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究與教育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1: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研究與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進入“十二五”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后,面對機遇和挑戰,人才培養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研究生德育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這對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加強研究生德育教育,本文對醫學研究生德育工作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新時期工作提出了思考。
一、資料來源
調查問卷涵蓋了研究生個人信息及50道問題,包括德育教育的內容、形式以及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等內容。
為保證調查的可靠性,調查采取無記名,發放給首都醫科大學三所附屬醫院研究生,三所附屬醫院均為三級甲等醫院。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70份,收回257份,回收率95.1%。調查對象:男生108人,占被調查總人數42%,女生149人,占被調查總人數58%;博士研究生83人,占被調查總人數32.4%,碩士研究生174人,占被調查總人數67.6%;入學前,研究生30%來自大中城市,35.6%來自城鎮,32.8%來自農村。
二、結果
1.研究生整體素質
在社會公德方面,85%以上者在公共汽車上會主動給老弱病殘孕乘客讓座,74%以上的能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在孝敬父母方面,85.6%研究生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主動打電話問候父母。在奉獻精神方面,91.6%研究生樂于參加社會公益活動。90.8%研究生認為自身道德修養水平還不錯,94.7%的學生認為自己具有較好的醫德醫風。
結果顯示,對于我國研究生的知識水平和道德修養水平是否存在差異,10.8%的學生認為無差異,80%的學生認為有差距,9.2%的學生認為差距很大。主要原因是受社會功利思潮的影響(見表1)。
2.研究生德育課程開設情況
調查顯示,目前各醫院基本都開設了醫德醫風、學術道德和醫患溝通等方面的德育課程(見表2)。
3.研究生德育課程適宜形式
目前,醫院的德育課程一般以專題講座方式開展。通過調查,研究生對部分德育課程的形式提出了建議,學術道德:53.6%選擇專題講座,48.8%選擇主題活動;醫患溝通:53.1%選擇專題講座,45.2%選擇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56.9%選擇專題講座,55.7%選擇主題活動;責任教:58.2%選擇主題活動,48.5%選擇社會實踐。
4.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主體
調查顯示,對于德育教育的執行者,62.3%研究生認為是導師,17.8%研究生認為是教育處老師,11.7%研究生認為是醫院黨委,8.1%研究生認為是德育課教師。
三、討論
1.研究生基本素質
通過調查,目前研究生的整體素質還是比較高的,講究社會公德、為他人著想、提倡奉獻精神。由于研究生教育屬于“精英教育”,入學前已通過層層選拔,不僅對其學業,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質都進行了嚴格的考查,學生一般都具有較高的素質。另外,研究生來自大中城市和城鎮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也是基本素質明顯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2.研究生德育課程
調查顯示,目前各臨床醫院比較重視研究生醫德醫風、學術道德和醫患溝通方面的培養,對心理健康教育、責任教育和生涯規劃關注較少。
研究生作為高學歷群體,承載著社會、家庭和自我的較高期望值,有很強的成就動機。 隨著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和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他們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遇到的困難越來越多,心理健康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醫學研究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凸現,國外研究多認為醫科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一般人群。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受到足夠的重視。
另外,隨著研究生招生人數持續遞增,就業難的問題日益明顯,研究生就業已經與農民工、下崗職工再就業并列,成為困擾我國就業問題的三大問題。開設生涯規劃課程有利于幫學生分析社會現狀及自身優勢,擬定個人就業目標,轉變就業觀念,盡早走入工作崗位,實現自身價值。因此,生涯規劃課程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
3.導師德育教育的地位
研究生在校期間,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導師。導師不僅是學業指導者,更是道德示范、思想引領和人生領航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生導師的德育素質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導師的道德修養水平對于培養研究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導師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衡量指標。
導師在研究生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與研究生都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可以及時準確地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對其思想教育有較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但是有些導師認為研究生年齡較大,已經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不需要再進行德育教育;有的導師則重專業輕德育,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全面成長。因此,要不斷強化導師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讓導師將“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理念融入到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使研究生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2011年北京首次提出了北京精神,“厚德”已成為北京精神的品質?!笆濉逼陂g,我們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為社會輸送符合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高層次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淑芳,梁翠萍.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展[J].河北醫藥,2011,33(24):3792-3793
[2]王穎.新時期如何加強研究生德育教育探析[J].基礎理論研討,2011,7:435
篇2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實驗教學;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R181.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1(b)-133-02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促進了生命科學的蓬勃發展。生命科學已經體現出信息化、網絡化及學科之間高度交叉、滲透和融合的特點,成為了21世紀的主導技術力量。醫學遺傳學作為生命科學重要的前沿學科之一,其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新理論和新技術滲透到檢驗醫學、分子生物學、醫學免疫學等現代醫學研究的各個領域,成為醫學生,尤其是高等醫學院校檢驗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學科。我們在總結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就醫學遺傳學的實驗教學進行了研究與探索。旨在進一步提高教學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加深基本理論的掌握,增強實驗操作、實驗設計和科研能力,為將來的檢驗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礎。
1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
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沒有高素質的人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做好教學工作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醫學遺傳學是基礎醫學課程,也是一門臨床醫學課程,是遺傳學和臨床醫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Cq。因此,傳授醫學遺傳學的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分子生物學的技能操作,還要兼具臨床醫學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對疾病的臨床癥狀、發病機制和鑒別診斷等理解和描述得較為詳盡。另外,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不斷推進,醫學遺傳學知識發展迅猛,新知識、新概念、新技術、新理論層出不窮,而教科書本身存在著滯后性,很難真正反映出本學科研究的最新進展,所以只有不斷地充實豐富教學內容,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手段,注重實用性教學,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還要首先強調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育?;A知識及理論是一切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根源。任何科學研究都應該建立在扎實的基礎知識之上,否則科學研究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開展和持續。所以,一開始就要對學生開展基礎知識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基礎知識和理論的重要性,為以后的實驗教學做好準備。
2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興趣
素質教育是當前學生教育的主流,在任何教學過程中都應該始終貫穿這一理念,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掌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有的調查發現,大多數醫學院校畢業生對遺傳學的基本知識、原理尚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實際運用方面卻存在較大的差距。傳統的實驗課教學模式是老師講、學生做,事先由老師準備好實驗材料,寫好詳細的實驗步驟,學生先聽老師講解實驗的原理、方法、步驟,然后按部就班地完成整個實驗過程,這樣的模式容易導致學生思維僵化,動手能力下降。一些學生甚至對實驗內容一無所知,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機械地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無暇觀察實驗過程,更不能分析、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嚴重影響了實驗質量。針對這一問題,應該轉換教學理念。努力實行“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對他們適當加以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驗進行之前,可以讓學生自己親自準備實驗器材和試劑。其次是酶的質和量,有一些來源的酶易出現非特異條帶,而另一來源的酶則不出現,酶的量過多有時也會出現非特異性擴增。那么對這些原因的分析過程中,適當地激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安排充足的時間鼓勵他們逐個排除可疑原因,可以通過減少酶的量或更換另一來源的酶、降低引物量、適當增加模板量、減少循環次數、適當提高退火溫度等對策,親自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3 開拓進取,創新性實驗的探索與嘗試
