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計劃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4-01-25 17:52: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行動計劃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肯定性行動計劃;案例;悖論
一、“馬科?德夫尼斯訴華盛頓大學法學院案”
這是第一起質疑肯定性行動計劃的案件。控訴方馬科?德夫尼斯是以一名“塞法迪猶太人”學生。德夫尼斯連續兩年報考華盛頓大學的法學院未被錄取,但其入學考試成績卻比大多數少數族裔錄取者都要高很多。原來華盛頓法學院是將申請者分為兩類來錄取的,一類是學校指定的少數族裔申請者,一類是非少數族裔申請者。非少數族裔申請者需要參加學業能力測試,低于一定標準便被除名,通過的即進入下一輪篩選;而少數族裔申請者直接由法律系教授特別委員會研究決定錄取者。于是1970年,德夫尼斯將華盛頓大學告上了地方法院。1971年地方法院判華盛頓大學違反了第十四條憲法修正案,德夫尼斯應被法學院錄取。
這起案件使自由派人士的觀點產生了分化。此前他們一致認為:“以種族為劃分標準是一種罪惡;每一個人都應享受與其能力相稱的教育機會;將肯定性行動計劃用于糾正美國社會中嚴重的不公平現象是合理的。”但案件發生后,他們發現肯定性行動最有力的方案,即以族裔為標準為少數族裔帶來更大的競爭優勢,這恰恰違反了他們所追求的公平原則。
二、“貝基訴加利福尼亞州大學董事會案”
控訴人艾倫?貝基祖輩是來自北歐的挪威移民,出生于佛羅里達州。貝基在1973年醫學院入學考試中獲得了優秀的成績,并向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部提出了1973年度入學的申請。遺憾的是他未被加州大學錄取,更令他吃驚的是,在錄取名額中一些少數族裔學生的成績遠遠不如自己。原來醫學院在100個錄取名額中固定留出16個名額是分配給少數族裔學生的。1974年,同樣的事情又在貝基身上重演。無奈之下貝基將加州大學告到了地方法院。
如果說“馬科?德夫尼斯訴華盛頓大學法學院案”引發了社會肯定性行動計劃的思考,那么“貝基訴加利福尼亞州大學董事會案”便是將肯定性行動計劃的爭論推向高峰。關于貝基案的爭論,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分成了兩大陣營。伯格和斯蒂文等四位保守派法官認為,錄取定額制度違反了1964《民權法》第6款“不得基于種族和族裔因素排斥公民權利。”斯蒂文強調《民權法》禁止的是一切種族歧視,既不能歧視黑人和有色人種,也不能歧視白人。布倫南和馬歇爾等四位大法官表示支持定額錄取。黑人大法官瑟古德?馬歇爾明確表示:“我拒絕同意特殊招生計劃違反憲法的觀點。我們不能忘記,在過去200年的多數時刻,由最高法院解釋的這部憲法,并沒有禁止針對黑人的各種煞費心機、無處不在的種族歧視。現在,當一個州采取措施,補償種族歧視留下來的負面影響時,我認為,同一部憲法不應成為補償措施的障礙。”布萊克門大法官認為:“為了克服種族主義,我們必須首先把種族作為考慮因素,此外別無選擇,為了平等待人,必須待人有別。”
最終來自弗吉尼亞州的鮑威爾大法官打破了四比四的僵持局面,鮑威爾法官做出了罕見的雙重判決:一方面,判決貝基應被錄取,加州大學的定額制度違反了憲法第14修正案公民個人權利平等;另一方面,支持加州大學將族裔作為入學考慮因素之一,來實現學校的多元化,但不得硬性設定錄取配額。這一判決使支持肯定性行動計劃和反對肯定性行動計劃的兩派人士都感覺到無所適從,關于肯定性行動計劃爭論的聲音越來越大。
三、“格魯特訴博林杰案”與“格拉斯訴博林杰案”
2003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對“格魯特訴博林杰案”及“格拉斯訴博林杰”案進行判決,兩宗案子都是針對高校的招生政策,被告方分別為密歇根大學法學院、密歇根大學大學部。最高法院判決密歇根法學院的招生政策合乎憲法,大學部的招生政策違憲。
密歇根法學院的錄取標準不僅參考申請者的入學考試成績和本科考試平均績點,還考慮“推薦者的意見、所畢業大學的水平、申請者的論文水準、居住地、工作經驗、特殊才能和興趣、本科選修課程的領域和難度。”綜合考慮所有因素,選取有利于校園多元化,而非成績最好的學生入學。而密歇根大學本科部則除基本分數之外采取加分政策,如申請者若符合以下條件之一可加20分:經濟弱勢者、少數族裔成員、畢業于少數族裔為主和社會經濟劣勢的高中運動員。聯邦最高法院多數派認為,大學部沒有考察申請者會如何影響學校多元化,而是硬性規定了統一的加分政策,與“配額制”如出一轍,與1978年巴蒂案的判決相悖。
從以上典型案例可以看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始終準循著一個原則:種族不能夠作為選拔標準,只能作為參考因素之一,同時“配額制”是不可取的。
參考文獻:
[1]李曉亮.美國肯定性行動的憲法爭議[J].中國政法大學,2010(3).
[2]曾一璇.肯定性行動的合法性爭論:贊成與反對[J].華東師范大學,2010(5).
[3]姬虹.肯定性行動與美國少數族裔的教育[J].國際論壇,2004(8).
篇2
【關鍵詞】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行動計劃;無形資產轉讓定價;稅收制度
1無形資產概述
1.1概念界定
在國際上普遍認可對無形資產的定義為《國際會計準則第38號———無形資產》,它指出無形資產是用于商品或勞務的生產或供應、出租給其他單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資產。我國對無形資產的定義根據財政部印發的《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對無形資產作出定義,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國外學者對于無形資產的定義追溯到1992年由Paton發表的《AccountingTheory》,他認為廣義的無形資產是指歸屬于某一企業但不具實物形態、存續期較長的任何有價值的補償物、因素或要素。西德尼戴維森在《HandbookofAccounting》中指出狹義的無形資產是指專利權、版權、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譽、專營權及其他類似的財產。
1.2無形資產如何定價
1.2.1無形資產評估的財務評估
對無形資產的計量,初始計量首位考慮的對象為對無形資產的成本進行計量,包括購入的實際支付價款,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實際成本的認定為投資各方確認的價值,以及自創無形資產根據其投入的材料、設備及實際支出作為實際成本。若無法計量成本,則采取判定有無活躍的交易市場存在,若存在活躍市場,價格的評估則直接由市價決定。若該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但相類似的無形資產存在活躍市場,則比照相類似的無形資產的市價定價。若不滿足前兩者,但其存在可開發的市場,且未來預期收益能預測同時能通過貨幣計量,則可以通過對無形資產未來預期現金流作為實際成本,以適當的折現率貼現計算評估現值。現階段,后續可用于無形資產評估的四大評估方法,包括現金流分析法、重置成本法、溢價利潤法、加權平均回報法等。而被OECD認為能夠對無形資產進行準確估值的是現金流折現法,具體做法是根據無形資產在“最高的和最優的生產力”時的價格進行折合現金價值計算,從而確定該項經濟業務中無形資產的價值。
1.2.2無形資產轉讓定價原則
現行世界上許多國家制定轉讓定價規則的基礎是建立在獨立交易原則上,這一原則也是無形資產轉讓定價的判定標準中具有決定性的原則。根據OECD的《轉讓定價指南》指出:“若兩個關聯企業之間的商業或經濟關系不同于處于相同或相似情況下獨立企業之間可能會存在的關系,如果由于這些關系的存在,使得本應獲得相應利潤的企業沒有獲得此部分的利潤,稅務機關可以判定該企業獲得了此部分利潤,并對此據以征收。”無形資產轉讓定價的方法除了獨立交易原則外,還有公司全球公式分配法。全球公式分配法采用全球計算跨國企業的利潤所得,按公式進行分配,然后各所在國再分別對其關聯企業征稅。全國公式分配法不需要可比性,解決了獨立交易原則中的困難,簡化了稅務部門的征稅工作,體現了跨國公司的經濟現實。但全球公式分配法同樣存在缺陷,因為全球公式分配法是建立在跨國企業在不同國家的關聯企業在對跨國企業利潤貢獻相同作用的基礎上,但是現實中他們存在各種不同的差異,所以采取相同的分配公式是不可取的。現階段,獨立交易原則仍然是最可行的無形資產轉讓定價原則,所以未來應考慮如何將獨立交易原則與全球分配法結合,取兩者長處,克服不足,相互協同作用,在無形資產的轉讓定價中保障納稅人與國家征稅兩者的利益。
2BEPS背景下我國無形資產轉讓定價稅制現存的不足
(1)國內稅法尚未對無形資產轉讓定價建立健全的法規。我國首次對轉讓定價有全面解釋的法規制定是在由1988年國家稅務總局與財政部正名轉發的《深圳經濟特區關聯企業之間業務往來稅務管理暫行辦法》,這部法規雖是地區性法規,但是可以看作是我國轉讓定價法規制定的起點,到現在已經有30年的歷史。我國轉讓定價法規從改革開放引入,發展至今已有了較多的立法文件,稅制規定也已較為全面、詳細,但傳統的轉讓定價模式因數字經濟的到來,跨國企業中存在的轉讓定價問題多從無形資產中入手而發生轉變,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對無形資產轉讓定價的法律規定通常只零散地混雜在有關轉讓定價中與其他相關聯的法律文件中,我國現行的包含無形資產轉讓定價領域的法規文件,包括《企業所得稅法》第六章、《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章、《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第二章、第四章、第七章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16號第五條等。以上列舉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并沒有一部獨立的根據無形資產具有的獨特性而制定的法規或文件。(2)無形資產轉讓定價調整方法細化不足。在我國制定的《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中,對轉讓定價調整方法規定了適用范圍,但過于籠統,缺乏對無形資產轉讓定價的調整方法的針對性,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稅務機關對無形資產的調整方法仍然具有模糊性。無形資產的價值需要經濟實質和法律形式的雙重認定,所以可比對象少,價格調整難度大。因此,需要對調整方法的運用做出具體指導。(3)BEPS行動計劃成果理論借鑒不足。我國自BEPS行動計劃開展以來,積極參與其中。同時,在無形資產轉讓定價的稅制制定上也借鑒了BEPS行動計劃相關成果,如2015年國家稅務總局頒布的第16號公告中對無形資產的使用費的規定與BEPS行動計劃中“稅收與經濟實質一致”的無形資產收益歸屬由價值貢獻決定的觀念吻合。但是,對于BEPS行動計劃中其他的成果與理論并沒有充分地學習與借鑒,仍需要我們持續關注BEPS行動計劃,從中吸取對我國稅法制定有益的部分。
篇3
論文摘要:戰略營銷是現代營銷管理的主流范式,它以營銷戰略為軸心,以營銷戰略的形成與實施為基本的營銷管理職能。營銷的戰略意義來自營銷對企業戰略管理的重要意義。一方面營銷觀念為戰略管理提供指導思想,另一方面,營銷通過市場分析,為業務競爭戰略提供重要的情報。與此同時,營銷還是業務戰略的主要內容,它從企業整體的目標出發,依據環境的要求和條件,力圖在權衡競爭者與消費者趨向中,發現既要滿足消費者,又要免受競爭者的傷害或能戰勝競爭對手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現代營銷管理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從戰略的角度對企業的營銷活動進行管理,由此形成了戰略營銷管理(StrategicMarketingManagement,縮寫為SMM)范式,即以營銷戰略為軸心,以營銷戰略的形成與實施為基本的營銷管理職能。本文通過對營銷戰略的含義分析、營銷戰略在企業戰略管理中的地位的探討和SMM的特點探索,多角度地認識戰略營銷的性質。
營銷戰略的定義
營銷戰略有兩種狀態:普遍的和特殊的。聽起來似乎有點自相矛盾。“戰略”一詞被廣泛用來描述各種各樣的營銷活動。如戰略性定價,戰略性市場進入,戰略性廣告。競爭的加劇導致了以戰略的方式對待傳統的營銷行動,從這種意義上講,營銷戰略具有普遍性。但是,營銷戰略又是特殊的。因為,人們對營銷戰略沒有一致的定義。恰恰相反,有多少人用營銷戰略這一術語,就有多少種不同的解釋。
有人研究指出,營銷戰略適應于三種不同類型或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第一層次是宏觀層的營銷戰略,它以對營銷組合變量(價格、產品、廣告等)的綜合運用為核心。根據這一定義,為某個產品制定一個戰略涉及為該產品進行定價、設計廣告,然后決定分銷的方案。中觀層次的營銷戰略指的是營銷要素戰略,它指用于營銷組合中某個要素方式的抉擇。處于微觀層次的是產品-市場進入戰略,它指的是某個具體的營銷決定的策略,如廠商力圖建立市場份額的戰略,收獲利潤(和份額)的戰略等。
有的從管理學中的戰略觀為營銷戰略所下的定義而被廣為使用。這種觀點把營銷戰略視為一個四步驟過程:(1)界定經營的業務范圍,(2)確定經營宗旨,(3)制定營銷、生產及其它職能計劃,(4)為這些計劃制定預算。從這種意義上講,營銷戰略更接近企業戰略。
作者認為,要澄清營銷戰略的性質,還得先回答“什么是營銷?”以及“什么是戰略?”
