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課程資源建設范文

時間:2023-11-15 17:55: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品課程資源建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精品課程資源建設

篇1

【關鍵詞】精品課程 資源建設 措施

精品課程資源建設是推進現代教學信息化進程的重要工作,以課程信息化帶動課程教學現代化,改革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通過多樣化的資源和不同的呈現方式,加強立體化教材和數字教學資源建設,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關鍵。

一、精品課程資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精品課程資源建設脫離教學

現在精品課程網站雖然不少,但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為申報國家級、省級、市級精品課程而應急建設的,沒有充分考慮網站的服務性和實用性,很多網站的制作者和課程的授課者是相對獨立的,沒有實現網絡資源建設技術和內容的統一,以致師生很難有效利用網絡精品課程資源平臺進行教學,一些精品課程成了學校的品牌裝飾,與教學過程“脫節”。

(二)精品課程資源開發不足

從課程資源建設的現狀來看,現有精品課程的網絡建設內容還僅限于課程的教案PPT、教學標準、實習實訓指導、教學錄像、習題試題等,基本是按照傳統教學的方法將資源堆積在網上,內容較粗淺且浮于表面。其中教學方法較多,但學習方法鮮有;有教師教學計劃,但缺少學生學習計劃;教學指導書齊全,但學習指導書空缺,涉及信息交互的內容不足,大大降低了學生對精品課程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三)精品課程資源的使用情況不理想

有調查顯示,73.7%的職業學校教師經常使用網絡教學資源,但是只有30.5%的學生使用過網站和光盤等數字化資源進行學習,可見學生使用網絡教學資源的人數偏少。而且學生在使用網絡教學資源時使用最多的設備是手機,因此,在開發精品課程教學資源時應針對師生的不同習慣,開發網頁版和手機版等多種版本的教學資源。

(四)信息更新不及時,維護少

目前我國精品課程大多為立項而建,建設周期短,一次建設即告完畢,許多課程長期缺乏維護,資源內容陳舊,難以成為優質資源。因此,對已經建成的精品課程要定期檢查、評估和反饋后續建設情況。只有持續改進課程資源,才能保證精品課程資源的質量和時效性,才能減少“重申報輕可持續發展”的現象,從而切實提高精品課程的質量。

二、“UG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精品課程項目的設計與開發

“UG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課程旨在培養中高職機電、數控類學生構建三維實體造型和數控加工自動編程的應用能力。在新環境下,如何科學設置、合理更新教學內容,保證教學效果,是現階段精品課程建設的重點工作。

在“UG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精品課程開發與建設研究過程中。我們首先對宜興八家企業進行專業市場調研,對數控加工行業中UG軟件的使用情況、產品要求等進行調研,選取基本能反映學生就業后在工作中涉及的軟件使用環境及遇到的問題。依據“數控專業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中的典型工作所需職業能力設置課程標準,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對應職業崗位群的崗位職業能力。

其次,以企業對學生的職業能力要求為依據,將一個個典型的工作任務轉化為一系列的學習任務,形成項目式訓練,是精品課程資源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真正使職業能力的培養融于平時的教學訓練中。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用UG軟件進行一般復雜程度零件的建模、零件的裝配、工程圖的繪制以及一般模具零件的自動編程等。

三、“UG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精品課程資源教學實施

(一)項目化課堂教學模式效果顯著

教師對典型案例進行分解并設計成若干個任務,以任務驅動方式指導教學,圍繞“能力本位、任務驅動、學生主體”十二字課改方針,深化改革傳統課堂,通過典型案例,把相關的基礎理論、設計思路和加工方法等傳授給學生,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訓練,形象、直觀地掌握零件設計和加工的基本方法。把企業產品引進課堂,實現課堂教學、典型產品項目實踐過程與工作過程、教學管理與項目管理的有機結合,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形成深刻印象、牢固記憶,對相同類型產品的開發設計與加工能舉一反三,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

案例演示過程用屏幕錄像軟件錄制,將整個過程上傳到精品課程網站上,讓學生課后觀看,特別是一些步驟比較復雜的案例,學生可以反復觀看或分段觀看模仿。

(二)立體化教學資源補充傳統課堂

在精品課程資源建設中,除使用國家、省規劃教材以外,還依據整體化項目設計開發豐富的教學案例、操作視頻、采集優秀教程、課件以及習題試題庫,全方位、多渠道地構建立體化教學資源。讓學生從單一的課堂學習延伸到網絡學習和自主學習,開辟新的學習渠道,豐富學習形式,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資源上網便于學生自學。利用網絡教學,可達到課堂面授與網上教學相結合,實現資源共享,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供相互交流的平臺。

網絡課程不僅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還為師生間的交流提供方便,學生可以把自己做好的案例、作品上傳到網站分享,通過與其他同學相互比較、討論,加深對某一問題的認識。這種交流形式突破課堂時間和校園空間的限制,增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建立多元化評價考核機制

考核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評價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環節。將促進學生全面平衡發展作為學生評價的宗旨,消除現有學生評價制度的弊端,我們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根據“UG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課程操作性、實踐性強的特點,強化綜合實踐能力考核,采用平時出勤、平時作業、課堂提問、現場操作、作品制作、改進案例、成果演示、作品評價等多種評價方法,將他評、自評、互評相結合,使評價有利于促進課堂教學改革和師生積極性、創造性的提高。同時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和個性情感、價值觀、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進行全面多元化的評價,多給予學生肯定,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四、精品課程資源建設后的思考

篇2

關鍵詞:網絡資源;鋼結構;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曾聰(1981-),男,吉林省吉林市人,東北電力大學建筑工程學院,講師;賈玉琢(1964-),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東北電力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重點資助規劃項目“112”研究生創新教育體系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ZC11088)、東北電力大學教學改革研究立項“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的鋼結構課程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2011JG016)、東北電力大學校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資助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1-0127-02

根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神,教育部組織了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質量工程”項目的帶動和促進下,吉林省制訂了《吉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省精品課程建設作為全面落實發展綱要的一項重要工作。東北電力大學也在2012年制訂了《東北電力大學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在建設校級精品課的基礎上,著力培育省級和國家級精品課程。東北電力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的“鋼結構”課程相繼在2012年和2013年被評為校級和省級精品課程。優質資源共享是精品課建設目標的核心,[1]因此,課程網絡資源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建成具有可學性和可持續性的課程網絡資源平臺,并向著國家級精品課的建設目標邁進,課程組針對網絡資源建設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探索。

一、精品課程網絡資源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網絡資源建設的目標和思路有誤

課程網站建設是各級精品課評價指標的一個重點,比如吉林省精品課的評價指標中關于網絡資源建設就做了如下規定:“建立了此門課程網站,課程網站至少提供該課程的教學大綱、授課教案、習題、實踐(實驗、實訓、實習)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內容,提供至少3位主講教師每人不少于45分鐘的現場教學錄像(包括課程負責人在內),同時該網站已開展課程的輔導教學。”很多課程的網站建設都是以該規定作為網站的設計藍本,規定上需要什么,網站就設立相應模塊,共享相應內容。這就造成當前精品課網站的建設是以應付課程評估和實現課程資源共享為導向。這種思路成為了目前制約我國精品課網站建設進步的一個嚴重瓶頸。

2.網絡資源的可學性缺失

可學性主要包括三個屬性,即愉快的學習、有效的學習和快速的學習。針對精品課網絡資源在可學性方面的缺失,有很多學者都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王佑鎂[2,3]的研究表明,現有精品課網絡資源很難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愉快和滿足感,學生學習時間短、積極性差、對網絡資源的應用水平低,以上都導致了網絡資源可學性的缺失。

3.網絡資源的可持續性建設和應用較差

很多課程的網站都是在申報精品課時臨時做出來應付評估的,申報結束后既沒有后續建設,也沒有學生去應用,很多網站出現鏈接失效甚至整個網站都無法打開的現象。這是目前精品課網絡資源“重申報、輕建設”的一個集中體現。

綜上所述,存在以上問題的根源在于網絡資源建設者對于精品課程網絡資源建設的認識不足。網絡資源的建設應該是課程教師對于優質教學成果的一次整合,是對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的一次集中梳理和升華的過程。因此,對于網絡資源的建設思路不能模式化,課程的網絡資源不能僅僅是文本、課件、圖片和錄像的簡單羅列,每門課程的網絡資源都應該是有靈魂、有特色的,應該能夠體現教學者對于課程的理解和設計,比如對于教學重難點的突出、教學環節的設計、新的教學方法的體現、作業和討論主題的布置意圖以及教學經驗和體會等。按照以上思路建設的網絡資源,才是獨具特色的,是具備可學性的,是可以持續發展和廣泛應用的。只有明確了“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網絡資源建設目標,精品課的網絡資源才是真的“精品”,精品課的“示范和輻射作用”才能真正體現和落實。

二、網絡資源建設的改革和實踐

1.將混合教學模式與網絡資源建設相結合

網絡資源具有生命力的前提是其必須要被廣泛應用到課程的實際教學中。“鋼結構”課程具有信息量大、課時緊張、課程內容與實際工程聯系多、部分課程內容抽象等特點,采用傳統學習方式難以滿足課程學習的需要。因此,課程組提出了一種混合教學模式。該模式是一種把傳統的課堂授課教學與基于網絡資源的學習整合起來的教學方法,[4]該教學模式仍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導,同時網絡資源在教學中也要扮演重要角色。其核心是做到網絡資源與課堂教學的同步,本課程組在課程網站中創新性加入了一個“混合教學”模塊,該模塊與每次課堂教學實行同步更新。

