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基礎醫學概要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4: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口腔基礎醫學概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口腔基礎醫學概要

篇1

“3+2”模式課程銜接護士職業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強調指出:“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推進職業學校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銜接,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課程銜接體系。”“3+2”模式下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是護理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典型體例。近年來,我們在高職院校的指導下,與臨床護理專家密切協作,對該課程體系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研究與實踐,期望為護理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實踐依據。

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每門課程)的設計,都涵蓋兩個要素:一是課程內容的選擇,二是課程內容的排序。對護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改革,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按照職業能力發展的邏輯順序,理論與實踐相融合。

一、以學生為本,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資源

1.充分考慮學生認知水平,體現課程安排的遞進性或累積性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學習過程就是認知結構不斷變化和重組過程,認知學習的過程呈現遞進性或累積性規律。“3+2”中高職銜接課程和內容的安排邏輯總體上應堅持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的規律,堅持能力遞進培養的原則。學習者個體特征和學習環境是選擇課程的兩個決定性因素。“3+2”護理專業學生生源是初中畢業生,年齡小、心理成熟度低、文化基礎較差、認知水平低、成長過程的可塑性大。課程體系的設計與安排作為重要的學習環境因素,必須符合學生個體特征,充分遵循認知學習的遞進性或累積性規律。布魯納主張學習應最先建立學科基本結構,因此中職段課程安排應以護士崗位要求的應用能力為本,文化課與專業課有機結合,遵循“夠用”原則[4],強化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教學主要任務,使學生通過中職段學習架構起護理專業最基本的知識結構,掌握護士職業基本技能。高職段著重考慮為學生發展提供可供選擇的空間,構筑開放式課程體系,組織“大專業,小專門化”課程模塊,適應學生個體化學習需求。

2.以就業需求為導向,開發適應護理職業群發展的課程體系

“3+2”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在于:允許學生在第三學年末根據自身學習情況或就業意愿進行二次選擇,部分學生可能會在就業機會看好的情況下,選擇就業而不再轉入高職段學習。因此,中職段教學安排必須完整,要與國家執業護士資格認證接軌,要安排符合要求的8個月以上教學實習。我國中等護理專業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教學體系系統完整。我們認為,它基本適用于“3+2”模式下的中職段教學。考慮到學生還有其后兩年高職段學習過程,可將某些課程(如社區護理、選修課文獻檢索、國情概要等),或部分課程內容(如心理與精神病護理中精神科護理部分、急救護理學中重癥監護內容)后置至高職段。高職段則應立足于衛生人力市場動態需求,著眼于整個護理職業群,開發科學性、針對性和適應性課程,引導學生獲取護理職業群相關資格,如高級養老護理員、高級育嬰師資格,拓寬學生就業途徑。加強校企(醫療衛生等相關單位)合作,建立“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按學生就業意向安排頂崗實習,努力達成“實習就業一條龍”。

3.兼顧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銜接,滿足學生繼續教育需求

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同屬于基礎教育后的教育,都是在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社會的迫切需要而產生的。兩者之間是一種交叉的關系。促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的銜接與溝通,不僅可以降低教育成本,更能滿足學習者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我們對“3+2”護理專業高職段學生進行了“繼續教育意愿調查”,其中有繼續教育意愿學生占85%,并且均希望在畢業前就能延續繼續本科教育;在選擇繼續本科教育途徑上,99%學生選擇成人教育,1%學生選擇對口本科。主要原因是學生希望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提高學歷水平。因此,在“3+2”高職段根據成人教育入學考試科目,在德育、英語等課程中加入了適用于成人高考的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實現繼續本科學習的目標。

二、以課程模塊為主線,做好課程升級與內涵延展

筆者認為,中高職課程良好銜接,既要體現課程的連續性,又要實現課程升級與內涵延展。以課程模塊為主線設計中高職課程可實現課程的連續性,在每一課程模塊中,根據護士職業能力要求及臨床護理發展趨勢,實現課程升級與內涵延展。

