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生育率的因素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9: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影響生育率的因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影響生育率的因素

篇1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rivage still gives priority to blasting eyes, but with the mine production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fast tunneling of rock in coal mine 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on arous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 to improve blasting efficiency, and to ensure the blasting effect, as well as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forming and fast tunneling have become the main problems needed to resolv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in coal min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as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as put forward from blasting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bout how to improve rock blasting effect and circulation footage, this can be reference for travel together.

關鍵詞: 巖巷掘進;爆破效率;快速掘進;爆破技術;精細管理;部門協調

Key words: rock drivage;blasting efficiency;rapid tunneling;blasting technology;fine management;department coordinate

中圖分類號:TD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7-0033-02

0 引言

目前乃至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鉆眼爆破仍是煤礦巖巷掘進的主要方法,隨著煤炭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由于巖巷一般斷面較小、爆破自由面少且爆破成型困難,使得煤炭生產能力和巖巷爆破掘進之間的銜接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保證巖巷掘進效率成了支持煤礦高效高產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1]。

一直以來,國內外學者針對巖巷掘進爆破技術、快速掘進途徑以及循環中的精細化管理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深孔掘進爆破技術和光面爆破技術來提高爆破效果,研究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責任激勵機制來實現精細化管理。

結合在平煤某礦的瓦斯抽采巷的實踐研究,分析了影響巖巷掘進爆破效果和制約快速掘進循環的因素,從掏槽形式、光面爆破等爆破技術以及交叉作業方式、團隊激勵等管理策略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通過在生產中的實踐應用,實現了快速掘進,提高了爆破效果。

1 工程概況及實踐情況

平煤某瓦斯底抽巷道從該礦44#測點向北開口掘進,先掘50m,坡度為3‰,然后起坡7°30′掘進122.044m,之后平掘進294m,坡度為3‰,然后變坡-6°下山掘進408.236m,最后變平掘進30m,再拐彎掘進19.625m,直掘18m與三水平回風暗斜井貫通。

巷道每40m掘一個躲避洞,規格為2.6m×2.6m×3.0m。巷道斷面規格為3.6m×3.4m,直墻半圓拱型。該巷道總長度941.905m,掘進工作量11406.47m3,掘進斷面面積12.11m2。實踐前平均月進尺約為65m,經過調查分析,對炮眼布置圖及爆破參數進行了優化,同時在運輸線路上增加了4名工人,并加強了對工作人員的崗前培訓,爆破效果明顯增加,月進尺達到103m左右。

2 影響因素分析

2.1 鉆眼爆破技術影響著爆破效果和循環進尺

該巷道掘進斷面12.11m2,有效的鉆眼機械只有2臺,每臺鉆機完成一個2.0m的炮眼需約6min時間,為了能完成當班鉆眼爆破和出碴工作,只好減少鉆眼個數,隨意指定鉆眼的位置和角度,沒有考慮掏槽眼的超深和周邊眼的角度;此外,爆破時所有炮眼均采用了連續裝藥,且藥量偏大。

于是,造成爆破后巷道成型極不規則,超挖和欠挖現象相當嚴重,不僅影響了掘進爆破效果,而且增加了出碴和錨噴工作量,也直接影響了循環進尺[2]。

2.2 出碴線路過長和人員配備不到位無法保證正規循環

這兩個巷道都存在著出碴線路過長的實際情況,近800m長的出碴路線上僅配備了4名作業人員,而且還有兩個上下山拐點,用耙巖機裝一罐車碴需約5分鐘,在上山和下山的位置平均上兩個罐車各約需要3分鐘時間,正常情況下每班只能出碴18罐車左右,然而每班卻要爆破出將近30罐車的巖碴,這使得每循環有近40%的巖碴殘留在工作面。

由于工作面爆碴未能及時清理,造成窩頭掘進爆破留根嚴重,每個月約有8天時間無法正常掘進,用來集中出碴和二次爆破抄底,極大地影響了掘進速度。

2.3 作業環境的惡劣使得作業人員消極怠工

根據《煤礦安全作業規程》的通風要求:斷面超過10m2,距離在1000m以上,要求用800mm直徑風筒通風。而在鶴壁該巷道中整個工作面只有一個600mm的通風風筒給窩頭送風,再加上該工作面作業要經過一個上水平暗巷,導致在該段水平巷道作業面作業時人感覺很熱,都不愿意在該段作業,本來出碴已經不及時,再無法正常出勤,工作面留碴嚴重在所難免。

2.4 各部門之間協調不力也是影響掘進進尺的原因之一

制約鶴壁該巷道出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空車不到位,僅有的18車碴的工作也無法保證,每班只能有約12臺空罐車,雖經協調卻導致機電科以為開拓科在給領導告狀,激化和升級了矛盾,這是協調方式不正確造成的嚴重后果;此外,爆破技術人員歸口通防科,開拓科的各項考核制約不到他們,爆破效果的好壞和他們無關,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落實不到位是制約焦作巖巷掘進效率的一個重要管理因素。

3 提升巖巷掘進效率的爆破技術措施

鉆眼爆破是巖巷掘進的最主要工序之一,想要獲得良好的爆破效果,保證巷道快速掘進,必須采取必要的爆破技術措施。

3.1 炮眼布置及鉆孔要求

①掏槽眼位置和掏槽方式。

首先是確定掏槽眼的位置,如果巷道斷面中有巖石破碎帶或裂隙,則將掏槽眼布置在該破碎帶上或裂隙邊上。其次是選擇合適的掏槽方式,并設置中空眼來為掏槽爆破創造自由面。

②周邊眼間距和鉆孔要求。

為保證巷道斷面爆破輪廓成型必須布置好周邊眼,一般布置在巷道斷面輪廓線上,眼距一般控制在300~400mm之間,以滿足爆破時容易貫通裂隙來保證輪廓。

3.2 裝藥結構選擇

一般掏槽眼和崩落眼的裝藥結構采用連續裝藥,不然會由于間隙效應影響掏槽效果。周邊眼必須采用如圖1所示的空氣柱間隔不耦合裝藥結構,為了防止藥包串動一般可將其用竹片串起來后再裝入炮孔[3]。

3.3 炮泥填塞要求

為了保證爆破效果,就必須保證炸藥爆破作功全部作用在破巖上。因此,在炮泥填塞搗實的時候,首先要將藥卷順利送到指定位置搗實,并適當增加炮泥的封堵長度。

4 提升巖巷掘進效率的精細管理措施

保證正規循環作業的正常進行是提高掘進進尺的最根本途徑,因此,在巖巷掘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時間、空間,盡量安排各工種之間的團隊合作,做好各工序之間的交叉協調管理。

4.1 加強員工崗前培訓

要想將爆破技術很好的貫徹落實,必須注重作業人員集體素質的提高,不能單單注意作業班長和爆破工的技術水平,因此在所有工人上崗前必須進行專業技能培訓,經考試合格方可上崗,尤其是加強鉆眼操作工的培訓,主要是來保證掏槽眼和周邊眼的鉆眼質量。

4.2 組織優化生產系統

巖巷掘進中,多選擇使用既機動靈活又可節省輔助工時的氣腿式鑿巖機鉆眼,以實現鉆眼與裝巖的平行作業。同時為了縮短鉆眼總時間,一般一個窩頭工作面常布置多臺鑿巖機同時作業,這就需要在施工組織方面和人機布置方面很好安排和管理[4]。

4.3 加強過程協調控制

裝巖運碴工作是巷道能否實現快速掘進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其工作量占到整個循環的將近50%,因此,首先要協調機電科、運輸科和調度等部門的工作,充分發揮各部門的作用,確保工作面裝巖空車按時按量到位,確保耙巖機裝碴作業不被中斷;其次,要結合巷道出碴線路特點,合理布置和分配作業人員,以確保及時出碴,解決工作面剩碴現象[5]。

4.4 團隊合作激勵機制

①改善工作環境,激發工作熱情。

首先要加強工作面通風,給工人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其次要采取綜合防塵措施,如濕式鉆眼、水泡泥堵塞和噴霧灑水等。

施工中要狠抓管理和落實,重視工程質量和安全,適當開展勞動競賽,對表現突出的優秀員工和班組進行獎勵和表彰。

同時,在績效考評時要科學合理的制定考評體系,不能按同一標準執行,要根據各科室從事工作的不同性質制定切合實際的考核目標,如對開拓科來講,實現正規循環作業是提高巷道施工速度和掘進效果的最有效保證。

②加強團隊合作,提高全員素質。

作為一個企業,如何制造誘因來激勵自己的員工是管理者最核心、最困難的任務[6]。在巷道掘進過程中要加強班組成員之間的團隊意識,尤其是那些非正式員工,要讓員工感知到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激勵他們自發追求新的奮斗目標,如將爆破員由原來的通防科歸口到開拓科,讓他成為整個掘進班組中的一員,這樣爆破員就可參與到爆破效果和掘進進尺的控制和管理中來,發揮其技術優勢來保證爆破效果和提高掘進進尺。

參考文獻:

[1]胡紹星.提高巷道掘進爆破效率的因素分析及試驗[J].江西冶金,2010,30(3):16-18.

