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輻射防治的基本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11 17:25: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磁輻射防治的基本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電磁輻射,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O441 文獻標識碼:A
1 城市電磁輻射污染源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無線電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國防、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通訊、信息產業等各個領域并深入到千家萬戶,它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文明,但同時也把人們帶進了一個充滿人造電磁輻射的環境里。電磁輻射主要分為天然產生和人為產生,過量的天然電磁輻射和人為電磁輻射均會造成電磁輻射污染。一般而言,城市電磁輻射污染主要指人為電磁輻射污染,按照電磁波頻率的大小,人為電磁輻射源又可分為工頻輻射源和射頻輻射源,其中射頻輻射源釋放的電磁波的頻率較高且頻譜范圍較寬,其電磁輻射的影響范圍也較大。各類電磁波發射系統、工頻輻射系統、利用電磁能的工業、科學、醫療設備等甚至包括部分家用電器,均是城市電磁輻射的污染源或潛在污染源(見表1) 。
由表1可知,城市電磁輻射污染源(含潛在污染源)的種類多、分布廣,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廣播電視、雷達、衛星通信及移動通信對區域電磁輻射水平貢獻較大,各種電子設備、室內線纜布設是居室電磁輻射污染的主要來源。
2 城市目前電磁輻射存在的一些問題分析
2.1 我國相關法規、標準還需要繼續完善
1997年我國頒布的《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是我國僅有的針對電磁輻射污染防治的立法,屬部門規章。隨著城市空域電磁輻射環境的日趨復雜,該管理辦法已不能完全滿足目前輻射環境監管的需要,主要表現為法規的內容相對滯后、效力級別低、難以有效執行。雖然廣播、電信、電力等部門在《廣播電視設施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無線電管理條例》、《城市電力規劃規范》等法規和規范中對電磁輻射污染防治作出了相應規定,但《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中的部分制度在這些法規中沒有得到充分反映,在實際執法過程中常常出現電磁輻射污染糾紛的各方當事人各執一詞、各執一法的現象。因此,有必要盡快制定與實施更高級別的電磁輻射污染防治法。
在電磁輻射防護標準方面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上世紀80年代末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88)和衛生部的《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GB9175-88)是我國電磁輻射防護領域的2個基本標準,但它們對環境電磁波容許輻射強度標準的規定存在不一致。管理標準的不一致直接導致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有關行政執法部門和監測部門采用的標準不一。而且,這2個標準的法律效力相同,發生沖突時需呈請國務院裁決其適用性。第二,關于高壓送變電設施的工頻電磁場強度限值尚無國家標準,相關部門推薦暫分別以4kV/m和0.1mT作為居民區工頻電場標準和磁感應強度標準,這直接導致輸變電設施電磁場評價標準的針對性不強,即對于不同電壓等級的輸變電工程均適用相同的標準限值。因此為做好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和管理工作,應統一各標準中的管理限值,并加快設立尚未制定國家標準的電磁輻射設施的輻射水平限值。
2.2 城市空域電磁輻射能量密度不斷增大
電磁輻射技術的廣泛應用已造成城市空域電磁能明顯上升。根據資料調查顯示,某地區環境電磁輻射污染1991-2006年進行調查,該地區平均輻射強度增長17.5倍,年均增長率達12.1%。此外,根據有關資料調查顯示,某市部分居住社區的電磁輻射監測結果雖符合《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的1級標準(小于5V/m),但100KHz~3GHz頻率段的電場強度已接近容許場強值的上限,部分社區的復合功率密度出現個別值超標現象。
2.3 電磁輻射糾紛日益增多
近年來,公眾的輻射防護意識逐漸提高,對居住環境的電磁輻射暴露水平也更加重視,電磁輻射污染糾紛隨之逐年增多。引發電磁輻射污染糾紛的主要原因有:在社區建設移動通信基站、10kV變電站等電磁輻射設施;在社區附近建設高壓輸變電設施、電氣化軌道交通設施;房地產開發商隱瞞商品房周圍電磁輻射污染現狀,以及電磁輻射污染致人身傷害等。
2.4 電磁輻射設施環境敏感性日漸增強
城市和廣播電視通信技術的發展使電磁輻射設施與公眾的距離得以縮短,電磁輻射設施的環境敏感性隨之日漸增強,主要表現為:城市擴張使一些廣播電視和無線電通信發射臺逐漸被新建城區包圍,造成局部居民生活區場強較高;城市用電需求的增加及電網改造工程的實施使大量高壓輸變電設施進入城市市區,而且電壓等級不斷升高,其產生的工頻電磁場可能對公眾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其產生的噪聲可能干擾廣播和無線電通信;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居民區被通信基站包圍,雖然單個基站的功率較小,但是大量的通信基站會使城市空域電磁場不斷增強,另外,高層建筑頂部建有的微波定向天線、衛星天線等,易造成對高層建筑的電磁污染;城市交通的迅猛發展使交通干線的電磁噪聲不斷加重,在車流量高峰時段的交通路口,電磁噪聲值可達44~50dBμV/m。
3 對策與建議
在利用電磁技術推進城市建設、創建便捷生活的同時,應以電磁輻射防護管理辦法與防護標準為依據,加強電磁輻射環境管理,優化電磁輻射設施布設,采取有效防護措施,以降低或避免電磁輻射對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的不利影響。
3.1 不斷完善電磁輻射污染防治法規、標準
現行的《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已不能適應當前電磁輻射監管的需要,而且其與廣電、通信等領域制定的相關法規無法全面兼容,因而適時制定與電磁輻射污染防治相關的專項法規勢在必行。該法規須在綜合考慮電磁輻射污染源及其輻射特性的基礎上,以風險預防為原則,以保護環境與公眾健康為出發點,建立健全城市電磁輻射環境容量控制制度、電磁輻射設施規劃制度、輻射設施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輻射環境監管與監測制度、輻射環境風險預防制度、輻射危害事件處理與報告制度、公眾參與制度等。
此外,為規范電磁輻射設施的輻射水平、提高電磁輻射環境監管能力,并為解決電磁糾紛提供標準數據支持,應加快出臺統一的電磁輻射防護國家標準。該標準應根據電磁輻射的危害性,并借鑒國外標準限值,在總結電磁輻射設施的輻射水平及我國城市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統一《電磁輻射防護規定》與《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中關于電磁場強度及功率密度的導出限值。同時,還應出臺相關電磁輻射安全管理導則,明確主要輻射設施的建造使用規范、管理要求、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等內容。
3.2 加強電磁輻射環境管理
為保護環境安全和公眾健康,促進各類電磁輻射設施的規范、有序發展,需切實加強對電磁輻射環境的管理。首先要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技術標準規范,落實電磁輻射設施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審批制度、“三同時”制度、監測制度、公眾參與制度等。其次要明確城市空域電磁波發展規劃,并將其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合理布局電磁發射設備,防止造成城市空域局部電磁污染。實施區域電磁輻射環境容量控制措施,對可能造成周邊輻射環境污染的中短波發射臺實施異地搬遷,對微波天線等輻射源周圍的建筑物高度予以限制,控制室內微蜂窩基站天線的懸掛高度及影響半徑,如高度不宜低于2.3m,影響半徑約為1m,室外宏站與周邊敏感建筑的水平距離應保持30m等,高壓線兩側50m內不宜建設學校、住宅及醫院等環境敏感建筑。
3.3 采用電磁輻射控制技術
可以通過采取電磁輻射控制技術來防治電磁輻射污染。第一,通過產品設計、工程設計等方式有效減少電磁輻射,如在輸電線路設計中采取提高輸電導線對地高度、進行雙回路導線逆相布置、高低壓導線分層架設等方式,變電站的進出線在穿越居民區和人口密集地段時采用地下電纜布設方式。第二,通過優化設計減少基站數量并降低天線增益,如根據通信基站的發射功率、天線高度和方向圖、基站覆蓋區的邊界場強等條件對通信基站覆蓋區進行優化設計,在達到最佳地域覆蓋和最佳通話質量的同時,盡量降低天線增益,減少電磁輻射污染。第三,通過屏蔽輻射源降低電磁泄漏,可采取被動屏蔽、主動屏蔽方式對輻射源進行屏蔽,還可采用高頻接地方式將屏蔽體內產生的射頻電流導入大地,有效避免屏蔽體成為二次輻射源。第四,增加環境保護目標與電磁輻射源間的距離及綠化。研究表明,樹木具有吸收電磁能的作用,在電磁波的傳播路徑上進行植被綠化,可增加電磁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第五,采用濾波技術抑制電磁干擾,通過濾波線路將有用信號提取出來,同時阻截干擾信號通過。第六,開發利用防電磁輻射材料。利用防電磁輻射材料對電磁波的吸收或反射等特性,在建筑、交通、包裝、服裝等領域使用防輻射材料可有效衰減電磁輻射強度,如使用碳素系列和金屬系列等增強水泥基復合材料、防電磁波玻璃、吸收電磁波的涂料等用于建造房屋便可有效阻擋室外電磁波進入室內。
3.4 普及電磁輻射知識
城市空域及居室內廣泛存在的電磁輻射因其無色、無味、無嗅的特性容易被公眾忽略其存在的同時,也極易引起公眾的恐慌,進而導致發生電磁輻射糾紛事件。相關部門應積極開展電磁輻射知識宣傳工作,增強公眾的輻射防護意識,使其了解過量電磁輻射的可能危害,正確理解生活中人為電磁輻射的來源及其實踐的正當性、安全性,掌握如何降低居室電磁輻射的方法或防護方法。此外,相關部門在監管工作中要切實落實公眾參與制度,并充分發揮其監督作用,與廣大公眾及電磁輻射設施建造運營單位共創安全的城市電磁輻射環境。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字:深部開采 沖擊地壓 綜合指數法 鉆屑法 電磁輻射法
Control Techniques and Practices of Rock
Burst Arise from Deep Mining
DU Chuan-yun1, HUANG Chang-yun1, ZHANG Guang-chao2, GAO Sheng2
(1. CaoZhuang Coal Group Co., LTD,TengZhou 277519;
2.College of Resources & Safety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ock burst arise from deep mining of -1030m level's first mining face. We forecast rock burst through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method of drilling bits and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method. We get the date that the rock burst occurrence index of the first mining face is 0.73,the drilling bits quantity reach up to 5.1 kg/m,the maximal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is close to 50mV,and we can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first mining face has moderate rock burst occurrence danger.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forecast result, we can implement unloading method such as blasting destressing, coal seam water injection and borehole pressure releasing in the probable rock burst occurrence area. By the above methods, the drilling bits quantity and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value both get significant decrease, and the occurrence possibility of rock burst in longwall top-coal caving face also get effectively decrease.
