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態建筑案例范文

時間:2023-11-03 17:52: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綠色生態建筑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綠色生態建筑案例

篇1

關鍵詞:綠色生態;自然環境;設計要點;地域特色;

Abstract: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in the desig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when introducing natural elements, combined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make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energy saving, green ecological building.

Keywords: green ecological;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Key points of the desig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由于環境的惡化,節能環保已成為當下世界共識。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節能減排政策,綠色環保理念已被大眾熟知和接受,隨著人們意識的提高,各類綠色節能、回歸自然生態的建筑已被廣泛認可和使用。然而,在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過程中,卻對綠色生態住宅建筑缺少統一的標準和定義,筆者認為應包括以下幾層涵義:首先是結合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合理地安排組織建筑與其它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住宅建筑與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其次是擁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滿足人們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適環境,人與建筑和自然環境之間形成良性的循環,能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再次就是在住宅建筑精神上既要體現時代性,也要反映地域的歷史與人文環境。

一、現代綠色生態建筑的特征分析

生態型建筑環境要有潔凈的空氣、水源與土壤,不受到工業污染,也不易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基本特征如下:

1)建筑物要盡量保持和開辟綠地,在建筑物周圍種植樹木防風、遮蔭,改善景觀,保持生態平衡。重視室內空氣質量,保持新風在室內的流動。重視人文景觀的保護,建筑物附近有價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遺址應予保留并予妥善安置。

2)建筑物的資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應該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資源。盡量利用清潔能源(如地熱與太陽能、水能、生物能和風能),保護與改善自然環境。在滿足人們的健康、舒適、安全使用的情況下降低消耗、節省資源。

3)建筑物應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建筑物的形體布置合理,應減小建筑物的體形系數,以減少采暖與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圍護結構應該采用高效保溫隔熱構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風系統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風條件;建筑物內的房間設置、布局恰當,既滿足使用舒適度,又節省能源。

4)回收并重復使用資源。從舊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磚石、鋼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盡可能保護好,根據不同情況,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環。并積極利用其他工農業廢棄物料。使用先進技術,降低建筑運行管理費用。在結構條件允許情況下盡量不要拆除舊建筑,應對其進行改造以適應新的使用功能,節省建筑造價。

因此,現代生態型建筑是資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護環境、親和自然、舒適、健康、安全的建筑,是“可持續發展”的建筑。

二、綠色生態建筑建筑設計要點

綠色生態一般是指人與自然的關系,綠色生態建筑應該處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它既要為人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小環境(即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好的光環境、聲環境及具有長效多適的靈活開敞的空間等);又要保護好周圍的大環境——自然環境,同時對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要小,見圖1,

圖1 某辦公樓綠色生態建筑設計

具體分析如下:

1.不同用途建筑的比較分析

不同種類的建筑對環境和資源的影響不盡相同,為找出不同類型建筑的設計方法是否存在差異,又因為居住和辦公建筑在建筑中占有較大的比例,設計者將辦公和居住建筑單拿出來進行統計分析,對85個建筑案例中的辦公和居住建筑統計結果如下表1。

表1 不同種類建筑設計情況的統計

從上表1 我們可以發現在24個居住建筑項目中有超過半數的項目采用了下述設計方法:

(1) 加強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

(2) 利用自然地貌;

(3) 使用太陽能:

(4) 資源的回用,特別是水的回用。

通過上述統計結果分析,我們發現對于不同類型的綠色建筑,設時考慮的側重面有所不同。因住宅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點,所以在缺水地區,政府部門會要求廢水回用。目前廢水回用技術是可行和有效的,世界上越來越多的綠色生態住宅建筑開始使用“中水”系統。在24個居住建筑案例中,有l2個案例采用了這種設計方法,廢水回用效率通常能達到40~60%。

2.綠色生態建筑設計要點

由此可見,對不同類型的建筑應分析各自的特點,采用最佳的方法以取得最有效的結果。對于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時主要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2.1 以人為本,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

在設計中強調以人為本,決不是“人類中心論”。建筑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健康、無害、舒適的環境。我們強調高效節約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質量,犧牲人的健康和舒適性為代價。但也不能只強調人的健康和舒適,而不顧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建筑應滿足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利用自然條件創造優美的外部視覺景觀,改善室內環境品質,提高舒適度,降低環境污染。滿足人們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綠色生態建筑的基本內涵。

2.2 使用潔凈能源,保護自然資源降低能耗綠色生態

建筑要通過優良的設計、優化工藝和采用適宜的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改變傳統建筑產業的粗放、浪費污染型的生產工藝,實現清潔生產、工藝生態化。要盡可能提高自然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積極采用潔凈能源,采用清潔的生產技術(如自然通風和通風道技術),減少廢棄物。把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護生態環境兩大課題結合起來,以最低的資源,最少的污染獲取最高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2.3 循環、有效利用資源與能源

循環使用建筑材料,廢物再生利用,水循環使用,能源的多級多層次利用,使用高效率的設備和控制系統。擴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資料,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經驗轉化為標準、規范條文,以利推廣。

2.4 保護利用環境,尊重歷史、自然設計與地方相結合

利用基地周邊的自然條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濕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綠色空間,保持歷史文化與景觀的連續性,使建筑空間布局充滿活力。并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減少有害氣體、廢棄物的排放,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圖2。

篇2

關鍵詞:綠色建筑;生態城區;規劃設計;策略;實踐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一、綠色建筑專項規劃重要性及問題分析

“十二五”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中要求推進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應制定生態戰略,開發指標體系,實行綠色規劃,推動綠色建造,加強監管評價。由此可見,實現綠色生態城區目標,首要的是做好規劃,在具有低碳綠色理念的總體規劃與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基礎上,開展相關低碳生態專項規劃。根據要求,專項規劃應包含建筑、能源、交通及市政等相關專項。其中,能源、交通、市政等專項規劃由一級開發商負責落實,其實施有一定的保障。綠色建筑專項規劃主要用以指導二級開發商進行相關規劃設計,其操作難度較大,實施的不確定因素較多?!笆濉本G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在綠色生態城區的立項、規劃、土地出讓階段,將綠色技術相關要求作為項目批復的前置條件,以此來對二級開發地塊進行相應約束。因此,綠色建筑專項規劃對于實現綠色建筑的科學化、合理化及規?;l展非常重要。

那么,綠色建筑專項規劃應該包含什么內容、如何做、怎樣實施?目前業內尚未有統一的說法。由于無統一編寫依據、規范可循,導致編制內容深淺不一、涵蓋內容各不相同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內容空泛。有些綠色建筑專項規劃著眼于宏觀星級目標,一味迎合官方規劃要求,缺乏技術經濟可行性分析,無地塊空間落實目標與規劃,停留于概念規劃層面;(2)針對性差。沒有結合地塊提出具體目標和空間布局,或只有星級布局,但沒有地塊控制引導的措施,缺乏針對性和指導性;(3)無全局觀。編制內容不連貫,跨越規劃范疇,直接進入建筑單體實施層面。

二、綠色建筑規劃實現路徑

鑒于上述剖析,筆者以為,綠色建筑規劃應是可以引導項目從規劃到落地,全部的、體系的規劃。內容上不應只有微觀的綠色建筑方針需要,還應有宏觀的空間布點需要;深度上應有地塊的技術需要與引導措施,以及便于后續實施的引導措施與保證措施。筆者認為一套合適的綠色建筑規劃應有“生態碳鏈”有機四步法,經過"項目解讀――方案設計――專項設計――實施保障”簡單四步,將規劃內容像碳分子一樣有機、有序的聯系在其構造鏈中。

第一步,項目解讀。這一步作為對項目的根本理解與開始想象,包含上位規劃、資本剖析及規劃愿景三個首要因素。經過對總規、控規及其他相關規劃的深化解讀,對氣候、資本、環境等自然條件進行綠色生態剖析,為下一步進行建筑技術策劃供給前提條件,最終提出規劃定位與理念。

第二步,方案設計?;诘谝徊降钠饰?,包含規劃目標與規劃布局兩方面內容。聯系國家十二五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方針需要,依據項目根本情況、技術經濟可行性剖析,測算綠色建筑星級份額及方針,基于項目定位、用地性質與建筑功能等特征細化綠色建筑星級及其散布,斷定地塊綠色建筑星級特點。

第三步,專項設計。相對與第二步的規劃,方針規劃更深化、細化。將整體方針體系中適宜于落入地塊的方針獲取出來,作為建筑要點控制方針,依據地塊建造量及綠色建筑星級規劃對獲取的要點方針進行相應分化量化,根據規劃要求與二級開發地塊出讓需要,編制地塊綠色技術圖則與操控引導及獎勵制度。

第四步,實施保障。第四步是幫忙綠色建筑規劃得以順暢施行的重要環節,包含技術扶引、保證措施與施行規劃三個方面。依據地域特征,量體裁衣給出不一樣綠色建筑星級與用地性質的相應技術措施與建造需要,繼而從辦理、建造、財務等方面為本規劃的執行供給方針保證,最終制定切實可行的綠色建筑建造進展規劃與施行過程規劃,保證綠色建筑規劃的展開與執行。

經過上述四步的施行,一個綠色建筑規劃已經開始形成,聯系項目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應能滿足綠色生態規劃的根本需要。

三、應用案例分析

現以杭州臨平新城項目為例,進一步論述“生態碳鏈”有機四步法在實踐項目中的運用。

(一)項目解讀

該項目規劃面積約6.7平方公里,交通區位優越。規劃倡導緊湊城市、活力城市、山水生態新城理念,以“便捷-智慧-低碳-文化-宜居”為主題,倡導金融商務、生態居住、特色商貿、旅游休閑等多種功能的復合與便捷,突出杭州-上海樞紐節點形象,創造高度集聚、功能復合的副城中心區,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生態新城

建設設施完善、生活便利、環境優美的現代居住社區。

(二)專項規劃

參考國內綠色生態演示城區的申報需求及調研效果,聯系生態城區本身建造現狀,思考未來綠色建筑開展的前瞻性與先進性等因素,斷定綠色建筑規劃方針為堅持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為價值取向,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實現城市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確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同時在空間尺度上實現臨平新城區域的協同發展與和諧共生,從而實現城市復合生態系統可持續、高效運轉。

臨平新城低碳城區建設專項規劃以建立低碳城區建設指標體系為規劃的主要控制指標,以各地塊的規劃設計圖則作為實施的主要落實手段,以重點區域的環境模擬優化為規劃輔助技術,以低碳建設模式下的減碳量為評價指標,是將低碳規劃由概念層面推進到可操作層面的一項專項規劃。

預計在低碳模式下臨平新城碳排放減量比例可以達到40%-45%,符合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建設目標。

