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早產兒的護理要點范文
時間:2023-12-06 17:53: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早產兒的護理要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所謂的早產兒是指胎齡小于37 w的新生兒,他們的體重一般都在2.5kg以下。當前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早產兒或者是嬰兒出生體重非常低。根據其相關的資料可知,早產兒在所有新生兒死亡中所占的比例已經高達44.6%~68%,而早期的新生兒其新生死亡高達65%~84%。因此,出生的日齡越小、出生的體重越低的新生兒,死亡率越高。筆者依據多年的臨床與帶教經驗,現將早產兒的護理要點報道如下。
1 保暖
對于早產兒而言,他們的體溫調節中樞尚處于發育不成熟階段,棕色脂肪很少,而產熱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其體表面積相對來說比較大,皮下的脂肪比較薄,因此更容易出現低體溫與寒冷損傷綜合征。所以,保暖是早產兒最關鍵的護理措施。
1.1環境 早產兒的病室中應該裝有空調,能夠保持恒溫恒濕。早產兒的病室中其溫度維持在24~26℃,相對濕度維持在55%~65%。
1.2暖箱 如果早產兒的體重小于2000g,就應該盡早的將早產兒放在已經預熱好的暖箱中進行保暖。而暖箱的溫度則是依據其早產兒的體重與出生的日齡來確定。早產兒的體溫需要每隔1 h進行1次測量,依據早產兒體溫來調節暖箱的溫度[1]。如果體溫基本正常之后,可以每隔4 h再測量1次體溫。根據其相關的研究表明,原來的暖箱設備作為基礎,添加一些鳥巢狀的毛巾圈與浴巾罩,將其模擬成類似子宮的環境,可以更好的降低早產兒對能量的消耗。有利于其體重的增長,降低其傷殘率。
1.3其他 對于體重低于2kg的早產兒,可以給其佩戴頭帽、襁褓保暖。如果在暴露的條件下操作時,應該選在紅外輻射的床上進行。接觸早產兒的一切東西,包括工作人員的手、聽診器都需要保持溫暖。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要注重對患兒實行人性化的關懷。在護理過程中為患兒創造一個溫暖的居家環境,使其得到關愛。
2 維持其有效的呼吸
早產兒的呼吸中樞一般發育不成熟,主要表現在呼吸不規則,經常會出現呼吸暫停的現象。如果早產兒的胎齡低于35 w,其肺部會缺乏表面的活性物質,容易引起新生兒出現肺的透明膜病,早產兒的胎齡越小,其發病的概率就越大。對于早產兒而言,窒息與肺透明膜病是導致早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
2.1 早產兒要求其為頭高腳低的仰臥,通過重力的作用減少胃中出現返流與溢奶現象的發生。早產兒的頭偏向一側,能夠避免誤吸嘔吐物而造成的窒息。
2.2保持早產兒呼吸暢通 早產兒需要專人進行看護,護士應該經常檢查其口鼻腔是否保持通暢,要及時的將口鼻腔中的分泌物清除干凈,并及時的吸痰。若有鼻痂,可以使用1滴溫水將其潤濕,待其軟化后使用干凈的棉簽弄出來[2]。
2.3吸氧 如果早產兒有缺氧的表現,需要給予及時的吸氧。通常情況下,吸氧的方式有鼻導管、氣管插管以及面罩等等,吸入的氧氣應該對其進行加溫與濕化。一旦缺氧的癥狀有了改觀,應該立即停止使用,注意防止出現氧中毒。
3 預防感染
基于早產兒的非特異性與特異性的免疫功能都比較差,主要表現在其皮膚非常的嬌嫩,屏障功能低,體液細胞的免疫功能不夠完善,容易出現各種感染,嚴重的感染也常常是導致早產兒死亡的因素之一。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要注重對早產兒媽媽實行人性化的關懷,幫助早產兒媽媽消除恐懼和焦慮的情緒。用人性化的服務態度開展護理工作。
3.1環境 早產兒的病室應該嚴格的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工作人員應該相對固定。一旦出現了呼吸道的感染,就應該及時的將其調離早產兒室。早產兒室中的醫療器械要做定期的更換與消毒,避免出現交叉感染。
3.2無菌操作 工作人員一定要強化其無菌操作的概念,進入早產兒室都要及時的佩戴帽子與口罩,穿上隔離衣,進去之前要洗手,接觸早產兒要用快速消毒液擦拭手部。
3.3皮膚黏膜護理 接觸早產兒的皮膚,動作要輕柔。在情況良好時,可以每天沐浴一次,保證皮膚的清潔。需要注意的是在護理的時候千萬不能污染到早產兒的臍帶。
4 科學合理的喂養
因為早產兒的消化酶不夠足量,胃酸的分泌比較少。因此很容易造成其消化吸收的功能比較差。因此他們所需要的營養要遠比足月兒要多,這就使得早產兒的喂養容易出現問題。
4.1喂養方法 當前還沒有比早產的母乳喂養更合適的營養品,所以新生兒的營養學一直在強調要進行母乳喂養。如果不能滿足母乳喂養的則以早產兒的培養喂養比較好[3]。
4.2喂養原則 對于體重低于2kg或者是吸吮能力比較差的早產兒,不能采用鼻飼喂養。體重越輕的喂養的次數要多一些。當早產兒的體重高于2kg時,生長狀況良好的,可以先喂養溫水,然后再過渡到其母乳喂養。一段之間之后,如果消化功能基本成熟,可以依照足月的嬰兒進行喂養。
5 結論
對于早產兒護理,還需要做好輸液管理、發展性的照顧以及加強對早產兒病情的及時觀察。適當的增加早產兒的睡眠時間,增強抵抗力,加快早產兒體重的增長,這樣才能夠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
參考文獻:
[1]王曉云.早產兒發育支持性護理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11:1-2.
