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概念范文
時間:2024-02-02 18:15: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人在情境中;生態系統理論;增權理論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5-0130-02
一、人在情境中
20世紀初 Marry Richmond 和Jane Addams 在慈善組織會社和睦鄰組織運動中都推行“人在情境中”的理論范式。例如,Marry Richmond在1917年出版的《社會診斷》中提出“在情境中理解行為”,強調利用環境資源以促進案主的改變和提升(Goldstein,1995;引自曾華源等,2002)。這一點奠定了社會工作從環境角度理解和干預個人以及個人行為的框架,檢視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提升個人適應環境的能力成為社會工作實務的主要目標和手段。之后心理暨社會學派的漢密爾頓提出了“人與環境”一詞,并用其來界定社會工作的特質。20世紀50年代的心理社會學派的托爾(Towle)正式提出了“人在情境中”的概念(許莉婭等,2004)。隨著社會工作對于社會問題的關注不斷提升,“人在情境中”逐漸成為社會工作的主要實務原則。Holis(1964)明確指出個案工作的核心觀點在于“人與他的情境”(person and his situation)。到了80年代,在對個案工作的概念界定中都廣泛提及人與情境視角,關注社會與個人的背景(Goldstein,1996;P91;引自Cornell,2006)。隨著精神分析和心理診斷治療日益受到人們的質疑和挑戰,社會工作于是將“人在情境中”這一概念納入到其定義之中。在1987年,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等權威機構將社會工作界定為以“人在環境中”為基礎的知識和理論以及服務(Northen,1995,P8;引自Cornell,2006)?!叭嗽谇榫持小背蔀樯鐣ぷ骼碚摵蛯崉盏暮诵?。
“人在情境中”在英語中有兩種表達方式,一種是“person-in-situation”,另外一種是“person-in-environment”。
心理暨社會學派使用的就是 “person-in-situation”這一表達方式,強調情境為個人的“situation”。該學派的“人在情境中”指個人受到其生存環境內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并且人的內心事實及所處的社會環境經常處于交互作用狀態,因此必須注重人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許莉婭等,2004:23)?!皃erson-in-environment”由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協會于1994年正式使用,“人在環境中”指用以描述案主的人際、環境、心理與身體健康狀況的知識系統,該系統兼顧了案主的問題和能力,強調問題不止來源于個體特質同時也存在于個人與環境的復雜性(Karls&Wanderl,1997;引自曾華源,2006)。
盡管“人在情境中”的表達方式不一,詞匯背后關于人與環境關系的假設也不相同,綜合而言,無論哪種表達方式都包含了三個層面:人的層面、環境的層面、人與環境關系層面。不同的理論對人的層面、環境層面以及人與環境的關系都有不同的看法。下面將根據這三個維度比較生態系統理論和增權理論。
二、生態系統理論與增權理論的比較
(一)人的層面
生態系統理論相信人的能力,認為個人是主動的有目標的,有能力為自己做最好的決定和選擇,實現自我的發展。人的發展能力包括人際關聯能力、勝任力等。人際關聯指個人擁有與他人建立關系的能力,這種能力始于親子間的依附關系的建立,并因此建構了個人在未來生命周期內所發展出來的各種互惠性的照顧關系。勝任力指通過個人與環境的互動而建立的個人掌控環境的能力,包括自我的效能感、建立人際關系、做決定的能力、獲取資源和支持的能力(鄭麗珍,2002:258)。
增強權能理論認為應將人視為有能力、有價值的人。每個人都不能缺少權能,個人的權能不是他人給予的,而是要通過社會互動不斷增加。個人需求不足或者出現問題無法實現自我,主要是因為人受到來自于環境本身的壓迫,而產生無力感、邊緣化、缺權化(鄭麗珍,2002),因而無法與環境進行交流,缺乏掌控自己生活空間行使決策權力的機會。增強權能取向的社會工作主要關注的對象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
在人性的層面上,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和增強權能理論都對人持積極的肯定態度,相信人的價值和能力。將個人的問題與環境的狀況聯系起來,避免對人問題籠統道德化的歸因。
(二)情境層面
生態系統理論借用生態學中的“棲息地”一詞來指代環境,棲息地指個人所在的文化脈絡中的物理以及社會環境。首先,環境是結構性的。環境系統化分為不同層次。其認為個人所在的系統層次是一個層層相扣的巢狀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微觀、中介、外在、宏觀系統(Bronfenbrenner,1979;引自鄭麗珍,2002:260)。同時,生態系統也將時間納入到情境場域之中,主要指人的生命周期(life coerse)。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個人生命歷程隨著社會改變而改變,不僅包括家庭、學校、工作以及社區的改變,還包括社會思想、價值和觀念的改變(Riley, 1997;引自Germain&Gitterman,1995)。時間維度又可以具體包括:個人時間、歷史時間以及社會時間(Germain&Gitterman,1995)。
增權理論的目標在于協助案主獲得掌控生活空間和發展的動力,以降低社會情境的壓迫。其所說的社會情境主要指社會經濟結構下形成的情境,包括主流意識信念、社會階級地位落差、社會權利不均、社會標簽和控制因素等(鄭麗珍,2002b;引自曾華源,2006)。處于弱勢或邊緣地位的人們無法有效地從主流的社會環境中獲取維持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社會主流環境排斥弱勢群體,他們的社會地位不斷地被邊緣化,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弱勢群體感到改變無望,產生無力感。
在情境層面上,生態系統理論對于情境的定義非常廣泛,基本上將個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納入到其中,建立了一個綜融性的系統體系。盡管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所包含的情境意義廣泛,但其更強調面向人的情境,人生活的環境呈現由近及遠的分層分布狀態。相比之下,增權理論則更強調社會制度性和結構性的環境,個人的自我實現無法實現其原因在于社會制度和機構的不公平,處于弱勢地位的人們受到制度的壓迫和鉗制,無法獲取成長和發展的社會資源和機會。
(三)人與環境關系層面
生態系統理論認為自身與其他理論的不同之處在于“生態思維(ecological thinking)”(Germain & Gitteman,1995),認為人在情境中是一個聯合的交流系統,人與環境互相影響,形成一種互惠性的關系(鄭麗珍,2002:257)。互惠性的關系體現在人與環境之間并不是單向的因果關系,而是雙向相互影響的。人的改變會影響環境,受到影響的環境同時也會反作用于個人。人作為環境的主體,個體問題在于個體能否適應環境,也取決于個體與環境間是否能維持良好的調和度。首先,個體依賴于環境。個人在不同的成長發展階段需要從其生活的環境之中獲取足夠的資源和支持。如果個人勝任能力不足,就將無法從環境中獲取資源以滿足其需求,從而導致個體的問題。其次,個人需要適應環境。個人為了持續地從系統中獲取資源以維系自身,需要與環境保持適度的關系,這一關系在社會生態系統中稱之為“調和程度(person-environment fit)”(German&
Gitterman,1995)。人尊重環境,如果個體從環境中獲取資源超過了環境的能力,那么就會逐步造成環境各系統的污染。人類一旦無法從環境中獲取維系生存和發展的資源,生理、認知、情緒和社會發展功能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出現解組或死亡(鄭麗珍,2002)。考慮到環境本身的結構可能也會對人產生的限制與障礙,即環境對于個體也產生反作用。
增權理論相信個體的問題不在于個體本身,而在于環境的壓迫和限制。環境中存在著直接和間接的權能障礙。直接權能障礙限制個體獲取物質資源,間接權能障礙指缺少維系社會均等的資源結構和社會價值,個體缺乏參與社會的機會,從而無法實現自我價值(鄭麗珍,2002)。缺乏權能將導致無力感,個人因而無法有效地與環境進行交流,長此以往,弱勢的個人將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中,他們在心理上會逐漸接受并內化主流環境對于他們的標簽,逐漸缺乏改變的動力,弱勢群體更加被邊緣化。
回到人與情境的關系層面上,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所展現的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互為主體關系,人在情境中表現為人與環境之間的互惠交流關系。人通過提升勝任能力與環境建立良好的關系,環境也會產生好的人際關系(曾華源,2006)。增權理論關注人與環境之間是循環關系(曾華源,2006)。其邏輯在于:社會結構的壓制導致微觀層次個人的無力心理狀態,這種狀態轉而影響個體的社會參與。個體想要改變自己的境遇,首先要通過意識的提升,看到環境對于人的壓制,提升改變的能力,才能去改變社會結構。
三、生態系統理論與增權理論介入策略比較
