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心理學基本觀點范文

時間:2023-12-06 17:52: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完形心理學基本觀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完形心理學基本觀點

篇1

關鍵詞:格式塔心理學;基本觀點;體育教學

一、格式塔心理學基本觀點

格式塔即“形式圖形或完型”,格式塔心理學是韋特墨(M.

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在研究似動現象的基礎上創立,是認知主義理論的先驅。它是在德國構造心理學挑戰中產生的,后來又在一定程度上于行為主義的論戰中發展起來的。它的主要原理是: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一種組織的完整形體;部分相加不等于整體,整體不能還原為部分,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約著各個部分的性質和意義。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一書中采納并堅持了兩個重要的概念:心物場和同型論??挤蚩ㄕJ為,世界是心物的,經驗世界與物理世界不一樣。觀察者知覺現實的觀念稱作心理場(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覺的現實稱作物理場(physical field)。

心理場與物理場之間并不存在――對應的關系,而人類的心理活動卻是兩者結合而成的心物場,也就是說,同樣一組訓練動作,在教練看來是必不可少的積累過程,而在學生的眼中,有可能被認為是枯燥無味的簡單重復,不具備任何意義。

二、格式塔與體育教學

體育教學以傳授體育技術、技能為主要內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強學生體質,教學組織具有多變與復雜性等特點。格式塔心理學一直堅持心理趨向的研究,強調整體環境,堅持主張系統性,主張建構性,強調心物場的應用。隨著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對于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它要求體育教學具有開放性、整體性和多元性等特點,而這些特點正符合格式塔心理學理論的精髓。在體育教學中融入格式塔心理學理論,強調心物場理論的應用無疑將對其產生深遠的影響。下面就從幾個方面對于格式塔理論與體育教學的結合的可能性和實踐性加以分析。

1.知覺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首先要對于教師所示范的技能和知識加以知覺、理解,這一過程發生在學習過程的開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格式塔心理學之中對于知覺的觀點,即,認為人們采用直接而統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覺為統一的整體,而非知覺為一群個別的物體。隨后,他們又總結為“圖形-背景”關系、接近、相似、閉合、完形趨向等多項組織原則。他們的知覺觀體現了整體觀以及知覺過程是主動的、積極的觀點。整體大于局部之和,事物的性質是由整體決定的,而不是各個部分性質之和。如果單從各個部分,是不能推出一個整體的。這種創新認識使我們的認識到教學的設計應注重完整性、邏輯性以及相同性。無論學習什么運動技術,都要保持其相對的“完整性”“系統性”“層次性”。

依據格式塔理論的整體性觀點,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整體性觀念,在授課內容上要前后連貫一致,教學的導入、內容和課后的作業也應相對集中,同時突出每節課的重難點。體育教學從宏觀上看是一個聯系緊密的整體,不可隨意割裂開來。例如:跳高和跳遠項目是田徑運動中兩個技術環節比較相似的技能,在學習這兩個動作的時候學生容易產生動作的糾纏,此時,應充分考慮到兩者在動作結構、技術原理、以及主要技術特征上的相似與相近,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兼顧對于技能進行學習的順序,利用技能的遷移,

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體育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逐步加深、有程序、有步驟的整體。從整體上宏觀把握整個體育項目的性質,然后再從最簡單的基本元素開始學習。再困難的運動項目也可以迎刃而解了。正如某項運動技能的習得,在開始時學生將該技能自克定義為一個連續的、

統一的整體,而非間斷的、分離的動作。在進一步的學習過程之中,教師有可能將這一技能整體分解為若干個動作,即格式塔中的元素部分,這些部分的組合構成了整個的技能,然而技能的形成的作用是高于單個動作元素的,具有單個動作元素所沒有的功能。格式塔心理學家把重點放在部分上,并不意味著不承認分離性,他們所要求的是在整體性的原則下來分析部分,通過各部分性質來探索整體的性質。

2.記憶

體育教學中對于技能的掌握并非只有知覺的過程,更要求學生運用記憶能力去學習新的技術技能。格式塔心理學重視情境作用,強調刺激所在的情境對回憶的影響;他們首次進行記憶中組織因素的研究,強調組織因素的作用并提出了組織策略,結合到體育教學之中,某項技術技能的掌握也會應用到這些組織策略和原則。例如:如果在最初的技能習得之中的動作出現錯誤,那么有可能這種錯誤會更加難以改正。同時,在學習的投入程度上,新進習得的技能要比之前所習得的技能獲得更多的關注。這些都是格式塔心理理論的體現和應用,在這一點上,現有的體育教學存在很大的應用優勢,但缺乏理論總結以及在理論總結之后對于正面效應的積極推廣和對于相關負面影響的規避。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頓悟現象,有了頓悟的學習者是真的了解和把握了事物的本質,因此,這樣的學習是不容易被遺忘并容易應用到新的情景中去的。

3.問題解決

所謂問題解決,具體來說,就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標,應用各種認知活動、技能等,經過一系列的思維操作,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體育教學的過程即是問題解決的過程,一項技術技能的習得,便可以看作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也體現著格式塔理論的基本精要。教學開始之前的狀態即是初始狀態,目標狀態即是高質量的完成教學,使學生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高質高效的掌握這一技能,采用何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即組成了問題空間。格式塔心理學強調頓悟,對重新建構、重新組織的重視,實質上是強調對呈現的問題進行心理表征。格式塔學派重視對個體的內部高級心理過程的研究,促進了行為主義向認知方面的轉化,格式塔模式的學習理論,強調研究整體的行為,重視“刺激-反應”間的中介變量,即認知的重要作用。

具體到體育技能的習得過程,學生對于學習環境,包括教師、器材、教學方法等的綜合進行知覺、記憶,并進行主動地重新建構,在個體內部對于整個問題空間進行表征。由于存在中介變量,即認知的作用,不同個體對于同樣的問題解決空間會產生不同的表征結果。這便是“心物場”。我們經??吹竭@種情況,運動員將他們的狀態不佳歸結于走神、過分緊張,教練員、運動員經常錯誤地通過更多的身體技能訓練來改善運動員的狀態不佳。出現狀態不佳并不是身體技能不好,而有可能是由于心理技能缺乏,即:由

“心理場”不佳而導致的。

個體行為是對于地理環境的反應和認知之后形成了行為環境的結果。在這一考量過程中,個體的認知起著極大的作用,倘若那個個體事先對于以上兩種環境的認知存在偏差,則他的行為環境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教練員和運動員都知道身體技能需要正規的系統的訓練,需要成千上萬次的重復。類似于身體技能需要訓練一樣。所有的運動員都有過比賽時狀態不佳的經歷,在出現狀態不佳的時候,很多運動員的發揮與他們的實際水平相差甚遠。相反,在狀態很好的情況下,絕大多數運動員感到在毫不費力的情況下,卻發揮得很好。

格式塔心理學理論作為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主流學派之一正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學科。通過學習主要不是加進新的痕跡或是減去舊的痕跡,而是要使一種完形改變成另一種完形。這種完形的改變可以因為新的經驗而發生,也可以通過思維而產生。從這樣一個視角出發,研究了頓悟、知識的遷移和創造性思維等問題。該理論為體育教學衍生出了一套新的教學方法。同時,也為教育學理論注入了新的活力。隨著教學理論的不斷發展,體育教學的指導也思想發生了根本變化。舊的課程體系下,體育課只注重身體素質檢驗和競技運動項目的培養。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也以講述為主,采取命令、灌輸、模仿訓練、統一標準檢查的流水線模式,雖然提高了學生的體質、體能和運動技能,卻讓學生無法享受體育所帶來的樂趣。格式塔心理學給體育教師的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和心理指導。在格式塔理論指導下的體育教學應以課程的整體性為出發點,以發展學生的全面能力為己任,來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庫爾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上冊[M].黎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35.

