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護理方式范文
時間:2023-11-03 17:53: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臨床護理方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臨床護理教學是幫助護生將課堂上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與病人的臨床護理實踐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是護生獲得專業護士所必須具備的專業技能、態度和行為的重要途徑。如何提高臨床教學質量及護生對臨床教學的滿意度,需要臨床帶教教師不斷探索教學經驗,改革教學方法,使護生將所學的理論更好地與實踐相結合,本文探討兩種臨床護理帶教方式的對比,旨在提高臨床外科實習教學質量。
1對象及方法
1.1對象選擇 2009年10月~2010年7月間在我院外科實習的護理大專學生100名,均為女性,年齡18歲~23.5歲,平均20.5歲,來自本省各地、市醫學專科學校,將100名學生按實習時間采用跟班法帶教50名設為對照組;實習時間采用跟人法帶教的50名設為觀察組。總實習時間為4個月。兩組年齡、性別、基礎學歷、就讀學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教學方法:護生進入科室后介紹病室的環境、科室用品放置。觀察組50名入科后由負責帶教的老師分派給有資質的臨床帶教老師負責帶教,班次與帶教老師一致;向學生講解需要在本科室完成的教學任務和目標,介紹本科室常見病的專科知識;帶教老師結合病人的病情,進行基礎護理操作示范,并集合學生講解此類疾病的護理重點;專科操作和基護操作應全程由帶教老師臨床指導。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即護生進入科室當天由負責帶教的老師對實習同學進行排班,根據當班人力及工作量情況安排學生跟班輪轉護生,由當班護士指導工作。兩組實習護生在外科實習的基礎護理操作考核成績的比較:采用問卷調查法,結合科室護理教學具體情況,設計臨床護理帶教方法的問卷調查表,包括:適應性、學習效果、個人意識、獨立操作能力等方面,采用不記名的方式填寫問卷調查,由固定的老師進行考核和評分。
2 結 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生不記名問卷調查,觀察組護生適應性認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的學習效果、個人意識認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獨立操作能力無明顯差異(P>0.05)。
表1 兩組護理臨床帶教方法教學評價結果比較(例,%)
組別
n
適應性
認可 否認
學習效果
認可 否認
個人意識
認可 否認
獨立操作能力
認可 否認
觀察組
對照組
χ2
P
50
50
48 2
40 10
6.06
<0.05
50 0
31 19
23.46
<0.01
46 4
27 23
18.32
<0.01
49 1
45 5
篇2
妊高癥產婦是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為妊娠期女性獨有疾病,患者可出現高血壓、蛋白尿和水腫等癥狀,甚至可出現昏迷,導致母嬰死亡。產后出血是妊高癥產婦常見并發癥,在合并發病的情況下可增加產婦生命危險,為其帶來痛苦,降低產后康復效果[1-2]。本研究對妊高癥產婦產后出血的臨床護理干預方式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5年3月-2016年8月妊高癥產婦產后出血患者116例隨機分兩組。人性化組患者經產婦34例,未產婦24例;21-36歲,年齡(28.34±2.53)歲。孕周36-41周,平均(38.51±1.29)周。
常規組患者經產婦35例,未產婦25例;21-37歲,年齡(28.13±2.82)歲。孕周36-41周,平均(38.46±1.21)周。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人性化組采用人性化護理。(1)心理疏導。對緊張焦慮患者需給予心理疏導,使其保持良好心態,減輕心理負擔,以改善妊娠結局。(2)健康教育。對產婦和家屬進行妊高癥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并發放健康手冊和播放視頻等,提高患者對妊高癥疾病知識的認知,以提高其治療依從性。(3)產程監護。加強對產婦動態的觀察,觀察其頭痛、惡心等癥狀,并監測血壓變化,強化產程監測,在進入第三產程后需強化護理力度,加強對宮縮情況的觀察,并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子宮按摩和宮縮劑等。對胎盤剝離不全的患者盡快剝離胎盤,并注意評估產后出血情況,若出血高于200ml,需及時查找原因并進行積極處理,降低產婦死亡率。(4)飲食護理。給予豐富蛋白質、高熱量、高維生素食物,確保食物易消化[3]。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對臨床護理干預的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和不滿意);疾病知識認知、配合度評分;施行治療前和施行治療后患者血壓水平、焦慮情緒、生存質量評分的差異。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SPSS22.0軟件統計數據,計數資料予以檢驗。計量資料予以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P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對臨床護理干預的滿意度相比較
人性化組患者對臨床護理干預的滿意度高于常規組,P
2.2 施行治療前和施行治療后血壓水平、焦慮情緒、生存質量評分相比較
施行治療前兩組血壓水平、焦慮情緒、生存質量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施行治療后人性化組血壓水平、焦慮情緒、生存質量評分改善幅度更大,P
2.3 兩組患者疾病知識認知、配合度評分相比較
人性化組疾病知識認知、配合度評分高于常規組,P
3.討論
妊高癥產婦產后出血是妊娠期常見疾病,可對母嬰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輔以人性化護理,可消除產婦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減少大量兒茶酚胺和腎上腺素釋放,降低心腦腎等臟器外周阻力,降低母嬰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母嬰安全性[4-5]。
本研究中,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人性化組采用人性化護理。結果顯示,人性化組患者對臨床護理干預的滿意度高于常規組,疾病知識認知、配合度評分高于常規組,施行治療后人性化組血壓水平、焦慮情緒、生存質量評分改善幅度更大,說明妊高癥產婦產后出血的人性化臨床護理干預效果確切,可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和配合度,減輕焦慮情緒,降低血壓水平,改善生存質量,提升滿意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蘇麗花.優質護理在妊高癥產婦產后出血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28):147-148.
[2] 鄧影.優質護理在妊高癥產婦產后出血護理中的應用[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5,24(6):28-29.
