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現狀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8: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育率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對湖南省開展休閑體育旅游現狀進行分析研究,為湖南省開展休閑體育旅游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 旅游 休閑體育 休閑體育旅游
隨著社會化程度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體育價值觀念、體育意識、體育需求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體育鍛煉,實現身心和諧健康發展的目的。休閑體育旅游正好符合這種要求,它不僅契合了人們對休閑、體育、度假、療養等的多元需求,也實現了休閑體育旅游與經濟的關聯互動、協同發展的聯動效應,為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全新活力。根據國內外休閑體育旅游出現的強勢勢頭,結合湖南省的具體情況,從而構建出湖南省休閑體育旅游的一個偉大篇章。
一、湖南省開展休閑體育旅游存在的優勢
(一)地理優勢
湖南地處中國的中部,南連兩廣,東連長三角經濟區,北連廣闊的北部,西接物產豐富的西部。是我過南北交流的橋梁,東西連接的通道,是中國極具優勢的戰略要地。
(二)客源優勢
由于湖南良好的地理優勢,靠近珠三角和長三角兩個中國經濟最發達和人口最稠密的區域,使得到湖南旅游的人數越來越多。
(三)資源優勢
湖南擁有最適宜發展休閑體育旅游的資源優勢,如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張家界;被國外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的鳳凰古城;游韶山;爬南岳衡山及岳麓山;觀桃花源及岳陽樓;覽常德詩墻及舜帝陵等等。
(四)區域聯合優勢
在湖南的“十一五”期間,湖南形成了“長株潭”經濟區,這種區域的聯合為休閑體育旅游創造了巨大的旅游空間,游客的旅游不在局限在一個地方,可以做到很大的自由度,如果湖南可以多形成幾個這樣的區區聯合,勢必給湖南的休閑體育旅游帶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湖南省開展休閑體育旅游存在的不足
(一)相關專業人才的缺乏
休閑體育旅游剛剛興起,決定了在人才數量、 質量方面等嚴重不足,特別是休閑體育在湖南興起還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充分重視,在今后的人才培養中要加大力度,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休閑體育專門人才,以適應以后湖南休閑體育旅游的飛速發展。
(二)項目開展對環境的破壞
湖南一些休閑體育旅游項目的開展,如野外宿營、徒步探險等,旅游人群直接與大自然接觸,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人為的對生態的破壞,人們必須加強環保意識,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如在開發湖南永州陽明山的過程中就造成了環境的極大破壞。這些是開展休閑體育旅游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三)基礎交通設施的不完善
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里,湖南在基礎交通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在一些縣一級的旅游景點的基礎交通建設確實相當不夠的,很多游客向往那里的休閑體育旅游,但是迫于交通的不便不得不取消。
三、針對出現的不足采取相應的對策
(一)重視專業人才,加大對休閑體育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
為了滿足湖南日益膨脹的休閑體育旅游的發展,湖南政府及旅游部門應加大力度對專業人士的培養,建立體育人才和從業人員的教育、 培訓體系,加速培養一批高素質的休閑體育從業人員隊伍。
(二)增強環保意識,加強人民對環保的重要性認識
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而休閑體育旅游地的環境更加重要,很多旅游者都是沖著美麗的環境去某一地方旅游的。對此,相關部門需要制定一些方針、措施去增強民眾的環保意識,通過各種演講,紀錄片,電視節目宣傳等去加強人民對環保的重要性認識。這樣才能使湖南的休閑體育旅游更好更快的發展,實現湖南旅游產業的高速發展,從而帶動湖南地區經濟的向前發展。
(三)完善基礎交通設施
湖南處于東部和西部連接的咽喉要道,在改革開放后,基礎交通設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水路,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運輸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以后的發展中,應該把發展基礎交通設施作為一個議案來解決,通過政府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來完善湖南的基礎交通設施,加大投入,把旅游業作為一個重要的第三產業來發展。
四、結論
在國內外休閑體育旅游業迅速發展的今天,湖南省應抓住機遇,依托省內山秀水的自然生態體系,悠遠的湖湘文化,獨特的地理位置,具備開發體育休閑旅游的巨大潛力。通過對湖南省休閑體育旅游的開發,實現休閑體育與旅游的優化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體育文化休閑旅游圈,從而不斷滿足社會各階層人們的需要。開發湖南省的休閑體育旅游產業對于調整湖南省產業結構、推動體育旅游產業發展、增強湖南旅游核心競爭力、提升湖南影響力、加快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 胡達道,陽蕓.經濟欠發達旅游區體育旅游開發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1):26-29.
篇2
(1.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2.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財務處湖北武漢430074)
摘要:湖北溫泉旅游經歷了10年的高速發展期,一大批稟賦較好的溫泉資源得到開發,同時完善了湖北旅游市場結構,催動了湖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但是,由于資源的簡單利用等原因導致湖北溫泉旅游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省內溫泉旅游也進入瓶頸期。隨著旅游業的整體轉型,差異化的開發、培育新的消費結構、精細化的服務手段是湖北溫泉旅游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
關鍵詞 :湖北省;溫泉旅游;現狀;趨勢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14
0引言
湖北溫泉資源蘊藏不如云南、西藏等省份豐富,較早得到開發利用有咸寧溫泉、房縣溫泉、應城湯池溫泉等。2005年湯池溫泉的開業標志著湖北省溫泉旅游的快速發展,目前具有相當規模的溫泉旅游景區超過30家,投資規模上億元的有15家以上。市場上已基本形成了8條精品溫泉旅游線路,基本從上述規模旅游景區中選出,分別是咸寧香城泉都、應城湯池溫泉、英山溫泉、洪湖悅兮半島、大洪山玉龍溫泉、襄陽鳳凰溫泉、十堰房縣天悅溫泉、京山緣匯溫泉。
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湖北溫泉旅游也進入了發展的瓶頸期,資源粗放式利用,同質化明顯、區域不平衡等問題均暴露出來。
1湖北省溫泉旅游產品分析
湖北省溫泉資源蘊藏不夠豐富,在全國排名也靠后,且分布不集中、不均勻、個體資源點之間差異較大。但湖北也不乏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溫泉資源,如:咸寧溫泉、湯池溫泉、房縣溫泉早在唐代就聞名天下。
至上世紀末,湖北省69處地熱資源中,凡是地表出露的溫泉在很早就開始利用,迄今基本得到不同程度的開發利用,主要用途集中于民用洗浴、醫療保健、休閑度假、科研養殖等方面??傮w而言,開發利用程度相對較低,利用方式較單一,且許多地表未出露的地熱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2005年,應城湯池溫泉的開張營業,很快就獲得良好的市場效應,平均每天游客在2 000人次左右,其中70%是武漢的游客。湯池溫泉的成功引發了連鎖效應,緊隨其后,赤壁五洪山溫泉、咸寧溫泉、大洪山新陽溫泉、嘉魚山湖溫泉、洪湖烏林溫泉、蘄春桐梓溫泉等溫泉資源紛紛拉開了投資建設的序幕,先后建成龍佑溫泉、瑤池溫泉、溫泉谷、碧桂園鳳凰溫泉、太乙溫泉等多個綜合型溫泉度假旅游區。咸寧作為溫泉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于2009年舉辦了“中國·咸寧首屆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并一年一度循環舉辦。
從眾多溫泉資源的開發過程來看,湖北溫泉資源主要通過對區位條件和產品特色的把握來決定其開發模式。
1.1按溫泉資源區位條件對比
區位條件的不同,往往促使溫泉景區在開發時選擇差異化的市場定位、創新性的產品策劃、結合資源自身特色的項目建設和規模選擇。以當前湖北省絕大多數溫泉旅游開發項目來看,按區位條件的不同可以分為大中城市中心區域或近郊、遠離大中城市地帶兩類。大中城市中心或近郊往往擁有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市政配套設施設備,但多數資源本底條件相對遜色,加上投資成本高,后期擴展空間小,所以多以采取一步到位的策略,建設大型的高檔次住宿酒店,通過人工手段竭力營造自然露天溫泉環境,提供高標準的旅游服務,如咸寧溫泉谷投資金額大,規格高,有四星級賓館;而處于較遠地區的溫泉盡管距離客源市場較遠,但往往具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擴展空間大,可塑性強,所以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多采取深度擴展溫泉功能的開發模式,將溫泉旅游與生態旅游、農家樂、觀光旅游、民俗風情體驗以及運動休閑等深度融合,無縫對接,如:隨州大洪山玉龍溫泉距離隨州市52 km,距武漢3小時車程,為了更好地吸引武漢游客,以溫泉為核心,建有五大主題公園,通過捆綁鄉村旅游項目,盡力激發游客的游興。同時還與隨州周圍的風景區進行對接,融入區域整體規劃開發。
