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4-01-09 17:46: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特征

篇1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環境;效率

1.引言

環境問題是全球商業活動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眾多的企業將環境改善活動集成到其戰略計劃與日常運營中,商業組織正面臨著市場與環境績效之間平衡的壓力[1-2]。研究者為研究了如何降低制造業對環境的負影響,提出了將環境管理與供應鏈管理兩者的研究集成起來,滿足商業需要的綠色供應鏈。

由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提出較晚,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權威的定義,但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整個供應鏈管理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一種現代管理模式,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和用戶,其目的是使得產品從原材料的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及回收利用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負作用)最小,資源效率最高[3]。從已有的文獻來看,目前國內綠色供應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綠色供應鏈實施驅動力分析。本文綜述體系如圖1:

圖1 研究框架

2.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方面研究綜述

朱慶華等(2005)討論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與內涵界定、研究內容以及綠色供應鏈管理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等,為企業實施從供應鏈管理戰略模式到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模式的轉變提供決策支持[4]。董雅麗等(2008)根據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容和特征,設計了具體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從而為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提供了一種定量的評價依據[5]。朱慶華等(2005)研究綠色供應鏈管理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以及質量管理對其的影響,為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決策支持[6]。

葉飛等(2010)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綠色供應鏈管理驅動因素、綠色設計與績效之間關系的理論模型,說明綠色設計對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7]。黃國青等(2007)分析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特征,給出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的影響因素[8]。張華倫等(2006)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做出了理論探討[9]。劉威(2010)將綠色供應鏈管理分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和績效評價模型構建的方法研究,并對相關研究現狀進行了總結分析。韓志新(2010)引入成熟度理論,提出綠色供應鏈管理成熟度模型,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法評價綠色供應鏈管理成熟度。

以上文獻對綠色供應鏈管理過程中涉及的績效進行了綜合評價,但研究有一定的局限,綠色供應鏈是社會全方位的集成,在對其績效評價時難免會有一定的主觀性,且有些指標量化時并沒有合理的體現出其作用。但其從側面反映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常見問題。

3.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研究綜述

王能民等(2007)在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進展回顧的基礎上,研究了綠色供應鏈與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涵、特征的環境管理模式。汪應洛等(2003)探討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原理,認為共生原理、循環原理、替代轉換原理與系統開放原理是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應該遵循的基本原理。龐燕等(2011)考慮低碳經濟環境下,運用鋼鐵制造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構建鋼鐵制造業“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綠色供應鏈結構。李霞等(2014)認為不斷提高的環境標準和環境政策迫使企業重新整合供應鏈資源,率先在中國開展了綠色供應鏈管理,并將其逐步推廣至上游供應商。李海萍等(2004)論述了生態工業園和綠色供應鏈管理,并提出了制造業企業持續發展的理想模式。田中禾等(2007)在介紹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及其建構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提出了關于對我國企業綠色供應鏈重整與優化的對策建議。

4.綠色供應鏈實施驅動力研究方面文獻綜述

朱慶華等(2009)基于系統觀思想,通過對289份企業問卷的分析,勾畫動力、能力轉換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框架模型。朱慶華等(2010)以系統動力學為理論基礎,通過分析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過程中壓力/動力-實踐-績效之間的關系,對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動力機理進行了研究。郭承龍等(2011)從成本角度探討林業綠色供應鏈動力,探討在整鏈內追逐更高的利益分配比例正是林業綠色供應鏈形成的動力源之一。

在綠色供應鏈實施驅動力方面的研究比較少,但突出顯示了針對供應鏈的協同發展過程中,驅動力起到的關鍵性作用,也表明了綠色供應鏈的強勁動力。

5.結論

綜合以上文獻研究,目前綠色供應鏈發展還不完善,但綠色供應鏈有著強勁的發展力,綠色供應鏈滿足更快、更具有柔性、更有效率和更具有社會責任的商業需要。作為未來發展中供應鏈的一部分,企業、中間環節角色以及消費者要以綠色生產、綠色運輸、綠色消費為基本導向,全力協作,共同經營綠色供應鏈,使整個供應鏈快速完善,提高經濟效益,達成一定的社會效益,全方位解決供應鏈效率問題。(作者單位:1.重慶理工大學管理學院;2.重慶理工大學機械學院)

參考文獻

[1] Sarkis, J. A St 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 11: 297~ 409.

[2] Khoo, H H, et al. Creat ing a green supply chain[J]. GMI, 2001, 35(Autumn): 71~ 87.

[3] 黃鳳文,吳育華. 綠色供應鏈管理及其發展前景研究[J].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3):252-256.

[4] 朱慶華,趙清華. 綠色供應鏈管理及其績效評價研究評述[J].科研管理,2005,26(5):93-98.

[5] 董雅麗,薛磊. 基于ANP理論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模型和算法[J].軟科學,2008,22(11):56-63.

[6] 朱慶華,耿勇. 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與績效關系統計分析[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5,25(5):13-19.

[7] 葉飛,張婕. 綠色供應鏈管理驅動因素、綠色設計與績效關系[J]. 科學學研究,2010,28(8):1230-1239.

篇2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F273.7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In order to obtain good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more and more core enterprises of supply chains have implemented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hat's mor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hat evaluates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and instructs enterprises to do relevant work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green supply chain, we make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dex system of green supply chain evaluation and the methods of the gree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Key words: gree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s

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橫向一體化”思想的興起推動了供應鏈管理模式的發展。供應鏈管理側重于供應鏈協作水平和整體經濟效益的提高,忽視了環境保護工作。隨著環境污染等問題的突顯,以及公眾對綠色理念的深入了解,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已經意識到經濟增長與環境、資源協調的重要性。同時,一些企業開始通過協助客戶解決環境問題,減少產品和服務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來提高環保績效,從而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1]。由于外在競爭壓力和內在驅動力的共同作用,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環保措施整合到戰略計劃和日常運營中[2],這些都促使新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綠色供應鏈管理應運而生。

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環境負責制造”的研究首次提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3],即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國外學者對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的影響因素、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設計、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估和綠色供應鏈的戰略實施。國內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研究主要集中在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涵特征、概念模型、運營過程和績效評價方面。

績效評價研究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它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反映綠色供應鏈管理實際運行的數據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綜合地評價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效果。通過有效的績效評價,不僅能發現綠色供應鏈系統中存在的問題,為降低供應鏈運作成本、改進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提供指導,而且也可為政府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提供依據。因此,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 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進展

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始于著名學者Scott D. Jolmso。Scott利用平衡記分卡的方法識別并選擇出環境績效指標,其構建的指標體系包括學習、創新、增長與人力;企業內部經營;顧客和股東以及財務等五個方面[4]。Hervani根據綠色供應鏈管理產生的收入特點提出環境收入這一衡量指標,該指標主要表示“綠色”產品或服務帶來的收入[5]。Tsai和Hung進一步論述了綠色供應鏈運行中涉及的環境成本這一因素,并提出回收成本=運輸成本+存儲成本[6]。Pochampally注意到實施閉環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制造企業的社會形象好于普通制造企業,所以在衡量閉環供應鏈績效評價時引入綠色形象作為衡量企業環境績效的一個二級指標[7]。

國內對于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的研究多是在馬士華教授提出的供應鏈業務流程績效指標體系上進一步發展完善的。趙麗娟等根據綠色供應鏈的內涵和環境管理標準(ISO14000系列)設計了供應鏈綠色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進一步討論了引入綠色度衡量指標后對其他績效指標的影響[8]。鄭任等認為綠色供應鏈評價指標體系應能全方位地反映供應鏈整體績效,他們建立了綠色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指標體系[9]。該指標體系增加了信息價值指標和綠色環保指標,以適應綠色供應鏈系統信息含量大和環保程度高的特點。韓小花等將平衡記分法的思想和綠色供應鏈的特點相結合,提出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應包括財務、客戶、流程、環保和發展等指標[10]。其中“發展指標”體現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動因,反映了綠色供應鏈的未來績效。曹慶奎等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一個新指標――資源競爭力指標[11],這一指標是對綠色環保指標的補充。綠色環保指標主要測評三廢減排效果,而資源競爭力指標主要測評資源利用率,這表明綠色供應鏈管理不僅要減少環境污染,還要綜合利用資源。根據國內外學者們的研究,可將其主要研究指標歸納如下(見表1)。歸納的指標包括8個一級指標和部分二級指標,這些指標從不同角度對綠色供應鏈的績效進行評價。

表1中一級指標可較全面的對綠色供應鏈績效進行評價,但二級指標相對較為繁瑣,這會增加評價的難度與復雜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考慮進一步精簡,力求以較少的指標反映較全面的信息,達到績效評價指標既全面又簡約。

在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研究中,有學者從綠色供應鏈的核心企業角度進行探索。朱慶華等學者提出了一套基于綠色供應鏈核心企業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12],該指標體系在后續的相關實證研究中被廣泛采用。這一指標體系包括積極經濟績效指標、消極經濟績效指標和環境績效指標。后來,朱慶華在研究中國汽車行業綠色供應鏈的壓力、措施和績效時,進一步完善了之前研究提出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改進的指標體系不僅考慮了經濟指標和環境指標,還增加對企業運營績效的考評[13]。其具體指標體系見表2。

朱慶華等人提出的指標體系雖主要針對綠色供應鏈核心企業,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反映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狀況。該指標體系不足之處在于缺少對影響未來發展因素的評價,也未考慮在綠色供應鏈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信息共享因素對績效產生的作用。

2 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研究進展

合適的評價方法可以提高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準確性。國內外學者根據綠色供應鏈的特點以及具體的評價體系提出的評價方法主要有:網絡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等。

2.1 網絡層次分析法

網絡層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是由匹茲堡大學教授Saaty于1996年基于層次分析法提出的一種適用于非獨立的遞階層次結構的決策方法。ANP考慮了各因素和相鄰層次之間的影響,它可以克服因素間因關聯關系而帶來的復雜性。Sarkis基于ANP技術建立了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決策框架模型,并指出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能提高企業競爭優勢、改善企業組織績效、減少生產成本、保護自然環境等[2]。Handfield等認為ANP作為一種決策支持模型可以幫助管理者理解環境方面與交易方面的關系[14]。

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中,各個指標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互關聯的網絡關系,并且各因素存在不確定性。選擇ANP評價綠色供應鏈績效可以有效避免因各指標的相關性而帶來分析的復雜性,降低分析難度,為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提供了一種定量的評價方法。

2.2 模糊綜合評價法

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以模糊數學為基礎,應用模糊關系合成的原理,將一些邊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的一種方法。國內對于運用該方法評估綠色供應鏈績效的研究較多。曹敏、范佳靜通過模糊評判法對綠色供應鏈進行了績效評價,指出企業明確自己的綠色供應鏈績效水平之后,可以更好地運用和發揮已有的優勢,彌補不足[15]。周建忠分析了用傳統供應鏈的評價指標評價綠色供應鏈績效的不足之處,針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特征,他總結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的影響因素,并用實證方法驗證了多級指標模糊綜合評價法可以準確客觀地度量綠色供應鏈的整體績效[16]。