[2]呂杰.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在設計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大學教育,2007.

[3]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謝卓鋒.如何提高運動技能教學的有效性[J].教學探新,2011.

篇2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 心理真實性 心理學

認知語言學研究方興未艾,不僅僅是因為該研究范式具有無可比擬的心理真實性,對語言現象解釋的自然性,而且它還具有深厚的哲學、心理學、語言學和神經認知科學理論基礎,是理論沃土孕育的嬌艷奇葩。認知語言學心理真實性的根源主要在于其穩固的心理學基礎,特別是認知心理學,下面就從四個主要方面試論認知語言學的心理學基礎。

一 維果茨基的語言思維交叉觀

認知心理學興起于20 世紀50 年代。認知心理學的興起一是因為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的出現推動了以信息加工為理論礎的思維研究;二是因為喬姆斯基(Chomsky)的心智主義(mentalism)在激烈的論戰中戰勝了斯金納(Skinner)的刺激——反應模式的語言習得機制。

另一方面,認知心理學的興起也得益于此前兩位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專家Vygotsky 和Piaget。Vygotsky 的“社會歷史文化”理論和Piaget 的“相互作用”理論(Interactionism)為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和現代認知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Vygotsky 指出“思維的發展不是從個體到社會,而是從社會到個人體”(Solso,2004:391)。

Vygotsky 最早提出了外部動作“內在化”(internalized)為內部心理功能的觀點。他指出:內在化是一個外部動作轉換成內部心理功能的過程。人的意識由內在化的社會和人際關系組成。兒童傾向于用別人對待他們的行為方式去對待別人。他們以成年人為榜樣,逐漸發展自己獨立完成某種任務的能力。

他通過觀察兒童對物體進行的分類,發現兒童概念發展經過三個階段:(1)主題概念形成階段,例如,年齡很小的兒童會把貓和椅子分成一類,因為貓經常坐在椅子上;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重要的主題(thematic)關系;(2)鏈條概念形成階段,例如,6 歲以下的兒童對積木進行分類時,如果首先是三角形的積木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接下來仍然選擇三角形積木;(3)類似于成人概念的抽象概念形成階段。

關于兒童語言發展的理論是Vygotsky 思維發展心理學的重要方面。Vygotsky 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在語言發展中最為明顯。他寫道:“語言是兒童聽到的外在言語和他用以思維的內在言語的連接體(merger)”(轉引自Solso,2004:392)。因此,語言和思維是同一現象的兩個實體。他認為:思維和言語具有不同的基本根源,其發展速度因人而異。思維和言語的發展曲線可能會“交叉再交叉”,但總是不同向。思維之源是兒童的生理發展,而語言之源則是他的社會環境。雖然語言和思維具有不同的根源,但是一旦兒童意識到每一個物體都有一個名稱時,語言和思維就會交錯。兒童意識到物體名稱之后,他們的思維和語言就不可分了。因此,語言的內在化使思維用內在言語表達。

二 皮亞杰的認知進化適應論

瑞士心理學家Piaget 是兒童心理學(認知發生論)領域的另一位巨擘。他認為智力和其他生理功能一樣,都是進化適應(evolutionary adaptation)的產物,生理和進化是最好的智力詮釋視角。所以,他提出了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理論,指出兒童的智力發展取決于生理和環境兩種因素。

下面討論Piaget兒童智力發展的基本原則和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

根據Piaget 的觀點,兒童的智力發展中存在著適應和組織(adaptation and organization)兩個主要原則。適應是由同化(assimilation)和調節(accommodation)組成的一個雙分叉過程。什么是適應?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用嘴巴、牙齒、胃和

胃液來攝入蘋果并把它變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形式,這就是適應。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們的身體已經同化了一個外部物體并把它轉化成了人類的生理材料。Piaget 相信這種現象同樣適用于大腦運動。根據Piaget 的觀點,大腦有復雜而又綜合的結構或組織,這種組織的最簡短層面是圖式(schema),即可以施行于某一個物體的動作的大腦表征。例如,新生嬰兒的吸吮、抓握和注視都是圖式,是他們通過動作逐漸了解世界的方式。隨著大腦的發展,這些圖式不斷地綜合并按照順序并列存在,以至于最后發展成為成人的大腦。

Piaget 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四個階段:(1)感覺肌動階段(從出生到2 歲);(2)預操作階段(2~7 歲);(3)具體操作階段(7~11 歲);(4)形式操作階段(青春期和成年期)。感覺肌動階段是由幾個分階段構成,分階段包括由簡單圖式發展而來的最復雜圖式。首先為反射(reflex)階段,新生兒的反應是天生的、無意識的,然后逐漸發展為有意識控制階段,簡單圖式發展為二級圖式(secondary Schema);預操作階段,幼兒的行為從依賴動作轉移到利用動作的大腦表征(思維);具體操作階段,兒童在智力發展的三個重要領域取得了進步:守恒(conservation)、分類(classification)、順序性和傳送性(Seriation and transitivity),但仍受制于現實的具體場景;到了形式操作階段,兒童(青春期)已經能夠突破具體場景的限制,可以把假設或更加抽象場景中的物體對等起來。Piaget 認為,形式操作階段標志著智力發展的結束。

三 聯通主義

1967 年,Neisser 出版了第一部以《認知心理學》命名的專著,標志著認知心理學的誕生。當代認知心理學有兩大研究范式:一是符號操作系統,又稱串行處理模式(Serial Processing model),二是聯通主義(Connectionism),又稱并行分布處理模型(Parallel Distribution Processing Model)。符號操作系統范式的代表人物為Newell 和Simon 等人,他們把人的智能比喻成計算機,通過編寫計算機程序來模擬人類心智活動,在心理學和人工智能之間搭起了橋梁,促進了人工智能的發展。然而,其“一組過程每次只發生一個”的理論觀點,自80 年代末以來受到了聯通主義的有力挑戰。

聯通主義的核心概念是“并行分布處理”模型,簡稱PDP模型。1986 年,Rumelhart & McClelland 和PDP 研究小組出版了兩本關于“并行分布處理”的專著:《并行分布處理:認知微觀結構探索基礎》(卷1)和《并行分布處理:心理和生理模型》(卷

