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養殖注意事項范文

時間:2024-01-02 17:48: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漁業養殖注意事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漁業養殖注意事項

篇1

2、澆水:在生長期時適當澆水,要保證盆土澆透并且不積水。氣溫高時向植物周邊灑一些水,讓空氣不干燥,對植物的生長有好處。

3、光照:它喜歡陽光充足的環境,但是要注意不能在陽光下直射,避免光照太強灼傷葉子。冬季就把植物放在陽光下即可。

4、修剪:它的生長速度很快,要定期修剪,把弱小的枝葉剪掉就行。

5、注意事項

(1)冬天在室外溫度和搬進室內的溫度差不能太大,否則溫差太大會損傷植物的。

篇2

關鍵詞:魚苗種;投放;放養時間;消毒;質量

淡水池塘健康養殖技術,重視養殖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細節,降低了內源性污染帶來的危害,生產出的水產品品質好,符合無公害標準,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在養殖過程中,苗種的投放又是重要的環節之一。

1清塘消毒與水質調節

入池前魚苗首先要用密眼網進行空塘清野,將敵害徹底清除干凈,使池底的剩余清塘藥物充分溶解。如發現敵害,還要用敵百蟲進行清理。在確定敵害清除干凈后,魚苗入池前檢查清塘的藥物毒力是否消失,水的肥度是否合適[1]。取半桶水,將魚苗放入水中觀察8~10 h,看是否正常,以確定魚苗能否入池,pH值應在7.0~8.5范圍內。還可根據水色、透明度和餌料生物情況判斷水的肥度,如發現池水過肥,可加注清水調劑,池水的肥度不夠,應立即補施少量化肥或增投人工餌料。養殖水體施用肥料是補充水體無機營養鹽類、提高水體生產力的重要手段,但過量施用則可能會使養殖水體的水質惡化和環境污染,造成天然水體的富營養化。施肥主要用于魚、蝦、貝類的池塘養殖和海帶、紫菜等大型藻類的養殖。使用有機肥應經過發酵、腐熟、消毒、殺菌等處理,禁止使用未經處理的,不得使用未經國家或省級農業部門登記的化學或生物肥料。

2培育浮游生物

養殖池塘池底消毒后,可施肥培育浮游生物。剛下塘的魚苗以輪蟲和無節幼體等小型浮游動物為食,因此魚苗下塘前3~5 d,應依水溫按每100 m2池面潑灑糞肥22.5~45.0 kg,進行肥水,以滿足魚苗的營養需求。魚苗的生長速度和輪蟲的生物量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輪蟲的生物量在0~30 mg/L的范圍內,魚苗的日增重率隨輪蟲數量的增多而加快,兩者呈正相關;輪蟲的生物量在32~160 mg/L的范圍內,輪蟲的數量越多,魚苗的日增重率越低,兩者呈負相關。因此,控制輪蟲的生物量極為重要。魚苗下塘時,輪蟲的生物量為20~30 mg/L(7 000~10 000個/L)較適宜。水體輪蟲生物量的檢查方法:在晴天中午,用有刻度的小量筒隨機取塘水數毫升,對光看,像灰塵大的乳白色小點即為輪蟲,數其個數,求出每毫升水中的個數。多取幾個點求平均值,如水中有輪蟲10個/mL,即達到肥水標準。觀察水質,以灰白色水色最好,黃綠、嫩綠、黃褐色也很好。當池塘內已有豐富的餌料生物,且水質達到要求時,即可準備放苗。

3苗種放養時間

魚種放養時間宜早不宜晚,在2月下旬前放養完畢。這樣可使苗種盡快適應生活環境,減少應激性。魚苗入池時要求池水溫度不能低于運魚水溫3 ℃,如果水溫相差過大,應先逐漸調整溫差,魚苗適應后再入池。用塑料袋運輸的魚苗,在入池前應先將塑料袋開口緩慢放入預先安置在漁池中的網箱內,待池內水溫與袋內的一致,讓池水與袋內的水逐漸混合,停10~20 min后再將魚苗連水一起緩慢倒入箱內,借此調節水溫差和魚苗對袋內氣壓改變的適應,稱為“緩苗”。如果開袋時發現魚苗呈仰臥狀態,這是二氧化碳中毒現象,只要經過緩苗,放入清水一段時間即可恢復。如果將魚苗從袋中直接傾入池內,即使在放養時肉眼觀察生活正常,下塘后也會發生死亡,即運輸后死亡。因此,塑料袋運輸魚苗,入池前要特別細致操作。選擇無風晴天的上午下塘,避免風天、雨天或夜間入池。

4苗種消毒

魚種放養前期必須進行消毒[3]。老塘排干水后,徹底清除污泥和雜草,采用翻耕曝曬及沖洗等辦法促進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和排除,最后再進行消毒。常用消毒劑有生石灰、漂白粉、二氯異氰尿酸鈉。消毒方法:一般先將養殖池注水10~30 cm,將消毒劑溶于水后,潑入池中。水泥池用藥水多次沖洗,然后再用清水沖洗。消毒在放苗前15~20 d進行,池塘進水10~30 cm,用漂白粉615 kg/hm2、強氯精120~150 kg/hm2,溶于水后潑灑池塘。2 d后排干池水,用生石灰1 500~2 250 kg/hm2全池潑灑,進水浸泡2~3 d,然后排干池水再進水20~30 cm,用菜籽餅浸泡后連渣全池潑灑。消毒時間應由當時的水溫、天氣和魚種忍受度來定。在正式放苗前,必須對養殖水體和水質進行檢測。

5苗種質量

苗種選購和放養苗種要到技術力量雄厚、信譽度好、有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的供苗企業購買,應購買原良種繁育的優質苗種,并索要本批苗種的檢疫合格證和發票等憑據。苗種質量簡易鑒別方法:一是看苗種體色,體色正常、有光澤的質量好;二是看苗種的游動,活潑、游動有力、具有一定的抗逆流能力,則為好苗;三是看苗種體表,體表完整、無殘缺、無破損、無炎癥,則為好苗;四是看苗種規格整齊度,個體差異小、規格均勻的質量較好。購買苗種后,應在傍晚或凌晨運輸,放到池水透明度達到養殖對象要求的養殖池暫養。放苗時間、方式、密度與苗期管理都要適合不同池塘的養殖條件和養殖容量。苗種暫養期間做好餌料投喂、水質監測、水交換處理、病害防治處理、苗種生態狀況的記錄,做好養殖設施的使用和維護等日常工作的管理。在苗種的選擇上必須堅持體格健壯、體型正常、無疫病且規格整齊、同種魚規格基本一致的原則。同一池塘應盡量爭取一次放足,以免發生大魚吃小魚及出池規格不齊。規格不一致的魚苗放養在一起,大魚苗的生長速度遠遠超過小魚苗,兩極分化會更加明顯。

6魚種放養注意事項

一是堅持魚苗飽食后下塘。魚苗入池前喂1~2次熟蛋黃或飼料酵母、輪蟲,其成活率或成長速度都比不喂的有明顯提高,所以要堅持魚苗飽食后下塘[4]。二是魚苗下塘時要選擇深水處,緊貼水面慢慢放苗。三是自行孵產魚苗要看到2個眼點、1個腰點這3個點,并能平行游泳時即可入池,否則要及時投喂,以免魚苗因饑餓而致死。

7參考文獻

[1] 李勛業.北方地區魚苗下塘技術[J].科學養魚,2010(3):10-11.

[2] 劉慶營.苗種冬春安全運輸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09(24):22-23.

篇3

關鍵詞:夏季;養魚;日常管理;魚病防治

夏季既是魚類一年中生長的旺季,又是魚病高發的季節。由于現在大多實行高密度精養方式,池塘水體負載量增大,水質比較肥,如果遇悶熱天、雷雨天,特別是晴天轉下雨或下雨轉晴天時。魚類通常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浮頭.嚴重時可以出現泛池,造成大批養殖魚類死亡。泛池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突變、氣壓降低、水中溶氧量減少。養殖魚類如果出現長期浮頭,魚類表現為下唇比上唇長,食欲減少,飼料利用系數降低。魚體也會因此而抗病能力削弱。魚病也隨之大量發生。因此,夏季必須做好日常管理及魚病預防措施。

1 日常管理

(1)注意調節水質。水為魚類生存環境,要養好魚,必須要先管好水,池塘水色上午呈綠、下午黃綠色最好。控制措施有:①適時換水或加注新水,為水量1/4~1/5.②每個月用二氧化氯或其他消毒劑全池潑灑2次。③ 適量施肥,一般根據水色確定,要求量少、次數多,在晴天施肥。④ 控制大型浮游動物發生。如果池水水色清瘦,魚又經常浮頭,下風處肉眼能看到浮游動物時,先用殺蟲藥全池潑灑,3~5d后,再根據池塘水體肥瘦情況,及時補施肥料,最好是魚用生物肥料。施肥時間最好是晴天上午10時左右,因為此時是池塘肥料的饑餓期。⑤ 充分使用增氧機.增加水體中溶氧量。改善水質。⑥ 定期潑灑生物調水劑,定向培育有益微生物及浮游生物。

