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母嬰護理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9: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母嬰護理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長沙市第一醫院產科,湖南長沙 410005
[摘要] 目的 對責任制助產護理對產科產婦分娩方式及母嬰結局的影響進行觀察。方法 選取來我院進行生產的足月初產婦500例,確認產婦沒有妊娠合并癥,隨機的將這些產婦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的250例初產婦采用臨床常規助產的方式;觀察組的250例患者采用責任制助產的方式。對兩組產科產婦分娩方式及母嬰結局進行比較。結果 對照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66 %,觀察組的產婦自然分娩率是81.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通過臨床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在產婦分娩期間采用責任制助產的方式可以使產婦分娩過程的恐懼心理減少,促進產婦分娩時剖宮產率的降低,同時還可以有效的降低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
關鍵詞 ] 責任制助產護理;產婦分娩方式;母嬰結局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6(a)-0076-02
作為一種自然的生理過程,分娩對于人類來說意義十分重大。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接生方法被科學接生所取代了,在這樣的條件下,母嬰的死亡率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隨著住院分娩方式的逐步推廣,不僅能夠將難產以及高危妊娠產婦及時的轉入醫院進行處理,同時也逐年普及了正常產婦的住院分娩。然而在最近的時間里,醫療化成為了產婦住院分娩的傾向,由于一些不必要的干預措施被過多的運用在產時護理當中,直接導致了宮產率的不斷上升,而且已經成為世界上普遍的趨勢[1]。這樣不僅使分娩的費用大為增加,同時也使護理工作量不斷地增加[2]。為了使產時保健質量得到提高,并實現優生優育的目的。選取在2012年3月—2013年5月來我院進行生產的足月初產婦50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3月—2013年5月來我院進行生產的足月初產婦500例,確認產婦沒有妊娠合并癥,隨機的將這些產婦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觀察組最大年齡為30歲,最小年齡為22歲,平均年齡為(25.4 ±4.2)歲。其中對照組最大年齡為29歲,最小年齡為21歲,平均年齡為(24.4 ±3.2)歲。在所有的臨床資料方面兩組患者均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于對照組的產婦按照產前常規護理,對對照組產婦的觀察評估指標與觀察組的相同。觀察組采用責任制助產護理,具體如下。
①責任制助產就是彈性上班制在產房的確立,實行一名產婦專門由一名護士提供全方位以及全過程的服務。針對觀察組患者實施責任制助產,在產婦臨產宮口張開約2公分之后,就可以將一位專職護士配備給產婦,將一對一的全程陪助產服務提供給產婦,直到產婦產后2 h為止,同時還要以產婦的具體特點為根據,將一些輕松愉快的音樂播放給孕婦聽,還要給予孕婦以熱情的支持和舒適的環境。
②在第一產程中,對產婦的各項臨床指標進行嚴密的觀察,同時還要進行相應的處理,讓產婦了解一些可以放松身心的技巧,將產房環境介紹給產婦,讓產婦對醫護人員和周圍環境有所熟悉,并對產婦多排尿和多進食予以鼓勵[3]。在第二產產程中,將進行正確屏氣的方式教給產婦。在第三產程當中,除了要對產婦進行常規的處理之外,對產婦進行早吸允進行科學合理的指導,還要將一些產后需要注意的事項交代給產婦。對產婦所取得的良好的進展予以表揚,從而使產婦的整個產程都可以在鼓勵、溫馨關懷、充滿熱情以及無焦慮的環境中進行,與此同時,還要將每位產婦的新生兒APgar評分、產后出血、分娩方式以及總產程記錄下來。
1.3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的產后出血量以及總產程進行觀察;②對兩組難產的發生率進行觀察;③對兩組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進行觀察。
1.4統計學方法
對數據庫的錄入及統計分析均通過 spss 16.0 軟件實現。其組間構成比較用χ2檢驗,組間療效比較用等級資料的秩和檢驗分析,兩組均數比較用 t 檢驗,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 t 進行相關檢驗,對照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66 %,觀察組的產婦自然分娩率是81.6%,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后在出血量以及總產程比較
觀察組患者潛伏期、活躍期以及總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從表1中我們可以發現,相對于對照組來講,觀察組的產后2 h出血量、總產程、活躍期、潛伏期差異顯著具有統計意義。
2.2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娩方式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自然分娩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從表2我們可以看出,相對于對照組來講,觀察組的難產率明顯要低,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3對照組和觀察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者Apgar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相對于對照組而言,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明顯要低。兩組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責任制助產可以有效地減少產后出血、縮短產程、降低產婦緊張情緒。通過臨床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產婦在臨產后,普遍存在的、最先出現的以及最主要的就是心理狀態上的恐懼不安和謹慎緊張[4]。這種焦慮和緊張可以使人體內茶酚胺的分泌增加,從而使大腦皮層出現過度疲勞的現象,最終會使正常的子宮收縮受到影響,導致產后出血、產程延長以及子宮收縮乏力.
