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幼兒歌曲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12 17:33: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幼兒歌曲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中,幼兒歌曲彈唱能力是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的專業技能之一,幼兒歌曲彈唱能力的培養直接影響到學生將來的就業,也直接影響到將來從事的幼兒教師工作中音樂藝術活動的開展。中職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幼兒歌曲彈唱能力才能在未來的幼兒園教學中培養出具有藝術審美情趣的幼兒。
關鍵詞 :中職學生?學前教育?歌曲彈唱?能力培養
在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技能培養中,幼兒歌曲彈唱能力是最主要的一項技能之一。幼兒歌曲彈唱能力直接影響到將來幼兒教師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具備良好的幼兒歌曲彈唱能力對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和未來從事的幼兒教育工作的開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鋼琴伴奏能力是幼兒歌曲彈唱的基礎
在幼兒歌曲彈唱中,鋼琴即興伴奏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它是幼兒歌曲彈唱的基礎。如果不會為兒歌即興伴奏,只會演唱兒歌,那就談不上兒歌彈唱,只能是兒歌演唱了。因此,兒歌彈唱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為兒歌即興伴奏的能力。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為兒歌即興伴奏的能力呢?
1.鋼琴彈奏的基礎訓練要扎實
鋼琴演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兒歌伴奏能力的高低,因此,扎實的鋼琴彈奏基礎是為兒歌伴奏的前提。在鋼琴的基本訓練中,就要對學生的音階、和弦、琶音、連奏、斷奏、跳音等各種演奏技巧進行強化訓練,在一年級的時候,讓學生彈奏大量的練習曲和樂曲。通過訓練使學生對樂曲的長短、風格特征、音樂變化以及音樂表現等都能很好地把握并且運用自如,這樣才能為兒歌彈唱打下堅實的基礎。
2.掌握為兒歌伴奏的基本方法
掌握為兒歌伴奏的方法是兒歌彈唱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為兒歌配伴奏要讓學生弄清楚拿來一首兒歌先要做什么,也就是讓學生掌握為兒歌伴奏的步驟。首先,視唱兒歌曲譜,確定兒歌的調式、調性。其次,為兒歌編配和弦。再次,根據兒歌的情緒,選擇合適的伴奏音型。這幾個步驟都弄清楚之后,就可以進行彈奏練習了。當然,這幾個步驟中最主要的是為兒歌編配和弦。和弦的編配涉及各種大小調式及民族調式的理論知識,這些理論知識學生都要弄清楚。例如,在為大調式的兒歌配伴奏時,需要選配的正三和弦和屬七和弦分別為:Ⅰ、Ⅳ、Ⅴ(Ⅴ7)等,需要學生弄清楚Ⅰ、Ⅳ、Ⅴ(Ⅴ7)彈奏的和弦是哪些,并能夠準確、熟練地彈奏出來,只有這樣才是真正地掌握了為兒歌配伴奏的方法。
3.能夠為各種調式的兒歌即興伴奏
當學生掌握了為兒歌配伴奏的方法之后,就要訓練學生拿來一首兒歌不經過練習馬上就能夠彈奏出來,這才是為兒歌配伴奏的精髓,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為兒歌配伴奏的方法。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絕大多數學生都很難做到這一點。這就需要教師要花大氣力在這方面下工夫。教師主要讓學生掌握各種大小調式的兒歌并做到靈活自如地彈唱,要訓練學生能對拿來的一首兒歌在可能演唱的音域范圍內的各種調式都會彈唱。例如,《值日生》這首兒歌,學生應能夠在B大調、A大調、C大調、D大調上都準確無誤地彈唱出來。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熟能生巧,掌握各種調式的兒歌伴奏的編配方法。另外,利用每堂課前的十分鐘版塊欄目時間,拿出一首新兒歌讓學生練習即興配伴奏,配好伴奏后馬上進行彈唱。這樣經過反復的訓練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即興彈唱能力,并且做到拿來一首兒歌就能很快地即興彈唱出來。
二、幼兒歌曲的演唱能力是幼兒歌曲彈唱的關鍵
幼兒歌曲彈唱離不開幼兒歌曲的演唱,幼兒歌曲演唱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幼兒歌曲彈唱水平的高低。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發現很多學生鋼琴彈得很好,可是演唱的聲音卻很小,不是面無表情,就是跑調;不是只能彈不能唱,就是只會唱就不會彈。針對這些現象,筆者認為幼兒歌曲的演唱也是非常重要的,演唱能力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訓練。
1.氣息訓練
氣息是歌曲演唱的基石,沒有氣息的支持所有的聲音都是沒有生命力、缺少感染力、蒼白無力的。氣息的訓練可以通過聞花、嚇一跳等方法來訓練。用口鼻將吸進來的氣保持住,然后通過數數,或者模擬吹蠟燭的狀態將氣息慢慢地呼出,這樣反復練習,氣息就會流暢、均勻。
2.共鳴訓練
在兒童歌曲演唱中,共鳴是很關鍵的,尤其要訓練學生的頭腔共鳴。頭腔共鳴的靈活運用能夠使聲音更加明亮,富有穿透力。頭腔共鳴的訓練可以通過高位置喊人、哼鳴等方法把聲音送到眉心處來訓練。口腔共鳴的訓練可以通過朗誦的方法來進行。
3.聲音位置的訓練
兒童歌曲的演唱主要用高位置的發聲方法訓練聲音位置,不需要告訴學生怎樣尋找高位置,只要訓練讓學生打開口腔,笑肌上提,發出“eng”“ing”等音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咬字、吐字的訓練
每首歌曲的咬字、吐字都應該是清晰、標準的,主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繞口令等來訓練,使發音字正腔圓。字頭、字腹、字尾都要發音到位,使聲音圓潤、動聽,富有穿透力。
總之,兒童歌曲要想唱得甜美就必須做到頭腔、口腔共鳴,讓學生的聲音從眉心發出,氣息要深,氣運丹田,橫膈膜要有擴張的感覺,讓學生說著唱,讓學生通過打嘟嚕、喊人等一些貼近生活的自然的發聲方法練習,使學生的演唱聲音自然、甜美,富有金屬感。這種聲音貼近幼兒,貼近生活,容易被孩子們接受,學生掌握起來也不難。只有把幼兒歌曲演得動聽,才能更好地進行兒歌彈唱。
三、伴奏能力與演唱能力的緊密配合是幼兒歌曲彈唱的核心
兒歌彈唱是兒歌彈奏與演唱的結合,二者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整體。彈與唱的結合能夠更好地訓練學生手、口協調配合的能力、學生的反應能力以及對歌曲的表現力,突出彈奏而忽略了演唱是不行的。例如,兒歌《秋天多么美》,如果學生只會彈奏不會演唱,一唱就不會彈了,手和口的配合能力就失調了,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訓練。
首先,讓學生學會彈奏這首歌,然后,讓學生練習唱好這首歌。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彈奏時先用“啊”來唱,然后彈一個樂句唱一個樂句,再彈唱樂段,最后彈唱整首歌曲,從而達到手、口、腦的協調一致,彈與唱緊密配合。學生只會唱不會彈奏也是不行的。例如,學生彈唱一首無旋律伴奏的兒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時,學生只會唱,因為沒有旋律,所以一彈就找不到音調了。在這種情況下,就訓練學生先彈帶有旋律的伴奏,配合好后,再讓學生彈奏無旋律的伴奏,就容易掌握了。可以說,兒歌彈唱中彈離不開唱,唱離不開彈,兩者缺少哪一方面都是不行的。在兩者配合緊密的情況下,達到富有感情、聲情并茂地演唱才是最終目的。因此,幼兒歌曲彈唱既要重視彈唱中彈的能力,又要重視彈唱中唱的能力。鋼琴伴奏能力與幼兒歌曲演唱能力的緊密配合是幼兒歌曲彈唱的核心。
篇2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幼兒歌曲;彈唱教學策略
引言
學前教育是兒童教育的開端,作為教育的啟蒙,為我國的義務教育事業打下基礎,是兒童學會學習的關鍵過渡時期。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理論充足,在其指導下,幼兒教師進行相關的教學實踐,然而由于實踐在一定程度上與理論脫節,教師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及未能及時創新教學手段等,使得我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幼兒歌曲的彈唱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通過教學策略的探析來解決,通過教學的改善,提升兒童音樂素養及音樂審美能力。
一、幼兒歌曲的彈唱教學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的重要性