[3] 于殷蘭.妊高癥產婦產后出血實施優質護理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3):156,159.
篇3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白血病;化療;口腔潰瘍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8(b)-0187-02
白血病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化療是目前治療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但化療期間及化療后常常并發口腔潰瘍,潰瘍面常引發較為嚴重的疼痛,影響患者正常進食、飲水,導致低蛋白血癥、水電解質紊亂,甚至出現全身性感染而致死亡等嚴重后果[1-2]。本文筆者對本院住院的白血病化療患兒并發口腔潰瘍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本院住院的白血病化療患兒并發口腔潰瘍者126例,其中,男67例,女59例;年齡3~12歲,平均(6.38±1.26)歲;急性粒細胞白血病50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34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23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9例。將126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3例,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遵醫囑實施常規護理方法,包括清潔口腔,給予軟食或半流質飲食,加強口腔黏膜的保護,多飲水以保持口腔黏膜濕潤,保持病房的濕度等。觀察組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包括:(1)密切觀察病情。白血病化療患者并發口腔潰瘍多發生于化療后1~2周,尤其是發病24 h內最為多見[3],根據這一特征,護理人員應加大這一時段的巡視和護理,當患者出現口腔炎癥先兆時,應立即實施護理措施。(2)心理干預措施。護理人員給予患兒及家屬心理支持,與之親切交談,與家屬講解有關疾病方面的知識,調動家屬及患兒的自我防護意識。鼓勵患兒及家屬參與護理措施的實施,使護患雙方協調一致,保證循證護理更具有目的性。指導患兒及家屬正確認識疾病,不要被疾病嚇到,樹立病情已緩解的典型病例,使患兒及家屬樹立信心,達到化療的最佳心理狀態。(3)飲食護理。護理人員在化療前對患兒進行飲食指導,選擇清淡、富含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合理安排飲食,避免在化療前2 h內飲食。(4)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對化療患兒及家屬發放宣教手冊,不拘形式地對其進行健康指導,加強患兒對疾病的認知,使其接受疾病現狀、了解疾病特點、增強治療信心,使化療患兒主動配合治療,以減低其應激水平。
1.3 護理指標
兩組均以2周為1個護理周期,1個周期結束后,分析比較兩組患兒口腔潰瘍的發生率。評估時應特別注意舌下、舌系帶、上下唇內側及口咽部黏膜。
1.4 口腔黏膜判定標準
參照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將口腔黏膜炎分為0~Ⅳ級[2]。0級:口腔黏膜無異常;Ⅰ級:口腔黏膜有1~2個直徑<1 cm的潰瘍;Ⅱ級:口腔黏膜有1個直徑>1 cm的潰瘍和數個小潰瘍;Ⅲ級:口腔黏膜有2個直徑>1 cm的潰瘍和(或)融合潰瘍;Ⅳ級:口腔黏膜有2個以上直徑>1 cm的潰瘍和(或)融合潰瘍。
1.5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兩組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個護理周期結束后,觀察組口腔潰瘍發生率為20.6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6.0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具體結果見表1。
3 討論
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宗旨是提供高效低價的醫療服務,由美國學者提出,稱為clinical nursing pathway[3]。實施中以患者本人情況為制定依據,視患者為中心進行護理,其優點是可以規范護理操作、降低醫療費用、提高護患的配合默契[4]。白血病化療并發口腔潰瘍患兒運用臨床護理路徑改變了護理人員憑經驗和感覺為主的習慣和行為。本文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觀察組其潰瘍發生率為20.6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6.03%,此結果表明臨床護理路徑為白血病化療并發口腔潰瘍患兒提供了最佳的護理服務,降低了潰瘍的發生率,提高了化療效果。
綜合本文的結果及結合相關的文獻[5-6],我們體會到:護理人員針對白血病并發口腔潰瘍護理中的常見問題制定最佳方案,可以在護理的各個階段達到預期效果。護理人員將護理操作細化,分時、分條列出,并將護理人員的分工細化,避免護理工作的疏忽和遺漏,將護理環節簡化,方便實施,同時減輕患兒痛苦,由于時間的規范化,避免了護理人員操作中的隨意行為,減少了無用操作。責任護士評估患兒的護理情況,分析與預期目標間的差異,實施干預措施,有計劃地實施個體護理,避免失誤,及時發現護理中的問題,及時彌補。由于分工明細,護理人員陪護患兒的時間增多,有利于護患關系的建立,增加了患兒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支持,降低了護理難度,減輕了家庭的負擔。
[參考文獻]
[1] 林躍梅,吳巧燕,劉瑛. 循證護理在預防化療期白血病患兒口腔潰瘍中的應用[J]. 河北醫學,2009,15(1):93-95.
[2] 丁小萍,周立.李蘭英,等. 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的觀察及護理[J]. 中華護理雜志,2001,36(l):10.
[3] 馬雙蓮,陸宇晗. 腫瘤護理學—腫瘤專科護士的科研能力培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51.
