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思想范文

時間:2023-10-18 17:37: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術教育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術教育思想

篇1

[關鍵詞]吳冠中;美術教育;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20-0065-02

一、宏觀美育――吳冠中美術教育思想的主旨

吳冠中的宏觀美育觀來源于其恩師林風眠先生“培養(yǎng)專門藝術人才,倡導藝術活動,促進社會美育為宗旨”、?q?“以期實現(xiàn)社會藝術化的理想”?r?的深刻影響?!拔覐娬{美術教育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教育。如果我們的孩子連美丑都沒有辨別能力,其后果多么可怕,這會有失國格的!我們搞藝術的都有不可原諒的責任!”?s?吳冠中對社會上美盲多于文盲的現(xiàn)狀深感不安。他認為,美術教學應當讓學生明白:“一個用他雙手工作的人是勞力,一個用他手和腦工作的人是工匠,一個用他手和腦和心靈工作的人是藝術家?!?t?引導學生建立起積極健康進步的美學觀念,提高自己的審美眼光和藝術鑒賞力,使之有理智、能敏銳地感受客觀世界,有豐富的藝術想象力。

美是客觀的存在,但是需要通過人的主觀感知,通過對于客觀存在的美的觀照形成審美活動。審美是人類重要的精神活動,人類的審美對象除自然物以外,還有通過美術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出的人工物。美術教育是一種特殊教育,無論多么完美的教學體系和模式,如果忽略了在教學過程中對個性特點和審美心理的培養(yǎng)和發(fā)揮,那么教育已經(jīng)失掉了它本身應該具有的活力?!巴?,許多人看不出黃色與美感的區(qū)別,這不能不歸罪于我們審美教育的落后?!?u?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是社會傳遞生產(chǎn)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傳承物質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的重要方式。美術教育則是社會教育活動中培養(yǎng)學習者的藝術觀念和審美趣味、增進學習者的美術知識和訓練其技能的活動。美術教育是培養(yǎng)美術家不可逾越的必要階段。

二、掌握形式美是美術教育的主要任務

《美術》雜志1979年第5期上發(fā)表的《繪畫的形式美》和1981年第3期上發(fā)表的《內容決定形式》兩篇文章,集中地反映了吳冠中在幾十年中對藝術實踐和對美術教育的長期思考:“形式規(guī)律是造型藝術的基本規(guī)律,形式美是美術作品成敗的決定因素,形式美有其獨立的科學規(guī)律,強調形式美是美術院校的主食,是美術教學的主要內容。造型藝術是形式的科學、是運用形式這一惟一的手段來為人民服務的,要專門講形式,要大講特講……”他認為:“作為一個畫家,自己工作的主要方向是形式,不是不要思想,不要內容,而是思想、內容、意境都結合在形式的骨髓之中,它們隨著形式的誕生而誕生,也隨著形式的破壞而消失。”因此,他得出結論:“內容不宜決定形式,它利用形式、要求形式、向形式求愛,但不能施行夫唱婦隨的夫權主義。”他進一步指出:“如果作者的情緒和感受,甚至形式本身也就是造型藝術的內容,那么形式是不是內容決定的問題我是無意去探究的,但愿我們不再認為惟故事、情節(jié)一類才算是內容,并以此來決定形式、命令形式為之圖解,這對美術工作者是致命的災難,它毀滅美術!”

形式美即為美術教學的主要內容?!懊佬g教學,應該講美的規(guī)律、美的性質、形式法則。”?v?“美術教師主要是教美之術,講授形式美的規(guī)律與法則。筆者認為形式美是美術教學的主要內容,描畫對象的能力只是繪畫手法之一,它始終是輔助捕捉美感的手段,居于從屬地位。而如何認識、理解對象的美感,分析、并掌握構成其美的形式因素,應是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美術院校學生的主食。”?w?美術作品的內容好固然重要,但若無新穎的形式和成熟的表現(xiàn)技巧,即便內容再好也會蒼白無力,無法打動觀眾。

重視繪畫中的意境,但意境往往結合在形式之中,首先要通過形式才能體現(xiàn),“美不美的關鍵存在于形式之中,形式如何能美,有它自己的規(guī)律。畫得‘像’了不一定就美。美和‘像’并不是一碼事 ?!敝鲝堄美L畫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視覺居于一切感官的首位,造型之妙就怕看不出來,如果能看出來,就能夠畫出來?!敝挥邢日J識自然對象的美之所在,仔細分析其形成之因素,然后認真捕捉這一因素,突出表現(xiàn)這一因素,畫面才能明顯呈現(xiàn)其對象之美感。因此說,“畫家的‘慧眼’遠比其‘巧手’更珍貴”。?x?造型藝術當然需要描摹客觀物象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著眼于觀察認識對象的形式美,要練出能捕捉、表達這種形式感的能力。面對自然對象,“關鍵問題是能否敏銳地捕捉對象的美”。?y?“構圖問題是畫面安排的形式問題。”???構圖“首先要重視形式,探討形式美的獨立性和科學性”。???

重表現(xiàn)是首要的教學法則。重視表現(xiàn)并非輕視描寫的基本功,強調苦學、苦練,但掌握技術和技巧并非目的,一切描寫的技術和技巧都要服從于藝術表現(xiàn),表現(xiàn)是一個綱領,而描寫是輔助手段?!皩W習如何表達對象之形貌,其法有限; 而如何表達對象之美感,其道無窮,因關系著作者的審美觀之發(fā)展。”???

吳冠中的另一條教學原則是重感受、重感覺和直覺,包括錯覺和直接經(jīng)驗,因為藝術家審美直覺的敏銳性、豐富性、深刻性與否,直接決定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質量?!懊朗且环N感覺?!?“感覺中夾雜著錯覺。錯覺者,帶著感情之眼所見之美之形態(tài)也?!???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一定要“有感而發(fā)”,這個“感”就是感受、感覺和審美直覺。而藝術家審美直覺的敏銳性、豐富性、深刻性,對其作品的創(chuàng)作質量都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離開火熱的生活,關起門來“閉門造車”,是找不到藝術感覺的?!安煌母杏X催生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忠于情則法無定型。”???這正是由造型藝術把握客觀事物的獨特性所決定的。正是由于藝術家的審美直覺,是以早已積淀了與審美對象有關的感性經(jīng)驗和理性認識為基礎的,是最敏銳、最鮮活的,往往能直接切入事物的本質。也由于敏感與激情才引發(fā)了錯覺。錯覺之母是感覺,感覺之母是感性。因此,在教學中啟發(fā)學生激活自己的感性和想象,用擬人化、移情法來引導學生觀察和表現(xiàn)客觀對象,這樣由我及物、由物及物、由物及我,達到物我合一,在主體與客體的雙向交流中努力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xiàn)

三、“因材自教”是美術教育的重要原則

吳冠中的另一條重要教學原則是注重學生藝術個性的培養(yǎng)。藝術個性的鮮明性和獨特性是每個藝術家成就藝術風格的前提和條件,“務必從自己的獨特感受出發(fā),創(chuàng)造能表達這種獨特感受的畫法”。???啟發(fā)學生如何去發(fā)現(xiàn)和挖掘自己的藝術個性,并去強化它,逐步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表現(xiàn)風格。美術教育因其特性,必須首先承認學生是有獨立人格的、能動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它要求教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相信學生具有積極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所以,現(xiàn)代美術教育是對傳統(tǒng)教育中不利因素的摒棄,是教育理念與實踐不斷發(fā)展的結果。

人才的教育是以教學內容的穩(wěn)定性和中一性為基本出發(fā)點,以知識的記憶和復現(xiàn)為基本目標的。但是,教學不能僅限于傳授知識,因為知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不過是滄海一粟,遠不能滿足學生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教學應注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知識更新。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在技能技巧訓練中,不框定模式和風格,引導學生多探索、多研究,注重學生個性的發(fā)揮,“因材自教”,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四、啟示

明確的教學目的是美術教育成功與否的保障。美術教育的目的不僅僅限于培養(yǎng)藝術家,也在于培養(yǎng)廣大民眾的審美鑒賞能力,提高整體的文化品位與素質修養(yǎng)。美術教育是培養(yǎng)人視覺經(jīng)驗最為有效的手段,是指向人的價值和素質的教育,相對于理性教育,它又側重于感性教育和情感升華。???