通過一對一的全程助產服務,責任制助產可以時產婦的焦慮和恐懼解除掉[5]。同時,還要對產婦在產程中的各種緊張情緒進行及時的處理,再加上助產士扎實的專業基礎以及和藹可親的服務態度,都可以使產婦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在生理上都會處于一種樂觀放松的狀態,產婦很容易對醫院的責任制助產人員產生依賴感和信任感,產婦由被動變為主動,分娩的信心就大大的增加了,使有效的子宮收縮得到了促進,并減少了產后出血,縮短了產程。
護產士可以告知孕婦如何讓呼吸,使其全身心放松,只有這樣才能夠輸入子宮的氧氣充足,使孕婦放松肌肉,集中精神對呼吸機巧進行運用,從而實現減緩疼痛的目的。長期的訓練呼吸和放松肌肉的技巧。可以有效地幫助孕婦將恐懼克服,實現順利地生產。
院方還要積極的與產婦以及技術進行溝通,倡導他們采用自然分娩的方式,呼吁整個社會引起對自然分娩方式的重視。同時,助產士在向產婦提供生理幫助和心理護理,可以促進護患之間的有效溝通,幫助產婦將分娩的信心建立起來,促進自然分娩率的提升一級新生兒窒息發生率、難產率的降低。
相關的600例責任制助產的臨床觀察表明,責任助產的自然分娩率達到了82.7%,與本文的報告相符,沒有存在差異[6]。本文通過對500例責任制助產的臨床觀察,觀察結果如下:責任制助產可以使產時的保健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預防產后出血,縮短產程,促進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和難產率的有效降低,同時還可以維持家庭穩定,促進醫療費用的減少,可以有效地保障母嬰兩人的安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
參考文獻]
[1] 劉英. 家庭式產房陪伴責任制助產1600 例臨床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0,16(4):57-58.
[2] 陳曉軍.全程責任制助產護理模式對自然分娩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3,(17):2352-2353.
[3] 黃曉戈,劉博,何原 .“一對一”責任制助產的臨床效果[J].實用臨床醫學,2012,6(5):632-633.
[4] 陳華,王雅珍,鄭蓉,等.孕婦心理因素對分娩的影響[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2,1(6):78-88.
[5] 蔣日紅,杜建華,熊春燕. 二對一全程陪伴分娩對降低剖宮產率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18(7) : 142-144.
[6] 劉青怡.責任制助產600例臨床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8(5): 37-41.
(收稿日期:2014-03-01)
篇2
[關鍵詞] 護理安全管理;母嬰同室;應用;護理差錯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12(a)-0151-02
全”,使每一位護理人員自覺樹立護理安全意識。
1.2.2 加強病區管理,完善落實各項制度,保障護理安全
病區主入出口新安裝監控探頭,并設有消防通道、應急燈、滅火器等消防設置。每個病房與護理站新安裝有傳呼系統保持隨時聯系,醫院保安人員定時到病區巡視。管理不嚴或失控是影響護理安全的重要因素,護理管理者應不斷加強管理力度,認真完善及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如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搶救工作制度、分級護理制度等護理核心制度,對臨床各級護理人員堅持做好規范化培訓,不斷加強專業理論技術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才能從根本上防止技術性護理缺陷的發生。對新入科護士有計劃做好崗前及專科培訓,嚴抓進修生及實習護士的臨床帶教工作,針對產科夜班工作特點,實行彈性排班,老中青搭配,夜間遇到棘手的護理問題能得到妥善解決,有效避免護理差錯發生,根據母嬰同室特點制定相應的安全工作制度,如母嬰同室病房巡視制度,請示匯報制度、母嬰同室病房健康宣教制度、護理安全告知制度、消毒隔離制度、母嬰出院指導制度等,護理管理者不但要監督以上各項制度要認真落實,而且要針對平時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加以完善和改進,每月召開各級護理人員針對每月護理質量進行護理安全隱患討論會,分析其發生的原因并提出改進措施,及時把護理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1.2.3 識別母嬰同室病房存在的安全隱患,提出相應的有效防范措施
1.2.3.1 安全隱患的識別 (1)產婦方面:產婦存在的安全隱患主要為產婦分娩后身體虛弱,易出現性低血壓引起頭昏而致摔傷或傷口裂開和子宮收縮不良致產后出血。(2)新生兒方面:新生兒由于生理特點易出現嗆咳、窒息;由于護理不當易出現捂被綜合征、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摔傷、新生兒吸入性肺炎;由于缺乏醫學知識而導致挑馬牙、擠引起新生兒感染;由于疏忽大意致新生兒被盜、被騙、新生兒抱錯等[3]。(3)消毒隔離措施不當所致母嬰感染。
1.2.3.2 安全隱患的防范措施 (1)加強工作責任心,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健康宣教,對產后剛回病房的產婦要耐心告知相關注意事項,囑其及時進食,對于身體虛弱的產婦協助使用便器,加強巡視,對于子宮收縮等不良的產婦應及時匯報醫生并積極采取促子宮收縮等相應措施。(2)認真執行分級護理制度,按時巡視,及時做好新生兒喂養、保暖及生理特點相關知識指導,指導家屬新生兒要采取側臥位。(3)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每日定時開窗通風,保持母嬰同室空氣新鮮,保持室內適宜的溫度及濕度,每日用消毒液拖、抹地面及物表2次,督促醫護人員、產婦及家屬做好手衛生。(4)認真做好相關安全措施的告知義務,新生兒離開母親時,應有家屬相隨,護理人員要加強母嬰同室病房的巡視,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匯報并積極采取相應措施。
2 結果
2.1 增強了護理人員的護理安全認識和服務意識
通過強化護理安全管理在母嬰同室有效應用,把“安全第一”放在所有護理活動的首位,使所有護理人員懂得“安全第一”的重要價值,變“要我安全”為“我要安全”,每一位護理人員自覺樹立護理安全認識同時增強了服務意識,對每一位產婦及新生兒能及時提供所需服務。
2.2 提高了護理人員識別護理安全隱患的能力和防范能力
安全隱患的識別就是要求護理人員對臨床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和潛在的各種護理安全隱患進行不斷識別和歸類,分析發生護理安全隱患的常見原因,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要求每位護士在工作中認真總結經驗,汲取經驗教訓,從而不斷提高護士識別護理安全隱患的能力,減少護理缺陷的發生,確保了產婦及新生兒的生命安全。
2.3 提高了護理質量,有效減少差錯事故的發生率
通過強化母嬰同室護理安全管理,使各級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工作責任感明顯增強,防范護理安全隱患的意識和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各項規章制度得到有力落實。2年來共住院分娩3 860例,搶救危重病人96例,其住院產婦及家屬的住院滿意率達98%,搶救成功率達97%,一般差錯的發生率由2009年的0.5%下降至2011年的0.1%,2年未發生一起護患糾紛,護理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
3 討論
護理安全是指在實施護理的全過程中,患者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4]。護理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備條件,是減少質量缺陷,提高護理水平的關鍵環節[5]。強化母嬰同室的護理安全管理,從根本上采取有效預防措施,把差錯事故減少到最低限度,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增強護理人員的護理安全認識、服務意識及工作責任感,提高識別安全隱患的能力,從而有效避免護理安全隱患的發生,減少母嬰同室護理缺陷,保證母嬰同室護理質量[6-7]。
[參考文獻]
[1] 薛珍. 基層醫院產科母嬰同室的安全隱患與防范對策[J]. 護士進修雜志,2009,24(6)1073-1074.