[4] 肖順貞. 護理研究[M]. 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篇4
【關鍵詞】 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全面護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67
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是臨床危害性較大的疾病之一, 該疾病具有隱匿性的特點, 在缺血發作時往往不能被患者感知, 嚴重者甚至會直接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 因此, 給予患者全面有效的臨床護理十分重要[1]。本文為進一步探討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要點及方式, 特選擇了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采取全面護理的40例患者取得了顯著的護理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數字抽簽法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實驗組患者男、女比為22∶18, 年齡48~73歲, 平均年齡(60.32±5.45)歲, 病程2個月~6年, 平均病程(23.73±10.42)個月。對照組患者男、女比為23∶17, 年齡47~75歲, 平均年齡(60.54±5.43)歲, 病程3個月~6年, 平均病程(23.52±10.43)個月。經臨床確診均為冠心病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1. 2. 1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 護理人員在醫生的指示下為患者進行藥物注射或者指導患者用藥;對患者的體征情況進行密切監測, 并及時將患者的病情變化反饋給主治醫生;做好常規護理, 定時打掃病房環境, 做好消毒工作, 室內保持通風, 確保溫度及濕度處于最佳狀態。
1. 2. 2 實驗組患者給予全面護理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 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心電監護、健康宣教、飲食護理及體征監測護理。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及時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 為患者講解成功案例, 并普及相關的臨床疾病知識, 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②健康教育。簡單為患者介紹院內環境, 并告知患者相關的注意事項, 耐心解答患者的相關疑問, 以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疾病知曉率;③心電監護。對患者的心率、電壓進行持續監護, 患者一旦發生異常情況時, 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 由于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具有睡眠時發作的特點[2], 故在護理過程中給予吸氧護理, 護理時間持續20 min;④體征護理及飲食護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 對患者的體征情況進行密切的監測, 常規的監測指標包括血脂、血壓等, 制訂相應的飲食計劃, 確保患者可攝入充分的蛋白質和維生素, 以增加患者的機體免疫能力, 減少疾病的誘發機制[3]。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發作次數、發作時間, 無癥狀缺血發作次數及發作時間越少, 代表患者的護理效果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護理結束后, 實驗組患者的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分別為(4.21±1.15)次和(14.23±1.36)h;對照組分別為(8.42±2.18)次和(20.47±3.64)h, 兩組對比,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小結
相關的研究資料表明[4], 傳統的護理模式缺乏人性化特點, 在護理過程中不能正確了解患者的內心想法, 并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 易造成嚴重的護患矛盾, 導致護患關系緊張, 因此, 及時給予創新有效的臨床護理十分的重要[5]。臨床護理路徑具有專業性和全面性的優點, 自臨床應用以來受到了眾多患者及專家的一致好評。
本研究結果表明, 實驗組患者的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發作時間及發作次數均低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 給予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全面有效的臨床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值得推廣應用于臨床中。
參考文獻
[1] 田穎, 邱海葉.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動態心電圖監測及護理.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4, 49(28):3607-3609.
[2] 張林秀.老年無痛性心肌缺血動態心電圖特點及護理.護理研究, 2011, 25(36):3358.
[3] 牛迪, 王子怡.老年無痛性心肌缺血的臨床特點及其護理要點研究.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31):219.
[4] 杜文輝.老年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10):174.
篇5
現代護理工作以人為中心,維持人的心理最佳狀態是保持健康和戰勝疾病的根本,而心理護理的開展能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的內在潛力,具有重要的醫療預防價值。現將臨床所實施的有效方法綜述如下。
1 全面了解患者的資料,掌握患者的心理動態
1.1患者經入院治療得到生命的挽救或病情穩定后,由于脫離熟悉的生活、工作環境,進入陌生的病房和病人角色,加之疾病所帶來的痛苦,情緒尚未穩定,心理活動起伏大,為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護理人員結合我國國情、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等特點展開了心理護理。在掌握了一般心理活動規律后,實施有針對性的個別的心理護理。正如南丁格爾所說的“人是各種各樣的,由于社會職業、地位、民族、信仰、生活習慣與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到的疾病與病情也不同,要使千差萬別的人都能達到治療和康復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狀態,本身就是一項精細的藝術。
1.2在交接班時特別要描述患者的心理變化,使每位護理人員均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護理人員不僅要掌握患者現實的心理狀態,還要根據病情預測其心理動態的發展趨向。
2 正確地實施患者臨床心理評估