模糊綜合評價法能對信息作出科學、合理、貼近實際的量化,該方法系統性較強,評價結果清晰,可信度較高,適用于解決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這類具有非確定性的問題。但模糊綜合評價法計算步驟復雜,且指標賦權受主觀性影響較強。

2.3 灰色關聯度分析法

1982年,華中理工大學鄧聚龍教授首先提出了灰色系統的概念并建立了灰色系統理論[17]。灰色關聯度分析是一種多因素統計分析法,它是以各因素的樣本數據為依據,用灰色關聯度來描述因素間關系的強弱、大小和次序。人們對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的認識具有灰色性,即不確定性和不完全性。李靜芳等提出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多層次灰色關聯分析法,并運用實證驗證說明該方法能有效排除決策者的主觀任意性[18]。李潔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建立了評價體系的模型,通過對四個模擬綠色供應鏈節點企業的實際數據進行分析,驗證了該評價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確性[19]。

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是一種對動態趨勢的量化分析法。該方法可以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評價不確定性,對數據要求較低,后續的分析工作量較少,而且可以用來判斷綠色供應鏈企業綜合指標體系所描述的總體優劣程度。其主要缺點是需要對各項指標的最優值進行現行確定,但有些部分指標的最優值難以確定。

3 未來研究趨勢及結論

目前,針對評價指標體系方面的研究較多,且多以綠色供應鏈核心企業為評價對象的靜態評價,缺少針對綠色供應鏈業務流程的動態評價。未來的研究應以綠色供應鏈整體為評價對象進行全面評價。針對供應商到核心企業以及核心企業到客戶之間,根據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不同的特點建立合理的評價指標。

在評價方法上,網絡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主觀性較強,會造成評估結果的不準確性。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可以對綠色供應鏈的動態發展趨勢進行量化分析,在理論研究中有一定的意義。除以上方法外,還可以運用新的理論方法評價綠色供應鏈績效問題,例如云計算。在云模型的轉換過程中綜合考慮了研究問題的模糊性和隨機性,可以解決綠色供應鏈自身復雜性和模糊性的問題,使得績效評價結果更客觀。

因法律法規、市場競爭和市場壓力,以及企業內部驅動力等因素的影響,中國企業已經越來越注重環保措施[20]。而綠色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對踐行環保的具體管理模式,能夠有效地增強企業競爭力和改善經濟績效。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不僅可以打破綠色壁壘,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改善企業的經濟績效;而且可以切實保護環境,增加資源利用效率,為企業贏得良好的環境績效。同時,正確、合理的績效評價是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的非常重要的驅動力。良好的綠色績效評價有利于樹立企業的形象,績效評價還可幫助企業找出綠色供應鏈實施的瓶頸環節,并為企業管理的改進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1] Powell A. Greening the supply chain[J].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the Environment: Business Imperatives, 2000,1(80):233-243.

[2] Sarkis J. A st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11(4):397

-409.

[3] Handheld R. B. Gree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C] //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 USA, 1996:1295-1297.

[4] Johnson S D. 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pplication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J].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1998,5(4):34-41.

[5] Hervani A A, Helms M M, Sarkis J.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5,12(4):330-353.

[6] Tsai W H, Hung S J. A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green supply chain optimisation under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ith a value-chain struc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9,47(18):4991

-5017.

[7] Pochampally K K, Gupta S M, Govindan K. Metrics for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a reverse/closed-loop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Supply Chain Modelling, 2009,1(1):8,32.

[8] 趙麗娟,羅兵. 綠色供應鏈中環境管理績效模糊綜合評價[J]. 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6(11):155-158.

[9] 鄭任,白勤虎. 綠色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模型的構建[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6:726-729.

[10] 韓小花,薛聲家. 一種基于標桿管理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J]. 工業技術經濟,2007,25(11):89-92.

[11] 曹慶奎,趙斐. 基于隸屬度轉換算法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8(1):68-71.

[12] De Giovanni P, Esposito Vinzi V. Covariance versus component-based estimations of performance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135(2):907-916.

[13] Zhu Q, Sarkis J, Lai K.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essures,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within the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7,15(11):1041-1052.

[14] Handfield R, Walton S V, Sroufe R, et al. Applying environmental criteria to supplier assessment: A study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2,141(1):70-87.

[15] 曹敏,范佳靜. 基于模糊理論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J]. 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6,18(3):206-209.

[16] 周建忠. 基于模糊理論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J]. 商場現代化,2008(10):108-109.

[17] Ju-Long D. Control problems of grey systems[J]. Systems & Control Letters, 1982,1(5):288-294.

[18] 李靜芳,余松,黃芳. 基于多層次灰色關聯模型的企業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12):89-91.

篇3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 實施 環境管理 協調機制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與環境問題日益凸現,我國企業(尤其是制造業)在發展壯大的同時承受著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來自國內外的綠色消費需求、政府環保法規及激烈的市場競爭使這些企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困境。例如,國際市場上的“綠色貿易壁壘”正阻礙著我國出口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歐盟關于廢棄電子儀器設備(WEEE)的指示要求中國制造商收回廢品或繳納額外保險金,這使出口廠家承擔了巨額的成本支出。因此,加強我國企業的環境管理,樹立綠色企業形象成為了這些企業提升競爭優勢、謀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綠色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在整個供應鏈價值網絡中系統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利用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是傳統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延伸,近年來備受企業界關注。但目前我國只有少數大型企業在進行創建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嘗試。許多人認為,企業實施環境管理戰略將會帶來附加成本,弊大于利,因此抱消極態度。事實上,國外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企業對其社會責任的良好履行對企業的財政績效會產生一種積極的影響,其中,Klassen和Mclaugh(1996)通過對162家公司的實證分析表明,環境績效與企業獲利之間有著顯著的正向相關性。筆者認為,我國企業迫于形勢,選擇創建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以提升環境管理績效無疑是明智之舉,而且,綠色供應鏈管理思想是一種強調“源頭減”的全方位的環境管理戰略思路,它能減少“末端治理”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和經濟損失。因此,我國企業應思謀的不是“要否實施”,而是“如何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問題。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涵

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最早于1996年由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在一項“環境負責制造”的研究中提出。后來,權威學者Teremy Hall(2000)提出綠色供應鏈是從社會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出發,對產品的原材料購買、生產、消費、直到廢料回收再利用的整個供應鏈進行生態設計,通過鏈中各個企業內部部門和成員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使整條供應鏈在環境管理方面協調統一,達到系統環境最優化。

綠色供應鏈是以社會生態市場營銷為發展理念的面向未來的企業管理模式,它源于傳統供應鏈,又高于傳統供應鏈。它應具備三個方面的特征。

1、全面的環境管理

在綠色供應鏈中,從新產品的開發開始,企業就應考慮對環境影響及末端的污染治理成本,因此,供應鏈企業應對產品實行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制造、綠色分銷、綠色物流、綠色消費和綠色回收等多環節、一貫性的綜合環境管理。

為達到供應鏈整體環境管理戰略目標,核心企業制定了環境績效標準評估體系,審慎選擇合作者,并以此為依據實行對各節點企業的運作協調。各節點企業則將環境管理作為企業的發展戰略。為保證其節點價值的實現,企業將環境問題作為首要解決的問題,一旦其無法達到既定的“綠色化”標準,則很可能被鏈上的其他企業“淘汰出局”。2001年,世界兩大汽車制造商大眾和福特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時,均要求所有的供應商和協作商于2003年(大眾)和2002年(福特)獲得ISO14001認證(該系列認證是環境管理系統的國際標準,內容包括環境管理系統、環境審核、環境績效評價等),這成為企業進入這兩大綠色供應鏈的“門檻”,也說明企業在以后的合作過程中必須以環境管理標準全過程全方面地約束其生產經營行為。

2、完善的逆向物流體系

綠色供應鏈除了具備供應鏈從“原材料供應――生產加工――消費”的正向物流體系外,還必須有“消費――廢棄物――回收”的逆向物流體系。完善的逆向物流體系對于實現環境績效是十分必要的,它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對重用物品的再加工、再分銷,如缺損產品的召回;二是廢料廢品的填埋處理,如粉碎、焚燒工業垃圾等。

無論供應鏈上游企業如何完善其綠色管理,廢品和廢料的產生是無可避免的,因此,逆向物流屬于末端治理的補救措施。在實際操作中,逆向物流的產生往往是相對滯后的,但它對綠色供應鏈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表現在:(1)上游企業通過逆向物流體系獲得了銷售、庫存、需求等信息反饋,大大降低了信息通過正向物流體系傳播可能造成的失真;(2)它使綠色供應鏈成為一個閉合的環保型循環系統,最終實現“零污染”,從而保證供應鏈網絡的可持續發展。

3、高效的協調機制

無論是傳統供應鏈管理還是綠色供應鏈管理,都存在著鏈內協調機制的建立問題。相對而言,綠色供應鏈的協調更具復雜性,這是因為:第一,由于加入了環境管理因素,企業的合作增加了磨擦和沖突,如環境管理投入與分配的公平問題;由改善環境措施導致的成本上升問題;因不明確的環境標準導致的溝通障礙等。第二,環境績效和經濟效益“雙贏”實現有賴于政府法規、市場需求等外部因素的配合,例如,只有綠色產品被消費者所消費,企業的經濟效益才能實現;企業往往是依據政府法規的要求來確定對廢料的回收程度的。

相對于傳統供應鏈而言,綠色供應鏈的協調機制使主體更廣泛、內容更復雜、手段更靈活。以至于有學者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質是上下游企業、企業內部及企業同政府、消費者等相關主體對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所進行的協調與合作,以求達到提高環境績效的終極目標。

三、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在我國的實施

縱觀各國企業創建和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歷程,不難看出,模式的形成與發展均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強大推動。申亮和王玉燕(2007)指出,企業環境管理有被動和主動兩種激勵因素,主動激勵來源于構建和保持企業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主要指壓力和企業風險管理的需要兩種因素;被動因素來源于政府和立法部門。二者在綠色供應鏈及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矛盾交織的融合與相斥的態勢,它表現在實際運行中既有激勵作用,又處處存在發展障礙。筆者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實施存在著一個“先受激勵而推動,再受阻礙而停滯”的循環反復又不斷升級的過程,因此,它在我國的實施必然會先在一些存在較為明顯的外部激勵因素的企業中展開,如出口產品生產廠家、外商原料國內供應商及制造嚴重污染的生產商等,這些企業主要集中于制造業。最近,學者QingHua Zhu 和Joseph Sarkis (2007)通過對中國341家制造商的綠色供應鏈實施情況進行的實證分析表明,中國制造商正承受著不斷升級的生態壓力,這些壓力源于市場、政府和競爭者,為緩解這些壓力,有些廠家甚至啟動了“緊急”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