1.2按溫泉旅游產品特色比較
受溫泉自身資源條件和開發條件的限制,溫泉景區在主題開發和主導功能定位上往往不盡相同。湖北省溫泉景區開發越來越重視在溫泉文化、特色產品等方面進行創新。按景區主題及主導功能定位的不同,產生了觀光娛樂休閑式、綜合度假式兩種典型模式(見表2)。二者都是建立在傳統溫泉療養院的基礎上,即注重溫泉的醫療和保健的核心功能,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功能延伸。觀光娛樂式注重加強溫泉旅游的觀光娛樂功能,多以選擇風光優美的地區,并大量建設戶外景觀,如:嘉魚山湖溫泉,就選擇在風光秀麗的“三湖連江”風景區,通過湖景以及燈光等造景手段來彌補溫泉旅游景深不夠的缺陷;綜合式則更多地強調功能的多樣化,既注重多種娛樂項目的建設,強化休閑、度假功能,還注重溫泉與周邊旅游資源整合,以形成養生、探幽等多種復合旅游功能,如:玉龍溫泉歡樂谷除了有70多個不同特色的泡池之外,還建有五大主題公園,可提供給游客多種活動項目,并與周圍豐富景點進行整合,享受溫泉之余,還可以觀光旅行。而襄陽臥龍生態文化度假旅游區離市區僅10 min車程,除了其溫泉產品,還將與臺灣合作開展高端美容、英語培訓,并興建教堂,開設婚慶基地等。
2湖北省溫泉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2.1個性化產品少見,同質化嚴重
目前,湖北眾多溫泉景區所推出的溫泉旅游產品,都是針對大眾市場的。其內容多集中在溫泉泡浴、游泳、沖浪、蒸桑拿、足療、保健按摩等大眾化消費項目。而隨著溫泉旅游的快速發展,游客對于同質化的溫泉旅游產品已開始逐漸產生倦怠。為了可持續化發展,急需設計針對小眾市場的個性化產品,如:溫泉婚禮、養生訓練營等。
2.2硬件設施奢華,服務質量低下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游客在選擇溫泉景點時,往往側重從硬件設施的豪華程度來評判景點的高下。開發商被迫投入巨資建設硬件,動則上億,如湖北溫泉景區中,投資超過億元的有15家,而這一數字還有增加的趨勢。追求硬件設施極致奢華的背后是對服務質量的漠視。游客多認為溫泉旅游就是泡澡,自很強,不需要太多的服務。景區管理著則更是漠視服務質量。以筆者的親身經歷,湖北溫泉景區的服務員大都只能提供遞送浴巾、飲水、指路等簡單服務,還從未遇到服務員能提供專業化的泡浴知識、養生技巧、保健知識。
2.3市場定位不清晰,開發模式單一
溫泉是典型的體驗式旅游產品,受個體影響而表現出多層次需求的特點。國外的溫泉度假村根據其服務對象的差異,有度假村溫泉、宜人溫泉、目的地溫泉三種模式。當前湖北省溫泉旅游開發項目普遍開發模式趨同,追求大而全,既要針對高檔市場的客源,又要針對大眾化的客源,市場定位不清晰。各種各樣的項目都要做,導致不精,粗糙,最終形成的是“大雜燴”,導致特色不明,服務質量低下。
2.4整體開發水平較低、區域開發水平不均衡
湖北省溫泉整體開發水平較低,企業綜合實力不強,發展速度過慢,缺乏整體發展規劃,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雖然近幾年開發的緊跟時代,設備設施硬件都比較高檔,軟件方面還有待改善。開發時間比較早的溫泉因落后時代,或因設備設施老化有的停業、有的急需更新換代,面臨著升級改造。有的區域比如咸寧借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暨中國溫泉之都·湖北咸寧2009國際友誼小姐世界大會的東風發展迅速,有的地區比如保康基本上是未開發狀態,羅田也是正在籌劃當中,區域開發水平不均衡。
2.5缺乏統一管理和規劃,開發無序
目前,湖北省對于溫泉資源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對于開發利用也缺乏統一的規劃。眾多溫泉景區采取分散的開采方式,未進行嚴格的管理、科學規劃、統一集中開采、統一供熱,也未進行取配水全時空調控管理,也導致一定量的無序開采,浪費等嚴重問題。同時,眾多溫泉景區的水質、硬件設施、服務質量等多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缺乏公平、公正、公開的第三方評價。
溫泉污水回灌、地下水位下降、鹽堿化等含水層的變化以及過度開采都會對溫泉、對周圍的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導致溫泉旅游無法可持續發展。溫泉資源的保護存在法律缺失和有法不依的現象。一方面,對于溫泉資源保護的法律僅有《礦產資源保護法》,而另一方面,僅有的這部法律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遵守。因此,國家和地方政府一方面要盡快出臺溫泉開發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要加強監督,提高溫泉企業的違法成本。對于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的誠信企業,要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3湖北省溫泉旅游的趨勢
3.1多因素作用下的差異化開發
過去開發溫泉資源時,開發模式主要受溫泉資源的資源稟賦影響。而隨著技術手段的提升,資源稟賦不再是唯一考慮的因素,甚至資源稟賦略顯不足的資源,可以由其他因素來彌補。
(1)資源稟賦。資源稟賦是溫泉資源開發最重要的因素,主要包括水溫、水質、最大自涌量、地域氣候特點。水溫影響著后期運營成本,水質直接決定溫泉旅游產品的品質,最大自涌量決定景區最大容納人數,地域氣候決定溫泉旅游的市場響應度和季節差異。
(2)文化底蘊。旅游資源的開發可以形象地比喻為“講故事”,是依托一定的旅游資源,進行深度的挖掘,為游客營造主題鮮明的氛圍,進而帶來良好的體驗。傳統大雜燴式的旅游開發多導致主題不夠鮮明,體驗性差,可替代性強。省內已有一些溫泉企業進行了探索,如山湖溫泉巧妙了融合了“二喬”。可以預見,今后溫泉旅游的文化內涵將越來越鮮明。
(3)配套設施。配套設施主要包括外部市政設施,如交通、電力、通信、醫療等,以及景區內部配套設施設備,如住宿條件、餐飲供給、水上游樂設施等。
(4)產業因素。產業因素包括區位條件、旅游業發展條件、旅游業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
3.2市場細分帶來的多層次消費
目前,湖北省溫泉旅游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單次消費,價格在120元左右,游客與企業對此價格均不太滿意,”一票通”的消費模式開始受到挑戰。多層次的消費模式,主要是降低初次消費門檻,增加內部項目的吸引力,鼓勵游客進行二次消費,甚至三次消費,游客獲得更多體驗,企業擴大收益。
3.3個體需求帶來的服務精細化
旅游業轉型升級的最核心是提升服務質量。隨著市場結構的調整,溫泉旅游要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除了要形成差異化的產品,更重要的是精細化的服務。通過高素質的服務人員,向游客提供養生、休閑、保健等方面非常專業的指導,從而增加顧客粘度、擴大口碑效應。
4結語
過去的10年中,湖北溫泉旅游以其獨特的魅力撬動了湖北旅游市場。眾多溫泉資源賦存地因溫泉而興,亦因溫泉而迎來發展困境。積極適應市場變化,加快企業轉型,調整消費結構和層次,深入做好資源開發的每一個細節是溫泉旅游破除發展瓶頸,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艷平,山村順次.中國溫泉資源旅游利用形式的變遷及其開發現狀[J].地理科學,2002(1)
2王艷平.我國溫泉旅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3)
篇3
關鍵詞:生態旅游;研究開發;問題;建議
1993年9月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與保護會議(北京)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態旅游”的定義;1994年成立了中國生態旅游協會(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雙版納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游的倡議》,標志著我國學術界對生態旅游研究開發的關注;1996年6月召開武漢國際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同年10月推出的《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1997年12月,與生態旅游密切相關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開“亞太議員環發大會”第六屆年會主題為“旅游與環境保護”;國家旅游局將1999年定為“生態環境旅游年”,首次承辦了主題為“人與自然”的“中國昆明‘99世界園藝博覽會”將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開發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國學術界發表有份量的生態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國土資源部建立11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首批國家礦山公園掛牌,意味著我國生態旅游資源研究開發向理性發展。我國生態旅游業迅猛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時由于不規范的過度開發和落后的管理體制所造成生態旅游區資源環境的破壞也是觸目驚心的;旅游廢物的處理并不比處理傳統工業三廢容易,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超負荷運行必將導致景觀的消亡和旅游景區的毀滅的警告不是危言聳聽的。
綜上所述,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開發歷史短,發展快,存在問題多。
一、我國生態旅游理論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學者對生態旅游內涵界定方面存在誤區:
1.生態旅游內涵界定生搬硬套國外學者研究成果多,創新少。許多研究者頻頻引用某某外國專家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以示正統或經典,缺乏創新,實際上外國學者對生態旅游的界定到“目前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2.我國學者對生態旅游概念界定爭議很多,溝通少。有代表性的有盧云亭(1996)從旅游開發和經營的角度強調生態旅游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金鑒明(2002),楊富泉(1995),郭錦超(1997)持類似的觀點;張廣瑞(1998)從旅游需求的角度,強調生態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種“有目的的旅游活動”,李緒萌(1995),張延毅(1997),劉健生(1997),王興國(1998),王爾康(1998),陳立軍(1998),劉家明(1999)的觀點與這相近似。李東和等(1999)認為從供給者(開發者,經營者)的角度看,生態旅游是一種將生態學思想貫穿于整個旅游系統并指導其有序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從需求者(旅游者)來看,生態旅游是一種旅游活動形式或旅游產品。筆者認為雖然存在上述爭議,但是絕大多數研究者對生態旅游概念內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與環境的協調,生態旅游是可持續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嚴重的生態旅游概念泛化傾向。生態旅游概念泛化是將生態旅游內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體泛延,其具體所指模糊化的現象。例如有人認為生態旅游既是生態工程又是旅游活動,將與生態環境有關的旅游均稱為生態旅游,認為中國生態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馮天駟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組織(WTO,1997)在“關于旅游業的21世紀議程”中指出生態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場中僅占3%~7%,中國生態旅游真得那么旺嗎?生態旅游概念泛化的結果是引起認知混亂,最終導致消費者對生態旅游失去興趣引發生態旅游市場的崩潰。
(二)生態旅游理論基礎研究系統性不足
我國生態旅游研究歷史短,理論基礎研究系統性不夠,目前尚未到形成一個大家普遍認可的理論體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為特征的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較少,只在旅游容量(環境承載力)等個別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如崔鳳軍[7]等(1999)在泰山名勝風景區案例研究基礎上提出一套由生態承載量、資源空間承載量、心理承載量、經濟承載量四部份組成的適用于山岳風景區不同功能類型區的量測模型。
我國生態旅游理論基礎研究比較零散,公認的基礎是有關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其次是文明社會中人類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態哲學意義的“生態美理論”和建立在人與自然協調論和生態人文論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系理論”。顯然,我們在以生態旅游市場主體(生態旅游業從業人員和消費者)為研究對象的理論(如消費行為理論)研究不足;針對生態旅游市場客體(有形的,無形的生態旅游資源)的基礎研究,如資源規劃與管理、旅游地學等方面不夠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幾乎空白;生態旅游企業營銷環境研究,尤其是社會人文生態旅游環境的研究更少。
二、對策
(一)擱置生態旅游內涵的爭議,積極參與生態旅游的開發,在實踐中實現創新
“生態旅游”是一個正處于發展的概念,它的內涵和本質特征有待于人們深入研究,但是理論源于實踐,目前,我們的研究者應該采取擱置生態旅游內涵的爭議,到實踐中去領會生態旅游的真諦的態度,從案例研究和實證研究及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總結歸納符合中國國情的生態旅游內涵。
(二)中國傳統文化應融入生態旅游理論中促進理論本土化
生態旅游理論源于歐美發達國家,盡管其概念界還無法統一,但是其概念內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與環境的協調,這與我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指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相通,相類和統一。歷代諸子百家都力圖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協調,和諧與統一。西漢董仲舒繼承和發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無為為之之謂天”(《莊子·天道》)等諸子觀點,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思想體系,首次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類與大自然要和諧共處,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絕不能盲目地破壞自然規律,使自然生態失衡,一旦失衡必將自食其果。麗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與東巴文化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的傳統不無關系。
綜上所述,我們的傳統文化與生態旅游理論有許多相似的理念,我們應該將它融入到生態旅游理論研究中,這將有利于挖掘和弘揚傳統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態旅游理論的本土化,將對研究中國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保護發揮重要作用。
(三)拓寬生態旅游理論基礎,提高生態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對生態旅游理論研究比較零散的現實,拓寬理論基礎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學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學是運用地學的理論方法為旅游資源調查,規劃開發及保護工作服務,從而促進旅游業發展的一門邊緣學科。生態旅游資源中的地質旅游資源、地貌旅游資源、水文旅游資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學問題??梢姡糜蔚貙W與生態旅游資源研究開發密切相關。目前已建立的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礦山公園無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態旅游熱點。生態旅游和地質旅游的對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險游,沙漠景觀探險旅游,焦作市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旅游開發及廣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險游和全國性的漂流旅游熱等等。
(四)加強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社會人文生態旅游資源整合研究
我們發現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社會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規律的。一般情況下,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對封閉的地方(以滇西、湘西為代表的西部地區),也常常保存有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狀態,具有豐富的社會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加強兩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護和繼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例如,東巴文化與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資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認識“香格里拉的魅力”,體會東巴文化“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協調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識結構,引導生態旅游企業貫徹“社會市場營銷”理念
傳統旅游管理類人才培養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識結構方面存在自然科學知識面不夠寬的缺陷,生態旅游知識更是不足,從而造成我國生態旅游產品設計、開發和資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現狀。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開展消費者教育,并將之滲透到企業營銷的各個環節,讓消費者在享受生態旅游樂趣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生態旅游的內涵提高生態環保意識。讓政府管理層和旅游業從主人員在實施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更加深刻體會生態旅游環境效益外部化和內部化的內涵,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環境保護對企業乃至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促使他們轉變觀念,主動地考慮社會長期利益即生態旅游環境保護,正確處理好消費者利益、企業利益及社會長遠利益三者的關系,真正實現以社會市場營銷理念為生態旅游企業經營理念,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自然保護區與生態旅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盧云亭.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發展[J].經濟地理.,1996,16(1).