王娟娣在《護理專業心理學實驗課的教學設計及課堂應用》一文中闡述了準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全面了解患者,確定護理診斷,有效地進行心理護理計劃與實施是十分重要的。秦文彩等針對其醫院1996年4月收治的1例疑病癥患者,遵循以心理治療和心理護理為主、藥物治療為輔的原則,運用了以上心理護理程序對其進行治療護理,收到滿意效果,住院30天,痊愈出院,隨訪10個月未見復發。
3 建立良好的護患信任關系,一切從患者的健康需要出發
如洪銘在《18例服安定自殺少兒的心理護理》一文中用臨床實踐證明了高度的信任感、良好的護患關系是一切心理治療成功的基本保證。在患者情緒穩定之后,護士作自我介紹,給予親切感,介紹病室環境及本科醫術水平,給予安全感,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在與患者交談過程中體貼關心他們的生活,盡快消除陌生感,這樣患者能將壓抑在心里的問題向護士吐露出來,如家庭生活、親屬關系、交友情況等心理動態。由于信任感的增強,患者也易接受護士給予的心理支持和幫助,使心理護理達到預期的效果。
護患關系是一種動態關系,總是在不斷的變化。一旦發生矛盾必須發揮主動精神,多從正面理解患者要求的合理性,消除種種矛盾誤會。同時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談過程中應注意保護隱私權,理解但不偏倚,認同而不批評。
4 做好患者家屬的心理護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境積極配合救治護理工作
危重癥患者入院后,家屬的焦慮表現均可使患者受感染。護士一方面應迅速、熟練、有條不紊地救治患者,減輕患者肉體的痛苦,使患者及家屬產生安全感,減輕焦慮;另一方面,應安慰家屬要面對現實,沉著應對,努力配合好醫護人員,用積極的心境感染患者,這也正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體現。心理護理包括了解心理需求和解決心理問題兩個方面。心理需求系指個人的一種心理要求,此要求如能滿足則能解除或降低其焦慮與煩惱,而且能改善目前狀況,能增加舒適及幸福感。
霍宗紅等對急癥患者家屬最明顯的10項心理需求的調查:(1)能知道患者目前如何被治療;(2)能與醫護人員討論病情;(3)能感覺患者有希望;(4)能否確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療;(5)能知道病情預期的進展;(6)工作人員能誠實回答患者家屬的問題;(7)能了解所作檢查的危險性;(8)能知道患者做什么檢查和治療;(9)能通俗易懂地解釋病情;(10)能經常探視患者。我們的心理護理工作如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可降低家屬的心理焦慮程度,使患者能在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下接受救治,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5 指導患者做松弛運動
5.1護理人員注意保持舒適安靜的環境,并指導患者排除雜念、保持深慢呼吸、主動放松全身肌肉。當患者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行小手術時,常會因過度緊張影響手術效果,此時患者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表現出強烈的安全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護士要正確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滿足他們的需求。如王憬在《握住我的手,和我一起做深呼吸》一文中用親身經歷說明了一個手勢、一個動作、簡單的體態語言也能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
5.2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疏泄、移情的方法來抑制原來的心理障礙。當患者焦慮、憤怒、心情抑郁時,找知心的人傾訴、宣泄會使心情變得平靜安定,達到心身平衡。通過學習或培養情趣使患者將注意力逐漸轉移到感興趣點,以抑制當前的心理障礙。
6 因人而異,將不良的病情轉達給患者及家屬
患者入院治療后,由于病情來勢兇猛、預后差,造成患者心情差、情緒低落,此時護理人員給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的環境最好選擇安靜、無人打擾,便于與人交談的地方。首先以談話的方式與患者交談,語言和藹、態度誠懇,鼓勵安慰患者,增強患者的自信心,讓患者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然后以簡潔的語言但又不過于直截了當地告訴患者真實的診斷,給患者看有關疾病的簡介,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做好心理準備,舉例說明同類疾病患者如何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樹立信心,戰勝疾病,重返工作崗位的事實。金宗蘭根據其科1997年1月~1999年8月收治泌尿系癌癥患者53例,經護理人員的正確指導、心理交流,接受手勢治療,術后很好地配合化療和放療。53例患者中隨訪45例,除1人死亡外,其余44例患者有的邊治療邊工作,有的已治愈。
7 調節患者的情緒,緩解患者的心理社會應激,防止角色行為異常的發生
7.1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有的患者因病情不見好轉,有的因病情惡化而產生恐懼、焦慮和絕望的消極心理,甚至出現無端的敵意反應,護理人員應在高度同情的基礎上給予諒解,并創造寬松的氣氛和能使患者表達積極情緒的環境,發展其積極的自我感覺,從情境中去體驗積極的感受。
7.2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
7.2.1認識到自知、自信的重要性。只有自知,才能揚長避短、樹立自信心,充分發揮自己的絕對優勢,達到預定目標。
篇6
關鍵詞:手術前護理訪視;手術室;臨床效果
過于強烈的應激反應不僅對神經內分泌及循環系統產生影響,而且會干擾手術和麻醉的順利實施,影響對患者治療和護理的效果[1]。通過術前訪視,即手術室護士進入病房對手術患者進行術前相關知識的教育,其目的是減少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和焦慮從而保證手術和麻醉的順利實施,確保手術成功順利進行[2],從以往的一般化術前訪視來看,得到了一些肯定的效果,現將整體化術前訪視與一般化術前訪視進行對比,整體化術前訪視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 2014年3月~2015年3月外科、產科、腫瘤科擇期手術患者200例開展手術前護理訪視,男 100 例,女100例;年齡18~74 歲,平均(37.76±12.33)歲。患者神志清楚,不伴有精神疾病,能夠有效溝通。
1.2方法
1.2.1規范訪視工作流程 在患者手術前一天進行訪視,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護理人員應查閱病歷并仔細核對訪視單,了解患者情況。主要核查患者生命體征、月經史以及注意查看傳染病等,這樣可以在術中和術后做好相應的準備措施。護理人員與麻醉醫師進行交談,了解相應的手術以及麻醉方式。并參與術前討論,通過討論了解患者的手術方式以及所需要的特殊物品,預防術中并發癥的發生,為患者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使手術可以順利的進行。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認知、理解、接受能力,在接觸患者前做到心中有數,以便采取有效的交流方式。