實驗教學在醫學院校基礎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授課方面,實驗教學首先要注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實驗課上,教師的講解要少而精,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他們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對不同觀點及不同結果進行討論。
篇3
關鍵詞: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5-0238-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大,研究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研究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逐漸受到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視。有研究表明,研究生的心理問題發生率均值在20%左右,使得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為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對醫學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開展醫學研究生這個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顯得非常必要。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通過梳理目前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獻,發現對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方面的研究較多。如對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認為醫學研究生心理問題的檢出率低于醫學本科生和非醫學研究生[1];對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研究,認為引起研究生心理危機的主要因素是其本身的年齡階段和所處的環境等,如環境引起的適應不良,學業壓力、就業、人際關系婚戀及經濟壓力造成的及焦慮和抑郁情緒等[2];對研究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的研究,認為醫學研究生應對壓力的方式總體趨向成熟[3]。
通過對中國知網中1983-2013年有關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研究的710篇文獻M行統計分析,發現我國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呈逐年增長趨勢,研究開始關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相關對策和影響因素的文獻數量增長迅速,危機干預、模式研究、服務體系構建、課程建設等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問題。比較集中的有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研究生活動平臺,建立并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詢和預防體系等。[4]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同樣存在于醫學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第一,不重視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認為研究生相對本科生比較成熟,沒有必要在研究生學習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如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由研究生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兼任,缺乏心理學專業背景;第二,過分關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忽視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高校僅強調研究生在校學習期間要提高科研方面的能力,較少引導研究生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狀況;第三,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側重于本科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邊緣化,本科新生入學時都要進行心理健康普測,而幾乎沒有高校組織研究生的新生入學心理健康普測。將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方法套用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然而研究生和本專科學生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這就導致研究生基本享受不到學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5]第四,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實現途徑的探索不夠。目前大部分高校開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員與本、專科學生的基本上是同一支隊伍,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途徑缺乏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探索,使得開展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實際中發揮作用不大,不能有效幫助研究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6]
三、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探討
鑒于以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結合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和已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關研究,提出以下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一) 開展醫學研究生入學心理健康普查
相對于本科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教學和管理,醫學研究生日常管理不集中,大部分時間在臨床實習,不利于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與普及。但醫學研究生入學第一學期都是進行課堂教育,可利用入學第一學期開展心理健康普查,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同時讓研究生能夠重視自身的你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有心理問題的研究生能夠一對一訪談,并將普查結果及時反饋給研究生導師及輔導員,以便做到心中有數。
(二)發揮導師在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作用
醫學研究生在學習期間大多是跟隨導師課題組或者在臨床跟師學習。作為研究生教學的主體,導師對研究生的教育影響巨大,這樣的影響力決定了導師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和重要作用。導師在重視研究生學業的同時也要重視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將研究生導師納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要關心學生的身心成長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深入了解研究生個體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態,研究生出現心理問題時能及時發現。
(三)加強醫學研究生輔導員隊伍建設
目前研究生輔導員管理的工作機制尚未統一,有的高校把研究生輔導員隊伍的管理和本科輔導員的管理統一歸于學生工作部,而更多高校則把研究生輔導員隊伍的管理工作明確歸屬于研究生工作部,甚至有的高校沒有設立專職的研究生輔導員。研究生配備的師生比例也缺乏統一標準[7]。要做好醫學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必須加強研究生輔導員隊伍的建設,設立專職的研究生輔導員及心理健康教育隊伍。
(四)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目前研究生心理危機事件發生頻發,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研究生的心理危機干預預警體系對于研究生心理危機突發事件處理具有重要意義。高校要成立“學校-研究生管理部門-研究生所在院系-研究生心理輔導員-研究生導師-研究生”六級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體系。
(五)有針對性地開展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醫學研究生學制長、學歷要求高,除學習基本知識外,還要進行大量的臨床技能學習和實踐,相比其他學科的研究生,醫學研究生的學業壓力較大。另外,就業壓力也是嚴重影響醫學研究生群體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目前暴力傷醫事件頻發,醫學研究生一方面擔心找不到理想工作,另一方面也會擔心工作中的醫患關系緊張給自身帶來傷害。這些壓力都是醫學研究生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高校要針對醫學研究生的學業及就業問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工作??梢酝ㄟ^開展職業生涯團體輔導、人際交往團體訓練、就業心理咨詢、音樂放松等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醫學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醫學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僅要充分發揮導師、輔導員、研究生管理部門等各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建立一支專業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通過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宣傳來引導研究生關注心理健康,不斷提高醫學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曉翠.某高校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D].2014.
[2]趙冰,李驍宇,王倩.基于大數據的研究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的構建[Z].中國北京:2015,(4)..
[3]宋建.某高校醫學碩士研究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12,(33).
[4]馮蓉,張彥通,馬喜亭.我國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狀與進展――基于CNKI(1983-2013)的文獻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1).
[5]朱華,司文超.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9).
篇4
關鍵詞: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F4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23X(2012)12-0180-03