(三)指標體系

依據當地特征、地塊關聯性、綠色建筑相關性及目標可量化的準則,分析項目生態建造目標體系、綠色建筑評價規范等,建立“宜居環境、城市設計與建筑控制、低碳交通、公共配套與社會和諧、能源資源利用和可持續性經濟”等六項具有代表性的要點指標體系,同時明確指標的控制性與引導性,并落入地塊進行相應規劃。依據要點目標分解成果,構成地塊綠色技術圖則,有力地合作綠色建筑規劃的建造執行,以及確保綠色建筑規劃總方針的完成。

(四)保證措施

技術保證,針對住宅、公建與工業建筑不一樣功能特色,擬定綠色建筑技術扶引,引導地塊的綠色開發。政策保證,從組織機構、政策鼓勵、渠道建造、人才機制、招商引資等八個方面編制生態城區辦理措施與方針措施,確保生態城區的綠色辦理機制執行。實施保證,聯系國家第一批綠色生態演示城區及其他生態城區綠色建造經歷,經過以下三個層面加以操控,構成生態城區“規劃-招商-建造”的全過程綠色建筑完成形式。1)規劃操控:將綠色目標歸入控規,從規劃途徑進行操控;2)招商操控:將綠色目標歸入土地招拍掛程序,將其作為前置條件附于土地投標條件中;3)建造操控:以土地開發方式的不一樣別離進行操控,有自建土地、代建土地、批租土地等,不一樣的土地類型有不一樣的綠色建筑操控與操作形式。

“生態碳鏈”有機四步法僅僅是筆者初步構成的一套規劃思路與措施,尚有許多不足之處有待琢磨。它不能代表規劃的全部內容,各地生態城區仍需要依據實踐情況,量體裁衣的進行個性化調整與彌補。

結語

總歸,綠色建筑規劃是執行綠色建筑行動方案,落實完成綠色生態城區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通過我們不斷的探究與努力,才干使其愈加科學、合理、可行,使國內日益增多的綠色生態城區有據可依、有章可循,朝著可施行、可操作的方向大步前行。

參考文獻

[1]. 關于印發“十二五”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的通知[J]. 建筑節能,2013,05:1-4.

篇3

關鍵詞 綠色生態住宅;性能評價;灰色聚類;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 X8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7)04-0076-05

所謂綠色生態住宅,是根據自然環境,綜合運用生態學、建筑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化科技手段,對住宅、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進行合理安排組織,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系統內有序循環、轉換,并與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間高度和諧,創造出舒適健康的人居環境,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態環境、生活質量[1]。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生態環境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2~3]、模糊評價法[4]、生態足跡法[5]、灰色關聯投影模型法[6]、可能價值法及旅行費用法[7]等方法,但是多種評價方法結合運用進行評價的比較少。特別是對綠色生態小區環境評價的研究沒有相關的文獻。因此,建立一套標準化、規范化、操作性強的綠色生態小區環境性能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已成了推廣和發展綠色生態小區開發的必要條件。

1 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環境性能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為了對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環境性能進行全方位評價,必須建立一套科學、客觀的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的建立應遵循如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客觀如實地反映住宅小區人居環境目標的構成,反映環境目標和指標的支配關系,而且指標體系的繁簡也要適宜。

(2)系統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中所設置的每個指標項都應能獨立地反映小區的某一個方面或不同層面的水平,各指標間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評價結果可以全面地反映小區的整體效果及其綜合效益。

(3)可比性原則。評價指標應使用統一的標準衡量,盡量消除人為的可變動因素的影響,使評價對象之間存在可比性,進而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4)可量化原則。體系中各評價指標都應定量化,對于定性指標,應該通過現代定量化的科學分析方法使之量化,這樣有利于進行分析與處理。

(5)可行性原則。設置指標時應保證通過一般的比較簡便的統計方法或者查閱資料就可以采集到確定指標值所需的數據,以便于在實踐中的應用。

2 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環境性能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綠色生態住宅不僅僅是指綠化率,而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的內涵是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指導的全方位的、立體的環保工程[8]。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環境性能涉及眾多因素,本文從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環境性能評價的特點出發,按照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從住宅小區的能源系統、水環境系統、氣環境系統、聲環境系統、光環境系統、熱環境系統、綠化系統、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綠色建筑材料系統、小區智能化系統、綠色開發系統和綠色管理系統共計十二個方面,描述了綠色住宅小區環境性能評價的要素及主要內容,具體指標體系見表1。

3 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環境性能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在評價模型中,權重值的確定是應用層次分析法確定的[9]。根據層次分析法可以分別確定各一級指標、各二級指標和各三級指標的相對權重。

4 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環境性能評價方法的選擇

住宅小區環境性能系統是一個典型的灰色系統,其中的每一項功能都是一個灰數;另一方面評價因素具有線性變化特征。故選擇灰色系統評價方法對住宅小區進行環境性能評價[10]?;疑垲愒u價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5 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環境性能評價模型的應用

本文以石家莊市A小區為例,說明其評價過程。該小區位于石家莊市西南部,規劃總用地面積12萬m2,其中總建筑面積25.15萬m2,綠地率61.9%。居住總戶數1 422戶,約容納4 550人。根據小區的環境性能評價的實際指標值,按照表1指標體系內容,小區環境性能指標實際值及指標的延拓值x0j和x5j見表2。

6 結果分析

從表3中的評價結果可以看出,該小區綠色生態住宅環境性能綜合評價結果為較好。

評價結果為較好類的系統為:水環境系統、氣環境系統、光環境系統、綠化系統、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開發系統和管理系統。在水環境系統中,各指標比較優良,污水處理達標排放率、中水回用率、節水器具使用率分別達到100%、35%和100%。在氣環境系統中,室內通風效率為95%,小區空氣環境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在光環境系統中,各指標較理想,無論是小區的光環境,還是室內光環境都處于較好類別;小區自然采光的面積比例較高,為100%;而小區的光污染較低;自然采光房間數比例、使用節能燈具比例和日照房間比例都比較高,分別達到95%、100%和95%。在綠化系統中,綠地率比較高,達到了61.9%,植物種類較多。在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中,生活垃圾收集率、生活垃圾分類率、生活垃圾收運密閉率和生活垃圾處理與處置率都比較高,分別為100%、70%、100%和100%。在開發系統中,在二級指標中,可以看出規劃設計系統指標的綜合評價為一般類,公共設施配套和交通系統綜合評價為較好類。該小區的容積率為2.10,公攤面積為27m2;公共配套設施齊全,公共活動場種類達到8種,醫療、教育、購物設施方便,離住宅小區僅900 m;在交通系統中,道路用地占地率為13%,每戶泊車位達到0.9個,小區有無障礙設施,人車實現分流,小區與外部交通聯系極為方便。在管理系統中,開發商已經開發的項目較多;物業收費合理。正是由于這些系統的指標相對較好,使該小區在對上述的7個系統綜合評價結果為較好類。

評價結果為一般類的五個系統為:能源系統、聲環境系統、熱環境系統、建筑材料系統和小區智能化系統。在能源系統中,太陽能的利用率比較低,僅達到10%;建筑節能比例處于中等水平。在聲環境系統中,白天和夜間噪聲音量較高,分別達到42和33 dB;分戶墻計權隔音量為52 dB;樓板計權標準撞擊聲壓級為63 dB。在熱環境系統中,綠色能源的利用比例不高,僅為10%。在建筑材料系統中,綠色生態體現得不突出,3R材料的使用比例為30%;綠色環保材料的使用率僅為60%。在小區智能化系統中,各子系統中僅安全防范子系統達到三星級標準,信息管理和信息網絡子系統才達到二星級標準。

為了不斷提升小區綠色生態環境性能,創造更好的環境,該小區應進一步加強對評價結果為一般的五個系統的管理和改造。第一,在有條件的樓房擴大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范圍,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第二,加強對各種車輛的管理和控制,減少白天和夜間噪聲;第三,在采暖、空調及熱水供給系統中盡量使用綠色能源;第四,增加資金投入,改進小區的信息系統,使之達到三星級標準。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曾衛,張穎.關于發展綠色生態住宅的探討[J].中國房地產金融,2005,(11):19~22.[Zeng Wei, Zhang Ying.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logic Residential Quarter[J]. China Real Estate Finance, 2005,(11):19~22.]

[2] 胡習英,李海華,陳南祥.城市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研究[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40(3):270~273.[Hu Xiying, Li Haihua, Chen Nanxiang .Analysis on Indices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J].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6,40(3):270~273.]

[3] Kang S M. 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Korean Composite Environmental Index[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3(2,3):159~174.]

[4] 王金葉,程道品,胡新添,李銘.廣西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及模糊評價[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6,21(4):5~8.[Wang Jinye, Cheng Daopin, Hu Xintian, Li Ming. Fuzzy Evaluation and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Guangxi[J].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06,21(4):5~8.]

[5] Matthew A,Luck G.Darrel jendrdtte the Urban Funnel Model and the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Ecological Footprint[J].Ecosystems,2001,4(8):782~796.

[6] 吳開亞,李如忠,陳曉劍.區域生態環境的灰色關聯投影模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3,12(5):473~478.[Wu Kaiya, Li Ruzhong, Chen Xiaojian.Grey Relation Projection Model for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3,12(5):473~478.]

[7] Caroline M J Ducros,Chris B.Joyce FieldBased Evaluation Tool for Riparian Buffer Zones in Agricultural Catchment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9):252~267.

[8] 曾衛,張穎.大力倡導綠色生態住宅[J].上海房地,2006,(1):27~29.[Zeng Wei, Zhang Ying. Initiative Proposal Concerning Green Ecologic Residential Quarter[J]. Shanghai Real Estate, 2006,(1):27~29.]

[9] 杜棟,龐慶華.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2~19. [Du Dong, Pang Qinghua. Moder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Postmortems[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5:12~19.]

