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老齡化趨勢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老齡化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會老齡化趨勢

篇1

關鍵詞:老齡化;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is rapidly aging society, pension problems have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First community endowment mode, the form of pension living in Nanchang, Jiangxi Province, for instance, to analyze the pros and cons; and then combined with the elderly needs and social conditions,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ension model, namely the Community home care.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to explore how the community home care.

Keywords: aging; pension model; community home care

中圖分類號:TU984.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背景研究

我國老齡化現狀分析

據聯合國規定,60歲以上老年人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人口比重達到7%,就屬于“老年型人口”,或者叫做“老齡化社會”。在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不可避免的大環境前提下,我國2006年公布的我國人口老齡化百年預測,指出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并且正處于快速老齡化階段。

目前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6億,老齡化率為12%,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1億,比率為8.3%。老年人口基數大,高齡老人比例高,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很多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和護理上難以得到子女的照料。

江西省老齡化現狀分析

江西自2005年跨入老齡化時代以來,老年人口數量繼續上升。有關專家調查認為,高齡老人完全自理的比例只有54.3%,部分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比例分別為26.8%和18.9%。2008年年末,江西省60歲以上老人527.27萬人、占全省人口總數的12.0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370.0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8.41%,均高出全國水平和國際人口年齡類型標準。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迎接銀色浪潮的到來,對江西養老保障事業和老年護理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2目前養老模式研究

目前社會的主要養老模式有三種,分別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

2.1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是如今最普遍的養老模式,我國老年人在居住社區中的養老在較長一段時期內仍將會以“居家養老”為核心。近年出現的二代居形式,就充分體現了這個趨勢。

2.1.1居家養老的實例——二代居

大部分老年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來自家庭、鄰里和社會的幫助和關心,尤其是來自家庭的照顧和慰藉,從經濟收入情況來看,大多數老人也無足夠的經濟條件供自己長期居住在盈利性的老年公寓中。同時,必須考慮到家庭中老年人和青年人隨著時代的發展,代際差異也逐漸擴大,雙方都需要保留自己相對獨立的生活模式,避免過多的相互干擾。

針對這種情況,住宅市場上的產品設計中細分出一種新的產品,既可以保留傳統的東方家庭溫情又可以符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稱為“ 二代居”。具體形式有:(1)同居型。即老人與子女同住在一個住宅單元內;(2)鄰居型。即老人與子女分住,但其居住的單元左右或上下鄰近,同居于一棟住宅樓內;(3)分離型。老人與子女的住宅有一定距離,在同一社區或相鄰社區。南昌市尚東大道炫特區18號樓,是南昌“二代居”的首創,而如今這種戶型在各新建居住區內,已是司空見慣。

2.1.2居家養老的優劣

二代居這種居家養老模式是傳統的、主要的、最普遍的養老方式,它包含了經濟贍養、生活照顧、情感交流等內容,老人生活在熟悉的住所里,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符合心理需求,有助于身體健康。

但是,目前這樣的“二代居”模式并不普遍,多數都是在社區內個別住宅樓設置相應戶型,社區規劃中沒有考慮老年人行動對環境的要求;社區配套設施與一般住宅區并無分別,沒有針對老年人設置的體育健身設施和活動交流空間;同時還缺乏適應老年人醫療護理的分級社區服務。再者,由于當代社會人口結構與家庭結構的變化,傳統家庭養老功能正在逐漸弱化。

社區養老

在市區的已建住宅區中,近年來出現了以大規模社區為服務半徑的養老服務中心。這種社區服務中心主要是由政府出資興建的半盈利性機構。

2.2.1社區養老的實例——養老服務中心

南昌市東湖區居家養老中心是由一家閑置的學校改建而成的,提供的是典型的社區照顧的養老模式,這種養老模式并不需要太大的空間,這樣在每個社區里都能夠很方便的設置養老中心。社區養老中心一般根據老人的生活狀況和家庭情況對老人進行有償、低償和無償等服務。

該養老中心的服務項目包括:日間照料、老人全托、醫療康復、專業助老、文體娛樂、親情網絡、法律援助、婚姻交友、物品配送、居家養老、教育培訓、老人助餐、老人旅游、志愿服務、臨終關懷、殯葬服務。由此可以看出,社區照顧模式一般分成兩個系統,社區居家照顧體系和社區養老機構照顧體系。

社區居家照顧體系是由老年人生活的社區向老年人提供各種形式的入戶的或者說上門的照顧服務,也可以利用社區照顧來滿足他們的某些需求,比如文體保健、休閑娛樂等方面的需求。使老年人盡可能延長留在家中養老的時間和在社區生活的機會,同時也是對家庭養老護理功能弱化的有力補充。社區居家照顧的對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部分能夠自理的老年人。

社區養老機構照顧體系,社區養老機構收住的對象主要是日常生活嚴重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而家庭又無力照顧的老年人。社區養老機構照顧雖然也屬于“住院式照顧”,但與傳統的大型福利院舍照顧不同,它是分散在社區中的小型養老院,而且是開放型的,住院的老年人可以走出院舍,進入他們生活的社區。老年人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在親人的照顧與關懷中,是最利于身心健康的一種生活方式,設在社區內的養老機構既保持了老年人與社會接觸、進行正常社會生活的條件,又可以使老年人經常與親人、朋友、熟人見面, 同時也方便家人探望。

2.2.2社區養老的優劣

篇2

【關鍵詞】老齡化 商業健康保險 機遇 挑戰

【中圖分類號】F293.1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社會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由此帶來的醫療、養老等社會問題也日漸突出,成為當今社會的關注焦點。老齡化進程的加劇給社會各方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我們在直面問題的同時,也應該發掘潛藏的機遇。雖然我國的商業健康保險起步晚,至今僅有二、三十年的發展時間,從保費規模、保險密度、保險深度、保障水平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巨大差距。但我們應該看到,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老齡化進程加劇、疾病譜的變化,將使人們對健康保障的需求大量增加。

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的現狀和機遇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自2000年我國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11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到1.85億,占中國總人口的13.7%,約占亞洲老年人口總量的二分之一,約占世界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數量最多和老年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預計到2030年,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將達2.38億(詳見表1),占總人口的16.4%,人口老齡化必將催生出對養老、疾病、護理保險等的巨大需求。

表1:2005~2030年世界老齡化人口增加數量前10國(單位:百萬)