[2] 邱敏芬. 產科病區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風險管理[J]. 護理雜志,2006,23(9):79-80.
[3] 蔡英如. 產科病房的新生兒安全管理[J]. 護理雜志,2008,25(2A):65.
[4] 潘紹山,孫方敏,黃始振. 現代護理管理學[M]. 1版.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349.
[5] 王芳,葉志弘,葛學娣. 護理安全管理研究及進展[J]. 中華護理雜志,2008,43(11):1053
[6] 林鳳蓮,黎歡. 影響護理安全的因素分析及對策[J]. 當代醫學,2012,18(8):14-14.
篇3
母嬰同室的健康教育不僅可以幫助產婦順利渡過產褥期,普及衛生科學知識,幫助產婦樹立現代健康觀,還可以降低嬰兒死亡率,預防和治療妊娠疾病,保障母嬰健康,所以具有很大臨床意義[1,2]。我院接受的產婦中外來人口占大多數,這些婦女文化素質偏低,缺乏足夠的自我保健意識,對產褥期中的危險因素認識不足。因此,為了使這些產婦有效地接受健康知識教育,我院制定了一套產婦健康教育程序,通過3年多的臨床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內容形式
1.1 口頭教育 有巡回班護士為產婦宣傳母嬰同室的好處,母乳喂養的知識,嬰兒異常情況的判斷和處理以及產后、術后的有關保健知識,還能直接解答產婦的一些疑問,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使產婦由淺入深地掌握有關知識。
1.2 電化教育 設有撫觸室,放置電視機、VCD,定期向產婦播放新生兒撫觸的手法、技巧、注意事項、嬰兒沐浴、喂養的方法,使產婦能形象的掌握一些嬰兒護理的知識。
1.3 直接教育 針對有學習意向的產婦及家屬,在產后的最初幾天內,在嬰兒沐浴室中直接示范新生兒撫觸手法,并讓他們在自己寶寶身上實踐一下,使其能更深刻地掌握有關的技巧,并能體驗一下。
1.4 書面形式 印制一些針對性的書面健康宣教,分別在產后,出院前發放給產婦,讓其閱讀學習,幫助提高認識,加深理解。
1.5 電話教育 本院設有母嬰熱線,為已經出院的產婦和家屬在家中碰到的實際問題進行解答和提供幫助。
2 教育時間
我們把母嬰同室的教育按時間分成入院、住院、出院3個階段。
2.1 入院教育 產后、術后的產婦到了母嬰同室病房,換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以及進入了母親這一新的
角色,都需要一個熟悉和適應的過程,責任護士應做好入院介紹,幫助其熟悉環境,并進行入院評估,根據產婦的知識掌握程度和心理狀態,針對性地進行母乳喂養知識和產后、術后保健知識的宣教,使產婦能盡快熟悉病房環境以最佳的身心狀況接受治療和護理。
2.2 住院教育 護士應針對母嬰同室的特點,講解母嬰同步休息與按需哺乳的關系,及時排尿的重要性,傷口的護理,指導正確的哺乳和含接姿勢,擠奶的目的和方法,從而培養她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自我護理能力,從真正意義上滿足她們的需要。
2.3 出院教育 內容包括:產后用藥注意,產后合理營養的重要性,母乳喂養技巧及嬰兒的一般護理知識,預防接種,產后避孕知識等。使產婦盡快進入母親角色,承擔起護理嬰兒的重任,保證嬰兒的健康成長。
3 效果評價
通過對產婦的問卷調查統計,實施健康教育前,產婦的滿意率為82.5%,實施健康教育后,滿意度達99.2%,通過對健康教育資料的編寫,護理人員的才能得以充分體現,同時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從各方面獲取學習機會,充實知識。
4 討論
4.1 重視溝通的技巧 在實踐中深深體會到溝通的重要性,這是從事健康教育工作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技能,必須在平時工作中加強語言的訓練,包括說話的語氣、速度、神態,學會說話時要通俗易懂,選詞恰當,回答簡潔,這就需要學習相關知識,注重平時的自身修養。
4.2 滿足產婦的需求是高質量健康教育的基礎 產婦有著特有的健康教育需求,為有針對性地制定健康教育提供依據,強調因地制宜,高質量的宣教方法,注重教育實踐,滿足產婦需求,使產科護理真正體現“愛母愛嬰”的服務宗旨。
4.3 健康教育形式多元化 在產婦這一獨特群體中,教育方式要強調多元化,包括口頭宣教、書面教育、電化教育等多種形式。針對性的宣傳冊備受歡迎,而口頭教育及示范教育更有利于護患交流,達到進一步的溝通。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婦產科護理;原因分析;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G665.32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12-0123-01
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制的健全、醫學知識的普及以及人們素質的不斷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也不斷增強。婦產科病人對護理服務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因此婦產科醫療糾紛的發生頻率高居各科室首位,究其原因與婦產科護理工作特點有直接關系。提高婦產科護士的風險意識,采取積極、主動而且有效的防范措施,是減產科護理糾紛發生的關鍵。
一、分析原因
1.態度冷漠,缺乏溝通,婦產科工作面對的多是焦慮的產婦和家屬。孕婦臨產后心情難免急躁、恐懼、孤獨,她們渴望得到醫護人員的關愛、呵護。此時如果助產士言語生硬,極易給孕婦心理上造成不安全感,產后一旦母嬰病情有變,則引發糾紛;其次入院宣教不到位。沒有及時履行告知義務。待產婦一般入院后就想趕快順利生產,特別是過期妊娠的孕婦更是著急。如果護士不主動聽取病人主訴,與病人溝通并給其精神心里安慰,病人會因為沒得到充分重視而產生不滿情緒,從而誘發糾紛。
2.病情觀察不細致,工作主動性差責任心不強。忽視產力、產道、胎兒及精神因素。這四要素當中任何一個因素異常都可能造成難產。產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助產士需要嚴密觀察孕婦的產程進展及各項情況。特別是靜滴催產素引產及有妊娠并發癥的產婦如不及時發現匯報醫生或告知家屬。很容易使產婦產生不滿情緒進而引發護理糾紛。