自20世紀90年代國家實行研究生擴招政策以來,我國研究生一直以每年將近30%的速度遞增。研究生教育已經由精英型向普及型發展。隨之產生的社會競爭也日益激烈,研究生在學業、就業、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對各種心理壓力而產生的心理矛盾和沖突,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影響到他們各方面的發展。醫學院研究生由于其行業的特殊性,使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易被社會所忽視。作為未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綜合素質不僅影響著個人未來的發展,更關系著我國醫療事業未來走向,而心理健康狀況對個人綜合素質起著重要作用。
一、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
2004年肖蓉[1]等人在對第一軍醫大學262名研究生進行調查發現睡眠質量不同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顯著差異,其中強迫、焦慮和抑郁癥狀對睡眠質量的影響最大。2007年申琳[2]等人對中山大學798名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發現他們在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偏執、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明顯高于全國常模,且陽性檢出率達13. 94%。2008年楊秀蘭、薛磊[3-4]等人調查安徽四所醫學院248名畢業班研究生,發現多數研究生心理狀況較好,但也有一部分人存在心理健康問題,陽性檢出率為24.19%。同時對壓力來源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面臨的最大壓力是就業,用SCL-90檢測出的心理健康問題達到24.19%。且就業壓力高的學生在SCL-90各項因子分上的得分均高于就業壓力低的學生,說明就業壓力是導致他們的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同年金曉鳳[5]等人對溫州醫學院450名研究生心理壓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學生主要壓力有就業壓力、學業壓力、經濟壓力等。醫學研究生在軀體化、抑郁、焦慮、強迫、偏執、精神病性、敵對性等因子上得分較全國青年常模高。2011年趙淑芳[6]等人對河北省人民醫院200名在讀臨床醫學碩士的生活事件和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中發現研究生生活事件主要來源于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健康因子等,且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研究生受生活事件影響較大,心理健康狀況差。
綜上所述,我國對于醫學研究生這個特殊群體的關注是在2000年以后,對他們的健康問題也做了一些深入的探討,包括睡眠質量、人格因素、心理壓力、社會支持、壓力應對等方面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對醫學研究生的健康問題探討大多選用的是SCL-90量表。根據近幾年全國各地對醫學研究生的調查可以看到,多數研究生的心理是比較健康的,然而,還有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且這種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
二、影響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探討
多項調查結果表明,影響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主要包括學習、就業、經濟婚戀等三大壓力和人際關系、求職擇業、抗挫能力等三大主要問題。
1.三大壓力
(1)學業壓力。首先,醫學研究生階段和本科階段存在本質差異:研究生階段要求有較高的自主性、創新性,強度遠遠高于本科;此外,由于該階段要求學生短時間內要掌握一整套與本科截然不同的學習、科研方法,所以學習壓力明顯增加。其次,隨著生命科學不斷發展,醫學與科技互相滲透、融合,對醫學研究生要求不斷提高,有些研究生因無法忍受學業壓力,而選擇了極端方式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2)就業壓力。醫學研究生的就業矛盾已是普遍問題。一方面,由于逐年擴招,競爭隨之加劇,而多數研究生自身定位不準,心理期望值較高,導致現實和理想難以找到完美的契合。此外,部分研究生讀研的目的旨在回避矛盾,并期望更高學歷能在將來有更好的機會,有些學生為此盲目選擇了自己并不喜歡或不擅長的專業。但現實并非總遂人愿:更深入的研究意味著分科的更細更專,合適的單位相應減少,再加上很多學生都是應屆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導致就業競爭更激烈的同時所能獲得的待遇也不是很理想,前途的不可測加上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給醫學研究生帶來極大的壓力。
(3)經濟、婚戀壓力。研究生的經濟條件并不理想。醫學是學制相對較長的專業,到了研究生的年齡,他們不太愿意依賴于家庭,但由于課業的繁重,他們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兼職。對于未婚者而言,到了這個年齡,不免萌生對異性與情感的渴望,但職責的特殊性要求他們天天在醫院和實驗室里忙碌,很少有空余時間,接觸的群體單一,生活單調,給婚戀帶來一定的影響,經濟的困難也會使他們對于戀愛、結婚這兩種高消費的行為望而卻步;同時,父母的期盼對于那些大齡青年來說,也是一種壓力。至于已婚研究生,他們承擔著更多的家庭義務和責任,而臨床的壓力、科研的枯燥以及與同齡人的反差,使他們對生活感到無奈,卻又力不從心,因此,經濟問題是醫學研究生難以回避的一個主要問題。
2.三大主要問題
(1)人際關系、溝通能力。首先,醫學研究生的學習、生活方式特殊,日常主要工作就是獨自查閱文獻、跟幾個人一起做實驗、去醫院值班等,這就拉大了與周圍同學的距離,接觸交流的機會較少。其次,醫學研究生整個群體內年齡參差不齊,人生閱歷的不同使他們中的部分人缺乏相互交流的話題和對象。此外,隨著研究生的擴招,導師帶的學生增多,再加上有些導師業務繁忙,研究生和導師的交流日益減少,都大大降低了研究生人際交往的能力。這種同學、師生之間以及與外界交流的缺陷常常會使人有種無力和孤獨感。這種缺乏人際交往技巧導致的溝通不良,嚴重的會產生交往障礙,出現苦惱、焦慮、浮躁和無所適從等現象。
(2)求職擇業。近年來,醫學研究生就業矛盾比較突出,醫學崗位飽和,求職難度增大,也有些研究生心理準備不足,在求職中出現心理偏差,影響了順利就業。醫學研究生工作之前需要有比其他專業更長期的投入,但從業初期回報卻非常微薄。在擇業取向中,受市場經濟與精英意識的雙重作用,同時又無法徹底擺脫精英意識影響下的理想化特征。表現在地區選擇方面,趨向于大城市、經濟發達地區,不愿去中西部地區和基層。同時,醫患關系的日益緊張以及社會輿論加重了他們從事醫生職業的擔憂,動搖了其從事該職業的決心。
(3)抗挫折能力。導致醫學研究生產生挫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很多時候是各種因素綜合的作用。醫學研究生遇到的挫折主要包括學業、交往、戀愛、就業等方面的挫折。造成這些挫折的根本原因是研究生主觀愿望和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而挫折本身無好壞之分,它既是一種危機也是一種挑戰。有研究表明,研究生遇到挫折時的舒緩方式多種多樣:如轉移性的娛樂、逛街、學習,發泄性的傾訴、痛哭等;部分學生選擇自然調整,但仍有少數選擇壓抑自己。而當研究生遇到挫折產生壓力時,家人、朋友和戀人是他們最多選擇的求助對象,極少數研究生會選擇向導師求助,這對現行的醫學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提高師生間的信任度,發展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對策
1.加強研究生自我教育及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改善研究生整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主要還得借助研究生群體自身的努力。
當前的社會形勢要求研究生對自身有清醒的認識,正確認識自我,并在此基礎上努力提高、完善自我,對自身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此外,醫學研究生要自主調適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合理并充分運用社會和學校為自己提供的各種有利條件,及時宣泄和排解壓力,更好地適應研究生緊張充實的學習科研生活。
2.高校的應對措施
首先要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組織網絡。高校必須提高認識,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在開展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過程要注重其硬件、物質方面的建設,如加快校園網建設,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同時,還要注意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使整個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對多數正常研究生的調節、開發、發展等方面的功能,而不僅僅針對少數有心理健康問題或障礙學生的預防、治療和矯正,如定期開展相關的心理文化月、心理健康專家講座、組織心理電影賞析,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引導他們熱愛生活、快樂生活。同時,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檔案,做好研究生心理咨詢和治療的依據。其次是加強就業指導工作。通過對研究生就業政策、就業觀念、擇業藝術的輔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就業的現狀,尋找理想和現實的合理銜接點,從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引導畢業生樹立長遠的職業發展觀念,學會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就業形勢,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采取“先就業、再擇業、再創業”的辦法,通過正當的職業流動,逐步實現自我價值。最后要緩解學生的經濟壓力。隨著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研究生自費比例逐漸加大,雖然國家、學校也已做了大量工作,給予生活補貼、設置獎學金等,但這還遠遠不夠,建議高校健全和完善獎(助)學金、勤工助學、特困補助、臨時困難補助、減免學費等多項制度。為研究生創造良好條件,減輕由經濟造成的心理壓力,為其順利就業提供保障。
3.加強對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目前,國內對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以人文研究為主,特別是對調查結果的數據分析較多,而相關的干預研究較少。有針對性地對醫學研究生進行心理壓力的干預研究,將有利于我們尋找到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壓力應對能力的舉措,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提供更有利的證據。
[參考文獻][1]肖蓉,張小遠,等.醫科研究生睡眠質量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J].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13(5).
[2]申琳,劉大錢,李紹斌,等. 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探析 [J].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27(11).
[3]楊秀蘭,薛磊,等.安徽省四所醫學院校畢業班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9).
[4]楊秀蘭,黃琳燕,趙智,等. 安徽醫學院校畢業班研究生就業壓力與心理健康相關性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08,12,29(12).
[5]金曉鳳,蘇丹,等. 醫學研究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性調查 [J]. 醫學與社會,2010,23(2).
[6]趙淑芳,梁翠萍,等. 臨床醫學研究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1,5,14 (5A).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Medical Graduates in China
SONG Jian, DAI Jia-juan
(Postgraduates Department,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Jiangsu, China)
篇5