按照營銷學泰斗菲利普·科特勒的定義:市場營銷意指與市場有關的人類活動。市場營銷就是以滿足人類各種需要和欲望為目的,通過市場變遷為現實交換的活動。由此可見,與市場直接有關、滿足人的需要和欲望以及促進交換是市場營銷的三個基本特征。而其中促進交換,使得交換有效地發生更是市場營銷的本質特征。
那么,戰略是什么呢?戰略一詞來源于希臘字strategos,其含義是將軍。當時,這個詞的確切意義指的是指揮軍隊的藝術和科學。今天,在經營中運用這個詞,是用來描述一個組織打算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和使命。戰略具有全局性、長遠性、抗爭性和綱領性四大特征。
把以上兩個方面進行合并,就不難得出營銷戰略的定義。營銷戰略是業務單位期望達到它的各種營銷目標的營銷邏輯。營銷目標指的是關于銷售量、市場份額和利潤等領域的目標。營銷戰略描述為實現上述目標而采用的主要營銷方法,這包括在搞清楚企業營銷的環境和競爭條件之后,對企業營銷支出、營銷組合和營銷分配等決策所構成。
營銷戰略在企業戰略管理中的地位
對于企業戰略管理包括哪些內容,從戰略的層次提出的觀點被人普遍接受。D·福克納與C·鮑蔓提出企業戰略包括三個層次:公司戰略、競爭戰略和職能戰略。公司戰略研究的對象是一個組織,該組織是一些相對獨立的業務的集合體,這些相對獨立的業務有時被稱作戰略業務單位(StrategicBusinessUnits,簡稱SBU)。公司戰略的主要內容包括公司存在的基本邏輯關系或者基本原因。競爭戰略是第二層次,又稱為業務層次戰略或者SBU戰略,主要研究的是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的競爭問題。企業戰略管理的第三層次是職能戰略。職能戰略所要闡述的,是在實施競爭戰略過程中,公司各個部門或各種職能應該發揮什么作用。
著名戰略理論家阿瑟·湯普遜則認為企業的戰略管理有四個層次:公司戰略、業務戰略、職能戰略和操作戰略。公司戰略——指的是多元化公司的整體行動計劃。業務戰略指的是單個業務的行動計劃。職能戰略是關于業務單位內各個職能部門的行動計劃。如人事戰略、生產戰略、市場營銷戰略等。操作戰略是關于管理業務單位內的主要組織單位(工廠、銷售地區、分銷中心)的行動計劃,或實施具有戰略意義的操作任務(原材料采購、庫存控制、維修、運輸、廣告運動)的行動計劃。
阿瑟·湯普遜的四層次中的前三個層次,與D·福克納&C·鮑蔓的三層次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多了一個層次,即認為在企業活動中的操作層也存在著戰略行為。就市場營銷戰略來看,無論是三層次論,還是四層次說,它都屬于第三層次——職能戰略的范圍。營銷戰略的制定與實施都必須以企業的經營戰略為前提,根據企業經營目標而制定營銷目標,根據競爭戰略而確定營銷的行動方案。
戰略營銷的基本特點
傳統營銷的展開圍繞營銷的各個組成要素——產品、分銷、價格、推廣,此四者也就是名聞遐邇的營銷組合要素——4P’s。戰略營銷包括這些策略變量,但在某些重要的戰略方面超出了傳統營銷的范圍。戰略營銷遵循市場導向的戰略發展過程,考慮不斷變化的經營環境和不斷傳送顧客滿意的要求。
戰略是管理層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制訂的經營管理行動計劃;它反映在由管理層為獲得預期結果而設計的行動與行動模式(Pattern),關心組織如何完成使命和實現預期目標。戰略的經營管理觀念包括五個方面:戰略是一個計劃(plan),它為一個組織指明從現在走向未來的方向,指引行動的路線;戰略是一個行動模式(pattern),它強調行動不因時間而改變的相對穩定性。例如有的企業采取名牌戰略,選擇高檔市場,有的企業傾向高風險戰略;戰略是一種態勢(position),占住戰場上的某個有利位置以贏得顧客。例如企業開發一種強勢產品以攻占某個市場;戰略是一種視野(perspective),它在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與企業現有的經營領域之間找出可行的途徑;戰略是一種策略或手法(ploy),旨在打擊競爭對手。
上述戰略觀的每個方面的英文都以P開頭,所以稱之為5P‘s戰略觀。戰略營銷是一種關于營銷的思維和實踐方式,具有目標的長期性、手段的綜合性、行動的計劃性、結果的深遠性和競爭導向的特征。具體來說,戰略營銷具有如下特征:
1、以市場為動力。戰略營銷認為競爭優勢源于顧客,基于廠商所取得的顧客滿意的程度;廠商超越競爭對手的顧客滿意水平的程度。營銷戰略將受顧客影響的經營戰略與綜合的市場為核心的各類活動結合起來,以此建立競爭優勢。戰略營銷包括旨在提供顧客滿意的各種經營行動。在經營職能中,要協調選擇顧客和合理安排受市場影響的各經營變量。戰略營銷強調組織與環境的聯系,視營銷為經營的整體職責,而不只是一個專門職能。取得競爭優勢需要集體行動和職能的整合。
2、注重環境的復雜多變性。經營環境的日益復雜和變化多端導致具有監視市場和競爭對手的戰略營銷的興盛。外部因素改變了市場和競爭結構的組成方式和吸引力。由于營銷處于組織與其顧客、渠道成員、以及競爭的邊緣,因此它是戰略規劃過程的核心。
3、以顧客滿意作為戰略使命。戰略營銷思想認為取得顧客滿意的關鍵在于將顧客的需要與組織的服務計劃過程聯系起來,顧客對某些產品屬性的偏好一定要轉化為產品設計和生產指南。
4、圍繞競爭優勢的建立與發揮而進行營銷活動。
5、面向未來,注重長期目標,如市場份額、顧客滿意或顧客忠誠。
戰略營銷是營銷思想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以前的營銷邏輯過于線性化,認為經營成功是單行線,過于簡單,不切實際。戰略營銷則融合思維與行動,平衡控制與學習,管理穩定與變化,認為戰略既可以依據一定的程序加以制定,也可以在行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戰略思維觀認為在市場條件下,戰略會根據環境的變化而加以靈活地調整,快速反應代替了以前的長期預測。在今天追求變化、不斷求新的年代,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企業具有戰略思維的文化更加重要。參考文獻:
1.周立公等著,《企業經營戰略與策略》,經濟科學出版社,1994。
2.勒著,俞利軍譯:《科特勒市場營銷教程》,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3.湯姆森、斯迪克蘭德著,段盛華、王智慧譯,《戰略管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篇4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一詞是1949年法國科學家奧布里維爾提出來的,當時他把熱帶雨林在人為影響下變成稀疏草原,乃至荒漠景觀的過程稱為荒漠化。1977年聯合國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召開的世界防治荒漠化會議上首次被正式使用了“荒漠化”這個詞。
這次會議有94個國家代表參加,“荒漠化”被定義為“土地具有的生物生產力減退乃至破壞,最終變成荒蕪狀態的現象”,后又重新被定義為“主要起因于木恰當人類活動的干旱斗干旱和干旱半濕潤地帶的土地退化現象”。在這里,“土地”的概念包括土壤、水資源、地面狀態和植被(包括農作物)等,“退化現象”是指因水蝕、風蝕、土沙堆積、自然植被減少等而出現的土地潛在生產力的減退。
在1977年的防治荒漠化會議上,與會國簽署了一項《阻止沙漠化行動計劃》,制定了防治荒漠化的行動計劃,并為此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目標是到2000年使全球性的荒漠化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198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又在內羅畢舉行了特別會議,全面評價了執行《阻止沙漠化行動計劃》的進展。然而,20多年過去了,雖然世界各國為阻止荒漠化進行了各種努力,荒漠化卻并沒有因此得到抑制,反而緊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日益擴大,成為地球的一個“頑癥”。
至19世紀末,全球荒漠和干旱區的土地面積有11億公頃,而現在的荒漠和干旱區土地面積卻已達26億公頃。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977年的報告,全球中等程度以上的荒漠化地區為3970萬平方公里,超過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1/4,有100多個國家面臨荒漠化的威脅,約9億人生活在嚴重荒漠化地區。1984年的報告更加驚人:荒漠化仍以每年6萬平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方公里的速度繼續發展著!對2000年的預測則是:放牧地荒漠化以現在的速度擴展,依賴降雨的農地荒漠化會進一步加速。
目前,全球上地的35%潛在著荒漠化的危險,其中,至少45%的土地已經輕度荒漠化(其農業生產率與沒有退化的土地相比減少了25%),全球每年有近刀萬平方公里的農田由于土地沙化而失去使用功能,全世界有1/3的陸地和約10億人口處于荒漠化的威脅之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400億美元。荒漠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態問題,它給人類帶來貧困和社會的不安定,它伴隨著上千萬人的背井離鄉而成為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篇5
關鍵詞:高職教育;創新;內部審計職能;轉型
2016年3月,國家教育部下發《關于確定<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任務(項目)承接單位的通知》[1],各高職院校積極開展項目立項和建設,預估投資總額超過162.42億元[2]。在落實《行動計劃》提出各項任務中,高職院校內部審計職能要適應創新發展趨勢,把審計職能貫穿其中,建立項目經費績效評估機制,提高任務績效,加強國有資產審計管理,防止資產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同時對學校創新行動發展中各種風險進行預防,發揮審計的職能作用。
一、高職院校內部審計職能的演變
目前可以將內部審計職能總結為“監督為主”和“服務為主”兩大類,前者側重于內部審計監督職能的發揮,后者則偏向評價和咨詢等服務職能的發揮。我國高校內部審計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是順應高校內部管理的需要。在前期,主要的職能是“監督為主”,通過審計單位內部會計資料,監督其合法性、合規性,促進學校業務健康發展。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中國內部審計準則》(以下簡稱新準則)[3],新準則將內部審計定義為“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它通過運用系統、規范的方法,審查和評價組織的業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以促進組織完善治理、增加價值和實現目標”,基本上實現了與國際內部審計準則的接軌,體現從傳統內部審計職能轉型到價值增值型的轉變。劉家義審計長把審計概括為“免疫系統”[4],就是要建立一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系統環境,為高職院校的創新發展戰略提供管理保障。
二、高職院校實現內部審計增值職能中存在的問題
內部審計增值職能是否實現,主要受內部審計單位的機構配備、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領導層重視和外部的審計工作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高職院校在內部審計中,由于上述因素的不完善,導致審計的“價值增值”職能很難滿足新準則的要求。
(一)高職院校內部審計機構設立與其職能發揮不相符
陸宏如[5]對高職院校內部審機構調查分析時,發現只有8%的學院設立了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并配備了專職內部審計人員。其他高職院校中,大多數將內部審計的職能并入了紀檢監察機構。在內部審計部門中,還存在職責不清、職能交叉等導致的獨立性不夠、權威性不強等問題。呂先锫,王振青[6](2012)在《我國高校內部審計現狀調查報告》分析中,從對審計機構的分管領導調查結果來看,審計機構的分管領導情況是:書記占1%,校長占26%,副書記占51%,副校長占22%。說明部分高校對審計機構的獨立性以及審計的職能認識不足,不同級別的分管領導會影響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有一部分高職院校,甚至沒有專門從事內部審計工作的人員,有的是從財務、教學管理、紀檢、學生管理等崗位輪崗或調整到內部審計部門的,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涵義、職能、體系、方法等不是很諳熟,主要是在干中學,所以在審計中大都從具體業務層面進行審計,一下子很難站在高職院校創新發展的整體層面上去創新整合思維,“價值增值型”的審計職能很難發揮。