2),標志著人工神經網絡在認知心理學領域的再次興起。他們認為,大腦并不是把記憶儲存在任何一個神經元或具體的神經元集合,而是儲存在大腦分散的神經元整體。如果兩個神經元同時激活,它們之間的聯結(bond)就加強了,反之就削弱了;因此記憶儲存在整個系統的網絡模型中而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分系統。

概括地講,聯通主義模型主要具有內在并行性、分布式處理、容錯性和自適應性等四個特點。它實質上是由簡單的單元相互聯結組成的神經網絡,原則上可以處理任何信息。換言之,并行分布處理(PDP)模型認為信息是用一種類似于神經網絡的方式來處理的。神經網絡意味著神經單元對信息的處理是在不同的區域同時發生的,單元之間存在著加強或削弱的簡單連接。梁宇建說:“有關無意識自動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認知活動,則更適宜用聯通主義理論來加以解釋,比如內隱知覺、內隱記憶和內隱學習等前沿性課題?!保簩幗ǎ?003:25)。除了認知心理學領域的優勢外,聯通主義對心理語言學的詞匯提取模型和認知語言學的一詞多義現象等都有重要的影響。

四 認知模式識別理論:格式塔理論、典型視角和原型匹配認識我們熟悉的事物,是人類令人稱奇的能力。這種能力在認知心理學上被稱為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是認知心理學的核心問題之一。模式是指若干元素按一定的關系集合而成的某種刺激結構,如物體、圖像、聲音等都可以是模式。無論是簡單模式還是復雜模式,一個模式總是不同于其他模式。模式識別是指“把人輸入刺激(模型)的信息與長時記憶中的信息進行匹

配,并辨認出該刺激屬于什么范疇的過程”(梁寧建,2003:65)。模式識別是人的基本認知能力,但同時又依賴于人的經驗。模式識別過程包括分析、比較和決策三個階段。

下面,我們將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著重探討和認知語言學關系密切的三種模式識別理論:格式塔理論(Gestalt theory)、典型視角(canonic perspective)和原型匹配(prototype matching)。

1.格式塔理論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K?hler,1947)研究了人們如何對視覺刺激進行組織和分類的。早期的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模式結構涉及這樣一個事實:所有的刺激信號共同產生的印象遠遠大于所有感覺信號之和。視覺模式的感知是根據接近原則(proximity principle)、相似原則(similarity principle)和自然結構(spontaneous organization)來組織的。K?hler 一個引人注目的假設是:一個模式的自然結構是刺激本身的自然功能,它和這個物體過去的經驗有很少的聯系。然而,許多實驗研究報告都

證明模型的“自然結構”和人類主體的感知歷史直接相聯系。

格式塔理論(完形理論)對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結構和圖式的形成與理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典型視角

如果說格式塔心理學是關于簡單刺激和完形特征的研究的話,那么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家已經轉移到和復雜模式識別有關的“內在”結構和過程的研究。典型視角(canonic perspective)就是一例。所謂典型視角,就是指最佳呈現一個物體的視野(views)或者是當你回憶一個物體時首先出現在你腦海中的圖像(images)(Solso,2004:114)。

例如,關于一個茶杯和茶杯碟畫面的典型視角很可能是正側面,但絕不可能是空中的鳥瞰視角,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看到的只是大小不一的兩個圓而非茶杯茶碟。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典型表征是通過體驗一個范疇的很像的成員(like members)而形成的,盡管也有人認為很像的成員(榜樣)只代表一種理想化的形式,它只是人們集合潛意識的一部分。

典型視角具有一般性。認知心理學家對這種一般性的解釋是:通過和物體接觸的一般經驗,我們形成了關于一個物體最佳呈現和揭示最大量信息兩種視野的永久記憶。因此,典型視角研究不僅能告訴我們關于形式感知的真理性認識,也能告訴我們很多關于人類信息處理、原型形成、思維的經濟性、交際的有效性、認知語言學的原型和識解等方面的真知灼見。

Palmer, Rosch & Chase (1981)關于馬和其他物體的名稱確認試驗結果顯示,典型視角的物體被確認最快,越典型反應時間越短,非典型物體反應時間長。這樣通過對世界的無數次印象,我們形成了關于某一類物體的大腦圖像,而關于這種物體的典型(epitome)就貯存在記憶之中。

3.原型匹配

原型匹配(prototype matching)是針對模板匹配(template matching)的不足而提出的模式識別理論。原型“不僅是刺激集合的抽象,也是這一模式的典型(epitome)或‘最好’的表征”(Solso 2004:5)。原型并不代表任何特殊的、具體的事物,它反映的是某一類事物所具有的基本共同特征。關于原型識別的證據,我們身邊到處都是。

例如,人的臉龐有各種各樣的形狀、膚色和五官特征,但其原型是人頸上的帶有五官的扁平器官。原型匹配理論認為,所有的外部刺激都是以原型的方式儲存在長時記憶中,任何一個具體事物都是按照原型及其系列變式儲存在人腦之中。因為原型是一種抽象化的內部表征,所以它并不要求外部刺激與原型嚴格匹配,只要能近似匹配即可。因此,某一范疇中的“好”成員和變異都能夠被識別,納入同一范疇。和模板識別相比,原型識別既減輕了記憶負擔,又使模式識別變得更加靈活。

根據實證研究的結果,目前出現了兩種解釋原型的理論模型:集中趨勢模型(central-tendency model)和特征頻率模型(attribute-frequency model)。集中趨勢模型認為原型就是一個表征榜樣(exemplar)集合的平均值的概念。因此,原型可以理解記憶中的抽象事物,因為它代表著某一范疇的集中(量)趨勢。特征頻率模型認為原型代表一種特征方式或最經常經歷的特征的組合。Solso & McCrthy(1981b)的試驗研究支持這一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原型是一個模式集合“最佳例子”的(best example)的同義詞。最經常經歷的特征是構成原型的材料,貯藏在記憶里,而這些材料每次的組合方式都是不同的,所以有不同的原型。

認知心理學中的原型匹配理論對經典范疇理論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基于范疇觀的變化,它對語言學中的意義、所指、詞性的分類以及句法結構的分類研究都有深刻的揭示意義。

注 釋

①模板匹配也是一種模式識別理論,它的基本觀點是刺激信號要與腦中的模板進行最佳匹配,這種匹配要求二者具有最大程度相似的重疊,方可識別事物。其明顯特點是事物稍有變化就無法做到和模板最大相似程度的重疊,可能無法識別事物;此外長時記憶中儲存的無數模板既會給記憶帶來沉重的負擔,也使人們識別事物缺少靈活性。

參考文獻

[1]K?hler, W. Gestalt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Concepts in Modern Psychology. New York: Liveright, 1947

[2]Neisser, U. Cogn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67

[3]Palmer, S. E., Rosch, E. & Chase, P. Canon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Perception of Objects. In J, Long & A, Baddeley.(eds.).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IX..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1