[2]趙志煒.淺談影響巖巷快速掘進的因素[J].科技信息,2010,(27):398.

[3]戴俊主編.爆破工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168-169.

[4]衡肖飛,蘇生,吳義泉.依托精細化管理 實現快速掘進[J].煤炭技術,2010,29(2):33-35.

篇2

一、英語學習焦慮形成的原因

英語學習焦慮,是指人們在學習和使用英語時,常出現的緊張、擔憂、害怕等情緒體驗和憂慮的狀態。根據平時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我選取了20名英語學習焦慮程度較高的學生,進行逐一訪談,通過分析學生在課堂上和課后不同的表現,我歸納出以下小學生形成英語學習焦慮的原因。

1. 性格因素。性格外向的學生反應敏捷,活潑開朗,善于交際,易適應環境,不介意別人的評價,課堂上比較主動,學習積極性容易被喚起。性格內向的學生自信心不足,不善交際,適應環境困難,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課堂上比較被動,學習積極性不易被喚起。但無論是什么個性特征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會因受挫而產生心理壓力,并帶來焦慮,相對而言,內向的學生更易產生焦慮情緒。

2. 心理因素。有些學生開始太自信,認為自己很聰明,在短期內可以熟練掌握運用英語,并能始終在英語考試中拿到高分。考試成績一旦退步,他們就會懷疑自己的英語學習能力,隨之產生焦慮。而有些學生競爭意識太強,嫉妒心重,生怕他人超過自己,于是拼命學習,使自己長期處于強緊張強壓力狀態。這種不正確的競爭心態,極易產生恐懼、焦慮,影響學習效果。

3. 家庭因素。很多學生是農村留守兒童,家里幾乎是由小學水平或接近文盲的爺爺奶奶監管。曾有一學生說:我奶奶說學英語沒用,叫我不用學了,反正以后我又不出國。

4. 教師因素。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控制著教學的內容、進度及活動的難度和形式。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對學生有一定的影響。有些學生懼怕上數學課,是因為數學老師常常批評他;而有些學生特別喜愛上數學課,是因為老師常常表揚他。同理,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鼓勵與幫助等活動有助于降低學生交際畏懼。

二、緩解英語學習焦慮的策略

1. 激發英語學習興趣。PEP小學三年級Unit 3 “Look at me”,這一單元主要學習身體的各個部位,課前我按課本上的小丑模樣做了一張小丑的頭像。學完了face, ear, eye, mouth和nose這5個單詞后,在鞏固階段,我拿出小丑頭像戴在頭上,學小丑的聲調用手指著臉蛋說:“Hi! Look at me! This is my face!”學生們也開心地指著自己的臉蛋說:“Hi! Look at me! This is my face!”平時課堂上不愛回答問題的學生也非常踴躍地舉手要求朗讀單詞。

2. 幫助樹立正確的英語觀,端正考試觀。在我所執教的三年級班上,一些平時讀書讀得特別好、成績優異的學生,一到單元測驗的時候,就常常因為過于緊張而考試失利。因此在平時的課堂上,為減輕學生的英語學習焦慮,我采取多種評價方式,改變過去以分數定成敗的考試觀,讓學生更多的關注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與成功。

3. 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一次課上,我提問一個從不舉手的男生,他低著頭站起來,旁邊的同學笑話他:“他很笨,以前經常考鴨蛋。”我批評了那些學生,要求不許笑話同學,要友愛同學,并鼓勵他抬起頭來,給予他適當的提示。經過了幾次的提示和鼓勵后,他回答出來了!全班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紛紛伸出大拇指指向他說:“Good!Good!Good!Very Good!”他激動地哭了。之后在我的英語課上,總能見到他舉得高高的小手。

4. 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氛圍。這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及課堂教學的組織上,從學生實際出發,打破傳統高高在上的“教師中心”權威思想,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師生互教互學,讓教學成為一種互動的過程。這樣有助于每個學生都能放松地加入到課堂活動中來,形成健康向上的學習氛圍。

篇3

關鍵詞:高校;學生;抑郁癥高發率;人文因素;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8—0299—03

已有的研究表明,與中國高校學生抑郁癥高發率直接相關的各種危險因素中,以社會人文因素導致的心理原因居多,其中又以人格偏差因素為主。系統研究這些社會人文因素,是解決好高校學生抑郁癥高發問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一、高校學生抑郁癥高發率的人文因素探討

(一)影響大學生人格的社會人文多維生態學模型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社會人文生態的重大變化,作用于包括高校人群在內的各個社會人群的思維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共同形成了影響和沖擊現代大學生人格發展的社會人文多維生態環境,形成圖1所示的相應生態學模型。

(二)從社會人文多維生態學模型分析高校學生抑郁癥高發率的人文因素

圖1所示的七個文化維度有助于我們厘清高校學生抑郁癥高發率的人文因素。

1.大學前教育文化的影響。圖1中A方框的大學前教育文化為維度一。大學前教育偏差主要表現為在成人教育與成才教育間失衡,在心理健康發展與身體健康成長間失諧。這種偏差再通過高考階段的倍增效應,造就了圖1中D框所示亟待大學教育糾偏的高校學生群體,他們的人格發展基礎上烙有大學前教育偏差的明顯印記——高“智商”、低“情商”、弱“心商”,這些印記造就了醞釀人格偏差、推動K框與M框的比例彼降此升,形成抑郁癥高發的溫床。

2.傳統制度文化的影響。圖1中E方框的傳統制度文化為維度二,是關于傳統制度文化的大學之道。大學前教育文化的消極慣性,造成部分高校學子精神上難以獨立,心理承受能力較弱,使得傳統制度文化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等“內圣”環節的文化人格塑造要求,在部分高校學子身上難以找到形成實效的著力點。反倒是當他們所希冀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外王”追求,在遭遇到各種因素交織而成的挑戰時,往往表現出圖1中M方框偏差型人格所容易產生的消極情緒或過激行為,甚至被抑郁所困。

3.社會大眾文化的影響。圖1中F方框的社會大眾文化為維度三,大眾文化攜善惡同體、利弊參半的大眾文化的兩重性社會功能,對上頁圖1D框所示高校學生群體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高校學生群體中少數人表現為或追求物質享受、欣賞媚俗娛樂;或感性膨脹、行為極端,形成了上頁圖1M框群體的一部分。社會大眾文化的負面影響,推動高校學生人格偏差形成,進而推高了抑郁癥發生率。

4.現行制度文化的影響。上頁圖1中G方框的現行制度文化為維度四,其成功標準和師生關系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較大。現行制度文化下的一元化成功標準: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使很多高校學子為此“成功”而疲于奔命,活得不快樂,無形中加大了上頁圖1中M方框的比例,也形成了一個“準抑郁”群體。另外,當學生發現從師生關系中實際得到的和期許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間存在很大差距的時候,就會產生“相對剝奪感”,造成了醞釀苦悶、抑郁等“準抑郁”現象的又一溫床。

5.多元價值文化的影響。上頁圖1中H方框的多元價值文化為維度五。在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多元價值文化也使高校學生群體的基本價值觀呈現多元化。高校學生多元價值觀格局中健康、向上的成分仍居主導地位。然而,其中的負面表現也不容小覷,諸如功利性、庸俗性、偏頗性、混沌性等價值觀,是產生人格偏差、推動上頁圖1中M方框比例提高、進而導致抑郁癥高發的重要因素之一。

6.現代網絡文化的影響。上頁圖1中I方框的現代網絡文化為維度六,反映信息化進程的影響。網絡文化提供的資源共享特點,使大學生們有利于通過大幅提高時間利用率而促進全面發展。網絡文化還有信息結構多元、張揚個體自由、提供情感滿足等另外三個兼具利、害雙重性的特點,其負面影響已成為高校學生群體中較多出現的十種人格障礙——邊緣型、型、分裂樣、分裂型、回避型、偏執型、強迫型、表演型、依賴型、自戀型——的推手。由此負面影響所推動的這十種人格偏差和人格障礙助長上頁圖1中M方框的比例,形成了抑郁癥高發的主要誘因之一。