(二)高職院校領導層的重視與認識不夠阻礙內部審計職能轉型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正處在創新發展的跨越期,主要是深化改革創新,聚焦內涵建設,強化校企融合,擴大對外開放,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學校領導在創新發展中,更重視學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招生、就業與創業等工作,對學校內部審計工作重視和認識不夠。學校領導普遍認為“教學與科研”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認為單位內部審計主要是檢查財務收支、預算執行、固定資產投資等與財務部門相關的審計,內部審計部門在發揮“價值增值”職能中,如“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風險管理”審計時,領導層會認為約束學校的改革與發展,很難得到領導層的重視和支持,內部審計職能的增值作用得不到體現。
(三)外部法律環境不完善約束內部審計增值職能的發揮
目前我國的內部審計存在著主體法律缺失、配套法律滯后、操作性不強、與國際內部審計發展趨勢存在差距等問題,如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方面,法律依據與評價標準單一籠統,沒有根據被審計單位的具體情況提出具體的審計目標,定性的指標多,定量的指標少。在審計結果上,內部審計只有建議權,無法行使處罰權,使審計職能難以有效發揮,審計成果運用難,限制內部審計增值職能發揮。
三、高職教育創新行動發展下的內部審計職能轉型對策
(一)在高職創新發展中,內部審計職能的新定位
內部審計功能正在由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向內控管理審計轉變,審計防范的關口正在逐步前移,審計思路正在由單純審計檢查向著更加注重審計分析轉變,同時,大力推動審計整改的落實,使審計不僅發現問題、指出問題,而且有針對性地督導解決問題,審計的“免疫”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高職院校在適應創新行動發展的新形勢下,要適應內部審計職能的新定位:第一,內部審計對學校管理層在創新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的決策部署,如基建項目、科研經費、經濟責任、二級管理等,找準審計職能的增值點,發揮監督增值作用;第二,進一步加強干部監督管理、規范項目管理、強化內部控制、夯實管理基礎發揮了獨特作用,加強經濟責任審計、項目審計、財務收支審計和專項審計調查等工作,發揮審計監督的警示效果,關注廉政和作風建設,自覺維護學校內部控制系統和工作秩序。
(二)探索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有效結合,提升內部審計職能的層次
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都有管理風險、提升治理的功能,幫助組織實現目標。新修訂《中國內部審計準則》中“審查和評價組織的業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也是期望內部審計職能從單純的業務審計中抽身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實施審計。因此,內部審計職能要增加組織價值,更要與內部控制有效結合。內部審計應從審計內部控制的不相容崗位著手,堅持不相容崗位完全分離,形成內部牽制約束機制。內部審計通過對組織內部控制環境、控制活動等充分性、有效性進行監督評價,發揮監督職能;通過內控審計,積極提出改善內部控制的建設性建議,組織開展內部控制相關培訓,推動內部控制自我評價,促進教職工、部門、組織管理層共同承擔內部控制責任,發揮內部審計在內控領域的咨詢作用。
(三)逐步建立績效審計評價體系,發揮內部審計的增值功能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7]明確提出強化績效評價:“各地要逐級按照職能分工量化落實方案,逐級分解任務、明確目標、落實責任,確定時間表和任務書,實行項目管理”。在《行動計劃》執行中明確評價指標,如對“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中,重點審計督查“規劃與實施方案、財政資金支持、學校內外實訓基地、師資隊伍建設、招生、就業與創業情況、學校技術服務、社會培訓及國際交流合作、省級及以上重點專業建設和教學名師、教學成果、科研成果、專業教學資源庫、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教材、師生參賽獲獎等方面評價”。同時在經濟責任審計、工程審計、專項資金審計、項目管理等內部審計項目中,應建立績效審計評價體系,通過對各項任務進行績效評價,發揮確認職能;在審計評價標準的選擇上應著重關注“投入”、“過程”、“產出”、“效果”等評價指標。下面以“社會服務能力”績效審計為例,具體績效審計指標及分值如表1:審計評價標準的選擇是開展績效審計的難點,在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中每個任務和項目的審計范圍、目標和重點差異很大,所以“投入”、“過程”、“產出”、“效果”等評價指標在不同任務和項目中有不同的體現,內部審計應創新完善內審評價機制,推進內審工作轉型發展,更好服務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增加組織價值。
參考文獻:
[1]《關于確定<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任務(項目)承接單位的通知》教育部(教職成司函[2016]30號).
[2]張啟明,王博,童衛軍.各地落實《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舉措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3):36-42.
[3]《中國內部審計準則》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公告2013年第1號.
[4]劉家義.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動審計工作全面發展[J].審計研究,2008(3):3-9.
[5]陸宏如.高職院校內部審計現狀調查及對策分析[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20-22.
[6]呂先锫,王振青.我國高校內部審計現狀調查報告[J].會計之友,2012(29):10-13.
篇6
關鍵詞:行動領域 不確定性 國際制度 認知與決策
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4812(2011)01-0052-59
制度與決策的關系問題在國際制度的研究議程上占有重要位置。本文認為,國際關系行動領域內在的不確定性構成了對國際關系行為體決策以及合作秩序的根本挑戰,同時也造就了行為體決策與合作秩序對國際制度的依賴。國際制度通過對行為體預期的引導和保護,向行為體提供了應對不確定性的社會建制。具有社會學和認識論意義上的主體間性的制度對行為體認知與決策的引導,客觀上為行為體合作以及國際關系行動領域的再生產創造了條件。
行為體的制度創設行動同樣面臨行動領域不確定性的困擾。同樣無法脫離既有制度的引導與約束。在是否有益于維系行動領域存續的前提下,對行為體預期的引導、保護與協調是檢驗一切新制度合理性的基礎。
國際制度為個體認知和選擇提供了線索與約束,但并不能取代決策。對于能動的、具有反思與學習能力的行為體,制度在國際關系的常規期和危機期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危機期的來臨標志著制度與行動領域的現實之間出現了嚴重脫節――行為體無法利用既有制度來有效把握其在行動領域內的行事方式――危機期因此成為制度變遷動力的重要來源。
一、行動領域的不確定性:國際制度理論知識觀的轉換
國際關系研究的現實主義學派認為,國際關系的無政府狀態和自質,以及由此形成的安全困境,塑造并制約了它的主要行為體――國家的行為方式。國際關系的沖突性質造成了國家對其在國際體系中的位置屬性以及相對收益問題的敏感――在無法確知他國意圖的情勢下維護國家安全與自主構成了國家權力訴求的動力。現實主義因此將國際制度視為獲取和維護國家權力的工具。國際制度的創設、維持與變革也有賴于國家權力。新自由制度主義學派認為國際關系的主題是合作――行為體經由政策協調以實現相互關系中最起碼的合作秩序,并在這個秩序中追逐各自的行動目標。在無政府狀態下,行為體可能的機會主義行為以及有限理性,構成了國家間合作的主要障礙。國際制度通過調控行動的交易成本,處理不對稱信息問題,擴大了國家間合作的空間。兩大學派都假定以成本一收益分析作為行為體的基本行動邏輯。在國際制度的創設過程中,理性的、自利的行為體有能力對行動環境以及自身的偏好做出明確的、穩定的定義,并據此進行選擇。行為體的預期與偏好不僅解釋了對國際制度的遵循,也解釋了國際制度的生發、維系與演變。
在現實的國際關系中,無政府狀態下的合作問題,無論是現實主義語境下對相對收益的強調,還是新自由制度主義語境下對交易成本與機會主義行為的關注,對于行為體而言,均涉及當前選擇的不確定未來結果,因此都可以被看成是不確定性條件下決策的一個特例。在這里,不確定性被定義為無法確切地判斷當前行動的未來結果及其意義。
不確定性與有限理性不同。不確定性是行動領域的關系屬性。有限理性是行為體屬性。因有限理性造成的無知,行為體尚有可能通過付出一定的代價(學習、延長決策時間,乃至支付或許是高昂的信息搜尋與處理成本)予以克服。對于因不確定性造成的無知,是無從克服而只能應對的,與行為體是否有限理性并沒有直接的相關性。
行動領域的不確定性主要源于以下3個方面:1、影響行動效果的因素紛繁復雜且變化不定;2、諸因素發揮作用的因果機制是不確定的;3、行動領域是開放的,而不可能如實驗室環境般封閉。國際關系行動領域中的他者作為能動的行為體行動的反思性特征以及行為體自身行動的非意圖后果更是加劇了上述困境。行動領域的不確定性使得行為體不僅無法確知當前行動的未來結果,甚至沒有能力完整準確地估價為完成特定目的而采取的行動在更加寬泛的行動空間或更長時段內的意義。
任何決策活動都是一個指向未來的問題解決的過程。行為體在做出決策時。除了要對特定政策結果的未來偏好做出判斷,還需要掌握關于行動環境的事實信息,以及有關這些事實的組織和運行機制的知識,從而獲取對當前行動可能的未來結果的預期。行為體未來偏好是評價當前行動的績效的依據。
不確定性意味著行為體在獲取行動環境的事實性信息并形成關于其運行機理的信念時存在難以克服的障礙。行為體無法依憑個體心智有效界定自身的利益,充分理解手段與目標(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并據此形成有效引導決策的偏好以及對未來的穩定預期。
不確定性造成了行為體需要解決的問題,與行為體可能擁有的可用于解決問題的信息和計算能力之間的鴻溝。換句話說,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均開放的現實世界中,行為體對于影響其行動計劃成敗的某些關鍵性的信息處于不可克服的無知狀態。因此,有效決策以及合作秩序的生成與維系不僅取決于行為體對那些為其所確知的特定的事實性信息做出適當反應。還取決于行為體是否能與行動環境中那些不為其所知,甚至不可能為其所知的事態相調適。
由于行動領域的不確定性,決策與無政府狀態下的合作問題也就由探究行為體如何在固定偏好與對未來明確預期的假設下通過制度創設以協調彼此之間的互動與交易,轉換為探討行為體如何在不確定性條件下做出選擇并維持合作秩序。對于行為體而言,國際制度也就由克服無政府狀態下集體行動的困境的工具,轉化為行為體用于應對不確定性的社會建制。無政府狀態下合作秩序的生成與維系因此不再被視為是行為體意志的產物,而是不確定性條件下具有特定行動目的的行為體,在與行動領域互動過程中,使自己的認知與決策與具有社會學和認識論意義上主體間性的、獨立于行為體的意志與認知的既有制度相調適,從而在集合體層面上產生的非意圖后果。這種合作秩序就其組成成分和運行機理的繁復而言,遠超出了任何行為體的理解和控制的極限。
二、應對不確定性:行為體、制度與行動領域
國際關系作為自主的行動領域的生發過程,也就是國際關系的結構性要素――制度與權力關系結構――的生成過程。在這里,行動領域(field)被定義為結構化了的社會空間。行動領域將特定的競爭目標、特定的斗爭形式強加于行為體。在行動領域中。行為體以例行化的方式為爭奪各種形式的權力資源、改善自身的位置進行著繁復的交易與互動。制度與權力結構共同確立了行動領域的性質與邊界、合乎資質的行為體、行動的合法性標準。在國際關系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制度與權力結構共同維系了行動領域的再生產,并使得行動領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相對于外部環境的自主性。國際合作秩序乃是追尋各自即便不是相互沖突,至少是分立的行動目標的行為體在既有權力結構下以制度引導其認知與決策,使它們