美術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感性能力放在核心地位,簡單的知識學習無法獲得感性能力,只有通過引發(fā)、激勵,積極地感受和體驗自我與外在客體的交流,積累經(jīng)驗,才能促成美術特有的思維和藝術認識論,獲得審美與美術實踐能力。一味地的技法訓練,是將手段與目的混淆。美術教育的過程,更是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陶冶高尚審美情操、完善人格的過程。

美術教育是藝術個性的啟發(fā)和培養(yǎng)過程,學習過程中依循個人的藝術氣質和審美愛好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實踐,才可能形成藝術風格和藝術追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在教師主導作用下確立的,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 “因材自教”,把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技能和所學的新內容以及情感價值觀、審美觀自然地融會到一起。

只有堅守與自律,藝術才能作為人類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長足發(fā)展下去。作為藝術的教育機構,藝術學院更應當在根本上秉持此理。美育是人類用社會實踐所創(chuàng)造的美來進行自身建設的一種手段,不同于藝術教育,但藝術教育是美育最基本、最有效,也最具可操作性的方面。

[注釋]

?q??r?林風眠:《致全國藝術界書》,《林風眠研究文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s?周玉明:《吳冠中:晚年風景》。

?t??v?《遠離美術――許宏泉訪談》,《美術論壇》,2004年第2期。

?u?《油畫之美》,《吳冠中文集》,第344~345頁。

?w??x??y???????吳冠中:《東尋西找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吳冠中:《吳冠中談美》,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吳冠中:《我讀石濤畫語錄》,榮寶齋出版社2004年版。

篇2

關鍵詞:生活教育;六大解放;美術活動;運用

《綱要》中指出:“幼兒美術教育是幼兒的一種體驗表達活動,是學前兒童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引導幼兒感受美、表現(xiàn)美并創(chuàng)造美的特殊藝術活動。”幼兒美術教育在幼兒園教學工作中屬于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開發(fā)幼兒智力、培養(yǎng)其良好個性、發(fā)展生活學習中的觀察力、想象力、執(zhí)行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幼兒的美術教育活動,通過開展有效的美術活動,來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fā)展。那么,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fā)展呢?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六大解放”等教育思想對幼兒園美術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應結合教育實踐,把陶行知教育思想靈活、巧妙地運用到美術教育當中,從而提升和發(fā)展幼兒各方面的能力。

1將美術教育融入生活,激發(fā)幼兒對美術活動的關注和興趣

陶行知提出:“在生活中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苯逃褪巧?,而生活就是藝術的源泉。新《綱要》也明確提出幼兒園教育應該結合生活、將課程生活化的觀點。由此可見,幼兒園美術教育應回歸幼兒生活。

1.1教育內容貼近幼兒生活

幼兒園美術教育內容要適合幼兒,我們應該盡可能多地從幼兒角度出發(fā),了解他們的興趣和需求。在選擇、創(chuàng)設美術活動內容時,盡可能多地選擇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并且貼近幼兒生活、能將幼兒帶入體驗情境,這樣他們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行動的積極性就能夠被激發(fā)出來。并通過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表現(xiàn),找出他們的興趣點,個性化的鼓勵他們發(fā)揮想象、積極創(chuàng)作,從而達到計劃活動時的理想成效。

1.2提供生活化的美術材料

藝術源于生活,進行美術活動的材料可以是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動物、家庭中的生活用品、廢棄物品等,將這些物品進行重新設計和利用,就可以直接用于美術教育。如我們可以用樹葉進行樹葉拼貼畫、用廢舊瓶子制作小汽車、用稻草制作草編娃娃等等。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利用幼兒身邊的各種美術教育資源和材料,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術教育活動,不斷豐富幼兒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的途徑,讓幼兒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

1.3創(chuàng)建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境

美術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環(huán)境熏陶,我們應為幼兒設計和提供生活化的環(huán)境,從而增加幼兒美術教育的形式,使幼兒感受美術帶來的愉悅。如在開展美術活動時,我們一方面可以運用實物、圖片的收集和展示,另一方面可以結合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幼兒建立體驗感強、有趣味的生活化教學場景,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進步、自然而然的主動學習。

1.4帶領幼兒走進生活

美術不僅是與家庭生活的聯(lián)系,其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聯(lián)系。幼兒創(chuàng)作的基礎主要就是生活經(jīng)驗,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充分的帶到創(chuàng)造中,就為創(chuàng)作作品的個性化建立了基礎。因此,我們應多帶領幼兒出去,讓他們親自去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尋找、發(fā)現(xiàn)和體驗生活中的美好。如看看多變的天空、生命力頑強的小草,撿撿樹葉、聞聞小花,觀察小動物等等。

2教、學、做合一,引領幼兒個性化發(fā)展

陶行知主張“教學做合一”,強調實踐是獲取知識的途徑。美術活動應該將重心建立在生活上,讓幼兒加強實踐,在教中學,學中學,做中學,從而提高幼兒生活實踐的能力。如在小班美術活動《送給媽媽的禮物》中,先出示了許多不同造型的小包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欣賞、了解小包的主要特點。接著,我一邊仔細的講解、一邊親自展示制作小包的過程,這就是教師在做中教。然后在引導幼兒動手操作的時候,啟發(fā)幼兒思考:怎樣設計出有自己特色、與眾不同的小包。幼兒們先是思考,然后一邊做、一邊想,這就是一個即有思想又有行動的做中學的過程。做到這樣的教、學、做合一,在最后作品展示時,就能呈現(xiàn)出許多非常富有創(chuàng)意和個性的小包。

3因材施教

根據(jù)幼兒不同的表現(xiàn)進行個性化的教育,提高各自的能力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幼兒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在美術活動中,我們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差異。根據(jù)每個幼兒的能力水平和學習特點“因材施教”,促進不同能力水平幼兒獲得不同層次的提高。在教學方法上,可根據(jù)幼兒的能力水平和接受能力進行差異教學,使每個幼兒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fā)展;在材料投放上,要提供相應層次水平的操作材料,滿足每個幼兒不同的需要;在指導方式和要求上,也應不同,使每個幼兒的能力水平都能得到相應的提高,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4“六大解放”,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

篇3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幼兒美術教育受到全國的從新審視,蒙氏教育是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的名字命名的,作為幼兒教育最先進、最科學、最完善的學科受到西方乃至世界的推廣被益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兒教育”。蒙臺梭利是意大利歐洲新教育運動卓越的教育家,是蒙臺梭利教育理論的提出者,通過她多年的觀察、實驗創(chuàng)立了一整套具有獨特見解和實用價值的幼兒教育理論,改理論被世界各國幼兒較為廣泛學習與見解,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具有與生俱來的潛力,兒童具有吸收性,及兒童具有“形成”性,兒童雖然對外界環(huán)境不具備接受能力,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動,但可以通過無意識的“吸收”逐漸“形成”意識的心理活動,直到具有記憶理解思維能力。

蒙臺梭利教育思想是比較先進、科學、完善的教育體系簡單總結以下幾方面:一是蒙氏教育非常注重兒童早期智力開發(f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反對填鴨式教學。二是充分的教具提供,通過感官教育,提倡一種“不“教”的教育理念,在教具上設計適合孩子的生長環(huán)境,誘發(fā)兒童主動學習。三是根據(jù)不同的成長階段,混齡教育,如0~6歲兒童對不同事物的偏好,科學地把握兒童的“敏感期”教育。四是蒙氏教育還提倡“親子教育”,孩子的教育不知限于學校還有加長及整個社會的教育等。蒙氏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我國幼兒教育學習的地方特別是我國幼兒美術教育的學習與借鑒。

