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時間:2023-11-02 18:04: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術后康復訓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脊柱側凸;術后;康復訓練

脊柱側凸是指脊柱的一個或多個節段偏離身體中線向側方形成彎曲,多數還伴有脊柱的旋轉和前后凸、肋骨和骨盆的旋轉傾斜畸形以及椎旁的韌帶肌肉的異常[1]。脊柱側凸作為脊柱外科的難點之一,從治療、護理到康復等各個領域都包含??菩詮姷睦碚摚绕鋵τ谶x擇手術治療的患者。對脊柱側凸患者術后開展康復訓練知識的宣教不僅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而且根據患者的需求,采取正確的護理干預手段,可以提高手術質量,促進患者康復,提高生存質量?,F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從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共接收脊柱側凸患者67例,其中男23例,女44例;最大年齡25歲,最小年齡3歲,平均年齡12.6歲;其發性側凸52例,先天性側凸11例,其它4例;前路手術10例,后路手術51例,前后路聯合手術6例;胸椎側凸42例,腰椎側凸4例,胸腰椎側凸21例;術前Cobb氏角,最大120度,最小45度,平均50度。

1.2結果本組病例隨訪6-48個月,術后Cobb氏角最大45度,最小20度,平均25度。術后無一例出現下肢感覺、活動功能異常。除一例發生感染外(經抗炎治療后痊愈),其余無并發癥發生。

2術后康復訓練

2.1肺功能訓練患者多有因脊柱畸形導致肺擴張受限,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礙。在術后,特別是全麻后容易引起肺不張或肺炎,危及患者生命。為此,術后第1天起進行肺功能訓練。①有效咳嗽、咳痰方法:囑患者深吸氣,在吸氣末端屏氣片刻再用力連續咳嗽2-3次,將氣道內分泌物咳出;②吹氣球方法:囑患者深吸氣,然后將肺內氣體用力吹入氣球,3次/d,每次15min;③吹乒乓球方法:將3-5個杯子裝滿水,乒乓球放入杯內,囑患者將漂浮于第一個杯子內的乒乓球深吸氣后吹入最后一個杯內,每次練習10min[2];④向裝有水的密封瓶內吹氣:方法:密封瓶內裝半瓶水,將吸管一根插入瓶內,深吸一口氣后將肺內氣體吹入吸管,見水面出現水泡為有效,2次/d,每次15min;⑤擴胸運動:注意進行該運動時兩肩盡量后伸,2次/d,每次15min。

2.2胃腸功能訓練腹脹是胸腰椎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主要表現為腹部呈膨脹狀態,腸充氣,腸蠕動減弱甚至消失。嚴重腹脹可使膈肌升高,影響呼吸功能,也可使下腔靜脈受壓,影響靜脈回流[3]。術后當日起,行以下功能訓練:①腹部按摩法:指導病人以臍周為中心順時針方向行腹部按摩,2次/日,30min/次。②做自主收腹、縮肛活動,3-4次/d,5-10min/次。

2.3肢體功能訓練(1)術后1-3天,行以下功能訓練:①脊柱軸式翻身,1次/2h。②四肢屈伸功能訓練,2次/日,10-20min/次。③股四頭肌舒縮運動,3次/日,10-20min/次。(2)術后3-5日,行以下功能訓練:①頸后伸前屈、側旋側屈,4次/日。②聳肩活動,以肩關節為主,進行上舉、外展、旋轉活動,4次/日,10-20min/次。③雙下肢直腿抬高訓練,3次/日,15min/次。④對抗性直腿抬高運動外加阻抗力訓練,3次/日,10min/次。(3)術后5-7日,行以下功能訓練:①五點法和三點法腰背肌功能訓練,3次/日,10min/次。②上肢抗阻力訓練,應用橡皮筋牽拉上肢作肩上舉、外展、肘屈伸活動,5min/次,3次/日[4]。(4)術后7-14天日,行飛燕式功能訓練:取俯臥位,頭偏向一側,雙腿伸直,兩手自然放置體側,頭肩部和雙腿同時抬起背伸,形如飛燕,2次/d,30-50個/次。

2.4負重站立訓練術后7-14日,可按體形制作上體支具,在佩帶支具坐起無不適后可于床邊站立片刻,待站穩半小時后,再佩帶支具離床活動,進行負重站立訓練:①在床旁進行抬腿及屈膝運動,20-30min/次,4次/日。②下蹲運動,勿彎腰屈膝下蹲,注意保持脊柱直立,3次/日。③甩腿運動,雙手扶欄或叉腰,前后用力甩腿,交替進行,5-10min/次,3次/日。④倒退緩慢行走訓練,10-20min/次,4次/日。⑤體側運動:雙足并攏,靠墻站立,雙手中指貼于大腿外側中線,一側中指沿大腿外側中線緩慢下滑,身體逐漸側屈至極限,然后還原。脊柱向右側彎者做左側側屈練習,脊柱向左側彎者做右側側屈練習[5],5-10min/次,3次/日。

2.5形體訓練①坐位訓練:兩腳平踏地面,背部緊靠椅背,臀部坐滿整個椅面。②站立訓練:靠墻站立,雙肩及髖部緊貼墻壁,抬頭挺胸,收縮小腹,保持雙肩等高水平。③臥位訓練:睡硬板床,側睡時雙膝彎曲,兩腿間夾一枕。仰臥時膝下墊一軟枕。④跪位訓練:左、右偏坐,輪流進行。左側凸者,重點練右側偏坐;右側凸者,重點練左側偏坐[6]。

3小結

脊柱側凸術后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非一朝一夕,需要持之以恒。合理、有效的康復訓練是脊柱側凸康復的必要保證,把康復訓練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從思想上認真對待。術后活動強度因人而異,應注意訓練的方法和患者的配合,忌簡單、粗暴,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才能保證康復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陶有平.支具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的研究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1):43-45.

[2]周智.特發性脊柱側彎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4):175-176.

[3]裘法祖,孟承偉,主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44.

[4]李雪平,錢興皋,劉方剛,張輔才.脊柱側凸矯形術的康復治療操作規程[J].現代康復,2001,5(12):86.

