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功能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6: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供應鏈管理功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 通過分析ERP和供應鏈國內外現狀,提出如何實現ERP在供應鏈中的延伸管理的方法,分析了ERP與供應鏈綜合管理的優勢所在,并對這種方法提出了展望。
[關鍵詞] ERP 供應鏈管理 國際化
一、前言
20世紀60年代,企業開始了管理信息化的應用,從MRP到ERP,逐步實現了對采購、庫存、生產、銷售、財務和人力資源等業務的管理,使內部業務流程和處理實現了自動化,為企業內部縱向一體化管理奠定了基礎。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ERP在供應鏈的跨企業橫向一體化管理方面力不從心。全球500強企業在經過若干年的ERP應用后紛紛引入SCM(供應鏈管理),將ERP拓展到整個行業的所有物流環節。
二、ERP和供應鏈管理的現狀
在經濟發達國家,ERP的應用幾乎已涉及到所有行業,特別是第三產業中的金融業、零售業、通信業、高科技產業等。ERP已不再局限于企業內部供應鏈的管理,而是拓展到整個行業的原材料供應、生產加工、配送環節、流通環節以及最終消費者,即整個供應鏈的管理。
我國在流通領域中的ERP管理尚很欠缺,為數不多的一些ERP管理也僅僅局限于生產制造環節的企業內部,這就限制了企業,特別是流通環節上的企業更好地利用全行業中的資源來實現優化經營和管理。
三、ERP在供應鏈中的延伸管理
首先,在整個行業中建立一個環環相扣的供應鏈,使眾多企業能在一個整體的ERP管理下實現協作經營和協調運作。把這些企業的分散計劃納入整個供應鏈的計劃中,從而大大增強了該供應鏈在大市場環境中的整體優勢,同時也使每個企業之間均可實現以最小的個別成本和轉換成本來獲得成本優勢。在供應鏈統一的ERP計劃下,上下游企業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使所有上游企業的產品能夠準確、及時地到達下游企業,這樣既加快了供應鏈上的物流速度,又減少了各企業的庫存量和資金占用。通過這種整體供應鏈ERP管理的優化作用,來到達整個價值鏈的增值。
其次,在市場、加工、組裝環節與流通環節之間,建立協調相關業務的動態企業聯盟(又稱虛擬公司)。通過信息技術把這些企業連成一個網絡,以便更有效地向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來完成單個企業不能承擔的市場功能。這不僅使每個企業保持了自己的技術優勢,也擴大了其資源利用的范圍,使單個企業可以享用聯盟中其他企業的資源。使供應鏈上的產品可實現及時生產、及時交付、及時配送、及時地交達到最終消費者手中,基本上實現了零庫存管理。
最后,先進的IT技術已為這種全面供應鏈的管理提供了底層的技術手段,如網絡技術、Internet/Intranet技術、EDI技術、條碼技術、電子商務技術等,使得各企業在業務往來和數據傳遞過程實現電子方式連接;在管理技術上,ERP也為企業提供了從內部到外部各環節上的管理工具,特別上當今的ERP系統,已將上述先進的IT技術融入了自己的系統。 轉貼于
四、ERP與供應鏈綜合管理的優勢
實踐證明,這種供應鏈的管理可降低整體物流成本和費用水平,加快資金周轉率和信息傳遞,使供應鏈上的各項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因此全行業的供應鏈管理是適應國際經濟發展潮流、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的最佳選擇。
當前市場經濟趨向國際化,地域經濟趨向全球化,生產環境更加復雜多變,消費者的需求瞬息萬變,多樣化趨勢更加強烈,企業為了適應這種需求,紛紛求助ERP管理。據美國先進制造研究報告,1996年全球企業資源計劃和供應鏈管理軟件的年銷售額超過了50億美元,而且將持續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國外的應用結果表明,企業采用供應鏈管理后,提高了服務質量,降低了成本。例如,美國的惠普公司在多個相關項目中應用了供應鏈管理,每個項目每年為公司節約1-4萬美元。
我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宏觀經濟調控逐步到位,已從短缺經濟初步轉向剩余經濟、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資源約束轉為需求約束,消費者的需求多樣化也逐漸成為明顯的趨勢。培育消費者的新需求、適應其多樣化的發展已成為經濟發展、企業解困的強大推動力。在管理上實行全行業、跨地區的供應鏈ERP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為產品市場提供完整的產品組合,大大縮短產品生產和流通的周期,使產品供應環節進一步向流通環節靠攏,極大地縮短供給市場與需求市場的距離,從而有效地提高我國企業在世界市場中的競爭力。
五、結束語
我國雖有一部分企業內部的供應鏈中實現了ERP管理,也取得了較好成效。但尚未在任何行業中形成上下游集成的供應鏈中實現ERP管理。我國的產品轉移成本和流通成本較高、流通環節過多、市場信息的傳遞滯后和不透明,造成產品供給落后于市場和消費的需求,導致了產品大量積壓。進一步擴大和提高供應鏈上ERP管理的范圍和水平,實現全行業跨地區的供應鏈管理已不失為企業擺脫困境、增強實力的一種良策。
將ERP管理整合在供應鏈管理中是中國企業的必由之路,作為現代企業應抓住機遇,認識到其重要性。市場給我國企業的時間并不多,企業應首先從分析自身的現狀入手,逐步開展和應用ERP和供應鏈管理相結合的方法,總體規則、分步實施,為應對國際化的競爭和需求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田揚王沁:如何讓ERP系統在企業管理中發揮有效作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4):83~84
[2]路成志:論ERP在國有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商貿工業, 2008,(06):311~312
[3]孫江莉:淺析企業ERP管理系統的實施[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36~37
篇2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物流成本;控制
[中圖分類號]F2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3)22-0015-02
企業的物流成本一般包括倉儲成本、運輸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具體來說,倉儲成本包括一切和倉儲活動相關的成本,訂單成本、貨物利息、貨物折舊損耗、進貨成本、入庫成本、揀貨成本、配貨成本、流通加工成本、搬運成本、倉庫各類設施設備折舊、各類人工成本等;運輸成本包括外單位運輸成本、本單位車輛使用各項成本(保險費、年間年審費、油費、路橋費、折舊費、維修費、人工費等);信息成本包括系統開發攤銷費、系統維護費、系統相關設施設備折舊費;管理成本包括各類管理人員人工費用。
1傳統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
根據中國物流權威機構的計算,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降低1個百分點,則可以在貨物運輸、倉儲方面節能降耗1000億元以上,可以增加1300億元左右的社會效益。
傳統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是以物流管理會計為主導,尋求物流企業降低成本的基本途徑。近年來,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所占GDP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高于發達國家8~10個百分點。這種狀況表明,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物流成本高昂,同時也表明降低這一成本的潛力巨大。
(1)一般對物流成本加以控制的方法,大都采用生產率標準、標準成本和預算檢驗物流績效等方法。
(2)本—量—利分析是成本—產銷量—利潤分析的簡稱,又稱“保本分析”、“盈虧臨界分析”、“盈虧平衡分析”,是根據產銷量、銷售價格、成本、利潤之間的內在關系,計算其保本點和盈虧額的一套分析方法,如圖1所示。
(3)作業基準成本法是一種戰略成本管理方法,它是按照各項作業消耗資源的多少把成本費用分攤到作業,再按照各產品發生的作業多少把成本分攤到產品。利用作業基準成本法可以改進優化作業鏈,減少作業消耗,提高作業質量,并在整個作業的生命周期內進行戰略成本管理。通過作業成本管理對企業戰略成本進行管理,為物流實施流程再造、業績評價等提供成本信息,為企業進一步改進成本控制和戰略性規劃與決策提供了更為有利的依據和標準。
(4)戰略成本管理是一種全面性與可行性相結合的管理技術,使企業在產品企劃與設計階段就關注到將要制造的產品成本是多少,戰略成本管理最關鍵的因素是目標成本。
物流長期以來一直被稱為企業的第三個利潤源泉,在不少企業中物流成本占了企業生產經營總成本的大部分,因此降低物流成本是每個企業想要解決的問題,因而普遍認為降低物流成本的關鍵在于加強物流成本管理。但是在實踐中,人們不難發現,傳統的物流成本管理其效果并不太明顯,有些反而對管理工作增加了不利的制約因素。
2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將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聯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鏈中的成員稱為供應鏈的節點。更確切地說,供應鏈是描述商品需—產—供過程中各實體和活動及其相互關系動態變化的網絡。
供應鏈管理是通過前饋的信息流和反饋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聯成一個整體的模式。通過增值過程和分銷渠道控制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用戶的用戶的流就是供應鏈,它開始于供應的源點,結束于消費的終點。
2.1理解供應鏈
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在所有業務上成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業,只有優勢互補,才能共同增強企業競爭能力。因此一些先進的連鎖企業放棄了傳統的管理模式,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與供應商建立最佳合作伙伴關系,與他們形成一種長期的戰略聯盟,在運行形式上,構成一條從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物流和信息流的供應鏈條。為了加強聯盟的管理,使鏈條中的各個企業都受益,必須從事對供應鏈的研究,并由此形成供應鏈管理,根據供應鏈的定義,其結構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圖2的結構模型。
供應鏈是一個范圍更廣的企業結構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的節點企業,包括原材料的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生產商等,從原材料供應開始,經過鏈中不同企業直到最終用戶。供應鏈不僅是一條連接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流鏈,而且是一條增值鏈,物料在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其價值,給相關企業都帶來收益。
