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理論范文
時間:2023-12-22 17:49: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碳中和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藥湯劑在臨床用于急癥時,療效僅次于靜脈給藥,在用于慢性病、疑難雜癥、滋補等時,是西藥(即化學制劑)無法替代的,中藥煎煮的好壞對療效有直接的影響。除了傳統的煎藥方法應重視的諸多問題外,如今中藥煎煮機和藥液包裝設備被廣泛應用,中藥煎煮機改變了傳統的爐火,砂鍋煎煮中藥的方法,采用自動壓力罐煎煮,之后直接進行無菌灌裝,更加衛生、便捷。但中藥材煎煮火候很重要,煎煮機在操作上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對于需要先煎、后下、烊化等才能達到藥效的藥材,不適宜使用煎煮機。
2中藥劑量
醫生處方,醫院制劑,工業生產的中成藥絕大部分為中藥復方,其主要來源為傳統的古方(或有所加減)、民間驗方、祖傳秘方等,其中各味藥的用量都有一個即定的標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藥用量的增長,地道藥源枯竭,生態環境的變化,野生到種植,以及替代用藥等,使中藥中的藥用成份或多或少的發生了改變,(如地道人參中有效成份皂甙含量為引種人參的30~40倍),有效成份含量的改變直接影響方劑的藥效和療效。因此中藥"身份證"的建立是一項勢在必行的工作,即根據中藥的產地、其中所含有效成份一種或幾種的含量指標,建立檔案處方。制劑時根據此檔案科學用量,才能使中藥制劑達到應有的療效。
3中藥服用
正確服用中藥,能使其療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大多數中藥一日劑量分2~3次服,成藥3次/d,使之維持一定的體內藥物濃度,提高療效,一般湯藥宜飯前服用或空腹服用,滋補藥如人參蜂王漿,十全大補湯,六味地黃丸等宜飯前服,以利充分吸收。
3.2消食導滯的健胃劑如健胃丸等宜飯后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適。
3.3根據病情適時服藥,如朱砂安神丸,酸棗仁湯等應睡前服,以利鎮靜安眠,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藥物即時服用[1]。
4中藥毒副作用
人們普通存在一種誤區,認為中藥無毒副作用,中藥用量多一點并無大礙。有些醫生隨便加大方藥的用量、劑量,讓患者超量服用;如今越來越多中藥不良反應病例已引起各方面的關注,也提醒我們不可輕視中藥的毒副作用。
5中藥與西藥
5.1與西藥合理聯用可提高療效,降低化學藥物的用量和毒副作用,縮短療程和促進體質恢復等,顯示了極大的優點。①協同增效:補中益氣湯、葛根湯等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的中藥與抗膽堿酶藥聯用治療肌無力療效較好。具有保護肝臟和利膽作用的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大柴胡湯等與西藥利膽藥聯用,能相互增強作用;②降低西藥的不良反應的芍藥甘草湯等與解痙藥聯用,在提高療效的同時,還能消除腹脹便秘等不良反應;柴胡桂枝湯等與抗癲癇藥聯用,可減少抗癲癇藥的用量,及肝損害、嗜睡等不良反應。
5.2中西藥不合理聯用不合理聯用西藥,會產生各種問題,或產生沉淀,降低藥物療效,或產生絡合物,妨礙吸收;或產生毒性,引起疾病乃至危及生命[2]。①降低藥物療效:含鈣、鎂、鐵等金屬離子的中藥及中成藥,不能與異煙肼聯用,因異煙肼分子中含有肼類等功能團,與上述中藥同服后,既會產生螯合效應,生成異煙肼與鈣鎂鐵的螫合物,妨礙機體吸收;又能影響酶系統發揮干擾結核桿菌的代謝作用,從而降低療效。酸性較強的中藥及中成藥。不可與堿性較強的西藥如氨茶堿、胃舒平、乳酸鈉、碳酸氫鈉等聯用,因與堿性藥物發生中和反應后,會降解或失去療效;②產生或增加不良反應:含有機酸類的中藥及中成藥,不能與磺胺類西藥同服,因同服后易在腎小管中析山結晶,引起結晶尿、血尿,乃至尿閉、腎功能衰竭。含氰苷的中藥如杏仁、桃仁、枇杷葉等,不宜長期與鎮咳類的西藥如咳必清等聯用。因氰苷在酸性條件下,經酶水解后產生的氫氰酸雖有止咳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樞,咳必清等可加強其抑制作用,使呼吸功能受抑制[3]。6小結
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必須按照《國家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重點開展中醫基礎理論創新及中醫經驗傳承與挖掘。中藥的療效與西藥的一個區別是對病體的整體調節,這個調節顯然涉及免疫系統,借鑒西醫免疫學已經取得的成果,有助于弄清楚這個問題,中西醫、中西藥互相取長補短才能實現雙贏。
合理用藥是在充分考慮患者用藥后獲得的效益與承擔的風險后所做的最佳選擇,即使藥效得到充分發揮,不良反應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藥品費用更為合理。合理用藥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醫務工作者,即醫師正確選用藥品,護士正確給藥,藥師正確調劑并向患者解釋藥品的用法;二是患者是否依從指導,正確合理[4]。
總之,中藥合理用藥的四要素為安全、有效、經濟、適當。其中的“適當”包含了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劑量、適當的用藥時間和適當的用藥方法[5]。中藥服用的方法與療效有著頗為重要的關系,準確的服用方法有助于疾病的康復,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古人依據“天人合一”的理論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在中醫學中,中藥有各種制劑,而每種制劑服用方法不同,對療效有明顯影響[6]。同時中藥也有很多飲食禁忌,遵從這些原則,有助于疾病盡快痊愈。
【關鍵詞】中藥;合理用藥
中藥以其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確切的療效,在我國醫藥發展史上一直被廣泛應用,尤其是臨床工作中,中西藥結合治療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藥源自天然,藥性平和,但不良反應、毒副作用等也時有發生,因此,合理應用中藥,才能促進中藥事業的健康發展。下面就談談中藥制劑及用藥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參考文獻
[1]盧紅星.中藥不合理用藥尋因.時珍國醫國藥,2006,17(7):1361-1362.