Key words:deep mining; rock burst;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method of drilling bits; method
隨著我國煤礦開采深度的增加,以及開采條件越來越復雜,我國采礦工作面臨的沖擊地壓帶來的威脅越來越大,必須及早引起重視。沖擊地壓會造成煤巖體振動和煤巖體破壞,支架與設備損壞,人員傷亡,部分巷道破壞等,沖擊地壓還會引發或可能引發其他災害,尤其是瓦斯、煤塵爆炸、火災以及水災,干擾通風系統,嚴重時造成地面震動和建筑物破壞等。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和煤礦技術人員從沖擊地壓的發生機理、危險性預測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沖擊地壓預防措施。然而不同的地質條件、開采條件,預測預防措施也大有不同。因此應該根據具體的地質條件和開采條件,探討沖擊地壓的預測手段和預防措施。
1、工程概況
某礦采用立井多水平開拓,目前一二水平開采已基本結束,三水平-1030m已有一個工作面正式投產。本區地質構造復雜程度為中等偏復雜,水文地質條件簡單。3煤位于山西組的下部,是本區最重要的可采煤層,其賦存深度為-120~-1300m,厚5.57~10.85m,平均8.58m,全區可采,層位穩定。直接頂板為深灰色厚3m左右的砂質泥巖,有少數孔為泥巖,老頂是灰白色含黑色礦物較多的中粒砂巖;底板為厚5~7m發育波狀層理及生物擾動構造的細砂巖,常相變為灰黑色的砂質泥巖,有時為泥巖。根據實驗數據得出,3煤為具有強沖擊傾向性煤層,頂底板巖石為弱沖擊傾向性巖石,而且與開采深度關系密切。且隨著二水平逐漸開采完,三水平已經投產,開采水平已經達到-1030水平,沖擊地壓的傾向性加大。另外井田內留下了很多不規則的煤柱,一方面使上覆巖層的空間結構變得更加復雜,另一方面煤柱上的應力疊加相當于把采深成倍地加大了,沖擊地壓已經成為深部開采的主要安全隱患。又鑒于在二水平曾發生過一起沖擊地壓事故,因而沖擊地壓問題更不容忽視,因此必須采用合理有效的預測預報手段和防治措施消除沖擊地壓危險。
2、工作面沖擊地壓危險性預測
2.1 綜合指數法
綜合指數法[1-4]就是在分析已發生的各種沖擊地壓災害的基礎上,分析各種采礦地質因素對沖擊地壓發生的影響,確定各種因素的影響權重,然后將其綜合起來,建立沖擊地壓危險性預測預報的一種方法。其原理是在進行采掘工作前,首先分析影響沖擊地壓發生的主要地質因素( 如開采深度、煤層的物理力學特性、頂板巖層的結構特征、地質構造等) 和開采技術因素( 如上覆煤層停采線、殘采區、采空區、煤柱、老巷、開采區域的大小等),在此基礎上確定各個因素對沖擊地壓的影響程度及其沖擊危險指數,如公式(1)。
式中 Wt — 工作面沖擊地壓危險狀態等級評定綜合指數;
Wt1—地質因素對沖擊地壓的影響程度及沖擊地壓危險狀態等級評定的指數;
Wt2 —采礦技術因素對沖擊地壓的影響程度及沖擊地壓危險狀態等級評定的指數
然后綜合評定沖擊地壓危險狀態,根據綜合指數的大小,將沖擊危險程度分為無沖擊危險、弱沖擊危險、中等沖擊危險、強沖擊危險和不安全五個等級,如表1所示。
表1 沖擊礦壓危險狀態分級
根據首采面地質條件,可以確定地質因素影響下的沖擊地壓危險指數。地質因素確定的沖擊地壓危險狀態等級評定的綜合指數見表2。
表2 地質條件影響沖擊地壓危險狀態的因素及指數
由表2可知,根據采礦地質因素分析法,首采面的沖擊地壓危險指數: ,具有中等強度沖擊危險,需要采取防沖措施。
根據首采面開采技術條件,可以確定開采因素影響下的沖擊地壓危險指數。開采技術條件確定的沖擊地壓危險狀態等級評定的綜合指數見表3。
表3 開采技術條件影響沖擊地壓危險狀態的因素及指數
由表3可知,根據開采技術因素分析法,首采面的沖擊地壓危險指數 ,具有中等強度沖擊危險,需要采取防沖措施。
通過綜合比較分析,沖擊危險指數 ,
根據表1,首采工作面沖擊地壓危險狀態等級評定為中等沖擊危險性(偏強)。
2.2鉆屑法
鉆屑法[5-7]的基本理論和最初試驗始于20世紀60年代,其理論基礎是鉆出煤粉量與煤體應力狀態具有定量的關系,即其他條件相同的煤體,當煤層應力越大時,煤的強度越小,其鉆孔的煤粉量也越大]。當單位長度的排粉率增大或超過標定指標時,表示應力集中程度增加和沖擊危險性提高。
根據《沖擊地壓煤層安全開采暫行規定》,常采用鉆出煤粉量與正常排粉量之比,作為衡量沖擊危險的指標。煤粉量比值用體積或重量比表示,它又稱為鉆屑量指數,可寫為K*=Vb/Vz。除煤粉量指標外,還應考慮動力效應。動力效應是反映沖擊傾向的一個直觀指標,如鉆桿卡死、跳動、出現震動或聲響等現象。通過記錄鉆孔時所發生的動力效應,可更加準確地判斷危險位置。所列判別沖擊傾向的鉆屑量指數詳見表1。
表4 判別工作地點沖擊礦壓危險性的鉆屑量指數
鉆屑監測地點位置:在工作面3號,13號,23號,33號,43號,53號,63號,73號,76號液壓支架處設監測點,鉆孔Φ42~45mm, 孔深7m, 間距6m, 孔距離底板1. 2m 左右, 單排布置, 鉆孔方向為水平垂直巷幫,監測位置如圖1所示。
2.3 電磁輻射法
煤體是典型的非均質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其內部顆粒之間的強度與變形有著顯著的差異。當煤體發生均勻應變時,會在內部發生極化現象,壓縮區域的電荷密度升高,而低應力區的電荷密度降低,導致電荷由高密度區向低密度區運動。電磁輻射和煤的應力狀態有關,應力高時電磁輻射信號就強,電磁輻射頻率就高,應力越高,則沖擊危險越大。電磁輻射強度和脈沖數兩個參數綜合反映了煤體前應力的集中程度的大小,因此可用電磁輻射法[8-9]進行沖擊地壓前兆的識別。
電磁輻射法臨界值:根據理論研究和電磁輻射法在生產實際中應用,該礦現場實測情況確定電磁輻射預報的臨界值指標為電磁輻射幅值取50mV,則脈沖數為1029。
電磁輻射監測地點位置:第一組在工作面3號,13號,23號,33號,43號,53號,63號,73號,76號液壓支架處設監測點;第二組在工作面回風巷煤壁幫距工作面4m處設風巷第一個監測點,往外每隔4m設一個監測點,共設6個監測點;第三組在工作面運輸巷煤壁幫距工作面4m處設風巷第一個監測點,往外每隔4m設一個監測點,共設6個監測點。監測點位置如圖1所示。
圖1 鉆屑法和電磁輻射法監測點布置圖
3、防治措施
3.1 爆破卸壓
炮眼布置及爆破參數:工作面前方上巷兩幫及下巷上幫,炮眼間距均為10m,孔深20m,孔徑75mm。上巷下幫鉆孔方向為俯角10°~15°,垂直煤幫單排布置,距底板0.5 m;上巷及下巷上幫鉆孔方向為仰角10°~15°,垂直煤壁,距底板0.5 m。炮眼每孔裝藥量4kg( 40 節) ,封泥長度6.5m,反向裝藥,雙雷管起爆( 眼底、眼中各1 管母藥) 采串聯連線,3~5個炮孔同時起爆。
炸藥選用煤礦許用三級水膠炸藥,藥卷規格為30mm×330mm,選用煤礦許用1~5段毫秒延期電雷管。
3.2 煤層注水
煤層注水[10]可以使煤的結構發生改變,降低煤體的強度,使得煤體積蓄彈性能的能力下降,以塑性變形能方式消耗彈性能的能力增加可有效防治和減弱沖擊地壓的危險性。根據首采面含水率測定結果,煤體自然含水率為3.2%,吸水率為14.4%,煤層注水空間很大。因此,在工作面前方煤體中布置注水鉆孔,直徑45mm,孔深18m,間距2m,注水壓力5~6 MPa。進行煤體注水時,在正常注水工序時,當大量出水或注水時間超過2h時停止注水。
3.3 鉆孔卸壓
采用鉆孔卸壓可以釋放煤體中積聚的彈性能,消除應力升高區。頂板巖層作用在煤體上,工作面前方煤體所受的壓力將有比較大的升高,而鉆孔卸壓通過鉆孔使原來作用于周邊圍巖的高應力向卸壓區以外的巖體深部轉移。其實質是利用高應力條件下,煤層中積聚的彈性能來破壞鉆孔周圍的煤體,使煤層泄壓、釋放能量,消除沖擊危險。該礦鉆孔卸壓施工方式為:采用TXU-75型鉆機打卸壓鉆孔,采用長1.5 m的鉆桿,鉆頭直徑115mm, 鉆孔以3 m的間距布置,孔深10 m,孔距底板1.2 m左右,單排布置,鉆孔方向與巷道煤幫垂直。
4、效果檢驗
圖2,圖3為在采取爆破卸壓、煤層注水、鉆孔卸壓以后,采用煤屑法和電磁輻射法檢驗得到的煤層效果。采取措施前,煤粉量較大,鉆屑量高達5.1 kg/m鉆屑量指數為1.3,接近臨界值,電磁輻射值也較大,最大值接近50mV。同時,在鉆進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卡鉆、進鉆困難現象,表明該區域沖擊危險性高。采取措施后,鉆屑量指數和電磁輻射幅值都大幅度降低,進鉆過程中也比較容易,說明沖擊地壓危險已經解除。
圖2 采取措施前后工作面煤屑量監測結果
圖3 采取措施前后工作面電磁輻射監測結果
5、結論
(1)首采工作面沖擊地壓危險等級為中等沖擊危險性(偏強),沖擊危險指數,其中,地質因素的影響大于開采技術因素的影響。工作面的開采深度、復雜的構造應力以及煤的沖擊傾向性起主要影響作用,該工作面發生沖擊地壓的可能性很大。
(2)采用鉆屑法和電磁輻射法可以有效地對沖擊危險性盡進行預測預報,使煤礦生產中對沖擊地壓的防治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及時性。同時,爆破卸壓、煤層注水、鉆孔卸壓等措施對于沖擊地壓的防治效果顯著,沖擊危險得到解除,保證了工作面的安全生產。
(3)近年來我國的煤礦的深度開采工作正在逐年的加強,深部開采沖擊地壓作為開采過程中一種常見的自然災害,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高度重視。對沖擊地壓這一典型的開采災害,應從生產條件、影響因素、預測技術以及防止措施等方面加以深入的研究,盡量減少或是避免沖擊地壓的發生,為煤礦深部開采工作營造一個安全、穩定的開采環境,促進我國煤礦開采事業的安全發展。本文結合礦井生產實際,對沖擊地壓進行預測預報,并有效的解除了沖擊地壓的危險,為沖擊地壓的預測預報及防治提供了一個成功范例。
參考文獻:
[1]周澎. 特厚煤層綜放開采沖擊地壓防治技術與實踐[J]. 煤炭科學技術學報,2011,39(4),35–39.
[2]李化敏,袁瑞甫,李剛鋒.綜合指數法中地質條件影響沖擊危險指數的探討[J].煤礦安全學報,2011,42(11),119–122.
[3]錢鳴高,石平五.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M].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294-330.
[4]竇林名,何學秋. 沖擊地壓防治理論與技術[M]. 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1:1–96.
[5]照樣生,梁純升,劉成丹. 鉆屑法測量圍巖壓力的探索[J].巖土工程學報,1987,9(2):106 –112.
[6]鄒范祥, 孫凌資, 褚福軍,等. 鉆屑法在監測沖擊地壓中的研究與應用[J].山東煤炭科技學報,2010,(5) :156–157.
[7]潘大偉.煤礦沖擊地壓的監測方法初探[J]. 山東煤炭科技學報,2011,(5) :609–611.
[8]聶百勝,何學秋,王恩元,等. 電磁輻射法預測煤礦沖擊地壓[J].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0,31(6):609–611.