社會老齡化的加劇會從社會整體層面加速疾病譜比例的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慢性病已經成為當今影響人們健康的重要因素,對人類的影響時限也隨著期望壽命的增加而不斷延長,成為疾病負擔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在我國現有“低水平、廣覆蓋”的社會醫療保障制度下,在醫療費用的支出上,個人自付比例還是比較高的。對慢性病人來說,長期檢查、配藥等造成的直接疾病負擔以及由于慢性病而造成的失能等間接的疾病負擔也居高不下,僅僅依靠社會醫療保障的支持還是難以逃脫“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狀態,這種情況在農村居民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而在社會老齡化日趨嚴重的今天,慢性病患病人群的數量將越來越多。因此,我國商業保險公司若能緊緊抓住這個機遇,開發出適合這部分人群的健康保險產品特別是疾病相關險種,將會有一個很大的市場。

社會老齡化的加劇會增加社會醫療數量,刺激醫療、養老等相關險種需求。社會老齡化帶來的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勢必引起社會醫療需求遞增,特別是一些慢性病的醫療需求將大幅提升。加上我國“未富先老”的特點,有大量老年人只能靠有限的社保來為自己的醫療費用買單。社保具有覆蓋面廣、保障低的特點,只能提供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保障。保而不包的社保遠不能解決現代人面臨的養老和醫療壓力,需要機制更加靈活的商業保險來補充社保的不足。

年齡及社會條件決定老年人亟待解決的就是安全和健康兩大問題。傳統的險種設定往往因為老年人出險率高、賠付金額大等原因而被排除在可保人群之外,這在規避保險公司風險的同時也損失了大量的商機。如果保險公司特別是健康保險公司能轉變經營思路,從提高精算能力等專業化經營手段入手,開發新的適合老年人特點的養老和疾病等相關險種,緊緊抓住占總人口10%以上的老齡人口,在合理控制公司風險的基礎上可以實現公司規模和利潤的雙提升以及企業的突破性發展,并有機會借此率先成為行業龍頭。

老齡人口增加會加大對醫療護理的服務需求。隨著老年人平均壽命的提高、臥床護理周期的延長、病程的增加,以及養老觀念的逐步轉變,由過去的“生命養老”(延長壽命)向“品質養老”(提高生活質量)轉變,對醫療、護理等方面的健康保障需求將不斷增加。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濟狀況的下降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隨著喪失或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量的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必將增加針對長期護理和失能方面的健康保障需求,這應該是今后商業保險公司在健康保險中的一個機遇。

老齡化導致的家庭結構變化也促進了醫療護理需求的增長。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住宅環境的改善以及異地就業人口大量增加,從而導致無法依賴子女而獨立生活的老年人增加,“空巢”家庭(也稱獨居型老年家庭)大量產生,加之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老年人比以往更為長壽,需要護理的周期也逐漸延長。因此,由專業保險公司提供長期護理保險將成為未來養老的重要選擇。

社會老齡化的加劇催生對養老產業的巨大需求。中國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到來,必將產生全球最多的老齡人口,養老產業將是未來中國的一大重要產業。根據國際經驗及我國實際,養老產業的業態必將要有公立與私立的共同發展。基本養老產業的提供可以由國家和政府提供,但相對高端的養老服務應該由商業公司來補充。比如,對于經濟條件較好,有高端養老服務需求的老年人,可以開發提供專業的長短期租賃公寓式養老服務,并可考慮配備住公寓的醫療護理專業人員,實現公寓內的健康醫療服務。而商業保險公司尤其是健康保險公司由于其具有健康保險及健康管理的相關經營和管理經驗,在開發綜合醫療、養老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養老產業上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如能在起初就能參與整個養老產業體系的建設,開發出適合不同老年人需求、設施完善、理念先進、功能健全的新型養老服務項目,必定能找到健康保險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實現企業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協同提升。

篇3

【關鍵詞】養老;老齡化;社會保障

《禮記?祭義》載:“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先秦時期中國的養老思想強調了“禮”即對養老的態度及要求。進入封建社會之后,我們的祖先又對養老提出了新主張。自漢朝以來“以孝治天下”的做法開始推行,“孝”成為了一個人好壞的評判標準,如當時的選官制度察舉制,正是通過“舉孝廉”的形式選出“孝”、“廉”之人為官員。自此“孝”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文化為基礎的家庭養老成為了中國主要的養老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傳統的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社會的需要。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發展因素,新的生產方式打破了原有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模式,養老活動逐漸從家庭中分離出來,開始向著社會集中養老轉變;另一方面是政策因素,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在短時間內控制了人口的增長,但代際之間的養老卻出現了斷層。

一、中國社會老齡化現狀

根據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確定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1982年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確定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10%,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

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2010年60歲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分別上升2.93和1.91個百分點,預計到2015年,60歲以上老年人人口將達到2.16億,約占總人口的16.7%,年均凈增800多萬,超過新增人口數量。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均壽命延長,重度老齡化的趨勢日益明顯。

上述數據表明了我國社會老齡人口多,老齡化程度高,不僅如此,在今后的若干年中這樣的發展呈遞增態勢。根據對前人研究的整理發現,一方面老齡人口數量的增多給社會資源的提供諸如醫療、保險、基礎設施等造成了物質上壓力,另一方面是對他們的情感照料也成為了一大重要問題。

二、中國養老問題的特點

在這樣一個社會老齡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必然要將養老從盡孝的觀念轉變為一個社會問題來對待。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養老還具有自己的獨特性,我認為新時期中國養老的特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老齡人口數量大

這與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進程有很大關系,建國之初在沒有控制人口數量,自然地繁衍加之傳統思想的作用使得人口數量在建國初期飛漲。在之后的建設過程中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人口多所帶來的負面性,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全面推行。通過建國以來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可以看到,在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這20年左右中國人口增長速度得到了初步的控制,通過時間的推算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自中國建國到20世紀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成為了當今甚至后50年中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主力軍。

(二)社會保障的不足

如果將一個國家在養老上的資金投入看做一塊蛋糕的話,可以想想同樣大小的一塊蛋糕在人口少的國家中,每個人都能分到較大的一塊,但在中國就很難分了。要解決這個問題或者將蛋糕做大,或者減少人口。但靠自然法則減少人口需要一個漫長的周期,因此我們只能將蛋糕做大,但就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將蛋糕做大也并非易事。當下中國的主要經濟投入多集中在能源開發和基礎建設上。據2014年統計表明,我國對于養老事業的資金投入僅占GDP總量的6.62%,與發達國家相去甚遠。同時兼顧發展和養老,對于我國現有的經濟水平來講還存在著很大困難。

(三)歷史傳統

中國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當時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占主要地位。“人丁興旺”是當時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國家興衰與否的重要評判標準,那時人們重視提高人口數量,目的在于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人口多的家庭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所獲得的產品會更多。對于養老,當時的人更是重視,一方面在孝文化影響下,奉養老人是一種美德;另一方面老人可以提供更多的生產經驗。因此家庭養老的觀念在中國存在已久,已經深入人心。

