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洪澇災害的原因范文
時間:2023-12-21 17:18: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發生洪澇災害的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暴雨洪澇災害;時空特征;脆弱性評價;廣西
中圖分類號 P5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5-0029-05
Abstract:Records for rainstorm-floods in Guangxi in 2015 were analyzed for disaster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flood disas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total of 14 storm floods in Guangxi in 2015,disasters on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the summer is most concentrated,the amount of disaster was east>north>central>south>west;th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and crop vulnerability of flood disaster is the most in Nanning,population vulnerability of flood disaster is the most in Hechi,economic vulnerability of flood disaster is the most in Guilin.
Key word:Flood disaster;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Vulnerability assessment;Guangxi
在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的環境下,我國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及影響范圍不斷上升[1]。自然災害引起的直接經濟損失、受災人口、農作物受災面積也出現不斷增加的趨勢[2]。暴雨洪澇災害是由長期暴雨或降水而造成大量積水和徑流淹沒低洼地區造成的人口、經濟財產損失的自然災害[3],我國的暴雨洪澇災害大部分是由暴雨引發的,其發生頻率高、影響范圍大、造成經濟損失高[4]。我國每年因暴雨洪澇災害影響的農田面積平均在70fhm2,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在100億元以上[5]。
2015年中國有20多個省(區)發生暴雨洪澇災害,受災人口約2 000萬人,死亡人數108人、失蹤20人以上;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緊急轉移安置人口約100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 700萬hm2,暴雨洪水造成4.4萬間房屋倒塌。暴雨洪澇災害給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命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而處在我國南部沿海地區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降水豐富、暴雨量大,每年因暴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等災害也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威脅。據統計,2015年廣西洪澇災害造成約300萬人受災,因災死亡28人,南寧、百色、梧州等地區緊急轉移安置約15萬人;暴雨洪澇災害造成16.7萬hm2農作物受災,其中成災有8.7萬hm2;有7 000多間房屋倒塌。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2億元,其中農業損失1.3億元,家庭財產損失3 000多萬元。
因此,需要對廣西的洪澇災害進行研究分析,分析其時空特征,找出重災區在哪里,哪個時段比較容易發暴雨洪澇災害,切實為廣西減災防災工作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目前,國內外對洪澇災害時空格局特征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如陳香等根據福建省氣象災害年鑒提供的數據資料,對福建省的暴雨洪澇災害時空格局進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具有針對福建沿海地區的防災減災對策[6-7];楊佩國等利用EM-DAT中的災害記錄數據資料,對亞太地區近20年洪澇災害的時空特分析[8];廖永豐等對我國21世紀初發生的的自然災情,進行空間分析[9];還有學者對廣西暴雨洪澇的時空分布特征及成因、風險評估與區劃、防御對策等進行相關研究[10-16]。Barredo運用歐洲1970―2005年間的暴雨洪澇災害數據進行研究,發現洪澇災害出現加重的現象,暴雨洪澇災害的加重主要是人口的脆弱性增加造成的[17];而SREX報告也指出干旱、暴雨等能否構成災害,很大程度上由脆弱性和暴露度水平決定,脆弱性和暴露度是決定災害風險的關鍵因素。國內學者對暴雨洪澇災害的脆弱性進行了相關研究[18-23],如尹占娥等利用GIS技術對上海浦東區暴雨澇災害的脆弱性進行分析[18];王艷君等對我國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的時空特征進行分析[19];金有杰等根據人口、GDP等數據,利用空間化技術對暴雨洪澇災害的脆弱性進行探討[20]。分析脆弱性的時空特征和脆弱性的評價是災害風險評估、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災害脆弱性的分析研究能夠為災害的預報預警、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依據。本文采用災情數據的數理統計方法,搜集梳理了201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暴雨洪澇災害的災情數據資料,包括受災人口、災害發生的次數以及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等,從時間和空間角度對暴雨洪澇災害的特征進行分析,進而對其暴雨洪澇災害的脆弱性分析評價,切實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實施防災減災規劃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理論參考。
1 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北緯20°54′~26°24′,東經104°26′~112°04′,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和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降水豐富。各地級市年平均氣溫16.0~23.0℃,各地級市年降水量均在1 070~
2 000mm,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東部沿海地區多,西部地區少,各地級市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在600~1 200mm,降水量在年內和年際之間的時空分布差異大。廣西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區內有紅水河、南流江、西江等流域,河網密度大,受東南季風的影響,每年暴雨出現的次數較多,而且降水歷時較短暴雨量大,區內的河流水位變幅大,喀斯特地區范圍廣排水不暢,遇到暴雨容易引發洪澇災害。
1.2 資料與方法
1.2.1 資料來源 根據暴雨洪澇災害的時空特征與脆弱性評價的基本要素分析和研究目的,應用廣西地情網、廣西氣象局網站的2015年各類暴雨洪澇災害統計資料,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的《災情快報》中各縣的受災次數、受災人口、直接經濟損失和農作物受災面積等數據資料。
1.2.2 暴雨洪澇災害的脆弱性指標及評價方法 在脆弱性指標的選取上,用受災人口作為人口脆弱性指數VP;農作物受災面積來表示農作物脆弱性指數VC;各縣(市、區)的直接經濟損失為經濟脆弱性指數VE。依據人口脆弱性指數VP、農作物脆弱性指數VC和經濟脆弱性指數VE的等級數構建暴雨洪澇災害脆弱度指數(V),V=(VP等級數+VC等級數+VE等級數)/3。根據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的實際情況將脆弱性指數分級如表1所示。
2015年廣西發生的暴雨洪澇災害與常年相比,4月中旬就出現了,來的比較早。由圖1可知,2015年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發生主要集中在5月、6月和9月,其中5月份發生的次數最多為4次;5月和6月發生的暴雨洪澇災次占全年災次的一半。由圖2可知,2015年廣西暴雨洪澇災害事件中,有7次造成的損失比較大,經濟損失慘重。5月18―20日這次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最高達9 500萬元;受災人口最多的是發生在7月22―31日這次暴雨洪澇災害,其受災人口高達101.87萬人;6月13―15日這次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最大高達4.9萬hm2,占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的29.4%。廣西暴雨洪澇災害年內分布不均,夏季最為集中。
直接經濟損失對比
2.2 空間分布特征 強降水是引發暴雨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廣西降水的空間分布受到不同的地形地貌等條件的影響。從地勢上看廣西西北高東南低,受到地形的影響,全區降水分布差異明顯,西北喀斯特石灰巖地區排水不暢,暴雨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利用廣西氣象局網站2015年各類暴雨洪澇災害統計資料,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的《災情快報》中各縣的受災次數、受災人口、直接經濟損失和農作物受災面積的數據資料,分析暴雨洪澇災害災次的空間分布。由圖3可知,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發生的次數在空間分布上總體表現由東北部地區向西南部地區減小,其中發生災害的次數中桂東>桂北>桂中>桂南>桂西。桂東地區在2015年共發生28次,發生的暴雨洪澇災害最多,占總數的27.2%;桂西地區發生的暴雨洪吃趾Υ問最少,僅有13次。由圖4可知,廣西各地級市發生暴雨洪澇災害的災次在空間分布上差異較大,河池、南寧以及百色的災次位居前3位,發生的暴雨洪澇災次分別為16次、12次和12次;崇左的暴雨洪澇災次最少,僅1次。
3.3 農作物脆弱性特征 以各縣(市、區)的農作物受災面積為農作物脆弱性指數,2015年廣西14個地級市的平均農作物脆弱性指數為6 000hm2。桂中地區的農作物脆弱性最高,在空間分布上表現為中部東部地區向西南部地區逐漸遞減的。南寧市的農作物受災面積最大,達到19 301hm2;其次為賀州、柳州,分別達到16 000hm2和15 700hm2;玉林是農作物受災面積最少的地區,農作物受災面積僅為2 884hm2。
3.4 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評價 脆弱性是決定災害風險及其影響的關鍵因素之一。災害經濟損失的增長主要是受災人口和經濟資產暴露度的增加。在暴露度同樣的環境下,災害不利影響的程度和類型取決于脆弱性。本文在脆弱性指標的選取上,用受災人口的來表示人口脆弱性指數;農作物受災面積來表示農作物脆弱性指數;各縣(市、區)的直接經濟損失作為經濟脆弱性的指數。依據人口脆弱性指數VP、農作物脆弱性指數VC和經濟脆弱性指數VE的等級數構建暴雨洪澇災害脆弱度指數(V),V=(VP等級數+VC等級數+VE等級數)/3,最后以地級市為基本制圖單元編制出暴雨洪澇脆弱性評價圖。由圖8可知,南寧、賀州、河池的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位居前3位,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分別為5.33、4.67和5.0;其次為欽州、柳州,欽州、柳州的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為4.33和4.0;崇左市的脆弱性最小,僅為1.33。2015年廣西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在空間分布上以中部區域為中心,分別向西、向南降低。
4 結論與討論
本次研究采用2015年廣西地情網、廣西氣象局網站的各類暴雨洪澇災害統計資料,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的《災情快報》中各縣的受災次數、受災人口、直接經濟損失和農作物受災面積等資料,對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的時空格局和脆弱性進行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1)基于災情數據的數理統計方法,重建了廣西2015年4―11月14場暴雨洪澇的時空特征,客觀的反映2015年廣西暴雨洪澇災害的分布規律,暴雨洪澇災害區域涉及14個地級市,其中較大范圍的有11場。暴雨洪澇災害月際分配不均,夏季最為集中,暴雨洪澇主要發生在5―9月,5月和6月發生的災次占全年災次的一半。7月22―31日這次暴雨洪澇災害的受災人口最多,高達101.87萬人。
(2)暴雨洪澇災害發生的次數在空間分布差異大,總體表現為由桂中桂東地區向桂西地區減小的,暴雨洪澇災害的次數中桂東>桂北>桂中>桂南>桂西,其中河池、南寧和百色的暴雨洪澇災害災次位居前3位。
(3)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在空間分布上以中部區域為中心,分別向西、向南降低;人口脆弱性由中北部地區向西南部地區減小;經濟脆弱性由桂東北地區向桂西南地區減小;桂中地區的農作物脆弱性最高,在空間分布上表現由中東地區向西南部地區減小。南寧市的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和農作物脆弱性最高,河池市的人口脆弱性最高,桂林市的經濟脆弱性最高。
參考文獻
[1]景垠娜,尹占娥,殷杰,等.基于GIS的上海浦東新區暴雨內澇災害危險性分析[J].災害學,2010,02:58-63.