連鎖企業所在的供應鏈由所有加盟的節點企業組成,其中一般有一個核心企業,可以是產品制造企業,也可以是大型連鎖零售企業,如美國的沃爾瑪,節點企業在需求信息的驅動下,通過供應鏈的職能分工與合作(生產、分銷、零售等),以資金流、物流/和服務流為媒介實現整個供應鏈的不斷增值。
為了更好地理解供應鏈,將供應鏈的參與者分成主要的參與者和專業的參與者。主要的參與者是指擁有存貨并愿意承擔重大金融風險的企業,如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零售商。專業供應商是指通過收取費用為主要參與者提供服務的企業。連鎖企業就是供應鏈的主要參與者,它通常擁有大量存貨,且接受相應的風險。
2.2供應鏈的主要活動
根據供應鏈的概念,它涵蓋著從原材料的供應商開始,經過工廠的開發、加工、生產至批發、零售等過程,最后到達用戶之間有關最終產品或服務的形成和交付的每一項業務活動。因此供應鏈的內容也涵蓋了生產理論、物流理論和營銷理論等三大理論。供應鏈的主要活動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1)商品的開發和制造。商品的規劃、設計、商品化;需求預測和生產計劃;商品生產和質量管理。
(2)商品的配送。確保銷售途徑;按時配送;降低物流成本。
(3)商品的銷售和售后服務。銷售;品種齊全、及時的商品補充;銷售數據和銷售額的管理,了解問題,確定活動方針。
2.3供應鏈管理的推廣
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執行供應鏈中從供應商到最終顧客的物流計劃和控制等職能,供應鏈管理是通過前饋的信息流和反饋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顧客聯成一個整體的管理模式。
3運用提高供應鏈管理能力的方法控制物流成本
供應鏈一般包括物資流通、商業流通、信息流通、資金流通四個流程。四個流程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的流通方向。供應鏈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為指導,以各種技術為支持,圍繞供應、生產、物流、滿足需求來實施的。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在于提高服務水平和降低總的交易成本,并且尋求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
3.1加強供應鏈管理本身就是提高了物流成本的管理
提高供應鏈管理能力可縮短物流周期,降低儲存費用,減少資金占用,從而節省物流成本。我國目前的現狀大多是傳統的倉庫和貨代,一些基本的現代化硬件設施相對較少,這給發展現代物流帶來了許多障礙,所以我們應先著手對現有的資源和流程進行改造,提高作業效率,同時,配置一些基礎性的設施,為整個儲運向現代物流轉變提供便利。
3.2供應鏈的合理化就是以盡可能低的物流成本,獲得盡可能高的服務水平物流成本在產品成本中占有較大比重,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降低物流成本就意味著擴大了企業的利潤空間,提高了利潤水平。它通過各種協調手段,尋求把商品迅速、可靠地送到顧客手中所需要的運輸費用與庫存管理費用之間的平衡點,從而確定最佳的庫存投資額。現在為了適應新型的連鎖經營方式,連鎖企業供應鏈管理則把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使供應鏈上各企業分擔的采購、生產、分銷和銷售的職能成為一個協調發展的有機體。
3.3加強供應鏈管理,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徑
只有不斷提高供應鏈管理的質量,才能不斷減少和消滅各種差錯事故,降低各種不必要的費用支出;才能降低物流過程的消耗,增加物流企業的盈利;才能形成規?;募s經營,保持良好的信譽,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戶,提高物流效率,從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
3.4選擇供應鏈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的評價選擇是供應鏈合作關系運行的基礎。合作伙伴的業績在今天對連鎖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大,在補貨、庫存水平、銷售等方面都影響著連鎖企業的成功與否。傳統的對立式的供應關系已不再適應激烈的全球競爭和顧客需求不斷變化的環境。在集成化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供應鏈合作關系的運作需要減少供應源的數量(短期成本最小化的需要,但是供應鏈合作關系并不意味著單一的供應源),相互的連接變得更專業,在已有的供應商范圍內尋找最杰出的合作伙伴。參考文獻:
[1](美)羅納德·H.巴羅.企業物流管理:供應鏈的規劃,組織和控制[M].王曉東,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2]黃中鼎.現代物流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篇3
論文關鍵詞:知識共享,沖突管理,供應鏈績效,結構方程模型
一、研究背景
傳統上,制造商擁有強力的主導權,在決策上獨斷獨行,經常以自我為中心管理論文,其主要原因在于制造商相對于供應商是屬于客戶面的一環,是供貨商的利潤來源,供應商只有以“顧客至上”、“滿足顧客需求”為經營原則;
然而,在與供應商進行交易、發展關系的過程中,由于彼此的領域不同、溝通不良、目標不一致或是角色與認知的差異等原因,往往造成彼此間認知不一致,進而妨礙、阻止或是破壞組織目標的達成,這就是所謂的沖突管理論文,而且此種情況在合作伙伴間不可避免的現象。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弄清知識共享水平、沖突管理能力與供應鏈績效之間的關系。
二、模型的構建與基本假設
(一)基本模型的構建與基本假設
通過文獻研究,本研究提出的相關基本假設
H1:知識共享水平的提升對沖突管理能力的提高正影響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H2 :知識共享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供應鏈績效的提升。
H3 :沖突管理能力對供應鏈績效正影響。
三、實證研究
(一)問卷的設計與數據收集
本研究一共調研的企業共有44家。發放的調查問卷共220份,實際回收167份,回收率達75.9%,下面主要從企業的分布地點、企業的性質、企業所在的行業以及調查的對象等,幾個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二)信度與效度分析
1. 信度分析與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柯能畢曲α系數測量方法(Cronbach α)。若α 系數低于0.35屬于低信度,應拒絕使用;介于0.50~0.70屬于尚可接受管理論文,高于0.70以上屬于高信度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在進行結構模型分析以前,應先對各操作變量進行效度分析,本文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來檢驗供應鏈績效、知識共享水平和沖突管理能力三大維度效度。
(三)假設檢驗
1基本擬合優度
本文的基本擬合度如下表各變量的因子負荷在0.5~0.9之間,而且都達到了0.005顯著性水平,沒有負的誤差項,這表明模型完全符合基本擬合標準。
y5
λy51=0.54
--
y6
λy61=0.64
4.99
y7
λy71=0.76
5.86
y8
篇4
【關鍵詞】 護患聯合護理管理; 膀胱功能訓練; 宮頸癌根治術; 尿潴留
Effect of Nurse-patient Combined with Nursing Management and Bladder Function Training on Urinary Reten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after Radical Operation/WANG Qun-hu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9):078-081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e-patient combined with nursing management and bladder function training on urinary retention of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after radical operation.Method:One hundred and one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2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for 42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for 52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general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e-patient combined with nursing management and bladder function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general routine nursing care.The incidence of urinary retention,the residual urine volume and the spontaneous urination after extub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fter cervical cancer radical operation.Result:The incidence of urinary retention after cervical cancer radical oper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7%,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4.5%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字2=6.9915,P=0.0082).