[4]Piaget, J.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52b

[5]Rumelhart, D. E., McClelland, J.L.& the PDP research group.(eds.).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Explorations 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gnition(vol. 1).Cambridge, MA: Bradford,1986

[6]Solso, R. L. Cognitive Psychology.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7]Solso, R..L.& McCarthy, J.E. Prototype Formation: Central Tendency Model versus Attribute Frequency Model. 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1981b(17)

[8]程琪龍.神經認知語言學引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篇3

一、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發展的主要階段

所謂方法論是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一種研究工作的模式,庫恩(T.S.Kuhn)稱其為“范式”[2](P167)。自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研究方法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構造主義的自我觀察的方法——對經驗的主觀主義研究方法論

以馮特為代表的構造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直接經驗。所謂直接經驗是與間接經驗相對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是意識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關于某種事物的知識而非經驗本身。在馮特看來,心理學既然是一門關于研究人的經驗的科學,因而心理學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觀察這種直接經驗。他認為,一個人只有自己才能觀察到自身所體驗的經驗,所以心理學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觀察的手段(亦稱內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學研究的這一觀點和方法論思想在馮特的學生鐵欽納(E.B.Titchener)的工作中發展到了極端的程度,他認為只有訓練有素的自我觀察者才能作為心理學研究的被試。

這種研究心理學的方法論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術受到了許多批評。因為內省法只強調以被試、而且一定是需經嚴格訓練的被試的自我觀察報告為依據,其結果不僅無法達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觀和偏見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消極的影響往往就是他們所規定的訓練產生的。此外,他們還力圖排斥同時期出現的其他一些心理學研究方法,例如艾賓浩斯的記憶實驗研究方法、動物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等。這就使得自我觀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發展,其結果則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論所取代。

2.機能主義的多樣化研究方法——以實用主義為基礎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論

構造主義心理學只對直接經驗進行自我觀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現實地解釋人的各種心理現象是如何發生、發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決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在它受到批評的同時,先后在西歐和美國產生了機能主義心理學。以詹姆斯(W.James)為先驅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功能,強調心理學在人類實踐中的應用,主張心理學不僅應該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還要研究動物心理、兒童心理、個體差異和變態心理等課題。在研究方法上,他們采用了描述法、問卷法、心理測驗法和生理實驗法等。雖然機能主義心理學并沒有完全放棄內省法,但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強調了方法上的多樣性和實用性,重視心理活動在操作過程中的特點與規律,探討心理與生理的關系和環境對心理的影響。機能主義心理學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應用研究方法,不僅彌補了內省法的不足之處,而且推動了心理學向更為廣泛的領域發展,為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教育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咨詢和臨床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到來打開了大門。

3.行為主義的極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以操作主義為方法論基礎

由華生(John.B.Watson)所開創,后為斯金納(B.F.Skin-ner)所發展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對意識的研究,堅持只有能被觀察到的、可予以客觀記錄和定量化的行為才符合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標準和原則。這在實質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學中所倡導的操作主義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并以此指導心理學的研究。

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對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反叛,在方法論上繼承和發展了機能主義心理學重視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的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原則,徹底拋棄了對意識的內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終成為一種“沒有頭腦的心理學”。由于行為主義在基本觀點和方法論上的極端客觀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偏見,使它無法對行為產生的心理和意識等有關人的內部過程作出完整的、客觀的和全面的解釋。但是,它所發展起來的一整套能精確控制、測定行為的研究技術和方法,還有它對環境、刺激條件以及行為反應變化的關系所作的客觀描述與精確的測量,使心理學徹底脫離了僅僅只能依靠被試的自我報告這一缺乏客觀依據的非科學狀態,成為一門能為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能對人在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規律進行測量、預測、控制的實用性科學。誠然,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和機械論思想否定了心理學對人的意識和心理活動內部過程的研究,從而最終把自己推到了發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卻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和其他一些反對機械決定論的心理學,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4.完形主義的整體方法——以現象學和場論為指導的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

作為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另一個對立面,格式塔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與行為主義完全不同的一條路。格式塔心理學在康德(I.Kant)哲學的影響下,強調人的知覺的完整性和組織性,反對去尋找心理和意識中的“元素”,認為應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經驗,而人的這種直接經驗是按原來的結構被接受的。對于這種整體的經驗,如果強加分析、化整為零時,其原有的整體性就會被破壞。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堅持1+1>2的觀點。這在當時把心理現象分解成基本的組成單位的研究傾向中,能從另一個角度來強調心理活動的整體性并對其規律(如知覺的組織原則)進行研究,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和貢獻。受物理學場論的影響,采用拓撲學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學中獨樹一幟的是勒溫(K.Lewin),他提出的行為函數:B=f(E,P)發展了對人的動機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推動了社會心理學中有關團體動力學研究的發展。

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一種方法論工具,現象學的觀點被認為可以用于對人的主觀體驗進行科學研究,并彌補那些只注重行為的實驗數據的不足,它主張對經驗采取自然的整體觀點,從而獲得了知覺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現象學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對于某一研究者運用這種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難判定的”[4](P524)。

5.計算機模擬與類比方法——以信息論作為主要方法論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

現代認知心理學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論來解釋人的心理過程。計算機科學為現代認知心理學探索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過去無法“看到”的心理操作過程得以模擬和表達。認知心理學糾正了行為主義否認意識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錯誤傾向,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對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對心理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用計算機和程序軟件的操作和運行來模擬和解釋人的心理過程,確實是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個具有歷史性變革意義的進步。但是,這仍然是以機械論的觀點去研究人,把社會的人簡化為機器的人。因此,現代認知心理學對心理過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釋和真實反映人的實際心理活動規律。當然,要解決這一問題尚有許多困難。也許是目前的計算機技術水平尚未達到科學心理學所需要的程度,或許未來能制造出完全類似人類的機器人,心理學家也許就能從中破譯出人類所有心理活動的秘密和規律。但是,現象學家休伯特指出:沒有任何脫離肉體的機器能夠賽過人類的意識,因為它缺乏每一個人所特有的那種與世界緊密結合的共同發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現狀與問題

縱觀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與指導思想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和演化。從研究的對象來看,從意識到行為,又回到了意識,似乎轉了個大圈子。但是,通過這一循環過程,研究方法論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馮特的自我觀察報告和現代認知心理學有關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所確定的研究對象并沒有錯,但局限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沒有適當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內在心理過程,只能依賴被試的自我觀察這種原始的方法,顯然缺乏科學的依據,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一個學派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給心理科學留下的一大筆財富,即它的研究方法、儀器、測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學家還有不少人在使用著,行為主義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當今教科書里廣泛引用的內容。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心理過程,而有關人格結構和人格形成與發展的研究則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王國。從這個發展歷史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技術水平基礎之上的??v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確定的目標,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是“欲速則不達”。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發展研究的技術手段,若不能及時修正和調整心理學研究的目標、對象和范圍,甚至在指導思想上“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話,仍然會事與愿違。行為主義心理學就是前車之鑒。