“混合教學”模塊主要包括六個子模塊,下面分別介紹:

(1)“溫舊”模塊。在該模塊中對本次課程涉及的已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比如在講授“焊縫連接強度計算”時,用到了材料力學中求慣性矩的知識,有部分學生已經忘了,通過“溫舊”模塊即可以強化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也可以節省上課復習的時間,提高授課效果。

(2)“知新”模塊。介紹一些工程背景,設置一些小問題,使學生意識到本次課學習的內容意義所在,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興趣來上課。比如在講授“軸心受壓構件”一課之前,給出一些工程圖片,讓學生自己判斷哪些構件是軸心受壓構件,然后問一下學生,在沒學本課程之前,認為軸心受壓構件應該如何設計?這樣很多學生會從材料力學的角度給出答案,而學生在教師講課的時候發現是穩定起控制作用時,其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會更深刻。

(3)“復習”模塊。將本次課所講主要知識點進行總結復習。

(4)“作業”模塊。布置作業。

(5)“自學”模塊。一些在課上不講的章節,可以通過該模塊讓學生自學。

(6)“簽到”模塊。作為督促學生進行網絡學習的一種手段,其簽到情況可以作為平時成績的考量依據。

以上模塊中,(1)和(2)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登陸學習,(3)和(4)要求學生在課后登陸學習。

通過在網絡資源中設置“混合學習”模塊,實現了“鋼結構”課程的混合教學模式,該模式既發揮了教師引導、啟發和監督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既保證了網絡資源的廣泛應用,也顯著提高了課程網絡資源的可學性和可持續性。

2.將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與網絡資源建設相結合

2010年,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致力于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5]東北電力大學是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試點高校之一,并開設了卓越工程師班,網絡資源作為“鋼結構”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對于實現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至關重要。課程組在本課程網站中專門設計了“卓越鋼結構工程師”模塊,將實際工程和注冊工程師等元素融入其中,設置了3個子模塊,分別是“工程賞析”、“注冊工程師”和“工程論壇”。

在“工程賞析”模塊中,搜集了一些國內國際的著名鋼結構工程的多媒體資料和一些實際鋼結構工程的施工圖紙,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資源走近工程;在“注冊工程師”模塊中,將歷年國家一級和二級注冊結構工程師考試中與鋼結構相關的題目摘錄下來,供學生作答和討論;“工程論壇”模塊直接鏈接到了國內最大的鋼結構工程師討論平臺——中華鋼結構論壇(),讓學生接觸真正的工程師,與工程師交流。

3.將“深層次學習”與網絡資源建設相結合

王佑鎂[3]的調查表明,當前精品課網站的模塊類別還處于“淺表學習”層次,提供教學大綱、教學課件和教案等下載的“教學資源下載”類模塊在網站設計和使用中都占到了統治地位。其他一些深層次的具有交互性、自主學習性、科研性、工程性的模塊則沒有得到有效應用和設計。針對此問題,課程組在本課程網站中專門設計了“走近科研”模塊和基于google工具套件的“云服務”技術的“交流互動”模塊。

在“走近科研”模塊中,網絡資源建設者會不斷從國內和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中下載一些與鋼結構相關又較為通俗易懂的學術論文,在該模塊中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在課堂上做簡短的閱讀體會匯報,以此加強師生交流、開闊學生的眼界,讓學生了解學科前沿動態、走近科研,接觸一些書本中接觸不到的新知識、新想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比如在講授鋼結構節點連接時,給學生分享了一些半剛性節點的科技論文,讓學生對于鋼結構節點的連接方式和特點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基于云技術的“交流互動”模塊使學生可以更方便實現基于手機終端的交流互動。除了網站上的“交流互動”模塊外,課程組還建立了QQ群、微信群、博客等多種交流方式,做到與時俱進。通過以上兩個模塊的設置,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對于網絡資源使用的層次,真正做到“深層次學習”。

三、結語

目前,我國的精品課程建設正在經歷一個從重視資源共享到重視用戶學習的轉變,實現這一轉變的基本途徑就是網絡資源建設者必須要將課程教學和網絡資源建設有機整合在一起,把課程的網絡資源做出特色,做出靈魂。通過設計一些獨具匠心的功能模塊,切實提高精品課程網絡資源的可學性,通過課程組教師長期的不懈堅持和努力,實現課程網絡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使精品課程網絡資源越來越豐富、質量越來越高、學生越來越喜歡用,真正提高精品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以海.精品課程網絡資源建設質量監控保障體系的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08,(5):53-56.

[2]王佑鎂.高校精品課程網絡資源的可學習性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1,(1):59-62.

[3]王佑鎂.高校精品課程網絡資源教學有效性的缺失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10,(8):80-84.

篇3

關鍵詞:專業綜合改革;課程資源建設;教師教育

一、基于課程群的精品課程資源建設的思路

正如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所言:課程論是教育理論的實質,因為它是研究如何占有這個學習世界的[1]。為了使學生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專業課程的設置應具有較強的前后關聯性,以及橫向互補性,形成課程群:把內容聯系緊密、內在邏輯性強、屬于同一個培養能力范疇的同一類課程作為一個群組進行建設,打破傳統課程內容的歸屬性,從能力培養目標層次把握課程內容的分配、實施、保障和技能的實現[2]。大學本科階段的學習與教學具有專業性,需要全面系統地學習某一學科專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理論等方面的知識,最終具備根據所學的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因此,專業課程如何設置以及內在聯系如何建立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專業課程的設置及次序安排為院系的培養方案所決定,一般不會有太多的波動。課程之間不會主動發生關聯,需要教師秉持課程群的思想,在課堂上發揮主觀能動性,開發精品課程資源,建立課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能看到先修課程對后續課程的奠基作用,在心智結構中形成學科脈絡、學科思想發生發展的完整圖式;還要在開發精品課程資源的過程中使學生受到學科科學方法論及科學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人格修養。華中師范大學以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專業“數學史”精品課程資源的建設為例,探索在課程群思想的指引下的精品課程資源建設的目標定位、課程間內在聯系的建立、師范生認知結構的優化、科學精神素養提升的具體舉措,以及這些舉措在提高師范生專業素養方面的教育意義。

二、精品課程資源開發的目標定位

對一個專業而言,所設置的各門課程應形成一個聯系緊密、結構有序的整體,共同形成其在人才培養中的整體效應。除一些公共的通選通識課程之外,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專業的課程設置大致可以分為三類:(Ⅰ)以純粹數學類課程為核心的課程群;(Ⅱ)以應用數學類課程為核心的課程群;(Ⅲ)以數學教育類課程為核心的課程群。比如,分析類課程,幾何類課程,代數類課程等是第(Ⅰ)類課程群的主體;運籌學、組合數學等課程是第(Ⅱ)類課程群的主體;數學學科教學論,數學史等課程是第(Ⅲ)類課程群的主體。上述三類課程群構成一種多維度、多層次、錯綜復雜的立體網絡結構體系,對教育目標的達成,師范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及其個性心理特征的養成提供了教學制度上的保障。

課程資源開發不僅要重視課程的空間結構和時間結構,更要重視課程在性質上的關聯性。學術類、應用類課程是數學專業比較“硬”且“難啃”的課程,也是未來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基礎成分,然而,不少師范生把這些課程僅當作數學結果在學習,看不到數學教學結果背后數學家思想的躍動以及背后的艱難困苦。如此學習數學,固然可以得一個可觀的考試成績,但對于數學觀念的提升、數學素養的形成,乃至教育觀念的生成作用甚微。囿于學時的限制,在專業課程中講授數學思想的發生、發展往往落不到實處,雖然英國科學史家丹皮爾曾說:“再沒有什么故事能比科學思想發展的故事更有魅力了”。基于此,把數學史課程定位于“為數學而歷史,為教育而歷史”有助于加強師范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和師范技能的持續發展。數學史課程追溯了自古希臘以來各個時代所發現與發展起來的概念、方法與結果,揭示了人類心智發展過程中的猶豫、徘徊、艱難曲折甚至危機,了解這些有助于理解封裝于形式化符號公式后面的數學實質,使學生學到真正的數學。教學不唯是知識結果的傳承,更應是人類思想文化的薪火相傳。師范生若清楚了數學的發生、發展的歷史,就有可能在課堂教學中以“演義”的方式傳遞人類思想文化。數學史課程記載了中學數學、大學數學課程內容背后的歷史,有助于解構數學課程的精神,建立各數學分支之間的聯系,體現數學專業課程在質上的關聯性,使師范生能把所學的知識融為一體。數學史課程應通過有效的措施落實課程群的思想,在精品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完成這樣的使命。

課程資源開發不僅要重視顯性課程中記載的數學成果,還要揭示隱性課程中的人文因素。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數學也不例外,它是歷代科學家苦心孤詣,不斷求索的過程。在其間,不僅需要有超人之智,能披荊斬棘,開辟一條前人沒有走過或沒有走通的路;還需要有遠見卓識,不為陳規陋矩所囿,不為世俗傳統所縛,敢于進行觀念革新;還需要有堅韌不拔之志,貧賤不移其心,富貴不能奪其志,能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向前。科學家的治學精神、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作為隱性課程要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滋潤師范生,使之能在日后的基礎教育工作中能更好地理解基礎教育倡導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教學目標,全方位地實施素質教育。