(2)嚴格做好“四定”投餌,即定質、定量、定時、定位。一般晴天飼料多投,陰雨天飼料少投或不投,投飼料總量為總魚量的3%~5%。并保證飼料質量,腐爛變質的飼料絕對不投;投飼料切忌過量,以魚吃8成飽為宜,這樣既避免造成飼料浪費,又不會敗壞水質。對于草魚塘口,應保持魚類生長期不缺飼草,可有效預防草魚的肝膽綜合癥。

2 常見魚病防治

魚類生活在水中,一旦生病,要及時正確地診斷和治療。

(1)病毒性魚病。淡水魚類的病毒性魚病主要是草魚出血病。病魚鰓蓋、鰭基處、口腔出血,魚鰓出現白鰓?,F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2)細菌性魚病。淡水魚類的細菌性疾病主要有暴發性出血病、細菌性爛鰓、細菌性腸炎、細菌性赤皮和打印病等。①暴發性出血病。魚患病早期,從外觀觀察,病魚的口腔、腹部、鰓蓋、眼眶、鰭條及魚體兩側呈輕度充血癥狀。剖開腹腔、腸道內尚見少量食物。隨著病情的發展,上述體表充血現象加劇,骨肉呈現出血癥狀,眼眶周圍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紅腫。剖開腹腔,由于內臟器官(肝、脾、腎等)受到損害,導致腹腔內積有黃色或紅色腹水,肝、脾、腎腫大,腸壁充血、充氣且無食物。鰓灰白顯示貧血,有時呈紫色且腫脹,嚴重時鰓絲末端腐爛。② 細菌性爛鰓病。病魚體色發黑、鰓絲尖端腐爛,常帶有污泥,鰓蓋內表皮充血、腐蝕,出現所謂“開天窗”癥狀,鰓上黏液增多。③細菌性腸炎病。病魚外突紅腫,用手輕壓腹部有帶血的黃色黏液從流出。細菌性赤皮病。病魚鱗片容易脫落,腹部出血并伴有體表潰瘍。⑤ 打印病?;疾〔课辉诟浇戏降母共績蓚龋瑯O少數在魚體。發病初期,患處皮膚、肌肉發炎,接著開始腐爛。病灶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充血,好象在魚體表皮蓋1個紅色印章。病情進一步發展,病灶直徑及深度均逐漸擴大,形成鍋底形小洞;嚴重時,肌肉爛穿,露出骨骼和內臟,病魚很快死亡。以上細菌性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① 全池潑灑二氧化氯;② 全池潑灑聚維酮碘;③ 全池潑灑戊二醛;④ 全池潑灑苯扎溴胺;⑤如為寄生蟲引起的出血病,可用辛硫磷復合制劑拌飼料投喂,5d為1個療程。

(3)有害藻類。池塘中大量繁生微囊藻時,在下風水面漂1層翠綠色的膜,藻體死亡后,蛋白質分解,產生羥胺和硫化氫等有毒物質,會引起魚類死亡。lm深水體用5.25kg/h硫酸銅溶液潑灑。同時10~15d潑灑生石灰150~225kg/h。

(4)寄生蟲病。病蟲害主要有錨頭鳋、魚鲺、指環蟲、復口吸蟲寄生在魚鰓或體表,嚴重時可以引起養殖魚類死亡。治療方法:用殺蟲藥全池遍撒,過7d后再用1次,最好第1次殺蟲藥全池遍撒后,第2天遍撒1次殺菌藥。

(5)注意事項。① 注意正確測量魚池面積、水深,計算魚池水量;② 潑灑藥物時應在晴天,魚浮頭時不能用藥,用藥時如遇陰雨天氣,可用增氧機增氧1h后潑灑;③ 用藥時,如果水位淺、水質瘦,藥效作用快,可適當減少藥量,特別是硫酸銅,瘦水池應特別注意減少用藥量,避免產生藥害。

參考文獻

[1] 辛豐.夏季養魚高效管理措施[J]水產科技,2008(1):22,27.

[2] 張明,李為學.夏季養魚池管理要點[I],獸藥與飼料添加劑,2009(3):41.

篇4

1水產養殖面臨的主要難題

1.1漁業水域污染

現在世界各地的經濟都在飛速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工業生產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尤其是水質污染,比如河流、海水、湖泊等水系,尤其漁業水域的污染所產生的危害后果更加嚴重。由于受到工業污水排放以及化肥、農藥等化學產品不同程度的污染,漁業水域水體的質量逐漸下降,如果不加以治理,不但會影響漁業養殖的成活率,而且有毒物質會殘留在水產魚類體內,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

1.2生產環節不注意投入品使用

在進行水產養殖時,養殖戶為了保障水產品的收益需要在養殖的水環境內投入飼料、藥產品或者水質改良劑等,但是如果不注意投入品的正確使用方法就會使水產品受到嚴重的污染。如使用違禁物嚴重超標的飼料進行飼養;違規用藥,使用不合格藥物預防魚類疾病;不遵守用藥方法及用藥時間,休藥期仍然用藥等。

1.3可追溯信息集成困難

由于水體污染、濫用飼料、養殖環境不規范等一系列因素都會產生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很多國家都建立起了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但是由于漁業的水域面積比較大,污染源頭、養殖環境、投放飼料、使用漁藥等情況復雜,給水產品信息集成帶來較大的困難;另外,世界各地的管理標準與管理水平不一,使水體信息提供的來源不能及時、準確,不能全面系統地記錄可追溯信息?,F在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已經是一個信息化的管理過程,已經是一個全球化發展的趨勢,需要建立健全的水產養殖信息追溯系統,優化可追溯信息集成[1]。

2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分析

2.1質量安全管理體系與國際接軌

在20世紀90年代,全球各地的環境污染都在大幅度加重,其中漁業全球化所產生的污染也引起了聯合國的高度重視,為了使全球漁業能有全面遵守并適用的標準,制定了國際行為準則,各成員國都先后給予一定的支持,并且積極參與國際上有關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的溝通,為各國在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此基礎上,各國政府制定了相應的漁業發展規劃,并且對一些具體的養殖行為進行了系統的規范,從水產品的養殖到生產加工、運輸等不同環節都有相應的制度來進行規范管理;另外,在環境保護、生物保護、食品安全等方面做出了控制性與規范性的要求,重視水產養殖質量安全影響社會和環境穩定的相互作用關系,制定出與國際接軌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對水產養殖質量安全執行標準、監督管理、執法管理、相關培訓都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任何養殖漁戶都要提交認證申請的資料,之后由相關監管部門進行評估,符合要求后才可以簽發證書,如果沒有達到認證標準,需要整改合格后才通過認證,并且通過認證后還要持續維持與改進,否則在經營期間發現不合格會取消認證資格,需要再經過專業培訓后才可以重新提交認證申請。

2.2不斷完善質量安全管理

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從一定程度上規范了漁業行業的經營行為,并且取得了相應的成效,但是社會經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逐漸會衍生出新的矛盾或問題,這就需要對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不斷地更新與完善。在體系建立的初期,由于監管部門的工作同時涉及到企業申請的檢查與認證,導致漁戶們認為權力過于集中,因此出現了一批民間機構的認證,這些民間機構認證的公平性在國際上得到了認可與普及,而且吸引更多的從事漁業的商戶參與進來。官方認證與民間認證在實踐中不斷地重新修訂認證指南,保證其具有實用性、有效性與規范性,逐漸構建成完善的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體系[2]。

2.3政府與民眾全力推行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政府認證與民間機構認證在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上有著一定的互補關系與作用,促進了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的有效執行。政府與民間的合作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提升水產養殖技術。政府采取投資扶持養殖技術,提供研究實驗室與研究基地等,進行專項的研究,針對不同的水產品以節省資源為基礎,不污染環境為前提,保障養殖的水產品達到認證的標準,提高養殖技術水平,增加水產養殖效率,獲取更大收益,這樣使認證能夠順利地推行。其次民間組織對調整水產養殖結構所產生的系列問題都能夠積極配合解決。由于養殖技術水平提高,使水產品的市場產生更激烈的競爭,一些小型的水產養殖戶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倒閉失業。為了緩解這方面的矛盾,政府與民間組織成立合作性質的機構,繼續雇傭失業的漁戶從事養殖,解決了失業問題,同時也緩解了調整水產養殖結構而產生的失業問題。民間合作機構是傳授先進科學養殖技術的重要組織,能從漁戶的切身利益出發有效地實施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對養殖品種的更新、技術方面的改進與管理方面的提高都提供了更多的學習空間,積極帶動了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有效推行[3]。

3部分國家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的經驗啟示

3.1行政管理體系完善

國外對水產養殖業的行政管理主要分為水產品認證部門、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食品安全部門。水產品認證部門主要負責水產品相關的認證和認證產品的管理,另外對水產養殖的飼料、漁藥等進行監督管理,同時還要負責收集消費者所反饋的質量問題信息,與消費者之間協調溝通。水產品認證部門在水產養殖、加工處理、運輸交通、資源保護上都進行比較全面的系統管理,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對水產品的質量及價格進行調控,以保障水產養殖質量安全。安全監督管理部門主要負責的工作內容是水產品的加工與運輸環節,它與認證部門之間通常需要合作。比如對漁藥的殘留量進行檢測時就需要合作進行。而食品安全部門則是對水產品的風險進行相應的評估,并且監督與指導有關部門的風險管理,對水產品的質量安全能夠進行科學檢測和分析,根據檢測出的結果指導有關部門采取一定的解決措施。