篇4

1竹材料的特性

1.1竹材料的優越性

竹材料產量豐富,面積約500×104hm2,約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4%,約占全球竹林面積的25%[2]。竹子種類多,分布廣闊,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具備材質堅韌美觀、舒服耐用、密度高、防靜電防輻射等優點。而且,竹子自身收縮量小,具有高度的割裂性、彈性和韌性以及突出的順紋抗壓力和抗拉力。運用傳統竹材料即可建造廉價的實用型建筑,也可用于建造快捷、拆裝方便、造型精美的臨時建筑。竹材料自身綠色環保生態、節能低耗可持續的特性符合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理念。最有代表性的實例是由哥倫比亞建筑師西蒙•韋雷(SimonVelez)為漢諾威世博會主持設計的ZERI廳。同樣,有研究也表明:建造相同面積的建筑,竹材料的能耗是混凝土能耗的1/8,是木材料能耗的1/3,是鋼鐵能耗的1/50[2]。竹子的主要機械性能如下:抗拉強度100~400MPa;抗壓強度25~100MPa;彎曲強度70~300MPa;彈性模量10000~30000MPa。

1.2竹材料的局限性

相比現代新型建筑材料,雖然竹材料有它自身的優點,但是由于現代構造技術的對材料的高要求,導致傳統竹材料的應用前景堪憂。竹材料自身的缺陷如耐久性差、易燃燒、易霉變等在運用中同樣是不可忽視的突出問題,這也對建筑師在方案設計中就竹材料的構造、技術處理、設計施工及與其它材料的結合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2竹材料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原則

2.1構思的整體性原則

竹材料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要符合整體性的要求,即尊重竹材料特性,使竹材料在建造過程中真實地表達。然而,竹材料的運用還會受到許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如經濟發展水平和制造工藝等,因此竹材料的應用也需結合所處的時代背景。

2.2設計的創新性原則

隨著建構理論的多元化,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發展也呈現出千變萬化的發展趨勢,因此,竹材料與現代可持續的發展、因地制宜的創新、嫻熟的技術手段、本土自然環境、簡潔設計手法相互融合,并以此作為竹材料迎合時代進步的一種可行性策略。例如,在2005年的日本愛知世博會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表達鮮明的生態理念的是長久手日本館(圖1)。長久手日本館建筑物(長90m、寬70m、高19m)全部用環保材料———竹子編成的360°無縫籠子覆蓋,遠看去好像是一只繭橫躺在地上。在這里竹子起了遮擋夏日陽光、降低館內溫度、減輕空調負荷的作用。日本館除了以罩竹繭的方式來調節室溫以外,還采用了墻面綠化的技術,就是把種植了植物的盆栽于竹筒里側過來堆砌,形成一道綠意盎然的土墻,這也是一種竹材料新的建筑利用方法。

2.3表現的詩意性原則

勒斯巴熱(DavidLeatherbarrow)和莫斯塔法(MohsenMo-stafavi)在2002年出版的新書《表皮建筑學》中提出,建筑表皮具有“物質—本體和精神—表現兩個基本屬性”。綜合考慮人是建筑設計過程的主體,現代建筑設計通過竹材料的詩意性表達,將人的感情有效的由外及里的融入到建筑內部。竹材料作為一種具有獨特中國文化特色的典型的傳統建筑材料,表皮裝飾在設計中體現了更明顯的意義,典型實例如日本建筑師隈研吾設計的位于長城腳下的竹屋(圖2),方案中設計的一面竹墻,就像長城一樣沿著基地斜面的一層竹子,將長城的特質運用到居住行為上。這樣一來房子被稱作“墻”而非“房屋”。竹材料制作的墻體還兼有堅固耐用、排除眩光、促進室內的通風的優點。然而,詩意作為一個模糊的表達方式,建筑設計中很難明確對其定義,在具體的建造過程中更是難以把握。因此,提出在當代建筑和本文研究范圍內成立的理解詩意的幾個輔助條件:第一,個人情感、設計創意與建筑完美融合;第二,具備較高的審美價值、藝術價值的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第三,充分體現人文價值。所謂人文價值主要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理解,從建筑使用者角度而言,是人們根據所處地域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情趣對建筑物的判斷;從環境角度而言如何將地域文化和建筑有機結合。

3竹材料在現代建筑中的創新運用

3.1竹材料與新材料的結合

竹材料與新材料的創新性結合,使得竹材料被賦予了現代藝術的氣息,同時,也體現了現代建筑強烈的傳統情感,彌補竹材料的局限,實現與人居環境潮流的融合共生。以“德中同行之家”為例(圖3),竹藝展館集現代化、多功能與藝術性為一體,體現了自然與高科技的完美融合。它是一座覆膜全竹結構的二層環保建筑,屋面面層采用PVC膜覆蓋,整個屋頂構造都是由原生巨龍竹管的柱子作為支撐,底部將高強度混凝土通過特殊的做法與竹管連接,結合一套鋼節點的嵌套固定體系,使得鋼節點可以調節高度,最終兩層展亭的高度可以得到非常精確的定位和可移動性。通過鋼鐵、竹子和立面屋頂膜結構的聯系以及天然原生竹管和竹集成材的聯系,“德中同行之家”向世界展現了一種以自然材料作為主要構造材料的高科技建筑,也體現了可持續和環保的理念。

3.2竹材料與新技術的統一

“技術是一把雙韌劍”,它即可以讓傳統竹材料被摒棄淘汰,同時,也可作為傳統竹材料進化的工具。建筑領域隨著納米技術的引入,傳統竹材料變得更耐久、更堅固,而且不會長蟲子,不會進水,也不會發霉。以碳化納米傳統竹材料為例,它經過無氧高溫碳化納米技術制作而成,具有防變形、防開裂、韌性強的優良特性,使用壽命是普通木材的2倍,可達30年之久,即環保又可凈化室內空氣。

3.3竹材料與新加工工藝的結合

在新工藝、新理念的支持下,我們要堅持傳統竹材料在現代建筑中可持續性和生態主動性。然而,具有很多生態特性的傳統竹材料如何以現代生態材料提倡“4R”(Renew、Re-cycle、Reuse、Reduce)原則,即可更新、可循環、可再用、減少能耗與污染為依據,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主動性的道路來呢?新的加工工藝的處理過的傳統竹材料,質感、重量等性能發生了變化,使得傳統竹材料的色彩、光澤、紋理更能在現代建筑中發揮一席之地。西班牙馬德里國際機場(圖4)天花板項目,它是竹刨切板應用量最大的第一個案例。傳統竹材料的防火、防腐技術難題被中國的技術人員一一解決。特殊加工工藝處理過的竹刨切板,不僅通過了歐洲最嚴格的防火要求,而且完全符合建筑用材料標準。

4結束語

篇5

【關鍵詞】生態住宅 設計技術 策略 趨勢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近年來, 資源和環境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我們知道,住宅建筑可以說是人和自然環境相互關系中的重要因素, 也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 所以人們對住房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清新優雅的自然環境成為了人們追求的趨勢,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夠回歸自然, 來享受輕松舒適的生活。近幾年, 我國建筑行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建筑行業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已經進入了生態建筑時代。所以就如何真正做到保護生態環境、節能節地已經成為了當前建筑設計關注的焦點問題。由此“ 生態住宅” 的新概念就產生了。以下就結合新江灣九里以及寧波•卡納湖谷的生態住宅項目作簡要的分析。

二.背景項目

2011年6月 - 2012年4月:華潤置地新江灣九里

項目描述:華潤新江灣九里延續“九里系”的高品質內涵,法式建筑,結合宮廷園林設計,講究十字對稱的儀式感和尊崇感,產品均以160-300平米左右的大平層為主。華潤新江灣九里從規劃到設計,從地塊到戶型,均致力于為“生活充滿傳奇“的城市精英們打造一個符合他們居住夢想的“家”。

2012年4月 - 今:華潤置地寧波•卡納湖谷

項目描述:華潤•卡納湖谷 總占地面積為487畝,內擁稀缺至極的90畝內湖和70畝天然山林,整體項目規劃約300余戶,也是目前寧波最大的純別墅社區。華潤•卡納湖谷采用地中海式風格,立面結構敦實、質樸、大方、浪漫,展現純粹的坡地原生莊園世界。

其在具體的工作中主要運用的是生態學原理,在設計時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及生態平衡的原則。也就是要遵循綜合系統效率最優的原則。在設計和組織建設時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主要是指使得物質和能源在建筑系統中能夠有秩序地循環轉換規律,這樣就可以達到一種無污染、高效、節能的生態平衡建筑環境。我們在這里的所說的環境不僅包括住宅區的自然環境, 比如土體、水體、空氣、綠化、能源以及動植物等, 還包括住宅區中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以及經濟系統環境。在這種的設計理念下,住宅建筑的建設和發展始終都會保持以生態平衡為中心,使得住宅生態環境保持在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

三.項目設計原則

所謂的生態住宅設計, 就是指綜合的運用當代建筑學、生態學、人工環境學以及其他科學技術來設計和建設住宅建筑, 這樣可以把住宅建筑打造成為一個小的良性的生態系統, 能夠為居住者提供比較健康、節能、環保、高效、舒適的生活環境。如下圖所示:

圖一:住宅示范房

圖二:規劃設計綠化用地

圖三:減輕居住區環境污染

1.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所以在追求高效節約的同時不能降低生活質量,如果以犧牲人們的生活質量為代價這是毫無意義的。

2.設計時要做到生態化。生態住宅首先必須要遵循的原則就是生態化,也就是節約能源、資源,做到無污染以及可循環。

3.在規劃設計時要做到因地制宜。在進行綠色生態住宅在設計時要了解當地氣候、地形、水文、植物以及當地的經濟、人文、歷史、習俗等條件, 再結合一些健康的建筑材料和環保的施工技術作出合理科學的設計方案。

4.堅持整體設計的原則。在住宅設計時應該強調“整體設計”的思想, 要結合氣候、經濟、文化等許多因素進行了綜合的分析, 不能盲目的追求先進生態技術,所以不能只著眼于局部而是要顧全整體。

5.要減輕居住區的環境污染。在生態環境建筑設計時減輕污染是一個必要的環節。所以要盡可能的使環保的材料和設計方法,爭取做到零污染, 做到資源的再生、循環使用。

四.存在的問題

1.很多人認為占地大, 容積率低才能建設生態住宅。所以片面追求住宅區大規模、低容積率、綠化空地大、樓宇間距寬, 忽視綠色住宅區節約資源和能源的要求。

2.有些人把建造生態住宅區等同于建高檔豪華住宅小區。事實上,高檔豪華住宅并不等于綠色生態住宅,房子建的再高檔, 如在開發時不注意自然生態保護,甚至為追求高檔裝飾使用有放射污染的裝飾材料或在住宅中裝氟里昂空調, 就背離了綠色消費的真諦。

3.一些人認為洋建筑就是綠色的、生態的。不少新開發的住宅崇尚歐式、澳式風格, 并將此作為樓盤的賣點, 生搬硬套, 而不考慮當地的實情, 結果建起來后只好看不好住, 造成了新的浪費。

4.有些人認為生態住宅就是多種花草、樹木的綠色園林式住宅。這比過去只管建房, 不顧環境的做法是一大進步。但生態住宅除了自然景觀, 還有環境保護, 實行防污、排污、治污, 甚至使用無毒、無污染、節能的建筑材料。

5.一部分人認為生態住宅只能到空氣比較清新、生態環境良好的新城區或城市郊區開發建設。其結果是在這些規劃相對滯后和基礎設施不夠配套的地區, 涌現一個個規模大、封閉式、小而全的新住宅, 形成了發展商因建大住宅而辦起了小社會的現象。

五.生態住宅設計技術策略

1.住區物理環境與能源系統設計, 包括建筑規劃、建筑單體設計、建筑能源系統的設計等, 同時又與綠化設計以及建材的選擇息息相關, 是當前生態住宅設計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生態住宅中的住宅物理環境設計, 指的是按人體舒適要求及當地氣候條件,進行可持續建筑設計的系統方法。其實質就是合理調節與處理各種影響住區物理因素使局部環境朝有利于人體熱舒適方向轉化, 從而提高居室內外物理環境的熱舒適質量以滿足適居性要求。