對于界定問題的來源會影響社會工作處遇模式的方向和策略。根據上文的討論,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和增權理論對案主問題的成因持不同的觀點,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介入模式。
依據社會生態系統的觀點,在生命歷程中的事件會被界定為“問題”的,經常是發生在人與環境復雜的交流系統中所引起的落差或失衡,并進而產生壓力或危機的感受,稱之為“生活的問題”(German&Gitterman,1980,1996;Pardeck,1996;Hartman,1983;引自鄭麗珍,2002:265)。具體而言,生活問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困難的生活轉型或創傷性實踐,指的是個人與家庭生活周期階段的交替和演變,包括生理和社會的變動,預期與非預期的,長期或突發的,這個會帶來個人地位和角色的改變;(2)環境壓力,個人從環境中獲得資源以增進自己的適應能力,但環境本身的結構也會阻礙個人的適應性發展,比如不平等的機會、難以應付和沒有回應的組織都會影響個人的生活;(3)功能失調的人際過程,包括剝奪、不協調的期望,不良的人際過程都會影響個人生活的結果和對環境的應對(Payne,2005;引自何雪松,2007:91)。
基于此,生態系統理論提出了“生命模型”的社會工作實務模式。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干預的對象包括個人、家庭、次文化、社區等各個層次系統,綜合各種工作手法,通過多元和多面向的干預策略而增進個人適應能力或者加強或建立社會支持以達成個人與環境的調和度。具體的干預手段例如:增進適應性的技巧以降低個人源于壓力而產生的挫折感;增進個人的能力以去除環境障礙,增進個人的人格動力等。當然,生態系統理論看到了環境本身可能對個人造成影響與困擾,強調環境改變的重要性,但是生態系統理論將環境分層,環境改變的重點是個人生活所處的微觀與中觀層面,對于大的社會制度等宏觀情境的改變社會工作顯得有些無能為力。
增權理論認為個人的問題在于社會環境與結構,而不在于個人本身。個人受到環境的限制和壓迫以及長期的負向對待,因而缺乏權能與資源發展和實現自己。那么,增權理論的干預策略在于增強“權能”?!皺嗄堋?,即權力與能力,指的是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空間與發展的各種有利動力,也指個人對自己受壓迫處境的意識提升。社工主要從三個層面上進行增權:(1)個人層次,使個人覺得他有能力去影響或解決問題;(2)人際層次,指幫助個人獲得和他人合作促成解決問題的經驗;(3)環境層次,改善社會制度或結構。
生態系統理論與增權理論的介入焦點都包括個人和環境,但是生態系統理論更強調個人的改變以適應環境,強調適應性仍說明了生態理論假設有一個基本的社會秩序,而壓制了激變社會變革的可能性(Payne,1991;引自周玫琪等,1995)。增權理論試圖增強個人的權能以改變受到壓制的環境,相比之下更注重社會環境的改變。
生態系統理論與增權理論對于“人在情境中”的詮釋不同,但是兩者在社會工作實務中是融合的。生態系統理論在策略上同樣也強調增權。增權是生態系統理論生命模式的重要實務原則之一(for example, Lee, 1994; Simon, 1994; Solomon, 1976, 1982;引自German&Gitterman,1995)。增權策略適用于“生活模式”的各方面。例如,對于個體進行增權,提升個體的自尊、勝任力、人際關系能力等(German&Gitterman,1995)。同樣,在增權理論取向的社會工作實務中,利用生態系統對于環境的結構化框架分析案主面臨的境遇,為增權提供了介入方向。
四、小結
生態系統理論和增權理論都強調“人在情境中”,關注個人和環境的關系。通過人的維度對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和增權理論進行比較,發現兩者對于“人在情境中”的理解和詮釋不盡相同。毋庸置疑,兩者都對“個人問題”和“公共議題”進行了區別化對待,看到了個人問題背后存在的環境因素,避免了對個體道德化的歸因。生態系統理論為社會工作提供了人與環境綜融性的分析框架,但是生態系統理論在實際的操作上有諸多的限制,強調對于案主適應環境,使個體仍然順從于主流的社會壓力與結構,忽略了案主的主動性。相反,增權理論彌補了生態系統理論,首先強調環境中的壓迫與限制,試圖由個體的自我成長匯集成大的社會改變和社會運動(Torre 1985,引自鄭麗珍,2002)。
通過對應性的比較分析,盡管生態系統理論與增權理論各自的假設與理念存在差異,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在社會工作實務中沒有哪一個理論是完美無缺的,這提醒我們必須以整合理論的視角看待人的問題與需求。
參考文獻:
[1]何雪松. 社會工作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佩恩.當代社會工作理論:批判的導論[M].周玫琪,等,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
[3]宋麗玉,曾華源, 施教裕, 鄭麗珍.社會工作理論——處境模式與案例分析[M].臺 北:臺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
[4]許莉婭 .個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曾華源,黃俐婷.心理暨社會派、生態系統觀點及增強權能觀點對“人在情境中“的詮釋比較[J].東吳大學學報,2006,6(14):63-89.
篇2
關鍵詞: 開放性思維 教學 具體運用
隨著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學方法也呈現出多樣性,但多種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所謂開放性思維,是指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勢和狹隘眼界,多視角、全方位地看問題。把開放性思維運用到生物教學中是革新生物教學方式方法的有益探索,也是適應新課改教學的現實需要。下面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談談開放性思維在生物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利用相鄰學科知識,引導中學生理解生物學基本概念
新課標明確指出:自然界是一個統一整體,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各門學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內容有密切的聯系。加強學科間的橫向聯系,有利于中學生理解本學科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和地位作用。教育學認為:教育的核心是“知識遷移”,就是學科間的客觀聯系,能夠形成學科知識的觸類旁通。在生物教學中有許多概念需要學生理解掌握,而對某些概念的理解,完全可以借助于學生已有的其它學科概念的幫助,從而突破學生在生物學思維上的障礙。其它學科知識在生物學中的應用,對解決生物學教學中的某些難點,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在講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的結構時,這時學生的有機化學知識還沒有,直接講的話學生難于理解、記憶和掌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化學基礎知識出發,先引導學生回憶甲烷的結構式,使學生建立起碳化合物的空間結構的概念,進而說明甲烷的任何兩個氫原子可以分別被叫做羧基和氨基的兩個化學基團取代,形成的化合物叫甘氨酸。如果甘氨酸上的一個氫被甲基取代,就形成了丙氨酸,這個氫被不同的基團取代會形成不同種類的氨基酸。教師可以把這幾種氨基酸結構式列黑板,把不同部位用彩色粉筆標出,引導學生分析出各種氨基酸在結構上的異同點,他們就很容易記憶和理解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和特性。這樣的講授,學生容易接受,也能很快抓住重點理解難點。
二、利用生物學科知識,引導中學生理解人文社會現象
優勝劣汰是生物生存發展和進化的規律之一,當然也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一種客觀法則。在講生態系統的結構時,我給學生展示以下事例:某一草原上生活的草、兔、鷹等生物之間,以及它們與所生活的無機環境之間有著復雜的關系,讓學生小組討論、分析,理解兔與草、鷹與兔存在著捕食關系,鷹與鷹、兔與兔之間為爭奪食物、生存空間、配偶等也有競爭關系。同時啟發學生理解鷹捕兔時不能捕光了兔;兔吃草時不能吃光了草,它們之間存在著負反饋調節,否則,鷹、兔、草三者會同歸于盡,草原生態系統也將不復存在。這種生物之間既有捕食、競爭又有相互依存的多重性,使學生對于競爭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這時我繼續向學生提問:人類應如何把握和運用競爭法則來正確處理好人與大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復雜的關系呢?在討論中,學生理解了自然界中的生物,為了生存下去,就得為獲取足夠的食物和生存空間進行著生存競爭。而人類也不例外,只是競爭的內容、方式、時間、空間不同而已。對典型復雜的生命現象的綜合分析,提高了學生對社會競爭必要性的認識和理解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三、利用生命現象,啟發中學生確立辯證的思想方法