7.城鄉二元文化的影響。上頁圖1中J方框的城鄉二元文化為維度七。圖2所示城鄉二元文化影響農村大學生的文化——生態觀略示,給出了這種影響的形成進程與典型表現形式。因此,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在城鄉二元文化影響下的社會化進程,始終要面對他們中部分人的人格成長可能發生偏差,而成為上頁圖1中M方框的助長因素之一并進而發展為抑郁癥的潛在挑戰。

二、應對策略

(一)發展高校學生健康人格的大學教育綠色生態觀模型

上頁圖1中A、E、F、G、H、I、J方框中七個維度文化因素作用于D方框“亟待大學教育糾偏的高校學生群體”,出現K、M方框分別代表的健全人格群和偏差人格群的比例彼降此升,形成了高校學生抑郁癥高發率的重要社會人文因素。采取圖3中a、e、f、g、h、i、j方框中七個維度應對策略,最大限度實現k方框中高校學生健全人格發展,進而有效降低抑郁癥發生率。

篇4

【關鍵詞】  美沙酮; 抑郁; 焦慮;

the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the patients attending the communitybased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program in china yin wenyuan1, pang lin1, cao xiaobin1, zhang congbin2, li zhijun3, xiao yongkang4, xu jinshui5, wang changhe1, zhang bo2, luo wei1, rou keming1, wu zunyou1. 1.national center for aids/std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50, china; 2.yun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drug dependence, kunming 650228, china; 3.uscdc global aids program (gap), beijing 100072, china; 4.anhui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efei 230061, china; 5.jiangsu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revalence and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patients attending the communitybased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mmt) program. methods 9 mmt clinics in 3 provinc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which 1 301 mmt patients who met the criteria of recruitment were all interviewed.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y administrative questionnaire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demographics, drug abuse and mmt treatment status of the respondents. the 1301 respondents were also evaluated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by sd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and sas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respectively. anova and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s analysis was used to verify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the mmt patients were 38.3% (498/1 301) and 18.4%(239/1 301). the multivariates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t the level of α=0.05, gender, employment status were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while gender, employnment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drug abuse and methadone daily dosage were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conclusions there are certain proportions of mmt clients who suffer from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he mmt clinic staff should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efforts to reduce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nd its potential risks by enhancing psychological councelling, intervention and social support towards the mmt patients.

【key words】 methadone; depression; anxiety

截至2008年底,中國已累計為將近18萬阿片類物質成癮者提供社區美沙酮維持治療,5年來迅速成為全球開展該項目覆蓋地區和人數最多的國家[1]。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美沙酮維持治療是減少濫用,降低艾滋病新發感染,減少相關犯罪和恢復阿片類物質成癮者家庭社會功能的有效干預措施[2~4]。海洛因成癮是一種慢性復發性不可逆性腦損傷,焦慮和抑郁是海洛因成癮者常見的急性或稽延性戒斷癥狀。國內外相關資料表明,海洛因成癮者和戒斷者中普遍存在焦慮和抑郁狀況,但針對美沙酮維持治療受治者的研究相對較少。2008年7~10月在云南、江蘇和安徽3省開展了美沙酮維持治療受治者抑郁和焦慮狀況調查,旨在了解我國社區美沙酮維持治療受治者中焦慮和抑郁的發生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為提高社區美沙酮維持治療服務質量和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抽取云南、江蘇和安徽3省9個社區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選擇入組時間超過1月已進入維持治療劑量穩定期、符合中國精神疾病(ccmd ⅲ)阿片類物質依賴診斷標準、無精神病史和其他嚴重軀體疾患的所有受治者共1301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云南省450人,江蘇省449人,安徽省402人。

1.2 內容和方法 經知情同意后,通過面對面問卷調查了解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特征、近期藥物濫用、參加治療情況,并采用zung編制的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pression scale,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te,sas)對調查對象進行評分,計算其總分標準分,以sds標準分大于53分界定為有抑郁癥狀; 以sas標準分大于50分界定為有焦慮癥狀[5]。同時,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海洛因/嗎啡、安定類、丁丙諾非、冰毒和mdma 5種物質尿液定性檢測,凡其中一項或一項以上檢測陽性者,即判定為近期有藥物濫用(偷吸)行為。

1.3 統計學分析 以epi data 3.02建立數據庫,雙錄入核對糾錯,sas 9.1進行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對本次調查所得的sds、sas評分與國內抑郁和焦慮常模進行比較;以不同人口學特征、藥物濫用和美沙酮維持治療情況等作為分組變量,對不同組間的抑郁和焦慮評分進行方差分析;并分別以抑郁和焦慮評分為應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了解其影響因素。

2 結果

2.1 調查對象人口學特征 在1 301名調查對象中,男性991例,占76.17%;女性310例,占23.85%;平均年齡為(34.6±6.5)歲,其中30歲以下356人(27.4%),30~40歲716人(55.0%),40歲以上228人(17.5%);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29人(9.9%)、初中804人(61.8%)、高中及以上368人(28.3%)。未婚529人(42.7%),已婚或同居553人(42.5%),離異或喪偶156人(12.6%)。目前有工作者451人(34.7%),無業者850人(65.3%)。

2.2 抑郁和焦慮的發生狀況 1 301例調查對象中,伴有抑郁癥狀者498例,占38.3%;伴有焦慮癥狀者239例,占18.4%,185人同時存在抑郁和焦慮癥狀,占被調查者總數的14.2%;sds評分均值為(49.69±10.34),與中國常模(41.88±10.57)比較[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9.2,p<0.001);sas評分均值為(40.98±10.66),與中國常模(37.23±12.58)比較[6],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t=8.0,p<0.001)。

2.3 抑郁和焦慮的影響因素 單因素分析:以人口學特征、藥物濫用和美沙酮維持治療情況等作為分組變量,對不同組間的抑郁和焦慮評分進行方差分析,結果抑郁評分顯示:女性高于男性(f=4.67,p<0.05),無業組高于有職業組(f=18.06,p<0.0001)。焦慮評分顯示:女性高于男性(f=4.90,p<0.05);無業組高于有職業組(f=19.35,p<0.0001);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狀況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分別為3.98和3.20,p值均<0.05),經兩兩比較,小學文化程度組高于其他各組,已婚或同居組高于未婚組及離異或喪偶組;有藥物濫用組(即偷吸)高于無藥物濫用組(f=5.64,p<0.05);美沙酮日服劑量大于80 mg/ml組高于其他各劑量組(f=6.16,p<0.0001)。而不同年齡、近期藥物濫用方式、參加維持治療時間對不論抑郁還是焦慮的評分的影響均未見統計學意義。

多因素分析:以抑郁和焦慮分別作為應變量,以性別(取值0=女,1=男)、職業(0=無、1=有)、文化程度(1=小學及以下、2=初中、3=高中及以上)、近期藥物濫用(0=無、1=有)、美沙酮日服劑量(ml)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在α=0.05水平時,影響抑郁評分的變量為性別、有無職業;影響焦慮評分的變量為性別、文化程度、有無職業、近期有無藥物濫用和美沙酮維持治療劑量(表1)。與單因素分組比較的結果基本一致。表1 抑郁和焦慮的影響因素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3 討論

海洛因成癮可導致慢性不可逆性器質性腦損傷,其中,杏仁核和海馬回等部位的病變可引起情緒、記憶和性格障礙等改變 。大多數成癮者在停用海洛因急性戒斷癥狀基本消失后,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稽延性戒斷癥狀,并表現出抑郁和焦慮等心理問題和情感障礙[6,7]。本次研究發現在社區美沙酮維持治療者中,抑郁和焦慮的發生率分別接近40%和20%,且部分患者同時合并抑郁和焦慮,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國外研究資料同樣證實這一結果,且在同類人群中抑郁和焦慮的發生率略高于我國美沙酮門診[8~10];與國內社區吸毒人員、強制戒毒人員中抑郁和焦慮發生狀況相比,社區藥物維持治療者中抑郁和焦慮的發生率明顯降低[11~15],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美沙酮維持治療在改善受治者心理和精神障礙方面較強制戒毒方式有較好的效果。除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因素外,無業為抑郁和焦慮發生的影響因素。因無業是吸毒人員重返社會過程中面臨的最突出的現實矛盾之一,其經濟和社會地位的劣勢,有可能進一步引發或加重抑郁和焦慮的發生。另外,近期有無偷吸行為也與焦慮的發生存在密切的關系,可能是因為偷吸后的自責、恐慌導致焦慮的發生,而焦慮的發生進一步引發偷吸以緩解壓力和逃避現實。值得關注的是,心理問題和情感障礙如不及時發現和控制,易導致偷吸和復吸的后果,這已得到多項研究的支持[17~19]。本次研究還發現,隨著美沙酮維持日服劑量達80 mg/ml以上時,與焦慮的發生顯著相關,這與einat peles等[20]在90名美沙酮維持治療受治者中的研究發現基本一致,但其發生機理尚不明確,有待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提示在社區藥物維持治療中,門診工作人員應高度關注受治者抑郁和焦慮等心理和情感障礙發生的可能,以及與偷吸/復吸之間的相互關系。除提供美沙酮口服液外,抓住心理咨詢和干預等重點環節,加強并動員社會支持,包括就業指導,技能培訓等。只有在開展后期綜合干預的前提下,才能幫助他們真正戒除“心癮”,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并促使其真正回歸社會,將社區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作為艾滋病防治和“禁吸戒毒”工作的有效平臺。

致謝:感謝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球艾滋病項目(uscdcgap china)對本研究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cook c, kanaef n, the global state of harm reduction [r]. international harm reduction association. 2008.