篇2
早產兒概述
早產兒又稱未成熟兒,是指胎齡小于37周大于28周的新生兒。多數早產兒體重小于2500g,而體重小于1500g的稱為極低出生體重兒,體重小于1000g的則稱為超低出生體重兒。早產兒不僅僅是出生時間提前這么簡單,根據胎兒在母體內的生長發育規律,不同時期的早產兒會表現出不同的形態乃至生理功能的不成熟,直接結果就是導致其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差,患病率及死亡率都較普通新生兒為高。
早產的原因
常見的造成早產的原因及高危因素有:母親年齡過小(小于20歲);子宮先天畸形、宮頸機能不全;多胎、胎兒畸形、羊水過多導致子宮張力過大;胎膜早破、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生殖道炎癥如細菌性陰道病、衣原體等;妊娠期急性感染如急性闌尾炎、胃腸炎、腎盂腎炎等;孕婦原有心臟病、腎病、糖尿病、甲亢等合并癥,或者罹患妊娠期并發癥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膽汁淤積癥等;孕婦曾有晚期流產(妊娠12-28周)、早產及產傷等病史;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過度勞累等。
早產兒的特征
早產兒與普通新生兒有相當多的不同之處,除了身體外觀方面(膚色胎毛、乳暈乳腺、足底皺褶等),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 體溫調節困難且不穩定,易產生低體溫或發熱。
2 抵抗力弱,即使輕微的感染也可導致敗血癥等嚴重后果。
3 呼吸快而淺,并且常有不規則間歇呼吸或呼吸暫停,
4 吸吮及吞咽能力均弱,賁門括約肌松弛,易致嗆咳,吐瀉及腹脹。
5 對膽紅素的結合和排泄不好,其生理性黃疸維持的時間較足月兒為長,而且較重。
6 肝臟合成凝血因子功能不全,容易出血。
7 臺成蛋白質的功能不好,可因血漿蛋白低下而形成水腫,
8 內環境調節能力較差,容易產生水及酸堿平衡紊亂。
9 中樞未成熟,哭聲微弱,活動少,肌張力低下,神經反射也不明顯,咳嗽、吮吸,吞咽等反射均差。
早產兒護理的要點
早產兒成熟度越差,因此其并發疾病的發生率也就越高,常見的疾病有: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視網膜病變,膽紅素腦病、貧血、佝僂病、硬腫癥等,因此早產兒在護理方面更加需要花心思。
首先,皮膚要勤清潔。很多家長都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早產兒體質弱,怕感冒,就給他減少洗澡次數,其實早產兒的皮膚薄,更容易受細菌感染,清潔顯得更為重要。清洗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其褶皺部位,屁股每次換完尿布后要及時用清水清洗并擦干。口腔要用涼開水清理,防口腔霉菌感染。
早產兒在喂奶的時候要控制好頻率和奶的沖調比例。由于早產兒一般要進ICU,脫離母親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出院后基本上都是人工喂養或者混合喂養,在住院期間一般由醫院為早產兒配置奶粉。用奶瓶喂奶時,孔眼不宜過大,否則乳汁流得太快,易引起嗆咳,甚至發生窒息。但孔眼也不宜太小,以免吸奶費力,引起疲勞。吸吮和吞咽能力差的早產兒,可使用套有橡膠管的滴管喂奶。喂完奶后,可讓嬰兒側臥,這樣即便是吐奶也不容易嗆咳,能避免嘔吐物吸入氣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篇3
【摘要】探討新生兒尿潴留的臨床特點,護理觀察要點及最佳護理方案。方法:通過我科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住院患兒中27例尿潴留患兒的臨床特點,試驗室資料,護理動態進行總結分析,總結出新生兒尿潴留的特點和針對性的護理方法。結果:得出新生兒時期有使用過鎮靜劑的患兒發生尿潴留的幾率較高,早產兒的發生率比足月兒的發生率高,且早產兒發生尿潴留的時間比足月兒時間長。結論:本文通過對過去一年中住院新生兒中發生尿潴留癥狀的27例患兒的各項臨床資料及護理動態進行統計/分析,得出新生兒尿儲留臨床特點及護理要點:臨床表現不明顯,不容易被發現,可以不伴腹痛等表現(患兒通常安靜)換尿片時發現無尿是唯一確診的方法,可以通過腹部按壓,腹部熱敷,會陰沖洗,少量回流灌腸或開賽露納肛來刺激膀胱收縮,引起排尿,無效者可以通過導尿來解除尿儲留,并記錄儲留量。為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減輕患兒的痛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新生兒;尿潴留;原因;護理措施
1 臨床資料
本組27例新生兒尿儲留的患兒為2008年年6月~2010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兒,男17例、女10例,出生1天至7天的9例,7-14天的11例,大于14天的7例,足月兒8例,早產兒18例,過期產兒1例,順產21例,剖宮產6例,產鉗助產1例。本組病例中入院診斷為:早產兒18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吸入性肺炎的共6例,新生兒重癥肺炎、病理性黃疸的1例:新生兒腹瀉病的1例。其中13例在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輔與魯米那鎮靜劑的使用,9例有窒息史,2例因原發病太重,最終死亡,1例最終確診為尿道畸形轉新生兒外科,1例早產體重1100克且伴有先天性心臟病,家長自動放棄治療自動出院,住院期間發生尿潴留至解除尿潴留的平均時間為0.5-3天,無一例發生尿路感染。現將對1年來臨床資料齊全的27例新生兒尿儲留患兒的觀察及護理要點作回顧性的介紹。
2 方法
我科對住院期間的新生兒進行常規磅體重和記錄24小時出入量作為常規護理工作,為疾病的變化提供診斷和治療的依據。對于6小時無尿的患兒實行出入量小結。尤其對危重患兒早產兒,腹瀉患兒的病情變化提供診斷及治療的依據,對于腹瀉患兒補液時提供補鉀的依據。
3 結果
新生兒時期患兒對排尿的恐懼尚不存在。排除先天性泌尿道畸形外,對于新生兒尿儲潴留都采取腹部按壓、開塞露納剛肛、會沖洗或少量溫熱生理鹽水回流灌腸等方法處理。結果效果滿意,26例患兒無一例使用導尿管進行導尿,大大減少了患兒泌尿道感染的機會。另隨機抽取2009以前的29例新生兒尿儲留的患兒作對照組,兩組在性別、年齡疾病或尿潴留發生的原因上基本相似,經統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性。對照組29例患兒發生尿儲留時使用傳統的腹部按壓或直接導尿法進行處理,對照組29人中有9人使用了導尿術,平均尿潴留發生時間為1-5.5天,觀察組排除一例泌尿道畸形外無一例無效使用導尿術。經X2檢驗,X2=5.67,P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效果比較
組數例數有效例數使用導尿術例數使用導尿術所占百分比 有效率(%)
觀察組 26 26 00100
對照組 29 20 9 31 100
4 發生原因
新生兒時期患兒對排尿的恐懼尚不存在,引起新生兒尿潴留的原因只能是因某種原因導致新生兒的膀胱收縮功能受到抑制,或先天性的泌尿系統畸形。對于先天性泌尿系統畸形只能通過外科治療。通過以上病例資料分析,發生尿潴留有48%使用過鎮靜劑;有66%患兒為早產兒,一例為嚴重腹瀉,新生兒尿潴留的主要原因可能與新生兒時期使用鎮靜劑和早產有關,(對于此結論尚無確切的數據支持)。
5 護理措施
5.1 一般護理:做好基礎護理,為早產兒做好保暖工作,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變化,對有鎮靜劑使用使的患兒嚴格記錄24小時出入量和磅體重,如果有出入量不平衡患兒每小時尿量少于1-2毫升,或者患兒出現腹脹現象,體重增加異常。立即通知醫生,查找原因,檢查患兒腹部有無包塊,檢查時沿患兒恥骨聯合上沿由輕至重逐漸往里往下探查。如果探查到有包塊,判斷為尿渚留。需要立即采取排尿措施,解除患兒的痛苦。
