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

時間:2023-10-20 17:33: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健康的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心理健康的理解

篇1

通過我市開展的班主任研修活動,我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為了更好的給學生們提供適合身心發展的成長環境,我們的心理輔導活動是通過集體輔導、個別輔導、教育教學中的心理輔導以及家庭心理輔導等多種形式開展的,幫助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調節,從而充分開發學生的自身潛能,促進其心理健康與人格和諧發展。

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一、提高思想認識。自從參加我區開展的班主任研修活動以來,全校教師圍繞關于在本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問題進行了認真討論,通過互相學習幫助大家提高認識,動員大家積極參到活動中來。經過大家多次討論一致認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及時的,它不但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迫切需要,而且還是社會、家長、教師的共同需要。

二、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輔導領導小組。我們認為要把工作更好的開展起來,必須要有一個經得起考驗的領導小組。因此,我們在全體班主任中經推選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由知識面全教學能力強的年輕教師擔任組長,教學經驗豐富,知識水平高的中年老師任副組長及咨詢老師,各班其他任課老師任小組成員。“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小組成立之后,我們及時向全校學生進行了公布。

三、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室和輔導室。為了使受輔導的學生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校準備了一間室內配套設施比較齊全,標準較高的教室,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室。“心語室”建好之后,我們在此進行數次探討和研究活動,進行十幾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和咨詢答復,幾十次心理健康教育個別輔導。每次輔導都能做到目的明確,針對性強,有的放矢。在這里學生學到了怎樣做人,學到了怎樣求知,還學到了怎樣健體和審美。

四、學校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箱。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箱安裝在“心語室”旁邊,讓學生把心里話可以及時地向老師傾吐,把自己的成長煩惱和疑惑,把自己對學校管理、班級管理、教學方面的建議向老師提出,把心里迷惑不解的問題向老師咨詢,幾年來,共收到學生的咨詢信件多封,我們的心理健康輔導老師利用課間操及輔導課及時把學生提出的有關問題給予答復,幫助學生們走出困惑,走向健康的生活,使他們的成長足跡更陽光更美好。

五、校內室內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欄。充分發揮了校內墻報對心理健康方面的宣教作用。為了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及時教育,各班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欄。把向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放在重要的位置。并能根據當時學生的實際和各班的班情的變化進行更新和改版,對好人好事及時進行表揚。對不良行為點出現象,使學生學習有了榜樣,前進有了方向。

六、注重學生的心理轉化。抓受挫折學生的心理轉化。學生受挫,人之常情,學生受挫以后一般情緒低落,心態不好。我們注重如何對待受挫的學生呢。為此,我們做了專題研究探討,我們的想法是:“首先要仔細觀察受挫學生的反常現象,并認真分析受挫原因。然后因人制宜采取適當的方法,讓其傾吐內心的痛苦,解開心理上的疙瘩。”逐漸幫助受挫折學生走出困境。

篇2

[關鍵詞]肺結核;心理干預;心理健康

肺結核患者住院時間長,疾病遷延變化以及家庭和社會的影響決定了患者心理變化復雜性和多變性,同時還由于以往人們只注意藥物治療,卻忽視了結核病不但存在軀體癥狀,還受心理和社會因素影響。我科在診療結核病工作實踐中,發現心理因素越來越影響結核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本文初步探討患者心理健康狀態并對其

進行心理干預,以提高結核病治療效果。

1確診期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心理干預

1.1自卑心理與干預

由于肺結核具有傳染性,當被確診為結核病患者后,周圍環境中的同事和朋友往往有一種躲避的態度,歧視患者,致使患者心理負擔加重產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不愿與人交流,又極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關心,針對這種心理,醫務人員應向患者宣講結核病知識,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解除內心痛苦,振作精神,穩定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1.2悲觀、抑郁心理狀態與心理干預

此種心理患者往往對疾病的性能和治療手段不了解,談結核病色變,情緒苦悶、悲觀失望,這些情緒情感的變化對身心各方面都有廣泛影響。良好的情緒會使人心情愉快,健康向上,坦然面對一切突發事件。如果長期處于憂郁、焦慮或壓抑的情緒狀態,將會發生一系列身心問題,因此對這種心理狀態的患者要多關心和疏導,同情患者處境,關注患者感受,耐心傾聽患者敘述病情和痛苦。尊重患者的人格,從愛護患者的角度出發,安慰患者,關心他們生活,鼓勵患者堅持治療。指導患者如何配合治療,從思想上消除顧慮,疏導患者情緒,使病人由悲觀、抑郁、失望轉變為積極配合治療。

2治療期心理狀態及心理干預

2.1焦慮和恐懼心理狀態的干預

患者入院后,由于環境改變,角色不適應,對疾病知識和治療手段不了解,缺乏健康教育知識等,患者心里緊張、焦慮不安、恐懼、情緒穩定性差,出現不同程度心理健康水平障礙。針對這種情況的患者,要使患者認清疾病的性質,克服恐懼和不安心理,使其由盲目到接受治療,主動配合用藥治療,爭取早日恢復體力,早日康復出院。

2.2孤獨心理狀態與心理干預

由于結核病具有傳染性,家屬及子女因各種原因不能陪伴,又因環境改變,接觸人員改變,家人和朋友關愛程度改變等因素,極易產生孤獨感,因此除我們要創造良好的醫療環境外,還要提高醫務人員自身修養,做到語言文明、熱情、態度誠懇,鼓勵和啟發患者盡量適應醫院環境,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讓患者以正確態度正視現實,保持良好精神狀態。在病情許可情況下,鼓勵病人家屬探視,使病人在住院期間對我們有安全感、親切感,從而消除孤獨感,提高治療效果。

2.3易激惹心理狀態及心理干預

有些患者求治心切,對治療期望值高,對疾病診治效果不明顯的情況反應敏感、強烈,提出一些不切實際要求,或擅自不合理用藥,特別是復治耐多藥結核病人的療效不能讓人滿意時,就會產生激動情緒,對治療失去信心。對此我們應充分理解,病人因年齡、文化水平、職業、生活習慣等的不同,對疾病認識也不同。我們要針對不同情況,不厭其煩地耐心做好解釋工作,把握治療原則。讓患者了解正確用藥的道理,并與患者談心,糾正偏激行為。讓患者清楚行為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都與情感和情緒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不良的心理狀態是促進和加重疾病的因素,對同素質的人,為什么有人經常患病,有的人則不發病,而一旦患病有的人經治療后及時好轉,恢復健康,有的人則久治不愈,激發患者潛在的自然恢復力,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

3恢復期心理狀態及心理干預

3.1情緒不穩定狀態及心理干預

肺結核恢復期心理狀態也十分重要,尤其咯血患者喜怒哀樂都可能成為引起咯血的誘因。去年我科一位咯血患者經治療痊愈,因醫生告訴他可以出院了,其高興地與同病房病友打撲克時間過長,興奮勞累造成第二次咯血而推遲出院。因此提前做好患者出院指導,讓患者了解情緒激動對康復的危害,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3.2喜憂交加心理狀態及心理干預

疾病治愈的高興心情與因治療帶來的經濟負擔,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結核病發生與貧窮有著密切關系。據統計表明肺結核患者造成經濟負擔,在所有疾病中占70%,即使在今天幾乎人人享有新農合的情況下,有些病人仍可能因為治療費用而導致治療中斷。因此要多關心患者,勸導患者珍惜治療時機,強調患者自身對結核病重視程度,對疾病治療也起很大作用。我們要做到合理治療、合理用藥、合理收費,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保持良好心理狀態面對疾病。

因此抓住疾病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障礙,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干預和疏導,配合藥物治療,提高患者自身心理適應能力,從而促進疾病早日康復。