時至今日,心理學的學派之爭已基本結束。心理學對感覺研究基本上已經有了較一致的結論;有關知覺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層次發展;而記憶和思維的研究則側重于對信息加工過程的探索;至于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發展看來困難更多一些,正在尋找更有效的測量和評價方法;情緒心理學在幾個不同的層面上進行著研究,從認知、生理、環境和社會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開人類情緒之謎。關于動機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爾的驅動遞減論、勒溫的場論、麥克米蘭的成就動機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和海德、凱利以及維納的歸因理論等主要流派所占領。但以馬斯洛為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則更加強調了對人性、人的價值與人的潛能的研究,并力爭解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馬斯洛特別強調了整體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復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體觀為前提,通過實驗來理解各有關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他還特別重視對個體的研究,認為一般規律不能直接推論個體的特點,而由個體的研究卻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規律。一般規律只能幫助人們去理解個體,但解決個別的問題仍需要用個案法的整體分析手段[5]。

由此可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就目前來說仍尚未達到一致的認識,適用于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研究領域的各種方法論及其研究方法和技術共存于當今的心理學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個研究領域中,由不同方法論所指導的各種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時并存。首先應該說,這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心理學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在對待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問題上,就像對待任何科學一樣,不應該也不可能用單一的研究模式去人為地強制性地統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實在是一種最復雜的現象,它有著許多不同的水平、層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現象,研究決不能簡單地以某一種方法去處理。但也不應該用“隨心所欲”的態度去對待。如何形成一種更加有效地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論,是科學心理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科學心理學研究發展中新的方法論構建與整合

無論是否意識到,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總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論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心理學的研究同樣也不例外。心理學研究方法論決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選擇。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當技術還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時,對原有的目的就必須考慮加以重新選擇,尋找某些子目標以現階段可實行的手段先予以解決,然后再對總的目標進行系統的、整體的、辯證的研究、分析和歸納。鑒于心理學的歷史經驗,心理學家們已經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論。例如,朱智賢等人曾提出過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構想。在其有關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體系中,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2)心理學研究的一般科學方法論;(3)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6](P52-58)。研究心理現象,首先要對人的心理有一個基本的觀點,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所要解決的問題??茖W的哲學方法論并不能替代具體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體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擺脫一定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和制約。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過去的許多學派,雖然曾經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并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都由于他們在哲學方法論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為新的理論和方法論所取代。特別是在當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手段時,就更有必要對人們原來習以為常的傳統的指導思想進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論的錯誤,彌補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類似行為主義的錯誤。同時,也能使科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有了正確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還需要形成心理學的一般科學方法論。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科學發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備和達到的條件的制約。在經歷了科學研究的微觀階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學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向宏觀階段——整合研究邁進的趨勢。有關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貝塔朗菲的系統論、香農的信息論和維納的控制論,即所謂的“老三論”。而在此之后又出現了所謂的“新三論”: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論、哈肯的協同理論和托姆的突變理論。所有這些理論都為現代科學的一般方法論提供了有用的思想。雖然這些理論并非出自心理學,但對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和指導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學派系林立、眾說紛紜的狀況,就更需要用像系統論那樣的思想方法,來描述和解釋人的心理這個本身就具有客觀系統性的研究對象。正如哲學方法論不能代替科學的具體研究那樣,這些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并不能代替心理學的一般方法論指導。心理學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需要建構符合心理學科學發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體系。

最后是有關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與技術問題??梢哉f,心理學現在已經涉及人類活動的幾乎每一個領域,因此在具體研究的方法和技術上必定有相當大的差異和跨度。具體的方法是與具體的研究問題相聯系的。心理學在各個不同的領域中幾乎運用了所有各種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藥理的、臨床的、數學的方法;心理學本身又有實驗的、準實驗的、非實驗的、思維推論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長處,但又同時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復雜、多層次、多元化和動態的;同時又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我們不僅需要在某個局部問題上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微觀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體的、系統的和動態的思想理論與研究方法論,歸納和綜合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學說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種描述性的初級水平階段,而應該是可操作的、有預測力并有控制力的。這樣才能使心理學成為一間既有自己較完整、較一致的理論,包括研究方法論的體系,又具有更為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作用和效果的現代科學。

【參考文獻】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學的體系與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庫恩.必要的張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荊其誠.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篇4

關鍵詞:委婉語 英語新聞 隱喻 轉喻

認知語言學下的范疇化原型理論

認知語言學是研究建立在我們對世界的經驗以及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礎之上的人類語言的一門新學科。①我們對世界概念化的過程就是對世界進行范疇化的過程:“范疇指事物在認知中的分類。”認知語言學在認知心理學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原型的觀點?,F代原型理論的范疇觀的基本觀點總結如下:1.范疇是憑借屬性(attributes),而不是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所建立起來的“完形”概念,基本特征是事物固有的本質特征,屬性是與人和世界的互動模式緊密相關的。擁有最多典型特征的成員是典型成員(原型范疇),擁有較少典型特征的成員是非典型成員(邊緣成員)。2.對范疇的認識不僅靠分析成員的屬性,還靠對物體模糊的完形感知。3.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4.典型成員在認知上是凸顯的。“一個范疇的典型成員通常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事物,而那些我們不熟悉、在我們的心理圖式中十分模糊的事物就成為該范疇的非典型成員,典型成員具有認知上的顯著性(silence),它們最容易被儲存和提取,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它們也最接近人們的期待或預料,從典型成員到非典型成員,顯著度等級依次遞減?!雹?/p>

認知語言學下的范疇化理論的延伸:概念隱喻

傳統的對于隱喻的理解大多把其看成是一種修辭手段,是不同事物之間名字的遷移。概念隱喻是在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首次提出的。在認知語言學下,隱喻被認為是人類一種基本的認知手段,是范疇化理論的延伸,是不同范疇之間的投射,“概念隱喻是以一個概念去建構理解另一個概念,于是也以一個概念的詞語去談論、表述另一個概念”③,其中涉及兩個認知域(概念)之間的投射,即源域和目標域。源域是指我們用來構建其他概念的概念,它通常是個形象的、容易被人類理解和掌握的概念,而目標域是我們想要去構建的概念,它通常是個抽象的、不容易被人類理解和掌握的概念。

但是需要提出的是,在用源域理解目標域的過程中,目標域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各個方面都被凸顯,被凸顯的方面是和源域密切相關的。在凸顯的同時,目標域的其他方面被隱藏或弱化。這就是概念隱喻對目標域的突顯和隱藏功能。