幼兒歌曲的彈唱教學是學前教育中美學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彈唱教學的技能也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所必備的教學技能。幼兒歌曲的彈唱教學質量關乎兒童未來的成長發育,包括音樂素養的提高,情感表達能力的塑造,思維意識的擴展,審美能力的培養等。其具體作用在于,首先,激發幼兒對音樂世界的好奇以及對音樂課堂的興趣。在幼兒的發展初期,好奇心是提高學習興趣的重要前提,作為正式進行義務教育的準備階段,學前教育對提高幼兒的全面綜合發展至關重要,教師在進行幼兒歌曲的彈唱教學時,通過感官調動,多樣的教學環節,使得幼兒接觸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在音樂的律動中激發其對這一學科的學習興趣,為未來的美學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礎;其次,幼兒歌曲的彈唱教學對激發幼兒藝術學習的潛能以及促進其綜合發展也有一定的作用。相關的科學研究表明,0-6歲是激發兒童學習潛能及創造力啟蒙最為關鍵的時期,也是最佳階段,此時的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幼兒未來的發展方向,幼兒歌曲的彈唱教學包含了多種藝術要素,如聲樂、韻律、形體、審美、賞析能力多種方面,通過彈唱教學對幼兒進行音樂啟蒙,不但能激發幼兒關于音樂方面的學習潛能,也能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接觸相關的文化知識,包括人文素養及道德品質等,了解最基本的基礎樂理的概念,促進部分幼兒開始進行彈唱技能的學習,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推動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素質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學前教育專業中幼兒歌曲的彈唱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一)教學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緊密學前教育是我國師范院校中較為熱門的一大專業,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學校、家長及社會各界都開始關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作用。這方面的專業人才缺口較大,各個高校開始進行相關專業的設置以及擴招,相關培訓機構也開始增加關于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培訓工作。由于本專業的行業門檻不高,專業技術要求較低,使得部分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人員在沒有系統掌握相關專業要領的情況下進行教學,嚴重影響學前教育的教學水平。幼兒歌曲的彈唱教學作為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關鍵內容需要專業且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教師需要掌握完備系統的學前教育理論知識以及音樂教學的理論知識,能夠根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任務,針對不同幼兒有不同的教學方式,且能夠靈活處理各種教學狀況,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況,綜合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調動課堂學習氛圍,使得幼兒對音樂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然而,目前,部分教師缺乏基本的音樂教學理論知識,且鋼琴等教學樂器的使用不夠熟練,不能根據教學的內容及教學情況進行即興發揮,教師的鋼琴演奏能力及創作能力較差,使得幼兒歌曲的彈唱教學水平整體較低,不利于幼兒音樂素養的提升。目前,學前教育的專業機構規模慢慢擴大,數量持續增加,為了滿足配置人員的需求,教育機構在進行教師選拔時沒有充分考核教師的教學標準,考察時間較短,聘用工作缺乏監督管理,大多數學前教育專業的從業人員并非藝術科班出身,在進行幼兒歌曲的彈唱教學時,無法將理論與實踐很好的結合。部分教師的樂理知識及專業素養較高,但實踐練習經驗匱乏,導致教學質量不高;部分教師缺乏必要的音樂理論知識,例如在進行即興創作與演奏時,教師需要掌握節奏間隔,觸發踏板的時間,織體和聲的連接以及裝飾音的運用,和弦的變換等,由于樂理知識的匱乏,使得其鋼琴伴奏譜的音樂編排不當,彈奏效果較差。無論是過于強調理論性而不關注彈唱教學的實踐,還是理論掌握不足,進而影響教學實踐水平的提高,都是由于彈唱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緊密造成的,這是目前幼兒歌曲彈唱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及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學生音樂素養及資質存在差異目前,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幼兒歌曲的彈唱教學質量及教學水平備受關注,有時,在課堂中,教學的整體效果無法達到原本設定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完成度不高,和預期判定的教學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這與課堂中的主體——學生本身的音樂素養及資質有直接的關系。幼兒是歌曲彈唱教學中的教學對象及課堂主體,就當前我國的學前教育的現狀來看,絕大部分幼兒沒有接觸過專業的音樂訓練,包括簡單的鋼琴演奏,基礎樂理知識的學習等,對于彈唱教學沒有足夠的興趣,音樂啟蒙不到位。由于在入園之前對于彈唱了解較淺,音樂的基礎知識基本空白,幼兒本身音樂資質的差距增加了幼兒歌曲彈唱教學的難度,幼兒音樂素養的提升,彈唱技巧的掌握也難以在短時間的教學過程中有所成效。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主要以完成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來進行教學任務的設定,在進行教學方案設計時沒有完全考慮到幼兒的音樂素養及音樂資質的水平,教師不能根據幼兒的真實需求及個性化發展的需要來進行教學實踐,使得部分幼兒的學習興趣不增反降,產生厭學的情緒,不利于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幼兒在參與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之前缺乏必要的音樂素養,然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關注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以及彈唱基礎技能的訓練,無法很好地讓幼兒理解彈唱歌曲的音樂內涵及藝術表達,使得幼兒無法整體理解音樂藝術,獲得更多的藝術體驗,最終致使其音樂素養提升及音樂資質提高受到影響。
(三)課程體系不完善,教學方式單一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受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國家、政府及教育部門都為其提供了一定的發展支持政策,并為學前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及規劃,對學前教育相關專業的學生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例如要掌握必備的教學技能、繪本展示、繪畫美術、即興舞蹈、彈唱創作等,其中幼兒歌曲的彈唱能力是評價其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這是由于、音樂訓練是幼兒藝術啟蒙階段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幼兒歌曲的彈唱教學到目前為止沒有形成較為科學完善、實用性強且安排合理的教學體系,使得彈唱教學的實踐過程中,部分教學目標設定偏離實際情況,任務分解難度較大,教學內容不能很好地貼合每個幼兒的實際需求,教學模式演變更新較慢,且教學方法的創新度不高,活動組織安排不夠豐富,缺乏必要的教學成果的評價體系,在大多數的專業性院校中教學體系并不完善,教學素材不豐富,課程相關的教材難度等級差異較大,不能很好地貼合實際。這使得幼兒歌曲彈唱教學的整體效果優化度降低,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幼兒歌曲的彈唱教學的成效因此受到影響,傳統教學方式重視技術教學的相關內容,教學環節的設計對于幼兒的吸引力不高,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影響整體彈唱教學水平的提升。
三、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幼兒歌曲的彈唱優化策略