篇3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250-02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學的進步,精神科行業規范進一步健全,對精神科護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代護理要求精神科護士除了要掌握精神病學和一般醫學專業的基礎知識外,還應掌握心理、社會、美學及行為學等多學科知識。在平日的護理工作中,在遇到病人激動、緊張或抑郁情緒時,護士需要鎮定,對病人給予安撫,這就要求精神科護士本身要具備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但是,大多數精神科護士在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直接影響著護理質量,制約著護士工作積極性與創造性的發揮。

1 影響精神科護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工作環境的特殊性

首先由于精神科護理工作的對象是失去內省力的精神病患者,目前大多數精神病醫院都采取封閉式管理,密集的不銹鋼窗網,緊鎖的病房大門,密閉而狹小的空間讓人不由自主產生一種壓抑感。還由于社會對精神疾病知識普及有限,大多數的人會對精神科護士的工作不給予肯定和認同,有時甚至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因此有些剛入職的新護士都不敢將自己的職業明確向親人和朋友告知,害怕自己及家人也遭受他人的非議。這樣在很大限度上會使精神科護士產生一種強烈的失落感。還有就是精神障礙病人受癥狀支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病人日常生活護理成為了精神科護士臨床護理中一項重要內容,久而久之很容易讓護士產生一種無用感。甚至灰心喪氣,棄業改行。

1.2 無形壓力產生

精神病人受癥狀支配,常常發生一些令人防不勝防的應急事件。如工作人員言行稍不慎,即被涉及妄想懷疑對象,遭受病人打罵;又如經常會因為對急性期的病人給予保護性約束時遭遇病人反抗而被傷;又如精神科封閉的住院環境,令患者對自由非常渴望,稍有安撫不到位,病人就會萌生出逃念頭,護士會時刻擔心工作中不經意的疏忽引發病人出走并因此造成一些嚴重后果;又如有些精神障礙病人由于受病態所致還常發生一些諸如自縊、自傷等事件。這些應急事件的發生,成為了護士工作中無形的壓力。還有,精神科護理工作人員缺編,護理工作量大、瑣碎,職稱晉升機會少,工作的滿意感低,個人的應對能力差,患者和家屬對護士的要求過高等均會使精神科護士的心理壓力增高。這些不爭的事實也成為了護士無形的壓力。

1.3 輪流工作制產生的心理反應及角色沖突

“三班倒”的護理工作制度,擾亂了護士正常的生活規律。無論白天黑夜的工作都要精心細致,精神高度緊張。此外絕大多數護士是女性,她們下班回到家還要擔負妻子、女兒、母親的社會角色,令自己身心疲憊。久而久之,焦慮失眠接踵而來并形成惡性循環。

1.4 人際關系的復雜造成心理壓抑

職業競爭帶來的同事間的冷漠、猜疑,導致工作中合作性、協調性的不一致。與醫、護、患之間的矛盾均會使精神科護士產生焦慮、壓抑等不良心理情緒,甚至導致抑郁,如果不及時地進行自我心理平衡的調節,容易使矛盾加劇,人際關系障礙更加嚴重。

2 精神科護士心理健康的自我調節

2.1 樹立愛崗敬業的信念

首先對自己的職業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常言道“三分治療、七分護理”, 在精神科一樣可以體現出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既然選擇了在精神科工作就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相信有付出就會有回報,要為自己是精神科的一員感到自豪。樹立起了這種信念,才會獲得心理自我平衡,內心不再漂浮不定。只有這樣,心情才會愉悅,才能認真的做好本職工作。

2.2 創造良好職業形象

我們要尊重關愛病人及家屬。不嘲諷、打罵病人;待人接物有禮貌,一言一行都表現出我們很專業、有素養。我們自強、自信、自尊。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電臺、報紙、雜志等媒介宣傳精神衛生知識。甚至可以在與周圍人閑談中向人們灌輸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讓他們對我們的職業有個正確的認識。對逐步消除社會對我們的偏見起到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還有通過與病人及家屬的交流溝通,使他們理解、配合我們的護理工作,減少因言行不慎、缺乏表達技巧、服務態度不夠熱情、解決問題缺乏耐心而引發患者及其家屬不滿引起的護患糾紛。

2.3 加強專業知識學習,保持良好工作狀態

平時我們要加強對本專業知識的學習,善于總結經驗。了解各疾病的臨床特點,對各類精神科應急事件的發生應有充分的預知,從而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此外我們在工作中還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注意病人的一言一行,哪怕是細微的動作也不放過,未雨綢繆。還要多與病人交流,了解病人內心真實想法,將隱患扼殺于萌芽狀態,防患于未然。再就是工作中注意技巧與方法,可以多參加一些諸如脫身術等暴力防范講座,以提高自己的防護能力。所以我們要更加努力的學習,以便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數,處事不驚,遇事不亂,減少緊張、焦慮的產生。

2.4 學會自我減壓

要懂得合理宣泄不良情緒,可以通過找家人及朋友傾訴,找同事聊天,暢所欲言,放松自己,把自己從煩悶中解脫出來。此外工作之余多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培養各種興趣愛好。通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比如寫毛筆字、畫畫、唱歌、彈琴、打球、爬山等等,不僅提高自身修養,改善心理狀態,還可以增加自信心。與此同時還可以將自己的各種興趣愛好滲透到病人的康復中來。既放松了自己又使病人獲益,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之。

2.5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工作中,要學會寬容他人,不要斤斤計較,以改善人際關系,提高工作的熱情。學會處理人際關系,首先遇事不急躁,具備同理心,常作換位思考。其次理性看待同事之間的競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正確的處理好了家庭與工作、上下級、醫護間、醫患間的關系,矛盾也就少了,心理困擾也減輕了,心情自然就好了。護士有了寬容的胸懷,才能在受到患者無故攻擊時做到真正的理解患者,而在內心又不會產生憤怒、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保持平和、穩定的心理。另一方面,護士可以應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幫助患者解決一些心理需要,減少或避免患者產生一些不良心理情緒而引發的不良行為。

抱著一個平和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面對工作中的一切壓力,榮辱不驚,才會解脫自己,保持快樂。每天努力工作,不斷積累能量充實自己。一味地抱怨無濟于事,只會讓自己的情緒越來越壞,身心俱疲。精神科護士的工作壓力的確太大,我們更要善于調節自己的心情,做情緒的主人,不因擁有而沾沾自喜,不因失去而耿耿于懷。我們更要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經常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使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奮發向上、樂觀豁達的精神風貌。

篇4

【關鍵詞】街舞 青少年 心理健康

前言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激烈的社會競爭,對人的心理品質提出了嚴峻的考驗,不少人由于不適應這種競爭而產生了心理疾患。在我國,青少年作為心理障礙的高發群體,其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已成為關系到家庭幸福、學校和社會穩定的一個緊迫問題,必須引起教育工作者及整個社會的高度重視。街舞作為一項崇尚展現自我、發展個性和抒發內心情感的運動,有助于舞者將內心的情緒發泄出來,不論憂傷、喜悅或是內心中某種不安的情緒,都能夠通過街舞運動來表達及舒緩,并從中提高自我的表現能力。