[2] pang l, hao y, mi g, et al. effectiveness of first eight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clinics in china [j]. aids, 2007,21(suppl 8):s1037.

[3] verster a, buning e. information for policymaker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ubstitution treatment for opiate dependence [r]. eruomethwork, 2003.

[4] z wu, sg sullivan, y wang, et al. evolution of china's response to hiv/aids [j]. the lancet, 2007,369(9562):679690.

[5] 張明園. 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 [m]. 第2版. 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6] 黃瑛,朱熊兆,姚樹橋,等. 海洛因依賴者的述情障礙及其認知功能 [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5,13(2):217218.

[7] 謝文婷,唐建良,李國榮,等. 海洛因成癮的心理干預進展 [j].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 2006,15(8):764765.

[8] brienza rs, stein md, chen m, et al. depression among needle exchange program and methadone maintenance clients [j]. j subst abuse treat, 2000,18(4):3317.

[9] ross j, teesson m, darke s, et 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roin users entering treatment: findings from the australian treatment outcome study (atos) [j]. drug alochol rev, 2005,24(5):4118.

[10] magruderhabib k, hubbard rl, ginzburg hm, et al. effects of drug misuse treatment on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suicide [j]. int j addict, 1992,27(9):103565.

[11] 楊會,辛彥君. 110例海洛因依賴者抑郁情況分析 [j]. 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 2005,14(2):130132.

[12] 熊志偉,劉明斌,徐丹,等. 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海洛因依賴者心理健康調查分析 [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08,12(6):528530.

[13] 劉敏,肖順貞,崔新華. 兩種治療模式的強制戒毒人員心理狀態的分析 [j]. 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 2006,12(1):4445,58.

[14] 羅勇,胡啟芬. 400例生理脫毒者焦慮狀況及影響因素調查 [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5,19(9):625.

[15] 馮怡,方曉云,張燕敏. 吸毒者強制戒毒期間焦慮抑郁動態評定分析 [j].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 1999,8(3):201202.

[16] 劉闖,黃明生. 海洛因稽延性戒斷癥狀的初步調查 [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00,26(3):186187.

[17] 張建球,李輝. 曲唑酮治療海洛因依賴者脫毒后焦慮抑郁的臨床對照研究 [j]. 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 2003,12(3):201203.

[18] 曲如杰,林霖,王文忠. 吸毒者心理健康狀況及與復吸原因的關系 [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6,14(1):5557.

篇5

[關鍵詞] 肝內膽管癌;危險因素;切除術后患者生存率;干預對策

[中圖分類號] R735.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5-0146-03

肝內膽管癌(ICC)是一種肝內膽管細胞惡性增生性疾病,在我國大約占原發性肝癌的5%[1],這是一個較高的比率[2]。隨著發病地區的不同,其危險因素也有很大變異。如在一些西方國家,肝內膽管癌的易感因素是原發性膽管硬化性炎癥[3]。而在東亞一些地區,此病的發病卻與吸蟲感染密切相關[4]。然而在我國上述疾病發病率卻相對較低,根據目前國情,我國是乙肝大國,國外研究認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可能是我國肝癌發病的誘因,所以也可能是肝內膽管癌的危險因素[5]。本研究系統探討了各因素如一般情況(性別、年齡)、個人行為(飲酒、吸煙)、患者肝臟相關病史(乙肝、丙肝、肝硬化、膽石癥、血吸蟲病、肝囊腫以及脂肪性肝炎等)肝內膽管癌切除術后患者生存率的相關情況,并提出了相應的干預措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3年6月~2011年10月收入我院治療的肝內膽管癌患者105例,其中切除術后1年生存的患者共69例,切除術后1年死亡的患者36例。切除術后生存的患者均有肝內膽管癌的典型表現,病理檢查為肝內膽管癌。69例切除術后生存1年的患者中, 男性26 例,女性43例,病程(9.7±5.7)個月;36例切除術后死亡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3 例,病程(8.4±4.3)個月。

1.2 方法

回顧2003年6月份以來入我院治療的肝內膽管癌患者的資料,包括一般情況性別、年齡、個人行為(飲酒、吸煙)、患者肝臟相關病史(乙肝、丙肝、肝硬化、膽石癥、血吸蟲病)、肝囊腫以及脂肪性肝炎等,分析與肝內膽管癌切除術后患者生存率相關的危險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是SPSS17.0,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肝內膽管癌切除術后患者生存率情況為因變量,以各因素為自變量,采用單因素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和多因素非條件 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篩選采用Stepwise 法。P < 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的觀察資料與切除術后患者生存率的情況

患者的觀察資料[性別、年齡、個人行為(飲酒、吸煙)、患者肝臟相關病史乙肝、丙肝、肝硬化、膽石癥、血吸蟲病、肝囊腫以及脂肪性肝炎等]與切除術后患者生存情況如表1。

2.2 觀察資料與切除術后患者生存率的單因素Logistic分析

經單因素Logistic分析,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肝內膽管結石、膽總管結石、肝血吸蟲病、HBsAg等因素,回歸系數大于1,且都有統計學意義(P < 0.05),OR值大于1,與患者生存率相關。具體數據如表2。

2.3 觀察資料與切除術后患者生存率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顯示乙肝肝硬化(OR=1.769,95%CI:1.420-2.115)、酒精性肝硬化(OR=6.447,95%CI:1.826-22.769)、肝內膽管結石(OR=1.863,95%CI:1.709-2.051)、膽總管結石(OR=1.539,95%CI:1.042-2.635)、HBsAg(OR=3.640,95%CI: 2.169-6.193)都有統計學意義,是肝內膽管癌切除術后患者死亡的主要促進因素。具體數值如表3。

3 討論

肝內膽管癌在我國約占原發性肝癌的5%,這是一個較高的比率。其危險因素也隨著發病地區的不同有很大變異。在一些西方國家,肝內膽管癌的易感因素是原發性膽管硬化性炎癥。在東亞一些地區,此病的發病卻與吸蟲感染密切相關。然而在我國上述疾病發病率卻相對較低,我國是個乙肝大國,據國外研究認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可能是我國肝癌發病的誘因,所以可能也是肝內膽管癌的危險因素[6]。本研究105例ICC患者中,有20例肝血吸蟲病,死亡組高于生存組,支持肝血吸蟲病在ICC發生中的積極作用。肝內膽管結石被廣泛認為與ICC發生相關[7],肝內膽管結石導致ICC機制可能與肝內結石造成膽管持續損傷、產生炎癥進一步導致膽管上皮增殖有關[8]。本研究顯示ICC患者中肝內膽管結石發生率明顯高于生存組,與ICC密切相關,進一步證實肝內膽管結石可能是ICC發生的危險因素。HBV感染、肝硬化尤其是乙型肝炎相關性肝硬化、肝內膽管結石病以及肝血吸蟲病可能是國內人口ICC發病的危險因素[9]。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國內人口的ICC患者,HBV的感染率明顯高于目前文獻報道的其他國家,這可能是國內人口ICC發生最重要的危險因素[10]。

本研究回顧入我院治療的肝內膽管癌患者的資料如一般情況(性別、年齡)、個人行為(飲酒、吸煙)患者肝臟相關病史(乙肝、丙肝、肝硬化、膽石癥、血吸蟲病、肝囊腫以及脂肪性肝炎等),肝內膽管癌切除術后患者生存率的相關情況,顯示乙肝肝硬化(OR=1.769,95%CI:1.420-2.115)、酒精性肝硬化 (OR=6.447,95%CI:1.826-22.769)、肝內膽管結石(OR=0.863,95%CI:0.709-1.051)、膽總管結石(OR=1.539 95% CI:1.042-2.635)、HBsAg(OR= 3.640, 95%CI:2.169-6.193)等是肝內膽管癌切除術后患者死亡的主要促進因素。針對肝內膽管癌切除術后死亡的危險因素,我們提出了對肝內膽管癌患者應注意抗肝硬化、肝膽結石以及乙肝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Llovet JM,Bruix J. Novel advaneem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 rcarcinoma in 2008[J]. J HePatol,2008,48(Suppl):520-537. [2] Ahrendt SA,Nakeeb A,Pitt HA. Cholangiocarcinoma[J]. Clin Liver Dis,2001,5(l):191-218.

