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物進校園管理辦法范文
時間:2023-11-10 17:39: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讀物進校園管理辦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夯實書香校園基礎建設后,2021年起教育衛(wèi)體局開展“瑯瑯書聲滿校園、悠悠書香伴我行”主題校園讀書活動,通過系列活動,全面提高師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在剛剛過去的上半年,各類活動得到了有效開展,取得了預期效果,現就相關情況簡要介紹如下:
一、班級圖書角及校園書吧建設
目前,我區(qū)全部122所中小學、幼兒園已實現班級圖書角全覆蓋,圖書角的書籍來源主要是學校圖書室藏書,另有學生提供的家庭閑置讀物及少量的社會捐贈讀物。部分學校探索學生自管的方式,對班級圖書角進行管理,還有學校開展圖書漂流活動,加強圖書的流動性,該項活動也很受學生及家長的歡迎。
中小學校園書吧建設受學校場地的限制,目前全區(qū)20與所學校都已建有校園書吧或特色閱覽室,這不僅提升了學校的校園環(huán)境,也有助于營造濃郁的閱讀氛圍。
二、圖書室配建工作
第二季度啟動今年新建學校圖書配備工作。四所新建學校配備圖書室圖書,圖書室器材、智慧借閱系統(tǒng)、電子閱讀設備等,相關采購請示領導已批示,目前正在陜西省政務采購網上進行意向公式。
本年度計劃為第一初級中學配備圖書室電子門禁系統(tǒng),為第五十中學更換老舊書架,目前以完成資金下?lián)芰鞒蹋鲗W校正在進行采購。
篇2
關鍵詞:氣候變化 科普教育 素質教育 途徑
中圖分類號:G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06-001-02
氣候變化是一個長期性的全球問題,對青少年的影響最大,青少年有理由關心這個問題,并為之付出努力。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近百年來,中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5~0.8℃,近50年變暖尤其明顯,中國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山地冰川快速退縮,并有加速趨勢。2008年一份在中國七所高校的1500多名學生中開展的調查報告指出,中國大學生對當前環(huán)境和氣候變化問題有高度的關注,愿意為節(jié)能減排身體力行。2007年國家了《節(jié)能減排全民行動實施方案》,包括家庭社區(qū)行動、青少年行動、企業(yè)行動、學校行動、軍營行動、政府機構行動、科技行動、科普行動、媒體行動等九個專項行動。其中青少年行動和學校行動主要內容是積極開展以節(jié)能減排為內容的學校主題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樹立節(jié)能環(huán)保意識。因此,加強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如何加強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筆者認為,要從三個方面下工夫。
1 加大氣候課堂教育項目的推廣力度
學科課程滲透是實施應對氣候變化教育的主要渠道。
(1)結合學科教學特點,依據課程標準的有關要求,充分挖掘現行教材中有利于氣候變化的滲透點,開展氣候變化教育。目前全國不少中學都以地理、生物、化學、社會課程教學為主,同時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和節(jié)約教育。一些地方,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知識納入中小學校有關課程和課外教育內容,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2)積極參與國際氣候變化課堂教育項目在我國的實踐。2010年11月17日至19日,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舉辦了“中英國際氣候課堂教育論壇”。本次論壇主要圍繞“青少年與氣候變化”、“如何在學校成功開展氣候課堂項目”、“氣候變化教育教學方法”、“本土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社會資源加強學校的氣候變化教育”等五個議題開展專家講座、經驗分享及分組討論,并對當地兩所學校進行考察。專家詳細介紹了氣候課堂項目及其實施細則,闡述了氣候課堂項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行性。北京、天津、重慶等地的三位老師在實踐層面,從課內資源、課外資源以及網絡資源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學校開展氣侯變化教育的情況,用真實的案例闡述了學生社會實踐中所做的工作,介紹了學生在推進氣候課堂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解決辦法。論壇最后簽署并宣讀了《氣候課堂中國宣言》。
如何積極參與氣候課堂項目,真正把氣候變化教育落到實處?1)積極與全國氣候課堂項目中心聯(lián)系,成立組織,制定計劃,建立資源庫,為教師提供氣候課堂的素材、方案。并積極開發(fā)本土資源。2)在各級中小學校本課程上、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上打開思路,進行落實,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友好學校聯(lián)系,交流經驗。加強校際交流,積極推廣并培養(yǎng)示范校、重點校。3)結合教學工作,進行氣候變化訪談,盡可能利用課余時間、假期進行教學設計、活動設計。4)成立學校氣候變化協(xié)會,以起始年段為主要成員,開展社區(qū)活動,向學校、社區(qū)提供建設性意見、建議。