篇2

關鍵詞:膝關節鏡術;護理;康復訓練

隨著關節鏡在骨外科的迅速發展,關節鏡已不再僅僅是一種輔助的關節檢查手段,而是關節外科和運動醫學領域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膝關節鏡以其準、精、損傷小,功能恢復快等優點受到人們的認可,普遍應用于臨床。作為骨科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瘢痕少、并發癥較少,并且恢復較快的特點和優勢。目前膝關節鏡手術已經成為治療膝關節疾病的最常用的手術方法之一[1]。而膝關節鏡手術科學的康復訓練及護理是獲得手術預期療效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我科對231例膝關鏡術后患者采取了一系列康復護理措施,均收到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231例,其中男154例,女77例;年齡25~78歲,平均55.7歲。其中骨性關節炎58例,半月板損傷82例,滑膜炎34例,關節游離體34例,其它膝關節疾病23例。術后的住院時間平均為7.2d,與關節切開術后平均住院為14d相比,平均住院天數縮短6.8d。

1.2方法 本組患者均采用仰臥位,腰硬聯合麻醉后,根據術中具體情況行關節清理、滑膜皺襞切除、半月板修整、半月板切除、半月板縫合、游離體摘除、骨關節病病灶清除及前后交叉韌帶重建等。術中均采用驅血帶驅血,術后采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止血。

2 術后護理

2.1常規護理 術后患者去枕平臥,患肢抬高20°~30°,為減輕腫脹,盡量保持膝關節接近伸直位,禁食6~8h。密切觀察患者患肢切口敷料的滲血情況,必要時及時更換敷料,此外密切注意患者患肢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應注意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松緊應適度,并早期進行功能鍛煉。

2.2心理護理 應向患者講解此次膝關節鏡手術的優點,告知其手術的切口較小,恢復較快,并介紹下同類已經治愈的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情況,使其消除手術的恐懼心理,平穩心態,從而達到積極配合治療的效果[2]。

2.3術后并發癥觀察及預防

2.3.1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 由于術中常規使用氣壓止血帶,造成血管內壁損傷,術后容易出現深靜脈血栓形成。栓子脫落后能夠造成肺栓塞。術后讓患者盡早活動,或者給予下肢氣壓治療,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觀察患者下肢是否出現腫脹、疼痛。若患者突然出現咯血、呼吸困難和胸痛等癥狀,應立刻告知醫生。

2.3.2膝關節血腫 術后去除止血帶后,容易出現血管反應性擴張和關節內血管殘端出血,從而導致關節內血腫。而且術后關節早期活動引起關節內漿液滲出、纖維蛋白凝集[3],加重關節腫脹。膝關節血腫容易引起術后晚期關節粘連,影響關節屈伸活動。術后觀察患膝腫脹程度,局部切口滲血滲液情況。

2.3.3關節內感染 術后觀察患者體溫和切口情況。膝關節鏡手術術后患者一般無體溫波動變化。若術后患者出現全身發熱,膝關節紅腫、皮溫升高,疼痛劇烈,血常規示白細胞數升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常常提示可能出現膝關節感染[4]。術后若出現上述情況,應早期行關節穿刺,將穿刺液進行菌培養以及藥敏試驗,盡早更換有效抗生素。若發生感染后,應盡早切開引流,進行關節沖洗引流。

3 康復訓練

3.1關節鏡檢、關節沖洗、關節游離體摘除術 多在鏡檢的同時去除引起疼痛等癥狀的病變及組織碎屑,并用一定壓力的大量生理鹽水灌洗,改善了關節內生化環境,術后關節疼痛消失活動明顯改善,患者術后第2d即指導患者做膝關節屈伸運動,允許下床活動,關節活動范圍逐漸加大,至關節活動恢復正常。

3.2滑膜切除術 術后第2d,令患者在床上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逐漸到被動或主動抬高患肢15°~25°,3~5次/d,3~5min,以患者不覺累為止,3d后行膝關節屈伸活動,范圍逐漸加大,1w后逐漸負重活動,功能鍛煉至關節功能恢復正常。

3.3半月板或軟骨手術 手術方式為半月板或軟骨面修正術,為防止肌肉萎縮,糾正術后可能出現的膝關節暫時不穩,利于關節功能恢復,從術后第2d鍛煉股四頭肌、做等長性收縮,舒張運動,3次/d,3~5min,如無并發癥,術后第7d,行膝關節屈伸鍛煉,由被動活動到主動活動,負重活動,逐漸進行功能鍛煉至功能完全恢復。

4 討論

關節鏡手術雖然是一種微創手術,但畢竟是一種侵入性操作。仍然會對膝關節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同時由于膝關節在下肢負重功能中的作用,手術本身的特點,膝關節損傷后,在組織學上的纖維化出現較早,如不早期活動約4d左右的時間即可出現關節活動受限。損傷關節固定2w即有可能致結締組織纖維融合,使關節功能喪失。早期有計劃地進行相應性活動,能有效地預防關節微小的粘連和攣縮,改善關節內滑液的分泌。同時可調動機體的代償作用促進血液循環維持正常的內環境,因此,術后的康復護理及康復訓練顯得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楊雪梅,王敏.關節鏡清理術治療膝骨關節炎的圍手術期護理[J]. 實用骨科雜志, 2009,(05).

[2]楊玉蘭.膝關節鏡手術58例圍手術期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9, (20).

篇3

[關鍵詞] 髕骨骨折;康復訓練;依從性;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683.4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8(b)-184-02

髕骨骨折是外傷中常見的關節內骨折。傷后除了實施有用的外科治療,正確系統的提高患者術后康復訓練的依從性和康復指導對關節功能的恢復非常重要。本科于2008年4月~2010年5月共收治髕骨骨折50例,開展了系統的康復訓練指導措施,并與2008年4月以前入院的48例患者進行比較,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98例患者中男72例,女26例,年齡15~63歲,平均41.6歲。其中破損性骨折67例,橫行骨折31例,均為單發性。急診手術23例,擇期手術75例。2008年4月~2010年5月的50例患者由于功能訓練,大多數患者肌力達4~5級,關節活動度達80°~100°,恢復了無痛和理想的關節活動度,設為康復組。2008年4月以前入院的48例患者為常規組,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組術后護理措施

