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生活垃圾分類的看法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0: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談談對生活垃圾分類的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品的教材編排體例發生了根本變化,由過去的從一般到個別的演繹推理編排體例改成了由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推理編排體例。再加上“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教學方法的倡導和運用,注定初中思品課堂教學中會有大量的生成性資源涌現。那么,怎樣選擇利用初中思品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一、選擇利用課堂生成的錯誤類資源,增強初中思品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重視并合理選擇利用課堂中的典型的錯誤資源,不但可以促進教學反思,而且可以優化教學評價,還能有效地推動教學創新,促進學生的發展。如在教“學會合理消費”時,教材文本指出,“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應該有適度的消費,但這并不意味著不要節儉”。對此就有學生提出:“現在我們的家庭生活已經富裕了,況且時代也不同了,教材指出要會消費,那么我追求名牌又何嘗不可,干嗎還要提倡節儉,這不自相矛盾嗎?”面對學生迸發出來的思維火花,我敏銳地發現了“錯誤資源”,學生的消費觀中恰恰忽視了“適度”和“節儉”兩個關鍵詞。這表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上出現了偏差。我靈機一動,抓住這一契機,靈活地調整教學思路,請學生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和自身實際生活水平,談談對“適度消費”和“節儉消費”的認識。通過教師的點撥,學生在思維碰撞中紛紛發表自己鮮明的見解,正是課堂發出的意外“聲音”使這一“問題”資源成為了本課中的亮點和精彩之筆。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進一步擴展和提升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充分滲透了德育。
二、選擇利用課堂生成的質疑類資源,增強初中思品課堂教學的民主性
學生的思維是各不相同的,他們并不是用相同的方式來思考同一問題。在很多時候,尤其是討論交流時,當教師鼓勵學生質疑時,課堂上會出現一些始料未及的情況,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種意外和新鮮往往會給學生帶來探究的沖動從而引發精彩的“非預設生成”,對學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對學生的質疑,教師應對癥下藥,相機引導,本著平等對話的態度與學生協商解決問題。同時,教師和個別質疑學生對話時,一定要注意吸引其他同學也參與其中,把說服個別的過程轉化成促進全班同學共同創新發展的過程。
三、選擇利用課堂生成的情緒類資源,增強初中思品課堂教學的人文性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會呈現出不同的情緒狀態,它們有的是從課外帶來的,有的是因課堂上體驗而發生的。學生或喜、或怒、或興奮、或麻木、或平靜、或激動、或緊張等等。課堂上教師要注意觀察,仔細傾聽,學生的一個嘟噥、一個眼神、一聲嘆息、一個表情、一個姿勢,也許正是他們內心感受的一種宣泄。這些都是教師可以選擇利用的資源。
案例:王海芳老師在執教《我愛我家》時,讓學生合作探究交流:大家接著聽教師朗讀故事:《一只眼睛的媽媽》(后半部分)(課件顯示故事內容,音樂輕聲伴奏)。學生邊聽邊思考,聽完后討論交流:A.你聽了故事有何感受?B.母親為什么要配合“我”說:“哦,我走錯地方了”?C.母親需要愛嗎?為什么說“我的世界坍塌了”?當老師朗讀完故事后,全場沉默寂靜,教師掃視全場看到:有的人低下了頭,有的人眼眶紅了,有的人淚水在眼眶中打轉,有的人在低頭擦淚。看到這個情境,教師感受到了學生的情感變化,及時調整了教學思路和方法,沒有組織同學們去討論預設的三個問題,也沒有按照預設去小結。而是直接走到幾位正低頭擦眼淚的同學面前問她們:“你們為什么眼眶發紅,低頭不語呢?跟同學們說說你們的想法好嗎?”沒想到這幾位學生的回答會這么精彩。
生甲:我是被文中母親的表現震撼了。她千里迢迢到首都去看兒子,到了兒子的家里,兒子卻因為嫌她丑,裝著不認識她。她不僅沒發脾氣,教訓兒子,而是為了顧及兒子的面子,配合著說“哦,我走錯地方了。”默默地離開了。“母親”真是寬容,母愛真是感人。
生乙:聽完這個故事,我想起了看過的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中的劇情。劉俊卿的父親劉三根一個人靠在碼頭邊擺攤賣臭豆腐掙錢養家,供一雙兒女上學讀書。自己生病了也舍不得花錢去治,硬撐著。兒子考取了師范,為了省錢,他用扁擔挑著兒子的行李送兒子去上學。到了學校,在師生面前兒子卻不認他這個爹,說是自己雇請的挑夫。老人家聽到后,幾次想辯解,想發作,但卻忍住了。這和上面的故事何等相似。
……
聽完同學們的發言,教師小結:大家講得真好!我們在座的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甚至爺爺奶奶,都寵愛著我們,寬容著我們。我們在享受著他們給我們的愛的同時,要承擔起家庭責任,維護愛。決不能只享受愛,不承擔責任,更不能因自己年幼無知或自私自利去傷害父母、家人,損害家庭的愛。
以上的細節情況,在課前是難以預設的。但王海芳老師能以智慧而敏銳的眼光發現它,并用巧妙的方法抓住情感時機,用特寫鏡頭將激動的情緒變化為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