[2]孟翠麗,匡昭敏,李莉,等.基于GIS的廣西暴雨災害風險實時評估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3,26:184-189.
[3]馬宗晉.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及減災對策(總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4]丁一匯,張建云.暴雨洪澇[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
[5]陳J,史培軍.自然災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陳香. 福建暴雨洪澇災害時空格局與減災對策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1:104-108.
[7]陳香,王靜愛,陳靜.福建暴雨洪災時空變化與區域劃分的初步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7,06:1-7.
[8]楊佩國,胡俊鋒,于伯華,等.亞太地區洪澇災害的時空格局[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1:74-81.
[9]廖永豐,趙飛,王志強,等.2000-2011年中國自然災害災情空間分布格局分析[J].災害學,2013,04:55-60.
[10]覃衛堅,李棟梁,王慧,等.近50年廣西大范圍暴雨的大氣環流異常分析[J].高原氣象,2014,02:515-521.
[11]李夢婕,汪明,史培軍.湖南暴雨洪澇災害損失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4:429-434.
[12]張雅昕,王存真,白先達.廣西漓江洪澇災害及防御對策研究[J].災害學,2015,01:82-86.
[13]黎琮煒,覃衛堅,高安寧.1961―2013年廣西洪澇災害時空分布特征及成因[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5,01:80-85.
[14]莫建飛,陸甲,李艷蘭,等.基于GIS的廣西農業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J].災害學,2012,01:38-43.
[15]黃明策.廣西暴雨時空分布特征[J].廣西氣象,2006,03:9-13.
[16]梁玉蓮,黃丹萍,黎美宏,等.基于GIS的南寧市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J].氣象科技,2013,05:934-939.
[17]Barredo J I.Major flood disasters in Europe:1950-2005[J].Natural Hazards,2007,42(1):125
[18]尹占娥,暴麗杰,殷杰. 基于GIS的上海浦東暴雨內澇災害脆弱性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11,02:29-35.
[19]王艷君,高超,王安乾,等.中國暴雨洪澇災害的暴露度與脆弱性時空變化特征[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4,06:391-398.
[20]金有杰,曾燕,邱新法,等.人口與GDP空間化技術支持下的暴雨洪澇災害承災體脆弱性分析[J].氣象科W,2014,05:522-529.
[21]高佳琦,沈天琦,朱曉晨.基于GIS的南京主城區暴雨內澇災害脆弱性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12:2891-2896.
[22]王豫燕,王艷君,姜彤.江蘇省暴雨洪澇災害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時空演變特征[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6,04:27-32+45.
篇2
A.我國東部地區屬季風氣候,洪澇災害較少
B.我國的西北干旱地區不會有洪澇災害發生
C.鋒面和氣旋都會產生暴雨,形成洪災
D.洪水的形成只與降水的強度有關,與其他因素無關
解析:我國東部地區處于季風氣候區,洪澇災害頻發。西北干旱地區降水較少,防洪工程較少,因此一旦氣候異常,降水增加,也會出現洪澇災害。
答案:C
2.有關暴雨洪澇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我國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國家之一
B.南美洲是每年全球洪水發生最多的地區
C.我國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發生在東北和西北地區
D.暴雨形成過程中伴有氣流的強烈下沉運動
解析:全球洪水發生最多的地區在亞洲而非南美洲;我國的大暴雨主要集中在東部季風區;氣流下沉一般不會形成降水。
答案:A
3.常發生在黃河上游和下游的自然災害是( )
A.干旱 B.水土流失 C.地上河決口 D.凌汛
答案:D
4.下列不屬于洪水形成原因的是( )
A.冰雪融化 B.冰凌堵塞河道
C.人為因素導致大壩決口 D.臭氧空洞
解析:洪水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強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人為或自然因素導致的大壩決口等。臭氧空洞與洪水的形成沒有聯系。
答案:D
5.有關流域匯水速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植被覆蓋率越高,匯水速度越快
B.土壤含水率越低,匯水速度越快
C.地面坡度越大,匯水速度越快
D.人口密度越大,匯水速度越快
解析:匯水速度與植被覆蓋率負相關,與土壤含水率正相關,與地面坡度正相關。流域匯水速度與人口密度關系不大。
答案:C
6.有關河道排水速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河谷越順直、越通暢,排水速度越快
B.縱向坡度越小,排水速度越快
C.河流含沙量越大,排水速度越快
D.河道中障礙物越多,排水速度越快
答案:A
7.下列人類活動有利于防御洪災的是( )
A.在河流上游濫伐森林 B.大規模地圍湖造田
C.興修水利工程 D.在分洪區種植糧食
答案:C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年降雨量的50%—80%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洪澇災害主要是由暴雨造成的。如1931年、1954年、1991年以及2003年的全流域性大水,都是由暴雨引起的。
淮河干流全長1 000千米,總落差約200米,平均比降小,尤其是中游許多河段,河道彎曲狹窄,泄水不暢。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迅速地匯集在一起,極易在中下游地區造成洪澇災害。
黃河奪淮后,擾亂了淮河原有的水系,淤塞了淮河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淮河水患。
隨著當地人口的持續增長,人與水開始爭地。人們圍湖墾田,使淮河流域湖泊與河流的調蓄能力大幅度下降。
據記載,近500年間,淮河流域共發生水災350次。近半個世紀以來,平均每隔11年,淮河就發生一次大洪水。
(1)從自然和人類活動兩個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洪澇災害頻發的原因。
(2)(多選)下列措施中,適合在淮河流域治理中實施的是( )
A.開挖入長江水道 B.防止凌汛泛濫
C.上游植樹造林 D.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工程
答案:(1)自然原因:①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河流落差小,河道彎曲狹窄,泄水不暢;③黃河奪淮后,淤塞了淮河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人為原因:亂墾濫伐,圍湖造田。
(2)CD
我綜合 我發展
下圖為“我國三個流域水災受災比(受水災的縣域個數與總縣域個數的比值)多年平均的月變化圖”。讀圖完成9—11題。
9.(雙選)三個流域水災受災比的特點有( )
A.峰值均出現在4—6月
B.峰值出現月份與降水季節變化基本一致
C.峰值出現的時間由北向南逐漸推遲
D.珠江流域的受災比最小
10.(雙選)當黃河流域水災受災比出現峰值時( )
A.我國東部地區雨帶推移到華北平原
B.巴西高原草木生長旺盛
C.美國南部颶風活動頻繁
D.阿爾卑斯山雪線處于一年中最低位置
11.(雙選)關于長江和黃河的敘述,正確的有( )
A.長江和黃河都流經我國地勢的第三級階梯
B.黃河在初春和初秋易發生凌汛
C.治理黃河的關鍵是不斷加固下游兩岸大堤
D.三峽工程的建設提高了長江的航運能力
篇3
關鍵詞:氣候變化;農業氣象災害;病蟲害
中圖分類號:S1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62
引言
農業作為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重視的產業,其發展也被格外關注。而農業的發展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就是氣候,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十分顯著,雖然會帶來更大的產量,但也會使農業產品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病蟲害也會對農業的發展產生非常大的威脅,因為不同的氣候變化會引起不一樣的病蟲災害,這給農業的治理工作增加了非常大的難度。因此針對氣候變化對農業氣象災害與病蟲害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氣候變化對農業氣象的影響
多變性是氣候的最大特征,而這一特性也讓農業的生產變得有些波動。因為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氣候變化,因此,氣候變化對不同地區產生的農業氣象災害也各不相同。
1.1氣候變化帶來的干旱影響
在最近幾年中,氣候變暖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世界各國也開始重視這一問題,而氣候變暖對農業也有著相當嚴重的影響,氣候變暖會導致干旱地區經常出現較大區域的干旱,干旱地區水分缺乏十分嚴重,并且干旱面積一直都在擴大。而在我國,因為受到了氣候的影響,降水量總體呈現出“北少南多”的局勢,這樣一來,北方的旱情更加嚴重,而這一勢態以長江以北的區域最為顯著。
通過對北方干旱地區近幾十年的數據分析,不難發現,北方農業生產區的干旱情況越來越嚴重,同時干旱面積也在進一步擴大,而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我國干旱災害的發生頻率總體呈上升的趨勢。干旱會給農產品帶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并且這種打擊所涉及到的面積非常廣。據統計,我國農業因為受到干旱影響而虧損的金額已經高達480億元,而其中甘肅省又是受干旱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
1.2氣候變化帶來的洪澇影響
干旱是由于雨水過少而造成的影響,而洪澇災害則是因為雨水過量導致的。農業受洪澇災害的影響十分顯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影響農業生產的直接因素就是降水情況,而洪澇災害并不是在特定的時節發生,它在4個季節都會突然出現然后給農業造成極大的影響,但是總的來說,洪澇災害最為集中的還是在夏季,夏季的洪澇災害不僅頻繁且影響力較大。而經常發生洪澇災害的地區集中在我國的東南部以及沿江、沿河流域,并且隨著全球變暖,這些地區的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大,勢態也越來越嚴重,其所引發的臺風等影響也給當地人們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1.3氣候變化帶來的大風冰雹災害
大風冰雹也是由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氣象災害,而在我國,每年都會有頻率相當頻繁的大風冰雹災害,最多的1a已經高達2000多次,而最少也有400多次。大風冰雹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也是極為嚴重,而其中最為主要的3個影響是暴雨、大風以及冰雹。暴雨災害的降水量大、時間短促,但造成的傷害非常大;大風則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進而使農作物的產量降低;冰雹會損害農作物的結構,進而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2氣候變化對病蟲害的影響