(一)實踐引領教學,不斷豐富教學理論通過實踐導向性的彈唱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可以從根本上優化幼兒歌曲彈唱教學的水平。用實踐來引領教學,意味著教學方案的設計圍繞實踐這一根本要素展開,將實踐活動作為課堂的主要內容,在實踐這一教學主線的引領下,進行教學項目的設定以及教學任務的布置。實踐導向彈唱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幼兒音樂學習的多項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實踐引導,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在基礎樂理知識的作用下通過幼兒歌曲的彈唱教學提高幼兒的音樂鑒賞能力,培養其音樂節奏及韻律的感覺,以及簡單的彈奏能力和歌曲的演唱能力,讓幼兒通過動手動腦,用心思考相結合的方式,全身心地參與到完整的教學過程中,并培養幼兒自主學習音樂的能力。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習人員來說,其本身的專業能力、職業素養與其教學能力的提高息息相關,在充分掌握教學相關理論的前提下,進行教學實踐,同時利用實踐引領教學,在綜合作用中不斷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作為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老師,要在工作崗位中充分發揮自身對彈唱教學工作的熱情,理論知識內容與教學實踐充分結合,并通過教學實踐來平衡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從實際出發,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況,為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幼兒歌曲的彈唱教學提供更多的理論方案以及有價值的建議。
(二)重視基礎訓練,逐步提升學生能力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幼兒歌曲彈唱教學關注的重點應該在學生的音樂素養及資質的提升方面,教師通過彈奏鋼琴,即興創作歌曲,彈唱結合,讓幼兒在練習的過程中培養基本的音樂學習能力。幼兒在充滿童趣、快樂愉悅的歌曲中利用自我對歌曲的體會及感悟進行個性化的演繹。在基礎音樂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著重關注幼兒歌唱情緒的表達,歌唱姿勢的標準程度,以及歌唱行為及習慣的養成。在教學時,注意幼兒在進行歌唱練習時心理感受的變化。通過基礎訓練,幼兒能夠了解基本的音樂樂理知識,接觸基礎的鋼琴演奏,學會通過呼吸變換、聲音的切換來進行幼兒歌曲的演唱,為其今后專業的樂理知識的學習及相關技能的訓練打下扎實的基礎。教師在進行幼兒歌曲彈唱教學時要重視音樂的基礎教學,激發幼兒音樂學習的興趣的同時使其感受到幼兒歌曲彈唱的快樂,不斷提高幼兒的音樂素養及資質,以及彈唱能力,進而提升其音樂學習的能力。教師也要通過參與專業教學培訓,提高自我教學水平,在教學中,讓幼兒感受到教師對樂曲意境的感悟,演奏姿勢的重視,不同指法切換,演奏節拍的掌握和技巧性演奏方式的熟練運用,演奏歌曲時的發聲方式,換氣間隔等,使幼兒的音樂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課程模式多元,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養成自我學習能力及意識,培育學習積極態度的關鍵時期,通過學前教育階段專業教學中相關課程的有效開展,不斷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在幼兒歌曲彈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游戲與彈唱教學完美結合,寓教于樂的同時烘托具有趣味感、快樂愉悅的教學氛圍,在進行課堂實踐的教學時,教師要落實具體的教學任務,通過舞蹈與音樂、織體與韻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彈唱教學,在聲樂理論的基礎之上,開展以樂理知識為主的音樂游戲及相關的教學活動,激發幼兒的音樂學系的積極性,彈唱教學課程模式的變更要在富有樂趣的音樂學習中進行,在歡快的音樂氛圍之中,讓幼兒了解樂曲的理論知識、創作思路,以及情緒表達的方式,塑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豐富幼兒的音樂理論知識。教師也可以通過延伸教學的方式來推動幼兒歌曲彈唱教學方式的優化,例如在進行《雪絨花》這首經典幼兒曲目的教學時,可以在有一定的教學氛圍的情況下,讓幼兒了解雪絨花的原曲《Edelweiss》的相關知識,并通過教師的演奏從韻律、節奏、歌詞等方面對幼兒進行互動性的提問,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辨析及判斷發現兩首幼兒曲目中的不同點,通過創新性的教學方法進一步促進幼兒音樂賞析能力的提高,從根本上提升幼兒歌曲彈唱教學的整體水平。
篇3
關鍵詞:兒歌 目標系統 教學方法
兒歌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許多課程中都體現出它的重要性。本院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內容教學大綱設置中,近一半的課程內容大都是圍繞兒童歌曲教學進行的。其中教學目標也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頭聲發聲概念,在演唱實踐中做到字正腔圓,能聲情并茂地范唱各種風格、各種類型的兒歌。但是學生在幼兒園教學實習和就業過程中,常常會反饋出一個重要信息:“教師在教學中能夠運用基本的聲樂技巧完整地演唱兒歌,不過在面對幼兒園的學齡前兒童進行兒歌教唱時,就會遭遇到如何對他們實施歌唱教學的困惑,缺乏教唱經驗和能力。”這個問題的關鍵可能出在我們在高校課堂展開兒歌教學時,過于偏重于學生對聲樂方法的學習,教學考慮更多的是“學”的成分,而對于學生就業中“教”的能力的培養考慮欠少。如何解決學生在教學工作中實現學與教的接軌,就有必要在兒歌教學中引入兒童演唱方法教學的內容,培養出既會演唱兒歌又會童聲教學的合格的幼兒園教師。
針對兒歌教學改革中對于兒童聲樂教學問題的解決主要有兩個方向:第一是構建兒童聲樂教學目標的系統化。達到這個教學目標的系統化的前提是要學生了解兒童的嗓音特點,能根據他們不同時期的嗓音特點的教育方向進行教學。幼兒園階段主要為初期童聲,年齡集中在二至五歲左右。這一時期的幼兒喉部的器官發展最快,其聲音較為單薄,氣息較短淺,音域也較狹窄,一般都在一個八度以內。所以對于這一階段的教學,教學目標應以2-5歲的幼兒自然嗓音為主,主要指從口腔前方發出的帶有共鳴的聲音。演唱中的吐字咬字要求符合并適應于口腔打開為主,配合這一時期的教學目標,歌曲的教學中多選擇句子短小,歌詞簡單,音域跨度不超過一個八度的兒歌為宜。到了學前班的6-7歲時期則為中期童聲,兒童的嗓音較前一個階段相比聲音更清脆、明亮,氣息能力也有所增強,音區大致可以向高低兩個聲區進行拓寬。這個階段的教學目標就要求建立一定的發聲概念,進行一定的氣息訓練,讓學生明白有準確的呼吸、發聲位置以及對氣息進行一定能力的支持和控制。兒歌的選擇上則為音域跨度十度左右的歌曲。此外聲樂教學目標中要結合一定形象的聲樂表演,讓幼兒學會與他人進行眼神、手勢乃至形體的交流,正確、形象地傳達出歌曲的意思,做到邊唱邊表演,有聲有色。
第二,兒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方法的轉變應注重“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原則,教學上可以采用幾種有特色的教學方法諸如:示范比較法、模仿引導法、學生互評法、觀摩學習法、糾錯比較法、情感分析法等等。
譬如在對于兒童教唱的獨立教學中,可以具體針對兒童演唱方法和兒歌演唱的層次進行教授。在演唱教學中,首先童聲教學中,氣息的運用是唱好兒歌的關鍵,良好的氣息支持會使演唱的歌曲更加飽滿,同時它能起到保護兒童聲帶,美好嗓音的作用。這一部分教學方法的要求與成人的氣息運用基本上相同,但根據不同的兒童年齡運用方法上要有所區別。5歲以前的幼兒在學唱歌曲時,氣息要求到達胸腔即可,而6-7歲的幼兒就要求氣息盡量達到腹腔,進行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其次在聲樂表演的運用上,幼兒在歌唱時情緒要始終保持在興奮狀態,眼睛隨手動,手隨著感情走,通過這樣以情帶聲的演唱更能達到需要的教學效果。第三在共鳴腔體的運用中,5歲以前可以口腔共鳴為主,要求幼兒盡可能地打開口腔,更好地咬字,做到表達清楚得演唱每一句話。到6-7歲階段可以頭腔共鳴為主同時,注意打開鼻腔、口腔,使得共鳴腔體服務于立體化聲音,音質嘹亮,清脆。在兒歌演唱的層次教學上,尤其在幼兒園音樂課教學中,常會出現歌曲程度分不清的情況,這與授課教師自身不清楚歌曲程度有直接的關系,因此這部分的教學方法上要按照歌曲層次的劃分進行教學。例如:小班階段幼兒剛會說話,兒歌選擇上就要求句子要短,四句為多,歌詞要簡單,音域五度左右。中班階段要注意培養幼兒的口腔和表情狀態,歌曲中的咬字要能適宜于口腔的打開,音域八度左右,歌曲難度適中。大班階段幼兒有一定的表情基礎和語言的表達能力,可以在篇幅上選擇較長的一些歌曲,音域到達十度左右,可以加強幼兒對歌曲演唱完整性的練習。到了學前班階段這開始要重視加強幼兒對歌曲演唱水平的練習,對氣息訓練、腔體的打開、發聲位置的正確與否有一定的要求,作品的選擇也要有一定的難度。
兒歌教學目標系統與教學方法的改革能為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更好地適應于社會需要帶來顯著的變化,學生只有做到學有所用,專業才有更好的發展前途,因此這兩方面的教改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及必然性。
篇4
【關鍵詞】幼兒歌曲教學;語言藝術; 策略
盡管現代化教學手段豐富多樣,但語言藝術在教學中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情感、狀態等。幼兒階段是人生的奠基階段,而幼兒教師是兒童發展的啟蒙教師,因此幼兒教師教學時的語言對兒童各方面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幼師專業的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善于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及特點采取適當的語言,從而促進他們提高專業素養。下面是我在幼師專業幼兒歌曲教學課堂上針對語言藝術教學的應用舉例,與各位同行共享。