英語新聞中的委婉語現象

委婉語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比如,我們現在通常不會稱一位女士為“胖”,而是用“豐滿”。在漢語中,最常見的委婉現象莫過于“死亡”這個詞語了。中國人用“去了”、“升天了”、“沒了”、“離開了”、“過世”等取代“死亡”這個大家都避諱的詞語。不僅在漢語中,英語中也常常見到委婉語的使用。我們還以“死亡”這個詞語為例。英語中表示死亡的單詞是“die”。但是在實際生活中,“die”卻很少出現,取而代之的是“pass away”(去了)、“leave us”(離開了)、“go to heaven”(去了天堂)等詞語。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不難看出,英語和漢語中使用的委婉語是同出一轍的。從而進一步說明,委婉語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是人類普遍存在的認知方式,因此,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委婉語現象會更具說服力。

由于具有委婉、禮貌、文雅、愜意的功能,委婉語廣泛地應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如政治、經濟、宗教等。這一點在英語新聞中尤為突出。正確地使用委婉語,能夠達到一定的政治效果,具有禮貌、掩飾、幽默、避諱等功能。④在英語新聞中,起到委婉效果的手段主要有隱喻、轉喻、外來詞和近義詞。下面,筆者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這些方法的認知理論。

英語新聞中隱喻的認知分析。英語新聞中經常用詞與詞組替換的方法,即“a即是b”以達到特殊的效果。在認知語言學中,這種詞詞替換就是概念隱喻。例如,

Chelsea Set to Fly the Clinton Nest(切西爾離開克林頓家庭,獨立生活)(Times,March 22,1998)⑤

在該新聞標題中,分別使用了兩處概念隱喻。首先,“nest”(鳥巢,巢穴)一詞用來代替“family”(家庭),即用“nest”(鳥巢,巢穴)的概念來建構家庭的概念。“nest”是源域,“family”是目標域。使用這一概念隱喻出于以下原因:源域通常是形象的、容易被人類理解和掌握的概念,而目標域通常是抽象的、不容易被人類理解和掌握的概念。用“nest”代替“family”,使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作者要表達的含義,符合新聞簡潔經濟的原則。同時,由于在概念隱喻中,目標域的一個方面會被凸顯,因而作者通過使用“nest”能夠凸顯他想要表達的含義。Lakoff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指出我們對事物的范疇化包含有多個維度(dimension):感知的(perceptual)、運動行為的(motor activity)、功能上的(functional)。在本例中,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family”這一范疇具有以下語義屬性:1.感知的:由家庭成員組成;2.運動行為的:工作,養家糊口;3.功能上的:養育子女、贍養老人等。相比之下,“nest”的語義屬性包括:1.感知的:由鳥類家庭成員組成;2.運動行為的:成鳥在外覓食,飼養雛鳥;3.功能上的:雛鳥覓食和休息的巢穴。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用“nest”來隱喻“family”,更加凸顯了“nest”是為雛鳥提供覓食和休息的場所,在雛鳥獨立前為其提供保護的場所的這一語義屬性。在凸顯的同時,“nest”和“family”兩者之間共同的屬性,即,由家庭成員構成的這一屬性被弱化。這一概念隱喻強調了兒女獨立前對家庭的依賴性,以及兒女離開家庭,獨立學習和生活的一面。

英語新聞中轉喻的認知分析。在過去,和隱喻一樣,轉喻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辭手段。但是在認知語言學視角下,轉喻是一種“接近”和“凸顯”,而不是簡單的詞語替代關系。如果說隱喻是不同認知域之間的投射,那么轉喻是相近或相關聯的不同認知域中,一個凸顯事物代替另外一個事物,如部分與整體、容器與其功能或內容之間的替代關系。

例如,在英語新聞中,常常用“blue collar”(藍領)和“white collar”(白領)來稱呼工人階級和上層領導階級。在美國的社會統治階層中,藍領是指從事體力勞動的,例如生產工人,從事藍領工人的人第一次低于白領。所以藍領按照社會學的概念理解就是從事體力工作。白領就是一般的辦公室成員,所謂的白領,多半都是在辦公室工作的。資本主義社會為了消除人民矛盾,就盡量用委婉的、美化的語言來模糊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區別。一個概念往往有許多屬性,而其中最突出的、最容易記憶和理解的屬性往往會被更多地注意到,即凸顯屬性。對“工人階級”這一概念來說,他們具有各個方面的認知屬性:1.主要從事體力勞動;2.工資待遇低;3.社會地位低;4.衣著簡單隨意等。但是為了美化這一現象,資本主義社會單單凸顯了體力勞動者在服裝上的特點,同時弱化了上述的其他認知屬性,使人們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區別僅僅限于服裝上,其他方面都是微不足道的。

英語新聞中外來詞的認知分析。在英語新聞中,經常出現用外來詞語來代替日常生活中一些使人感到尷尬的、難為情的詞語。比如,用perspire來代替sweat,用expectorate,defecate或feces來分別替代spit和shit。認知語言學中的范疇化理論可以用來解釋這一現象。這一理論認為,同一個范疇的成員分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典型成員通常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事物,具有認知上的顯著性,容易被儲存和提取。下面我們以perspire和sweat為例,從認知的角度來解析其委婉的效果。perspire和sweat屬于同一個范疇。sweat是典型成員,是大家最為熟悉的,它具有最多的該范疇的區別性語義屬性:1.主體身上潮濕;2.干過勞力活;3.散發惡臭。這些屬性是基于人類的經驗的,是人類在與自然、社會、世界的互動中感受到的多個維度的感知,即完形感知。作為典型成員,sweat具有認知上的凸顯性,它是人類所熟悉的,可以很容易地被提取和儲存。當聽話人聽到這個詞時,這些語義屬性,不論是客觀的、物理的,還是主觀的、感覺的,都能作為完形很快地被提取。因而,由于語言往往被與某些自然現象聯系起來,聽話人也能很容易地由sweat所指的語義范疇聯想到自然范疇。而作為說話人,他也非常清楚sweat代表的使人感到尷尬的語義屬性,因而他會盡量避免使用會使聽話人很容易聯想到自然范疇的禁忌語,而運用同一個范疇內的非典型成員。perspire是外來語言,是人們不太使用、不太熟悉的詞語,所以是非典型成員。人們不能對該詞進行該范疇的完形感知,不具有認知上的顯著性,不容易被提取和儲存。這樣,聽話人在聽到perspire這一委婉語后,不容易聯想到現實的自然范疇。

英語新聞中近義詞的認知分析。英語新聞中,成對的近義詞常常被用來達到委婉的效果。通過對原型理論的分析,我們就會很容易理解這種替代機制。compact car和small car屬于同一個語義范疇內的不同成員。在形容英語中“小”這個語義的時候,人們常常會使用“small”這個詞,small是該語義范疇內的典型成員,它具有最多的該范疇的區別性語義屬性:1.體積小;2.尺寸小;3.空間小;4.廉價、劣質等。作為典型成員,small具有認知上的凸顯性,他是人類所熟悉的,可以很容易地被提取和儲存。這些屬性是人類從長期的經驗中獲得的,是多個維度的感知。這些維度有物理的、客觀的,如體積小、尺寸小等,也包括有主觀的,例如便于攜帶等。同時,這些屬性也具有一定的貶義含義,例如空間小,廉價、劣質。作為說話人,從長期的經驗中也非常清楚small代表的使人感到尷尬的語義屬性,因而為了達到一定的委婉的目的,他會盡量避免凸顯這些貶義的含義,而通過委婉的方法掩蓋它們。在新聞中,small經常被其委婉語compact替代。