2.1全球變暖對病蟲害的影響
眾所周知,病蟲害最喜歡在一些溫暖的地方繁殖生存,而最近幾年全球氣候變暖也為病蟲的繁殖與生存創造了優越的環境,不僅使病蟲的冬眠時間大大減少,病蟲的繁殖速度也進一步提高,使病蟲災害的勢態進一步擴大。適宜的環境導致這些病蟲擁有高繁殖率以及高成活率,害蟲數量的持續增加也意味著農作物的生長會受到難以想象的打擊,這也給有關病蟲害的控制部門的工作加大了難度。在農作物受到自然災害的前提下,還需要面對病蟲害的災難,農作物的產量可想而知。
2.2暖冬氣候對病蟲害的影響
病蟲害受溫度的影響十分顯著,而溫暖的氣候不僅會使病蟲的存活及繁殖幾率大大提高,其活動范圍也會進一步擴大。而冬天作為病蟲害冬眠的季節,能夠降低其活動頻率,但是暖冬氣候的出現會導致蟲害的發生期提前出現,暖冬氣候會讓原本難以生存的病蟲獲得良好的生存條件,病蟲災害的擴散率也進一步的提高,不僅如此,病蟲災害的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農作物受此影響,產量將大大降低。
2.3地區性氣候的影響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因此南北氣候有明顯的差異,當溫度上升時,各個地區的降水量也不同,因此一些喜歡潮濕的病蟲害就會有較高的活躍率與繁殖率,而喜歡干燥環境的例如蚜蟲等病蟲害的活動率則大大減少。
篇4
一、減去導入環節中不必要的教學步驟
導入好比是提琴家上弦和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同樣道理,教師的導入如果能導在學生的心坎上或教材的要害處,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情景中,為接下來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在新課導入過程中,拖泥帶水,又未揭示教材的本質問題,就既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也不能快速開啟他們的心扉,就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以“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的新課導入為例,我們先來看W老師在新課導入時安排的幾個步驟:
1.多媒體呈現1998年長江洪澇視頻,2008年汶川地震視頻。
2.請同學說說發生在身邊的自然災害。
這一環節共耗時15分鐘,很顯然,導入部分存在拖沓冗長、穿靴戴帽的問題。一節課才45分鐘,單在導入環節就用這么多時間,是沒有必要且很不合理的。可以說,精彩的導入一般都是簡潔、干凈的,而拖泥帶水往往是導致一堂課失敗的重要因素。W老師設計前兩問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導出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但是很明顯,這兩者內容重復,而且多個視頻很耗時。
再來看看J老師對這一節課的導入:
1.多媒體呈現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圖片。
2.請學生說說那個災害更嚴重,判斷依據是什么?
這樣的導入共用了5分鐘的時間,簡單明了,既讓學生感知了自然災害的類型多樣,也讓其感知自然災害危害很嚴重,往往會造成人員的大量死亡,從而激發其進一步學習的動機。
二、減去授課過程中不必要的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最重要的課程資源,能否正確理解和把握教材內容對課堂教學質量的影響很大。在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處理,對一些“贅余”的教學內容要大膽減去或一筆帶過。在這次活動中,兩位老師對自然災害的概念、特點、危害等內容進行了不同的處理:J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基本省略了這一內容,而W老師在講這個內容時卻頗為詳細。
這一節課的課程目標是“以某一自然災害為例,分析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從而增強學生的減災防災意識”。因此,在講解這節內容時J老師選取了我國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洪澇,以本地區的一條河流――曹娥江為例,重點分析了洪澇產生的原因及解決途徑。對自然災害概念、特點、分類、危害等內容,花了四五分鐘,簡單地交代過了,而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了洪澇產生的原因及解決措施上,實現了課堂的高效教學。而W老師卻把這一內容作為重點知識一一詳細講解,結果整節課的時間安排上就出現了問題,并且還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記憶內容,這樣的處理極大地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當然刪減教材內容得有一定的依據,既要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還要基于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需求等。課標中沒有要求的內容但課本有的應盡量減去,如,“自然災害的特征”“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主要的洪澇災害”這些知識應該是編者為了內容的完整性而加上去的,上課時可以不講,也可以讓學生簡單閱讀就行。還有學生一看就一目了然的或者在初中時已經掌握了的,再說也并非本課的教學重點的,也可以減去。在減去不必要的教學內容后,就有足夠的時間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問題了。
三、減去補充知識中不必要的鏈接與拓展
地理本來就是豐富多彩,但囿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呈現的往往是高度凝練、概括力極強的語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一些閱讀材料,如,在“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一節中,就增加了《中國的自然災害》《20世紀90年代我國洪澇災害》《1998年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2003年淮河流域的洪澇災害》四則閱讀材料。用這些閱讀材料作為教學案例,既有助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突出學習重點和突破學習難點,培養地理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事實上,引用閱讀材料來豐富教學已成為絕大多數教師的共識。但有些教師在引用材料時卻出現了一些問題:有動輒就鏈接材料,一節課下來使學生疲憊不堪的。有鏈接長篇大論,導致材料與問題不在同一幻燈片上,因操作不便而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有同一問題鏈接多則材料,名之曰加強鞏固,實則浪費時間的。不知從何下手的。我們從以上這些鏈接導致的結果中不難看出,它們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因此,在教學設計時對這部分內容應減去或作適當修改。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鏈接的材料必須精心選擇,要有可讀性和針對性。另外,還要控制總量,不能因為鏈接太多而沖淡教學重點,喧賓奪主。在這方面,J老師在備課時對教學案例進行了大膽取舍,減去了那些不必要的部分,因此,鏈接就比較合理。如,他在講“洪澇災害危害”這一內容時,選取了身邊河流――曹娥江,內容如下:
材料一:曹娥江分布圖
材料二:曹娥江為紹興市最大河流之一,發源于金華市磐安縣尖公嶺,流經新昌、嵊州、上虞,在紹興縣新三江閘以下注入杭州灣,流域面積6046平方公里,涉及紹興、杭州、金華、臺州、寧波等5個市。上游四大支流:澄潭、新昌、長樂、黃澤,先后在嵊縣城關附近會合。曹娥江干流(自嵊縣東橋始),舊時按流經縣域分段命名,嵊縣段稱剡;上虞段(含姚江)在今百官龍山以上稱舜江,上虞龍山以下到三江口,俗稱前海,其北,俗稱后海,即今杭州灣。東漢江安二年(143年)五月初五日,曹娥之父盱,因龍舟競渡溺于江蘇,尸不得見,投江自溺求父尸,以孝女聞名,始以廟前一段江稱曹娥江。民國始,統稱自嵊縣城關至入海口為曹娥江。
從材料一曹娥江分布圖讓學生認識曹娥江流向,流經地區的地形,氣候,及干支流情況。而材料二則具體介紹其流域特征。然后通過這兩則材料分析其產生的自然災害及原因。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增強了其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也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會學習,體現新課程“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
另外,教學中適時的拓展可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同時又能推進教學的順利進程。但教師一定要注意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所補充的材料要圍繞教學目標,切不可沖淡教學主題,更不能讓地理課成為故事會。在這次同課異構中,金老師簡單補充了泥石流爆發,在山區的你我應該如何逃生這樣情景,增強了學生的防災意識。黃老師在講解中國洪澇災害時,對1998年長江的洪澇災害,淮河洪澇災害情況做了大量描述,她想通過這些補充內容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洪澇災害很嚴重,但其實這塊內容在這里中并不是教學的重點,因此,教師只要簡單提及一下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大篇幅的拓展。這一現象很多教師在新課講授過程中都時有發生,他們總是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滔滔不絕地“一瀉千里”,其結果往往是“離題萬里”。
四、減去輔助手段中不必要的知識呈現
這里的知識呈現主要指的是幻燈片上顯示的內容。由于受時間與能力的限制,傳統“一支粉筆加一張嘴”的教學方式無法在黑板上手寫大量的文字,所以不重要的知識一般也不會在黑板上呈現。但自從有了現代多媒體技術以后,情況就不同了。由于課件都是在備課時制作的,時間相對比較充裕,因此,很多教師喜歡把一些知識的注解、拓展都一股腦兒地呈現在幻燈片上。而在實際操作時,由于時間所限,一些教師還沒等學生看清楚幻燈片中的內容就走馬觀花般地一晃而過,這樣,往往造成學生的視覺疲勞;還有些教師恰好相反,他們會詳細講述呈現的所有內容,結果往往是沖淡了教學的重點,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如,前面提到的“洪澇的概念、特點”“20世紀以來自然災害的典型事件”,W老師都一一地呈現在幻燈片上實在有點畫蛇添足,極大地影響了一節課的質量,的確有刪減的必要。
我們再來看一下J老師對這一內容在幻燈片上的知識呈現:
1.自然災害概念。
2.自然災害危害。
3.洪澇災害。
(1)原因。
(2)措施。
高考答案要求盡量做到高度概括、語言精練,盡可能地用地理學科語言回答。但這些能力的具備不是一蹴而就的,除自己平時的訓練積累外,也有教師的引導影響。J老師通過對教材的處理,就自然災害的概況以兩個大標題呈現,災害的原因最終概括為以上幾點,簡潔明了、要點清晰,符合高考答案要求,久而久之,就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有些教師則喜歡把要講的重要知識點、課堂設問的答案完整地顯示出來,這樣既不便于學生做課堂筆記,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因此,我們要減去輔助手段中不必要的知識呈現,也就是說課件也需要簡而精。
篇5
關鍵詞:防洪;排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lood control word has aroused great attention. In particular, some coastal cities, from the sea is relatively recent, the terrain is relatively low, and relatively dense population of special circumstances such as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work should be strengthened. Next, on to the Tangshan City, for example on this issue and explore.