3.婦產科技術操作不熟練 婦產科技術操作有其特殊性,絕大部分為有創性操作,且很多操作需要手法和經驗靈活運用。有些操作技術根本無法在直視下進行,只有心領神會用“心”來操作,稍有閃失就會影響母嬰安危。如產時確診性的陰道檢查、保護會陰的技巧、產時會陰側切的角度、會陰縫合技術、臀位接生等,是婦產科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如有失誤則會傷及母嬰. 而當前臨床助產士又趨于年輕化。這使得護理風險大大增加。年輕助產士由于臨床經驗欠缺,專業技術操作不熟練,應急能力差。尤其遇到緊急事件或搶救患者時表現慌亂,工作無條理,這些都容易誘發護理糾紛。
4.護理文件書寫不規范:由于婦產科病情變化快,護理文書記錄較多,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現筆誤。加之醫護在治療護理上缺乏溝通出現醫護記錄不一致的現象。尤其是對急·危重病人的搶救記錄不能做到及時準確詳細。一旦母嬰病情有變。這些都容易作為法律依據而發生護理糾紛。
二、婦產科護理風險防范措施
1.改善服務態度,防范護理糾紛。產婦從入院到出院每個環節都關系著母嬰的安危。從細微處做起。增強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度,全面提高護理質量,以熱情、親切、溫暖的話語,理解、同情孕產婦的痛苦,使孕產婦感到親切、自然,用住院須知的形式,介紹醫院的環境、各種規章制度、病人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加強與病人的溝通,通俗易懂地解釋分娩過程,詳細介紹各種檢查的目的、醫囑用藥的注意事項,仔細觀察胎心及宮縮的變化,使病人產生一種安全感、滿意感。從而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減少不必要的護患糾紛。
2.提高責任心強化法律意識 組織、引導助產士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強化法制觀念,提高防范意識。使其充分認識到婦產科工作性質的特殊,既要學法、知法、懂法又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敏銳的觀察能力,優秀的道德品質,精湛的專科技能。能夠從法律的角度認識到自己和病人的權利和義務,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護患糾紛。
3.加強業務學習,提高婦產科專業操作能力。根據婦產科專業特點,婦產科護理糾紛的發生往往與護理人員缺乏應有的專業理論和過硬操作技術有關。在助產技術上,讓有經驗的助產士介紹助產技巧,并采取新老助產士配對帶教的形式,傳授助產技術,讓年輕助產士盡快提高助產水平為新上崗助產士制定婦產科規范化培訓計劃,定期組織學習和考核。護理管理人員要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應急能力的培訓,制定相應的應急急救流程,嚴格操作規范,重視護理風險的教育,強化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及時杜絕和預防不安全因素,確保母嬰安全和自身權益。
4.加強護理文書的質控與管理。護理文書要求及時、客觀、真實、準確的記錄,在護患糾紛中具有法律效應,因此,護士應加強護理文件的書寫與管理,不得有涂改、黏貼刮痕或醫護治療記錄不一致現象。
篇5
護理管理難點
產婦及家屬缺乏新生兒護理的基本知識:主要因為受多年舊傳統觀念的影響;母親睡覺時有摟抱嬰兒同睡的習摜;產婦及家屬缺乏或不重視有關新生兒護理的基本常識。
產婦及家屬不了解醫院對新生兒的管理制度:2003年曾有2例家屬在住院期間自行將嬰兒手圈取下,被及時發現;存在換錯嬰兒的安全隱患;醫院實行開放式管理,病區有多個通道,母嬰同室,存在嬰兒被盜走的安全隱患;實行母嬰同室后,致使部分護士思想麻痹,認為有父母的照看而忽略了對新生兒的細致觀察,不能及時發現新生兒疾病,存在延誤病情的風險。
管理對策
制定護理管理制度,規范護理行為:①病區設置與監控;②制定母嬰暫時分離的管理制度;③嚴格的新生兒查對制度;④制定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⑤新生兒出院制度。
護理告知書的使用:溝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告知書也是溝通的一種方式。①護理告知方式:在病區走道及病房內以圖文方式告知監護人新生兒護理的相關內容;以書面形式告知監護人新生兒護理的相關內容,并由監護人簽字,告知書隨病歷歸檔;我院制定的告知書為《溫馨提示》;口頭講解和行為示范告知。②告知的主要內容:實行母嬰同室,請夜間尤需注意;防止寶寶墜床和被母親熟睡時誤將寶寶口鼻捂住造成窒息,請不要將寶寶與母親同睡,醫院為您配備了寶寶專用床;防止寶寶溢乳時將嘔吐物誤吸入呼吸道導致窒息,應讓寶寶采取側臥的,頭肩部抬高20°左右;寶寶手上戴的手圈不要取下,手圈是識別寶寶身份的重要標識;母親哺乳前應洗手,清潔;探視人員應著裝整潔,洗手后才能接觸寶寶。③護理告知程序的實施和注意事項:在病區走道及病房內以圖文方式告知新生兒護理方法,佩戴手圈的重要性等警示標志;新生兒出生后即由當班護士對監護人全面講解《溫馨提示》的內容并做行為示范。讓監護人了解其內容后簽全名,并收回歸入病歷;下一班護士進行指導和鞏固,了解監護人對告知內容的認識和施行情況,對落實不到位的,督促落實并給予指導。護理告知的注意事項:告知內容一定要有科學依據;與院方及醫生的意見相一致;根據監護人的文化程度、年齡層次,采用能夠讓監護人理解的語言和方法,將告知內容有效地傳達給監護人。
新生兒護理記錄單的使用:護理記錄可為“舉證”提供客觀的法律依據。①護理記錄單的格式和內容:楣欄為產婦姓名、科室、病房號、床號、住院病歷號,楣欄下為表格,表格第一項為日期,依次為時間、面色、體溫、呼吸、體重、皮膚、臍部、喂養情況、大小便次數、暖箱溫度、護理觀察及措施、效果、護士簽名。左下角注有可用符號記錄的項目。②記錄的方法:護士到病房觀察護理新生兒后及時記錄,有相應符號的項目在相應欄內填寫相應的符號,用阿拉伯數字記錄哺乳、大小便的頻次,喂配方奶的新生兒,記錄每次哺乳量,單位用ml表示。健康宣教、安全知識宣教、護理措施及效果記錄于相應的欄內。