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residual urine≤50 m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6.2%,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24.5%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residual urine >100 m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7.7%,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30.6%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spontaneous urin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55±2.34)h,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10.46±2.65)h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spontaneous urin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3.8%,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30.6%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 needed to reset the cathe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mounted to 7.7%,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8.6%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urse-patient combined with nursing management; Bladder function training; Cervical cancer radical operation; Urinary ret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Zhuhai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Zhuhai 51901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9.022
宮頸癌作為現代婦科疾病中發病率越來越高的疾病,其發病率位于婦科惡性腫瘤第二,我國宮頸癌發病率占世界宮頸癌發病率的80%[1-3],并且近些年來宮頸癌發病人群呈現年輕化的趨勢。隨著改革開放、人們觀念的轉變,過早的性生活是導致宮頸癌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HPV感染、微生物感染也是導致宮頸癌的原因[4-5]。隨著現代生物醫學的不斷進步,常規婦科體檢已將HPV感染作為篩查與檢測宮頸癌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治療宮頸癌的主要手段還是外科手術治療。其中宮頸癌根治術主要適用于宮頸癌分期Ⅰb~Ⅱa的患者[6-7],并且有較好的臨床效果,但是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卻居高不下,約為3.8%~21.4%[8]。尿潴留是指患者膀胱內的尿液停留在體內無法排出的情況,一般認為膀胱內尿液≥600 mL即為尿潴留,或者患者不能自行排尿導致膀胱內殘余尿量≥100 mL者[9-10]。本研究主要選取52例宮頸癌根治術后的患者行護患聯合管理模式與膀胱功能訓練,觀察其對患者排尿與尿潴留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7月-2015年8月收治的101例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診斷采用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子宮頸癌的臨床分期標準[11],尿潴留標準為術后15 d以上仍不能自行排尿或雖能自行排尿,但殘余尿量≥100 mL。納入標準:(1)宮頸癌根治術后未進行放療、化療;(2)宮頸癌根治術后行導尿管置入;(3)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4)無泌尿系統或盆腔嚴重感染。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泌尿系統疾病而導致尿潴留的發生如尿路結石、膀胱腫瘤等;(2)患者依從性較差,未能配合護患聯合管理或膀胱功能訓練。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9例中,年齡24~43歲,平均(35.21±10.34)歲;宮頸癌分期:Ⅰb期28例,Ⅱa期21例。觀察組52例中,年齡23~45歲,平均(34.29±9.76)歲;宮頸癌分期:Ⅰb期31例,Ⅱa期21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宮頸癌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行一般常規護理,包括術前備皮、導尿管置入、每日會清潔常規護理,均采用1%聚維酮碘液會擦拭。留置尿管常規護理,包括定期觀察患者尿袋內尿液的性狀和數量,囑咐患者留置尿管期間多飲水,勿將導尿袋置于高過膀胱的位置等。術后第11天開始夾閉尿管訓練。術后第15天拔除尿管。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護患聯合管理與膀胱功能訓練,具體如下,(1)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應當向患者及時告知宮頸癌根治術后發生的相關并發癥,如尿潴留,并告知常規應對措施。(2)心理干預: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存在的實際困難,鼓勵患者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為順利拔出尿管建立信心。(3)患者應當及時向護理人員報告自己的不適情況和疑問,達到在護理過程中護患聯合護理管理。(4)開展膀胱功能訓練:①盆腔底部肌肉群訓練:術后第2天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縮肛訓練,具體為患者不間斷地收縮下肢,下肢收縮轉移至臀部、恥尾骨附近肌肉,囑咐患者快速收縮與放松肛周肌肉,一個周期為20~30 s,反復進行20個循環大約5 min,一天進行2~3次縮肛訓練。②術后導尿:術后持續開放導尿10 d,自第11天開始改為間斷,每小時開放1次,陸續進行,第2天夾閉2 h開放1次,第3天夾閉3 h開放一次,第4天夾閉4 h開放1次,每天晚上22∶00后持續開放,保證患者睡眠不受影響。在術后第15天拔出尿管。此方法不僅有助于早期創面愈合,也有利于后期膀胱功能恢復,并且沒有重大的并發癥。③中醫聯合治療:在術后第3天開始與中醫針灸師配合進行穴位中藥貼敷和針灸穴位治療,連續8 d。④足底按摩法:夾閉尿管期間采用中醫穴位治療的理念,去足底腎俞-膀胱反復按壓,有助于自主排尿。⑤膀胱體操法:對于拔出尿管后殘余尿量>100 mL的患者予以重新留置尿管,進行膀胱體操法,2次/d,即采用呋喃西林進行膀胱灌注,每次膀胱充盈300~500 mL,以患者自感脹尿為宜,予以夾閉30 min后,開管,每次反復2~3次,2次/d,同時其他時間再次循環1~4 h夾閉尿管訓練,98%的患者在重置尿管一周后可順利拔出尿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尿潴留的發生情況、尿殘余量及自主排尿情況。尿殘余量采用超聲診斷測出,于患者拔出導尿管成功排尿后測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尿潴留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尿潴留3例,尿潴留發生率為5.7%(3/5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4.5%(12/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6.9915,P=0.0082)。
2.2 兩組患者拔尿管后尿殘余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尿殘余量≤50 mL所占比例46.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4.5%,尿殘余量>100 mL所占比例7.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宮頸癌根治術后自主排尿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自主成功排尿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自主排尿率53.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0.6%,重新置管排尿比例7.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的排尿恢復情況關乎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膀胱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宮頸癌根治術后易發生尿潴留主要是由于外科手術在進行宮頸癌根治術過程中需要完全切除子宮病灶,所以會牽涉到盆腔、輸尿管、直腸及膀胱等重要臟器,手術過程中很容易造成盆腔側窩內的副交感神經斷裂,從而影響到神經支配膀胱的功能,導致骶排尿反射弧不完整,造成尿潴留[12-13]。所以也同時要求手術醫師在宮頸癌根治術過程中避開膀胱及輸尿管周圍的組織與神經,充分游離后再行手術操作。有資料表明,宮頸癌根治術切除的病灶范圍與術后發生尿潴留的發生率呈正相關,除了與手術操作毀損副交感神經有關以外,還與患者自身因素有關,如患者術后心理狀態、腹壓高低、尿路感染情況等[14-15]。所以筆者采用了護患聯合護理模式,充分降低患者心理壓力,鼓勵患者,并且行會清潔護理,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的發生率,從而降低了尿潴留的發生率。
本院還采用了膀胱功能訓練的方法輔助恢復患者術后膀胱功能。我國目前膀胱功能訓練的研究較少,起步較晚[16]。膀胱功能訓練的主要原理就是加強盆底肌群、腹肌的力量,從而加強膀胱的壓力、腹壓、增強逼尿肌的緊張度,達到排尿的目的。本研究中膀胱功能訓練主要包括縮肛訓練、腹肌訓練、中醫穴位針灸、按壓法、護患聯合護理觀察治療,不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而且有效減少了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并且拔尿管后尿殘余量也較少,說明膀胱功能恢復較好,同時縮短了患者術后自主排尿的時間,充分說明了護患聯合護理管理與膀胱功能訓練對術后膀胱功能的恢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護患聯合護理管理與膀胱功能訓練在臨床上簡單易實施,適合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王光遠,聶婉翎.盆腔肌肉訓練聯合心理護理干預對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尿潴留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8):941-943.
[2]毛鵬鴻.膀胱功能訓練預防宮頸癌根治術后尿潴留[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1(11):820.
[3]曾朝陽,周國平,譚琛.電針聯合膀胱功能鍛煉治療子宮頸癌根治術后膀胱功能障礙臨床研究[J].新中醫,2014,46(8):143-146.
[4]彭存旭,王云飛.宮頸癌根治術中輸尿管及膀胱保護問題[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5,31(6):519-521.