篇3
浙江省輻射環境管理辦法全文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輻射環境管理,保障環境安全和人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本省行政區域內放射性安全管理和電磁輻射管理。
本辦法所稱放射性安全管理,是指對核設施、核技術利用、放射性廢物、鈾(釷)礦及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等所產生的電離輻射的安全管理。
本辦法所稱電磁輻射管理,是指對電磁輻射系統和設備所產生的電磁輻射的防護管理。
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輻射環境管理工作的領導,將輻射環境管理納入環境保護規劃,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強化監督管理,及時協調處理輻射環境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輻射環境管理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公安、交通運輸、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廣播電影電視、國土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管理、科學技術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輻射環境管理相關工作。
第五條在工業、科研、醫療等活動中產生輻射的有關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加強輻射安全及防護管理,依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實管理責任,防治輻射污染。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組織開展輻射環境管理宣傳,普及輻射環境科學知識。
鼓勵、支持輻射環境管理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利用。
第七條對產生輻射的建設項目,應當按照國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的要求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部門審批;與建設項目相關的專項規劃依法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按國家、省相關規定執行。
環境影響評價確定需要配套建設的防治輻射污染的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施工、使用。污染防治設施依法經驗收合格后,主體工程方可投入生產(使用)。建設單位應當保證輻射污染防治設施的正常使用,未經環境保護部門批準,不得拆除、閑置輻射污染防治設施。
第二章放射性安全管理
第八條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應當依法取得輻射安全許可證。輻射安全許可證應當在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依法報經批準后申領。
第九條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貯存、運輸放射性同位素的單位,鈾(釷)礦開發利用單位,應當貫徹安全第一的方針,按照實踐正當化、防護最優化和個人劑量限值的原則,做好以下工作:
(一)放射工作場所按規定要求進行設計與建設,并配備必要的輻射防護用品和設備;
(二)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崗位責任,嚴格操作規程,保障安全管理信息暢通,及時查清和糾正影響防護與安全的問題;
(三)自行或者委托有資質的環境監測機構定期對工作場所及周圍環境進行輻射監測,實施個人劑量監測和職業健康管理,建立個人劑量數據庫,加強監測信息的評價和應用;
(四)培育單位安全文化,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安全教育和培訓并使其具備相應資格;
(五)強化內部管理監督,嚴格執行放射源保存、貯存制度,切實防止放射源丟失;
(六)按規定要求清除污染、處置廢物;
(七)建立工作臺賬,加強檔案管理;
(八)制訂本單位的應急預案,并報所在地環境保護部門備案,開展隱患排查并及時消除隱患,防止發生事故;
(九)國家和省規定的其他工作。
第十條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應當對本單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安全和防護狀況進行年度評估,并于每年1月底前向頒發輻射安全許可證的環境保護部門提交上一年度的評估報告。
年度評估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輻射安全和防護設施的運行與維護情況;
(二)輻射安全和防護制度及措施的制定和落實情況;
(三)放射性同位素進出口、轉讓、送貯等情況和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臺賬;
(四)場所輻射監測和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情況及數據;
(五)輻射事故及應急響應情況;
(六)核技術利用項目的新建、改建、擴建和退役情況;
(七)安全隱患排查情況和相應的整改措施;
(八)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應當落實的其他情況。
年度評估發現安全隱患的,應當立即整改。
第十一條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從事放射診療的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加強內部管理和安全教育培訓,定期檢測設備,防止因操作失誤、設備故障以及劑量差錯等造成事故性照射。
從事放射診療的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公示放射診療的操作流程和服務規范,指導就診人員安全就診。
第十二條從事移動探傷作業、利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質作業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標準、已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等要求,劃定安全防護區域,設置明顯的放射性標志,采取防護措施,防止無關人員進入。移動探傷作業場所難以劃出安全防護區域的,探傷作業單位必須建造探傷室。
第十三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放射源跨設區的市移動作業的,作業單位應當在實施作業10日前,向作業地設區的市環境保護部門報告放射源參數、作業的地點和時間、擬采取的輻射防護管理措施、輻射防護責任人及其聯系電話等內容。
第十四條產生放射性廢物的單位,應當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及國家標準確定的管理目標和要求收集、處理、運輸、貯存和處置放射性廢物。
廢舊或者閑置的放射源使用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其返回原生產單位或者出口方,或者送交取得相關資質的單位集中貯存、處置。集中貯存、處置費用由使用單位承擔。
禁止隨意堆放、掩埋、丟棄放射性廢物。禁止將放射性廢物與普通廢物一起處置。
第十五條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者產生低放射性廢物的單位應當按規定配備暫存庫。暫存庫及其設備必須符合相關規范要求,滿足安全防護的需要。
第十六條放射性廢物集中貯存單位應當定期對庫區內和庫區周圍環境進行監測,并及時向省環境保護部門報告監測和運營情況。
第十七條產生放射性廢物的單位,不依法貯存或者處置放射性廢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督促其依法處理;發現無法確定所有人的廢棄放射源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公安、衛生等部門按照輻射事故應急預案的要求及時采取收貯等措施。
第十八條需要報廢X射線裝置的,使用單位應當對射線裝置內的高壓射線管進行拆解,并報頒發輻射安全許可證的環境保護部門核銷。
第十九條拆解、回收、冶煉廢舊金屬的企業,應當配備放射性檢測設備、人員,對廢舊金屬進行放射性檢測,如實記錄檢測結果。檢測發現放射性水平異常的,應當立即采取相應控制措施并報告所在地環境保護部門。
第二十條生產放射性同位素的場所,使用Ⅰ類、Ⅱ類、Ⅲ類放射源的場所,以及終結運行后產生放射性污染的非密封放射性物質使用場所和射線裝置,需要終止或者部分終止相關活動的,相關單位應當編制退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報原頒發輻射安全許可證的環境保護部門審批,并按照審批要求落實污染治理、場所修復和保護等各項退役措施。完成退役并經原頒發輻射安全許可證的環境保護部門終態驗收后,依法注銷或者變更輻射安全許可證。
鈾(釷)礦需要退役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一條伴生放射性礦生產企業應當加強原材料及產品的伴生放射性檢測和工作人員必要的放射性防護,按照相關國家標準生產產品。
第二十二條生產花崗巖石材、陶瓷產品,或者用粉煤灰、煤矸石、礦渣等制造磚、水泥及其他建筑裝飾裝修產品,應當符合國家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標準;產品出廠、銷售時,應當附產品合格證和產品說明書,明示適用的標準、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和安全承諾。不符合標準的,不得出廠、銷售。
禁止使用鈾尾渣、濃集放射性核素的工業廢渣等生產建筑材料或者直接作為建筑材料。
第二十三條核電廠等核設施的營運單位應當按照規定開展安全檢查和評估,加強應急處置能力建設,確保核設施的穩定、可靠運行和安全。
第二十四條核電廠等核設施的營運單位應當建立、健全監測體系,按照國家規定對核設施流出物和核設施周圍環境實施監測,每年一次向省和有關市、縣(市、區)人民政府通報監測結果,并向社會公布設施運行及污染物排放情況,接受公眾問詢。
核電廠換料檢修及運行中發生涉及環境影響的重大事件,或者流出物中放射性核素的濃度及總量出現異常時,核設施營運單位應當及時報告省環境保護部門。
第三章電磁輻射管理
第二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組織制訂城鄉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雷達、廣播電視發射臺(站)及其他電磁輻射系統和設備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建設布局,防止電磁輻射污染。
第二十六條雷達、廣播電視發射臺(站)與人口稠密區的距離,必須滿足國家相關要求,其所發射的電磁波的強度不得超過國家相關標準規定的限值。
第二十七條移動通信基站建設應當符合城鄉建設規劃,基站對周圍環境產生的電磁輻射影響應當符合國家電磁輻射環境保護標準。
已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移動通信基站,不得擅自提高經批準的發射功率等影響電磁輻射水平的參數;確需提高的,應當經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部門批準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八條高壓輸變電工程建設單位應當充分考慮建設項目可能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建設布局,積極應用先進技術和工藝。
在高壓輸變電工程施工實施階段確需調整線路路徑的,建設單位應當對調整的部分進行補充環境影響評價說明,并在施工前向原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環境保護部門備案;線路路徑或者選址有重大變化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按規定重新報批。
建設單位對同一區域、同一規劃建設時期內的高壓輸變電工程,可以按同一批次或者等級進行整體性環境影響評價。
第二十九條在工業、科研、醫療等活動中使用電磁能應用設備的單位,應當采取屏蔽等防護措施,保證電磁輻射水平符合國家電磁輻射環境保護標準。
第三十條在電磁輻射超過限值的區域,有公眾日常長時間停留的,運行和使用電磁輻射系統和設備的單位應當采取整改措施,減少電磁輻射,確保電磁輻射符合相關標準規定的限值;有公眾可能進入并短暫停留的,運行和使用電磁輻射系統和設備的單位應當通過設置警告標志、柵欄等現場管理措施,控制公眾進入。
第三十一條電磁輻射系統和設備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在項目建設前如實公示建設項目有關信息,開展公眾調查,接受公眾對建設項目有關情況的問詢,聽取意見,做好說明、科普宣傳和解釋工作。
第三十二條經環境保護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依法批準建設和運行的電磁輻射系統和設備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撓和破壞其建設、運行。
第四章監督管理
第三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衛生、公安和交通運輸等相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建立健全輻射環境管理制度,落實工作責任,提高管理能力,加強信息溝通和執法協作,全面掌握監管對象基本情況,共同做好輻射環境管理工作。
第三十四條省環境保護部門應當配合國務院環境保護部門對本省行政區域內核設施的選址、設計、建造、運行、退役等活動進行監督管理。
第三十五條省環境保護部門按照國家和省相關規定,具體規定本省各級環境保護部門對產生輻射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權限,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第三十六條省環境保護部門按照法定權限負責輻射安全許可證的核發工作;有關具體工作,可以依法委托設區的市環境保護部門承擔。
環境保護部門應當將輻射安全許可證的核況定期通報同級公安、衛生、交通運輸等部門。
第三十七條省環境保護部門應當按照省環境保護規劃,組織建設全省輻射監督性監測網絡、管理信息系統、事故應急預警和指揮系統。
第三十八條省環境保護部門應當根據全省建設開發活動的實際情況,會同省發展和改革、國土資源等部門組織全省伴生放射性礦源項普查,指導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的放射性防護管理。
第三十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部門應當加強對放射診療活動和輻射環境職業病危害評價工作的監督管理,依法參與輻射事故應急工作。
第四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門應當加強對放射源的安全保衛和道路運輸安全的監管,依法參與輻射事故應急工作;發生放射源丟失和被盜的,應當及時立案、偵查和追繳。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運輸部門應當加強對放射源水路運輸安全的監督管理,并對公路、水路有關運輸單位的內部安全管理加強監督和指導。
第四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建筑材料等產品質量和專業市場的監督管理,防治輻射危害;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應當給予協助、配合和技術指導。
第四十二條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應當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對申報進口的廢金屬進行放射性檢測,并按規定保留檢測記錄;發現放射性超標的,由海關依法責令退運。
第四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等部門以及相關單位應當做好輻射環境科學技術普及工作,促進公眾對相關知識的了解;明確管理信息公開范圍和提供渠道,提高管理透明度,增進公眾對輻射環境安全政策和措施的信任、支持。
第四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公安、衛生、交通運輸等部門應當按照國家和本省相關規定加強輻射事故應急工作,及時修編、完善應急預案,加強相關預案之間的協調對接,并組織應急培訓與演練。
第四十五條核電廠的應急管理工作按照《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浙江省核電廠輻射環境保護條例》的規定執行;其他核設施的核事故應急管理,參照其執行。
第四十六條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發生輻射事故的,事故單位應當立即啟動本單位的應急預案,采取應急措施,并在事故發生后2小時內向當地縣(市、區)或者設區的市環境保護、公安部門報送輻射事故初始報告;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員輻射傷害的,還應當同時向當地衛生部門報告。