1國內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

1.1近年來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狀況

2011年9月19日下午2時10分許,九江市廬山區人民醫院急診中心送來了3名小學生傷員,她們臉色慘白,不斷,一名小學生臉上還有明顯的擦傷,嘴巴在不斷出血。據了解,這三名女學生都是10歲左右,相約跳樓后被送往醫院急救。跳樓女生:怕作業沒完成被罰 。跳樓原因,據女生稱是:“跳樓死了就不用寫作業了”。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就業、升學、家庭、戀愛、人際關系、金錢等一系列問題對青少年產生不同程度的困擾,由此而引發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在我國,無論是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都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據國家教委對12.6萬中學生抽樣調查,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低于全國成人。據調查,近年來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約20%到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郁、焦慮、偏執、強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其中,心理問題各因子的檢出率從高到低依次為適應不良、情緒不平衡、強迫癥狀、學習壓力、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心理不平衡、偏執和敵對,1.2%的學生在學習壓力方面存在嚴重心理問題。

1.2不良心理現象表現形式

厭學,許多青少年學生由于某些原因對當時所學的內容不能及時理解進而對學習失去興趣。比如中學的一些理科課程,它所包含的內容是循序漸進的,某節課的內容不能掌握,下節課的內容就更不能理解。有些學生因為頂不住學習壓力就干脆選擇了放棄,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敷衍了事,學習效率低下,對學校生活失去信心,對學校班集體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不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甚至與課任老師頂撞。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或父母離異,或生理缺陷等方面的影響,使少數青少年心理畸形發展,與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態度,對老師的教育感到厭煩,對家長的勸導進行頂撞,同學之間因常發生矛盾導致關系緊張。在受到一般或輕微的刺激時,情緒易產生較大的波動。

2街舞運動的特點

HIP-HOP是各種街舞的總稱,包含了機械舞、霹靂舞等。它起源于美國街頭舞者的即興舞蹈動作。這些街頭舞者以黑人或是墨西哥人為主,這些流行的街舞多半發源于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區,一些黑人或是墨西哥人的孩子們成天在街上以跳舞為樂,形成各種派系,也很自然地在他們所跳的舞蹈上發展出不一樣的。另一種叫法是STREET FUNK.,街舞因其輕松隨意、自由個性和反叛精神而理所當然地受到年輕人的喜歡。從音樂形式的角度來看,它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是爵士舞的一種。經過時代的變遷,種類和形式不斷發展和變化,形成了健康且擁有多種風格大的舞種。

2.1街舞音樂的特點

街舞音樂節奏清晰,會令人振奮,激趣,獲得激情,不同的人、不同的音樂,跳出不同的段落,音樂的節奏強勁,動作驟起驟落,卻能共同利落的舉手投足,營造出震撼的動感。音樂速度在18-24拍/10S左右,一般都是4/4拍,像爵士舞搖滾等。現在具有代表性的音樂像BLALK STREETBOY、FIVE組合、超級男孩組合等都可以用來練習或表演街舞,說唱樂也是街舞音樂風格的一種。一拍兩動,俗稱“一、二拍”是它的音樂節奏特點。

2.2街舞動作的特點

街舞動作強調隨意性,要求動作松弛。在練習時,盡可能放松自己的關節、肌肉,讓它們更靈活,從中能找到自信的感覺。動作具有沖擊性,定位清晰,相當充滿活力。街舞的動作是控制人的身體去迎合節奏,其自然隨意性可讓人的身心放松到極致。街舞的獨有風格在于注重身體的協調性(律動),注重身體上半身的律動及頭部、手部的動作,另外腿、髖部的動作也是街舞的特點。街舞在動作的編排上照顧了整體的健身效果,對肌肉的刺激是全面性的,它的動作兼顧到頭、頸、肩、胸、髖、腿等部位;街舞對小關節、小肌肉的運動較多,動作節奏很快,爆發力強,對樂感、靈巧度的鍛煉很有幫助;而街舞的趣味性更容易讓人集中和專注,忽略掉運動的疲勞。許多健身中心都有街舞課,那么多時尚男女穿著寬腿褲、緊身T恤,或自我陶醉或盡情癡迷地做著各種擺手扭胯的動作,覺得好像到了迪廳。但不同的是,他們的動作更輕松隨意,更瀟灑漂亮,而且統一。他們的臉上充滿著運動的光彩和健康的氣息,還有晶瑩閃亮的汗珠。

2.3街舞運動條件的特點

街舞運動條件寬厚,可以說它不受條件限制。街舞愛好者活動場所往往會選擇在街頭巷尾或廣場,只要有空地,有音樂即可。即使家庭經濟條件不寬裕的青少年也可以加入到街舞運動中來。他們動感的音樂、獨特的舞姿會吸引眾多的路人和參與者,他們出現在哪里,哪里就會有激情,有快樂,有焦點。街舞的比賽和練習很大一部分是集體進行的,在集體練習氣氛中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鼓勵,共同完成各種動作,在不知不覺中增進了團隊的團結協作精神,并調動所有隊員的潛力和積極性,從而獲得了樂趣。

3 街舞在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3.1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

面對考驗,每個人都應該充滿自信,自信關系到做某件事情的成敗,就如在面試中由于某些青少年自信心的不足,導致面試失敗。通過街舞中的齊舞項目可提高舞者的自信。街舞中的齊舞是街舞的一個重要項目,要把齊舞跳好必須做到所有成員的動作統一而且要與音樂相結合,在練習齊舞中的過程中往往要通過喊口令來使大家的動作達到統一。要想把齊舞跳到最好齊舞中的每位成員必須領舞一次并喊口令來檢測自身的和大家的動作是否能夠達成統一。但是有些人領舞時口令卻不夠洪亮,這樣就會導致大家的動作逐漸散亂,這是由于自身的自信心不足而導致,所以自己領舞時必須做到聲音洪亮讓每位成員都能聽到,通過反復的練習一些自信不足的成員慢慢克服心理障礙,能夠在自己的帶領下把這套齊舞跳好,當自己的表演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時,每個人都會覺得很榮幸,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我們校街舞社團就有這么一個男生,很宅、很內向。有一天他和我說:老師,我們班的宋翔初二開始跳街舞,我現在都高二了,看他們跳得那么帥,我也想學。但是總感覺自己不行,我性格有點小內向,身體素質也不好……后來我對他說:如果對舞蹈本身有很大熱愛,不妨一試。通過舞技可以增加自信哦,同時身體素質也能提高的,當然性格方面也會變得外向一點。不要害怕挫折打擊。后來他加入了我們學校的街舞社團。元旦晚會結束的那天,他找到我對我說:老師我戰勝自己了,我成功了。

3.2緩解青少年精神壓力

目前青少年面對學習和社會上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往往會產生過重的心理負擔。然而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街舞的特點是崇尚展現自我,發展個性和抒發內心情感運動,這樣就能讓舞者內心的情緒發泄出來,使人自由的在動感的旋律中舞動。由于街舞不像體操那樣有規定的動作,而是讓舞者盡情發揮,再在創作中拓寬表現空間,充分展示自己的風格,可以讓街舞的特質淋漓盡致地發揮。比如有些街舞舞曲中含有一些詼諧幽默的元素,舞者為了最好的表現音樂,做出一些滑稽搞笑的動作,為大家營造出一個輕松愉悅的氣氛。在身體姿態方面,想跳好街舞必須做到全身盡量放松,時刻將雙膝保持在彎曲的彈性狀態,放松身體的同時,舞者的情緒同時得到放松。記得上屆高三高考后的幾個女生來找我說:匆匆忙忙,忐忐忑忑,痛苦又難忘的高考終于結束了,可是考后卻發現自己仍然放松不下來,估分,查學校查專業查分數線,填志愿……一連串的事情壓得她們頭也抬不起來,似乎比考前復習更累了。后來我給了她們一些街舞的資料和光碟,讓她們先聽聽街舞的音樂,然后跟著音樂試著學跳街舞。后來通知書拿到后和我說:老師,謝謝你的街舞,我要繼續跳下去。正因為具備上述系列特征,才使舞者們在學習或工作中所產生的精神壓力都通過街舞運動得到舒緩。我個人認為HIP--HOP對于調節練習者的心理所起的作用更為突出。因此,有人稱之為“是唯一讓人帶著笑容進行訓練的運動”。