[3] 游經宏,周凱,鄧莫根,等. 肝細胞癌切除術后預后因素分析[J] .江西醫藥,2010,40(6):511-513.

[4] 陸凱,張博,董立巍,等. 中下段膽管癌的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26(2):5068-5071.

[5] 梁致如,何昆侖,徐立寧. 影響肝內膽管癌切除術后患者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J]. 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12,39(5):463-465.

[6] 孫學軍,石景森,何平. 影響膽管癌切除術后的預后因素分析[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6,41(1):85-88.

[7] 何平,石景森,陳武科,等. 應用Cox模型分析影響膽管癌切除術后的預后因素[J].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2,41(4):28-30.

[8] 州. 肝內膽管癌的病因學研究及預后分期系統[D]. 第二軍醫大學,2011:58.

[9] 孫萬日. 影響肝細胞肝癌切除術預后的多因素分析[D]. 鄭州大學,2007:84.

篇6

關鍵詞:代際核算,代際平衡,城鎮化,總和生育率

一、引言

各國政府都十分關注財政政策的可持續性和公平性,buchanan(1958)和modigliani(1961)提出財政赤字可以衡量財富的代際分配情況,如果有財政赤字,意味著現存代在花未來代的錢,而如果財政盈余,意味著現存代把財富留給未來代。20世紀70年代,經濟學界開始對用財政赤字作為衡量財政政策的手段提出質疑。feldstein(1974)指出大量隱形養老金債務沒有記人政府的債務,從而降低了財政赤字;eisner、pieper(1984)認為赤字沒有考慮政府的財產。blanchard(1993)等人提出自己對財政赤字的定義,并試圖說服政府接受自己的觀點。而kotlikoff(1984,1988)指出財政赤字本身與代際政策沒有內在的聯系,當采用不同的代際政策時財政赤字可以不發生變化,或者代際狀況相同時赤字卻可以大相徑庭。因此需要尋找替代財政赤字的方法。alan j. auerbach,jagadeesh gokhale和laurence j. kotlikoff(1991)提出一種新的解釋代際平衡的方法——代際核算方法,到現在短短10多年的時間,30個國家建立自己的代際核算體系,其中在亞洲日本、韓國和泰國已經構建了自己的代際核算體系。核算結果顯示泰國由于人口結構較為年輕,而且沒有現收現付制的社會保障體系,泰國的財政政策有利于未來代,現存代的負擔大于未來代。而韓國的財政政策是不可持續的,如果要維持下去,未來代的負擔是現存代的60%到120%。在已經建立代際核算體系的國家中,代際不平衡狀況最嚴重的國家是日本,未來代成員的負擔是現存代的2.7到4.4倍。

任若恩、蔣云贊(2004)已經建立了中國第一套代際核算體系,核算結果表明我國的財政政策無法實現代際平衡。為了實現代際平衡,我們必須做出一些調整,本文旨在考察人口生育率和城鎮化速度對財政政策代際平衡狀況的影響。

二、方法分析

(一)代際核算方法的基本原理

代際核算方法的基本依據是政府的代際預算約束式,即政府將來所有的消費的現值減去政府現在的凈財富必須等于現存所有代的社會成員在其剩余的生命周期內所繳納的凈稅支付總額的現值與未來所有代的社會成員在生命周期內繳納的凈稅支付總額的現值之和。這里同一年出生的男女為一代,凈稅支付總額指政府征收的各種類型稅收與政府各種轉移支付的差。簡單的說,代際預算約束式是指政府所有的消費必須由現有財富及現在和未來社會成員的凈稅支付來共同分擔。用公式表示為:

nt,k是k年出生的一代在t年的代際賬戶(generational accounts),即k年出生的一代在t年以后(包括t年)所有剩余生命周期內凈稅支付額的精算現值。d是定義的最大壽命。因此(1)式等號左邊第一項是現存所有代的代際賬戶和,第二項是未來所有代的代際賬戶值;等號右邊第一項是政府所有將來消費在t年的現值(其中gs代表s年政府的消費,r是貼現率),第二項是政府在t年的凈財富。(1)式很好地反映了財政政策的零和性,任何一項財政支出必須由現存代或者未來代來承擔,因此用這個式子來考慮福利及支出在不同代際之間的分配是比較合適的。這樣我們可以在現存的財政政策的框架下,求出現存各代的代際賬戶值,如果政府未來消費的現值也可以獲得(在一定的假設下是可以做到的),政府的凈財富也可以得到,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未來所有代的代際賬戶和,如果假設未來人口的人均代際賬戶值按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增長,我們就可以求出未來人口的人均代際賬戶。將未來人口的人均代際賬戶值(扣除生產率增長率的因素)與現存代的人均代際賬戶值比較,就可以知道社會負擔和福利在各代之間分配是否公平。

(二)人口預測方法介紹

我們采用成分法(cohort component method)以2000年為基年對我國未來分年齡,分性別以及分城鎮鄉村的人口進行預測。在預測中國的人口情況時,國際遷移可以忽略不計,但我們需要考慮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的遷移,即城鎮化的情況。下面是城鎮女性的預測方法:

 

xa(t)為第t年度初a歲女性人口數,xa+1(t+1)為第t+1年初a+1歲女性人口數。m為最高年齡。

ηa(t)為第t年初a歲女性人口留存率。η00(t)為t年女嬰留存率,hi(t)和ki(t)分別為t年度i歲育齡婦女的生育模式及其出生嬰兒中女嬰的比例。β(t)為t年總和生育率。f(t)為人口遷移向量,即每年分年齡的農村女性向城鎮遷移的情況。城鎮男性、農村男性和農村女性的預測方法與之類似。

三、假設和數據

(一)人口預測基礎數據來源

1.總和生育率估計: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1991—2000年中國大陸婦女總和生育率平均在1.22。由于考慮調查中可能存在漏報的可能,計生委多次都把全國的總和生育率調高至1.8。模型中基準假設為:全國的城鎮總和生育率穩定在1.6的水平,鄉村的總和生育率穩定在2.1的水平。

2.出生人口預期壽命的估計:我國2000年出生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城鎮男性74.01,女性為78.3;農村男性68.98,女性72.33。根據聯合國的估計,發展中國家每10年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一歲,發達國家每15年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一歲。我們假設2020年以前每10年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一歲,2020年后每15年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一歲,2050年之后保持不變。

3.出生性別比的估計:國際社會公認的理論值為每出生100名女嬰,其男嬰出生數置于102—107名之間。我國1998年抽樣調查顯示全國活產嬰兒的性別比高達117,這很大程度是由于瞞報、漏報女嬰引起的。我們假設中國城市嬰兒性別比目前為105,農村嬰兒性別比在109,隨著人們性別偏好的降低,我們假設到2050年中國城市嬰兒性別比下降為104,農村嬰兒性別比下降為107。生育模式參照2000年全國育齡婦女的生育模式。

4.遷徙規模方案設計:我國1990年城鎮人口比重為26.41%,2003年達到40.5%,平均每年提高1%,從1996年起城市化率更是平均每年提高1.5%。《2001—2002中國城市發展報告》中提出到205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提高到75%以上。因此基準假設中,我們假設2020年以前,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2020—2050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6%,到2050年城市化率達到75%,此后基本維持不變。21世紀初期應該是我國城鎮化速度最快的一段時期,我們假設21世紀前5年每年從農村向城鎮遷移的人數高達1600萬,之后每5年下降200萬,2030年下降至600萬。2030后每10年下降200萬,2040年下降至400萬,2050年下降至200萬,2050年后遷移停止。

(二)其他數據和假設

代際核算體系是一套全面的,面向未來的分析財政問題的系統,這就決定了代際核算體系中涉及變量眾多,需要對變量做出合理的預測。表1匯總了本文構建代際核算體系時的其他假設。

 

四、模擬結果

我們利用matlab軟件構造我國財政政策的代際核算體系,并模擬人口結構變動對財政政策的代際平衡狀況的影響。

(一)基本結論

我們以2002年為基年,2002年及以前出生的人為現存代,2003年及以后出生的為未來代,假設未來代每人的代際賬戶值按照生產率增長率增長,表2給出了城鎮男性、城鎮女性、農村男性和農村女性分年齡的代際賬戶值。2002年出生的城鎮男性的人均代際賬戶總額是55439元,2002年出生的城鎮女性的人均代際賬戶是30292元,同年出生的農村男性的人均代際賬戶是16964元,農村女性的人均代際賬戶是11995元。城鎮男性的代際賬戶值50歲時轉為負值,也就是城鎮男性從50歲起,在剩余生命周期內向政府繳納的稅收的現值小于從政府得到的轉移支付的現值;而城鎮女性的代際賬戶值從40歲就轉為負值,這很大程度歸結于城鎮女性過早的退休年齡;而農村男性和女性的代際賬戶值一直為正值,也就是平均來說,一個農村人口一生向政府繳納的稅收的現值都大于從政府得到的轉移支付的現值。