任何生物都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它總是努力去適應一定的環境。但是,生存環境卻是多變的,不少生物在其生存環境迅速變化時因不能適應新的環境而不能生存或滅絕??铸埖臏缃^和其它許多珍稀動植物的瀕臨滅絕,充分證明了生物適應的相對性。生物的適應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對性,這種雙重性深化了學生的適應思想。教師應引導學生以辯證的觀點去思考生命現象和人類社會現象,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復雜多變的。例如現存的每一種植物動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征。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那個時候的生物都是無氧呼吸,后來有了氧氣,大多數生物都是有氧呼吸。把這些生命現象及其特征中蘊含的辯證思想挖掘出來,可使學生理解動植物界與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是受多重因素影響的,從而幫助中學生正確地分析、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辯證地評價社會存在的各種現象。
四、利用系統理論知識,提升中學生思考問題的高度
系統觀念是人們在考察某一事物時,從整體和部分的不同層次上,從整體及部分的結構、功能,以及彼此聯系上去考察事物的觀念。例如:在講授生態系統這一章時,我主要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動態平衡穩定性及人類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幾個方面進行學習,注意啟發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開放性。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各種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存在著能量的流動、物質的循環和信息的傳遞,共同形成了一個動態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不斷從太陽獲取光能,也不斷地消耗著部分能量并向下一個營養級傳遞著能量;物質被不斷分解、合成、轉化和利用、不斷循環著;信息被不同的方式傳遞著,充分表現了該系統的開放性。任何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物質的攝取、利用與排出,能量隨物質載體的循環而逐級遞減,這些都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生態系統的開放性和動態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任何行為都要放到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中去考察,人類既要改造自然又不能破壞自然,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從而強化了整體觀念,提升了學生思考問題的高度。
五、結語
開放性思維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必然會對教學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應積極思考提高教學效益的方式方法,去更好地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服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
篇3
關鍵詞 生態位 大學生 就業支持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自2010至2014年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數由575.4245萬人增加至659.3671萬人,五年間新增高校就業生人數83.9426萬人,畢業生就業競爭更加激烈。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得到了廣泛關注,在中國知網搜索“大學生就業支持”可以檢索文章148篇。
生態位(niches)主要指在自然生態系統中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美國學者J.Grinell(1917)最早在生態學中使用生態位的概念,Elton和Hutchinson也提出“功能生態位”和“多維超體積生態位”的定義。近年來很多社科研究者開始關注,生態位理論視域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相關成果大多是借鑒生態位理論中的相關概念分析研究大學生就業問題。但對于大學生就業生態位的定義視角不一,學者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逄元魁等將就業生態位定義為:大學生作為求職者基于自身知識、技能、社會資本等資源,在求職環境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對由此產生的就業能力(包括獲取就業信息、具備就業素質、贏得就業機會三個層面)(逄元魁、劉璐,2009)。劉超認為大學生求職生態位即大學生依靠自己所具有的生體特征、知識、能力、社會資本等在求職群體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對就業環境適應能力的大?。▌⒊?,2014)。丁國昌則指出大學生自身特有的專業背景、能力、理想和價值追求、自身綜合素質等構成大學生特有的生態位。(丁國昌,2007)
1就業生態位理論
生命科學領域“生態位”概念主體為種群,相應就業生態位理論中概念主體為“就業群體”,本研究認為:不同的就業群體不能進行人才流通,或者短時間可以實現人才流通但無法實現人才的持續職業成長。基于此,本研究認為就業生態位指:在就業生態系統中大學生進入勞動力市場后,依靠自身獨特的專業知識體系、個人特質在就業環境中擔任的特定社會角色及因行業類別、職位角色、行政地理區域的不同所形成的獨特的社會關系。
關于大學生就業支持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多,但基于生態位理論的就業支持較少。本文擬從生態位形成理論視角解析大學生就業過程,從而提出大學生就業支持的相關建議。
2“就業生態位”形成過程
“就業生態位”的形成過程就是就業行為過程,這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學問題,其影響因素涉及: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法律制度環境、勞動力市場、教育政策、個體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企業因素等(應松寶,2006)。本研究擬從大學生“就業生態位”形成過程分析如何構建穩定的就業生態系統。
2.1大學生就業主體綜合素質養成(人才培養)
就業生態位的寬度即生態幅是決定其競爭力大小的關鍵因素,一般生態幅越寬表征一個群落所利用的資源總量越大。相應的就業生態幅越寬表征求職者對資源利用的能力更強、效率更高,自身具備的條件和市場需求的匹配度更高,更利于大學生就業生態位的形成和穩定。決定大學生就業生態幅的核心因素是大學生作為就業主體的綜合素質,其養成過程影響因素分以下四個方面:
2.1.1理論教學質量高低,專業教學和市場需求的匹配度
高校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大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大學教育的市場敏感性對大學生就業生態位的影響重大。大學教育模式和知識體系相對陳舊,個別高校教師競爭意識差,甚至出現“照本宣科、閉門造車”等現象,這都阻礙了大學生就業素質的提升。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對高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越來越高,如何讓大學生就業生態幅增大成為高校大學生培養的新目標。
2.1.2大學生就業實踐教育水平
大學生就業實踐教育對大學生熟悉就業實踐知識,鍛煉實踐能力,提前適應職業生涯環境有重要意義。大學生群體處于生理和思維的成熟時期,由于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實踐能力差的現象。高校實踐教育作為大學生進入職場的提前教育,其意義重大。實踐教育合理、質量高,將是大學生順利進入職場實現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學生長期職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教育,有利于明析大學生的科學職業發展觀。
2.1.3社交禮儀、思想政治素質培養
“不學禮,無以立?!蔽迩甑膫鹘y文化均在傳承中華民族尚禮的品德。社交禮儀、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貫穿一個大學生高校教育的始終,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根本所在。能適當融入“禮儀教育”的思政教育才是適應時展的有效教育,這直接關系大學生對他人和社會的認知。
2.1.4就業能力的形成