三、“中國式養老”發展的建議

篇4

農村社會老齡化面臨嚴重挑戰

第一,農村老年撫養比難以承受。至200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10%,步入了老齡化社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已經達到13.26%,農村老年撫養比為4.22:1。也就是說,4.22個勞動力養活一個老人。據專家預測,按現有情況來計算,到2050年,社會總人口可以降到11.5億人,而60歲以上的老人將會達到4.37億人,占總人數的38%。農村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更為突出,農村社會老齡化挑戰將比城鎮更加嚴峻。我國整體上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在我國農村,未富先老的矛盾更為突出,給社會帶來了嚴峻挑戰。

第二,農村老齡化的“三項”指標均超過城鎮。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地進入城市,從而提高了農村實際老齡化程度。據有關調查,在老年人口總數、老齡化水平和老年撫養比三項指標中,農村都超過了城市。其中農村老年人口的總數已經達到1.05億,是城市的1.69倍;農村老齡化水平達到18.3%,是城市的2.3倍。

第三,農村空巢老人的問題亟待解決。據不完全統計,農村空巢老人的數量已接近一億,多數是無勞動能力、生活來源微薄者,求醫看病比較難,甚至出現病死無人問津的現象。

第四,新農合落實效果不佳。農村70%以上的老人醫療費用在5000元以內,在報銷起付線以下。“新農合”主要是針對住院的大病給予報銷,且多數地區15萬元封頂,老人住院自費比例部分難以承擔,一旦患大病,有的老人甚至放棄治療。

第五,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改革滯后。農村為改革開放貢獻了巨大的人口紅利,但與其所享有的養老保障相比,卻不能劃上等號。“農村非農業人口”處境更加困難。部分60周歲以上的農村非農業人口在進城務工時,養老意識尚未形成,退休回到農村后,一無工作,二無勞動能力,有的甚至已將承包地、住房都轉讓了,無力負擔個人養老費用。對于這部分對改革開放有貢獻的老人來說,養老得不到保障是不公平的,需要國家救濟和照顧。

養老保障的城鄉差異

第一,養老服務基礎設施的差異。城鎮老年人擁有良好的養老基礎設施,包括養老服務機構、醫療資源、老年學校、老年活動場所等,而農村則相對缺乏。養老服務基礎設施不能只看床位數情況。我國多數地區出現城市養老床位緊張,而農村床位卻大量閑置的現象,正是由于農村醫療資源不足或不配套、養老機構的布局不合理、農村布局分散,使得服務設施功能難以發揮作用,這是由服務質量不均衡造成的。

第二,養老模式的差異。城鎮老年人的養老模式是,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我國農村養老模式可分為三個歷史階段:1949~1958年,以家庭為主,集體養老為輔,《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保證了老年社員的生養死葬都有依靠;1959~1978年,以集體養老為主,家庭養老為輔,由于是“政社合一”,都是集體保障老人的養老;1978~迄今,以家庭養老為主,多種模式補充。有的農村地區建立了類似于敬老院的居家養老服務站、農村幸福院、社區綜合服務站等提供養老服務,但由于沒有配套的醫療資源、專業護理人員、老年活動場所等,對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水平較低。

第三,退休年齡的差異。城鎮退休年齡,男性在55~60歲之間,女性在50~55歲之間。而農村青年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就業,農業生產基本靠“婦女、兒童、老人”的“386199”部隊完成。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據不完全統計,糧食生產從業人員50歲以上的約占63%,其中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務農農民年齡已接近60歲。當城鎮退休職工享受著人口紅利創造的養老金時,農村老年人仍在為社會發展作貢獻。

第四,區域性差異。中東部發達地區,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遠高于西部地區,勞動力的需求旺盛,吸引了西部地區年輕勞動力的流入。各地區養老保險不夠平衡,養老保險跨省轉移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因此,對于吸納勞動力較強的中東部地區,其養老壓力小、養老保險統籌力度大,相反勞動力流出的西部地區,不但老齡化速度高于東部地區,且養老保險基金嚴重不足。

應對農村老齡化的對策建議

統籌城鄉是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關鍵戰略。解決城鄉矛盾既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更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中之重。解決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必須從統籌城鄉發展和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大背景進行考慮,而不能僅考慮農村養老、醫療、照護等具體問題。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根本還是要提高“三農”的自我發展能力。

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降低“新農合”起付標準、提高報銷比例和報銷上限,切實解決農村老年人就醫難問題。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高齡老人補助和五保供養相結合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加大貧困地區、中西部地區的養老保險的財政支持力度。

探索農村養老新模式。構建和完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整合村組、留守老人、留守婦女或社區中的各種力量,建立完善的綜合性、多功能老年人服務機構。推動養老服務業社會化。養老不僅是一項福利事業,也是一個產業,社會對養老服務有巨大的需求,應將養老產業作為重要投資領域,除了國家投入外,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并給予稅費優惠政策。探索“以農地養老”的新模式。結合農村改革,在允許土地流轉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效仿城鎮居民“以房養老”的模式,探索“以農地養老”的新模式,發揮土地資產在農民養老保障中的重要作用。

篇5

我國還依舊處于發展中國家行列,整個即將老齡化的社會必須要面對社會整體醫療資源不足的現實。在這種現實背景下,各種醫療服務產業將在市場強勁的需求下蓬勃生長。在急速的發展過程中,會暴露許多問題。如何更好地更穩妥地解決社會老齡化所帶來的醫療服務需求,是醫療服務行業從業者需要積極思考的。

二、老齡人群面對的醫療服務產業及現狀

1、老年醫療保險業

我國有著非常優秀的公共醫療保障體系,但它的覆蓋和保障能力有限,隨著整個社會老齡化的增加,面向老年人的商業保險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老年人或者其所在的雇傭企業可以參加商業保險等多種形式的醫療保險,來補充其對基本醫療保險之外的需求。例如有預防老年人常見意外情況的保險——意外傷害住院(老年人防摔)險,意外骨折險等。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晚年生活幸福,特別是在自己年老體弱,經濟收入減少時,生活能夠得到保障。各式各類面向各種特定老年群體的險種的良性發展,將對整個社會都頗有益處。

2、社區養老服務業

以社區為中心的養老醫療服務業是建設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家庭規模逐漸小型化和生活習慣的變化,老年人和子女的同居率也急劇下降。單純的家庭養老已經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以社區-家庭為主要場所的社區醫療服務覆蓋面廣、方便快捷,更能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醫療需求。老年人往往能到社區診所等社區醫療設施處得到診療、康復、預防和保健等服務。但這之中也存在相當多的問題。老年社區醫療服務的資源不足。除缺乏政府部門對社區醫療服務的支持之外,社區醫療服務機構也缺乏市場化的融資渠道,機構往往存在資金短缺,隨之而來又會出現人力資源匱乏和人才隊伍素質不高等問題,這些都會制約社區醫療服務的進一步發展。缺乏專業的老年社區醫療團隊。老年人對于醫療、保健、護理的服務需求是不同于其他社會群體的。目前的社區醫療服務并沒有針對這些特點展開服務。例如,老年人特別是慢性疾病和臥床的老年人希望得到的是居家養老服務。他們需要社區醫療人員前往老年人家中,進行周期性的診斷、治療和護理。