接到輻射事故報告的環境保護、公安、衛生部門,應當在2小時內將輻射事故信息報告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公安、衛生部門,直至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公安、衛生部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公安、衛生部門接到輻射事故報告后,應當按照輻射事故應急預案的要求和輻射事故的嚴重程度,立即派人趕赴現場,進行現場調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事故影響,同時將輻射事故信息報告本級人民政府。按國家有關規定應當向國家有關部門報告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七條輻射事故發生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公安、衛生等部門,應當按照輻射事故的等級以及相應的應急預案,做好輻射事故處理工作。
負責突發事件應對的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統一、準確、及時地向公眾有關事故事態發展和應急處置工作的信息。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八條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已有行政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九條違反本辦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環境保護部門處5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罰款,并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一)未按第十三條規定報告放射源移動作業信息的;
(二)未按第十九條規定配備檢測設備、記錄檢測結果、報告異常情況的。
第五十條違反本辦法第七條第二款規定,不正常使用電磁輻射污染防治設施,或者未經批準,拆除、閑置電磁輻射污染防治設施的,由環境保護部門處20xx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并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3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一條產生輻射的有關企業事業單位,違反本辦法第十八條、第二十六條、第三十條規定,不履行輻射管理職責、義務的,由環境保護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二條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出廠、銷售的建筑材料不符合規定要求的,由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予以處罰。
第五十三條有關企業事業單位未落實輻射安全及防護管理責任,造成輻射安全事故的,對責任人員依法予以處分或者處理。
第五十四條環境保護等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
(一)違法頒發許可證或者批準相關文件的;
(二)不依法實施監督檢查,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依法查處的;
(三)緩報、瞞報、謊報、漏報輻射事故的;
(四)未按照規定編制輻射事故應急預案或者不依法履行輻射事故應急處置職責的;
(五)在輻射防護監督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職、瀆職行為的。
第五十五條違反本辦法規定,侵害民事權益的,應當依法承擔消除危險、消除污染和賠償損失等侵權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五十六條本辦法中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某種發生放射性衰變的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數但質量不同的核素。
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動力堆核燃料循環范疇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嚴密包層并呈固態的放射性材料。
射線裝置,是指X線機、加速器、中子發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裝置。
探傷,是指使用X射線或者射線裝置對物體內部缺陷進行攝影檢查的工作過程。
非密封放射性物質,是指非永久密封在包殼里或者緊密地固結在覆蓋層里的放射性物質。
伴生放射性礦,是指含有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濃度的非鈾礦。
放射性廢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濃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國家確定的清潔解控水平,預期不再使用的廢棄物。
輻射事故,是指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人員受到意外的異常照射。
電磁輻射系統和設備,是指列入國家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和設備名錄并納入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的系統和設備。
第五十七條本辦法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
輻射影響因素弱相互作用是自然界的4種基本相互作用之一。簡稱弱作用。弱相互作用是基本粒子之間一種特殊作用,它和強相互作用,電磁作用和萬有引力作用并成為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
最早觀察到的弱作用現象是原子核的衰變。后來又觀察到介子、重子和輕子通過弱作用的衰變和中微子散射等弱作用過程。弱作用的力程在四種作用中是最短的,在低能過程中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參與弱作用過程的粒子在同一點的作用。
分析實驗的經過發現,費米子在一點的弱作用(稱為費米作用),是兩個費密子弱作用流的耦合,所謂弱作用流相當于電磁作用的電流。耦合常數G與質子質量二次方的乘積是無量綱的,比電磁作用的精細結構常數小1000倍。這個比例反映了兩種作用在低能下強度的差別。
弱相互作用的另一個特點是對稱性低。在弱相互作用中,空間反射、電荷共軛和時間反演的對稱性都被破壞;同位旋、奇異數、粲數、底數等在強作用下守恒的量子數都不守恒。但是破壞時間反演的弱作用比不破壞時間反演的弱作用弱得多。
弱相互作用與電磁相互作用雖然很不相同,卻又有相似之處。弱作用流與電流一樣是守恒的,它們之間還有以對稱性相聯系的關系。
篇4
關鍵詞:輻射環境 核醫學 輸變電 評價
輻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物。在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中,輻射無處不在。太陽發出的由核反應產生的光和熱,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種電器都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而這些或多或少都會產生輻射,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
按照輻射作用于物質所產生效應的不同,人們將輻射分為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兩類。電離輻射包括宇宙射線,X射線和來自放射性物質的輻射;非電離輻射包括紫外線、熱輻射、無線電波和微波,以及輸變電工程。
由于輻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往往輻射顯得令人生畏。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等工業都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這些行業在帶給人類巨大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某些直接或潛在的危害。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電磁輻射防護規定》等法律法規的規定,這些項目都應進入環境影響評價。依據國家環境保護部制定的《輻射環境管理導則核技術應用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內容和格式》(HJ/T10.1-1995)和《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陜西這幾年輻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還是做到比較好的,其中核燃料加工,鈾礦、伴生礦、核醫用放射性同位素應用和高壓輸變電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都比較有特色。結合我們在評價工作及管理工作中的實踐,我們認為,應該根據不同的項目,抓住不同的重點,是搞好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關鍵。
一、對有氣體、液體和固體廢物產生輻射污染項目
1.評價范圍的確定
這些項目在我們長期監測的結果看,在廠(礦)區周圍0~1.5km范圍內是污染較為明顯的地段,隨著離廠(礦)區距離的增大污染迅速的減弱,2km以為基本接近環境本底。根據這一規律,我們認為,這類建設項目可以項目所在地為中心,以2km為半徑的范圍作為評價范圍[1]。
2.評價標準《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規定
關鍵居民組年有效劑量不超過0.5msv。
3.污染源分析
分析氣態源項、液態源項、固態源項所產生的污染物的量及流經途徑。
4.劑量估算
4.1評價區的人群分布
4.2輻射環境所致各人群組的劑量估算
4.3評價分析,通過模式計算,找出關鍵人群組,提出相應的污染防治措施
二、核醫學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項目
1.評價標準
醫用反射性同位素應用屬于操作非密封源的范疇,其評價的標準為《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規定,應對任何工作人員的職業照射水平進行控制,由審管部門決定的連續5年的年平均有效劑量(但不可作為任何追溯性平均)不超過20mSv;第B1.2款規定,實踐使公眾中有關關鍵人群組的成員所受到的年平均有效劑量估計值不應超過1mSv。
核醫學同位素應用項目評價可取職業工作人員和公眾成員劑量限值的四分之一即5mSv和0.25mSv作為各自的劑量管理限值。工作人員體表、內衣、工作服、以及工作場所的設備和地面等表面放射性污染的控制應按表1規定的要求限制。
表1 工作場所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放射性物質向環境排放的控制規定,不得將放射性廢液排入普通下水道,除非經審管部門確認是滿足下列條件的低放廢液,方可直接排入流量大于10倍排放流量的普通下水道,并應對每次排放作好記錄。
2.污染源分析
核醫學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3H、32P、99Tcm、131I等十多種,這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共同特點是能量低,半衰期短。在這些放射性同位素中,用99Tcm標記的示蹤劑占任何醫院放射性藥物使用量的80%以上。
在對污染源進行分析時,應根據核醫學使用的放射性核素的種類和每種核素的衰變方式,確定污染因子,如β射線、γ射線等。另外,工作人員在對各種藥物的操作中,會引起工作臺、設備、地面、工作服和手套等的放射性沾污,造成放射性表面污染。核醫學同位素應用對環境潛在影響最大的是洗脫出來或購置來未用完但已無醫用價值的放射性廢(殘)液、病人排泄物等對水環境的影響,以及固體廢棄物(如一次性注射器等)中沾有或殘余的放射性同位素對環境的影響,有時放射工作場所還可能存在放射性氣體的污染。
因此,核醫學同位素應用對環境污染的因子有:β射線或γ射線,放射性表面污染以及放射性“三廢”(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
三、環境影響分析評價
1.實踐正當性判斷
核醫學同位素應用具有:1)先進性,表現在極高的靈敏度,已成為微量和超微量物質分析的重要手段;2)不可取代性,核醫學同位素的應用被視為“流動型原子顯微鏡”,使醫學對疾病的診斷治療深入到亞細胞、分子、亞分子的水平,對挽救生命起著其他技術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核醫學同位素應用一般是正當可行的。但在評價時須指出,醫生必須遵守醫療道德,清楚哪些疾病適用于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診斷或治療,對那些可用其他手段(如B超)可做的診斷,即使癌癥患者,也不該使用放射性同位素。
2.工作場所的分級
核醫學放射性同位素應用屬于操作非密封源工作場所的范疇,非密封源工作場所應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大小分為甲、乙、丙三級,日等效操作量計算公式為:
在評價時應關注輻射工作場所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劃為控制區和監督區,各區是否有相應的防護、隔離設施等。
3.劑量限制
評價時,應對輻射工作人員和公眾成員的受照劑量進行估算,估算公式根據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2000年報告附錄A, X或γ射線產生的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劑量當量計算公式如下:
H = 0.7×10-6 Dr t
其中:H為X或γ射線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劑量當量,mSv;Dr為X或γ射線空氣吸收劑量率,nGy/h,可采用估算或類比監測得到;t為X或γ射線照射時間,h;0.7為劑量換算系數,Sv/Gy。
劑量估算結果如若滿足劑量限制的要求,評價時還應考慮防護與安全的最優化,是否做到可合理達到盡量低(ALARA)的原則,以盡可能減少工作人員或公眾成員的受照劑量。絕不能把個人劑量限值作為設計和安排工作的出發點,也不能把個人劑量限值作為評價的主要標準,也就是說,在不超過個人劑量限值的基礎上,盡可能降低照射水平,但“盡可能低”不是無限制的,它是“合理”的低。
4.放射性廢液(廢水)
評價時,可采用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估算儲存池是否能夠滿足最大使用量、最長半衰期核素的排放標準。需要指出的是,為減少環境污染,核醫學放射性同位素廢液(廢水)是嚴禁使用稀釋排放的。
5.放射性固體廢棄物
放射性固體廢棄物的處置措施目前也采用集中收貯衰變的方法,一般要求衰變10個半衰期后可與其他非放射性固體廢棄物一起分類處理。評價時,重點關注核醫學使用單位是否根據放射性核素的種類、含量、半衰期、濃度以及廢物的體積和其他物理與化學性質的差別,對不同類型的放射性廢物進行分類收集和分別處理,是否有利于廢物管理的最優化。
四、輸變電工程項目
這類項目屬于非電離輻射項目,表現為電磁輻射。近年來,高壓輸變電引起的電磁污染所受到國內外群眾的強烈關注。國內各地臨近居民區的變電站或變壓輸電線路的建設,往往受到居民的反對,如:陜西涇陽池橋輸變電,引起線路沿線居民的強烈不滿,當地環保局舉行多次聽證會,才得以解決。所以,搞好這類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能為政府的決策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1.評價范圍的確定
1.1變電站 以變電站站址為中心,半徑為500m范圍內區域
1.2輸電線路 以輸電線路走廊兩側30m帶狀區域
2.保護目標
通過收集資料,現場踏勘,確定評價范圍內的敏感點為項目環境影響的保護目標
3.評價標準
目前,由于我國沒有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的標準,國家環保總局制定的《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推薦標準被普遍應用為解決電磁輻射的適用標準。
HJ/T24-1998中規定:以離地面1.5m高度處4kv/m作為居民區工頻電場強度推薦限值;采用國際輻射保護協會關于公眾全天輻射時的工頻限值0.1mT作為工頻磁感應強度的推薦限值。這一標準限值遠小于大多數國家和組織的公眾暴露推薦限值。這一事實較充分地證明了我國目前采用的環境影響評價標準是足夠安全的。
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無線電干擾限制按執行。其他項目的評價標準按當地環保部門的批復的標準執行。
4.評價分析
通過類比和模式計算,重點看保護目標的環境影響值在不在標準范圍之內,如果超標就得提出經濟實用的污染防治措施。
抓住了這些重點,解決好評價區內保護目標的各種矛盾,輻射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就能順利地通過。
參考文獻:
[1]曾一兵、張宗讓、門蒙、張鵬《重點放射性污染源監督監測工作的探討》。中國輻射衛生 2005年3月第14卷第1期.