[5]楊敏,楊智蓉,田昌英.康復訓練聯合針灸預防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旬刊,2015,21(2):68-70.
[6]黃耀球,王凱,陳秋芳.盆底肌肉群訓練對宮頸癌根治術后膀胱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08,7(12):19-20.
[7]王富芳,尹香花,王艷,等.不同訓練方式對宮頸癌術后膀胱功能恢復效果影響的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24):89-90.
[8]趙雪,廖兵飛,高玉霞.宮頸癌根治術后不同排尿方式對膀胱功能恢復作用的研究[J].吉林醫學,2012,33(19):4203-4204.
[9]胡志霞,王幻,秦發偉.宮頸癌根治術后不同導尿管管理方法對膀胱功能恢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6):9-10.
[10] Horst M,Heutschi J,van den Brand R,et al.Multisystem neuroprosthetic training improves bladder function after severe spinal cord injury[J].Journal of Urology,2013,189(2):747-753.
[11]王煒.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對子宮頸癌和外陰癌臨床分期標準的修訂[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6,12(6):379.
[12] Taskinen S,Heikkil? J,Rintala R.Effects of posterior urethral valves on long-term bladder and sexual function[J].Nature Reviews Urology,2012,9(12):699-706.
[13]靖麗華.宮頸癌廣泛性子宮切除術中系統保留盆腔自主神經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104-105.
[14]陳青青,張頤,孟祥凱,等.減少宮頸癌根治術后尿潴留發生方法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5,31(2):156-159.
[15]楊靖文.宮頸癌術后尿潴留護理干預的臨床分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4,14(12):82-83,85.
篇5
論文摘要: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管理教練功能包括四個維度:自我意識啟發、心理支持、職業發展和角色規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發現管理教練功能對員工的任務績效、情境績效和工作滿意度均能夠產生正向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了開展管理教練活動的必要性。
1引言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已經成為組織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隨著組織開始越來越關注員工的發展問題,組織中過去建立的命令一控制式的管理模式(command—and—controlmanagementmode1)已經被非職位的、基于團隊的以及授權式的新型管理模式所取代。這些新的模式使得管理者的工作不再僅僅局限于為下屬布置工作任務以及監控他們的績效,更重要的是能夠鼓勵和指導下屬為面對現存的和未來的挑戰而進行不斷的學習(ellinger&bostron,1999)…。在此形勢下,管理者被賦予了新的角色:管理教練。管理教練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從體育訓練運動員的方式移植到企業管理領域,目前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開發人才、提高績效的管理技術。然而對管理教練的學術研究還是一個較新的領域,其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尤其是在中國,對管理教練的研究尚停留在概念介紹的基礎上,理論和實證研究都非常缺乏。管理教練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可以向被教練者提供哪些功能?這些教練功能能否提高員工的工作績效和他們的工作滿意度?這些問題都有待于通過深入研究來加以回答。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在界定管理教練內涵的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構建管理教練功能模型,并考察各項管理教練功能對員工績效和工作滿意度的影響。
2理論回顧
2.1管理教練的內涵
peterson(1996)認為教練(coaching)是使被教練者擁有相應的工具、知識及所需要的機會來進行自我開發,從而更加有效的過程。按照被教練者的不同,教練可以被劃分為執行教練(executivecoaching)和管理教練(manageirla coaching)兩種類型。執行教練是將企業中的高級管理者作為被教練者,聘請外部的咨詢顧問作為教練者,旨在通過一系列的教練過程從而提升他們的績效,幫助組織獲得競爭優勢。而管理教練主要是利用組織內部的上下級關系(有時也可以是同級關系)而發展出的一種幫助關系。被教練者可以是組織中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組織中有潛力的成員,而教練者往往是被教練者的上級或者是比被教練者經驗更加豐富的同事。這種教練關系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正式教練是通過組織正式指定給被教練者的,而非正式教練是組織沒有明確規定教練關系,但是在實際工作在管理者和下屬之間確實發生了教練行為,并得到了被教練者內心的認可。
在中國,教練的概念還是一個新生事物。聘請外部專業人員專門針對組織中的高級管理者開展的執行教練項目還比較少,因此若以執行教練作為研究對象,在研究取樣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困難。目前較為普遍的是由企業中更高級別的管理者作為教練者,對一般管理者或有潛質員工開展的管理教練活動。因此本研究選擇管理教練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定義為由組織內部的資深管理者作為教練者,通過啟發被教練者的學習,并向被教練者傳授經驗、傳遞信息、提供機會,從而幫助他們挖掘自身潛能,自我改善,進而達成個人目標以及組織目標的過程。
2.2管理教練功能
一些學者針對教練行為進行了研究,如ellinger和bostron(1999)通過關鍵事件訪談法確認了兩類管理教練行為:授權行為和促進行為。d.bate等(2003)通過文獻回顧的方法總結出管理教練行為的三個方面,分別是學習行為、情感支持行為和職業發展行為一。對教練行為的研究多是從教練者的角度出發,有助于指導教練者開展教練活動。而從被教練者的角度出發考察管理教練為被教練者提供了哪些具體功能,則能夠有助于被教練者從教練活動中獲益,并驗證開展管理教練活動的必要性。ellinger和bostron(1999)指出管理教練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被教練者的工作技能,并促進他們的學習與發展。但是目前針對管理教練功能的研究相對缺乏,尚未建立起綜合全面的研究框架,因此在研究的初期還需要借鑒相關領域(如“指導”)的研究成果。教練與指導(mentoifng)是兩個含義相似的概念。mullen(1994)將指導定義為經驗少的人與經驗豐富的人之間的一對一關系,其目的在于幫助經驗少的人在個人與職業方面成長。學者們對指導的功能開展了大量研究,kram(1996)認為指導者在指導過程中主要為指導對象提供職業相關支持和心理社會支持;scandura(1992)將指導功能分為職業指導、角色榜樣和社會支持三類j。通過對教練的文獻查閱以及教練與指導的比較可以發現,指導側重于職業管理,降低人才流失,而管理教練則是為了幫助被教練者的績效提升,有效地將人力資源轉化為生產力,從而獲得組織的成功。教練者在教練過程中也會向被教練者提供一定的職業指導和心理支持,但是教練者更加注重通過聆聽、發問、分析與回應的方式幫助被教練者認識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進,因此本研究認為管理教練功能中最重要的是使被教練者能夠自我發現問題和自我尋找改進的途徑,同時也應該包含一些與指導相類似的功能。
2.3管理教練與員工績效和工作滿意度的關系研究