[2]趙捷.中藥的不良反應與合理用藥.中國臨床醫藥研究雜志,2004,(120):12718-12719.
[3]閔澤春.對中藥不合理用藥的分析與建議.時珍國醫國藥,2003,14(1):61.
[4]王學軍.中藥的合理用藥之我見.首都醫藥,2002,9(8):44-45.
篇2
【關鍵詞】中醫 飲食護理 原則 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R2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2-418-01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bout diet care
Zhao Liwei
(Univers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Jilin, Changchun 130021)
【Abstract】diet for patient care is the diet to restore not only the sick body to ensure supply of adequate nutrition, but also to effectively meet the health care, to achieve treatment purposes.
【Key words】Chinese principles of diet nursing precautions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非常重視飲食的調養。根據歷代醫家的經驗,并結合臨床實踐,總結中醫飲食護理大致可包括以下內容:
1 飲食調養原則
1.1 飲食有節,冷熱適中,軟硬適宜
《內經》總結上古之人長壽的經驗之一,就是飲食有節。“節”就是節度與節制。要求吃飯要定時、定量,不可過饑過飽。一般而言,普通病人可一日三餐,脾胃虛弱者宜少食多餐。
食物的溫度也要適當。病人對飲食冷熱的要求不盡相同,一般說,陽證患者喜冷飲,陰證患者喜熱飲。可以隨病人之所好,適當調節飲食的溫度,切不可過冷過熱。
患者對事物的軟硬要求也不同,應當加以重視。一般高熱、昏迷的病人,宜給流食,如牛奶、豆漿、米湯等。脾胃虛弱患者及老年人、小兒宜半流食,如面條、稀粥類;也可根據情況進軟食,如混沌、饅頭、熟軟的米飯等。特別是高年之人,臟腑衰弱,牙齒不利,食物稍硬就不易消化。《壽親養老新書》中指出:“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粘硬生冷。”普通病人食物也不可過硬,但過軟也會影響食欲,所以要軟硬適度。
1.2 飲食清潔 ,不宜偏食
俗話說“病從口入”,進食不清潔的食物或腐敗變質的食物,可引起胃腸疾病或腸道寄生蟲病。《金匱要略》也曾告誡我們:“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因此,必須注意飲食衛生。尤其是夏秋季節,氣溫較高,空氣潮濕,食物易于腐敗,不可給病人吃剩飯。
飲食不宜偏嗜。飲食多樣化,才能起到全面營養人體的作用。若飲食偏嗜,則會引起機體臟腑陰陽的偏盛偏衰,從而發生疾病。《素問?生氣通天論》曾指出:“`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如過食肥甘厚味,可致濕熱痰濁內生,易生瘡癰、消渴之病;偏嗜辛辣,可使胃腸積熱而致大便干燥,或釀成痔瘡下血之癥。
1.3 少食肥甘,清淡為宜
肥甘是泛指肥膩甘美的厚味食物,如動物脂肪、甜膩食品、煎炸之物等。這類食品雖味美香甜,但不可多食。《內經》曾指出:“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膏粱之變,足生大丁”。現代醫學研究已經證實,過食肥甘厚味是引起老年人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從古至今的養生經驗說明,飲食清淡是長壽的重要原因。我們應向病人宣傳過食肥甘厚味之危害,指導患者科學進餐。
1.4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原則,具體運用于臨床的重點所在。飲食護理也不例外。中醫認為,自然界四時的變化,對人體有很大影響,人們也應當隨著季節的變化,適當調節飲食。《飲膳正要》中指出:“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這對我們搞好四時飲食護理很有指導意義。
飲食調養還要考慮到地域之異。不同地區,由于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及生活習慣的不同,人的生理活動和病變特點也不盡相同。不僅在治療用藥上有所差異,在飲食調養上也有一定區別。例如,處于高寒地區的北方人,可多食些羊肉以溫補,而位于西南的四川、貴州等地,由于地勢低而潮濕多雨,故其民喜食辛辣之物以燥濕。這種地區的飲食習慣,也是值得重視的。
不同體質、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其飲食調養也有區別。例如,肥人多濕,不應再進肥甘厚膩,宜食清淡;瘦人多火,不宜過食辛辣,宜甘淡以養之。小兒生機旺盛,但脾常不足,斷奶以后的幼兒,應給以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豆漿、米粥、面條、雞蛋糕等。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飲食需逐漸多樣化,注意補充各種營養,不可偏食。老年人臟腑衰弱,且牙齒松動脫落,咀嚼困難,飲食宜溫熱熟軟,便于消化。婦人胎前多熱,產后多寒。孕婦當多食水果、蔬菜,少食肥甘厚膩,而產褥期的飲食應當溫熱熟軟,富于營養,易于消化,不可過咸。一般產后多吃米粥、雞蛋、面條以及通經下乳的豬蹄湯、鯉魚等,還可食羊肉湯以溫經祛寒。
1.5 辨證配膳,運用食療
對于患者的飲食,須根據具體病癥加以調配,即辨證配膳。這是中醫辨證論治原則在飲食護理中的具體體現
病癥有寒、熱、虛、實之辨,陰、陽、表、里之別;食物同藥物一樣,也有寒、熱、溫、涼之性,酸、苦、甘、辛、咸 之味。飲食護理與用藥治療同法,當“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如寒證應忌生冷瓜果等涼性食物,宜食溫熱之品;熱證應忌辛辣、醇酒、油炸性食物,宜食涼性之品;陽虛者忌寒涼,宜厚味溫補;陰虛者忌溫熱,宜甘寒滋養。蔥、姜、蒜、辣椒、桂皮等,均屬辛溫,少食有健脾通陽之效,可輔助治療寒證之胃痛、腹痛等;各種水果及西瓜、甜瓜、黃瓜,性味多偏寒涼,且有清熱生津止渴之效,對熱病傷津者,尤為適宜;羊肉、雞肉、狗肉、對蝦、帶魚等,味甘性溫,屬厚味溫補 ,適用于陽虛之證;甲魚、木耳、河蝦、蜂蜜、冰糖,性味甘平或甘寒,功能滋補,尤宜于陰虛之體。
古代醫家在實踐中還總結出不少飲食療法。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許多食物都有治療作用。以豆類為例,赤小豆功能利水消腫,綠豆可清熱解暑,扁豆能健脾除濕,紅豆可補腎益精。以瓜果而言,香蕉可潤腸通便,梨長于生津潤肺,桔子可理氣化痰。又如寒性腹痛宜服生姜紅糖水,食積可食山楂 ,便秘常喝蜂蜜,痢疾宜食大蒜。
1.6 藥食相宜,須守禁忌
食物對藥物也具有協同或拮抗作用。例如,外感風寒之證,服用桂枝湯時,須喝熱粥以助藥力;久病氣虛之人,服用人參時,不宜同食蘿卜,以免降低人參之補氣作用。飲食調養與用藥治療,二者應當相輔相成,才能使疾病盡快痊愈。