的行動表現出某種契合行動領域的特征與要求的抽象的類似性或常規性,從而得以把握彼此的行動并進而組織起相互間持久關系的非意圖后果。
行動領域是行為體在與他者互動中實現其利益訴求的社會場所。脫離了行動領域。個體行為就失去了意義,無法被識別,個體也就不可能實施任何社會行動。正是在行動領域內。行為體確立了對其身份與利益的理解。唯有在行動領域中并通過行動領域,行為體方才可能形成對他者的合理預期并開展合作。因此,不能將行動領域的效應簡化為個體直接的戰略互動的效應,以至于忽略了作為行動場所與互動中介的行動領域對于行為體行動及其后果的意義。
對于行為體而言,有效決策以經驗世界的穩定性為前提。不確定性條件下行動領域的動態特征意味著,僅憑行為體個體的心智過程無法直接完成識另Ⅱ自我、認知他者的任務。不確定性造就了行為體在認知與決策方面對制度的依賴。
國際制度是一個由界分行動領域的憲法性的基礎制度(foundational institutions),規范行為體相互關系以及互動方式的基本制度(fundamental institutions),以及特定問題領域的制度組成的自上而下的層級結構。三個層級的經驗內容依次遞增。其中,較高層級的制度規范并且限定了較低層級的制度,二者之間是“硬核”與“保護帶”的關系。
制度反映了行動領域的一般特性以及行為體行動的抽象傾向。通過制度的中介,行為體方才有可能把握行動領域的特性與要求,從而將自己行動的選擇集合限制在不至于與行動領域相沖突的范圍之內。利用制度,行為體得以猜測其利益,并推測行為體相互關系的抽象特征進而形成對他者行動的預期。
面對行動領域的不確定性,行為體有意識地將制度轉化為進行原理性認知的認知范式,同時在長期歷史傳承過程中,行為體逐步形成了一套以默會方式與制度相調適進而把握其在行動領域內行事方式的行動慣例。
行動領域是一個由制度與權力關系結構共同型構的虛擬的社會空間。依據行動領域進行思考,即是“關系性地進行思考”。行動領域的動態特征意味著行為體無法將其直接作為認知的對象。制度向行為體提供了可用于觀察、思考和描述行動領域的認知范式。由制度形塑的認知范式使行為體得以將注意力集中于對于解決當前問題最具有價值的因素,而不必思考與該事態相關的所有變量。制度形塑的認知范式還使行為體能夠將其掌握的關于行動環境的零散信息置于行動領域的背景之中,從而賦予其意義并使之條理化。由此,具有社會學和認識論意義上主體問性的制度向行為體提供了使自己的行動計劃與行動領域相聯結,并進而與他者溝通與互動的媒介。正是經由與制度相調適,行為體實現了相互間預期的協調。
由于制度所具有的普遍的禁制特性,利用制度形塑的認知范式進行的原理性認知――在某種特定情勢下,對何種類型的事件的預期是行動領域所支持的,對何種類型的事件的預期是得不到行動領域許可的――行為體能夠在無法確知某些影響事態演變的關鍵性因素的前提下,抽象地把握行動環境的一般特征,從而使自己的行動計劃得以在更寬廣的行動空間和更長的時間段內保持一致,并避免與他者相沖突。制度通過對行為體認知與決策的引導,通過對行為體合乎行動領域要求的預期的保護,在幫助行為體應對不確定性的同時,實現了對行為體行動在抽象的、合乎行動領域再生產要求的意義上的整合。
以制度形塑的認知范式進行的深思熟慮的理性計算在行為體日常的認知與決策中只扮演了極為有限的角色。對于行為體,制度不僅是行動領域的表征(representation),還構成了行動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行為體通過在行動領域內長期實踐和文化傳承,以及對成功者行動的模仿。發展了一套與制度環境相調適的行動技巧。這就使行為體能夠在不涉及對相關制度明確意識的前提下,策略性地將其在與制度環境互動的歷史中所獲得的經驗轉化為以默會方式把握制度要求的行動慣例。
行動慣例承載了行為體在與行動領域的制度結構互動過程中通過試錯、模仿和文化傳承所獲得的信息與經驗。它將制度對行為體認知與決策的限制與引導轉化為行為體自身反映這種限制與引導的行動稟賦。由于行動領域及其制度構架的相對穩定性和邏輯自治,同時也由于行為體認知的歸納推理特性,依憑行動慣例,使歷史、現實與未來相聯結,使局部與整體相契合,行為體得以將一個它無法充分理解的復雜制度環境中所需要考慮的各種情勢縮略化,并幾乎不假思索地進行決策,而無須知曉有關特定制度的所有相關信息。行為體在并不掌握也不理解關于這些制度的大多數關鍵性信息的情況下,獲得了某種方向感和分寸感。行動慣例因此而拓展了行為體理性行動的邊界。
正是經過不確定性的作用機理,行為體將制度由集合體層面維系行動領域再生產的手段轉換成了個體層面應對不確定性的工具。型構行動領域的范疇轉變成了行為體把握行動領域的認知范疇。行為體的行動慣例為行動領域的制度所塑造。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行為體在無意中再生產了合作秩序。
三、應對不確定性:制度創設與制度變遷
國際關系作為獨立的行動領域對于任何行為體都是給定的。行動領域的生發與維系,不是行為體意志的直接后果,也超出了任何行為體認知與行動能力的極限。在行動領域中,制度不僅向行為體提供了應對不確定性,把握其在行動領域內行事方式的手段與線索,更為重要的是,制度對行為體預期的引導與保護,實現了對行為體行動最低限度的整合。惟其如此,行為體的互動與交易過程方才成為行動領域再生產的過程。
行動領域是行為體互動與交易的社會空間。以制度為中介,行動領域在限制行為體認知與選擇的同時賦予了行為體相互協調并實現自身行動計劃的能力。脫離了行動領域,無政府狀態下的合作問題也就無從談起。制度對行為體預期的引導與保護,歸根結底,是通過對行動領域的維系來實現的。制度功能這種由行為體視角向行動領域視角的轉換,不僅為我們考察制度創設的合理性問題,還為我們探究制度變遷問題提供了有益的路徑。
針對行動領域內反復出現的問題,行為體通過有意識的制度創設,型構起專門的問題領域。制度創設豐富了制度的經驗內容,增進了制度與需要解決的問題的匹配程度,使得行為體能夠更加有效、從容地應對行動領域的不確定性,從而在穩定預期的基礎之上,實現行為體彼此間行動計劃更加有效的協調。應對不確定性為行為體制度創設的行動提供了動力。
在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由具有學習和反思能力的行為體參與組織的行動領域中,行為體的制度創設行動同樣面臨不確定性的困擾,同樣需要既有制度的引導與保護――旦與行動領域或社會的既有制度構架相分離,意欲從事制度創設活動的行為體也就無從判斷何者是自己所欲求的,何者在行動領域內是可行的,與他者的協調也無從談起。因此,制度創設與其說是理性選擇的結果,不如說是一個社會嵌入的過程。新制度是一個由需要解決的問題的特性、行為體理性以及既有制度結構共同塑造的結果。
制度創設過程中,既有制度構架通過將制度創設行動置于行動領域的背景之中,為判斷
新制度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據。
在國際關系的常規期,無論是否在道義上認同國際關系行動領域,行為體通常不會對行動領域存在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提出質疑,也不會嘗試有意識地從根本上摧毀該行動領域的舉措――即便它們為改善各自在行動領域內的位置展開著激烈的,有時甚至是殘酷的競爭。
正是在行動領域中,行為體獲取了與他者的行動計劃相協調、實現自身目標的行動能力。由于不確定性的作用機理,即便最強有力的行為體,一旦失去了制度的引導,也將無法估價對既有行動領域進行革命性改造的計劃是否會取得成功,無法判斷既有行動領域一旦解體。對自身利益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通常情況下,行為體即便對具體制度的正當性會提出質疑,制度構架整體則總是被視為是一種無須證明便予以接受的事物。行動領域的維系盡管未必是行為體意志的直接指向,但卻是任何行為體實現自身利益訴求的基本前提。
在是否有益于維護行動領域存續的前提下,對行為體預期的引導、保護與協調是檢驗一切新制度合理性的基礎。就此而言,新制度的合理性取決于它是否與行動領域內其他大多數制度,尤其是更高層級的制度存在邏輯矛盾。換句話說,在給定問題領域,行為體在某項新創設制度引導下形成的預期,與在其他制度引導下形成的預期是否存在沖突。
制度向行為體提供了應對不確定性的工具,以及檢驗新創設制度合理性的標準。然而,制度無法消除行動領域的不確定性,也無法阻止行動領域的演化。行動領域的開放性造成的外源性因素的滲入,以及行動領域自身整合不良不僅賦予了行動領域以動態特征,由此引發的行為體認知失調還為制度變遷提供了動力。
由于各行動領域之間的相互依賴性,來自臨近行動領域的重大變故經過國際關系行動領域的過濾與翻譯,有可能轉化為國際關系內相關問題領域的危機,甚至有可能引發行為體相互關系的危機和行動領域自身的危機。
行動領域的整合始終是不完全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行動領域與制度之間存在脫節現象。制度對于行動領域的維系除了有正功能,同時還不斷產生負功能。2、各問題領域之間存在制度和價值矛盾。這種矛盾對于行為體不僅是主觀不確定性的一個重要來源,同時還為行為體留下了巨大的自由裁量的空間。3、存在行為體錯誤理解制度的可能性。行為體甚至會以承擔一定的成本和風險為代價,有意識地挑戰某項制度。
行動領域的演化。使得制度往往無法充分及時反映行動領域的現實。這一點在國際關系的危機期表現得尤為明顯。危機期的來臨意味著,在制度有用而有效的初始環境發生了實質性變化的情勢下,既有制度已經無法幫助行為體應對新出現的問題,無法為行為體認知與決策提供有效的引導,繼續遵循制度反而達不到原先的目的。在危機期,制度已經無法有效承擔引導和保護行為體預期的功能。這時,一方面嚴格意義上的理性選擇,在認知與決策中的份額會增大。另一方面,行為體決策也可能表現得比通常情況下更為呆板、教條和程式化。危機期是一個創新、權變與抱殘守缺、墨守成規交相輝映的時期。
就制度與行為體行動的關系而言,危機期是一個頗為雜駁的時期。一方面,理性選擇在決策中的比重開始上升,同時,既有制度的殘存部分仍在對行為體的選擇發揮影響。行為體還嘗試著通過有意識的制度創設,通過對其他行動領域的制度的移植、協調和保護彼此的預期。這是一個新創設制度與行為體預期持續互動的過程。行動領域的恢復與重建,南于失去了原先制度的有效引導與可靠保護,最終的結果要通過試錯來完成,風而是不確定的。就此而言,行動領域的革命性轉型乃至解體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從歷史經驗上都是可能的。
結語
篇7
關鍵詞:動車組;安全計劃;安全數據庫;安全風險分析評估;安全運營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139
1 動車組安全標準介紹
目前國內已經初步有為軌道交通制定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維護性和安全性評價標準GB/T 21562-2008,其等同于IEC 62278。除此之外還主要借鑒EN45545和EN50126等作為安全評價標準。其中EN50126第2部分是專門針對軌道交通的安全應用指南。EN45545是專門用于評估鐵道車輛防火安全措施以及相應檢測方法的標準。
2 動車組安全計劃
和動車組安全相關的系統很多,如轉向架、空調、外門、制動、牽引、高壓等;需要考慮的技術細節很多,如防脫軌、防碰撞、防電磁干擾、防電擊、防火、應急逃生安全等;涉及到的技術學科很多,如機械、電子、電氣、材料、動力學等;面對如此眾多的系統安裝要求,必須有一個科學的管理辦法統籌監控各個系統安全參數。首先,動車組在開始設計之初就應編制安全計劃,確保每一個系統及整車都有正確的安全要求并確保得到相應的有效驗證。安全計劃是指為了達到規定的安全要求而需要實施的相關行動計劃。其內容應包含動車組安全目標及要求、安全流程管理及驗證、相關資源支持等內容。安全目標及要求是根據相關標準制定的整車級安全要求并把這些與安全相關的要求分解到相關系統中。
以空調系統為例,根據不同階段提出不同的行動要求,在這個安全計劃中,空調系統的行動分為四個不同的生命階段:概念設計階段、細節設計階段,樣機試制階段,試運營和服務階段。
2.1 概念設計階段的安全行動
(1)安全計劃。安全計劃作為一個項目在安全方面的指導性文件,制定安全原則、安全程序以及行動計劃,在該階段將安全計劃。
(2)初步危險分析(PHA)以及危險日志(HL)。PHA進行識別可能的危險, 這些危險與空調系統及其接口相關聯。在識別可能的危險時,可以利用通用的危險日志以及供應商的工程經驗。
危險識別后,根據危險接受矩陣EN 50126中(附錄1),它可以分類為:視為可接受或需要進一步調查。
當安全成為一個問題時,應考慮制定危險緩解措施或危險控制措施,該危險將通過危險日志跟蹤并受到連續的審查。因此,HL是動態和反復的。
在設計、制造、測試甚至是操作階段都可以制定危險緩解措施。在概念設計階段,那些能夠降低危害嚴重程度的設計概念應考慮作為第一選擇。
(3)失效模式、影響以及嚴重程度分析(FMECA)。FMECA通常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方法來識別潛在的功能或零部件失效模式、原因、影響,并且采取預防措施,它可以用來做RAM和安全性研究。在安全方面,FMECA提供了底層事件失效發生的概率數據,可以與FTA聯合使用。