常規組行常規康復護理,即術后行常規護理,教會患者做股四頭肌收縮,要求每小時做80~100次,每天活動4~6 h,術后臥床2周,臥床期間行常規鍛煉。

1.2.2 康復組術后護理措施

1.2.2.1 心理康復指導患者心理康復是提高鍛煉依從性的有效途徑,把心理康復作為技能康復的樞紐,以心理康復促進和推動技能康復。術后患者常因傷口疼痛、擔心過早活動影響傷口愈合及關節功能恢復不良。減輕患者心理壓力、增強信心,以促進康復。術前運用合理情緒治療,在術后康復鍛煉中運用全身松弛療法、行為療法、鼓勵和暗示療法,可降低患者焦慮狀態,緩解鍛煉時的緊張情緒,同時抑制皮質下中樞疼痛神經元的活動,降低其興奮性,使疼痛的閾值提高,從而緩解疼痛,提高療效[1]。早起適當活動有助于靜脈和淋巴反流,阻止液體返流到細胞外間隙,故能促使傷口周圍膠原愈合,減輕疼痛,并使傷口無水腫和滲出。這些均有利于膝關節功能的早起恢復。使患者掌握不同時期康復訓練的內容、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從而調動患者的依從性。護士除講解有關疾病康復的內容外,還運用良好的溝通技巧和心理學知識及時發現與康復有關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予以指導和教育,消除其焦慮或抑郁情緒,保證患者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功能鍛煉。

1.2.2.2術后1周護理術后l周內,局部組織創傷未愈合,患肢腫脹疼痛,痛苦,可應用超短波、紅外線、低中頻電療等物理體例以利消腫。術后第2天即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先在護士的指導下鍛煉健側,然后患者按照自己的感受鍛煉患側[1]。臥位鍛煉股四頭肌的示例:仰臥位,兩腿伸直,恰當抬高3~5 s,再慢慢放下,依次鍛煉,一般為500次/d。坐位鍛煉股四頭肌的示例:患側小腿繃沙袋鍛煉(重量為1.5~2.0 kg)。開始鍛煉時時先協助托起患側小腿,然后移開雙手,囑患者連結患腿抬高3~5 s,再輕輕放下。一般為每小時5 min。防止髕骨與關節面粘連。

1.2.2.3 術后2~4周護理拆除石膏托,骨痂已慢慢生成。可指導患者鍛煉肢體重力增強肌力和關節勾當度。囑患者坐床邊,小腿下垂,做膝屈伸活動,循序漸進,以自動屈伸為主,輔以恰當被動活動。加重肌肉的按摩,并慢慢在踝部上懸重,用指推活髕法防止髕骨與關節面粘連。術后4周開始負重鍛煉。

1.2.2.4術后7周護理第7周可棄拐行走。若是呈現痛苦悲傷或不適感,可恰當推遲負重時間[2]。進行功能鍛煉要按照患者體質及前一段功能鍛煉的情況,進行評估打分,逐漸增加鍛煉強度幅度并慎防摔傷其他部位的骨折。

1.3 療效評定

采用Lysholm Ⅱ評分對關節鏡手術治療前后關節功能評分,根據陸氏療效評定標準分4級:優為關節功能正常,無疼痛;良為膝關節活動接近正常,無疼痛;中為膝關節屈曲受限,但大于90°;差為膝關節屈曲不足90°,疼痛,跛行下蹲困難。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兩組患者術后7周末Lysholm Ⅱ評分,常規組為(86.6±0.5)分,康復組為(92.7±6.5)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67,P<0.05)。兩組患者下肢功能計劃完成量比較,康復組顯著優于常規組。具體見表1。

3 討論

髕骨為膝關節的籽骨,能起到呵護膝關節,增強股四頭肌肌力,伸直膝關節的作用,尤其對膝關節伸直的最后15°~30°規模更為主要。髕骨骨折是關節內骨折,應貫徹解剖復位、增強內固定及早期功能鍛煉的原則,以盡快恢復關節面平整,削減髕股關節炎的發生。髕骨骨折術后早期行髕骨推移和按摩,能促使腫脹消退,預防關節粘連和避免肌肉纖維化。股四頭肌的自動收縮促進血液輪循環更有利于消腫,避免肌肉萎縮,為膝關節的屈伸和下床活動打好基礎。護理人員實施科學、系統的康復指導,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依從性,自覺自動地配合康復鍛煉??祻徒M應用此套康復方案鍛煉后,術后7周末Harris功能評分與對照組比較t=3.67,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并且有84%的患者術后恢復達到優等,而且術后并發癥明顯減少。因此該結果證明了提高術后患者康復訓練的依從性能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減少并發癥,提高手術的療效。

[參考文獻]

[1]張偉明,陸廷仁,王穎.心理治療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臨床應用[J].中國康復,2005,20(6):354-355.

[2]林世紅.舒適護理在心臟手術病人康復中的應用進展[J].現代護理,2008,14(6):201-202.

[3]朱海燕,王繼紅.骨科患者抑郁狀態及護理對策[J].中國傷殘醫學,2006,14(3):72.

[4]王艷.心理干預對髖關節置換術后焦慮及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J].現代護理,2008,14(3):23-25.

[5]孫玉姣,崔翠英,張銀.循證護理在老年難治性壓瘡護理中的臨床實踐[J].現代護理,2006,12(2):173-174.

[6]張顯文,柳暉,陳武鵬,等.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對燒傷后膝關節創面愈合和功能的影響[J].現代康復,2001,25(18):39-45.

篇4

摘 要:目的:探討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護理及康復訓練對術后脫位的預防作用。方法:選取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78例,隨機分為護理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9例,護理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康復訓練,而對照組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統計兩組患者術后髖關節脫位現象。結果:護理組39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發生髖關節脫位1例,占護理組的2.56%;對照組39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發生髖關節脫位3例,占對照組的7.69%。結論:術后全面護理以及早期康復訓練,可以顯著降低患者術后髖關節脫位的發生。

關鍵詞: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訓練;功能鍛煉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改善關節功能、解除患髖疼痛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其術后發生脫位是一種嚴重的并發癥,一旦發生了術后脫位,將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還要影響到患者髖關節功能,有的更是需要再次進行手術。這對患者的康復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給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帶來了一定的損害.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26(2):382.