篇5
陸姍梅
(廣西福源電力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537000)
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的綠色電網成為電力建設發展的重要目標。
作為綠色電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高效、環保、安全、節能、
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的變電站是當務之急。通過新技術、新設備、
新材料、新工藝,在變電站的建設中科學規劃、環保施工、節能運行、
智能調度和精細管理,降低其對自然景觀和環境的影響,最大可能
地減少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壞,較少能源損耗及減少環境污染,實現
節地、節材和節能降耗,將效率最大化、資源節約化、環境友好化、
管理智能化的理念全面融入電網規劃、設計、建設全過程。
近幾年,一場綠色能源風暴席卷了全球,也吹遍了祖國大地,
推動了我國新能源領域的綠色革命。一時間,這場綠色能源革命又
在整個電力行業及相關產業中迅速興起和展開:新能源、智能電網、
數字變電站等新概念、新詞匯不斷的出現在我們眼前和媒體上;綠
色電網、綠色電廠、綠色變電站建設的呼聲不絕于耳;各種綠色電
力產品和智能設備層出不窮。這場綠色革命改變了我們的觀念和思
想,推動電網朝著綠色電網建設的戰略目標向前邁進。
“綠色變電站”,它應該是這樣的:
1、選址規劃與自然完美結合
地理位置對綠色變電站的建設非常重要,應本著節約土地資源、
減少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的原則,既要避免在地址結構復雜和危險
的地段,又要求變電站的外觀及造型與周邊環境協調一致。特別是
現在城鎮市區內的變電站建設較多,變電站的外觀及造型應與周圍
環境一致。盡量避免在居住區建設變電站,以防產生大量的拆遷工
程和意外事故。符合電網規劃的布點要求,盡量靠近負荷中心、降
低線路建設投資和運行費用。
2、藝術建筑設計,令人賞心悅目
變電站屬于工業建筑,是進行電力生產的工房,實用性是建筑
的首要功能,建設時要將設計科學、布局合理、用材環保、施工嚴
謹、低碳生產、管理人性等先進理念深入貫徹到電力生產的全過程;
廣泛應用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實現電網設施與城鄉、
自然及周邊居民的和諧共處,使之充分發揮變電站的輸、變、配的
功能,確保電網及變電站的安全經濟穩定運行。
其次才是觀賞性,變電站既然作為建筑的一類,在保證其功能
的前提下,建筑美觀性是很必要的。綠色變電站是藝術建筑,具有
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能夠體現出民族性和
時代感。具體講,綠色變電站從內部空間到外部形體,從細部裝修
到群體組合,從架桿到放線,從電纜敷設到設備安裝,要求整齊劃一,
整齊排列,注重工藝和質量,做到重點突出,和諧統一。在顏色選
配和材料制造上要有對比效果;在結構上要強調整體統一性,有豐
富多彩的文化內涵,處處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凝固的音樂”也由
此而得名。
3、智能高效,綠色低碳
智能變電站是數字變電站的升級和發展,智能變電站是智能電
網中變換電壓、接受和分配電能、控制電力流向和調整電壓的重要
電力設施。數字變電站就是智能變電站的代名詞,它主要體現在智
能化一次設備(電子式互感器、智能化開關等)和網絡化二次設備
分層(過程層、間隔層、站控層)構建,建立在IEC61850 通信規
范基礎上,能夠實現變電站內智能電氣設備間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其優勢是經濟高效,即電網運行和輸送效率高,運營成本低,能源
資源和電力資產的高效利用;清潔環保,即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與
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清潔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
中的比重。
綠色變電站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安全生
產及工作效率,給電力生產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從電能的輸送和分
配,到低損耗輸電和智能變電站對能源的高效利用無不體現出數字
變電站的作用:計算機監控系統代替運行值班人員對全面監控和管
理變電站,并能遠程監控、管理和維護現場設備;遠程圖像監視系
統能直觀顯示現場設備及周圍的情況;室內溫度、濕度超標,空調
自動啟動,并能遠程控制燈光、風機和空調;“電力系統同步時鐘”
極大地提高了測量的準確度;當設備運行出現異常,“網絡報文記
錄及分析系統”就能立即分析所有通訊報文并對異常報警,進而查
找到隱患和錯誤原因,指導人員定位排除故障;當出現火災報警訊
號時,滅火裝置能自行啟動,實現高效安全滅火。
4、水污染防治
變電站排放的廢水主要為生活污水和少量工業油污水。變電站
事故油池具有油水分離功能,在特殊情況發生時能處理掉含油廢水。
對于主要排放的生活污水可利用生物降解或水處理設備來凈化水
質,處理過的水可繼續循環使用,達到節水的同時防治了廢水污染。
5、變壓設備的選擇
綠色變電站的要求不僅僅是外圍建筑設備的環保、高效,還應
根據全站負荷統計,考慮設置交直流一體化電源。綜合考慮設備的
重要性和可靠性要求,結合目前技術水平,對保護、測控裝置進行
適當的整合,同時要求變電站的系統部分和電器部分做到安全節能。
對于變電站系統來說,就是在保證正常的供電外合理配置無功裝置
功率,采用先進的集成化、智能化繼電保護裝置。
電氣部分設備選擇是以安全可靠、性價比高為基礎,盡量使用
低聲噪、少污染的先進設備和工藝。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采用
數字接口的職能一體化設備,操作時應為處理器檢測信號回路和控
制操作回路。變電站的照明可采用絕緣銅管母線、高效節能照明燈
具、節能變壓器等進行節能。
6、電磁輻射防治
隨著高壓線路的增加和變電站的加速建設,隨之而來的電磁輻
射污,越來越受到有關部門和廣大群眾的重視。降低電磁環境的一
個有效途徑就是采用輻射較小的先進設備和利用國內外的先進技
術,采用智能化的電站、利用先進的光電式互感器技術和網絡通信
技術,可以有效的將交流的電磁信號轉變為弱的數字信號,大大降
低變電站及高壓傳輸設備的電磁輻射污染。
在變壓器上采用新材料也能有效的降低電磁輻射,變電站應做
到隨時檢測,建立電磁輻射實時監測系統,保證電磁輻射不超標。
7、噪音污染防治
變電站的設備復雜多樣,在運行時易產生各種噪音,如本體噪
音、變壓器冷卻風機噪音等,影響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控制噪音
的污染要先從源頭抓起,降低變壓器本身的噪音可以通過一些技術
手段和運用新材料達到減弱的目的。
如傳統的變壓器改造時可用加鐵芯截面積降低磁通密度的方
法,以及采用優質硅鋼片,改善組裝工藝,還可以主變基礎采用混
凝土條形基礎減少主變與基礎的共振等。對于外圍的設備如風冷卻
設備等選擇優質低噪音風機;在變電站的周圍加建高圍墻來隔離噪
音也是一個很好的隔斷噪音方法。
8、站內外環境質量與環境保護
作為一個綠色變電站,應該對周圍的環境起到保護作用。在傳
統的變電建設中往往使用了大量的降阻劑,有些降阻劑接地體具有
強烈的腐蝕性,甚至對地下水資源造成污染,建設變電站中,可采
用降阻效果穩定、對電極具有防腐作用的離子接地極進行降阻。變
電站采用屋頂綠化和墻面綠化等方式進行綠化布置能改善城市環
境,是提高生活質量和改善生態。
隨著國家提出和諧發展的要求,低碳經濟,節能減排成為各行
業進行工作的目標。電力是國計民生的一個重要行業,選擇合理、
環保的建設方案,提高變電站的運行效率,節約資源,降低損耗是
進行電力系統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
綠色變電站是綠
色電網的重要一環,
也是組成綠色電網的
關鍵點,它開啟了綠
色電網建設的新篇章:
2010 年10 月,
廣東電網公司第一座
綠色變電站——110
千伏佛山平西變電站
正式投運
110 千伏平西變電站位于佛山南海桂平中路花場邊,主體結構
為一棟白色二層建筑。除道路與建筑物外,全部采用綠化或透水磚
面層,全站綠化面積達690 平方米。現場看不見錯綜復雜的線路,
也聽不到變壓器的低鳴。
在建筑設計時,設計者充分利用大門、門廳窗等形成穿堂風,
設備生產區采用自然進風,輔以軸流風機排風的方式,軸流風機還
加設了溫控裝置,同時采用塑鋼窗框、特殊玻璃、特殊塑料板進行
隔熱。據統計,在進行上述的節能嘗試后,該站每年節電超過42
萬千瓦時。
該站的另一大玄機在頂樓。露天平臺上加設的屋面雨水收集系
統,令綜合樓成為一棟可基本自給自足的生態型節水建筑。處理后
的雨水將達到景觀用水水質標準,用于綠化等站內日常用水。通過
測算,該站每年可利用這類非傳統水源達700 立方。
平西站在主變壓器、站用變壓器、串聯電抗器等選擇上都選用
低損耗、降噪型設備,對建筑主體加裝消音設施,外界基本聽不到
噪聲。此外,該站對室內采用節能燈,場地照明采用太陽能LED 燈,
這類照明燈單管壽命長達5 萬小時。
與常規變電站相比,平西變電站圍墻內面積節約了118.5 平方
米,整體建筑面積節約155 平方米,容積率僅為0.9,是目前全省
占地面積最小、容積率最低的變電站。
2013 年1 月,廣東省東莞市第一座綠色變電站——110 千伏石
鼓變電站正式投運
110 千伏石鼓變電站位于東莞市南城康華醫院附近山坡上,從
外觀上看,看不到線塔、避雷針、變壓器,全封閉的現代化建筑與
人們印象中的傳統變電站相距甚遠。
作為東莞首座環境友好型綠色變電站,其兼具節地、節能、節
水、節材、保護環境等多項優點,以頗具親和力的建筑設計取代傳
統變電站的外觀,同周邊環境實現了完美融合。其在環保節能上主
要有以下三大亮點:
1、用材考究隔音更好
石鼓變電站所用建筑材料的科技“含金量”非常高。以墻體砌
筑所用的新型蒸壓加氣混凝土為例,一塊加氣混凝土砌塊的強度相
當于18 塊紅磚,且不受一次砌筑的高度限制。蒸壓加氣混凝土內
部含有大量氣泡和微孔,保溫隔熱能力強,隔音效果良好,且耐火
阻燃,導熱系數很小,即使在高溫下也不會產生有害氣體,能有效
抵御火災。
該站所用的新型建筑材料成本適中,比普通建材的性能更加突
出,使建筑本身具備了保溫隔熱、耐火阻燃、吸音隔聲等優點,同
時還具備良好的水密性和抗風壓性。
2、高標準設計設備更安全
由于綠色變電站所有設備藏于室內,對變壓器自身損耗、發熱
量都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石鼓變電站設備的各項指標都嚴格遵
循技術協議標準,部分指標甚至還高于協議標準。如技術協議要求
主變壓器空載損耗小于32 千瓦,石鼓變電站則為27.71 千瓦,損
耗降低了4.29 千瓦,降損率為13.4%。主變壓器損耗率的降低,很
好地控制了其發熱量,確保了設備的穩定性。
3、環境美化綠色更環保
在110 千伏石鼓變電站院內,除了建筑物以外的邊坡場地、空
地都種植了綠色植物。用于綠化的植物屬少維護、耐候性強的品種,
可以有效降低維護成本,美化站區環境,并同周圍山坡環境相協調。
另外,在站址南面和西面圍墻外種植高大喬木,將部分熱輻射阻擋
在變電站室外,以節省變電站空調耗能。目前,站區總綠化率達到
了30% 以上。
2013 年2 月,貴州電網公司第一座綠色變電站——110 千伏青
山變電站正式投運
110 千伏青山變位于貴陽市南明區國際城小區附近的山坡上,
三層樓高的米黃色建筑,外觀貌似一座美觀的商務辦公樓。
110 千伏青山變利用小區道路形成環形道路,降低了占地面積。
本站占地僅2250 平方米,而同類型變電站占地面積約3500 平方米,
減少了37%。獨特的外觀設計,使得變電站以頗具親和力的風格,
與小區建筑遙相呼應。
據了解,該變電站不僅綠色、低碳,還能夠滿足貴陽市區最大
棚戶區整體改造的用電需要。110 千伏青山變建設規模包括3 臺主
變,容量為3×5 萬千瓦,電壓等級為110kV/10kV,10 千伏出線36 回。
采用雙電源進線方式,為220 千伏竹林變至110 千伏青山變雙回
線路,全線路總長8.645 千米,桿塔基數29 基。該變電站投運后,
不僅可以提高花果園片區客戶供電可靠性,解決貴陽南部電網冬季