5.2 特異性護理措施:恢復患兒的膀胱功能一直是臨床康復的首要任務[1],對于新生兒患者,患兒的抵抗力低下,如果對發生尿潴留的患兒實行反復導尿,容易導致患兒尿路感染,加重患兒的痛苦同時也增加了患兒家庭的經濟負擔。采用新生兒尿潴留的特異性護理方法,可以訓練患兒的膀胱功能恢復,減少尿路感染的機率,同時也能有效解除患兒的尿潴留。
對新生兒誘導排尿,不是減輕患兒的心理負擔,而是通過對患兒膀胱的刺激,使患兒的膀胱收縮,負壓增高從而排出尿液,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腹部熱敷,無效或效果不明顯時采用腹部按壓,使尿液排出。或采用會陰沖洗,開塞露納肛或溫熱生理鹽水回流灌腸等方法刺激排尿,這幾種方法可以同時或交替使用。采用開塞露納肛或回流灌腸是刺激排便,是利用甘油的高滲作用刺激腸壁引起腸蠕動及正常人直腸對壓力刺激相當敏感,當壓力達到一定閾值時,即引起便意。開塞露刺激排大便,誘導排尿時利用人體大小便都是人體反射過程、其反射都有神經參與/反射初級中樞都在脊髓的腰骶段,因此排大便一定伴有排尿。[2]
6 討論
表1可見,觀察組與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
參考文獻
[1] 張亞楠.留置導尿術與尿路感染的護理體會,2010,6
篇4
[摘要]目的:探討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護理體會。方法:2007年1月~2008年9月收治新生兒黃疸患兒69例,在對原發病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藍光照射治療。并對其間的護理要點進行探討。結果:本組新生兒黃疸經藍光照射治療69例,其中,黃疸消退時間最短為10h,最長5d。結論:做好治療期間的護理工作有利于患兒的康復。
[關鍵詞]藍光;新生兒黃疸;護理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病,不及時治療可引起核黃疸后遺癥[1]。采用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效果好,無不良后遺癥,是當今常用的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方法。我院兒科2007年1月~2008年9月收治新生兒黃疸患兒69例,在對原發病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藍光照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69例中,男35例,女34例;其中,足月兒48例,早產兒21例。發生黃疸時間最短5h,最長21d。治療時間為3~7d,均治愈出院。
1.2治療方法
1.2.1常規治療保暖,抗感染,供給營養,糾正低氧、缺鈣、失水、酸中毒,使用酶誘導劑(魯米那5~8mg/kg靜推,1次/d),靜脈滴注茵梔黃注射液等。
1.2.2藍光照射治療采用常規治療效果不佳或黃疸繼續加重者,經皮測黃疸儀測定膽紅素≥12mg/dl,血清總膽紅素達171.0~239.4μmol/L(10~14mg/dl)[2],未成熟兒光療指征放寬,達171μmol/L(10mg/dl)者;出生后確定為ABO溶血癥者,一旦出現黃疸,即可采取藍光治療。
2護理
2.1光療前的器械準備
藍光箱(寧波戴維),藍光燈管6支,從上邊單面照射,燈管與新生兒體表距離40~50cm。使用前檢查燈管是否全亮,不亮或超時的要及時更換。用95%酒精擦拭燈管,去除灰塵,以免影響光線的穿透力。用0.2%的消佳凈溶液擦有機玻璃床及四周玻璃,然后再用清水擦洗兩次,將光療箱溫度預熱到30~32℃(早產兒根據胎齡而定),相對濕度55%~65%。有機玻璃床上墊海綿墊,其上鋪一層質地柔軟吸水性好的尿布,使患兒舒適。
2.2光療前的患兒準備
首先同患兒家屬進行交流,介紹藍光照射的目的、注意事項及黃疸的危害性,消除家長顧慮。給患兒洗澡、稱體重,進行臍部護理,剪指甲,用紙尿褲遮擋會陰,充分暴露患兒的照射體表面積,并用黑布制作的眼罩遮擋眼部,妥善固定。
2.3光療期間的護理
2.3.1一般護理將患兒裸放入藍光床中間,頭偏向一側,防止溢乳嗆咳吸入窒息。每2小時翻身1次,每4小時做1次記錄,有變化隨時記錄,12h后間斷1~2h再照射。觀察患兒反應,有無四肢顫抖、驚厥、異常哭鬧、嘔吐并觀察大、小便顏色,有無腹脹、皮膚彈性、有無皮疹,黃疸有無減輕、是否出現青銅色(當血清結合膽紅素>68μmol/L(4mg/dl)并且血谷丙轉氨酶和堿性磷酸酶增高時,光療可使皮膚呈青銅色,即青銅癥[3]),早產兒要注意觀察其有無呼吸暫停及硬腫癥等。如有上述反應及時通知醫生,并作記錄。及時清除嘔吐物及大、小便等污染物。每天溫水浴1次,用氯霉素眼藥水滴眼。
2.3.2喂養最好采用母乳喂養,沒有母乳或暫不能用母乳喂養的患兒,可以使用配方奶(早產兒用早產配方奶)。足月兒每3小時喂奶1次,早產兒每2小時喂奶1次,對厭食、吮吸無力、嘔吐的新生兒要做到耐心、細致喂養,必要時留置胃管喂養。
2.3.3補充水和鈣劑[3]光療會增加新生兒不顯性失水,加之新生兒哭鬧、出汗、嘔吐、腹瀉等使水分丟失更加嚴重。對光療患兒均要采用靜脈補液,防止水、電解質的紊亂,補液量根據進食量、有無嘔吐、腹瀉及失水情況而定,適當補充鈣劑,避免發生低鈣驚厥。
2.3.4體溫觀察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容易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因此,要隨時觀察患兒的體溫和箱溫的變化,以保持適宜的溫度。成熟兒的箱溫一般維持在30~32℃,早產兒的箱溫以32~34℃為宜。對于體溫在38℃以上者給予物理降溫或暫停光療。
2.3.5疾病觀察因為核黃疸臨床表現不典型,需反復評估患兒的呼吸、吸吮反應、囟門的緊張度、肌張力等,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2.4光療后的護理
①根據經皮測黃疸儀測膽紅素<8mg/dl和肉眼觀察皮膚黃疸減輕或完全消退的可出藍光箱。解除眼罩,檢查眼睛有無感染,洗澡并檢查皮膚有無破損,穿衣。早產兒或硬腫癥的患兒需入保暖箱。②觀察光療后皮膚黃疸有無反跳現象。本組病例69例中,有30例患兒光療后3~8h又出現皮膚輕度黃疸(多見于早產兒),1例是新生兒肺炎使黃疸再出現。如出現反跳現象可再進行藍光照射,直至黃疸消退。③光療結束后做好藍光箱的消毒工作,記錄燈管工作累計時間。
3結果
藍光治療的目的是使血液中間接膽紅素氧化分解為無毒的水溶性衍生物,從汗、糞便及尿中排出,防止發生膽紅素腦病。國內外把藍光治療作為快速、有效的降低血清游離間接膽紅素的方法之一,被臨床廣泛應用。治療中,精心的護理和細致的觀察能提高療效和減少副作用。本組新生兒黃疸經藍光照射治療69例,其中,黃疸消退時間最短為10h,最長5d。治療中出現煩躁30例,嘔吐20例(嘔吐物為所進奶汁),發熱10例,皮疹5例,無一例發生青銅癥。光療后3~8h又出現皮膚輕度黃疸30例,停照后繼續一般治療,1~2d后逐漸消退。
4討論
在光療中要注意補充水及鈣劑,防止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低鈣抽搐。注意喂養,側臥位或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吸入引起窒息。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注意眼睛的護理,防止眼罩脫落。用氯霉素眼藥水滴眼,預防結膜炎。注意溫箱溫度,防止過高或過低,因箱溫過高會引起新生兒體溫發熱導致水分過多丟失而產生脫水,過低則使新生兒消耗過多熱量,易受涼而感染或發生硬腫癥。防止患兒煩躁哭鬧,過度哭鬧會引起嘔吐、悶熱綜合征、過度換氣、皮膚擦傷等。及時更換尿布,保持皮膚清潔并充分暴露使身體廣泛照射,禁忌在皮膚上涂油類或粉類,否則將降低光療效果,同時油類也會增加光熱的吸收,使皮膚產生灼紅[4]。治療中出現皮膚皮疹,停止光療后會自行消退[4]。治療和護理操作應盡量在箱內完成,并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
[參考文獻]
[1]王玉玲.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102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3):58.