篇5

【關鍵詞】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術后護理; 康復訓練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ffect after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Method: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coxa arthropath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August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2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applied the routine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mplemented the systematic nursing based on the routine nursing,SAS,SDS score that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and Harris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Before nursing,SAS and SDS score of two groups,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fter nursing,SAS and SD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Postoperative nurs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in Zengche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Guangzhou 511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2.029

髖關節病變患者在進行髖關節置換術前常伴有疼痛、畸形,嚴重者出現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上針對該疾病主要采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通過將人工髖關節假體替換病變的髖關節,達到矯正髖關節畸形、恢復關節活動度及功能的目的,但手術較為復雜,術后患者恢復時間較長,且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大部分為老年患者,若患者術后僅僅依靠住院時期的護理及康復訓練,很難達到手術預期的效果[2]。因此,對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需進行系統的護理及康復訓練,可有效促進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4]。本研究分析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及康復訓練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50例髖關節病變患者,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25例,男7例,女18例;年齡44~85歲,平均(68.76±2.13)歲。對照組25例,男6例,女19例;年g57~87歲,平均(69.43±2.05)歲。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髖關節活動均受限,均經CT及MRI等影像學確診為髖關節病變;(2)所有患者意識清晰,均可配合醫護人員治療與護理。排除標準:(1)意識模糊,治療依從性較差者;(2)存在其他代謝性疾病及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補充該研究已經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術后常規護理的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后護理注意事項,同時普及術后康復訓練的相關知識,做好出院指導,并囑咐患者按時復診。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系統性護理,措施如下:(1)手術結束后醫護人員護送患者回到病房,并在醫護人員指導下搬運患者,保持下肢處于垂直外展狀態,平移至床上后,在雙下肢之間放上三角海綿固定器,并保持外展15°~30°。(2)術后要求患者去枕平臥6 h,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出現異常情況,及時聯系主治醫生。(3)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緩解術后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如播放輕音樂、視頻等,分散其注意力,有助于緩解不良情緒。(4)醫護人員需幫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個性化的訓練方案,循序漸進的對患者展開訓練,具體措施如下:①術后第1天,督促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踝關節屈伸訓練,由于手術麻醉,下肢感覺減退,在進行訓練時可恢復下肢感覺,若患者因疼痛無法進行髖關節訓練,則可進行踝關節及膝關節訓練,5~10 min/次,4次/d;②術后第2天,對患者進行收縮及踝關節背伸、旋轉等訓練,對股四頭肌訓練時從20次/組開始,逐漸遞增至40次/組,2次/d;③術后第3天,進行轉移及步行訓練,拔除引流管,協助患者將患側肢體靠近床邊,輕輕垂下膝關節,4~6次/d,30 min/次,根據恢復情況輔助進行下地行走負重訓練。(5)出院時,醫護人員做好出院指導,根據恢復情況進行個性化健康教育,告知出院后護理注意事項和康復訓練計劃,叮囑患者按時到醫院復診。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SAS和SDS評分,采用SAS和SDS自評量表評估患者的心理狀B[5],SAS70分為重度焦慮;SDS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SAS和SDS評分 護理前,兩組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髖關節功能評分 術后1、3個月,觀察組髖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髖關節疾病是多發于老年人群的骨科疾病,臨床上采用手術作為治療該病癥的主要手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通過手術置換病變的髖關節,有助于緩解患者病痛、提高關節活動度、恢復髖關節功能,最終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7-12]。由于患者術后住院時間較短,而髖關節的術后恢復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護理及康復訓練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包括生理及心理護理[13-16]。患者出于對疾病的擔心和恐懼,容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且術后因為害怕疼痛,減少了對髖關節的訓練,不利于術后的恢復。采用系統性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的不良情緒,同時督促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有助于恢復髖關節功能,提高關節穩定性,對促進患者髖關節的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17-24]。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采用系統性護理可有效緩解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督促患者術后進行康復訓練,有助于盡快恢復髖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阮愛娟,趙群英,嚴界蓉,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室護理效果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16,18(5):986-987.

[2]孫立,韓偉,胡如印,等.骨水泥型與生物型加長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華創傷雜志,2016,32(6):527-532.

[3]程艷秋.健康教育路徑對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結局的影響[J].中國藥業,2015,24(23):146-148.

[4]韓萍,葉春桃,李紅梅,等.居家護理干預方案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5,22(10):65-67.

[5]謝貽麗,江旭,胡敏,等.臨床護理路徑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2):230-232.

[6]廖化敏,官莉.延續護理對53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5,44(10):1435-1436.

[7]喻淑愛.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階段性護理干預對假體脫位的預防效果[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19):2146-2148.

[8]任喜榮,王華.綜合護理干預在老年髖關節置換術的應用探討[J].陜西醫學雜志,2015,44(8):1100.

[9]張燕,劉靜.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及康復訓練[J].醫學美學美容旬刊,2012,20(7):42.

[10]王鳳,宋杭麗,王靜.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及康復訓練[J].泰山醫學院學報,2002,23(4):418.

[11]王紅,丁勇,田娟.早期康復訓練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諸因素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03,7(8):1326-1326.

[12]張坤,白薇.早期康復訓練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5,2(1):5-6.

[13]S燕鵬,張育淑.老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4):81-82.

[14]衛秋燕,劉旭麗.老年病人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與護理[J].護理研究,2008,5(s1):56-57.

[15]蓋玉英.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25例術后護理及康復訓練[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4):32-33.

[16]唐冬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護理與康復訓練[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8):88-89.

[17]李鳳英,王琳,崔秀峰,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方法研究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24):42-44.

[18]都井平.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護理及康復訓練[J].基層醫學論壇,2011,15(33):1046-1047.

[19]黃干秀.早期康復訓練對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2):15-16.

[20]肖江平,石晶,易紅.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前后的護理側重[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02,6(16):2480-2481.

[21]黎秀娥,張桂花,許秋蘭.老年病人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圍術期護理與康復指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3):50-51.

[22]張瑞東.探討老年患者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護理措施[J].吉林醫學,2013,34(9):1782.

[23]謝小娟,寧寧.早期護理和康復訓練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的影響[J].華西醫學,2004,19(1):35-36.