Keywords: flood control; drainage.
中圖分類號:TU9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近年來,有些地方為了更好的發展經濟片面的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防洪排澇的重要性。由于過分的追求經濟的增長從而加重了城市的密集程度和人口基數的持續擴張。這樣就會造成一旦做不好防洪排澇工作后果將會非常嚴重。沿海城市由于處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更應該加強防洪排澇工作。
唐山市防洪排澇工程現狀
近年來,在我市市委市政府、水利部門以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防洪排澇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總體上來看,我國的防洪排澇工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落實不到位等一系列類似問題的出現導致我市的防洪排澇工作還需要近一步加強,爭取把每項工作都做足把每個環節都落實到實處,從而與全市人民一道來低于洪澇災害,一起共度難關。
唐山市在防洪排澇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經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的防洪排澇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還存在各種問題以至于防洪排澇工作進行的不是很好。下面筆者就這些問題來跟大家探討一下:
城市建筑物過度密集
現在很多城市過度的追求城市的整體形象的而忽略對防洪排澇工作的重視以至于將絕大多數土地都變成了建筑用地。城市建筑物的過度集中將不利于進行防洪排澇工作。
廢棄固體物的過度排放
近年來,人們都喜歡將固體廢棄物品排入河流或者湖泊當中造成河道堵塞,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河流的流速從而導致水源無法正常排放形成洪澇災害。
人們的肆意妄為
有些地區,特別是一些稍微偏遠的地區,由于人們文化水平不高和道德素質比較低等原因以至于將過度的垃圾排入湖中甚至為了一點私人利益不顧大家的勸阻將河流填平,一旦洪水來襲水源將無法正常疏導造成洪水過度密集形成洪澇。
部分部門領導的不作為
有些領導只注重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洪澇問題不太關注或者由于執行過程中的某些原因而不敢過度的去關注,這些問題同樣造成了城市的洪澇災害。
防洪排澇設備較差和經費缺失
有些地方的防洪排澇設備比較陳舊,造成在洪水到來后雖然人們都在盡力抗洪排澇,但由于設備的過度陳舊根本無法阻擋洪水的侵襲造成洪澇災害。再者就是,由于經費的缺失造成很多防汛工作被迫中斷。這也是無法正常抵御洪水的一個重要原因。
加強唐山市城市防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于唐山市是一座沿海城市,無論是降水量還是河流的分布情況都遠遠高于一些內陸城市。除此之外,唐山市還瀕臨我國四海之一的渤海,并且海域面積占到全市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廣闊的海洋面積在有利于形成海上貿易促進經濟的發展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了危害。由于距離海洋比較近并且市內海域面積過多,這些有利的條件一旦不善加利用將會造成很大的水患問題形成洪澇災害。此外,唐山市特殊的地形分布情況以及降水的不均勻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水災。
大家都知道唐山市不僅是一座沿海城市并且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它的北面是歷史悠久的燕山,南面瀕臨我國四海之一的渤海,西面是另一座高速發展的海港城市天津和首都北京,東面是經濟發達的秦皇島。除此之外,它還是華北到達東北的必經之路三條鐵路與一條公路縱貫全境,這些都預示著唐山這座城市的的重要性。所以說,唐山發展的好壞將會對很多地方造成影響。為了城市的發展市委市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視唐山的發展,加強城市的防洪排澇工作。
對近年來唐山市加強防洪工作的看法
近年來,我市經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領導與全市民眾一起在防洪排澇上所取得的成就與以往相比有了顯著的成效。這一點是非常值得肯定和自豪的。但是,由于個別地方沒有把工作做好,以至于有些地方的防洪排澇工作做的差強人意。接下來筆者就這些問題來跟大家探討一下,希望對以后的防洪排澇工作能有所幫助。
一座城市之所以被評為優秀城市,比的不僅僅是大樓的數量而是這座城市的綜合實力。如果只是片面的注重經濟的發展而忽略包括防洪防排澇在內的一些其它的工作,那么這座城市也不可能發展好,只有真正加強防洪排澇工作避免或者減少洪澇的發生這座城市才能更好的發展。
部分領導的不作為或者很少有所作為,再加上過分的放任群眾,這些都不利于防洪排澇工作的正常進行。首先說一下部分領導的不作為,如果這部分領導不作為,就算市委市政府和廣大市民再努力也不會取得好的效果。俗話說,天高皇帝遠上面政策貫徹的再好、準備的再充分,如果下面的領導根本不當回事兒甚至縱容事態的發展,那么也做不好防洪排澇工作。還有,有些領導過分的放任群眾任其發展,這也是使防洪排澇工作無法正常進行。這些群眾的思想覺悟本來就低甚至有極個別人蠻橫不講理,如果不進行制止任其發展下去后果將會相當嚴重。如果不對這部分人進行思想教育,讓他們知道事態的嚴重性從而進行改正,那么一旦出現洪澇災害后果是是不肯設想的,嚴重程度更是無法預料的。
資金儲備不足也是工作無法正常進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想法再準確措施在完善的做好戰前準備工作,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做后盾那么這一切都只是空談。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與資金是分不開的。如果資金準備不充分那么一切工作都無法正常進行下去,當然也不會對防洪排澇工作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如何做好唐山市的防洪排澇工作
既然防洪排澇工作這么重要,那么在具體的實施過程當中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更好的有利于城市的防洪排澇呢?筆者認為要想真正做好防洪排澇工作必須要做到以后幾點。
要做都經濟發展與防汛工作一起抓
通過調查發現,我市有許多地方為了片面的追求城市的形象化建設而忽略城市的防汛工作,從城市的長遠發展來看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更是不允許的。過度的建設樓房造成大量的湖泊河流消失,致使原本流入河流或者湖泊的水源只能涌向街道和居民區,造成這部分地方的水量持續暴漲從形成水患災害,給人們的工作和學習造成很大的影響。加快城市的發展多建設一些樓房無可厚非,但是決不能忽略對洪澇災害的預防。這就要求我們要合理的利用和規劃土地,根據土地自身的特點和當地的環境對土地進行合理的利用。真正做到城市建設與預防洪澇相結合。只有這樣才會避免或者減少洪澇的發生。
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大量修建河流和堤壩
我們都知道河流和堤壩可以起到很好的貯水作用,我市很多地方之所以頻頻發生洪澇災害也與河流過少或者水壩的貯水量過低有很大關系。我市歷史上發生的幾次大規模的洪澇災害,這兩方面的缺失幾乎占到了所有發生次數的一半還要多。這些都不難看出加強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河流的增多可以使更多的洪水流入河流,筑高堤壩可以防止海水倒灌,從這里可以看出這兩方面的建設都可以很好的抵御洪水來襲減少城市無效的貯水量。
保證足夠的經費
無論做什么工作都要確保經費的充足,當然防洪排澇也不例外。無論是修建河流和筑高堤壩都需要很大的一筆投入方能完成。因此,要想真正的做到防洪排澇政府和相關部門必須要投入大量的經費來確保這項工作的順利實施。
總結:
從歷史上來看,洪澇已經成為災害發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危害程度也絕不次于其它災害的影響力。對于城市來講它的危害程度更是非常可怕的,將直接影響城市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所以,為了使我市的經濟能夠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必須要加強防洪排澇工作。
參考文獻:
篇6
中國年年修水利,為什么年年鬧水災,水利是怎么修的?