[2]陳百合.最新兒科護理學[M].7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89-93.
篇5
新生兒度過第一個冬天,年輕父母首先要考慮讓寶寶住在采光條件好、陽光充足、朝向較好的房間,室內溫床宜保持在攝氏20℃左右,這樣,寶寶換尿布就不太容易著涼。如果室溫太低的話,可考慮開空調調節溫度。
2.聽說新生兒是很怕冷的,要不要給新生兒穿得多一點?蓋得厚一點?包得緊一點?
由于新生兒產熱脂肪的分布與成人不同,體溫調節功能還較差,因此,一般新生兒的體溫是隨外環境的溫度升高而升高,隨外環境的溫度降低而降低。因此,適宜的環境溫度,對新生的寶寶來說最重要。如果天氣特別寒冷的話,室溫太低,新生兒易得硬腫癥;如果室溫適宜,但寶寶穿著或蓋得太熱的話,易得脫水熱,這兩種情況都十分危險。
那么,年輕父母怎樣才能知道寶寶是冷還是熱呢?告訴你一個小竅門:只要用手測試一下寶寶的鼻尖。如果寶寶的鼻尖不冷,那就證明寶寶不會感覺太冷,這樣的溫度還合適。
新生嬰兒應穿著適當、蓋得適當,不要用“蠟燭包”禁錮寶寶的手腳,要讓寶寶在適宜的溫度中活動自如。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在冬季,一定要給寶寶提供足夠的熱卡,也就是說讓寶寶吃飽喝足因乳或配方奶,這樣就能保證有足夠的熱卡供應。
3.新生兒穿多少衣服才合適?
我們不主張給寶寶穿太多的衣服,如果室溫維持在攝氏25℃的話,寶寶只需穿兩套衣服就夠了,一套內衣褲再加上外套;如果室溫低于攝氏25℃的話,外套可穿厚一點。
建議年輕父母不要給寶寶穿棉花做的、腰部系松緊帶的棉衣、棉褲,因為新生兒很容易出汗,反而容易感冒;如果棉衣太小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壓迫新生兒的胸部,影響寶寶的呼吸和運動。有的年輕父母還讓寶寶穿著棉襖睡覺,這會造成寶寶睡眠姿勢不良。另外,最好也不要給寶寶穿毛衣、毛褲,一方面穿著很不方便,另一方面羊毛、腈倫等纖維容易引起寶寶皮膚過敏。
寶寶的穿著,以不出汗為宜。保持一定的室溫,盡量讓寶寶少穿衣服,活動自如。如果開空調室內空氣太干燥的話,可考慮添加超聲霧化加溫器,或在廚房里長時間燒一壺水,以增加空氣中濕度。
4.如何預防新生兒硬腫癥?
新生兒硬腫癥,又稱新生兒寒冷綜合癥,一般多見于早產兒和低體重兒。在特別寒冷的地區,如果保暖設施不夠完備的話,有感染的或患病的寶寶易得新生兒硬腫癥。因此,新生兒一定要注意保暖。在北方地區,剛出生的寶寶可在媽媽的懷抱里取暖。
5.要不要每天給寶寶洗澡,洗澡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給新生兒洗澡,室溫最好在攝氏25℃以上,水溫宜在攝氏40℃左右。
如果沒有空調設備而達還不到這個溫度的話,可放置一個浴罩,先在浴盆里灌熱水,不要放冷水,待水溫自然下降,浴罩里則彌漫著足夠的蒸氣之后,再給寶寶洗澡。
有條件的話,最好每天給寶寶洗澡;如果沒有條件的話,兩天洗一次也沒有關系。請注意:如果是早產兒或低體重兒的話,最好不要每天給寶寶洗澡。
6.在冬季,新生兒最容易得哪些冬季疾病?如何預防?
新生兒都擁有天然的免疫力,能抵抗不少冬季疾病。一般情況下,新生兒最容易患的是感冒,因此年輕父母預防感冒要從自己做起,以免將病毒傳給寶寶。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室內每天通風兩次,通風時空氣要對流,以20分鐘為宜,但要注意不要把寶寶放在通風口。
此外,注意不要讓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親支接觸、探望寶寶,必要時,可用醋在室內熏蒸,進行空氣消毒。
7.可不可以讓新生兒接觸冷空氣和曬太陽?
我國許多地區至今仍保持著這樣的舊俗:新生兒不能出門。其實在許多國家,寶寶出生后兩三天父母就帶著他出門和曬太陽了。因此,在天氣暖和的時候,年輕父母也可帶未滿月的寶寶到戶外活動活動,如散步等,接觸一下冷空氣和曬曬太陽會使寶寶長得更結實。
8.如何護理低體重兒或早產兒?