管理教練的目的在于通過改變被教練者的行為,進而使他們在績效、薪酬、職業生涯、工作滿意度、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顯著的回報。joo(2005)認為在教練過程中能夠導致行為改變的自我意識和學習的提升將對個人成功產生積極的影響,尤其是在心理滿意度、績效提升和職業生涯方面。ellinger等人(2003)的實證研究證實了管理教練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具有正相關的關系。然而在員工績效方面的研究成果還非常缺乏。很多研究停留在定性的描述階段,尚缺乏定量的實證研究來支持這一結論。本研究認為管理教練一方面通過挖掘被教練者的潛能,促進被教練者的學習與自我完善,進而提升了被教練者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另一方面,教練活動是組織向員工提供的一種支持形式,有助于增強員工對工作的滿意感,增加其為該組織繼續工作的意愿,并且通過教練過程中教練者與被教練者建立起的友誼也能夠幫助被教練者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而這些都正是在績效領域中情境績效所考察的內容。情境績效是指員工一系列的工作外行為,比如幫助同事、主動承擔困難任務、利用休息時問工作等等,這些行為雖然未必與他們個人的工作任務直接相關,但卻對組織的整體發展非常重要(borman&motowidlo,1993)lo]。對員工績效進行評價,不僅評價他們完成任務的情況,同時還要評價他們的情境績效,這種評價方式擴展了工作績效的范圍,目前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預期管理教練功能能夠對員工的任務績效、情境績效和工作滿意度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而且管理教練功能可以通過影響工作滿意度進而間接地影響任務績效和情境績效。
3研究方法
3.1研究工具
管理教練功能量表:本研究自行編制。對3家企業的12名中層管理者進行了訪談。訪談的內容主要圍繞他們是否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教練,教練者有哪些行為,教練過程包括哪些內容等方面展開。在訪談的基礎上,借鑒scandura和ragins(1993)的指導功能測量量表以及管理教練的相關文獻,編制了25道初始題項描述教練功能。對47名企業管理者進行了預試,請他們對題項的內容進行修正,并補充遺漏的重要內容。最終生成了正式的《管理教練功能量表》。量表共28個題項,采用likert5點計分的方式,主要是依據被教練者對教練功能的感知,讓被試者在“1為非常不同意”到“5為非常同意”中進行選擇。
員工績效評價量表:借鑒vanseotter和motowidlo(1996)以及孫建敏、焦長泉(2002)0的研究成果,編制了基于任務績效和情境績效兩個維度的員工績效評價量表。初始量表共lo個題項,采用likert5點計分的方式,讓被試者在“1為非常不同意”到“5為非常同意”中進行選擇。
工作滿意度量表:采用hochwaaer、kacmar和per—rewe等(2003)開發的整體滿意度量表”。量表共5個題項,采用likert5點計分的方式,讓被試者在“1為完全不符合”到“5為完全符合”中進行選擇。
3.2被試
由于管理教練在中國企業中尚未普及,因此本研究在問卷發放時有意識選擇一部分具有一定規模、管理運作成熟的知名企業(主要為外資企業)作為取樣對象,并且將正式教練和非正式教練關系都列入研究范疇之內。本研究專門編寫了一份《問卷填答說明》,詳細闡述了研究目的,管理教練的內涵、類型(正式教練和非正式教練)和作用,在問卷發放時一并發放給填答者,請填答者在填答前仔細閱讀。向天津、廣州、沈陽和大連的38家企業發放問卷521份,回收有效問卷340份,有效回收率為65.26%。參與調查的被試者的平均年齡為38歲,平均工齡16年,其中男性245人(72.1%)、女性87人(25.6%),缺失信息8人(2.3%);研究生學歷61人(17.9%),本科學歷192人(56.5%),大專學歷65人(19.1%),高中/中專學歷l6人(4.7%),缺失信息6人(1.8%);參與調查的被試者中高層管理者13人(3.8%),中層管理者242人(71.2%),一般管理者73人(21.4%),缺失信息l2人(3.5%)。
3.3數據分析方法
首先采用spss11.0和lisrel8.54統計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考察管理教練功能和員工績效的維度構成。探索性因素分析與驗證性因素分析需要采用兩份不同的樣本數據。將340個樣本隨機分為兩份,一組樣本(nl=170)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組樣本(n2=170)用于驗證性因素分析。其次,對各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和信度分析。在此基礎上利用結構方程模型技術(structuralequa—tionmodel,簡稱sem)考查被教練者感知到的管理教練功能對他們的工作績效和工作滿意度的影響。
4數據分析
4.1效度檢驗
首先利用第一組樣本分別對管理教練功能和員工績效的數據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素,在此基礎上采用pro—max斜交旋轉法(此法假設各維度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使各題項在不同因素上負荷量差異較大。為保證題項的鑒別力,去除因素負荷小于0.40的題項(管理教練功能量表刪除了4、12、13、17題;員工績效量表刪除了5和8題)。通過上述步驟發現:(1)從管理教練功能的樣本數據中提取4個共同因素,解釋變異量的累計貢獻率為56.96%(因素負荷矩陣見表1);(2)從員工績效的樣本數據中提取2個共同因素,解釋變異量的累計貢獻率為64.45%(因素負荷矩陣見表2)。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利用第二組樣本分別對管理教練功能和員工績效的數據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在管理教練功能模型的檢驗過程中分別提出虛無模型(假設管理教練功能量表中的每一個題項都是一個單獨的維度,題項之間沒有相關性)、單因素模型(假設管理教練功能是一個單維的模型)與四因素模型
(經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四因素模型)進行比較。并采用同樣的方法對員工績效的虛無模型、單因素模型和二因素模型進行比較。具體的驗證性因素分析和比較結果見表3。
本研究選取卡方檢驗(x)、擬合優度指數(gfi)、修正擬合優度指數(agfi)、不規范擬合指數(nnfi)、比較擬合優度指數(cfi)、近似誤差均方根估計(rm—sea)、殘差均方根(srmr)七個指標作為檢驗比較的標準??ǚ?x)與自由度(df)之比小于2,說明模型擬合較好,小于5表示尚可接受。gfi、agfi、nnfi和cfi四個指標越接近1越好,大于0.90時,表明模型擬合非常好,大于0.80表示基本可以接受。另外,rm-sea和srmr則越接近0越好,兩者小于0.08時,表明模型較好地擬合了原始數據。表3的結果表明,管理
教練功能和員工績效的虛無模型和單因素模型的擬合指標均遠未達到規定的標準,而管理教練功能的四因素模型和員工績效的二因素模型的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各自的其它兩個模型,而且各項指標的數據表明了該模型很好地擬合了原始數據。因此,四因素的管理教練功能模型和二因素的員工績效模型顯示出了較好的構念效度。
按照各因素所包含的題項的具體含義,將管理教練功能的四個因素分別命名為自我意識啟發、心理支持、職業發展和角色規范。將員工績效的兩個因素分別命名為任務績效和情境績效。
4.2各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與信度分析
表4報告了管理教練功能四個因素和員工績效兩個因素以及工作滿意度的均值、標準差、內部一致性系數以及它們之間的相關系數。一般而言,內部一致性系數達到0.70以上即符合要求,達到0.60以上即可接受。
分析結果表明,除了“職業發展”的內部一致性系數(0.66)略低外,其它維度的信度系數都大于0.70,說明各維度都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相關分析的結果顯示出除了管理教練功能中的“職業發展”與員工績效中的“任務績效”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其它變量之間(管理教練、員工績效、工作滿意度)均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揭示了這些變量之間的關系是比較密切的。
4.3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技術探索管理教練功能對員工績效和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系。根據理論分析和相關分析的結果,本研究首先建立如圖1所示的假設模型??紤]到本研究涉及的變量比較多,樣本量雖然符合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的要求,但是為了增強參數估計的穩定性,所以按照kishton和widaman(1994)的建議,首先將各個研究變量所包括的測量題項劃分為數目更少的指標,合并為2個題項,用平均值作為相應的取值。在分析過程中,根據結構方程模型所提示的修正指數和有關理論對模型進行調整,刪除不顯著的路徑,補充新的路徑,得到如圖2所示的被數據支持的模型。各項擬合指標分別為:x2/dr=3.24,gfi=0.91,agfi=0.87,nnfi=0.96,cfi=0.96,rmsea=0.07,srmr=0.08,擬合結果比較理想。