效果
通過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提高了專科護理管理質量,降低了護理風險,改善了護患關系,突出了專科特點,為新生兒的安全護理提供了保障。
篇6
[關鍵詞]母嬰同室;新生兒醫院感染;預防;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7-0160-01
1引起母嬰同室的新生兒醫院交叉感染的相關因素
1.1新生兒本身的因素:新生兒本身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白細胞趨化、局限、吞噬、殺菌能力弱,因此防御機能特別低下,由于這一生理特點,所以抗病能力極差,容易發生院內交叉感染。
1.2母親的因素:我院是一所縣級綜合性醫院,接收的產婦大多來自農村,衛生習慣極差,而母親對新生兒既是直接的傳染源,也是院內交叉感染的主要傳染源,產婦本身的帶菌如沙門氏菌、霉菌、球菌、桿菌、病毒對新生兒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1.3醫護人員的因素;醫護人員對感染監控的認識不足和消毒隔離制度執行不嚴,無菌觀念淡漠,各項技術操作不正規或工作人員手的染菌問題明顯,而洗手制度又不嚴,以工作人員的手為媒介是母嬰室交叉感染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另外,醫護人員患上呼吸道病,腸道疾病及其他傳染性疾病而未能及時換崗,也是引起母嬰同室院內交叉感染又一危險因素。
1.4環境因素:生理母嬰室與病理母嬰室未能嚴格分開,探視制度不嚴,家屬親朋好友來往頻繁,帶菌機會增多,室內空氣污染,母嬰室床位過多,人員復雜等不良環境都是引起母嬰同室新生兒院內交叉感染的危險因素。
2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2.1健全院內感染監控組織。院領導將此項工作作為醫院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成立了專門的院內感染監控小組,由分管業務的副院長直接領導,并培訓專職人員上崗,從思想上、組織上、管理制度上、人員配備等方面入手,逐一落實,形成一條龍的監控網絡。
2.2加強思想教育,提高醫護人員的素質。控制新生兒院內交叉感染,不能單純依賴行政手段和規章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把醫護人員的思想和業務放在首位。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當前最薄弱的環節之一,就是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的基本概念缺乏認識,對其管理更是一無所知。針對這一問題,院領導決定舉辦理論培訓,讓全院醫護人員分批脫產學習,使每位醫護人員真正認識到自己在院內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和地位,自覺地去執行道義和責任。
2.3加強母嬰室的預防措施
2.3.1加強對新生兒的預防措施:針對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弱的生理特點,對新生兒的衣褲衣服一律采用新的,全部由醫院統一提供,各人一套,出院帶走,不重復使用。對新生兒的尿布、奶瓶全部使用一次性的,用后消毀,盡量減少感染渠道。
2.3.2重視母親的感染因素:母親的感染對新生兒有直接的傳染,因此要重視母親的既往史,積極治療傳染病,切斷傳染源,合理對母親使用抗菌素,尤其要重視從圍產期抓起。對產婦特別是農村產婦要進行產褥期的衛生宣教,減少新生兒病從口入的危害。
2.3.3對在母嬰室和臨產室工作的人員,上崗前應進行雙手采樣監測:目的是督促工作人員嚴格洗手制度,要求不能檢出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肝菌,這些菌一旦在母嬰室擴散,易迅速引起新生兒感染。因此,在護理新生兒前必須嚴格洗手制度,必要時要用消毒液浸泡雙手后方能操作。醫護人員患上呼吸道感染、腸道疾病及其它傳染性疾病時應暫調離母嬰室。
2.3.4加強母嬰室消毒管理,保持環境清潔:生理母嬰室與病理母嬰室要嚴格分開,限制工作人員擅入母嬰室,嚴格探試及陪護制度;并對家屬進行必要的院內感染基本知識的宣教,讓他們積極配合工作。母嬰同室屬院內感染的高危區,消毒劑的使用應采用效力高、殺菌力強的,一些低效抑菌消毒液應盡量少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根據季節每日通風換氣,降低空氣中的微生物密度,溫度相對保持在20-22度,濕度55%-65%。每日用0.5%過氧乙酸或84消毒液擦拭室內設備,用物,濕拖地。每日用紫外線空氣消毒1h,每周乳酸熏蒸一次,每月空氣培養一次。
2.3.5重視新生兒護理操作及消毒隔離。醫護人員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防止發生及控制醫源性感染。嬰兒皮膚嬌嫩,故一切操作要輕柔,并仔細檢查,發現異常立即報告并處理。根據季節變化,給嬰兒擦浴,并由傳統的盆浴改為淋浴。注意新生兒口腔護理,以預防為主,即嬰兒出生后每日用20%制霉菌素擦洗口腔兩次,從而杜絕了鵝口瘡的發生。臍部護理,每時更換尿布時,檢查臍帶有無生血,洗澡后用75%的酒精消毒,幾年來,無臍帶感染,并使臍脫落時間由原來5~7d縮短為3~5d。臀部護理,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后溫水清洗,涂10%的鞣酸軟膏,防止新生兒臀紅,在1177人中,無一例臀紅發生。
篇7