護理要點是:A.保持適宜的室溫。室溫對低體重兒或早產兒尤為重要,年輕父母可根據寶寶的體重來調節溫度。一般來說,如果寶寶的體重在2-2.5公斤之間,室溫最好維持在攝氏20℃以上。如何沒有空調設備的話,在北方,土坑是很好的保暖設施。其他的地區寶寶則可用熱水袋取暖,但熱水袋只能使局部保暖,要多放幾個在寶寶的身體周圍,熱水袋一定要用布包裹起來,不要緊貼寶寶的皮膚,水溫在攝氏50度左右,防止燙傷。
篇6
關鍵詞:新生兒;新生兒肺透明膜病;診斷治療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在導致新生兒死亡的疾病中占較高的比例,根據數據顯示占死亡來源的 30%,特別是在早產兒死亡上占總數的的 50%~70%。且發現胎齡越小,發病率就越高,胎齡大于28周小于30周的胎兒HMD的發生率在70%以上,在30周到31周發病率為45%到55%之間,33周到35周之間幾率在10%至15%之間,大于36周的患病幾率僅僅1%到5%。[1]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別稱即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特征為:在出生后不久(出生后的6~12小時內),出現青紫、進行性呼吸困難、吸氣性三凹征、呼氣性和呼吸衰竭。這種新生兒的呼吸系統疾病多見于早產兒。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導致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質( pulmonary surfactant,PS) 數量上減少,從而使新生兒在出生后不久,肺泡不能迅速且有效的擴張,最終出現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特點:發病時間早、胸片存在廣泛性充氣不足、癥狀漸加重的變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2009年一月開始,至2013年六月止,于醫院按照參照標準共收錄HMD患兒100例(男64例,女36例)。男女性別的差異統計學意義(P
1.2 診斷標準
HMD診斷標準以《實用新生兒學》(第三版)[2]為主要參照標準,并進行實驗室及X光胸片檢查。
1.3方法
所有的患兒在入院后,經診斷檢查記錄在不同組內,均先進行一般的治療,治療一個小時之后,癥狀若無改善或病情加重者視情況改用其他治療方法。注意護理。
1.3.1一般治療
要注意保暖。保證患兒體溫在36至37℃之間,設定暖箱的相對濕度50%之間;并用監護儀監測呼吸、體溫、心率等生命體征;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咽部粘液);注意營養和液體的入量,第1天5%或10%葡萄糖液65~75ml/(㎏·d),以后逐漸增加到120~150ml/(㎏·d),并補充電解質;病情好轉后改為經口或鼻飼管喂養,熱卡不足時輔以部分靜脈營養;糾正酸中毒,保持氣道通暢,必要時進行正壓通氣,糾正呼吸性酸中毒保證通氣的條件下,剩余堿(BE)負值>6時,需用堿性藥,BE負值
1.3.2氧療和輔助通氣
呼吸管理是治療HMD的重要方法之一,目的在于迅速改善患兒的通氣不足而導致的全身缺氧癥狀,維持患兒的生命體征穩定,在搶救成功率提高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隨著NICU的建立和治療水平的提高,機械通氣已成為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吸氧和機械呼吸,要點是使PaO2維持在6.7至9.3kPa(即50~70mmHg),TcSO290%~95%,PaO2過高可導致早產兒視網膜病而失明(吸入氧度(FiO2)大于0.6,時常超過24小時,對肺存在一定毒性,可導致慢性肺部的疾病)。
CAPA是常用呼吸機,還有常頻機械通氣,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或ECMO。
1.3.3 PS替代療法
作用:改善肺順應性,降低呼吸機參數。用法:將表面活性物質(PS)制劑100-200mg/(kg·次)混懸于4ml生理鹽水中,由氣管導管分別滴入四個不同(仰臥、右、左側臥,再仰臥),每次均用面罩氣囊復蘇器加壓呼吸1至2min,使PS于兩側肺內分布均勻,若用藥后1至2小時可見患兒明顯好轉,則隔12小時,重復相同劑量。出生后2天內多次(2~3次)治療,疾病治愈率可提高到90%以上,出生后正常呼吸前就給PS,有預防作用。[3]
常用PS有:Survanta(牛肺),Exosurf (人工合成),Curosurf (豬肺)。
1.3.4 機械通氣配合藥物治療
在一般治療的基礎上,將氧療和輔助通氣加以PS療法的配合進行綜合治療。[4]
2 結果
表1 A組
表2 B組
表3 C組
綜合分析,選擇一般治療43例,氧療和輔助通氣22例,PS治療17例,機械通氣配合藥物治療18例,總治愈76人,部分改善20人,死亡4人。
3 討論
此病為新生兒臨床常見疾病之一。病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不足并導致肺泡萎陷。發病率與病情嚴重程度:與患兒出生時胎齡即肺組織發育成熟程度呈反比關系。臨床癥狀: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X線胸片:毛玻璃改變、支氣管充氣征、白肺等。
HMD特點發病時間早、胸片存在廣泛性充氣不足、癥狀漸加重的變化。為對于不同程度的患兒選擇的治療方式存在不同,輕度患兒適合的治療是如無特殊情況用一般治療即可;中度患兒適宜選擇在一般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藥物治療;重度患兒適宜選擇藥物配合小兒CPAP呼吸機治療,注意護理。
參考文獻:
[1] 史學凱,吳時光,羅曉鴻等.鼻塞持續呼吸道正壓通氣與機械通氣治療Ⅳ級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的療效[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5(2):123-124.
[2]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3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21.