1.2.2實施規范化的語言溝通 訪視者衣帽整潔,儀表端莊大方,到病房先做自我介紹,然后對患者介紹手術人員以及麻醉人員等,告知患者麻醉的過程、手術經歷的大致時間。訪視者應態度和藹可親,言談得體,讓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縮短護患雙方的心里距離,提高訪視效果;選用合適的稱呼,不用床號代替姓名來稱呼患者,語言要帶有鼓勵性,既表示理解和同情,又表示愿意給予的幫助和支持,由于文化程度、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年齡等的差異,因此在心理疏導時要有針對性,盡量使用通 俗易懂的語言,避免使用醫學術語;必要時請患同種疾病的患者現身說教,讓患者產生信賴感,縮短護患關系,取得其合作;同時在術前發放訪視單,仔細對患者講解了術前的準備工作及手術中的注意事項,簡要介紹手術室環境、儀器等情況, 患者有疑問的地方詳細講解,閱讀完畢請患者或家屬簽字。
1.2.3提供相關術前指導 護理人員應指導手術患者在術前進行洗澡、剃須、剪指(趾) 甲等。告知患者在術前應注意休息,在術前12 h需要禁食、術前6 h禁飲。對患有高血壓的患者應叮囑其服藥。告知患者在注射術前針后應禁止單獨行走,以防出現摔倒的情況。在進手術室應幫助患者更換病員服。將手術前了解常規手術工作,術中協助醫生進行手術,并嚴密的觀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
2結果
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發放200份,收回187份,結果顯示:所有患者的心理壓力都得到了緩解,并且讓患者感到被尊敬和被關心,94.7%(172/187)的患者感到安全感;另外,幫助患者消除疑慮,護士在進行訪視中為患者傳輸大量的信息,并且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幫助患者解答他們的顧慮,88.8%(161/187)患者均解除心臟的不安和疑慮;其次,可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患者通過與手術室護士進行接觸可以更多地了解手術室的環境以及手術方式等問題,95.7%(174/187)都表示對護理人員有信任感以及對手術的安全感。
3討論
護理工作的術前訪視應重點放在對手術患者的心理疏導, 手術患者術前普遍存在著焦慮,并隨著手術的日益臨近而逐漸升高[3]。尤其是婦科和乳腺腫瘤的患者,她們更是擔心手術后會影響自身的美觀以及生育能力等問題,急于了解手術方法和對以后生活的影,同時還擔心腫瘤術后化療效果及其副作用。基于手術患者這種復雜的迫切心情,手術日的臨近,患者表現為焦慮、恐懼、伴有血壓升高,心率加快,有些患者甚至入手術室后因緊張出現血壓持續增高而導致暫停手術。因此對手術患者做好術前訪視,有針對性地予以心理疏導,是至關重要的工作。術前訪視制度是手術室整體護理的重要環節,主要強調了"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術前訪視正是人性化與個體化服務理念的結合,它不僅要求護理人員要具備較強的業務知識和操作水平,同時具有針對于不同手術、不同患者做到不同的訪視工作,這就要求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建立全新的護理觀念,能督促護士不斷學習,拓寬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4]。這激發了護士的學習熱情,促使護士不斷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從而提高手術室整體護 理質量。
參考文獻:
[1]錢玉秀.中日兩國手術室護理比較[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12):17-18.
[2]謝倩,楊敏,陳俐,等.我國醫院手術室術前訪視的現狀及展望[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0):809-810.
篇7
關鍵詞:實習護士;心理壓力;臨床帶教;方法;探討;
護理是一種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的雙重勞動工作。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給護士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在實習護士這個群體中更為顯著,因為他們還面臨著學習環境、學習方式以及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壓力,因此我們提出了除專業技能以外還要對其進行心理壓力舒緩的教導,這就需要帶教老師要有較高的教學質量。壓力不是病而是當意識到某個人或物有一定的威脅存在時身體所展現出的一種反應。
1 壓力源的分析
1.1環境、人際關系:醫院他即是一個融合社會、技術、生物及心理學復雜體系的存在,又是一個充滿變化和溝通障礙的地方。護士所面臨的不僅僅是細菌、病毒、核放射等外在的環境因素的威脅還有護護、護患、醫護及患者家屬之間的關系處理,因為醫療和護理的工作不可分,因此實習護士應付起來難免會有心理壓力。
1.2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上的不足:影響實習護士工作信心的主要體現在經驗不足、疾病知識不熟悉和護理操作不熟練等方面。當精神緊張,工作沒做到位時所產生的焦慮、內疚等心理也影響著護理技能的正常發揮。
1.3工作的性質:護士的工作讓他們經常面臨臨床上的兩難境地、急癥搶救、生離死別等各種疾病的威脅還有就是頻繁的倒班、夜班導致生活無規律、生物鐘紊亂這對于剛步入工作崗位的實習護士來說在心理、生理及體力上都有著一定的影響。
1.險壓力:醫療護理工作的風險性比較高,擔心出錯是護士們的一大壓力尤其是實習護士的壓力更大,很擔心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不足于勝任臨床工作而給患者帶來二次傷害。比如注射或發藥時出錯,結果不只是護士和帶教老師承擔下相應的責任而是會威脅到患者的身心健康這種高強度的風險壓力給實習護士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很大。
1.5就業問題壓力:當前社會整體的就業形勢不佳,在此環境下醫護專業的學生也受到了影響相當部分的實習護士感到就業難尤其是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一考慮到就業問題就會產生焦躁不安的情緒。
2減壓帶教法
對帶教老師提出高要求是源于當前實習護士的心理壓力問題。一名好的帶教老師擁有豐富的專業護理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嫻熟的臨床護理技術和崇高的醫德、師德卻是不可或缺的。在帶教過程中要做到言傳身教,不僅讓實習護士在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中學習醫學知識和醫療護理道德,還要培養應對心理壓力的知識并要耐心地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就實習護士心理壓力的帶教方法有如下幾點:
2.1做好宣教和情景模擬訓練:通常實習護士上崗前,帶教老師會先布置一個實習計劃讓大家明白相關的實習要求和制度,其次就是采用科學的方法教導實習護士進行常規護理操作訓練和護士禮儀。就溝通方面的教導可以采用情景模擬訓練,醫生、患者、家屬以及護士都進行角色扮演,將患者從入院到出院以及與家屬溝通這一個過程情景再現,突破進入新環境時不敢說、不會說的心理問題。參加新的護理知識講座、晨問、特殊病例床邊教學、查房、考核競賽等活動來都是用來提高實習護士語言溝通和人際交往能力來達到減輕其心理壓力的方法。
2.2工作環境的融洽和人文關懷:實習護士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普遍現象,它的產生是來源于所處環境、工作壓力和個人心理特征。這就需要安排有經驗的帶教老師對實習護士進行減壓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宣講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成立“同伴支持小組”一起探討所遇到的問題并相互開導學習。對有閃光點的護士提出表揚給予肯定,積極營造一個和諧向上樂觀的工作氛圍,做到人盡其才,減輕她們的心理壓力。