2 飲食護理的注意事項
2.1 病人的飲食是由醫生根據病情而決定的,護士要與醫生密切合作,注意觀察、了解,掌握患者病情,明確其飲食禁忌。同時要向患者宣傳飲食調養知識,指導患者合理進餐。特別是要向病人說明飲食禁忌的道理,爭取患者合作。當然也要防止某些病人過于謹慎,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造成偏食,以致營養不足,而不利于康復。
2.2 開飯前半小時應停止一般治療工作,給臥床病人洗手,撤走一切污物,使病室保持清潔。餐前不宜談論令病人不愉快的事情,以免影響食欲或反生他病。
篇3
關鍵詞:歌唱教學、器樂教學、律動教學、欣賞教學、創作教學
音樂教育是以音樂為內容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中學的音樂教育是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對生活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的關鍵時期;是培養學生感受、體驗和鑒賞音樂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的重要時期;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
一、歌唱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歌曲是最大眾化,最具教育性和普及性的音樂藝術形式。歌曲不僅具備節奏、旋律、和聲等音樂之美,還綜合著語言、文學、聲韻等藝術之美,以及思想、意境等諸多美學價值。在藝術欣賞課中,我通過給學生們欣賞和講解不同題材、體裁、風格形式的中外經典聲樂作品,并在此基礎上,教學生們學唱幾首優秀的中外聲樂作品。在唱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唱歌發聲的基礎知識(姿勢、呼吸、發聲、咬字、吐字)和嗓音保護的常識,通過有感情的朗誦歌詞,生動形象的講授,聲情并茂的范唱,聽錄音隨琴哼唱,根據歌曲意境即興繪圖等,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例如:欣賞歌曲《過雪山草地》時,通過我的講解和分析,學生們對歌曲的意境有了較深的理解。這時,我把全班學生分成三組,朗誦組、演唱組、繪畫組,隨著音樂的響起,教室里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朗誦組極富情感的朗誦歌詞,生動的表現了戰士與風雪搏斗的堅強意志和信心;演唱組聲情并茂的演唱歌曲,歌聲壯闊而豪邁,演唱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高尚情懷和樂觀向上的英雄氣概。繪畫組滿腹激情描繪出了鋼鐵與暴風雪搏斗終于翻過了雪山的場景。
二、器樂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音樂的表現形式分聲樂和器樂兩大類,器樂是音樂藝術的重要部分,是普通中學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器樂教學的最大價值在于提高學生們的音樂素質,發展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表現、創造能力。器樂教學中需要眼、耳、口、手等器官協調并用,從而使大腦和手指,以及各種感覺和運動器官更加敏銳、靈活,使學生們的觀察力、理解力、記憶力、想象力,操作能力等得到綜合的發展。在藝術欣賞課中,我帶領學生欣賞中外名曲,通過講解曲中各種樂器的音色、音域以及他在樂隊中的地位,表現形式等,使學生們能分辨各種樂器的音色,音域以及它豐富的表現力,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對樂器的音色學習、品味,我根據學校的實際出發,發動學生自制樂器,并把樂器運用到教學當中。如:以易拉罐裝上沙子代替沙錘,把汽水瓶蓋穿在一起替代串鈴,以硬塑料瓶蓋互相敲打替代小響板,把大鐵釘拴起來敲打替代三角鐵,罐頭盒蒙上牛皮紙做手鼓等。在欣賞器樂曲《春節序曲》時,我節選其中一段旋律,根據學生們自制的樂器,把學生們組成一個簡易的樂隊,而我自己則充當總指揮。音樂開始,學生在指揮的提示下,根據自己所持的樂器,進行有序的演奏,一方面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各種樂器不同音色特點和表現力,另一方面發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拓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提升了學生對樂器在音樂表現中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三、律動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律動教學是一種能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審美體驗和表現活動。在藝術欣賞課中,我通過對中外經典聲樂作品、器樂作品的欣賞、講解,使學生們理解、感受音樂作品的同時,鼓舞學生,在音樂伴奏下做各種簡單的動作和舞蹈,展示力量和形態,來表現音樂的意境。例如:欣賞《川江船夫號子》時,通過我的講解,學生們對每一段曲子的意境有了較深的理解,然后我讓學生們假想,自己就是川江船夫中的一員,每人手持一船漿,跟著音樂,隨著號子,作劃船的動作,邊劃邊喊號子,通過簡單的律動,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使學生把熱情傾注,把學生自己的經驗引發律動,借此發展學生的探索、創造意識和技能。
四、欣賞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欣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欣賞課中,通過欣賞各種題材、體裁、風格的中外優秀音樂作品,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學生的音樂常識,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理解、鑒賞能力以及發展想象力,豐富感情,陶冶情操。在欣賞音樂同時,我穿插講述一些音樂作品中音樂要素的表現功能和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體裁等方面的知識;講述音樂的歷史、特征、源流等知識;講述音樂家的生平,創作個性,時代背景和有關史料等方面的知識。從而使得欣賞曲目和音樂知識有機的結合,逐步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水平,從官能欣賞進入感情欣賞和理智欣賞階段。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音樂語言,體驗音樂情感,理解音樂作品,進而產生聯想與想象。我利用多媒體、課件、音響等輔助教學來達到我所預期的教學目的。