篇7
【關鍵詞】新生兒;腋靜脈;留置針
【中圖分類號】R72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080-01
由于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的各種器官功能發育尚不完善容易并發各種疾病,病情變化極快,靜脈輸液是治療新生兒的一項重要措施,因此建立一條通暢的靜脈通路是搶救及新生兒護理過程的關鍵。腋靜脈相較于其他靜脈留置方式有多個優勢:臨床使用方便,留置時間較長[1],減少患兒多次穿刺的痛苦,減輕護理工作量,并能降低醫療費用,提高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本文對近年來關于腋靜脈留置技術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
1資料
腋靜脈穿刺,在體表投影相當于上肢外展90°,自鎖骨中點至肘窩中央的連線為腋靜脈。穿刺點選擇鎖骨中點至肘窩中央的連線上1/3處。進針角度不大于3O°,以免刺傷腋動脈[2]。腋靜脈在起始段,位置較表淺,只有淺、深筋膜與皮膚覆蓋,并與腋動脈伴行,全長均位于腋動脈前內側[3]。
2穿刺要點
21患兒置于嬰兒輻射臺,頭偏向穿刺的對側,用安撫奶嘴給予非營養性吸吮。
患兒的不安、哭吵與躁動往往影響穿刺的成功與否,用安撫奶嘴給予非營養性吸吮,提高患兒的痛閾,讓患兒比較安靜地配合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
22肩胛下墊一軟枕,將穿刺側手臂外展,使穿刺側上肢與軀體呈110°~145°角。
由于腋靜脈解剖位置,當上肢外展90°時,其靜脈基本處于一水平線上,但此時腋窩處皺褶多,血管暴露不充分;而在110~145°之間,能充分暴露并便于繃緊局部皮膚;>145°上肢則過于外展,穿刺時易刺傷血管。
23操作者左手拇指與其余四指輕握該側三角肌下緣使腋窩皮膚繃緊,常規消毒皮膚,面積至少50cm×50cm,待干。
擴大消毒面積,可以有效防止感染,避免發生靜脈炎。
24助手固定軀干,暴露腋窩,同時用手指或用兩根無菌棉簽壓靜脈上方阻斷靜脈回流使靜脈充盈[4],操作者右手食指和拇指持套管針針翼,左手轉動針芯,針頭斜面向上,左手繃緊腋窩皮膚。距穿刺點05 ~10 cm 處與皮膚呈10°~ 25°角進針。
穿刺時進針角度不宜超過30°,以免刺入腋動脈。
25待見回血后降低套管針呈 0°~5°角,再將套管針針體緩慢送入血管內02~05 cm,以確保針在血管內,然后拔出針芯,用預先抽吸好的生理鹽水試通暢后,用無菌敷貼均勻貼于針翼兩側,在敷貼上寫穿刺者姓名,留置日期和時間。
3穿刺成功的標志
順利抽出暗紅色血,推注無阻力。接液體后滴注順利,患兒安靜無不良反應,證實穿刺成功;若回血成沖擊狀,顏色鮮紅,液體不滴,推注藥液時阻力大,腋下局部皮膚呈樹枝分叉狀蒼白,在肝素鎖與留置針接頭處可看到回血明顯波動,即誤入動脈,應立即拔針,無菌棉球加壓按壓至少5min,見無出血后解除按壓,必要時給予熱敷、輕輕按摩及稍抬高肢體處理。
4護理要點
41嚴格遵守無菌操作 穿刺前嚴格消毒皮膚,一般 5 cm× 5 cm以上。連續輸液超過 24 h,應更換延長管和頭皮針,接頭皮針前肝素帽常規消毒。保持穿刺部位皮膚干燥無菌,每三天更換敷貼一次。每班交接時注意觀察穿刺部位皮膚情況,如穿刺針處發紅、滲血、穿刺針眼變大,應立即拔除,并消毒局部皮膚,預防感染。
42觀察是否有液體滲出 (1)用5ml注射器抽回血,回血順利且推注液體無阻力者,為順暢 (2) 腋靜脈位置相對隱蔽,腋窩內充以結蹄組織,少量液體外滲時不易發現,應經常將兩側肢體對比,首先觀察腋下,其次后背,再次觀察前胸皮膚情況,以明確判斷。
43采取正確的封管方法 封管是留置的關鍵,輸液完畢,用5 ml 注射器先脈沖式封管1ml,再正壓封管。即邊緩慢推注生理鹽水邊拔出針頭, 使針頭在退出過程中導管內始終保持與靜脈內壓力的正壓狀態,留置針套腔內充滿封管液 可避免血液反流 減少堵管發生率 延長留置針使用。
5小結
腋靜脈是一粗靜脈,而且處于上肢近心端,血管血流量大且流速快,藥物進入后會迅速進入血循環,減少了藥物對血管的刺激;留置針軟管進入腋靜脈后漂浮在血管內,不易損傷血管;腋靜脈解剖位置相對隱蔽,不易被患兒抓掉,安全性高。研究表明腋靜脈穿刺置管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較于頭皮靜脈、四肢靜脈明顯降低[5]。我認為腋靜脈留置針是一項方便可行、高效、安全的技術,適合在NICU護理工作中推廣。
參考文獻
[1]傅麗金,鄭春香,施月菊新生兒腋下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的觀察分析[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7):848
[2]朱琳,蔣紅霞,徐春香,屠文娟 解剖定位穿刺在危重新生兒頸外靜脈、腋靜脈和股靜脈留置中的應用[J] 常州實用醫學,2013,29(3):183
[3]陳小青,伍娟娟,向秋姣 實體解剖對提高新生兒腋靜脈穿刺成功率的體會[J]《中國保健》醫學研究版,2007,15(11):68
篇8
關鍵詞:新生兒;肺炎;臨床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2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368-01
新生兒肺炎(neonatal pneumonia)是新生兒常見病,可于宮內、分娩過程中或出生后患病,分別稱為產前、產時感染性肺炎及產后感染性肺炎。本病是引起新生兒死亡的主要疾病,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200萬新生兒死于肺炎[1]。我院2009年8月~2012年3月以來收治肺炎新生兒64例,本文就64例患兒的臨床觀察及護理方法作出相關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自2009年8月~2012年3月收治的64例新生兒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6例,女28 例;足月42例,早產兒22例。
2 護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暢: 反復吸凈口、鼻、咽分泌物;定時翻身、拍背使氣道分泌物松動及排出;痰液黏稠者可進行霧化吸入,使痰液稀釋,促進分泌物排出;對痰液過多且無力排出者應給予吸痰。
2.2 改善呼吸功能:①室內空氣要新鮮,保持適宜的溫、濕度,經常翻身,減少肺部淤血。有低氧血癥時進行氧療,應根據病情和血氧情況采取不同的給氧方法,如鼻導管、面罩及頭罩等,使PaO維持在7.9~10.6kpa(60~80mrnHg);重癥合并有呼吸衰竭者,給予正壓通氣治療。②胸部理療,以促進肺部炎癥的吸收。
2.3 保證充足的能量和水分應少量多次細心喂養,避免喂得過飽、吐奶而窒息;重癥患兒予以鼻飼或從靜脈補充能量及液體;必要時輸給血漿、白蛋白、脂肪乳等。
2.4 保持體溫: 正常患兒的體溫可能會升高或下降,應根據不同情況采用正確方法以維持體溫正常。
2.5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①若在短期內出現呼吸明顯增快、心率加快、煩躁不安、肝臟迅速增大時,提示并發了心力衰竭,應遵醫囑給予吸氧、強心、利尿、鎮靜等處理。②若患兒突然呼吸急促伴明顯青紫時,考慮發生了氣胸或膿氣胸,應立即做好胸腔引流的準備及引流后的護理[2]。
2.6 健康教育:向家長講述本病的相關知識,如病因、主要表現、預后、治療措施及護理要點。
3 結果