2.綠化系統及綠色材料系統。綠色生態住宅的綠化系統應具備“ 生態環境、休閑活動、景觀文化” 等三大功能。因此, 其建設的重點除應滿足綠地率、種植保存率與優良率、植物配置的豐實度、植物種類等指標要求外, 更應注重綠化系統的防曬、防塵、降噪、通風、水土涵養、空氣保濕等生態功能的建設, 應減少硬質鋪地, 加強垂直綠化。在建設綠色生態住宅中, 對于材料、用品的選用要強調兩點: 一是要提倡使用可重復使用、可循環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 二是要選用無毒、無害、不污染環境、有益人體健康的材料和產品,并充分貫徹執行“節能、節水、節地、治污” 的方針, 強調可持續發展原則, 實現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的統一。

3.水資源的節省以及廢棄物處理。節水的技術策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節水設備的使用; 二是住宅中水處理。值得指出, 生態住區里處理的是中水而不是生活污水, 不能為簡化水系統的設計、節省投資而把二者混在一起處理, 這是水資源的節省中應該注意的。由于生態建筑是一個宏觀概念, 因此在考慮能. 循環、材料再利用、廢棄物處理時, 不應停留在單體建筑和個體住區的尺度上, 而應將其置于區域乃至城市的大環境中來全盤考慮。污水、垃圾、廢棄建材的分散化處理勢必造價昂貴、效率低, 不符合集約化和規模化的要求。需格外指出的是, 不應追求垃圾在住區內無害化就地降解處理。因此, 集中處理住區廢棄物才是生態住區設計中的明智之舉。

4.智能化住區, 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訊自動化、物業管理自動化、設備自動化控制、安全防護自動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采用高科技自動化將住區內所有的物業、家務、服務設施、生活及工作設施連接起來, 從而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訊自動化、物業管理自動化、設備自動化控制、安全防護自動化以及家庭智能大化等。

5.融入歷史與地域的人文環境。對傳統民居的積極保存和再生, 并運用現代技術使其保持與環境的協調適應。繼承保護城市與地域的景觀特色, 并創造積極的城市新景觀, 保持景觀資源的共享化。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生活習慣, 讓居民參與設計方案的選擇。

六.結束語

本問結合新江灣九里以及寧波•卡納湖谷的生態住宅項項目,對生態住宅設計技術策略作了簡要的分析,首先分析了設計原則和理念,在介紹了在設計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并就結合這些問題作了簡單的策略分析。當前生態住宅環境已經成為了建筑發展的一種趨勢,所以通過這個案例對我國的住宅建設生態設計策略作了簡單的介紹,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明、饒永 淺議生態建筑理論在建筑住宅設計中的運用 [期刊論文] 《安徽建筑》 -2005年5期

[2]馬會軍 節能住宅設計中的技術策略 [期刊論文]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9年10期

[3]張敬民 試論生態建筑理論在建筑住宅設計中的運用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年20期

[4]王鉦日 淺談生態建筑理論與建筑住宅設計 [期刊論文]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2年2期

[5]黃茂英 官斌 建筑住宅設計中生態建筑理論的運用 [期刊論文] 《民營科技》 -2012年4期

[6]劉玉苗 竺昱 生態建筑理論在建筑住宅設計中的運用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年12期

篇6

以下三個案例就是創意點金的力量,通過它們的成功你會發現,創意和熱情的力量是可以戰勝傳統思想并讓這幾個公司在擁擠的市場中迅速成功的。請注意,這種創意使它們與雀巢、星巴克、谷歌等相比毫不遜色。

“寬廣的戈壁景色多壯麗,勇敢的草泥族人民歌頌著你,俊健的多么的美麗……”這首由中國網民撰寫的《之歌》,不僅登上了《紐約時報》的網站,還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編輯唐競新大賺一把,風靡網絡。

2009年,當整個互聯網都在為這個“惡搞神獸”沸騰的時候,唐競新在幾天時間內找了一家廣州郊區加工廠趕出了一批做工粗糙的T恤和公仔,很快賣出去幾千個,并持續暢銷。

唐競新的原始想法不過如此:既然網民為此而興奮,那么,穿上一件T恤或者在背包上栓一個公仔,甚至在家門口掛一個大氣球,是不是就能達到標榜自己意見和立場的符號?是不是一個可物化的象征?由此,在原本已經擁擠不堪的玩具和T恤網店中脫穎而出。

的暢銷思路,其實就是玩具業的行業本質。玩具要賣得動,基礎是安全,再往上是品質,最高的境界是情感訴求,情緒傳染。可以說:一個東西的表面不重要,它的內核才重要;一旦內核確立,就可以注入進不同的實體,產生巨大的繁殖價值。而是被網絡媒體和憤懣網民聯合塑造了形象并且注入精神內涵,唐競新只是拿來為我所用而已;別人栽樹自己乘涼。

2000年,SPANX創始人莎拉布雷克利進入年老又擁擠的女性內衣褲市場時發現,這里面品牌如云,想要出頭十分難:只有與眾不同,才能出頭。一個偶然的創意挽救了瀕危的公司:她對原生產線上的連的襪子部分做了改變,將它做成女性內衣褲,并花費5000美元對生產線進行改造,便在這個市場異軍突起,領潮發展,2008年,其銷售量高達7億5千萬美元!

表面看來,SPANX成功于一個小小的改動,實際上,布雷克利的改動滿足了女性對舒適而簡潔這種風格內衣的潛在需求,當這種需求變成一種產品的時候,它的風靡也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有人斷言,Twitter要過36年才能追上Facebook,但并不能改變Twitter越來越受歡迎。在社交網絡這個成熟的大市場,Twitter僅僅稍作改變,就改變了商業規則,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

不久前,Twitter移動業務開發主管凱文?薩烏在自己的博客上談到了了Twitter的三位一體商業模式――搜索、移動運營商和內容:Twitter的實時搜索技術成為了業界熱門話題,甚至谷歌也在跟風;Twitter的大部分流量來自手機――手機互聯網和短信;盡管從移動運營商獲得的分成盡管不太高,但也不可小覷;與此同時,MTV與Twitte還達成了廣告營收分成協議,今后,類似的交易越來越多。

Twitter大受歡迎的原因很簡單:它改變了網絡交流方式并創建出世界范圍內最大的基層社會網絡,并能滿足人們之間用少于140字的手機短信便可互通“發生什么事?”,這個看來不起眼的小創意使Twitter輕而易舉打敗大把競爭對手,得以立于潮頭。

好消息在于:我們正在迎來一個創意者的春天,精神、情緒、文化內核的構建不僅需求越來越大,而且可以更加細分,空間也隨之更大。假如你的公司正在努力擠進一個成熟的市場并試圖脫穎而起,以上三個案例一定會對你有所啟示,對吧?其實很簡單。相信你的創意和熱情,并且為之堅持不懈。

力邀西南五區共商永定河發展大計

3月12日,房山區區長祁紅邀請門頭溝、大興、石景山、豐臺四區主要領導做客房山,共商加快首都西南地區經濟發展,協力推進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建設大計,并將其作為由五區政協輪流承辦的第四屆首都西南區域經濟發展論壇的主要議題,論壇確定為今年9月中旬在房山舉行。

據祁紅介紹,永定河貫穿首都西南五區,生態環境建設、水岸經濟發展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2009年,市委市政府把永定河生態走廊與水岸經濟帶建設列上工作日程,先后出臺了《永定河綠色生態走廊建設規劃》和《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綜合規劃》,極大地激發了五區干部群眾建設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加快首都西南區域經濟發展的積極性。面對難得的發展機遇,如何從本區實際出發,將規劃落到實處;如何堅持科學發展,加快推進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諸多功能區的開發建設;如何建立和健全永定河綠色生態規劃建設管理的體制和機制等一系列問題,成為五區共同關注的熱點。

經過研討,五區領導一致認為,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需要建立一個區域性質的協調推進機制,集中各方力量,匯集各方智慧,共同解決好規劃、資金、土地等方面的矛盾和問題。為此,房山區倡議五區形成聯席會機制,定期專題研究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在此基礎上,制定行動計劃,結合各自實際,選擇一個重點項目,集中力量加快推進,以便在較短時間內取得階段性成果。

五區領導表示,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建設是未來一個時期各區的重點工作。為此,建議將推動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建設確定為第四屆首都西南區域經濟發展論壇的主題。

世界名牌折扣店北京現代服務產業園落戶房山CSD

3月22日,伴隨房山新城濱水森林公園和京良路(房山段)拓寬改造工程等《城南行動計劃》中確定的一批重點建設項目的啟動,中國領先的房地產綜合營運商之一首創置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奧特萊斯共同投資建設的世界名牌折扣店北京現代服務產業園同時在房山區長陽鎮(CSD核心起步區)奠基。

據了解,此次房山長陽鎮地塊項目,是繼首創置業在廣東佛山和浙江湖州與奧持萊斯合作后,共同建設的第三個新型住宅產業綜合體項目。該項目為軌道交通房山線長陽西站的上蓋物業,總建筑面積約為36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21萬平方米,奧特萊斯及其它商業約為15萬平方米。規劃建成集高質量住宅、世界名牌折扣中心、休閑度假等核心功能于一體、輻射華北地區的新型住宅產業綜合體項目。

該項目地理位置優越,緊鄰京石高速路和即將開通的軌道交通房山線,經京石高速至北京金融街地區僅30分鐘車程,軌道交通房山線今年年底前開通后,將大大縮短房山地區與城市核心區之間的距離,方便各種商務、生活的溝通和交往。

同時,房山區政府對外表示,將面向全球公開征集房山中央休閑購物區(CSD)規劃設計方案。設計任務主要包括CSD用地功能規劃、交通規劃研究、市政設施規劃研究、景觀生

態環境規劃和城市形象設計。CSD擴大研究范圍的城市功能研究、產業發展研究、生態環境資源研究,提出用地規劃和開發建設的建議。

國際頂級規劃設計大師走進通州聚焦國際新城

為了實現通州運河核心區高標準、國際化建設,保障整體規劃實施,借助國內外頂級水平的專家隊伍就運河核心區規劃設計進入深入研究,3月12日,來自世界各地的12位國際頂級規劃設計大師與國內知名規劃設計專家在通州區政府和北京市規劃委的邀請下,齊聚北京銀泰中心,共同論證通州運河核心區規劃設計方案。

通州區希望借助此次高峰論壇,加強現有建筑、交通、水系、市政配套設施、區域規劃的研究完善,并將把國際最前沿的先進理念,落實在核心區的規劃設計之中。

據介紹,運河核心區是通州建設現代化國際新城的重點區域,將承載通州新城發展的主要職能。北京市規劃委員會會同通州區政府和相關委辦局,正在開展運河核心區的規劃完善工作。目前,按照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要求,已初步確定了運河核心區的空間結構、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方向。通州區代區長岳鵬表示,運河核心區將發揮運河文化和水資源優勢,明確功能定位,堅持低碳環保理念,挖掘文化內涵,綠色交通優先,創新開發體制機制。