我國制造企業將成為綠色供應鏈創建的先行者并成為鏈上的核心企業。鑒于這些企業仍處于發展綠色供應鏈的初級階段,缺乏技術、管理、經驗、資金等方面的支持,綠色供應鏈的實施應分步進行:第一步,制造企業完善內部環境管理;第二步,以大中型制造企業為核心創建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第三步,綠色理念在全社會被普遍推崇,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得以大力推廣。

1、制造企業加強環境管理

為緩解外部經營壓力,制造廠家必然將環境管理作為規避風險和提升競爭優勢的戰略選擇。在此過程中,企業積極展開產品的生態設計,重新規劃生產流程,實施綠色采購和綠色制造,力求減污染,降能耗,以達到國內國際市場的環保標準,免遭環境法規的責罰。企業環境管理的戰略實施應包括以下內容。(1)確立環境管理的戰略地位。環境管理戰略地位的確立是企業生態化的前提。首先,環境管理的戰略目標得到企業高層的認可,進而通過培訓和溝通等方式在企業全員中培養環保意識和貫徹落實環境管理的戰略方針。企業制定與環境管理相關的一系列標準,對生產全過程加以規范和評估,并以此考核員工的環境工作績效。(2)發展環境管理的主題技術。技術創新是企業完善環境管理的重要保障。企業不僅應提升其行業內專業技術水平,還應發展與環境管理相關的主題技術,包括生命周期評價(LCA)技術、環境績效評估技術、綠色數據庫等。例如,為了實現生產全過程的污染控制,企業必須采用生命周期評估分析技術進行產品生態技術、綠色采購及綠色工藝流程規劃,這一技術的采用可以確保產品從原材料采購到生產、物流到消費完畢廢料回收的全過程都達到既定的環境管理標準。可見環境管理戰略本身對企業有著較高的技術要求。(3)實現物流的綠色化。有人認為,在物流成為企業“第三利潤源”的今天,由于綠色物流實現了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可稱之為“第四利潤源”。制造企業應通過市場反饋信息識別消除現有物流中“非綠色”因素,根據企業環境管理標準加以規范和整合,使現有的物流體系統達到既定的綠色要求。

企業加強和完善環境管理是創建綠色供應鏈的先行條件。目前,我國不少生產廠家在這一層面已作了多番積極的嘗試,有的企業如伊利、上海友邦電氣、西安標準工業等還通過了國際環境質量體系ISO14000認證,它們為其他企業的綠色化建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

2、創建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

制造企業的生態化是創建綠色供應鏈的前提和動力。一些大中型制造企業歷經多年運作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傳統供應鏈管理模式,鏈上的節點企業出于競爭的考慮,不得不以核心企業的環境管理戰略為指導調整其各自的生產經營策略。這樣,單個企業的“綠色化”最終成為供應鏈的“全過程”綠色化管理,傳統供應鏈管理模式演化為以“生態管理”為特征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這一模式的實施由第一步驟的技術層面進入了第二步驟的管理層面。

在這個過程中,環境管理水平較高的大中型制造企業起著創建供應鏈的主導作用,而且,在第二步驟的管理模式實施中,作為核心企業的大中型制造企業還將發揮示范和領導作用。Jeremy Hall(2000)通過對英國和日本企業進行案例研究發現:整個供應商的行為領導者在供應鏈渠道中占據主導力量,這將有利于綠色供應鏈的運營。筆者認為,在第二步驟的實施中,核心企業的關鍵作用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創建并主導企業間綠色戰略聯盟。企業以整體競爭戰略、環境管理戰略的一致性為基礎結成聯盟,形成綠色供應鏈。在此過程中,核心企業對合作伙伴的選擇是最基本的環節。大中型制造企業在完善環境管理的同時已逐步建立起一系列運作標準,以此標準進行權衡評估并選擇合作企業是最直接、成本最低的做法。鑒于這項工作關系到供應鏈的整體構建,因此,采用科學方法進行全面考量、審慎選擇合作企業是十分必要的。國外專家認為,應綜合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進行評估,以確保其科學性。我國大中型制造企業可以借鑒國際先進企業的做法,運用定量方法,建立數學模型,不僅要考慮其生產能力、生產成本、產品質量、交貨期、服務和信譽等因素,還應重點考慮環境因素,這才是一個以全局最優化為出發點的綜合考量。

(2)實施組織協調管理。綠色供應鏈的組織協調有賴于核心企業的倡導和推動。核心企業應主導并建立鏈內協調小組,及時解決成員間的環境問題沖突;其次,還應通過協商確立環境管理評估體系,加強企業間溝通,完善信息傳遞機制;此外,核心企業還應為其他成員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培訓和督導。確定鏈內利益分享機制是另一重要環節,核心企業應通過契約規范成員間的合作行為,確定綠色技術及環境管理成本分攤比例,約束環境管理行為。

大中型制造企業創建并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是這一模式在我國推廣的關鍵一步。目前,我國一些著名企業已作了初步嘗試,但在實踐中碰到不少障礙,如綠色消費需求未被充分開發、企業缺乏管理經驗和技術、資金困難以及市場的不公平競爭等。QingHuaZhu和Joseph Sarkis(2007)在其實證研究中指出,仿效市場領先者的環境管理行為將給中國企業不僅帶來環境友好效應,而且會額外提高經濟效益。筆者認為,我國制造企業可以在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過程中積極借鑒行業中的市場領先者(尤其是國外先進企業)的做法,汲取先進經驗并主動取得國內外行業協會的技術支持,在此過程中逐漸摸索出適合我國企業情況的管理方法,以此來緩解外部因素對創建綠色供應鏈的消極影響。

3、培植全社會的綠色理念

眾所周知,外部因素是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強大動因。外部因素來自多方面,但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意識形態的社會性環保節能理念。據統計,美國消費者中有80%樂意為環境友好商品支付超額價值,75%的消費者表明他們的消費行為受到企業環境聲譽的影響。勿庸置疑,美國消費者的這種消費偏好迫使企業創建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另外也推動了政府進行環境保護立法,進而促進企業間綠色供應鏈的發展。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美國人對于工廠垃圾處理提出了“不要在我的后院”(NIMBY:Not in my backyard!)的強烈要求,使各州政府紛紛立法加強對企業危險廢料的管理,新開垃圾場受到限制,迫使企業發展了逆向物流。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在我國的實施推廣之所以舉步維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全社會范圍普遍認可的綠色理念。早在1999年,我國政府就已經推行了限制包裝材料回收的相關法規,但在實踐中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就在于,這一法規的實施缺乏市場普遍存在的綠色消費需求的配合,因此政府應積極倡導和培植全社會的綠色環保理念。

(1)企業引導綠色消費。企業通過綠色營銷樹立在公眾心目中的環保形象。在企業資金實力允許的范圍內開展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和廣告宣傳,引導節約消費、適度消費、節能消費等綠色消費。據調查,僅北京和上海兩地就有79%~84%的消費者希望買到綠色產品。因此,企業的綠色引導活動可先在大中城市開展,通過大中城市綠色消費群帶動其他地區的環保意識薄弱群體。

(2)政府立法規范和政策鼓勵環境保護行為。資源的過度利用和自然環境的惡化涉及社會經濟諸多方面,關系國計民生發展大計,所以,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加強環保立法,進行科學嚴格的管理十分必要。另外,由于環保行為的風險投入較大,政府應考慮給予適當的財政支持或技術援助。

(3)有關部門加強環保生態教育。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其實質、內涵、目標、意義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因此,應加強相關教育,喚起人們對生存環境的共同關注,讓人們自覺約束,使綠色消費成為潮流時尚。

四、結論

由于環境惡化和資源短缺的現象日益嚴重,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成為現代企業謀求可持續發展優勢的戰略選擇。我國企業(尤其是制造企業)目前正面臨來自國際市場的綠色貿易壁壘,國內外政府的環保法規及國內嚴重的環境污染等方面所帶來的經營壓力,加強環境管理,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無疑是其規避經營風險、提升市場競爭優勢的策略考慮。針對我國企業發展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存在的主客觀障礙,該模式的實施應考慮分步進行:大中型制造企業在其完善環境管理的前提下將成為綠色供應鏈的核心企業,這一管理模式的實施不僅需要企業體制管理層面的建設、完善,還需要社會性綠色環保理念的推廣在意識層面的支撐。總之,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實施不僅是一種新型的現代企業管理戰略的運用,而且是一項關乎人類生存發展的社會事業的推廣。

【參考文獻】

[1] QingHua Zhu,Joseph Sarkis:The morderating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presuress on emergent green supply chain pratices and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tion Research,Forthcoming。

[2] 周勇、盧銳:論綠色供應鏈管理[A].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3] 申亮、王玉燕:綠色供應鏈研究述評[A].商業研究,2007(6)。

篇4

[關鍵詞] 石油企業 營銷管理 發展戰略

一、石油企業的營銷管理

1. 石油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

(1)石油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①忽視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培訓:a投入短缺;b培訓大多缺乏系統性和有效性;c培訓內容、方式與培訓對象的實際需要銜接不緊,缺乏靈活性,這種培訓機制難以滿足企業內部各類人才對高層次培訓的強烈需求;②用人機制不夠靈活,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在石油企業中,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石油企業職工在年齡、知識、技術結構上普遍存在著老化和青黃不接的不均衡現狀;③缺乏長期有效的薪酬與激勵機制,人才流失嚴重:人力資本具有能動性、流動性和社會性的特征,知識經濟的到來和入世后外國企業的進入,給擇業者提供了大量的選擇機會和實現與自己的知識和智能相應的公平機會,為了體現自身的價值和獲取更優惠的報酬,跳槽人次不斷上升、頻率不斷加快。

(2) 應對措施。①加強培訓,建立與企業發展相適應的培訓機制:石油企業要把強化培訓、提高職工素質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來抓,以服務生產實際為宗旨,努力提高培訓質量,有力地提高職工的技術素質和業務素質,為推動各項工作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②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建立并完善企業內部人才流動機制:轉變用人觀念,樹立人才就是財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競爭力,人才就是發展后勁的全新的觀念,愛惜人才,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施展才華創造軟環境;搭建實現自身價值的平臺,每個員工都希望自己對企業有價值,企業的領導者要積極地為人才的成長和充分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

2.石油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

(1)存在的問題。①理論和經驗不足: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理論和實踐都處在初始階段,即使在世界先進國家,也還沒有大面積、全方位開展,我國就更加滯后。所以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經驗非常缺乏,而且也沒有成熟的規則、程序和方法可以參考、遵循;② 面臨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技術壁壘: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污染處理技術是實施石油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礎和保證。實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石油企業需要對已有生產技術全面改造和升級,技術壁壘是我國石油企業順利實施“綠色化”的最大障礙。