一、描述語言,生動形象
描述性語言是指對事物的功能、特點及范疇等進行客觀表述的語言。運用描述性語言,能夠很好地表達出音樂的內容、意境、情感等,體現音樂美與韻律美。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引導學生善于使用描述性語言輔助教學,使歌曲變得生動形象。
比如我在教學時,用《小河之歌》這首兒歌進行了教學舉例。首先我引導學生學會唱誦這首兒歌。緊接著我講道:“很顯然你們的智力水平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高度,在唱歌的同時就能體會到歌詞的含義。但是你們今后對幼兒進行歌曲教學時,考慮到幼兒的年齡較低,其分析、理解、判斷等各方面能力都尚處于發展階段,因此需要采用適當的描述性語言引導幼兒理解和體會歌詞內容及意義,而不能直接教幼兒進行歌曲唱誦。比如先放完歌曲的第一段,然后向幼兒提問他們所聽到的是怎樣的小河,按照此方法依次對以下各段進行提問,最后再使用描述性語言對歌曲進行總結:剛開始河水非常清澈,里面有著小魚小蝦,小河非常快樂;后來由于污染,河水變黑,小魚小蝦都受到影響生病了,小河非常的難過;最后由于環境的改善,河水重新變得清澈,小魚小蝦重新回來了,小河又變得快樂了。待幼兒理解了歌曲的內容后,再引導幼兒進行跟唱和學習,能夠使歌曲教學變得更加有意義。”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描述性語言對兒童歌曲進行生動形象的教學,有助于學生今后將音樂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及意義在學前教育中表現出來,使幼兒在學習中提升思維和理解能力,促進學生在實踐時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趣味語言,輕松愉快
趣味性語言指的是那些令人愉快的、有意思的、吸引人注意力和興趣的語言。幼兒普遍具有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等心理特點,幼師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善于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學會應用趣味語言調動幼兒的興趣,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比如我在教學過程中用《小兔子乖乖》這首兒歌進行了應用舉例。《小兔子乖乖》是兒童非常熟悉的經典童話故事,歌詞中展現了兔狼斗智斗勇的情節。在教學過程中,我針對這一歌曲敘述了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然后讓學生對這兩種方法所產生的效果進行比較。第一種方法是采用描述性語言對歌詞進行描述:小兔子的媽媽外出將小兔子留在家里,大灰狼發現小兔子自己在家,于是就假裝是小兔子的媽媽,想要騙小兔子開門進去,結果機智的小兔子發現了門外不是媽媽,于是一直不肯開門,直到媽媽回來,小兔子聽出來是媽媽的聲音,才肯將門打開。第二種方法是采用趣味性的語言進行表演,比如首先模仿大灰狼的聲音:小兔子乖乖,把門給我打開好嗎?然后再模仿小兔子的聲音說道:我不開,就不開,媽媽沒有回來,不管是誰我都不會給開門的。學生都能發現,很顯然第二種方法能夠更好地吸引幼兒注意力,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氛圍,使幼兒快樂地置身于兒童歌曲學習當中。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我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應用舉例和對比,使他們體會到應用趣味性語言的好處與技巧,并且能夠促進他們在實踐中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吸引幼兒,高效達成了教學目標。
三、身勢語言,激情引導
身勢語言指的是用手、腕、臂、腿、足、腹、腰、背等身體結構來傳達信息的語言。身勢語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眾所周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用語言交流時有可能會產生理解差異,使用身勢語有助于促進交流,避免誤解和尷尬。此外,身勢語言在幼兒歌曲教學中也能發揮出很大的作用。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歌曲教學時,適當地運用身勢語言有助于創設出音樂教學需要的情境,更加富有激情地引導幼兒獲取音樂信息,使課堂生動活潑。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幼師專業學生學會適當應用身勢語言,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比如我在教學過程中用《健康歌》這一兒歌進行了身勢語言的應用舉例。《健康歌》內容及節奏活潑歡快,目的是向兒童傳達多做運動才能保持身體健康的信息,有助于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生在進行幼兒歌曲教學時,可以配合歌詞做出適當的身勢語言。例如在播放歌曲時放到“左三圈右三圈”這一句,可以立即做出相應的動作,并引導幼兒們一起參與進來。最后我還向學生總結道:在進行幼兒歌曲教學時,如果歌詞中涉及肢體動作,在教學時應當適當地使用身勢語言創設出最佳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幼兒更加充滿激情和活力學習歌曲。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我通過應用舉例引導學生學會了在進行幼兒歌曲教學中應用合適的身勢語言,促進他們在今后的實踐中能夠學以致用,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面部語言,親切感染
面部表情影響著語言的表達。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同樣是說一句話,不同的表情會給別人帶來不同的感覺。幼兒年齡較小,普遍喜歡親切溫柔的老師。因此教師在對幼師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時,應當培養他們學會正確地使用面部語言,使其給幼兒一種親切溫暖的感覺,以自身的熱情去感染兒童們。
比如,我在教學過程中會對學生進行面部表情的訓練。在課上我首先會向學生提問道:“假如我面色嚴肅地走進教室,或者是微笑著走進教室,這兩種方式給你們的感覺相同嗎?”學生都搖頭否定。緊接著我又問道:“那么你們希望我以哪種方式走進教室呢?”他們都齊聲答道:“微笑著進來。”我繼續說道:“沒錯,你們的感覺就是將來你們當幼師時所教兒童的感覺,微笑能讓幼兒感到輕松親切。設想一下,倘若剛剛我神情嚴肅地進來,是不是首先會給你們帶來一定的壓力呢?今天我會對大家進行面部語言表達的訓練,使同學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時刻注重體態美,學會給幼兒散發親切的感覺。”首先我親自進行了示范,然后讓學生想象自己在面對一群小朋友,微笑著去唱《賣報歌》。在訓練中有些學生做得非常好,而有些學生做得比較僵硬,不能達到我想要的感覺,于是我就讓這些學生去仔細揣摩和體會那些表現優秀的學生,反復練習。我發現,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大部分學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學會了如何靈活地控制表情和運用表情。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我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面部表情的訓練,促進他們學會了如何在進行幼兒教育時正確地運用面部語言,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工作具有很好的意義。
五、服飾語言,入情入境
服飾語言指的依靠外在形象、穿著給他人帶來特定感覺并傳達信息的語言。教師是一門特殊的職業,教師的言語、行為、穿著等都會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謹遵服飾禮儀,穿戴須符合自己的地位及所在的場合。服飾搭配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對于幼師來說,其外在形象Χ童的注意力會產生很大的吸引,因此幼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用合適的穿著搭配,從而有助于引導兒童進入情境。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善于應用服飾語言,將服飾與歌曲教學巧妙地結合起來。