3、養老機構和養老產品制造業

養老服務機構通過資金來源可分為公辦養老機構和民辦養老機構兩種。公辦養老機構主要是以民政部門旗下的養老院為主。而民辦養老機構主要是有償的老年人活動中心或者老年公寓。目前,我國在機構中養老的老年人僅占老年群體的百分之一左右,大部分老年人采用居家養老的模式。很多有需求的老人因為條件所限不能入住床位有限的公立機構,而民辦養老院高昂的費用又讓老人承受不起。這是因為我國的養老機構服務功能結構單一,老年人的復合需求(休養、護理、醫療、交流)得不到滿足;也因為養老機構自身盈利困難,難以籌措足夠的資金和人員進行更多的服務和管理。養老產品制造業有著廣泛商機。大多數老年人因為身體原因,對老年生活輔助用品具有強烈的需求。在老花鏡、助聽器、拐杖等常見輔具之外,基于醫用功能的養老輔具也越來越多。此外,專為老年人設計的文化用品也層出不窮,例如專為老年人設計的智能手機,有按鍵少、菜單結構明晰,增加實體按鍵等優點,方便了老年人使用互聯網。養老產品制造業中占據最大份額的是保健品制造。各大保健品通常利用各地生態食品等資源,進行合理提取和精深加工,向老年人提供適銷對路、有利健康、安全無害的可食用產品。但是不少產品夸大了使用療效并使用不法手段售賣,需要政府部門加強監管。

三、人口老齡化對醫療服務產業的影響

1、人口老齡化使得人們對醫療服務行業的需求量增大

醫學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患病幾率要遠遠高于中青年人,而且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其患病率也會提高。這就導致老年人對醫療服務行業的需求量不斷增大。

2、用作老齡人的醫療費用不斷增加,給社會帶來壓力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高齡人口不斷增多,由于老年人患病幾率較高,導致醫療保障資金迅速增加。社會各界用于老年人醫療服務的費用也在大幅度提升。近些年來,我國離退休人員的醫療費支出也是十分可觀的。中國目前離退休老年人醫療費用主要是由國家和單位負擔的,致使國家和社會的承受力已經受到了人口老齡化的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如果沒有切實可行的措施,我國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障產生的壓力將會更為嚴重,從而,將社會的健康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3、人口老齡化使得醫療服務行業的結構發生變化

篇6

葉阿忠,男,福建三明人,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研究方向:計量經濟。

陳生明,男,福建福清人,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計量經濟與區域經濟。

摘要:伴隨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不斷加快的經濟增長,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在悄然發生變化,然而城鎮居民消費率卻不斷下降。文章基于中國30個省份1997-2012年的面板數據,利用面板半參數計量經濟模型對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兒童撫養系數對居民消費具有正的影響;中國老年撫養系數的變化對居民消費呈現先抑后揚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就如何擴大內需,中國城鎮居民的消費改善提出政策和建議。

關鍵詞:兒童撫養比;老年撫養比;居民消費率;面板半參數計量經濟模型

一、引言

2013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5.7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6600億美元,躍升至中等收入國家,根據世界銀行在2013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居民消費率尚處于世界偏低水平。從1993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以來,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長,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居民收入的穩步上升,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居民消費率呈現長期的下降趨勢,根據中國社科院的《社會藍皮書》顯示居民消費率從1997年的43.3%到2012年的32.9%,年均下降0.45個百分點。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為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奠定基礎,把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但隨著近三十年來生育率持續下降,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正逐步邁入老齡化社會,生育率低、人口結構老化、社保制度滯后已成未來發展的重大隱患,人口老齡化特征在不斷顯現。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說理論開啟了研究社會不同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之間關系的先河,該理論認為人們為了平衡一生的消費總是在年輕時儲蓄,年老時依靠年輕時的儲蓄消費。因此基于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說的理論基礎,有關我國人口結構變動與消費率的關系,國內外不少學者進行了實證研究。總體來看,國內外研究者對人口結構與消費/儲蓄的關系有如下幾種觀點:

第一,老齡化有利于消費增長。Leff(1969)使用74個國家的截面數據,通過計量檢驗,認為社會存在較高的老年人口比例不利于儲蓄的提高,換言之,對消費增長有正向促進作用。舒爾茨(2005)在生命周期儲蓄理論基礎上,使用16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面板數據,采用多種動態面板回歸模型計量檢驗了人口年齡結構對儲蓄率的影響,其研究結論支持了生命周期理論的觀點。

第二,老齡化不利于消費增長。Modigliani & Cao(2004)采用中國1953~2000年時間序列數據,對人口老齡化與儲蓄率的關系進行了計量檢驗,得出了人口老齡化是中國出現高儲蓄的一個重要原因的結論。

五、實證結果與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討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與城鎮居民消費的關系,實證分析過程中,首先對城鎮居民消費率和老人撫養比等解釋變量進行了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然后通過比較面板固定效應與隨機效應回歸模型、固定效用半參數面板模型的3種模型,,來探究少兒撫養率、老人撫養比與城鎮居民消費率的關系。

(一)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

大多數面板數據在時間維度上是非平穩的,為了避免偽回歸,需要對主要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本文利用LLC方法(2002)對各變量進行面板單位根檢驗。表1的檢驗結果表明ROC、GRPI、YD、R、INF、RUI和OD均為零階單整。

(二)模型比較與估計結果

前兩個回歸結果顯示:(1)少兒撫養比(YD)對城鎮居民消費率(GRPI)影響系數顯著為正,少兒撫養比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城鎮居民消費率就相應增加0.76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家庭新生兒數目的減少,父母經濟負擔減輕,家庭支出相應減少;(2)老年撫養比(OD)對城鎮居民消費率(GRPI)的影響系數為負,但其影響非顯著,其原因在于老人的消費偏好相比于中青年階段較為保守,由于我國的養老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并不完善,因此剛步入老齡階段的老人更傾向于儲蓄而非消費,因此在這一階段,社會老齡化的增加會對整個社會消費帶來正向作用。(3)此外,其他解釋變量對居民消費率的影響。實際利率R與居民消費率呈正向關系。但由于我國在(1989年-2012)年間的樣本期間實際利率在零附近上下波動,因而總體而言實際利率的變動對居民消費率的影響并不顯著。