(4)硬件(HW)和軟件(SW)關于安全等級(SIL)的分配。在分配暖通空調系統的HW和SW的SIL等級時,將依據空調系統的功能需求、PHA的結果以及標準EN 50126進行。
2.2 細節設計階段的安全行動
(1)更新之前的分析:安全計劃、PHA/HL 、FMECA。
(2)故障樹分析(FTA):FTA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采用圖形樹的形式來分析一個關鍵安全事件的原因。
FTA將在項目中用來分析、識別具體的危害, 以確定安全的頂級事件,例如當檢測到火災或煙霧時,空調不能被關掉。
(3)操作和支持危險分析(O&SHA):O&SHA用來識別和評估與人類和設備/系統之間相關聯的危險,這些相互關聯的危險包括系統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所有操作行為。
在以下行動中,應執行O&SHA:試驗、安裝、修改、維護、支持、運輸、地面服務、存儲、操作、緊急逃生、 出口、 救援、事故后的響應以及培訓。
(4)安全案例。準備安全案例,用來證明執行安全計劃中所描述的安全管理行動和過程,同時也證明暖通空調系統符合預先定義的安全需求。
2.3 樣機試制階段的安全行動
這一階段包括樣機的制造、測試和調試。在這個階段的行動應包括安全驗證和確認。
更新之前的分析:FMECA、FTA、O&SHA以及產品安全計劃、HL、安全案例、安全驗證和確認。
關鍵的安全項目以及功能的驗證和確認將在型式試驗、出廠試驗和首件檢驗過程中進行。以下的安全測試項目將作為型式試驗的一部分與型式試驗一起進行:
(1)司機室和客室空調的安全功能測試:自動緊急關閉(信號來自于火災/ 感煙探測裝置);手動緊急關閉(信號來自于車輛總線);手動關閉(本地模式開關);功能測試:客室空調緊急通風(自動和本地模式開關);超壓安全裝置的有效性;超溫安全裝置的有效性;沖擊和振動試驗以驗證具有足夠的強度;
(2)在首件檢驗(FAI)過程中, 特別要檢查下列項目:型式試驗結果;使用定義的材料;完整的警告;防止破壞管道和電纜的保護;防止進入危險區域的措施;維護維修過程中,銳利的邊緣具有必要的處理措施;
(3)與安全相關的測試將包括在例行試驗程序中,尤其是以下的項目,對每一臺機組都要進行測試:壓力保護裝置的功能;溫度保護裝置的功能;制冷劑回路的氣密性;完整的警告、標志和防護;性能與圖紙的一致性;使用定義的材料;
(4)防止其它危害和危險的警告:機組貼標簽指示;通過多功能車輛總線進行顯示;在維護手冊、司機手冊和操作手冊中注明。
2.4 試運營和服務階段的安全行動
(1)更新之前的分析。O&SHA、HL、安全案例
(2)故障報告、分析和糾正措施系統(FRACAS)。在操作階段,如果發生了安全關鍵故障, 對這種故障應該進行分析,找到故障的根源, 根據預先定義的質量程序,采取預防措施。
此外,對每個設計修改應當進行分析,證明這個修改沒有降低安全要求。
3 動車組安全數據庫
動車組建立了安全計劃以后,就必須要求各個系統嚴格按照安全計劃的要求,遵循安全流程對每個環節以及相關參數進行嚴格管理。這樣就必須建立一個數據庫,對每個系統搜集關鍵參數,對比相關標準要求,確保都在安全范圍之內。
3.1 如何建立安全數據庫
安全數據庫的建立是基于獲取大量動車組運營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的。其安全要求數據來源主要有:歷史安全數據的總結、相關標準法規的規定、維護維修經驗的總結及國內外動車組安全事故的經驗教訓等。在設計初期就需要開始建立車輛安全數據庫。數據庫需細化到每個與安全相關的車輛系統或產品并包含所有的安全要求和可能的安全隱患。
3.2 安全數據庫的管理
數據庫建立后,在動車組設計、制造、驗證和運營等不同的階段,需要對安全數據庫進行管理,對這些安全要求和隱患進行跟蹤解決并逐一關閉。幾個主要階段和對應的行動具體如下:
概念設計階段――對安全要求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從設計上進行響應解決;
細節設計階段――對設計提出的不同解決方案進行技術評審和驗證;
樣機試制階段――對既定方案進行充分的模擬或試驗,確保項點滿足安全要求;
試運營和服務階段――對方案結合實際使用情況進一步驗證,確保其有效性;
跟蹤和關閉階段――方案有效后進行關閉。
安全數據庫從始至終是需要不斷完善和更新,因為安全要求隨著運營的推進和標準的完善而不斷完善和提高。
3.3 全有效性驗證
對數據庫內安全要求需要提供量化指標和安全有效性進行驗證,量化指標需要滿足相關標準要求。對于每一個解決方案,要在數據庫內明確是以哪種方式解決并提供對應的見證性資料,如變更設計方案、加強質量檢驗、計算仿真驗證、案例研究分析、型式試驗驗證等等。對某些通過上述措施仍無法滿足的安全要求,則需要在操作手冊及維護手冊中提供相應的措施以保證安全要求得到滿足,這些措施包含列車降級運行、列車救援等等。
系統或產品設計更改后,需要重新進行安全評估并更新安全數據庫內容。
4 動車組安全評估
設定了安全標準,制定了安全計劃,建立了安全數據庫,下一步就需要針對各個系統作細節上的安全評估。以對動車組安全運行至關重要的制動系統為例,需要至少考慮以下的危害因素:
(1)窒息(煙,有毒氣體,缺氧);(2)生物危害(病毒,細菌,污染的食物、水);(3)燙傷(熱水,熱氣,熱表面);(4)化學品傷害(固體,液體,氣體);(5)碰撞(非正常移動,不能停車,車輛不能不識別,非正常停車,防撞性不足,與其他列車不兼容,司機分心,設備脫離,超限界,失去通訊,失去控制,不能觀察,電磁干擾);(6)脫軌(輪重減載 ,曲線超速,部件丟失,超限界,障礙物,車輛設備故障,車輛材料失效,車輛在允許的速度情況下失穩,車輛在允許的側風速度情況下失穩);(7)降級行使;(8)觸電(絕緣性能降低,超電壓,儲能設備放電,和帶電設備接觸);(9)電磁干擾(過高的電磁通量,電流干擾,傳導和輻射干擾);(10)爆炸(容器超壓,用電過程,化學反應過程);(11)跌落(站臺跌落,車輛分離,失去完整性,跌落至路基);(12)火情(電火花,短路,過熱,縱火,冷卻功能缺失);(13)不能應急逃離/實施救援;(14)碰撞(碎裂,銳邊割傷,影響維護,機械能釋放,接觸行動設備,卡環拉傷,設備分離,結構損壞,超出范圍,氣流紊亂,高壓)。
對以上所列的可能潛在的危害需要逐一進行評估,確保其滿足標準和相應的安全要求。
5 總結
篇8
保障平臺信息化
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保障能力,是立足于聯合作戰全局的高度,通過與作戰指揮平臺和國防動員平臺的有機銜接,主動適應作戰需求并能有效動員國家交通運輸潛力而形成的軍事交通運輸保障力。這種“主動適應”;和“有效動員”;的能力,取決于體系保障平臺的信息化程度。其基本功能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信息資源共享。“主動適應”;和“有效動員”;的前提,是體系保障平臺與作戰指揮平臺和國防動員平臺的雙向對接,由此構成橫向一體化信息系統,在這個系統內實現信息資源共享。這種建立在統攬全局高度的信息資源共享,可徹底改變目前保障與被保障關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使保障方獲得“超視界”;信息收集能力,提供了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謀劃”;的轉化條件。由此,保障方進而獲得謀劃的前瞻性和參與的主動性,取得按需動員和精確支配保障資源的主動權,使保加強軍事交通運輸體系保障能力建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障力得到充分釋放。
保障計劃融合。“主動適應”;和“有效動員”;的基礎,是保障計劃與行動計劃、動員計劃的高度融合,這種融合體現為信息系統在橫向一體化基礎上的縱向整合。通過按指揮層級串聯,上級對下級的準備狀況、保障能力了如指掌,下級對上級的決策意圖、籌劃部署心中有數;上級可以主動優化方案、有效配置資源,下級可以自我完善、主動適應保障要求。基于信息整合的保障計劃融合,還可以使系統智能化功能得到充分發揮,縮短需求與供給之間的時間差,減少操作性技術誤差,提高保障到位的適時性和精確度。
保障實施聯動。“主動適應”;和“有效動員”;的目的,是在軍事行動、交通保障和國防動員這三大體系間,達成行動目標的一致性和協同動作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的達成需要信息系統將末端植入每一個行動單元,并在三大體系間構成互聯互通的基礎運行網絡。通過這個網絡,使互不隸屬的單位在同一行動目標管理下國防交通協會常務會長國防交通協會研究員謝海坤吳學東信息化戰爭對時間與空間概念的全新注釋,使交通運輸由后方勤務上升為核心軍事能力;對力量與能量轉換關系的重新定義,要求軍事交通運輸由專業保障上升為與作戰系統集成的軍民融合式體系保障。由此,軍事交通運輸體系保障能力建設要以“集成”;為抓手、“融合”;為基礎,注重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篇9
一、非居民企業股權間接轉讓的征管障礙
非居民企業間接轉讓股權時,會產生許多問題,包括人為分離所得稅與相應的經營活動,利用稅制差異和規則錯配造成應稅利潤的流失,或將利潤轉移到沒有實質經營體的低稅負國家或地區,達到不交或少交企業所得稅的目的,這種人為操控將會產生無稅或低稅的后果[1]。通過分析近幾年案例,稅務機關對中國非居民股權轉讓的反避稅力度逐漸增大;與此同時,稽查過程中的信息搜集難度也在加大,稅務機關不得不通過“蛛絲馬跡”來“推斷”企業的真實意圖;立法機關亦很難將相關條款具體化,無形中給了稅務機關很大的裁量權,致使爭議不斷。
(一)稅收管轄權的確認
非居民股權轉讓首先要解決征稅權的問題,其次要解決交易價格是否公允合理的問題。征稅權即稅收管轄權,是一國依照法律所享有的征稅的權力。對于非居民企業,我國只能采用屬地原則,基于來源國的身份對其征稅。非居民股權轉讓的相關條文并不多。根據現行法律,被投資企業所在地決定了權益性投資資產轉讓所得的征稅管轄權。同時,為了防止企業規避我國征稅權,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加強非居民企業股權轉讓所得企業所得稅管理的通知》(國稅函〔2009〕698號,以下簡稱698號文)的規定,我國有權“穿透”境外控股公司,主張稅收管轄權。但是這些規定都比較原則性,具體怎么操作,各方理解是有偏差的。特別是在解讀698號文中的“兩個條件”時頗具爭議。首先,對什么叫做濫用公司組織形式并沒有做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也缺乏具體的操作的指引。其次,什么叫做合理的商業目的?進而,如何判定不具有合理的商業目的,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僅有的解釋是,以延遲或規避稅收義務的產生為目的。但這句解釋同樣非常原則性。是否只要發生納稅延遲就構成避稅呢?此外,如果企業作為正常投資,將稅務成本考慮到決策中,也并不能說其不具有合理的商業目的。從現有案例和法規看,對于股權轉讓,只要是來源于中國的所得,中國就應當征稅,并未區分直接或間接轉讓。無論文意解釋或目的解釋,我國均未放棄對股權間接轉讓所得的稅收管轄權[2]。
在稅收協定的層面上,我國與多個國家在財產收益條款中明確了來源國稅收管轄權;除了個別國家,比如南非,約定居民國獨享征稅權以外,與大多數國家的協定中雖措辭有異,但多承認來源國與居民國均享有征稅權。在最新生效的一批稅收協定中,第十三條財產收益條款更是細化了轉讓股權的相關規定。因此,無論國內法或稅收協定層面,我國均可主張征稅權。
(二)審核非關聯交易安排的實質缺乏信息共享
在實務當中,通過關聯方交易在股權轉讓時進行價格調整是很普遍的行為,這往往是由于交易雙方都有操縱價格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共同目的;相對地,非關聯方交易的價格一般認為是公允的。從沃爾瑪收購好又多案例可以看出,稅務機關通過核實非關聯交易實質來調整非關聯方的交易價格[3]。
BCL公司與MMVI公司均是設立在BVI(The British Virgin Islands)的公司,BHCL公司是BCL公司的控股股東。2007年沃爾瑪公司通過MMVI公司先后分兩次收購了BCL公司100%的股權,使得我國境內65家好又多公司被間接收購。針對此次收購,國家稅務總局認為,其一,盡管收購發生地在境外,但是控股公司BHCL仍然必須依據中國的企業所得稅法依法納稅;其二,應稅額除了1.005億美元收購價外,還包括MMVI公司在此次收購中放棄的3.76億美元貸款追索權。對2008年1月1日后完成的股權轉讓交易,要根據其經濟實質具體分析,故BHCL公司實質上是“直接轉讓”了中國境內企業股權;且BHCL公司需要分別到境內好又多各個所在地稅務機關申報和繳納稅款。
從沃爾瑪兩步收購操作來看,BCL公司實質上是一個特殊意義上的公司,即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BHCL公司其實是直接轉讓了境內企業股權。但根據698號文第六條的規定,穿透原則有兩個必備要件:一是濫用組織形式,二是不存在合理的商業目的。如果沃爾瑪收購行為是為實現在中國大陸的擴張,是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那是否符合條件二則有待商榷。此外,認定放棄的貸款追索權屬于應稅收入具有法律依據。在我國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中規定,除了貨幣形式的收入,股權轉讓價格還應包括通過交易所獲得的非貨幣性資產或權益等形式的金額。