二、蒙氏教育思想對我國兒童美術教育的啟示

1. 蒙氏教育提倡兒童為“中心”反填鴨式教學。蒙氏教育思想早在20世紀初就進入我國,隨著全國素質教育改革,全國掀起“蒙熱”。在我國,特別是美術教育深受蒙氏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習和借鑒蒙氏教育思想觀念,但是沒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的精髓。在我國的兒童美術教育中,學科教學比較單一基本一個模式,填鴨式的教學依然存在,工具性的美術悄然盛行“成人的思維。概念化的表達、整齊劃一的作品、看不到兒童本身的感受及獨特的表現(xiàn),有人稱中國的兒童美術教育:“兒童不在的兒童畫”。蒙氏原則提出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我國的兒童美術教育中由于長期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教材-幼兒,很少給兒童發(fā)展的空間。

2. 教具的教育,提倡“不‘教’”的教育理念。由于我國的兒童家長、老師的關愛經(jīng)?!皡f(xié)助”兒童做功課等,在我國很多家長和教師都反映兒童動手、創(chuàng)造能力弱,缺乏自主性及獨立性,而為幼兒提供的教具則成為擺設,蒙氏教具采用特殊的排序、比較、分類等方式使兒童在“學習中自行發(fā)現(xiàn)錯誤,引導兒童自行糾正錯誤、自我進行教育等,蒙氏教具在教具設計上都是從實際生活創(chuàng)造,教育的基礎而設計如:系衣帶、扣扣子等等讓兒童為以后獨立生活做準備,而我國的美術教育雖然也從中學習和借鑒了蒙氏教具的教法,但很大程度上還是只是模擬沒有真正做到為適應中國兒童美術教育“自由”發(fā)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做合理的設計,而我國較注重墻面擺設,沒有從感官上正確判斷教具的作用,我國幼兒教師無論從量、質上都很欠缺,她還指出教育要同人類學、實驗心理學理論方法及實驗相結合等這種結合應體現(xiàn)在教師身上,用蒙臺梭利教師準則來衡量我國的幼兒教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反思,專業(yè)性的幼兒教師對孩子的心靈情感要有深刻的了解認識,對孩子心理發(fā)展的情況了如指掌,才能給予孩子適性、適時的協(xié)助與指導。而我國幼兒教師之注重表面的“教”而沒有以學生全面人格發(fā)展只是單一的教授。我國兒童美術教育體顯的“無規(guī)矩才能成“方圓”強調兒童自然表達自由創(chuàng)造及技巧訓練二者的關系,是發(fā)自內心內在需要的自主活動,美術教育真正的目標就是體顯兒童為主自然想象、創(chuàng)作內在的潛力量等,兒童美術教育不等同于其他學科的教育,它是一門開創(chuàng)性、審美性、開智性等藝術學科,真正體現(xiàn)個性發(fā)展,讓兒童做主體,給兒童充分自由、創(chuàng)造、熱情引導他們自信表達、創(chuàng)作、感受體驗,使教學達到“不教而教”,讓兒童發(fā)自內心的喜歡美術,讓孩子全面真正體現(xiàn)出兒童美術對兒童身心發(fā)展所具有的表征價值及促進價值。

3. 兒童的“敏感期”教育。蒙氏思想提出的“敏感期”教養(yǎng)重點,首先尊重還在為有能力的個體,細心觀察敏感期的出現(xiàn)。其次布置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嘗試。最后適時協(xié)助而不干預。如0~6歲的兒童對不同事物的偏好“敏感期”而給予適切的學習。采取混齡式教學,使不同年齡得孩子相互模仿、學習,養(yǎng)成兒童樂于助人的行為。在學具的設計上適合兒童操作,讓兒童成為教育的主體,在我國幼兒美術教育中也嘗試著發(fā)覺兒童的“敏感期”,由于幼師及家長忽略周圍環(huán)境中細小的事物,會影響兒童心智運作和心理反應,甚至會產(chǎn)生好惡或感受,我國的幼兒教育理念、教學方法還是重模仿、輕創(chuàng)作;重形似,輕神似;重技巧,輕構思;重結果,輕過程;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往往忽視兒童在藝術教育活動中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審美性、表現(xiàn)性及個性發(fā)展等,背離了兒童階段美術教育的真正意義。

4. 蒙氏思想提倡親子教育。蒙氏教育提倡親子教育,主張“能者為師,互助尊重,堅持真理,尊重科學和整理。親子教育提倡父母可以同兒童一起上課,不僅能增加親子感情,還能使家長學習到先進的教育理念及教學方式。我國的幼兒教育雖也再實施親子教育,但過分的溺愛使得幼兒依賴性強,缺少獨立性思考,阻礙了兒童自主個性發(fā)展等,親子教育并不是替代孩子成長,而是父母自身素質的提高及完善,幫助父母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以積極主動、平等的態(tài)度與孩子溝通、互助等,有助于兒童健康成長及發(fā)展。

篇4

一、課外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課外美術培訓班中,一些教師為了得到社會和家長對自己教學成果的肯定,在教學中對學生的作品進行修改,有的甚至改變了學生對作品創(chuàng)作的初衷。在一個課外美術培訓班中,出現(xiàn)了每個學生的作畫風格相同,學生與教師的作畫風格相同的現(xiàn)象,學生隨著教師的不同變換著自己的作畫風格。在課外美術班中,有的是以升學為目的開辦的課外美術培訓班。這些課外美術培訓班的教師大多數(shù)是在校的美術專業(yè)的本科生 (以一、二、三年級為主),利用課余時間在培訓班中兼職。首先,在校大學生大多數(shù)沒有教學經(jīng)驗,也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學理念。其次,由于他們是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備課。在教學中,他們雖然年輕擁有激情和親和力,但是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好的教師應該有足夠的教學經(jīng)驗和自己的教學理念,激情和親和力是遠遠不夠的。

現(xiàn)代課外美術教育是“技術教育”還是“藝術教育”值得我們思考。筆者認為,現(xiàn)在的課外美術教育是在走極端,追求出新,不注重傳統(tǒng)技法和知識的傳授,一味以追求快速出效果。部分教師和家長陷入一種誤區(qū),過于重視模仿和強調技能、技巧的練習,以成人的眼光評價學生的作品。在課外美術培訓班中,美術教師采用古老的教學模式———臨摹。學生則順從或逆反地被動接受著美術技法,從而出現(xiàn)了模仿的“像”的“天才”學生和麻木的教學者。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美術教育的發(fā)展,也違背了美術教育的真正目的。以至于有部分家長認為:課外美術教育只是訓練學生畫畫的技能的地方。但事實證明,現(xiàn)在很多的課外美術教育場所都是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的篩選和驗證的。

二、對課外美術教育體系未來發(fā)展方向的思考

1.教師的教育智慧

在課外美術教學中,有的教師自身專業(yè)水平和知識結構就不夠;有的教師是剛畢業(yè)或未畢業(yè)的學生,他們畫畫很棒,但缺乏循序漸進的教學能力,不知如何把較難的東西用淺顯的話講出來;而有的教師則來自某中小學,只不過把課內的東西搬到了課外等等。在課外美術教育中,大部分家長還是希望把孩子托付給一個好老師,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自主、多樣、靈活地開展常規(guī)教學,正確處理課外美術教學和課堂美術教學的關系。教師在課外美術教學活動中,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美術知識與技能掌握的實際情況以及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來安排與設計,這樣才能為學生所接受,從而發(fā)展他們的美術特長和審美能力。運用繪畫、工藝、雕塑等多種表現(xiàn)技巧,引導學生從美術的角度認識生活、表現(xiàn)生活、熱愛生活,提高美的鑒賞力和表現(xiàn)力,激發(fā)和保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活躍、有親和力,并在此基礎上使孩子們體驗到美術課的愉悅和情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參觀、欣賞、體驗、繪畫、創(chuàng)作等途徑,啟發(fā)、認識、產(chǎn)生靈感,鍛煉學生的耐力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xiàn)寓教于樂。通過美術教育來發(fā)掘潛力、完善人格、體驗別樣的成功、別樣的樂趣,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