彼得?奈特等提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技能、個人興趣都將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機會。而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個體稟賦(個人品質、自我認知、學習能力、家庭影響力)、綜合技能(溝通表達能力、環境融入技能、自我管理能力)、學科理解力(基本理論知識內化、學習方法)、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韓玉平等,2016)。大學生在高校環境中其就業能力的形成過程是社會、高校、家庭等復合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
2.2大學生進入就業生態系統(求職匹配)
大學生進入就業生態系統的過程狹義來講就是求職過程,廣義概念則包含大學生的培養階段。大學生求職成功與否影響因素分四個方面:
2.2.1就業市場需求和大學生求職知識背景的匹配度
高等教育相對于多變的就業市場環境具有信息反饋的滯后性,高等教育不可能完全適應經濟發展進行人才培養以達到供求匹配。同時,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人選擇的利益最大化原則會讓就業生態系統不斷的偏離穩定狀態,并在負反饋機制下進行系統內的自我調整。面臨紛繁復雜的社會市場環境,大學生知識背景的市場匹配會直接影響大學生求職成功的效率,所以對供求匹配的滿足是高校教育的一個關注點,但不能成為高校的唯一目的,高等教育產出的是具有創造性的人才,應該關注市場,但不能盲從市場。
2.2.2就業信息的有效掌握
大學生進入就業系統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求職過程,對于有效求職信息的掌握是成功求職的基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學生獲得就業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但是這種多元化渠道是一把雙刃劍,大學生是接受了很多的就業信息,但是龐雜的就業信息,其質量的參差不齊,甚至存在虛假信息、詐騙信息等,也導致了大學生就業擇業期的惶恐。
2.2.3必要的求職技巧和職業發展規劃
大學生進入職業生態系統的第一步都是搜尋求職信息、獲得用人信息、評估信息、滿意后求職面試,進而進行公司、企業與個人的雙選,成功則簽訂協議,否則持續進行求職。進入職場后則是系統的職業生涯開始。在這個過程中,必要的求職技巧是獲取就業機會的前提和保障,而科學的職業發展規劃則是個人職場順利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
2.2.4大學生和企業期待的匹配度
大學生進入生態系統的過程實際是大學生和企業雙選的過程,這個時候雙方期待的匹配度直接決定了求職成功的概率。當下就業生態系統存在,大學生求職難、企業求才難并存的局面。而且有學者研究發現大學生就業期望偏高容易導致失業,但這屬于大學生基于未來不確定性、信息不完全以及學費高昂條件下實現預期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是一種合理行為。但是降低就業期望的有效途經就是提供充分的就業信息,實現多資源選擇,給大學生理性看待大學成本的條件(吳克明,2005)。對于就業市場而言如果人力市場兩個就業群體的資源利用曲線完全分離,則存在勞動力市場需求和人才供應的不匹配現象。
3 穩定就業生態系統模型構建
3.1生態位動態趨于穩定過程(市場選擇)
根據就業生態系統相關理論,行業內部激烈的競爭導致生態位的重疊,進而引發激烈的資源競爭,行業內部的競爭會使得就業個體擴展資源利用范圍,引發行業間的社會資源的激烈競爭。生態位的動態穩定過程就是大學生就業擇業的市場選擇過程,由于就業市場本身的負責性,本研究擬構建一個生態位形成模型,相應的模型假設如下:
(1)一個穩定的就業生態系統中不同大學生群體占據就業生態位不發生重疊,當發生重疊時會有激烈的就業競爭,引發優勝劣汰或生態位分離。
(2)在一個穩定的就業生態系統中,不同領域就業群體具有各自的生態位,群體間避免直接競爭,從而保證就業生態系統的穩定。
(3)一個相互起作用、生態位分化的就業生態系統,各個群體間在行政區域、社會資源、區域協作方面,都趨于互相補充而不是直接競爭。多行業領域的人才就業生態系統更能有效的利用社會資源,維持較高的社會產出、更具有系統穩定性。
4基于穩定就業生態系統模型的就業支持建議
穩定就業生態系統的維系,既需要持續穩定的人才輸入,又需要合理的市場匹配負反饋機制,以達到就業生態系統的穩定。
(1)個人:大學生作為生態行為主體,應該盡早的定位,在客觀自我評價的基礎上早日確定職業目標,設計和自身的職業規劃。圍繞目標積累關鍵資源、補足能力短板,通過主動學習提升自身的生態競爭能力,形成自己業內的基礎知識背景和獨特的個人求職優勢。提早關注求職信息,有意識培養自身的求職技巧,并關注相關的大學生就業政策,提升自我維權意識,做一個生活中具有主動選擇權的人。提升自我責任意識和自我服務意識。
(2)高校:高校集“教育、服務、管理、指導”多種職能與一身,完善的就業支持體系對大學生的成長是服務保障,對高校辦學質量更是無形的宣傳。高校對大學生的理論教育、實踐教育和情感教育是形成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決定性因素,高校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程度,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和就業率。不斷的提升高校專業理論教育的水平,提升實踐教育效果,加強情感教育提高大學生愛心、耐心和責任心顯得尤為重要。
(3)從理論經濟學角度,市場對各級各門類人才從數量到質量有一個總的要求,學校要根據市場需求,在專業設置、教學安排、實踐教育等方面做出及時調整,才能使得高校更加適應社會發展。但是當下高校過多的關注招生數量、教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成果。造成大學生的就業率也不盡合理,當前大學生自身差異和對就業期望存在較大差異,這就使得用單一就業率評價大學教育體系深受質疑。應建立合理的大學評估考核體系,要進一步優化大學評估指標。
(4)政府:大學生就業生態位的形成,政府宏觀政策的調控也尤為重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各方面的要求,制定合理的高校畢業生服務政策,并配套建設好人才交流中心、大學生就業服務中心等社會服務機構,將使得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功能能夠發揮作用,減少用人單位侵權、大學生就業失信的不良社會現象。同時,政府導向的高校企業雙選會,有利于企業和高校的信息交流,便于大學生求職,也會依托規模效應促進企業人類資源的有效補給。當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就業導向,有利于有創業期望的大學生開啟創業之路,創業成功者則可以帶動一批人成功就業,有利于緩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現狀。
(5)家庭:當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形成和就業觀念的取向跟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溺愛的家庭教育常常會釀成學生自私、懶惰、抗壓力差等問題,對于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非常容易導致對于所謂“好職位”的趨之若鶩,對基層崗位的忽視反感,引發就業市場的失衡。而大學生欠缺的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又會給大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埋下隱患。所以家庭應該從三個方面做好就業支持,①培養大學生獨立自主、團結協作意識,讓學生能夠很好的適應社會生活。②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思考抗打擊能力,不斷提高大學生的逆商,讓學生能夠適應激烈的生態位競爭。③合理利用社會人脈資源,提高適當的就業信息和物質支持為大學生就業保駕護航。
(6)企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應該多關注大學生的成長,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實習平臺,正確引導大學生融入工作團隊,通過老帶新,讓大學生盡快掌握工作技巧,鼓勵引導大學生積極面對工作職場的挑戰。加強和高校的合作關系,一方面積極向高校提出用人的要求,尋求人才培養訂單化,另一方面做好企業自身人才的戰略儲備實現高校和企業的雙贏。這將加快大學生就業生態位的穩定。
項目來源:鄭州航院2016年教育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資助“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大學生就業支持研究”(zhjy16-(35))。聯系人:李靖雨。
作者簡介:李靖雨(1989-)女,河南南陽人,工作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管理)。
參考文獻
[1] 逄元魁,劉璐.基于生態位視角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5).
[2] 劉超.大學生求職生態位分析―試論標簽生態位與真實生態位[J].赤峰學院學報,2014(7).
[3] 丁國昌.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生態位現象”解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4).
[4] 應松寶.我國大學生就業過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6.