通過實施綜合護理,64例患兒中治愈63例,治療后均痊愈出院,死亡1例,總治愈率98.4%。
4 討論
4.1 新生兒肺炎感染的成因:出生后感染性肺炎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如鼻塞、流涕,咳嗽不明顯,口吐泡沫。重癥者出現青紫、呼吸困難,呼吸頻率超過60次/分鐘或更快,有時伴有點頭呼吸、雙吸氣及呼吸暫停。早產兒患肺炎時,呼吸道癥狀常不明顯,由于呼吸淺而快,肺部啰音不易聽到。此時可望診觀察胸廓運動。(1)出生前感。①吸入污染的羊水由于羊膜早破或羊膜炎,陰道內細菌上行污染羊水。正常胎兒在宮內有淺表呼吸,吸入污染之羊水導致肺炎。常見菌為大腸桿菌、克雷伯桿菌、B組溶血性鏈球菌等。常見的病毒是腸道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3]。②血行播散妊娠后期孕母受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腸道病毒或弓形蟲感染后,病原體可通過胎盤造成胎兒全身感染,肺炎是全身感染的一部分。(2)分娩過程中感染。分娩過程中胎兒吸人產道內被病原體污染的分泌物,或因斷臍不潔發生血行感染。致病菌以桿菌居多。此外B溶血性鏈球菌和官內感染常見的各種病毒、弓形蟲、沙眼衣原體等。(3)出生后感染。醫源性感染包括人工呼吸器、氣管插管、霧化吸人等醫用器械消毒不嚴可繼發感染;新生兒患臍炎、皮膚感染、敗血癥等通過血行傳播而致肺炎;母親或醫護人員有呼吸道感染,新生兒接觸后發病。新生兒肺炎臨床表現多不典型,開始僅表現反應低下、哭聲弱或不哭、吸吮力差、嗆奶、體溫不升或發熱,病情加重后可有呼吸急促、口吐白沫、面色發灰、鼻扇,青紫、呼吸淺快、點頭樣呼吸或呼吸暫停等,哭鬧或深吸氣時可聞及細濕鑼音。本病因癥狀不典型,體征不明顯,診斷較困難,需結合母親的感染及生產史、病兒癥狀體征、X線檢查作出診斷[4]。治療原則是采取綜合措施,加強營養,抗感染,對癥及支持療法。月齡小、體重低,預后不好。
4.2 護理評估:①健康史了解母親產前有否感染,有無羊膜早破,羊水是否渾濁;詢問有無宮內窘迫或產時窒息史,有否吸入羊水、胎糞或乳汁史,生后新生兒有無與呼吸道感染者接觸史,是否患敗血癥。②身體狀況檢查患兒反應情況,注意有無體溫不升、青紫、拒奶、吐奶、口吐白沫、有無氣促等呼吸節律改變,聽診雙肺呼吸音有否改變;分析周圍血象及X線胸片檢查結果。
本組觀察顯示,本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取得滿意的效果,綜上所述,對新生兒肺炎實施綜合護理顯著降低患兒的死亡率,值得醫院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月利,任曉燕. 小兒喘憋性肺炎合并心衰 60 例護理體會[J]. 齊魯護理雜志,2007,15(5):142-146
[2] Ascherman DP.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of inflammatory myopathy [J].Curr Rheumatol Rep,2002,4(5):409~414
篇9
【關鍵詞】嬰兒培養箱 不良事件 風險管理
近年來嬰兒培養箱被廣泛用于新生兒治療和護理中,由于嬰兒自身的抵抗能力不足,又不能與醫護人員建立良好的溝通,工作中要連續不間斷開機運轉,這都要求培養箱要具有溫度穩定、濕度適宜、空氣清潔、安全、穩定的性能。本文從使用風險、常見不良事件、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論述,為嬰兒培養箱的安全使用提供參考。
1 嬰兒培養箱的工作原理
目前市場上生產培養箱的廠家有很多,基本原理大同小異,大多數都采用“對流熱調節”的方式提供一個空氣凈化、溫濕度適宜的優良環境,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培養箱溫度(箱溫/膚溫)實施伺服控制,開機即可自動進入箱溫控制狀態。溫度控制儀是儀器的核心部件,具有溫度設置,實時溫度監測等功能,當醫護人員在設置溫度時仍能連續監視箱內的溫度[1]。
2 常見不良事件
2.1 溫度失控
溫度失控包括溫度過高、溫度不升(過低)、溫度不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量技術規范》(JJF 1260-2010)中《攵培養箱校準規范》制定的嬰兒培養箱溫、濕度計量特性要求進行檢測,包括溫度偏差:不得超過-0.8~+0.8℃;溫度均勻度:不得超過-0.8~+0.8℃,床墊傾斜時,溫度均勻度不超過-1.0~+ 1.0℃;溫度波動度:不得超過-0.5~+0.5℃。溫度失控會導致患兒出現發熱、虛脫或體溫過低等現象。有研究表明,嬰兒培養箱溫度設備面板顯示數據與監控設備測得的數據差異較大,臨床存在安全隱患[2]。
2.2 報警失控
報警失控主要包括超溫報警失靈、風機報警失靈、斷電報警失靈等方面,無論哪種情況,都有可能導致培養箱內患兒的嚴重傷害[3]。
2.3 氧氣流量失控
氧氣流量失控包括流量過小和流量過大兩種。氧氣流量過小,會導致患兒缺氧,出現紫紺、呼吸困難,嚴重患兒可危及生命。氧氣流量過大,可能造成患兒視網膜病、肺損傷、組織細胞損傷、神經系統損傷等并發癥。
2.4 噪聲
嬰兒培養箱自身會因為循環風機和設備報警產生噪聲,噪聲過高極易引起培養箱內患兒的不適,嚴重時可造成患兒煩躁甚至耳聾。
2.5 院內感染
嬰兒培養箱的溫度和濕度適宜細菌的繁殖,醫護人員各種侵入性操作,創傷性治療及抗生素的使用等都可以導致患兒在培養箱中出現感染。
3 使用中注意事項
3.1 加強培訓
生產企業和使用單位應加強嬰兒培養箱的使用、維護及維修的培訓。使用人員應該熟悉培養箱的使用和普遍已知的風險和益處,必須經過專門的訓練方能進行操作使用,使用嬰兒培養箱之前,應該閱讀和理解說明書的內容。
3.2 放置合適區域
嬰兒培養箱應放置溫、濕度適宜且穩定的環境中,不要把培養箱放在陽光直射或接收到其他輻射源的地方,由于溫室效應會使其溫度升高至危險程度,從而導致嬰兒的過熱現象。也不要把培養箱置于冷窗附近,箱壁向窗玻璃將導致輻射失熱,使嬰兒的輻射失熱增多,而且箱壁溫度也進一步降低[4]。
3.3 嚴格操作流程
3.3.1 使用前報警檢測
超溫報警檢測是最重要的檢測項目,空氣溫度控制的培養箱,其溫度控制須在30℃~37℃;嬰兒皮膚溫度控制的培養箱,控制溫度須在35℃~37.5℃.不能超過37.5℃。超過規定的溫度,能發出聲光報警信號并自動切斷加熱電源。另外,還應對風機報警功能、斷電報警功能等進行檢測。
3.3.2 使用中規范操作
嬰兒培養箱在使用中要嚴格控制氧濃度,不能超過40%。當嬰兒在培養箱內護理期間,任何時間都沒有必要打開培養箱恒溫罩,一切與嬰兒必須的接觸可以通過前門擋板和操作窗來進行。當必須打開培養箱恒溫罩之前應確保切斷傳感器部分的連線。
3.3.3 嚴格消毒管理
在患兒結束培養箱使用后,須對培養箱進行徹底清洗、滅菌、消毒,對部分組件要經拆卸后清洗。同個患兒較長時間使用時,至少每周進行一次較為徹底的消毒,同時每天最好進行簡單的清潔,確保培養箱內空氣相對潔凈。
3.3.4 注意維護和保養
應定期清潔培養箱附件、更換空氣過濾網,檢查各部件是否破損,注意檢查門開關、密封圈密閉性能、面板數值顯示亮度,電氣開關按鈕等。
4 結語
嬰兒培養箱使用人群的特殊性,致使其安全性應嚴格控制。生產企業應加強產品上市前的研發和設計,提升產品安全性,同時做好產品的使用培訓;使用單位應嚴格操作,規范使用,確保嬰兒培養箱真正發揮作用,提高患兒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趙燕,鄭立佳,董放.嬰兒培養箱風險管理初探[J].中國藥物警戒,2011(11):664-666.