(3)積極配合氣象部門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進校園活動。科協(xié)、教育局編印《應對氣候變化》普及讀本,將該讀本納入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必修課程,介紹有關應對氣候變化各方面基礎知識,作為中小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全國、全省范圍內各中小學的課外讀物中,必須有相當部分指定書目是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科普類讀物。應對氣候變化也具有豐富的國情教育內容,應由科技局、科協(xié)、教育局牽頭,會同有關宣傳主管部門和氣象部門,開展協(xié)調規(guī)劃和安排,整合有關信息資源,將應對氣候變化知識轉化為教師、學生和普通大眾容易獲得和應用的形式,達到普及和宣傳的目的。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自然、地理和生物課教學中加重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教育;編制應對氣候變化教育系列叢書作為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課外必讀物;在各大院校普遍設立應對氣候變化學科的選修課,加大對大學生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教育的力度。
2 充分發(fā)揮科普基地的獨特作用
科技場館在科普教育中有自己獨特的作用,它的教育對象主要是青少年。我們要充分發(fā)揮科技館在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的作用。目前,我國有300多座科技館,據了解,大多數科技館在展示內容方面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展項設置不多,缺少這方面科普知識的教育。為此,筆者建議在科技館的展示內容方面要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的展項內容,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公眾到科技館接受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的教育。
探索整合社會資源興辦專業(yè)化的科普基地。如充分開發(fā)利用氣象科普資源和基礎設施,提高科普基地的科普服務能力及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更好地發(fā)揮在科普宣傳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規(guī)范科普基地建設的管理,每年年初制定計劃,明確工作任務,主動接受科普基地主管部門的工作指導,參加科普工作的經驗研討會和培訓等活動。落實開展的項目經費和人員,爭取納入本單位的年度工作任務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普法》明確規(guī)定了氣象等部門開展科普工作,《全國氣象科普基地標準》及《全國氣象科普基地管理辦法》為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基地建設規(guī)劃提供了政策依據。要將科普基地建設納入第十二個五年國民經濟發(fā)展規(guī)劃,加強科普基地建設經費維持經費投入,實現科普基地建設健康發(fā)展。
3 加大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科普教育體驗活動組織參與力度
要使中小學的科學教育真正體現出“主渠道”的作用,除了制定科學的課程標準外,還要求教育主管部門、校長和教師要具備大教育、大科普的觀念,要充分認識到中小學科學教育不僅局限于學校內,而是學校、社區(qū)和家庭共同參與,消除障礙和隔閡,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定位,注意相互銜接,形成完善的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社會體系,也即是科普的社會體系。這對于從多元化的途徑培養(yǎng)青少年的科技素質,最終實現人才培養(yǎng)的科學性和整體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提供青少年體驗模式。在這方面,美國科學教師鼓勵學生進行研究全球變化等科學實驗的一些做法給了我們啟示。在向中小學傳播過程中,通過課程講授、校外輔導、參觀實驗等方法可以傳播氣候變化科普知識。傳統(tǒng)的講授式也被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個案研究、實驗、野外考察、參觀博物館 (科技館)等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說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不僅體現在科普知識的學習與宣傳,更體現在積極參與宣傳環(huán)保理念,踐行低碳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受到影響,在未來從事與環(huán)保有關的工作,讓應對氣候變化的理念和行動落實到更廣泛、更深入的層面。
(2)探索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科技俱樂部和創(chuàng)新競賽等系列活動,抓好青少年科技活動站活動。共同構建一個青少年科普的社會體系,從而能夠提供多元化的科普途徑和學習機會,以滿足不同類型對象的科普需求,促進青少年科學素質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