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冶金技術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2: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生物冶金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微生物冶金技術

篇1

【關鍵詞】 敦化市 大豆生產 問題 對策

1.大豆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1.1 土壤肥力低

敦化市有74%的耕地面積是中低產田,其中白漿土占44%。白漿土土壤酸性較強,土體緊實、粘重、易板結、適耕性差、肥力低,田間持水量30%~40%,透水性差,每分鐘透水量0.2~0.5毫米,水分在土表流動易產生徑流,“旱天硬梆梆,下雨不漏湯” ,既怕澇又怕旱。由于農田基本建設投入少,中低產田的生產能力提高緩慢,單產不穩不高,成為制約大豆單產提高的瓶頸。

1.2 重迎茬面積大

敦化市大豆栽培歷史悠久,加之種植大豆省工省力,大豆種植面積呈上升趨勢,重迎茬面積逐年擴大,大豆重迎茬面積達50%以上,到了非重即迎的地步,有的地塊甚者重茬十余年。大豆重迎茬,尤其是連年重茬,導致土壤緊實板結,缺少合理團粒結構,肥力下降,病蟲害日趨嚴重,影響品質,造成減產。

1.3 栽培技術和機械化水平低

1.3.1栽培模式缺乏創新

東部山區大豆主產區主要栽培模式仍然是傳統60~70厘米壟上雙條或單條栽培,此栽培方法適合于植株高大的繁茂品種,主要依賴于單株潛力增產。

1.3.2整地質量差

敦化市90%以上的大豆田進行春整地,其中頂漿打壟約占20%,用中、小型旋耕機旋深約16厘米的不到5%,在種地前幾天先打壟之后播種的和邊打壟邊播種的占60%以上。表層耕作,年復一年使犁底層逐漸上升,耕層變薄,地變硬。這些整地方式由于土壤耕作不良,沒有深翻基礎,旋耕深度又不夠,不能打破犁底層,種床不佳,播種質量差。播種后如遇春旱,播種層內的土壤水分很快被蒸發散失掉,往往造成芽干;遇春澇,水分又容易積存在薄薄的耕層內,遇到土壤水分大、春季溫度低的年份常常造成爛種。

1.3.3施肥和種植密度不合理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還沒有全面推廣到位,農戶在施肥中存在以下問題:化肥施用量大,有機肥施用量少或不施,土壤養分比例失調,有機質含量下降,大豆生物固氮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化肥配比不合理,磷、氮肥用量過多,鉀肥偏少,造成施肥量多而產量卻不高;施肥量不足,且常年使用相同的肥料,滿足不了大豆生長發育對養分的需求,出現脫肥的現象;約40%的農戶沒有做到分層施肥;農戶大豆田配施微肥的較少。

在播種密度上,不能因地力及品種特性確定密度。地力較高地塊或晚熟品種不能做到適當稀播,而出現倒伏造成減產;瘠薄地或早熟品種未能適當密植,不能發揮群體產量優勢,致使產量不高。特別是沒有應用機械精量點播,播種密度過大,問題更為突出。

1.3.4 機械化水平低,農機農藝不配套

敦化市農戶戶均占有耕地面積30畝,種植規模小。還有22%的坡耕地不連片,大型機械作業難。農民使用的大部分是小型機械,成本高。另外,由于經濟條件所限,購買新型機械和大型機械力不從心。農機合作社少,以戶經營、分散種植與機械化生產發展的矛盾突出。耕作栽培粗放,生產不規范,機械化作業水平不高。特別是“深窄密”等新技術引進后,新農藝模式的出現,使現有農機具適應性差、作業達不到技術要求、可靠性差、“三化”程度低、農機與農藝沒有很好的結合。上述問題制約了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1.4 除草劑藥害問題突出

敦化市大豆田間雜草種類多,危害大。農民除草基本上都采用化學除草,主要是以播后苗前除草為主,莖葉處理為輔。90%的農戶使用酰胺類除草劑,由于不注意除草劑種類及氣候因素,在施用不當和施后遇異常天氣、土壤條件不良等情況下往往會造成藥害;很多農戶除草劑用藥量提高1~2倍,在春季遇低溫多雨時便出現嚴重藥害導致減產;約有20%的農戶使用氯嘧磺隆藥劑除草,造成藥害和減產的問題非常突出。經調查發現,敦化市近幾年大豆田使用除草劑造成藥害的面積,輕的年份占在10%左右,重的年份高達30%以上。

1.5 病蟲害日趨嚴重

1.5.1 病害敦化市大豆栽培面積大,導致了重迎茬病蟲為害日趨嚴重。主栽品種大多數種植年限較長,也給有些病害發生帶來了有利的發病條件。近幾年來,大豆病害發生面積在40%左右,嚴重年份達到70%。大豆生產上發生的主要病害有:大豆根腐病、大豆病毒病、大豆菌核病、大豆胞囊線蟲病、大豆褐斑病、大豆霜霉病,大豆細菌斑點病、大豆枯萎病等20余種。近幾年由于不利氣候條件增多,大豆生理性病害也呈上升趨勢。

1.5.2 蟲害主要防治對象為蚜蟲、茄無網蚜、食心蟲、地下害蟲、二條葉甲等蟲害10余種。

1.5.3 病蟲害防治不到位有不少農民選擇農藥重廉不重效,重治不重防,重重不重輕,重大不重小,錯過了病蟲害最佳防治期的現象時有發生,農藥防效差;大部分農戶使用的藥械陳舊,農藥利用率低。