老年撫養比是本文重點考察的變量,前兩個回歸結果顯示代表老年撫養比的OD對城鎮居民消費率的影響并不顯著,那么老年撫養比和居民消費率之間沒有關系嗎?顯然不是,本文嘗試使用固定效應半參數面板計量模型來做進一步的調整,采用Epanechnikov核函數和固定窗寬局部線性工具變量估計,并通過R、Eviews、Matlab和Gauss軟件來實現半參數面板滯后模型估計。

其中偏導數圖的橫坐標表示人才外流變量RMit;縱坐標表示其對技術創新的偏導數(?)RMit,即為每提高一個單位的人才外流量引起技術創新能力的變化率。

從圖1可以看出:(1)整體上,老年撫養比對居民消費呈現先抑制后促進的影響,當OD接近16,當老年撫養比低于OD時,偏導數值為負,但隨著老年撫養比越來越高,社會老齡化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對城鎮居民消費的促進作用將越來越大,此時老年撫養比的正效應一直大于負效應。其原因在于,當一個社會步入老齡階段時,老年人口上升,人口紅利減少,社會用于積累和投資的產出就會減少,未來的人均收入就會降低,從而抑制消費增長。

六、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關系的理論分析,并利用中國數據對若干相關問題進行了計量檢驗,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少兒撫養比的提高顯著增加了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

第二,當一個社會在步入老齡化階段之初,隨著老齡人口的不斷擴大,對整個社會的消費具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會逐漸減弱,當老年撫養比超過一個特定值,即當老齡人口超過一定規模時,對社會的消費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因此,隨著我國當前人口老齡化規模的不斷擴大,其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基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加大對老年人的保障力度,完善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險體系,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同時發展與老年人相關的娛樂健康產業,使他們愿意消費、樂于消費,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我國老年人的消費信心。(作者單位: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Leff,N.H.1969.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s Rat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Issue 5:886-896.

[2]Li Wenxing,Xu Changsheng and Ai Chunrong.2008.Impacts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China:1989-2004.[J]Economic Research 7:118-129.

[3]王志剛.面板數據模型及其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篇7

【關鍵詞】多媒體 老年廣播 老年化

《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現加速發展趨勢。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①

社會老齡化趨勢對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負影響,但無疑為廣播開辟了新的發展機遇。廣播具有移動性、伴隨性和易操作性等優勢,況且無線收音機是老年人對青年時代的一種記憶,他們將收聽迅速、操作簡單的廣播作為消遣空閑時光的最佳載體。“銀潮”催生源源不斷的廣播受眾群體,多媒體時代的廣播業必將迎來與社會老齡化和諧共舞的春天。

一、老年節目:多媒體時代廣播的新機遇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已經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的階段,而是樂于主動接受新鮮事物。根據北京賽立信公司2008年對某省會城市老年聽眾的媒介調查:在城市約有75%左右的老年人有經常收聽廣播的習慣,其廣播接觸率僅低于駕車人士(99.4%),居各類聽眾群體的第二位。在受訪的老年聽眾中,有92.86%表示喜歡收聽廣播,回答“一般”態度的僅占7.14%。②以上數據說明廣播在老年聽眾中的影響力非常大,積極開發老年節目是多媒體時代廣播媒介的新機遇。

老年人是廣播最大的受眾群體。首先,老年受眾群體的生活范圍普遍相對狹窄,需要通過信息交流帶來精神慰藉。但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老年人在脫離了社會性生產活動之后往往容易陷入精神孤獨,而其子女又無法兼顧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雖然平面直觀的報紙和聲畫合一的電視能夠提供外界豐富多彩的信息,但基于老年群體特殊生理、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原因――紙媒、電視和網絡只占據小部分的老年受眾市場。相反廣播“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傳播方式更得老年人的歡心,老年人各種愿望和需求通過小小的收音機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晨練的老人們手里拿著收音機一邊鍛煉一邊聽廣播已成為城市公園一道獨特的風景。收音機也儼然已成為空巢老人的生活伴侶。

其次,老年群體有足夠的空閑時間保持對媒體的接觸。老年人一般無固定的工作時間,沒有8小時內外的區分,也就是說老年人對媒介所強調的“黃金時間段”是相對模糊的。時間是受眾保持接觸媒介接觸行為的先決條件,這一點上老年群體比其它群體擁有更多的媒體接觸率。賽立信媒介研究公司在2006年全國調研的數據顯示:全國的聽眾中,10-19歲的聽眾每天收聽廣播的時間約62分鐘,20-29歲的聽眾約64分鐘,30-39歲的聽眾約61分鐘,而60歲以上的老年聽眾收聽廣播的時間則高達77分鐘。③老年聽眾平均每天的收聽時間明顯高于其他各類聽眾。

最后,近年來銀發產業蓬勃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廣告市場是廣播經營的重要支柱,廣播的發展要求每個頻道的節目都有特定的廣告消費群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消費觀念也逐步改善,從一味的節儉慢慢轉變到開始注重自身的生活質量,甚至還產生補償性消費心理――通過提高消費來磨平以往清貧生活的印記。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副會長張振華預言:“隨著銀潮的迅猛發展和社會養老規模的擴大,老年服務行業將是一個朝陽行業”。④

二、老年廣播節目的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老年廣播節目市場呈現以下特點:

1、老年廣播節目仍是“弱勢群體”

縱觀全國電臺的節目設置,有些地區沒有設置老年節目而是依據廣告收入將重點放在其他受眾群;有些地區電臺將老年節目直接歸到綜合頻道;只有少數地區電臺設置了老年頻道(例如江西民生廣播)。

2、老年廣播對老年人的影響存在較大局限

雖然某些地區設置了專門服務于老年人的廣播頻道,并以頻道為基礎平臺開辟了一系列好欄目,在局部地區也掀起了一些熱潮。但這樣的頻道和欄目畢竟是少數,而且零星分散,很難成大氣候,引起廣泛的社會共鳴和重視。這樣的局面不利于培養老年廣播節目的核心競爭力。

3、老年廣播的廣告市場存在“魚目混珠”現象

現階段的老年頻道廣告主要是各種醫療器械和保健品。許多廣告商利用廣播媒介的廣告業務漏洞和老年信息辨別能力低的弱點,通過廣播為假冒偽劣產品進行宣傳,老年人上當受騙的案例呈逐年遞增。

4、節目存在的缺陷較為明顯

由于缺乏對老齡問題的調查研究和長期以來的忽視導致在做老年節目時出現一些缺陷。比如欄目的整體包裝缺乏創新意識、內容和表現形式單一、選題缺乏膽識和眼光、報道缺乏深度、主持人風格難以被老年聽眾接受等等。這導致很多老年節目脫離了老年人的真實生活,不能夠真正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5、老年節目發展滯后,老年人的媒介訴求得不到滿足

預計到201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會達到1.74億,而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老年聽眾規模也日益壯大,老年聽眾的整體素質與需求也將不斷提高。⑥