 

未來各代的城鎮男性與2002年可比的代際賬戶值是79633元,未來城鎮男性的代際賬戶值是2002年出生的城鎮男性的1.4364倍。也就是說中國現存的財政政策是不可持續的,為了維持現存的財政政策,未來各代向政府繳納的凈稅額的精算現值要比現存代高43.64%,也就是未來代的負擔要比現存代高43.64%。如果不對財政政策做出調整,這種不平衡的狀況繼續向以后的各代推移。

(二)人口因素變化對代際平衡狀況的影響

我們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推行了20多年,一方面是有些地區在謹慎地放寬計劃生育政策,另一方面是隨著人均收入的上升,我國的生育率水平不斷下降。另外,在生育水平下降的同時,最近10年我國城鎮化的速度非常快。因此本節旨在分析生育率水平和城鎮化率變化對我國代際平衡狀況的影響。

1.總和生育率變化對代際平衡狀況的影響。我國的生育率走向可能受到兩種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率不斷下降,1997年和2001年,國家計生委組織進行了兩次全國范圍的抽樣調查。1997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婦女平均生育率只有1.35—1.38;2001的數據也顯示只有1.35。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1991—2000年中國大陸婦女總和生育率平均在1.22。當然這些調查數據由于漏報原因而明顯偏低。但是生育率和人均收入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已經被一些經濟學家用數據進行證明。barro(1997)采用1960年后100個國家的數據發現人均cdp水平與生育率之間是負相關的,一般來說,富裕的國家生育率較低,而窮國的生育率較高。另一方面,在一些老齡化嚴重的地區已經開始謹慎地放寬計劃生育政策,例如許多地區規定“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可生二胎”。我國生育率在這兩種因素的影響下走向難以確定,我們下面分析生育率的高低對我國財政政策代際平衡狀況的影響。

表3給出的是不同生育率水平下未來代城鎮男性和2002年出生的城鎮男性的代際賬戶值的比。我們進行了三種情形的模擬:方案ⅰ中城鎮和農村的總和生育率以相同的絕對數額變動,例如城鎮總和生育率從1.6減到1.2,農村的總和生育率從2.1減到1.7,都下降了0.4。我們進行了多個數值的模擬,由于篇幅關系,我們只列出9種情景(下面兩種方案也是相同原因只列出部分模擬情景),我們可以看到當城鎮和農村的總和生育率以相同的絕對數額變動,在一定的范圍內,生育率下降時代際不平衡狀況更加嚴重,例如城鎮總和生育率從1.6減到1.2,農村的總和生育率從2.1減到1.7時,未來代和2002年出生一代的代際賬戶的比例由1.4364上升到1.5276,也就是如果生育率按照這個水平下降,未來代的負擔比現存代的負擔高52.76%;而當生育率上升時代際不平衡狀況有所緩和。方案ⅱ中農村總和生育率的變化幅度大于城鎮總和生育率的變化幅度,例如城鎮總和生育率從1.6減到1.2時,農村的總和生育率從2.1減到1.3。在方案ⅱ中我們發現結論和方案i恰好相反,生育率下降時代際不平衡狀況有所緩和,例如城鎮總和生育率從1.6減到1.2,農村的總和生育率從2.1減到1.3時,未來代和2002年出生一代的代際賬戶的比例由1.4364下降至1.4346,也就是如果生育率按照這個水平下降,未來代的負擔比現存代的負擔高43.46%,但是代際不平衡狀況變化的幅度非常小。實際上代際平衡狀況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當生育率水平上升時(其他因素不變),gdp的增速也將加大,政府支出的增速也加大,因此政府支出的精算現值將提高,未來代的代際賬戶值總和也將上升。但是未來也會有更多的人來分擔這些代際賬戶值,因此未來人均的代際賬戶值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所以代際平衡狀況的變動取決于政府支出增速和人口增速之間的關系。方案ⅲ中,我們假設城鎮和農村的總和生育率相等,我們可以看到在合理的生育率范圍內,代際不平衡狀況都有所緩解,例如當城鎮和農村的總和生育率都為可持續生育率水平2.1時,未來代的負擔比2002年出生一代高27.57%,比基準假設下降了16個百分點,當然我們可以發現當生育率繼續增加時,代際不平衡狀況會更加好轉,但這對我國來說不是一條好的途徑。

 

2.遷移規模變化對代際平衡狀況的影響。基準情形中我們假設21世紀頭5年每年從農村向城鎮遷移的人數高達1600萬,之后每5年下降200萬,到2020年下降到1000萬,2030年下降至600萬。2030后每10年下降200萬,2040年下降至400萬,2050年下降至200萬,2050年后停止遷移。平均來看2020年以前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2020—2050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0.6%,到2050年城市化率達到75%,此后基本維持不變。在基準假設之外,我們假設另外兩種遷移規模的方案。第一套方案我們假設遷移規模比基準假設高20%(我們稱為高遷移方案),因此21世紀頭5年每年從農村向城鎮遷移的人數為1920萬,之后每5年下降240萬,到2020年下降到1200萬,2030年下降至720萬,2030年后每10年下降240萬,2040年下降至480萬,2050年下降至240萬,2050年后農村人口不再向城鎮人口遷移。另一套方案我們假設遷移規模比基準假設低20%(我們稱為低遷移方案),因此21世紀頭5年每年從農村向城鎮遷移的人數為1280萬,每5年下降160萬,到2020年下降到800萬,2030年下降至480萬,2030年后每10年下降160萬,2040年下降至320萬,2050年下降至160萬,2050年后農村人口不再向城鎮人口遷移。

表4反映了不同遷移規模的假設21x)2年出生的城鎮男性和未來的城鎮男性的代際賬戶值的比。我們可以發現,當遷移規模上升時,未來出生的城鎮男性與21302年出生的城鎮男性代際賬戶值之間的比例由1.4364下降到1.2940,也就是未來代比現存代的負擔由原來的高43.64%下降到高29.40%。而當遷移規模下降時,未來代與現存代的代際賬戶的比例由1.4364上升至1.5877,代際平衡狀況嚴重惡化。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提高遷移規模和城市化率是實現代際平衡的一條較好途徑。

 

篇7

事實上,生育政策的作用并沒有宣傳的那么大。一對夫婦生幾個孩子,受多種因素影響,生育政策僅是其中一個因素。以我的家庭為例,我和妻子的生育意愿都是兩個孩子,盡管我們不符合二胎政策,但仍生了二胎;而即使獎勵10萬元,我們也不愿意生三胎。

已經生了二胎或正準備生二胎的人當然知道,他們將為此付出一定代價,但他們認為付出這些代價是值得的。所以,計劃生育政策只限制得了那些生育意愿不夠強烈或意志不夠堅強的人。對于一定要實現生育意愿的夫婦來說,計劃生育政策并沒有減少這些夫婦生育孩子的數量,只是增加了他們的經濟負擔。

從各國經驗看,對降低生育率來說,生育政策的作用遠遠比不上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大。下面我們來比較印度和俄羅斯的生育政策和生育率:

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個由政府推行計劃生育的國家,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實行鼓勵少生的政策,到現在還沒有改變,而印度的總和生育率在2011年仍達到2.62。但在印度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邦,生育率則下降較快。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在《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中的數據:1979年,印度的克拉拉邦總和生育率是3,泰米爾納德邦是3.5;1991年,克拉拉邦的總和生育率降到1.8,泰米爾納德邦降到2.2。

篇8

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人口的發展受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同時它對社會的發展也起著促進或延緩的作用。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在人口控制的問題上取得了卓效可喜的成績。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期的統計,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后,我國人口總和生育率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現在1.8%左右,這種生育率的下降讓我國13億人口日到來推遲了整整4年。從另一方面來看,隨著生育率的下降,人口的發展也使得人口老齡化問題尤為突出。