3.3提高青少年的意志力

意志力薄弱是青少年中一個普遍的心理缺陷。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許多青少年在成長中一直都很順利,生活中的需求都能從父母那里得到,甚至有些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過于溺愛,這就導致許多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低,難以面對挫折與困難。

4在青少年群體中開展街舞遇到的問題

4.1安全問題

在青少年中開展街舞自然會引起大部分青少年學生對它的熱愛,這些熱愛上街舞的學生可能會去挑戰街舞的一些難度動作,在練習難度動作的同時,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比如BREAKING中的頭轉,如果在練習之前沒有將頸部活動活動開,就很有可能在練習過程中把頸部扭傷。更為嚴重的是,某些學生去嘗試空翻之類的危險動作,一旦動作失敗,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甚至有生命危險。

4.2師生關系問題

由于學校部分老師因為對街舞文化認識不夠,認為街舞文化就是痞子文化,認為跳街舞影響了學習,因此對跳街舞的學生進行不合理的教育批評,去阻止學生跳街舞。這樣就避免不了學生對老師的埋怨,存在著較強逆反心理的學生甚至會頂撞批評他的老師,對師生關系造成不良影響。師生關系受到破壞,直接影響著老師的上課效率。

5結論與建議

街舞是一項既健身又健心的體育運動,適合在青少年群體中開展。但在青少年群體中開展街舞運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問題,下面作者對遇到的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5.1安全方面

在跟老師初學街舞時,應按著老師分解動作的程序進行,比如先學好下肢動作,再逐漸加上上肢、頭部等動作,先慢后快不要急于求成。另外要學會保護和幫助,不僅要保護自己,還要幫助隊員不受傷。

5.2師生關系方面

校領導、老師應加強對街舞運動項目的認識,鼓勵學生開展社團活動,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組織一些街舞比賽,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街舞氛圍,為學生提供學習、練習街舞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瀟寒.談街舞在高校中流行的意義.考試周刊,2009(44):141-142.

[2] 楊冬鈞,周永平. 健康街舞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影響的研究. 浙江體育科學,2009,31(1):74-77.

篇5

一、健美操調節心理節律的作用

1.對生理功能的調節。健美操是在每10秒16拍至24拍的音樂節奏下持續運動,屬于有氧運動。長期堅持鍛煉,能促進心肌發達和增大心臟容量。一般人的心臟重量是300克,心臟橫徑為11―12厘米,通過健美操的運動,心臟跳動加強加快,心肌中的毛細血管大量增生,心肌纖維逐漸變粗,從而使心肌發達,力量增強,心臟的容積也相應增大。有研究表明,健美操鍛煉者其心臟重量可增長至400―500克,其心臟橫徑可達13―15厘米;心臟細胞的蛋白質,心肌的糖元,糖激酶等物質的儲備量分別增加35%、30%、80%左右;心臟每搏輸出量可達80―100毫升,在同樣滿足身體對血量需求的情況下,心跳次數則相應減少,一般只有50―60次/分。以上這些生理系統上的變化,都能使心臟功能有較大的提高,使心臟得到更好的休息,這對人體的健康和承擔繁重的任務壓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并能為人體提供使心律、血壓及其它方面變化的生物反饋,引起放松和輕微疲勞,起到良好的鎮靜效果,將心理不安和威脅降到最低限度,在生理功能上為人的心理健康調節提供有效的保障。

2.緩解心理壓力。健美操是有氧代謝的健身運動,是力量、力度、彈力、活力的綜合表現。它與體操相比較,少些呆板機械,趨于自由自然;它與舞蹈相比較,少些抒情柔軟,而趨于歡快有力。由于身體動作的快速變化和腳下富于彈性,連續不斷地跑跳,使全身充滿生命活動。它既是局部動作,又有全身動作,運動負荷適中,練習者可以靈活控制運動量和強度,可有針對性地選擇動作和時間,這樣的一種運動方式對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都具有較好的作用。

3.運動轉化功能。健美操是基本體操藝術化、動力化、健身化的運動,高中生定期、適量開展健美操運動,可使焦慮、抑郁等不穩定情緒得到轉化,長期堅持鍛煉,是一項具有實用鍛煉價值的運動項目。

健美操鍛煉能以運動轉化方式幫助高中生從痛苦困難的情緒陰影中走出來,以積極健康的運動行為代替消極的痛苦思想。經驗會改變認知,而參加積極健康的運動是改變自我效能感的最有效途徑。通過健美操鍛煉,高中生個體身體方面的控制力和知覺效能感會明顯提高,隨著運動動作的逐漸熟練掌握,他們不僅會降低恐懼感和自我抑制,從而提高對身體各方面的滿意程度,提高整體自尊水平和對生活和環境的控制感,而且會透過在運動中對成功的期望,提高個人解決問題的努力程度和面對障礙的持久程度,從而強化自身的應對行為,培養頑強的意志品質,逐步擺脫學習和生活中的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

二、健美操運動過程有利于促進高中生心理溝通,增進交流

從高中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來看,高中生不像兒童時期那樣經常向成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他們的內心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但又不輕易表露出來。他們非常希望有單獨的房間,有個人的抽屜,心理發展呈現出閉鎖性的特點,心理發展的閉鎖性使他們容易感到孤獨。雖然他們的人際關系意識增強,也產生希望被人理解的強烈愿望,熱衷于尋求理解自己的人,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往往由于缺乏成熟的全面經驗,容易主觀片面,過于偏激、固執或盲目自信,以致以自我為中心,影響健康人際交往,甚至產生孤獨感或自閉癥。

健美操是一種群體運動,在集體場所進行,能使練習者體驗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高中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在與同學的共同參與中,可以探討練習的感受,也可以相互糾正動作、相互鼓勵,達到改進和提高動作質量的目的,使學生處在一個歡快、奮進、充滿激情的環境中,通過眼神、表情、肢體語言等交流,為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搭建平臺,把個人置于集體大家庭之中,起到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作用。通過集體有效的配合練習,高中生能在融洽的氛圍中開闊心胸,增進與他人的心理交流溝通,而不是將其隱藏在內心世界或記載到特殊的筆記本中。他們在實現健美操運動的集體共同目標的努力中,也能找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消除孤獨感,提高群體意識,完善人際交往。

三、藝術性的運動氛圍有利于高中生實現身心完美塑造

面對高考的壓力,高中生往往埋頭苦讀,較少進行身體鍛煉,生活單調乏味,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發展。

健美操是融體操、音樂、舞蹈、美于一體的富有藝術性的體育運動,它不同于其他項目的顯著特點,是“以自然人體為對象,運用自己的力量把自身作為對象,實現自我塑造”,講究造型美,要求動作美觀大方,準確到位,講求有效地訓練身體各部位的正確姿勢,使人體勻稱、和諧發展,培養健美的體形和風度,塑造健美的自我。健美操運動同時充滿節奏,既有運動節奏、時空節奏,又有服裝、燈光等色彩節奏和音樂節奏,都給運動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高中生參與健美操鍛煉,在節奏鮮明、歡快奔放的現代樂曲伴奏中,能充分展現人體運動的藝術美感;陶醉在美的旋律中,能很快排除心理上的緊張與煩惱,身心得到全面調節,有益于表現出良好的氣質和修養,給人以朝氣蓬勃、健康向上之感,較為明顯地反映了健身、健美、健心的自然性整體效應,實現身心之完美塑造,展現出青年學生的活力。

總之,健美操以其獨特的運動方式和特點,能從內在生理系統功能和外在影響等方面對高中生的身心進行有益的調節與均衡,在促進高中生增強體質、塑造完美形體的同時,能使他們擺脫心理的困惑、焦慮與抑郁,開闊心胸,消除孤獨感,從而增強他們的心理穩定性,形成良好的心理環境,是一項有益于促進高中生全面身心健康的有效運動途徑。

參考文獻:

[1]劉春.中等專業學校開設健美操教學的探討[J].2001.2.