社會已快進入21世紀了,防洪搶險怎么還那么落后,看不到現代化技術的影子?
所以我想就這兩個問題談些意見。
社會愈發展,對災害愈脆弱
許多人會天真地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國力的增強,防災救災的能力會逐步提高,各種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會逐年減少,乃至徹底杜絕各種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實際上,這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心愿。事實證明,社會愈發展,相對于自然災害愈脆弱。其原因在于:
誘發自然災害的因素具有極大的能量。人類在可以預見的期間內還不可能具備足以與其抗衡的技術和能量。據測算,最大地震的能量相當于2000顆投在廣島的原子彈,最大級火山爆發的能量又是地震能量的10~100倍,而一次臺風可帶來1000億立方米的降雨。因此在遭遇大型自然災害時人類還很難完全控制和防御它。由此而得出的結論是人類必須樹立與自然災害的思想,到任何時候自然災害都不可能完全杜絕。換句話說,自然災害將伴隨人類社會的始終,人類應當作的不是企望消滅自然災害,而是學會如何適應自然災害,在我們力所能及的條件下,把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自然災害損失將隨社會發展同步增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與資產向洪泛區集中的趨勢將有所加強。我國約有1/3的耕地、1/2的人口、2/3的資產位于受洪澇災害威脅的洪泛區內。一般而言,在沿河兩岸平原地區,土地資源及水資源較豐富,交通便利,歷史文化悠久,因而人口和資產的密度都遠大于山區、丘陵區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區。同時這些地區又多是洪澇災害多發的洪泛區域。總體來說,沿河兩岸地區經濟發展快,逐漸形成沿江沿河經濟帶。城市密集,人口與資產增長迅速。而且老的城區及居民集中區大多首先選擇相對安全的地域,而新的開發區、城鎮新區則只能向相對風險較大的區域拓展,如低洼易澇地區,泥石流容易發生的溝口地區等,沒有更多的選擇余地。而且這些地區土地便宜,也誘使一些不了解災害風險的人前往開發。總之,洪泛區特別是高風險地域內人口及資產的迅速增加,社會總體財富的增加,在發生同樣洪水的條件下,所造成的財產損失逐年增加是必然趨勢。日本從1973年至1973年的10年間,由臺風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增加了一倍。我國90年代初每年由洪澇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約800億元左右,近幾年都在2000億元左右。
社會的發展將導致致災因子增強。社會經濟的發展常表現為城市化,即城鎮面積增加。相對洪澇災害而言,城市化將使原有的農田變為住宅區或道路,其結果是城區周圍透水地面減少,不透水地面增加。因而在相同降雨條件下雨水向地下的滲透量減少,在地面上流動的水量增加,使城區洪澇災害致災因子增強。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表徑流加大,洪水增加,災情加重;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補充減少,使城區地下水位下降,加上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則更容易產生內澇。
城市現代化使其總體承災能力降低。越是現代化城市相對于自然災害越脆弱,這并不是聳人聽聞之言。現代化城市人口及財產密度大,地下設施多,立體交叉道路多。而且電、水、煤氣、通訊、交通、信息產業發達,而且各自形成網絡,這些網絡構成了城市的生命線系統,如人體的血液、呼吸、神經系統一樣。城市依賴生命線系統維持正常運行,任何一個系統出現故障都可能導致城市某種程度的癱瘓,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而且一個系統出現故障還可以誘發其它系統的故障。例如,一個變電站被洪水淹沒可能導致供電系統故障,由此又可導致供水、通訊、交通、信息等系統不能正常工作。1982年日本長崎大水導致交通全部癱瘓,僅汽車就被沖入大海2萬余輛,其原因是這些汽車都是所謂新式“全自動汽車”,門窗也全靠電動開閉,突然遭遇洪水使電路集中的底盤被淹,結果電路失靈,門窗無法開啟,汽車便如船一樣漂如大海,車毀人亡。美國1993年密西西比河發生大水,使信息網絡被破壞,完全依賴于計算機管理的廠礦企業及管理部門陷于癱瘓,僅此損失數億美元。生活生產的現代化,使社會更依賴于各式各樣的網絡,而一旦這些網絡失靈,人們將會手足無措。
當然,上面我所列舉的各種觀點只反映了現代社會隨經濟發展而因自然災害所產生的經濟損失會不斷增加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隨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總體抗災能力也會不斷提高。如自然災害的預測、預警技術,先進的災害信息傳達技術,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工具,住宅及工程建筑物標準的不斷提高,都可能使因災害造成的傷亡人數大為減少。因此在發達國家發生非突發性自然災害時,其傷亡人數都在數十人范圍內。有的國家提出:“即使發生大洪水,也不死一人”的目標,看來也是可以實現的。我國歷史上多次發生死亡百萬、數十萬人的大水災,但隨現代化技術的進步,一般每年因洪水死亡人數已降至2000人左右。
綜上所述,面對現實,我們無法防止自然災害的發生,但是可以通過我們最大限度的努力,使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大限度地減少,特別要把減少災害傷亡人數作為防災減災的首要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一般可以采用兩種措施,即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即通過修建各種防災工程設施提高全社會生產生活環境的安全度,減少災害風險。非工程措施即通過各種行政、技術管理手段,制約社會的不當行為,建立與自然災害特點相適應的生產生活方式,以減少災害發生時可能產生的損失。工程措施是對自然環境的改善,非工程措施是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兩者的目標都是最終減少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新興科技成果,逐漸溶入古老的防洪技術
防洪技術是一門非常古老的技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筑堤防洪已成定論。因此在長達數千年的中國防洪史中,筑堤技術、堤防搶險技術已成為我國防洪技術的主流,特別是圍繞筑堤技術逐漸成為遙堤、縷堤、格堤、月堤、減水壩組成的堤防系統,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提防守護、歲修制度也十分完善,流傳至今。但總體而言,至解放前夕,我國的大江大河都未能形成十分完整的防洪工程體系,防洪標準非常低,難以抵擋較大洪水,因此三年兩災,洪澇災情十分嚴重。洪水常漫及數省,因災死亡人數常達數十萬人,1939年海河水系大水造成100萬人死亡。
解放后,由于國家的統一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水利事業才取得迅速的發展,設立了七大流域管理機構,實施流域的統一規劃和治理。在五十年的時間內建設15米高以上大壩8400余座,修筑和加固江河堤防25萬公里,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防洪工程體系。歷來以害海聞名的黃河安然無恙,全國各大江河基本能控制一般洪水,而且防洪標準在不斷提高。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設的特點,如投資大,三峽大壩建設需1500億,一般在大江大河上筑壩投資總在數百億;工程量大,長江的堤防建設在解放后動用土方達10億立方米,每公里堤防加高1米,常需增加土方2~3萬立方米。因此,構筑堤、壩等防洪工程體系必須以就地取材、以土石為主,難以大量采用新材料。即使如此,也需要每年數百億元投資。由于等原因,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水利工程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欠債太多,防洪標準比其它國家低很多,出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及防洪標準偏低的嚴重矛盾,也是近年來水災損失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但是,不能對此操之過急,也不能指望在很短時間內就形成我國高標準的防洪工程體系。要根據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加對水利的投入,并且要保持逐年穩定的投入,使大江大河的防洪標準逐漸提高。并且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新成果,使其不斷溶入我國古老的防洪技術,創造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防洪技術。目前在我國防洪工程中已逐漸廣泛應用的新興技術包括:
(一)現代通訊技術
在防洪搶險中,洪水預報、水情及災情的迅速傳達是十分重要的環節。直到八十年代,大部分防洪信息還要靠電話、電報、對講機來傳達。通訊速度慢、可靠性差,服務范圍小,一遇汛期惡劣天氣,常造成通訊中斷。1975年8月河南板橋及石漫灘水庫出現險情時,由于電話中斷,不能及時向下游傳達,發生潰堤后造成8.4萬人死亡的慘劇。但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進步,光纜通訊、微波通訊、衛星通訊、移動通訊、流星追蹤通訊等廣泛在防洪中應用,保證了信息的及時傳遞。
(二)水情預報技術。
要準確預報水情,必須正確預報降雨。對降雨預報分為長期、中期、短期預報、實時預報。長期預報是跨年度預報,中期預報是跨月預報,短期預報一般是指近1~3天內的預報,實時預報是近1~2小時內的預報。目前全世界都還沒有解決長期預報問題,中期預報的可靠性也很差,短期預報的精度不斷提高,實時預報已有較好的精度。但是隨著雷達測雨、衛星云圖、全球氣象數值模型等新技術的應用,降雨預報的預見期逐漸加長,精度不斷提高。對1998年洪水的預報應當說是十分成功的。在5~6月份氣象和水利部門就發表了在長江流域可能發生1954年型大水的預報,防汛部門召開了全國防汛工作會議進行了緊急部署。由于在人力物力上有了充分的準備,保證了98全民防洪斗爭的勝利。