2.大豆生產中解決的對策

2.1 改善生產條件,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

2.1.1 加大農田基本建設投入,改造中低產田 積極爭取國家農業科技項目資金,啟動農田基本建設項目,特別是對中低產田改造和白漿土的改良要盡快納入日程。引進示范中低產田改良技術和心土混合犁改土技術,提倡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興建水利工程及設施,建設穩產高產農田,提高耕地生產能力。

2.1.2 實行保護性耕作,建設高效土壤水庫 土壤也是水庫,應與地表水庫、地下水庫同等重視。東部山區大豆產區,大豆對水分的需求完全靠土壤攔蓄的大氣降水,其滿足程度不僅取決于降水的時機和多少,而且在同樣條件下更取決于土壤調控水分的能力。引進和推廣以深松為主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建設高效土壤水庫的重要途徑。深松每加深1厘米,即可儲存3毫米降雨,可增加蓄水30噸 /公頃。

2.1.3 大力推廣新的栽培技術模式選擇矮稈半矮稈、株型收斂、抗倒伏性強的群體潛力增產品種。“深窄密”栽培模式比舊的栽培模式增產10%~30%。近幾年,敦化市引進的大豆45厘米窄行密植技術,平均增產幅度20%;普及機械壟上雙行精量播種技術,增產幅度可達10%;引進示范推廣“壟三”栽培技術,增產幅度可達15%。

2.1.4 推廣大豆重迎茬病蟲害防控保產技術 在大豆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必須積極采取有力的技術措施來減緩重迎茬的危害。應選用抗逆性強、豐產性能好的品種。如黑農38、黑農46、黑農48、綏農14等品種;要進行不同品種合理搭配,輪換種植以減輕重迎茬危害,調換使用品種可使根系微生物及適應病蟲害生理得到改變,能有效減輕重迎茬危害;進行合理的土壤耕作,在土壤耕作上要引進深松為主的松、翻、耙、旋相結合的土壤耕作制,大力推廣深松耕作。破壞板結層,加深耕層,使土壤變松,改善土壤環境,為前期抗寒增溫、抗旱耐澇創造適宜的條件,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長發育和根瘤的形成,并可有效減輕病蟲害。鼓勵農民翻耙整地,重耙滅茬以及旋耕,這些耕作措施可以破壞原來的土體結構,疏松耕層,并且可以減緩病蟲害的為害。

2.1.5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根據測土結果,堅持科學合理施肥。提倡秸稈還田,鼓勵多施農家肥。根據土壤狀況補充中微量元素,崗地增氮,洼地增磷、鉀,做到農肥、化肥、微肥配合施用。更新施肥方法,分層施肥,底肥和口肥相結合,大力提倡施用葉面肥。

2.1.6推廣高效、低殘、安全的除草劑配方 加大除草劑使用技術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農民掌握除草劑的安全使用知識,讓農民改變除草劑的使用觀點。應該從生態、環保、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出發,推廣高效、低殘、安全的除草劑配方。用好藥械,嚴格配藥標準與噴藥量,并且逐步降低對除草劑的依賴性,提倡應用傳統的人工除草方式,發揮保護性耕作方式的優越性,最大限度減少化學除草劑的使用次數。

2.1.7 推廣大豆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合理進行輪作換茬。對土傳病害(大豆根腐病、大豆疫霉病)和以病殘體越冬為主的病害(灰斑病、輪紋病、細菌斑點病等)通過實行大豆玉米雜糧;大豆玉米玉米三年以上輪作可相對減輕為害。對發生大豆胞囊線蟲病的地塊,至少應實行5年以上輪作,有條件的地區如能采取水旱輪作防效更好;清除病株殘體。大豆收割后應清除田間病株殘體,并及早翻地,將病殘體深埋地下,加速病原菌消亡以減輕病情;嚴格調種檢驗,選用抗病品種。結合本地區自然條件及病害種類,選用高產抗病品種。外地調種時,首先要掌握產地的病害發生情況,嚴格檢驗有無檢疫對象,凡是種子中混菌核、疫霉病孢子等的嚴禁調用或調出作種,盡可能避免從胞囊線蟲病較重地區引、調種子;加強栽培管理。播種期過早或過深均可加重根腐病的發生,應考慮適期晚播與注意播深。一般地表0~5厘米土層基本穩定在6℃~8℃即可播種,同時注意墑情,濕度大時,寧可晚播也不能頂濕強播;根部病蟲害通過種子包衣和藥劑拌種播前防治,能夠推遲病害侵染危害,保主根,保幼苗;做好重大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指導農民早防、聯防。

2.2農機和農藝相結合,提高大豆機械化生產水平

提倡規范化、規模化、機械化種植;推廣“深窄密”,“壟三”等新的栽培模式時,農機和農藝部門要加強溝通和協調,堅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沒有農業機械化做支撐,任何一項農業新技術都不可能持久、全面和深入地推廣農業機械化;對農機關鍵技術進行創新,實行重點突破。對現有機具中已落后部分要加快更新換代,從而把大豆機械化生產的關鍵問題解決好。要重點解決機具工作可靠性差、播種質量差、收獲損失大等主要問題;引進新型噴霧機械,提高農藥利用率,減輕農藥對農業的污染;要加大對農民購買新型農機具的補貼扶持力度;加強對村農機協會的扶持指導力度,充分發揮其作用。

2.3 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

加大對廣大農民進行科技培訓工作的力度,強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草害綜防技術、機械精量播種技術、“深窄密”,“壟三”種植技術、節本增效技術、農機具操作技能等先進適用技術的培訓,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和生產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