(2)應對策略。①樹立綠色觀念,重視環保工作:石油行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要求企業著眼于長遠利益,以整條供應鏈為出發點,企業的高層領導首先應樹立環境意識,把經濟目標、環境目標和社會目標同實施整個供應鏈緊密聯系起來;② 政府為綠色供應鏈的實施提供法制規范和保障:政府應在借鑒發達國家環境保護規制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國情,進一步完善法制建設,提高對污染源的懲罰標準和打擊力度,而且通過法律法規來降低傳統制造模式的報酬率,為綠色供應鏈運行提供良好的競爭環境;③ 石油企業應加強技術支撐:色供應鏈管理能夠取得優勢的基礎是有先進的技術做支撐,石油企業一直都是信息化、網絡化的先鋒,現在更要將這種優勢保持下去,繼續重視IT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供應鏈范圍內信息的整合,全面支持石油行業高速化、規模化的發展,贏得競爭優勢。

3. 石油企業的信息化管理

(1)存在的問題。①信息化推進過程中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在ERP等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還存在管理模式、業務流程、管理報表等不統一情況,導致企業客戶化開發的工作量很大,影響了ERP實施周期和應用效果;② 有的單位重建設、輕應用現象還比較嚴重:對信息系統在現代企業中的重要地位認識不足,對信息技術本身的一些特點也缺乏了解和認識,誤認為信息系統建成了自然就會用好,滿足于建而疏于用。

(2)應對措施。① ERP是基礎:企業的管理來自于業務需求的動力,567是針對企業內部管理和運作的信息系統。其他應用系統,如果沒有業務數據作為支撐,就會變成空中樓閣,無法充分發揮這些應用系統的功能;②避免信息孤島:在中國,很多企業已經有了實施、然后替代某個財務軟件的經驗,放棄一個應用系統本身是一種投資的浪費和改變的痛苦。而現在仍然有很多企業還在走前人已經證明行不通、而且自己已經走過的老路,這給企業管理信息化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和浪費。

二、石油企業的發展戰略

1. 優化一體化戰略

盡管中國石油企業在一體化戰略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應當積極調整資本和資源在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和銷售,化工及其他產業部門的配置及其比例關系,適度增加中游、下游規模,優化一體化產業結構。

2. 強化“走出去”戰略

油氣資源的有限性和地區分布的不平衡性決定了油氣資源的國際性。跨國石油公司從一開始就實行了全球化戰略,通過實行“走出去”戰略在世界范圍內尋找石油資源。上世紀年代中期以來,以石油“七姊妹”為代表的大石油公司以全球市場范圍為目標來考慮自己的油氣生產經營業務,優化配置企業的油氣資源,提高對這些資源的利用效率,為自己獲取最大回報。

3. 實行戰略聯盟戰略

聯盟是指行為主體之間為了維護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一種合作關系,具有“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特征,是參與主體在國際化經營活動中爭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里,任何一個國家或企業要獲得高效發展,只有加強合作與聯合,借助外部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海燕:我國石油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探討 [J]. 現代商業,2009,(12)

[2]曹洪香: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影響因素分析 [J]. 煤炭經濟研究,2005,(01)

篇5

關鍵詞 突變級數;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 X32; F2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5-0108-04

目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已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其研究交叉了環境保護問題、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等學科。企業是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主體,為有效測評和引導企業的管理行為,在其實施過程中,必須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進行及時全面的評價。

現有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多為層次分析、因子分析、模糊評判等方法,但有些方法對權重的確定主觀性較大或計算過程過于復雜, 而突變級數法的主要特點是它首先對系統的評價總目標進行多層次矛盾分解, 利用突變理論同模糊數學相結合產生的突變模糊隸屬函數, 由歸一公式進行綜合量化運算, 最后歸一為一個參數, 即求出總的隸屬函數, 從而進行評價。突變評價法沒有對指標采用權重, 但它考慮了各評價指標的相對重要性,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從而減少主觀性又不失科學性、合理性, 而且計算簡易準確, 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評價方法。

1 突變級數法評價的基本原理和步驟[1~3]

1.1 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

首先對評價總指標進行多層次分主次的矛盾分解或分組, 排列成樹狀目標層次結構, 由評價總指標到下層指標,逐漸分解到最下層子指標,原始數據只需要知道最下層評價因子的數據就行了。上層指標一般是比較抽象的,難于直接量化,對其進行分解是為了等到更具體的指標,以便進行量化, 分解到可以直接計量的指標時,分解可以停止。評價指標確定后,評價者可以根據經驗(定性)確定各指標的重要性,在同一屬性、同一層次的指標中,重要程度相對大的指標放在前面,相對次要的指標放在后面。因為常見突變系統的某狀態變量的控制變量不超過4個,所以,相應地一般各層單指標的子指標分解到不超過4個。

1.2 確立評價指標體系各層次的突變系統類型最常見的突變系統類型有尖點突變系統、燕尾突變系統、蝴蝶突變系統。其數學模型分別為:

尖點突變系統模型:f(x)=x4+ux2+vx

以上各突變模型中,x表示突變系統中的一個狀態變量;f(x)表示狀態變量x的勢函數;u,v,w,t表示狀態變量的控制變量。系統勢函數的狀態變量和控制變量是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控制變量之間又相互作用以構成矛盾,將主要控制變量寫在前面, 次要控制變量寫在后面。如果一個指標可以分解為2個子指標,該系統可視為尖點突變系統;如果一個指標可以分解為3個子指標,該系統可視為燕尾突變系統;如果一個指標可以分解為4個子指標, 該系統可視為蝴蝶突變系統。

1.3 由突變系統模型的分歧集方程推出歸一公式

設突變系統的勢函數為f(x),根據突變理論,它的所有臨界點集合成平衡曲面M,其方程通過求f(x)的一階導數而得到,即f(x)′=0。它的奇點集通過對f(x)求二階導而得到,即f(x)″=0。由f(x)′=0和f(x)″=0消去x,則得到突變系統的分歧點集方程,分歧點集方程表明諸控制變量滿足此方程時,系統就會發生突變。如對尖點突變系統,其相空間是三維的,求f(x)′=0,即平衡曲面M 由4x3+2ux+v=0給出,奇點集是滿足方程12x2+2u=0的M的子集。由兩個方程消去x,得到8u3+27v2=0,找到分歧點集,其分解形式為u=-6x2,v=8x3,化為突變模糊隸屬函數可得到如下歸一公式:xu=u1/2,xv=v1/3,(其中xu表示對應u的x值,xv表示對應v的x值)。同理,得到燕尾突變分歧點集方程:u=-6x2,v=8x3,w=-3x4,其歸一公式為:xu=u1/2,xv=v1/3,xw=w1/4;蝴蝶突變分歧點集方程:u=-10x2,v=20x3,w=-15x4,t=4x5,其歸一公式為:xu=u1/2,xv=v1/3,xw=w1/4,xt=t1/5。

等:基于突變級數法的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年 第5期[HT][BT2]1.4 利用歸一公式進行綜合評價

歸一公式把系統內諸控制變量的不同質態化為同一質態,即把控制變量 統一化為狀態變量表示的質態。控制變量在利用歸一公式計算每個狀態變量值時,對該變量所對應 的各個控制變量計算出的x值采用“大中取小”的原 則或取平均值。假若系統的諸控制變量之間不可相互彌補不足,則從諸控制變量對應的x值中,即x1,x2,x3,x4中選取最小的一個 作為整個系統的x值,即為“大中取小”。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分叉集方程,才能質變。而當系統的各個控制變量之間可以相互補充其不足時,以使x值達到較高的平均值,則取控制變量u,v,w,t相對應的x1,x2,x3,x4的平均值。[KG)][BT(1+1]2 突變級數法在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中的應用2.1 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指標體系的構建[4,5]根據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容及特征,參考環境管理標準ISO14000系列,設計具體的綠色供應鏈評價指標體系。同時要反映突變理論的要求,考慮各層指標的重要性程度,這一過程一般根據實際情況和主觀經驗確定。分層時要注意每一層的指標數不要超過4個。按照構建突變指標體系的原則,重要的指標放上面,次要的指標放下面,得到經過綜合考慮的突變指標體系,見表1。

2.2 突變級數法分析計算

我國目前真正實施綠色供應鏈的企業還比較少,而且由于企業對信息的保密性,筆者選取相應的案例進行實際應用過程中,未能列出具體企業名稱,數據來源除大部分來自企業的年度報告,小部分假設,因此,在實例運算時,本文為了研究方便不免有偏差。下面通過舉例說明以上評價步驟的具體應用。以A企業2001-2006年的綠色供應鏈發展狀態進行評價。

從表中可以看出,該公司2001-2006年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水平整體逐步提高,2006年略有下降,由xA可以看出,綠色水平和節點企業績效水平兩個指標評價值 均低于上一年,又對兩個指標的下指標層加以分析,資產報酬率、速動比率、顧客滿意率、信息傳遞及時率以及供應鏈報酬率均有下降,綠色水平中的各指標值雖無下降,但由于指標值的變動與其在評價體 系中的重要性不成正向比,也可能導致綠色水平略有降低。由此,A公司便可客觀地看到自 身以及供應鏈上其他節點企業存在的不足,得到綠色供應鏈改進的決策依據,從而使整條供 應鏈從源頭到廢棄回收處理各節點企業的綠色性得到協調和控制,提高綠色供應鏈總體績效水平。

3 結 論

企業在實施綠色供應鏈的過程中,只有得到及時有效的績效評價結果,才能對下一步的管理工作做出準確決策,突變級數評價法滿足了這一要求,它汲取了層次分析法與模糊評價法的優點, 按指標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對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避免了多目標分析決策時指定各因素權重的主觀性,并且計算量小、簡單易行、便于掌握,特別是在綠色供應鏈這種復雜系統的績效評價決策時更能體現迅速及時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黃奕龍.突變級數法在水資源持續利用評價中的應用[J].干旱環境檢測,2001,15(3):167~170.[Huang Yilong. Application of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 od to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Usage of Water Resource [J].Ari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2001, 15(3):167~170.]

[2]周紹江.突變理論在環境評價中的應用 [J].人民長江, 2003, 34(2):52~54.[Zhou Shaojiang. Application of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Theory to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 Effects [J]. Yangtze River, 2003, 34(2):52~54.]

[3]李艷,陳曉宏,張鵬飛.突變級數法在區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3):50~54. [Li Yan, Chen Xiaohong, Zhang Pengfei. Applic ation of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 to Evaluation of Regional Ecosystem Health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 17(3):50~54.]

