZhanjun,HouHuping,ZhangShaoliang,etal.Studyonthemeas-ureofecologicallossbasedonthenetprimaryproductivityincoalmining[J].TransactionsoftheChineseSocietyofAgriculturalEngineering,2012,28(5):232-240.

[10]黃銘洪,駱永明.礦區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J].土壤學報,2003,40(2):161-169.HuangMinghong,LuoYongming.Landremediationandecologicalrestorationofminedland[J].ActaPedologicaSinica,2003,40(2):161-169.

[11]陳龍乾,郭達志,胡召玲,等.徐州礦區土地利用變化遙感監測及塌陷地復墾利用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04,23(2):10-15.ChenLongqian,GuoDazhi,HuZhaoling,etal.AstudyonremotesensingmonitoringlandusechangeandreclamationmeasuresofsubsidedlandinXuzhoucoalminingarea[J].ProgressinGeogra-phy,2004,23(2):10-15.

[12]卞正富,張燕平.徐州煤礦區土地利用格局演變分析[J].地理學報,2006,61(4):349-358.BianZhengfu,ZhangYanping.LandusechangesinXuzhoucoalminingarea[J].ActaGeographicaSinica,2006,61(4):349-358.

[13]王建,祁元,陳正華,等.基于遙感技術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動態評估模型研究[J].冰川凍土,2006,28(5):739-747.WangJian,QiYuan,ChenZhenghua,etal.Modelingdynamicas-sessmentonecosystemServicesbasedonremotesensingtechnology[J].JournalofGlaciologyandGeocryology,2006,28(5):739-747.

[14]蔡博峰,劉春蘭,陳操操,等.露天煤礦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評價方法研究———霍林河一號露天礦為例[J].中國礦業,2009,18(6):61-64.CaiBofeng,LiuChunlan,ChenCaocao,etal.Ecologicalmonitoringandevaluationofopen-castcoalminesbasedonremotesensing-AcasestudyofHuolinriver1stopen-pitmine[J].ChinaMin-ingMagazine,2009,18(6):61-64.

篇4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環境治理;現狀問題與對策

Abstract: 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modern mining various appear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environment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 must from capital, technology, the policy to make th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Keywords: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 F4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礦山環境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持礦山生態平衡,實現礦產開采的可持續發展,并積極實現礦山附近居民、村莊的環境改善。根據礦山環境的實際情況,采取各種有效的工程治理、生物治理和生態治理措施,有效提高礦山環境質量。

1我國礦山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引發地質災害

我國礦山地質復雜,自然災害頻發,礦山環境地質災害呈類型多樣化的趨勢發展。由井下開采而導致的地質災害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在煤礦、磷礦、以及金礦、銅礦的開采過程中時常發生。露天開采則常出現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通產發生在建材類礦產開發中。

1.2破壞地下水資源

由于開采會對原本的地質情況造成破壞,也間接影響到地下水的質量,部分區域地下水、地表水滲漏,一些地區的地下水位下沉幾米或者幾十米,造成大面積的疏干漏斗,導致地表缺水或地表積水,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從而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

1.3“三廢”問題嚴重

我國每年在礦山開采中會遺留大量的廢石和尾礦量巨大,不僅占用土地面積,還會帶來環境污染,一些沒有經過處理的礦水廢液超標排放,加劇了區域性、流域性水體污染及部分湖泊富營養化,開采中產生的大量粉塵、廢氣都會導致空氣濁化,擴大酸雨面積。

1.4破壞地貌景觀

我國露天礦山開采數量較多,由于管制不力,不少礦山開采對自然生態、自然風景造成了巨大破壞,大量建筑石材的開采造成森林植被破壞,巖石,樹木被砍伐,尤其是處于交通干線附近的礦產開采,對交通運輸帶來很大不便,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社會環境。

2如何做好礦山環境保護工作

2.1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精神,相關部門必須嚴格按照《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的規定對礦山進行管理。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加強礦山廢棄物綜合利用,以現代技術支持環境保護,提高礦山資源再利用效率,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在實行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同時,還要積極預防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的問題,從源頭上進行環境治理,突出預防為主的方針,綜合運用現代技術、采取經濟措施,實現礦山環境的優化管理。

2.2明確重點

由于我國礦山環境問題突出,要一下子全部解決好是不可能的,加上財政投入有限,所以,我們要從重點問題入手,先解決主要矛盾,從而帶動其它力量共同進行礦山環境保護。由于礦山開采處于長期管理不善的現狀下,導致出現了各種遺留問題,而我們應重點解決的問題是荒地的復墾,處理好由于礦產開發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質災害和地下水位下降、邊坡失穩、水土流失等問題,對礦山廢渣、廢水進行回收利用,做好在環境監測控制下的礦山開采管理工作。

2.3建立技術保障機制

要解決礦山環境根本問題,關鍵還在于實時監控,找出造成問題的根本原因,采取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是目前維護地質環境安全的常見有段,利用先進的儀器和設備,健全監測網絡,隨時監測,通過實時監測掌握礦山地質運動的規律,預測將要發生的地質變化,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國家財產和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為了落實地質監測工作能做到實處,管理部分還應建立保障機制,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使得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對于在礦山環境監測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各部門應積極協調,促進工作的順利開展。