篇6

【關鍵詞】 康復訓練; 脛骨平臺骨折; 膝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 R683.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5-0039-02

脛骨平臺骨折是常見關節內骨折,占全部骨折1%,占老年骨折8%[1],該類患者大多數是由于高能量損傷所致出現系統癥狀,由于骨折劈裂、塌陷,對膝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該類患者致殘率較高,如果不能及時利用合適方法對其進行治療,通常情況下會遺有各類并發癥,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筆者所在科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進行早期系統康復訓練,療效顯著,隨機抽取筆者所在醫院2012年1-6月42例患有脛骨平臺骨折病例,進行分組,其中21例采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并與同期采用早期康復訓練的21例患者治療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筆者所在醫院2012年1-6月收治的42例患有脛骨平臺骨折病例,致傷原因:高處墜落5例、摔傷15例、車禍傷18例、重物砸傷4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1例,對照組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齡(33.0±4.2)歲,觀察組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齡(30.0±3.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一般臨床治療 兩組患者均采用手術治療,術后臥床休息,常規抗感染止痛,促進骨折愈合等藥物治療。

1.2.2 康復治療 觀察組患者除常規治療外,當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后即行早期康復訓練。術后由康復治療師、護士共同制定康復訓練計劃。(1)心理康復護理:醫務人員對患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采用健康教育,個別交談,用語言鼓勵患者,提高患者自信心,樹立戰勝疾病信心。(2)功能鍛煉:術后麻醉清醒后即可進行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及踝泵屈伸鍛煉,術后24 h后可行直腿抬高,病情允許術后48 h后可行CPM鍛煉,循序漸進,其速度與范圍視患者病情及切口情況進行調整,禁止過早負重。術后2周指導患者坐床進行屈伸練習,術后3~4周增強肌力鍛煉為主,同時增加膝關節主動運動,在屈曲最大程度上維持5~10 s,每次屈曲5~10次,每天練習2~3次,力量以膝關節產生輕微酸脹向無明顯疼痛為宜,術后4~6周膝關節屈曲高度按行90°,加以練習后,情況許可,加大活動幅度,但要嚴格保持6~8周患肢不負重,根據X線中關節骨折愈合情況決定負重質量,情況允許,可慢慢指導離床活動,利用輔助器練習軀體轉移。術后3~4個月可使用單拐練習,逐步加大膝關節活動度。(3)理療:術后48 h熱療,紅外線照射,2次/d,30 min/次;超聲波,軟化瘢痕,松解。(4)按摩與被動主動運動:在康復治療師及家屬配合下對患者進行按摩和被動活動。

1.3 療效評價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骨折治療效果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9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2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骨折治療效果比較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

3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是常見關節內骨折,嚴重者合并半月板、韌帶腓總神經損傷,故該部位對膝關節完整性、活動度有很大影響。術后正確系統進行早期康復訓練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腫脹,還能預防深靜脈血栓、關節粘連,促進骨骼生長,減少并發癥發生。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正確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是功能恢復的關鍵??祻湾憻挔幦≡诠钦蹚臀?,固定后盡早進行,并貫穿整個骨折愈合過程。術后早期使CPM治療可增加關節營養代謝能力,刺激可使間質細胞分化成關節軟骨,加速關節軟骨與其周圍組織愈合,同時CPM可防止關節粘連和僵硬。膝關節術后采取早期主動運動訓練,能有效促進血液及淋巴回流,從而縮小關節內外肌肉組織粘連和攣縮幾率[2]。骨折術后,應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鍛煉計劃,指導、鼓勵正確完成,定期評價康復成果,鍛煉應循序漸進。根據骨折類型及內固定的情況,嚴格控制下的延遲負重訓練,對防止關節面塌陷重要意義[3]。術后系統地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是取得遠期療效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榮國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9.

[2]方麗.膝部骨折患者術后兩種功能康復方案的比較[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6,14(4):56-57.

篇7

關鍵詞:腰椎;椎間盤移位;功能鍛煉;運動療法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又稱腰椎纖維環破裂癥或腰椎髓核脫出癥,主要癥狀為:腰痛及坐骨神經痛、間歇性跛行、馬尾綜合征、肌癱瘓等。為了解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康復訓練與護理對功能的恢復和恢復程度所起的重要作用,我們對1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進行早期的康復訓練與護理,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02月~12月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男54例,女46例,年齡23~62歲,病程5年以內,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納入標準:①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及腰臀部及下肢不適,酸痛麻木,彎腰困難,相應椎間隙或椎盤壓痛,直腿抬高陽性;②均經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并擇期進行了髓核摘除術;③所有患者都簽屬知情同意書,自愿配合本次研究。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給予采取常規護理,患者量力而行進行康復鍛煉,開始鍛煉的時間和幅度不做具體要求。研究組術后麻醉消失后就開始對其進行不同階段系統,正規的早期康復訓練與護理。

1.2.1康復訓練 ①研究組康復鍛煉應由專科護士指導進行分別在患者住院等2d、手術前1d、手術后和出院前進行多次示范、模仿,監督患者練習并糾正錯誤,患者可根據訓練計劃選擇所需內容反復觀看、練習,直至掌握。出院前1 d指導患者回去后繼續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維持正確姿勢,同時演示床邊腰肌鍛煉(坐起式、蹲站式、扶床行走等);②術后7d~6個月,進行加強腰背肌力量和改善腰腿功能的鍛煉,使腰背肌強壯有力,增強腰椎穩定性,糾正腰部不良姿勢,治療和防止肌肉萎縮,預防復發。方法:指導患者戴腰圍及上下床的方法,進行糾正腰椎姿勢和平衡能力的訓練,堅持腰臀、背臀肌鍛煉,腰肌放松和伸展運動,下肢肌肉鍛煉;③術后3w以后的長期運動方式:此階段要逐漸加強腰背肌肉訓練,柔韌度訓練,有氧訓練,注意糾正不良姿勢,注意腰背部活動的自我保護,防止復發。方法:鼓勵患者在腰圍保護下開始下地行走,進行腰背肌鞏固鍛煉,教會蹬腳、踢腿、伸展、轉腰、懸拉,快速行走,退步行走,慢跑和游泳等運動的方法。