三、精品課程資源開發路徑

數學史課程的主干內容包括初等數學的歷史、近代數學的興起、現代數學的發展等。了解初等數學的歷史有助于解讀中學數學課程,為基礎教育服務;了解近現代數學史有助于掌握大學數學課程,提高師范生的數學專業素養,為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專業基礎。

1. 圍繞大學數學課程內容,選定開發主題,提高師范生數學專業素養

如,在介紹古代數學時,要求師范生收集資料介紹阿基米德的工作,有學生介紹了阿基米德三角形,并根據蒙特卡羅算法用Matlab實現了拋物線弓形的面積。這充分體現了阿基米德的工作之風,善于從物理的角度解決數學問題,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這種思想。如,在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楊輝的成就時,教師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的出現,使得組合數學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信息科學、生產管理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能不能找到楊輝縱橫圖的構造規律,并用計算機實現?在兩位師范生的接力下,一位找到了縱橫圖的構造算法,一位用Matlab實現了任意階數縱橫圖的構造。通過上述實例,使師范生看到數學史課程中蘊含豐富的主題,解決這些主題要用到多種數學工具,和他們所學的“組合數學”、“數學建模”等課程有互補之效。如,在介紹近現代數學史之后,就圍繞純粹數學的三大分支,分析、幾何、代數布置主題,師范生或是收集這些主題產生的背景,或是闡述學科奠基人的思想觀念及其對問題的解決之道。例如,在介紹微積分的產生時,有學生介紹了萊布尼茨微積分的哲學傾向和牛頓微積分的物理背景,比較了兩種微積分的異同點。對一門學科而言,學科內的競爭性觀點正是這門學科的靈魂和賴以發展的動力,只有了解這些才算真正理解一門學科。通過這樣的活動,師范生學到了鮮活的思想,看到符號、公式背后的數學真諦。

2. 以服務基礎教育為目的,選定主題,開發課堂資源,提高師范生解讀基礎教育課程的能力

長期以來,“高等數學無用論”的觀點很有市場,有很多人認為學習了那么多大學數學課程,對中學數學根本沒有指導作用,教高中數學只要有高中水平的數學就行了。究竟是所學無所用,還是根本沒有理解大學數學課程的實質,而找不到與基礎教育課程的接榫點?應從源頭上矯正這種觀念。如,在講授古代記數法和各種進位制時,介紹二進制的廣泛應用,并選擇典型高考試題、競賽數學試題說明問題解決的高妙之法不在于題海之中,而在于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在講述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形數”觀念時,補充了自然數一次、二次、三次冪和的幾何表示,并用豐富的實例讓師范生看到了一些高考試題的題源;在學習近代數學的興起時,介紹從透視學到射影幾何的發展變遷過程,然后布置主題,要求師范生收集資料,介紹射影幾何的起源與發展及其中的主要觀點,著重于思想理論方面;還布置一些主題,要求師范生從技術上介紹一些用射影幾何的觀點解決有關平面幾何、解析幾何問題的實例。師范生雖然選修了高等幾何這門課程,但對其精神實質及其服務指向不一定有深刻的認識,通過這樣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開發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加深了對大學數學課程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師范生處理基礎教育課程的能力。通過精品課程資源的開發,旨在讓師范生更新觀念:即使是應對選拔性的考試,也需要有深度挖掘教材的能力。

3. 開發課程資源,師范生了解了鮮活的歷史人物,受到了數學家人格魅力及學科科學方法論的熏陶

如從巴羅讓賢于牛頓,歐拉扶植拉格朗日變分法的著名事例中,體會到數學家提攜后學的博大情懷,如見賢思齊,就會在以后的教育事業中發自內心地關愛學生。如從不畏“波哀提亞人的叫囂”,面對世俗的偏見,敢于堅持真理的、有幾何學中“哥白尼”之譽的羅巴切夫斯基,從雖患眼疾不能視物仍在黑暗中努力開拓數學領域的歐拉的悲壯事例中,感受到數學家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偉大風范,如見賢思齊,必會對自己的做事態度產生深刻的影響。不盲從,敢于獨辟蹊徑推動學科發展,是數學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方法論特質。如,在龐斯列的綜合影幾何如日中天之時,默比烏斯和普呂克開創了射影幾何研究的解析途徑,就是龐斯列本人也是與其師蒙日不同,采用中心投射而不是平行投影,并將其發展為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誠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我愛我師,我更真理”,這些生動鮮活的事例,給師范生以極大的觸動,有助于他們教育理念的形成。教師不是真理的化身,學生也不能俯首帖耳、唯教師是從。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想法、思考,不能把課堂變成“一言堂”,而應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尋求問題解決的最佳路徑。教學是一種教化行為,要把歷史上數學家做研究的經驗以通俗的、演義的方式繪聲繪色地傳承。脫離學科背景的教學方法雖是普適的,但也可能是低效的,從這個角度而言,數學史精品課程資源的開發有助于師范生對教學方法本質的理解。

4. 讓師范生報告開發的課程資源,還課于學生,有助于發展師范生的多種能力

數學史課程不是要求學生記住一些孤立的史實,而是要學生在占有史料的基礎上能闡發史論,增長史識。同一主題往往有多個學生做報告,在無形的比較之中,學生的選材、組織材料的能力、制作課件的能力、表述講演能力得到了磨礪和提高。他們學習熱情高漲,每次準備做報告的同學有十來人之多,由于只有一小時的報告時間,每人只能做十分鐘的報告,每次總有些同學不能做報告,但這并沒有妨礙同學們準備報告的積極性。在準備報告、做報告的過程中,暴露了師范技能訓練的問題。如,在選材時,有同學過于著重技術性問題,忽略了思想方法的介紹,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同學在PPT中堆砌了太多的內容,字號又小,又記不住,做報告變成了念PPT;有同學把受眾當成了高中生,把做報告當成了上課。教師在每個師范生做完報告之后,或是從內容方面,或是從教法方面,指出做得好的地方或不足的地方。通過現場點評的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無論是做報告的,還是聽報告的同學,都從中受益。

四、教育意義

國家正在開展專業綜合改革的試點工作,旨在通過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水平。作為面向基礎教育的師范大學要強調學術性,學好純粹數學類、應用數學類課程群,為未來教師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要強調師范性,為未來教師打下良好的職業基礎;還要強調兩類課程群間的協同。這兩類課程群有共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如何發揮它們在人才培養中的協同作用,搭建課程體系互補、相互支撐的數學教師教育協同發展平臺是專業改革的終極目標。

根據面向教學的知識,加強學科知識的學習是夯基固本,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產生教育教學上的見解是師范生專業發展的可行路徑之一。基于此,我們以“數學史”精品課程資源為突破口,進行了一個學期的實驗,通過訪談、問卷調查、小論文等方式,進行了成效檢驗,發現師范生對高等數學的目標定位有了明確的認識,對其理解也更深入了,有的還能對基礎數學教育闡述一些見解。這表明上述做法是有成效的。

專業綜合改革要幫助師范生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把觀念落在實處的工程化本領。在和一線教師的深度訪談中,有一些教師總是說,教育理論說的不是不好,也不是我們不愿意改革,但我們擔心影響學生的高考成績。這和農民怕影響收成,不愿采用還沒有見成效的農業技術的心理是一樣的。但應理解教師的這種“擔憂”。在“數學史”精品課程資源的開發中,通過具體的實例使師范生看到了大學數學課程的學習有助于提高他們處理基礎教育課程的能力,“藝高人膽大”才有可能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不至于被違背教育本質的各種不良做法所同化,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冷余生,解飛厚. 高等教育學[M].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2] 劉思峰,方志耕,黨耀國. 定量方法精品課程群教學改革探索[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2):139-142.

篇4

關鍵詞 教育資源 精品課程 課程建設 支撐推動

教育資源是教育教學所需的各種資源的統稱。高校教育資源是高等學校擁有或者能夠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動的組織、文化、信息以及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各要素的總和。精品課程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為先導、以優秀的教材為基礎、以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前提、以優化的教學內容為核心、以先進的教育技術為平臺、以科學規范的管理體制為保障的課程體系。教育資源與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其中,教育資源對精品課程建設具有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

一、人才資源――精品課程建設的根本保證

人才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教師隊伍是人才資源最集中的體現。“一流的教師隊伍”作為精品課程最重要的構成要素,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根本保證。“一流的教師隊伍”就是要建設一支結構合理、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必須把精品課程建設與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結合起來,利用精品課程建設這一契機,在推進課程建設中尋求師資隊伍建設新的有效途徑。

首先,課程負責人和主講教師的知識結構、知識創新能力和師德風貌直接決定著課程的質量和水平。因此,要培養學術造詣高、教學經驗豐富、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的主講教師梯隊,并使這支隊伍成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主力。可以說,沒有名教師就沒有名課程,名師是一所高校精品課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課程建設,其重要內容就是加快培養和引進一批名師,形成自己的名師團隊。要建立課程負責人制度,精品課程負責人應由具有較高的科研水平、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強的課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擔任。課程負責人既是課程改革與建設的主要責任人,又是該課程的教師隊伍、任務安排、教學研究以及課程教學資源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對該課程的建設質量和教學質量負責。