2.4責任明確任務

遵循“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這也是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中應遵循的不二準則。針對一些礦山出現環境保護工作理不清的狀況,主要原因就是責任不清,目前,不少地方執行“三家抬?”的管理模式,這種辦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是明確了環境維護的工作分工,突出了礦山企業的主要責任,讓他們在規劃生產的過程中就著手進行環境保護工作,積極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不良問題,最大限度的恢復礦山環境,此外,政府還應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作中的分配責任,通過與各企業的協調,完善環境保護工作。只有采取各方合作的方式,才能做出利于城市、利于企業、利于市民的工作。

2.5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設計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設計單位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質,并認清勘察工作的重要性,要找出所有的環境問題,必須依靠地質勘察,而這也是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勘查工作要根據不同的災害類型及其所處地質環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勘察方式。工作中,要充分研究地質災害的成災機理,對根本問題進行治理方案設計,設計中必須考慮適用性和實用性,既要經濟合理,也要科學可行。

2.6礦山地質環境修復與地質災害治理相結合

地質環境的修復必須與地質災害的治理相結合,在治理災害時,應積極考慮到接下來的工作會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同樣,在地質環境修復中也要把握好分寸,預防再一次地質災害的發生,要作到災害治理與礦山地質環境修復的和諧統一。進行礦山環境治理,必須努力實現與周圍環境的一致性,增強視覺效果,提高環境形象。

3結束語

治理礦山環境問題是一項復雜的工作,而環境的保護也不是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們必須在開發礦產資源的同時,堅持預防與保護共同進行的原則,加強對礦山環境的管理。在礦山開發過程中,采取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通過治理、恢復和改善礦區環境,提高礦山的開采效率,同時增加經濟效益,促進礦區與周邊環境的協調一致,積極解決好礦山環境中的各種問題,促進中國采礦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閏國杰.礦山地質災害研究及防治探討[J]中國地質,2004,13.

篇5

    青海省東部地區采砂場地質環境破壞現狀。青海東部地區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粗放,可供耕作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加之基礎建設又主要集中分布于此,以建材類資源為主的礦產資源開發,導致青海東部地區大大小小的采砂坑場遍布了湟水流域各大支流。不僅挖損、壓占了大量耕地資源、破壞了地貌景觀,而且造成了大面積的含水層結構破壞和水土流失,嚴重影響了青海東部地區的自然地貌景觀和水土涵養。青海東部地區采砂場主要集中分布于湟水谷地及其支流谷地一帶。據調查:區內累計過采面積達13337hm2之多。壓占挖損土地、地貌景觀改變、含水層結構破壞、水土流失等環境地質問題十分突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采砂過程中,由于地質環境保護等措施缺失或未能落實到位,尾礦隨意堆放,采坑不能及時回填處理,致使采區堆積了大量的固體松散物,在挖損、壓占大面積耕地資源的同時,也嚴重阻礙了溝道的泄洪能力,松散而隨意堆放的尾砂料為泥石流儲備了大量的物質來源,嚴重威脅著下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另一方面在開采過程中未能按一定的邊坡開挖比進行合理開挖及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識,局部地段已形成高5~20m、長數百米的高陡邊坡,在流水侵蝕和重力作用下常失穩致災坍塌,威脅當地居民安全。

    青海省三江源區、內陸河源頭區砂金礦區地質環境破壞現狀。青海省三江源區、內陸河源頭區系純牧業區,經濟發展水平十分滯后,草場植被是當地牧民群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畜牧業是當地唯一的主體經濟,牧業生產方式以自然放牧為主,經濟結構單一。由于江河源頭區砂金資源豐富,采金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20~30年代,受當地豐富的砂金資源的誘惑、經濟利益的驅動及當地亟待改變的貧窮落后面貌,同時也限于當時特殊的歷史時期,造成礦區長期處于無序的亂采濫挖狀態之中,致使原本就很脆弱的原始生態環境及草場植被遭到了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據調查,三江源地區及內陸河源頭區的群采砂金活動累計損毀土地面積高達20000多hm2,該類礦山自上世紀90年代末全面禁采關停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責任人由于歷史原因已經滅失。2004~2011年年底,地質技術人員赴野外對已破壞的礦區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成果為:開采方式有兩種,即群眾性開采及大規模機械化開采。過采區主要分布于河谷開闊處的低階地及河漫灘地帶,地表原始生態環境多為河谷階地草原和河漫灘裸地,砂金礦過采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十分嚴重。過采區內幾乎未經過平整,砂堆如山、連綿不斷,溝坑遍布、縱橫交錯。過采區面積1061.6hm2,挖損破壞河道長度數百公里,遺留采金坑塘數以萬計,其中大的坑塘長150m,寬100m,面積近15000m2,坑深10m以上。面積在500~1000m2的坑塘更是隨處可見,且多呈串珠狀相連,坑塘周邊的廢棄砂礫堆積松散,高出原地面5~15m,與塘底相對高差達10~20m。砂堆數萬個,其中高4~23m,方量大于5000m3的砂堆數量眾多,高2~8m,方量在1000~5000m3的砂堆遍布過采區,多呈渾圓狀,受礦體延展方向控制,部分相鄰的砂堆則構成了沿溝谷方向展布的條狀砂梁,由于堆棄高度過大,加之近水一側的側蝕作用,其頂部多變形開裂,易發生坍塌從而加劇水土流失。