篇6

【關鍵詞】 精神衛生;因素分析,統計學;模型,結構;學生,醫科

【中圖分類號】 R 161.5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8-0694-02

Linea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Mental Health Among Medicos/ WANG Yuan, GUO Jian, WANG Wei. The Medical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mental health status among medical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latent variables to mental health.MethodsDescrip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mong 818 medicos, who were sampled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and the model was established. Results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were highest in the factor of depression, anxie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sychoticism and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Factor 2 had the strongest influence on psychology, then did factor 6 and factor 3.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medic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were health status, living habits and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Conclusion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not only can expla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actors and medic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it also can be used to verify the mechanism that they influence each other from a mathematical way.

【Key words】 Mental health;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Models,structural;Students,medical

目前國內外研究表明,有10%~30%的大學生存在心理衛生問題[1]。心理素質是人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社會文化素質的基礎與載體。醫學生是特殊的專業群體。研究該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以便為進一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抽取某醫科大學一至五年級本科生818名,其中男生281名,女生537名;臨床專業學生437名,基礎專業學生381名;一年級學生98名,二年級學生127名,三年級學生201名,四年級學生198名,五年級學生194名。年齡(21.29±1.56)歲。

1.2 方法 采用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850份,收回問卷828份,其中有效問卷818份,有效應答率為96.24%。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性別、專業、出生日期、家庭狀況等。同時,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測試,每個項目均采取5級評分制(1~5分),反映不同程度的癥狀。1分表示“無此癥狀”,2分表示“癥狀較輕”,5分表示“最嚴重”[2]。凡量表總分≥160分、任一因子分≥3分、陽性項目數>43中的任何一項為陽性,提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

1.3 資料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和LISREL 8.51進行數據分析。根據分析目的、資料類型、分布特征,采用相應的統計方法進行統計推斷。

2 結果

2.1 SCL-90測試結果 被調查的醫學生中,癥狀出現最多的為強迫(23.60%),其次為人際關系(17.85%)和抑郁(16.26%),出現最少的為恐怖(6.48%)。

2.2 多重逐步回歸分析 見表1。

以SCL-90總分為應變量,以被調查醫學生的性別、年級、專業、家庭所在地、家庭和睦情況、是否為獨生子女、情感困擾、學習和生活壓力等社會學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重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被調查醫學生是否失眠、情感困擾、和他人交流情況、生活是否有規律、生活壓力、家庭和睦情況等因素被引入模型。

2.3 結構方程模型

2.3.1 初始模型的定義和建立[3]

2.3.1.1 測量模型 對于指標變量與潛變量間的關系,通常寫成如下測量方程[4]:x=Λxξ+δ,y=Λyη+ε。參考因子分析的結果,將19個外生變量分7個方面(7個隱變量ξ1~ξ7)。初始模型中的變量包括家庭所在地等19個外生變量和軀體化因子等10個內生變量。

2.3.1.2 結構模型 對于潛變量間的關系,通常寫成如下結構方程:η=Βη+Γξ+ζ。

2.3.2 初始模型的擬合 即模型中未知參數的估計[5]。此次調查采用極大似然法[6],經53次迭代后求得模型的標準化解。軀體化因子等10個內生變量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72,0.86,0.87,0.91,0.88,0.76,0.72,0.82,0.87和0.76,且所有自由參數對應的t值均大于2,可以認為各自由參數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各隱變量結構參數陣的估計值分別為0.018,0.301,0.165,-0.031,0.043,0.253,0.045。Λx的估計值、外生隱變量的相關陣的估計值見表2,3。

從模型的標準化解的結果可以看出,構成心理衛生的10個指標中,抑郁、焦慮、人際關系敏感、精神病性和強迫癥狀的回歸系數較高,分別為0.91,0.88,0.87,0.87,0.86,這5個指標能較好地表征心理衛生狀態。ξ2對心理衛生的影響最大,其效應系數為0.301;ξ6次之,其效應系數為0.253;ξ3再次之,效應系數為0.165,且它們的假設檢驗概率P值均小于0.05。這說明影響醫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為身體狀況、生活規律、與他人交流情況、情感困擾、失眠、學習壓力、生活壓力等。

2.3.3 模型的“識別性”判斷 初始模型中待估參數t為79,m(m+1)/2為435,t

2.3.4 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 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模型各擬合優度指標見表4。表4顯示,GFI,AGFI等擬合指數接近0.90,RMR值較小,且RMSEA

2.3.5 模型的修正過程 結合初始模型的測量方程、結構方程的標準化解和修正指數可知,x12在因子4的負荷不高(0.26),但在因子1中的修正指數MI是9.94,顯示它可能歸屬因子1(在其他因子中的MI相對小得多)。將模型進行修正后發現,迭代過程不收斂,故仍采用初始模型。

3 討論

20世紀70年代初,Joreskog等將通徑分析引入到隱變量之中,同時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將隱變量和觀測變量有效結合起來,提出了線性結構方程模型[8]。在心理行為的研究過程中,各種心理狀態總是交織在一起的,當將這些心理現象作為變量納入分析,它們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關聯性,這種現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者獲取信息的深度和廣度。線性結構方程模型不僅能提示各個因素對醫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影響,而且發現心理健康也能夠影響個體歸因方式的改變,使各影響因素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作用機制有了深入的從數理角度上的證實和理解。

研究結果表明,被調查醫學生存在不同心理問題人數占21.3%,與國內外報道基本一致[9]。被調查醫學生心理衛生問題陽性檢出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強迫、人際關系、抑郁、敵對、偏執等,與有關報道[10]一致。強迫占首位,可能與醫學院校課程專業性強、科目分類細、學習要求嚴格、課余生活單調等有關。

經結構方程模型擬合后,從模型的標準化解的結果可以看出,構成心理衛生的10個指標中,抑郁、焦慮、人際關系、精神病性和強迫的回歸系數較高。因子2對心理衛生的影響最大,因子6次之,因子3再次之,說明影響醫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為身體狀況、生活規律、與他人交流情況、情感困擾、失眠、學習壓力、生活壓力等。

4 參考文獻

[1] POPE HG JR,IONESCU-PIOGGIA M,PEPE KW.Drug use and life style among college undergraduate :A 3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Am J psychiatry,2001,158(9):1 519-1 521.

[2] 陳聞,蘭軍,王彥.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廣西高教研究,2001,12(6):80-83.

[3] 李建明,曲成毅.結構方程模型中隱變量非線性效應的分析建模.數理醫藥學雜志,2005,18(3):193-195.

[4] FISHER JO, MITCHELL DC, SMICIKLAS WH, et al. Maternal milk consumption predicts the tradeoff between milk and soft drinks in young girls'diets . Comm Inter Nutr,2001,131(6):246-250.

[6] 溫忠麟,侯杰泰,馬什赫伯特.結構方程模型檢驗:擬合指數與卡方準則.心理學報,2004,36(2):186-194.

[5] 侯杰泰,溫忠麟,成子娟,主編.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6-31.

[7] 郝元濤,方積乾.結構方程模型及其在醫學中的應用研究.中國醫院統計,2003,10(4):240-244.

[8] 孫尚拱,主編.醫學多變量統計與統計軟件.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163-164.