[3]張廣瑞..生態旅游的理論與實踐[J].財貿經濟,1998,(8).
[4]曉,彭建.生態旅游內涵辨析[J].桂林旅游??茖W校學報,2001,12(1).
[5]李東和,張結魁.論生態旅游的興起及其概念實質[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2).
[6]崔鳳軍,楊永慎.泰山旅游環境承載力時空分異特征及其利用強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潤.生態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篇4
摘要:據2001年到2010年旅游業的相關數據反映,四川省旅游業的發展在旅游經濟總量、旅游產業結構的完整、旅游市場方面,還是在旅游景區景點的數量與質量、旅游基礎設施交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發展,不過在旅游產品結構、“農家樂”鄉村旅游質量、旅游收入結構、旅游信息化建設的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關鍵詞:四川省;旅游業;現狀;問題
一、現狀
截止2010年9月,我省共有A級旅游景區164家,其中5A級旅游景區3家,4A級旅游景區64家,3A級旅游景區43家,2A級旅游景區52家,1A級旅游景區2家;據2003年8月15日公布的數據,四川擁有國家森林公園11處,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46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5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2處,各級各類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63座,國家地質公園5個。目前,全省有37個災區旅游景點正在創建A級旅游景區,其中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2家,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19家。
旅游接待設施方面。截止2009年底,四川省共有國際國內旅行社646家,其中:國際旅游社609家,可辦出境旅游旅行社13家,國內旅行社社21家。截至2009年底,星級飯店503家,其中五星級17家,四星級71家,三星級188家,二星級206,一星級21家。綠色旅游飯店70家,其中金葉級26家,銀葉級44家。高、中、低檔飯店的比例約為1:4.4:0.2,而發達國家這個比例一般為1:4:5。
旅游交通方面。從省會成都到各市州都有高速或高等級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801公里;對外鐵路通道有寶成、成昆、內昆、渝黔、襄渝、渝懷線,內部通道有成渝、達成、遂渝線,支線有達萬線、隆瀘線,截至2009年12月,鐵路營業里程達到5329.2公里。今年5月,西部第一條高速鐵路——成灌高速鐵路正式通車。從成都坐上高速行駛的動車組,半個小時便能抵達青城山腳下,交通更加便捷;航空方面,成都雙流機場現已開通30多條國際航線,200多條國內航線,已直航的國際城市有,新加坡、香港、澳門、漢城、東京、檳城、福岡、加德滿都、曼谷、吉隆坡、普吉、巴黎等12個城市,擁有9個省內支線機場。主要旅游景區實現通郵、通電、通水,有的還建立了游人中心、咨詢中心等;省內主要城市和景區國際直撥電話可達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旅游經濟方面。從2001年到2009年,除了08年因地震導致旅游總收入大幅下降之外,其它年份的旅游收入一直保持呈逐年增長的態勢。從04年開始,四川旅游總收入基本上保持了20%—30%的高增長率。2009年,四川實現旅游總收入1472.5億元,比上年增長34.8%。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4.99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2.89億美元,分別增長21.5%、25.4%;接待國內游客21922.14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1452.7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5.6%、34.2%。雖然,四川旅游產業年度總收入已經突破千億元大關,沖進了全國十強(位列第九),但是與收入早已破2000億元大關,最高的甚至達到3000億元的江蘇、浙江、廣東、山東、北京等省份相比,四川旅游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全國旅游綜合實力排位分析,四川的弱項就在于入境旅游,2007年至2009年,四川旅游總收入一直排在全國的第9位。但這三年來,四川旅游外匯收入分別排在全國的第16、24、22位,遠遠低于國際和國內發達地區水平。2009年,四川入境游客數與全國第一的廣東省入境游人數(2747.80萬人次)相比,相差31.33%,但旅游外匯收入與其相比較(5.67億美元)相比,卻相差接近35%。
旅游信息化方面。1998年,四川計劃開始走上旅游信息化建設之路。2000年,四川省旅游信息網絡系統一期工程通過驗收;2001年1月,國家旅游局下發《關于建設“金旅工程”,推動旅游業信息化工作上水平的意見》,啟動四川“金旅工程”建設。5月,制定了四川“金旅工程”整體方案。至此,四川旅游信息化開始發展。2010年,為了實現四川旅游三年提升計劃,提出并實施把四川建設為西部旅游信息高地。2010年全省旅游信息工作會上,四川旅游行業服務平臺、美景面對面、四川旅游信息港3個旅游信息產品首次亮相:四川旅游行業服務平臺是一個旅行社行業交易的電子操作平臺。從旅行社創建線路、廣告,到收客、下單、回款等一系列流程,都能通過網上實現。并能實時對團隊運行質量進行管控,保證團隊的運行質量。而電子印章的使用,保證了旅游合同的安全真實;美景面對面,與游客互動特色更吸引人。游客通過視頻,可遠程預覽四川各大景點的現狀;四川旅游信息港,則是將旅游信息、服務、產品等融為一體,以文字、圖片、視訊等多種形式,提供景區景點、精品線路、票務租車、特色餐飲以及娛樂、購物、醫療設施、銀行網點等信息查詢。旅游電子商務更加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便捷化。
旅游發展模式、管理機制方面。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四川省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發展模式,“政府引導、部門聯動、條塊結合、分類指導”的大產業綜合推進的發展格局。
二、存在的問題
雖然四川旅游業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是,旅游產品仍然以觀光為主,其他產品如生態旅游、康體養生旅游、會展旅游、文化旅游、專項旅游等還處于發展起步階段;具有四川特色的“農家樂”鄉村旅游產品數量較多,但質量和規模尚未標準化、系統化;旅游收入連續增長,旅游相對地位仍然徘徊在第9位,入境旅游、旅游外匯收入還比較低;旅游接待設施檔次豐富,但是高檔酒店較多,缺乏經濟型酒店、特色酒店。國際國內旅行社比例相差過大;旅游信息化建設還不能滿足旅游發展的需要;旅游發展模式仍然以“政府主導”,政府在協調職能服務方面還未完善,“主導”的方式沒有改變?!笆濉币巹澮庖娭兄赋鑫磥砦迥曛袊鴮㈤_啟經濟與社會的雙重轉型,以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為主線,部署中國經濟社會從外需向內需、從高碳向低碳,從強國向富民的三大轉型,這為旅游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奠定了經濟文化基礎。
篇5
【關鍵詞】吉林?。宦糜稳瞬牛徽{查;分析
一、調查情況分析
(一)吉林省旅游人才現狀
截至2010年底,全省導游員總計12551人,其中,特級導游員1人;高級導游員6人;中級導游員86人;初級導游員12458人。在調查對象的可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旅行社的旅游從業人員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數已達到90%以上,其中本科學歷的占了將近一半,人才結構亦不斷優化。
當然,調查情況也顯示我省旅游業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與旅游業發展需要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主要是:
1.能級結構不盡合理
以導游人員為例,截至2010年底,全省導游員總計12551人,其中,特級導游員1人;高級導游員6人;中級導游員86人;初級導游員12458人,結構比例為0.01%:0.05%:7.25%:92.9%。初級導游員比例仍居高不下。
2.高層次旅游人才短缺
由于入行門檻較低,除了導游之外,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尚未普及,所以旅游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還不夠高,高層次人才短缺。我省目前較缺乏的旅游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兩類:一是旅游企業高級管理人才。二是高質量的技能型服務人才。
3.旅游人才隊伍穩定性差
在所調查的旅游企業中,人員流動大多比較普遍。最新的調查顯示,2011年1月—9月份吉林省飯店員工的流失率達到33.9%,其中大部分是是基層員工。旅游從業人員流動性大的原因之一是旅游人才職業發展通道不暢,行業吸引力弱;之二是旅游高校畢業生心態不穩,眼高手低,故容易跳槽。
(二)吉林省旅游教育發展現狀
截至2010年底,“吉林省旅游行業崗位技能培訓定點單位”16所。全省旅游培訓師資隊伍966人;全省旅游行業參加各類培訓人員總計16400人次。其中,境外培訓縣市(區)旅游行政管理干部20人次;崗位培訓(含管理人員崗位培訓、導游員和領隊資格培訓、工人技術等級培訓、適應性培訓)13000人,受訓人員來自旅游飯店、旅行社、旅游車船公司和旅游行政部門,以飯店、旅行社為主。
截至2010年底,全省旅游院??傆?7所。其中高等旅游院校(含開設旅游系、旅游專業的院校)20所;中等旅游職業學校7所(含開設旅游系、旅游專業的院校),旅游院校在校學生8500人。
雖然吉林省的旅游院校數量以及旅游專業在校生人數在不斷增加,不過吉林省旅游教育卻存在著矛盾,這個矛盾主要表現在人才斷層現象上,并由此而成為旅游專業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根據調查,筆者認為目前吉林省旅游教育中存在如下兩大突出問題:一是學生就業專業對口率低,行業流失率高,二是培養目標不明確,培養層次模糊。