比如我在教學中除了教學生兒歌,還會注意引導他們在今后從事幼兒教育時選擇與兒歌相關的服飾。例如對于《兩只老虎》這首兒歌,我告訴他們:“幼兒很容易受一些服飾的吸引,如果在教幼兒學習《兩只老虎》這首兒歌時佩戴有老虎形狀的頭飾,條件允許的話,穿著老虎形狀的衣服,都會使幼兒在學習歌曲時更加充滿興趣。在對《少年隊隊歌》進行教學時,可以迎合歌曲的主題佩戴上紅領巾。又比如在對《小紅帽》這首兒歌教學時,我們可以帶著一個紅色的帽子去教學,引導幼兒發現今天所穿戴的特別之處,然后點出主題,告訴幼兒這次要學習的歌曲名字也叫《小紅帽》,從而讓幼兒印象深刻,充滿興趣,快速地進入到教學情境中來。”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我引導學生學會了根據不同的兒歌選擇相應的服飾搭配,利用服飾語言去豐富課堂教學,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學會使用描述語言、趣味語言、身勢語言、面部語言、服飾語言等進行幼兒歌曲教學,能夠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總之,隨著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幼兒音樂教育成為幼兒教育的熱點問題之一。幼師專業的幼兒歌曲教學必須與時代接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更加扎實地掌握技能,提高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大班幼兒;歌唱教學法;行動研究
目前在我國大班幼兒園歌唱教學中,存在著諸如幼兒歌唱大聲化、幼兒歌唱教學成人化、幼兒歌唱任務化、幼兒歌唱教學方法使用程序化等多種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幼兒歌唱本應抒發幼兒情感、提高品質等功能得不到較好的發揮,為此筆者結合自身的幼兒園執教經驗,運用行動研究法創造了一套適合幼兒園大班學生的歌唱教學方法。
一、行動研究法概述
本文對大班幼兒歌唱教學方法的研究采用了行動研究法,這是一種在真實教育環境中教育工作者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研究形式,在本文的研究中,筆者結合自身實際的幼兒園執教經驗,通過計劃、行動、結果以及反思四個步驟完成大班幼兒歌唱教學方法的研究。
二、研究過程
在大班幼兒歌唱教學方法的具體研究中,我們將這一研究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主要包括第一活動方案的形成、研究以及研究結果和反思,第二階段則提出了第二活動方案,以此進行研究與反思。在研究的第一階段中,我們對大班幼兒歌唱教學中常見的提問法、范唱法、讀詞法、分句教唱法、跟唱法以及重復練唱法等進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優缺點,并選擇了具體的兒童歌曲,把幼兒教師普遍運用的歌唱教學方法運用到大班的實踐教學中。在實踐教學中,筆者發現范唱法、讀詞法、分句教唱法等歌唱教學方法并沒有起到活躍課堂的作用,幼兒在壓抑的情緒下被動接受具體的教學,教學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在對這一實踐研究的反思中,筆者發現幼兒歌唱興趣不高的原因和采用的歌唱教學方法有很大的關系,如何豐富歌唱教學方法,提高幼兒的歌唱熱情,則是第二階段研究的主要內容。
在第二階段的研究中,我們需要依據第一階段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對幼兒教師選擇何種歌唱教學方法才能夠較好地完成歌唱教學工作進行具體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筆者通過收集國外幼兒的教學資料,發現了聽賞教學法、音樂感覺法、圖譜識詞法、節奏說詞法以及輕聲哼唱法等多種優秀的幼兒歌唱教學方法,而后筆者對這些歌唱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了解,并在大班的歌唱教學中進行了實際應用。為了保證這一實踐音樂教學的順利進行,筆者事先對相關教學應用的PPT、各類服飾、歌曲相關的舞蹈動作編排等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準備,這些充分的準備加上這幾種歌唱教學方法本身的優越性,使這次音樂實踐教學真正提高了幼兒音樂歌唱興趣,走神、開小差等現象減少,這是音樂實踐教學成功的最好體現。結合實踐教學結果,筆者又提出了這幾種幼兒園歌唱教學方法的不足,并試著將這些教學方法的優勢進行串聯,最終得出了本文所研究的幼兒園大班學生的歌唱方法。
三、幼兒園大班學生的歌唱教學方法
筆者結合中外幼兒園的歌唱教學方法,提出了包含新歌介紹、整體感受、理解記憶、學唱新歌、多樣練唱以及自由創作六個步驟的六步教唱法。其中,新歌介紹環節主要負責快速引導幼兒進入教唱主題,并適度激發幼兒的學唱欲望;整體感受環節則主要通過教師的示范或音頻與視頻的播放,使幼兒對將要學習的歌曲產生整體感受與興趣,這樣就能夠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學唱欲望;在理解記憶環節,教師應根據歌曲的特點,靈活應用各類教學方式完成具體的歌曲教學,這樣就能夠實現幼兒輕松記憶歌詞;在學唱新歌環節,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際,選擇性地應用各類教學方法,使幼兒初步掌握學習的歌曲;到了多樣練唱環節,教師應靈活采用多種方式,在保證幼兒興趣的同時激發其練唱欲望,以進一步提高幼兒對歌曲的掌握度;在最后的自由創作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所學歌曲進行動作、歌詞內容、創意繪畫等創作,這樣就可以在保證幼兒歌唱學習效果的同時,促進幼兒想象力與創作力的發展。通過這六個步驟的歌唱教學方法,幼兒園大班幼兒的歌唱教學質量就能夠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四、結論
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提出了六步教唱法,該大班幼兒的歌唱教學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幼兒園大班歌唱教學方法的創新和發展,提高幼兒的整體歌唱水平。
參考文獻:
[1]徐玲芳.大班幼兒二聲部歌唱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1(12):64-66.
篇6
《幼兒歌曲彈唱》是幼兒園課堂教學中,教師自己演唱,自己伴奏的一種音樂表現形式,是幼兒園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技能,也是中職幼師說、唱、彈、跳、畫“五項全能”基本功中,“唱”和“彈”兩項的有機結合。
在幼兒園的五大領域教學中,音樂是藝術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活動中,教師通過彈唱的形式示范音樂作品,讓兒童對作品有初步印象,教師也可以通過自己準確、生動的伴奏和演唱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教師具備良好的兒歌彈唱能力,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一、幼師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知識與技能
(一)了解鋼琴彈奏的基本知識
幼師專業的學生,首先要認識琴鍵,了解琴鍵中黑鍵和白建的關系,掌握彈奏鋼琴時的坐姿和指法,學習鋼琴彈奏最基本的兩種演奏方法,即,斷奏與連奏。彈奏音階、和弦、琶音等相關技巧的練習曲,為自己彈奏流暢的旋律做好鋪墊。
(二)掌握相關的樂理知識,具備相應的識譜能力
中職幼師專業的學生都開設的有樂理、試唱、鋼琴、聲樂等課程,這便是為以后的彈唱打基礎。學生首先要認識音符,能夠分辨音符的時值、音高,把握樂曲的節奏,這樣在彈唱歌曲時,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正確視奏樂譜。在學習中,應該加強音樂符號的辨識及和弦知識的學習。
歌曲伴奏屬于多聲部范疇,和聲的使用,在伴奏中具有“靈魂 ”的地位,和聲選配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著歌曲的彈唱效果。一般來講,兒歌的和聲應用比較簡潔,和聲進行要求清晰、明朗,所以,學生在接觸兒歌彈奏初期,要掌握和弦中 I、IV、V級正三和弦的運用,在此熟練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學習其他和弦的配奏,就會比較容易一些。另外,移調知識的學習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演唱者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聲音特點、音域寬廣程度來調整音高,更利于發揮自己的聲音特色,取得良好的彈唱效果。
二、兒歌彈唱的步驟和方法
(一)準確判斷歌曲的調性
拿到一首作品,首先要反復的練習演唱,了解歌曲的風格、特點,以便對歌曲的調性做出準確判斷,為后面自己配伴奏做好準備。我們最常見的有大調、小調、和民族調式。在判斷調式時,首先要用首調唱名法演唱樂譜,根據歌曲的骨干音做出判斷,一般,最后一個音落在“1”上,為大調旋律。落在“6”上為小調旋律;也可以通過最后一個結束音,將旋律中的音級進行排序,根據排好的音階中全音、半音的關系來判斷調式。
(二)兒歌中伴奏音級、音型的選擇
1.伴奏音級的選擇:(1)歌曲的開頭和結尾要用I 級和弦,這樣可以明確歌曲的調性;(2)根據每個小節的旋律中強拍或者強位上的音選擇和弦;(3)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對比旋律中包含哪個和弦音最多就用哪個和弦;(4)樂句結尾或段落結尾一般由V級進行到I 級,以達到正格終止。
篇7
在中師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科安排中,幼兒英語教學法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而兒歌教學作為其中一部分,自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英語兒歌能夠極大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并喚起他們的參與意識,從而有助于增強英語語感,提高英語水平。再者,音樂和節奏也是幼兒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兒歌以其鮮明的節奏和豐富的內涵,成為學習英語的一種理想手段。