    青海省北部煤、鈾礦區地質環境破壞現狀。青海省北部分布有較豐富的煤炭資源,亟待改變的貧窮落后面貌以及當時特殊的歷史時期,導致煤礦的開采長期處于無計劃的亂采濫挖狀態之中,致使原始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礦山安全隱患隨時危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目前該類礦山主要有祁連縣默勒煤礦、門源回族自治縣紅旗煤礦、瓜拉煤礦、西寧市大通煤礦。煤礦區多為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群眾無序開采形成,歷經20多年的反復開采致使礦區地質環境和土地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采煤對區內地質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為對草地土壤層的破壞、地形地貌景觀破壞、河流改道、土地生產力的破壞以及由此引發的土壤侵蝕、水土流失等問題。據實地調查,采煤區歷經多年的采挖,破壞現象極其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采煤破壞草地數千公頃,以剝離和占壓為主。對原有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程度大,采煤礦井和祼露的尾礦堆隨處可見。開采方式以井采為主,有硐、豎井、斜井等沿山體走向展布。尾礦堆主要分布在礦井四周,多呈不規則橢圓狀順坡堆放,尾礦堆積較為凌亂,一般高2~3m,最高達4m,直徑3~10m,最大達20m。礦井治理和尾礦回填、整平整治難度大。由于采煤棄渣隨意堆放引起河道改向,地表水溢流對凸岸的沖蝕作用強烈,致使漫灘面積增大,低洼地多成積水塘。采煤對土地生產力的破壞程度率達80%以上,造成大面積土地沙礫化,水土涵養能力下降。礦井井口四周發育圓弧形崩滑體,地質災害隱患大。

    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法及成效

篇6

神東礦區主要生態修復技術包括,①人工輔助修復技術研究。在黃土硬梁區,以封育自然恢復為主,結合種植苜蓿、沙打旺等。在植被長勢較弱的沉陷區補設沙障、撒播草籽,、穩定沙面,保持植被覆蓋率。流動沙丘以人工治理為主,結合封育;半流動沙丘以封育為主,結合人工補種,促進油蒿群落的發育;②封育修復技術研究。在原有植被較好的沉陷區采用封育修復技術,利用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自我修復能力使其自然恢復[4]。在礦區植被恢復和建設中運用機械方式固定沙地,快速建成植被,形成植被演替的基礎;同時人工撒播籽蒿與油蒿,人工調控植被演替方向,加快演替速度,使地表在開采前盡快形成油蒿群落;③沉陷區生態功能優化技術研究。通過因地制宜,提高鄉土植物植被覆蓋率,增強生物多樣性,發展生態產業,研發沙棘造林技術,建立沙棘林基地,發展沙棘食品與保健品產業。研發沙柳造林技術,建立沙柳林基地,發展沙柳造紙、建材產業,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功能。

2抗逆生態系統技術研究

神東礦區抗逆生態系統技術研究克服逆性環境因子的負影響,使生態工程建設順利開展。①撫育管護技術研究。林木撫育管護是鞏固生態建設后期成果的關鍵技術。完善的撫育管護技術,使礦區林木保存率通常保持90%以上,并且長勢良好,主要包括日灼診斷與防治技術、快速培肥、覆膜抗旱造林等;②平衡培肥技術研究。樹木施肥與農作物不同,樹木氮肥的施用量應在每株500g以上。對比肥料種類及施肥方法,采用施有機肥成本小而肥效長。施肥措施與當年的氣候條件相結合,更能提高肥效,對樹木的正常生長更有保證;③生態防火技術研究。神東礦區越冬時間長,氣候干旱,降水量少,林木在休眠期大量枯枝落葉極易引發林草火災。通過設置闊葉林防火隔離帶、開設清除林草防火帶與生土防火帶等技術措施,有效防止林火蔓延,在生態林防火建設中合理設計林帶設置與樹種、布局、林分結構的配比關系;④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研究。通過對測報對象長期系統觀察,結合林木病蟲害的生長發育狀況和氣候條件等因素加以綜合分析,掌握林木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規律,正確地推測林木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和未來發展的趨勢,并做出及時預報和防治措施。