2.教學成果的定位

現(xiàn)行的課外美術教育以比賽獲獎檢驗成果,這就出現(xiàn)了很多不乏商業(yè)性較濃的比賽,隨之就出現(xiàn)了很多的培訓中心單單以學生的獲獎證書來證明和展現(xiàn)自己的教學成果。在中小學課外美術班中,大多數(shù)學生是 6- 15歲,而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極強,他們的作品充滿了情趣和想象力,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他們對生活的感受,每一幅作品都有作畫者的特質。但是,由于各種比賽的出現(xiàn),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家長的經(jīng)濟負擔,也影響了正常的教學活動,使許多的教師、家長為了學生獲得“一紙證書”而一味地追求作品的像,少了藝術中的意象,注重技法忽略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美術教育應該是鍛煉心智、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涵養(yǎng)和情感的一種手段,家長和教師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我空間,讓他們去感受生活、體驗大自然,肯定自己的想象力,養(yǎng)成獨立創(chuàng)作的習慣。在美術教學中,最大的收獲和成果不在于作品,而是學生的作品有沒有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篇5

關鍵詞:美術教學;研究型課型;形象思維法;抽象概括

一 研究型課型

研究可以打開學生思路,活躍情緒,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把創(chuàng)造思維變成畫面。在教學中不要一味的壓制、批評、譏笑諷刺學生,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寬松、更加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使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創(chuàng)造力得到更加充分的發(fā)揮,培養(yǎng)出一批批自信、自重、自強、勇于進取、有創(chuàng)造活力的新世紀實用人才。

在美術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研究和形象思維法,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科技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受到空前重視,并被認為是開發(fā)智力,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重要途徑。科技發(fā)展史表明世界上許多大科學家的發(fā)現(xiàn)往往得力于形象思維的啟迪。例如:牛頓就是受到蘋果落地啟發(fā),聯(lián)想到地球的萬有吸引力;阿基米德就是從澡盆中溢出的水,想出了浮力定律;門捷列夫從夢境中悟出了化學元素表的排列方式。而美術教育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則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術教育一般都是用圖形作為視覺傳達的信息,偏向于形象思維,所以啟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是非常有意義和可貴的。我國的美術教育雖然在教學大綱中有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要求,但長期以來在教學中表現(xiàn)得并不十分突出,那么怎樣在美術教學中體現(xiàn)出創(chuàng)新思維呢?以下就我自己的一些經(jīng)驗談幾點看法。綜合運用研究型課型,形象思維法和抽象思維法有助子促進大腦兩半球功能平衡協(xié)作發(fā)展,能大大提高學習能力和效率。

(1)美術教學研究課含義

所謂研究主要是用直觀形象和表象解決問題的思維。其特點是具體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躍性。形象思維的基本單位是表象。它是用表象來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過程。當人利用他已有的表象解決問題時,或借助于表象進行聯(lián)想、想象,通過抽象概括構成一幅新形象時,這種思維過程就是形象思維。所以,利用表象進行思維活動、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形象思維法。例如,一個人要外出,他要考慮環(huán)境、氣候、交通工具等情況,分析比較走什么路線最佳,帶什么衣物合適,這種利用表象進行的思維就是形象思維。在文學作品中典型形象的創(chuàng)造,畫家繪畫,建筑師設計規(guī)劃建筑藍圖等也是形象思維的結果。在學習中,不管哪一學科,不管是多么抽象的內容,如果得不到形象的支持,如果沒有形象思維的參與,都很難順利進行。所以我們學習各門課程時,既要運用抽象思維法,也要運用形象思維法。

(2)形象思維的形式

形象思維不僅以具體表象為材料,而且也離不開鮮明生動語言的參與。形象思維分為初級形式和高級形式兩種。初級形式稱為具體形象思維,就是主要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的聯(lián)想來進行的思維。高級形式的形象思維就是言語形象思維,它是借助鮮明生動的語言表征,以形成具體的形象或表象來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往往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其主要的心理成分是聯(lián)想、表象、想象和情感,但它具有思維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點。言語形象思維的典型表現(xiàn)是藝術思維,它是在大量表象的基礎上,進行高度地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新形象的創(chuàng)造,所以,形象思維也是人類思維的一種高級和復雜的形式。高級復雜的形象思維是對頭腦中的形象進行抽象概括,并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并不總是與語詞緊密聯(lián)系,未必進行充分的語言描述。但是,它比概念概括有著較大的穩(wěn)定性、整體陛,而且更加具體、更加豐富,因為概念概括要舍棄非本質的特征,而形象概括則常包容著豐富的細節(jié)??茖W家、文學藝術家、技術專家常常將形象概括與概念概括相結合,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成果或新的形象。形象思維作為人類的高級思維形式,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經(jīng)常被運用。

二 研究型課型是美術教學的高級形式

所謂研究型課型,是在美術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想象力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成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與形象思維的過程是一致的。林崇德教授說:“想象就是形象思維?!北本煼洞髮W公共課教材《心理學》中也寫到“想象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毕胂笫切蜗笏季S的高級形式,具有形象性、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和高度概括性等特點。欣賞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基本法則等理論問題的講解,一定要在實例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防止在非常有限的課堂上,花太多的時間去集中講授理論知識。美術欣賞是一種陶冶人的情操的活動,是一種美的享受,學生接受美的教育也應是完全出于內心的自愿。

在賞析美術作品的同時,能針對當?shù)氐囊恍┪幕F(xiàn)象或其它范例加以評論和闡述,這有利于學生對藝術的本質特征加深領悟。比如,我講授雕塑與環(huán)境的關系時,就拿我縣的兩尊“馬良”雕塑為例,作了一個鮮明的對照。馬良是童話人物,把它放在兒童公園空曠的草地上,顯得那么可親可愛;而龍峰廣場的馬良雕塑,在高大的商業(yè)建筑群下,就顯得那么小氣。但是,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追求課堂氣氛,講一些與作品欣賞無關的故事和笑話,則是不可取的。

想象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它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以實踐經(jīng)驗和知識為基礎。想象的內容和水平受社會歷史條件和生活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如“齊天大圣”有七十二般變化,但每一種變化都沒有超越當時科學發(fā)展和時代水平。正像俄國大文豪高爾基說的那樣:“想象在其本質也是對于世界的思維,但主要的是用形象來思想,是一種‘藝術的思維’。

想象在認識活動、學習過程和社會實踐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想象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想象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彼?6歲時曾問自己:“如果有人追上光速,將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币院笏衷O想:“一個人在自由下落的升降機中,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就是這些想象推動他去探索科學知識的奧妙,緊張地開展研究工作,終于創(chuàng)立了相對論學說,獲得諾貝爾獎,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這段事例充分說明了想象在認識和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貝弗里奇說:“事實和設想本身是死的東西,是想象力賦予它們生命?!彼杂腥苏J為客觀事實和知識好比空氣,想象力就是翅膀。只有兩方面結合,智力才能如矯健的雄鷹,翱翔萬里,以探索無限的宇宙,搜索一切知識寶庫想象力是智力活動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重要條件。學生在學習中,也伴隨著想象活動。學生學習語文、美術、地理、歷史、音樂等社會學科要有許多情景,政治、經(jīng)濟狀況和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和音響,容貌等形象;學習自然科學,如數(shù)學、生物、物理等也離不開圖表、構造圖等,因此,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需要調動豐富的想象力。所以,想象是學生搞好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每個想騰飛的人都應該重視培養(yǎng)發(fā)展想象力這個翅膀。還可以提供一些構圖、造型、色彩以及表現(xiàn)形式方面的幫助。例如水彩畫創(chuàng)作,我找來一些大師的名作。如:丟勒的《兔》;透納的《凱威來城堡》;查理士、迪瑪斯的《蘋果與綠色玻璃杯》等;供學生參考。同時又要求不要盲目照搬或臨摹,要借鑒別人的優(yōu)點,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潛能,完成一副具有高師學生特點的作品。

提問討論。討論是學生之間相互啟發(fā)、相互激勵、進行聯(lián)想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可以提出有關討論的問題,就把主動權教給學生,讓其互相交流想法,對草圖進行批評和建議,不僅可以開拓思路、激發(fā)新的靈感,而且能夠深化作品立意,逐步確立自己的創(chuàng)作構思或構圖。

三 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如果我們在美術學科教學中堅持以大綱為指導,遵循教學的實踐性、直觀性、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的學科特點,我們就可以做到,培養(yǎng)有審美情趣、積極向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材。