人口老齡化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總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的過程。按國際通用標準,60歲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便可以稱為“老齡化社會”。美國《紐約時報》指出,我國的老齡化速度太快,從而飛速經過了這個原來西方社會可以建立起一個中產階級的時間段。聯合國的統計數據也表明,我國的老齡化速度是全球最快的。根據我國老齡協會提供的數據,我國老齡高峰將于2030年左右到來,并持續20余年。到2l世紀中期,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超過4億,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則會達到3億左右。我國人口的老齡化不僅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而且這種人口老化趨勢也超過了國家經濟社會的現代化的發展速度。我國社會的人口是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人均收入水平低、綜合國力不強、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前提下進入老齡化的。這種情況與發達國家老齡化是截然相反的,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工業化完成之后經濟達到高度的發展水平之下才出現。此外,我國人口老齡化還存在著區域失衡的特點。我國各地區老齡化程度自西向東呈階梯上升,地區間差距較大。東部沿海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過8%,其中上海達就到11.46%。而西部地區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區仍是典型的年輕型人口結構。老齡化程度的差異,進一步加劇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因此,老齡化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人口問題,同時它也成為了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

那么,13億人口大國的養老問題該如何應對?目前,國家有關部門以及眾多人口學學者都提出通過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來緩解這股銀色浪潮的洶洶來勢。但是,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卻面臨著資金嚴重短缺、體制不健全等問題。根據麥肯錫咨詢公司預測,我國養老保障的短缺金額到2010年將達1100億美元,而未來30年內將會出現3.7萬億的資金缺口。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在研究報告《銀發中國——中國養老政策的人口和經濟分析》中指出,即使在我國的城市也有近一半的勞動力人口享受不到公共養老體系的保障。全國職工有近3/4的人沒有任何退休保障。報告還指出,目前我國的社會養老基金的運作是拆東墻補西墻的現收現付制,即是用現在工人的稅來養活目前的退休人員,不做任何基金積累。雖然,目前我國正努力促使“現收現付”制向基金積累制轉換,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養老基金仍然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到2004年,我國全國養老保險欠費達到了450多億元,在全國范圍內,許多省市都面臨著養老保險收不抵支的情況,甚至是積累虧空。加之農村養老問題也日益提高到政策議程上來,我國的養老保障制度面臨著艱巨的挑戰。

2計劃生育政策——人口老齡化的催化劑

根據西方人口學理論,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變化才會影響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老齡化的現象也取決于上述兩種因素。其中死亡率下降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是雙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會導致人口年輕化,而后期下降則會促進老齡化。但是生育率的下降則會直接促使人口的老化。所以,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老齡化的決定因素。對于生育率和死亡率變動的根本原因,許多西方人口學家則認為是社會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現代化所導致。所以,人口的老齡化可以說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

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出現,同樣也是受生育率和死亡率變動的影響。其中生育率的下降則是我國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而這種生育率的下降正是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自從20世紀7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推行以來,我國人口生育率便大幅下降。根據《2002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主要統計數據》可知,我國2002年的出生率為12.86‰,比1973年的出生率下降了15.21‰,而我國少年人口比重也急劇下降,從39.7%下降到24.9%。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的老齡化并不完全是計劃生育政策造成的,因為即使沒有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我國的人口也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老化。但是計劃生育政策卻是中國較之西方發達國家提早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口老齡化的催化劑。

3新時期人口政策調整的思路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人口總和以及生育率都被控制到了更替水平以下。然而,就在我們進入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我們也步入了人口老齡化時代。因此,我們在積極建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以外,還應該重新審視只注重控制人口數量計劃生育政策,必須對計劃生育政策做出調整,為其注入新的內容,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3.1“控制人口數量”與“優化人口年齡結構”兩手抓

經過30多年的人口控制工作,我國人口的總和生育率已降低到了1.8,顯著低于人口更替水平,這宣告我國人口的成功轉型。盡管由于人口年齡結構和人口慣性等因素作用,人口總數還將繼續增長一段時間,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預示著人口增長速度將繼續放緩。因此,在控制人口數量的前提下,我國人口政策應該逐步重視“優化人口年齡結構”。筆者認為,正確處理“人口數量”以及“人口年齡結構”之間的矛盾,是緩解人口老齡化的關鍵所在。具體的做法是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在人口生育率過低的地區有計劃的放松可生育二胎的范圍。目前,我國的生育率轉變在農村地區還是不充分、不徹底,生育率水平普遍比較高;另一方面,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生育率水平卻過低,如北京和上海,總和生育率已經降低到1.0以下。因此,我們必須要采取措施,在生育率高的地區仍然要嚴格控制人口數量,而在生育率低的區域可以適當放松,刺激生育率回升,以達到優化人口年齡結構的目的。2004年上海市推行了《上海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新條例擴寬了可以生育二胎的人群范圍。條例推行之后,上海并沒有出現申請生育二胎的,市民的生育意愿也并未因此改變。相關調查表明,上海市民生育觀念上逐步發生了變化,大部分市民在生育問題上都會全面考慮事業發展、經濟負擔等因素。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桂世勛教授認為,新的政策是在人口數量控制和緩解老齡化之間找出平衡點,這有利于調節人口結構。根據上海的調整情況,我們可以預示,通過調整獨生子女的計劃生育政策來優化人口年齡結構是可行性的。

3.2重視人口素質的提高

老齡人口比重上升的結果會帶來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是勞動力來源的基地,在總體人口中處于核心地位。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的多寡及其在總人口所占比重的大小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關鍵因素。因此,為了緩解未來勞動年齡人口短缺的形勢,國家的人口政策重心應逐步轉向以提高人口素質為主,必須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支出,鼓勵全社會各種力量投資辦學,并從政策上予以傾斜。通過提高勞動人口的素質來豐富勞動力資源,增強單位勞動力創造財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必須高度重視出生人口素質,重視出生缺陷和殘疾人口問題,降低新生嬰兒的死亡率。這對保證未來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和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

3.3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既要以兒童、老人為出發點,同時也必須關注成年人問題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調整,實際上都是圍繞著政策對象進行調整的。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老齡化速度快,我國人口政策的制定,長期以來以嬰幼兒、老人為主要出發點,較為重視兒童成長和老年人問題。但是,從人口發展是動態的,今天的成年人群體也就是明天的老人群體。因此,出于對問題前瞻性的考慮,現時我們也應該重視成年人的問題。特別是在如今失業現象嚴重、下崗人口增多的情況下,我們尤其應該把人口充分就業、勞動力充分利用作為制定人口政策的出發點,把增加就業人口規模作為政策目標,保護勞動年齡人口的個人利益。

我國人口老齡化熱潮既是一種客觀的發展趨勢,也是具有其深刻的歷史和制度根源。解決老齡化問題,既靠我們大力發展和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也要求我們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客觀地對我國現行的人口政策進行調整,以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趨勢。

摘要:近20年,世界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普遍,許多國家都在探討其解決途徑。而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卻又其自身的歷史和制度根源。探討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的基礎上,分析了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根據分析的內容,總結了三點政策調整的思路。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計劃生育政策政策調整

2005年1月6日是國家有關當局所確定的“13億人口日”。當天零點后,在北京婦產醫院出生的第一個嬰兒幸運地成為我國的第13億個公民。雖然,這兩種命名都是象征性的,但是“13億”這一標志卻意味著我國的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一個新的歷史性高度,同時,它也意味著中國的人口發展將面臨更加艱巨、更加復雜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競能.現代西方人口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2顧寶昌.綜論人口態勢——與實踐的對話[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3周皓.低生育率條件下的中國人口控制[J].人口與經濟,2000(5)

4杜鵬.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篇9

1目前我國人口發展的突出問題——人口老齡化加劇

人口問題是當今世界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人口的發展受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同時它對社會的發展也起著促進或延緩的作用。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在人口控制的問題上取得了卓效可喜的成績。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期的統計,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后,我國人口總和生育率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現在1.8%左右,這種生育率的下降讓我國13億人口日到來推遲了整整4年。從另一方面來看,隨著生育率的下降,人口的發展也使得人口老齡化問題尤為突出。

人口老齡化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總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的過程。按國際通用標準,60歲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便可以稱為“老齡化社會”。美國《紐約時報》指出,我國的老齡化速度太快,從而飛速經過了這個原來西方社會可以建立起一個中產階級的時間段。聯合國的統計數據也表明,我國的老齡化速度是全球最快的。根據我國老齡協會提供的數據,我國老齡高峰將于2030年左右到來,并持續20余年。到2l世紀中期,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超過4億,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則會達到3億左右。我國人口的老齡化不僅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而且這種人口老化趨勢也超過了國家經濟社會的現代化的發展速度。我國社會的人口是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人均收入水平低、綜合國力不強、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前提下進入老齡化的。這種情況與發達國家老齡化是截然相反的,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工業化完成之后經濟達到高度的發展水平之下才出現。此外,我國人口老齡化還存在著區域失衡的特點。我國各地區老齡化程度自西向東呈階梯上升,地區間差距較大。東部沿海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過8%,其中上海達就到11.46%。而西部地區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區仍是典型的年輕型人口結構。老齡化程度的差異,進一步加劇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因此,老齡化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人口問題,同時它也成為了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