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在四川多民族的地域優勢和成都中醫藥大學多學科的背景優勢條件下,創建了包含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一體化、多層次”的藏醫藥人才創新培養體系。在前期工作基礎上,民族醫藥學院結合研究生社會需求調研,緊緊圍繞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體系工作,努力探索藏醫藥研究生教育培養的創新途徑,開拓了多種教育渠道和教育資源,在為教學創新改革提供條件保障的同時,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軟環境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藏醫學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開展藏醫藥研究生培養的高校有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西藏藏醫學院和青海大學藏醫學院。由于藏醫學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且各高校的情況各自不同,幾乎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目前都在探索最適合各自院校的培養模式。藏醫學研究生教育至今為止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導師素質參差不齊,數量較少;生源比例單一,學緣結構較差;科研、臨床教學能力不足;±音養方向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等
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在近幾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中,發現藏醫學研究生教育存在許多問題-方面現代院校教育的大課堂,使得學生包括研究生很難有機會和時間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探討;加之在藏醫藥理論指導下的藏醫藥課程的特殊性,如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開設的研究生課程《晶珠本草選/概論》,之前未儲備該理論知識的研究生,即本科為其他專業的學生,就很難把握藏醫學立體、復雜、抽象的意象思維。因此,藏醫學研究生人才的培養和成長大都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時期。
另一方面,現代院校教育存在與名醫經驗傳承嚴重脫節的現象,這些名醫所在分散,學校、醫院、藥廠、私人診所和寺廟都有他們的身影,這導致許多寶貴的學術經驗難以傳承和發揚。藏醫藥的研究生人才相對匱乏,而民族醫藥的研究與開發又迫在眉睫。所以,如能縮短高水平藏醫人才的成長途徑,對加快藏醫學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對于人類治療高原病及其他疾病的意義不言而喻。
2.藏醫學研究生教育發展新途徑的探索
2.1廣泛調研確立藏醫學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為了確立符合行業發展和時代社會需求的藏醫學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通過多種形式先后對甘孜州、阿i貝州州藏醫院和白玉縣、松潘縣、木里藏族自治縣、若爾蓋縣等部分縣(中)藏醫院;西藏自治區藏醫院、藏醫藥研究院、藏醫學院;西藏山南地區藏醫院、青海省藏醫院、藏醫學院;甘肅甘南地區藏醫院、藏醫藥研究院;山南地區藏藥廠、西藏自治區藏藥廠、青海金訶藏藥,、金珠藏藥等單位(除云南外的五省藏區的藏醫醫療、科研、藏藥企業);四川德格縣德格印經院、德格縣八邦寺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藏醫人才的社會需求和藏醫行業發展需求調研,并拜望、聆聽了著名藏醫專家阿嘎?旦科老師的意見,制定出培養藏醫基礎(思維-診療-傳承-藏文化)扎實,能夠到藏醫醫療、科研、藏藥企業、保健行業以及藏區基層行政管理崗位就業的并且具有一定發展潛能的藏醫學研究生人才的培養目標。
2.2采用專兼并用引聘結合的方式構建師資隊伍,突破師資短缺瓶頸近4年來,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在民族醫藥界,“網羅”了一批知名藏醫師、科研人員和學者作為特聘研究員,在特殊辦學條件下積極尋求多渠道援助,已采用“以專職教師為授課主體,輔以聘用兼職教師講座、授課、擔任導師”的師資隊伍建設模式,積極進行師資隊伍建設。發揮地域和品牌優勢,本著“雙贏”原則,聘任了藏醫專業兼職或客座教授10余名,迄今巳請到了教學效果良好、在相應領域具有一定學術地位的阿壩衛校偉科主任醫師、康巴藏語衛視編輯益西多吉、巴塘康寧寺住持堪布阿珠格西、阿壩州藏醫院華爾江主治醫師、西藏藏醫學院藏醫系主任次仁教授、青海省藏醫院院長昂青才旦教授、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魏立新教授等為學生授課或講座,讓研究生通過與名師零距離接觸學習的方式提升藏醫學研究生的知識實際運用能力。
3.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體系完善各項制度和軟環境建設
3.1發揮地域優勢借鑒學校多重點學科發展經驗完善軟環境建設在軟環境建設方面,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一方面積極利用甘孜、阿壩兩州自然、人文和醫療資源,組織學生在藏醫院臨床觀摩學習,并根據除藏醫院外,民間、寺廟也有眾多,藏醫大師行醫的事實,對跟師觀摩對象不作限制,但在制度建設中,為學生制定了詳細而嚴格的學習記錄表格,觀摩學習記錄考核審查合格后方可計入學分,確保學習取得良好效果;一方面利用學校品牌優勢,多次主辦大型學術會議,并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全國各大學術會議、論壇和學術研討會,拓展視野,了解學科前沿動態發展;另外,還與西藏藏醫學院、青海大學藏醫學院、青海省藏醫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建立聯合培養平臺,為提高研究生培養軟環境提供了有利保障。
3.2圍繞培養目標構建實效性較強的藏醫學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深人的研究并征詢了大量專家意見,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將藏醫學專業研究生的課程體系分為四個板塊(如圖1):即專業基礎知識課程群、專業知識課程群、實踐實訓課程群、綜合創新知識課程群,其中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群均分為藏醫和相關醫學兩部分。課程的開設注重藏醫思維、傳承能力的培養,為藏醫臨床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保障,多種形式的實踐實訓課程是切實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有力措施。,
研究生課程采用“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則,針對不同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主要是專業基礎知識課程和專業知識課程,如必修課有〈漏珠本草選/概論》《藏藥學選/概論>〉等,選修課有《藏文化基礎》《藏傳佛教基礎》等;而綜合創新知識課程和實踐實訓課程則主要體現在跟師學習過程中。由本科人才培養的探索中發現,在跟師學習中同時考慮到“家傳”和“寺廟因素,應將二者融合在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中,增加人文精神因素在藏醫學研究生教育培養過程中的影響,以培養出智、法、能、德兼備的具有文化、理論、臨床等藏醫學相關知識的的現代復合型藏醫學人才。
3.3注重教學效果健全教學質量監督保障體系成都
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教學督導委員會為了加強對培養過程各環節的質量監控,學院于2014年專門成立了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學位委員會,作為教學和培養質量監督的領導機構,制定了〈誠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研究生教學監督和學位培養工作暫行辦法》,使學院教學培養質量監督工作進入了制度化管理軌道。在研究生培養的過程中,委員會定期抽査研究生教學質量及課題進行程度,由研究生向委員會匯報課題進展,并對委員會專家提出的問題,及時解決或糾正,最終由委員會專家給出綜合意見反饋給學院,作為研究生培養的考核之一。
3.4以信息網絡建設為突破口搭建科研信息平臺提髙研
究生獲取和運用信息的能力由于藏醫學學科自身的特點,在現代教育院校教育下培養出來的藏醫學研究生存在知識面不寬,專業領域過窄,知識結構單一,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加上專業相關的信息量不足,信息利用滯后,造成許多科研僅停留在低層次研究水平上,創新、超越甚少。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通過新一代的信息基礎設施搭建科研信息平臺,在培養過程中實現人力、數據、計算、網絡通信、儀器設備等資源的全面共享,±音養出具有更強的獲取信息的能力、整合和評價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信息能力的研究生,推動藏醫學基礎理論研究進展與創新。
4.討論
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經過多年探索曰,正在進行藏醫學本科人才教育的改革嘗試(成都中醫藥大學教學改革重點項目“融合師承、家傳和寺廟等社會教育資源的特色藏醫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首次提出“院校-師承-家傳-寺廟”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突出師承教育、家傳教育和寺廟教育的特色藏醫思維和藏族文化,變單純的知識灌注為藏醫思維提升及藏族文化儲備的訓練,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人手來完善藏醫學本科的院校教育。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學院考慮將“家傳”和“寺廟”因素加人藏醫學研究生培養計劃,為培養合格的藏醫學研究生提供軟環境支持。
藏醫學的研究生教育在全國尚屬起步時期,在某些方面雖然可以借鑒中醫學研究生教育的經驗,但藏醫學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佛學思想和天文歷算等的教育培養,同樣需要重視;在藏醫學研究生的科研和臨床培養方面,必須要增加硬件條件的建設,如臨床培養基地、科研實驗基地等,但這并不是短期可以實現的。適合各高校的藏醫學研究生教育發展模式還需不斷探索。
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的藏醫學教學經驗雖然不夠深厚,但作為藏醫藥高等教育的承擔者之一,通過教育改革的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社會和時代需要的藏醫藥人才,從始至終都是學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和重點。在未來的工作中,學院將繼續利用學校的多重點學科背景、藏醫藥師資力量和區域優勢,發揮藏醫藥教學科研特色,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體系,在穩步推動教學體制改革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創新,推動藏醫藥研究生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篇6
(中國醫科大學七年制,遼寧沈陽110122)
[摘要]中國加入WTO后,伴隨著醫藥人才輸出結構和市場需求的重大變革,這使得醫學教育面臨史無前例的壓力。盡管教育部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教學改革項目,但仍然難以改變我國醫學高等教育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差距,當代醫學教育更加注重國際化和自主創新,而我國僵化的醫學教育體制已經很難適應時展,因此我國醫學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
關鍵詞 ]醫學教育;現狀;改革建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181
1我國醫學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很久以來,中國積極探索醫學教育的改革。我們有選擇的借鑒世界各國的醫學教育經驗,始終堅持方向、深化改革,增加醫學教育資源的投入、擴大醫學教育規模、提高醫學教育能力,不僅改善了教學條件、還不斷優化教學管理,加強軟實力建設。學校在擴招的同時還建立了多年制醫學教育,更加有利于醫學人才的培養。在課程體系的探索方面,優先設置具有前沿性、創新性的課程,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特別通過實驗課教學的改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盡管我們堅持不懈的探索醫學教育的改革,但當前我國醫學教育仍存在著問題:
1.1教學模式不夠新穎