二、加快吉林省旅游人才培養的建議
(一)加強旅游學歷教育,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吉林省旅游高等學歷教育包括??啤⒈究?、研究生(碩士和博士)。不同的培養層次,其培養目標也是不同的。旅游??平逃龖獋戎嘏囵B高級操作應用型人才;旅游本科教育應側重于培養綜合管理型人才;旅游研究生教育一是培養具有厚學科基礎、科研能力較強的學術型人才,二是培養旅游企業高層管理人才。吉林省各院校應根據自身辦學條件和學校層次,科學合理的樹立旅游管理專業(系)的培養目標。
(二)加大旅游培訓工作的力度,提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
根據吉林省旅游人才情況,應積極倡導非學歷教育,加強旅游行業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旅游培訓工作應分為以下幾個層次展開:(1)針對各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負責人專業知識欠缺的實際問題,加強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和業務培訓,使其工作能力達到一個新的層次。(2)加強對旅游飯店、各類旅行社、車船公司總經理及部門經理崗位培訓工作。(3)加強技能型服務人才培訓??梢圆捎脙煞N方式:一是聘請高校教師、培訓師到酒店、旅行社對員工進行培訓;二是組織員工輪流外出進修學習。
(三)加強校企合作,注重產學研的結合
吉林省各高校應充分利用學校與社會資源,合理安排專業課程學習與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旅游業的具體實踐工作。吉林省各高??梢耘c省、市級旅游局、旅游飯店和旅行社等展開長期交流與合作,合作項目包括學生實習、教師實踐培訓、在職員工繼續教育等。在科研方面,吉林省部分院校除了是旅游教學單位外,還建立了相應的旅游科研中心,如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設有旅游科學研究所;吉林師范大學設有東北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吉林工商學院設有吉林省旅游文化研究中心等。
三、結論
吉林省旅游業在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帶動社會就業、促進環境優化等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建設高素質的旅游人才隊伍,是吉林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通過高校的學歷教育和社會培訓的非學歷教育,兩方面雙管齊下,以及校企合作等方式,是吉林省旅游人才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陳志學,余昌國.旅游人才開發管理中的十大關系[J].旅游學刊,2003(6):6-9.
[2]劉住.走旅游人才強國之路[J].旅游學刊,2006,5(3):6-10.
[3]張金霞.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養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篇6
一、安徽省旅游資源的概況
(一)安徽的自然資源
安徽省地處華東西北部,人杰地靈,地理形勢千姿百態,復雜多樣,皖南和皖北的旅游資源相差甚遠。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長江和淮河將安徽劃分成平原、丘陵和山區三大自然板塊。老莊的道家學派產生于淮河流域,它與儒家學派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支柱。安徽的黃山、九華山、大別山、天堂寨、天柱山、瑯琊山、包公園、八里河、相山風景區、巢湖等旅游景區馳名中外。安徽的自然資源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還有悠久的歷史,蘊含著身后的文化,自然與歷史融為一體,不僅可使游客享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能將歷史、文化相結合,在旅游中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這些都為登山、山地越野、水上運動、溫泉運動等休閑體育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安徽的人文資源
安徽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皖東和皖中地區屬于江淮文化,皖南及其它地方是江南文化和浙、贛文化的相互融合。皖北地區則保留了古淮河文化,同時還融入了中原文化和齊魯文化,這是由于歷史上北方人大批的向南方遷居的緣故。安徽大地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兩大文化,分別是吳越文化和楚文化。安徽的代表性文化是徽文化,它是明清時期非常有影響力得到文化流派,也完美的詮釋了儒家文化和經商之道的結合,開創了“儒商”的典范?;丈逃纱苏Q生,它在中國歷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諏W也是中國著名得到地方學,安徽的黃梅戲以它獨特的風格成為中國四大戲曲之一,鳳陽花鼓被譽為東方的芭蕾。安徽雄厚的文化底蘊在體育旅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合肥市的逍遙津是三國時期的古戰場,還有點將臺等歷史遺跡,為摔跤、射箭等休閑運動提供很好的場所。
二、安徽省體育旅游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
(一)民俗體育融入旅游之中
皖北的文化主要是黃淮文化,它的民俗體育資源有五禽戲、花鼓燈、方棋、民間拳術和馬戲等。皖中的文化則是皖江文化,它的民俗體育資源有舞龍、賽龍舟、劃旱船和踩高蹺等運動。皖南的文化是新安文化,它的民俗體育資源有疊羅漢、拋繡球、目連戲、花棍舞等。例如淮北的相山公園景區,在宣傳相山風景秀麗的同時,還在景區開展大量的民間體育活動來吸引游客。在景區中有毽球的場地可供游客參與,還有民間的老人表演各種拳術,這些都很好的將體育融入到旅游之中,不僅增加了趣味性,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得到鍛煉身體的效果,還能將安徽的傳統體育得到發揚和傳播。這些民俗項目在近些年發展的越來越好,各個地方通過舉辦民俗文化節來傳播當地的特色,例如宿州的五禽戲,碭山梨花節的斗牛等。黃山舉辦的國際民間藝術節,充分的展示了疊羅漢、花棍舞的特色和魅力。這些活動不僅保護了當地的民間特色,還能推動個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為地方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二)體育旅游品牌賽事的打造
為打造安徽省的體育旅游品牌,省旅游局和省體育局聯合制定了《體育旅游產品發展規劃》。希望能將體育資源、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想結合,包裝、開發并推廣出安徽省一流的體育旅游品牌。目前,我省的體育旅游品牌賽事雖然種類不少,但是區域不夠普及。僅黃山和天柱山就占了很大的比例。例如:黃山國際山地自行車節、黃山國際登山節、黃山國際健走節、黃山論劍等。此外,天柱山有著國家一級網球訓練基地,所以國際網球挑戰賽成為天柱山的品牌賽事。天柱山武術養生、漂流、探險等體育旅游品牌。黃山和天柱山的攀巖大賽也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賽事。
三、安徽省體育旅游的發展對策
(一)保護生態旅游資源
環境問題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面臨的公共話題。環境問題和民生問題息息相關。對百姓的生活影響重大。生態旅游資源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而如今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很多旅游景區的環境遭到了人為的破壞。眾所周知,環境是旅游業的靈魂,體育旅游是旅游中的一部分,保護生態環境間接的促進體育旅游的發展。政府要加大力度整治環境,游客要提高愛護環境的意識,旅游業點要多宣傳愛護環境的廣告,當地旅游局也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保護環境的規章制度。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制造出更好的體育旅游環境。
篇7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素質現狀途徑
一、加強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的意義
所謂法律素質,就是一種掌握和實際運用法律的綜合能力。法律素質包括法律知識、法律評價、法律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四個方面,法律素質不僅要求個體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而且要求能夠將這種知識轉化成實際運用法律的能力。