[關鍵詞] 妊娠;糖尿病;護理;系統宣教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5(b)-154-02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指妊娠后才發生和首次發現的糖尿病,不包括妊娠前已有糖尿病[1],其發病率占妊娠的1%~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系統宣教是完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護理手段,可提高孕婦對妊娠期糖尿病的整體認識,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及護理質量,使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醫護配合下得到最合理的診治,達到良好的妊娠結局。我院產科護理人員重點對2005年以來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進行系統宣教,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5年1月~2007年6月在產科就診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78例,其中,48例為系統宣教組,30例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年齡均在35歲以下且無其他合并癥。
1.2護理方法
1.2.1心理護理了解患者心理及情緒反應,進行及時、有效、系統的健康宣教非常重要,緩解孕婦因胰島素、飲食治療而擔心胎兒受影響產生的焦慮、緊張情緒。
1.2.2指導飲食控制主動與孕婦進行飲食方面的交流溝通,了解飲食控制情況,進行專人指導,根據妊娠期的血糖特點,飲食要少量多餐制,依照身高、體重適當調整飲食,靈活應用食品交換法以保證飲食多樣化,為孕婦提供更合理的營養以滿足孕期能量和營養需要[2]。
1.2.3運動指導孕期不宜做跑步、球類、俯臥撐等劇烈的運動,運動時心率應保持在每分鐘120次之內為宜;運動持續時間一般20~30 min較為適宜。選擇比較舒緩、有節奏的運動項目,最好的運動方式是散步,一般餐后活動為最佳。
1.2.4指導孕婦自我監護,加強胎兒監護指導孕婦掌握檢查尿糖的方法,并做好記錄;注意測量體重、血壓。教會孕婦計數胎動,一旦胎動減少,每小時少于4次或多于12次,應懷疑胎兒宮內窘迫,要立即報告醫生處理。妊娠晚期每天聽胎心,自覺胎動不好時,可每日做胎兒監護1次。
1.2.5指導個人衛生預防感染妊娠期代謝加快,出汗多,易發生各種感染,且感染后擴散不易控制。因此,應加強衛生宣教,做好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勤換洗,注意口腔衛生;一旦發生感染要及時、積極治療,使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1.2.6產褥期護理與指導產后24 h內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每4小時記錄生命體征1次,觀察有無面色蒼白、心動過速、盜汗等低血糖的表現。產婦應定期復查糖耐量試驗,加強隨訪與指導,減少真性糖尿病的發生。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診斷后至分娩前晚餐后2 h血糖正常范圍內病例數、剖宮產率、母嬰合并癥。
1.4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數據應用SPSS14.0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
2結果
兩組比較,接受系統宣教的患者其血糖異常率、剖宮產率、母嬰合并癥發生率明顯低于未接受宣教患者,其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見表1。
4 討論
目前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妊娠期糖尿病一旦發現應及早治療,否則會對母嬰造成不良結局,巨大兒、新生兒低血糖等并發癥增多,同時孕婦遠期發展成2型糖尿病[3]。文獻報道,飲食控制及胰島素治療可使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兒代謝合并癥及巨大兒發生率明顯降低。糖尿病治療是多方面的,其中的飲食控制是基礎治療,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都可以通過系統宣教指導完成,因此做好系統宣教極其重要。
本組資料顯示,通過對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系統宣教,不僅提高了孕婦對疾病的認識程度,解決了患者的心理問題,而且建立了良好的醫患溝通,使其積極配合治療。以上結果表明糖尿病孕婦血糖控制較前有明顯改善,尤其是晚餐后血糖差異顯著;剖宮產率、母嬰合并癥發生率均較前降低。
對診斷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應當進行專人系統宣教。應采用多種形式,要全面,同時要有的放矢,宣教內容從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因素、飲食控制、食品交換法、心理狀態、胰島素治療、運動療法、健康指導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詳細說明;消除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如誤以為節食血糖正常就可以了,一定要合理飲食,因人而異,做到個體化管理。使其正確認識疾病,保持良好心態,做到飲食合理、適當運動,積極配合治療,對妊娠結局有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系統宣教對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結局的影響是有利的,同時還有利于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癥的發生率。因此我們認為系統化、科學化、人文化的健康教育是社會發展和滿足患者需求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韓則政,魏紅艷,鄧美玲,等.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健康教育方式效果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4,19(5):266-267.