雷達測雨在歐美及日本已廣泛應用,它可以精確地預報數小時后流域內降雨強度、分布、移動方向及移動速度等,是實時降雨預報的有力工具。
利用衛星云圖通過對云層厚度、溫度等方面的分析,輔以其它氣象因素的判斷,可以較好地進行短期降雨預報。
利用全球氣象數值模型,對全球水、汽輸移進行計算模擬,可以進行全球氣象形勢分析,再與歷史上類似年份的氣象形勢對比分析,可以進行中、長期降水預報。
在雨情預報的基礎上,由于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河道洪水演進,即洪水預報以及洪水災情預報技術都有很大提高。流域產匯流模型、水文學預報模型、水力學預報模型、人工神經網絡預報模型等都在不斷完善。針對黃河含砂量高,河床沖淤變化激烈的水沙預報模型也投入使用。江河洪水預報技術將日臻完善。
(三)信息管理技術。
在防洪決策過程中,將會涉及大量水文、氣象、工程、社會經濟等方面的信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與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聯網的信息管理系統,由水利部信息中心負責信息管理。
在信息管理中還廣泛地應用了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系統、多媒體等新技術。在北京可以及時獲得全國各地的水情、災情及有關的各類信息。
(四)遙感監測技術
在洪水發生時,對洪水的舉動、災情等實行大范圍的監測是十分必要的。而利用衛星遙感、機載遙感對災情進行實時監測已取得十分重要成果,已實現在多云天氣、夜間的成功監測。監測的畫面可從現場直接向北京傳送。不僅可準確判斷淹沒范圍,還可以判斷淹沒水深,以及淹沒農田的減產幅度等,水利部遙感中心已成功地對遼河、淮河、長江洪水進行了有效的監測。與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還可以通過遙感技術準確地判斷洪水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及受災人口等。
(五)防洪決策技術
集通訊、信息管理、洪水預報、災害監測、洪水優化調度等新興技術為一體的防洪決策支持系統已在各大流域內逐漸形成。黃河、長江、淮河等都已初具規模,目前國家防洪抗旱總指揮部正集中全國專家在制定全國防洪決策指揮系統的實施方案。防洪科學決策已指日可待。
(六)推廣洪澇災害風險圖。
利用數值模擬技術可以準確地預見各江河遭遇超標準洪水或工程失事情況下可能發生的洪澇災害,包括可能發生的淹沒范圍、水深、持續時間、洪水流速等。據此可推斷各地域遭遇洪澇災害的危險程度。以此為依據,可制定各地的土地開發利用規劃、確定防洪標準、洪水保險收費標準、堤防保護范圍等,對洪澇災害實行有效的風險管理。除上述在管理方面的軟科學技術進步之外,在防洪工程建設技術中也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步。
(一)筑壩技術
已初步實現了機械化實行和科學管理。在混凝土重力壩建設中目前成功的發展了混凝土碾壓筑壩技術,加快了施工進度,節省了投資。在土石壩方面成功地應用了面板堆石壩技術和無紡布防滲土壩施工技術,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在建設超200米高大壩時,溢洪道下游的消能防沖技術我國已領先于世界水平。近年來在我國廣泛應用的寬尾墩消能為代表的收縮式消能工以及摻氣減蝕等技術屬我國首例。
(二)堤壩防滲技術
篇7
關鍵詞:德惠市;農業氣象災害;分析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德惠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地勢平坦,坡度不大,平均海拔高度為205m,其中平原為175m,丘陵平均為234m。屬季風區溫帶半濕潤地區,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的頻率較高,季節性強,危害大。近年來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有明顯上升趨勢,制約著我市的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分析1958年以來本市發生的重要氣象災害,為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提供可靠的依據。
1 氣候概況
德惠市屬季風區溫帶半濕潤地區。大陸性氣候明顯,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漫長寒冷,降雪稀少。年平均降水量為520.3mm,主要集中在汛期6~8月,其中,又以7月中旬~8月中旬降水量最多,是暴雨多發時段。年平均溫度為4.4℃,年平均日照時數2695.2h;無霜期平均為143d。極端最高氣溫為39.8℃,極端最低氣溫為-39.9℃,年最大凍土深度182cm,年最大積雪深度23cm,年最多雷暴日數54d,最多大霧日數24d,年最少大霧日數3d。
2 德惠市農業氣象災害特點
德惠市氣象災害種類多,季節性強,發生頻率高,主要是5~9月農作物生長期,以洪澇、干旱、低溫冷害為主,其次是冰雹、雷電、大風天氣等,洪澇災害損失最大,占到氣象災害損失的42%以上。洪澇災害的成因,氣象因素造成的,德惠市主要降水集中在6~8月,占年降水量的69%,這期間多局地大到暴雨;地形條件造成的,沐東澇區三面環水,一面是坡地;其余六片澇區均為一面靠江河而另一側是坡地;外水頂托,“一江四河”河水經常出槽,且持續時間較長,外洪的頂托使內水不能及時排除造成內澇。其次為干旱,德惠市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說,4~5月多風少雨,因干旱造成災害的比例占21.7%,另外還有大風、冰雹、雷電和霜凍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2.1 暴雨洪澇
每年6~8月是德惠市暴雨發生時期。多局地大到暴雨,平均每年0.81次暴雨日,最多年份達3次,從1958~2010年,有20a沒出現過暴雨。遇有暴雨多的年份,松花江和飲馬河上游放流,過境客水峰高量大,易發生外洪內澇。自58年以來,德惠市共發生暴雨洪澇災害22次,一般洪澇17次,較重洪澇5次。
2.2 干旱
干旱是由于降水少,土壤干燥,滿足不了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的需求,造成芽干,缺苗、植株矮小、授粉不良、籽粒干癟,而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的一種氣象災害,各季均可發生,但春季干旱影響最為嚴重,主要是德惠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原因造成的。德惠市發生干旱主要年份有1966年、1976年、1984年、1988年、1993、1997年、2000年、2009年、2015年。
2.3 大風(含龍卷風)、冰雹
德惠因屬大陸性季風區,四季多風,尤以夏、秋影響最大。春季大風多出現在4~5月。在東北地區及海上出現南高北低的氣壓形勢時,由于松遼平原的地形風洞作用,市內往往出現西南大風。當西部有冷鋒逼近時,地形的風洞作用加強。此時,鋒前的西南風與海上高壓環流的西南風合流,因而風力急劇增大。如果這種氣壓形勢維持較久,便會出現連續數日大風天氣。年極大風速為34m/s,致災性大風(≥12m/s)每年都能發生,6~9月風災和雹災常同時出現,給工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受災較重的年份為占17%。
2.4 低溫冷害
德惠市低溫冷害發生比較頻繁,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發生。受災面積在2000hm2以上的年度有1991、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年,成災面積在1000hm2以上的有1991、1994、1996、1998年,造成部分絕收的有1996、1997年。
2.5 霜凍
農作物生長期內,地表溫度下降到使農作物遭受傷害或死亡的短期低溫為霜凍。境內作物生長天數一般在130~145d,無霜期90%的年份夠用。在低溫年,作物生長期往往因積溫不夠,要延長到平均生長日數以上,特別是低洼地塊中的晚熟作物,時常要到9月底才成熟,而有49%的年份在9月24日前就有初霜出現。因此,秋霜在低溫年份,對農作物的危害尤為嚴重。
3 小結
以上幾種氣象災害是制約德惠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氣象災害,由其是對農業生產影響較為嚴重, 因此建立氣象災害防御長效機制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保證。
3.1 加大農業科研開發
培養能抵御風災和抗低溫品種。
3.2 應把防澇、抗旱作為農業重點工作
采取修堤、挖排澇溝、節水灌溉等措施。
篇8
一.疊置分析
疊置分析是通過疊加含有不同信息的各個數據層面產生一個新的數據層面,這個新的數據層面綜合了原來各個數據層面所具有的屬性。
以ArcGIS為平臺,選取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區域發展差異中探討我國東中西區域差異形成原因為例。形成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帶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將從自然因素(地形、氣候、自然資源)社會因素(城市化水平)經濟因素(交通運輸狀況)三個方面來探討。
教學準備:教師在課前準備好本節課所需的地圖數據:中國東中西分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分布圖、中國自然資源分布圖、中國大中城市分布圖、中國交通分布圖。
教學過程:在ArcGIS中加載中國東中西分區圖(如圖1),引導學生熟悉每個分區的的省區范圍;打開全國交通分布圖(如圖2);將兩個圖層疊加(如圖3),分析東中西部的交通分布特征。按照同樣的方法,將東中西分區圖與中國氣候分布圖、中國大中城市分布圖、中國自然資源分布圖、中國地形圖依次疊加,讓學生分析東中西部的地形特征、氣候特征、自然資源特征、以及城市分布特征。最后讓學生總結歸納東中西部的自然,社會,經濟特征,明確其區域發展差異。通過多圖層疊加分析,提高學生信息提取與分析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緩沖區分析