其次,教師的團隊合作和梯隊建設是課程教學可持續性的保證。精品課程要保持持續的高水平,就必須有高水平的課程建設師資梯隊作保障。精品課程建設要求既要重視團隊合作,又要重視梯隊建設,著力培養后備師資隊伍,實現優質課程的教學接力。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必須把精品課程建設與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相結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講教授負責的、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要按一定比例配備輔導教師和實驗教師。要鼓勵教師積極通過參加科學研究、工程實踐、管理實踐、社會實踐和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要根據課程改革和建設的要求,有目的、按計劃地加強對教師的培訓,積極鼓勵有較好科研背景、專業背景和較好業績的教師上教學第一線。要在積極引進高質量專業人才的同時,把一些年輕有為的教師派往高水平學校進修,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并要充分發揮名師的傳、幫、帶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建立一支職稱結構、學歷結構、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從而保證優質課程教學的可持續性。

二、教材資源――精品課程建設的關鍵環節

教材是教師從事教學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載體。教材的特色與創新成為精品課程特色與創新的基礎,是課程培養目標和基本要求的具體體現。教材建設同樣對精品課程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也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是教學內容,而教材則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教材就是課本,人們常說課本乃一課之本。古人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實際上“傳道、授業和解惑”都離不開教材。一門課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幾本或一個系列)好教材不僅要傳授本門學科的知識(授業),還應析明學理、辨明事理,并盡可能兼及為人處世和行事的道理(傳道),還要能從學術研究的新動態中引發問題、分析問題和回答問題(解惑)。編寫和使用優秀教材是推動教學質量全面提升,突出課程優勢和特色的重要體現,理所當然也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

第二,教材建設作為精品課程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程培養目標和基本要求的具體體現。“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學體系為基礎,內容體現先進性、科學性和藝術性,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成果,體現社會經濟和行業發展的需求;同時,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集紙質教材、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資源庫、教學參考書等于一體,形成以紙質教材為主、電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體化”教學包,最大限度地滿足教師教育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

三、網絡資源――精品課程建設的技術支撐

計算機網絡是自主計算機通過網絡互聯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傳播,是影響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技術,也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技術基礎。精品課程要展示其豐富的教學資源并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就必須借助先進的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手段,特別是網絡和多媒體技術。

其一,計算機網絡是精品課程的技術支撐。由于當代高等學校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創新性,傳統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與反映其內容,特別需要借助計算機網絡作技術支撐。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師生互相促進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學技術帶來的學法與教法改革,也需要計算機網絡的技術支持。精品課程只有上網才能實現課程資源跨時空不間斷的交流,沒有計算機網絡平臺,沒有可資利用的課程網絡資源,就沒有真正的精品課程。

其二,網絡課程和網上教學資源的開發,促進了教學方式的變革和學生自主學習目標的有效實現。教育部要求精品課程必須通過網絡向所有使用者免費開放,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這種開放性無疑會為我國的高等教育帶來一場深層次革命。這就要求精品課程建設單位要大力加強網絡課程和網上教學資源的開發建設,構建網絡教學平臺,并根據不同性質的課程教學要求積極推廣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技術、虛擬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變革,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精品課程還要求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教學輔導網站,將課程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實驗實習指導、參考文獻資料等上傳到網上,以供學生自主學習。

四、環境資源――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推力

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涉及觀念、師資、內容、條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統工程。精品課程建設需要環境,環境資源建設對精品課程建設具有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環境需要營造,資源需要發掘。環境資源既包括“硬環境”(經費投入、圖書資料、實踐教學等),也包括“軟環境”(教育理念、教風學風、教學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課程的建設理念、實踐教學、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立體化”環境資源,對精品課程建設具有重要的支撐與推動作用。

一是創新的教育理念和獨特的課程特色,是精品課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階梯,只有大膽探索,勇于實踐,才會有新的成績。特色緣于創新,創新是精品課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創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應,才能成為示范性課程。我們所講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輻射和示范效應,它是精品課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課程必須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門課程是否精品必須通過一定的特色和標志性成果體現出來。特色是精品課程獨有的風格與不可替代的內涵,是其存在的價值和水平的體現。看一門課程是否“精品”,其關鍵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應在精品課程建設中整合教育資源,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學校特色。以創新為抓手建設精品課程,就是要發掘潛在優勢,拓展現有優勢,創造新的優勢。時代的發展要求教師在業務上精益求精,同時也要求教師要具有開拓創新的精神。

二是先進的實踐教學和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是精品課程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實踐教學是一種基于實踐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活動,也是一種寓教于“行”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形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參與熱情,在精品課程建設中,高校要加快實驗項目的改革與更新,減少驗證性、演示性實驗,增加綜合性、研究性實驗,積極推進多形式、多層次的實驗室開放,建成一批覆蓋多學科、多專業的校級教學實驗中心,確保整個實踐教學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根據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的原則,加強與行業、企業和科研單位的合作,建設一批穩定的、高質量的實踐教學基地。要統籌教學、科研等教育資源,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參加教師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社會服務等活動。

篇5

關鍵詞:精品課程;教育資源;共享;開放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2-0217-02

一、引言

上世紀末,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已成為一種世界潮流。進入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形成、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問題成為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關注的重點、熱點。在此背景下,2003年4月,我國教育部正式頒布《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啟動中國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帶動和促進了各地省級、校級精品課程的建設,逐步建立了各門類專業的校、省、國家三級精品課程體系。這些優質課程資源以網絡為載體向社會大眾免費開放共享,并通過精品課程的示范輻射作用,從整體上推動了整個高等學院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

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以每年25%以上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隨著產品的更新換代,對技術人員提出了較高要求。為適應新型電子產品在生產、管理方面的人員需求,縮短企業用人培訓周期,使精品課程發揮更大的覆蓋作用,使更多人受益,學院提出了對《電子產品生產工藝》課程進行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該課程是在2007年完成了省級精品課程的建設,2009年根據《四川省教育廳關于開展2009年度高校精品課程檢查的通知》(川教函〔2009〕708號)的相關要求,四川省教育廳對我院2006年立項建設的省級精品課程《電子產品生產工藝》進行了復核檢查,結果合格。

二、精品開放課程資源共享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精品課程建設在形式上已十分先進,大多數都采用了立體化教材,運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但是,由于對精品課程建設的最終目標沒有充分理解,存在重視與投入力度不夠、建設的方法與措施不得力、后期管理與服務不夠到位等情況,而且缺少相應的評價機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資源更新率較差。網站部分教學內容過時、老化,教學理念未能與時俱進,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時補充。在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精品課程網站建成后不及時更新資源使得課程網站無人問津。

2.互動性不好。學校沒有統一的精品課程資源平臺,與學生互動較少,學生很難了解到與課程有關的教學資源,而知道的學生也很少去用或者不知道怎么用,從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課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課程的縱深發展。

3.共享應用性差。精品課程的建設目的在于其資源共享和應用性。一方面課程資源所面向的學習對象是在校學生,使得學習對象太局限;二是由于省、校精品課程缺乏統一的資源共享平臺,高校之間、教師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交流和互動,導致共享應用性差。

4.師生對精品課程資源的關注度低,導致課程資源的使用率不高,造成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建設的精品課程資源沒有被師生有效應用。

對于我院省級精品課程《電子產品生產工藝》精品課程資源,有多少派上了用場,又有多少用戶從中受益,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精品開放課程資源共享課程建設

《電子產品生產工藝》課程是我院于1977年開始開設的課程,至今已有30余年的開課歷程。該課程2007年被評為四川省精品課程,2009年四川省教育廳復查檢查合格;課程教學軟、硬件均較成熟;該課程覆蓋整個電子信息群,目前是我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電子產品制造方向的專業核心課程,在學院、省級、國家級的技能比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學生獲益非淺。

在課程建設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按照資源共享的思路,對《電子產品生產工藝》課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行多層次開放式教學設計,使課程具有更寬的適用范圍、更高的關注度、更好的互動性,以提高課程的共享應用性。考慮該門課程知識應用的廣泛性,建議從以下幾個面進行課程建設。

1.課程建設內容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習對象和教學對象。通過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工作崗位的分析,電子生產企業的工藝員、品質檢驗員、生產管理是應用電子專業學生的主要崗位,也是電子企業進行生產必不可少的重要崗位。為使課程能被不同層次的人所學習和利用,使我們的教學資源適用于不同的學習對象,在課程建設中根據學習對象和教學對象將課程內容分為低、中、高三個層次,第1層次主要面向中職教學和新員工的培訓;第2層次主要面向高職學生和企業工藝管理人員;第3層次主要針對學生能力的擴展和企業工藝設計人員。在教學內容中將《無線電裝接工(初級、中級、高級)》、《無線電調試工(初級、中級、高級)》職業資格標準納入課程內容,學生在完成不同層次課程的學習之后,能掌握電子產品生產工藝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并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使課程內容覆蓋整個電子信息專業群,達到課程實施的覆蓋面廣,適用于不同層次學習對象和教學對象。

2.教學方法與手段。在該課程建設過程中,首先進一步完善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學校與企業實現雙向教學。針對學院已有的電子工藝實訓室、SMT實訓室,引進現代電子制造業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器件、新標準、電子企業5S規范和ESD防護等職業素養,引進企業有經驗的工程師進入學校教學,實訓室對外開放,可供兄弟院校、企業、社會共用;同時增加校外對口實訓基地,使學生所學知識能在真實的環境中實踐操作,以達到企業與學校的零距離接觸;同時教師也可進入企業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其次,在整個教學設計上,結合現代電子制造業新技術,更新與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引入一體化、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針對不同層次,引入不同難易程度的實訓任務,實訓任務對應了崗位所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同時借助多媒體、互聯網絡等先進的教學方法,開闊學生眼界,了解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