三、如何做好老年廣播節目

面對社會老齡化趨勢給廣播媒介帶來的發展新契機,廣播媒介從業人員應該審時度勢,對老年受眾群體市場有新的認識,應該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擺脫受眾局限,努力開拓老年受眾市場。在推動銀發產業經濟的同時,努力配合國家和政府的政策宣傳,引導和呼吁全社會對老年群體的重視和關愛,努力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廣播業界應該將“老有所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作為開辦老年廣播節目的理念和宗旨,進一步實現社會、老年受眾和媒體的三方共贏。

1、培養新時代的老年廣播節目主持人

節目主持人對節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節目主持人是節目的核心,是節目對外宣傳的形象。廣播只能通過主持人的聲音來完成對外的信息交流和溝通。這種言語交流對老年受眾而言,恰恰是廣播的優勢所在。老年廣播節目的主持人應走進老人群體,傾聽他們的心聲,感受他們的苦樂,要靈活運用聲音來使節目張弛有度,做到個性的張揚與收斂相結合,和老年人“心連心”。

2、立足老年人的真實需求,加量又保質

老年受眾群體規模不斷增加決定了對老年節目需求的擴大。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副會長張振華曾指出:“中國社會的現實是: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老年人人口越來越多;而廣播電視的現實是,本來開辦老年節目的電臺就不多,各臺的時間也較少,現在則是越來越少。”⑦現有的廣播節目已經滿足不了廣大老年受眾的需求。因此,立足老年人的需求,不斷提高節目質量才是業界所要致力的。我國第一家健康老年頻率的江西健康老年廣播,始終倡導“為老年和民眾健康服務,促進身體與精神共同健康”的媒介理念,以“服務民眾健康,關愛老年人身心”為節目宗旨。節目內容多為醫療健康方面的權威咨詢、新聞信息以及戲曲,凸顯服務特色、貼近老年生活。

3、重視互動環節,做老年聽眾忠實的“傾聽者”

“互動”是老年廣播節目謀求發展的關鍵。生活環境和心理的差異使得老年人在信息選擇方面存在差異性,這就要求廣播媒介必須提供貼近老年人需求的多樣性信息。好的老年節目都是讓老人做節目的主角。黑龍江衛星廣播電臺的老年節目《與長者聊天》,為黑龍江省內的老年聽眾建立了檔案,儲存他們的生日、結婚紀念日,并在這些特殊的日子里,給他們送去“金色祝福”。杭州人民廣播電臺針對老年聽眾關注時事新聞的特點,著力打造了《晨報天天讀》、《今日新聞之最》等新聞欄目,滿足老年受眾的需求。

4、利用跨媒體合作經營老年廣播節目

開辦專業性的老年廣播節目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撐,這就涉及到電臺的廣告經營。廣播應該順應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通過和新媒體合作完成自身的拓展,為老年受眾打開新視野。另外,老年問題不再是家庭問題,它涉及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如養老、子女孝道等。這既是媒體該關注的,也是政府和社會要解決的問題,政府應該給媒介一定的政策傾斜和經濟支持。

參考文獻

①申啟武:《廣播生態與節目創新研究》[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

②夏云艷,《淺談老年節目的策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3)

③唐耀文,《辦好老年節目 追求效益最大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1(3)

④彭紅平,《安撫滄桑唱響“夕陽紅”――試談新時期對老年廣播節目的定位和運營》[J].《聲屏世界》,2005(3)

⑤李威,《讓“夕陽”節目彰顯“朝陽”態勢――關于精辦老年廣播節目的幾點思考》[J].《記者搖籃》,2009(4)

⑥韓郡,《為老年朋友做好生活服務節目》[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3)

⑦宗戎,《關于創辦老年頻道的思考》[J].《新聞傳播》,2004(12)

篇8

[關鍵詞]老齡化 老年公寓 功能設計

隨著我國老齡化步伐的加快,再加上多年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家庭規模日趨于小型化;人口的社會流動性隨著就業觀念而發生不少的轉變,戶籍制度的改革也增大;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生活節奏也明顯加快,這些都是促進家庭養老的弱化的主要因素。本文就老齡化的社會現象對老年住宅的空間設計進行分析。

一、老齡化的社會現象及狀態

在老齡化的加劇的社會現象下,人們觀念的有些轉變。而老人居住問題的產生是眾多的因素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老人居住問題的來源于人體自然老化與居住條件之間的不協調,家庭價值的變化將這種不協調礦大成社會現象,而人口老齡化的這個現象也變成社會的普遍問題。同時研究者認為,我國老齡化的特點最突出在于地域之間人口結構發展的不平衡。

人到了老年階段, 身體的健康狀況會明顯地出現一些衰老現象, 如: 彎腰駝背,行動緩慢,反映遲鈍,同時出現其他變化,身體機能都會大幅度的下降,疾病引發的概率也會更加容易等, 這些變化易引起老年人健忘, 愛發脾氣, 視覺模糊, 色彩辨別能力降低, 對環境感知能力下降等多方面的不適感。

從普遍意義上分析,由于高齡老人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都比較弱,對居住、護理與社會服務都會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因此高齡老人的增加無疑要求社會和家庭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二、老年居住環境問題

根據調查及有關資料表明,當前我國老齡居住環境面監督著如下一些問題:(1)由于家庭住房面積不足,導致老年居住條件無法改善。(2)住宅平面空間類型不利于"老有所養"。(3)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在削弱。非凡是隨著家庭小型發展趨勢,加速了傳統多代同居家庭的多解體。(4)缺乏有組織的精神慰籍活動和提供這些活動的室內外公共活動空間和場所。(5)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不健全,使高齡、體弱、病殘老人得不到更多的關懷和照顧、難以實現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功能以彌家庭養的不足。

三、老年人對居住環境的特殊需求

步入老年后,人的生活會從生理、心理及社會等不同方面發生巨大的變化。

在生理特征方面。老年人的各種機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退化,感覺能力、觀察能力、行動能力等逐漸下降或喪失。因此,老年人的行為空間和環境設施須補償他們各種能力的降低,并應維護和鍛煉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在心理特征方面,有安全、交往、尊重三要素。他們需要與親人、朋友、同事、鄰居廣泛聯系,尋求友誼,慰藉與互助;懼怕孤獨、寂寞、無聊和被社會遺棄。

在社會特征方面,希望老有所為、所樂、所學、所居、所養、所醫。這些變化和需求對居住條件、住區環境、城市社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課題。老年人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變化,使他們對所居住的環境有許多特殊的要求。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的退化,活動空間不斷縮小,越來越局限于居住的范圍,由此對住區作為“人生安樂窩”意義的理解也最深。