3.2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為了規范水產養殖經營活動以保證食品質量安全,日本和歐盟地區的很多國家都先后制定了水產品質量安全法與執行標準體系。在日本食品安全法中明確說明了從生產到運輸、從運輸到銷售,任何一個環節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都應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可追溯信息制度上,明確了每個環節的質量標準與注意事項,以保證水產品在養殖、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中發生的質量安全問題可以追溯到根源。歐盟在水產品食品安全中詳細說明了水產品經營活動中所涉及到的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主體任務與責任,在可追溯信息上也進行了規范,所有水產品的標簽都做了細致的要求,以及經手人的相關信息等都要在標簽上進行詳細說明,以保證每個環節的問題都能及時落實責任。由此可以看出,國外關于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比較健全,主要的法律有《食品安全法》《水產品質量標識認證法》《食品衛生法與藥品法》等,鮮活類食品需要有產地標識、水產品藥物殘留標準、食品生產設備等都有了明確的法律規定,并且有相關的部門監督與指導。健全的管理體系其主要出發點就是保障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對水產養殖實行全面的質量監督與控制,并且引領政府與消費者共同參與監督工作,發現違規與違法行為及時舉報或處罰,避免影響身體健康的有害食品流入市場,從法律上為人們的身體健康與食品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依據[4]。在我國,涉及水產品養殖業管理的有9個部門之多,包括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衛生部、商務部、農業部、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在這些職能管理部門中,農業部是最主要負責管理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的部門。涉及水產品管理的部門多,容易產生職責分工不清,缺乏監管力度,出現問題還容易相互推諉、“踢皮球”。

3.3不斷推出水產養殖新品種

隨著科技的發展,應用在漁業方面的技術也越來越發達,水產養殖很注重品種方面的培育,這是為了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求而采取的一種適應措施。漁業部門在調整漁業結構的同時,還應該根據養殖水域的環境和水產養殖的特點,培育出適應環境生長的品種并且重點養殖。在這方面一些水產品養殖大國具有豐富的經驗,例如挪威比較出名的大西洋鮭,根據本國的地理環境與魚的生長環境,有針對性地開發與研究,對其自身的疾病預防等都有相應的解決措施。在飼料方面合理地科學搭配,形成有本國特點的養殖優勢品種;在魚苗培養上、成魚養殖上、飼料品種研發與使用上,都有全面的規劃,擴大養殖范圍與銷售范圍,取得很大的成效與收益。

3.4推廣生態系統養殖模式

國外水產養殖發達的國家已經率先認識到高密度養殖所存在的種種弊端,高密度養殖不但會使養殖水域產生水體污染,還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生態平衡,從而影響水產養殖對象的生長與繁殖,非常不利于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國外水產養殖發達的國家已經開始大力推廣生態系統的養殖模式,這是水產養殖模式的發展趨勢。生態系統養殖模式就是利用在生物鏈中不同層次的生物所需要的供給,而形成的一種良性循環的養殖模式,在這種養殖模式中所存在的各種生物物質都在被有效、節能地充分反復利用,屬于綜合技術性較強的養殖模式。它的優點是減少對漁業水域的污染,同時還能養殖不同生物層次的養殖產品,提高了單位水體的養殖產量,使養殖效益最大化。

4總結與建議

現在世界上水產養殖業比較發達的大國和進口國家,均制定了有關水產養殖的法律規章制度與管理措施,并且根據水產品市場的變化而不斷更新與完善,其目的是為了有效地保障水產品的質量安全。我國的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也在不斷地建立與健全,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與不足。只有建立健全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才能保證水產品從根源上避免質量安全問題的發生。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要加大水產品養殖和加工領域技術水平的提升;進一步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圍繞“安全”二字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和水產品技術的基礎研究,加強水產品應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在健全養殖水產品法律法規體系的基礎上,還應該明確各政府職能管理部門的職責分工,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合作,嚴把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監管關。

參考文獻:

[1]劉新山,張紅,吳海波.初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15,33(5):98-106.

[2]鮑旭騰,徐皓,張建華,等.水產養殖面源污染控制的最佳管理實踐[J].南方水產科學,2012,8(3):79-86.

[3]于輝輝,李道亮,李瑾,等.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關鍵控制點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239-241.

篇5

關鍵詞:大鯢;高效;養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S966.6 文獻標識碼:C

大鯢(Andriasdavidianus)俗稱娃娃魚,是我國特有的大型兩棲動物,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已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各地陸續進行了大鯢的人工養殖和繁殖,大鯢養殖業迅速發展,大鯢已成為水產養殖中高效養殖的優良品種之一。近年來,江西井岡山等地水產部門帶領群眾開展仿生態人工繁殖,利用天然溪水或恒溫地下水、山泉水等開展流水式大鯢人工養殖,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現將大鯢集約化關鍵技術介紹如下,供大鯢養殖者參考。

1集約化養殖場(車間)場地選擇

1.1選址選擇交通方便、環境安靜、遠離噪音與污染,常年有冷溪水瀉流的依山空閑地建造養殖車間,并在高于養殖車間2m以上筑壩引水,用PVC管引入養殖池。1.2水源要求水量充沛,周邊植被茂盛,水質清潔無污染,pH為7.0~8.0。如在城鎮周邊發展大鯢養殖,亦可抽取地下水。由于大鯢對水質要求高,想利用地下水建大鯢養殖場,應提前對地下水水質、水量進行勘察和取樣化驗,綜合判斷合格后方可建場。

2養殖車間(房)建造

2.1養殖房設計養殖車間的形狀為長方形,且按東西長南北寬設計。根據水量、地形及企業規模確定養殖房面積與施工放線,一般年產商品鯢1噸以下可建造長20m、寬5.5m的小戶室,年產商品鯢5噸以上宜將單棟養殖室設計為長40~50m、寬10~12m。2.2室內設計小戶型養殖室室內左右兩邊為水池,中間位置為60cm寬人行過道及排水溝,排水溝較水池低15~20cm。步道寬30cm,高出溝底25cm,步道與左右水池間形成兩條排水溝,分別將兩邊水池廢水引出室外,左右養殖池分別建三層(組),以充分利用室內空間。三組池子的規格分別是:底層池;長2m×寬1.2m×高0.55m,中層池:長1.2m×寬0.7m×高0.4m,上層池:長0.6m×寬0.4m×高0.3m,年產商品鯢5噸以上的大中型養殖基地,每棟養殖車間長宜40~50m、寬10~12m,依長向設計安排兩個人行過道,每個過道用于管護左右兩排養殖池。為充分利用空間,可在雙層養殖池左右靠墻兩組池的上方,按每兩個底層相連池約30cm再造一個上層池,二層池池寬為底池長度的1/3~1/2;中間兩組底層池上層魚池建造按相對應的兩個池為一組建一只,池底高出下層池底30cm。所有魚池都要求進排水分開,排水均以底排方式布設管道,排水口埋設φ75PVC彎頭或直接頭,用水管接往走道處的總排水溝后統一流出養殖車間。上層池高出底層池池底30cm,恰好給底層池娃娃魚自然形成締造一個陰涼、安靜躲藏空間,上層池則用地磚作池魚棲息、瓷磚安放位置以高出該池水面5cm左右為宜。養殖池建造工藝必須精細、確保水池表面光滑、不滲漏。2.3通風降溫設施構造及要求南北墻每隔2m設窗戶1個,裝好防盜柵欄和防蚊細孔紗網。水泥單層磚混結構養殖車間室內應吊塑料隔熱頂,隔熱層南北面留多個透氣口;屋面安裝自來水管、炎熱天氣可放水降溫,養殖室外墻栽種攀爬綠色植物,以保室內夏季涼爽,要求室溫最高不超過26℃。2.4附屬設施養殖車間應設防盜安全門,進門處留有緩沖區,并設工作值班室、餌料魚暫養池、工具室等,一座養殖房只設1個進口。此外,還應配套一定的室外養殖水面培育大鯢適口的餌料魚及配備電子稱、氧氣瓶,照明頭燈,冰箱等設備與工具。

3鯢種放養

3.1種苗選擇購買的大鯢苗種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體表光滑,Ⅰ足齡大鯢苗種體重應達100g以上、全長25cm以上,體態正常、適溫下攝食旺的個體,不買攝食少或不攝食、瘦小、生長慢的劣勢個體。3.2放養季節與苗種運輸需要對外購買大鯢種苗的,宜安排在秋末冬初進行,此時溫度適宜,運輸過程中大鯢應激小,入池后適應性好。一般采用空調車進行運輸,裝運前要制定好合理的運輸路線,用尼龍氧氣袋充氧運輸或泡沫箱加冰直接封裝上車。3.3鯢種入池新建鯢池要求流水條件下浸泡50d以上脫堿后方可使用,而對于上年養殖過大鯢的水池,放養前一周需用二氧化氯或敵百蟲等消毒并洗凈后方可放養。鯢種下池時袋內外溫差不超過±2℃,以免造成不適和應激加大。在集約化養殖條件下,II齡大鯢適宜養殖密度為25~30尾/m2,III齡大鯢的適宜養殖密度為15~20尾/m2。