首先,堅持寫生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大一年級靜物寫生,大二年級風景寫生,大三年級人物寫生,使學生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了解了景、物、人的自然形態(tài)、結構、比例、透視,這種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各學科教學中,能夠準確地、敏銳的、快速的記下事物的典型特征。不少學生反映,形象思維能力強的同學,在其它課上占據(jù)優(yōu)勢。

其次,堅持臨摹與創(chuàng)作結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人的想象力培養(yǎng)是多種途徑的,美術課上形象思維的創(chuàng)作活動,使學生積極的想,主動的想,培養(yǎng)了勇于探求的精神,這同樣在各科教學中顯示重要作用,如數(shù)學中的幾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形成立體感。化學要使學生形成粒子概念,就必須誘導學生通過宏觀現(xiàn)象來想象和認識微觀粒子運動變化及其結構的情況等等,事實說明,藝術思維,科學思維之間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聯(lián)系,這相互之間的作用力,進一步促進學生探索成功的奧秘。

再次,堅持發(fā)散思維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藝術學科的教學中,作業(yè)也好,作品也好,不可能只有一個答案,也不因智商高低而決定優(yōu)劣,正是具有這種優(yōu)勢,促進了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進行,發(fā)散性思維使人思維活躍,浮想聯(lián)翩,心腦開闊,情緒樂觀,在這種思維活動中,伴隨著創(chuàng)造奇跡的出現(xià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美育是以一系列獨特的教育手段觸及人的情感的深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敝灰覀儓猿钟冒l(fā)散思維的手段訓練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顯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美術教育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是中國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更是當代教師的歷史使命?;A教育課程改革既向美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又給我們學校美術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教師只有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掌握新的研究型課型,提高自身的師德素養(yǎng)和業(yè)務水平,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

篇6

關鍵詞:專業(yè)教師 ?美術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建設的發(fā)展,高等美術教育成為近年來的“熱門”專業(yè),招生規(guī)模的擴增,不少地方出現(xiàn)招生名額與報考人數(shù)相持不平的狀況,這使得擇優(yōu)選材的原則在這種狀況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生源的整體素質呈下降趨勢。特別是一部分文化課成績不理想、藝術天賦較低的學生,把希望寄托在美術專業(yè)的大門上。由于報考普通大學無望,走學美術之路成為眾多考生加盟美術隊伍的動因。通過高考前的美術補習班、考前強化班等短、平、快的專業(yè)培訓,成為眾多高考考生的選擇。在新形勢下切實加強和改進高校美術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現(xiàn)實意義。由于專業(yè)教師與美術生之間的特殊關系以及專業(yè)教師對美術生的影響力,如何發(fā)揮專業(yè)教師在高校美術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高校美術生培養(yǎng)及養(yǎng)成良好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的關鍵。

我國古代教育家就提出了“為人師表”的思想,專業(yè)教師應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作為高校美術生有著其專業(yè)特殊性,其學科特點及課程設置,給高校美術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時空難度。如課程設置是單課獨進、住宿相對不集中、無相對固定的教室、實習實訓課程較多等等實際困難,所有這些給高校美術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專業(yè)教師在高校美術生教育中的特殊性,一是在專業(yè)知識上引導學生向縱深方向發(fā)展,二是在人品、素養(yǎng)上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因此,發(fā)揮專業(yè)教師教書育人的作用對美術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積極現(xiàn)實的意義。

一、全面認識專業(yè)教師在高校美術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專業(yè)教師是美術生日常生活、學習中最親的人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對于高校美術生而言,專業(yè)教師不僅是他們的學業(yè)的指導者,更是今后從事專業(yè)工作的引路人,這就決定了專業(yè)教師在高校美術生思想政治培養(yǎng)中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在對高校美術生加強業(yè)務指導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他們自身成長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和專業(yè)教師們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近年來,高校美術生的數(shù)量激增,品學兼優(yōu)者雖大有人在,但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由于美術專業(yè)的特殊性,從事美術專業(yè)的學生往往不大重視文化課的學習,再加上某些院校招生體制的不平衡性,導致了部分考生僅僅是憑專業(yè)水平較高就直接考入了高等院校,甚至還有不少非美術專業(yè)學生,通過高考前的美術補習班考入了高校美術專業(yè)。這就不免存在著一些潛在的思想問題,如一部分人專業(yè)水平不高、文化科成績不理想、道德水平不高等等,這些問題都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同時,德育專干、思想政治理論課等傳統(tǒng)教學,以及專職輔導員的配備人數(shù)上,在高校美術生的教育教學中,顯得蒼白無力。由于專業(yè)課程設置的特殊性,專業(yè)教師是高校美術生心目中最親近的人、最信服的人,發(fā)揮專業(yè)教師在高校美術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無疑是一條最有效的教育途徑。專業(yè)教師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不僅要授業(yè)解惑,更要從思想、道德、精神品格上關懷每一個學生。

(二)專業(yè)教師是高校美術生受感染最深的人

人的行為舉止大半是模仿得來的。對于學生,教師的人格、治學態(tài)度等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健全人格、學術道德、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既來自于專業(yè)教師的言傳身教,也受到周圍大環(huán)境的影響。高校美術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特殊群體,在強調大學生共性要求的同時,也要注重他們的個性發(fā)展。高校美術生在讀書期間與專業(yè)教師相處時間長、交流多,因此專業(yè)教師的一言一行將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美術生的成才成長。為確保高校美術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學生培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在開展高校美術生思想教育過程中,積極參考專業(yè)教師的意見、建議,讓專業(yè)教師廣泛參與高校美術生得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二、注重發(fā)揮專業(yè)教師在高校美術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篇7

(一)夸美紐斯

楊·阿姆斯·夸美紐斯(Johann,Amos 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資產(chǎn)階級教育理論的奠基者之一。著有教育學巨著《大教學論》(1632年)、學前教育專著《母育學校》(1632年)等。他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會”會員家庭。12歲失去雙親,中斷了學習生活。16歲由兄弟會資助進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學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會選送到德國的赫爾博恩(Herborn)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由于時代背景的影響,在夸美紐斯的教育論著中存在許多宗教痕跡,即。

(二)《母育學校》簡介

1632年,夸美紐斯出版了《母育學?!芬粫?,在人類史上首次制定了6歲以下兒童詳細的教育大綱,這是他的偉大功績之一??涿兰~斯認為,父母是兒童們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初級階段,特別是母親對孩子的教育負有特殊的責任和義務。兒童應當比金銀珠寶還要珍貴,兒童是一面鏡子,使我們不忘謙遜、和藹、仁慈、協(xié)調等美德。在《母育學校》里,夸美紐斯遵循兒童的自然性原則,認為教育內容應由簡到繁,進行百科全書式的教育,并注重看、聽、知覺方面的發(fā)展,以及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同時他對兒童的道德培養(yǎng)極為重視,內容有12項之多,由飲食起居一直到宗教禮儀,要求合理得當?!赌赣龑W校》是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統(tǒng)論述學前教育的專著。他的教育活動和教育著作都是為了讓舊的學校的崩潰與新的學校的設立同時進行。因此,夸美紐斯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稱為偉大的教育改革家[3]。

二、夸美紐斯的學前教育思想

夸美紐斯認為,父母是兒童們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初級階段,因此,在兒童六歲之前,應該在家庭教育之中獲得一個健康的體魄,并且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德。

(一)尊重和關愛兒童

夸美紐斯認為,兒童是未來社會的成員,教育好兒童可以使國家富強,社會得到改造??涿兰~斯在《母育學校》中將兒童比作比金銀珠寶還要珍貴的“無價之寶——上帝的靈魂”[4]。并警告那些欺負兒童的人,要他們像尊敬基督那樣尊敬幼兒,要嚴厲譴責、懲處那些虐待兒童的人。其次,他從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出發(fā),把兒童比作種子、嫩芽等,認為如果要將兒童培養(yǎng)成為有用的人,就必須在他身心形成的最早階段就開始教育。他說:“任何人在幼年時代播下什么樣的種子,那他老年就要收獲那樣的果實”。[5]他借用自然界動植物成長的規(guī)律比喻說:“一棵老樹的枝干具有什么樣的性質(傾向),從其生長之初期就必須使之這樣來形成……”[6]所以,“人在其身心最早形成的階段中,就應該這樣來塑造a”[7]。為此,夸美紐斯呼吁成人承擔起孩子的教育責任。他指出,人比其他動物更高尚,成人不僅要關注兒童的身體健康,更要注意兒童精神和心智的健康發(fā)展,真正做到既養(yǎng)又教,充分展現(xiàn)了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學前教育的重要意義。學前教育需要重拾對兒童的愛與尊重,刻不容緩。如果幼兒教師內心缺乏對兒童基本的愛與尊重,只剩下“教學任務”和“教學成績”,那么就不是真正的教育,這些教育者就不是真正合格的教育者,不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二)注重幼兒體質的健康