未來稅務機關對待非關聯方股權轉讓交易時往往會更加謹慎,更關注非關聯企業間交易價格的真實性并做出調整。在判定是否符合商業目的時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由企業提交如股權架構等能夠證明獨立性的材料。然而,現實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征管機關監測企業的跨國交易具有相當的難度,往往直到事件過去很久才察覺甚至超過追繳期限,造成稅款的流失。因此,實現非居民企業間接股權轉讓的征管需要完善信息共享,突破信息屏障,實現全面披露。
(三)關聯交易信息獲取屏障有待破除
2009年發生在福州的案例1(見圖1)、2010年發生在天津的案例2(見圖2)也能看出稅務機關對于非居民股權轉讓的征管嚴格程度。稅務機關對相關信息的獲取渠道會越來越多,比如,利用上市公司財報來審視某個集團的組織結構(案例1),通過搜集公司注冊成立時的相關資料來判斷集團的組織架構(案例2),“穿透”非實質營業性中間公司,防止通過濫用稅收協定或稅收優惠進行避稅。在關聯交易中,稅務機關擁有很大的裁量權,穿透原則的運用在案例中非常重要。
圖1 2009年發生在福州的案例1
香港A公司和B公司分別持有境內某上市公司22.49%和15.6%的股份,而且香港某居民個人N全資控股AB兩公司[4]。2009年10月福州市國稅局對香港B公司在二級市場轉讓股份的款項征稅。B抗辯的理由是其有權享受免稅的稅收協定待遇,根據內地和香港的稅收安排,香港B公司占該上市公司股份未達25%,因此,內地沒有權利對B公司征稅。國稅局重點審查了公司近幾年來的年報信息、歷年股本結構情況,判定B公司抗辯不成立。因為從該公司披露的股權結構來看,香港的A、B公司屬于“行動一致人”,即A、B兩公司的股東均是香港居民個人N,且N全資控股,故無論怎樣,受益人都是N,其實際上間接擁有上市公司38.09%的股份。另一方面,根據年報披露的其他相關信息證明,香港A、B公司的公司性質均為非業務經營性投資控股公司,不符合內地與香港稅收協定安排和《第二協定》的規定,內地有權對其征稅,最終繳納了3.57億元的稅款。在上述案例中,盡管其受益所有人不是享受協定免繳資本利得稅待遇的要件,但是根據一般反避稅條款,如果建立公司是為了避稅,那么稅務機關可以“穿透”,不予適用優惠。并根據698號文進行經濟實質判定,調整轉讓價格。
另一則發生在天津的案例,亦是稅務機關通過多種渠道獲得企業架構信息,運用穿透原則對轉讓方采取反避稅措施。D公司控股百慕大A公司,E公司控股B公司,而A、B同時也是C的兩個大股東(見圖2)。2010年3月,毛里求斯B公司將部分股權轉讓給A公司。根據中國與毛里求斯稅收協定第十三條財產收益內容,該轉讓屬于第五款“其他財產取得的收益”,應在轉讓者締約國即毛里求斯征稅;天津市稅務局調查后發現,B與E之間存在關聯交易往來,C長期向美國E公司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等,且購銷業務絕大多數由美國E公司安排,交易頻繁且數額巨大[4]。又查C公司成立資料,發現B公司僅僅是依據毛里求斯法律成立的名義出資方,并無經營實質。最終運用反避稅程序,征收10%的所得稅。
圖2 2010年發生在天津的案例2
對比沃爾瑪收購好又多的案例,非關聯交易雙方尚且存在被穿透的可能,關聯交易方具有更高的納稅風險,關聯關系通過企業成立資料,上市公司年報,甚至是信息交換情報逐漸抽離出來。開展BEPS行動后,關聯公司的交易需要更加謹慎,否則難逃反避稅程序的運用。信息交換與共享將會使穿透原則的運用更為普遍。
二、從我國稅收協定發展趨勢看征管的完善
在討論非居民股權轉讓問題時,首先要解決的是稅收管轄權的問題,該問題又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考慮,一個是國內法的角度,另一個就是稅收協定的角度。涉及到權益性投資轉讓所得征稅權劃分的條款是財產收益條款。在中國與其他國家簽訂的舊的稅收協定中,權益性投資轉讓所得的列舉并不詳細,僅僅對不動產、常設機構的動產、固定基地的動產以及國際運輸的船舶和飛機的轉讓所得征稅權予以明確,未列明的轉讓所得一律適用兜底條款,由居民國征稅。在新修訂的稅收協定中,例如中德、中英、中荷以及中國與新加坡,新增了股權收益轉讓所得征稅權的條款且明確了來源國的管轄權,盡管兜底條款仍然規定由居民國獨享征稅權,在學術界飽受詬病,但至少對于細化轉讓股權收益條款來說,仍然是進步并值得肯定的。
(一)財產收益條款的細化:股權轉讓
在最新生效的稅收協定中,筆者對比了幾個主要國家與中國對第十三條財產收益條款的修訂,不難發現,中國與不同國家的協定條款正趨于一致化、統一化。比如,中國與荷蘭在2013年5月31日簽訂的最新協定中除保留了舊有的分類外,還規定:轉讓締約國股份的,如果其收益的50%以上(不含)是來自于締約國一方的不動產,無論是直接或者間接的收益,該締約國均可以征稅。如果被轉讓股份屬于締約國一方居民公司,該締約國也可以征稅,但前提條件是該筆收益的收款人在轉讓之前12個月內直接或間接持有25%以上的股份。該細化股份轉讓稅收管轄權的條款,亦普遍出現在其他新修協定中。另外,即使收益人沒有直接或間接持有25%以上(含)的股份,稅務機關仍然可能重新確定收益人實際持股,若間接持有是出于避稅的目的,則啟動反避稅程序。一旦認定持股達到25%以上,締約國可以征收所得稅。
同時,筆者在中德、中英、中新協定中也找到了與中荷協定雷同的表述,第十三條財產收益的修改幾乎一模一樣,這似乎可以觀察到我國在國際稅收安排上的趨勢,那就是財產收益轉讓所得的征稅權在向OECD的范本靠攏。另外,細化締約國雙方股權轉讓稅權分配的變化,也可以發現我國對于非居民企業轉讓股權所得征管的重視程度。
(二)重視運用稅收情報交換協定
如果轉讓方是締約國一方,那么我們可以通過修訂、優化稅收協定以及國內法來填補漏洞,防止稅源流失,但是如果遇到轉讓方是BVI公司的情形,就無法適用稅收協定,只能通過中國與避稅地簽訂的稅收情報交換協定來解決。
2013年新簽訂的《多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稅收情報交換。到目前為止,全球超過60個國家已經簽署或承諾簽署該公約,包括一些避稅天堂以及離岸中心也主動謀求合作。我國也先后與百慕大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等低稅地和避稅地談簽,這將有利于壓縮不良的稅收籌劃空間,建立良好的國際稅收秩序。根據公約中有關稅收情報交換的規定,當事方可以向另一方提供可預見的、與國內法征管及強制執行稅收相關的任何情報,并細化了諸如自動情報交換與自報交換等規定。其中,稅收情報自動交換,是指各國稅務主管當局之間根據約定,以批量形式自動提供有關納稅人取得專項收入的稅收情報的行為,專項收入主要包括利息、股息、特許權使用費收入;工資薪金,各類津貼、獎金,退休金收入;傭金、勞務報酬收入;財產收益和經營收入等[5]。如果轉讓一方是BVI公司,那么根據稅收情報交換協定,我國可以要求BVI提供與此相關的信息。如果位于BVI的轉讓方是境外注冊的中國公司,則極有可能被認為是中國企業,那么就要依據國內法繳納企業所得稅;如果作為轉讓方的BVI公司只是一個為了避稅而存在的導管公司,中國稅務機關可以啟動反避稅程序,認定該BVI公司是一個具有特殊目的的公司,其背后的實際控制人才是真正的轉讓方,依據真正轉讓方與中國的稅收協定確定稅收管轄權,再根據經濟實質調整交易價格。另外,一般反避稅程序的啟動與稅收協定之間也不存在沖突。根據《一般反避稅管理辦法(試行)》,如果境外間接股權轉讓存在一般反避稅規范的避稅安排,本《辦法》也適用于境外間接股權轉讓;《辦法》的適用范圍是針對所有的境內以及跨境交易,但不包括兩種除外情形,一個是與跨境交易或者支付無關的安排,另一個是涉嫌逃避繳納稅款、逃避追繳欠稅、騙稅、抗稅以及虛開發票等稅收違法行為[6]。因此,除了兩種例外情形,反避稅程序適合任何跨境交易。
三、國際反避稅運動以及對我國的啟示
(一)全面細化信息披露項目
2013年9月,BEPS行動計劃正式施行,這個OECD主導的國際稅改項目有力地幫助了20國集團(G20)打擊國際避稅,是一項促進全球經濟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國際稅收體系,也是一項有力的合作機制,被業界稱為“近百年來國際稅收規則體系的首次全面重塑”[7]。BEPS項目制定了15項行動計劃,希望可以完全、妥善地解決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問題,并以一致性、實質性和透明性為原則,立志于對現行國際稅收規則進行根本轉變。其中BEPS第6、7、8、9、10項行動計劃主要解決根據經濟實質調整征稅權的問題①。BEPS第11、12、13、14項行動計劃主要解決提高透明度問題②。例如,為防范BEPS問題需要提高各層面的透明度,加強對BEPS相關數據搜集和整理工作;明確納稅人披露稅收籌劃的相關安排;對轉讓定價同期資料報告要降低其負擔并提高針對性。截至到2014年9月17日,OECD了第一批共7項產出成果,具體包括BEPS行動的3份報告③、4份國際稅收規則草案④。
要解決稅制運行透明度不高的問題,BEPS行動計劃主要包括三項措施:第一,稅收優惠制度的裁定要嚴格限制在強制性的自發的情報交換框架之中,以此來審議各成員國的裁定制度有效性⑤;第二,制作分國信息披露表⑥;第三,建設雙邊協定修訂的多邊工具⑦。
(二)加入全球范圍金融賬戶信息自動交換機制
2013年7月OECD的CRS也要求銀行、券商、投信、保險等金融機構,定期向金融機構所在地的稅務主管機關,申報賬戶持有人中的特定個人及法人的資料,主要有投資收入、賬戶余額、出售資產價款等內容。CRS的得到普遍的支持,2014年10月29日在德國柏林召開稅收透明度和情報交換全球論壇上,51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簽署了納稅信息自動交換的多邊主觀當局協議[7]。全球的普遍支持對于傳統的國際避稅地產生了巨大的輿論壓力,紛紛采取行動。例如,瑞士的銀行系統一向以保密性著稱,但也制定了銀行間自動交換信息新標準。同樣,被谷歌、微軟利用的避稅地――愛爾蘭也宣布修改稅收政策,“雙重愛爾蘭模式”未來也會被封堵。作為亞洲“租稅天堂”的香港,為維持其國際金融和商業中心的聲譽與競爭力,政府表態支持并遵守CRS。這意味著,富人恐怕再難利用香港的租稅協議網來避稅,同時CRS將會阻嚇部分濫用香港租稅協議網達成“雙重不課稅”目標的納稅義務人。
雖然美國《海外賬戶納稅法案》(FATCA法案)是國內法,但其適用范圍早已超越美國轄區。人們不得不承認,正是美國的霸王政策間接導致G20推動、OECD主導的“多邊FATCA”金融賬戶信息自動交換機制的出現,并且以政府間合作的方式實施FATCA,在國際社會已基本達成共識。雖然美國并未加入簽約國,但FATCA法案有助于金融機構向稅務機關主動報送金融賬戶信息機制,在法律和操作層面建立并固定,降低未來推行的成本和難度。可以說,全球范圍內金融賬戶信息自動交換機制正在快速成長,其走向成熟只是時間問題。
四、結語
作為國際反避稅浪潮的兩條主線,BEPS行動計劃與CRS共同作用,成為打擊國際避稅的強勁武器,但是二者也存在區別,即BEPS更關注如何應對合法稅收籌劃手段,CRS更關注如何打擊非法的離岸避稅。針對我國目前的現狀,BEPS行動計劃具有更加現實的意義,筆者認為應當全面貫徹BEPS行動的精神,緊跟BEPS行動的步伐,走在國際反避稅的前端,爭取更多的話語權;而CRS可作為BEPS行動計劃的輔助手段之一,即提高稅制運行透明度的輔助措施。參與并推動CRS的全面運行有助于信息搜集與獲取,從而有力解決我國因相關信息缺位而導致的非居民企業間接股權轉讓的監測屏障。
前文所提及的沃爾瑪收購好又多案、在福州發生的案例1、在天津發生的案例2均是BEPS策略的表現形式。BEPS策略多利用不同國家稅制差異以及信息壁壘,這就要求各國政府不可各行其是。如果各國單邊行動,拒絕合作,將不可避免的對全球投資和經濟發展產生重大負面影響。所以,通過協調、推動國際組織間合作來提供BEPS問題的國際綜合性解決方案是十分必要的。盡管未來針對BEPS行動計劃的實施仍需要做大量的細化工作,包括具體操作指南的制作、實際執行的細節問題,以及應對信息情報交換透明化所產生的問題。除此之外,納稅人如何報送信息、稅務部門獲取信息的方式方法,以及對納稅人提供信息保密工作、信息傳遞的及時有效性等等,同樣是關于計劃執行的細節問題。我國處在國家快速發展的階段,企業所得稅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且跨國公司的企業所得稅更是監管的重中之重。因此,BEPS行動對我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如果BEPS行動方案能在我國很好的實施,以我國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將獲益匪淺,我國政府也將擁有更多調配國內資源的方法,為促進我國經濟的大繁榮大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包括《防止稅收協定優惠的不當授予》《防止人為規避常設機構身份》《無形資產、風險與資本、其他高風險交易轉讓定價指引》等。