4投喂種類與方法

4.1“五定”原則定人、定時、定質、定量、定位,大鯢喜吃自來食及不勝驚嚇,要實現高密度、高效養好大鯢,“五定”原則非常重要。4.2活餌投喂法大鯢生性懶惰,在現代商品大鯢集約高效養殖過程中,采取活餌投喂法可取得良好養殖效果,但前提必須是適口的活餌來源方便或養殖場配備有一定的養殖水面。餌料魚的規格要適口,品種以鰱、鳙、鯉、鯽等品種夏花或小規格魚種,另外來自無污染水城的鳑鲏魚、麥穗魚等小型魚類也是很好的選擇。池內餌料魚的投放量,應使餌料魚尾數保持在大鯢尾數的15倍以上。無論哪種餌料生物,入池前都要嚴格做好藥浴消毒,可用0.1PPm高錳酸鉀或1-3%的食鹽水消毒15min,同時要求投入的餌料魚,腸道內必須基本排空方可投喂。4.3冰鮮餌投喂法活餌來源不便的養殖場可就地購買小雜魚或鰱鳙魚尾,去除不可消化的魚骨、刺、鰭后,切成適口的條狀魚塊投喂,投喂頻率:水溫15~22℃隔天投喂一次,10~15℃每隔3d投喂一次,水溫10℃以下,每星期投喂一次或酌情而定。每次投喂量按存池大鯢體重的2~5%,投喂前用3%食鹽水消毒20min。夏天投喂時間在20:00~22:O0,冬天可在18:00~20:00。隔夜未攝食或吐出食物應撈出處理,防止殘餌腐爛變質而污染水質。剛開始馴食時,盡可能將魚塊置于石板邊、即魚種主要休息區域邊緣,用鐵絲串在大鯢頭口前擺動進行誘食,要多進行幾次,一般馴化15~30d后大鯢會主動攝食。在保證正常投喂的同時,每半個月要在餌料生物中加入適量的復合維生素,按每5kg魚加1片即可。

5日常管理

5.1巡池每天下午對大鯢養殖池清掃一次,投食選在傍晚進行,第二天早上八點巡視一次,檢查大鯢攝食及活動情況,撈去殘留的食餌,對巡池檢查及攝食情況,水溫、室溫變化值等做好養殖日志。同時,還要注意做好防盜、防逃逸等工作。另外,還要做好活餌暫養池、過濾設備的管護,及時撈除水中雜物或死魚,洗刷過濾設備,防止堵塞現象發生。5.2適時稱重根據魚體的生長情況,每月取樣稱重作為調整投餌率、確定投餌量及分池飼養的依據。5.3溫度調控炎熱天氣,應打開屋面水龍頭放水降溫,檢查通風窗是否完好,確保室溫不超過26℃。當冬季降溫時,應抽取地下水作為養殖水源,把池水溫度控制在18~23℃,且不讓魚池斷水以保證大鯢不冬眠,縮短養成周期,提高養殖效益。

6鯢病防治

流水條件下養殖的大鯢,一般很少生病,但若養殖水溫、氣溫調控不到位,不按“五定”原則精心管理,或對餌料魚消毒不嚴等管理不善等情況下也會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大鯢常見病有水霉病、爛尾病、寄生蟲等,預防措施主要是不去疫區購買大鯢苗種和保證大鯢養殖環境良好、勤觀察并及時發現問題,注意投喂餌料生物的消毒,每半個月用二氧化氯或碘制劑定期對水質(源、體)消毒。發現商品大鯢體表患水霉病和爛尾病,可用高錳酸鉀15g/m3的水溶液用棉球直接搽患處,反復用3~5次即可痊愈。體表寄生蟲病可用敵百蟲水溶液用棉球直接涂抹寄生蟲處,連用3~5d即可。

7成體分養

成體經過一段的養殖,攝食、消化和吸收的差異逐漸顯現,會出現個體大小差別較大的現象,大個體攝食強度大,攝食量大、生長快,而小個體搶食能力差,攝食量少,生長日趨緩慢,同一養殖池中的大鯢出現個體大、中、小分化,為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必須進行成體分級分池飼養。7.1分養前的準備一是要準備好分養的新池和工具,分養池需先消毒和培養水質,分養工具包括塑料桶、塑料盆等;二是停食,于分養前5~7d停食,可防止捕撈時造成損傷。7.2捕撈將準備好的分養池排干水,再將各種不同規格且準備分養的成體撈起,放入事先準備好的塑料盆中,最后放入各個新的養殖池中。7.3分養時注意事項由于大鯢是畏光動物,故分養時要避免光線太強。分養娃娃魚前后的池水水溫要基本相同,若池水溫度相差較大,易造成鯢體反吐,產生病害。8養殖效益100m2養殖車間放養500尾規格為102g/尾的Ⅰ齡鯢種,經兩年飼養,收獲商品大鯢488尾,總重1268.8kg,按當時商品鯢售價800元/kg算,產值101.5萬元,兩年養殖成本共59.7萬元,收支相抵后該100m2養殖車間獲純利41.8萬元。具體放養與收獲情況見表1,飼養收支情況見表2。

參考文獻:

[1]劉壽遠.大瑤山農家大鯢人工養殖技術[J].江西水產科技,2015,03:31-32.

[2]楊著山.大鯢常見疾病防治初探[J].中國農業信息,2015,15:72.

[3]鄧捷,王中乾,張紅星,姜維,王啟軍,趙虎.大鯢的疾病防治[J].河北漁業,2014,12:36-40.

[4]郭嚴軍.豫西地區大鯢養殖技術中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江西水產科技,2015,01:47-48.

[5]吳衛君,胡順金,吳根鋒,吳流坤,吳文朋,吳芳.大鯢仿生態自然繁殖技術[J].水產科技情報,2014,01:5-9.

[6]劉小召,楊振江,涂鐵鏈,楊開學,吳凡,胡喬木,田海峰,孟彥,肖漢兵.1齡大鯢適宜養殖密度和投餌率的研究[J].淡水漁業,2014,04:109-112.

篇6

為什么買保險?

千百年來,農業一直是我們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農業生產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老天。書中作者分析了我國的自然條件,對全國近20億畝農田來說,大部分還是頻繁遭受旱、澇、風、凍、雹等氣象災害和病、蟲、草、鼠等生物災害的影響。災害不僅給從事種植和養殖生產的農戶帶來經濟損失,也會影響農業再生產的持續發展。

作者引用大量統計數據顯示,自然災害每年給我國造成1000億元以上的經濟損失,受害人口2億多人次,其中農民是最大的受害者,以往救災主要靠民政救濟、中央財政的應急機制和社會捐助。國家投出了大量的財力,而且不利于健全的農業風險防范體系的形成。

農業保險的興起正是處理農業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可以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生產過程中,對遭受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險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相應的保障,以保證農戶基本的農業收入和家庭生活穩定,避免來年的農業再生產受到影響。

如何進行投保農業保險以及索賠?

作者在書中通過許多生動的例子向農民朋友們介紹了投保和索賠的具體過程,詳實而實際,具有很強的普遍性和實用性。 投保農業保險的農場(戶)可自行向保險機或通過鎮村農業服務中心或服務站統一向保險機構提出投保申請,經保險機構實地驗標確認后,填寫投保單,并交付保險費,由保險機構出具保險單,即完成投保。由鎮村統一組織投保的,在出具保險單的同時,由保險機構制作投保清單,并進行承保情況公示。

當投保標的遭受災害損失后,被保險人應及時將遭受災害的受損情況向保險機構報案,保險機構接到報案后會指派理賠人員(必要時,可會同農業技術部門的相關人員)進行現場查勘,定責定損,一旦確定具體的損失情況,被保險人填制相關索賠單證,送交保險機構,保險機構在收到索賠單證后的十個工作日內,將賠款劃付至被保險人賬上。由鎮村統一組織投保的,由保險機構進行定損、理賠情況公示,公示期分別為兩天和七天。

投保農業險注意哪些問題?