篇6

關鍵詞:現代物流供應鏈管理;發展演變;趨勢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1

引言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集物品的包裝、運輸、裝卸和物流信息等于一體的經濟活動,可以滿足不同地區人們輸往貨物的需求,且價格成本低、運輸時間段,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巨大的便利。目前我國物流行業的發展保持著快速增長的趨勢,據中國物流市場前景調查分析報告指出,我國去年社會物流總量額為213.5萬億元,同比增長7.9%。物流行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管理水平的提高,隨著時代的發展,物流供應鏈管理更加符合現代管理特征,在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進一步促進物流行業的發展。

一、物流的起源與發展

早期的物流管理更加注重的是交通運輸(Transportation),當時尚未形成“物流”一說。根據Farris的分析與研究,物流的發展與運輸學術研究最早出現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左右,當時著名的經濟學家Henry Adams在耶魯大學擔任校長期間曾經開設了交通運輸類經濟學科課程。講述了關于運輸模式中成本、定價、交通管理等各項問題。在此之后的將近100年間,關于交通運輸領域的研究不斷發展,直到一戰至二戰期間的交通運輸研究一度出現了停滯不前的狀況。二戰后人們發現,由于軍事生產的需要,交通運輸行業逐漸開始向物流行業過渡,教材中關于交通運輸經濟學的課程逐漸被“物流”字眼所取代。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物流已經成為集物品的包裝、運輸、裝卸和物流信息等于一體的經濟活動,可以滿足不同地區人們輸往貨物的需求,且價格成本低、運輸時間段,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巨大的便利。

二、早期物流的管理

早期物流的管理模式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所逐漸的實體分銷管理(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準確來說,實體分銷管理的概念是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F?杜拉克所提出的,屬于“物流”概念[1]。實體分銷管理包括幾大部分:第一,貨物的分銷渠道類型及其作用。分銷渠道指的是貨物轉移過程中需要通過的個人或者生產者,物流的分銷渠道主要包括直接渠道和三層渠道;第二,分銷渠道的設計與管理。實體分銷管理學中指出,分銷渠道的設計必須要根據商品的特點、市場行情、國家相關法律規定等來確定渠道模式和成本價格,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提高生產者的生產效益。分銷渠道的管理更加注重對成員和產銷管理的管理,建立各種垂直營銷系統;第三,產品的實體分配。產品的實體分配指對茶農儲存、管理、運輸等過程,盡量降低產品運輸的成本,提高經濟收益;第四,零售與批發。這一時期的物流管理已經形成了相對系統化的管理模式,對物流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一、物流管理模式更加系統化,能夠在滿足消費者消費需求的基礎上,充分調動物流發展中的各項主要因素如運輸成本、成員管理等相互協調性,降低物流運輸和生產的成本。二、實體分銷管理注重分析市場對物流行業和運輸的影響,在客戶分析、市場分析等方面有了更加科學的認識。三、分銷在物流管理中的地位逐漸得到提高。

三、中期發展的物流管理

中期發展的物流管理以企業集成化物流管理模式(Integrated logistics management)為主。與早期的實體分銷管理模式相比,集成化物流管理不僅僅是針對產品的分銷物流活動,而是從整體上降低企業內部物流的總成本,具有更強的整合效應。集成化指的是將所有的事物集合在一起,使分離的各項功能形成一個整體。物流管理中,應用實體分銷管理實際上只是物流其中的分銷部分,與分銷相分離的還包括產品的收購和生產或者服務,將這三部分功能形成整體,進行科學管理,即我們所說的集成化物流管理[2]。集成化物流管理從物流企業內部出發,整合程度更高,使物流活動的效率進一步得到提高。

四、現代化物流供應鏈管理及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和時代的發展,物流消費者的需求日趨向個性化發展,如何滿足越來越挑剔的顧客需求成為物流行業發展的難題。供應鏈管理以物流企業為核心,管理內容貫穿物流活動的始終,使所有的物流活動形成完整的體系,管理對象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消費者等[3]。與集成化物流管理模式的區別是,供應鏈管理模式更加系統化,包含物流活動的所有組成部分,并且供應鏈管理以信息技術為中介,物流信息和管理都實現了高度的集成化,能夠更好的促進物流行業的發展。

未來的物流供應鏈管理發展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進一步提高物流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構建更加完整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第二,物流企業向集團化、國際化發展,擴大企業的規模和影響力;第三,第三方物流和共同配送的管理方式將成為未來物流管理發展的主要趨勢;第四,針對全球日益嚴重的人口壓力和環境、資源等問題,未來物流管理的發展應該更加注重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實現綠色物流管理。

五、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化的物流管理必然朝著高度信息化和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實現物流管理網絡信息化、全球化和綠色化。

參考文獻:

[1]何榮宣.傳統物流向現代供應鏈管理轉變的策略[J].企業經濟,2011,09:41-43.

[2]李遠景,李卓彥.基于現代物流供應鏈的電網物資管理體系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11:144-147.

篇7

觀念的變革

既講規模經濟,更要講速度經濟。零售業的發展,無論是單店規模,還是連鎖規模的擴大,某種意義上將都可以降低經營成本,取得價格優勢,在當今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單靠規模的擴大取得利潤已比較艱難,隨著市場需求的日益個性化、理性化,快速反應、以速度制勝,已成眾多先進企業的共識。因此企業的經營理念也需要大的變革,那就是一個企業所擁有的戰略優勢除了人、財、物、技術等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以速度表現出來的能力,即擁有在最短時間向市場提供所需產品和服務的能力。

樹立以零售商為主導的觀念,充分發揮零售企業的引導帶動作用。傳統的經營體制中,制造商在整個流通環節中居于支配地位。但是隨著幾十年流通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突飛猛進,處于流通終端、直接面向顧客的零售業出現了飛躍性的變革。零售規模的擴大和自身經營的標準化和特色化,對市場需求的熟知和預見,可通過網絡傳導至供應鏈成員中,引導制造商的生產和相關供應商的經營,而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貨品。零售商“橋頭堡”、“風向標”的作用日益舉足輕重,逐漸形成以零售企業為核心的垂直的或多向的供應鏈合作關系。

從推式經營轉向拉式經營。傳統的營銷是通過銷售人員或媒體將企業產品或信息單向地傳播給公眾,消費者被動的承受著泛化的信息或產品的影響;而在需求拉動型的經營機制下,企業通過和顧客持續不斷的溝通,獲取顧客的需求變化并制定自己的營銷組合。如蘋果公司一方面通過熱線交流向顧客介紹新產品,另一方面非常注意從中獲取重要的信息,并反饋到相關部門,指導產品開發,以更好地滿足需求。

從交易伙伴的相互分割、防范對立轉向信息、資源共享與合作。在“顧客中心”的經營機制下,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變革就是讓經營信息在整個供應鏈體系中保持透明,從而消除經營中的不確定因素,更好地組織商品供應,靈活應付環境的變化,這是改進供應鏈整體性能的強有力措施。如美國聯邦快遞通過向客戶提供特定的專業軟件和計算機終端,與本企業的系統相連來實現信息的共享,使其客戶通過網絡及時查詢自己的貨物運送情況。

供應鏈管理模式的變革

供應鏈管理模式的運用,決定了供應鏈管理的效率。目前世界上適合零售企業且運作效果較好的主要有:

供應商管理庫存(VMI)

傳統零售企業的供應商都是被動的接受定單后再準備供貨,零售企業為防止市場需求的突然變化不得不備有一定的庫存,既提高了成本,又降低了效率。近年來歐美國家先進企業實施的VMI成功地避免了這些問題,VMI包括了POS、CAO和CRP等技術,是在EDI、ID代碼、條碼、條碼應用標示符以及連續補貨程序支持下,零售商的庫存狀態是透明的,以便供應商隨時跟蹤和檢查,根據零售商貨架上的貨物銷售情況,隨時主動地補貨。使零售商庫存減少,甚至做到零庫存。如美國DH服裝公司運行VMI半年使零售商的庫存減少了50%,銷售額增加了23%,成為其提高服務水平、提高競爭力的戰略性措施。

協同、計劃、預測與補貨(CPFR)系統

1996年由沃爾瑪聯合五家供應商成立“RetailScp”工作組,在QR的基礎上,開始研究通過密切合作來確定供應鏈管理和營銷策略。最終形成了“CPFR”管理系統,這是一種建立在貿易伙伴之間密切合作和標準業務流程基礎上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其特點是:開放,但有安全的通訊系統;在整個供應鏈上是可擴展的;適用于各個行業,能支持多種需求。重點是供應商與零售商之間協調一致的伙伴關系。沃爾瑪采用該系統后其商品滿足率達從過去的53%―79%增加到87%―98%。2001年國際商業組織采用了該系統并加以推廣。美國著名調查公司KurtSalmon的調查研究后認為:實施CPFR,新產品開發的前導時間可以減少2/3;連續24小時供貨可減少或消除缺貨;庫存周轉率可提高1-2倍;所售商品的30%-50%是根據用戶的特定需求定制的。既為客戶提供了更為優質的服務,同時也減少了整個供應鏈上的非增值成本。

實施以上先進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對企業信息技術硬件的投入、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同時要求和供應商的關系和溝通也要協調一致。

協同配送

有調查顯示:我國連鎖零售業平均每個配送中心承擔20個店鋪,每輛車承擔兩三個店鋪的配送。而日本的連鎖配送中心負責70個分店,只需四、五輛車;我國沒有一個連鎖企業的配送中心對各店經營的商品實行100%的統一配送率,多數只有69%-70%,有的甚至在50%左右,可見我國連鎖組織的規模與配送中心的規模都太小,且互相之間沒有實施協同配送,不利于取得規模效益,降低了效率。

因此要大力倡導零售、制造、批發等企業打破界限,互相調劑、合理使用物流設施,減少單一企業物流配送方面的重復和浪費,提高配送效率。協同配送的模式主要有:以一家企業為主導進行橫向和縱向整合的共同配送。企業間可相互聯系調劑貨物,提高規模效益。多方整合的共同配送。主要由多家零售企業或相關的供應商共同出資建設和管理使用配送中心,這種模式比較適合于那些零售店集中分布在同一區域的大中型連鎖企業。

針對我國零售企業在倉儲立體化、裝卸搬運機械化、分揀配貨電子化、運轉配送條碼化、以及計算機智能化等方面技術含量較低、效率差的情況,政府應加強行政監督,同時加快條碼標準的制定步伐,擴大商品標準化的范圍,尤其是要加大、加快二維條碼(信息量大、安全防偽、成本低、壽命長)推廣速度,和一維條碼相結合用于貨票標簽,可以實現貨物運輸中條碼跟蹤和信息傳遞,加快貨運的速度和安全。同時政府應加強在網絡信息化進程中的宣傳、推動和引導作用,使網絡購物等新型業態盡快在我國成長。

供應鏈的綠色變革

由于全球范圍內環保意識的增強,綠色消費、綠色營銷日益成為零售業發展的大趨勢。綠色消費所產生的經濟利益的驅使和政府環保節能法規政策的外部壓力,使企業也越來越注意供應鏈管理的綠色變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綠色采購:根據美國學者Zsidisin和Siferd在2001年的定義:綠色采購是企業應對自然環境相關問題制定的一系列方針,采取的一系列行動和形成的相應關系,通過優先采購的權利來影響刺激供應商使用清潔的制造過程和環保材料,開展生態設計,減少耗能和毒廢物品產生,降低污染排放,幫助創造一個綠色產品市場,這是零售商主導地位的重要體現。

綠色運輸:指貨物運轉時各種運輸工具采用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的原料作為動力,如無鉛汽油、太陽能、液化氣等。另外運輸路線的優化選擇也能節能減噪。

綠色包裝:采用簡化的、可降解、可再生、可再利用的材料和單元式包裝,主動協助供應商進行包裝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可延長物品的生命周期,增加物品的使用效率,降低企業處理成本。