3.開放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在開放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過程中,可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軟件技術、多媒體技術,將課程的網絡課件、授課錄像等上網并免費開放,同時構建一個快捷流暢的網絡交互式資源共享平臺,方便教師、學生、企業之間的交流溝通,為教師分享教學心得、提升教學水平提供有力幫助,同時為學生的工程實踐鍛煉和就業提供更多機緣。

四、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建設成果與特色

通過對《電子產品生產工藝》課程的全面建設,使課程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多層次開放式教學設計,適用范圍寬。在課程建設中根據學習對象和教學對象將課程內容分為低、中、高三個層次,注重教學方法、手段與教學模式的創新,課程內容覆蓋整個電子信息專業群,完成不同層次的學習之后即可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二是優化課程內容,校企合作共建課程。通過企業運作與學校教學相結合,強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課程的方式,體現課程的職業性、實踐性與開放性,實現校企人才培養的無縫銜接。三是交互式優質教學資源豐富。課程建設構建了供學校、企業、社會選用的交互式優質課程教學資源,最大程度地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社會培訓和企業員工培訓提供方便,為就業、企業選才等提供服務。

五、結束語

通過對課程的全面建設,課程教學覆蓋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學習、企業、社會培訓及各類教師教學,達到課程適用于多層次人群的教學與學習的目的。從而為學校、企業、社會相關崗位培養技術過硬的從業人員,為市區及周邊地區培訓新農村建設人才,為本區域內相關院校開展師資培訓,促進地區相關教育的協調發展,為西部地區相關教育發展等提供資源。以適應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滿足社會、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農業氣象學;精品資源共享課;本科教學;建設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1-0190-02

精品課程建設是我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1]。2011年10月,教育部了《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2],2012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又出臺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明確在“十二五”期間,通過對原國家精品課程的轉型升級和補充,建設5000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實現由服務教師向服務師生和社會學習者的轉變,由網絡有限開放到充分開放的轉變。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目標是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因此,“優質+共享”是資源建設的靈魂,是提高資源可利用性的關鍵[4]。在新形勢下,精品是基礎,轉型是關鍵,共享是目標[5]。2012年我校農業氣象學課程向江西省教育廳申報了精品資源共享課并獲批準。三年來按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要求建成了合理教學團隊、新穎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應用推廣。

一、合理的教學團隊

提高課程質量,合理的教學團隊是關鍵。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標志著小到一個學科、大到一個學校的辦學水平。教學團隊是完成教學工作的基本保證,也是促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奠基石。一支知識和技能相并的智能型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內容。

1.課程團隊結構。課程組堅持把師資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突出地位,著力抓好師資隊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隊伍的建設。師資隊伍由農業氣象教研室和江西省氣象科學研究所8位教師組成,有博士學位的3人,碩士學位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講師3人,實驗師1人;年齡結構:55歲以上1人,40歲以上5人,35歲以下1人。師資力量雄厚,人員穩定,教學和科研能力強,形成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學術造詣高,具有豐富授課經驗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2.課程團隊的成效。開展各種形式的業務培訓,包括教育理論培訓、教學儀器培訓、專業技能培訓等。“科學是源,教學是流”,課程教師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善于發現,善于學習,善于研究教學方法,提高自身水平和教學研究能力,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創新,在研究中進步。完善教師培養體系,提高教師培養質量。大力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優化中青年教師成長發展,培育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創新團隊,中青年教師巳成為教學骨干。近5年,教學團隊成員巳發表教育教學方面的論文20多篇,自然科學類論文80多篇,獲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出版教材2部,獲優秀教材一等將1次、二等獎1次。

二、教學內容建設

《農業氣象學》是農業科學和氣象科學之間的交叉科學,也是氣象學、農學、農業生物學和農業生態學的邊緣學科,與現代地理科學,生物科學、環境科學等均有密切聯系,具有復雜的知識體系。《農業氣象學》是我校大農學類專業包括林學、農學、植保、園林、園藝、資環、土管、環保及其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已有50多年的開設歷史。我校《農業氣象學》2003年批準為省、校兩級精品課程,2008年申報國家精品課程,2012年轉型升級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教學內容一般包括氣象要素光、溫、水、氣的分布、變化規律及其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和調節措施;天氣的形成、變化原理及災害性天氣發生規律,地區特征和防御途徑;氣候形成、區劃,農業氣候資源的開發及利用等。

1.制定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教師對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制定了總體思路、具體計劃和實施措施,編寫了一本有指導學生學習意義的《農業氣象學教學大綱》。內容不是簡單的章節堆砌,而是考慮了傳授知識和能力培養的關系。有明確的培養目標,教學方法,各章有重點、難點、思考題和參考文獻等。該大綱早在2000年就獲得了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3年、2008年、2010和2012年進行了四次修訂。充分體現課內、強化課外,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是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綱領性文件,在網上開放后,得到學生和校外同行的好評。

2.注重教材建設,保證課程質量。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載體。2000年主編出版了有地方特色的優秀教材――《農業氣象學》(2000年8月江西高校出版社),該教材列為江西“金光工程”(即致富工程),2004年獲得江西省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編寫配套《農業氣象實習指導書和教學實習指導》一書,突出了對學生實際操作和調查觀測技能的培養,且研制《農業氣象學CAI》配套課件,獲得江西省教育廳首屆優秀多媒體課件二等獎;2009年主編出版了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農業氣象學》(2009年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獲得江西省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已出版2萬多冊;2014年主編出版了《氣象學》教材(2014年2月中國林業出版社)。

三、深化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師生教學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和設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教學手段逐步轉化為“電化教學”手段。

篇7

關鍵詞:酶工程;課程建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3-0138-03

酶工程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是在工業、農業現代化及產業化方面利用酶高效、專一的催化性能的應用工程技術,與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并稱為現代生物技術四大工程[1]。進入21世紀,隨著酶學研究迅速發展,特別是酶制劑的生產和應用推廣,《酶工程》已成為高等院校生命科學、醫學及農學等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是對學生完整了解生物學科及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十分重要課程[2-4]。華南農業大學《酶工程》為生物技術專業的主干課程,2013年立項作為精品資源課重點建設。三年多來,課程建設團隊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考核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與改革,力求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系統性,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加考核的公平性和多樣性,提高酶工程課堂教學質量。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建設

21世紀生命科學飛速發展,酶工程理論知識不斷更新,實驗技術不斷改進[5]。原有的教案不能滿足教學需要,豐富教學內容,加強課程的系統化、模塊化建設勢在必行。

1.加強課程的系統化、模塊化建設。圍繞著“產酶―分離酶―改造酶―用酶”主線,配合學院學分制改革,對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重點處理好經典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重新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進一步明確了課程性質與任務、課程內容與基本要求、實踐教學與要求、學時安排、參考教材、課程類別、學分、考核方式。理論課實施模塊教學,以酶制劑的生產與應用為教學主軸,循序漸進,不斷擴展與深入,構架起酶工程的理論體系。所有的教學章節調整為四大模塊:一是“產酶”模塊,包括微生物發酵產酶、細胞工程產酶和現代分子技術產酶等;二是“分離酶”模塊,包括酶的酶學性質、酶的分離純化等;三是“改造酶”模塊,包括酶的分子修飾、酶的固定化和酶的有機催化等;四是“用酶”模塊,包括酶反應器和酶傳感器,酶在醫藥、食品、輕化工、環境保護和生物技術等方面的應用。實驗課結合任課教師的科研,由產酶菌株的快速篩選、雞蛋清溶菌酶的磁性親和分離、雞蛋清溶菌酶的純度分析、雞蛋清溶菌酶的熱穩定性分析、木瓜蛋白酶的制備、殼聚糖顆粒固定化木瓜蛋白酶、酶反應器設計及酪蛋白水解物的制備、酶試紙法檢測消毒液中過氧化氫含量、鄰苯二酚雙加氧酶基因在大腸桿菌中的高效重組表達等九個實驗組成,形成完整的“酶源的選取―酶的分離純化―酶的純度鑒定―酶學性質分析―酶的體外改造―酶制劑的應用”實驗教學體系。

2.書本教材與互聯網資源相輔相成。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酶的應用已經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社會對理論和應用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需求強烈。為了順應這一需求,在教材選用方面,我們以王金勝主編的《酶工程》為核心,參考了眾多的《酶工程》、《酶與酶工程及其應用》、《酶學原理與酶工程》、《酶制劑的生產技術》等教材,集眾家之長,取其精華之作,在不影響酶學與酶工程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加大了對酶的工業化生產和應用等技術的介紹和講解。在酶工程理論和實驗教學中,我們用教材而非單純用教材,在課程序言中,引入電子教學資源,向學生介紹酶學與酶工程相關網站,如、、.并提議學生關注“酶制劑網”、“酶好生活”等微信公眾號,讓學生及時了解酶工程的發展前沿與動態,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建成了酶工程精品課程學習網站(http:///mgc/),將教學大綱、教學進程、教案、習題、課件講義、實驗指導、課堂教學視頻等上網并免費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為學生“隨時、隨地”開展學習提供渠道。

3.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相互呼應。酶工程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在酶工程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實驗教學又是鞏固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積極思考問題和主動解決問題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然途徑。因此,實驗教學內容與理論教學相互呼應,圍繞鞏固理論知識展開,才能使學生更加系統地掌握酶工程的原理、實驗方法和技能,樹立創新意識。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逐步摸索,不斷完善,形成了由九個實驗組成的《酶工程實驗技術》,課程的學習內容涵蓋了酶源篩選、酶制劑制備、酶制劑的改造、酶制劑的應用,與理論課的“產酶―分離酶―改造酶―用酶”四大模塊遙相呼應。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酶的生產方法、酶分離純化方案的設計、酶的化學修飾和固定化以及生物酶工程的操作,并能根據需要改良酶和設計酶。