總之,音樂教育是以音樂為內容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是屬于藝術實踐活動為主的技能性學科。而且,從音樂教學內部的時間安排和支配來看,絕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實踐練習上。如果離開了這些實踐性的學習,音樂教學就顯得單調、貧乏,失去“音樂”特色,無法完成《大綱》所規定的多方面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上海教育出版社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教師用書》人民音樂出版社
《音樂周報》
《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音樂學基礎知識問答》人民音樂出版社
篇4
目前,我國大多數縣、市中學,體育場地及設施遇雨室外技術課即停已成不可改變的客觀事實。那么,中學的雨天體育課又是怎樣安排的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教師水平。
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授課教師的理論水平有著直接的聯系。如果教師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要想培養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學生是不可能的。體育是各種學科綜合起來的一門科學,涉及面廣。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必須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豐富的體育理論知識并能夠運用最好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才能使學生真正地掌握所學知識。因而需要每一位體育教師堅持理論學習、鉆研業務、學習掌握新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有條件的學校應鼓勵、支持體育教師外出參觀、學習或進修、培訓,不斷提高業務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論知識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教授學生,這是體育教師完成體育理論教學任務的必備條件。
二、結合學生實際,傳授基本知識。
相當部分中學生認為:“只要不生病,即為身體素質好”;“經常干農活,就是最好的體育鍛煉”;“穿著皮鞋、牛仔褲,一樣可以上好體育課”;“關節扭傷腫大后,立即揉一揉就會好”……這些看法都是不科學甚至是錯誤的。教師在理論教學中,應針對以上情況,結合學生實際,對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是怎樣增強體質的”、“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冬季體育鍛煉的好處”、“鍛煉身體的幾種主要手段”、“運動創傷的預防和處理”等方面的教育,讓學生對體育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
三、講授所教項目,做到學有所用。
我國在很多運動項目上已進入了世界體育強國之列,體育運動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不可少的地位。很多學生希望對自己最喜歡的運動項目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讓這些運動項目成為自己業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體育理論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并根據學科教學進度及單元計劃,結合所教運動項目的內容,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其技術理論、學會自我鍛煉的方法,而且還要向學生講解各個運動項目的比賽規則,介紹裁判方法,使學生將來不但能夠參加組織比賽,并通過他們向社會宣傳體育,帶動和促進我國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與普及。
四、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在進行體育理論教學中,應認真備課,充分準備,課堂講授中做到語言精練、生動有趣、板書工整、圖文并茂,充分利用體育運動既能鍛煉身體又能豐富生活的特點,通過 生動、有說服力的事例和數據向學生傳授體育理論知識。可結合體育史及歷史典故,講解“籃球運動的產生”、“馬拉松”的起源、“足球運動的發展”、奧運會亞運會簡況、小型球類比賽的組織方法等,讓學生掌握更廣泛、更深入、更全面的體育理論知識,使學生進一步明確體育的目的、任務,提高學習體育的興趣,帶著明確的學習目的和正確的學習動機上好體育課。
五、結合重大賽事,進行宣傳教育。
一般來說,體育理論比較枯躁,不大好教學,但仍有相當部分和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對國際、國內重大比賽極為熱心和關注,因此,教師應結合這些重大比賽的進程及賽況,將枯躁的理論知識寓于生動的比賽場面。這樣,不但能增強他們的愛國熱情,而且能激發他們對體育競技的興趣,增強其組織紀律性、集體榮譽感和頑強刻苦的拼博精神。
六、定期進行考核,引起學生重視。
篇5
【關鍵詞】初中物理;探究興趣;激發;生活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的老師,這就提醒物理教師,應當在運用探究式教學時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探究式課堂的主人。因此,教師應當了解學生實際,深入學生中間,發現學生的愛好和興趣所在,這是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出發點。下面,筆者就列出幾個激發學生物理探究興趣的策略。
一、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出發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教師應當了解學生現有的認知狀況,通過挖掘學生的知識經驗和尋找學生們的認知經驗的共同之處,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這樣才能有利于探究式教學的進行,并且可以成功的引導、啟發學生依據自己認識水平、知識經驗的邏輯性提出自己多感興趣的物理學科的問題。如在上“水的沸騰”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安排分組實驗,要求學生觀察水在沸騰前、沸騰時、和沸騰后溫度計讀數變化。教師根據學生的觀察和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提出這樣的問題:“水是不是在一定的溫度下才沸騰?沸騰后雖繼續加熱,為什么溫度計的示數卻不再上升?你能從教材中找到科學的依據嗎?”然后引導學生自己深入學習與思考,學生興趣很高,也會學得很投入。