過負荷問題,也可為貴陽市“十二五”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電力
保障。
2011 年4 月,貴港供電局第一座全戶內GIS 變電站——110 千
伏東湖變電站正式開工
110kV 東湖變電站址位于貴港市東湖景西北側區內,東南面緊
臨東湖;站區占地面積3934m2,綠化面積928m2。配電裝置樓長約
50 米,寬30 米,高15 米。
該站所有電氣設備為全戶內布置,一是滿足節約用地的要求;
二是電氣設備置于戶內,采用隔音降噪措施,減少變電站噪音污染;
三是變電站外觀看起來僅為一棟樓房,通過建筑外立面及屋面建筑
處理,使其與周圍的景觀相協調,不影響東湖的風景。
該變電站結合了東湖景區特色,配電裝置樓屋頂設計成古建筑
閣樓造型,琉璃瓦的顏色選用灰色,四周外墻的窗戶采用琉璃瓦做
窗檐,外墻排風口采用雕花裝飾。整棟建筑看起來就像一個古建筑
閣樓,既保證變電站的功能需求,又不失東湖景區特色。該變電站
建成后將完全融入東湖景觀里面,變成一個優美、自然、獨特的東
湖一角。
電力生產是在發電、輸電、配電、供電等關鍵環節上同時完成的,
如果在某個環節上,做出一定革新和創造節省電能消耗,那么就能
從某種程度上降低因發電環節的排放給社會環境造成的破壞,這也
就意味著節能的同時就等于減排。
隨著國家提出和諧發展的要求,低碳經濟,節能減排成為各行
業進行工作的目標。電力是國計民生的一個重要行業,選擇合理、
篇6
莊文其著
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年7月
定價:35.00元
看點:只要有心,生活處處皆美景
這是一本介紹盆景及盆景藝術的圖書,它不同于同類題材著重于介紹盆景的栽培和造型的知識,而是側重于介紹盆景作品以及它們內在的涵義。書中分“樹石緣”、“齊物篇”、“趣味篇”、“小型集錦”、“境界在絕壁榕根中巖石上”、“我與盆景藝術”等章節。該書作者莊文其是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理事,從1985年迷上盆景藝術開始,發表了大量相關文章。
《食療大全》
王維編
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年6月
定價:28.80元
看點:“大全”未必面面俱到,但常見疾病在書中均可找到食療方
食療是通過藥物和食物的配伍、組合,經烹飪、調制等手段,制成既有色、香、味,又有保健益壽、防病治病的飲食方法。本書收集、整理古今關于食療方面的經驗,精心選取了食療驗方3000多條,力求集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于一體。
《最新懷孕分娩知識》
劉雁峰主編
中國婦女出版社
2006年6月
定價:15.00元
看點:隨書贈送一張VCD光盤,內容不是這本書的電子版,而是懷孕分娩知識科教片
妻子懷孕了,丈夫應該做些什么?在電磁輻射的環境中,怎樣保護懷孕的妻子?分娩能夠無痛嗎……本書多角度地涉及孕產生活的每個細節,對懷孕中的女性極有幫助,并能指導丈夫怎樣關愛孕中的妻子,怎樣做一個合格的丈夫,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糖尿病科患者的治療與保健》
楊金奎主編
科學出版社
2006年6月
定價:14.00元
看點:該書的宗旨是用最通俗的語言將深奧的糖尿病醫學知識介紹給患者
本書從糖尿病患者所面臨的具體問題著手,以提問的方式將糖尿病的基本知識,特別是自我監測、自我控制的技巧與建議介紹給廣大患者。本書共分8部分,分別介紹了糖尿病的醫學基礎知識,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療法,糖尿病患者的運動療法,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及其他療法,糖尿病伴發病及慢性并發癥的防治療法,特殊糖尿病人群的護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護理等。
《威廉姆斯產科學手冊》(第21版)
[美]Kenneth J.Leveno等著
張怡、吳新華主譯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年5月
定價:50.00元
看點:書中大量的表格和摘要,將便于讀者快速獲得產科學的核心知識
本書是《威廉姆斯產科學》的濃縮版,全書分為126章,第1至第48章系統地闡述了孕前、分娩前幾個月、分娩、新生兒及產后階段等孕產全過程;第49至第76章講述由于妊娠引發的并發癥;第77至第126章分別闡述了妊娠過程中內、外科合并癥的處理。
《青春期保健》
姚海英編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6年5月
定價:11.00元
篇7
【關鍵詞】放射性;放射性污染;危害;對策
一、放射性污染概述
(一)放射性的概念。放射性是指元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而衰變形成穩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變產物),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衰變時放出的能量稱為衰變能量。原子序數在83(鉍)或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但某些原子序數小于83的元素(如锝)也具有放射性。
(二)放射性污染的概念。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從而危害人體健康和其他生物的現象。在自然狀態下,來自宇宙的射線和地球環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一般不會給生物帶來危害。i”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活動使得人工輻射和人工放射性物質大大增加,環境中的射線強度隨之增強,危機生物的生存,從而產生了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很難消除,射線強弱只能隨時間的推移而減弱。
二、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對于放射線的危害,人們既熟悉又陌生。在常人的印象里,它是與威力無比的原子彈、氫彈的爆炸聯系在一起的,隨著全世界和平利用核能呼聲的高漲,核武器的禁止使用,核試驗已大大減少,人們似乎已經遠離放射線危害。然而近年來,“隨著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線裝置在工農業、醫療、科研等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放射線危害的可能性卻在增大。”ii
(一)產生危害的原理、途徑及程度。放射線引起的生物效應, 主要是使機體分子產生電離和激發, 破壞生物機體的正常機能。這種作用可以是直接的, 即射線直接作用于組成機體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酵素等而引起電離和激發, 并使這些物質的原子結構發生變化, 引起人體生命過程的改變; 也可以是間接的, 即射線與機體內的水分子起作用, 產生強氧化劑和強還原劑, 破壞有機體的正常物質代謝, 引起機體系列反應, 造成生物效應。由于水占人體重量的70%左右, 所以射線間接作用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比直接作用更大。應指出的是, “射線對機體作用是綜合性的( 直接作用加間接作用) , 在同等條件下, 內輻射( 例如氡的吸入) 要比外輻射( 例如C射線) 危害更大iii”。大氣和環境中的放射性物質, 可經過呼吸道、消化道、皮膚、直接照射、遺傳等途徑進入人體, 一部分放射性核素進入生物循環, 并經食物鏈進入人體。
(二)來自居室的危害。放射性核素進入人體后, 由于它具有不斷衰變并放出射線的特性, 以及放射性環境、放射性診斷等對人體直接輻照, 即內照射和外照射, 使體內組織失去正常的生理機能并給組織造成損傷。其中氡的危害最為顯著, 1998 年WTO 公布放射性氡為人類癌癥的主要致病元兇之一。隨著人們對居室美化裝修的升溫, 花崗巖等石材由于質地堅硬、豪華美觀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 居室污染也在加劇。
(三)對人的影響。人和動物因不遵守防護規則而接受大劑量的放射線照射、吸入大氣中放射性微塵或攝入含放射性物質的水和食品, 都有可能產生放射性疾病。放射病是由于放射性損傷引起的一種全身性疾病。
(四)對孕婦及胎兒的影響。放射線具有能夠穿透人體,使組織細胞和體液發生物理與化學變化,引起不同程度的損傷的特性,胚胎或胎兒對X 線及各種射線敏感性更高。“根據照射量和照射期的不同,分別會出現以下后果:致死效應、致畸效應、致嚴重智力低下、致癌效應iv”。
三、放射性污染防治對策
放射線對生物機體的危害程度與機體吸收的輻射能量密切相關。如何對它進行防護,以減少射線的危害呢? 減少體外照射和防止放射性物質進入體內是核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使用電離輻射源的一切實踐活動, 都必須遵從:1.實踐正當化;2.防護最優化;3.個人劑量限制。
(一)輻射防護的基本方法
(1)時間防護。人體受照時間越長, 人體接受的照射量越大, 這就要求操作準確、敏捷, 以減少受照射時間, 達到防護目的; 也可以增配工作人員輪換操作, 以減少每人的受照時間。
(2)距離防護。人距離輻射源越近, 受照量越大。因此應在遠距離操作, 以減輕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3)屏蔽防護。在放射源與人體之間放置一種合適的屏蔽材料, 利用屏蔽材料對射線的吸收降低外照射劑量。
(二)盡可能減少生活中的放射性污染
對于放射性核素通過吸入、食入或皮膚滲透進入人體后所造成的照射, 其防護的基本原則是防止或減少放射性物質進入體內。
(1)防止居室的氡氣污染
1.已裝修好的用戶, 如放射性不超標或超標不大嚴重, 通過每天開門窗3 h 以上, 可使室內氡氣濃度保持在安全水平。許多房間( 尤其是1 樓) , 即使各種石材、墻磚的放射性檢測不超標, 門窗關閉2 天以上, 氡氣累積的濃度也會升至原來的數倍, 對人體造成危害, 特別是面積較小的房間更需通風。
2.對于已發現地面或墻體放射性超標較嚴重, 應將超標部分拆除更換低放射性材料, 也可通過在墻體或地面直接覆蓋放射性水平很低的石材或其它材料, 能全部阻擋A、B粒子和部分C粒子, 并使氡氣無法進入空氣。
(2)防止意外傷害。醫生使用射線裝置給病人診治病癥時, 要根據病人的實際需要, 嚴格X 射線檢查的適應癥, 使患者免受不必要的照射。耐心勸導那些主動要求但不需要使用射線裝置診治的病人, 引導他們走出誤區。同時, 要避免讓某些無防護意識的陪護者免受照射。尤其對兒童的X 射線濫用問題更應引起重視。
(3) 孕婦特別注意。“孕期應禁止接觸X 射線, 即使必需的檢查, 也應保護非受檢部位, 使X 射線的輻射損傷減少到最低程度v”。由于電腦及其機房有電磁輻射、噪音及光照不適, 存在著電子設備的污染, 因此經常接觸電腦的婦女, 懷孕后最好不要上機, 以減少電磁波給母嬰帶來的危害。
結語
環境中的各種放射性污染都能影響人類健康, 放射性物質不僅能引起外照射, 還能通過呼吸、攝食和皮膚接觸進入體內, 并由血液輸送到有關器官, 產生內照射, 危害人體健康。和其他污染相比, 它不易被人們察覺, 卻容易在人體中積累。人們對環境中的放射性污染必須有一個科學的認識, 采取適當的防護, 從而保護自身的健康。
注釋:
i 蔡守秋.新編環境資源法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18.
ii 俞譽福.環境放射性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iii常桂蘭.氡與氡的危害[J].鈾礦地質,2002,18(2):125-126.
iv李春梅.核武器爆炸對人的遠期影響[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1.
v王吉英,謝元忠, 丁曉民,等.淺議醫用診斷X 射線防護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輻射衛生,1999(04).
【參考文獻】
[1].高劍森.放射性污染漫談[J].現代物理知識,2001(4):12-13.