1.2.2康復護理 ①重視心理康復LDH因病程長、易復發而使患者在理上始終受到疾病的困擾,應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恐懼感,樹立正確的疾病觀和戰勝疾病的信心;②做好健康宣教不但需要做好一般的出入院宣教外,還可以通過組織觀看錄像和宣傳欄等方式,有針對性地介紹疾病知識、治療特點、配合方法、鍛煉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充分重視其對治療護理措施理解及對疾病的認識,患病期間應避免從事重體力勞動,出院前做好健康教育,向患者發放宣教資料,進行具體示范和指導,使患者了解防止復發的知識;③隨訪方法出院前1d發放醫患聯系卡,卡上有醫患雙方的聯系電話、地址、復查時間,并交代注意事項和復查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登記患者來電咨詢,研究組回院復查的時間為1次/w。

1.3效果評價 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后進行康復評分,參照中華醫學會脊柱外科組1993年制定的評定標準表[2]:①優:術前癥狀完全恢復,工作生活中無不適,無復發,患者感到滿意;②良:術前癥狀大部分恢復,工作生活中有不適,無復發,患者基本感到滿意;③差:術前癥狀減輕,工作生活中仍有不適,有復發,患者基本不滿意。

1.4統計方法 采用STATA 7.0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多樣本χ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研究組患者術后康復鍛煉后評分優、良、差分別為:50%、34%、16%,對照組的優、良、差分別為:30%、34%、36%,觀察組優良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LDH是一種常見腰腿痛疾病,多發生于20~50歲青壯年,與年齡、、勞動強度及脊柱承受壓力等有關[3]。臨床上以L4~5及L5~S1兩個節段最為多見[4],擇期髓核摘除術可有效地緩解或解除患者腰腿痛或肢體麻木的癥狀,其術后功能鍛煉則是鞏固其療效和恢復其功能極為重要的措施。而臨床上,患者由于疼痛及認識不足或方法掌握不夠,導致腰部肌肉缺乏鍛煉,尤其是術后臥床,肌力進一步減弱,使脊柱的穩定性進一步降低,從而影響疾病的愈合,所以進行術后不同階段不同程度合理,系統,正規的康復訓練與護理非常有必要。表1術后康復鍛煉恢復情況可得研究組患者恢復的優良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優良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婁湘紅,楊曉霞,主編.實用骨科護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335-3361.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327.

篇8

【關鍵詞】 康復訓練;前交叉韌帶;關節鏡

關節鏡手術作為一種新技術,較為安全實用,具有并發癥少、恢復快、微創等良好特點[1]。而通過康復訓練的實施,能夠進一步鞏固手術治療的效果,對患者肢體的功能康復非常重要。本文針對44例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患者,對康復訓練的治療進行了實施,得到滿意療效,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6年8月至2009年7月行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44例患者,包括30例男性和14例女性。患者年齡20-57歲,平均年齡37.4歲。44例患者含有外傷史,包括15例墜落傷、14例運動損傷、15例車禍傷。其中14例右膝,30例左膝。隨機將其分成參照組(20例)和康復組(24例),且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第一階段:術后1-2周 ①對患者進行指導,實施縫匠肌、股四頭肌的長收縮鍛煉,增加肌力,對肌肉萎縮進行預防,對后續訓練創造基礎。完成準備工作后,患者患肢在床上平放,維持5-10s,練習縫匠肌等長收縮,之后放松,每20遍為一組進行重復訓練,每天練習5-10組。②術后第四天對關節器進行被動鍛煉,使髕骨在早期的被動活動中增加伸膝訓練,對髕上囊粘連進行預防,有利于恢復關節活動度。每次15分鐘,每天訓練次數為3次左右。③支具伸直位固定一周后,對患者被動屈膝活動進行指導,對膝關節內外翻等狀況進行預防。

1.2.2 第二階段:術后3-12周 對患者的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患肢肌力鍛煉進行強化,股四頭肌收縮每日練習500次,200次直腿抬高,維持更長時間對抬起的力度、角度進行逐步增加。持雙拐負重下地在術后2-4周后進行,同時對負重進行增加。由小到大對主動屈伸活動急進行訓練,床邊自然下垂,對伸直動作進行練習,半蹲屈伸膝練習的增加在術后7-10進行,同時對彎曲角度進行增加,每次30次,每天練習3次。8-10周對下蹲屈曲練習進行增加。之后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對功率自行車抗阻力練習進行實施。

1.2.3 第三階段:術后13周-6個月 在運動過程中,對膝關節的穩定性練習進行強化。通過醫生的指導,對自行車、各種器械的恢復性鍛煉進行實施,注意急停動作的發生和頻率、劇烈運動等事項。

1.2.4 術后隨訪 醫生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門診復查,同時通過隨訪,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復診,并能夠對患者的恢復效果進行功能評分。

1.3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對全部結果進行分析,x2檢驗,P

2 結 果

44例患者成功完成治療后,均接受了醫院的隨訪。借助患者膝關節屈曲度的對比,對兩組患者進行療效對比,可以得知與參照組相比,通過康復訓練的康復組的治療效果更為優越。康復組與參照組患者術后膝關節屈曲度比較,見表1。

3 討 論

對于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患者而言,對關節的穩定性進行改善,不斷增強關節的感覺功能,以促使正常運動水平的逐步恢復顯得非常重要[2]。在此過程中,就要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不同階段的手術過程中對系統的康復計劃進行制定,可有效促使患者功能的有效恢復。其中不僅要重視膝部訓練的加強,還要對早期知覺下的各種運動覺、位置覺訓練進行強化,同時促使患者運動的逐步協調。患者借助無痛運動的訓練,能夠對自身功能進行定位、適應、認知,而大腦皮層映像在關節生理活動恢復中能夠得到不斷的加強,進而使患者關節本體的感覺得到較好恢復,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乳腺腫瘤;康復操;集體訓練;功能恢復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中國占全身各種惡性腫瘤的7%~10%,并呈逐年上升趨勢[1]。乳腺癌外科治療以改良根治手術為主,保乳手術和根治術為輔[2],由于手術切除組織廣泛,創傷大,往往切除了胸大肌、胸小肌、腋窩及鎖骨下脂肪及淋巴組織,影響了患側上肢的靜脈淋巴回流及運動功能,使患者術后出現肩部僵硬、肌肉萎縮、上肢功能障礙,因此,對術后患側上肢進行功能鍛煉尤為重要。我科2008年1月至12月對乳腺癌術后患者采用自編功能康復操集體訓練,取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0例乳腺癌患者,均經病理切片確認為乳腺癌?;颊呔鶠榕?,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45.2±2.5)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89例,根治術11例。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2組年齡、文化程度、臨床分期及手術方式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觀察組由責任護士專一指導,協助完成康復訓練動作,出院后發放自制光盤,并定期復查、電話聯絡隨訪,使患者能夠按要求完成各階段的康復訓練計劃;對照組采取常規鍛煉方法,患者進行隨意自我功能鍛煉[3],主要以術側腕部運動、爬墻、吊繩運動及上舉練習為主,由護士階段性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