二、依據學生思維實際的差異性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由于不同的學生他們的生活背景、知識經驗、思維發展和思維高度各不相同。教師要對癥下藥,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思索、討論、探索與表達。要把學生思維的差異性作為教學的資源和生長點進行針對性教學。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兩個實驗。第一組是讓學生用力推木塊在桌面上運動,然后停止用力。另一組讓學生用力推乒乓球在桌面上滾動,然后停止用力。讓學生觀察木塊與乒乓球運動情況。同時思考: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兩個實驗得出兩個相互矛盾的結論,學生的思維出現了差異,發生了沖突。學生對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提出疑問,這很自然地引起思索。教師以此作為教學資源的生長點進行針對性教學,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教育家杜威說過:“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著對學科的超越;選擇了一種教育,就選擇了一種生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這說明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現在的中學生,具有很強的實用心理,如果他們認為某些知識有用,他們就會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所以,教師應當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物理課堂探究式教學。讓物理學科的知識回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所學內容只有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時,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與吸引力,學生才會對其產生親切感,才能從心靈深處感受到物理科學的巨大魅力,才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例如:在剛進入學習“光”這方面的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為什么在雷電交加的雨天,人會先看見閃電而后聽見雷聲呢?”并且給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有人說是因為眼睛在耳朵的前面,這么說對不對?”引導學生對光產生興趣,以便于后續的學習。再如:在慣性的教學中,用雞蛋、玻璃杯、紙板、水配合演示物體的慣性。用雞蛋實驗,有驚無險的實驗現象,更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生探尋物理原理的欲望,而且因為是利用生活中的物品,還可以要求學生在家中嘗試。
四、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與推廣,信息技術這種以計算機為核心,以教學技術為基礎的技術也得到了推廣普及與應用。所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去創設物理探究式教學情境給物理學科的探究式教學提供了很大的時間和空間自由度,也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這也增加了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教師通過自己制作的物理課件,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上比較好的課件、網絡課程、Flas、三維動畫等方式輕松方便的創設各種物理教學情境,將學習內容進行處理,將不見轉換為可見,將靜止轉換為動態,將動態轉換為靜止,將抽象轉換為具體,將微觀轉換為宏觀,將復雜轉換為簡潔明了。如在“能量轉化和能量守恒”的教學中,因為學生對工農業生產了解甚少,是個教學難點。而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后,通過影視與動畫,展示火力發電廠生產全過程,對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再轉化為機械能,最后轉化為電能,整個過程一目了然,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五、結語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過于簡單,學生對于要探究的教學內容已經熟悉或者已經有很堅實的認知基礎,那么他們就會失去進行探究的興趣,致使探究式教學失敗。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也不能過難,這樣也會使學生喪失進行探究的興趣,過難的探究教學內容可能會給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設置障礙,致使學生以后再也不想進行探究式學習了。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當滿足維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發展區”原理,即所選的教學內容應當是學生通過一定階段的學習是可以獲得或者實現的,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種有利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都要滲透探究式教學的思想,不斷激發學生的物理探究興趣。
【參考文獻】
[1]靳玉樂.探究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褚麗娟.探究學習基本理論評述[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篇6