2.3操作技能的高力度訓練:帶教老師要時刻堅持以人為本的帶教態度,防止對她們的自尊心造成傷害,時刻注意實習護士的心理變化,及時發現其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給予指導的同時也要堅持嚴格的管理態度。通過鋪床、無菌操作、注射、急救等臨床技能強化訓練,是為了降低臨床實際操作時的焦慮心理以及彌補操作技能上的不足。學習后也要進行復習,強化學習內容,這就是要帶教老師在每天下班后幫助實習護士復習當天的所學加強記憶,并鼓勵他們堅持每天寫臨床筆記,在加深理解度的同時也讓其積累工作經驗,讓他們打開思維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學習。也督促我們的帶教老師要不斷地去吸收新的知識,構建豐富的教學資源來提高教學質量。
2.4職業素質的訓練:通過不斷地重溫所學過的理論知識如護理學、心理學等來加強護理的行為規范,并通過組織討論和思考深化護士職業道德準則和規范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行為,以達到對護理工作更深的理解。宣揚護理前輩的先進事跡和無私奉獻精神借由帶教老師引導她們對護理專業的熱愛,增強事業心和職業感,時刻保持工作的積極性。
2.5就業心理輔導工作的加強:讓帶教老師將護理行業的就業形勢和前景對實習護士進行介紹和分析,點出護理工作的光榮和神圣,并指出其良好的就業前景。讓其對工作帶有憧憬時也要提醒他們為了更好的就業也要在業余時間進行多面的學習來加強自身的修養比如函授和自學。在他們由學生轉換成社會人的過程中給予指導并幫助她們調整好觀念和心態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盡可能的降低來自就業上的壓力,讓其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總結
帶教老師一個義不容辭的責任就是要讓實習小護士緩解和消除心理上的壓力,能很快的進入實習的生活。采取相對有效的措施降低實習護士的心理壓力源讓壓力變動力,保證其以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超高的服務技術以及正確的服務理念來保證護理工作的順利發展。同時,帶教老師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著重人性化教學,采取因人施教通過心理干預策略降低實習護士的心理壓力讓其潛能發揮到最大程度,努力培養出一批擁有高素質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牟艷琳,徐亞菊,等. 關于實習護士的心理壓力及臨床帶教方法的探討[J].吉林醫學,2013(15):156-157
篇8
【關鍵詞】 婦產科護理學; 教學方法; 護理
近年《婦產科護理學》逐漸形成獨特的專業[1],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操作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臨床實習由于涉及到患者的隱私和一些法規,有時無法全面深入的進入臨床教學,這些特點使婦產科臨床教學面對諸多困難和矛盾,為了提高學生對此學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婦產科臨床護理實踐水平,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臨床教學中采了新的教學方法,用了多種教學方式輔助教學,我院對婦產科護理學臨床教學工作方法進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以供同道參考其模式。
1 對象與方法
1.1 教學對象與師資 以2010級護理學專業108名學生,均為女生,年齡18~23歲,為大專和中專程度的護理學專業學生,學制3年,現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已完成專業基礎課和臨床專業理論課的學習。將這些學生根據年齡、入校成績及在校成績平均分為兩組,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一組學生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一組學生作為觀察組(采用新教學方法)。授課老師9人,碩士1人,本科5人,大專3人。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2人,副主任護師2人,主管護師4人。
1.2 方法
1.2.1 教學方法
1.2.1.1 教材內容分工 由代教護理老師負責對照組學生進行婦產科學生理解剖、疾病醫學知識和護理方面知識的講解,臨床護理操作實踐由代教護理老師示范。觀察組由醫生和代教護理老師集體備課,共同商討教學中的難點、疑點及必須掌握的知識點。醫學知識的教學任務由醫生承擔;而妊娠期、正常分娩、分娩期護理,婦產科疾病護理等知識的教學任務則由護理人員承擔。
1.2.1.2 理論教學模式 對照組護理教師以傳統帶教模式,即直接帶領學生下臨床,學習婦產科基本護理操作,遇到什么學什么,無針對性和系統性。觀察組每日先針對性地復習相關理論知識,廣泛運用直觀模型、圖像、文字、音響等手段,將生殖系統的解剖、生理、分娩機制,胎產式及胎方位等比較抽象的內容展示講解后,再進一步深入臨床實踐,提高學生的效果和興趣。
1.2.1.3 實習課程的安排 對照組一個月的實習期(約185學時)以護理代教老師帶領學生臨床護理實踐學習為主。觀察組實習期婦產科護理學理論課復習20學時,實習課165學時。對照組由護理老師根據每天的護理工作任務代教示范相關護理操作,完成近185課時。觀察組采取每日先針對性地復習相關理論知識2學時,余時間再進一步深入臨床實習,將觀察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組與組之間根據實習內容進行循環輪轉,上午跟隨醫生查房、問診、查體,下午由護理人員進行婦產科疾病護理及技術操作帶教。
1.2.2 評價方法 ①考試成績。兩組學生理論考試采取教考分離,學生婦產科學理論考試試卷由科教科從題庫抽取。總分100分,≥90分為優, 80~89分為良, 70~79分為中,
1.2.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比較,見表1。
2.2 觀察組學生對教學新方法的評價,見表2。
3 討論
婦產科護理學臨床實踐的傳統教學模式是護理代教老師帶領學生以臨床護理實踐為主,遇到什么學什么,無針對性和系統性的學習婦產科基本護理操作。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感覺,給老師的教學帶來相互重復,知識點不明確的不足。新教學方法經過實踐,使醫療護理互相滲透,溶于一體,醫生和護理老師相互理解,共同提高。同時通過對醫學知識的深入學習和護理理論的復習,使學生提高了對婦產科護理學專業的認識,增加了學習興趣。學生直接跟主管患者的醫生查房,醫生在查房過程中給學生講解病情,這樣既達到實習目的,又不必請醫院另外安排醫生專門帶教,不增加醫生的工作量。其次,主管醫生和主管護士帶教,不必擔心患者不配合。調查顯示,學生對教學內容中醫療護理知識融合程度的評價高,優良率達88.89%。學生普遍反映此教學模式效果好,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教學質量也提高了。
臨床護理實踐教學是培養護生將理論知識融入臨床實踐,培養學生護理實踐能力和獨立工作的能力,也是護生社會化過程的關鍵時期。因此教與學的最佳效果臨床工作的重要課題[2]。實習活動的安排,不僅影響婦產科護理學的整體教學效果,而且直接影響護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今后臨床實踐工作的質量[3]。婦產科護理學雖然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臨床學科,在教學上會面臨許多困難,但只要勇于開拓,不斷創新,同樣能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理論知識扎實、實踐技能規范、動手能力強、適應臨床工作需要的實用型護理人才。通過實踐,我們認為對婦產科護理的教學工作進行改革勢在必行而且完全可行。
參 考 文 獻
[1] 蔣麗霞,羅晃,常燕.新世紀護理教育培養目標的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雜志護理學, 2002,37(8):606,608.