篇4
關鍵詞:產業生態化;電子信息產業;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4025303
1國外產業生態化研究進展
產業生態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69年美國學者羅伯特·艾爾斯提出的“產業代謝”理念。羅伯特·弗勞什和尼古拉斯·蓋洛普受羅伯特·艾爾斯“產業代謝”理論的影響,在1989出版的《可持續工業發展戰略》一文中對“產業生態學”的概念明確了定義。他們認為產業生態學是一種用一體化的生產方式代替過去簡單的傳統生產方式。在傳統的工業生產活動中,每一道工序都區別于其他工序。傳統的工業活動應當轉換為完整的產業生態模式,實現能源和物質循環得到最優化、廢棄物產出的最小化以及工業流程中廢料的循環利用。
產業生態學是一門剛剛興起的綜合性、涵蓋多學科范圍的應用科學。目前對于產業生態學的定義還未達成共識。
保羅·霍肯(Paul Hawken)1993年在《商業生態學》中將產業生態定義為一種人工生態系統,能提供大規模、整合的管理工具來設計產業結構,使得與生態系統相互聯系。埃爾克曼Erkman(1997)指出,產業生態是一種以研究產業系統如何運作、規制以及與生態圈的相互作用,在我們對生態系統的認知的基礎上,對產業自身進行調整,實現同生態系統協調發展的理論。國際電力和電子工程研究所在2000年指出:產業生態學是一門研究產業系統與經濟系統以及同自然系統相互關系的一門具有可持續能力的學科。《產業生態學》雜志主編Lifset(1997)指出:“產業生態學是一門迅速發展的系統科學分支,它從局部、地區和全球三個層面上系統地研究產品、工藝、產業部門和經濟部門的能流和物流?!?/p>
國外在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化研究和實踐較早,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生態化市場機制。需要企業自覺完成的主要機制有: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綠色技術開發以及資源循環利用、污染控制等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信息產品尖端核心技術的開發、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軟件業逐漸占據重要地位。
在產品設計方面,國外的公司注重盡可能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易于回收再利用。在電子垃圾資源化研究方面,歐美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電子垃圾回收體系。丹麥的卡倫堡共生體是工業共生體的成功典范。美國生態工業園的發展也較早,截至2005年,美國已經建立了近20個生態工業園,加拿大接近40多個生態工業園區。
2國內產業生態學研究進展
我國產業生態化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爱a業生態化”一詞最早出現在劉則淵(1994)的《產業生態化與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一文中。劉則淵提出所謂產業生態化就是把作為物質生產過程為主要內容的產業活動納入到大生態系統中,把產業系統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影響置于大生態系統物質、能源的總交換過程中,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國內很多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集中研究產業生態系統這一領域。從不同的角度對產業生態系統理論知識作了補充,對推動我國產業生態化系統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2.1產業生態化內涵的研究進展
張文龍、鄧偉根認為產業生態化是當今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是產業生態學理論指導下具有的高層次形態。通過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閉路循環模式以及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調整生產活動,實現產業系統的生態化,目的是為了達到資源循環利用,零廢棄物排放,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琢钬⒅x家平認為產業化是一種漸進的過程,是產業的反生態性特征日趨削弱生態特征逐漸加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為產業系統創造一個新的范式,將人造系統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運行模式中,逐步實現由線性(開放)系統向循環(封閉)系統轉變。樊海林、程遠(2004)在《產業生態——一個企業競爭的視角》一文中指出,產業生態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用以研究產業系統和自然系統互動關系的系統研究方法(思想、學科),認為產業生態理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倡導一體化的循環觀念。在環境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以及經濟系統內部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互為整體的。物質循環應貫穿于整個產業生產活動中,例如產品原材料的使用,加工生產、包裝,以及廢物處理的全部過程。②由線性的粗放型增長系統向循環封閉系統轉變。也就是說,其中一個產業的廢棄物可以作為另一個產業的生產材料。這是一種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可持續發展思想。③優化資源生產率為目標,這個概念適用于所有企業。④實現不同產業間的資源共享,例如生態工業園區的構建??傮w來說,產業生態化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性選擇,是指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 運用生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來經營和管理傳統產業, 以實現其社會、經濟效益最大, 資源高效利用, 生態環境損害最小和廢棄物多層次利用的目的。它的本質是把資源的綜合利用與環保結合在一起的產業發展過程, 要求所有的產業都要符合生態、經濟規律的要求。
在構建產業生態化上,國內著名的生態學者王如松提出產業生態管理的5種方法:生命周期評價(面向產品環境管理);產品生態設計(面向綠色產品開發);生態產業園規劃(面向區域的規劃);生態產業孵化(面向生態產業開發);生態管理(面向可持續發展)。其中我國沱牌集團是全國建立的第一個釀酒工業生態區,該工業注重生態規劃,避免交叉污染;將生態理念納入集團的成產經營模式,收效可觀。孟祥東、李東升認為產業生態化的本質并不是局限于尋求環境保護,而是尋找一條適合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在理論層面來說,產業生態學以生態經濟學為理論基礎,是轉化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向集約型方向轉變的研究過程。在制度層面來說,他認為政府行為在產業生態化中扮演著束縛產業行為的重要角色,規范政府在產業行為并賦予更多的責任。在文化層面來說,他認為轉變人類思維方式成為首要問題,進而決定了人們處理經濟行為的態度。丁繼鋒認為產業生態化并不僅僅關心對資源和保護的問題,而忽視經濟的發展的重要性。最終的目標是實現產業行為可持續發展,為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協調發展提供有力的保證。他注重充分利用產業廢棄物,以較低的成本回收廢棄物來代替原有的投入資源,提高產業的經濟利潤。產業生態化實質上避免了資源匱乏的困境局面。而且他還提倡構建生態工業園,運用生態學中“共生”的原理,通過加強交流合作,既減輕了對環境造成的壓力,又能節約資源,使得不同產業間相互依存、互惠互利。
在產業面臨的問題上,黃志斌(2000)分別從經濟學和政府公共管理角度進行分析,闡明首先是市場失靈導致企業外部資源達不到優化,其次是許多環境資源公共化導致價格扭曲、資源廉價或是無價,弱化了廠商開發高效、低耗、低能源的綠色消費產品。厲無畏(2008)談到中國產業生態化發展,其路徑從產業系統內部、制度方面、生產技術和工藝方面實現產業與環境的高度統一;加強法律和經濟手段,將產業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植入產業政策全過程;推廣環境無害化技術和環境友好技術,降低物質消耗和交換。
2.2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化的研究進展
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化,就是依據生態經濟學和循環經濟的原理,運用生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來經營和管理電子信息產業,以實現其社會經濟效益最大、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損害最小和廢棄物多層次利用的目標。
在理論層面上,袁增偉等(2009)針對電子信息產業存在的具體污染問題,將產業生態化內涵應用于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提出構建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化模式。首先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以技術創新提高電子信息產業處理污染物排放的能力。其次是行業布局優化和規模整合;實施信息化和數字化戰略;袁增偉等從環境倫理學的角度倡導建設企業生態文化,以及產品回收責任制度。最后應當加強企業供應鏈的生態化管理,從綠色原料、環境設計等方面進行闡述。閻兆萬(2007)在《電子信息產業環保發展戰略研究》中提出以“深綠色”環保戰略納入電子信息產業生產過程中,形成具有規模化、效益化的環保型產業。它考慮是一種系統地解決產業活動同生態環境、社會、資源的關系,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的結構體系,并在全社會建立“深綠色”文化,引導生產者、消費者共同維護電子信息產業良好發展。
在技術層面上,高麗霞(2009)在《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環境效應分析》一文中通過從系統動力學的角度模擬電子信息產業對未來環境造成的影響,設計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環境影響系統流圖。在圖中得出的結論如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應該更注意改進廢棄物的處理技術,通過長期提高廢水達標率和固體廢棄物的利用率意義是重大的。蔣國瑞、高麗霞(2010)在《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生態效益評價體系構建與應用》一文中根據電子信息產業物質流的分析構建生態效益評價體系,即資源消耗、能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環保投資的一級指標,另外還包含15個二級指標,得出能源消耗是影響生態環境最重要的因子。
在構建生態產業園方面,我國起步較晚,截至2005年底,我國生態工業園示范園區累計15個。在實踐方面,我國生態產業園建設重心轉移到物質閉路循環和廢物利用方面,卻忽視了減量化生產這一原則,對產業生態化的本質缺乏充分的認識。
3關于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化研究的思考
和展望由于產業生態學本身的復雜性、綜合性和跨越性。產業生態學的概念還未達成共識,仍然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之中。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國外對于電子信息產業化研究早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化方面的資料很少,基本理論和方法研究比較少。但是整體來說,都沒有提出較為完整的生態化產業理念。在生態產業園區的建設方面應當將減量化生產放在首位,從更深層次來構建生態園區。筆者認為技術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唯一法寶,最重要的是轉變人類的價值觀,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化研究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應當向微觀設計和宏觀決策兩方面發展,未來的產業生態構建方面,運用社會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從立法角度、企業生態責任以及責任制度延伸、構建生態文明、建立社會公眾監督機制為切入點,研究人類生產活動和消費行為,共同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屠鳳娜.產業生態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舉措[J].觀察與思考.2008(18):36.
[2]孔令丞,謝家平.產業生態化——人工產業系統的生態性回歸[J].前沿論壇,2005(4):47.
[3]王如松.產業生態學和生態產業轉型[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0(5):24.
[4]袁增偉,畢軍,楊潔,等.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化研究及其應用[J].產業觀察,2004(S1):162.
[5]樊海林,程遠.產業生態——一個企業競爭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04,(3).
[6]厲無畏.中國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實現途徑[J].綠葉,2008(12).
[7]張文龍,鄧偉根.產業生態化: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必然選擇[J].社會科學家,2010(7).