兒歌是幼兒學習英語的一種有效途徑,利用兒歌來學英語,不但可以引起并維持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可以培養幼兒英語語感,為學習英語創造一個新穎有趣的環境。在幼兒英語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如果選擇恰當的歌曲歌謠,可以有效地控制課堂活動的節奏、紀律以及幼兒整體的活躍程度。當幼兒在課堂中感覺沉悶時,教師可以用一些活潑輕快的兒歌來調動幼兒的活動積極性;當教師發現幼兒過于活躍時,同樣可以用兒歌來引導幼兒安靜下來。英語兒歌的作用如此強大,中師生作為未來幼兒園的英語教師,要掌握英語兒歌教學的方法,提高教學效率,豐富課堂內容,為自己以后的職業生涯添磚加瓦。下面主要介紹四種比較實用的教學方法:
1.全身反應法
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簡稱TPR)是美國心理學教授詹姆士?阿歇爾(James Asher)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這種方法重視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在內的多種感官在學習中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形象夸張的肢體動作,能很好地帶動幼兒學習模仿的興趣。幼兒一開始學習英語如同學習母語一樣,教師在開始時就要培養他們的動覺思維,運用全身反應法,在有趣新穎的活動過程中教會幼兒說簡單的英語。此時幼兒雖然不能用英語來思維,但在動作操作中卻能不斷產生表象,隨著觀察力、注意力和記憶力的發展、幼兒從直觀的動作思維向簡單的形象思維發展,從活動過程中學習簡單的英語句子和詞匯。從活動中促進幼兒用英語,同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符合幼兒好動的天性和認知規律。
在英語兒歌中,一些動作性比較明顯的歌曲就可以采取全身反應法來進行教學。動作的變化可以是先正常速度做動作,再慢動作,然后快動作等,教師也可在教學過程中隨意創編。例如英語兒歌《Follow me》,這首兒歌有很多身體動作,教師可事先準備一些小動物的頭飾,然后帶領幼兒像玩游戲一樣唱出這首歌,邊唱邊要求幼兒跟著老師做舉手、放下手、擺動雙臂和彎膝蓋的動作。反復幾次,幼兒便能記住“follow me”就是“跟我做”的意思,由此再延伸到其它動作,如nod your head(點頭),touch your tummy(摸肚子),shake your body(晃動身體)等等。再如兒歌《Rabbit》: Rabbit,rabbit, jump,jump,jump.Rabbit,rabbit,run,run,run.Rabbit,rabbit,turnaro
und. Rabbit,rabbit,quickly sit down.”這首歌可用到課前熱身的環節,教師帶領幼兒隨著旋律做兔子跳、跑、轉身的動作,等到最后一個sit down(坐下來)的動作出現時,要求幼兒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坐好。以兒歌導入有利于幼兒以愉快的心境進入學習狀態,讓他們盡快從中文的語境中進入到英語的語境,開始新知識的學習。
2.情景表演法
英語的運用跟情境密切相關,情景是指在英語教學活動中設計的各種各樣的景物、人物、場景和環境。幼兒英語教學強調在情景中學,在情景中用。情景表演法有利于幼?豪?用各種感官對所學的單詞和句子理解透徹,便于幼兒主動開口練習口語,激發學習的熱情、有助于記性成效,也便于讓幼兒養成用英語思考的習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既可以把上課地點設在郊外,讓幼兒在自然環境中體會兒歌的意蘊,也可以跟幼兒一起動手布置一個模擬的、貼近幼兒生活的情境,通過表情變化、肢體動作來理解所學的內容。
在英語兒歌中,有些歌曲是帶有一定的情節性的,像在講述一個簡單的故事。類似這種帶主題、有情節變化的歌曲就可以采取情境表演法來進行教學。例如兒歌《Butterfly》,這是一首描述蝴蝶的歌曲,主要講述了春天百花盛放,蝴蝶在燦爛的陽光中輕輕地拍打著翅膀玩耍,花朵們呼喚它們過來玩,它們一會兒停在粉色的櫻花上,一會兒又停在迎春花上,迎著微風嬉戲打鬧。這首歌歌詞相對較難,適合大班的幼兒,教師可以選擇一個春天陽光明媚的日子,帶著幼兒到園區的花壇中或者選在春游的時候帶幼兒去公園里感受一下春天的氣息,觀察蝴蝶優美的舞姿,它們揮動著翅膀時而往上飛,時而往下飛,時而停靠在花瓣上。幼兒一邊學唱兒歌,一邊模仿蝴蝶拍打翅膀的動作,既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鍛煉到觀察力、專注力和模仿力。又如兒歌《Old McDonald Had a Farm》,這首歌主要描述了農場里各種各樣的動物叫聲此起彼伏的熱鬧情景。教師可在教授兒歌前,將教室布置成農場的背景環境,再準備貓、狗、鴨子、羊、豬等動物的頭飾和視頻,幼兒觀看視頻后了解小動物們的動作、習性和叫聲,教師扮演Old McDonald,幼兒分別扮演農場里各種小動物,進行情境表演演唱歌曲,加深對兒歌的理解。
3.直觀形象法
直觀形象法教學是指利用圖片、實物、簡筆畫、幻燈片等教具作為感官傳遞物,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幼兒展示,達到提高學習的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符合幼兒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律,在教學中能使幼兒感到形象、清晰、鮮明、生動有趣,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英語兒歌作品中,有不少關于人物、動物和實物的形象形態的描寫,而且它們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設計一些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動畫、可操作教具等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兒歌的內容,提高意義記憶的能力。
如兒歌《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這首歌可采取直觀形象法中的圖片演示法,即用圖片替換兒歌中的關鍵單詞,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兒歌的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可找出兒歌中出現的單詞對應身體部位的圖片,讓學生明白歌詞中head是頭,shoulder是肩膀,knee是膝蓋,toe是腳趾頭,eye是眼睛,ear是耳朵,mouth是嘴巴,nose是鼻子,然后邊學唱兒歌邊指出相應的身體部分,等幼兒熟悉了兒歌之后,教師可展示一幅缺失身體部分的卡通人像,學生通過吟唱兒歌幫助主人把缺失的部位歸回原位。再如兒歌《Five Little Monkeys》,因兒歌中包含的動作比較多,可以用動作來解讀兒歌內容,這是幼兒英語兒歌教學中的有效方法。我們可這樣設計動作:Five little monkeys(伸出五個手指)jumping on the bed(五個手指在另外一個手掌上做跳躍狀).One fell off(伸出右手食指指代一,然后兩個手握拳上下交替畫圈)and bumped his head(右手手掌摸額頭).Mama called the doctor and the doctor said(伸出大拇指和尾指在耳旁作打?話狀),No mor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兩手在胸前交叉揮動,然后手指在另一個手掌上做跳躍狀)!通過手指動作,能較好地把歌詞的意思形象地表達出來,提高學習效率,也能鍛煉到幼兒的手部活動能力,有一舉多得的功效。
4.創意運用法
教育是一門藝術,創意教學是教育藝術性的體現。創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各種新奇有趣的教學方法和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所講授的內容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英語,提高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兒歌歌詞進行改編,在原有句型的基礎上替換某些詞匯或者利用熟悉的旋律來創編歌詞。創意的改編能使本來單一固定的兒歌內容變得豐富多變,由于兒歌中加入了自己的東西,幼兒學習的興趣會更濃厚持久。
篇8
【關鍵詞】學前教育 兒歌 彈唱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75-01