篇9
【關鍵詞】 兒科病房;責任包干制;護理
隨著社會發展與醫療工作進步,臨床護理工作不斷完善,護理工作逐漸實現了以患者為工作中心的護理模式[1]。責任包干制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強調患者護理工作的連續性,由責任護士負責患者的全面護理,需要完成照顧患者生活、觀察患者病情,指導患者治療、恢復等,同時要全面了解掌握患者心理狀況、家庭及社會情況,配合患者治療恢復的組要,實現最優質的護理[2]。我院在兒科病房應用責任包干制護理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兒科共有60個床位。8名護士,8名護理師,4名主管護師。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18名。中專2名。
1.2 方法
1.2.1 合理安排護士人力 取消功能制護理的治療班,對護理人員進行分級管理。將護士分成責任組長、高責護士及責任護士三個等級,不同級別護士的護理職責不同,根據崗位重新分配護理職責。改主班護士為責任護士,責任護士姓名掛在床頭欄上,負責所管病人的所有治療、基礎護理、專科護理、病情觀察、出入院宣教和用藥、手術前后指導、飲食指導、特殊檢查指導工作。護士分層責任承包病人,有條件設責任組長,實行扁平化排班方式,病人包干到戶,縮小護理照顧半徑,加強護士責任感。護士長在排班時,結合各組病人的特點,盡量固定每組護士所負責的病人,使病人熟悉“我的護士”,也有利于護士掌握“我的病人”的病情。
1.2.2 工作任務 責任組長督促基礎住院患者的基礎貫徹護理落實情況,給患者提供舒適的住院環境,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并對護理質量進行全方位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高責護士密切關注病重、病危及一級護理患者病情變化,評估患者基礎護理與導管護理進行情況,完善基礎護理的質量評價標準,包括分級護理、晨晚間護理、舒適護理、口腔護理、皮膚護理等,促進護理質量與患者滿意率的提高[3]。確保整體護理持續健康發展,并使之變為護理工作一種長效機制。
1.2.3 護理管理上的完善 護理部在原有表格式書寫的基礎上繼續完善、簡化文件書寫,進一步縮短了責任護士花費書寫上的時間。讓責任護士有更多的時間和自己的病人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做好相應的心理護理,從而為所管的病人提供連續的、全程的無縫隙護理服務。同時實行績效考核,護士長及科控組長對各級護理人員工作實行不定期督查、考核,進一步提高了護士的工作積極性,變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實施護理責任包干制的護理模式后,兒科病房護理措施落實率,健康教育的覆蓋情況、患者對護理滿意率、醫護關系的滿意率較實施前明顯提高,且前后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結論
護理責任包干制的護理模式,由責任護士專人負責患者整個護理過程,每個護理有固定的護理病床,因此可以提高責任護士的工作責任心,強化護理細節。在實施護理責任包干制后,劃分工作職責,增強護士工作積極性,而且由責任組長指導進行患者護理評估,統一制定護理方案,制定并貫徹落實各項護理措施及護理質量評價,層層把關,避免或者減少了護理缺陷、醫療糾紛,提高了護理質量。充分發揮了各層護理人員的積極性,相互協調、配合,以患者為中心。加強了護士和醫生之間的溝通,醫護關系更融洽[4]。本文研究在實施護理責任包干制后,兒科病房護理措施落實率,健康教育的覆蓋情況、患者對護理滿意率、醫護關系的滿意率較實施前明顯提高(P
總之,實施責任包干制護理模式充分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積極性,促進了護理人員護理操作技能的提高,有效的保證了護理質量、改善醫護關系,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趙秀寶.護士責任包干制在優質護理服務中的實踐進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7):232-234.
[2] 鄧香君,李玫.層級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實踐探討[J].護理研究,2009,23(9):2333-2334.