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和醫療環境的變化,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醫務人員的整體素質的要求,目前,我國現代高等醫學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質量低下。目前,我國醫學教育仍然沿用培養專科醫生的模式,這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全科醫生的培養模式,導致學校向社會輸出的醫學人才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和社會的需求,更不符合國際標準,與國際接軌。
(2)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醫學教育模式理論教學長久以來占據主導地位,學生主要靠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即使是實驗教學,學生也是嚴格按教師的要求和指導,機械的完成實驗內容,只知道“應該怎樣做”,而沒有思考過“為什么這樣做”,正是由于過度強調教學的統一,教學模式過于單一,缺乏獨特性、多樣性和創造性,導致學生缺乏懷疑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別提因材施教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3)教學內容陳舊,缺乏創新。目前的醫學院校,大部分仍在沿用舊版的教材,教學內容既脫離實際,又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因而向學生灌輸的是陳舊落后的知識,無法適應時展的需要。
(4)教學條件受制約。醫學教育是一項投入大、消耗高的事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用于購置教學設備儀器和醫用耗材等以保證醫學教育的順利進行。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各大院校資金實力不同,因而各自硬件設施差異較大,由于資金缺乏,有的學校無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2教學內容單一枯燥
主要表現為缺乏科學的專業開發和課程設置。以生物學為帶頭學科的生物醫學模式直接影響到醫學領域的各個方面,醫學教育隨之形成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包括:①公共基礎課;②普通基礎課;③醫學基礎課;④醫學臨床課。時至今日,我國醫學教育在課程設置上過于單一,內容陳舊乏味,無法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忽略了學生和社會多樣化的需求。日益緊張的醫患關系成為當下熱點問題,而學校卻沒有增設有關醫患溝通技巧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培養嚴重脫離了社會需求。
1.3教學方法與教學技術落后
把我國的醫學課程與美國的對比發現,美國主要采取小組討論的授課方式,而一直以來,我國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授課方式占主導地位,小組研討課時幾乎為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已進入大數據時代,而我國醫學教育在網絡教育、采用IT技術自主學習方面還存在著很大一片盲區。
1.4教學評估機械化
大多數院校學生評價方法普遍采取筆試的方法,偏重理論知識的考察而輕視動手操作能力。醫學教育評價過于機械、教條,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剛性化、單一化,學校缺乏明顯的辦學特色,學生缺少鮮明的個性,教師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整個醫學教育評估體系束縛了學生、教師的全面發展。
2醫學教育改革熱點及發展趨勢
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國際上,醫學教育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估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革。例如:“早期接觸臨床”、“基礎與臨床課程整合”和“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等,這些新的方法和手段為醫學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著疾病譜發生變化,醫學目標從簡單的疾病治療上升到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醫學重心從以醫院下降到社區與家庭健康關懷;衛生資金投入的對象從疾病的治療轉移到疾病的防控。與之相適應,醫學教育也要實現從??漆t生培養到全科醫生培養的轉變;從理論型人才培養向實踐型人才培養的轉變;從單一型人才培養向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轉變。
3醫學教育改革的具體措施
3.1改革醫學教育模式
醫學教育模式就是為滿足醫學教育順利發展的需要,對醫務人才進行培養的一套較為穩定的做法。傳統醫學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應該打破傳統,結合實際,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新醫學教育模式。鼓勵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將基礎理論的學習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豐富和完善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鼓勵學生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通過具體案例展開教學,由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為社會提供創新型人才。同時,明確定位附屬醫院的教育職能,建立附屬醫院的系統評估機制,醫院對學生進行合理的教學安排,帶教醫生應認真負責,定期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代教醫生教學規范性等進行系統全面檢查,從而有效的保證教學質量。充分發揮長學制,讓學生盡早入科實習、接觸臨床,以實踐帶動科研,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能力。
3.2完善醫學教育課程體系設置,創新醫學教育內容
首先,制定完善的專業教學計劃,教學計劃的制定要以學生為主體,減少不必要的專業課。強化預防保健類課程、醫德教育和病人安全教育等,增設醫患溝通課程,對教學計劃進行實時全過程監控,并隨時修訂不適應的教學計劃,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能夠適應實際工作,德才兼備,具有全面知識結構的綜合型人才。
其次,合理安排課時,適當減少理論授課的課時,增加實驗課和實踐課的課時,并通過增加有關的選修課科目,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最后,特別要強化醫學倫理道德和衛生法律方面的教育。醫學倫理道德教育是醫學教育的基石,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今后將出現越來越多的醫學倫理道德問題,社會需要的醫生不僅要醫術精湛,更要具有良好的執業道德。因此,醫學倫理道德教育對當代醫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隨著近年來醫患關系的日益緊張,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醫生應該認真學習醫療衛生相關的法律法規,嚴格遵守醫療程序和法律法規,用法律武器規范醫療行為并自我保護。
3.3改革陳舊的教學方式
教學方法和手段嚴重影響教學效果,是為教學內容、教育目標服務的。因此,一方面,要以啟發式教育為主,逐步淡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近些年來,我國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自主學習,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生未來的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IT技術成為主導信息時展、進步的關鍵。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現代教育模式正從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向注重能力培養轉化,原來的被動性學習也逐漸被自主性學習所取代,學習方式也由“知識型”向“智能型”,再向“個性和諧發展”轉變。通過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良好的支持,將學生培養成能應用IT技術自主學習的可持續發展型人才。另一方面,要綜合利用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電子化教學等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挖掘新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再感到枯燥,使學習變得更加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3.4創建合理的教學評估機制
合理的教學評估機制包括對教師的評價和對學生的評價兩方面。一是對學生的評價,目前仍以課堂考試作為評價的主要標準,新的評價體系應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采用一種開放靈活的評價制度,綜合對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進行評估,特別要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對學生的考核評價體系應充分考慮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同時緊密結合就業形勢,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對該體系進行調整。對學生的考核應綜合考慮學習成績、理論知識、實際操作及團隊配合等,從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創新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科研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團隊意識等。同時,建立科研訓練基地,培養應用型人才。從本科生開始,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科研活動,與附屬醫院合作,建立科研訓練基地,為學生開展科研活動提供充足的經費和平臺,使學生把理論轉換成實踐,最后又轉換成了理論。通過導師的指導,進行開題設計和論文答辯,通過科研工作和實習工作,鍛煉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二是完善教師的激勵機制,特別是支持優秀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改革的政策措施。建立導師教學效果督導制度。通過學生的表現來考核導師,建立導師負責制,使導師和學生具有連帶關系,如果學生表現不好,導師要承擔連帶責任,對不負責任的導師要給予相應處分。最后,由學生為導師打分,實行末位淘汰制。設立教師聽課督導組,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會,對聽課的結果大會通報,促使導師針對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將學生的表現與導師的獎酬制度和職稱晉升相互掛鉤。
參考文獻:
[1]孫寶志.全球視野下高等醫學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改革出路[J].醫學與哲學,2013(34).
[2] 耿景海,文民剛,周增桓.醫學教育改革熱點及發展趨勢[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2(4).
篇7
[關鍵詞] 口腔醫學;實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R78-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1-0099-02