綠色流通加工:為了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零售業承擔的流通加工業務量日益增多,實施綠色流通加工的途徑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變消費者的分散加工為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處理(焚化、掩埋等)零售商品加工中產生的廢棄物料,以減少分散處理中的污染。

供應鏈的組織變革

零售企業內部的組織變革

傳統企業組織結構有兩大弊端:一是用專業化和縱向分割的方法,把組織分為不同的職能部門,雖有一定的專業性,但橫向協調性差;二是管理層次多而效率低下。很難適應顧客主導、需求變化無常而又競爭激烈的經濟環境。于是很多零售企業便首先在組織內部進行變革,其主要特征是:

管理層次扁平化。美國學者弗蘭克?奧斯特洛夫(Frank.Ostroff)和道格?史密斯(Doug.Smith)在其合著的“The Horrizontal Organization”一書中提出“扁平型”組織,主要特征是:盡量減少管理的中間環節,把等級制的多層管理取消或減低到最低程度,以提高工作效率;圍繞中心項目形成跨職能的“項目團隊”。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的施樂公司、摩托羅拉公司、AT&T等大公司對自己的內部組織結構進行重組,實施扁平型組織后,大大提高了運營效率。

員工活性化(Empowerment)。活性化就是使員工更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規定的限度內擁有作出決定和采取行動的知識、技能和職權,同時對自己的行動后果及企業前程有高度的責任感。這是員工參與管理的高級形式。

組織結構柔性化。組織結構是協調人們行動的一種工具,它不應成為限制人們活動的框框,只要能夠最大限度地釋放人們的能力,有利于使人們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就是最合適的組織結構。職能部門和項目團隊各有利弊,適用于不同的經濟環境。歐美不少企業采取職能部門和項目團隊并用的方法,形成合力,集中完成重大項目。二者均有存在的價值.需要什么結構就運用什么結構.有人將其稱為“面條式組織”,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企業外部的供應鏈組織變革

建立供應鏈戰略聯盟。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任何企業都不可能擁有企業發展所需要的一切關鍵資源。“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資源的特質性與核心能力的互異性,決定不同企業間資源的共享性與核心能力的互補性,于是企業對外結成各種縱向和橫向的供應鏈聯盟,實現單個企業無法實現的可持續競爭優勢。主要類型有:

合資式聯盟。以資金為紐帶,成立組成法人企業,按出資比例決定權利和分成,同時各自保持相對的獨立性。這種聯盟較為持久和穩定。如1988年歐洲最大的快遞企業TNT進入中國之初與中外運簽訂15年合資合同,成立天地快件有限公司。DHL(敦豪國際航空快件公司)也與中外運成立合約期長達50年的“中外運―敦豪合資公司”。

契約式聯盟。該聯盟不需要成員相互持股投資,而是選擇功能性協議的聯盟方式,在若干領域內進行合作。它更強調成員之間的協調與默契,在經營的靈活性和自等方面比合資聯盟更具彈性,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參與第四方物流

篇8

關鍵詞:零售業;供應鏈;低碳化;供應商;管理體系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F715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12-008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2.040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市場規模逐步擴大,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國的零售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擴張。然而在此過程中,由于全球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我國的制造業面臨著巨大的節能減排任務,而處于制造業下游的零售業供應鏈體系也必然要面臨著低碳化的發展要求。因此開展相關的研究工作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價值,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與思考。下文首先就我國零售業供應鏈管理的概念進行簡要的概述,而后對我國零售業供應鏈管理的現狀展開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詳細的改進策略。

1 零售業供應鏈管理概述

1.1 供應鏈低碳化管理概念

低碳化的供應鏈是經過傳統的供應鏈理論所演變形成的。供應鏈需要依靠對計劃的執行、原料的獲取、生產、運輸以及最終的銷售等多個環節來實現。在更為寬廣的概念當中,可被理解為對于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均衡。供應鏈的低碳化來源于對于供應鏈的可持續研究之中,同時也可將其稱之為環保意識供應鏈亦或是環保供應鏈,這是一類對于供應鏈當中各個環節,采取綜合分析之后從而選取對資源最為高效的利用以及對于環境最低破壞的供應鏈管理方式,其本質性的目的旨在實現對于供應鏈的整體性低碳優化。基于綠色理念且低碳環保的供應鏈結合了可持續性的價值觀念以及對于環境問題的綜合考慮,是一種友好型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和可持續性的供應鏈管理方式,能夠為企業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1.2 供應鏈低碳化管理體系結構

供應鏈的運行參考模型囊括的范圍:企業通過每一位客戶之前的信息來往,包含了產品交易的全過程,由最初的訂單確認,到最終的貨款支付;每一類產品的運輸,由最初級的供應商直至最后的消費者手中以及之后再次回收利用的整個過程體系;企業在產品的生產、銷售過程當中同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所形成的互相影響以及對于總體需求量的明確直至最終每一項產品訂單的完工。依據供應鏈運行參考模型的流程定義,可將其分割為三個不同的級別:第一等級,不同的流程類型;第二等級,不同流程的具體目錄;第三等級,對于供應鏈當中各個節點企業的特性。并在此三個等級之下還可將供應鏈管理體系細分為四、五、六乃至更加細致的類型特征,并進行實際的特性描述,然而這并不包含于運行參考模型之中。

1.3 供應鏈低碳化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零售業企業在低碳化供應鏈的建設當中仍然面臨著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影響,首先在國際影響當中,相關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已經建立起了關于環境管理體系的制定,對于相關的企業再生產、經營等商業活動當中的行為有了明確的標準約束。通過ISO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與實施,也預示著對于環境的保護工作,已經由環境污染的末端治理轉變為對與環境影響行為的整體化監督過程,這也更進一步推動著低碳化供應鏈管理體系的建立。通過對于低碳化供應鏈的落實,能夠促進我國在經濟結構的調整、發展方式的轉型、能源資源的消耗以及提升能源利用率等方面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2 目前我國零售業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零售商與供應商合作不足

在我國的零售業當中位于上游的供應商同下游的零售商之間存在嚴重的利益不對等關系,其中零售企業往往由于掌握銷售平臺,在商品采購的各種渠道與環節向供應商索要費用,諸如合同簽約費、進場費、節日贊助費等。而這些不合理費用的支出一方面使得供應商的成本急劇上升,從而使他們無法給予零售商更低的供貨價格,并且也會造成最終的利益分配不合理,使得整個零售業供應鏈長期處于較低的行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各種名目的不合理費用支出也使得供應商與零售商的合作基礎受到破壞,極易發生各類道德與法律風險,致使許多供應商不得不以犧牲產品質量來彌補企業損失,這樣的惡性循環必將導致供應商與零售商的合作關系難以長期維持。

2.2 信息技術應用不足

我國零售企業在供應鏈低碳化的構建當中,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第一,零售企業只是在內部的信息系統方面進行投入,還沒有上升到供應鏈和客戶關系的管理層上;第二,零售企業IT從業人員比較少,對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存在影響;第三,零售企業的信息系統的利用效率還很低;第四,把零售業信息化分為三個階段: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階段、軟件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和核心業務系統建設階段,目前我國多數零售企業還處于硬件基礎設施向軟件基礎設施建設過渡的階段,少數零售企業處于軟件基礎設施向核心業務系統過渡階段。

2.3 物流配送效率低下

我國的零售企業長期以來在物流配送環節效率不高,深層探究其本質原因,可總結為如下兩點:第一,由于我國市場經濟起步較晚,零售企業的發展時間較短,因此在整個零售行業當中還未能夠形成較大規模的零售企業,也就造成了企業無法擁有充足的資金來建設配套的物流配送轉運中心。這主要是由于物流配送中心的投資成本較大且成本回收期較長所造成的;第二,通過技術層面來考慮,我國零售業目前所擁有的物流配送技術還不夠完善,各個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中央系統同具體的零售門店乃至上游的供應商之間無法實現實時的信息交互,知識配送效率嚴重不足。

3 我國零售業構建供應鏈管理體系的策略

3.1 構建供應商與零售商的伙伴關系

在供應鏈管理的每一個環節當中,均會牽涉到企業間的合作問題。在構建供應鏈管理體系的過程當中,構建供應商與零售商的伙伴關系是核心關鍵,誠信平等的互惠互利是雙方開展合作的基石。對于零售企業而言在選取供應商之時,應當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并從企業的長遠發展角度進行綜合考慮,與合適的上游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特別是在低碳化供應鏈的建設藍圖之下,我國的零售企業在面對更為復雜的體系管理之時,一方面要能夠將“低碳消費”的深層潛力予以開采發掘,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低碳供應商”的選取工作。不斷推行并日臻完善對于上游供應商的市場準入機制,能夠在初級階段當中便將產品質量不合格的供應商淘汰出局,能夠極大地降低供應鏈的管理效率。這一制度的制定通常由零售企業的業務部門予以制定,而后經過采購委員會予以評定、審核,并最終交由總經理簽字實施。這一制度的絕對核心是要嚴格落實對上游供應商的要求,其中包含了資金實力、信用狀況、企業的技術能力與生產條件等多個方面。

3.2 發揮零售企業核心地位

在低碳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當中,每一個參與到其中的企業均具備有獨立的法人地位,企業與企業之間并不存在上下級的關系,正是通過共同的利益追求與戰略目標,促使企業間能夠開展合作。而在零售業的供應鏈體系當中,零售企業應該發揮出主導地位的作用,作為產品生產、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所有信息要素、資金要素、知識要素的匯集點,低碳化供應鏈在零售業發展的過程當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可替代。因而零售企業要制定出相應的低碳發展戰略,其主要內容應當從如下四個方面來考慮:第一,對企業所存在的風險做出合理性的評估;第二,對企業自身實行碳排放清查;第三,明確碳排放標準、制定相關的減排目標,并結合企業實際生產經營狀況制定出相應的減排措施;第四,監督碳排放措施實行情況;第五,實時披露企業碳排放數據。

3.3 構建零售企業低碳供應鏈

對于零售企業而言,只有其自身在實現了低碳化品牌的構建之后,才能夠形成低碳化的市場聲譽,并借助于自身的低碳行動來對供應商產生影響。零售企業構建低碳供應鏈的具體流程為:對供應鏈實行詳盡的碳排放調查,確定出具體的碳排放名單,明確零售業供應鏈的碳排放標準,制定出詳細的企業碳排放目標,對于企業所采取的碳排放措施內容實行有效性評估。鑒于零售業供應鏈的復雜性,零售企業應當同其供應鏈當中各個環節的企業,加強溝通交流,共同制訂出相應的碳排放管理體系,并對供應鏈相關企業的碳排放執行情況進行全程追蹤與監督,完善監管措施。低碳化的供應鏈運行參考模型,在原有模型的基礎之上增加了環保、低碳等理念。其要求企業在進行供應鏈的建立知識,必須要從產品的生產階段即需要考量產品整體的生命周期性,由原料的選取到最終的回收處理等一整個環節當中,都必須要考慮低碳化的生產理念。圖1為零售企業構建低碳供應鏈的基本流程:

4 結語

在全球經濟的發展規模逐步趨向于一體化,發展要求逐漸趨向于低碳化的大背景之下,低碳供應鏈的建立將直接影響到我國企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競爭能力。本文主要通過對于我國實行低碳供應鏈相關問題的研究,首先對供應鏈的管理概念進行了簡要的概述,而后針對我國零售業供應鏈管理的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從而表明零售業將是我國實行低碳供應鏈管理的主要實施方向,最終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夠為我國的零售業提供一些可供參考、借鑒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盧震,黃小原.服務銷售系統供應鏈模型設計及其應用[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6).