篇10
方法:從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對骨外、普外、皮膚、康復科等各科共72例病例進行護理業務查房。傳統查房組32例,采用傳統的護理業務查房模式;互動式查房組40例運用家屬、患者、護士共同參與的互動式護理業務查房模式。
結果:互動式查房組的患者滿意度顯著高于傳統查房組,健康教育的落實程度互動式查房組明顯優于傳統查房組,互動式查房組較傳統查房組護士的認同對比明顯。
結論:護患互動式業務查房模式提高護理人員業務水平及患者的滿意度,使健康教育得到很好的落實,從而提高了護理質量。
關鍵詞:互動式護理查房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48-02
護理業務查房是整體護理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了護士應用護理程序的能力。護理業務查房不僅提高護士的整體業務水平,更重要的是通過護理業務查房,提高了護士長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指導作用,強化了對護理人員的管理,從而提高了臨床護理質量[1]。臨床護理質量提高的重要部分除了對于護理人員的影響外,患者與家屬的參與必不可少。護理查房過程可以使患者對疾病知識有一定了解,利于開展護患雙向溝通[2],增加患者與護士之間的感情溝通交流的機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復,通過臨床調查,患者非常喜歡護理業務查房這一護理工作程序[3]。鑒于此,我們提出在整個護理業務查房的過程中強調患者及家屬的全程參與,使患者能主動加入為自身制定的護理計劃中來,與護士一起解決健康問題,使臨床護理質量得到更好的提高。
1臨床資料
護理部根據《廣東省護理工作管理規范》制定護理業務查房的工作流程指引,按考核評分標準進行護理業務查房。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歷時3年,對所選查房病歷共72例隨機分組,傳統查房組32例;互動式查房組40例。
2研究方法
傳統查房組采用傳統護理查房,查房前告知患者及家屬,請陪護家屬離開病室。查房時,有管床責任護士將分管患者的情況及護理措施和效果向護長或上級護士匯報。上級護士做必要的檢查、分析,根據患者情況和護理問題提出護理措施的的建議或指示。互動式查房組采用互動式護理查房,方法如下:
2.1查房準備。①精選病例。查房對象為新入院患者、危重、手術患者、住院期間發生病情變化、特殊檢查治療患者、壓瘡高危或壓瘡患者、護理效果不佳或有潛在安全意外事件(如跌倒、墜床、走失、自殺等)的高危患者。②與患方溝通。查房前全面掌握患者的病史資料,與患者、陪護家屬有效溝通,力爭有一名除患者本人外的家屬參與。③確定時間。由護長確定查房時間,查房前2-3天通知所有參加護士。④要求互動式查房組所有參加查房護士尤其是責任護士進行相關疾病知識查詢,以備隨時解答上級護士提問及患方的疑問。尊重患者隱私權及知情同意權,注意保護性醫療制度。
2.2查房步驟。①由護士長主持,責任護士首先介紹病史,各項輔助檢查的陽性體征、治療用藥情況,現存或潛在的護理問題以及采取的護理措施盒效果,提出需要上級護士需要解決的難點。②查房者組織參與查房的各級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查體、并詢問患者及家屬,檢查護理措施實施效果。聆聽患者及家屬的意見及需求,同時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及生理、心理狀況。上級護士針對責任護士提出的問題給予回答。對一些具有實際可操作的指導,當場示范,并請家屬和患者共同參與。如:指導有效深呼吸、咳嗽、拍背協助排痰、翻身、胰島素自行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項等。③各級護士、患者及家屬均可積極發言,自由提問,提出質疑,然后由上級護士或護士長逐一解答。④護士長點評、總結,并提出預見式前瞻式護理措施。⑤查房結束組織科內討論。
3評價方法
3.1①查房后發放自制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其內容滿意:分為不滿意、基本滿意、非常滿意3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分不了解、基本了解、非常了解3項;功能鍛煉:分為不知道、能在家屬或他人督促下做功能鍛煉、能自覺按要求做功能鍛煉3項;②調查護士對互動式查房效果在提高溝通交流能力、有利于緩解醫患矛盾、提高臨床專業技術能力方面的認同,分為認同、中立和反對3個等級統計認同人數。
3.2統計調查表情況,采用SPSS13.0進行秩和檢驗或者X2檢驗。
4結果
本研究通過比較傳統的護理業務查房模式和互動式護理業務查房模式護士的認同情況、健康教育的落實程度、患者的滿意度等幾個方面的優劣;研究互動式護理業務查房在臨床應用中的重要性研究。其結果見表1和表2。
5討論
護理查房是一種生動直觀的教育形式[4]。為護士提供了綜合性的學習訓練平臺[5]。傳統的護理查房,更多的重視護理人員的培訓,而忽略了查房的根本目標是為患者解除痛苦,使疾病恢復,能處于心身健康的狀態。在臨床中,我們的傳統查房過程通常主角是護士,以護士的陳述,護士之間的問答為主,患者幾乎沒有機會真正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意見。一方面受專業知識局限、文化教育程度的影響;一方面也是我們作為醫護人員沒有真正重視患者及家屬角色在查房中的重要作用。但隨著現在患方人群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自我保健及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增強,他對參與護理查房的興趣提高。也是希望通過一種良好的護患溝通方式,獲取有益知識,更有效的配合醫護工作,使身體機能更快的恢復。表1結果研究顯示,互動式查房組患者的健康教育落實程度即疾病知識和功能鍛煉方面明顯優于傳統查房組。護理措施在患方的主動參與、積極配合下,更好地得到了落實。提高了患者對護士的依從性,增強信任感,建立并維護了良好的護患關系。同時護士自身不但臨床綜合能力提高,也使其自身的成就感得到滿足,找到人生職業價值體現。
臨床低年資護士是護理隊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素質不僅直接影響護理隊伍的整體素質,而且也影響著護理質量的提高,盡快提高他們的素質能力是護理隊伍建設的需要[6]。這種護患互動式查房讓護士,尤其是低年資護士認識并重視患者角色在護理活動中的重要性,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強化。表2結果顯示護士對互動式護理查房的認同明顯優于傳統查房組。她們的溝通能力及心理素質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也對他們的綜合素質要求提高,促使護士發揮在為患者服務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促進了專業知識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高文,吳冰.40例護理業務查房對臨床指導作用的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08,8(2):49-51
[2]魏兆瑜,王家驥.論全科醫學人才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J].實用全科醫學,2007,5(4):283-284
[3]徐秀云,楊麗麗.科際護理業務查房對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的探討[J].中華全科醫學,2009,7(6):658-660
[4]吳雙敏,葉天惠,李云葵等.以學生為主導教學法在兒科護理查房中的實踐與思考[J].護理學雜志,2005,2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