口腔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我國高等口腔醫學教育的培養是以培養口腔門診通科醫生和口腔頜面外科醫生為主,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獨立進行口腔臨床工作的能力較歐美國家畢業生有所欠缺。許多口腔醫學教育工作者都認識到差異的存在及改革教育體系的必要性[1-3]??谇会t學專業教學中,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教學構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實現由醫學生過渡到臨床醫生的不可替代的最為關鍵的環節。然而隨著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醫療糾紛事故處理條例》的頒布,使患者對診療水平的要求不斷增強而且有了法律的依據,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增強,有些患者根本就不讓學生治療,甚至達到不讓學生在旁邊觀看的地步,從而導致學生在臨床見習及實習中的動手機會越來越少,增加了學生臨床技能操作訓練的難度,制約了口腔醫學實踐教學的發展[4]。在當今這種極為不利于口腔實踐教學的大環境下,如何培養學生口腔臨床實踐技能,以滿足當今社會對口腔醫生的需求是擺在口腔醫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我院為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從根本上改變學生操作機會少、動手能力差的現狀,我院教務處研究與構建了切實可行的口腔醫學實踐教學體系,真正做到了將基礎理論學習與臨床技能鍛煉的有機結合。該體系通過初步運行,教學效果良好,已經達到了預期目的。下面就我院在《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方案》的精神指導下口腔醫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闡述如下,以供同行商榷。
1 修訂培養方案、專業教學前伸化
1.1 修訂培養方案、專業基礎課提前
歐美及日本等口腔醫學教育較為發達的國家在教學中無不強調早接觸臨床,強調連續性實習。教學期間讓學生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接觸口腔醫學專業課呈階梯式遞增,有利于基礎課和臨床口腔醫學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5]。我國現行的口腔醫學專業教學體系,課程結構是以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課間實習、生產實習)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在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中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基本沒有接觸到口腔醫學專業課程,對口腔醫學缺乏基本的了解、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缺乏直觀的認識,更不知道該做何種的準備。為此我院修訂了培養方案,將口腔醫學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盡量提前開課,讓學生盡早地接觸到專業知識,增加了《衛生法律法規》與《醫患溝通學》,讓學生對衛生法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及認識醫患溝通的重要性。
1.2 增加社會實踐、早期接觸臨床
為了更早地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專業,早期接觸臨床、接觸患者,初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利用每年的寒暑假給學生布置口腔專業的社會實踐任務,大一、大二的寒暑假到口腔科的社會實踐任務是1周,大三的寒暑假及大四的寒假到口腔科的社會實踐任務是2周。讓低年級的口腔醫學專業學生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對自己所學專業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為以后的的專業課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在口腔科的實踐中,通過當導診、給帶教老師當助手等,鍛煉了學生與患者的溝通能力,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學生通過在口腔科的社會實踐對常見病、疑難病有一定了解,知道在即將學習的專業課中重點、難點是什么,這樣在學習專業課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2 構建實踐教學平臺
2.1 成立了口腔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對于未來的口腔醫生,實踐技能是立身之本,而優秀口腔醫生需要的實踐技能又涵蓋了很多的層面和內容,包括臨床醫學基本技能、口腔醫學專業技能、臨床思維辨別能力和醫患溝通交流能力等諸多方面的能力與要求[6]。為了保障口腔醫學專業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質量,我院投資200多萬元建立了現代化的口腔醫學實驗教學中心。該中心包括口腔外科、口腔內科、口腔正畸與修復、口腔技工室等四個實驗室;擁有口腔模擬教學系統、高級仿真頭模、口腔綜合治療椅、鑄造機、烤瓷爐、多媒體教學系統及視頻展示臺等先進的實驗教學設備??晒W生在模擬醫療環境中,按照帶教教師的指導,完成所有的口腔醫學實驗操作,并進行口腔臨床技能訓練。該中心是齊市地區唯一一家專業化、現代化口腔醫學實驗室,其設施與環境在我省處于領先地位。同時,該中心還可承擔本地區的口腔醫學專業執業醫師規范化培訓和技能考試等任務,也可為本地區的口腔醫師所承擔的科研課題提供相應的實驗場所。
2.2 開展綜合性實驗訓練項目并與課間見習有機融合
為了更好地配合口腔醫學專業課教學過程的實施和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我院購進了口腔臨床模擬教學系統(口腔內科實驗室),該系統完全模擬臨床,學生可以在仿真頭模上進行各種口腔臨床操作技能的模擬訓練。對學生而言,這種訓練使其更適應在口腔這個狹小的環境內進行各種操作,也使學生更早地進入醫生角色,避免了在初期接觸患者時無從下手的慌亂。為了配合課程的實施和提高綜合臨床技能,我們開展了口腔臨床綜合技能訓練,學生針對教師設計的簡單病例,從問診,到臨床檢查、確診、設計治療方案,到最后在仿真頭模上模擬實施治療計劃等一系列訓練,使學生提高了綜合性的臨床能力。
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組織學生到附屬醫院進行課間見習,這樣達到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使學生對于所學理論知識有直觀認識,同時更好地熟悉醫療環境。在課間見習中,不僅強調專業技術操作能力的培養,還強調學生團隊意識、交流合作、人際溝通藝術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同時學生在臨床見習中還可獲得對疾病的感性認識,培養愛傷意識,以此來彌補在純粹實驗室教學環境中的不足。
2.3 增加實驗室開放時間及項目
通常情況下實驗室只是有實驗課時對學生開放,受實驗課時間的限制,學生對所有的操作練習只能機械式模仿一遍,不能達到熟練或掌握某項技能的要求,更不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針對此現象,我院增加了實驗室開放的時間和項目數。實驗項目由學生自行選定并上報,實驗室教師負責針對學生所報項目進行分析和篩選,根據實驗室可開放時間將可實施性強的項目名稱及開放時間公布,根據報名的學生數進行實驗準備,并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學生根據自身技能掌握程度自行選擇參加的實驗項目,進行有針對性地反復訓練,既可提高學生操作能力,又避免了盲目的全員性的實驗,提高了學習效率,節省了實驗室資源。
我們體會到在實驗室開放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應根據實驗項目配備實驗指導教師,除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外,在學生實驗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在實驗結束后對實驗過程及結果給予評價,可以促進實驗室開放的規范化和提高學生實驗的有序性。實驗室開放式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達到熟練掌握各項技能的目的,從而在面對患者時有足夠的自信心,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可以順利地開展治療工作[7]。
2.4 重視口腔醫學專業教學實踐基地建設
學院非常重視口腔醫學專業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工作。近幾年來,開辟了一批醫療資源雄厚、技術力量精湛、擁有優良師資隊伍的醫院作為口腔醫學專業教學實踐基地。目前除了我院的第一、二、三、五、六和十附屬醫院外,我院還開辟了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大慶市人民醫院)、齊齊哈爾市五官醫院、齊齊哈爾北鋼口腔醫院和哈爾濱市口腔醫院等教學醫院,作為口腔醫學專業的教學實踐基地,能夠較好地滿足學生課間見習和生產實習的需要。
3 改革教學方法
3.1 開展典型案例教學法
選擇典型綜合病例、疑難病例及醫患糾紛病例進行教學,組織學生就所提供病例討論治療方案。一方面可以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案例的學習讓學生提前認識臨床工作的復雜性、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和醫療的高風險性,不僅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生的臨床綜合思維能力。
3.2 生產實習實行導師制帶教制度
為了培養學生的臨床綜合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我院在第五學年安排42周的時間到附屬醫院及教學醫院進行生產實習。根據實綱的安排,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生產實習,每位學生的每一實習階段都有明確的帶教教師實行導師制指導,由導師按照實綱要求結合科室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具體的實習計劃,要求學生要與導師共同值班處理日常工作及急診等。每一科室實習結束后,進行嚴格的出科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要進行補考,以保證實習效果。
4 改革實踐考核制度、建立臨床技能考核試題庫
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認真執行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標準,與國際醫學教育形勢接軌,客觀地評價口腔醫學專業畢業生臨床綜合素質,鍛煉提高學生的臨床技能,我院對口腔醫學專業學生畢業考試進行了改革,參考口腔執業醫師考試模式建立了臨床技能考核試題庫,在畢業技能考試中采取了客觀結構化臨床技能考試(OSCE)模式??己瞬扇∷恼臼?,以實際操作、模擬操作、人機對話等多種形式考察學生的病史采集與病例分析、口腔基本檢查、口腔特殊檢查、口腔基本技能操作等能力??己藘热莼竞w了口腔內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復所必須掌握的內容,實現了口腔臨床技能的標準化考核。通過對口腔醫學專業畢業生開展客觀結構化臨床技能考試,與現行口腔執業醫師考試相接軌,提高學生操作的準確性、嚴謹性,同時培養其醫生職業素質,從而達到培養綜合型、應用型口腔醫學專業人才的目的。
總之,為了提高我院口腔醫學專業學生的實踐技能,我院做了以上諸多方面的嘗試與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績。在口腔醫學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構建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實踐教學在口腔醫學專業的教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和橋梁的重要作用,如果實踐教學沒有抓好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畢業后臨床工作的質量與發展。我院口腔醫學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構建對培養特色應用型口腔醫學專業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云,王松靈. 國內外口腔醫學教育及其人才培養模式比較[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22(8):35-37.
[2] 徐袁瑾,張志原,曹霞,等. 國內外高等口腔醫學教育現狀比較分析[J]. 醫學教育探索,2009,8(4):403-405.
[3] 凌均ぃ王焱. 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新世紀口腔醫學教育的必由之路[J]. 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志(電子版),2010,4(3):211-214.
[4] 張凌琳,周學東,柳茜,等. 口腔臨床實習生培養與執業醫師考試接軌的思考與實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25(7):70-71.
[5] 朱曉斌. 日本口腔醫學教育對我國的啟示[J]. 西北醫學教育,2010,18(4):745-746
[6] 葛少華,楊丕山,郭春曉. 以提高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口腔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26(3):1-2.