研究結果表明,管理教練的四項功能中自我意識啟發和角色規范對于員工的任務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自我意識啟發、心理支持、職業發展和角色規范四項功能對于員工的情境績效都存在著顯著的正向影響;自我意識啟發、心理支持和職業發展都對工作滿意度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工作滿意度對員工的任務績效和情境績效都存在著顯著的正向影響。
5結果與討論
5.1管理教練功能
本研究通過交叉證實的方法(即先進行探索性因
素分析,后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確定了管理教練向被教練者提供自我意識啟發、心理支持、職業發展和角色規范四項功能。管理教練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被教練者的自我意識,使其能夠自我發現,自我改進。管理教練不是要傳授給被教練者解決問題的技巧,而是要使被教練者自己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自我意識啟發功能是管理教練行為中的重要方面,也是使教練能夠區別于指導的顯著特征。心理支持主要指教練者向被教練者提供咨詢,使被教練者能夠接受與確認教練者,并建立友誼。教練關系只有建立在雙方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才能取得良好的教練效果。職業發展主要指教練者向被教練者提供有關學習機會、職位晉升和調動等方面的信息,傳授給被教練者經驗與知識,并給予他們支持和挑戰性的任務使其能夠展現才能,這些活動與被教練者的職業發展直接相關。角色規范是指教練者作為被教練者的行為楷模,展現出可作為表率的行為、態度、技巧,使被教練者能夠從中獲益。
5.2管理教練功能對員工績效的影響
本研究對管理教練功能與員工績效之間關系的探討支持了學者們認為管理教練對員工績效有促進作用的觀點。研究結果發現,被教練者在教練過程中感知到的各項幫助對他們的工作結果具有重要作用,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核心工作任務,并且能夠增進他們工作外的行為表現,使他們愿意為組織奉獻,幫助他人,在工作場所中形成良好的心理與社會支持環境,從而為組織帶來利益。管理教練功能中的自我意識啟發和角色規范是提升員工任務績效的兩個主要方面;四項功能都能夠提升員工的情境績效,這些充分證明了開展管理教練活動是提高員工績效的一種重要途徑,也提示管理者應該充分重視他們作為教練者的這一新的管理角色。
5.3管理教練功能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
在變量之間進行的相關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表明,被教練者感知到的教練功能越高,他們的工作滿意度也越高,其中自我啟發意識功能對工作滿意度的正向影響最為強烈,其次是心理支持,再次是職業發展。說明了被教練者在教練活動中最希望實現自我發現,自我改進,這對于提高他們的工作滿意度至關重要。同時教練者會給予被教練者肯定、友誼等心理上的支持,教練關系還可以幫助被教練者在組織內獲得晉升的機會,這些都使得被教練者獲得內在的和外在的滿意。
5.4管理教練功能、員工績效和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系
一些研究表明工作滿意度對員工績效存在著積極的影響。本研究也發現了相一致的研究結論,通過提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可以增強員工績效,尤其是對情境績效的正向影響更為強烈。這說明工作滿意度可以增強員工與組織、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關系,幫助組織保留優秀人才。同時,職業發展和心理支持功能雖然不能直接對員工的任務績效產生影響,但是可以通過工作滿意度的中介作用,進而間接地影響任務績效。
篇6
關鍵詞:武術散打;無氧工作能力;影響;研究
眾所周知,長期的體育運動對于人體機能的改善效果十分明顯,尤其是武術散打這樣的陽剛型的武術項目,對人體的柔韌性、耐力、力量和速度等各方面素質要求較高的一種對抗性項目,對于人體無氧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積極意義,增強了人體對運動負荷的承受能力。尤其近幾年來,隨著世界文化交流項目的不斷深入和推廣,武術及散打的體育項目已經逐漸引起了國際體育界的關注和重視。因而,研究武術散打具體如何改善人體機能并提高人體無氧工作能力對其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體育教育專業武術散打方向的學生作為受試者,對其進行實驗研究,并通過將其研究結果與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做對比,就可以發現武術散打訓練對人體無氧工作能力的影響。這里的受試者選擇男性,實驗組為體育教育專業武術散打方向學生,對照組為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同時對所有參加實驗的對象全部要求身體健康、無既往病史。
(二)研究方法
這里我們通過采用Monark 894型號的自行車進行無氧工作能力的測試,通常要求的負荷是0.075Kg,要求受試者戴著心率表盡最大力空蹬自行車,蹬車速度達到最大時,施以預先設定的負荷,并持續蹬車30秒,間隔1分鐘后再蹬車,如此往復3次。通過電腦來采集和記錄相關數據,需要考慮的數據有最大功率、最小功率、平均功率、疲勞指數。在測試完成后5分鐘需要進行指尖血的采集,并測量血中的乳酸含量,采用常規的YSI-1500型血乳酸自動分析儀即可。
這里通過使用統計軟件包來對數據進行統計學的相關處理,采用的軟件包為SPSS F or Windows 11.0版本,通過這個軟件來對無氧工作能力的測試結果進行統計。
二、實驗結果與分析
(一)無氧實驗比較
Wingate無氧實驗是一種能夠較好的反應無氧工作能力的實驗方法,具體表現為其平均輸出功率與其速度項目運動成績之間的下存在著密切相關的關系,但同時期也有一些其他相關研究表明,Wingate無氧實驗在血乳酸值方面不能使其達到最大值,這樣就不能明顯的表現出現實運動前后的ATPCR糖原及乳酸的變化。同時,如果不能使血乳酸含量達最高值,則人為測定無氧工作能力僅僅30秒是不夠的。所以,通過30 sWingate無氧實驗對對人體無氧工作能力進行評價時,其在反應無氧功率時往往更具有說服力和代表性。因此,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在Wingate無氧實驗中,最大功率能夠較好的反應短時間內機體產生高機械功率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作為磷酸原供能能力的評價標準。平均功率能夠準確地反映肌肉對高功率的耐受力,同時可作為糖酵解系統功能能力的評價參考。
相關研究表明,Wingate實驗法在測定無氧工作能力的同時,應注意延長測試時間,可選擇延長至40秒或者更長。通過測試結果的數據表明,散打組在最大功率和平均功率的絕對值水平均高于體育組,而且差異性較大,說明散打訓練能夠提升人體的無氧工作能力。這就說明了Wingate實驗法在對無氧工作能力進行測試時,需要考慮到受試者的體重差異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30秒的測試遠不能夠充分表明人體對無氧環境的耐受程度。
(二)兩組在30秒的分段平均功率的比較
運動前10秒的總的輸出功率可以用來評價無氧耐受力,在這方面它是極其可靠的,相關研究表明,運動員的無氧耐受力和供氧能力普遍高于一般人,在進行相同負荷的無氧運動時,運動員的血乳酸的積累時間普遍長于一般人,如果是達到相同量的乳酸值,則運動員需要更長時間的運動才能達到。這些發現與生理因素的適應性變化是相一致的,同時,10秒的負荷試驗在評價肌肉對乳酸的耐受力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兩組30秒分段的平均功率的比較結果顯示,體重對人體無氧工作能力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因此,在評價時可以選用相對值。
(三)疲勞指數比較
疲勞指數指的是機體在無氧功能情況下的疲勞程度,其值與疲勞程度成正比。我們可以通過采用30秒測定人體的無氧工作能力,但實際情況中,通常由于測定的時間比較短,造成無氧酵解能力的反映方面明顯不足。而且在最后5秒,兩組的平均功率值差異并不明顯,30秒時的測試又不能用來進行最大無氧能力的測試,所以如果要將無氧能力測試進行到30秒以上時,兩組的變化不一定是一致的。
三、建議
實行目標化的管理體系, 建立健全相關的組織機構,同時加強校領導、教師、學生會等團體對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量,形成覆蓋全校的系統化體育項目管理,同時建立相應的考勤和獎懲制度,保證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硬件條件和設施。制定相應的體育課外活動大綱,要注意堅持將規定性和自主性活動相結合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增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容納量,增強學生的自我組織和交往能力。
散打訓練組的最大功率和平均功率均明顯高于體育學生組,且在運動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表明散打訓練能夠有有效改善人體的無氧耐受力,提高人體無氧工作的功率,提高了肌肉的爆發力。
參考文獻:
[1]焦珊珊.山東省自行車運動員身體形態與無氧功率的關系探析[D].山東體育學院,2012.