②包括《明確收集并分析涉及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的資料的方法,并確定有針對性的行動》《要求納稅人披露其過度稅收籌劃安排》《轉讓定價同期資料和分國信息披露指引》《使爭議解決機制更加有效》等。
③包括《關于數字經濟面臨的稅收挑戰的報告》《開發用于修訂雙邊協定的多邊工具》《考慮透明度和實質性因素,有效打擊有害稅收實踐》等。
④包括《消除混合錯配安排的影響》《防止稅收協定優惠的不當授予》《無形資產轉讓定價指引》《轉讓定價同期資料和分國信息披露指引》等。
⑤詳見第五項行動計劃《考慮透明度和實質性因素,有效打擊有害稅收實踐》。
篇10
關鍵詞:英國;政府數據;數據開放;開放政策;法律法規
中圖分類號:D912.17;G20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7001
Abstract UK is the country with highest level of open government data in the world, and it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our country through exploring its open government data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relevant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open government data in UK, then summari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in the end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our country, including developing sound policies of open government data, revising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emphasizing protection of personal privacy.
Key words UK;government data;open data; open policy;laws and regulations
英是政府數據開放的先驅和領導者,同時也是世界上政府數據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據萬維網基金會的《開放數據晴雨表》(Open Data Barometer)結果顯示,英國的政府數據開放得分已連續三年位列全球第一,且總體得分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1]。在我國,政府是最大的數據持有者,掌握著全社會80%的信息資源。然而,當前我國政府數據開放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擬通過對英國政府數據開放相關政策規定及法律法規進行介紹和分析,以期為我國政府數據開放提供一些有益借鑒。
1 英國政府數據開放的相關政策
1.1 已的政府數據開放政策
政府數據開放需要國家相關政策的指導和支持,為了促進本國政府數據的開放,英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見表1。鑒于篇幅有限,此表僅列舉了部分政策)。
1.2 政府數據開放政策的主要內容
1.2.1 政府數據開放的依據
政府開放數據的依據,即政府為什么要開放數據,開放的理由是什么。明確政府數據開放的依據,有助于減少政府數據開放的阻力和障礙,使政府數據開放能夠為更多的機構以及社會大眾所認可和接受。英國政府數據開放政策主要從以下兩個角度對其進行了闡述:
(1)公民權利的角度。公共部門數據是一種公共資產[2],納稅人有權利免費獲取這些數據。如《邁向第一線:更聰明的政府》中提到,公共部門在運行和提供服務過程中會產生許多非個人的公共數據,在數據收集過程中,納稅人已經支付了費用,因此有權利免費獲取這些信息[3]。政府作為公共部門,理應將其所持有的數據對公向眾免費開放。
(2)數據開放價值的角度。政府數據開放能夠帶來巨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效益。這是政府數據開放最為重要的內在因素,在英國政府數據開放的有關政策中幾乎都有論述。如《開放數據白皮書:釋放潛能》第三章提到要建立信任,指出政府數據開放不僅可以促進政府透明,增強公民權利,打擊腐敗,同時還可以利用新技術手段來增強施政。2011年8月,英國內閣辦公室的《開放數據咨詢》詳細闡述了開放數據與公民和納稅人息息相關的問責制、支持明智的選擇、公共服務效率、公共服務質量、社會發展、經濟增長等六個方面的價值。
1.2.2 政府數據開放的責任機構
政府數據開放與共享是一項長期的、復雜性的實踐活動,需要國家設置專門的機構和人員進行規劃、領導、協調和實施等相關具體事宜。英國政府數據開放政策中有關責任機構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明確政府數據開放的責任機構。從全局來看,英國政府數據開放的領導機構是內閣辦公室,負責各部門的協調、監管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社區和地方發展部負責地方政府數據開放政策的相關事宜,國家檔案館負責公共部門信息再利用方面的中央政策的制定以及開放政策許可協議的制定和推廣[4]。就某一具體的數據開放項目而言,英國也通過政策的形式明確了所有的責任機構,以《英國開放政府國家行動計劃2016-18》為例,該政策中做出了“確定和核心數據集”的承諾,并詳細列出了具體的責任機構,如“領導實施機構”是內閣辦公室(政府數字服務),“其他相關的政府責任機構”是所有的政府部門,“政府之外的其他參與機構(民間組織、私營部門、工作小組、多邊機構等)”是mySociety和開放數據研究所[5]。各個機構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有助于政府數據開放項目的順利實施。
(2)建立一些專門負責政府數據開放的機構并規定其職責。為實施政府數據開放,英國建立了許多專門機構來負責處理不同的事務,如《2011秋季聲明》和《關于開放數據措施進一步細節的秋季聲明2011》提出建立開放數據研究所(Open Data Institute,ODI )、數據戰略委員會(Data Strategy Board ,DSB)以及公共數據小組(Public Data Group,PDG)等機構,其中開放數據研究所負責開放數據的推廣、研究和利用,數據戰略委員會負責為政府提供有關數據開放的建議,推動開放數據研究,推廣最佳實踐案例等,公共數據小組則負責數據政策的制定,重要數據集的采集、管理和分發等。
1.2.3 政府數據開放的具體要求
英國政府數據開放政策對本國政府數據開放的目標、所遵循的原則、數據開放的范圍以及所采用的標準、許可協議等具體要求都進行了規定,以使其能夠更好地指導和規范政府數據開放實踐。
(1)政府數據開放的目標。明確政府數據開放的目標,才能使政府數據開放處在良好的軌道上。通過分析英國的政府數據開放政策可以發現,英國的政府數據開放以致力于實現開放數據的價值為目標,特別是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價值。如《G8開放數據英國行動計劃2013》提出要使英國政府成為世界上最透明的政府,并保持英國作為全球開放數據的領導者地位。《開放數據白皮書:釋放潛能》中希望英國政府能夠真正實現透明,使開放數據成為經濟發展、社會福利、政治問責和公共服務改善的有效引擎[6]。《開放政府伙伴關系英國國家行動計劃2013-2015》指出要通過徹底開放政府數據,來增強政府問責制,改善公共服務,促進經濟增長,并提出到2015年成為開放政府伙伴關系和20國集團中最透明的社會投資市場[7]。
(2)政府數據開放的原則。2010年,英國公共部門透明委員會《公共部門委員會:公共數據原則》,并要求各公共部門將該原則應用到其開放數據戰略中,以指導各部門的數據,該原則共14條,包括公共數據將以可重復利用的、機器可讀的格式進行,公共數據將以相同的許可進行,公共數據可以通過一個易用的、在線站點(data.gov.uk)進行發現和獲取等[8]。2013年《開放數據》之后,英國又將該規定的五項原則作為數據和利用的基礎,這五項原則分別為默認開放數據、質量與數量原則、可被所有人利用、開放數據以改善治理以及開放數據以促進創新[9]。2015年,英國出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實施文件》,規定安全、以用戶為中心、良好管理、可靠、維護、靈活性以及互聯與可用等七項為NII的指導原則[10]。由此可以看出,英國政府數據開放原則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多個原則構成,這些原則之間并不排斥,共同指導著英國的政府數據開放。
(3)政府稻菘放的范圍。政府數據開放的范圍即規定開放哪些數據以為社會所利用,英國政府數據開放的范圍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側重點,整體來看,其開放的范圍越來廣泛,涉及到的領域和部門也越來越多。2010年5月,英國首相卡梅倫在發給英國各部門關于開放政府數據計劃的郵件中要求各部門公開財務、資源、采購等方面的數據集[11];2011年11月的《關于開放數據措施進一步細節的秋季聲明》明確了十多種數據的開放措施細節,如實現小學和初中醫療健康數據集的關聯,進一步公布處方數據和社會保障數據,實現火車或公共汽車實時數據的開放獲取,公布鐵路費用數據和信用數據等[12];同年12月頒布的《促進增長的創新與研究戰略》提出政府部門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開放交通、氣象和健康等核心公共數據集[13];2013年11月的《G8開放數據英國行動計劃2013》中承諾英國將開放數據確定的14個關鍵和高價值數據集[14]。
(4)政府數據開放的標準。只有采用統一的標準來開放數據,才能保證數據質量,實現大批量下載、處理和利用,真正發揮開放數據的價值。2012年,《開放數據白皮書:釋放潛能》,文件要求以開放標準來開放數據。為此,英國制定了專門的開放標準政策――《開放標準原則》,該政策對開放標準進行了定義,并要求政府及其相關責任機構在軟件互操作、數據和文檔格式等政府信息技術規范中必須采用開放標準原則。該原則在2015年9月進行了更新,并計劃于2018年再次進行審查和更新[15]。
《開放標準原則》為英國政府機構選擇和實施開放標準以支持開放數據、信息技術和數字戰略提供了基礎。英國政府數據開放標準并不是唯一的,而是由一套標準構成的,這些標準既有英國自己制定的標準,也有一些國際通用標準,如《國際發展數據開放標準》(Open standard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ata)、《開放合同數據標準》(Open Contracting Data Standard)等。其中,《開放合同數據標準》由萬維網基金會(World Wide Web Foundation)制定,英國在《英國開放政府國家行動計劃2016-18》中已決定采用,并相應了該標準的實施指南[16]。除此之外,《開放數據白皮書:釋放潛能》還提到英國政府將采用蒂姆?伯納斯-李提出的“五星級機制”(Five Star Scheme)作為衡量開放數據可用性的標準,并希望的數據集要達到三星級,即以非專有格式來數據。
(5)政府數據開放的許可協議。政府數據的使用需要取得一定授權許可。為促進公共部門信息的利用和再利用,2010年英國國家檔案館制定了《英國政府許可框架》,為該國中央政府部門以及其他公共部門信息的許可采用提供了一種政策和法律概述[17]。該框架提供了開放政府許可、非商業性政府許可和收費許可三種許可模式,其中開放政府許可是推薦采用的許可方式,采用這種許可模式的信息可以不受限制地被復制、、分發、傳遞和改變,也可基于商業和非商業目的利用這些信息。
1.2.4 政府數據開放的戰略規劃
戰略規劃是政府數據開放的階段性指導文件,英國政府為了促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制定了一系列戰略規劃,對某時間段內要完成的目標以及需要采取的行動等內容做出明確規定,其中既有中央政府制定的戰略規劃,也有各部門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戰略規劃。
作為開放政府伙伴關系(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OGP)的發起國,從2011年開始,英國每兩年都會一次國家行動計劃,迄今已三次,分別為《開放政府伙伴關系英國國家行動計劃2011-2013》、《開放政府伙伴關系英國國家行動計劃2013-2015》和《英國開放政府國家行動計劃2016-18》,每一次國家行動計劃中都會涉及到政府數據開放的內容,如《英國開放政府國家行動計劃2016-18》中承諾實施開放合同數據標準、授權數據、開放選舉數據等,并詳細列出了實施的意義、當前現狀、責任機構、分步目標以及開始和結束時間等信息;再如2014年12月,英國開放數據研究所《英國開放數據路線圖2015》,對2015年的英國政府行動計劃進行了闡述,包括繼續制定一個清楚連貫的開放數據戰略,開放更多關于社會、環境和經濟利益的數據,支持更廣泛的數據利用,為政府、企業和市民提供數據培訓和技能拓展等[18]。除了這些中央政府制定的戰略規劃之外,英國財政部、衛生部、司法部、國防部等許多部門以及地方政府也制定了自己的開放數據戰略[19]。