理論的融合將從兩個方面展開,從世界經濟理論來看,我們已經難以將“一帶一路”地共同發展簡單看成一個貿易問題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或是國際投資理論難以解決“一帶一路”地區所表現出的較大的異質性以及嚴重的經濟地理分割問題傳統比較優勢理論中強調貿易的形成來源于勞動生產率差異而形成的比較優勢,而傳統要素桌賦理論則認為要素桌賦差異是比較優勢的真正來源。但無論是比較優勢理論還是要素桌賦理論其重要前提條件都是零關稅與零運輸成本。在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經濟分割的“一帶一路”地區,滿足這樣的條件并不容易,因而潛在的比較優勢將難以發揮。此外,國家經濟水平的差異性也使得克魯一格曼提出新貿易理論以及林德提出的需求重疊理論難以適用于該地區的貿易,這兩者都需要貿易國之間存在較大本地市場規模或相似的消費偏好以便形成規模經濟。另一方面,國際投資理論同樣難以支持“一帶一路”地區的發展。比較優勢以及規模經濟同樣是國際直接投資發生的重要前提,而這此正是“一帶一路”地區所缺乏的發展基礎。雖然東亞地區憑借國際直接投資的進人參與了國際分工,最終促進了貿易的增加。但對于“一帶一路”地區而言,過大的經濟差距以及遠離世界市場的經濟地理條件都使得落后國家難以承接產業轉移,因此難以吸引跨國公司的進人總之,傳統國際投資理論包括壟斷優勢理論(Hymen1960、產品周期理論(Vernon,1966)、內部化理論(Buckley,1976)國際生產折衷論(Dunning,1977)等理論均是以跨國公司為研究對象,從企業微觀層面來理解國際直接投資。對于“一帶一路”地區所需要的基礎設施的投資以及外部性較強的國際直接投資,跨國企業顯然難以滿足。可見,“一帶一路”地區發展需要先行社會資本的投人,而只要是遵循著嚴格的比較優勢假定的提倡新自由主義的貿易理論,都難以支撐“一帶一路”地區發展。打破經濟地理分割,促進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化是實現“一帶一路”地區貿易重塑的重要方向。
同樣,我們也難以將“一帶一路”倡議簡單看成一種發展戰略從發展經濟理論的角度來看,傳統的發展經濟學是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為研究問題,以政府主導的結構調整為政策手段,其中強調了投資的不可分性與部門之間的互補性,突出政府的大規模投資如基礎設施建設在經濟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這此思路雖然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內容如出一轍,但發展經濟學中強調的是國家戰略,“一帶一路”倡議強調的是中國帶動的區域共同發展,因而需要發展經濟理論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開放條件中進行更多的拓展。同時,也有人采用對外援助理論來解釋“一帶一路”倡議,將“一帶一路”倡議當作是中國主導的馬歇爾計劃,認為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人能夠幫助欠發達地區實現工業化。這顯然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相違背,同時也與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不相符合。事實上,“一帶一路”倡議提倡的是共同發展。當前中國經濟進人新常態,中國通過需要在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合作中實現互補性,進而實現經濟轉型,而且中國當前的經濟地位尚未達到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由中國倡導的以基礎建設投資為重要實現形成的“一帶一路”倡議不能僅僅看成一種對外援助的發展戰略,其日的是通過基礎設施的投人以及促進欠發達地區工業化來實現區域的共同發展。
因此,“一帶一路”地區發展的理論基礎需要從世界經濟理論與發展經濟理論兩者融合的角度來思考,而且一日_從這個視角來看待問題,一此在某一框架下矛盾的問題將在新的框架下得以解釋。“一帶一路”地區貿易發展離不開具有“不可分性”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國際直接投資,而在新古典的框架下大規模投資的進人仍然需要以國家之間的貿易互補性即區域內的比較優勢與規模經濟為前提。這樣一個看似矛盾的循環因果關系在發展經濟學的框架下就迎刃而解,“一帶一路”地區可以通過發揮類似“大推進”理論中政府作為經濟體系中的協調者的功能進而打破低水平均衡陷阱。因此,對于比較優勢缺失的“一帶一路”地區而言,需要存在區域貿易核心國并發揮其提供基礎設施投資以及促進貿易分工的國家能力,如此才能打破新古典框架下的增長陷阱,這也正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思想。本文將核心國的這種國家能力稱之為區域發展的“國家優勢”,而將核心國通過發揮國家能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國際直接投資的行為,稱之為貿易發展中的“大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經濟邏輯則是通過發揮核心國的“國家優勢”,實現區域發展所需要的“大推進”投資,進而促進區域貿易的形成與重塑。
篇7
論文摘要: 《新的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中提出在教育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等能力,大力開展探究式教學。如何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呢?本文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自己的認識:更新觀念,提高對“探究式教學”的認識;創設情境,激發探究動機;任務驅動,進行合作探究;加強指導,形成探究式學習方法。
在知識飛速更新發展的時代,要求我們教育戰線的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培養他們自主去探究知識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適應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所以要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大運動量反復操練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那么什么是探究式教學?如何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呢?
一、 關于探究式教學的含義
探究式學習提倡“以學生發展為本”、“強調科學探究過程”的課程理念,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在初中教學中把科學領域的探究引入課堂,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理解物理概念和科學探究的本質,并培養相應能力的教學方式稱之為探究式教學。科學探究活動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它包含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要素。
那么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探究式教學呢?