[9] 潘曉軍,孫英梅,張更生.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中國學校衛生,2003,24(5):496-497.

[10]余毅震,黃艷,李俊杰.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中國校醫,2003,17(3):214-215.

篇7

論文摘要:尊重生命,體現人性,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理念。心理健康課堂是當前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和載體。它不同于一般的學科課程,也不是簡單的班級主題活動。為了切實提高學生心理能量和心理彈性,創設一個科學高效的心理健康課堂的模式供心理教育工作者參考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嘗試并提出構建和諧的心理健康課堂模式。

論文關鍵詞:和諧課堂;教學模式;心理健康教育

一、和諧的心理健康課堂模式的內涵

心理健康課堂的內容一定要從學生的問題邏輯和生活邏輯出發,選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話題,找到他們當下最渴望得到幫助的問題,并且這種問題應該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問題,能夠引起共鳴,引發討論。總之,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內容設計應該從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出發。

為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心理健康課堂應該優化學生的活動過程,營造開放、歡快、接納和尊重的氣氛;提供師生、生生坦誠交流、分享的平臺;創設包容、合作、生成和鼓勵的心理環境;形成平等、民主和信任的師生關系,從而讓心理健康課堂充滿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和諧的心理健康課堂模式是指從學生問題邏輯和生活邏輯出發,以“活動”為載體的“感知—分享—感悟—踐行”的結構流程的教學模式。簡言之,為實現師生和諧發展和心靈共同成長,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內容上必須精心選擇,注重身心和諧。在活動過程中應注重充分交流分享,強調心理環境的和諧。

二、和諧的心理健康課堂模式建立的理論依據

1.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為“感知—分享—感悟—踐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教學模式提供了理論支撐

后現代課程觀強調價值多元,重視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具有明顯的個體性和建構性。它否定了傳統課程的預設性、靜態性,認為課程不再是“跑道”,而是“奔跑”,是在教師帶領下師生共進、相互鼓舞的奔跑。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呈現開放性、動態性和不確定性,是情緒調節、情緒體驗,是心靈的溝通、理念的認同,強調學生的心理體驗和分享,重視開放的、互動的、共同的對話,學生的答案沒有絕對對錯之分,只要是真實感受和想法都應該可以盡情地表達,在對話交流中產生心靈的碰撞。

2.心理健康教育觀為“感知—分享—感悟—踐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理論支撐

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不在于傳授多少心理學知識,而在于對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心理發展有指導意義。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以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問題和學生潛能開發為主線確立活動目標,以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體驗為核心,以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和成長為歸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施是一個生成(而非預設)的過程,強調人的心理品質的“形成”而非“教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需要在學生自我的逐步生成過程中流動,課程運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面臨眾多未知的、偶然的因素,自我的每一步新生都伴隨著課程的不斷設計、更新和擴展。

三、和諧的心理健康課堂模式的目標

1.促進學生人格的和諧發展

和諧的心理健康課堂模式應以學生的心理需要和關注熱點組織活動內容,以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問題為主線確立活動目標,將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實到學生心理與行為發展的實體上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尤其是學生的情感意志品質,幫助學生學會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學會調適自己的情緒,以保證有效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促進學生人格的和諧發展。

2.促進師生心靈的共同成長

和諧的心理健康課堂模式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目標具有發展性和預防性。和諧的心理健康課堂模式以學生潛力的挖掘和培養為立足點,關注發揮個人潛能和個人心理能量的增加,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和開發學生心理潛能。通過創設民主的氛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自我體驗,讓學生充分地張揚個性,在師生、生生真誠的對話和充分的分享中,促進師生心靈共同成長。

四、和諧的心理健康課堂模式的框架

和諧的心理健康課堂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學會自助和助人為目的;以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體驗為核心,以學生智能得以開發和人格得以塑造為宗旨;以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和成長為歸宿,促進學生身心和諧。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課設計應有以下四個環節。

1.感知

教師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及特點,選擇合適的內容,運用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通過創設一定的心理情境,來形成個體內心的認知沖突,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一些心理體驗,增強其心理感受,以達到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目的。選取的活動一定要根據主題的需要,選擇那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既生動有趣,又極富啟發意義的活動。如心理游戲、心理短劇、角色扮演、情景模擬、討論溝通、行為訓練、心理測試等。 轉貼于

2.分享

教師應創設相互信任、關心、理解、接納的人際交往氛圍,給學生留足思考、體會和表達的空間和時間,并在學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時候相機組織交流,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膽地說出來,把自己的體驗、情感與老師和同學們進一步分享。這種處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心靈體驗,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某種情愫。從而有助于學生主動地、自覺地去調整自己的某些觀念和價值取向,進而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

教師應以朋友的角色參與討論,幫助發言學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實意義,引導學生考慮問題解決的可行性思路,不追究發言內容的錯誤,只注意問題解決的方向,多用鼓勵性語詞,避免批評與責難。可采用以下句式:你覺得……你似乎……根據你的經驗……據你所知……你想說……你的意思是……我覺得你……可能你覺得……我不敢十分確定,你的意思是不是……我猜想你可能是……這是你的感覺(意思)嗎……等等。

3.感悟

心理健康課堂應該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整個過程應該讓學生多想、多動、多參與、多感悟,教師不必作過多的講述、講解。即使是在教給學生掌握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技巧時,也應充分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總結、去想辦法,教師只在必要時給予提示,最后引導學生和大家分享自己對本節課的感受和啟發,幫助其歸納、總結、補充和提煉。這種讓學生自得自悟的方式顯然要比教師直接給出答案有意義得多,學生的體會也深刻得多。領悟是學生克服心理不適應、促進自身發展的關鍵,它往往伴隨有深刻的認識飛躍。即使學生的自我升華還比較幼稚,教師也不可越俎代庖。

4.踐行

心理健康課堂的最終目的是“助人自助”,即通過體驗和分享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內在力量,實現學生體驗和反思下的自我成長。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結束環節可設置相應的行為訓練,或在結束時布置聯系生活實際的作業,鼓勵學生將所了解的或掌握的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內化到生活中,遷移到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從理論的高度去指導實踐,最終轉變為自身的行為和能力,實現完善個性、健全人格的目的。

和諧的心理健康課堂要取得滿意的效果,達到既定的目標,有賴于教師與學生雙方面的互動,以提供給學生各種體驗或經驗,而不是僅僅由一方向另一方呈現教材。它更重視學生的自我體驗,并從中獲得新的經驗。同時,還重在學生的經驗分享。在活動情境中體驗情感,在情感體驗中獲得經驗的理念,是和諧的心理健康課堂模式設計和實施的重要指南。

五、和諧的心理健康課堂模式的評價

篇8

【關鍵詞】肺心病;心力衰竭;護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190―01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最常見者為慢性缺氧缺血性肺源性心臟病,又稱阻塞性肺氣腫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一種主要由于支氣管-肺組織或肺動脈血管病變所致肺動脈高壓的心臟病。肺心病心力衰竭病程長,且程進行性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加強對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護理和健康教育對延緩肺心病的發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臨床資料與治療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60例,均為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 41例,女性19例;年齡 56 ~ 82 歲,平均年齡( 67 ± 7) 歲; 平均年住院次數 3~4次;年住院日55~115d。本組患者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診斷標準[1]。

1.2 治療方法 入院后給予抗感染,解痙、平喘、止咳、祛痰,低流量吸氧,通暢氣道,適當利尿,強心,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綜合治療護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病情均得到有效緩解,而且綜合護理及健康教育后患者自理能力增強,能正確認識自身疾病,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2護理措施