而且隨著社會角色的轉變,他們的工作時間大大縮短,具有比其他年齡人群更多的閑暇時光,從而有了足夠的時間與他們所在的住所及其環境發生關系。因此,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必須要適應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為年老者提供恰當的生活條件,包括身體的和精神的各種需要,以充實他們的生活內容,提高生命質量。

四、老年公寓空間設計的特點

1.老人居室設計

老年人大部分時間是在自己房間里度過。老年居室空間過大容易產生孤獨感;站在經濟角度上考慮,也以經濟適用為原則。室內空間布置應寬敞明亮、簡潔。按照需求進行組合,將公共活動布置在其周邊,公共管理空間盡量就近布置。冬季陽光深受老年人歡迎,建議設陽臺,且陽臺位置應設于南向最好面向花園景觀。

2.公用空間的設計

(1)餐廳設計,這一般應由老人們自己選擇,在房內用餐,還是與大家一塊聚集的大餐廳,大餐廳的設置應應按多功能使用要求設計,因為考慮全員使用,同時大餐廳也可兼作主要集會場所。

(2 )活動用房:根據老年人的不同興趣愛好可設置電視室、閱覽室、綜合游藝室、書畫研究和手工藝室等,設計中應注意動靜區的隔音效果,做到間隔互不干擾。

(3)公共浴室和廁所: 公寓內老人洗浴最好分組設置公共浴室,這樣以便護理人員照看。公共活動空間,設置公共廁所設置,應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點來均勻分布,以便老人就近入廁。

(4)其他設備:可根據具體情況來安排設置一些公共陽臺或屋頂露臺供曬衣被或地毯使用。

3.戶外環境設計

設計就是以人為本的,無論是室內或是戶外。戶外環境其實是提供老人親近自然的機會,也會滿足老人們的各種戶外活動需求,如跳舞、練拳、聊天等社交性活動。由此,戶外環境的設計應滿足安全性,更應該根據老年人的生理行為特點來設計,設計中盡可能減少或消除老年人在活動時可能遇到的各種不安全的因素。同時由于視力和記能力的衰退,老年人會對無明顯特征的環境有點難辨別方位,會給生活帶來不便,因此應該考慮設計不同特征、不同性格、不同層次和等級的空間環境,來彌補老年人生理的不足。

交往空間的設計不僅滿足了老年人渴望與人交流的心理需求,同時也促進了老年人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老齡化的問題。

4.無障礙設計

老年公寓應該更注重無障礙的設施。如在出入口、過斤、走道、樓梯、坡道、電梯、居室房、衛生間、陽臺、門窗等各種細節的設計。但有許多老年公寓由于資金和管理方面的不足,無障礙設計還未得到充分重視,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和隱患。設計中,以人的生理心理位基準,涉及到每個細節才能彰顯出設計的人性化。

人口老齡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舒適安逸的居住環境,才能使老年人更好的享受晚年生活。同時也能構建出一個和諧的社會大環境。重視老年建筑與環境的研究,不僅可以積極面對即將到來的老齡化浪潮,同時也可以為和諧社會添上一筆色。

參考文獻:

[1]胡仁祿,馬光.老人居住環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

[2]姚棟.當代國際城市老人居住問題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篇9

人口老齡化又稱“人口老化”。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比重不斷增高的過程,它表示人口年齡構成的發展趨勢。

我國己成為世界上老齡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人口老齡化顯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增長速度很快,規模較大;二是分布不均衡,大齡、高齡人口增長速度較快;三是給經濟造成的壓力大等。人口老齡化會給一國的社會發展造成諸多影響。老齡人口、少兒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的經濟行為,如投資、儲蓄、消費等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一個國家的非生產性人口比例較大,比如老年人口和少兒人口比例過大,社會經濟的發展肯定會因此受到影響。

一些文獻從各個角度展開了相關的研究,張東剛(2003)、李響等(2010)從生命周期假說理論和家庭儲蓄需求理論出發,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認為老年人負儲蓄,老齡化會增加家庭消費水平,從而促進消費。李文星等(2008)利用中國省級面板數據,以消費率為因變量,人口撫養比為自變量,進行了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少兒人口、老年人口撫養比和消費率關系不顯著。馬磊(2012)發現撫養比在縱向上通過生產、分配和消費等環節影響經濟增長,在橫向上通過影響供給和需求引起經濟增長速度發生變化,且老年撫養比對人均消費的影響顯著為正。李琳琳等(2012)卻得到相反的結論,發現上海市老年人口數與居民人均消費呈負相關關系。徐達(2012)認為人口老齡化給整體經濟會帶來正向或負向的效用,這和具體經濟條件有關,如養老水平、消費水平等。王森(2010)分析得出人均消費與人均GDP、老少比三個變量都具有增長趨勢,它們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且老少比對人均消費的影響是正負交錯的。綜上所述,既有研究在模型中主要使用全國總消費額、國內生產總值等數據,較為宏觀,不能直接反映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費情況。

二、變量的選取和模型建立

(一)變量選取與樣本數據

影響居民消費的因素很多,為使模型簡單化而不失較強的解釋力,本文只將最具代表性的幾個變量引入模型。選取“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作為被解釋變量,以C表示。消費性支出是指居民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其他商品和服務類。選取ODR、OGR為解釋變量,ODR為老年人撫養比,OGR為老年人口增長率。ODR即老年人口數/成年人口數,通常用65歲及以上的人口數,與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之比來表示。它從人口年齡構成的角度反映出整個社會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所撫養及贍養的老年人口。

此外,選取人均GDP為控制變量。本文選取1990―2013年的年度樣本數據為基礎進行檢驗。數據來源于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各個變量的統計性描述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隨著時間的增長,老年人口一直在增加,人口增長率也一直在增加,說明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社會人口的趨勢。

(二)模型檢驗

1、單位根檢驗

在分析之前需要對變量做平穩性檢驗。常用的數據平穩性檢驗方法是ADF檢驗法,利用軟件對水平值、一階差分做ADF檢驗。其中檢驗過程中的滯后長度由Eviews6.0軟件自動選取,平穩性檢驗結果,ADF值為6.38499,概率0.0604。因此,拒絕零假設,認為數據是平穩的。

2、相關性分析

隨后對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相關分析重點研究兩個個變量間線性關系的強度和方向。為了控制可能引起偏差的量,選取偏相關分析,控制人均GDP,得如下結果。

由表2分析結果可知,在控制了人均GDP之后,人均消費和老年人口撫養比的相關系數為-0.05,與老年人口增長率的相關系數為-0.025。可以看出,人均消費和人口老齡化呈負相關關系,即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消費水平會下降。

(三)線性回歸分析

為了得到更準確的相關關系,我們用Eviews進行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設定模型:

C=a+b*ODR+d*OGR+e*perGDP+μ

對該模型用OLS方法進行回歸,多變量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由結果可以得出C=914-78.16*ODR-28880.862*OGR+0.38*perGDP

由表3結果可知,人口老齡化會阻礙消費的增長,隨著老年人口的增長和撫養比的增加,社會的人均消費會減少。撫養比每增加1,人均消費就會減少78.16元,老年人口每增長1%,人均消費減少2880.86元。比較t值,得出上述系數是顯著的。R2為0.841267,說明擬合的程度較好,模型還有不完善之處。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實證模型和檢驗,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老年人撫養比、老年人口增長率和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三個變量都是一階單整的平穩性時間序列,它們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第二,老年人撫養比和老年人口增長率和人均消費支出存在負相關關系,說明人口結構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增長存在消極的作用。

因此我們給出如下的政策建議:

首先,增加老年人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影響居民消費,通過增加老年人可支配收入,促進日常消費。例如,通過增加廣大民眾的收入,改變社會的收入分配方式。只有收入增長速度超過CPI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GDP增長速度,人們才會愿意消費和積極消費。

篇10

Abstract: Population aging is a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progress of mankind into an aging society is a necessity.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elderly population very quickly, quickly into the aging society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 balance the population aging and sui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on relations, social progress and stability has a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家庭養老 社會養老

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family pension and social pension

作者簡介:黨培,女,漢族,河北大學經濟學院人口研究所08級人口學研究生

人口老齡化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提高的過程,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的過程。按照聯合國規定,不分性別、職業、宗教等,只要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就稱為老年人。對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來說,65歲以上人口在全體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過7%以上或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0%以上者,屬于老年型國家或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產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人口平均生命的增加,人口死亡率的下降,人口老齡化的產生是一種必然的產物。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從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發展的經歷看,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發達國家的經濟開始起飛,到19世紀末期開始出現人口老齡化的跡象。1785年~1830年是英國經濟的起飛期,而英國的人口老齡化開始于1870年。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經濟發展已達到相當的水平并迅速提高。在發達國家中日本是人口老齡化最快的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人口老齡化最快的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是在經濟尚不發達,基礎薄底子弱的情況下進入到了老齡化社會,經濟的發展沒有相應地跟上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實際需要,因而老齡化帶給我們的有機遇也有挑戰,更多的是挑戰,我們應當積極地面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努力解決與促進社會經濟與人口老齡化的協調發展。

從我國歷次人口普查的年齡結構的變化歷史看,我國的人口先后經歷了人口年輕化和人口老齡化兩個歷程,見表1。

根據表2中對人口年齡結構類型的劃分,從表1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50年代到60年代我國的人口呈現出年輕化的過程,1953年65歲及以上人口與老少比分別為4.41%和12.16%,1964年65歲及以上人口與老少比分別為3.56%和8.75%,老年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比重下降到4%以下,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出現了年輕化。從60年代中期,我國人口的生育率水平和死亡率水平同時下降,人口年齡結構出現了老齡化,1982年我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國65歲及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老少比分別達到了為4.91%、14.62%和5.57%、20.12%。到2000年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65歲及65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和老少比已經達到了6.96%、29.23%。從年齡結構的類型看,1964年,我國的人口基本上屬于年輕型,1982年處于年輕型和成年型之間,到了1990年時,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已屬于成年型,而2000年時65歲及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6.96%已達到之前所定義的65歲以上人口在全體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過7%的臨界值,我國進入到老齡化社會。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發展,引起社會的老年撫養系數上升,而老年撫養系數的上升就意味著社會負擔的加重。老年撫養系數是老年人口與適齡勞動人口之比,具體來說是用全社會每100名適齡勞動人口負擔多少老年人口來反映。老年撫養負擔,既是適齡勞動人口的撫養負擔,也是全社會的撫養負擔。我國社會老年撫養系數的上升直接導致以家庭養老模式為主要養老形式的家庭撫養老人負擔的加重,老年人口比重和數量在增加的同時,少年兒童的比重和數量在相應降低,似的家庭中子女撫養老人的數量增加。見表3。

從表3中可以看到從2002年到2007年總撫養比從41.74%到37.42%,總體上是降低的,雖然在2005年有一個小的回升,從2004年的38.63%到了2005年的40.10%,但是到2006年總撫養比又開始呈下降趨勢。從表3中看影響總撫養比的因素是少年兒童撫養比在2005年為27.39%比2004年的26.76%有一個小幅上升,總體上來說2002年到2007年少年兒童撫養比一直呈下降趨勢。而從2002年到2007年老年人口撫養比一直呈上升趨勢從11.57%上升到了12.86%。表3的數據表明,隨著少年兒童撫養比的降低,少年兒童的比重和數量在相應降低,而老年人口撫養比的增加,老年人口的比重和數量也在相應增加,整個社會對老年人口群體在養老保障、醫療保健、學習發展、生活服務、文化娛樂、公共設施等各個方面的考慮和照顧是否全面合理,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有直接的影響。

進入到21世紀以后,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變得更加嚴峻,見表4。

2001年到2010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從7.12%到8.30%,上升了1.18個百分點,而2020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到了11.92%,比2010年上升了3.62個百分點;2030年老年人口比重比2020年上升了4.77個百分點;2040年比2030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5.84個百分點;2050年老年人口比重比2040年上升了1.75個百分點,至此,老齡化進入了平穩發展的階段,老年人口趨于穩定,人口結構高度老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了24.28%,也就是說差不多全國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為老年人。

老齡化社會對我們的經濟發展及物質基礎硬件提出了重大的考驗,承受人口老齡化的物質實力變得強大起來,由人口老齡化所引起的各種問題,如養老保障、醫療保健、學習發展、生活服務、文化娛樂、公共設施等,只有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財富日益豐富,才能最終很好的相匹配老齡化社會,才能做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相適應,使得老年人口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保障,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從而提高社會整體的發展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發達國家在探索解決老齡化社會的過程中創造了一些成功的值得借鑒的經驗,可以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加以利用減輕我國社會養老的壓力。積累充足的社會養老儲備基金,建立以社會化養老為主體,以家庭和自養為輔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目前我國大多數的老年人都是依靠家庭進行養老,隨著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家庭規模的不斷減小,家庭養老危機也在逐漸產生出來,中青年一代工作學習中競爭壓力日趨激烈,撫養孩子照顧老人的壓力日漸增大;隨著生育率的降低,家庭子女數的減少,越來越多的“空巢家庭”出現。家庭養老的壓力越來越大,危機愈發嚴重,家庭養老危機不但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健康系數、幸福指數等,而且也影響著中青年一代的工作學習效率和生活指數。養老模式的多元化,養老服務的社會化亟待發展。

參考文獻:

[1]姜向群,丁志宏.對我國當前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的概念和理論探析[J].人口學刊.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