二、 探究式教學在物理課堂中的實施
(一)更新觀念,提高對“探究式教學”的認識
“探究式教學”重在學習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思維方法、創新能力得到提高。學習者是否掌握某項具體的知識或技能并不重要,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換句話說,探究式學習的過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結果。
“探究式教學”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使學生學習更接近于人們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因而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探究式教學”應強調學習體驗的重要地位。探究活動中,學生對問題也會出現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驗,這些學習體驗可以彌補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缺口。
(二)創設情境,激發探究動機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的一切現象、事物、生活等,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應設法激趣,以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
如在《動與靜》的教學中,播放2008年春晚小品《公交協奏曲》片段。這是動與靜相對性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小品中笑星馮鞏與乘務員站在車廂內風趣地談論,車窗外是后退的樹木與房屋。此時向學生提出問題:馮鞏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通過這個事例讓學生對運動與靜止現象進行識別,從而引發認識上的沖突,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機。
(三)任務驅動,進行合作探究
給學生下達任務,這個任務是為了解決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對學生具有實際的意義,能夠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如在探究“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的教學中,讓學生分組利用身邊物品設計運動與靜止現象進行探究。學生探究的欲望很強烈。有的學生把課本平放在桌上,課本上放一個鉛筆盒,推動課本使它沿桌面緩緩移動,分析文具盒相對于桌面、相對于課本的運動情況。有的學生推動鉛筆盒,分析鉛筆盒內的鋼筆相對于桌面、相對于鉛筆盒的運動情況,等等。
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必須重視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和交流活動,在合作、相互表達與傾聽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從而使學生突破認識上的障礙,得到運動與靜止是相對的結論。
(四)加強指導,形成探究式學習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要形成探究式學習方法,成為具有科學素養的人,教師角色就是要重視引導,教給學生獨立學習、研究、自行獲取知識的方法。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讓學生提出可能的因素(物體的體積、物體在液面下的體積、物體所處的深度、液體的密度、物體的密度等)與實驗方案,引導學生采取控制變量法。在探究“聲音的產生”時,引導學生利用轉化法,如在發聲的揚聲器上撒泡沫塑料,用乒乓球輕輕接觸發聲的音叉等。還要向學生介紹科學家常用的其它的探究方法,如類比法、等效代替法、建立模型法等等。
總之,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在每一節課上,體現在每一位學生身上。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領會科學探究活動的內容,并付諸實際行動。相信課程改革能屏棄應試教育的弊端,走出教育的誤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塑造新世紀的棟梁之才創造科學的氛圍。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辨證方法 實踐 理論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114-01
一、諸種辨證方法的實踐根源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中醫學對辨證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相繼創立了多種辨證歸類的方法。這些辨證方法是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時代下形成的,時間跨度很大。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多種辨證方法的相繼出現呢?
概括的說,是在實踐的逼迫下產生的,是追求治療效果所致。疾病使生命受到損害,身體受到損害就會出現臨床表現,而醫學必須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給出不同的解釋說明,然后方可指導臨床診療。但是僅一種辨證方法是不夠的,因為對其他很多疾病,依據這一解釋指示的方向而處方用藥時不能獲得預期效果,這就使得人們重新尋找解釋的方法。其實一種辨證方法只抓住了一種問題進行說明,而在治療不同的疾病時,如果按照此種辨證方法得出的方藥是有效的,那么這種方法的治療范圍就會拓寬或者被固定下來,如果治療效果是無效的,那么這種方法的治療范圍就會被限定,人們也就會尋找新的方法來重新解釋疾病,治療疾病,直到這種方法被固定下來。也就是說,不同的辨證方法是應實踐不同要求而產生的,由于實踐中疾病種類的改變,導致原有的辨證方法不能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這時作為醫療實踐的主體必須建構新的經驗體系,以滿足臨床實踐的需要。
從古到今,中醫學的創新和發展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在新的醫學實踐中,援用新的思維方式而得以實現的。物理學家溫柏格說:“只要有效地繼承人類知識,同時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知識拿到手,我們再向前邁半步,就是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學家”。張仲景在發現《內經》理論不能有效治療當時流行的“傷寒病”時,創立了六經辨證方法;明清時代的溫病學家發現《傷寒論》六經辨證方法不能用來治療溫病時,就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方法。
二、辨證方法產生的理論根源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實踐要求對疾病重新作出解釋才導致各種辨證方法的相繼出現,但是一個完整的辨證方法只有實踐的推動是不夠的,要想對新出現的問題作出分析,還要有理論工具。
首先,中醫學為新辨證方法的產生提供了工具條件。可以說,所有的辨證方法都是導源于《內經》的。中醫學的奠基之作《內經》中就已有陰陽、寒熱、表里、虛實、藏象、經絡、衛氣營血等中醫基本概念的出現,也有了病因學說、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等等,這些構成了中醫學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機,其中氣血津液是生命的基本物質,臟腑經絡是器官,陰陽五行是動力源泉,這就組成了工具庫。當實踐要求產生新的辨證方法,人們利用這些不同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機概念,形成新的分析工具來構建新的辨證體系。
其次,理論的內驅力量促使人們對疾病作出完整理解和圓滿的回答。臨床上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有病因卻沒有發病,病因相同而表現出來的癥狀不同,都是虛證表現卻不同等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促使了辨證方法的相繼產生。一次完整的治療必須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物等幾個本質性要素,那么人們在治療的過程中一定會追問病因是什么?病位在哪里?是什么性質?是身體的那種生命物質受到損害?但是每一種辨證方法都不能同時回答這些問題,那么人們在中醫學已經為我們提供的概念中不斷的尋找新的答案。病因是風、寒、暑、濕、燥、火等;病位是表里、五臟、六腑、經絡、三焦等;病性陰陽、虛實、寒熱等;病物是氣血津液等,是多還是少(氣虛、血虛、津虧等),運行情況是否正常(氣滯、氣逆、氣陷等)。