那么,13億人口大國的養老問題該如何應對?目前,國家有關部門以及眾多人口學學者都提出通過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來緩解這股銀色浪潮的洶洶來勢。但是,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卻面臨著資金嚴重短缺、體制不健全等問題。根據麥肯錫咨詢公司預測,我國養老保障的短缺金額到2010年將達1100億美元,而未來30年內將會出現3.7萬億的資金缺口。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在研究報告《銀發中國——中國養老政策的人口和經濟分析》中指出,即使在我國的城市也有近一半的勞動力人口享受不到公共養老體系的保障。全國職工有近3/4的人沒有任何退休保障。報告還指出,目前我國的社會養老基金的運作是拆東墻補西墻的現收現付制,即是用現在工人的稅來養活目前的退休人員,不做任何基金積累。雖然,目前我國正努力促使“現收現付”制向基金積累制轉換,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養老基金仍然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到2004年,我國全國養老保險欠費達到了450多億元,在全國范圍內,許多省市都面臨著養老保險收不抵支的情況,甚至是積累虧空。加之農村養老問題也日益提高到政策議程上來,我國的養老保障制度面臨著艱巨的挑戰。

2計劃生育政策——人口老齡化的催化劑

根據西方人口學理論,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變化才會影響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老齡化的現象也取決于上述兩種因素。其中死亡率下降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是雙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會導致人口年輕化,而后期下降則會促進老齡化。但是生育率的下降則會直接促使人口的老化。所以,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老齡化的決定因素。對于生育率和死亡率變動的根本原因,許多西方人口學家則認為是社會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現代化所導致。所以,人口的老齡化可以說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

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出現,同樣也是受生育率和死亡率變動的影響。其中生育率的下降則是我國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而這種生育率的下降正是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自從20世紀7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推行以來,我國人口生育率便大幅下降。根據《2002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主要統計數據》可知,我國2002年的出生率為12.86‰,比1973年的出生率下降了15.21‰,而我國少年人口比重也急劇下降,從39.7%下降到24.9%。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的老齡化并不完全是計劃生育政策造成的,因為即使沒有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我國的人口也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老化。但是計劃生育政策卻是中國較之西方發達國家提早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口老齡化的催化劑。

3新時期人口政策調整的思路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人口總和以及生育率都被控制到了更替水平以下。然而,就在我們進入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我們也步入了人口老齡化時代。因此,我們在積極建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以外,還應該重新審視只注重控制人口數量計劃生育政策,必須對計劃生育政策做出調整,為其注入新的內容,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3.1“控制人口數量”與“優化人口年齡結構”兩手抓

經過30多年的人口控制工作,我國人口的總和生育率已降低到了1.8,顯著低于人口更替水平,這宣告我國人口的成功轉型。盡管由于人口年齡結構和人口慣性等因素作用,人口總數還將繼續增長一段時間,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預示著人口增長速度將繼續放緩。因此,在控制人口數量的前提下,我國人口政策應該逐步重視“優化人口年齡結構”。筆者認為,正確處理“人口數量”以及“人口年齡結構”之間的矛盾,是緩解人口老齡化的關鍵所在。具體的做法是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在人口生育率過低的地區有計劃的放松可生育二胎的范圍。目前,我國的生育率轉變在農村地區還是不充分、不徹底,生育率水平普遍比較高;另一方面,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生育率水平卻過低,如北京和上海,總和生育率已經降低到1.0以下。因此,我們必須要采取措施,在生育率高的地區仍然要嚴格控制人口數量,而在生育率低的區域可以適當放松,刺激生育率回升,以達到優化人口年齡結構的目的。2004年上海市推行了《上海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新條例擴寬了可以生育二胎的人群范圍。條例推行之后,上海并沒有出現申請生育二胎的,市民的生育意愿也并未因此改變。相關調查表明,上海市民生育觀念上逐步發生了變化,大部分市民在生育問題上都會全面考慮事業發展、經濟負擔等因素。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桂世勛教授認為,新的政策是在人口數量控制和緩解老齡化之間找出平衡點,這有利于調節人口結構。根據上海的調整情況,我們可以預示,通過調整獨生子女的計劃生育政策來優化人口年齡結構是可行性的。

3.2重視人口素質的提高

老齡人口比重上升的結果會帶來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是勞動力來源的基地,在總體人口中處于核心地位。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的多寡及其在總人口所占比重的大小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關鍵因素。因此,為了緩解未來勞動年齡人口短缺的形勢,國家的人口政策重心應逐步轉向以提高人口素質為主,必須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支出,鼓勵全社會各種力量投資辦學,并從政策上予以傾斜。通過提高勞動人口的素質來豐富勞動力資源,增強單位勞動力創造財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必須高度重視出生人口素質,重視出生缺陷和殘疾人口問題,降低新生嬰兒的死亡率。這對保證未來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和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

3.3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既要以兒童、老人為出發點,同時也必須關注成年人問題

篇10

但我們在看到這一優勢的同時,也應該居安思危、看到人口形勢背后蘊含的、在發展過程中將愈演愈烈的四大問題。

第一,新增勞動力的數量在逐漸下降。雖然我國是第一人口大國,但從人口學角度來說,實際的勞動力供給總量壓力在慢慢消退: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出生的那代人進入勞動力大軍之后,我國每年的新生勞動力將會明顯減少。比如說,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時,10~14歲人口有1.2億,5~9歲人口有9000多萬,但0~4歲人口只有6800多萬———下降速度極其迅速。南方某些地區出現的所謂民工荒,除其他因素影響外,也受了最近幾年新增勞動力不斷下降的影響。

第二,我國人口將步入急速老齡化的路途。伴隨計劃生育政策的嚴格執行,我國于2014年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如果今后的新生人口仍如近幾年那樣迅速降低,那么老齡化水平的增速就會相應加快,我國將步入急速老齡化的路途。近期的人口預測發現,2020年之后我國的老齡化速度將呈加速度狀,至2050年,在每100個人中,就有30個60歲以上的老人。屆時,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將比世界平均老齡化水平高出10個百分點。

第三,婚齡人口的擠壓現象將逐漸凸現。我國新生人口性別比自20世紀中期失衡以來,新生嬰兒性別比一直處于上升之中。考試大網站整理2014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該年0歲人口的性別比達到了令人震驚的119∶100(男嬰與女嬰之比)。2014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又顯示,0歲~4歲男女平均性別比為121.22∶100。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新出生的人口,在進入婚齡段后,會碰到前所未有的婚姻擠壓,從而對我們建設和諧社會與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

第四,少數民族人口增長率較高,將加大其聚集區的生態環境壓力。我國現行人口政策實行因地區、因城鄉、因民族不同而不同的人口控制政策,即城市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農村夫婦可生育一個以上的孩子;少數民族夫婦可生育比漢族夫婦更多的孩子。

從1982年到1990年,少數民族人口的增長率達到年均3.87%;從1990年到2014年,少數民族人口的增長率雖然有所下降,但由于總量的上升,現在少數民族人口已占我國總人口的8.41%,總量超過1億人,比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查時期凈增加了4000多萬人。在城市少數民族人口增長較為緩慢的情況下,大多數少數民族新增人口分布在農村和牧區。這會給那些地區的資源和環境帶來更加沉重的壓力。從長遠來看,并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解決問題的基本對策

在這樣一種人口形勢下,討論未來我國的人口發展戰略,就必須針對以上幾個問題重點思考應對策略。

人口生育政策應逐漸統一。我國分地區、分城鄉、分民族的人口控制政策的正面意義是:城市在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生育率的降低,導致了城市勞動力總體的短缺,為農村人口大規模向城市流動提供了空間。但這一政策的負面影響是:在城市大范圍形成了家庭撫養關系的4∶2∶1結構,既刺激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失衡,也導致了城市家庭養老微觀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城市未來的老人很難奢望得到子女傳統意義上的“伺候”。因此,在城市化進程加速、流動人口主要為婚齡育齡年齡段人口所組成的新形勢下,統一全國的人口生育政策,有利于減輕少數民族人口聚居區的環境壓力,也有利于減緩城市家庭撫養關系變化帶來的壓力。

要立足于人口結構的和諧。近期政府部門和學術界將爭論的話題集中在人口政策與勞動力是否短缺的問題上。有人主張繼續不折不扣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降低生育率,只要未來科技的發展能夠解決勞動力的需求問題,就沒有必要顧慮所謂的勞動力短缺;而另一觀點則認為,人口急速下降會導致未來勞動力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