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人員管理處分條例范文

時間:2023-11-01 17:25: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事業單位人員管理處分條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事業單位人員管理處分條例

篇1

關鍵詞:財務從業環境;直接管理、交叉核算模式會計委派制;廉潔年金制;權利

一、財務從業環境

財務從業環境是指財務工作者從事財務工作的空間。這個空間從廣義的角度來講,是指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生態環境、法律環境等所構建的外部空間;從狹義的角度來講,是指財務工作者所處的單位組織形態、單位內部組織機構、單位內部管理制度、單位財務制度、單位文化建設等等所構建的內部空間。各單位外部從業環境大致相同,內部從業環境有所區別。單位資金活動從發生到結束都離不開財務從業環境,財務工作者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財務工作一是將普通的經濟業務運用專門技術方法,將資金運動用會計術語表達出來。二是對資金業務的合理性、合法性進行分析,提供有效信息給信息使用者作為參考,以便做出正確的決策。

二、財務工作的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第二十二號、第二十五號、第二十七號)提到,在檢查中發現,部分單位隨意調節利潤、以假發票報賬、違規發放補貼,少數單位私設“小金庫”、少繳稅款、編制虛假財務報告、以白條入賬等問題。 2010~2012年連續三年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中,我國會計單位多少都存在一些問題。從表面上看,這是財務工作者的嚴重失職,但究其更本是制度的不完善。財務人員沒有調節利潤、違規發放補貼、私設“小金庫”這個權限,更不能以白條作賬,但是還有這些低級錯誤發生,其根源就是財務人員“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財務工作者的從業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四條:“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正常情況下,每個獨立的單位應該設置會計機構,配備合格的財務工作人員。單位負責人需要這些內設機構及人員及時、正確、真實地提供反映資金活動的信息。從另一側面來講,財務工作者服從單位負責人管理,按照單位負責人的要求來反映經濟狀況。審計、稅費交納、貸款、上市、政績考核等都與財務信息密切相關,而服從組織管理、做好本職工作是每個財務工作者的基本職責。在這樣的環境下,大部分財務工作者很難不做假、不做弊。大部分財務工作者的業務能力沒問題,而是職業操守有待提高。這些問題的出現,有外部從業環境的原因,也有內部從業環境的原因。筆者認為,治標必先治本,建立良好的從業環境的前提是健全體制。

四、完善體制,內外兼顧

(一)設立人事脫鉤、委托考核制,健全直接管理、交叉核算模式會計委派制

會計委派制是國家以所有者身份,憑借管理職能對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和主管會計進行委派的一種制度。國家實行會計委派制的目的是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早在1998年我國政府就從西方引入這種先進制度并在全國各地進行試點。2000年9月7日,財政部、監察部聯合印發《關于試行會計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見》(財會 [2000]12號)的通知,兩部聯合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來指導全國各地進行會計委派試點。該意見明確要求在黨政機關、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及有政府授權收費或罰沒職能的事業單位繼續試行會計委派制度。

會計委派制在三權,即“資金所有權、使用權、財務自”不變的情況下,取消單位賬戶,由會計核算中心統一開設單一賬戶。筆者不太贊成這種做法,理由很簡單,無助于改善財務從業環境。

從個人觀點來講,筆者設想一種直接管理、交叉核算管理模式會計委派制。所謂直接管理、交叉核算模式會計委派制是指在各預算單位銀行賬戶不變的基礎上,各單位直接委派本單位財務人員(財務科長、會計、出納)進駐會計核算中心核算其他同類性質(單位財務制度相同)單位資金業務的一種會計委派制(見圖1)。采取這種模式可以從根本上避免財務工作者的從業“硬環境”壓力。

舉一例,假設公安機關將本單位財務人員派駐會計核算中心,不是從事本單位會計工作,有可能從事法院、組織部或政府等單位的會計工作。會計核算中心應在采用相同財務制度的單位內部抽簽決定,以三或五年為一輪的交叉核算,這樣可以解決人為控制,給予財務工作者“真空”從業環境,可以將外界無形壓力隔離。