篇9
1.教師的思想意識過于局限。在傳統的教學實踐活動當中,教師的思想意識存在著局限,無論是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或是考核學生的主要方法,都是按部就班,缺少一些創新意識。就比如初中物理教學中思考一個題目,例如“下列關于力的說法錯誤的是哪一項”等,如果教師僅僅是依賴僅有的題目,不去思考與創新新的題型,那么很可能讓學生產生依賴與厭倦心理,喪失對物理學科的探討興趣。而且有些教師很少帶孩子們進行物理實驗,僅僅是依靠教材與理論課來擴充學生們的知識,可能會物極必反,難以培養孩子們的團結與協作精神。
2.沒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學生究竟喜歡哪種類型的物理教學方式,或是對初中物理內容的哪方面比較感興趣,都是需要教師去思考與研究的。畢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占據了學習的主導地位,只有抓住了學生們的興趣,才能促使學生們主動學習。但是在傳統的物理教學實踐環節當中,許多老師都是以偏概全,把教材當中的所有內容“一股腦”灌輸給學生,沒有主次之分,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初中物理內容包塊聲、光、電、力、熱幾大部分,教師應充分了解每個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合理設計課件。例如“小明開著鍋蓋煮雞蛋,第一次水燒開后繼續用急火加熱;第二次水燒開后,將火焰調小,但仍保持鍋中的水沸騰,問為什么”這樣的題目,教師則可以請對熱血感興趣的同學回答,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初中物理為什么要結合教學實驗
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初中物理的教學需要改進,而改進的方向是否正確,則需要從教學實驗當中來進行驗證。教學實驗促進了教學的改革,而教學改革又需要通過教學實驗來進行驗證,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比如在初中物理教學環節當中,是需要重在理論還是重在實驗,光靠大家的議論是不行的,實踐才是硬道理。學校便可以創立一個實驗班,在這個實驗班當中把兩種不同的理論都應用到教學環節之中,最后比較究竟是哪種教學方法更好,便為以后的教學提供了相應的科學依據。這個方法就和物理教學活動當中“驗證在不同電壓下燈泡的發亮程度”的題目類似,實踐出真知。
2.能充分了解學生心理。學生到底更偏愛哪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可以在教師不同情況下的教學實驗中觀察出來。比如傳統的“黑板教學”與現在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共同比較,看看究竟是哪種情況下的教學效率更高,學生更容易接受,便能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心思了。還能了解學生是否更偏愛于運用物理當中的方法解決生活的題目,比如“小明在家中看電視,感覺室內較冷,打開電暖器,電壓怎樣變化”類型的題目,學生如果喜歡這種類型的題目,也為教師以后有針對性出題提供了一個思考方案。
三、教學實驗所帶來的啟發
1.幫助改進教學。初中物理教學環節當中,哪種類型的教學方法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是應該多教學生基礎性的題目還是多側重于探討型的題目,都是教師平時要思考的問題。這不能依靠教師的個人直覺,而是要建立在調查與研究之上的。而教學實驗則是把學生們作為研究對象,由學生們自己的體驗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樣一來,能有效的改進教學方法,探究出最容易讓同學們接受的教學風格,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體驗。像有些同學可能對“標有‘12V 12W’、‘12V 6W’的燈L1和L2,若將他們串聯在一起,兩個燈哪個更亮”,這樣的題目理解不夠深刻,教師如果在教學實驗環節中發現用做實驗的方法可以讓他們更易接受,在以后的教學中便可使用這種辦法,改進教學。
2.推動課本內容的更新。教材內容是否過于簡單,還是偏難,都應該以學生的感覺作為參考對象。如果教材偏難,則應該簡化;偏易,則應該擴展內容。初中物理教學實驗當中,可以分別讓學生們做做中檔題和難題,像“如圖所示電路,電源電壓保持不變,三只電表均完好。開關S閉合后,發現有一個電表的指針無示數,若電路中只有一個燈泡出了故障,則是哪個”便是難題了,而“磁懸浮列車因為什么原因漂浮”則屬于簡單題,詢問同學們的感受,合理優化自己的教材內容。
四、總結
初中物理結合教學實驗才能有效的分析改進方法究竟是對還是錯,教學實驗為初中物理的改革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合理的探索與研究,需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和諧、多樣的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
[1]王培強.《初中物理電路故障的判斷分析》,學術期刊《中學課程資源》 2015年7期。
篇10
關鍵詞:高中歷史;資源整合;實踐探討
教學資源的整合有利于制定符合學生發展的學習計劃,更好地提升學習效率,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更好地滿足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知識點,使邏輯更加清晰化,能夠淺顯易懂,有利于更好地解決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一、對歷史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
在教材的基礎上,對歷史資源進行整合。在教學的編寫上往往只注重于學生整體,而在運用知識解答的過程中不能有效地運用到其中去,這就降低了學習的效率,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和總結,減少學生記憶的內容,并能更好地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材整體結構的調整。如,新航路的開辟和三角貿易就可以一起進行教授,這樣學生記憶的東西就更加系統化,梳理知識的時候也更加方便。這就為學生更好地運用知識提供了保證。
二、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好地制訂教學計劃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往往都是“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而教師要想在原有的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在教學中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例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西方工業文明的崛起”是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并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而教師也參與到其中去,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氛圍,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拉近了學生之間的距離。資源整合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就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制訂教學計劃,促進學生的發展。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資源整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也應該制訂正確的教學計劃,在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這也就為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過程中去提供了保證。
參考文獻:
[1]王玉祥.信息技術與高中歷史教學整合的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