1.2.2 康復訓練方法以“乳腺癌上肢功能鍛煉方法”為標準,分3階段進行。第1階段,術后24 h至拔除引流管為第1階段,此階段主要進行握拳、伸直手指關節,腕關節外旋、內展和肘關節屈伸運動,配以患側上臂輔助按摩,促進淋巴和血液回流,減輕因手術創傷、回流不暢引起的肢體腫脹。第2階段為拔管后24 h至術后2周,此階段主要運用主動與輔助運動,由健側上肢協助術側上肢進行上臂肌和肩肌的收縮運動。指導患者進行上舉,前后左右擺肩、滑輪、摸耳和爬墻活動。增加肩關節活動度,促進術側上肢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第3階段,一般在術后2周進行,按照自編功能康復操每天下午組織觀看vcd光盤和示范圖,主要增加外展、抱頭、擴胸以及兩手后背向上舉的運動。此3階段訓練方法均由專職護士示范,指導訓練均在音樂的旋律下集體進行及評價效果,出院時發放光盤,隨訪進行指導。

1.3 療效評價 肩關節活動度(rom):rom是指肩關節活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或轉動的角度,運用rom作為測量功能康復的客觀指標。使用專用的量角器測量健側和患側肩關節于術后4、12周肩關節活動度(肩前屈、肩后伸、肩外展、肩內收)。以患者不出現不適或疼痛為宜。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重復測量數據的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組術后患肢rom比較見表1、2。

3 討論

乳腺癌術后伴有不同程度患側上肢功能和患肢淋巴水腫及心理問題,患側上肢水腫主要由淋巴回流障礙和血液回流障礙兩大原因引起。其除了與手術方式、腋窩淋巴組織清除等因素有關,術后的康復鍛煉有很大關系。術后正確有效進行患側上肢功能鍛煉,是預防患側上肢淋巴水腫及瘢痕攣縮的重要護理措施之一[4]。表1 2組術后4周患肢rom比較表2 2組術后12周患肢rom比較

乳腺癌患者由于手術創傷及心理壓力等因素,臥床多活動少,肌肉在短縮狀態下固定5~7 d,肌肉長時間固定不運動,容易造成失用性萎縮,使肌力不同程度的減弱和消失,由于動力作用喪失,收縮幅度減少,使相應關節受限。尤其是肩關節功能占上肢功能的60%[4]。

目前,常規的功能鍛煉方法是通過文字資料及護士的言傳身教進行,但由于患者語言、文化程度、理解能力、護士技術水平、表達能力、人員少、工作繁忙等原因,康復指導達不到預期效果,患者依從性差,護士花費的時間也多。將自編功能康復操制成光盤,發放于患者,能使患者更直觀、通俗易懂地掌握功能鍛煉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還可反復觀看或跟著學,提高了患者鍛煉的興趣[5]。同時,將音樂的旋律與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集音樂運動于一體,以不同速度、旋律、音調、音色,使患者患側上肢產生共振,肌肉主動或被動的節律性收縮和松弛,有效地促進腦與肌肉之間的信息雙向傳導作用,同時緩解了乳腺癌患者焦慮、恐懼、憂郁心理[6]。

集體訓練促進了患者互相交流,提高患者堅持康復訓練的主動性和順從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在肩關節恢復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充分利用了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代替胸大肌、胸小肌及腋下組織的作用,并通過對皮膚的主動和被動的牽拉能有效地防止瘢痕攣縮所造成的不良后果[4]。促進了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對生活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 韋田福,何全玲.乳腺癌術后上肢功能康復鍛煉研究現狀.現代護理,2007,13:218.

2 沈鎮宙,李鶴成.談乳腺癌外科治療中的熱點問題.外科理論與實踐,2004,9:89.

3 蘇蘭若.新加坡乳腺癌病人的健康教育.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146.

4 郭蘭青.健康教育路徑對乳腺癌患者術后患肢功能康復的影響.中國全科醫學,2008,11:19711972.

篇10

【關鍵詞】 集束化護理策略; 腦卒中; 吞咽障礙; 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6-0070-0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luster nursing strategy 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patients with swallowing disorder after stroke.Method:84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42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based on routine methods to implement basic nursing,neurological nursing and swallowing function train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nursing content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ntent were same as the control group,but the use of cluster nursing strategy mode.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3 weeks,the drinking water test was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Result:The cure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luster nursing strategy; Stroke; Swallowing disord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Xiaolan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Zhongshan 528415,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6.034

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癥狀,常由迷走和舌下神經的核性或核下性損害產生的真性球麻痹或雙側皮質腦干束損害而出現的假性球麻痹引起,主要表現為飲水嗆咳,不能進食和飲水,營養不良及電解質紊亂,常引起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和脫水三大內科問題,為滿足患者機體的營養需要,預防嗆咳、誤吸引發的肺炎,常需留置胃管進行鼻飼,而長期留置胃管會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產生悲觀、消極、焦慮等負性心理問題,嚴重影響患者康復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如何有效的提高腦卒中吞咽障礙康復訓練的效果,減少負性情緒,成為困擾腦卒中患者及護理人員的問題和難點,為了提高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康復訓練效果,筆者所在科研小組于2013年1月-2015年