投保農業險的農戶應該要如實介紹情況,同時要具備相應的防范風險意識。作者在書中強調,投保農業保險最重要的是,投保人要確認自己是否已經投保農業險。因為農業險在我國很大程度上還是政策性風險,有時由當地農委出面牽線,購買農業險。

有的農戶平時對這些不甚關心,搞不清楚自己是否參保,結果有些損失本來可以有保險公司負擔,但由于錯過了理賠周期,反而一分錢保費也拿不到。

篇7

孔雀石綠是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一種帶有美麗金屬光澤的綠色結晶體,又被稱作堿性綠、嚴基塊綠、孔雀綠??兹甘G具有易溶于水,溶于乙醇、甲醇和戊醇,水溶液呈藍綠色,見光容易分解等性質。工業上由苯甲醛和二甲苯胺按照1∶2的摩爾比例,在濃鹽酸混合下,加熱縮合成隱色素堿,然后在酸性條件下加過氧化鉛使其氧化,并在堿性溶液中沉淀出色素堿而制成。

孔雀石綠不僅顏色美麗,而且用途廣泛。在工業方面,孔雀石綠是一種實打實的染色劑,它被用作z綢、皮革、紙張等工業品的染料;在生物學方面,它也是一種不錯的生物著色劑,可用來把細胞染成藍綠色,以方便在顯微鏡下觀察;在醫學上,孔雀石綠還是一種超強的殺菌劑,它能殺掉各種細菌、真菌,就連一些頑固的寄生蟲也難逃它的如來神掌。

然而,孔雀石綠卻是有毒的三苯甲烷類化合物,進入人類或動物體內后,可以通過生物轉化,還原成脂溶性的無色孔雀綠,后者的毒性甚至超過孔雀石綠。將孔雀石綠用在各種漁業養殖上,不僅能清理魚身體和魚卵中的寄生蟲,還能用作抑菌劑和殺阿米巴原蟲劑。使用孔雀石綠殺菌不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但是它在殺菌的同時,在水產品體內會產生高殘留且有毒副作用,這在鯉魚和鰱魚養殖中尤為明顯。要是人食用了這些使用過孔雀石綠的水產品,久而久之孔雀石綠毒素便會在人體內沉積起來,最終出現中毒現象,甚至還會誘發癌癥。目前,國內漁藥生產廠家推出了一些替代品,如水霉凈。此外,還可使用一些含碘的消毒劑來代替孔雀石綠。

最簡單的辨別方式:孔雀石綠在為魚類殺菌的同時,會在魚皮、魚鱗上留下一圈一圈的綠色斑點。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判斷:

1. 看魚鱗的創傷處是否著色。受過傷的魚經過濃度大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泡后,創傷面會發綠,嚴重的還會呈現青草綠色。

2. 看魚的鰭。在正常情況下,魚鰭應該是白色的,而被孔雀石綠溶液浸泡后的魚,鰭容易著色。

3. 發現通體色澤發亮的魚應格外警惕,不要隨便購買。

其實,只要我們掌握科學這把利劍,拿好道德和法律這兩面盾牌,自然可以解決各種食品安全問題。

1. 孔雀石是一種主要含有綠色堿式碳酸銅的礦石。人們發現:森林火災后,孔雀石表面往往有紅色物質出現(提示:Cu2(OH)2CO3=2CuO + H2O + CO2)。試寫出產生紅色物質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

2. 某?;瘜W興趣小組在老師指導下探究孔雀石的組成元素。他們取50g孔雀石粉末,在密閉容器中隔絕空氣加熱,觀察到孔雀石分解過程中有水和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產生,綠色的孔雀石逐漸變為黑色粉末(假設孔雀石中的雜質不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石灰水吸收)。在此過程中他們測定了5次,相關數據如下表:

請分析數據,解決下列問題:

(1)組成孔雀石的元素有________。

(2)表中 X 的值為________。

(3)實驗最終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________g。

自制殺蟑螂筆

用品:滅害靈溶液、白粉筆、燒杯、表面皿、鑷子、塑料袋。

步驟:

(1)將數支粉筆放置在250mL燒杯中,倒入滅害靈使之全部浸沒。蓋上表面皿,擱置大約半小時至三刻鐘時間,使擬除蟲菊酯充分滲透粉筆。

(2)用鑷子取出浸過藥的粉筆,即為“殺蟑螂筆”,可裝入塑料袋備用。剩余的滅害靈仍倒回原瓶中。

(3)清理家中的書櫥、棉被箱等家具,用殺蟑螂筆在暗角處劃線,然后擺放書籍、衣物等。另外還可在蟑螂經常出沒的地方,同樣用殺蟑螂筆劃線。

注意事項:殺蟑螂筆或滅害靈不可與食品或餐具鄰近放置,用手接觸過后,應用肥皂把手

洗凈。

篇8

關鍵詞 中稻再生稻;鯉魚;稻田養魚技術;廣西三江

中圖分類號 S96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219-03

三江縣南距柳州市200 km,東距桂林市170 km。沒有廠礦企業,沒有石山區,植被覆蓋率75%以上,空氣清新。有大小河流74條,全長689 km,河網密度0.28 km/km2。處于廣西“山”字形構造的脊柱東側,地層幾乎均為老地層,90%以上成土母巖是砂頁巖,其風化形成的土壤質地適中,土質肥沃,不存在重金屬污染風險。氣候屬中亞熱帶南嶺濕潤氣候區,雨量充沛,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年降雨量1 730 mm,空氣相對濕度在81%以上,年日照時數1 334 h。年平均氣溫18.3 ℃,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7.3 ℃;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7.3 ℃。≥22 ℃的活動積溫為4 425 ℃,初終間隔日數為184 d,為水稻和養魚生產提供了優越的環境條件。

三江縣2014年起實施種稻養魚“3721”工程,即用3年時間推廣標準化種稻養魚4 666.67 hm2,打造三江縣“高山稻魚”和“高山魚稻”2個綠色生態品牌,使項目實施農戶年人均增收1 000元。2015年種稻養魚擴大到2 000 hm2。呈現出由傳統的平板田粗放模式向溝坑結合的高產高效模式發展,由自給型向商品化模式發展。稻田養魚雖取得了成功,但發展極不平衡,服務環節薄弱,制約了稻田養魚的發展[1-2]。

1 稻田養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1 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2016年10月經測產驗收,再生稻產量可達5 550 kg/hm2以上,平均產量為2 250 kg/hm2,再生稻增收4 050元/hm2;平板田稻魚產量為450~750 kg/hm2,稻魚增效13 500元/hm2以上,共增收17 550元/hm2以上。另外,鯉魚糞便可起到肥田的作用[3],根據阿城農科所1990年試驗測定結果,在同等條件下,養魚田土壤有機質比對照田增加0.18%,土壤全氮增加0.017%。比單種水稻減少30%以上的肥料投入,投資成本減少750元/hm2以上。

1.2 豐富了群眾的“菜籃子”

中稻再生稻稻田養殖鯉魚豐富了群眾的“菜籃子”,解決了群眾“吃魚難”問題。

1.3 改善生態環境條件

稻田養魚減少了肥料及農藥施用強度,減輕了環境污染[4]。另外,稻田養魚后減少了蚊蚴、蠅蛆甚至釘螺等疾病傳染的媒介或中間宿主。

2 稻田養殖鯉魚技術

2.1 稻田選擇

一是有優質的水源。養魚稻田應選擇有獨立的排灌渠道,地形地勢相對較高,能及時調控水質,旱不干雨不澇的垌田。若是山沖田應開好防洪溝,避免因來勢兇猛的山洪造成嚴重損失。二是耕作層土壤厚、肥、無污染。養魚稻田要求耕作層厚達13 cm以上、pH值4.5~7.0、有機質10 g/kg以上、有效磷10~140 mg/kg、全氮1.0~4.0 g/kg、速效鉀30~240 mg/kg,能為鯉魚提供豐富多樣的生物餌料。

2.2 改造建設養魚稻田

開挖魚溝、魚坑,加高加寬加固田埂,安裝攔魚柵等是稻田養魚的基本措施,也是維持稻魚共生的基本條件[5]。

2.2.1 加高、加固田埂,設置好進、排水口。充分利用三江縣制定的扶持優惠政策,結合冬季整田,用混凝土加高田埂至0.4~0.5 m,加寬0.15~0.20 m,以利稻田養魚后可以提高水位,防止漏水、垮埂、田水漫溢和跑魚。進水口、排水口的設置應選擇在稻田相對兩角的田埂上,寬30 cm左右,利于調節水質。建設時進水口底部要比田底高0.1 m,排水口底部要與田泥齊平。

2.2.2 挖筑魚坑、魚溝。一是冬閑時用混凝土建成牢固魚坑。一般1 hm2左右的田塊在中央建1個魚坑,高出田面0.3 m,(2~3)m×(2~3)m、深1.5 m,占田塊面積1%左右。魚坑缺口與魚溝相通,便于鯉魚出入活動。注意魚坑應離田埂1 m以上,以免田埂垮塌。二是挖魚溝。秧苗移栽后10 d左右開挖魚溝,一般魚溝挖深0.3 m,占稻田面積的5%左右;為“十”字形和“田”字形,并與魚坑互相連通。

2.2.3 設置好攔魚柵。攔魚柵可用楠竹制作,柵欄縫隙的大小以魚苗不能逃逸為宜,魚柵寬1.0~1.2 m,緊貼田埂插入稻田硬泥中,上端高出田埂0.2 m左右。若在進水口內側附近加上1道杉木枝葉籬笆,可防止魚頂流躍逃和攔截雜渣。