篇8
關鍵詞:電網工程建設 外部環境 協調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12―124-02
電網科學發展,需要良好的建設外部環境。電網工程建設外部環境,對保障電網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起著重要影響作用,外部環境協調工作是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時效性快、利益交織復雜的服務于項目建設的綜合性工作。協調工作在項目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基層政府、老百姓是否支持,施工環境是否寬松,人和自然是否和諧,直接影響到工程施工能否順利進行。把營造和諧的外部環境作為協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增強協調工作的針對性,提高協調工作的實效性,創造施工所需要的寬松的外部環境,保障電網建設的正常進行。
電網工程建設中政策處理難、規劃落實難、造價控制難、阻撓施工的情況普遍存在,征地拆遷補償費用增加,施工難度日益加大,工程建設外部環境問題日趨復雜,已經成為影響電網發展、建設工期和控制造價的關鍵因素之一。原因多種多樣:或是青苗賠償不到位,或是漫天要價,或是破壞了地方政府的小規劃,或是對電磁輻射的認識存在誤區,可謂是五花八門,處理不當不僅會引起工程造價大幅上漲,甚至會引發社會矛盾。
1 影響電網工程建設外部環境的主要因素分析
(1)近幾年,電網建設進入了跨越式發展階段,工程建設規模不斷在加大,建設任務十分繁重。
(2)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尚不明朗,電力需求不旺,社會各利益方對工程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政府及外部支持力度減弱。
(3)高壓電網跨境工程,對當地政府無實際效益,支持力度更弱,造成工程協調工作難度加大。
(4)規劃和前期工作量不斷增加,建設項目土地審批、環評、水保等方面要求越來越嚴格,協調工作的難度在加大。
(5)電網建設面臨的不可控因素在增多,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也隨之增加。工程建設外部環境協調主要涉及規劃、國土、環保、消防、礦產、文物、電信、軍事、民用航空、航道、公路、鐵路、石油天燃氣、林業、河道、水利等主管部門。工作任務重、核準程序復雜、規劃不落地、施工工期緊,協調工作做細做實很難,變電站站址、線路走廊得不到政府有關部門的有效保護等問題仍然突出。
(6)各級政府出臺的有關電網建設外部環境的文件,系統性和可操作性還不強。電網建設征地拆遷及賠償范圍和標準,跨越鐵路、公路、林區等手續,賠償方式,線路通道房屋拆遷范圍,相關優惠政策等有些還不是很具體。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各省轄市、甚至省轄市下屬的各縣區之間都分別制定了不同的政策標準,客觀上造成了各地區政策處理標準差異較大。
(7)隨著《物權法》和相關法規的實施,群眾利用《物權法》的維權意識日益強烈,借工程之機賺取錢財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在土地使用手續報批階段,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落實承諾手續的辦理程序還不暢通。2電網建設工程協調外部環境工作的有效對策
(I)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正確處理各方面利益關系,把電網建設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緊緊依靠各級政府,爭取各級政府部門的理解和支持,推動出臺相關政策和統一標準,推進工程建設外部環境協調,進一步明確電網建設征地拆遷補償原則、方法、范圍、標準及優惠政策,作為電網規劃和建設等的依據。
(2)利用電力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良好企業現象,努力將工程項目列入省、市重點建設項目,減免或部分減免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水土流失防治費、森林植被恢復費等,爭取與公路、鐵路等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同等的優惠政策。
(3)切實加強與地市規劃部門的溝通,建立年度電網建設規劃與地方規劃對接的常態機制,滾動修編地方電網發展規劃,及時納入地方規劃的控制性詳規,實現電網建設與地方發展緊密結合、和諧共贏的目標。
(4)電網建設的選址要符合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盡量少占耕地,避開基本農田,按照國家標準節約集約用地。
(5)把電網建設資金優先用于電網建設要求強烈、用電需求迫切、電網建設環境好的地區、建設條件已經落實的工程項目。
(6)建設單位要及時支付征地補償和耕地開墾費用,確保及時報批。
(7)協調政府成立各級電網建設領導小組,召開電網工程建設啟動會。明確電網建設項目的征地拆遷補償工作由沿線各市(縣、區)政府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負責組織實施,各級政府成立由分管領導負責、相關部門參加的電網建設協調小組,建立定期協調會制度。
(8)現場工作應緊緊依靠區縣一級政府,促請政府組建政策處理班子,專人負責,以點帶面。
(9)針對電網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征地拆遷難、補償費用高、施工環境惡化等問題,本著合作共贏的原則,與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建立溝通協調長效機制,尤其是與規劃、國土、環保三個行業主管部門建立起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有助于加快工作進度,共同解決電網建設中涉及各方的利益問題,改善電網建設外部環境。
(10)電力系統內部各專業也要協同推進電網建設外部環境協調工作,整合計劃、營銷、生產、調度、法律等部門的力量,統一標準,在企業內部形成合力,對外宣傳電磁環境等科普知識,建立外部環境協調工作跨部門統籌機制。
(11)強化屬地管理原則,把外部環境協調工作納入屬地供電單位績效考核,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的工作機制,制定協管辦法,調動屬地公司積極性。做到同一區域內主網、配網同步建設,賠償費用力求統一。
(12)施工單位要切實維護群眾的合法利益,實行人性化施工。要積極為當地群眾利益考慮,堅持征地手續不全、補償不清不開工。
(13)電網工程建設所需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拆遷補助費、青苗補助費、地上附著物補償費等,施工單位可以委托建設地政府或供電單位包干使用,實行政務公開,避免克扣截流個人應得補償款的情況發生,減少人為造成的矛盾。
(14)對于在施工過程中為取得老百姓支持而作出的承諾,要及時兌現,做到不失信于民。避免出現拖欠農民工工資及工程款問題,導致受阻事件。做到有理、有利、有序,更好地營造良好的工程建設外部環境,保障工程的順利開展。
(15)積極推廣新技術,應用典型設計,降低工程建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提高輸電線路單位輸送容量,減少線路走廊面積,緩解建設場地清理相關工作中的矛盾。
(16)充分采用節能、節水、節地,減少生態破壞、電磁輻射、噪聲等設備材料和先進技術,不斷提高環保水平。
(17)選擇路徑時要盡量遠的避開城鎮規劃區、建筑物、人口密集區、基本農田、森林。尤其要注意礦區、礦藏地段、采石場、炸藥庫、軍事設施、光纜通訊等容易引起爭議的地區,綜合考慮行業規范要求,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
(18)提高設計標準,提高建場費的設計深度,做好設計各種協議簽訂工作,做細做實初步設計方案,減少因設計方案不細不實增加的施工難度。
(19)按照“法律化、屬地化、和諧化”原則,“用心、用情、用智”開展工程賠償工作,努力營造“和諧工程”。
(20)協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離開了人這個載體,協調工作就無從談起。在協調工作中要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21)在工作方法上,要換位思考,體會對方的所思所想,推心置腹,坦誠相見。堅持以人為本,以平等的人格,誠懇的態度,禮貌的做法,維護對方的合法權益,贏得對方的尊重和信任。
(22)要講誠信,講真情,說真話,辦實事,只要協調工作合乎情理,解決實際問題,就一定能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23)通過新聞媒體加強宣傳力度,爭取媒體的理解和支持,做好電網建設的正面宣傳,闡明道理,樹立典型,形成以支持電網建設為榮,阻擾電網建設可恥的良好氛圍。
(24)多層次、多批次、多系列宣傳科普知識和電網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
(25)普及電網有關科學知識,消除市民對電磁輻射、噪音污染的誤解。讓更多群眾理解、支持電網建設,積極穩妥的處理電網建設與人民群眾之間的利益關系,避免沖突事件發生,確保工程建設與社會發展相協調,實現多方共贏、和諧發展。
(26)堅持做思想工作與依法打擊相結合的原則。由于社會環境的復雜,人們價值取向的扭曲,以及不同的利益關系,協調工作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問題,影響工程的正常進行。與政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是在復雜環境下排除施工阻力,打開工作局面的一種必然選擇。
(27)對于敲詐勒索、強攬工程、強買強賣、無理取鬧、破壞辦公和施工環境、嚴重損害國家利益的人和事等違法行為,必須運用法律的武器,依法從嚴、從重、從快打擊。組織強制施工,維護施工單位利益。
(28)聯合執法不僅要聲勢浩大,而且要務求取得實效,在聯合執法的過程中,對違法阻工者要依法進行處罰,不留情面。對黑惡勢力要除惡務盡,一網打盡,不留后患。對當地執法人員到施工單位亂執法,變相索拿卡要的惡劣行徑從嚴懲治,決不手軟。
(29)通過聯合執法,健全施工單位與當地公安機關聯動的機制,牢牢把握協調工作的主動權。只有這樣,才能妥善處理各種問題,始終把握協調工作的大局,維護施工環境的穩定。
3 結述語
堅持科學發展觀,做好電網工程建設外部環境協調工作,既是落實黨的執政為民的理念,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客觀要求,也是正確處理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關系的客觀需要。實現電網規劃與地方規劃的無縫銜接,充分利用雙方在電網建設和地方規劃的各自優勢,把電網建設規劃納入地方總體發展規劃,是解決電網建設外部環境協調工作的基礎。責權利相統一的屬地化電網工程建設協管辦法,界面清晰、責任分明,能夠提高屬地協管單位(屬地政府、供電公司)工作積極性、主動性,達到推進電網工程建設外部協調工作的目標。只有把握協調工作的預見性、客觀性、科學性、合理性,帶著法律法規去協調,帶著政策去協調,帶著感情去協調,提高協調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不斷開創協調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S]
[2]《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S]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S]
[4]《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S]
[5]《電力設施保護條例》[S]
[6]《國家電網公司變電站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實施細則編制綱要》[S]
[7]《國家電網公司輸電線路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實施細則編制綱要》[S]
[8]《國家電網公司電力建設安全健康與環境管理工作規定》[S]
[9]《國家電網公司基建標準化管理規定》[S]
[10]《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S]
篇9
作者:魯洋,吳宗之,劉曉延
歷次版本主要變化
標準-101-1956《工業企業設計暫行衛生標準》
1950年,我國學者翻譯出版了前蘇聯國家標準《工廠設計衛生條例(FOCTl324-47)》,將前蘇聯的勞動衛生標準介紹到國內。1956年國務院頒布《防止廠礦企業中矽塵危害的決定》,規定車間或工作地點空氣中含游離二氧化矽達到10%以上的粉塵必須降到2mg/m3以下,這是我國職業衛生標準的雛形。1956年6月30日,國家建設委員會和衛生部聯合頒布了標準-101-1956《工業企業設計暫行衛生標準》。
國標建(GBJ)1-62《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標準-101-1956經試用,于1962年作為國家標準正式頒布,即(GBJ)1-62《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TJ36-79《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1979年,GBJ1-62修訂為TJ36-79,由衛生部、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和國家勞動總局五部門聯合頒布實施,具有權威性。