當代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高低將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進程。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與世界各國的聯系也日益緊密,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活動,掌握相關法律,遵守法律、法規,并能有效地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主要參與者,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只有真正學法、懂法,以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依法辦事才能促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高校是構建和諧社會、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對大學生開展系統的法制教育,培養其健康思想和法制觀念,使他們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完善和優化他們的知識結構。因此,作為高校,有義務也有責任在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他們對法律的認知能力、評價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這不僅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二、當代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的現狀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當代大學生較之前人無論是在法律意識還是法制觀念上都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其法律意識不斷提高,法制觀念顯著增強。但不可否認,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法律素質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1.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有待提升。法律知識是法律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衡量一個人法律素質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有專家指出,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應與其文化程度成正比,但現實情況卻并非如此。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開設了法律基礎課程,但當代大學生的整體法律知識水平卻相對較低,普遍存在對法律知識一知半解的情況。
2.大學生運用法律知識來統領自身法律行為的意識與能力欠缺。這不但表現在大學生對法律規定的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理解上,還表現在遇到各類社會問題時不能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法律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只是將這些法律知識停留在口頭上,缺乏實際應用的能力。
三、提高當代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途徑
1.更新教育理念,注重素質培養
在我們以往的法律教育課堂上,通常著力于強調學生對基本法律條文的記憶與掌握,卻往往忽視對學生進行基本法律理念和法律原則的培養。事實上,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同領域的法律條文必將隨之不斷修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與之相反的是,那些長期積淀下來的基本法律理念和法律原則卻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因此,高校在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過程中,應當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在教授基本法律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探索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對社會法律現象進行觀察與思考,對法律案件進行分析、判斷與推理,著力培養當代大學生對基本法律理念和法律原則的把握,進而培養他們獨立運用法律武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并最終實現其法律素質的全面提升。
2.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
法律基礎課堂教學雖然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的主要渠道,但因其受時間與場所的限制,它不可能完全滿足培養和提高當代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需要。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來不斷加深和強化法律課堂教育的效果。首先,我們可以開展不同專題的選修課來拓展學生的相關法律知識。另外,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生動、直觀的法律素質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電視錄像、電影和專題片,開展法律主題辯論賽,組織模擬法庭等等。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定期邀請校內外知名法學專家、公檢法等部門的知名人士來校講學,開設法制宣傳園地,印發普法小冊子,開展法律知識及咨詢活動,開展法律主題系列演講活動和文藝演出活動等,通過各種形式來普及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意識,從而使法制教育取得實效,為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3. 營造校園法制氛圍、創造良好育人環境
校園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基本上都是在大學期間形成的,校園的法制氛圍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因此,營造良好的校園法制氛圍、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可以有效地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教師和高校自身能否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直接影響到大學生法制意識的形成和法律素質的高低。只有高校堅持依法治校、教師堅持依法治教,按照法制社會的要求規范管理和教學行為,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關系,營造良好的校園法制氛圍,才能夠讓身處校園的大學生真正感受到法制社會的存在,使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進而提升其法律素質。
4.建設健康網絡環境
由于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成為了當今時代炙手可熱的事物,而與之接觸最多的人群恰恰是高校的大學生,他們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受網絡影響最大的一個群體。網絡帶來的海量信息及其環境的自由開放很容易使人產生自由感和放縱感,很多時候合法與非法,罪與非罪難以判斷清楚。對大學生來說,網絡秩序的維護僅僅依靠他們自身的道德意識和法律素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建立健全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而網絡負面作用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網絡法律教育的滯后現狀。因此,作為高校應該充分運用信息化的技術手段,注意校園網上有關法制網站和網頁的建設與管理,營造法律教育的全新平臺,利用網絡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服務。另外,作為高校教師也可以通過QQ、微博這樣的網絡通訊工具向學生傳遞相關的法律常識,在溝通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5.加強實踐應用
由于大學生受年齡、經驗、心理等因素的制約,他們對社會法律現象的認識往往局限于書本的教條、內心的感受和社會的評價,卻忽視了對法律知識的實踐應用。因此,要想提高大學生的綜合法律素質除了要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之外,更應注重對其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實踐能力的培養,著力提高大學生依法辦事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給大學生提供法律實踐的機會,通過法律實踐,使學生學會運用法律知識評價社會現象、運用法律武器解決現實問題。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法律知識競賽、參與報刊法制案例討論、旁聽審判機關對具體案例的審理、參觀監獄或其他勞改場所等等,在多種形式的法律實踐活動中,使大學生能依法辨明是非和善惡,以法律的途徑解決現實糾紛,維護合法權利,從而養成依法辦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使他們通過法治力量戰勝邪惡和自身弱點,從而更加自尊、自立、自強,更加堅信法律、崇尚法理。
參考文獻:
[1]周光發.論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教育和培養[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12).
[2]姜廷志.論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意義和措施[J].西昌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12).
[3]于童.簡論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3,(9).
[4]李金玉.培養和提高當代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有效途徑[J].法制與社會,2006,(10).