行政單位(含行政編制的社會團體)采用的是行政單位財務制度,事業單位(含事業編制的社會團體)采取的是事業單位財務制度,國有企業采用的是企業財務制度。單位采用的財務制度不同,內部抽簽的范圍也就不同。同類性質單位內部交叉核算,一方面便于集中交流,另一方面是能更好地服務被核算單位。

根據《會計法》第七條:國務院財政部門主管全國的會計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會計工作。各單位財務工作者集中在一起,會計核算中心可以代表財政部門對它們直接管理,每年對其遵守會計制度、職業道德、工作業績、業務技術水平、廉政等方面進行考核。考核方式以會計核算中心考核為主、被核算單位為輔的委托考核制,考核業績由原人事關系單位落實。服務對象脫鉤、人事考核脫鉤,這種會計委派制度可以直接打開財務工作者 “頂得住、站不住”的局面。只有這樣,財務工作者堅守職業道德才有保障。

(二)引入會計特殊行業廉潔年金制,提高自身防腐蛻變能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與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擔綱領銜的“383”改革方案向社會予于公布。所謂“383”改革是指 “三位一體改革思路、八個重點改革領域、三個關聯性改革組合”的中國新一輪改革路線圖。該方案提到建立廉潔年金制度設想,公職人員如果未犯重大錯誤或未發現腐敗行為的,退休后方可領取廉潔年金。

筆者認為,財務工作人員從事的是一種特殊的工作,面對的不僅僅是金錢的誘惑,更多的是對職業道德底線的挑戰。對于財務工作者來講,從經濟學的角度,他們首先要考慮的是自身的舞弊預期利益(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如舞弊預期收益大于作弊成本,他就有可能冒險。反之,舞弊行為就不會發生。所以,財務工作人員需要一個好的硬環境,更需要一個好的軟環境。如何約束財務工作人員廉潔自立,筆者建議設置特殊行業(財務)廉潔年金制,借鑒新加坡經驗,從財務工作人員實發工資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再從單位提取一定的比例,共同存入個人的廉潔賬戶。工作時間越長,廉潔賬戶資金的累計金額就越大。這樣一來,越是臨近到退休的工作人員越能約束自己,使他們意識到不能為了一點小利失去名譽、自由及巨額廉潔年金。

(三)增加法律意識,通過加大執法力度來維護財務工作者的權利

《會計法》第五條規定: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照本法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和其他會計資料,提供虛假財務會計報告;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財務工作人員擁有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的權利,在實施權利的同時,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非法干涉。第五條是對財務工作者權利的法律保障,考慮到了財務人員工作的特殊性,即我國財務工作者既是單位資金反映的執行者又是被動的管理者,其人事、考核、獎勵、績效由單位的負責人決定。財務工作者要服從于單位負責人,根據負責人的意思做好財務工作,這種管理體制必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單位或個人授意、指使、強令做假,對不聽從的人員打擊、報復等情形就不可避免。會計法第五條就是基于這點出發,來有效保障財務工作者的合法權利。

《會計法》第六章法律責任中的第四十五條提到: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于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條及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有上述犯罪行為,情節嚴重的,構成犯罪的,以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隱匿、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罪定罪;不構成犯罪的,司法機關可以決定是否處以罰款。國家工作人員所屬單位應依據《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暫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來決定給予當事人是降級、撤職或開除的行政處分。

《會計法》第四十六條提到,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以降級、撤職、調離工作崗位、解聘或者開除等方式實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對受打擊報復的會計人員,應當恢復其名譽和原有職務、級別。《刑法》第二百五十五條規定,實施上述行為,情節嚴重的,構成犯罪的,以打擊報復會計、統計人員罪定罪處罰。《刑法》第一百六十一、一百六十二、二百五十五條為財務工作人員從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如何落實、加大對此類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首先是財務工作者要提高個人法律意識,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其次是司法機關要加大懲處如授意、指使、強令、打擊、報復財務工作者等此類犯罪力度。只有財務人員增強法律意識與司法機關加大懲處力度雙管齊下,財務工作者的合法權利才能得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