3生態功能圈建設技術

采用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技術路線,提出荒漠區“大范圍生態環境防治,控制采礦沉陷造成的局部沙化”的主動型生態環境防治模式,形成荒漠化大型礦區生態環境綜合防治技術體系和三大生態功能圈,1985年建礦至今生態功能圈實施情況統計見表1。中心美化圈建設技術:中心美化圈治理面積2km2。設計規劃中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宗旨,突出“人、健康、環保”三大主題,營造出一幅寧靜、舒適、幽雅、柔美的“天人合一”的現代花園式礦區。①生活區景觀構建。重點構建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人文景觀,創造優美的生產生活空間,其景觀風格必須精致、實用,特別要重視和諧、清幽景觀空間的打造,打造成全國首批礦山綠色社區;②生產區園林化建設。搞好生產區的綠化建設,不僅能提升廠容,吸收有害氣體,改善環境條件而且能為職工創造一個舒適健康的生產環境,可有效地提高勞動效率。同時也可反映出企業的文明程度。周邊常綠圈建設技術:營造“兩山一灣”周邊常綠林,關鍵選擇適宜本功能圈的植物種類、種植方法、水保整地措施,并在重點區域進行科學特殊處理,治理面積達到5km2,主要采取,①水土保持整地技術。即魚鱗坑與水平溝整地措施,使徑流量減少74.1%,土壤流失量減少83.7%;②針葉樹與灌木混置造林技術。林木混置選用根系較淺、對土壤具有明顯改良作用的鄉土樹種,如樟子松、油松、檜柏、側柏、榆樹、沙棘、楊柴、檸條等,進行優化配置,實施管網灌溉;③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結合,沿烏蘭木倫河各分支溝渠進行治理,溝口筑壩攔洪,溝沿植樹,坡面修挖水平溝、魚鱗坑、坑內植樹種草。防護圈建設技術:以植物措施為主,機械措施為輔,運用多方式、多速度、大范圍人工降雨、飛機播草與人工種植相結合,對占礦區大面積的風沙區進行采前、采中、采后控制性治理,治理面積達到50km2,其集成技術包括,①流動沙丘治理技術。先鋪設沙柳、沙蒿沙障,規格為5m×2.5m,沙障條長60cm,埋深1/2,為疏透結構。垂直于主害風方向作為主障,副障垂直于主障,控制側向風的干憂與危害。再在沙障中進行撒播草籽、栽植樹種以適生的沙蒿、楊柴、花棒、紫穗槐、沙柳等灌木為主;②半固定沙丘植被恢復技術。主要采取人工促進天然植物恢復的措施,形成穩定的群落結構的植物種配置,在不設沙障的情況下保證人工植被成活率。對面積較大的裸地進行人工補植,以加快植被恢復的速度,樹種以檸條、沙柳等到鄉土樹種為主,形成人工植被與天然植被相結合的防護體系;③道路沙丘防治技術。采取因地制宜、因害防治、草灌喬結合、機械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構筑沙害防治體系。路基兩側先設固沙帶,再設陰沙帶,再向外設封育帶。固沙帶設格狀沙障,沙障中栽植喬灌木;阻沙帶設高立式帶狀沙障,帶間種植喬灌木;封育帶以自然恢復為主。

4結語

篇7

武煥娜(1994-),女,漢,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大學本科。

摘 要:礦產資源作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是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堅實保障。長期以來受暴利的刺激,加之我國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使資源面臨枯竭的厄運,并使礦區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的污染與破壞。因此必須盡快健全完善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法律制度,以此來遏制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促進礦區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補償;礦產資源

一、我國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現狀分析

(一)制度現狀

1.生態補償費。中國最早的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費的征收肇始于1983年,1983-2001年間很多省市政府紛紛出臺規范性文件試行征收生態環境補償費,征收的標準不盡相同。主要用于環境污染的治理與恢復。總之,由于20世紀90年代法律的缺失,亂收費現象嚴重,生態環境補償費征收亂象叢生。直到2002年全國才開始整治亂收費。許多地方的生態補償費征收被取消。

2.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2000年國土資源部提出實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國家層面陸續出臺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的規范性文件。自此,全國建立起統一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現仍處于實驗試點階段,還未出臺相應的規范性文件,各地保證金的實施也是在摸索中進行,且存在對象不明確,征收標準和范圍不統一等問題。

3.可持續發展基金。為了礦產資源開發可持續發展,針對礦產資源枯竭地區的現狀,2007年《國務院關于同意在山西省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意見的批復》啟動了可持續發展基金在山西的征收。可持續發展基金的征收,是對礦山環境治理恢復采取一攬子治理的政策和措施。對于廢棄礦山歷史遺留問題采取可持續發展基金征收方式,對于現有生態環境問題采取繳存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但是可持續發展基金每一部分中都包含著不同的內容。因此,具體如何合理配有待進一步細化。

(二)存在的問題

1.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備。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沒有形成強制性的法律規定,導致實踐中難以操作,進而影響了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的恢復。由于中央對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沒有統一的規定,導致地方立法沒有法律政策依據,地方試點推進陷入僵局很難推進。

2.保證金制度適用范圍不夠寬。現在,全國大部分省份開始逐步試點建立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障金制度。但是現在建立的新規章制度只是適用于當前新開發的礦山,而對于長期以來歷史遺留的礦山開發環境破壞問題并沒有形成有針對性的規章制度,保證金制度的內容仍然沒有滿足現實的需要

3.生態補償量化難。盡管我國推行了“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誰污染、誰治理”生態補償的普遍原則。但涉及到具體補償行為時,補償不易量化,補償主體和受體關系并不明確,操作性差。

4.市場補償難到位。目前,我國生態補償還未形成切實有效的實施機制。主要依靠政府部門的投入推動。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中央專項資金要求地方政府和企業配套,但由于有的地方政府和企業財力有限等原因,實際到位配套率不高。

二、國外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一般規定

1.美國。美國是最早制定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法律政策的國家,1920年通過的《礦山租賃法》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提出了明確要求。1939年西弗吉尼亞州頒布了《復墾法》,這是美國第一個和采礦有關的法律,大大促進了礦區環境的修復治理工作,此后各州紛紛運用法律手段對礦區環境的修復治理工作進行管理。1977年,美國國會頒布《露天采礦管理與復墾法》,它確立了恢復治理(復墾)基金制度、礦區復墾許可證制度、恢復治理(復墾)保證金制度三大生態補償制度。