之后,規劃設計專家走進通州并實地考察了新城中心區規劃沙盤、運河核心區五河交匯處、通州歷史古跡三教廟、萬畝濱河森林公園等。

獲評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范縣

由世界品牌組織、美中經貿投資總商會、世界500強全球合作組織聯合推選的“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范縣200強”排行榜,日前在日本東京揭曉,密云成為本市惟一入選區縣。

據悉,此次“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范縣200強”評選涉及3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主要從歷史特色、文化特色、生態特色、環境特色、產業特色、投資環境特色等方面進行考察,指標包括國際知名度、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水平、節能環保進展、低碳經濟進度、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等,通過獨立問卷調查、統計數據分析、考察團實地調研、網上公眾推選和權威專家函評等,最終選出200個列入榜單。

作為首都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密云,依托優美的生態環境,轉變發展觀念,提出“密云生態涵養發展區工作方略”和“經濟建設努力走在全市五個生態涵養發展區前列,社會建設努力走在全市郊區前列,生態建設努力走在全國前列”的“三個走在前列”目標,并堅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發展經濟為核心、促進富民為根本,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良好的環境、優良的政策、優質的服務,使密云成為投資“熱土”,吸引了北汽福田、北新建材、萬都汽車底盤公司、匯源果汁、今麥郎等知名企業入駐。

打通北京無障礙出海通道

目前,北京平谷國際陸港舉行運行啟動儀式,宣告北京地區全新的無障礙“出海”通道正式開通。

據了解,北京平谷馬坊國際陸港采用批量轉關的通關模式,啟動運行后將使京、津兩地轉關貨物通關真正實現一次報關、一次報檢、一次查驗、一次放行。這也意味著,今后北京海運進口貨物在天津下船后將直接轉運至該國際陸港,貨主在北京便可一次性辦理進口手續,不需要再去天津辦理任何通關及轉運手續;北京海運出口貨物反之亦然,貨物運抵陸港后,貨主可一次性辦結出口手續,貨物即可直接上船離境,在大大提高通關效率的同時,使每標箱貨物有望減少10%至20%的物流成本。

5億元新能源電池大單落地

篇7

關鍵詞 :綠色城市;生態綜合體設計;工程技術

中圖分類號: TB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引言:

工程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建筑的不斷自我突破提供了可能性,發展生態綜合體就是建立在一個較高的工程技術水平之上的未來城市的新趨勢?,F代城市的人們居住在城市中心,享受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市政設施、發達的商業體系、豐富的文化生活,這樣的城市生活似乎已經能充分滿足人們的生活、居住要求了。然而,人們享受城市生活的同時,對田園牧歌回憶式的贊頌與對城市詬病的批判也從來就沒有停息過。

1歷史沿革

1.1 第一階段:工業革命以前

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階段,全球多是以柱式結構建筑為主。歷史上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建筑師都曾構想了宏偉的大型“綜合體式”的公共建筑,以滿足當時社會的需要。但由于當時工程技術的水平太低,不能完成實際建筑對于跨度與高度的要求,無法實現他們的設計作品。

1.2 第二階段:工業革命后至20世紀

新技術新材料的大量出現解決了跨度與高度的種種限制,建筑開始像產品一樣生產,城市像工廠一樣運作。各個社會角色相互孤立,在追求著自我價值的實現,卻忽視了整個城市的綜合性與生態性。

1.3 第三階段: 21世紀中期——未來

在施工的工程技術得到解決后,鋼筋水泥構建起的人居環境,人口密集帶來的土地資源短缺,擁擠堵塞的交通狀況,冬暖夏燥、霧氣重重的異常氣候,風沙、煙塵彌漫的污濁空氣,能否有一個能有效解決現代城市弊病的城市構想呢?

2生態綜合體的發展

2.1生態綜合體的源起

人們創造了許多輝煌的城市建設成就,而恰恰就是這些成就,使人類在享受自己創造的豐碩成果的同時,也在啜飲著自己釀造的苦酒。

大路朝天:城市中的道路暴曬、積水、結冰、大霧等現象時常有之;路上加路:高架路、立交橋、輕軌、地鐵,上天入地,費盡心思;人車混道:過街天橋、地下地道、隔離柵欄仍然難以阻止走慣平道的“懶惰而散漫”的行人;管線深埋:市政設施和管線不同部門施工、維護都要挖地三尺,管線鋪設拆遷、檢修和滲漏損失,地下空間資源浪費;一地一用:城市中的土地,用途單一,房屋、綠地、道路、各司其用,利用率低;平地起樓:單體建筑注重造型與高難技術,缺乏足夠的市政設施,極大增加城市負荷;對抗天氣:大功率的空調和大噸位的鍋爐也不能使人們逃脫“天氣”的擺布;丑陋到頂:如果從空中看,城市最大的面積是屋頂,而屋頂卻總是被人忽視,成了城市中最丑的一面。

由此,在對既往城市批判的同時,我們明確了未來全新城市的方向。那里看不見高樓,看不見道路,只有一片綠色。一個全新的城市概念,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2.2生態綜合體簡介

“生態綜合體”是由自然生態系統、人類系統、社會系統、居住系統和支撐系統五大要素,通過系統的組合構筑在一個特定區域的人居環境體系。簡言之,就是一個城市同一個基礎,同一個屋頂。分不同的層次完成不同的功能,城市既室內化,又園林化。

3.生態綜合體實例

城市綜合體在城市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選取以生態為核心設計的城市綜合體進行分析。

中城新城是位于東京都港區的城市綜合體,占地12公頃,圍繞著江戶時代的毛利庭院遺跡建設而成,已經成為日本園林式RBD的典范。把人與自然的共生作為開發理念之一。整個基地中,包括2公頃的檜盯公園在內,共計4公頃的一體化綠地對一個市中心的開發項目來說是很罕見的,造就了一片廣大的綠色公共空間。在區域的生態設計上采用遮擋陽光直射、減輕熱負荷的遮光百葉窗;用Low-e多層玻璃等減輕來自窗戶的熱負荷;地下引入自然光,節約照明用電;通過屋頂綠化遮擋對建筑物的熱輻射;雨水的再利用與地下回流。

4生態綜合體的展望

在充分實現工程技術更新為生態綜合體設計提供實施保障的前提下,應以建筑單體為實施的主體,積極采用先進結構工程技術,逐步實現和塑造一個生態平衡的生態綜合體。由此,做出了對未來綠色城市的展望:

4.1 利用生活、生產垃圾的建筑:

1)廢物利用成建設材料:將垃圾場的鋼材重新組合和利用成為一個自我修復的大樓。

2)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總是在拆遷中不斷產生,利用它們達到回收目的,或者在設計中盡量利用舊建筑改造。

4.2 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

1)風能:建筑利用風能,實現采集能量和建筑設計結合(如設計出一座對風能高度利用的大樓) 。

2)太陽能:窗戶與太陽能板相結合,采光的同時就采集太陽能.

3)自然雨水:收集雨水不再需要排走,而可以通過地源熱泵和一系列蓄水系統成為統一的供水系統。

4)生物能:根據研究,藻類光合作用產生大量的能量,將它們作為建筑的表皮,一方面遮陽,另外一方面提供能源。

4.3 處理凈化和利用雨水污水的建筑:

污水處理器成為建筑結構支撐,加入綠化和公共空間的污水處理器。

5 結束語

本文從工程技術更新與生態綜合體設計的歷史沿革出發,提出未來的城市必然走向綠色生態的趨勢.結合城市現狀和生態綜合體實例剖析,進而引伸到探求和大膽設想解決方式。盡管夢想中的烏托邦子虛烏有,現實中的桃花源難尋其蹤,但我們仍將不斷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劉淑勤.生態綜合體劃時代的綠色城市城鎮[J].綠色經濟,2005(9):47-48.

篇8

1 英國BREEAM

1990年世界首個綠色建筑標準―英國建筑研究組織環境評價法(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英國建筑研究組織環境評價法是由英國建統研究組織(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BRE)和一些私人部門的研究者共同制定的。BREEAM評估對象有新建建筑及既有建筑,并針對不同建筑類型有著不同版本評估標準,主要建筑類型包括有:辦公建筑、住宅建筑、輕工業建筑廠房、福利院、養老院、學生宿舍、法庭建筑、監獄建筑、零售商鋪和購物中心、學校建筑、保障性住宅建筑等。其中住宅建筑,也有多個版本:(1)英國政府可持續家居標準,于2007年4月取代ECOHOMES用來評估英國新建住宅;(2)ECOHOMES用于評估英國以外的新建住宅;(3)BREEAM Multi-Residential用于評估多單元、有公共設施的住宅小區。BREEAM從以下10類指標對建筑物性能進行評估:能源、管理、健康和舒適、交通、水、材料、廢棄物、土地利用、污染、生態。根據每類指標的得分乘以各自所賦予的環境權重所得出來的總和,來確定建筑物獲得的認證級別。認證級別分為:通過、好、很好、優異、杰出,表現為一星到五星。

BREEAM體系的目的是為綠色建筑實踐提供權威性的指導以期減少建筑對全球和地區環境的負面影響,體系涵蓋了包括從建筑主體能源到場地生態價值的范圍,關注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包括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多個方面。因為該評估體系采取“因地制宜、平衡效益”的核心理念,也使它成為全球唯一兼具“國際化”和“本地化”特色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它既是一套綠色建筑的評估標準,也為綠色建筑的設計設立了最佳實踐方法,也應此成為描述建筑環境性能最權威的國際標準。

從1990年至今,BREEAM已經發行了《2/91版新建超市及超級商場》、《5/93版新建工業建筑和非食品零售店》,《環境標準3/95版新建住宅》以及《 BREEAM’98新建和現有辦公建筑》等多個版本并己對英國的新建辦公建筑市場中25%到30%的建筑進行了評估,成為各國類似評估手冊中的成功范例。BREEAM是為建筑所有者、設計者和使用者設計的評價體系,以根據建筑物本身的特點確定相應的綠色評價指標。以評判建筑在其整個壽命周期中,包含從建筑設計開始階段的選址、設計、施工、使用直至最終報廢拆除,所有階段的環境性能通過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全球問題、地區問題、室內問題和管理問題。BREEAM的最新版本包括:2004年版的BREEAM辦公建筑評估體系,工業建筑評估體系,住宅評估體系及2003年版的BREEAM商業建筑評估體系。由于工程實踐在不斷發展,關于建筑和環境的立法也在變化,為了能跟上社會發展的節奏,BREEAM建筑環境評估體系每年要做一次修訂,增加一些新內容,并摒棄某些過時的條款。