篇7
【關鍵詞】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面神經功能訓練;焦慮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亦稱為面神經炎或貝爾麻痹,是因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周圍性面癱。通常急性起病,主要表現為患者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額蹙眉,眼裂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1]?;紓瓤诮窍麓?,歪向健側,不能露齒、鼓腮。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于病側的齒頰間隙內,并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淚液外溢,眼部分泌物增多?;颊呱睢⒐ぷ骰驅W習受到影響,常常表現焦慮狀態。因此,筆者針對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做了以下治療方面的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 年5 月至2010 年12 月在神經內科及康復科治療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4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20 例,訓練組20 例。見表1。入選條件:①確診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②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面癱:吉蘭-巴雷綜合征、耳源性面神經麻痹、中樞性面癱、外傷及腫瘤引起的繼發性面癱等;③介入時間:發病1~60 天;④無其他嚴重心肺疾病及器官功能障礙者。2 組患者性別、年齡、患側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給予藥物治療:強的松、抗病毒、營養神經等治療。同時,針灸取穴:地倉、頰車、陽白、翳風、合谷(對側),矚患者進行面部的自我按摩。每日1 次,持續10 日。
1.2.2 訓練組: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
1.2.2.1 物理因子治療
①微波治療,采用南京產WBJ-1型治療機,應用直徑為8 cm圓柱形輻射器,患者側臥位,輻射器置于患側乳突區,距離5 cm,輻射器稍斜向前方,輻射巖骨,內耳投影區,微熱量,每日1 次,每次10 min。最大輸出功率
1.2.2.2 面神經功能訓練
肌力三級以下患者取仰臥位,依次主動或在助力下完成抬眉、閉眼、皺鼻、呲患側牙等四組動作的練習,每組動作重復10 次,完成3~5 組,等長收縮和等張收縮相結合。肌力三級及三級以上患者采取坐位,訓練動作同上并逐漸加阻力,增加撅嘴、鼓腮隆頰動作。對于嘴角歪斜嚴重者進行口周圍肌的牽伸,即由治療師用指腹將患側嘴角向患側耳屏處輕輕牽拉,并保持20 秒,反復數次。當肌力0或1 級時以被動運動為主,也可以手指指腹輕叩刺激面部諸肌及各穴位,逐漸提高肌肉興奮性。肌力2或3 級時應做適量的主動運動。肌力3或4 級時可用手指加以阻力,加強肌力訓練,并協助抑制健側的肌肉運動[2]。上述治療每日1 次,持續10 日。 轉貼于
1.2.2.3 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健康宣教。如,該種疾病的相關知識;應如何預防;患病后的注意事項;生活學習方面的指導等等。
1.3 評定方法
1.3.1 House-Brackmann面神經分級標準
見表2。
1.3.2 面肌徒手肌力檢查MMT
筆者運用MMT測試標準,結合面肌運動的特點分級見表3。
2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結果采用SPSS13.0版統計軟件處理。見表4。
3 結果
表1可見2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1)具有可比性。
表4可見2組患者治療前3 項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1)具有可比性。治療后H-B項及MMT項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治療方法均有效,但對于焦慮評分項訓練組明顯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
4 討論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可見于任何年齡,無性別差異。多為單側,發病與季節無關,通常急性起病,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可于數小進內達到高峰。傳統的治療方法,一般是藥物治療結合針灸,按摩等,療效已得到普遍認可。但是,針灸作為一項創傷性的治療,使有些患者因懼怕疼痛,心里緊張、年齡、主動配合性差等等原因而不能接受。藥物治療同時進行物理因子治療加面神經功能訓練的方法,無創傷,簡單易學,患者能主動參與,更易積極配合,是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在物理因子治療中,①微波治療是屬高頻電,其輻射能量能夠達到面神經管及內耳深度,能夠對面神經及其水平垂直段起到治療作用,有鎮痛、解痙、消炎作用,周圍神經非化膿性炎癥效果顯著可改善面肌的血液循環,促進面肌的功能恢復。②低頻脈沖電治療的原理是,將脈沖電流刺激神經肌肉,引起肌肉收縮,產生運動效應,同時改善血液循環,營養局部神經肌肉,達到治療作用。在治療師指導下的面神經功能訓練使患側的表情肌運動,從助力運動到主動運動再進一步給予阻力,逐步誘發及增強肌力,并且通過牽伸訓練降低健側過強肌張力,保持肌肉正常長度,從而使訓練更具科學性,監督性,保證了療效,在治療中,針對患者焦慮心理進行的心理疏導,對疾病的恢復起到了積極作用。綜上所述,面神經功能訓練加物理因子治療是一種無創,有效,科學簡單,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方法。
參考文獻
篇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種胃腸道動力紊亂性疾病,尤以動力障礙型常見,其發病機制目前認為與精神心理失衡和胃腸激素分泌失調有關。觀察了抗抑郁藥黛力新聯合莫沙必利治療動力障礙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療效,并探討了其對情志及相關胃腸激素的影響,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3例,均符合羅馬Ⅲ動力障礙型FD標準1。其中治療組33例,男10例,女23例;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無顯著差異,均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莫沙必利5mg,3次/日,飯前30分鐘服;治療組除莫沙必利外另予黛力新1片,2次/日,兩組療程均4周。
焦慮/抑郁評分:采用綜合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對兩組治療前后進行焦慮/抑郁評分2。
血漿胃腸激素檢測:兩組治療前后空腹抽取靜脈血2ml,置于預冷潔凈采血管,低溫離心(4℃,2000r/分),取血漿-20℃保存待測。酶聯免疫分析法(ELISA)測定血漿胃動素(MTL)、生長抑素(SS)。試劑盒購自美國Uscn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 Company,操作按說明書。
療效判斷標準:以上腹痛或不適、上腹飽脹、早飽、噯氣為主要觀察指標。①顯效:癥狀消失;②有效:癥狀減輕或好轉;③無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療效比較采用Ridit分析。
結果
療效比較:治療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P
焦慮/抑郁積分比較,見表2。
血漿MOT、SS濃度比較,見表3。
篇9
[關鍵詞] 電子商務 集成化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是通過對整個供應鏈中的物流與信息流設計、控制和優化,將適當的產品、以適當的數量、在適當的時間送到適當的地點,滿足客戶需求,通過對供應鏈上多個企業之間的有效協調,實現供應鏈無縫聯結的集成管理過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供應鏈管理領域同時出現了覆蓋的范圍不同,功能層次不同的信息系統,它們既有重疊,又有區別,而為了達到供應鏈中各個環節內以及不同環節間的信息共享,打破供應鏈內的信息壁壘,這些系統的整合和集成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管理的集成化趨勢
隨著電子商務的推廣,要成功地實施供應鏈管理,使供應鏈管理真正成為有競爭力的武器,就要拋棄傳統的管理思想,把企業內部以及節點企業之間的各種業務看作一個整體功能過程,形成集成化供應鏈管理體系(Integr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通過信息、制造和現代管理技術,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有關的人、技術、經營管理三要素有機地集成并優化運行。供應鏈管理提供了對供應鏈中的各個節點進行協調的功能,使他們能以相同的節奏運作,以此來優化供應鏈的性能。但電子商務環境下經濟活動的多變性使供應鏈各環節的協調變得復雜化,從而導致傳統供應鏈運作的實際進程和結果與計劃發生偏差。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問題可能在局部得到解決,也就是說,可能在某個供應鏈環節或某個供應鏈功能范圍之內得到協調解決。而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可能需要涉及供應鏈跨節點、跨組織、跨職能之間的協調。因此,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必須具有跨越供應鏈多個節點或功能來協調計劃調整的內在機制,具有這種內在機制的供應鏈就是電子商務環境下的集成供應鏈管理系統。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集成化供應鏈管理是指供應鏈中的節點企業摒棄傳統的管理思想和觀念,通過信息技術特別是電子商務技術,把所有供應鏈成員的采購、生產、銷售、財務等業務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進行整合,并為形成一個整體的功能過程而開發的供應鏈管理功能。
為了能及時傳播信息,準確地協調決策管理人與系統的行為,供應鏈在戰術和戰略層次中需要不斷提高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協調敏捷性和靈活性。正是這種協調的敏捷性和靈活性,最終決定了企業組織能夠有效地、協調地實現它自身的目標。因此,電子商務環境下集成供應鏈管理的主要目標是使供應鏈的各節點、各功能實現最佳配合與協調,共同保證供應鏈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其中的關鍵是實現供應鏈系統中各節點在戰略和戰術層次上敏捷、靈活地協調。
二、集成化供應鏈管理的可行性