1.關注護士職業特點,做好基礎課程模塊課程銜接

中職段德育、語文、英語、信息技術基礎、體育等文化基礎課,在高職段對應銜接衛生法律法規、護理應用文寫作、普通話、醫用英語、醫學信息技術、健美操、太極拳;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等基礎醫學課程則對應銜接基礎醫學與臨床,引導學生理順基礎醫學知識與臨床的密切關系與應用。

2.延展專業課程內涵,實施模擬情景教學,培養護士核心職業能力

專業課程在護理專業教學與實踐中的重要地位勿庸置疑,中職階段雖也重點學習了內、外、婦、兒科護理學等專業課程,但考慮到五年制高職(3+2)學生認知與理解能力的有限性及臨床實踐應用能力的欠缺,我們認為此模塊課程仍需重點強化。強化并不等同于重復,課程名稱雖不一定改變,但課程的內涵要延展,根據護士職業資格要求,增加中職段未涵蓋疾病的護理;利用學生中職段臨床實習收集的現實病例,鼓勵師生互動,大力推行模擬情景教學、PBL教學,著力培養評判性思維、溝通與合作、實際操作與創新性等護士核心職業能力。另外在此模塊中可增設護理管理學、護理倫理學等升級課程。

3.依照衛生人力資源需求,動態調整專業方向課程

在專業方向課程模塊設計中,要了解地方衛生人力資源需求,積極與用人單位溝通,動態調整該模塊課程。開設重癥監護技術、中醫護理、傳染病護理、腫瘤病護理、健康管理及養老護理與育嬰師教程。與醫院合作開辦定向培養班,如與中醫院合作開辦中醫護理方向班,與口腔病醫院合作開設口腔護理方向班。該模塊是高職段教學最靈活、最具特色的模塊,充分發揮院校合作優勢,培養更加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護理人才。

4.篩選有利于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選修課

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和職業發展需求的課程列為高職段選修課。如護理論文寫作、醫院感染管理、文獻檢索、大學生就業指導、演講與口才等。

5.循序漸進地安排臨床實踐教學,逐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中職段第5、6學期安排42周教學見習與實習。為保證教學實習質量,該段實習由學校統一安排,院校合作管理,重點實踐臨床護理基本技能,鞏固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高職段實習安排在第10學期,學生通過前期學習已經獲得中專畢業證和護士執業資格(第8學期參加考試),因此該段實習定義為“頂崗實習”。實習時間20周。為了充分滿足學生就業意向,采取學校統一安排與自行聯系相結合方式,由學生和實習單位進行雙向選擇,學校盡可能幫助學生達成“實習就業一條龍”的目標。

三、小結

護理專業“3+2”課程體系遵循“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學習規律安排學習過程。符合布魯納螺旋式學習理論,適合“3+2”學生生源起點低、學制長和護理專業實踐要求高的特點,達到了以學生為本,中高職課程良好銜接的目的。以課程模塊為主線,使中高職課程銜接有了主旨思路,既體現課程的連續性,又實現課程升級與內涵延展,使整個課程體系渾然一體。同時也促進了校本教材的開發。

兩次分段實踐安排及相關護理資格證的獲得,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了逐步提升,受到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頂崗實習學生供不應求,實現了護理專業帶薪實習與“實習―就業一條龍”。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為學生參與體驗式教學及模擬情境教學創造了條件,使主動學習成為現實,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2013、2014年我校護理專業“3+2”學生護考合格率達98.4%;頂崗實習直接就業簽約率達35%。

中高職課程銜接是一個復雜的課題,需要在反復實踐中精雕細琢,不斷修正才能完善起來,希望我們的實踐能起到增進交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論高等職教育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J].徐州建筑職業學院學報,2010,(03).

[2]劉端海,谷道宗.中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銜接立交橋構建的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1,(05).

[3]龍洋.“3+2”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設計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