BREEAM體系已得到成熟的發展,也在許多實踐中得以應用和檢驗。2005年,BREEAM獲得東京世界可持續建筑會議最佳程序獎(Best Program),成為公認最成功的評價體系。如今,在英國及全世界范圍內,BREEAM體系已經得到了各界的認同和支持。在全世界,有超過11萬幢建筑完成了BREEAM認證,另有超過50萬幢建筑已申請了認證。英國建筑研究院通過BREEAM體系幫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包括荷蘭、法國、俄羅斯、西班牙、沙特、阿聯酋等國在內的組織和國家創立了適用于當地的綠色建筑評估標準。包括匯豐銀行全球總部、普華永道英國總部、聯合利華英國總部、倫敦斯特拉大廈、巴黎賀米提積廣場、德國中央美術館購物中心在內的一大批全球知名地標建筑都采用了BREEAM評估體系進行綠色建筑評估認證。2010年5月6日,由歐洲地產開發巨頭Redevco(領德高)和瑞安房地產在武漢CBD共同開發的武漢天地成為中國第一個開展BREEAM評估的商業地產項目。在短短兩個月后,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天津開發區現代服務產業區(泰達MSD)低碳示范樓項目成為中國第二個開展BREEAM評估的商業項目。

英國BREEAM的優點在于:最顯著優勢是考察建筑全生命周期;條款式的評估體系,操作比較簡單且易于理解和接受;評估框架開放、透明,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評估條款;為方便設計師考慮各設計方案對環境影響,BRE推出建筑環境影響評價軟件,其巨大的數據庫為建筑設計提供了環境影響因素,使得設計師可在早期階段進行項目影響評估。局限性在于:該評價體系是基于英國國情開發的,未考慮其他地域性問題,其適應性受到限制;評估過程較復雜,須由多名持有BRE執照的專業評估師操作(BRE規定每個項目評估須有至少2位經過BRE專門培訓的BREEAM注冊師完成)。

2 美國LEED

LEED 是美國能源與環境設計先導綠色建筑評估體系(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的簡稱,是目前在世界各國的各類建筑環保評估、綠色建筑評估以及建筑可持續性評估標準中被認為是最完善、最有影響力的評估標準。LEED由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USGBC)于1994年開始制定,最初版本LEED V1.0頒布于1998年,2000年LEED V2.0獲準執行。這是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為滿足美國建筑市場對綠色建筑評定的要求,提高建筑環境和經濟特性而制定的一套評定標準。LEEDTM自建立以來,根據建筑的發展和綠色概念的更新、國際上環保和人文的發展,經歷了多次的修訂和補充。最新版的綠色建筑評估標準LEED V3系列從2009年4月27日開始使用,共有九類不同的認證,分別針對:新建筑物LEED-NC、已建成的建筑物LEED-EB、商業大樓的室內設計LEED-CI、大樓框架和大樓設施LEED-CS、學校LEED-S、醫療、住宅和社區發展。除了以上這些主要版本,LEED體系還有一些地方性版本,例如波特蘭LEED體系,西雅圖LEED體系,加利福尼亞LEED體系等,這些變化的版本均作了適應當地實際情況的調整。

LEED是自愿采用的評估體系標準,主要目的是規范一個完整、準確的綠色建筑概念,防止建筑的濫綠色化,推動建筑的綠色集成技術發展,為建造綠色建筑提供一套可實施的技術路線。LEED是性能性標準,主要強調建筑在整體、綜合性能方面達到“綠化”要求。該標準很少設置硬性指標,各指標間可通過相關調整形成相互補充,以方便使用者根據本地區的技術經濟條件建造綠色建筑。LEED評估體系及其技術框架由五大方面及若干指標構成,主要從可持續建筑場址、水資源利用、建筑節能與大氣、資源與材料、室內空氣質量等方面對建筑進行綜合考察,評判其對環境的影響,并根據各方面指標綜合打分,通過評估的建筑,按分數高低分為白金、金、銀、銅4個認證級別,以反映建筑的綠色水平。美國人現在研究的,不僅僅是LEED本身怎么再去完善,還包括怎么改變資本市場的評估方法,讓LEED認證的建筑得到更高的估值。大家可以去查閱LEED的資料,它的很多公開的資料都在講一個問題:LEED認證不一定會帶來房屋建造成本的增加(通常會在一定的額度內),即使增加,也會通過他們的房產估值這個環節,將通過LEED認證的建筑的價值給與更高的價值評估,也就是說,同樣的建筑,有LEED認證的會比沒有LEED認證的更值錢。LEED認證具有三個特點:(1)一種商業行為,收取一定的傭金;(2)第三方認證,既不屬于設計方又不屬于使用方,在技術和管理上保持高度的權威性;(3)企業采取自愿認證的方式。國際上,已有澳大利亞、中國、香港、日本、西班牙、法國、印度對LEED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結合在本國的建筑綠色相關標準中。

美國LEED的優點在于:采用第三方認證機制,增加了該體系的信譽度和權威性;評定標準專業化且評定范圍已擴展形成完善的鏈條;體系設計簡潔,便于理解、把握和實施評估;已成為世界各國建立綠色建筑及可持續性評估標準及評價體系的范本。局限性有:未對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做出全面的考察;評定對環境性能打分不設定負值,被評估者可能基于成本或者達到要求的難易程度,確定選擇設計策略。

3 日本CASBEE

1994年日本頒布了《環境基本法》,其中的基本理念是在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從、建設、使用、廢棄至再生)中必須考慮降低這些行為對環境的負荷。日本自行發展的綠色建筑評估法有幾個版本,但其中以國土交通住宅局支持的“建筑物綜合環境效率評估體系(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CASBEE)”最為權威。2001年4月由產、政、學三方聯合成立了“日本可持續建筑協會”,并合作開展了項目研究?!敖ㄖ锞C合環境效率評估體系CASBEE” 是這一聯合科研團隊經過3年多時間的辛勤工作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CASBEE以建筑物環境效率(BEE: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等新概念為基礎對建筑物環境性能進行評價,并將應用于建筑規劃、設計與施工各階段,進而對推進日本建筑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CASBEE以建筑物的室內環境、服務性能和地基內環境為分子,建筑物所耗的能源、資源、材料以及地基外環境為分母,其值越大,建筑綜合環境性能越好。該系統采用生命周期評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即從建筑的設計、材料的制造、建設、使用、改建到報廢的整個過程的環境負荷進行評價,分為CASBEE-計劃,CASBEE-新建,CASBEE-既存和CASBEE-改建。根據CASBEE 標準,日本許多地方政府頒布了建筑物綜合環境評價制度,并推行CASBEE 評價認證和評審員登記制度。該評價系統使得日本建筑節能進入了體系化時代。

日本CASBEE的優點有:明確劃定了建筑物環境效率評價邊界,提出了以用地邊界和建筑最高點之問的假想封閉空間作為建筑物環境效率評價的封閉體系;此評估體系的最大創新點是提出了建筑環境效率BEE(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iciency)概念,作為評估體系的定量評價指標BEE=Q/L,其中:Q為建筑環境質量與性能,L為建筑物的外部環境負荷,充分體現了可持續建筑的理念,即“通過最少的環境載荷達到最大的舒適性改善”,使得建筑物環境效率評價結果更加簡潔、明確;評價對象更廣泛,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強,政府措施強硬。局限性有:Q與L的關系有正相關、負相關或者完全不相關3種關系,其指標的相關性的不均衡會影響評價的公平性;評價項目繁多、評價工作量巨大;靈活性差,不利于調整和改進;評價項目的更新,權重系數確定的合理性等問題需要探討;評價體系未涉及審美性與經濟性問題。

4 加拿大GBTool

“綠色建筑挑戰”(Green Building Challenge,簡稱GBC )是從1996年起由加拿大自然資源部(Natural Resources Canada)發起并有14個國家參加的一項國際合作行動。綠色建筑挑戰(GBC)目的是發展一套統一的性能參數指標,建立全球化的綠色建筑性能評價標準和認證系統,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國家之間交換,最終使不同地區和國家之間的綠色建筑實例具有可比性。其核心內容是通過“綠色建筑評價工具”(Green Building Tool,GBTool)的開發和應用研究,為各國各地區綠色生態建筑的評價提供一個較為統一的國際化的平臺,從而推動國際綠色生態建筑整體的全面發展。各國通過對35個進行研究和交流,于1998年正式確立了GBTool,從資源效率、環境負荷、室內環境質量、服務質量、經濟性、使用前管理和社區交通7個方面對綠色建筑進行評價。2002年,包括中國在內的21個國家參與了在挪威召開的“綠色建筑挑戰2002”(GBC’2002)國際會議。國際范圍內的經驗交流為GBTool不斷補充著新鮮的案例和思路,為該技術體系的不斷深人和改進創造了條件。

GBTool是建立在EXCEL基礎上的軟件類綠色生態建筑評價工具,所有條目及評價過程均在Excel軟件內表現和進行,評價結果根據軟件內的公式和規則自動計算生成,并以直方圖的形式表現出來。GBTool根據國際綠色生態建筑發展的總體目標,提出了基本評價內容和統一的評價框架。具體評價項目、評價基準和權重系數是由各個國家的專家小組根據國家或地區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因此各個國家都可以通過改變而擁有自己國家或地區版的GBTool。這些不同版本的GBTool具有地區適應性和國際可比性。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顯著的今天,這項工作具有深遠的意義。

GBTool的優點有:由于多國參與,相對于英美的體系,使得該評價體系設計得更為開放,變化更為顯著;該評估體系充分尊重地方特色,評價基準靈活且適應性強,各國和各地區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增減評估體系的某些條款,并設置評價性能標準和權重系數,充分反映了用戶對不同區域、不同技術、不同建筑體系甚至不同文化的價值取向。局限性有:該評估體系較強的適應性,使得其評估結果的可比性大大削弱;評估操作及Excel界面過于復雜,不利于其在市場上的推廣應用;未建立適用于此體系的數據庫;主要用作指導設計,未能兼顧設計與認證兩種職能。

5 澳大利亞NABERS

在澳大利亞對綠色建筑已制定出了3種比較完善的評估體系。第一種是澳大利亞建筑溫室效益評估(Australian Building Greenhouse Rating Scheme,ABGR);第二種是國家建筑環境評估(National Australian Built Environment Rating Scheme,NABERS);第三種是綠色星級認證(Green Star Certification,GSC)。ABGR評估是澳大利亞第一個對商業性建筑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消耗水平的評價體系,它通過對建筑本身能源消耗的控制,來緩解溫室氣體排放量。澳大利亞于1999年研究開發了ABGR這樣一個評估體系。NABERS研究始于2001年,正式實施于2003年,是一個真正意義上以建筑實際運轉情況為基礎的評估體系,它并不對一個未建成的建筑進行預測和估計性的評價,而是對其運轉過程中有關可持續發展各因素進行評估。NABERS評估體系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辦公建筑,是對既有商用辦公建筑進行等級評定,另一部分是住宅建筑,是對住宅進行的特定地區住宅平均水平的比較。評估的建筑星級等級越高,實際環境性能越好。GSC是由澳大利亞綠色建筑委員會開發并實施的綠色建筑等級評估體系。它是澳大利亞當前最有影響力的、評價范圍比較廣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它評估的對象包括有商業辦公建筑開發的各個階段、購物中心、教育類建筑、醫療建筑、多單元住宅、工業建筑以及既有的辦公建筑、會議中心。它從建筑項目的現場選址、設計、施工建造和維護等方面評估建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評估涉及九個方面的指標:管理、室內環境質量、能源、交通、水、材料、土地使用和生態、排放和創新。