4.校企協同,增加酶工程課堂教學內容的實效性。校企協同是以校企雙方各為獨立主體,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標需求指向所進行的信息、知識、資源及行為合作活動。它是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大學生了解產業發展的最新態勢提供了更多機會和途徑,有利于創新意識的激發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在酶工程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注重校企協同,創造條件讓主講老師主動到相關企業進行交流學習,協助企業開辦“酶制劑檢測技術培訓班”,所獲得的信息和心得在講授課程理論知識的應用與學生分享,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同時還邀請相關企業的技術負責人直接參與課堂教學,例如,在酶的應用教學環節,我們邀請了廣州博仕奧公司技術負責人,講解了該公司在甘露聚糖酶、支鏈淀粉酶、蛋白酶、果膠酶、木聚糖酶等主要飼用和食品用酶的研發和市場拓展經歷,以詳細的數據和具體的示例介紹了酶制劑及其固定化、化學修飾、分子改造、酶和生物反應器等在飼料生產、食品加工、污水處理、資源再利用等方面的應用,并且通過互動交流,讓學生對酶的生產應用有更為感性的認識。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建設

1.啟發講解與學生討論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強調以學為中心,要為學習者的主動性發揮創造條件。在酶工程理論教學部分,包括理論課教學和實驗指導的原理講解部分,任課教師通過設計和安排思考題、綜合題、小論文等方式,從之前的課堂“灌輸”知識,轉變為讓學生帶著問題想和學,加強師生、生生互動,堅持啟發講解與學生討論相結合。首先,老師的“講”要有藝術,是啟發式的講解,而不是“填鴨式”的“灌”;其次,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討論,鼓勵學生結合老師的講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通過學生的討論,老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并且根據學生的討論發言情況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成為課程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學習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

2.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教學活動是現實趨勢,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是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提煉和深加工課程內容,使課件版面設計簡潔并能與豐富的講授內容有機結合,圖文并茂,減少視覺疲勞,直觀形象生動地解釋教學難點;其次是制作采用多媒體動畫教學軟件,形象直觀地展現酶的結構特征以及運用這些結構特征進行分離純化酶的原理和操作過程;最后,結合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建設酶工程知識題庫,利用“掃碼”答題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摸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3.實驗教學引入導生制,實現個性化的及時指導。伴隨著高校擴招,學校儀器設備、師資等實驗教學資源日趨緊缺。儀器設備等硬件可以通過加大教育投入逐步緩解,但師資受制于人才的招錄和人事制度的制約,很難短時間內解決。導生制作為一種新生的教學模式引入實驗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實驗教學過程中師資不足,而擴招情境下的在讀研究生具有熱情高、知識面廣、發現力和創造力強等優勢,是“導生”的首選來源。在酶工程精品課程建設中,我們在實驗課堂教學中引入了導生制。借助導生,實驗課教師從原來的講解員、輔導員、紀管員等多重任務中解脫出來,專心于實驗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善;學生在實驗教學動手環節產生的疑問能夠得到及時解答,并且得到針對性的指導和個性化的評價。此外,導生還能組織學生進行有效討論,督促學生在實驗中主動思考,變盲目照搬實驗指導書為積極有意義的實驗學習、探索,使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均得以提高[6]。

三、考核與評價方式的改革與建設

1.增加理論課的平時考核比例,構建多樣化的考核形式。課程考核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考核評定、質量區分、教學預測、教學反饋、激勵導向等功能。期末考試在課程終結時給予結論性的評價,僅能發揮考核評定和質量區分的功能,而教學預測、教學反饋和激勵導向的功能得不到體現。因此,在酶工程課程考核中,我們增加了平時考核的權重,將平時考核由原來占總評成績的30%提高到50%,并且改變了單一的課程考核形式(表1),綜合采用隨堂對教學知識的測驗、課堂主題討論、課程小論文、課后習題作業等方式,主動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調整優化教學模式。

2.鼓勵學生參與評價,改變單一的實驗課程考核。生物學實驗由于課時長、知識涉及面廣、師生比大,如何對學生實驗操作進行公平合理評價一直是難題。在酶工程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改變傳統的單向考核方式,鼓勵學生參與評價,建立了更為客觀的實驗成績評價體系。學生實驗成績由知識考查、課堂表現、實驗報告等三部分組成。其中:知識考查占總評成績的30%,根據學生完成課后思考題以及課堂提問的回答情況進行評定;課堂表現占總評成績的30%,分組進行評價,組長人選由各組推選,由組長組織實驗開展,并根據實驗實施情況對組員進行評價,指導老師根據課堂情況酌情扣分;實驗報告占總評成績的40%,由指導老師根據實驗報告的規范情況、實驗結果分析的認真程度評價,根據實驗難易程度各次實驗加權平均。這樣,既解決了實驗評價單純由老師進行而導致的單一片面,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其公平合理性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同。

課程是育人的載體,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通過酶工程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責任感和參與性增強,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校內教學督導對這門課程的評價是:酶工程精品課程教學內容豐富新穎,能跟蹤時代最新理論,課程教案和多媒體技術運用嫻熟,PPT質量好,實驗教學基礎好,實踐教學條件成熟;在多年教學實踐中,始終突出教學重點,既重視理論知識傳播,又重視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收到了良好效果。而學生及相關用人單位對該課程的評價是:《酶工程》及《酶工程實驗技術》課程設計合理,注重實用性,修讀了該課程的學生能在生產實踐中獨立地從事酶的開發生產及酶活性檢測工作。

參考文獻:

[1]黎高翔.中國酶工程的興旺與崛起[J].微生物學通報,2015,31(6):805-819.

[2]馮飛,梁佳勇,張雅君.酶工程課程的教學與思考[J].農業與技術,2008,28(5):154-156.

[3]宋根娣.高校轉型發展新形勢下酶工程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山東化工,2015,(44):117-119.

[4]孔維寶,楊紅,曾家豫,等.生物技術本科專業“酶工程”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生物學雜志,2015,32(5):101-104.

[5]竇世娟,侯春燕,侯名語,等.生命科學世紀呼喚酶工程教學改革深入發展[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9,11(3):326-328.

[6]龔慧,徐超,黃九九.生物專業本科實驗教學狀況調查與分析[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4,(3):88-90.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r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Enzyme Engineering

HUANG Jiu-jiu,LIU E-e,GONG Hui,HOU Xue-we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South-China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42,China)

篇8

關鍵詞: 美國開放課程 精品資源共享課 建設策略 建設做法

一、引言

開放教育資源始于2001年,對全球高等教育和終身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通過網絡獲取高質學習資源已成為當前人們學習的主要途徑,學習者在任何時間、地點免費使用優秀教育資源已成急需。近年來美國網絡共享課程資源風起云涌,以開放共享為宗旨的開放課程將是推動全球教育資源發展與進步的必然趨勢,我國網絡公開課資源建設正處于大力發展階段。本文分析美國大型公開在線課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和開放課程(OCW,Open Course Ware)的先進理念,結合教育部關于精品課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相關文件,并以我院建成的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數控編程與零件加工》為例,探索一套具有可行性的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策略與做法。

二、美國開放課程的先進建設思路及成功經驗

1.美國的開放課程的起源

將教育資源開放共享的觀點早在2001年在美國就已出現,其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課程(MIT OCW)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大型公開在線課程(MOOC)起步最早,取得巨大成功,并積累豐富的建設思路和成果。

2001年,麻省理工學院啟動了“MITOCW”項目,將學院所有課程面向大眾免費開放,2005年,開放課程聯盟成立,包括麻省理工學院、中國開放教育資源共享協會在內的20個學校和機構展開合作,以傳播共享優秀的教育資源為宗旨。目前全球已有200多家機構和學校加入,該聯盟將巨大的教育資源譯成不同語言。在應用與推廣時,需要遵守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也就是在使用時相關素材時需要注明取自何處,并且僅能用于教育和研究之用,不能用于商業目的。

2.MITOCW項目的先進思路

麻省理工學院最早進行開放課程,并影響世界開放課程的發展,其推出的MITOCW項目積累了優秀的經驗和思路,特點如下:

(1)信息量大,學習人群廣。目前麻省理工學院已將2000余門課程相關資源開放,不僅包括授課動畫、視頻、音頻,還包括各種文本教材資源。學習者遍及全世界,據訪問記錄,有56%來自美國之外的國家地區,其中學生占45%,教師占9%,其他占42%。

(2)課程檢索方便。在MITOCW網站上,可非常方便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通過課程主題或編號及開設課程的單位等多種搜索方式查找。

(3)學習方式靈活。學習者可通過多種靈活的方式獲取資源。不僅可以在線通過網頁學習,而且可以用iTunes U客戶端訪問學習;學習者還可以下載相關素材通過其他設備隨時隨地地學習;除了自學外,也可通過網站和其他學習者交流。

(4)為在職教師服務。項目提供的各種教學資源,可極大地方便教師備課,教師可將其充實到教學中,同時也可將該項目推廣給更多的學習者,MITOCW也提供給廣大教師合適的教學軟件工具。