在幼兒園教學中,培養幼兒的藝術欣賞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給幼兒一個歡快的童年,教師都需要具有良好的兒歌彈唱能力。因進行兒歌彈唱能力的培養成為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該能力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學前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的兒歌彈唱能力的培養要使學生首先具有鋼琴基礎和視唱樂理基礎,然后再進行兩者之間的協調配合訓練。然而最近今年的畢業生在幼兒園實習環節和實際工作中,用人單位卻有許多學生缺乏彈唱能力的反饋信息。這種彈唱能力的低下直接影響著幼兒園的用人熱情。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各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機構應該思考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實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兒歌彈唱能力。根據最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教學措施:
一、掌握基本的彈奏技能。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所面臨的具體工作是利用兒歌彈唱這項技能,給幼兒營造一個歡快的學習氛圍和音樂學習的背景,因此對他們的彈奏技能的培養應該和音樂學院的學生的培養重點有所差異。音樂學院的學生要進行一些較高難度的具有音樂專業水平的訓練,而在幼兒園中所彈唱的主要是一些兒歌,兒歌的節奏、旋律都比較簡單、明快,其訓練要求明顯較低。[1]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來說,除了要學習一些音樂知識之外,還要學習繪畫、游戲、語言、體育、健康等一系列的教學技能,我們如果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是不現實、也是沒有必要的。因此教師應當針對兒歌中所必須具備的技能進行重點訓練,使其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可以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直接進行應用。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的音樂基礎比較薄弱,對于他們來說鋼琴伴奏是兒歌彈唱能力學習中最困難的一個環節。學生花費在鋼琴演奏方面的時間一般為一年時間。在一年時間之內,大部分學生只能掌握最基本的識譜和鋼琴的基本演奏方法,而進行具體樂曲的練習時間就相對較少。在這種現實情況下,教師應該讓學生多練習一些簡單調適的音階、和弦、琶音,比如C大調、F大調、G大調、a小調、d小調、e小調等,并切實提高其伴奏的速度和質量。對兒歌中常用的鋼琴技能進行集中訓練可以讓學生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能掌握鋼琴演奏的基本技能,并對鍵盤的各個按鍵的使用達到熟練的程度。到了二年級,則可以對其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加強鍵盤和聲訓練。比如對簡單調式的Ⅰ―Ⅳ―Ⅴ―Ⅰ和弦連接,并加強對幼兒園中常用的兒歌伴奏音型的練習,使其能夠達到準確熟練地彈奏的程度。
二、即興創編能力的提高。
在幼兒園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想做到根據具體的教學場景彈唱合適的兒歌,除了要具有較多的兒歌方面的知識儲備以外,還要具有即興創編的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即興創編歌曲的能力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1)首先學習確定歌曲調式和調性的方法。大調式的主音、下屬音、屬音分別是do、fa、sol三個音若歌曲的開頭和結尾都是do,各小節的強拍音和時值較長音大多是do、fa、sol這三個音,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特征判斷出這首歌的調式屬于大調式。那么其和弦就應該是大調式Ⅰ、Ⅳ、Ⅴ級和弦分別是domisol、falado、solsire。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確定小調式的兒歌,并根據其特征來安排小調式的和弦。(2)根據調式和調性編配合適的和弦。首先要確定主和弦來鞏固調性,接下來看強拍和強位上的出現的音,以此來確定整首歌曲的和弦。[2](3)選擇恰當的伴奏音型。選擇伴奏音型的根據主要是兒歌所要表達的思想和內容。根據兒歌的所表達的情緒可以將其分為三類,進行曲風格的兒歌常用2/4,4/4的拍子,用中速進行,用柱式和弦伴奏,以表現出充滿朝氣的情感狀態;活潑的兒歌因為節奏明快,可以采用有彈性的適中的力度,用半分解和弦、斷奏的方式來表現其歡快的情緒;抒情類的兒歌可以用半分解和弦或短琶音來表現其安靜、舒緩的心情。
在上聲樂課的時候,可以采用大班上課的形式來進行,給學生一個活躍的學習氛圍,使其相互比賽,共同提高。而在練聲的時候則可以采用單獨指導的方式來進行,這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因材施教,同時也給學生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視唱的提高需要進行不斷的練習,因此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這樣的上臺鍛煉的機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積累舞臺經驗。教師可以在學生進行視唱的同時,結合這具體的情況進行點評,讓學生了解如何根據歌曲的具體情況來合理處置視唱,從而達到在相互觀摩中提高。
三、重視彈唱協調能力的訓練。
在幼兒園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把彈琴和唱歌兩個方面結合起來進行。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過程當中也應該加強對將兩者能力結合在一起的訓練,在教學中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學生在彈中唱、唱中彈,從而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統一。首先,在彈和唱兩者之間,“唱”應當處于主體地位。但是因為一些院校的教學側重點的偏差,都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鋼琴教學這一難點之上,從而忽視了對唱的培養。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出現學生把鋼琴的音量定的比較高,因而掩蓋了唱的聲音,在音樂表現中出現主次顛倒的現象。其次,要加強簡譜視唱的熟練程度。雖然在聲樂課中學生大都能夠達到獨立視唱兒歌的能力,但是如果不過熟練的話,他們在一邊進行彈奏的同時進行視唱就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使整個歌曲彈唱出現斷斷續續,影響彈唱的聽覺效果。最后,要注意把握兒歌演唱特點。兒歌有著不同于其它歌曲類型的表現特點,演唱時要符合幼兒的興趣愛好。在演唱的時候要做到生動形象,盡量用童聲童色來進行演唱。具體的做法是讓聲音的位置靠前一些,這樣發出的聲音就顯得明亮而富有彈性,符合幼兒的聽覺喜好,幼兒對其更感興趣。
對于一個缺乏音樂基礎,又有多門技能需要掌握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要想掌握好兒歌的彈唱技能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師應該多安排一些實踐練習,然后根據學生練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使其彈唱技能得到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培養目標 職業能力 內容與安排 講解與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學前教育實踐對幼兒園教師的培養層次、培養規格和對幼兒園教師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本科、專科、中專、并存的今天,如何合理開展好不同層次課程的教學活動,是目前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處理好的問題。鍵盤的彈奏能力、兒歌彈唱與即興伴奏能力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核心職業能力,這也是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園教師必備的技能之一。下面結合我院的實際情況,就《兒歌彈唱與即興伴奏》這門課程在學前教育專業中本、專科的異同,談一下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課程的內容與安排要合理適當
專科是培養能適應工作的應用性人才,強調實踐操作技能,以“夠用”、“實用”為度,比較側重“做什么”和“怎么做”。而本科強調學科的完整和綜合,要求學生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注重跨學科知識的遷移,比較側重“做什么”和“為什么做”,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和習慣,能適應和勝任多變的職業領域。