[2]陸紅梅.加強護士健康教育促進人們自我護理能力發展[J].衛生職業教育,2004,22(10):88-89.
[3]陳敏,朱紳儀.妊娠期糖耐量受損與孕婦及圍產兒結局的關系[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6):369-370.
篇8
1.1一般資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200例產婦的相關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對照組100例采取常規的產科護理;觀察組100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之上對孕婦實施系統的孕期健康教育,對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分娩時間等指標進行比較。兩組孕婦在年齡、身高、體重以及產前檢查次數方面比較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100例采取常規護理的措施,觀察組100例在上述護理的基礎之上,實施系統的健康教育和相應的護理措施。主要健康教育和護理的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加強妊娠孕婦對于健康教育的認識,提升孕婦主動接受健康教育的意識。第二對于健康教育的范疇和相應的成果進行宣教是必不可少的,讓孕婦對健康教育能夠具有持久的信任度。如開展用藥知識的宣教,避免孕婦和放射性的物質以及病毒接觸。第三,要豐富健康教育的形式,比如護理人員在了解了孕婦的生活習慣、文化程度、職業等情況之后,對孕婦采取多種形式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比如可以采取文字教育、圖片教育以及示范教育等方法,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健康教育,同時可以輔助咨詢,高度關注孕產婦的妊娠精神狀態,做好相應的精神鼓勵和生活護理,從而更好的提升孕產婦的自我保健能力和母嬰的健康水平。
1.3觀察指標。對兩組孕婦的分娩方式、產程以及新生兒窒息率進行觀察。
2結果
觀察組產婦自然分娩率站到了7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2%,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觀察組總產程和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也要明顯的由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這說明系統的健康教育有助于縮短產程、提升孕婦自然分娩率,促進母嬰健康。
3討論
篇9
【關鍵詞】 護理干預;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母嬰并發癥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孕婦妊娠后出現的不同程度的糖耐受降低或者明顯的糖尿病,該病全球發病率為1%-14%,國內GMD發病率為1%-5%。妊娠糖尿病是高危妊娠,如若病情控制不良,對母嬰影響巨大,可造成早產、難產、畸胎、死胎、巨大兒等情況的出現[1]。本文選擇本院2011.2――2012.7篩選出的84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對其進行了產前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1.2――2012.7篩選出的84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符合2010年國際妊娠合并糖尿病觀察組織IADPSG推薦的GDM診斷標準[2],其中,產婦年齡在24-38歲之間,孕周≥24周;初產者79例,經產者5例;隨機分組,每組各42例GDM孕婦,命名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孕婦在年齡、孕周、初產、經產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干預方法及內容 對照組進行常規的孕前、孕中、分娩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①生理干預:根據孕婦個體具體情況進行規范的飲食建議及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飲食建議根據孕前BMI制定熱量攝取范圍[3],每日攝入三大產能,營養素的分配: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質15%-20%,脂肪25%-30%。知識講解:向孕婦講解GDM的發病機制以及GDM對母嬰的影響,減少患者的恐慌心理,讓患者正確、積極認識疾病;同時建議患者進行合理的運動、產前檢查,并告知患者血糖監測、胰島素的使用、血糖控制等方法的知識及意義。②家庭干預:孕婦在出現GDM時容易出現焦慮、恐慌等不良心理情況,保持患者的心情愉快,協助醫護人員進行護理干預工作,使得孕婦的疾病控制、治療得以順利進行。③心理干預:研究發現[4],GDM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癥狀,63%的患者出現主觀焦慮癥狀,42%的患者會出現客觀焦慮癥狀。因此依據患者的認知能力及性格特點,對患者進行專業的心理開導,消除患者的焦慮、恐慌情緒,使患者樹立良好的心理對待疾病,增加孕婦的信心。
1.3 效果觀察 分別測定兩組孕婦干預前后血糖水平,比較兩組患者產后病發癥的發生率及新生胎兒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2檢驗,P
2 結 果
2.1 研究組孕婦在護理干預前后的血糖水平比較 研究組在護理干預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顯著低于干預前,結果見表1。
2.2 兩組孕婦干預后并發癥及新生兒情況比較 研究組孕婦在產后出現高血壓及相關并發癥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新生兒的巨大兒、早產兒產率均低于對照組,結果見表2。
3 討 論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種高危妊娠,孕婦血糖的控制水平與母嬰并發癥的發生密切相關。Gillman,MW等通過對94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進行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干預組巨大兒的發生率明顯減少;Luoto,R等通過對2271名GDM孕婦進行護理干預的研究顯示,對孕婦進行護理干預后可以有效控制新生兒的體重、改善母嬰并發癥情況。國內研究中,鄭宋英等[4]通過對觀察組中72例GDM孕婦進行飲食管理計劃,與對照組80例進行普通飲食的GDM孕婦對比,通過對2組孕婦的妊娠并發癥及妊娠結局的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孕婦妊娠并發癥及妊高征、酮癥、羊水過多、感染、胎兒窘迫、早產發病率差異均有顯著性(P
本研究中通過對42例GDM孕婦進行護理干預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在護理干預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顯著低于干預前;研究組孕婦在產后出現高血壓及相關并發癥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新生兒的巨大兒、早產兒產率均低于對照組;研究結果提示,護理干預可以明顯降低GDM孕婦的血糖水平以及母嬰并發癥。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進行護理干預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Crowther,CA,Hiller JE,Moss JR,et al.Effect of treat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on pregnancy outcomes[J].New Engl J Med,2005,352(24),2477-2486.