篇5
1.1對人力資源主體的影響
低碳經濟是為了在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實現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涵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工業革命以來的高碳經濟還是綠色經濟,本質上都是通過“人”這一能動性要素創造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人力資源經濟,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在于“人”,而低碳經濟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宏觀影響則主要是對人力資源主體的影響。傳統的工業化生產及城市化進程,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在傳統高耗能高投入的發展特征下,人力資源主體是以工業生產領域的產業工人為主的;而在低碳經濟時代,人力資源主體則是以集中在新能源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知識工作者。因此,低碳經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應當順應低碳經濟發展的趨勢,人力資源主體的變化,必然帶來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的變化。
1.2對人力資源管理目標的影響
在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中,由于產業結構及具體企業發展的差異,很多企業仍然停留在以“事”為中心的管理階段,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無法完全擺脫作為企業管理輔助職能的地位,因此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也被單純的認為僅僅是為企業經濟效益服務。在低碳經濟時代,由于人力資源主體的變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必然要轉向以“人”為中心。因為只有以人為中心,加強對知識工作者的管理,企業才能占有更多的知識,并依托知識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因此,低碳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應該是有效整合知識工作者的知識積累,為知識工作者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促進知識工作者利用自身知識來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1.3對人力資源管理內容的影響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以“人”為中心的特點,決定了其管理內容必然是在考慮企業或組織工作目標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到員工個人性格、能力、特長及發展要求等,以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實現企業或組織與員工個人的雙重發展。在低碳經濟時代,由于企業或組織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與生態責任,因此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容也必然會發生變化。具體而言,低碳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需要更多的融入“綠色”“低碳”“和諧”等理念,從“人”這一根本要素出發,在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各個具體環節(如招聘、培訓、績效考核與激勵等)強調“綠色”“低碳”“和諧”的管理,并在此基礎上,整合整個價值鏈,以適應不斷出現的新技術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競爭環境。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活動本身不僅要考慮企業經濟效益和員工本身的利益,更要注重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2基于低碳經濟的綠色人力資源管理概念
2.1綠色人力資源管理概念的界定
前文述及,在低碳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管理不僅要為企業的戰略服務,還應充分考慮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實現。因此,基于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依據既要體現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期“綠色”“低碳”的發展趨勢,又要反映生態和諧、內外和諧、全面協調發展的思想。故本文認為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不能僅僅以低碳經濟理論為唯一支撐,還應融入綠色經濟理論、和諧管理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及生態系統理論的有益思想?;诖耍疚膶⒕G色人力資源管理定義為:以低碳經濟為基礎,融合綠色經濟理論、和諧管理管理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及生態系統理論的有關思想;通過構建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解決以往人力資源管理中不注重環保、和諧發展等“非綠色”與“非和諧”問題;改善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外環境(如外部生態環境與內部管理環境),促使人力資源管理從傳統的職能管理邁向系統管理,開發和培養具備“綠色”“低碳”“和諧”思想的人才,并合理安排人才的使用;推動企業或組織的宏觀管理走向“綠色”“低碳”“和諧”,并最終促進經濟增長從粗放式增長向低碳集約型增長的一種人力資源管理的新模式。實施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目的是從社會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最根本要素——人的角度出發,將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從各種人性假設的前提下解放出來,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通過對“人”這一要素的管理,為企業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從而促進社會經濟從傳統高碳粗放式增長向低碳集約式增長轉變。
2.2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內涵與特征
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強調“綠色”“低碳”“和諧”的特征,是與低碳經濟時代社會經濟增長模式的特征相吻合的;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從企業或組織的微觀角度出發,但著眼于宏觀層面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效益的實現;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在不否定以往人力資源管理各項職能的前提下,系統的分析如何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職能環節融入“綠色”“低碳”“和諧”的思想,在兼顧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同時,也更加關注員工的身心健康與和諧。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具有明顯區別于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的三大特征:
(1)綠色性。
綠色思想的核心是環保、無污染、低排放的原則。綠色人力資源管理仍然遵循綠色思想的基本觀點,注重對各類資源的節約利用——也包括對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避免在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中的各種非必要消耗。因此,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綠色性必然要體現在要求員工關注企業的社會環境責任、綠色企業文化的建立,同時倡導低碳健康的辦公方式以及關注企業內部運轉與外部信息交換的整體健康。
(2)生態性。
自古以來,人的活動就是處于一定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生態環境中的。尤其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經濟的社會生態環境下,人這一社會科技與經濟發展最根本要素才能夠得以體現和發揮自身功能。因此,人力資源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發展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在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下,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發生物質、信息、能量的交換必然要體現生態性,以求得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協調發展。
(3)和諧性。
從管理的角度而言,和諧的本意是從人的不確定性出發,探討企業與環境、社會、市場、政府以及企業內部之間的和諧。綠色人力資源管理企業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和諧可以通過采用現代科技手段,比如實現信息溝通便利和無紙化辦公,達到緩解生態壓力,節約能源的目的。企業內部環境的和諧則是指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和諧,這種和諧狀態是以“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的人本管理,主要通過綠色企業文化來塑造健康的員工心理、積極的工作態度、員工之間和睦穩定的人際關系。
3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實施措施
從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定義和內涵可以看出,綠色人力資源管理需要解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中的“非綠色”與“非和諧”問題。因此,首先需要對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綠色化,然后在此基礎上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職能活動融入“綠色”“低碳”“和諧”的理念,并最終通過各項職能活動的實現企業綠色人力資源管理。
3.1企業內外環境的綠色化
企業外部環境是指企業所處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及生態環境等。企業外部環境的綠色化,需要政府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為企業轉型創造有利的大環境。在經濟建設上要通過政策引導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發展;在文化建設上要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和倡導“綠色”“低碳”“和諧”的發展觀念和生活理念;在社會建設上要強化企業社會責任與生態責任意識,引導社會大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在創新能力建設上,要積極支持企業開發和應用各種新能源技術與工藝,生產綠色產品或提供綠色服務。企業內部環境是指企業內部物質環境、文化環境等。企業內部環境的綠色化,需要企業從資源配置、研究開發、生產營銷、客戶服務等方面都要從低碳化的角度出發加以考慮,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與企業經營外部環境特征相匹配的戰略計劃及其實施方案。同時,企業要建立綠色企業文化,審視自身所處的行業,了解行業技術革新的方向,在日常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樹立起“綠色”“低碳”“和諧”的理念,并建立企業綠色品牌。
3.2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的綠色化
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職能活動包括招聘、培訓與開發、績效考核等。對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的綠色化也可以從這些方面展開:招聘環節的綠色化,要求企業招聘人員應充分熟悉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生態責任,了解有關環境法律及其他環保方面的知識。在招聘過程中,企業可以采用無紙化招聘的方式,同時優先選擇具有環保意識的應聘者,尤其是環境敏感行業內的企業,如化工、石油等行業。企業還可以考慮設置專門的環境部門,或者設置環保方面的高層職位。培訓與開發環節的綠色化,要求企業對員工的培訓需要包含企業社會責任、生態責任及和諧發展思想等方面的培訓。使公司每位員工牢記公司的生態責任與社會責任,梳理企業與社會、生態和諧發展的思想。企業進行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時要注意培訓信息要簡單明確、培訓以非正式的形式,多次分開進行,盡量使用企業取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來支撐培訓與開發。企業培訓與開發要注意保持創新和主動性??冃Ч芾憝h節綠色化,要求企業在員工的職責里納入社會責任、生態責任等相關方面的指標。對于員工在本職工作范圍內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與生態責任的行為要給予積極的提倡和宣揚;對于非本職工作范圍的綠色行為,例如提出改善公司環境形象的建議,個人或小組的節能措施等,也要給予適當的肯定和激勵。以此引導企業員工樹立為公司整體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改進作貢獻的思想。