篇8
關鍵詞: 模塊教學醫學院校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實踐與總結
一、前言
通過對研究生“學習動機”的調查發現,研究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已經從“學以應試型”轉變為“學以致用型”。大多研究生的主要學習動機是提高英語的口語交流和實際應用能力。全球化時代對研究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欠缺已經成為制約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的一大障礙,阻礙他們在文獻查閱、論文撰寫、對外交流及方面的國際化進程。研究生英語教學應建立在更高的起點上,以培養和提高研究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為目的。醫學院校專業英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運用英語從事醫學科研及學科國際交流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學圍繞“聽、說、讀、寫、譯”技能的訓練展開,突出“應用型”特點。目前的醫學院校研究生在從事科學研究、論文寫作、國際交流時普遍存在著專業英語運用方面的問題。從醫學論文的英文摘要到向國外學術期刊的投稿都不乏專業英語運用的錯誤,類似錯誤在向國外的求職求學信函和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發言中也屢見不鮮,影響了自身學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科的“國際化”進程。所以醫學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是廣大醫學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經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大多數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公共英語詞匯量和基本的語法,并且有了明確的專業方向,專業英語的學習便成了這一階段英語學習的重點。然而,目前醫學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處于無序狀態,大部分院校籠統地設置了專業英語課程,也缺乏專業英語考核指標。學生對專業英語的學習,局限于專業課程學習中對常用的專業詞匯的記憶,以及從英文文獻閱讀中獲取對英文醫學論文的粗淺認識。如何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平衡發展聽、說、讀、寫、譯等技能?本課題組結合醫學院校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的現狀,提出加強該階段專業英語教學的有效模式――模塊教學?!澳K”是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感知神經學研究中心主任邁克爾?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模塊理論應用于教學領域就是將一門學科或多門學科中具有同類功能的知識點或能力項組合成知識模塊或能力模塊,使其整體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它是一種以能力為基礎、以培養技術崗位型人才為目標的教學模式。這種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體系或稱模塊式課程自1993年引入我國以來產生了巨大的生命力。模塊教學體現了應用與專業相結合的特點,幫助學生從閱讀、寫譯和聽說幾個方面向實際語言運用能力方向發展。
二、模塊教學的具體實施
通過問卷形式本課題組成員對醫學院校研究生進行專業英語需求分析調查,以明確學生的“向往”。同時,通過訪談形式,了解醫學碩士生導師對醫學生在專業英語方面的要求,以明確“目標情景”。通過對學進行英語摸底來了解他們的“當前情景”。然后,通過分析,得出學生的“缺乏”。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設定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的三個模塊:閱讀、寫譯和聽說。聽說是學習和掌握語言的基礎。聽說訓練跟上了,可有效地帶動讀、寫、譯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加強聽說技能訓練是使研究生階段英語學習繼續深化的必要措施之一。據我們對碩士生跟蹤調查反饋的情況顯示,強化聽說技能訓練不但加強了學生運用英語和應付考試的基本能力,更主要的是,它還起到了增強學生學好英語的自信心,促使他們形成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的學習方式的作用。針對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重知識、輕實踐的不正確指導思想和學習方法,我們在教學中著重強調英語學習作為工具學科的實踐性和實用性。首先要求學生跟讀、模仿、大膽開口,糾正不準確的語音語調;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就視頻材料用完整句子復述或回答問題,熟悉情景狀況下的專業英語聽說內容,為今后實際運用儲備資源。
英語寫作不僅僅是要準確地表達出作者的意思,力求達意,更重要的是二語產出的成果能夠符合目的語的語境,契合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得到對方文化的認同,這樣寫作出來的作品才會洋味十足。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注重句法教學,幫助學生創作出純正的英語式句子,避免學生因不懂得英漢的表達習慣而寫出來的Chinglish。輸入與輸出都依賴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一種外語若沒有相應的文化背景是無法突破語際間思維障礙、理解不同語言的思維方式的,更不可能熟練進行語言輸出,因此,這就需要讀寫結合,自成一體。教師在寫作中重視文化的閱讀教學,增加閱讀文化的比重,在閱讀中培養學生善于從文化的角度把握語言規律,同時能夠從英語文化背景的角度進行交際,有意識地克服母語障礙,使讀寫相輔相成。研究生在進入專業培訓階段,就要參加定期英語文獻閱讀學習,結合他們的科研方向,將一些最新的在國外核心期刊發表的論著、綜述及指南發給大家,讓研究生利用業余時間閱讀,將不熟悉及發音不準的詞匯標出,課堂上再組織大家集中時間閱讀,每人讀一段并翻譯成中文,對難理解的內容及發音不正確部分應及時查對和糾正,可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為寫作奠定基礎。
通過講授基本理論讓學生對于翻譯本質樹立正確認識,通過一般性題材及專業性題材的翻譯實踐培養學生的雙語轉化技能,使學生能夠在基本理論的宏觀關照下,自覺進行翻譯實踐活動。同時讓學生掌握翻譯技能的訓練方法,明確自身努力方向和實現目標的途徑,在課程結束后仍可保證自行學習和訓練。
三、模塊教學的成果分析
模塊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一種教學新模式。在這種教學的實施中,課題組充分挖掘現有的教學資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實施小班教學,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突出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選擇相關課程的教材。教材做到了針對性強,內容前沿,具有代表性,難易適中,目標明確。模塊教學計劃和實施方案制定之后,2009―2010學年度的第一學期,選擇本課題組部分成員進行實踐授課,分做試驗班和對照班。對照班由同一個英語教師承擔混合教學;另一個班由三個不同英語教師承擔不同的模塊課程。進行了四個星期的實踐授課后,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試驗班對模塊課程的接受程度與反映,同時收集對照班學生對混合式教學的看法和意見,對比兩個試驗班學生的反饋。通過階段測試和考評,對比對照班與試驗班學生的專業英語運用能力,改變以往在成績的評定中教師是裁判,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的形式,在模塊教學實踐中,改革了考核方式,把模塊作為考核單位,進行知識或知識與技能的雙項考核??己税ń處熃o定成績和學生之間的互評和學生實地現場發揮獲得的成績,考核力求全面。以此對比和證實了模塊教學的優點和作用。
從階段測試和考評成績來看,試驗組成績平均為88.9分,較試驗前平均成績65.3分提高了20%以上,而對照組平均成績為72.5分,較試驗前成績66.4分提高了不到10%,試驗組比對照組有了顯著的增高。同時,通過問卷調查也發現,試驗組在學習興趣、寫譯水平、閱讀水平和聽說水平方面提高比率分別為89%,95%,90%,86%,較對照組的提高比率47%,60%,46%,51%都有著明顯的提高。
四、結語
醫學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的實用型醫學人才。學生具備高水平的思維、高水平的知識建構與知識遷移能力,高水平的實踐和科研能力,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切都離不開高水平的英語應用能力作為強大支撐。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同時,加強專業英語的聽說交流是一種語言的實際應用。分模塊教學明確了學生的學習目標,鼓勵了研究生學習專業英語,有效提高了學生對英語這門語言在專業中的應用,在學習過程中也產生了樂趣。通過堅持不解的學習,學生發現自己的專業英語有較大提高的時候,一種無以言表的成就感增強了其參加國際交流、提高我國在醫學領域國際影響力的信心。模塊教學模式改變了我們課程設置的理念和傳統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了專業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在專業人才培養中實施這樣的教學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課題組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醫學英語專業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學風、教風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運用語言綜合技能明顯提高,受到學生的廣泛好評。同時也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特殊的思考路徑和全新的教學視野,為專業英語教學樹立了極有價值的實踐典范。
參考文獻:
[1]楊平科.采用模塊式教學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作用[J].甘肅農業,2002,(6):42-43.
[2]周麗.專業英語教學改革構想[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1).
[3]國家教委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篇9
關鍵詞 圖像處理;圖像分析;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02-0090-02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Images Processing and Analysis//Tang Min, Zhang Shibing, Shen Xiaoyan
Abstract Medical images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is one of the major foundational courses for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several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of medical images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including experiments and course design and the second classes. The author’s rich practical experiences demonstrate that thes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can foster the students’ abilities, inspire their interests and therefore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greatly.
Key words image processing; image analysis;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1 引言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個由理、工、醫交叉融合的新興學科,是多門工程學科向生物醫學領域滲透的產物,包括生物信息學、醫學圖像處理、生物力學及生物材料、醫療器械等多個分支。其中,醫學圖像處理與分析是利用數學原理和方法,在計算機上針對不同醫學影像設備(如CT、MRI、B超、PET、SPECT、顯微鏡等)產生的圖像,按照實際需要進行處理、加工和分析。隨著醫學成像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圖像處理技術在醫學研究與臨床診斷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因此,醫學圖像處理與分析這門課程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
該課程是以數字圖像處理為基礎,介紹圖像處理中的基本概念、理論和算法,特別針對醫學圖像處理研究中的基本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原理和實現方法,使學生能夠編程將圖像處理算法應用于醫學圖像的處理和分析,是生物醫學工程及相關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之一。
醫學圖像處理與分析這一課程起點高、難度大、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課程建設難度較大。雖然目前已有不少院校開展本課程的教學工作,但實際教學情況并不十分理想,主要表現在教材缺乏和實踐環節較少。在中國期刊網上,以題名包含“醫學圖像處理”或“生物圖像處理”以及題名中包含“教學”為檢索條件,只獲得文獻18篇,其中涉及該課程實踐教學的只有6篇,主要集中于虛擬實驗室和實驗教學系統的研發[1-6]上,可見在國內關于該課程的教學研究尚不多見。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在理論教學改革的基礎上[7],提出一些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措施,以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激發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
2 實驗與課程設計的開展
以“科研為教學服務,教學促進科研”為宗旨,采用MATLAB編程語言為實驗教學平臺,以醫學圖像處理知識為主,同時綜合醫學成像系統、醫學電子學等相關課程的知識,編寫《醫學圖像處理與分析課程的實驗與課程設計指導書》,設置驗證型、綜合型和設計型三大類實驗(參見表1)。其中,實驗1~9為驗證型實驗,學生通過調用MATLAB中已有的圖像處理程序來完成實驗,加深對理論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實驗10~14是綜合型實驗,學生針對醫學圖像的具體特點,綜合運用多種算法達到圖像處理的目的;實驗15~24是設計型實驗,給定實驗目的和要求,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編程實現,培養他們查閱資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8]。
3 第二課堂的實施
為培養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教師有意識地在課堂中簡要介紹自己科研項目的基本情況,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自己的科研項目研究。這不僅增強了他們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和重視度,而且使他們親身經歷并體驗了醫學圖像處理和分析知識怎樣應用于科研和臨床。
由于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擁有門類齊全的現代化醫療儀器設備,因此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在醫院實習,特別是到影像科和檢驗科實習,學習和掌握各種儀器的功能和圖像處理的場合,從而有助于他們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提高實際工作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融入一些就業方向的指導,介紹醫學圖像處理在醫院和醫療器械公司的應用狀況,同時簡要介紹課程中沒有涉及但與工作密切相關的最新最熱門的醫學圖像處理知識,供學生課后自學和深入研究。這樣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自信,獲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尋找自己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4 結論
本文結合筆者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針對醫學圖像處理與分析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提出一些改革措施,秉承“加強基礎、重視應用、培養能力”的宗旨,以“內容的基礎性、方法的先進性、學科的交叉性”為原則,編寫《醫學圖像處理與分析課程的實驗與課程設計指導書》,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實現教學、實驗、科研三管齊下,課內、課外、理論、實踐同時并舉的教學格局,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知識水平和實驗技能,為后續課程學習、畢業設計開展及科學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潔.“醫學圖像處理”實驗教學探索與虛擬實驗室開發[J].西北醫學教育,2008(3):489-490.