三、原國家精品課程的成功與不足

教育部啟動的高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經十年不斷建設,形成國家、省、校三級資源體系,眾多學校制作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使學習者可得到非常多的各類網絡資源,全國范圍內掀起一股免費共享教學資源的熱潮,奠定我國開放課程的堅實基礎,給學習者尤其是廣大教師提供諸多資源,眾多精品課程都詳盡展示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精品課程網站都由各學校自行建立,普遍網站技術落后、資源共享性差、資源交互性差,且各個學校的精品課網站建設的初衷是為了評審為省級或國家級精品課,為成功申報而迎合評審指標,主要以展示課程建設團隊的實力與成果,忽略最核心的資源建設,并且申報成功后便不再更新與使用,資源針對性差、網站利用率不高是通病。國家并未給精品課資源建設給出統一標準和規范,造成精品課程網站資源五花八門,甚至僅僅是一堆word類型的文檔的羅列。對于視頻類資源,多數是課程授課的課堂實錄,時間長,針對性差。

通過現實情況分析還可發現,美國先進開放課程理念為:主要站在學習者的角度構建開放資源,我國的精品課程基本上做成面向教師展示教學理念的平臺,面向學習者的有效資源非常少。

四、美國開放課程觀的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策略與做法

針對原精品課的弊端,2012年國家開始持續大力開展將原精品課程升級轉型精品資源共享課,同時新建一大批新精品資源共享課,不是對精品課程的全盤否定,而是對它的完善與改良。筆者所在學院響應國家號召,在2012年大力建設了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數控編程與零件加工》課程,并于2013年在愛課程網全面開放。

1.主要建設策略

新一輪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過程中,要處理好其與原精品課程建設之間的繼承關系,做好銜接,充分利用原精品的建設成果,避免資源浪費;根據時展需要在原精品課程基礎上進行轉型升級與創新。尤其要充分領會并滲透目前廣受歡迎的美國MOOC建設理念,應力求多建設一些利于實現學習者和課程(或主講教師)間互動的有益素材元素。

2.資源類型的選取

在原精品課程的基礎上著力增加完整教學過程最急需的部分,包括關鍵性視頻、動畫、考核內容、文本、教案、作業等,最主要的是為學習者服務的視頻、動畫和文本。各類素材不僅要實現系統化,更要實現資源的“碎片化”,將各資源設置關鍵詞,有利于學習者搜索。

3.教學視頻制作經驗

(1)時長。教學視頻應小巧精煉,不是課堂教學實錄,而是經過精心編排提煉的微視頻,可借鑒目前廣為流行的微課視頻,筆者認為時長應根據不同門類及特點的課程進行靈活確定,但不宜超過半小時。

(2)視頻編輯。如課程團隊教師中有擅長視頻編輯的人員,建議視頻拍攝與編輯自行完成,對于工科類等較為專業的課程,不建議委托專業公司完成,因為專業公司往往無法與課程要求達到完美融合,比如對于數控現場加工中的取景側重點不能良好捕捉等。

(3)字幕。對于操作演示類視頻,強烈建議添加關鍵提示性字幕,在不同階段要加入關鍵字幕幀。

(4)視頻格式。應將拍攝編輯的視頻轉為規定格式文件,轉換中要注意碼流大小。

五、結語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要一直讓一種一切為了學習者便利搜索便利學習的理念貫穿始終,盡可能地建設更多系統性但“碎片化”的資源,讓學習者不論何時何地用何種設備登錄網站學習,都非常方便且“開網有益”。

參考文獻:

[1]MIT.MIT OCW help[EB/OL].[2008-09-10].

[2]王海梅.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1.

篇9

一農產品市場營銷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基本思路

1農產品市場營銷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特色介紹

通過講授農產品市場營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發展動態的講授和研究,使學生把握農產品市場營銷觀念及理論的演變和新發展;并對農產品市場營銷理論和實踐中的某些新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農產品市場營銷實踐現狀及其案例分析,了解和借鑒農產品市場營銷現實,加強感性認識;運用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已有的案例庫資料的基礎上追蹤典型案例農產品市場營銷的新發展,通過對其不斷完善篩選形成案例庫更新;同時選擇具有一定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新案例引入課堂。運用音像案例的觀摩、文本案例的分析討論、模擬性案例的操作來進行教學。

初步運用農產品市場營銷理論解決企業在農產品營銷中的某些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實際調研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對企業的農產品營銷活動進行實際的調查、分析、診斷,并提出農產品市場營銷改進方案。

2農產品市場營銷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創新性

農產品市場營銷是市場營銷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成為既具備市場營銷專業知識又兼有營銷業務能力,既懂營銷技術又懂營銷管理基本知識的復合應用型人才。使受教學生能夠掌握國內外主要農產品的供求狀況、區域分布以及營銷特性,了解國內外農產品營銷理論研究中的前沿熱點。能夠運用農產品市場營銷理論、方法分析和解決企業農產品市場營銷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成為具有創新性、實踐能力以及開拓精神的適用型人才,為未來參加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實踐打下堅實基礎。

二農產品市場營銷與國內外同類課程比較及存在的不足

1農產品市場營銷理論課程內容設計

結合工商管理類相關專業學生的特點,以及本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程的要求,在內容設計上要有較高的獨立性,又富有彈性,每一章的內容可以單獨成為一個模板進行教學,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課時和教學需要,選取任意章節進行教學,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以及可拼湊性,可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將內容模塊裁減、拼接成不同類型的知識體系。詳見下表1.

2農產品市場營銷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總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教學模式:一、二、三、四、五的教學模式,即貫穿一條主線、實施兩個教學方法、把握三個重點、聯系四個實際、抓好五個環節。

(1)貫穿一條主線,著重強調在教學中要強調農產品市場營銷的思路、觀念、思想和理念,特別是強調一個“度”的把握;

(2)實施兩個教學方法,一是案例教學,一是互動教學;

(3)把握三個重點,即:營銷環境分析、農產品市場調研與預測、4PS的分析;

(4)聯系四個實際:國內外實際、企業成功實際、學校實際、個人成功實際;

(5)抓好五個環節:筆記、作業、討論、論文、演講。

案例分析與情景模擬式教學:結合國內外最新、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市場營銷案例進行課堂教學,促使學生關注現實問題,激起其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嘗試熱情,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互動啟發式教學:以問題為導向,開啟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其聽課興趣,達到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并通過小組討論、頭腦風暴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思考、表達等能力和團隊精神。

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為使學生能夠將所學農產品市場營銷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同時拓展學生的就業面,學校鼓勵有條件的在校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創業,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創新教育,提倡創新精神。

3農產品市場營銷實踐性教學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過案例式教學,使學生能夠把枯燥的理論主動運用于具體逼真營銷場景中,促使學生關注現實問題,激起其將市場營銷理論運用于營銷實踐的嘗試熱情,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頭腦風暴法。不定期組地織學生們暢所欲言、充分交流討論,打破傳統思維定勢,進行開放性思考,以此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獨立思考以及流暢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3)學生獨立講授。通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資料收集整理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4)情景模擬。由學生扮演相關的角色(也可輪流扮演)解決的管理問題,置身管理實踐中分析與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分析與決策,以提高學生實際決策的技能。

(5)小組討論。分別劃分不同的小組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針對性的方案建議,并在小組間進行研討和辯論。

(6)企業實地訓練。有計劃地安排學生輪流到共建企業,選定一定企業進行農產品市場營銷相應環節的實踐操作。在學生現場實踐中,邀請企業職能部門給予指點。

(7)調查與訪問。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深入企業農產品市場營銷各相關環節,訪問企業家與管理者,再由學生寫出調研報告。

三農產品市場營銷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資源特色

1以培養綜合管理技能為主線,建立完善的教學內容體系

在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過程中使整個農產品市場營銷課程的教學內容以這種綜合管理技能為主線進行設計。使學生掌握兩大基礎。一是農產品市場營銷基礎能力,包括農產品市場營銷基本理論和職能的掌握,農產品市場營銷實踐者素質和技能的提升。二是創新發展能力,包括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手段的掌握。

培養學生六大關鍵能力。按照農產品市場營銷綜合管理的需要,本課程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六大關鍵能力,即環境分析能力、市場調研能力、市場預測能力、4PS分析能力、相關農產品市場營銷能力、國際市場營銷能力。在本課程中,在介紹六大職能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重點放在農產品市場營銷所需的實用技能上。這部分是本課程的主體與重心。課程的主要網絡資源詳見表2,

我們從2006年開始,每學期都舉行2周的農產品市場營銷模擬實踐教學,使學生參與到企業的農產品市場營銷的實踐,從感知到感悟,從表象概念到實際的深入了解。

2強化“雙師素質”,重點培養青年教師

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一直致力于加強團隊的建設,特別是教學梯隊的凝聚力和團結互助,形成團隊力量,通過改善學歷和學緣結構,注意加大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力度,重點培養青年教師。并為其成為學科骨干教師盡量提供環境條件。落實與組織規劃教材的編寫工作,注重中青年教師的參與,經常性地開展教學改革和教學研討活動。

3堅持“青年教師導師制”,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

根據每位青年教師的具體情況,落實培養規劃,為他們聘任思想作風好,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治學嚴謹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基本的教學關。并創造一定條件讓青年教師參與科研工作,培養出一批思想品質好,業務能力強,作風踏實,有獻身精神的教學骨干教師。

4教學與科研建設

(1)課程組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教學方法研討會,交流教學經驗。適時邀請外校有經驗的教師參與我們的經驗交流。

(2)鼓勵和要求課程組教師加強教學方法和管理研究。鼓勵課程組教師撰寫和發表與課程建設有關的論文。鼓勵課程組老師開展與課程建設有關的專項課題研究。

5課程建設的主要步驟

(1)按“精品視頻資源共享課”的要求進行本課程的建設,同時引進、補充新的課程組成員,優化課程組師資隊伍的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

(2)修訂和完善配套教材建設,特別是要出版實踐性教材,完善教學文件的管理。建立齊全的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習題集、講義、試題庫等教學資料,輸入計算機進行管理。制作或完善本課程的多媒體課件、資料庫、模擬實驗等。

(3)補充和完善網絡教學資源,在網站中建立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平臺,開展在線討論和教學,并提供大量的課外閱讀材料,供學生自學。

總之,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改變過去“課程單一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融合和知識復合能力,提升學生的知識轉換與遷移能力、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營銷經營決策能力。按照建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要求,系統扎實地對農產品市場營銷建設課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協調整合,提高學生農產品市場營銷的實驗實踐以及“雙創”能力。學會用農產品市場營銷理論、方法分析和解決企業農產品市場營銷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畢業后成功地走上社會參加農產品市場營銷經營管理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侯治富,金祥雷.精品課程建設目標及實現途徑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6(1):21-23.