4結語
篇6
數字生態城的內涵
“數字生態城”是數字與生態兩方面的深度融合。數字生態城并不簡單等于“數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生態城市是指一個復雜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需要城市具有高度發達的經濟、良性循環的生態、繁榮昌盛的社會、體系完善的社會保障和安居樂業的人民,需要生態環境及人居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安全,且失業率低,高新技術占城市經濟主導地位,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數字城市是信息化技術在現代城市集成創新應用的綜合體系,具有對城市地理、資源、生態環境、人口、經濟、社會等復雜系統的數字化、網絡化、虛擬仿真、優化決策支持和可視化表現等強大功能,對城市基礎設施、功能機制進行信息自動采集,進行動態監測管理和輔助決策服務的技術系統。而數字生態城則是數字理念和生態理念在城市復雜系統中的融合應用,主要結合了三方面基本理念:一是運用數字理念高度整合服務和管理。
主要涵蓋衛生保健、教育、商業、智能化運輸、物流與建筑、城市管理和服務供應等領域,實現數字化與可互動的信息服務。二是運用生態理念確??沙掷m發展思想在城市經濟、社會等各方面落實。生態理念將涵蓋城市建設、發展的各個層面。這些措施包括產業的生態化建設、經濟的生態化運行、能源的可再生利用、廢棄物的循環處理、資源的產出率不斷提高等。三是運用城市理念實現多樣化功能。數字生態城嚴密的城市結構將有助于抵御因社會變化和宏觀經濟條件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高效物流,創新的工作與生活環境以及多樣化的城市功能。城市數字生態化建設需要對城市系統的地理環境、基礎設施、自然資源、產業發展、經濟結構、人文景觀、生態環境、人口分布、社會和經濟狀態等各種信息進行有機整合;運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數字化采集與存儲,動態監測與處理;在生態化和數字化理念方面進行深層融合與挖掘,對各種關鍵問題進行有效識別、動態模擬、準確預測。數字生態城的建設和標準設立應具有區域發展特色。
數字生態城已經成為城市規劃和發展的新趨勢,自江西省共青城市首次提出后,北京門頭溝、江蘇省丹陽市等地也陸續提出建設目標,天津中新生態城、唐山曹妃甸生態城、上海崇明島生態城等也不斷融入數字元素?!皵底稚鷳B城”的建設從發達地區到欠發達地區,有南方、北方、東部、西部等來自不同城市發展基礎的因素,其建設過程和標準設立只有融合當地的城市建設基礎、產業布局基礎、人口分布基礎才能構建出適合地方發展的城市需求,才能引領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數字生態城的特征要素
城市系統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生產,即為社會提供物資和信息產品;二是消費,即為城市具有利用域內外環境所提供的自然資源及其他資源,生產出各類“產品”(包括各類物質性及精神性產品);三是調節,即保證城市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的能力,使城市綜合系統具有消除和緩沖自身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能力。圍繞這三個方面基本功能,數字生態城將建成以下7個要素平臺。
(1)城市綜合環境管理監控平臺。由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使城市“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產業化和社會化,在政府與居民、企業三者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循環的新型關系。
(2)城市土地生態功能監控平臺。土地生態系統是土壤、地形、水文和空氣為環境氣質和一定相應的生物群落組成一個緊密實體的生態系統,科學技術、政策導向等因子對土地生態系統具有重要影響。因此要對每個用地單位所占土地的物質生產力、自然生態服務和社會生態服務效果進行年度生態監控,促使可更新能源利用率、環境凈化能力、廢棄物循環利用率以及生物多樣性維持能力等自然生態服務功能優于或至少不低于原土地的功能。
(3)城市生態系統監測信息化平臺。建立多個政府相關部門參與的生態監管和環境影響評價服務發展平臺。依托現代通信技術,構建環境公共信息網、環境質量預警網及環境決策支持系統,及時實施對自動檢測、遠程監控、信息、決策分析等功能,為城市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4)城市綜合管理信息平臺。整合城市規劃、建設、城管、公安、文化、衛生等部門的相關信息資源,建立城市綜合管理信息平臺,逐步在決策分析、任務派遣、目標考核等方面實行數字化管理。架構上分為兩個層級。一級指揮中心主要負責事件受理派發、應急指揮調度、工作績效考核、輔助決策分析等工作;二級指揮分中心主要負責信息上報、事件處置、應急響應等工作,耦合執法、應急、服務等政府職能部門。在功能上,主平臺下設城市常態綜合管理、應急管理協調、統計分析及輔助決策、綜合應用支撐四個部分。
(5)城市生態保育發展平臺。嚴格遵循自然規律,依據城市自然環境基礎條件,找到當前的城市與自然生態相融共生狀態下的城市差距,建立發展水、土、氣、生、礦的自然生態修復、涵養、保育業。
(6)生態環境社會監督平臺。建立環境質量、環境管理、企業環境行為等信息的公開力度,維護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7)區域產業共生發展平臺。把城市生態系統各要素的平衡協調、和諧共生、生態資源可持續性作為重要尺度,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建立城市產業共生發展信息平臺,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尖銳矛盾,緩解由于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破壞而造成的生態脆弱和生態失衡,使城市最終走向產業良性循環軌道,最大程度上從源頭減少排放量。
數字生態城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城市可持續發展,從社會角度來看主要是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動態平衡;從資源角度看是城市資源的保護、開發、循環、修復及再利用的動態系統平衡;從環境保護角度看主要是強調利用生態規律和數字化技術手段來科學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環境問題。城市可持續發展在《21世紀議程》中指出其主要著眼于居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生態質量兩個方面,其核心是協調處理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具體包括城市化速度與質量、城市管理手段、城市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及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功能、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和資源產業率等。
1具有相關協調性數字生態城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兩者有著共同的作用對象,那就是實體城市,但兩者之間也有著不同的概念和研究背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協調關系。而數字生態城指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生態系統理念構建低排放、高循環、高智能的城市??沙掷m發展思想必須始終貫穿整個數字生態城建設和發展過程之中,可以說兩者相互滲透、相互作用。
(1)數字生態城將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興動力。
數字生態城建設體現了最先進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及最系統的思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發展方向和新興動力。數字生態城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推動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通過對城市傳統產業進行產業生態化和產業信息化改造,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創造城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數字生態城作為高新技術集成應用的基礎平臺,其建設和發展過程本身會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新的活力。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數字化的管理為城市綜合管理提供了便捷條件,對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四是協調城市可持續發展。數字生態城可以在頂層設計角度進行協調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更加有利于解決城市可持續問題。數字生態城建設通過信息化和生態循環技術及產業共生理論改造城市傳統發展模式,優化現有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減少“三廢”排放,將改變城市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原有的矛盾性和不適應性,最終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相互平衡。
(2)城市可持續發展為數字生態城建設提供了基礎條件保證。
城市可持續發展為數字生態城建設提供最基礎的支持。首先,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為數字城市建設提供人力資本和智力支持。其次,可持續發展城市的經濟基礎為數字生態城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最后,社會和諧,生態平衡、環境優化、美化的城市為數字生態城健康運行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基礎。
2具有偏好沖突性
數字生態城市的城市發展動力和社會的信息化轉型,引發短期產業發展沖突性。傳統城市各類社會組織和經濟形態均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發揮過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在進行數字生態城建設轉型中,這些組織和管理形式及產業形態可能已經不能適應城市更高層次發展的需要。尤其是一些曾在城市發展中起過支撐作用的大型企業,可能由于不能實現轉型而喪失競爭力。同時,由于數字生態城的經濟將從規模經濟向效率經濟轉化,從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科技密集型產業轉化,城市人口的顯形失業和隱形失業都會相對上升,部分產業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失業問題。目前我國大多數城市仍處于以工業化為主導的建設過程中,在這種背景下,進行數字生態城建設對這種沖擊就顯得尤為嚴重。
篇7
【摘要】
我國農業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隨著農村人民生活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轉向多樣化、美食化、健康化方向發展。但隨著形勢的變化,人口增長與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日益尖銳,突發性生態環境問題接踵而至,農產品面臨著國際市場的嚴峻挑戰也越加明顯。這就要求理論與實踐工作者必須致力于對發展生態農業環境、開辟綠色農業產品等課題的研究。本文在對發展生態農業的現實意義及生態農業在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以生態農業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生態農業;農業經濟;發展;意義
一、生態農業的概念
“生態農業”(eco-agriculture,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理念的雛形是英國生態學家阿爾伯特?霍華德(AlbertHoward)于1935所提出的“有機農業”理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土壤學家阿爾布勒奇(W.Albreche)在發展有機農業理論時首次提出了“生態農業”的概念。他認為,生態農業是將系統科學、生態學理論、經濟學原理應用于農業經濟發展的一種農業模式。它即強調吸取傳統農業的優點,保持作為生態一部分的農業對生態環境的維護和促進作用;也強調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使其提升農業生產和發展的速率。它要求農業的發展應當考慮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需要發現生態變化和發展的規律,運用科學手段遵循規律,促進農業生態的健康發展,保持農業生態的自然活力。