2.2.4 搭設魚棚。在魚坑上搭棚蓋稻草,可起到夏季避暑、冬季防寒的作用。

2.3 優選魚苗,藥浴后放養

2.3.1 魚苗選擇。魚苗要求規格整齊、體格健壯、體表無損傷或少損傷[6]。根據三江縣多年以來的實際情況,以良口鄉曬江村、八江鎮高邁村的魚苗最好,來源方便,適應性強,肉質細嫩,品質優。有條件的也可養魚種自行繁殖、培育,也可購買雜交魚苗養殖。

2.3.2 放養時間。插田15 d后消毒藥、肥料的毒性已消失,即可放養魚苗。

2.3.3 放養密度。傳統養魚方式放養規模為30~50尾/kg的魚苗3 750~5 250尾/hm2;采取人工投飼方式放養規格為20~40尾/kg的魚苗7 500~9 000尾/hm2。

2.3.4 做好魚苗的消毒。用3%的食鹽水集中藥浴5~10 min,有條件的可選用專用魚種消毒劑進行消毒后放養。

2.3.5 放養魚苗時注意事項。①放魚苗前先用少量魚苗試水,如不發生死亡方可放養。②放魚苗時,運魚苗器具內的水溫與田水的溫差不能超過3℃,若溫差比較大,則應慢慢加水,使溫度一致。③選擇在魚坑和魚溝中放入,幼饕輕要快,讓其自行分散。

2.4 合理投喂魚飼料

傳統稻田養魚主要是依靠天然料,很少進行人工喂養。高產稻魚的田塊必須補充人工飼料。一般以農戶自有的米糠、麩皮、青料為主,也可投喂煮熟的雜糧。有條件的可增投部分魚用顆粒飼料。飼料的日投放量為魚重量的5%左右,平時要根據天氣變化和魚的吃食情況等酌情增減。生長旺季于8:00―9:00和16:00―17:00日投喂2次,投喂量以1 h內吃完為度,投喂地點主要是魚坑內,因魚坑內水位較深,便于稻魚集中攝食,且方便清理。

2.5 選擇優良水稻品種

稻田養魚由于常年不能斷水,不能頻繁施用農藥,所以應選擇莖稈堅硬、抗倒伏、抗性強、耐肥、分蘗力和再生力強、米質優、產量高的水稻品種。根據近幾年的種植情況,中浙優1號、中浙優8號、野香優3號、黔兩優58等品種比較適合。

2.6 適時早播

一般在4月5日左右播種,采用半水育秧方式育秧,有條件的可采用旱育秧或塑料盤育秧。施用45%復合肥375~450 kg/hm2作底肥, 播種量為225 kg/hm2左右。

2.7 稻田消毒

2.7.1 消毒時間。冬種綠肥還田的應在3月上中旬盛花時及時割切成短節,灌水進行翻耕漚田;冬閑田于3月下旬翻耕漚田。4月下旬田中保持4 cm左右水層進行稻田消毒。

2.7.2 消毒方法。三江縣稻田土壤pH值多為4.5~5.5,屬酸性土壤,宜使用生石灰消毒,同時達到改善土壤pH值的目的。用生石灰750~1 500 kg/hm2,兌水化開即全田潑灑。也可用茶麩、漂白粉或專用消毒藥物消毒。

2.8 合理施肥與密植

2.8.1 科學施肥。養魚稻田的施肥原則:施足基肥、減少追肥,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基肥占70%、追肥占30%,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①冬種綠肥還田的田塊,一般只增施鉀肥,用量150 kg/hm2。用法是90 kg/hm2作基肥,60 kg/hm2于插秧后45 d作穗肥施用。②冬閑田在插前整地時,施商品有機肥1 500~2 250 kg/hm2或腐熟農家有機肥12~15 t/hm2、46%尿素60kg/hm2、45%復合肥225~240 kg/hm2作底肥。插后7 d施尿素75~80 kg/hm2作分蘗肥。插后45 d用60%氯化鉀75~90 kg/hm2作穗肥。③中稻收割前15 d施用尿素75 kg/hm2,收割后2 d施用尿素30 kg/hm2。

使用化肥作追肥時應注意:化肥施用前先排淺田水,稻魚集中于魚溝和魚坑中再施肥,使化肥迅速沉于水底層,并為田泥和禾苗所吸收,然后再加水至正常深度;不能撒在稻魚集中的地方如魚坑、魚溝內,避免稻魚誤食中毒死亡;追肥時應少量多次,避免多種化肥同時一次施用。

2.8.2 適時移載,合理密植。5月上旬秧齡達25 d、帶蘗2~3個即可移載,插秧時預留0.4~0.5 m寬作為魚溝。采用寬行窄株、東西向種植。插植規格為20 cm×30 cm,2粒谷秧插植,每蔸基本苗5~6株,密度為13.5萬蔸/hm2左右,插足基本苗60萬~75萬株/hm2,為創建高產禾架打下基礎。

2.9 水稻病蟲害綠色植保防治

2.9.1 農業防治。①在3月中旬前及時灌水進田并翻耕耙漚,減少螟蟲基數,減輕蟲害。②使用強氯精浸種,預防惡苗病和稻瘟病。③使用吡蟲啉拌種,預防稻飛虱和稻薊馬,并對預防矮縮病有一定的效果。

2.9.2 物理防治。①有條件的育秧期覆蓋防蟲網,防止飛虱和螟蟲為害,特別是對預防矮縮病有很好的效果。②一般每2 hm2安裝1盞頻振式殺蟲燈,控制害蟲數量。③使用性誘劑誘殺害蟲,減少害蟲密度。④使用色板誘殺稻飛虱、葉蟬、潛蠅等。

2.9.3 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在農業防治和物理防治效果不理想時,必須應用生物農藥進行防治(表1)。

2.9.4 化學農藥防治。在運用生物農藥防治水稻病蟲害后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建議選用表2中農藥,嚴格用藥量進行防治。噴施農藥方法:養魚稻田一般施藥前要將田水加深至7~10 cm。為了充分發揮稻田魚坑的作用,在施藥前也可先將田水放掉,讓魚進入魚坑內,然后再施農藥,待農藥毒性降低時再放水入田。施農藥時還可把田中進出水口打開,先從出水口的一側施藥,施到田中間暫停,使被污染的水流出去,再施剩余田的農藥,以降低農藥對鯉魚的影響。

注意事項:①應多選用水劑或油劑,少用或不用粉劑。若施用粉劑農藥應在清晨露水未干時進行,以防止過多農藥落入水中。噴霧時提倡細噴、彌霧,減少農藥淋到水中。②下雨前不宜噴藥,以防雨水將農藥沖入田中。③不宜采用拌土施農藥。④不要固定使用一種農藥,以免產生抗藥性,降低防治效果。

2.10 日常管理

2.10.1 加強水分管理。要保證所用水質安全,不能讓受污染的水體流入田中。一般秧苗分蘗期保持3~6 cm的水層,以后逐步加深水位,至水稻孕穗期保持12~15 cm或以上。高溫季節要注意勤換排水,防止田內水溫過高。既要注意干旱季節的保水問題,又要做好雨季排澇工作。

2.10.2 做好巡田工作。平時巡田要做到認真仔細,檢埂是否漏水、是否存在垮塌現象;注意鯉魚的活動及吃食情況,及時掌握鯉魚的生長信息,查看防魚設施完好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陰雨天要增加巡田次數,及時清除堵塞柵欄的雜物,保持水流順暢,防止溢水逃魚;防止鴨子進入養魚稻田覓食捕魚;注意防止蛇類、老鼠、水蜈蚣等的危害;稻魚長大后還應注意加強防盜工作。

2.10.3 加強魚病防治。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每20 d左右用30 kg/hm2生石灰或強氯精450~600 mg/hm2兌水全田潑灑消毒,若有魚病發生應及時向相關業務部門咨詢防治方法。

2.10.4 加強再生稻的田間管理。中稻收割以后,及時清除雜草,扶正稻樁,保證有足夠的苗數。在破口至抽穗期,采用根外施肥,用九二15 g/hm2+白米醋3.75 kg/hm2、磷酸二氫鉀1.5 kg/hm2,兌水750 kg/hm2噴施,促進抽穗整齊,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增加產量。

2.10.5 提倡冬種綠肥,杜絕冬閑田。再生稻灌漿后排干田水,3 d后即可播撒綠肥種子,播種量為30 kg/hm2,降低翌年稻田化肥用量,保護生態環境。若有少量魚需留田越冬,又想種植綠肥,應將水位降至魚溝底,在魚坑的棚架蓋上稻草,讓魚在魚坑中過冬。

2.11 適時收獲

2.11.1 適時收割中稻。中稻收割時應在保持水位的情況下,加大田水的交換量,減少稻田水體渾濁時間。為了奪取再生稻高產,中稻9成熟時按留樁高35~40 cm進行收割。

2.11.2 稻魚捕撈和越冬。稻魚起捕上市一般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方法。起捕前先放水,慢慢把魚集中到魚溝、魚坑中,然后進行捕撈操作。若有一小部分魚未能上市需留作第2年繼續養殖。越冬方法:①稻田存養越冬。加深稻田水位,在魚坑上方支起的棚架上蓋上稻草。②有條件的將留下的稻魚放到魚塘中越冬。

3 參考文獻

[1] 黎玉林.廣西稻田養魚對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宏觀影響[J].淡水漁業,2006(6):44-48.