目前我院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班的《兒歌彈唱與即興伴奏》與專科班的《幼兒歌曲即興伴奏》兩門課程,在課程名稱上有所區別,然而在所采用的教材卻是一樣,都是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候德煒、趙木主編的《幼兒歌曲鋼琴即興伴奏法》作為教材。本科班與專科班鍵盤課的開課時間都是半年,共一個學期。這本教材的編寫,是以幼兒歌曲曲式結構為主線的,教材選用的譜例也都相當簡單和幼兒化,這就導致了其所包含的在即興伴奏法中應該占有重要地位的和聲配置與常用伴奏音型這兩個方面內容就顯得略微不足,講解也不是很系統。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與培養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合理安排好課程的教學內容,做到教學實效的最大化呢?我在任課期間針對于本科、專科的不同特點,嘗試做了如下的調整:
1、在專科班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我也是基本參考教材內容的教學順序,按照教材的以幼兒歌曲曲式結構為主線,逐步開展培養學生即興伴奏法的教學,同時在期間穿插補充了一些常見幼兒園歌曲伴奏譜例分析和彈唱練習。在伴奏法理論方面聯系實際,做到簡易化、幼兒化,使其學會熟練運用調式正三、屬七和弦以及常用伴奏音型來為幼兒歌曲進行簡易編配,側重實踐操作,使其具備幼兒園一線音樂教學的實際操作技能。
2、在本科班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無論在教學內容上,還是教材的先后順序上都做了比較大的調整和補充。這門課程從總體上,可以分為音樂理論和實踐操作兩個部分,綜合性、涵蓋面及其廣泛。一些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領域比較有影響的其他學校,都被定為是專業技能必修課,開課時間一般都是三個學期。目前我院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的這門課的定位是專業發展選修課,開課時間為一個學期。這就為本課程的教學帶來了先天上的不足,個人私下認為似乎有些不妥。
在本課程教學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我采用的是從兒歌伴奏編配的方法與步驟入手,以基礎和聲知識為基點,以掌握兒歌常用伴奏音型為重點,以學習為旋律進行和聲選配為主線,適當補充一些具有典型教學意義的兒歌以及幼兒園實用音樂作為實例伴奏編配的實際操作,使學生逐步掌握為幼兒歌曲進行簡易編配、即興伴奏與彈唱的能力,逐步掌握各類風格體裁結構的幼兒歌曲的不同伴奏手法的綜合運用,達到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教師傳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勝任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所需要的鋼琴伴奏技能與彈唱技能。
二、課程的講解與要求要各有側重
專科課程的講解與要求側重于具體化的實踐操作,不易有過于寬泛和細致的深入。本科教育知識的講授不僅要向學科的縱深發展,還要注意學科間的橫向關系,與此同時,本科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
1、專科課程的講解與要求。本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核心技能課,是學生在進行了一年共兩個學期《鍵盤》的學習之后所學習的課程,更貼近學前教育專業的實際與特點。專科課程的講解與要求側重于編配的簡易性,一首兒歌的編配,只做簡要分析,把精力主要放在彈和唱上,以及彈與唱的結合上,至于和聲、音型織體方面不宜增加難度和做過多要求,能用就好,夠用就好,實用就好。
2、本科課程的講解與要求。本科則要在此基礎上,展開比較細致的討論,為兒歌進行編配時,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都要求同學們的積極參與、開動腦筋,發揮藝術想象力和創新精神,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相關知識,盡可能完美的獨立完成對兒歌的伴奏編配的任務并即興彈唱出來。在和聲的配置上,鼓勵同學們大膽嘗試運用一些副三和弦、副屬和弦,比如:這個和弦在這里合適不?效果如何?換一個又會怎么樣?哪個更好些?等等。在伴奏音型織體的運用上,也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歌曲的音樂形象和特征對于三種基本伴奏音型(柱式、半分解、全分解)的原始狀態,做靈活和適當的變化與調整。比如:所用伴奏織體與音樂形象恰當不恰當?可不可以做一些調整和變化?兩種音型在表現音樂形象上有何不同?一首多段體的歌曲如何去把握情緒的遞進與層次呢?段落之間又如何展開對比和變化呢?以及歌曲中速度、力度、節拍的變化在伴奏編配中的處理等等。力求設計好歌曲伴奏的前奏、間奏、尾聲,使得編配與彈唱顯得更加豐富和完善并具有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藝術是相通的,由此而獲得的綜合藝術素質的全面提高,使其綜合藝術素養與氣質在一些專業技能的基本功考核和比賽當中均表現出了較為優異的一面。
篇10
【關鍵詞】興趣;環境;氛圍;認識 ;創造
音樂作為一種聲音的藝術,有其獨特的魅力,而音樂教育,尤其是幼兒音樂教育,更是一門教育的藝術,她對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個性的張揚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歌唱是音樂教育的一種音樂手段,也是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孩子,當他高興時,就會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以表達輕松、愉悅的心情。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愛唱歌,但一旦到歌唱活動時,孩子們的表現就有些被動,有時會出現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的現狀,而且總覺得孩子的歌聲不動聽。為什么會這樣呢?重新審視我們的歌唱教學,造成這種困惑的因素很多,但更多的在于我們老師自身。如何來提高我們歌唱教學的效率,讓歌唱成為孩子們的樂事,我認為應該打破傳統的歌唱教學模式,注重教師的教,更注重孩子的學,追求并真正實現“真、善、美”三者的和諧統一。
1 歌曲內容的選擇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首歌曲是否適合幼兒歌唱,我認為首先看它能否激起幼兒歌唱的興趣和欲望。在我們的教材上,有許多好歌,但并不一定適合幼兒歌唱,因為有些歌詞幼兒不易于理解,有的歌曲內容與幼兒的生活經驗離得較遠,所以歌曲的選擇影響著幼兒歌唱的質量。那么什么樣的歌曲適合幼兒演唱?我認為只要幼兒感興趣的、貼進幼兒生活的、能給幼兒帶來愉快情緒的歌曲就適合幼兒歌唱。像一些經典的兒童歌曲:《小兔乖乖》(歡快的)、《柳樹姑娘》(優美的)……既有時代性,又適合幼兒歌唱。其實,還有一些與當時國內外重大活動相關的流行歌曲,甚至有些電視劇里的插曲,有時代性,又適合幼兒歌唱,讓幼兒唱 ,為什么不行?如果一棍子把這些歌曲打死,不是可惜?現代的教育應具有現代的氣息,孩子們對于新事物比成人來得更加敏感,更易于接受。當喜歡的歌曲出現時,幼兒往往表現出極高的熱情,我們在教學中幼兒比較難掌握的符點音、音的跨度以及歌唱時的感情,在此時便迎刃而解了。所以我們老師應有的放矢地為孩子們選擇歌曲,因為孩子們是社會的人,也是“與時俱進”的人。我認為應該做到:
1.1 歌曲“心中有數”
拿到一首歌曲,老師最先想到的是彈奏,我也不例外。先熟悉旋律,后唱亮歌詞,最后,設計教案。這是比較規范的做法。但是,也不能過于“照搬”,要估量孩子的現實水平,如調子過高了(老師自己都唱不上去了),可以處理成c\d調;歌詞拗口,可以進行改編。段落過長,可以進行壓縮。總之,要以孩子的眼光審視整首歌曲,將一切不適合幼兒的去除,將精華留給孩子們“享受”。
接著,你還應該考慮孩子的基礎。音樂執教過程中往往出現“冷場”,老師問:孩子們,歌曲是幾拍子的?歌曲有幾段?幼兒瞎說亂猜,沒有這方面的概念。熟悉旋律,請孩子們打節奏時,也是亂成一片,純粹亂拍一氣。所以,利用日常教學對幼兒進行類似奧爾夫節奏訓練非常有必要。通過簡單的節奏游戲,讓孩子們會聽、會拍,會數、會說節奏,是上好一個歌唱活動的前提。
1.2 環節“行云流水”
歌唱活動的每個環節都是以歌曲為軸心展開,環節不在乎多,在乎的是有效。每個環節,你想孩子們學到什么,最終是否與目標想匹配,這是很重要的。因此,去除一些花哨、啰嗦的環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才能凸顯成效。而且,環節的銜接也是要有頭有尾,由淺入深,孩子們才容易接收最新“信息”。
在設計的環節中,我們還要注意“流暢”,也就是我形容的“行云流水”,環節預設只是“預設”,要根據孩子的表現適時調整,不能盲目地一步一步走下去。過渡的時候,更要正面積極評價幼兒,給予提點和
議,以便技能上的提升。
1.3 對話“有滋有味”
很多老師為了烘托音樂課的氛圍,過多地將故事、詩歌、交流等語言表達引入音樂課堂,使歌唱有名無實。當然,有些是無法避免的的,如評價、理解歌詞環節。我希望音樂課更“有味”。就是說:欣賞歌曲后提問歌曲,孩子們回答后,老師直接用歌聲來回答,吸引孩子們再次聽;難點講解時,教師將失誤唱和正確唱一一唱給孩子們聽,讓孩子自主選擇喜歡的唱法學唱;創編歌曲時,將孩子們回答的唱入歌詞,做一個示范,激發孩子們用歌聲創編的興趣等等。用“唱”貫穿教學,用“唱”引領示范,用“唱”指點迷津,才能讓歌唱活動更“入味”。
1.4 法“五花八門”
聽了特級教師的《小燕子》后,給了我很多感觸,本來認為比較難的輪唱、領唱、和聲唱法等也可以每一節歌唱活動中去嘗試。記得以前,我們最普遍的跟唱方法,是集體唱,分小組、分男、女聲唱等,孩子們技能上沒有得到真正提升,也到時候換換口味了。在一首歌曲中采用男女輪唱、小組輪唱、領唱帶集體唱、和聲唱的方法進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