[2]鞏萍,胡俊峰,隋美蓉.《醫學圖像處理》實驗教學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1(1):49-52.
[3]王春燕,曲典,吳瑞,等.醫學圖像處理教學實驗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中國醫療設備,2009(11):20-22.
[4]周蘇娟,蔣世忠,黃展鵬,等.醫學圖像處理遠程虛擬實驗教學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1(5):
526-528.
[5]鄭旭媛,胡春紅,肖振國.醫學圖像處理課程設計教學模式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2011(31):167.
[6]胡彥婷,陳建軍,木拉提哈米提.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學圖像處理課程教學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2(3):534-537.
篇10
【摘要】 針對國內西醫院校留學生開設的《針灸學》課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強招收外國留學生的競爭實力。國內西醫院校招收的西醫本科留學生,《中醫學基礎》宜設置為108學時的理論學習和實驗練習,教學內容包含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針灸學》宜設置為200學時的理論學習和實驗練習,教學內容包含經絡學、腧穴學、刺灸學和針灸治療學;另外還需在醫院至少200學時的臨床實習。這樣西醫院校的西醫本科留學生在離開中國以前就可以參加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的針灸資格考試。
【關鍵詞】 西醫院校 留學生 本科教育 針灸學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cupuncture therapy study by foreign students at medical college in China, the purpose is progress to compete for recruiting foreign students. For these people, basics of TCM is 108 hours in theo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clud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CM and diagnostics of TCM; Acupuncture is 200 hours in theo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too, include channels, acupoi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disease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need more than 200 hours practice in clinic or hospital. As do all of these, they can take an examination in acupuncture by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 when they leave China.
【Key words】 Western medical college Foreign students Undergraduate course Acupuncture
目前國內的各個高等醫科院校均不同程度的招收有國外留學生,這都是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國際化過程中的一個縮影。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比較,中國各個醫科高等院校招收的留學生除了學費較低外,是否還有其他優勢?作者長期追蹤國外中醫藥教育的現狀[1],并作為重慶醫科大學西醫臨床本科留學生《Acupuncture Therapy》課程領導教師,在過去2年的留學生教學中有些許體會。
2010年11月25日在成都召開的“第三屆中醫藥現代化科技大會”,作者作為參會代表廣泛的與參會的外國專家進行了交流。
柏林醫科大學社會醫學流行病學衛生經濟學研究所副所長、國際補充替代醫學研究會副主席Claudia Witt教授做了“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Research”和“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Europe”的精彩發言[2],英國劍橋大學劍橋醫學研究所的Peter H. St George-Hyslop教授也做了“Approaches to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Overlaps Between Western Biomolecular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精彩演講[2],諸如此類的圍繞在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的中醫或針灸研究不計其數。更多的學者介紹了在國外中醫教育的情況,如德國傳統針灸中醫學會執行主席Gerd Ohmastede的“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Europe”,德國針灸學會副會長Birgit Ziegler的“Training standards in AGTCM associated school”,等等[2]。以及在26日大會組織的中醫藥國際教育研討會上,德國西醫師國際中醫學會主席Rainer Nogel的“SMS針對德國醫生的中醫教育”、以色列基布茨教育學院替代醫學院院長Ramon Velleman的“中醫教育在以色列發展形勢及戰略”、成都中醫藥大學葡萄牙寶德分校校長Pedro Choy的“葡萄牙寶德分校的教育現狀及發展規劃”等[2]揭示了中醫藥,特別是針灸學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探索中醫及針灸在國外學歷教育和臨床醫師繼續教育的模式,這充分的說明中醫學,特別是針灸學獨特的臨床療效,已經成為世界醫學的一部分,對現代西方醫學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尤其是美國國立衛生院下屬的補充和替代醫學中心[3]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補充和替代醫學中心對中醫學的高度關注,而且補充和替代醫學已經被納入了美國一些醫學院校的教育體系中[4-5]。所以中國高等醫科院校的優勢不僅在較低的學費,更在于能在留學生的學歷教育中,設計實用的、符合西方主要國家要求的中醫類課程,特別是針灸學課程教育,以及符合要求的學時數至關重要。
《美國針灸中藥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指南》[6]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國外考試指南,針對完成正規學業者,即全日制東方醫學院針灸專業3年綜合課程畢業,和1350小時的針灸教育;其中包括至少800小時的理論教學和500小時的臨床學時;臨床學習可包括見習、實習或醫療實踐;另外50個學時可以是課堂學時也可以是臨床實習。德國針灸學會副會長Birgit Ziegler到成都參會時介紹了德國的針灸培訓情況,“1954年成立的德國傳統針灸中醫學會目前下屬有6所學校,1600多名成員,只有完成西醫學習的內科醫生或醫療從業人員才有資格在學會下屬的學校注冊和參加培訓,這就意味著他們已經完成了2000-4000個小時的醫學課程。并且6學校都一致同意針灸學最少開設750個小時的學習課程;中藥課程至少開設340個小時;推拿課程至少開設300個小時;針灸、中藥和推拿課是將理論課程與實踐技能課程相結合。此外,在校醫院進行200個小時的臨床實習是每位學生的必修課…”。由此可以看出,參照美國和德國標準有利于國內西醫院校制定針灸學課程教育標準,因為我們培養的留學生將要完成西醫本科學歷教育,也就是完成了3000多學時的醫學課程教育,只需要開設足夠學時的中醫類課程教育就可以了。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的針灸考試資格規定[7],凡全日制高等醫學院校畢業,學制在3年以上者,已取得醫師資格,并經過針灸學培訓至少500學時,有一年以上臨床實踐。考試的科目有[8]《中醫學基礎》、《針灸學》、《正常人體解剖學》、《辯證論治》、《取穴操作》5個內容。因此,西醫本科留學生的中醫類課程主要開設《中醫學基礎》和《針灸學》?!吨嗅t學基礎》宜設置為108學時的理論學習和實驗練習,內容包含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針灸學》宜設置為200學時的理論學習和實驗練習,教學內容包含經絡學、腧穴學、刺灸學和針灸治療學;除此之外,還需在醫院至少200學時的臨床實習。結合重慶醫科大學針對西醫本科留學生開設的《解剖學》218學時,西醫院校的西醫本科留學生在離開中國以前就可以參加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的針灸資格考試。
綜上所述,國內西醫院校主要招收的是西醫本科留學生,中醫類課程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這與國內中醫院校招收的留學生進行中醫類學歷教育和短訓等有所不同。針對國內西醫院校留學生開設的《中醫學基礎》和《針灸學》課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適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針灸執業資格需要,這不僅是對國內西醫院校留學生西醫本科學歷教育的一個補充,既融入了中醫和針灸這樣的國粹,也是中國西醫院校招收海外留學生最具有競爭力的方面,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軟實力。
參 考 文 獻
[1] 龔彪,周力,張詣.針灸的國際現狀及思考.醫學教育探索,2006,1(5):61-62.
[2] 第三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會議指南.icetcm.org.
[3] nccam.nih.gov.
[4] 羅國安,鄒健強,譯.白宮補充與替代醫學政策委員會總結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