篇8
關鍵詞:太原旅游職業學院 體育鍛煉 休閑活動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4)01―0049―03
1 前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生活、工作的節奏也逐漸加快,尤其是給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帶來的巨大影響,讓高校大學生們產生了從未有過的壓力。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不但要加強其德、智、體方面的培養,而且還要從戰略發展的角度去認識大學生體制健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體育鍛煉能使人的身體各方面都得到鍛煉,與此同時也可以緩解各種競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健康。慢慢地休閑運動也成為了人們在生活中的一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F在開展體育休閑活動,充分的利用業余時間來進行學習和實踐,這樣既能培養大學生對休閑運動的興趣,也能起到引導大學生體驗健康休閑,讓平時的生活更豐富化。同時,對培養終身體育也有著重要意義。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對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學生體育鍛煉與休閑活動現狀進行調查。隨機抽取300名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學生進行調查研究。
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出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學生男生占到31.11%,女生占到68.89%,女生明顯多于男生,16―18歲的占3.67%,18―20歲的占61.11%,20―22的占24.59%,22以上的占5.63%,20―22歲的居多,大一年級的學生占到總數的47.59%,大二年級的學生占到總數的35.74%%,大三年級的學生占到總數的16.67。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閱讀大量的期刊、報刊、教材等文獻資料了解目前的研究現狀。
2.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的需要設計問卷,對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學生發放問卷進行調查,來了解他們的鍛煉現狀。一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收回調查問卷270份,調查問卷的收回率為90%;在收回的270份調查問卷中,有效的調查問卷為270份,收回調查問卷的有效率為100%。
2.2.3 數理統計法
整理問卷上所獲得的數據資料來進行統計和分析。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行為特征分析
體育鍛煉是以遵循人的身心發展狀況為基礎,以身體練習為手段,以豐富文化生活為主的體育運動,體育鍛煉能使人體各方面都得到充分提高,身體機能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由于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不重視體育鍛煉,所以說提升現在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是當前各個普通高校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
3.1.1 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原因和項目調查
通過調查表2得知,從鍛煉原因方面看出因為個人愛好的鍛煉的人數占總數的19.63%,以強身健體為體育鍛煉的首選目的占27.78%,反映出了這部分學生對體育鍛煉認識的全面性。這類人群必然是大多數學生身體素質中的佼佼者,領頭羊,爭取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選擇休閑娛樂的占總數的35.85%,因為認為上體育課需要的占總數的20.74%,喜愛田徑項目的人數占到15.74%,喜愛球類項目的人數占到35.39%,喜愛水上項目的人數占到17.78%,其它的占總數的31.11%,
3.1.2 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段
通過表3得知,體育鍛煉時間段為早上的人數占14.07%,說明有百分之85.93%的人不早起鍛煉身體,上午的人數占16.67%,下午的人數占40.00%,晚上的占29.26%。這些數據客觀反映出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比較缺乏體育鍛煉的習慣,這勢必影響到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學生體質健康的整體水平。
3.2 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學生課余時間和休閑活動方式的特性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休閑活動的趨勢也是日漸上升,休閑活動的活動種類也是慢慢增多,讓更多的人們去接受它,休閑活動既能豐富普通高校學生的余暇時光,也是陶冶情操的良方,無形的把休閑活動作為一種時尚,把休閑運動融入到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當中,并促使其成為大學生主動選擇的一種健康的積極的生活方式。
通過調查表4顯示和家人一起參加休閑活動的人數只占7.78%,而和朋友一起參加的人數占57.41%,參加社團活動的占20.00%,其它占14.81%。由于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女生多于男生,女生又不喜歡拘束,更傾向的是和朋友一起參加,這正是女生喜歡結伴的特點之一。從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因為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學生的課余時間主要是用在了休閑娛樂和學習上,所以才會導致他們沒有多余的時間來進行體育鍛煉,在加上他們每次鍛煉的時間、次數都不是很夠,這樣就很難達到好的鍛煉效果,也就會造成學生缺乏運動,很容易導致一些亞健康現象的出現,很難達到身心健康,成為一個真正健康的人,尤其是女生,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心中的健康意識和體育鍛煉的習慣還沒有養成。而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愛子女的嬌氣,讓許多學生普遍缺乏自理能力和參與體育鍛煉的吃苦耐勞精神,潛意識里還沒有完全認識了解它的好處,也反映出高校的體育教育工作開展的不是很全面,對學生的觸動不大,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的培養,不能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求,對體育鍛煉的基本核心知識內容認識不透徹、不明了,有待提高和重視。
3.3 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的制約因素
通過調查表7制約體育鍛煉的因素中,因身體條件因素人占到28.89%,因場地設施因素的人占到36.81%,因學習繁忙因素的人占到24.30%,不喜歡體育鍛煉的人占到10.00%,在制約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種種原因當中,學習的繁忙位居第一位,這說明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對體育鍛煉并不是很重視。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通過調查發現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學生對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其中女生占的比例占68.89%。其最大的制約因素是場地設施和身體條件不允許,其中場地設施占36.81%,身體條件占28.89%,才會導致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缺乏。
(2)太原旅游職業學院57.41%的學生選擇是與朋友一同參加體育鍛煉,體現出了體育鍛煉不再是一種個人的單獨的健身方式,已變成了集體參與的綜合。
(3)在課余時間項目的選擇上,35.85%的學生都選擇了休閑活動。從而減少了體育鍛煉的次數和時間。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學生的課余時間主要是用在集體聚會、休閑娛樂和練習技能當中,忽略了對身體的鍛煉,導致一些學生在進行身體質量檢測時不合格。
4.2 建議
(1)太原旅游職業學院應當深入的開展一些趣味性的體育游戲,建立一些體育協會。由于學生學習壓力比較大,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減輕學習給學生造成的壓力,讓學生不僅在身體素質方面有所提高,在學習方面也會有所進步。
(2)建議學院應該加大對體育硬件設施的建設,營造更好的體育鍛煉場所,盡最大可能去滿足旅游學院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場地設施的需求,并提升場地的利用價值空間。
(3)太原旅游職業學院對大二、大三沒有開設體育課程,對于一年制體育課的高校建議大二應開設短時的體育課程,盡最大可能讓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與休閑活動之中。
參考文獻:
[1]洪暉,劉煒浩.我國高校學生體質下降原因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0(09).
[2]殷正紅.高校大學生身體素質調查分析及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09(13).
[3]李康林.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內涵看體育鍛煉的作用[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06).
[4]葉培軍,徐南強.體質弱勢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影響機制探討[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02).
[5]李孟軍,曾秀英.當代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現狀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02).
[6]俞金英.運動、健康與休閑: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的方向[J].體育科學研究,2010(01).
[7]王勝超.普通大學生體育鍛煉與休閑活動特征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07).
[8]張建新.影響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因素分析與對策探討[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09).
篇9
關鍵詞 地方高校 教學質量 到課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90
Situation of Local University Students' Attendance
Rate to Clas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Zhen[1], CAI Jinjun[2]
([1] Xiangtan Universi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e, Xiangtan, Hu'nan 411105;
[2]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Attendance rate to clas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also a major problem for long-term plaguing student management. Thus, improving attendance rate is the key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for regional colleges. Herein, we take a school in Xiangtan University as a case to analysis attendance rate and provide some advice on the root cause of the lower rate. This work has significant value in improving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attendance rate to class, and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regional colleges; teaching quality; attendance rate to class
學風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是高等學校的立校之本,優良學風也是提升高等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①隨著我國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曠課、考試作弊等不良學風正逐漸侵蝕著高等教育的質量。在培養學生過程中,地方高校因生源質量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使得其教學質量與部屬“985”和“211”高校相比有一定差距,不良學風在地方高校更為突出。在評判高校學風過程中,衡量學風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到課率。②③④因此,到課率一直都是教師及管理工作者關心的熱點問題。分析影響地方高校到課率的原因并提出相關建議對提高教育質量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湘潭大學某學院為例,結合筆者在高教管理和教學方面的經驗,分析了到課率現狀并深度剖析到課率低下的原因,為高校管理者采取措施改進學生學習態度及提高到課率和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1 高校學生到課率的現狀