緩沖區分析是對點、線、面按距離設定條件,在其周圍一定寬度范圍內自動建立緩沖區多邊形圖層,實現數據在二維空間的擴展,并進行分析得到所需結果。
以ArcGIS為平臺,研究我國洪澇災害的影響。我國位于最大洋與最大陸的交界位置,季風氣候顯著,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長江是我國的黃金水道,但同時又是我國洪澇災害最為嚴重的地方,尤其是有“九曲回腸”之稱的荊江段,更是成為洪澇的重災區。下面將以荊江段的洪澇災害為主,介紹緩沖區分析的應用。
教學準備:獲取我國的河流分布圖以及全國市級行政區劃圖,準備研究區域相關的河流水文數據以及氣象資料。
教學過程:打開我國主要河流分布圖以及行政區劃圖(圖4),通過ArcGIS的查詢功能讓學生對我國的河流分布狀況進行動態學習;提取出長江荊江段及其所流經的省市(圖5),讓學生分析荊江段河流的特點,加深對九曲回腸的認識;每年5-8月,季風氣候給我國長江流域帶來豐沛的降水,根據雨量的大小以及汛期的長短,荊江段的洪澇影響范圍也會發生變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荊江段的洪澇影響區域;在ArcGIS中制作荊江段的洪水范圍緩沖區(圖6),分析不同雨量的受災面積以及主要的受災區域,分析洪澇災害對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影響。通過緩沖區的建立,學生可以動態的了解不同降雨量的影響范圍,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
三.數字地形分析
數字地形是GIS中地形起伏的數字化表達和存儲形式,常見的地形模型主要是數字高程模型(DEM)。
教學準備:獲取某一區域的DEM,準備研究區域其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
篇9
【關鍵詞】上海;水災;風險識別;致災因子;孕災環境;承災體
上海北瀕長江,東臨東海,南依杭州灣,是長江流域出海的門戶,位于太湖流域的尾閭。上海在盡享水資源帶來的水土膏腴和舟楫之利的同時,臨江瀕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低洼的平原地形使得水災成為該市的心腹之患。
一、上海市水災概況
上海水災根據形成原因不同,分為洪災、澇災與潮災三類。洪災是指主要由于黃浦江上游地區受太湖流域洪水下泄引起的水災,澇災主要是因為本地暴雨徑流不能及時排除而積水形成的災害,潮災主要發生在沿海沿江地區,是受風暴潮影響而造成的水災[1]。歷史上,洪、澇經常同時出現,如果正趕上臺風引起的風暴潮,陸地大面積強降水,上游來水、本地暴雨積水與風暴潮襲擊同時出現、發生“三碰頭”現象,就會出現嚴重的水災。汛期臺風、暴雨、風暴潮和上游下泄洪水如發生“四碰頭”情況,災情后果將會呈現倍增效應,給這座城市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自60年代后,因防汛墻的建設逐步提高了防潮能力,潮災和洪災發生頻率明顯減少,造成損失日趨減輕。但是,近年來,由于中心城區地面下沉、河道填塞以及排水設施老化等,暴雨積水成為市區的主要水患。
二、上海市水災致災因子辨析
1、臺風
臺風是造成上海暴雨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會引起內河水位驟漲,加大洪澇發生的可能性,還往往導致風暴潮。上海地區受臺風影響較多,平均每年有2~3次,最多的一年可出現6次,臺風是每年都要嚴加防范的重大災害,上海抗臺防風(災)任務艱巨。上海地區在歷史上曾發生多起非常嚴重的特大風暴潮,目前還幾乎每年都會遭遇風暴潮,強烈的風暴潮能量雖不及海嘯,但影響和破壞力巨大。歷史上,潮災因危害最大、突發性強,是諸害之首,也是上海地區防御水災的重點。
2、暴雨
上海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陸交匯的沿海地帶,受冷暖空氣交替影響,汛期降水集中,四月到九月,集中了全年70%的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由于臺風、梅雨和強對流的影響,上海地區的暴雨發生頻繁。近年來,隨著海平面上升、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市區暴雨強度加大、極端暴雨出現的幾率越來越大,近幾年局部地區小時降雨量100mm左右的雨屢見不鮮,僅2008年上海市就遭受兩次百年一遇暴雨襲擊,由此而導致內澇災害加劇。
暴雨是造成城區內澇的主要原因,上海地區形成暴雨的地理條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①海陸溫差效應;②海陸摩擦差異;③城市的“熱島效應”。根據上海市水文總站暴雨普查資料,上海市暴雨類型有靜止鋒、靜止切變、熱帶氣旋、冷鋒、暖鋒、冷區、暖區、低壓、東風波擾動、輻合線等等。各種天氣型出現的季節不同,不同季節出現暴雨原因有很大差異[1]。
3、過境洪水
歷史上,風暴潮和源自太湖的洪水過境往往是引起上海市水災的主因。上海是一個洪積型的沖積平原,地勢低平易積水,感潮河網密集,屬典型的平原感潮河網地區。該市又位于太湖尾閭,黃浦江、蘇州河貫穿市區,加之上游太湖流域洪水下泄過境,若上游洪水發生時趕上位,則排水歷時加長,災情加劇。由于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和中、上游工情、水情的變化,水位呈逐年上升趨勢[2]。
三、上海市水災孕災環境分析
1、地形因素
上海地區處于太湖為中心碟形洼地的東緣,地勢低洼,大部分地區處在位以下,河流泄洪能力有限,受水澇威脅甚大。上海雖處沖積平原,但地勢高低不平,最高處與最低處相差3m左右,總趨勢逆流而由東向西微傾,地理特征也決定其易受洪澇災害的侵襲。
2、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對許多地區的災害發生有很重要的影響,其突出的表現就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被淹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全球變暖導致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增多,城市遭受暴雨襲擊的頻率也大大增加。
3、海平面上升與地面沉降
海平面上升和地面下沉是上海水災頻繁發生的背景,地面沉降,加之外河或出海口水位抬高,增加排澇困難,兩者共同作用,不僅會引發洪澇災害,而且會因海水入侵導致地層鹽漬化,惡化城市生存環境。
地面下沉對洪澇災害發生造成的影響主要包括:嚴重降低市區地面標高,區域地貌形態發生顯著變化;直接降低防汛(洪)設施的防御能力,防汛工程建設投入增加;內河水位相對抬高,增加排水的難度,造成內河漫溢、倒灌;內河水位相對抬高,增加引發管涌隱患;地面沉降對防汛(澇)的影響在相當長時期內不會改變,市區內大范圍地面沉降,形成更多排水困難的洼地,也增大了內澇發生的可能性[3]。
4、不透水面積增加、“熱島效應”和“雨島效應”越加明顯
高速的城市化進程改變了地表形態、引起了城市水文特性的顯著變化,市區面積逐年擴大,混凝土覆蓋面積大增,市區不透水面積比例迅速提高,從而減少雨水滲透和滯留,降低了土壤的調蓄功能,使得下滲量減小,產流大、匯流快,而城市的排水能力有限,暴雨易引起城市積水,造成浸水災害最為突出。
上海高速城市化的發展,使得“熱島效應”日益明顯,白天市區溫度比郊縣升高得快,城市周圍氣流匯向市區輻合上升,在大氣不穩定的條件下,常易形成暴雨。在特定的天氣背景條件下,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可能使市中心或下風方向雨量增加,即形成所謂的“雨島”現象[4]。“熱島效應”和“雨島效應”造成市區降水頻率增大、雨時延長,容易導致內澇。
篇10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
描述及成因分析
在考試所給的題目中,往往結合區域圖、等高線圖、氣候資料統計圖和文字材料等,來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描述和闡釋事物、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是近年來高考考查的重點方向之一。如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1題考查我國內外流區域分界線和松花江干流春季凌汛現象;2013年高考海南卷第22題以法國羅納河圣貝內澤斷橋為背景,考查河流凹岸和凸岸的侵蝕和堆積作用的差異、河流地貌成因等均屬于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考查。在此,我們可以通過下列表格內容,進一步分析影響某一河流的水文特點和水系特點的因素:
1.河流支流多少與所在地區的地形、氣候特點密切相關,一般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流域面積的影響;汛期出現的時間、長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長短影響。如熱帶雨林區的亞馬孫河,流域面積廣、支流多、徑流量大,且徑流的季節變化小,沒有明顯的豐水期和枯水期,沒有結冰期等。
2.地貌特點決定著河流的流向、水系狀況、流域面積等。例如,河流的流向主要受河流所在地區的地勢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使得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流動;盆地地形常形成向心狀水系,山地高原常形成放射狀河流水系。
3.河流含沙量,取決于流域內的土質、植被、降水強度和土地利用方式。若土質疏松、植被稀少、降水強度大、濫墾陡坡等,則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則含沙量較小。
4.河流結冰期,最冷月氣溫在0℃以下,則河流會結冰,并且低溫持續的時間越長,結冰期也越長;最冷月氣溫在0℃以上,則無結冰期。