在英漢詞典中,compact的意思是“小而緊湊的”。和small相比,compact不具有最多的區別性語義屬性,屬于同一范疇內的非典型成員。compact的語義屬性也是多個維度的,包括:1.體積小;2.尺寸小;3便于攜帶;4緊湊、精巧、美觀等。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看出,Compact缺少了一些small的典型性語義屬性如廉價、劣質等一些貶義屬性,而同時又增加了其他的非典型性語義屬性,如便于攜帶,緊湊、精巧、美觀等,這些非典型性語義屬性恰恰掩蓋了small的空間小,廉價、劣質的貶義屬性,凸顯了其便于攜帶,緊湊、精巧、美觀等這些褒義含義。同時,由于compact不全部具有典型成員的典型性語義屬性,因此人們不能對該詞進行該范疇的完形感知,不具有認知上的顯著性,不容易被提取和儲存,這就使他和small相比,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人們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才能夠在大腦中通過語義屬性聯系到其代表的自然屬性。這樣,通過用compact car代替small car,緊湊、精巧、美觀等認知屬性被凸顯,而體積小、尺寸小等屬性被弱化,可以達到委婉的目的。

在政治英語新聞中,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比如,disadvantaged和disprivileged經常用來替代poor(貧窮的人)等,以達到委婉的效果。

結語

委婉語是英語新聞中常見的一種語言現象。認知語言學從人的認知出發,研究語言現象的普遍性。所以,從認知的角度去解釋英語新聞中的遣詞造句,能更好地解釋其理據和達到的委婉、禮貌的效果。

注 釋:

①文旭、江曉紅:《范疇化:語言中的認知》,《外語教學》,2001(4)。

②鄒智勇:《典型理論及其語言學意義》,《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6)。

③賈玉娟:《英漢概念隱喻的相似性和相悖性》,《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4(2)。

④郭亮、龔軼:《淺析新聞英語中委婉語的語用功能》,《現代農業科學》,2008(12)。

⑤張一寧:《英語新聞標題中隱喻的作用》,《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3)。

參考文獻:

1.Nuyts, John & Pederson,Eric,Language and Conceptu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a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陳原:《社會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篇5

【關鍵詞】詞匯教學;原型;范疇;認知

【Abstract】Vocabulary teaching is one important part of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prototype theories and experiential view, prominence view, and attentional view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ategorizations of word-sound prototype, word-form prototype, word-meaning prototype, and exception prototype.

【Key words】Vocabulary teaching; Prototype; Categorization; Cognition

0 引言

詞匯對語言學習是非常重要的。Craik & Lockhart(1972)提出的“加工水平說”(Depth of Processing),認為認知加工有兩個層次即形式加工和語義加工,前者為淺層加工,后者為深層加工。Craik & Tulving(1975)在深加工理論的基礎上又提出精加工(elaboration processing)理論,認為:僅僅語義編碼是不夠的,信息要進入長時記憶必須進行精加工。Laufer & Hulstijn (2001)提出了“投入量假設”(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的理論。然而多深的加工是深加工、多精的加工是精加工,多大的投入是大的投入,都沒有一個標準。20世紀60年代諾瓦克(J. D. Novak)基于先行組織者學習理論開發了以節點代表概念、連線表示概念間關系的概念圖,綜合圖式理論和概念網絡,Novak & Gowin首次提出了概念圖(馬武林等,2008)。其是對現代教育心理學家Ausubel理論的實現。Ausubel 認為,只有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聯系在一起, 即將新知識結合到認知結構中, 學習才是有意義的。換言之, 學習實際上是學習者在頭腦中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網絡的過程。(馬武林等,2008)然而,這個概念圖太過于紛繁復雜,不利于操作,且認知語言學的意象圖式理論對這個現象更有解釋力。但有解釋力且操作性很強的理論莫過于認知語言學的原型范疇理論及認知語言學的體驗觀(experiential view)、凸顯觀(prominence view)、注意觀(attentional view)。

1 原型與范疇

1.1 原型(prototype)

人們認識繽紛世界時需要對其進行識別(identifying)、分類(classifying),有的甚至要對其進行切分(carving-up)和在不同域中進行映射(mapping)及投射(projection)。一些界限明顯的事物比較好識別、分類,如人、動物、書、椅子等。但是,認識事物各部分,或者一個具有連續統性質的東西,如顏色或者抽象的事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對外在事物的認識是以某種具備典型性的事物為參照點的。這個典型性事物便是原型。然而,不同學者對原型有不同的解釋:一是指范疇內的典型代表。Rosch認為原型是與同一概念的成員有更多共同屬性的實例。(王寅,2007)也有學者認為原型是多種代表性實例的平均值。另外一種解釋是原型是范疇成員的概括性圖示的表征(schematic representation),Reed認為原型是范疇的平均屬性或幾種趨勢,是對范疇進行抽象的圖示表征。(同上)原型是一種心理表征,是一種認知參照點。原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也會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人們依據原型來構建自己的范疇。Taylor(1989)認為原型可被理解成范疇核心概念的圖示表征,并認為實例不是原型,僅是例示了原型。盡管學者對原型的解釋有差異,但是最本質的東西是無異的。相反,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差異性來應對詞匯教學中構建詞的原型的復雜性。

1.2 原型范疇理論

Ungerer & Schmid (1996)認為:范疇化(categorization)是人類對事體進行分類的心智過程(mental process of classification),是建構范疇的基礎。范疇是范疇化的產物和結果,范疇化又是概念和詞義形成以及語言運用的出發點。

原型范疇理論是建立在體驗主義哲學基礎上的,以原型為心理參照,其內部成員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的范疇理論。因此,其范疇的邊界是不確定的,其內部成員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具有開放性。與經典范疇理論相比,原型理論更強調了人的方面,因為人才是認識的主體。人不是被動的去接受,而是在互動的過程中認識世界。人通過感覺、知覺、表象、意象圖式逐步構建自己的范疇。因此,體驗性是原型理論一個不可被忽略的問題。

1.3 范疇的層級性

范疇是有層級性的,常分成上層范疇、基本層次范疇和下層范疇。上層范疇和下層范疇都屬于寄生范疇。人類是從基本層次范疇來認識事體、理解世界的,能快速、有效成功地組織和處理相關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原型(王寅,2007)。基本層次范疇具有以下特點:經驗感覺上的完形性、心理認識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級上的優先性、行為反應上的一致性、語言交際上的常用性、相關線索的有效性、知識和思維的組織性。原型屬于基本層次范疇,在心智處理中最容易、費時最短。