到課率是評判學風好壞的一個基礎性指標,不僅能綜合反映出大學生的學習狀態,同時還能反映教學和管理狀況。筆者在高教管理和教學研究工作中發現高校各學院到課率隨著高教規模的不斷擴大不升反降。另外,到課率在學院和班級之間也有較大差距,到課率隨年級增長也有下降的趨勢。筆者以工作單位湘潭大學為例,發現到課率偏低主要是由逃課引起的,根據某學院發放的學風問卷回收的有效問卷來看約60%學生逃課后選擇去圖書館自習;約40%學生逃課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另外,筆者根據學工處2014年下學期對本科生1~8周考勤數據發現開學前幾周到課率普遍較高,這主要是由于校領導、校督導團及各院系領導在開學之初到課堂巡視,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使到課率較高。然而,第七周和第八周正處于“五一”勞動節放假的時間,部分學生為了能“湊出”小長假而導致請假人數增加,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到課率大幅度下滑的原因。筆者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剛進入大學之時,雖擺脫了高考帶來的緊張情緒、家長與教師的嚴格管理,但出于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學習熱情很高,基本上能按照學院制度進行學習。隨著對大學生活的適應及自主意識的增強,加之學院在課程設置、教師教學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逃課現象日趨嚴重。
2 影響高校到課率的具體原因剖析
2.1 學生自身方面因素
筆者結合自身在高教管理方面近三年的經驗,通過對不同學院班級學生在不同學科課程的聽課過程中發現,到課率偏低與學生自身有密切聯系。首先,學生學習動機缺乏。目前,我國教育方式處于應試教育階段,學生選擇學科專業時往往會受到來自社會環境和家長期望等方面的影響而存在盲目性。在進入錄取高校學習并接觸所學專業課程之后,部分學生會發現所學專業與自身期望有較大差距,導致對專業學習不感興趣,從而喪失學習動力。其次,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高。大學實行開放式自由管理模式,教師講授的知識點通常起“拋磚引玉”的作用,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科最新研究的前沿動態,往往要求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合理安排時間進行自主性學習。因此,在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不強、缺乏家長和老師的外力監管的情況下,容易出現逃課現象,造成到課率低下。
2.2 任課教師方面因素
高等學校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為主,以教為輔”,這就說明在高校教學過程中,教師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筆者在整理有效問卷調查結果時發現,教師業務能力、個人綜合素質等方面的缺陷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對到課率偏低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教師的教學水平欠缺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上好一門專業課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相互配合。然而,筆者在隨堂聽課過程中發現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忽視了對學生方法及學習創新性的引導與培養,不注重對理論知識的合理遷移運用,導致學生認為所學知識與現實脫節,最終導致學習興趣的喪失,從而引發學生逃課。其次,部分教師責任感缺失。筆者在隨堂聽課及觀察過程中發現,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只注重授課卻忽視了對課堂紀律的控制,即使有學生在課堂上聊天、睡覺、玩手機也不加以制止,也不做出任何懲罰性的改善措施,甚至有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公開向學生表明可以不來上課。長此以往,任課教師放任自由的態度大大助長了學生的逃課行為,直接造成到課率低下。
2.3 學校方面因素
到課率高低不僅受到任課教師與學生自身的影響,同時還受到學校整體環境氛圍的制約。高校激勵機制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教師在科研與教學方面的側重,教師的選擇對學生會產生較大的導向作用,從而對到課率產生間接影響。首先,學校制度及政策在某種程度上不重視教學。筆者發現目前很多高校對教師考核都偏重于科研能力,部分教師以高校考核制度為導向,不愿花時間研究教學,從而使課堂單調乏味,間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到課率低下。其次,教學制度設置不合理。部分二級學院為了給學生留出時間準備考研或找工作,將原本應該四年學完的全部課程壓縮到三年內完成,這種課程設置不僅加重了學生負擔,還容易造成教學質量下降,部分學生因無法理解課本知識而產生厭學情緒并以逃課方式來消極對待,造成到課率低下。第三,學校教學管理不嚴。雖然每所高校都制定了教學管理制度,但許多制度并沒有真正落實到位,更多的則是流于形式。以筆者所在單位湘潭大學為例,《學生日常行為守則》中規定一學期累計逃課多少次(節)就給予相應處分,但事實上幾乎沒有學生因曠課受處分,即使下發了處分文件也會在畢業前予以撤銷。這些原本出于人性化考慮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產生了消極導向,認為處分只是形式,并沒有起到真正的約束作用。
2.4 社會環境因素
首先,功利性的社會風氣不良影響。功利性的社會風氣容易使得學生對課程學習采取選擇性態度,對以后專業和就業有用的課程,學習熱情度相應較高,而對于以后發展不大的課程則采取隱性或顯性逃課方式。另外,由于部分就業單位的各種隱性規則,導致部分學生認為學得好就業不一定好,甚至出現了“讀書無用論、畢業就失業”的觀念,在這種負面思想的潛移默化下,部分學生喪失學習動力,導致逃課現象嚴重。
其次,現代通訊技術和信息網絡的負面影響。大學生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隨著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在給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消極影響。沉迷網絡、課堂上玩手機“低頭族”等特殊群體的出現,嚴重影響教學質量,直接造成了到課率低下。
第三,就業形勢的影響。近年來就業形勢隨著高校的擴招變得越來越嚴峻。由于受時間和精力限制,部分學生不得不采取逃課來拓寬就業途徑,從而造成到課率隨年級增加而降低的現象。另外,學生還面臨家長的各種期望(諸如資格證、留學等),這就要求部分學生必須學會合理利用時間,但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且大部分學生都不能合理管理自己的時間,導致部分學生在權衡利弊之后采取理性逃課的方式,利用課堂時間去做認為最有價值的事情,造成諸如公共必修課、思想政治課以及選修課的到課率偏低。
3 提高高校到課率的具體建議
(1)學生方面。首先,明確學習目標,從大一開始加強專業教育,指出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并給予指導,讓學生從內心意識到專業發展潛力,從根本上提高到課率。其次,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大學生經過高中灌輸式教學后缺乏的是自控能力,直接表現為逃課現象。因此,培養良好習慣和加強紀律教育對提高到課率有重要作用。
(2)教師方面。對教師而言,提高個人業務水平、豐富教學內容、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這些都是增加課堂吸引力進而提高到課率的重要途徑。此外,教師在教學互動過程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理解學習的內涵和樂趣所在,從根源上遏制逃課現象的發生。
(3)學校方面。首先,優化課程設置和增強課程實用性是有效提高到課率的重要途徑。其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立良好教風和學風,形成一個彼此激勵、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有利于提高到課率。此外,為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可設立特色成長輔導室對學生心理進行輔導,同時還可對貧困生、考研生等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積極性,從而間接提高到課率。
(4)社會方面。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大學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加強校園網絡監管對防止學生沉迷網絡、避免逃課有重要意義。另外,課堂上實行“無機課堂”也能有效防止課堂“低頭族”的出現,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到課率,筆者所在單位通過開展“無機課堂”在提高到課率方面已有顯著效果。再者,針對就業形式嚴峻的社會氛圍,學??蛇m度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及時收集就業信息以減輕學生的就業心理負擔。
基金項目:湘潭大學博士啟動課題(No.15KZ0848),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湘教通[2014]247號)
注釋
① 辛桂京.如何提高學生的到課率[J].科技信息,2009(33):485.
② 陳富,易朝紅.高校學生到課率及課堂參與度調查研究――基于對江西某高校的調查[J].大學(學術版),2011(1):57-62.
篇10
>> 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需求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供求現狀及解決策略 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現狀及原因分析 新生代農民工現狀及社會保障問題研究分析 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發展現狀及解決對策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教育需求分析 新生代農民工媒介需求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保險現狀、保險意識與保險需求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教育需求困境\原因及對策思路 河北新生代農民工教育需求分析及對策 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排斥現狀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現狀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理財現狀研究 基于新生代農民工需求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 基于新生代農民工需求的移動教育培訓模式建構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需求與政府供給的錯位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現狀及問題的調查 淺析新生代農民工邊緣化現狀及對策 遼寧新生代農民工勞動權益現狀及原因探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mand of Green Education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Based on the Discovery of Survey in Hu’nan
Ye Ling
Abstract Green education is the necessary premi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t reflection of the seeking to better life, green education can help and expand each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 to set up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 to possess green development knowledge, to correct attitude to green development, to master green development skills and to take part in green development action.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survey on 987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in Changsha 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ir enthusiasm for accepting green education is high, but they lack of green environment knowledge, green consciousness is weak; lack of green life skills, the action is simpl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green life knowledge. Therefore, green education for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willingness needs to green education of four types of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hould set up a multi-level green education goals, should arouse the activiti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in many 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