2.1心理護理 肺心病心力衰竭由于疾病遷延不愈、反復發作、多次住院,使患者產生恐懼、疑慮、煩惱、渴求等種種心理反應,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進行適當引導和安慰,和患者共同制定康復計劃,幫助他們尋找減輕心理壓力,增強與疾病斗爭的信心,鼓勵他們進行自我調護,保持良好的情緒和樂觀的精神狀態,從各方面獲取控制癥狀、促進康復、減輕心理障礙的知識,使他們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有利于疾病向健康方面轉化。

2.2基礎護理 病室保持整潔,空氣清新,光線充足,溫濕度要適當。急性期絕對臥床休息,協助患者采取半臥位,有利于痰液的咳出,減少回心血量,減輕心臟負擔,緩解呼吸困難;長期臥床者應勤翻身,預防防止褥瘡的發生;保持皮膚的清潔干燥和床褥的整潔,及時更換衣服;做好口腔護理,防止口腔潰瘍、細菌侵入,必要時用朵貝爾氏液漱口,積極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做各種治療時,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2.3營養支持 合理搭配飲食,提供足夠的營養,給予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無刺激性、符合病人口味、易消化食物;定時定量,少食多餐;兩餐之間增加餅干、果汁、點心等,以增加熱量;避免飲咖啡、濃茶及加有香料的食物;如進食時呼吸困難,應小口吃飯,細嚼慢咽,以減輕疲勞;保持大便通暢是護理心力衰竭患者非常重要的措施,排便時嚴禁用力以免增加心臟負擔。

2.4控制感染 控制呼吸道感染是治療肺心病心力衰竭的重要措施。遵醫囑使用抗菌藥物、化痰、鎮咳、平喘藥,禁用強烈鎮咳藥,以免抑制咳嗽中樞,加重呼吸道堵塞,導致病情惡化,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予消炎、化痰、解痙等藥物,以利咳嗽,注意給藥方法和用藥時間,輸液時應現用現配,熟悉藥物不良反應,觀察用藥前后患者的病情變化。

2.5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認真觀察神志情況,嚴密監測體溫、呼吸、血壓、心率和血氧飽和度變化,特別警惕肺性腦病的信號,如果發現神志恍惚、語言錯亂、頭痛、嗜睡、煩躁等及時匯報醫生處理。如果發現血壓下降,體溫不升,四肢發紺,要考慮 DIC 的可能,并及時處理。重視肺心病患者的夜間護理,夜間迷走神經興奮,大腦皮質對呼吸中樞的調節功能相對下降,患者肺通氣不足,二氧化碳潴留,導致呼吸性酸中毒; 夜間睡眠時,回心血量增加及膈肌上移,從而加重患者心臟負荷;夜間睡眠時,痰液不能及時咳出,有時形成痰栓,患者有發生窒息的危險。因此夜班護士要加強巡視,詢問病情要詳細,及早發現病情的細微變化,及時報告醫生[2]。

2.6合理氧療 改善低氧血癥及其引起的神經精神癥狀(頭痛、記憶力差、抑郁、興奮等)以及呼吸困難等,減輕呼吸肌負荷,避免其衰竭,提高體力活動能力。減輕肺動脈高壓,減少右心負荷,改善呼吸功能不全。在護理工作中要嚴格掌握吸氧濃度和流量,給予低流量、低濃度吸氧(氧流量 l~2L/min,氧濃度 25%~30%)。吸氧時注意吸入氣體的加溫和濕化,避免患者鼻黏膜干燥,同時兩側鼻孔交替插管以保護鼻黏膜;告之患者不要隨意調節氧流量和停止吸氧,在吸氧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定期行血氣分析,根據結果及時調節氧氣流量和濃度。

2.7心力衰竭的護理 在保持患者絕對臥床休息的同時,給予洋地黃類強心劑(易中毒),但需注意用藥前患者尿量、心率快慢、心律的整齊程度以及用洋地黃類藥物時要緩慢推注,推注時注意患者意識、心率和心律等。 另外對于心力衰竭患者來說,尤其注意輸液護理包括輸液量和補液速度,前者要求護理人員準確記錄 24 h 尿量,根據記錄來行“量出為入”;后者要求補液速度控制在 30 滴/min 以內。

3健康教育 把健康教育貫穿至患者住院的始終,分階段按需實施健康教育,采取與患者交談的方式了解和檢查健康教育的完成情況及效果,利用晨會交接班介紹患者基本情況,以及進一步進行健康教育的方式、內容等。

3.1 縮唇式呼吸 吸氣時令氣體從鼻孔進入呼氣時縮攏口唇呈吹口哨樣。讓氣體均勻地自雙唇之間逸出,吸氣與呼氣的時間比為 1:2,指導病人每天練習 3~4 次,每次 10min。

3.2 呼吸操 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手放在胸骨下端雙側肋緣交界處。平靜呼吸后在呼氣時將手輕輕地向下壓迫,吸氣時仍用力向下壓,讓腹肌對抗自己的手。一般連續5~7 次后休息一次,再繼續進行。通過以上兩種訓練后,可以改善肺心病患者的呼吸功能和通氣功能,提高了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活動時的耐受能力。

3.3運動訓練 運動可幫助患者增強體質,增進耐力,但必須是在不引起呼吸困難的情況下進行,在實施運動訓練前、后要做放松運動,如慢走、彎腰、伸展等,每次30 min,每天2次。若在運動中出現呼吸困難、面色蒼白、皮膚變色等應暫停運動,及時吸氧。

3.4生活要有規律 起床、進餐、外出散步、大便、睡覺等都要有固定的時間,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態,正確對待疾病;積極預防慢性支氣管、肺氣腫的發生;預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發生呼吸功能障礙及低氧血癥;堅持正確的氧療,可以糾正缺氧緩解肺A痙攣,使可降低肺A高壓;根據天氣變化,增減衣服,積極防治呼吸道感感染。

4總結

本組60例患者經積極的治療、有效、合理、正規化的護理及健康教育,增強了患者治療的信心,糾正了低氧血癥,改善了心肺功能,從而減少復發次數、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對促進患者的康復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篇9

文/張新偉

學會正確地使用肢體語言,更容易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在人際交往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坐在對方正前面 有些人聊天時喜歡歪著身子或者蹺起二郎腿,這種姿勢雖然舒服,但可能讓對方覺得您對他愛理不理,不予尊重。因此,與人交談,特別是與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談話,最好挺直背部,坐在對方的正前方。

注視對方眼睛 說話時看著對方的眼睛才有禮貌,但如果一直盯著,對方會有壓迫感。因此,可以適時將視線上下移動,保證談話順暢進行。聽人說話時,頭部微微前傾,能傳達出“我對你的話題很感興趣”的意思,給對方一種無形的支持和鼓勵。

邊說邊微笑 親切的笑容不僅有助于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還能表達出談話者的真誠和熱情,讓對方放下戒備心理,敞開心胸。微笑是最易于接受的非言語信號,您在對他人微笑時,也希望對方能夠對您以示微笑。當遇到自己認識或是愿意交往的人時,微笑著展示您熱情開放的交談態度,肯定有良好的回應。

頻頻點頭 有些朋友認為,交談時頻繁點頭會顯得夸張、造作,其實不是這樣的,每一個說話的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用力點頭有一種讓人感到溫暖的力量,會讓對方更加樂于開口,對您的好感也會直線上升。

愛插話可能因心理焦慮

文/顏健武

愛插話是心理焦慮的癥狀。有些人熱衷交談,當別人闡述自己觀點時,他們喜歡打斷別人,談論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人往往會遭人厭煩,讓人不愿與其交流。但你越是不想和他們說,他們越喜歡加入到你們的談話中來。