NABERS評估主要是通過對既有建筑在過去12個月中運行數據來評估其對環境的實際影響,而GSC主要是對新建建筑的設計特征進行評估,挖掘潛能,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從2008年起,ABGR評估與NABERS(國家建筑環境評估)評估體系結合,更名為NABERS Energy。NABERS不像其它一些評估體系著重于對建筑設計階段的調節,它更強調于建筑的實際使用效果,因為,設計階段的某些理想值和實際使用中常常有一定差距。NABERS的評價指標有14個:能源/全球溫室效應;制冷導致的全球氣溫升高;交通;水的使用;雨水管理;污水管理;雨水的污染、自然資源多樣性;有毒物質;制冷引起的臭氧層破壞;垃圾釋放總量;垃圾掩埋處理;室內空氣質量;使用者的滿意程度。NABERS采用“星級”評價方式。評價結構由項目嵌套一系列子項目構成,每個子項目可以評為0~5星級,項目的星級由子星級平均后獲得。

澳大利亞NABER的優點有:操作簡單,業主和使用者通過回答問題來評價項目,不需要培訓和配備專門的評價人員,并第一次將用戶的反饋作為評估的重要指標;采用了開放的系統,在不影響基本框架結構的情況下,允許在項目中增加和調整子項目,以反映技術的進步或填補認識的缺欠,在保證其清晰易操作特征的同時,該評價工具可不斷改進和完善。局限性有:針對運行過程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評估,強調建筑的實際使用效果,不能對建筑進行預測和估計性評價;由于澳大利亞是一個非常干旱的國家,評價指標更突出到“水指標”的地位;主要評價建筑能耗及溫室氣體排放。

總之,一套清晰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對“綠色建筑”概念的具體化,使綠色建筑脫離空中樓閣真正走入實踐,以及對人們真正理解綠色建筑的內涵,都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對綠色建筑進行評價,還可以在市場范圍內為其提供一定規范和標準,可減少開發商與購房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以利于消費者識別虛假炒作的綠色建筑,鼓勵與提倡優秀綠色建筑,形成“優綠優價”的價格確定機制,從而達到規范建筑市場的目的。

篇9

的重視。本文結合工程案例,主要分析了綠色辦公建筑設計之中相關的技能技術。

關鍵詞:綠色辦公建筑;設計;節能技術

中圖分類號:TE08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近年來,節能減排以及生態環保變成社會的一大主題,作為耗能大戶的建筑行業,必須貫徹節能意識,在建筑設計中采用更多的節能措施。對于辦公建筑而言,由于辦公建筑是供大量人群進行工作活動的大型室內建筑,其功能、技術含量較高,在建筑耗能、耗材方面具有很大的節能潛力。因此,研究辦公建筑節能環保設計技術對于我國建設領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工程應用價值。

一、綠色建筑的設計原則

從生態方面來講,人類的建筑行為實質上就是一種破壞,它不但會消耗自然資源,而且還可能會造成自然資源的改變和惡化,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為了盡可能減少建筑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就必須采取一系列合理的建筑設計手段來保證,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這種理念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未來建筑與設計的主導理念。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引入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將建筑和周圍的環境進行綜合考慮,并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設計。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除了要綜合考慮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還要綜合考慮建筑的個組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據調查分析,經過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建設出來的建筑,其能耗比普通建筑的能耗能夠節約50%~72%。這樣,通過引入綠色建筑理念,既保證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又使建筑物節約了能耗。

1、系統協同性原則

綠色建筑,是其與外界環境共同構成的系統,它自身具有的特性與功能,使得構成系統的各個相關因素就得需要我們協同作用、關聯耦合,最終來實現高效、可持續以及最優化的運營與實施;綠色建筑是在建筑運行的全生命周期過程之中,是軟科學與硬科學、涉及眾多相關主體、跨越多層級尺度范疇以及多學科領域交叉所共同支撐的系統工程。

2、地域性原則

我們應該要從地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出發,針對其所在的地域的自然地理氣候資源的人文特質與經濟的狀況,來分析與總結,進而吸納地域傳統的建筑,應該對環境與資源的設計、建設與運行的策略,科學、合理并且因地制宜地制訂出來與地域特征密切相關的綠色建筑的技術導則與相關的設計標準,來選擇與之匹配的技術。

3、高效性原則

綠色建筑設計務必要加大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之中,對于能源與資源利用率的力度,這樣一來就可以有效地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能源的消耗,進而就可以減小垃圾的生成量與污染的排放,降低環境的干擾。

4、自然性原則

所謂的自然性原則,就是要強調在建筑外部環境的設計、建設以及使用的過程之中強化對原生生態系統保護的力度,避免或是減少對生態系統的干擾與破壞,在最大限度上來保持原有的生態基質、板塊以及廊道的連續性;對受損或是退化的生態系統,我們采用的是生態修復與重建的措施;對于在建設的過程之中所造成生的態系統破壞的現象,務必要采取相應的生態補償措施。在建筑室內環境調控的設計之中,采用適宜的措施引入自然要素。

5、健康性原則

綠色建筑設計應該是要通過對建筑室外環境的營造與室內環境的調控與構建,有益于人的生理舒適健康的空氣質量環境、建筑光、熱、聲以及在人的心理健康空間場所以及氛圍的方面也是十分的有益。

6、經濟性原則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運行費用估算的基礎之上,以及在評估設計方案投入與產出的方面,綠色建筑設計還應該得提出有利于成本控制,且具有經濟運營現實可操作性的優化方案,進而我們就可以依據其具體項目要求選用的技術措施以及經濟條件,在優先采用被動式技術的大前提之下,從根本上來實現被動式技術和主動式技術的協同運行與相互補償。

二、綠色建筑的設計目標

1 、環境目標:采用更高的能源、資源和環境利用效率,削減建筑對傳統能源的消耗,將建筑的環境影響控制在生態承載力水平內,實現人居環境與自然生態的和諧。

2、經濟目標:在建筑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協調滿足經濟需求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3、社會目標:將實現環境目標與人們的社會、文化、心理需求相融合,構建和諧健康的新生態文化。觀念目標的特征表現為以下兩方面:一是普適性,綠色建筑不應僅作為個別案例或實驗性、示范性項目,而應廣泛存在于人居環境中;二是系統性,綠色建筑是受多種因素影響和作用的復雜系統,需在整合的時空范疇和專業領域,由各相關主體在技術研發、經濟支持、社會組織、管理決策各層面通過協同合作來實現

三、工程案例分析

1、項目概況

中國人民銀行外匯儲備經營場所項目,位于金融街南側的中心地帶,西鄰金融大街,北臨西興盛胡同,南鄰成方街,地理位置優越。項目建設用地南鄰中國人民銀行,北臨城隍廟后殿建筑,在實現新型城市化的同時保留了北京古老建筑特色,現代又不失特色風情。交通運輸四通八達,項目緊鄰地鐵2號線復興門站、公交“地鐵復興門站”和“復興門內站”,西臨近西二環路;周邊配套設施豐富多樣,如銀行、購物中心、餐廳、會所、聯通營業廳、公寓等;項目用地與城市肌理達到了完美的融合。

外匯儲備經營場所項目將不同業務部門和其它特殊功能等納入統一建筑內設計,形成統一感,服務外匯儲備經營及運行。項目占地面積為12578 m2,建筑規模146910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91310m2。本項目整體申報綠色建筑和美國LEED認證。

2、綠色建筑技術在本項目中的應用及關注重點

本項目作為高端辦公建筑,未來運營模式主要為自用辦公;基于以上項目定位、目標客戶定位及項目自身特點,本項目的建設運營及綠色建筑目標定位關注以下重點:

2.1、綠色建筑定位具有前瞻性及適宜性

本項目作為辦公建筑,目標定位美國LEED和中國綠色建筑雙認證,因此,項目應在滿足美國LEED和中國綠色建筑要求的基礎上,兼顧當前國內發展綠色建筑的激勵政策,從適宜性出發,選擇技術措施成熟、經濟效益合理的綠色建筑建設策略,提升項目品質,滿足項目定位。

2.2、辦公環境品質要求

本項目在建筑方案設計階段就應注重營造良好的室內通風、聲、光、熱及空氣品質等環境。健康舒適的辦公環境對于提升員工工作效率、打造以人為本的機構文化具有關鍵作用。

2.2.1 、噪聲:道路噪聲、建筑的電梯、空調、水泵設備噪聲較大,成為影響室內聲環境的重要因素。本項目場址三面臨街(西鄰金融大街,北臨西興盛胡同,南鄰成方街),其中金融大街為周邊交通要道,預計交通噪聲控制將成為保證舒適辦公環境的重要評判指標之一。

2.2.2、采光遮陽:建筑室內采光與遮陽是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如何保證室內采光均勻且防眩光,是建筑設計需要考慮的關鍵點。本項目設計采用大面積玻璃幕墻,若不采取采光與遮陽的可控調節,將導致室內自然光分布不均,臨窗位置易產生眩目等不利情況,影響室內人員工作。因此,合理采用可調外遮陽設計,合理解決采光與遮陽的沖突,成為建筑設計的重要挑戰。

2.2.3、空間僵化:很多辦公建筑室內空間布置僵化、缺乏靈活性,同時缺乏綠色元素的引入,室內工作人員很難享受到綠色自然的清新美好,無法及時有效地緩解工作中的壓力,影響人們的工作效率。本項目方案設計中,在建筑內設中庭,提高建筑自然采光效果,且將綠色自然引入建筑內部空間,對營造健康、舒適的辦公環境非常有利。

2.2.4、室內空氣品質監測:為了預防和控制辦公建筑中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產生的室內環境污染,保障建筑使用者的健康,維護公共利益,應對室內空氣品質進行前期控制,中期監測及后期改善。在建筑材料采購環節,嚴格控制材料中甲醛、氨、苯和VOC等的含量限值;使用運營階段,對室內空氣品質進行監測,如PM2.5監測、甲醛及VOC監測等;后期對空氣品質超標空間進行污染源控制,或采取其他凈化方法。