1.信息技術對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隨著條碼、GIS、GPS、EDI等技術逐漸被國內企業所采用,一部分企業應用Internet/Intranet,建設了一些比較先進的企業網絡系統,初步實現了企業內部不同部門之間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換和數據共享。雖然我國供應鏈管理的支持信息技術的普及性與先進性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已經為集成化供應鏈的應用做好了理論與技術上的準備。
2.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為實施集成化供應鏈管理創造了條件。截至2007年6月,我國網民人數已經達到1.62億,我國上網計算機數達到6710萬,域名總數達到918萬個。電子商務技術和應用環境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B2B電子商務不僅使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之間的聯系以“主導企業”為中心變得更加緊密,而且供應鏈的整體動作也更為高效。
3.與供應鏈管理相關的外部環境得到改善。特別是我國的配送業、連鎖業,零售業、倉儲運輸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近年來,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在我國發展勢頭很快,這將在供應鏈干線物流與末端物流間起實物與信息的銜接作用。
從以上分析來看,我國電子商務技術正日趨成熟,供應鏈管理思想也逐步被各企業所認識。從目前的市場環境分析,實施集成化供應鏈的基礎條件己經具備。
三、電子商務環境下的集成化供應鏈實施途徑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集成化供應鏈管理通過對生產經營過程的物料流、管理過程的信息流和決策過程的決策流進行有效地控制和協調,將企業內部的供應鏈與企業外部的供應鏈有機地集成起來進行管理,達到全局最優目標,以適應新的競爭環境下市場對生產和管理過程提出的高質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供應鏈的集成是由內至外的一個發展過程,在實施集成化供應鏈管理過程中,應遵循先內部集成,再外部集成的順序。
1.內部集成化供應鏈管理。實現集成化供應鏈管理的基礎是企業內部供應鏈集成。這一階段要實現企業直接控制的領域的集成,以及實現企業內部供應鏈與外部供應鏈中供應商和用戶管理部分的集成,形成內部集成化供應鏈。為了支持企業內部集成化供應鏈管理,主要采用供應鏈計劃SCP(Supply Chain Planning)和ERP(Enterprise Requirement Planning)系統來實施集成化計劃和控制。這兩種信息技術都是基于客戶機/服務器體系在企業內部的橫向集成。有效的SCP可集成企業主要的計劃和決策業務,包括:需求預測、庫存計劃、資源配置、設備管理、優化路徑、基于能力約束的生產計劃和作業計劃、物料和能力計劃、采購計劃等。ERP系統則集成了企業業務流程中主要的執行職能,包括訂單管理、財務管理、庫存管理、生產制造管理、采購等職能。兩者通過基于事件的集成技術聯結在一起。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管理的核心是內部集成化供應鏈管理的效率問題,主要考慮在優化資源、能力的基礎上,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生產最好的產品,最快地滿足用戶的需求,以提高企業反應能力和效率。
2.外部集成化供應鏈管理。實現集成化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在于它將企業內部供應鏈與外部的供應商和用戶集成起來。形成一個集成化供應網鏈。而與主要供應商和用戶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即所謂的供應鏈合作關系。在這一階段企業要特別注重戰略伙伴關系管理。管理的焦點要以面向供應商和用戶取代面向產品,增加與主要供應商和用戶的聯系,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產品、工藝、組織、企業文化等),相互之間保持一定的致性,實現信息共享等,企業通過為用戶提供與競爭者不同的產品/服務或增值的信息而獲利。通過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企業就可以很好地與用戶、供應商和服務提供商實現集成和合作,共同在預測、產品設計、生產、運輸計劃和競爭策略等方面設計和控制整個供應鏈的運作。為達到與外部供應鏈的集成,企業必須采取適當的信息技術為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與外部供應鏈節點企業的很好的接口,達到信息共享和信息交互,達到相互操作的一致性。這需要采用Internet信息技術和基于信息的通信技術,電子商務平臺好能提供這一技術環境。通過先進的電子商務技術(如XML, OBI等)和網絡平臺,可以靈活地建立起多種組織間的電子聯接,如組織間的系統(Inter-organization Systems, IOS )、企業網站、Extranet、電子化市場(Electronic Market)等,從而改善商務伙伴的通訊方式,將供應鏈上企業各個業務環節孤島聯接在一起,使業務和信息實現集成和共享。
3.集成化供應鏈動態聯盟。在完成以上的集成以后,構成供應鏈聯盟(Supply Chain Communities,SCC),它的戰略核心及發展目標是占據市場的領導地位。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供應鏈聯盟必將成為一個動態的網鏈結構,以適應市場變化、柔性、速度、革新、知識等需要,不能適應供應鏈需求的企業將從供應鏈聯盟中被淘汰。供應鏈從而成為一個能快速重構的動態組織結構,即集成化供應鏈動態聯盟。企業通過Internet網絡商務軟件等技術集成在一起以滿足用戶的需求,一旦用戶的需求消失,它也將隨之解體。而當另一需求出現時,這樣的一個組織結構又由新的企業動態地重新組成。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求生存,企業如何成為一個能及時、快速滿足用戶需求的供應商,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
集成化供應鏈動態聯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場需求、根據共同的目標而組成的,通過實時信息的共享來實現集成。主要應用信息技術是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同步化的、擴展的供應鏈計劃和控制系統是主要的工具,基于Internet的電子商務取代傳統的商務手段。這是供應鏈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王瑛孫林巖:供應鏈物流平衡分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馬士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篇10
供應鏈和供應鏈管理的概念。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供應鏈管理是指人們在認識和掌握供應鏈各環節內在規律和相互聯系的基礎上,利用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激勵職能,對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各個環節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價值流以及業務流進行的合理調控,以期達到最佳組合,發揮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為客戶提供最大價值的過程。
二、供應鏈管理下物流管理的應用
(一)供應鏈管理在物流中應用的必然性。物流管理主要關注企業內部的功能整合,而供應鏈管理則是把供應鏈中的所有節點企業看作一個整體,強調企業之間的一體化,關注企業之間的相互關聯。物流管理是計劃機制,而供應鏈管理是協商機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通過協調分享“需求與存貨”的信息以減少或消除供應鏈成員之間的緩沖庫存。供應鏈管理的概念不僅僅是物流的簡單延伸。物流管理主要關注于組織內部對“流”的優化,而對供應鏈管理僅僅認識到進行內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夠的。所以,供應鏈應用于物流不但優化了傳統的物流系統,更使物流系統向更高一級發展,使物流的支鏈變大變廣,使供應鏈管理發揮最佳效果。
(二)供應鏈管理體系下物流管理的特點。物流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顯著特點就是整體性。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的信息傳遞很重要,其信息傳遞是在企業間逐級進行的,信息偏差也會沿著傳遞方向逐級變大,難免會出現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隨之降低。在供應鏈管理體系下,各環節之間是戰略合作關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傳遞方式實現網絡化,進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現象。除此以外,供應鏈管理體系下的物流管理還有以下特點。1.提高了物流系統的快速反應能力。供應鏈管理以Internet作為技術支撐,其成員企業能及時獲得并處理信息,通過消除不增加價值的程序和時間進一步降低供應鏈的物流系統的成本,為實現其敏捷性、精細性運作提供基礎性保障。2.增進了物流系統的無縫連接。無縫連接是使供應鏈獲得協調運作的前提條件,沒有物流系統的無縫連接,顧客需求得不到及時的滿足、物資采購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無形成本的增加會使供應鏈的價值大打折扣。3.提高了顧客的滿意度。在供應鏈管理體系下,企業能夠迅速把握顧客的現有和潛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業的供應活動能夠根據市場需求而變化。
(三)供應鏈管理體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1.庫存管理。通過庫存管理縮短訂貨—運輸—支付的周期,加速庫存周轉,減少及消除缺貨事件的發生,有利于整個供應鏈的協調和運轉;2.訂購管理。訂購是給供應商發出訂單的過程,主要包括供應商管理、訂購合同管理及訂購單管理。通過供應鏈管理,企業可利用配銷單據等對整個補充網絡制定計劃,并向供應鏈自動發出訂貨單,通過合同管理在供需雙方建立長期關系,通過檢查訂購數量將訂購單送達供應商并對已接收貨物進行支付;3.配銷管理。對進入分銷中心的物資,其管理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配銷需求管理、實物庫存管理、運輸車隊管理、勞動管理等;4.倉庫管理。倉庫管理除了入庫貨物的接運、驗收、編碼、保管及出庫貨物的分揀、發貨、配送等一般業務外,還包括代辦購銷、委托運輸、流通加工、庫存控制等業務。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