1.2.5 個人隱私保護
個人隱私保護是政府數據開放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內容之一,英國非常注重個人隱私保護,在其很多政府部門開放數據政策中都有涉及。如《開放數據白皮書:釋放潛能》提出要提升公共部門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并要求所有的公共部門委員會都必須任命一名具備隱私和數據保護專業知識或興趣的人員,以確保能夠帶來最新的隱私保護措施方面的專業知識,公共部門在數據時必須引入隱私保護專家并且對可能涉及到的隱私問題進行討論。作為隱私影響評估的一部分,英國政府還要求所有部門在數據時都應該進行必要的公開測試,以發現可能存在的個人隱私威脅。《抓住數據機遇:英國數據能力戰略》指出各部門要建立數據能力的具體行動規劃,保障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英國商業創新與技能部在其制定的《開放數據戰略2014-2016》中提出在盡可能地實現數據開放的同時,也要保護個人數據特別是敏感性個人數據[20]。除此之外,K格蘭政府還制定了《身份管理與隱私原則》,以改善公共服務,保護個人隱私[21]。
1.2.6 人才培養
政府數據的開放和利用都需要大量具備數據技能的人才,為此,英國政府在《2011秋季聲明》中宣布設立預算高達700萬英鎊的數據開放基金(Release of Data Fund),該基金由內閣辦公室管理,其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培訓公務員。在《抓住數據機遇:英國數據能力戰略》這一政策中,英國提出要通過多種措施提升英國的數據能力,包括:(1)提高英國商業、學術機構和公共部門的數據能力;(2)強化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更高層次教育中的數據技能培養;(3)繼續促進專業數據能力的提升與發展。《開放數據路線圖2015》指出英國政府致力于政府數據培訓,提升政府、企業和公民的數據技能,開放數據培訓應該致力于培養成明天的數據科學家,它還指出國家需要更多的具備數據分析能力的數據科學家和統計學家,公務員應該通過培訓來獲得基本數據素養技能,包括開放數據素養技能。
1.3 英國政府數據開放政策的特點
通過前文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英國政府數據開放政策有如下特點:(1)類型多樣。從政策類型看,英國已的政策包括標準政策、許可政策、規劃政策等多種類型;從政策制定的機構看,既有內閣辦公室這樣的中央政府的政策,也有國家檔案館、財政部以及商業、創新與技能部等各部門及其他機構的政策;(2)政策具有連貫性。英國幾乎每年都會出臺政府數據開放的政策,且很多政策都是基于之前的政策實施效果進行,前后政策具有繼承和發展的關系;(3)政策涉及面廣,且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已的數據開放政策涉及到數據開放的依據、責任機構、目的、原則、開放數據范圍、標準、許可協議、戰略規劃、隱私保護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這些政策規定細致、具體,很容易操作和實施;(4)形成了一定的政策體系。英國的政府數據開放政策不是孤立存在的,全國性的政策與部門及地方性的政策遙相呼應,之前的政策與之后的政策緊密相連,從整體上涵蓋了政府數據開放的方方面面,這些政策共同形成了英國政府數據開放的政策體系。
2 英國政府數據開放的相關法律法規
政府數據開放不僅需要國家強有力政策的支持,還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相對于政策而言,法律法規具有更強的權威性和穩定性。截至目前,英國涉及到政府數據開放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信息自由法2000》等。
2.1 《信息自由法2000》
《信息自由法2000》(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2000)[22]于2000年在英國議會通過,自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法案為個人獲取公共部門的信息提供了便利和法律依據,根據該法案,任何人都可以申請信息。為了適應數據開放的要求,2012年英國對《信息自由法2000》進行了修訂,新增了有關數據集的條款并提出“數據權”概念。該法案要求公共部門開放數據集,并指出公共權力機構有責任使用指定的許可協議以可利用和重復利用的格式開放數據,公眾可以根據該法律賦予的權利,要求政府以有用的格式提供相應的數據集。同時,該法案還為公眾使用開放數據提供了便利,傳統上,開放獲取的信息并不能夠自動取得再利用的權利,但是根據修改后的《信息自由法2000》,開放獲取的數據集可以不經過附加請求而自動取得再利用的權利。為保護個人隱私,《信息自由法2000》規定了多種豁免情形,在這些情形下,公共部門等信息持有者可以拒絕向申請人提供相關數據,如申請對個人身心健康、個人安全帶來威脅的信息或訪問與《數據保護法案1998》的規定相違背的他人的個人信息等。
2.2 《自由保護法2012》
英國的《自由保護法2012》(Protection of Freedoms Act2012)于2011 年2 月,旨在維護公民自由、減少政府對個人生活的侵擾[23]。2012 年 5 月,英國眾議院對該法案進行了修訂,將《信息自由法案2000》中的“信息獲取權”改變為“信息再利用權”,這意味著《自由法案2000》中沒有被豁免的任何數據如果被申請,公共權力機構都必須將其作為一種開放數據供申請者獲取和再利用。《自由保護法2012》中有關政府數據開放的規定主要在第六部分,該部分第102條對公共權力機構數據進行了詳細規定,如如果申請者向公共權力機構申請該機構所持有的信息,公共權力機構必須以可重復利用的電子格式向申請者提供這些信息。
2.3 《公共部門信息再利用條例2015》
2013 年6月,歐盟委員會修訂版的《公共部門信息再利用條例》, 并于2014年7月下達政策指令,要求各成員國按照此版本指令來公布本國的公共部門數據,因此,2015年,英國修訂了本國的《公共部門信息再利用條例》,即《公共部門信息再利用條例2015》(The Re-use of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Regulations 2015)[24]。該條例對公共機構持有、生產、收集以及保存的各類型數據的再利用進行了規定,它要求公共部門在開放政府許可協議下,盡可能地以機器可讀的形式來實現部門數據的獲取和再利用。另外,該條例還在第五條規定了它所不適用的例外情形,以保護個人隱私,如當文檔中包含根據信息獲取的相關法律禁止或限制訪問的內容時,便不適用該條例。《公共部門信息再利用條例2015》為英國政府數據開放過程中數據的獲取,特別是再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
[11] A letter from Prime Minister David Cameron to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n plans to open up government data[EB/OL].[2017-01-15].https://gov.uk/government/news/letter-to-government-departments-on-opening-up-data.
[12] Further Detail on Open Data Measures in the Autumn Statement 2011[EB/OL].[2017-01-15].https://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61959/Further_detail_on_Open_Data_measures_in_the_Autumn_Statement_2011.pdf.
[13]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Strategy for Growth[EB/OL].[2017-01-15].https://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32450/11-1387-innovation-and-research-strategy-for-growth.pdf.
[14] G8 Open Data Charter UK Action Plan 2013[EB/OL].[2017-01-15].https://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 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54518/G8_National_Action_Plan.pdf.
[15] Open Standards Principles[EB/OL].[2017-01-15].https://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open-standards-principles/open-standards-principles#open-standards-principles.
[16] Guide to Open Contracting Data Standard Implementation on Contracts FinderV1.0[EB/OL].[2017-01-15].https://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574127/GuidetoOpenContractingDataStandardimplementationon
ContractsFinderV1.0.pdf.
[17] UK Government Licensing Framework[EB/OL].[2017-01-15].http://nationalarchives.gov.uk/information-management/re-using-public-sector-information/licensing-for-re-use/ukglf/.
[18] Open data roadmap for the UK 2015[EB/OL].[2017-01-15].http:///roadmap-uk-2015.
[19] Open Data Strategies[EB/OL].[2017-01-15].https://data.gov.uk/open-data-strategies.
[20] Data Strategy Board and Public Data Group:terms of reference[EB/OL].[2017-01-15].https://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data-strategy-board-and-public-data-group-terms-of-reference.
[21] Identity Management and Privacy Principles[EB/OL].[2017-01-15].http://gov.scot/Resource/Doc/82980/0116729.pdf.
[22]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2000[EB/OL].[2017-01-15].http://legislation.gov.uk/ukpga/2000/36/contents.
[23] Protection of Freedoms Act2012[EB/OL].[2017-01-15].http://legislation.gov.uk/ukpga/2012/9/part/6/crossheading publication-of-certain-datasets/enacted.
[24] The Re-use of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Regulations 2015[EB/OL].[2017-01-15].http://legislation.gov.uk/uksi/2015
/1415/contents/made.
[25]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gulations 2004[EB/OL].[2017-01-15].http://legislation.gov.uk/uksi/2004/3391/contents/m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