[2] 曾蕓,王思明.稻田養魚的發展歷程及動因分析:以貴州稻田養魚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79-83.

[3] 紀洪彥,楊穎,崔福和.“稻田養魚模式”是實現水稻綠色食品生產的有效途徑[J].農業環境與發展,1995(2):41-43.

[4] 盧升高,黃沖平.稻田養魚生態經濟效益的初步分析[J].生態學雜志,1988(4):26-29.

篇9

關鍵詞 杞麓鯉;人工馴養;繁育;撫仙湖

中圖分類號 S9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3-0293-02

杞麓鯉(Cyprinus carpio chilia Wu et al),在撫仙湖沿岸俗稱瘦頭鯉魚,隸屬鯉科(Cyprinidae)鯉亞科(Cyprininae)鯉屬(Cyprinus Linnaeus),鯉亞屬(Cyprinus Linnaeus),除撫仙湖外,云南多個湖泊均有分布,不同湖泊的杞麓鯉在外部形態特征和比例性狀上存在一定差異,但內部骨骼形態特征基本一致,可認為它們屬于同一亞種[1]。在撫仙湖中,杞麓鯉主要生活于湖泊的沿岸淺水區和敞水區的中下層,多見于水草叢中或其附近[2]。

杞麓鯉個體較大,屬于中大型魚類,最大個體的體長可達600 mm,體重達7.8 kg,肉質好,是沿湖群眾比較喜食的土著魚類之一,是理想的湖泊增殖及水庫、池壩塘養殖對象。杞麓鯉在歷史上種群數量較大,曾經是撫仙湖的常見魚類。

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撫仙湖中杞麓鯉種群數量急劇減少,星云湖、杞麓湖更是多年見不到該魚。為保護撫仙湖的土著杞麓鯉不至滅絕,江川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玉溪市水產工作站與玉溪市古生態抗浪魚科研保護中心合作,積極開展杞麓鯉的人工馴養繁殖技術研究。2009年以來,經過多方努力,5年共收集到撫仙湖野生杞麓鯉36尾,規格2.0~7.8 kg/尾。通過單養、與撫仙湖其他土著魚類混養,投喂糧食、配合飼料等多種方式馴養,最終馴養成活4尾作為親本。多年來,通過人工模擬自然生態,2013年人工繁殖獲得初步成功。

1 杞麓鯉的生物學特性

1.1 生物學性狀

杞麓鯉生活時體背部呈青灰色,體側呈黃綠色,腹部呈銀白色。體側每一鱗片中央均具一新月形黑斑。尾鰭邊緣淺黑色,其余各鰭淺灰綠色。除頭部外身體的其余部分被大型鱗片,側線完全,略下彎,向后入尾柄的正中。腹鰭基部腋鱗發達。鰓耙較長,排列較密。下咽齒主行前面第1枚齒較第2枚齒為大,呈圓錐形;其余齒呈臼齒形,冠面具1~3道溝紋。腹膜灰白色。體側扁,較延長。背、腹緣輪廓線均呈淺弧形。頭較大,側扁;頭長略大于或等于體高而明顯大于尾柄長。吻較長,鈍圓;吻長略小于眼后頭長而明顯大于眼徑。眼睛較小,側上位。眼間隔較寬平;眼間距明顯大于眼徑而略大于吻長。前、后鼻孔緊靠在一起,鼻孔接近眼前緣??诙宋?,上頜較下頜稍突出或幾乎等長;口角不達鼻孔的垂直線。須2對,吻須稍短于頜須;吻須不達口角,頜須后伸達鼻孔和眼中央之間。唇較厚,緊包于上、下頜的外表。左、右唇后溝在 部中斷。鰓孔寬大,鰓蓋膜連于鰓峽。

1.2 食性

杞麓鯉為雜食性魚類,主要食物為軟體動物、水生寡毛類、水生昆蟲、水草、枝角類和蝦等。

1.3 繁殖習性

杞麓鯉在撫仙湖的產卵時間是每年的4―7月,集中產卵時間為5―6月。卵呈淺黃色,直徑為1.8~2.0 mm,黏性,粘附于水草上孵化。產卵場集中于湖灣靜水處,產卵場水草豐富,主要是馬來眼子菜和苦草等[2]。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材料

杞麓鯉原種來源于撫仙湖捕撈野生杞麓鯉。2009年以來,先后共計收集到野生杞麓鯉36尾,經人工馴養培育,至2013年獲得性成熟親本4尾。

2.2 試驗方法

2.2.1 人工馴養繁育場址選擇。選擇位于撫仙湖西岸的江川縣江成鎮牛魔村委會火焰山的玉溪市古生態抗浪魚科研保護中心為杞麓鯉人工馴養繁育場址。該保護中心位于撫仙湖旁邊,養殖水源為撫仙湖水,氣候、水質等自然條件與撫仙湖相近;具有較好的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條件;多年來該中心依托相關水產技術部門,開展了 白魚、云南倒刺、撫仙四須等土著魚類的人工馴養繁殖技術研究,積累了撫仙湖土著魚類豐富的人工馴養繁殖技術和經驗。

2.2.2 杞麓鯉原種的收集。為保持杞麓鯉原種的優良性,嚴格按《中國鯉科魚類志》《云南魚類志》等具權威性的魚類分類學書籍中杞麓鯉形態學可數性狀和可量性狀,收集性狀優良的野生杞麓鯉作為原種。

2.2.3 杞麓鯉的人工馴養與培育。具體方法如下:

(1)馴養培育池的準備。馴養培育池為8.0 m×6.0 m×1.2 m排灌自如的水泥池。模擬杞麓鯉自然生活生態環境,保持馴養培育池環境安靜,馴養池一角移植1~2 m2根系發達的漂浮植物(如水葫蘆等),另一角用石棉瓦沿池邊向池內伸入1.3 m,設置面積8 m2左右的遮陽棚,為杞麓鯉創造隱蔽、安靜的生活環境。

(2)杞麓鯉的馴養培育。將收集到的野生杞麓鯉用4%食鹽水溶液浸洗消毒后,投放到模擬自然生態的馴養培育池中,于9:00和16:00投喂鯉魚配合顆粒飼料及谷物、麥子等糧食,開始時日投喂量控制在魚體重量的1%~2%,待杞麓鯉逐漸適應馴養培育環境,能主動攝食后,逐步增加投喂量,將日投喂量增加到魚體重量的3%~8%。參照四大家魚親魚培育方法進行馴養培育。

(3)日常管理。收集到的杞麓鯉,放入馴養培育池的前15 d,由于不適應新環境,易受驚亂竄造成魚體損傷,放養后的頭幾天死亡率較高,之后逐漸適應新環境,受驚亂竄現象減少,魚體死亡現象也隨之減少。馴養培育過程中,應注意保持環境安靜,避免驚擾魚體;定期注入湖水改善馴養培育池水環境,每周加注湖水2~4次,保持水質清新;定期投喂加入VC等抗病藥物的飼料,每隔15 d全池潑灑含氯類藥物,預防魚病發生;每日早晚各巡塘1次,發現受傷的魚及時進行藥浴消毒,預防病菌感染。

2.2.4 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具體方法如下:

(1)人工模擬仿生產卵場。產卵池6~7 m2,池頂鋪設石棉瓦遮陽避陰。2月將馴養培育達性成熟的杞麓鯉放入產卵池,模擬杞麓鯉自然產卵場特征,進行不定時沖水,遇天氣變化時,加大沖水量。4月以后,遇降雨時,注意觀察親魚的活動,若有產卵跡象,及時放入清洗干凈的水葫蘆、棕片等人工魚巢,等待親魚產卵。

(2)自然產卵。2011年起,在杞麓鯉繁殖季節連續3年采取同樣方式,利用經過精心馴養培育達性成熟的杞麓鯉親本開展人工模擬仿生產卵池繁殖研究,2011―2012年均未觀察到跡象。2013年5月15日觀察發現,杞麓鯉有跡象,隨即放入清洗干凈的水葫蘆,沖水2 h,16日凌晨杞麓鯉順利自然產卵。

(3)人工孵化。親魚產卵后,及時將粘有魚卵的水葫蘆取出,用4%食鹽水溶液消毒,放入孵化池中進行人工孵化,出苗前每天用4%食鹽水溶液消毒1次,加注一定的新水。經過測算,此次杞麓鯉繁殖獲得魚卵6萬粒。受精卵經過4~5 d孵化開始破膜出苗,獲得杞麓鯉水花4.9萬尾,取得較好效果。