[2]楊輝.高等農業院校科技園與大學生創業的聯動機制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9):19-20.

篇10

關鍵詞:精品課程;責任導向;特色導向;需求導向;建設導向

自教育部2003年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5年來,已評選出了約20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評審出的精品課程以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教學內容、一流的教學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學管理為示范點,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高等學校新一輪的課程建設與改革。但綜觀已有的國家級精品課程,從精品課程的布點、課程網站構建、資源的共享等方面來看,精品課程應有的導向功能、共享功能、示范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精品課程應有功能的缺失,不僅影響著精品課程建設與改革的質量與成效,還影響著各高等學校“十一五”期間精品課程建設的方向與思路。本研究從已有國家級精品課程存在的問題出發,對如何堅持精品課程正確的建設導向進行剖析,以充分發揮精品課程的應有作用與功能。

一、精品課程問題剖析

通過網上瀏覽、查詢2003~2007年的國家級精品課程,結合教育部2003年以來下發的有關精品課程建設的各類文件和通知要求,發現已有的國家級精品課程,還存在以下一些影響精品課程后續發展的問題:

(一)網站功能定位局限于申報功能

國家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其主要目的之一,在于通過精品課程優質資源的共享,拉動高等學校課程建設及相關教學基本建設。從已有的國家級精品課程來看,雖然國家、省、學校都配套了后續建設經費,但絕大多數課程網站還僅僅是依據評審指標而設計的申報網站。網站的資源建設。還停留在逐一根據指標內涵回答問題上。特色與亮點不明顯:網站的功能也還局限在申報功能的定位上,還沒有從申報網站過渡到自主學習資源網站的建設上:網站的開放性、互動性不強,可借鑒、可參考的資源少,沒有充分發揮課程專題網站對教師教學,學生自學,社會人士職前職后提升的功能。專題網站是精品課程建設成果的表現形式,也是展示課程的重要媒介。要體現精品課程的價值,從國家對精品課程的建設要求及下撥專項經費進行后續建設的目的來看,已有國家級精品課程必須站在為高校精品課程建設提供示范的角度,設計交互性強,資源豐富的學習網站,引導精品課程專題網站的建設方向,承擔起規范精品課程專題網站建設的責任。

(二)課程的帶動力、拉動面有限

這主要體現在精品課程的布點上。精品課程布點過于集中在部分高校、地區。既反映了高校、某個地區對精品課程的重視程度及其課程建設的成效,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精品課程的帶動力有限,說明了其輻射與帶動的功能還僅局限于對本校、本地區的帶動。這可以從國家級精品課程主要分布的高校與地區得到體現。

現有的近20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中,有1550門歸屬于普通高等學校,有447門課程歸屬于高職高專院校。從精品課程分布的學校來看,在普通高校的1550門課程中,有近1/3以上的課程集中在一些知名高校,本科精品課程數第一的高校,其精品課占了普通高等學校國家級精品課總數的4%左右:而在高職高專院校的447門課程中,職校精品課程第一的高職院校則占了整個高職高專院校精品課總數的5%左右。透過4%與5%這兩個比例,再研究精品課程數第一的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院校連續5年來的國家級精品課程獲有量,我們可以看到,兩個高校的精品課程數量明顯地體現出逐年遞增趨勢。同時,其他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數較多的高校,也基本上是每年都有課程進入國家級精品課程行列。從精品課程分布的地區來看,已有的普通高校國家級精品課程。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北、華中三大地區,三個地區每年的精品課程總量表現出逐年遞增趨勢。而高職高專院校國家級精品課程,則主要集中在華東、華中、華北、華南等四大地區,5年來四個地區每年的精品課程總量也呈現出遞增趨勢。

5年來精品課程學校和地區布點主要集中在部分學校與地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精品課程應有的示范和輻射功能,使其由于多種原因僅局限于對本學校、本地區課程的帶動與示范,造成原本精品課程相對集中的學校與地區其精品課程數量更加集中,享有的優質資源和得到的支持政策更多,在精品課程評審、經費資助、其它教學改革項目審批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同時,也使國家通過精品課程建設原本應實現的高校間的互幫互助機制,逐步轉變為高校間的競爭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精品課程建設的初衷。

(三)共享功能體現不夠

這主要體現在資源共享的有限和網站構建技術的不完善方面。精品課程的輻射與帶動功能,主要依托于精品課程優質資源的共享。從現有公布的2003~2007年的國家級精品課程來看,絕大多數課程的共享是很有限的。一是在資源的建設上,絕大多數課程經過幾年的后續建設,還沒有根據后續建設要求豐富課程的資源,可共享的資源有限,尤其是可供自主學習的資源有限。還有部分國家級精品課程,對與課程有關的一些重要資源則采取了保護措施。不能下載、復制、保存與打印等。二是在網站的建設與完善上,一方面有近1/3的課程網站不通:另一方面是部分學校在課程成為精品課程后,設置了登陸密碼與用戶名限制訪問等。國家啟動精品課程并下撥專項經費,旨在通過后續建設,確保不同人群不受時空限制、地域限制共享精品課程的優質資源。但已有國家級精品課程共享功能的缺失,背離了國家建設精品課程的初衷,也與精品課程應具有的共享性、示范性特點相違背。

二、精品課程建設導向的理性分析

精品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嚴重影響了精品課程的建設成效。為充分體現精品課程應有的導向功能、共享功能、示范功能,反映精品課程建設的意義與價值,必須堅持精品課程正確的建設導向。

(一)堅持責任導向而非榮譽導向

精品課程,既是一種榮譽,但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引領高等學校課程在師資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教學管理等方面改革的責任,一種在全國起示范,促推動的責任。這種責任,應是有國家級精品課程的學校、課程負責人及課程教學團隊共同的責任。因此,在引導精品課程的后續建設上,在評價精品課程的建設效果上,應改變以某個學校、某個地區精品課程的數量為主要考核標準的思路,確立包含課程教學團隊對他校課程的指導與服務面、課程的點擊率、資源的共享率、課程改革的

力度等因素在內的年度檢查與考核制度,強化精品課程建設的責任感,突出精品課程應有的建設目的與功能,把精品課程優質資源相對豐富的院校下一步的精品課程建設方向,從以提高本校的精品課程數量,增強本校的辦學成效方面,引導到指導他校精品課程的建設與改革上來,引導到如何提高輻射面,如何增強帶動力上來,以整體推動高等學校課程建設水平的提高。

(二)堅持特色導向而非標準導向

從2003年到2007年,每年都出臺相應的國家級精品課程評審標準以規范精品課程的評審與建設工作。精品課程的評審標準,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它給的不是標準模板,它體現的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方向與思路,反映的是國家關于精品課程建設的指向及當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它回答并指明了高等學校的課程尤其是精品課程建什么、怎么建,專家評什么,怎么評等重大問題。基于此,從精品課程評審標準的應有之義來看,它并不要求所有的課程都按照一個標準模板進行建設,而是引導被推薦的精品課程按照標準中寓含的方向、思路去建設,引導高等學校其它的課程也參照精品課程的評審標準去改革。同時,由于各課程類型不一、性質不一,其特色與優勢也不一樣,按照一個標準模板進行建設不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因此。在精品課程的評審上,各高等學校在建設精品課程上,應在認真分析評審標準以把握建設方向的同時,要根據課程性質與特色進行有針對性的建設,確保入選的精品課程其整體建設水平符合精品課程建設的要求,確保其能在某個點、某個方面起到示范,起到榜樣帶動作用。確保國家級精品課程、校級精品課程各有特色,各有優勢,各有示范點與亮點。

(三)堅持需求導向而非自我定位導向

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和職業素養的養成,都是以課程為媒介來實現的,課程建設尤其是精品課程建設應反映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同時,精品課程也不能只服務于本校師生,它還有帶動其它高等學校建設精品課程的社會需求。因此,在精品課程的建設上,要堅持需求導向而非自我定位導向。一方面在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考慮課程教學內容與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第一線真實工作任務與任職要求的一致性,改變以經驗為依據,以教師自我定位為主的建設導向:另一方面在課程資源的共享性方面。要確立開放的思想,確保不同地區的教師、學生、社會人士,能共享到與本校師生一樣的優質資源,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社會需求;第三,在課程的評審上,由于現有精品課程在帶動力、輻射面方面的局限性,評審專家應考慮到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課程類別的布點需要,有針對性地扶持一些精品課程相對占有量較少的地區與學校,支持其形成精品課程的建設機制。

(四)堅持建設導向而非申報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