2.德國。在礦山環境治理方面,實行采礦許可證制度,采礦許可證的簽發必須以一份具體礦山關閉報告為準,內容包括停止作業的詳細技術可行性說明與關停期限,需經礦業主管部門批準。在采礦許可證獲批前還需繳納必須的礦井關閉與復墾保證金。礦山企業在開發前,除了留足礦區復墾所需資金外,還必須嚴格制定礦區復墾計劃,對礦山在開采過程中占用的森林、草地等,實行等面積的異地補償。

3.澳大利亞。20世紀80年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開始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產業進行全面整理,主要有1986年的《環境保護法》、1990年的《礦產資源開發法》、1995年的《挖掘工業發展法》和1994年實施的環保行業評估計劃等。相繼確立了土地復墾計劃書、環境評價書和復墾保證金等制度。

三、我國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完善

針對當前我國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立法狀況、存在問題和對國外的借鑒,結合實際國情,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礦產資源生態補償制度。

(一)構建完善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法律制度體系。

針對我國目前雖然已經建立了生態補償法律制度,但缺乏相關配套制度的實際,應進一步構建和完善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法律制度體系。首先,要建立對礦產資源生態補償評價機制,及時總結和推廣制度實施中的好經驗,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問題不斷改進補償制度。其次,切實保障社會公眾的參與權,完善公共參與制度。要制定嚴格的公示程序、聽證程序,切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進一步強化生態補償激勵措施,以“誰復墾、誰受益”的原則健全相關的措施,有力保護生態環境。

(二)進一步拓寬生態補償資金來源渠道。

目前作為發展中國家,各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千頭萬緒,許多地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資金的有限性導致生態恢復與治理的成效收到了嚴重制約。為此,必須進一步拓寬提高探礦采礦權使用費的標準,彌補國家財政經費的不足;對現有的礦產資源稅和礦產資源補償費進行改革,將兩者合并為權利金,并提高征收的標準。

(三)以立法方式完善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

當前,應通過國家立法的方式規定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使該制度的實施步入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要區分保證金的征收類別,將其劃分為一次性保證金、階段性保證金,充分發揮不同類別保證金對防止生態環境保護破壞方面的作用。將礦產企業繳納環境恢復保證金的情況納入企業征信系統,對失信企業依法進行貸款限制、行政處罰等懲戒。(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 黃德林,谷宇宙,礦產資源生態補償立法現狀與完善,人民論壇,2014

[2] 王小萍,閆立宏,我國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研究――以現行礦產資源法律稅費法律制度為分析視角,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4

[3] 王世進,盧俊輝,論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制度的完善,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2

[4] 侯麗艷,王思佳,郭偉超,中國礦產資源生態補償制度的完善,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4

[5] 落志筠,礦產資源生態補償制度探析,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5

篇8

【關鍵詞】礦山環境;恢復;治理

中圖分類號:TD1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隨著我國礦產的過度開采產生了很多不良的后果,如何對礦山環境進行恢復治理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必須加以重視。

二、礦產資源開采帶來的礦山生態環境問題

目前我國礦山環境問題較多,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即采礦活動破壞了大量耕地和建設用地;采礦誘發地質災害;采礦使礦區水均衡遭受破壞,產生各種水環境問題;礦山開采中廢氣、粉塵、廢渣排放,產生大氣污染和酸雨;采礦破壞自然地貌景觀,影響整個地區環境的完整性。據2004年度《中國地質環境公報》顯示,全國各類礦山年采掘量達60多億噸,采礦破壞土地面積累計達500萬公頃,而工礦廢棄地復墾率僅為12%。礦山開發中“三廢”的排放嚴重污染了礦山及周圍地區的地質環境;礦山開發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十分普遍;采礦活動使礦區周圍水平衡系統遭受破壞。結論認為:我國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形式十分嚴峻。

1.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在礦山建設和資源開采過程中,由于剝除礦體表層土壤,直接破壞了地表植被,加之新產生的廢石、廢渣、尾煤等松散廢氣物也易發生流失,加速和擴大了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土壤破壞和巖石侵蝕,造成水土流失。據調查,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104Km2,且平均每年還增加水土流失面積1×104Km2;荒漠化土地面積約260×104Km2,并且每年還以2460Km2的速度擴展。

2.侵占土地和水均衡遭受破壞。 礦產資源開采活動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積來修筑道路、固定井架、建立貯煤場及建設必須的生活設施,以保障礦山開采的順利進行。據統計,正常情況下每個煤礦井口占地面積大約0.2Km2,甚至更多。除露天采掘直接破壞大量土地外,采煤排出的矸石、廢渣、尾煤也侵占了大量土地。礦山建設免不了要征用土地、砍伐森林,直接破壞植被、農作物及野生動物棲息地,導致綠地面積縮減。由于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礦坑需要疏干排水,導致區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從而破壞了整個地表水地下水均衡系統,造成大面積疏干漏斗、泉水干枯、水資源逐步枯竭以及河水流斷、地表水入滲塌陷坑灌入地下等問題,影響礦山生態環境平衡。

3.廢水、廢氣、廢渣污染。 這是全國礦山普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礦山附近地表水體常常作為廢水、廢渣的排放場地。由于現在的地方煤礦處于暴利時期,業主多數建有焦化廠生產焦炭,產生的氣體全部排放。煉焦、矸石山自燃、煤層自燃不僅排放大量CO、CO2和H2S氣體,而且還有一定量的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環境,危害生命。