GBZ1-2002《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2002年,為配合《職業病防治法》的正式實施,衛生部對TJ36-79進行了修訂。修訂后TJ36-79分為兩個標準,分別為GBZ1-2002《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和GBZ2-2002《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1-2002的修訂原則為:①GBZ1-2002標準保留了TJ36-79中的技術內容,其適用范圍為工業企業建設項目設計。②TJ36-79中環境衛生部分(如大氣防護、水源保護、土壤衛生等),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故在這次修訂中該部分不再保留;但涉及工業企業選址問題的有關條文不僅未刪除,而且予以強化。③本次修訂強化了基本衛生條件方面的內容,體現多方位保護職業人群健康的宗旨。④考慮到21世紀生活質量提高,經濟改革所帶來的所有制變化,以及配套法規日益健全,輔助用室的功能設計應提高標準,并應適當、適用。
GBZ1-2010《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2010年,衛生部頒布了GBZ1-2010。GBZ1-2010的修訂原則為:①科學性原則。即標準修訂應突出技術標準的特點。②經濟可行,技術合理原則。即立足國情,既考慮標準的科學性、前瞻性,又要保證標準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③循序漸進、繼承與發展的原則。工業企業設計涉及衛生要求較多,不可能通過一個標準或一次修訂涉及所有職業衛生問題,應在充分肯定原標準的基礎上,立足實際,確定優先解決的問題,對于一次修訂不能解決的問題,逐漸加以完善。
歷次版本主要特點及內容
《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歷次版本情況見表1,5個版本的標準特點為:①名稱一直沿用;②主編單位范圍更加廣泛,從行政單位轉為技術單位;③批準單位從多部門轉為一個部門;④適用范圍進行了調整,增加了事業單位和其他經濟組織建設項目的衛生設計及職業病危害評價、建設項目施工期持續數年或施工規模較大、因各種特殊原因需要的臨時性工業企業設計,以及工業園區的總體布局;⑤增加并更新了規范性引用文件。
GBZ1宣貫與趨勢展望
GBZ1作為我國最早的職業衛生標準,在保護我國勞動者職業健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學者認為,標準-101-1956《工業企業設計暫行衛生標準》在建國之初,真正起到了保護一線工人的作用。TJ36-79的,有力推動了工業企業設計的衛生要求,在我國形成從源頭控制職業病危害的基本理念,使職業病防治的第一級預防原則得到了落實,職業病發病得到了明顯的遏制。GBZ1-2002以來,成為指導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控制效果評價的重要技術文件,也是職業衛生監督管理的重要依據。對于規范職業病危害評價,加強職業病危害源頭控制,落實職業衛生“三同時”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回顧該標準的5個版本,盡管其使用的范圍超越了工業企業,使用于各類用人單位,但由于其特殊的地方和權威性,該標準名稱一直保持《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未變;主編單位范圍更加廣泛,從行政單位轉為技術單位;批準單位從多部門轉為一個部門;標準在適用范圍進行了調整,“工業企業”不分行業、企業性質和規模,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事業單位的設計衛生標準參照執行;工作場所職業危害預防控制的衛生設計原則,以及工作場所防塵、防毒、防非電離輻射等衛生學設計要求方面等更加細化;還有一個關鍵的變化是自2002年開始,該標準的職業接觸限值調整到GBZ2.1或2.2之中;刪除了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但還保留了防護距離的內容。
從5個版本的標準變化趨勢可看出,《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既有歷史延續性,又與時俱進,基本與現行的法律法規銜接和協調。
篇10
關鍵詞:供配電系統;波形畸變;諧波電流;治理措施
前言
配電變壓器運行時有一種電能損耗源是諧波電流,其在系統中流動會使變壓器、配電設備及導線發熱,由此產生電能損耗。另外, 諧波電流會導致諧波電壓的產生, 從而引起高次諧波電壓畸變。我國頒布的GB/T14549-93 《電能質量?公用電網質量》標準中對高次諧波電壓(相電壓)限值有嚴格規定: 額定電壓為0.38 kV的電網中, 電壓總諧波畸變率不得超過5.0%, 各次諧波電壓含有率的奇次不得超過4.0%,偶次不得超過2.0%。同時還規定高次諧波電壓對電網的沖擊持續的時間不超過2 s , 且兩次沖擊之間的間隔時間不小于30 s 。
一 供配電系統中的諧波現象
如某大型企業的10/0.4 kV變配電系統是由第一、第二兩個變電所組成。兩個變電所都是采用兩臺變壓器分列運行方式, 如圖1 所示。第二變電所的二號變壓器由10 kV 高壓304 斷路器控制,0.4 kV 低壓由11DP 輸出總屏控制,10DP 為與一號變壓器輸出的I 段母線的聯絡開關,12DP、13DP 為電容補償屏,14DP~22DP 為低壓饋電線路控制屏。圖2 所示為14DP 供電線路的高次諧波電流百分比含量曲線圖(上曲線)。從零時至第二天零時的一晝夜中,高次諧波電流含量一般都在10%~50%之間徘徊, 而且三相中以B 相含量為最高。高次諧波電壓百分比含量(下曲線), 多次電壓突破5%, 達到6%的含量。
圖3 所示為15DP 供電線路的高次諧波電流百分比含量曲線圖( 上曲線) 。從零時至第二天零時的一晝夜中, 只要線路有負荷就有諧波電流的存在, 最少都有5%以上的含量, 負荷高峰時可達30%~45%。高次諧波電壓百分比含量( 下曲線) , 多次電壓突破5%, 達到6%的含量。從配電所的NS6000 后臺系統檢測的數據可看到:配電所的供電電力系統中, 存在大量的高諧波電流, 由此引起的高次諧波電壓的含有量( 特別是奇次諧波含有量) 遠遠超過了標準限值, 電壓總諧波畸變率特別高, 而且諧波電壓對本系統的沖擊持續時間長, 間隔時間短,有時NS6000 后臺系統也根本無法檢測到每次沖擊的時間間隔, 即這種沖擊長時間地停留在供配電網絡中。
二 供配電系統諧波的產生
從波形圖上可以看出, 諧波電流的含量已經超標,這必將導致系統的諧波電流出現高的畸變率。而以上兩路輸出線路的高次諧波電壓的含量雖然不是很高, 但是由于每條線路都在不同時間段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高, 這會使低壓輸出的各個分支網絡的高次諧波電壓在相同時間或不同時間段內不斷大量涌入整個低壓供電系統,導致系統的諧波電壓的疊加, 使諧波電壓含量增加、諧波電壓畸變率增大。嚴格地講, 電力網絡中的每個環節, 包括發電、輸電、配電、用電都可能產生諧波, 其中產生諧波最多位于用電環節上。發電機是由三相繞組組成的, 由于發電機的轉子產生的磁場不可能是完善的正弦波, 因此發電機發出的電壓波形不可能是一點不失真的正弦波。理論上講, 發電機三相繞組必須完全對稱, 發電機內的鐵心也必須完全均勻一致, 才不致造成諧波的產生, 但受工藝、環境以及制作技術等方面的限制, 發電機總會產生少量的諧波。輸電和配電系統中存在大量的電力變壓器, 其勵磁電流的諧波含有率與它的鐵磁飽和程度直接相關。正常運行時, 電壓接近額定值, 鐵芯工作在輕度飽和范圍, 此時諧波不大。但在一些特殊運行方式下(如夜間輕負荷期間),運行電壓偏高, 導致鐵芯飽和程度較嚴重, 致使磁化電流呈尖頂形, 內含大量奇次諧波。另外, 由于經濟原因, 變壓器所使用的磁性材料通常在接近非磁性材料或在非磁性材料區域運行。在這種情況下, 即使所加的電壓為正弦波, 變壓器的勵磁電流也是非正弦的; 如果勵磁電流是正弦波, 則電壓就是非正弦波, 從而產生諧波。用電環節諧波源更多, 晶閘管式整流設備、變頻裝置、充氣電光源以及家用電器, 都能產生一定量的諧波。高含量的諧波電壓是導致電壓總諧波畸變的直接原因。為以上分析的各斷路器供電的設備全為大型膠印設備, 裝機容量大, 感應電動機多, 變壓器多, 直流設備也多, 為1DP-B 所供電的設備的大功率的交流變頻調速的電動機裝機容量超過300 kW, 為16DP-B 所供電的設備一般采用直流電動機拖動, 不論是直流電動機還是交流變頻調速電機, 其變流裝置一般都采用大晶閘管可控整流裝置, 由于以上原因致使供電網絡中的電壓總諧波畸變率居高不下。
三 供配電系統諧波的危害
諧波是不能忽視的,其危害主要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3.1 諧波對電能損耗的影響
諧波增加了輸、供和用電設備的額外附加損耗, 使設備的溫度過高, 降低了設備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在理想的正弦波的情況下, 無功功率Q 僅僅反映了電能在電源與負載之間交換或傳遞的幅度。但是, 在諧波環境下的無功功率Q 中, 一部分反映了電能在電源與負載之間交換的幅度, 還有一部分則主要做了“ 無用功” 。這是因為多數用電設備都被設計成工作在50 Hz 的正弦波電網中, 故它們不能有效地利用諧波和間諧波電流, 于是這部分能量就只能通過發熱、電磁輻射、振動和噪音等途徑耗散掉, 成為“ 無用功” 并同時造成各種環境污染。
(1)電力諧波對輸電線路的影響
諧波電流使輸電線路的電能損耗增加。當注入電網的諧波頻率位于在網絡諧振點附近的諧振區內時, 對輸電線路和電力電纜線路會造成絕緣擊穿。
(2)電力諧波對變壓器的影響
諧波電壓的存在增加了變壓器的磁滯損耗、渦流損耗及絕緣的電場強度, 諧波電流的存在增加了銅損。對帶有非對稱性負荷的變壓器而言, 會大大增加勵磁電流的諧波分量。
(3) 電力諧波對電力電容器的影響
含有電力諧波的電壓加在電容器兩端時, 由于電容器對電力諧波阻抗很小, 諧波電流疊加在電容器的基波上, 使電容器電流變大, 溫度升高, 壽命縮短, 引起電容器過負荷甚至爆炸, 同時諧波還可能與電容器一起在電網中造成電力諧波諧振, 使故障加劇。
3.2 諧波對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的影響
特別對于電磁式繼電器來說, 電力諧波很可能引起繼電保護及自動裝置誤動或拒動, 使其動作失去選擇性, 可靠性降低, 容易造成系統事故, 嚴重威脅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
3.3 諧波對功率因數的影響
(1) 諧波對功率因數計算方法的影響。功率因數是指有功功率和視在功率的比值, 在系統存在諧波時的實際功率因數為:PF=P/S ,式中,P 是有功功率,S 是視在功率。在理想正弦波的情況下, 功率因數cos¢=P1/S 1, 式中,P1是基波的有功功率,S1是基波的視在功率。但是, 在諧波環境中,PF<cos¢, 即:PF=P/S= P/S1× S1/S =PFdisp×PFdist
式中,PFdisp為位移功率因數,PFdist為畸變功率因數。
(2) 諧波對功率因數補償方法的影響。傳統的靜電電容補償方法只能解決由于電流相位滯后導致的無功功率問題, 而對由于諧波、間諧波等頻率不合所導致的無功功率卻無能為力。因此, 在諧波環境中, 計算靜電補償電容的容量時,應當扣除畸變所致的無功功率, 而且這部分無功功率必須用配置電抗器、濾波器等治理諧波的方法解決。
3.4 諧波導致配電系統地諧振風險增大
諧波會在熱效應、耐壓等方面給補償電容器帶來負面影響, 故應根據諧波狀況來調整電容器的耐壓參數。應當注意的是, 諧波還會導致電容器過載、過熱, 故諧波還會影響電容器的容量選擇。另外, 配電系統中, 無功補償電容器和變壓器電抗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形成串聯或并聯諧振電路。前者從電網吸入諧振頻率及其相近頻率的諧波電流, 從而導致電容器過載, 同時在電容器和電感上產生極高的電壓, 導致相關設備絕緣擊穿; 后者將向電網注入經諧振電路放大數倍的電流, 從而導致電容器、變壓器及導線過載, 同樣也會產生極高的諧波電壓,導致相關設備絕緣擊穿。
四 諧波治理方法
4.1 三相整流變壓器采用Y、d 或D、d 聯結方式
由于3 次及3 次整數倍次的諧波電流在三角形聯結的繞組內形成環流, 而星形聯結的繞組內不可能出現3 次及3 次整數倍次的諧波電流, 因此采用Y、d 或D、d聯結的三相整流變壓器, 能消除注入供電網絡的3 次及3 次整數倍次的諧波電流。又由于供電系統中的非正弦交流電壓或電流,通常是正、負兩半波對時間軸(橫軸)是對稱的, 不含直流分量和偶次諧波分量, 因此采用Y、d或D、d 聯結的整流變壓器以后,注入電網的諧波只有5、7 、11 等次諧波了。這種方法是抑制諧波的最基本方法。
4.2 增加整流變壓器二次側的相數
整流變壓器二次側的相數越多, 整流波形的脈波數越多, 其次數低的諧波被消去的也越多。如整流變壓器相數為2×3 相時, 出現的5 次諧波電流為基波電流的18.5%,7 次諧波電流為基波電流的12%。如果整流相數增加到4×3 相時, 則出現的5 次諧波電流降為基波電流的4.5%,7 次諧波電流降為基波電流的3%, 都差不多減少到1/3 。由此可見, 增加整流變壓器二次側的相數對抑制諧波效果相當顯著。
4.3 裝設分流濾波器
在大容量“ 諧波源” ( 如大型晶閘管整流器) 與電網連接處, 裝設分流濾波器, 使濾波器各組R-L-C 回路分別對需要消除的5 、7 、11 等次諧波進行調諧, 使之發生串聯諧振。由于串聯諧振時阻抗極小, 從而使這些諧波電流被它分流吸收而不至于注入公用電網。分流濾波器接線圖如圖4 所示。
五 結語
綜上所述, 諧波治理是綜合治理過程, 是改善供電品質的重要手段。GB/T 14549-93 《電能質量―公用電網諧波》對電網各級電壓諧波水平進行了量化限制。這樣做不僅能夠改善整個網絡的電力品質, 同時也能延長用戶設備使用壽命, 提高產品質量, 降低電磁污染環境,減少能耗, 提高電能利用率。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JGJ16-2008 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S].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8.
[2] 陳眾勵. 民用建筑配電系統諧波防治技術初探[ J ] . 建筑電氣,2009(10) :3-7.
[3]劉燕燕、亓躍峰,電網諧波危害分析及在煤礦生產中的應用[J]存在現代電子技術,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