3、室內能耗控制

辦公類建筑由于體量大、室內環境要求高、用能量大等特征,往往成為城市的能耗消費大戶。當前高級用戶對于建筑的品質要求,已不僅僅局限在建造和裝飾方面,轉而更多的關注室內空氣環境的品質。通過對北方辦公類建筑實際運行能耗數據的調研可知,北京市辦公類建筑單位面積年能耗指標約為110kWh/ m2,項目地上建筑面積9.131萬m2,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運營能耗高達1004萬度電。因此,根據辦公建筑的負荷特點,以因地制宜、低投高效為原則,有針對性的實施圍護結構、照明、空調等重點用能環節的節能技術,能夠大大減少日常運行管理費用,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1)圍護結構:北方建筑由于冬季采暖的需求,對墻體、外窗熱工性能要求高,尤其是辦公樓建筑窗墻比較大,對圍護結構的節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2) 照明能耗:目前很多辦公建筑未全面應用節能照明技術,且照明設計主要依靠經驗,未引入照明模擬優化技術。本項目采用大面積玻璃幕墻,且內設中庭,日照得熱量大;因此在方案設計時結合建筑設計,在合理利用自然采光的基礎上,于項目設計后期結合照明系統進行優化設計。

(3)空調采暖能耗:辦公建筑常見系統設計容量過大,設備部分負荷運行時間長,運行效率低;尤其全空氣系統的新風入口面積偏小,無法實現全新風運行;而且能耗監控系統缺失,無法對建筑系統運行狀況監測和調控。因此,采用高性能空調機組、加強系統監測與運營管理,大大降低建筑的整體能耗。

(4)可再生能源:本項目為辦公建筑,如何結合項目用能需求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成為項目是否可以實現國家綠色建筑高星級的重要因素之一。本項目采用太陽能熱水系統,為餐廳、廚房、淋浴、洗手池等提供熱水需求。

4、 運營管理

根據相關建筑調研,辦公類建筑運營管理通常具有以下特點:建筑用電量大,變配電所設置的數量多;機電設備多、分布廣,包括空調、照明和其他功能設備的管理過程復雜,要求智能化系統為運營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本項目作為辦公建筑,定位為技術先進的現代化辦公樓,智能化程度要求高,設備管理有難度。

建筑運行過程中,本身的運營成本和維護成本都較高。關注運營成本,成為本項目全過程實行綠色建筑控制的原因之一。

5、 北方地區集成綠色建筑技術體系

項目將建設成為高端辦公寫字樓,根據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資源條件、生活辦公習慣等條件,合理選擇北方的綠色建筑技術體系,打造具有顯著地域性的北方綠色辦公建筑,是本項目實現綠色建筑目標的關鍵。

北京地區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干燥;風向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年平均氣溫10℃~12℃,1月-7℃~-4℃,7月25℃~26℃;年平均降雨量630mm,降雨量年際變化較大,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多年平均汛期降雨量521.1mm,占全年降雨量的82.7%;太陽能資源屬于較豐富地區,地質結構適合用地下水式地源熱泵系統開發利用淺層地溫能資源。顯著的氣候和資源特征,決定了本項目可以形成北方獨特的建筑技術體系:

被動式節能設計策略: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太陽能采暖系統等多種被動式設計策略為建筑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影響成為可能;

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北京屬于資源性缺水城市,而且北京降雨量變化率大,所以建議本項目自建中水系統,為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提供多種可能選擇;

材料資源的循環利用:北京地區具有強大的建設研發和制造能力,《北京市推廣、限制、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目錄》為本項目在選材時提供了廣泛的選擇范圍。

6、綠色建筑技術體系選擇原則

本項目綠色建筑技術體系實施思路為:在充分認識綠色建筑內涵的基礎上,結合項目區位、項目方案及功能使用特點等,遵循綠色建筑的實施原則,為本項目量身制定綠色建筑技術體系和實施策略,打造真正意義的綠色建筑。

本項目綠色建筑設計中,應對“建筑質量”、“環境負荷”和“成本投入”進行綜合平衡,避免高科技、高投資的發展思路,避免示范、展示和技術、產品堆砌(冷拼);盡量采用被動式、適宜技術,結合氣候策略的“本土化綠色建筑”,體現技術和建筑的有機集成。綠色建筑的實施過程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因地制宜”的原則?!熬G色”概念源于可持續發展思想,強調實事求是和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核心理念。本項目特點突出,定位高端,因此綠色建筑在技術策略上要考慮“因地制宜”,不盲目照搬國外技術和高級技術,而是根據建筑自身特點和要求合理選擇技術策略,有效控制增量成本的增加。

第二、“全壽命周期分析評價(LCA)”原則。綠色建筑強調在規劃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并利用環境因素;同時還關注運營階段能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低耗、無害的活動空間。因此,綠色建筑關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全過程落實綠色建筑的需求,

能夠真正從建筑的全壽命周期角度,通過合理的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方式,有效降低后期運營成本是關鍵。

第三、“權衡優化(Trade-off)”和總量控制的原則。綠色建筑要求消耗最少的能源和資源,給環境和生態帶來的影響最小,同時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適的建筑環境與良好的服務,但一般而言,追求優良的建筑質量往往易導致付出較大的資源與環境負荷,并導致建設成本的增加。本項目屬于辦公項目,在確保綠色建筑目標實現的前提下,有效控制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增加,并實現項目市場、以及后期運營的雙重回報,是本項目綠色建筑技術體系選擇的重要原則之一。

四、結語

總而言之,綠色辦公建筑設計是一項全方位的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又是一項長遠而且艱巨的任務。其強調的是建筑設計與生態的完美結合,尋求的是建筑與環境、節能、經濟之間的最佳平衡。

參考文獻

[1]劉彤.綠色辦公空間的設計[J].設計藝術研究,2013,02:64-68.

篇10

關鍵詞 室內設計 風格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概述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開始對生活水準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對居住的房屋。從目前的情況看,人們的住宅不僅要滿足居住功能,同時也要滿足人們的精神與文化需求?;谶@一點,室內設計這一領域又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也相繼出現了不同的設計風格。

現代室內設計的風格往往與建筑以至家具的風格緊密結合;有時也與相應時期的繪畫、造型藝術,甚至文學、音樂等的風格緊密結合;有時也以相應時期的繪畫、造型藝術,甚至文學、音樂等的風格為其淵源和相互影響。

二、我國室內設計的現狀

在我國的室內設計中,有多種設計風格,每種風格都有不同的韻味?,F代設計大多數是“有其形卻無其神”,我們對于其他國家的文化底蘊還不了解,盡管我們了解中國文化,但是在設計時仍然沒有找到一個突破口,還是停留在過去的層面上,很難與國際接軌。當然值得慶幸的是,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斷涌現出一些中西文化兼通的設計師,他們在自身文化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新的嘗試和全新的設計,例如:上海的新天地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三、室內設計風格的成因及其影響

室內設計風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時代思潮及地區特點,通過創作構思和表現,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室內設計形式。一種典型風格的形式,一般和當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條件有著直接關系,又需有創作中的構思和造型的特點,形成風格的外在和內在因素。風格是具有藝術、文化、社會發展等深刻內涵的,并不能停留在形式上。一種風格形成后,不僅能影響文化、藝術以及諸多的社會因素,同時也能體現出一種視覺上的感受。對于目前的室內設計風格分類等,還有待遇進一步研究。

四、室內設計的主要風格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和式風格的出現,室內的六個界面,又被板材圍個密不透風。近幾年來,人們的經濟條件好轉了,在室內裝飾上開始要求能體現時尚和個人價值,代表個人品味,認為西方的室內設計風格就是時尚的,是現代的。而室內裝飾界提出“中國風格”的口號后,中國風格的室內設計滋生起來。總之,可以將室內設計風格分為傳統風格、現代風格、后現代風格、自然風格四種。

(一)傳統風格

該風格是以宮廷建筑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建筑的室內裝飾設計藝術風格,具有壯麗華貴、氣勢恢弘、雕梁畫棟、高空間等特點,以木材為主要裝飾材料,造型講究對稱,圖案多龍、鳳、龜、獅等。傳統風格突出了民族化、地域化的形象特征,能給人以歷史延續和地域文脈的感受。這種風格滿足了那些有著深厚的傳統歷史文化底蘊的人們,表達出了對清雅含蓄、端莊豐華的東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也使室內環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淵源的形象特征。(二)現代風格

現代風格強調創造新式建筑,能夠突破舊的傳統,此外,更加注重的是功能和空間組織,講究材料自身的質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發展了非傳統的以功能布局為依據的不對稱的構圖手法。現代室內設計風格更為重視設計實施時的科學性與方便性,不再像過去那樣將形式作為出發點。在設計過程中,將經濟問題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加入到規劃中去,確保經濟、實用。

(三)后現代風格

“后現代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西班牙作家德·奧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與西班牙語類詩選》一書中,主要用來描述現代主義內部發生的逆動,有一種現代主義純理性的逆反心理,即為后現代風格。后現代風格不能拘泥于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重點強調建筑及室內裝潢應具有歷史的延續性,探索創新造型手法,經常在室內設置夸張、變形的柱式和斷裂的拱券,也可以將以新的手法將古典構件的抽象形式融合在一起。由于室內設計風格的個性獨樹一幟,裝修又需要較高成本,一般不被普遍的大眾接受,而適合于思想前衛,個性張揚的業內人士。

(四)自然風格

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使人們越來越渴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人不僅具有進行個人、家庭、社會有效活動的社會屬性,也有親近陽光、空氣的自然屬性。因此,在當前室內設計中,引用自然要素就成了一個主流設計理念。自然風格倡導回歸自然、推崇自然、結合自然,使用天然材料,能使人們在長期繁忙的生活空間里取得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給人質樸、高雅的感覺。由于人們對綠色生態設計的認識不斷深化,自然風格就成為一種時尚和發展趨勢。

五、室內設計風格的未來發展趨勢

近幾年來,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幅提升了,室內設計水平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研究室內設計風格就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的室內設計中自主創新部分很少,設計師們無法設計中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在未來,自然簡潔將是室內設計風格的一個主題趨勢。

此外,人們對綠色生態設計認知的逐漸深化,回歸自然已然成為一種社會風尚。綠色生態設計提倡節約型生活方式,適度消費,所以在此前提下,應追求構圖的完美,減少多余裝飾,形成自然、簡潔的設計風格。只有了解了各種室內設計風格所形成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充分地汲取其中的創作精髓,才能設計出一個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需求的室內環境。

總之,今后的室內設計要做到明確設計理念和設計風格,無論是從設計還是審美方面都達到精神層面的提升,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發展出具有自己國家民族特色的室內設計風格。

六、結束語

室內設計不同藝術風格的產生、發展和變換,就是建筑藝術歷史文脈的延續和發展。傳統的中式設計風格,總體上顯得過于陳舊沉悶,需要有所突破,將一些現代元素融入在設計中。我們應推陳出新,將傳統的中國元素與實用主義和功能主義相結合,使室內設計風格更符合當代需要。

七、參考文獻

【1】熊紅麗《論新中式風格與現代室內設計》,《湖北美術學院》2008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