三、我國關于礦山地質環境生態恢復現有法律制度

1.礦山地質環境生態恢復的概念

由于土地資源匱乏,長期以來,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生態恢復一直是以土地利用為主要目的。20世紀50年代末,稱為“復田”、“造地復田”、“墾復”等,2011年3月國務院頒布的《土地復墾條例》對“土地復墾”進行了界定:“土地復墾,是指對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達到可供利用狀態的活動。”顯然這個概念主要還是以土地利用為目的生態恢復。隨著人們對土地復墾的認識不斷加深,從近年研究和實施工程來看,其目標趨向于更綜合性的生態問題,我國礦山恢復的內涵也由單純強調將毀損土地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上升到礦山地質環境的生態恢復。

2.關于礦山地質環境生態恢復的法律規定

我國現有的關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規定分散在各個層次的法律文件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中,包括《環境保護法》、《水法》、《礦產資源法》及其實施細則、《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和《國務院關于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等。例如《環境保護法》第十九條規定“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采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礦產資源法》第三十二條規定“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防止污染環境。開采礦產資源,應當節約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礦受到破壞的,礦山企業應當因地制宜地采取復墾利用、植樹種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第十二條規定“采礦權申請人申請辦理采礦許可證時,應當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報有批準權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第十八條規定“采礦權人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國務院關于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明確指出“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應盡快制定礦山生態環境恢復的經濟政策,積極推進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等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土地復墾條例》也規定了政府、生產建設單位和個人對治理被毀損土地的責任和義務,以及相應的資金來源。

四、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原則

1.為本、防災減災。所有的地質災害,直接或間接的對礦山職工和礦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因此礦山環境治理首先要保證礦區免遭礦山開發誘發的各種地質災害的危害,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2.設防、綜合治理。針對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特點、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點和關鍵環節,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采取攔、排、護、整、填、植等方面的綜合治理措施對礦山環境進行治理。

3.效益、分期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應遵循生態社會效益優先的同時,爭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區別不同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時根據資金情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危害大小、輕重緩急,分期、分階段進行治理。

4.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礦山環境治理只有將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緊密結合,才能達到礦山環境治理的最終目標。各種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質災害。但其缺點是投資過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彌補工程措施的缺點,其投資較小,能改善小氣候的特點,使其廣泛應用于礦山環境治理中。

五、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措施

1.新建礦山

必須符合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準入條件,即必須具備經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的礦山環境影響報告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報告,并依法繳存礦山環境治理號恢復保證金。經審查,若采礦活動對環境影響和破壞較大或遭破壞后難以恢復治理,則實行環境一票否決制。嚴格實施“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落實礦山環境保護和修復責任制。礦山在建設過程中,應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大中型新建礦山應建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監測機構。禁止在國家和省、市、縣劃定的禁止勘查區和禁止開采區內勘查和開采礦產資源。

2.擴建礦山

堅持礦產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責任制,按有關規定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恢復保證金。礦山在改、擴建過程中,應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礦業“三廢”排放總量應有效控制并達標排放。大中型礦山應建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監測機構。

3.生產礦山

礦山應編制地質環境保護專項規劃,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責任制。礦業固體廢棄物、廢水及廢氣應按相關標準和規定處理達標后排放;礦山對礦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應積極治理。礦山生產中必須做到邊生產、邊恢復(治理)。對治理不力、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應依法責令其停產整頓,直至吊銷采礦許可證。

4.閉坑礦山

嚴格礦山閉坑報告的審查和報批制度。礦山應做好礦業固體廢棄物、廢水的污染整治,并限期做好礦山土地復墾和因采礦誘發的地質災害的綜合治理,對礦山損毀的土地要因地制宜恢復。對未達到閉坑要求的采礦權人,不再授予新的采礦權。

六、結束語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要嚴格按照我國相關政策來進行開采。對于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是長期而艱巨的,這項工作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馬愛民, 謝亞瓊.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中幾個技術問題的探討[J]. 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9(2): 10~13.

篇9

【關鍵詞】采煤沉陷區,景觀綠化,生態化治理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1.前言

在我國很多地方,隨著煤炭資源大規模持續開采,在地表形成了大面積的采空沉陷區,誘發了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主要表現在:破壞水資源、加劇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誘發地表沉陷、地裂縫、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針對我國采煤沉陷區景觀綠化的生態化治理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2.礦區內采煤沉陷區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2.1.土地及植被破壞

隨著礦區進一步的開采,因開采引起的地裂縫和地表沉陷使耕地、草地、林地的破壞面積持續擴大,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化。此外,由于地裂縫和地表沉陷而形成的山體滑塌也會增加。如果沉陷面積較大,形成的山體滑塌可能改變整個山體地貌,因此礦區后續開采會使地貌景觀破壞程度加劇。

2.2.水土流失

礦區內大部分礦井目前開采中采用建欄截壩堆矸、填埋等工程措施和種草植樹,并提出保護水源區、水土保持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土流失的增強。但一些小煤礦大都建于溝谷之中,沒有水土保持措施,棄土石、棄煤矸石任意堆放于溝谷河道中,造成水土流失量增加。所以預測水土流失量有增加的趨勢。由于水土流失量的增加,從而也導致礦區內土地荒漠化的增強。隨著各個煤礦的繼續開采,荒漠化的問題將會更加嚴重。