2 詞匯教學

認知語言學主要由體驗觀、凸顯觀、注意觀三種方法來表征。教師可以利用認知語言學的基本觀點,構建詞匯教學的詞的原型。詞是音、形、義的結合體。因此,詞匯教學可以從詞音原型范疇、詞形原型范疇、詞義原型范疇等方面進行。

2.1 詞音原型范疇

英語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詞、近音詞。在整個詞匯層面,所有的同音詞處在詞音原型范疇的中心,是該范疇的典型成員,而其他的近音詞根據其讀音相似程度依次排列在典型成員的周圍。對于個別單詞來說,其同音詞、近音詞也構成了一個詞音范疇。如sun的同音詞是son,son處在sun的詞音范疇的核心位置,而近音詞pun,nun,fun等處在靠近son的位置上,而sub,sum等則處在離該范疇稍遠的邊緣地帶,再往外擴展,該范疇詞音的特征會變得越來越模糊。因此,在詞音范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范疇中成員地位的不同,由里往外進行講授。詞音原型范疇的確立重點應該落在音節上,而音節的劃分根據元音,且押韻的單詞往往會容易被記住。因此,詞音原型應該建立在元音相同或相似的詞上。讀音相同的詞處于該范疇的中心,聲紐(onset)不同,韻核(nucleus)相同,韻尾(coda)相同的詞處在緊靠中心的位置。而聲紐相同,韻核相同,韻尾不同的詞則屬于詞音原型范疇的邊緣,研究者更偏向于從詞形的角度來考察。

2.2 詞形原型范疇

所謂詞形原型范疇是按照構成詞的元素及其排列次序的相似程度而形成的范疇。對于英語來說,構成詞的字母及其排列順序的相似程度決定了詞形原型范疇。構詞方法通常分為派生和合成。在詞形原型范疇中,最理想的原型是同音、同形異義詞。如bear有兩種意思,不屬于同一詞條,屬于同音、同形異義詞。同音、同形異義詞處在詞形原型范疇的中心。通過派生產生的詞可以是詞根相同,也可以是詞綴相同。通過合成方式產生的詞是其中一個成分相同,其他相異。詞形范疇成員根據其相似程度依次排列在原型詞匯的周圍。如claim,proclaim,acclaim,declaim,exclaim,disclaim,reclaim等以-claim結尾的詞非常多。再如:retrospect中的-pect是“看”的意思,有相同詞根的詞有:respect,expect,spectate,introspect,inspect等。還有一些詞,僅僅是拼寫上的相似,如stalagmite,stalactite。再有一些詞,在音和形上都很相似,如:complement,compliment;stationery,stationary;accessory,accessary;vacation,vocation。

音與形是意義的外殼。除了詞音、詞形原型范疇外,詞匯教學還可以從詞義原型范疇的角度來進行。

2.3 詞義原型范疇

意義關系有上下義關系、近義關系、反義關系。范疇通常分成上層范疇、基本層次范疇和下層范疇。上下義關系關系對應存在上下義范疇。如flower有許多下義詞:lilac,narcissus,daffodil,orchid,daisy,carnation,lily等;disease下義詞有:leprosy,schizophrenia,leukemia,eczema,gonorrhea,diabetes,asthma等。上下義范疇以說話者生活中最經常出現的事物或意義為原型。近義詞范疇以同義詞或意義最接近的詞構成原型。如“著名的”這個語義的近義范疇成員包括famous,distinguished,eminent,famed,well-known,celebrated,renowned,noted,notorious等,其原型是當地說話人脫口而出的那個詞。同樣地,反義關系也可以構成反義范疇。在特殊情況下,上下義范疇會包含近義范疇,近義范疇與反義范疇會形成對稱映射。因此,在某種場合下,詞匯教學可以以原型為中心在詞義原型范疇中的上下義范疇、近義范疇以及反義范疇中同時延伸。

在詞音、詞形及詞義原型范疇中,單個詞由于在詞音、詞形或詞義上與其相似的單詞數量特別少,或者是難以確定其原型,不至于構成一個范疇,可以依據原型理論中認為“原型可被理解成范疇核心概念的圖示表征,并認為實例不是原型”,將其置于詞音原型范疇、詞形原型范疇及詞義原型范疇這些大的抽象范疇中。也就是說,單個的詞與其相似的詞一起構成了詞音、詞形或者詞義原型范疇中的類典型成員或者邊緣成員。

2.4 特例原型范疇

設置特例范疇,是因為在詞匯教學中有很多情況不能被納入到詞音原型、詞形原型及詞義原型范疇中操作。在詞匯教學中,有些詞音、詞形或詞義之間存在某些“聯系”。這些聯系是教師或學習者尋找出的輔助教學或學習的“聯系”。教師可以運用認知語言學中的體驗觀、凸顯觀及注意觀的理論引導學生。如:blush與flush都有“臉紅”的意思,但在用法上有細微的差別。blush多指因害羞、激動、困窘而臉紅,而flush則多指因興奮、氣憤、發燒、飲酒而臉紅。教師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詞音與詞義的“聯系”上,讓這種特征凸顯出來:“flush”中[ f ] 與意義中的“發燒”中的“發”聲母有“聯系”,甚至教師可以通過激發學生頭腦中的意象圖式來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系”。又如:ethics與ethnics,一個是“道德”的意思,一個是“民族”的意思,詞形相似,容易混淆。但如果把“民族”中“民”的韻母中的“n”與ethnics“n”聯系起來,就可以把它們區分開來。再如:immigrate與emigrate都有“移民”的意思,如果能把“immigrate”中的“i”與“in”中的“i”及“emigrate”中“e”與“exit”中“e”的“聯系”凸顯出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詞匯教學中,教師甚至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詞源。總之,特例范疇是一個除了詞音、詞形及詞義范疇外的包羅萬象的范疇。這個范疇存在詞音、詞形與詞義的相互映射與重疊的現象。

3 結語

詞是音、形、義的結合體。詞匯教學可以從詞音、詞形及詞義原型范疇的角度進行。各個范疇都有一個對于單個詞的范疇和統于詞音、詞形、詞義原型范疇的大的抽象范疇。各范疇的類典型成員因不同的說話者和地域而異,但從認知和教學角度,詞匯教學可以從原型到邊緣成員的順序進行。各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甚至各范疇有重疊的可能性。由于各原型范疇之間某些詞與詞之間詞音、詞形、詞義互相映射,且有些詞匯不太容易劃入詞音、詞形、詞義原型范疇中的任何一個,特例原型范疇應運而生。詞匯教學中,教師應秉持認知的體驗觀、凸顯觀、注意觀來統領各原型范疇的教學。

【參考文獻】

[1]Craik, F. I. M. & R. S. Lockhart.Depth of Processing: 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 [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72(11):671-684.

[2]Craik, F. I. M. & E. Tulving. Depth of Processing and the Retention of Words in Episodic Memory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 1975(104):268-294.

[3]Laufer, B. & J. H. Hulstijn.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22(1):1-26.

[4]Talyor, J.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 OUP.1989.

[5]Ungerer, F. & 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Addison Wesley : Longman,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