(4)苗種培育。一是水花培育。孵化出苗的水花,在孵化池中暫養,開始投喂蛋黃,15 d后投喂豆漿,1個月后,待魚苗長到1.5 cm以上時,將魚苗移入苗種培育池中培育。慢慢加入少許鯉魚幼魚用配合飼料粉料,對魚苗進行人工培育。二是苗種培育。杞麓鯉魚苗移入苗種培育池后,采用鯉魚幼魚配合微顆粒飼料喂養,直到魚體長至2.5~3.0 cm后,采用常規鯉魚苗種培育方法培育即可。期間主要注意適時加注新水,保持水質清新,做好定時、定位、定質、定量投喂工作,加強魚病防治。三是魚病防治。苗種培育過程中常見魚病主要有細菌性疾病、氣泡病、車輪蟲病等。一般采用全池潑灑食鹽、溴氯海因、纖蟲凈等方法進行防治。寄生蟲病發生較多,遷延難治,危害較大,一旦發現要多次潑灑藥物徹底治療。

3 結果與分析

3.1 杞麓鯉人工馴養繁殖取得初步成功

2009年以來,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共收集到從撫仙湖捕獲的野生杞麓鯉36尾,規格2.0~7.8 kg/尾。通過單養、與撫仙湖其他魚類混養,投喂糧食、配合飼料等多種方式馴養培育,獲得性成熟杞麓鯉親本4尾。

自2011年以來,每年2―5月杞麓鯉繁殖季節,多次進行人工模擬仿生繁殖技術研究。經過不斷總結經驗,2013年繁殖取得初步成功,獲得魚卵6萬粒,人工孵化獲得水花4.9萬尾。

3.2 苗種培育效果明顯

杞麓鯉人工馴養培育,繁殖孵化獲得水花4.9萬尾,經3個月以上的精心飼養培育,培育成規格6 cm以上的魚種2.8萬尾,成活率為57.1%,取得明顯效果。

4 討論

4.1 杞麓鯉人工馴養繁育技術要點及改進措施

4.1.1 創造良好的馴養培育環境。杞麓鯉屬于中大型魚類,個體較大,在小水體中馴養野生杞麓鯉容易受驚亂竄,造成魚體損傷,影響成活率。馴養環境應保持安靜,馴養池要設置適當的遮陽避陰設施和隱蔽場所,最好選擇土池,有利于移植水草,減少魚體因亂竄造成的損傷,提高養殖成活率[3-4]。

4.1.2 提供適口餌料保證魚體生長和性腺發育。野生杞麓鯉喜食動物性餌料。人工馴養條件下較喜食谷物等糧食,不喜食人工配合飼料。馴養過程中要多投喂谷物等糧食,有條件的地方最好能適當投喂軟體動物、水蚯蚓等動物性餌料。

4.1.3 布設符合杞麓鯉自然繁殖條件的仿生產卵池。仿生產卵池要具備適當的遮陽避陰設施、隱蔽場所,沖水設施設備等,以便適時加注新水,以及使產卵池形成有利于杞麓鯉繁殖產卵的水流環境,盡可能滿足杞麓鯉繁殖所需條件,促進杞麓鯉繁殖。

4.1.4 人工孵化注意事項。人工孵化過程中每天需加注新水,確保水中溶氧充足;前3 d每天用食鹽水浸洗消毒魚卵1次,預防發生水霉病,提高孵化率。

4.2 杞麓鯉人工馴養繁育的初步成功為保護和開發利用該土著魚奠定了良好基礎

通過幾年的探索研究,杞麓鯉人工馴養繁育初步獲得成功,為撫仙湖杞麓鯉種群恢復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撫仙湖杞麓鯉資源嚴重下降,已很難獲得原種的狀況下,人工馴養繁育的成功,獲得了一定數量的杞麓鯉魚種,為撫仙湖人工增殖放流杞麓鯉,恢復杞麓鯉種群,開辟了有效途徑[4]。不僅對保護湖泊物種多樣性、優化魚類區系組成、保持生態平衡和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方面意義重大,而且隨著人工繁育工作的推進,適宜的水庫、池壩塘也可推廣發展杞麓鯉養殖,對開發土著經濟魚類養殖,發展高原特色漁業,提高漁業經濟效益等具有重要的意義[5]。

5 參考文獻

[1] 褚新洛,陳銀瑞.云南魚類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149-157.

[2] 楊君興,陳銀瑞.撫仙湖魚類生物學和資源利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64-70.

[3] 張四春,夏黎亮,張友存,等.云南倒刺人工馴養繁殖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7):278-280.

篇10

關鍵詞:溶解氧;測定

中圖分類號:X32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溶解氧的測定一般分為容量法和儀器法。容量法主要為碘量滴定法,儀器法則包括光學分析法、色譜分析法和電化學分析法等,其中電化學方法又分為原電池法、極譜法、電位法、電量法和電導法。眾多方法中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主要有碘量滴定法、電化學探頭法和光學溶解氧傳感器法[3-6]。

DO是指水體中以溶解態存在的氧, 是水中生長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的供氧來源;環境保護、污水處理及其排放、漁業生產、自來水生產以及醫藥等方面都需要測量水中溶氧量。溶解氧多少與空氣中氧的分壓、水溫、深度、鹽度、水生生物活動、耗氧有機物濃度以及光照強度等多種海洋要素有關。溶解氧既決定水生生物的生存與發展,又是加速水中金屬構件腐蝕的重要因素。因此它對海洋工程、漁業水產養殖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在相關行業使用論證或環境評價中作可作為重要特征要素[2]。

1.方法原理

在樣品中溶解氧與剛剛沉淀的二價氫氧化錳(將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加入到二價硫酸錳中制得)反應。酸化后生成的高價錳化合物將碘化物游離出等當時的碘,生成的黃色物質于351nm或578nm處測得吸光度,以吸光度為縱坐標,DO值為橫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2.試劑的配制參照GB7489-87

3.儀器

細口瓶、紫外可見分分光度計等。

4.實驗過程及注意事項

4.1樣品采集及溶解氧的固定方法參照GB7489-87。

4.2空白稀釋水的配制

取1滿瓶純水(屈臣氏蒸餾水)放入轉子1個,慢速加入1+1硫酸1.5mL,2mL堿性試劑,1mL二價硫酸錳。注:加完試劑后溶液應無色透明溶液。

4.3試樣的制備

取滿瓶水置冷藏后,按DO的固定步驟加入試劑,顯色后加入用硫代硫酸鈉滴定(或用溶解氧儀測定DO值)。

例:此次實驗細品瓶體積經校準后為303 mL。用硫代硫酸鈉滴定得其溶液DO為8.47mg/L,將其配制成8.00 mg/L標準使用液則對其稀釋。現稀釋水有60 mL,需再加稀釋水為X mL,得3.53 mL;

計算方法:8.47×60=8(60+X)

取一組體積約為12 mL哈希帶帽小試劑,充分清洗試管后,用稀釋水沖洗管壁,甩干,晾干,參照下表所示取8.00 mg/L標準使用液及稀釋水,完畢后加入0.3 mL淀粉,顯色5分鐘、10分鐘分別測其吸光度,并找最大吸收峰值(表1所示);

表1

由此可見,加入淀粉,顯色10分鐘吸光值最大,最大吸收峰位于578nm附近,因此選擇578nm為測定波長,按下表加入標液,并加一定量稀釋水得總體積為4.70 mL, 加入淀粉0.3mL,顯色10min,于波長578nm處,用10mm玻璃比色皿,置分光光度計測定其吸光度。(如表2所示)

表2

注:空白吸光度在儀器上自動調零

此方法以濃度DO(mg/L)為橫坐標,以波長578nm處吸光度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

Y=1.902277x-0.02716相關系數:99.98%

另顯色10min,于波長351nm處,不加淀粉試劑,按下表加入標液,并加一定量稀釋水得總體積為5 mL直接顯色5分鐘,用10mm玻璃比色皿或石英比色皿測定其吸光度結果如下表3所示:

表3

綜上所述,該方法線性良好,其結果有與溶解氧儀(哈希HDQ30)比較,僅差0.01mg/L,可確保其結果準確度,說明該改進方法測定溶解氧是可行的。

5.結論

此方法是在國家標準方法的基礎上將其滴定實驗過程進行改進,其方法原理、試劑等均與國標相同,既保留了碘量滴定法的溯源性、準確性和可靠性,又增大了溶解氧測量數據的時空密度,提高了觀測速度及監測工作質量,切實增進了工作效率。

該方法特別適用于不具備使用溶解氧儀的基層實驗室進行溶解氧測定及研究,目前國內用得較多,使用反饋信息較好的溶氧儀如美國哈希公司生產的HQ30D型便攜式熒光溶解氧儀,現市場價近兩萬左右,電極帽使用一年為一個周期,電極帽近兩千元,成本較高,對于一些基層小實驗室可能更多地選擇國標碘量法,如采用此改進方法,首次用硫代硫酸鈉滴定做好曲線后,測定樣品可選用此分光光度法進行測定,如現場小型污水廠所建小實驗室可用來開展硝化與反硝化、SBR等處理工藝處理污水研究實驗等。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GB7489-87 :1987: 124- 128

[2]曹宇峰,等:多參數水質測試儀和碘量法測定海水溶解氧含量的比較與分析第1 期2013.3(32)

[3] 陳浩,蘇杭,等.水中溶解氧的測定[J].分析科學學報,2005,21(2):215- 216.

[4] 王琪,袁翠.碘量法測定水中溶解氧方法改進[J].環境研究與監測,2007,20(3):31-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