在體育方面,夸美紐斯對兒童的飲食、衛(wèi)生保健、生活和活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觀點和看法??涿兰~斯引用一位作家的忠告:“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體。”?;叵氘斀裆鐣?,曾經(jīng)看到這樣一則報道,南京4歲男孩何宜德在美國暴雪天氣中裸跑迎接新年的視頻爆紅網(wǎng)絡,“鷹爸”何烈勝的極限教育方式引來廣泛議論。4歲孩子尚處于幼兒階段,免疫系統(tǒng)尚不完善,按正常生長發(fā)育,并不適合進行過度的體育鍛煉,適度的體育鍛煉有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但過高強度的訓練則可能會對生長發(fā)育造成負面影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fā)展。

(三)注重幼兒智力的開發(fā)

智育是夸美紐斯幼兒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最全面的一部分。他強調指出:智慧是一切事物的開端。他要求兒童接受百科全書式的教育。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夸美紐斯認為這一時期主要任務是訓練幼兒的外部感覺、觀察力及獲得各類知識,同時發(fā)展語言、思維,為他們以后在初等學校進行系統(tǒng)學習做準備。

夸美紐斯為母育學校制訂的智育計劃包括:自然、光學、天文學、地理學、年代學、歷史學、家務、政治學、辯證法、算術、幾何學、音樂、語言等學科。他在《大教學論》的母育學校中強調:“應當把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當具備的一切知識的種子播植到兒童身上。”[11]夸美紐斯相信,通過這種啟蒙性質的教育,就可以為兒童奠定各門科學知識的最初級的基礎。他還認為,感覺是 知識獲得的主要源泉。夸美紐斯指出:“在這種年齡的時候,施行教導的主要媒介應當是感官的知覺,而視覺又是感覺里面最主要的一個”[12]。他非常重視幼兒的視覺觀察力發(fā)展,建議父母給幼兒看圖畫、房子、花草等,通過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提高兒童的觀察力,同時,為了擴大幼兒視野,還要帶他們到戶外如河邊或田野等觀察大自然。通過這些觀察,豐富兒童的課外知識??涿兰~斯還很重視兒童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他提倡父母應當經(jīng)常與兒童交談,鼓勵兒童與小伙伴們交往,這是發(fā)展語言能力的手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運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使孩子注意力集中,課堂效果才能達到最好。所以他還主張讓兒童在娛樂中學習,鼓勵父母通過故事和寓言發(fā)展兒童的智力。同時,他對兒童的活動方式提出了看法,鼓勵通過游戲的方式使兒童得到鍛煉。

(四)注重幼兒德行的培養(yǎng)

夸美紐斯引用圣經(jīng)上的一句話“成年時還未受到管教的,到老年就會沒有德行。”[13]來說明幼兒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強調必須在幼年生活的頭幾年,就要奠定他們的每種好德行的基礎。他認為德行應該在邪惡未占據(jù)心靈之前早早就教,他強烈譴責了不對兒童進行道德訓練的父母或成人。

在道德教育的內容方面,夸美紐斯強調兒童應學習有關德行的初步知識,包括:節(jié)制、整潔、禮節(jié)、尊敬長輩、誠實、不損害別人、不嫉妒、落落大方和愛勞動等。在上述一系列的品質中,夸美紐斯特別重視節(jié)儉和勤勞等優(yōu)良品質的培養(yǎng)。他認為節(jié)儉和儉樸是健康和生活的基礎,是其他一切品德的根本。[14]

在德育方法上,他認為幼兒時期的學習主要是靠模仿得來的,所以十分強調榜樣的作用,同時,要注意運用教導、師范、訓練、懲罰、表揚等方法。家庭環(huán)境對于兒童的成長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他要求家庭成員的行為應該為兒童樹立良好榜樣,還要營造具有榜樣示范作用的家庭環(huán)境。當兒童愿意模仿良好行為,但又做得不恰當時,應給予及時引導。同時,他指出,兒童的任性實際上并不是孩子缺乏理智,而是父母和成人愚蠢造成的不良后果。因此夸美紐斯十分反對溺愛和放縱孩子。尤其當今社會,孩子從小就受“眾星捧月”式的呵護,往往形成“自我中心化傾向”。父母認為自己已把所有的愛給了孩子,孩子已得到愛的滿足,無需與同伴交往,長此以往,所教育出來的兒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滿足,極少考慮他人感受,不會明辨是非,缺乏責任感。因此,他要求自幼培養(yǎng)兒童的獨立性和紀律觀念,但又不要過于嚴厲。

三、結語

夸美紐斯在《母育學?!分刑岢隽艘粋€相當廣泛的、比較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體系,其論述處處體現(xiàn)了他打破舊的封建教育傳統(tǒng),革新學前教育內容,探索學前教育新方法的創(chuàng)新精神。夸美紐斯的兒童觀,對于當前學前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這是他的偉大貢獻。但由于夸美紐斯處在封建社會瓦解和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受宗教唯心主義世界觀的影響,他所擬定的學前兒童教育綱要,除了有符合科學的、合理的成分外,還有宗教思想成分,我們應當用批判的態(tài)度看待他的理論和觀點。

參考文獻:

[1]成媛.夸美紐斯“泛智論”教育思想及現(xiàn)代啟示[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0(1):70-74.

篇8

關鍵詞 思想教育 美術作品 教育意義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Significance of Art Works

ZHANG Xiaohui

(School of Politics & Administratio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Traditionally, the impression people have 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that it has an orthodox and stylized way to affect people. The way art works spread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ducing and living of human being, but also has a more active and appealing effec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By fully making use of this specific form of education, we would take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a whole new level.

Key words Ideological education; art works;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比起傳統(tǒng)刻板的言傳身教這一思想教育形式,美術作品在人們生活中的思想教育意義稱得上由來已久。它不僅在固定的環(huán)境里、特定的情境下對人施加影響,而且無時無刻不在人類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1 美術作品在思想教育中的感性意義

1.1 美術作品有利于思想的隱性灌輸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準確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使受教育群體在接受教育后不能對思想內涵充分消化理解,進而會形成片面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美術作品在形式上給予人的感覺、影響和思想教育更加直接和生動,相對課堂上的顯性灌輸教育,美術作品在形式上更加溫和,為思想教育錦上添花。

1.2 美術作品有利于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

相較于枯燥的教育教學,美術作品在形式上更容易使人接受,打破了“我說你聽”的模式化教育,并且在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成為構筑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部分。其中原因有以下幾部分:(1)美術先于文字出現(xiàn)。早期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等,都是一些簡單的圖形或者符號,是根據(jù)事物的形狀在人的頭腦里形成的意識所反映而繪制成的,也是人類早期的美術作品。所以美術作品較文字更易于接受。(2)圖形反映人類意識。圖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將生活中的物象在人類意識中梳理、抽象后形成的,所以圖形是人類意識的直接反映。(3)圖形較文字易于認知。圖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容易在頭腦中形成意識,也容易理解。它是人類從嬰兒開始認識世界的開端,所以圖形是人類對世界最原始的意念的反映。諸多因素使美術作品更有利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