[2]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Groups Consensus Panel.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glycemia in pregnancy[J].Diabetes Care,2010,33(3),676-682.
[3] Solomon CG,Willett WC,Carey VJ,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pregravid determinant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AMA: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J].Medical Association,1997,278(13),1078-1083.
篇10
關鍵詞:妊娠期;糖尿病;護理
妊娠期糖尿病屬于常見的妊娠并發癥之一,對母嬰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而護理干預是降低母嬰妊娠期并發癥,保證母嬰健康的關鍵所在。本文就我院收治的5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患者年齡在24至3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7.6歲;孕周37至42周有48例,孕周未到37周有10例;初產婦有45例,經產婦有13例;臨床診斷標準:患者空腹血糖>5.88mmol/L,或者耐糖量>11.1mmol/L。
1.2護理方法
1.2.1妊娠期
(1)產前檢查與指導。定期給患者進行產前檢查,看患者有無妊高癥、羊水過多等現象,患者血糖進行監測和調整,通過B超掌握胎兒發育情況。患者每月體重增長應在1.5kg以下,避免患者出現肥胖癥,對妊娠結局造成影響[1]。(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主動向患者講解妊娠期糖尿病相關知識,讓患者能夠正確認識和面對疾病,消除患者內心顧慮。同時指導患者聽些輕緩音樂,保持良好的治療心態。(3)飲食護理。若患者妊娠前體重60kg,每日進食量不超過250g。依據患者血糖監測結果,合理安排飲食,以低含糖量食物為主。(4)合理使用胰島素。當患者飲食控制效果不佳,可改為藥物治療。依據患者血糖狀況,選擇適宜的注射位置,并控制好胰島素的注射劑量和時間,對可能出現不良反應進行密切觀察和預防。
1.2.2分娩期
(1)患者在分娩期間,子宮收縮加強,糖原消耗量大,進食量較少,導致患者容易出現酸中毒或者低血糖等癥狀。因此,在進入產程后,護理人員應每隔1至2h對患者血糖進行監測,并鼓勵患者多進食,必要時注射適量胰島素,以避免低血糖癥狀的產生[3]。(2)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糖原利用缺乏。使產程延長,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對產程進展進行密切觀察,若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師,及時給予有效的處理所以,保證產程順利進行。(3)若患者血糖過高,將增加耗氧量,出現缺氧性癥狀,引發胎兒窒息。這時護理人員應對胎兒心率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和監護,查看羊水狀況,及時防治缺氧癥狀,同時查看患者有無并發低血糖癥狀。
1.2.3產褥期
(1)產后對胰島素使用劑量進行調整,產后患者體內胰島素抵抗激素會急劇下降,容易在體液流失、產后出血影響下,容易出現低血糖癥,這時應叮囑患者要臥床休息,并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2)產后患者免疫抵抗能力較弱,同時在陰道分娩操作、留置尿管等影響下,容易出現各種感染現象。所以尿流留置時間不宜大于12h,并指導患者注重個人衛生。對切口進行有效的觀察和護理,并保持陰道清潔、干燥。(3)對新生兒血糖進行密切觀察,及時發現新生兒存在的低血糖癥狀,并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避免新生兒由于低血糖而引發的腦損害現象。
2.結果
5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38例選擇自然分娩,20例選擇剖宮產 ,其中妊高癥1例,早產1例,無低血糖癥狀發生,產后患者血糖均恢復正常。2例新生兒出現低血糖癥,給予適量10%葡萄糖,血糖得到恢復。
3.討論
妊娠期糖尿病主要是孕婦在妊娠期間出現程度不同的異常糖代謝現象,其高危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史、肥胖癥史、巨大兒史、流產史等,容易并發低血糖、早產、感染等并發癥,對母嬰生命健康及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必須引起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
本研究在妊娠期、分娩期及產褥期給予的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并取得顯著性的效果。首先,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指導,將妊娠期并發糖尿病患者進行篩查,及時掌握患者病情,并給予有效的防治措施。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飲食進行控制,并給予適量胰島素進行治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消除患者內心顧慮,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以改善妊娠結局。其次,加強孕婦產前檢查和自我監護,能夠及時發現孕婦存在異常現象,并及時給予有效的診療措施。通過對孕婦血糖情況進行監測,并積極防治妊娠期并發癥,采取針對性的分娩護理措施,同時在產后對母嬰血糖進行有效控制,能夠保證母嬰安全。5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經過臨床護理干預后,母嬰妊娠期并發癥明顯減少,妊娠結局均良好。
參考文獻:
[1]管田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干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7(0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