[2] 曾劍鋒,柳鍵.碳減排背景下閉環供應鏈生產與回收策略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

[3] 易余胤,梁家密.獎懲機制下的閉環供應鏈混合回收模式[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4,(1).

篇9

關鍵詞:會理石榴;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物流系統

中圖分類號:F304.3文獻標識碼:A

對于供應鏈有著多種定義,馬士華、林勇認為,“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原材料采購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對供應鏈的定義是: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活動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結構。道格拉斯?M?蘭伯特認為,供應鏈是那些把產品或服務提供給市場的公司的排列。盡管各種關于供應鏈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征:供應鏈不僅是一條連接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料鏈、信息鏈、資金鏈,而且是一條增值鏈。供應鏈管理是對整個供應鏈系統進行計劃、協調、操作、控制和優化的各種活動和過程,其目標是將顧客所需的正確產品(Right Product)、能夠在正確的時間(Right Time)、按照正確的數量(Right Quantity)、正確的質量(Right Quality)和正確的狀態(Right Status)送到正確的地點(Right Place)――“6R”,并使總成本最小。供應鏈管理的實質是“協調”,目標是實現供應鏈運作的最優化,實現顧客服務最大化和供應鏈效益的最大化。會理縣為我國最大的石榴產區,被譽為“中國石榴之鄉”,石榴產業已成為會理縣的支柱產業之一。為促進會理石榴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本文擬就符合會理石榴產業實際的供應鏈管理系統構建問題進行探討。

一、會理石榴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會理石榴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必要性。石榴種植和消費的分散性使市場信息極為分散,人們難以全面把握市場供求信息及競爭者、合作者的信息,經營者難以取得壟斷地位。石榴生產的季節性強,影響產量的因素較多,產量和供求關系的變化會引起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石榴的鮮活易腐性使其跨季節調節程度十分有限。要使會理石榴產業健康發展,就必須加強核心組織在供應鏈系統中的核心作用,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做保障,在供應鏈參與主體之間建立長期、穩定、高效的戰略合作關系,通過提高供應鏈參與者的組織化程度,擺脫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怪圈。在這種戰略聯盟中進行信息集成,以便參與者能夠共享信息,增強彼此間的協調。由于會理石榴顧客地理分布較廣,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網絡與顧客進行交流,了解客戶的需求。對于分布廣泛的顧客來說,要使銷售活動能夠高效進行,這個戰略聯盟就必須提高物流的效率,改善物流設施并且增強物流各環節的銜接。這些措施體現了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戰略思想,說明供應鏈管理是解決會理石榴產業中存在問題的全面而有效的辦法。也就是說,在會理石榴產業中實施供應鏈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會理石榴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可行性

1、會理石榴產業發展使實施供應鏈管理成為可能。在市場發育不充分、市場范圍較小的情況下,由于市場結構較為簡單,可合作的對象較少,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實施供應鏈管理。在市場擴展到較大范圍后,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面臨的競爭對手也較強。近年來,會理石榴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可以合作的對象也相對增多,完全有可能與相關各方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實施供應鏈管理。

2、石榴產業參與各方已認識到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必要性。會理石榴產業參與各方已認識到現行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會理產業發展需要,也認識到通過相互合作,從整體上優化業務,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的必要性。這是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根本動力。

3、在現有條件下,政府是會理石榴供應鏈最適當的主導者。實施會理石榴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在于會理石榴供應鏈內部要有一個起主導作用的協調者、管理者,通過協調供應鏈合作伙伴的關系,實現供應鏈整體利益的最大化。作為供應鏈系統的主導者,不僅應具備一定規模,能夠把握對市場需求的判斷,具有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思想,具備較高的威信和較強的號召力,還應具備戰略整合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流程控制能力、學習創新能力。

要單個石榴種植者成為從種植到加工銷售的整個過程的管理者,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現代農業和市場經濟發展的根本要求。已經建立的協會、合作社,由于其經濟實力等原因,要完全進入市場,也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從目前情況看,會理縣尚無一家企業具備成為供應鏈主導者的條件。此外,會理石榴供應鏈管理的主導者在現階段還需要擔負提高種植者組織化程度、為會理石榴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扶持、制定產業標準、監督產業標準執行、建立和維護信息平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維持市場秩序等任務,這些任務是除政府之外的現有任何組織都不能勝任的。而會理縣政府對石榴產業發展高度重視,將其列為會理縣支柱產業之一,并給予大力支持,為會理石榴實施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有利條件。

會理縣將石榴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抓,負責會理石榴產業管理與發展工作,這是會理石榴產業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同時也給會理石榴產業實施供應鏈管理提供了管理主體。政府在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市場開拓、市場信息的收集與、技術培訓、品牌維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實施供應鏈管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會理石榴產業發展的每一步都是政府強勢推動的結果,果農在石榴產業發展中獲益不小,廣大果農相信政府。政府在會理石榴供應鏈管理中的作用是把由民間資本無法完成的市場交易工具建立完善,而不是直接干預市場的經濟運行。

二、會理石榴供應鏈管理系統構建

美國、日本果品供應運行的經驗表明,由政府倡導,建立真正代表果農利益的經濟合作組織,加強信息平臺和物流平臺建設,加強批發市場交易主體管理是供應鏈高效運作的保障。

(一)加快專業合作社建設,提高石榴種植者組織化程度。果農是會理石榴供應鏈體系的起點。針對會理石榴種植者分散、規模較小、能力較弱的現狀,有序引導果農走向組織化、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發展之路,是提高會理石榴競爭力,實施供應鏈管理必須解決的問題。

作為會理石榴供應鏈管理的主導者,在建立、實施供應鏈管理過程中均應重視提高石榴種植者素質和能力,提高他們的誠信意識,解決其在現行供應鏈體系中的弱勢地位,使他們能夠融入到供應鏈中,并通過供應鏈的優勢獲得經濟利益。

國內外經驗表明,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的有效途徑就是在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領域大力發展農民自己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把家庭經營與合作經營的優勢有效地結合起來,使農民成為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真正主體。(圖1)

在會理石榴種植者組織框架中,專業合作社是最基本的石榴種植者合作組織。本著“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則,只要果農承認專業合作社章程,愿意將自己的生產要素(包括土地使用權、技術、設備、勞動力)作為對專業合作社的出資,即可加入專業合作社,并可根據其投入的生產要素和專業合作社章程參與分配。專業合作社具有法人資格,其基本功能包括: (1)根據專業合作社章程為果農提供質優價廉的生產資料;(2)根據專業合作社章程為果農提供技術服務,檢查標準化種植情況,確保石榴品質;(3)根據專業合作社章程為果農提供信息服務,幫助果農及時、獲取相關信息;(4)根據專業合作社章程參與市場交易;(5)根據專業合作社章程和果農投入的生產要素進行利益分配;(6)加強與其他專業合作社的交流和合作,參與更高層次和更大規模的石榴種植者組織,以實現自身利益和果農利益的最大化。

(二)建立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及信息中心。2003年會理縣在原“會理石榴批發市場”的基礎上建設了有238間可用門市,鮮果日容納量達200萬公斤的“會理石榴一條街批發市場”。2007年在《會理縣人大省會關于實施會理石榴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決定》中再次強調“以‘會理石榴一條街批發市場’為平臺,在全縣范圍內建立規范有序的石榴營銷點,合理布局石榴購銷市場,為客商提供優質服務,規范和維護石榴果品的營銷秩序”。但其功能仍限定于“批發市場”,還不能滿足供應鏈管理的需要。

信息不對稱、交流不暢不僅使會理石榴流通處于無序狀態,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而且還導致物流緩慢,加工、儲運、包裝、配送和銷售等環節中的成本過高。而物流集散中心要充分發揮作用,就必須重視信息平臺建設。物流集散中心的運作以相關信息為基礎。因此,可在“會理石榴一條街批發市場”的基礎上,建設集物資集散中心功能、產地批發市場功能和信息中心功能為一體的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及信息中心,提供從生產資料供應、種植環節到最終銷售環節的全方位物流及信息服務。(圖2)

1、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及信息中心的信息中心功能。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有效信息應滿足正確、及時、必需、能被利用四個條件。會理縣已經建立了中國會理石榴網,用于信息的和宣傳工作。但中國會理石榴網的功能還十分有限,有必要對其進行重新設計。除了在石榴入市期間應對有關信息進行即時外,還應建立網上交易平臺,以提高石榴種植者和經銷商的市場反應速度,擴大交易規模。通過這種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透明度、準確度和及時性,使會理石榴供應鏈上的供應商、零售商、生產商和石榴種植者通過互聯網連結起來。

信息系統的基本功能模塊包括政務公告及行業新聞的行為新聞模塊;價格信息、貨源信息、車源信息、運輸信息、加工信息、包裝信息的行業信息模塊;提供辦事指南和網站導航的服務指南模塊;包括法律和標準兩個子模塊的政策法規模塊;覆蓋產前、產中、產后三個環節的技術服務模塊;用以實現縣農業局及有關職能部門、企業及用戶信息交換與共享,使行業管理職能部門對整個信息網中信息的流動、傳播以及相關經營活動進行監控、跟蹤,具備在線投訴功能的行業管理模塊。

2、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及信息中心的物流中心功能。在現行會理石榴供應鏈模式下,石榴種植者直接從生產資料供應商那里購買生產資料,交易具有非常明顯的偶然性,不僅交易成本較高,而且生產資料的質量缺乏保障,風險一般由果農自己承擔。因此,會理石榴供應鏈管理物流系統需要尋求一種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石榴種植者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的物流模式。在圖3所示系統中,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及信息中心具備了物流系統中物流集散中心和產地批發市場的功能,運輸服務則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圖3)

在此模式下,石榴種植所需生產資料由會理石榴物資集散及信息中心向有資質的生產資料供應商購買,再出售給石榴種植者。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及信息中心可借助其組織優勢和技術優勢,對生產資料供應商進行選擇,保障生產資料質量;借助其規模優勢降低生產資料購買價格,然后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將優質生產資料出售給石榴種植者。這樣,在生產資料供應商與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及信息中心之間、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及信息中心與石榴種植者之間建立起長期、穩定的交易關系。基于這種關系,不僅可以降低石榴種植者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使石榴品質及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因生產資料質量不合格所生產的風險也不再由石榴種植者單獨承擔,而由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及信息中心、生產資料供應商和石榴種植者分擔。由于有會理石榴供應鏈系統信息系統的支撐,物流系統涉及的各主體均可通過該信息系統準確、及時、全面地了解價格信息、貨源信息、車源信息、運輸信息、加工信息、包裝信息。