2.3.水資源均衡破壞與水環境污染

隨著開采力度的加大,地下水位降低,導致土地旱化程度增加、地表徑流減少和水庫來水不足,會對周圍的居民生活用水及農業生產用水產生較大的影響。此外,開采引起覆巖切落式裂縫溝通含水層與采空區,導致地下水向采空區滲透,垂直滲透速度加快,天然流場發生變化,泉域面積縮小,形成以礦井為中心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位的下降,減少了地下潛流,也影響了地表河流的流量,導致礦區范圍內泉水“短路”、泉井枯竭。

礦坑排水、煤矸石淋溶水是地表水的主要污染物,礦區內一些河流已受到較嚴重的污染。隨著開采的繼續,礦坑排水量和煤矸石會繼續增加,其對地表水的影響范圍也會擴大。礦區擴大開采的同時,礦區生活污水也會相應增加。此外,礦區的繼續開采使煤矸石量也急劇增加,煤矸石堆得淋濾直接進入地下水含水層,會加劇對淺層地下水的污染,從而大致地下水逐漸失去利用價值。

2.4.環境地質問題

一般的礦區煤層開采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表現在:引起地面的沉陷變形,產生大量地裂縫;引發泥石流、滑坡、崩塌及邊坡失穩等地質災害。以采煤沉陷及地裂縫尤為嚴重。

3.采煤沉陷區景觀綠化的生態化治理

3.1.對塌陷區的治理應該是因地制宜,建立良好生態環境,使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相協調統一。根據榆神礦區地質條件、環境地質問題的類型及特點,可采取生態工程復墾技術,即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對煤層開采引起的地表沉陷、地裂縫、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及對植被、土地的破壞進行綜合治理,使礦區受損的生態環境得以最大限度的治理和恢復。

3.2.要強化對采煤活動的全過程管理。要堅持“煤炭資源開發與礦區環境保護并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合理開發、充分利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補償”的方針,強化對采煤活動的全程管理。主要是做好煤炭資源共查、煤礦設計、礦區基建和生產、煤礦閉坑等4個階段全過程的綜合防治。依法做好礦區土地復墾、恢復地貌、種草綠化、營造材木、人工造湖等,使礦區生態環境任務向良好轉化,經過復墾后可用于農林牧或旅游業,條件合適,也可作為發展其他工業或城鄉建設用地。

3.3.植被恢復

植被恢復是礦區生態環境與重建的基礎和主體。恢復要因地制宜,喬灌草合理配置,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造林綠化,改善生態環境,適當發展經濟林,兼顧經濟效益。使治理區林草植被得到全面恢復,最大程度改觀礦區生態環境。植被種植后,要做好管護和撫育工作,精細管理,以保證栽種成活率。

3.4.節水灌溉技術

礦區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稀缺,為了使植被的恢復達到預想目的,可采用節水灌溉,選擇膜下滴灌方式進行灌溉。也可在栽種過程中添加保水劑,保水劑具有吸水性強、保水力大、有效期長的特點。保水劑能在很短時間里吸收超過自身重量幾百倍的水分,成凝膠狀態把水貯存起來,在植物根部長期保持恒濕,待干旱無雨時緩慢釋放,供植物吸收利用,被稱為植物根部的“微型水庫”。

3.5.采煤沉陷區治理與生態修復型農業觀光產業結合

通過對沉陷區現狀及其區位條件的分析,綜合考慮生態、經濟效益;本次規劃選擇“生態農業與觀光休閑相結合的復墾模式”作為后湖農業觀光園的治理策略。即:利用沉陷區特有的自然優勢和當地特色農業優勢,建設具有生產、觀光、休閑、度假、娛樂等綜合功能的農業觀光園產業。觀光農業結合農業的產業化發展與旅游景點、旅游方式的開發,讓農業發展成為旅游點的一部分。另外,觀光農業可以充分發揮區域自然地理優勢,以游帶農,以農促游,農游互補,建起既有經濟價值又有觀賞價值的農業。

3.5.1生態修復的概念以及在采煤沉陷區治理中的應用

所謂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采煤沉陷區的生態修復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工程和社會工程,涉及地下地質變化、地上田、林、路、水、氣;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經濟效益和環境生態效益的關系,因此必須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地貌復雜、地形多樣的沉陷地科學治理,合理利用。

3.5.2產業化視角下的采煤沉陷區治理

采煤沉陷區的治理和產業的發展相結合是十分明智的選擇,也是一種切實有效的保護途徑和模式。將采煤沉陷區治理后的項目形成產業化發展需要一定的市場基礎,市場是采煤沉陷區規劃成為農業觀光園的載體。采煤沉陷區治理項目通過市場化運作會更有效的保護和發展。產業化發展的不能用單一的模式,應該尋求運作模式的多樣化,如“公司+觀光”、“觀光+高等院校”、“批發市場十觀光園”、“觀光團+農戶”等等。

3.5.3采煤沉陷區治理與農業觀光相結合

充分利用沉陷形成的水面,開發風景旅游資源,提供完善的服務,合理組織游覽線路;從根本上治理環境,使治理后形成的水上景觀區域真正成為環境優美、風格獨特、內容豐富、有較強吸引力的旅游度假地。

通過規劃及實施,使采煤沉陷區變成有生氣的農業觀光園,此農業觀光應集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生態農業示范、生態產品生產、科普展示于一體,具有高水平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園區。沉陷區治理后規劃形成的農業觀光園將推出三大生態產品:

(1)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生態餐飲;科普教育、娛樂逗趣。

(2)生態農業示范和產業化:通過運用生態系統、持續經營、物質循環、食物鏈、立體種養等技術,形成各種優化的生態農業模式。

(3)生態產品生產:包括園林苗木花卉、高檔切花、設施園藝、特色蔬菜瓜果、高檔水產品等等綠色產品的生產。

【結束語】

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于生態農業和觀光旅游業相結合,這種模式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治理項目是一個長期逐步推進的過程,根據不同沉陷區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工程和農業生物措施,因地制宜取得治理后的最大成效。所以,我們在對煤礦的開采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到環境的問題,形成利益與環境相結合的功能。那么對采煤沉陷區景觀綠化的生態化治理進行研究和探討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趙琰.因勢利導治理采煤沉陷區——淮北市采煤沉陷區的治理經驗[J].發展,2011(3)

[2] 趙亞軍,劉江,岳茂華,任敬存。砂礦資源濫采后砂坑的地質環境治理[J]。現代礦業,2012,(7)。

[3]王輝.淺談采煤沉陷區濕地生態修復[J].治淮,2012(11)

篇10

        

2018年以來,按照創建先行縣的部署,把綠色礦山建設作為“發展生命線工程”來抓,圍繞打造全國綠色礦業發展先行縣”目標,堅持“規劃引領、標準倒逼、標桿帶動、科技支撐、綜合利用”的創建路徑,在提升綠色礦業發展理念上下功夫、在政策引導和建設指導上做文章、在推進綠色改造和生態治理上求突破、在破解制約礦業生存和發展瓶頸上打出路,著力推進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現將2018年綠色礦山建設有關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2018年綠色礦山工作

一、夯實四項基礎,把綠色礦山建設作為生命線工程來抓

1、加強組織領導,推動工作落實。在綠色礦山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組建了縣綠色礦山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重點企業也相應成立了綠色礦山建設辦公室,統籌推進礦業的綠色開發、生產和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作,現已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部門協同、社會支持的四位一體推進格局。

2、全面調查摸底,把握縣情礦情。先后組織了四輪調查摸底掌握第一手的現實情況,為出臺政策、科學治礦提供了事實依據。

3、提升思想理念,形成綠色共識。先后組織有關部門和重點企業3批次80余人次赴綠色礦山建設先進地區參觀學習、考察對標,在職能部門和重點企業層面對綠色礦業發展有了全面系統的認識。同時,通過召開工作推進會、企業座談會以及加強宣傳等措施,廣泛宣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已安裝制作固定展牌、永久性標語50余處。

4、堅持頂層設計,強化政策推動。根據國家六部委的實施意見和《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編制了《綠色礦業發展先行縣建設方案》。立足縣情和資源稟賦實際,在政策、制度層面先行先試,配套出臺了等一系列文件,明確了“干什么、怎么干、達到什么標準”。

二、把握三項重點,真抓實干對標打造國家綠色礦山

 

1、加強綠色治理,加大礦區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綠色礦山建設中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既是焦點問題又是難點問題,堅持邊開發、邊生產、邊治理、邊恢復進行生態的修復再造,大力推進“百礦披綠”和“花園式礦山企業”建設工程,專門細化制定了“綠色礦山建設潔化綠化美化標準(試行)”,明確開采區、生產區、生活區、辦公區、道路運輸系統在礦容礦貌、綠色治理、礦區及周邊環境綜合整治方面具體的標準要求。督導指導企業因地制宜對損毀山體、尾礦庫、排土場進行復墾披綠、光伏發電、栽植經濟林等多路徑恢復治理,年初下發了2018年礦山披綠任務指標,覆蓋81家礦山企業,全年綠化治理面積2500畝,植樹900萬株,播撒草籽300余公斤,總投資達2500萬元,使礦山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觀,還進一步拓展了建設用地空間。

2、加強綠色改造,培育礦業生態發展競爭力。以安全生產、環保達標、節能減排為切入點,通過實施技改升級和環保達標工程,落實綠色開采、綠色運輸、清潔生產等規范要求,把藍天、綠水、凈土保衛戰落在實處。在開采環節,實施爆破水袋降塵、采區微噴降塵、棚化入庫等綠色環保治理工程,有效治理揚塵污染。。在生產加工環節,推廣使用高壓輥磨、量恒式干選、濕式磨前預選等新技術新工藝,逐步推動技術裝備升級改造,建設現代化、科技化、數字化礦山。在礦物輸送環節,大力推廣皮帶廊封閉運輸,實施礦區運輸“車轉廊”工程.

3、加強綜合消納,創新尾廢資源化利用路徑。在尾廢處置利用上,堅持“挖潛創新、調整結構、綜合利用、循環發展”工作思路,走科學消納尾廢、綠色開發利用的資源化、生態化之路,把鐵、金尾礦變廢為寶,有效減少對生態的影響,降低區域生態環境承載的壓力。發展壯大尾礦制備新型綠色建材產業,推進尾廢生產綠色砂石骨料產業,做好鐵尾礦復墾造地還田的升級文章。在實現尾礦庫復綠披綠、生態再造的基礎上,利用鐵尾礦砂中含磷、鐵等元素,推進鐵尾礦綜合利用產業與農業產業結合發展,推進就地生態化利用。

三、抓住三個關鍵,引領礦業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