2 美術作品在國內外的思想教育意義

2.1 美術作品在國外的思想教育意義

具有思想灌輸作用的美術作品,一度受到封建統(tǒng)治者的青睞。當語言、文字不通時,藝術交流便成了最有效的溝通渠道,體現(xiàn)了人類感情的原始貫通性。歌德說過“要想同世界結合,沒有比藝術更可靠的途徑?!碑嫾覀儗⑿枰磉_的意愿、目標、情感等融入畫卷之中,將觀賞者的情感、意念積極地調動起來,使其理解加深體會,觸及其內心世界,便可收獲觀賞者的真情流露。古代西方曾經(jīng)流傳著一個故事:一位商人將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著名油畫《蒙娜麗莎》懸掛于室內,其三個女兒每日對這件作品進行觀賞,最后竟成為三位溫文爾雅的淑女。由此可見美術作品的思想教育可詮釋為畫家與觀賞者的情感溝通,雖然在空間上是平靜的,但思想?yún)s洶涌澎湃,是不言而喻的。

2.2 美術作品在國內的思想教育意義

當然把美術作品這一特殊的形式融入思想教育中,發(fā)揮其教育功能,在我國已然不是新奇的形式。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懂得使用其中的精髓與奧妙,調動其內在的能動性來鞏固其政權統(tǒng)治。唐朝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表現(xiàn)的就是外邦來朝。不僅在其題材和設色等方面顯示出獨特的宣傳教育功能,而且在構圖及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都向全世界彰顯了唐朝的大國風范。誠然每一幅作品都融合了藝術家濃郁的情感和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體現(xiàn)出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藝術家的意愿。

根據(jù)美術作品的表現(xiàn)題材、內容和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所產(chǎn)生的思想教育意義也不盡相同,近現(xiàn)代涌現(xiàn)出的諸多美術作品,在思想教育方面獲得層次和境界的升華。如徐悲鴻先生的《田橫五百士》借古喻今;董希文先生的《開國大典》激發(fā)斗志等。在眾多大放異彩的美術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屬李自建先生的《》。

《》是一幅展現(xiàn)1937年日軍在南京的暴行的震撼人心的油畫?!巴馈?、“生”、“佛”是整幅畫的構成,堆積成山的死尸,兩個日本軍官面露獰笑拭著被鮮血染紅的戰(zhàn)刀。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上以及心靈上的沖擊。它在內容上勾起了人們的悲憤情懷,潛移默化地喚起人性中善良的本能,以犀利的筆觸展現(xiàn)了藝術固有的生命力,實現(xiàn)了美術作品的思想教育意義。通過畫面對歷史的反映,向觀賞者深化了愛國和信念意識。藝術家從側面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更在深層次上體現(xiàn)了藝術家本身的學識、才能、智慧、品格、經(jīng)驗、膽識和靈感。美術作品用無聲的語言喚醒了人們的心,給予人們心靈深處直接教育,這種藝術手法的運用增強了思想教育的實效性,在深層次上提高了思想教育的意義。將觀賞者的信念、理想、人格、道德、價值觀、愛國主義情操進行升華,使其在以全新的視角領悟人性。

3 美術作品作為載體的思想教育意義

3.1 對藝術家的思想教育意義

美術作品本身所要表達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其對人們的影響是建立在個體固有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思想教育規(guī)律的基礎上,其中有很強的必然性。在思想教育過程中,美術作品作為重要的教育介體向思想接受者即受教育對象予以一定的影響,使其在遵循自身思想品德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產(chǎn)生符合一定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換言之,是藝術家將自身的道德、品格、情感等融入作品中,以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作為客觀條件,使觀賞者在觀賞活動中,感受作者的豐富思想和情感,形成思想領悟。藝術家在思想教育活動中,也反作用于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方向。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以獨特的手法,使作品交匯于各個文化要素、社會要素及精神層面之間。藝術家對題材背景、顏色選取、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不斷地探索,更加深入地將自身的思想道德、內心情感、人生觀等進行凈化和層次上的提升。同時,觀賞者的認知和反饋進一步撼動藝術家的思想,使藝術家加深思想內涵上的認知。

3.2 對觀賞者的思想教育意義

美術作品對觀賞者的教育可以看作是特定條件下的文化環(huán)境對思想教育的影響。文化本身是人創(chuàng)造的,是通過人類在時間和空間上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不斷積累、沉淀和傳承,進而形成文化環(huán)境。美術作品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不斷地體現(xiàn)著人類的理想、孕育著思想情感。美術作品是文化環(huán)境特殊的組成部分,原因在于:首先,它直接指向作為文化核心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它不是獨立于社會以外的,與其他文化和社會因素有不可割裂的內在聯(lián)系;再次,它不是刻板的,雖然美術作品是由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它具有很高的創(chuàng)新性,以自己獨有的方式直接介入人們的精神生活,對人們進行影響和塑造。美術作品作為一種思想教育媒介不帶有強制性,也不局限于一定范圍,人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也不是被動消極的,在產(chǎn)生強烈情感和思想波動的同時,人們能夠獲得感官的喜悅與審美體驗,進而形成符合社會需要的思想品德。

4 結語

美術作品可以將藝術家的思想世界表現(xiàn)出來,是藝術家本身的思想素質和文化底蘊的精髓,將正面的、積極的思想感情通過作品傳遞給人們,使美好的文化得以傳承,使我們的文化文明建設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fā)展。思想教育不僅需要施教者手把手地教,更需要受教者自身積極能動地探索和認知,改被動“獲得”而變?yōu)闃酚凇扒蟮谩保瑢⑺枷腩I域應用于實際生活中不斷地推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向前發(fā)展。作為在思想教育中且具有深遠意義的美術作品,如果將其思想教育的意義充分發(fā)揮出來,那么定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譜寫出絢麗的篇章。

參考文獻

[1] 李自建.[J].美術學報,2013(3).

篇9

隨著教育技術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被應用到教學過程中,為教學活動沖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象具體、生動活潑地表現(xiàn)教學內容, 實現(xiàn)教學最優(yōu)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改變以單一的手段、單純的方式向學生灌輸知識,充分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傳遞教學信息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認知能力及辯證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將是我們每一個小學教師要面對的問題。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對推動思想品德教學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必將呈現(xiàn)出傳統(tǒng)教學手段無法比擬優(yōu)勢。采用這種教學手段,可將抽象內容具體形象化,復雜事物簡單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與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將使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課堂結構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

思想品德課往往是讓學生明白某個道理、學習某種品質或了解某種社會現(xiàn)象。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很難從表象階段直接過渡到理性階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的某種現(xiàn)象,要讓他們理解、判斷它的好與不好,僅憑教師的講解往往難達到很好效果。手段的單調,難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和激發(fā)學生去評判,而采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則可以選用多媒體技術、人機交互手段結合在一起,產(chǎn)生動靜結合的畫面和智能性啟發(fā)誘導功能,不易理解的社會現(xiàn)象,讓它富有感染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情感、興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狀態(tài),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有趣,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保持環(huán)境衛(wèi)生這一節(jié)內容,一上課就讓學生看錄像,欣賞一些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地方,比如:烈士公園、湘江邊等讓學生切身感受美。這些離他們生活很近的東西搬到了屏幕,學生感興趣,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接著通過生動的畫面演示環(huán)境變化的過程:小河平靜、清澈見底、空氣清新,里面的小魚兒自由自在的游,旁邊的草地綠油油的,小動物玩得很高興。慢慢地小河發(fā)生了變化,河水變成黑色的,里面的小魚兒死了,地上到處是白色垃圾,小動物們高興不起來了,小河哭了。屏幕上出現(xiàn)幾個字。救救小河。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感動,積極性很高。這一場面引起學生的思考,對它們的啟發(fā)很大,教育很大,學生深深感到保持環(huán)境衛(wèi)生每個人都有責任,想到了一些保持環(huán)境衛(wèi)生的辦法。這比老師用多少優(yōu)美語言去解釋效果都好。心理學通過大量實驗證實:人類獲取信息的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二者加起來達94%。這說明通過多感官的刺激所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要強得多。恰當運用這種手段,可為學生提供多感官獲取知識的途徑,達到對思想品德知識的理解。多媒體動畫和錄像片段等逼真的氛圍可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思維。學生在一幅幅鮮明生動的圖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學生觀察的事物化虛為實,化繁為簡,使社會現(xiàn)象的時空性,清晰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而使學生可以細致,全面地進行觀察思考。