二、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導致洪澇災害的原因,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1.自然原因:包括流域面積、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構成的形狀、河道的彎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等,這些是河流的水系特征;另外還有汛期的長短、流量的大小及水位變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積情況、有無凌汛現象等,這是河流的水文特征。另外還有河流所在地點的氣候特征,如降水量變化及變率的大小,厄爾尼諾現象等;地形地勢特點,如地勢低洼,排水不暢通等都會影響洪澇災害。
2.人為原因:破壞植被、圍湖造田、陡坡開荒、開礦等等。
河流的治理措施:在上游地區,修水庫、植樹造林,保護水源地的生態環境;中游地區則以分洪、蓄洪為主,修建水庫等分洪蓄洪區;在下游地區,治理原則是泄洪、束水,裁彎取直,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入海河道等。
三、河流水能分析
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即落差和流量,如下表所示:
落差取決于流經地區的地形地勢,如位于階梯過渡地帶或從高原、山地向平原、盆地的過渡地帶,河流落差就大,水能就豐富。比如我國的長江三峽工程和巴西的伊泰普水電站就是選擇在了這樣的地點,因而經濟效益非常顯著。
流量的大小和變率也影響著河流的水能,因為流量越大,動力就會越強,所以降水量大,變率小,流域面積大、蒸發量小的地區的河流,流量大,水能就豐富。
四、對聚落選址的影響
河流是影響聚落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河流對于聚落的影響主要在于兩個方面,即供水(或用水防衛)功能和航運功能。綜觀世界上的城市分布,對于沿河設城的區位類型主要有五個,即:①位于河流水運的起點或終點(便于客、貨物的轉運),如贛州;②位于兩河的交匯處,如長江沿岸的武漢、宜賓、重慶等;③位于河口處(河流腹地寬廣),如上海、新奧爾良;④河流曲流處或河心島(天然河面利安全防衛),如伯爾尼、巴黎;⑤位于陸路交通線的過河點位置(渡口),如哈爾濱、南京、倫敦等。
五、河流航運條件的評價
1.自然條件:
(1)氣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大小影響河流的流量,決定河道的寬度、河流水位;氣溫則影響河流的結冰期有無和長短,河流是否四季通航;
(2)地形,落差大小,決定水流是否平穩,主要出于對航行安全的考慮;
(3)通航里程的長短;
(4)植被覆蓋率,影響著河流的泥沙多少,影響船只的吃水深度等。
2.經濟條件:河流沿岸經濟發達,城市眾多,運輸量大。
舉例:西歐內河航運發達,主要是因為:
(1)平原地形,水流平穩,運輸安全;
(2)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量大且均勻,徑流量季節變化小;
(3)經濟發達,運輸需求量大,航運價值大;
(4)運河溝通天然水系,形成發達的運輸網;
(5)沒有結冰期或結冰期比較短,通航時間長;
(6)植被覆蓋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需要注意的是,河流航運價值的高低,還受其流域或沿岸人口、經濟的影響。如亞馬孫河由于流經濕熱的熱帶雨林氣候區,人口密度小,且流域內經濟欠發達,貨運量和客運量均較少,因此航運價值比較小;相反,流經西歐地區的萊茵河,由于流經歐洲人口密度、城市密度都大且經濟發達的地區,因而航運價值比亞馬孫河高很多。
另外,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三條大型河流雖然流量和流程也比較長,但航運價值也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1)緯度高,氣溫低,導致河流封凍期較長;(2)大部分河段流經亞寒帶針葉林地帶,工農業不發達,人口、聚落數量少,運輸需求量小;(3)俄羅斯的工業、人口等主要在歐洲部分,而資源主要分布于亞洲部分,運輸方向以東西向為主的,而三條河流流向是南北向的,使得運輸方向與河流流向不一致,故航運價值較低。
六、河流的補給類型
河流補給主要有雨水、冰川融水、湖水沼澤水和地下水補給等形式。
雨水是大多數河流的主要補給水源。一般以夏秋兩季為主。河水的漲落與流域的降雨量大小密切有關。我國東部季風區河流洪水期與夏秋多雨相一致,枯水期與冬春少雨相符合。
由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的水文情勢主要取決于流域內氣溫的變化。氣溫高,冰川融化量大,河川徑流量就大。
湖泊和沼澤對河流徑流有明顯的調節作用,因此由湖泊和沼澤補給的河流具有水量變化緩慢,變化幅度較小的特點。
地下水補給是河流補給的普遍形式,地下水對河流的補給量的大小,取決于流域的水文地質條件和河流下切的深度。以地下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量的年內分配和年際變化較均勻。
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主要發生在春季。這類補給的特點具有連續性和時間性,比雨水補給河流的水量變化來得平緩。
七、針對性訓練
(遼寧鞍山一中2013屆三模)下圖反映了世界某地區土地利用狀況由圖甲到圖丁時期的歷史變化過程。(圖甲時期到圖丁時期氣候變化甚微,可忽略不計;圖中河流斷面位于中游處。)判斷1―2題。
1.造成該河流下游地區洪澇災害多發的主要人為原因是( )
①過度放牧致使草場涵養水源、調節徑流的功能下降
②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調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③過度砍伐、開墾山地,地表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劇
④城市面積擴大,雨季時加大了地表徑流量和徑流匯集的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若村落和城鎮在此處布局比較穩定,且有不斷向沿岸靠近的趨向,則圖中村落可能位于( )
①北半球的右岸 ②南半球的右岸 ③凸岸 ④凹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3年春季,東北大部分地區氣溫偏低、降水偏多,積雪較深;而進入夏季,又遇到強降雨過程,降水量偏大,松花江流域發生自1998年以來最大洪水,嫩江上游發生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強降雨引發了嚴重的洪澇災害,給工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帶來嚴重影響。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A字母代表的地區是指 平原,該地是 、 、 三條河流沖積而成。
(2)A地區的河流沼澤廣布,試分析該地區沼澤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A地區2013年夏季以來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試分析其成因。
4.讀下列世界某區域圖,完成下列要求。
(1)A河支流的水能資源主要分布在 地形的接觸帶上。
(2)從位置、地形方面分析A河成為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的原因有哪些?
(3)分析A河航運條件及形成原因。
5.下圖為“我國黃河下游和荊江河段及部分水利工程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長江荊江河段和黃河下游河段河床的共同特征是 ,共同原因為 。
(2)長江荊江河段汛期在 季,成災的原因是 。
(3)三峽水利工程的建設,對于緩解荊江河段洪澇有什么作用?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哪些措施防治荊江水患?
6.(2012-2013學年河北唐山一中調研考試)讀我國某區域圖,回答問題。
(1)試從含沙量、汛期、結冰期分析M河水文特征。
(2)河流含沙量是影響河流綜合開發的重要因素,分析河流含沙量大對河流綜合開發的不利影響。
(3)分析水土流失對M河流域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參考答案】
1.D 2.C
3.(1)三江 黑龍江 烏蘇里江 松花江
(2)①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②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
③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④土質黏重,且具有永久性凍土層,地表水不易下滲;
⑤春季,大量積雪融化,河流開凍,容易發生春汛。
(3)溫帶季風氣候,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使得降水的季節變率大,夏季降水量大;副高持續偏北,使中高緯的弱冷空氣與副熱帶高壓西側暖濕氣流交綏,產生強降水。
4.(1)支流由山地、高原進入平原
(2)從位置看,亞馬孫河流域位于赤道附近,多對流雨;從地形看,亞馬孫河流域以平原為主,北、西、南為地勢較高,東部較低,開口朝向大西洋,易形成地形雨。
(3)亞馬孫河的航運條件優越,但是航運價值不高。主要因為:該河流經亞馬孫平原,地形平坦,水流平穩;流經熱帶雨林氣候區,降水量大,河流徑流量大;終年高溫,沒有結冰期,可四季通航;植被覆蓋率高,河流含沙量小。但流域內人口密度小,經濟欠發達,貨運量和客運量均較少,因此航運價值比較低。
5.(1)均為地上河(懸河),從第二級階梯進入第三級階梯,水流速度迅速降低,泥沙在河床大量沉積,使得河床抬高,為了束水,人們把堤壩加高,使得水位比兩側堤壩下的地面要高出許多,這樣就形成了地上河;上中游地區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進入河流。
(2)夏、秋 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大,水量多,河道彎曲,水流速度慢,排水不暢,泥沙易沉積。
(3)攔截水源,調節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措施:裁彎取直,加固堤壩,河道清淤,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湖,分、蓄洪工程,增加滯洪場所等。
6.(1)M河含沙量大;汛期集中在夏季,比較短;M河有結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