從圖3可以看出,石榴流通有經過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及信息中心和不經過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及信息中心兩種方式,即所謂“市場流通”和“場外流通”。在該模式下,市場外流通的流程為:石榴種植者當地零售商當地消費者或石榴種植者當地消費者或石榴種植者加工企業,沒有經過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中心,這使石榴種植者在進行小規模的直接銷售或產銷掛鉤時,減少流通環節,從而降低交易成本。然而,就目前會理石榴采后處理規范化程度、當地消費規模而言,市場外流通所占比例較低,且對運輸、包裝、裝卸要求不高,通常由交易主體自行負責。作為會理石榴的主要流通方式,市場流通均通過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中心,其流程為:石榴種植者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及信息中心異地批發市場零售商消費者。可見,相對于市場外流通而言,市場流通的層次多,運輸路程遠,地理位置分散,花費的時間長,對運輸、儲藏、包裝、裝卸的要求較高。因此,可將及時制(簡稱JIT)作為信息系統支撐下的會理石榴物流的主要配送方式。只有采用第三方物流方式,通過協調企業之間的物流運輸和提供后勤服務,才能達到這種高度專業化的要求。

3、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及信息中心的產地批發市場功能。要確保會理石榴供應鏈系統正常運作,應發揮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及信息中心產地批發市場功能,加強批發市場管理。

第一,建立市場準入制度。提高入市者的組織化程度是建立市場準入制度的基礎。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就是要對入市企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進行資格認定,不符合條件的不得入市參與交易。

第二,建立商品質量檢測制度。建立化肥、農藥殘留物化驗室,對入市石榴進行嚴格的質量檢測,對多次銷售不合格產品的經營者,取消其入市交易資格。

第三,走品牌之路。為維護“會理石榴”的聲譽和流通銷售秩序,加強“會理石榴地理標志產品”標志、“會理石榴”商標、“綠色食品”標志、“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管理,依法查處冒、竊用上述標志標識的行為,推進石榴的標準化生產,實行科學的果品成熟采收期制度,堅持標準,防止粗制濫造、以次充好等行為的發生。

第四,對批發商實行規范化管理。會理石榴業物資集散及信息中心的批發商的資信、商譽直接關系著批發市場的交易質量、風險和盛衰。對批發商進行規范化管理應制定一系列規則。這些規則分為一般規則和交易規范兩部分。一般規則應包括:市場領導體制、基本制度、入市交易主體規則、交易主體內部管理規則、行為準則等;交易規則應包括:交通及停車規則、市場衛生規則、商品出入場登記規則、信息工作規則、收費規則、分區規則、結算規則等。

(作者單位:1.西昌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2.會理縣農業局)

主要參考文獻:

[1]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篇10

【關鍵詞】集成供應鏈 綠色農產品 物流管理 創新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綠色、安全、優質、營養的綠色農產品消費已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理念,綠色農產品市場競爭也面臨著嚴峻考驗。特別是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綠色農產品物流企業也需要重視內外部供、產、銷的整合,實現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的集成化運作。因此,在這一背景之下,本文嘗試把集成供應鏈運作理念應用到綠色農產品物流管理當中,探索一種全新的現代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管理模式。

集成供應鏈運作管理模式

集成供應鏈運作是在采購運作、生產運作和分銷運作基礎上,把采購、生產和分銷運作作為一個系統的整體,通過管理組織界面的整合,實現管理內界面的集成,并通過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整體性集成,實現企業供應鏈整體運作的目標。

采購運作管理。采購運作是集成供應鏈運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生產運作的保障。采購運作首先要根據集成供應鏈的市場定位來制定采購運作市場定位,如果該供應鏈為國際級供應鏈市場運作系統,那么就需要激勵采購行為向國際級市場看齊;其次,制定采購戰略。這就需要成立采購小組,尋找潛在的供應商,再有專家團對供應商進行評估和選擇,最后,發展與供應商的關系,并實施管理;第三,制定采購目標。采購的目標在于獲取物料而節約成本,以此來獲取采購的競爭優勢。

生產運作管理。生產運作管理也要服從于集成供應鏈整體運作的管理理念。首先,管理的定位要針對企業的具體實際,根據集成供應鏈市場的定位制定一個生產運作所要達到的標準,可以選擇同行業較為知名的企業作為生產運作的標桿,形成一個非實體的標桿對象;其次,生產運作管理要有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來進行生產決策,這些決策主要包括:生產、規模、工藝、計劃、控制、新產品開發、績效等;第三,生產運作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協調和加強供應鏈中各成員之間的合作,使之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降低供應鏈中的浪費,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益,追求供應鏈的精益性。

分銷運作管理。分銷運作管理也要根據集成供應鏈的定位來選擇企業分銷標桿,找出企業分銷運作與標桿企業之間的差距,并在一定時間內力爭克服差距并趕超;然后,確定分銷運作管理思想。也就是在既定質量的情況下,以最優的成本快速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這是分銷運作管理理念制定的關鍵。集成供應鏈運作下分銷運作的實體價值活動主要是指從制造商批發商零售商客戶中的物流活動,因此,在分銷運作中,要考慮供應鏈的整體運作能力,各個環節的物流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

影響綠色農產品物流管理的主要因素分析

物流技術因素。在整個綠色農產品物流活動供應鏈中,產品的物流活動中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配送、加工、信息處理、流通等環節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技術手段。比如:在綠色農產品存儲中,由于多數屬于易腐易潮物品,如果沒有較好的存儲設備和技術,就很難保證綠色食品的質量;在運輸技術中,綠色農產品要以最為快捷的運輸技術快速到達消費者手中,提高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包裝技術中,結實、美觀、標準化的包裝技術也有助于方便運輸、裝卸、保鮮,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在加工技術中,綠色農產品科研借助現代化的加工技術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使產需雙方更好地銜接,提高物流的整體績效;在信息化技術上,綠色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的儲、運、包、加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物流地信息化處理,一旦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就會導致傳遞的質量受損,物流的效率低下。

物流管理因素。我國綠色農產品在生產經營和銷售方面,多數是單戶經營和分散營銷的模式,這樣就會造成綠色農產品生產和銷售很難形成規模,不利于物流的統一化規模管理,以致物流的成本過高,農產品供應鏈的整體運作效率低下。因此,需要借助集成供應鏈管理模式來選擇和設計綠色農產品流通渠道,保證物流暢通,提高物流的整體運作效率和效果。另外,目前我國綠色農產品物流人才文化水平不高,物流人才缺乏也是影響我國綠色農產品物流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隨著綠色農產品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對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加大物流人才的培養和開發,來提升綠色農產品供應商物流運作的整體效果。

物流成本因素。盡量降低物流成本應作為現代綠色農產品物流管理的主要任務和核心內容。首先,要提高綠色農產品資源的整合能力。資源的整合包括物流技術資源、物流人力資源、物流設施資源和產品資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綠色農產品市場的應變能力、核心競爭力,降低物流成本;其次,降低綠色農產品物流損耗率。綠色農產品的物流損耗率是指物流損失占銷售總額的百分比。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綠色農產品的物流損耗率約為30%~40%,致使我國綠色農產品物流成本過高;第三,綠色農產品與普通農產品相比對基礎設施和管理的要求較高,物流運輸需要專用的運輸和存儲設備,從而增加了固定資產的投入,這從成本的角度來說,對整個供應鏈也產生較大程度的影響。

我國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物流存在的問題

物流供需的時間和空間結構分布不符。我國的農業耕地多,綠色農產品資源豐富,盡管近年來國家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了投資力度,形成了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物流市場也不斷得以擴大,綠色農產品物流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由于人口眾多,農村勞動力城市化的過度轉移,交通擁擠的現象依然客觀存在,農產品墾區的物流依然難以滿足每年的物流需求,尤其是鐵路運輸能力不足,綠色農產品外運能力尤為緊張,主要依靠公路的運輸方式造成了物流成本高,物流有效供給的空間結構與時間分布不符的問題難以得到很好的解決,“運輸難”也成為了制約我國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的關鍵。

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組織管理模式尚不完善。從目前我國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組織管理模式來看,主要有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的組織模式、以物流中心為核心的供應鏈物流模式、以營銷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物流組織模式三種。但是,從我國綠色農村品供應鏈物流組織管理現狀來看,多是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的組織模式為主,以物流和營銷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物流組織管理較少。這無論對于綠色農產品小型生產聯合,還是較大農場來說都難以形成有效的供應鏈物流體系,從而造成供應鏈也面臨著供應和銷售物流不暢的問題。

供應鏈物流體系的協調運作效率低。我國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體系的協作運行效率低主要表現在:首先,缺乏綠色農產品核心企業。我國絕大多數農業區的物流基礎設施不具備現代物流能力,物流基礎設施的發展不能跟上綠色農業的發展,難以形成農業產業規模,綠色農業的專業化程度不高,集散輻射功能不強,市場化程度依然不高;其次,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盡管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加大對綠色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綠色農業保險機制也不斷健全,但是,政府對農戶的財政補貼很大程度上被農資的增長抵消,加上物流成本的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低,農民并沒有得到更多的實惠。

集成供應鏈運作下我國綠色農產品物流管理創新

加強物流成本的計劃與控制。從集成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在產、供、銷各個結點都是一個系統的整體,加大采購和存貨的周轉率,降低物流成本消耗,如:運輸成本的計劃與控制主要表現在運輸的方式、價格、時間、安全等方面,以獲得最佳的運輸服務方式;倉儲成本的計劃與控制則是通過簡化入庫手續,縮短存儲時間,增加倉庫的利用率;裝卸搬運成本的控制關鍵在于減少裝卸搬運過程中農產品的損耗率、時間和搬運次數,合理選擇搬運設備等;包裝成本的控制關鍵是包裝標準化和材料的選擇,包裝作業的標準化和機械化,實施舊包裝的回收和利用等;流通加工成本的控制應選擇流通加工特征的經濟指標,合理確定加工能力和改進流通加工的生產管理。

培育綠色農產品集成供應鏈物流核心企業。可以以地區為單位,打造具有一定規模的綠色農產品集成供應鏈物流核心企業,形成地方綠色農產品特色,培育核心企業資源整合的能力,形成綠色農產品供應鏈上物流集散的“調度中心”,完善電子商務交易信息服務平臺,使得供應鏈收益大于協調供應鏈所帶來的成本,提高綠色農產品流通效率。

完善綠色農產品集成供應鏈流通環節。首先,綠色農產品集成供應鏈流通環節需要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建立便捷、及時、高效的第三方綠色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采用箱式冷藏和組合式冷藏的現代化冷鏈運輸體系,防止因外界氣候的變化帶來的損失;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體制,對綠色農產品集成供應鏈流通進行管理,從而使綠色農產品供應鏈成為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