[2]王溪,卓志,傅宏佳,等.嬰兒培養箱溫度監測差異分析和研究[J].中國醫療器械雜志,2016(2):128-130.
篇10
關鍵詞: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
目前我國的新生兒數量有所提高,與此同時,新生兒的死亡率卻大幅度下降,這一現象的產生首先是由于護理意識和護理觀念的轉變[1-2]。只有提高新生兒的護理質量,才能盡可能地減少新生兒患病,降低新生兒的死忙率。
1 病室環境
由于新生兒對藥物的抵抗力弱,呼吸道敏感,一旦誘發疾病,其治療的難度較大,也會影響嬰兒的正常發育,所以,需要給新生兒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3]。首先新生兒的抵抗力弱,因此盡量避免探視和寵物出入。其次,在室內溫度適宜的情況下,定時開窗換氣。再次,新生兒的臥室內不要放置鮮花,防止新生兒過敏,并且,最好為新生兒單獨準備一張小床,可減少感染機會,且易養成按時喂奶的習慣,新生兒用的枕頭不宜過高,否則頭頸彎曲,影響呼吸和吞咽。
2 預防感染, 注意皮膚、粘膜和臍部護理
新生兒皮膚粘膜嬌嫩, 角化層薄易擦破損傷而致細菌感染, 嚴重者可發展成敗血癥, 因此應注意皮膚粘膜的護理[4-5]。新生兒出生24h后即可洗澡,最好每天中晚給寶寶各洗1次澡,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洗澡前母親或助手應先把自己的手洗干凈,水溫以大人的肘關節探入水中不燙為宜 洗澡應從上到下,新生兒洗澡時間5~7min,滿月后可逐漸增加 洗澡水于滿月后可逐漸降溫,根據寶寶的健康狀況,結合洗澡可進行水浴鍛煉。此外,每次換尿布都應以溫開水沖洗臀部, 用清潔紗布或軟毛巾吸干,特別要注意腋窩,肘窩,大腿皺褶處及大腿根部的清潔和干燥。
臍部是細菌侵入新生兒肌體的最重要的一個途徑,因此平時需要保持臍部的清潔衛生。在臍帶脫落之前,每天要用消毒棉簽蘸 75%的酒精進行擦拭,不要使用各種粉劑,然后再用消毒干紗布覆蓋,再用防過敏膠膏將其粘好。在日常生活當要也要時刻注意臍帶的情況,不要讓大小便弄濕臍帶及其覆蓋的紗布而引起感染。如果臍部不小心被尿濕,需要馬上進行消毒和更換敷料。臍帶一般在1w左右就會脫落,在它脫落之后就不需要再用紗布覆蓋了,但是仍然需要讓臍部保持清潔和干燥。
3 保持體溫
新生兒體溫易隨外界溫度的升降而變化, 氣溫低時新生兒不會發抖產熱, 僅靠棕色脂肪作化學性產熱, 但棕色脂肪貯存量較少, 早產兒更少;加以皮下脂肪層較薄, 體表面積按體重比例計算相對較大( 新生兒體重為成人5%,體表面積為成人的12%) , 故易散熱。新生兒在穿衣后的室溫以20℃~24℃,濕度55%~60%較為理想。最好的觀察指標就是新生兒的體溫,如果能讓新生兒的腋下溫度保持在36℃~37℃則是理想狀態 如果新生兒出現了面紅耳赤,體溫也超過37.5℃的話,就說明室溫稍高或者是過度保暖了,在這個時候就應該及時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比如,可將衣服包被松解, 多喂水, 超高熱時可給溫水擦浴( 水溫比體溫低2℃~3℃)等。
4 合理喂養
健康的母親體內的母乳含有嬰兒成長發育事宜的營養成分,夠保證嬰兒在成長初期吸收到均衡的營養[6-8]。2次哺乳間隔一般為3h,體重愈低間距愈短,體重在1500g以下者每2h左右一次。1500g以上每3h 1次。實際中應結合每一嬰兒食欲、疾病等一起考慮, 喂奶太頻繁易致嬰兒疲勞, 間隔太長則入量不足。足月新生兒開始量為30ml, 以后視情況逐步增加, 每次增加量不超過10ml, 每次最大量為90ml。早產兒初次喂奶量不宜過大,用母乳喂養能1000g以下者約2ml, 1000~1500g者約4ml,2000g者約10ml,2000g以上者20~30ml。以后每日每次增加2~4ml, 并視具體情況而決定增減。
5 情感交流
每天沐浴后,護士要對新生兒進行撫觸按摩,應指導父母與嬰兒說話撫摸搖抱,以增進母子感情交流。護理人員應學會用愛心和耐心來與寶寶進行情感交流,進行早期智力開發和行為鍛煉,培育出聰明和健康的寶貝[9]。
6 結語
產科的理論體系以及母嬰統一的管理理論體系都在不斷的轉變,降低了早期新生兒的發病率以及死亡率。護理人員要全面細致地觀察與護理新生兒,及時發現潛在并發癥,以起到防范作用, 加強病房巡視,實行責任制護理,加強對產婦及家屬喂養安全日常護理等方面的宣教指導,掌握觀察護理喂養嬰兒的要點,做到正確護理新生兒,達到新生兒健康安全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才英.新生兒和嬰兒的兒童保健教育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2,5(12C):37.
[2]Roudebush JR,Kaufman J,Johnson BH et al. Patient-and Family-centered perinatal care: partnerships with childbearing women and families[J].J Perinat Neonatal Nurs,2006,20 ( 3) : 201.
[3]任麗茹, 吳小梅.加強母嬰同室探視陪伴管理減少醫院感染[J].中華護理雜志, 1999, 34 ( 6) : 355.
[4]李自美.新生兒皮膚護理體會[J].世界中醫藥,2012,7(2):146.
[5]楊志援, 羅文英, 林春嬋.新生兒臍部感染的細菌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雜志, 1998, 8( 1) : 33.
[6]聶含竹,李文平,田利平.早期母乳喂養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進修雜志,2011,26(2):2251-2252.
[7]張秋君,史云菊.612 例產婦母乳喂養率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30):5095-5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