1月對42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取得顯著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4例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患者,均符合2014年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1],意識清楚并經頭顱MRI/CT檢查確診。84例患者均意識清醒,生命體征穩定,可配合治療試驗和全程隨訪,排除智障、不合作、有感覺性失語而影響訓練者。入院時采用日本洼田飲水試驗進行吞咽功能評定[2],Ⅴ級14例,Ⅳ級39例,Ⅲ級22例,Ⅱ級9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齡41~82歲,平均(61.3±10.2)歲;對照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齡39~80歲,平均(60.6±10.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吞咽障礙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按照神經內科護理常規進行護理外重點做好:(1)基礎護理:保持病房環境安靜、舒適,床單干凈、整潔,進行口腔護理,病情輕、配合度較好的患者,指導患者進食后漱口,病情較嚴重不能自理者,每日至少2次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2)??谱o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意識及瞳孔和生命體征的變化,動態評估吞咽功能障礙情況,根據評定結果隨時調整訓練內容,確保訓練效果。同時盡早進行肢體良肢位的放置和康復訓練,嚴密觀察患者用藥后的療效和不良反應。(3)吞咽功能訓練:基礎訓練包括口、舌部肌群主動和被動訓練如臉及下頜的運動,舌的被動訓練,舌的主動運動,軟腭、喉肌、咀嚼肌的訓練,改善口、面、舌、下頜的運動功能,促進主動收縮功能恢復;吞咽訓練如門德爾松(Mendelsohn)手法、咽部冷刺激、空吞咽等;吞咽功能評定Ⅳ至Ⅲ級時可給予進食訓練,患者進食時取坐位時,頭稍向前傾約30°,臥床患者床頭抬高30°~60°,頭部前屈,偏癱側肩部以枕墊起;食物的選擇:選擇密度均勻又不易松散,不易出現誤咽的膠凍樣食物,如稠米糊、香蕉、蛋羹、豆腐等;食具的選擇:開始選擇小而淺的膠勺子,容量約5~10 ml,進食初期不宜飲水或流質,以免嗆咳。

1.2.2 觀察組 護理內容與對照組相同,但采取集束化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2.1 成立吞咽障礙集束化護理策略小組 包括神經內科??菩睦磲t師1名,取得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資格同時取得心理主治醫師資格,主要負責對患者心理狀態評估、診斷,主任護師1名,主要進行技術指導和效果評價,副主任護師2名,主要組組織實施,干預培訓、效果康復訓評價,康復訓練護士3名,3人均在筆者所在醫院康復科進修三月,并經考核合格,主要負責吞咽功能訓練和康復訓練結果記錄,吞咽訓練內容同對照組。

1.2.2.2 落實時間護理 生物學家指出,人體每天

09∶00-11∶00,16∶00-17∶00,19∶00-21∶00為精神活性提高的時間區,表現為精神欣快,喜歡與人接觸,樂意回答或提出問題,積極配合活動。因此選擇在患者處于最佳狀態時(10∶00,16∶00,21∶00)進行吞咽訓練及心理疏導[3],提高訓練效果。

1.2.2.3 心理護理 研究發現,腦卒中患者的抑郁發生率41.56%[4],特別是患者突發疾病導致各種功能障礙后引起的情緒變化對治療和康復非常不利,因此,醫護人員除了采用個性化心理疏導外還充分調動社會、家庭的支持系統的參與,樹立患者的信心。

1.2.2.4 健康教育指導 由于腦卒中咽部功能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患者急性期后需要轉回社區或家庭繼續康復,因此,詳細講解引起吞咽障礙的原因、功能性恢復訓練、直接攝食訓練、進食時的、進食工具的選擇、一口量、食物的形態、咽部殘留的去除方法、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等,為患者出院后繼續康復做好準備。

1.2.2.5 建立三級質量控制 一級質量控制由責任護士完成,主要評價集束護理策略是否全面;患者的各項吞咽功能措施是否落實到位,患者的執行力怎樣;干預效果是否滿意。二級質量控制由護理組長負責,主要評價危險因素識別是否準確;患者誤吸的高危因素評估是否全面;責任護士誤吸后發生窒息的緊急處理掌握是否熟練,集束護理計劃是否可行;患者、家屬陪護人員健康教育是否落實。三級質量控制由護士長負責,重點監控集束化護理措施是否及時、準確;干預措施及效果評價是否可靠,患者吞咽功能障礙改善效果等。

1.3 評價方法

治療3周后兩組患者均采用日本洼田飲水試驗進行吞咽功能效果評定。療效判定標準:治愈4分:吞咽障礙消失,無嗆咳,飲水試驗評定Ⅰ級;顯效3分:吞咽障礙明顯改善,吞咽分級提高1~2級;有效2分:吞咽障礙改善,吞咽分級提高1級;無效1分:治療前后無變化,飲水試驗評定無進展??傆行?治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愈率、總有效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是當前威脅人類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及復發率高四大特征,而且存活腦卒中患者中70%以上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40%為重度殘疾,吞咽功能障礙就是其中表現之一,臨床上患者常因吞咽障礙、進食困難而導致脫水、營養不良,肺部感染、窒息甚至死亡等嚴重后果。另外,由于突然發病和各功能受損患者很難接受,想到以后影響到工作、學習、生活就會產生情緒低落、抵觸治療、焦慮甚至絕望的心理,因此,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是心身的全面康復。集束化護理策略簡稱集束護理,是指為提高護理質量,針對某種問題而制定的一系列有循證支持的聯合護理措施,可以明顯提高護理效果[5],束化護理策略是“捆綁式”措施,它強調全面實施,把實施負責人、實施的內容、實施的時間、實施的效果管理與被實施人全面聯系起來進行持續、有效地干預,并在干預過程中,重視分析、了解患者病情發展和康復效果的關系,動態的調整集束化護理策略,確保康復措施安全、規范、循序漸進。而且這種“捆綁式”干預模式它一方面能體現護士的專業素質,護士們更主動更專注查找證據促進康復,另一方面患者在身心上得到連續、規范的指導信息比較集中,有利于調動其積極性主動配合治療,再就是束化護理策略模式在臨床實施過程中將病情評估、治療目的、康復訓練、心理疏導、療效評價以及患者和醫護人員“捆綁”在一起形成一種PDCA循環的良性過程,有利于解決主要問題。表1顯示,觀察組的治愈率、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2]大西幸子,孫啟良.攝食、吞咽障礙康復實用技術[M].北京:中國醫藥技術出版社,2000:7-18.

[3]蘭麗梅,彭惠蘭,楊秋菊,等.時間護理加唇舌功能訓練在腦卒中運動性失語患者早期康復中的應用研究[J].廣東醫學,2012,33(22):3508-3510.

[4]胡容,周志明,徐格林.缺血性腦血管病社區二級預防[J].醫學研究生學報,2009,22(5):54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