這樣的人過分關注自我內心的感受而誤以為周圍的人都不大理解自己,所以也就不大能去照顧別人的真實感受。

那些愛打斷他人的人,自我認同不良的心理焦慮導致他們不斷在與他人交談中打斷別人。當要打斷別人時,應提醒自己“多給別人一些表達的機會”。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這類人,你可以起初多給他們一些自我表達的機會,傾聽他們把自己的觀點談具體。然后用語言暗示他,“現在我可以說了嗎?”你也可以善意提醒他,“希望我說的時候,你先不要插話,好嗎?”這種方式會提醒他調整自己的人際溝通方式,與他人更順暢地交流。

健康性格的結構

文/馬石

現實態度:一個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會面對現實,不管現實對他來說是否愉快。

獨立性:一個頭腦健全的人辦事憑理智,他穩重,并且適應聽從合理建議,在需要時,他能夠作出決定并且樂于承擔他的決定可能帶來的一切后果。

愛別人的能力:一個健康的成熟的人能夠愛自己的配偶、孩子、親戚,從朋友中得到樂趣。

適當地依靠他人:一個成熟的人不但可以愛別人,也樂于接受愛。

發怒要能控制:任何一個正常的健康人有時生氣是理所當然的,但他能把握尺度,不致失去理智。

有長遠打算:一個頭腦健全的人會為了長遠利益而放棄眼前的利益,即使眼前的利益很有迷人的吸引力。

關于休息:一個正常健康的人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需要并善于享受閑暇和休息。

對調換工作持慎重態度:心理健康的人常很喜歡自己的工作,不見異思遷,即使需要調換工作,也會非常謹慎。

對孩子鐘愛和寬容:健康成人喜愛孩子,并肯花時間去了解孩子的特殊要求。

篇10

【關鍵詞】肺結核;心理護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2-0066-01

1 肺結核病的易感易發因素

跟遺傳、年齡特征、性別特征、職業等因素有關。營養不良、過度勞累使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肺結核病。

2 流行病學特征

2.1 傳染源:開放性肺結核病人是結核病的主要傳染源。

2.2 傳播途徑:主要經空氣傳播,也可通過消化道、粘膜、皮膚破損等侵入人體。

2.3 易感性:感染結核菌的危險性與暴露程度直接相關,從未接觸過結核菌的人群對結核新感染和發生結核病的易感性較大。

2.4 潛伏期:自感染結核菌至出現原發性病變或呈現明顯的結核菌素反應,約需2~10周。

2.5 傳染期:只要結核病人痰中排出結核菌,就有傳染性。

3 主要臨床特征

3.1 癥狀:呼吸道癥狀有咳嗽,咳痰,痰血或咯血。可有胸痛,胸悶或呼吸困難。咳痰量不多,有空洞時可較多,全身癥狀常有低熱,盜汗,納差,消瘦,乏力,女性月經不調等。

3.2 體征:病灶小或位置深者多無異常體征,范圍大者可見患側呼吸運動減弱,叩濁,呼吸音減弱或有支氣管肺泡呼吸音。大量胸水可有一側胸中下部叩診濁音或實音。上胸內陷,肋間變窄,氣管縱隔向患側移位均有提示診斷的意義。

4 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胸部X線檢查、痰結核菌檢查可確診結核 ,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常作為結核感染的指標。

5 診斷

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胸部X線檢查、病原學檢查、皮膚結核菌素試驗結果綜合考慮,必要時進行診斷性治療,幫助確定診斷。

6 治療

抗結核化療是治療和控制肺結核最有力的手段,化療的原則為早期、聯合、規律、全程、適量。

7 心理護理

7.1 疑慮心理:為了防止肺結核菌的傳播,有時要對嚴重排菌的病人進行適當隔離。而病人由于缺乏醫學科學知識,對有些隔離措施不理解,反而認為家里人或單位的同志們厭煩自己,覺得大家拋棄了自己,所以心存疑慮,從而影響治療和康復。

7.2 孤獨心理:他們害怕受到冷落和岐視,所以心事重重,敏感多疑,情緒低落或焦慮緊張。 醫學教育

7.3 恐懼和害怕心理:由于缺乏有關醫學知識,病人容易對結核病產生恐懼心理,一怕治不好病;二怕不能上班,會給家庭和社會增加負擔,影響生活和工作;三怕自己生病的事讓他人知道后,會受到歧視。

7.4 悲觀與抑郁心理:病人因為患病,暫時喪失了勞動能力,經濟收入不能得到保證,所以病人的情緒往往變得異常悲觀,表現為言寡行獨,抑郁苦悶,常常被失望無援及孤立凄涼的情感困擾,對事業和生活失去信心,精神上感到非常痛苦。

7.5 情緒不穩定,易沖動:肺結核病病程長,治愈慢,病人長期服藥,可能出現脾氣暴躁,有時好嘮叨,經常生氣,甚至易哭泣。

針對病人以上的心理問題,我們護理人員在工作中,面對各種心理特點的患者,要表現儀表端莊大方,說話和藹溫柔,做事要講科學,操作準確及時,護理主動熱情,解釋病情要恰當。對初發的患者要以安撫為主,對復發的患者則著重于鼓勵,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應鼓勵患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問題,排除干憂,安心養病。

8 健康教育

8.1 初診病人的第一次健康教育至關重要:對于初診病人醫生要詳細解釋肺結核的定義、發病誘因常見癥狀、常見并發癥、傳播途徑及結核桿菌繁殖特點,并向患者說明肺結核是一種常見病,其病因明確、治有辦法、防有措施,只要遵從醫囑堅持全程抗癆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8.2 健康教育是治愈肺結核病的重要因素:肺結核病人在確診后往往因家庭、社會和心理因素影響,思想負擔重。年輕人得病后,擔心自己的學業、前途、工作、戀愛、婚姻受到影響,怕傳染給家人,老年人得病后認為自己老了,對治療缺乏信心,這一系列的思想問題,往往產生病人輕視治療、難于合作、思想負擔過重,導致治療效果不滿意;有的患者看廣告、聽傳聞用藥,更有甚者講迷信,找江湖醫生,致使病情加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有的患者治病心切,急于求成,認為打針快,對于全療程服藥缺乏足夠的信心,癥狀稍有好轉或者出現副反應就自己中斷用藥,有的則因經濟困難不能堅持治療。這些未治好的病人成為復治、難治和多發耐藥肺結核病人的主要來源,而多發耐藥結核是目前臨床上最棘手的問題,給治療帶來極大的困難。

8.3 健康教育在肺結核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健康教育有利于加強對肺結核患者的管理。肺結核病的傳播途徑是以呼吸道為主,病人排除的飛沫或痰液中帶有結核菌,健康人吸入肺泡后可能引起發病。每個傳染源每年可傳染10~15 人,有些病人不了解隨地吐痰、咳嗽、打噴嚏對健康人的危害,不了解進行隔離的意義,不能克制自己的不良反應。醫護人員不失時機地對這些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可增強病人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家屬的自我保護意識,幫助病人克服不良的生活習慣和行為,培養他們的健康意識、樹立健康的責任心,主動規范自己的行為,合理的作息,適當的運動,合理膳食,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是結核病防治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另外,健康教育還可以減少病人自服藥、拒治等不規律治療現象,使病人積極主動的接受治療,減少復發和耐藥病例的出現。使結核病的治愈率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 田本淳;從2006年全國公眾結核病防治知信行調查結果看今后結核病防治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任務與對策[J];結核病健康教育;2007年02期

[2] 周曉丹;強化健康教育與提高結核病防治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年35期

[3] 黎明強;伍傳仁;結核病防治研究新進展[J];職業與健康;200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