盡管在教學中采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有如上所述諸多優(yōu)勢,但并非是使用有了現(xiàn)代化手段就能保證教學的成功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需要我們根據(jù)思想品德教學的特點選擇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精心設計、認真實踐、反復推敲。因此,要真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手段和教學目標的關系。任何手段都是為目的服務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必須服從于課時的教學目標、課程的教學目標乃至服務于學生發(fā)展這一最高目標。因此緊緊為教學目的服務,在一定的教學目標、內容下,在教學計劃中對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進行選擇,使某種媒體對應于某一教學活動,以充分發(fā)揮出它們的功能,達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要用的地方 ,則堅持不用,以免喧賓奪主,流于形式。所以,根據(jù)每堂思想品德課的目標需要來設計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是獲得事半功倍之效的關鍵。 二是手段與教學內容的關系。在教學系統(tǒng)中,包含了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四個要素。作為整體的各個部分,它們各司其職,又相互聯(lián)系。要保證手段的應用取得最佳效果,必須研究系統(tǒng)中各其它要素及其組合,不能將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教學內容是動態(tài)的還是靜止的,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這些問題對手段的選擇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因此,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作為教學系統(tǒng)整體的一部分,僅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夠的,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根據(jù)內容的需要,選擇手段與媒體,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三是手段與教學策略的關系。一堂思想品德課在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中,不要過于追求形式上的完善,而要重點放在讓學生掌握、理解知識所采用的教學策略上。

總之,要運用好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僅有熟練的應用技術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定的現(xiàn)代教育理論為支撐,運用正確的教學策略,才能提高教學技能。

篇10

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加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大背景下,2012年11月17日至18日,由中華美學學會、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商務印書館和浙江理工大學聯(lián)合主辦,浙江理工大學中國美學與藝術理論研究中心承辦,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協(xié)辦的“梁啟超美育藝術教育思想與當代文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杭州隆重舉行。胡經(jīng)之、聶振斌、王元驤、凌繼堯、姚文放、杜衛(wèi)、袁進、張永健、張永清、劉悅笛、王廷信、楚小慶、宛小平、丁國旗、李榮有等來自全國的80多位專家學者,以及新華社、《文藝報》、《藝術百家》、浙江電視臺等報刊媒體的領導和記者編輯等出席了本次會議。會議期間,還舉行了由浙江理工大學中國美學與藝術理論研究中心主任金雅教授主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名家研究叢書》(6冊)首發(fā)式。

此次研討會,是梁啟超美育藝術教育思想領域第一次全國性專題研討會,也是全國美學、藝術、文化、教育領域內圍繞梁啟超美育藝術教育思想的一次高端峰會。會議尤其在梁啟超美育藝術教育思想的內涵特點、價值意義、人文意蘊三方面進行了集中研討,體現(xiàn)了相關領域研究的水平和進展。

一、梁啟超美育藝術教育思想內涵特點的研討

全面總結、深入挖掘梁啟超美育藝術教育思想的內涵和特點,是此次研討會的重要學術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聶振斌研究員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育思想的研究,是該領域研究的重要開拓者。他從美育方針與美育的實施、美育的性能及價值、美育與德育、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美育與宗教等五個方面,系統(tǒng)梳理總結了美育思想的基本內涵及其主要特征。指出,視美育的主要性能為“陶養(yǎng)情感”,倡導“以美育代宗教”,是對中國文化以藝術―審美而非宗教為文化理想的獨特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刻體認。深圳大學胡經(jīng)之教授也深入概括了的美育精神,認為其內涵突出表現(xiàn)在“陶養(yǎng)情感”和“純潔人格”,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浙江理工大學金雅教授從本世紀初開始梁啟超美學思想的系統(tǒng)研究,也是該領域研究的重要開掘者。她從“美趣”與“美情”、“移人”與“美術人”、“生命之迸合”與“生活的藝術化”等梁啟超美育思想的重要范疇命題入手,對梁啟超美育思想的基本內涵與致思路徑予以了系統(tǒng)梳理與總結,指出其由前期對美育的社會功能的探討轉向后期對美育的人文價值的探尋,逐步深入并叩問了美育的人生意蘊及其詩性維度,具有鮮明的個體特色、時代特征和民族情韻。杭州師范大學李榮有教授著重分析梳理了梁啟超“趣味教育”主張的主要內容,對其相關教育目標、教育方式、教育原則等進行了探討,指出“趣味教育”不僅與學校教育相聯(lián)系,也應包含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行業(yè)教育和自我教育中。此外,華南師范大學陳永標、杭州師范大學莫小不、同濟大學李、浙江工商大學朱鵬飛、江蘇師范大學李茂葉等學者,從藝術美育、情感教育、書法美育、大學美育等各個角度切入,研討了梁啟超美育藝術教育思想的內涵與特點。本次研討會上,一批年輕學者嶄露頭角,他們的研究視野獨特,富有銳氣。如杭州師范大學何淑芳對梁啟超美育思想中“養(yǎng)氣說”的研討,透視了梁啟超美育思想的民族文化淵源,勾連了梁啟超美育思想與“新民”思想的關聯(lián),頗具新意。紹興文理學院馬芹芬提出了越文化背景下的美育實踐的命題,著重挖掘美育思想的越文化精神及其相關民族特性,也不乏新意。

二、梁啟超美育藝術教育思想價值意義的發(fā)掘

批判繼承、創(chuàng)化汲納梁啟超美育藝術教育思想的營養(yǎng),深入研討、充分發(fā)掘它們對于當代美育與文化建設的理論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是此次研討會高度關注的問題之一。浙江大學王元驤教授對的“以美育代宗教”說提出了商榷。他指出,宗教的本質是信仰,而卻認為“宗教本舊時代的教育”,并認為隨著時代的進步,宗教的認識作用和道德作用都已消失,唯有情感教育的作用仍然保留,所以,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這個口號在當時雖然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但在學理上尚存在某些局限。宗教的本質是信仰而非認知與道德。王元驤教授進而認為,若從信仰論的觀點來理解這個口號,它在今天不僅沒有失去它的意義,反而更突顯它的理論價值。他主張從美與藝術的性質、美與藝術的創(chuàng)造、美與藝術的功能三方面來認識審美、藝術和宗教之間的同質性?!段乃噲蟆防碚摬啃茉x編審以“重鑄民族魂”為題,對梁啟超美育藝術教育思想“在激發(fā)國民的勇氣和培養(yǎng)國民的靈魂上的巨大作用”、“把文藝的發(fā)展和民族的發(fā)展、國家的興衰聯(lián)系起來”的理論特色給予了高度的肯定。他以梁啟超對雄壯活潑沉渾深遠的詩境的倡導、對中國文學女性形象審美趣味的批評、對陶淵明人格特征的分析褒揚為例,指出梁啟超的美育思想與審美情趣是中國現(xiàn)代美育最為寶貴的精神傳統(tǒng)之一。呼吁繼承發(fā)揚梁啟超魯迅一脈的審美情致與美育精神,培育激揚健全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重新崛起做好精神準備。此外,海南師范大學單正平教授、浙江工業(yè)大學鄭玉明副教授等,也對流行的對“以美育代宗教”說、梁啟超“趣味教育”論的觀點進行了反思評析,從當下現(xiàn)實出發(fā),梳理了梁啟超思想觀點的現(xiàn)實意義。杭州師范大學張道森教授、梁啟超紀念中學梁新明校長、東南大學白艷霞博士等探討了梁啟超美育思想對當代美育、校園文化建設等的啟示。山東大學高迎剛副教授認為梁啟超藝術教育思想既秉承了中國傳統(tǒng)樂教“致樂以治心”的基本觀念,但又吸納西方新思想,在用什么教、教成什么樣的人的根本問題上,充滿了20世紀初中華民族求新求變、塑造“新人”的時代精神,在今天,仍可視為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教育基本方向。胡經(jīng)之教授在總結的美育精神的同時,也強調了其對“我們進一步去深思美育的使命,推進美育的實施,拓展美育的途徑”的啟示。

三、梁啟超美育藝術教育思想人文意蘊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