生態農業簡稱ECO,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中國生態農業”與西方那種完全回歸自然、摒棄現入的“生態農業”主張完全不同。它強調的是繼承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廢棄物質循環利用;規避常規現代農業的弊?。▎我贿B作,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等);通過用系統學和生態學規律指導農業和農業生態系統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如推行立體種植,病蟲害生物防治),改善其功能;以及推進農戶庭院經濟等。在從村到縣的各級生態農業的試點上,曾普遍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1、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找到一條根本途徑。生態農業吸取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國外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從我國國情出發遵照生態學的原理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進行農業生產,能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戰略的轉移和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2、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發展生態農業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起到關鍵作用,并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避免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經營和濫用,對農業的可更新資源注意增殖,對不更新資源注意保護和利用,使自然資源能得到持續的利用,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3、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發展生態農業能促進農業長期穩定地發展生態農業能大大提高經濟效益。生態農業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護和增殖自然資源,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它又能為社會創造數量多、質量好的多種多樣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必將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
三、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地位與作用
1、在我國的農業生產正面臨重大的歷史轉型的關鍵時期,生態農業的發展將會對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生態農業的宗旨和理念以保護農業可再生資源、改善環境質量為前提,并在此基礎上,獲得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說,將生態觀念應用到農業生產之中,能夠實現保護環境、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程度、滿足人類的需要的多重目的,最終實現生態合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得到了普遍的重視,農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農村社會生活得到了較大程度的豐富和提升,農民的收入和社會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這些事實背后,是農村人口數量的有增無減和農業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這是農村社會發展的副作用。而一個基本的事實是,農業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雖然在短期內可以被看做是可再生的資源,但是,從長期發展的角度看,水資源是有限的,耕地資源一旦被污染將會在較長的時期內難以恢復,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離開農村走向城市,留守在農村的大多為老弱病殘弱,這樣的一個農村群體怎能承擔農業高質量生產的“大任”?因此,有必要徹底改變現狀,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立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市場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農業經濟的發展走向國民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存在的問題
1、科學技術及成果轉化的限制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農業經濟獲得了較長一段時期的快速增長,但是,這種粗放型的農業經濟增長模式很快就達到了臨界點,傳統的依靠增加勞動力和資源投入獲得產出的方法,并未能使農業經濟呈現可持續發展的勢頭。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轉變生產方式,使其轉到提高全要素的利用效率和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產出的道路上來。但是,現實的情況是,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技術在應用和創新方面表現的并不盡如人意,發展的步伐相對緩慢,不但在農業技術的研發方面投入嚴重短缺,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也相對較低,農業科學技術人才也呈現出嚴重流失的狀態,這些都使得農業經濟的發展動力不足,效果不佳。
2、生態農業的觀念還未能深入人心。生態農業的實施有賴于個人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的覺醒。由于如下兩方面的原因,在我國生態農業的觀念還尚未成為指導人民行動的主導觀念。首先,在農村由于教育投入和經濟發展的原因,農民的文化程度還相對較低,環保意識相對淡薄,對現代農業技術的掌握和認識還存在著不足。數據顯示,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勞動力中。35%僅具有小學文化水平,而在德國,接受過專門農業技術培訓的農民占了53%,在日本,75%的農民都具有高中文化程度。雖然文化水平不一定代表著個人素質的高低,但由于生態農業是一門融合多門現代學科的綜合理論,較低的文化程度會對生態農業的理解和實踐產生障礙。其次,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還相對不足。農技推廣經費在歐洲發達國家一般占到農業總產值的1%左右,在一般的發展中國家,其比重也有0.5%左右,而在我國,一方面農業總產值還相對較低,農村人口眾多;另一方面農技推廣的經費只占到農業總產值的0.2%,這表明我國的農技推廣經費的總額和人居額度都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投入經費的短缺,直接阻礙了生態農業相關理念和技術的傳播。
3、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相關基礎理論還比較薄弱。生態農業理論的發展和實踐涉及到眾多領域的學科,比如生態學、生物技術、環境工程學、環境倫理學、經濟學和系統科學等,他需要這些學科的密切配合和相互融合,因此是一門具有較強綜合性和跨學科性的系統學科。過去,我們往往只將生態農業作為一門獨立和特殊的學科,從而重視了某一方面和某一部分,但并不能很好地促進這門系統理論的綜合提升。此外,我們過去在產、學、研三個密切結合、相互促進的環節上,還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脫節和分離現象。
五、改善我國生態農業所存在問題的建議
1、保證農業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產力
在我國,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需要對生態學規律、自然規律保持充分的認識,認真遵循生態農業發展的規則和規律,保證農業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產力,促使生態農業獲得可持續的發展。為此,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對農業生態系統及其結構進行整體性的調控和優化,促進資源和能量的合理循環和流動,并以環境的承載為限,與自然環境之間保持相互依存的關系,保持生態農業的開放性和穩定性,以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原理組織和安排農業經濟活動,保證生態農業的發展處于高位。
2、建立生態農業技術保障體系。為進一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必須要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標準和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包括生態農業評價指標、管理認證方法、環境友好技術、不同要素的時空優化組合技術、適宜物種的挑選與改良技術等各個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3、生態農業建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針對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生態農業建設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從我國國情出發,寓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無公害糧食生產是我國糧食生產區生態農業建設的重點。從全面提高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角度分析,畜牧業、蔬菜和水果、水產等產業要保持持久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確保將其發展納入生態合理的軌道,加強現代農業的科學發展。
4、建立適合新時期生態農業發展的創新機制。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增加資金投入、強化技術支持,必須完善有關的法規制度和有效發展機制,使資金和技術投入真正發揮作用。當前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要進一步理順管理和運行體制,建立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和監督機制;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盡快制定全國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建立生態農業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的積極性;加強法制體系建設,制定和完善生態農業的法律、法規,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六、總結
在我國當前階段,農業經濟的發展正處于一個關鍵的時期,深刻認識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必要性,積極探索實踐生態農業經濟是時代的發展對我們提出的真實的要求。為此,除了需要最大限度的降低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投入,最大可能獲得預期的產出外,還應該積極的推廣節能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減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環境治理成本,提高農業經濟的效益。只有這樣,農業經濟才能獲得可持續的發展,才能適應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賁可平.對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農業發展論叢,2011(2)
篇8
編者按:
2010年1月21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與石景山區教育委員會簽約共建“石景山區綠色教育發展實驗區”。綠色教育以尊重生命,促進生命的健康成長為核心,包括以“綠色―生命―愛與尊重”為主題的師德教育、基于綠色教育理念的課堂改進行動、基于綠色教育理念的名校品牌建設工程、基于綠色教育理念的優秀師資培養項目和北京•石景山綠色教育論壇等五個項目。綠色教育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實踐與行動,其意義就在于:在和諧發展過程中真正享受綠色教育帶給我們的快樂與喜悅。
綠色學前教育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概念,“和諧”是綠色學前教育的倫理之韻。從倫理的角度把握住“和諧”一詞的指向,非常有助于人們認清與搞好綠色學前教育本身。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與自然的矛盾不僅是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一個嚴重危機,也是今后若干代人必須致力于解決的一個重大難題。如何保護自然環境,并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是一個連續性的研究課題與教育話題。綠色學前教育的提出正是對這一社會與教育問題的回應。綠色學前教育堅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倫理原則,并致力于回答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在教育過程中,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處;二是如何通過教育使人與自然達成和諧。
進而,綠色學前教育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與環境創設等方面做出了如下規定。
1.教育目標
使兒童擁有環境意識是綠色學前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在認知方面,要求兒童初步認識環境與環境保護;在情感態度上,要求兒童養成為保護環境而不斷調整自身行為的自覺性;在行為上,引導兒童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
這一目標與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科學領域的目標是一致的?!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兒童做到“喜愛動植物,親近大自然,關心周圍的生活環境”,這要求兒童不僅要親近自然,認識自然,還要了解自然環境與自身生活的關系。
2.教育內容
環境教育是綠色學前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一方面,幼兒教育機構應設置專門的課程來幫助兒童認識自然環境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另一方面,教師應將環境教育滲透到幼兒生活與幼兒教育的各個領域與各個環節中去。
目前,大多數幼兒園都設有專門的科學課程,其中也部分涉及了環境教育,例如認識水、石油等自然資源,了解造紙活動的流程等。一些幼兒園也會組織幼兒開展采摘、踏青等活動,甚至在幼兒園內專門開辟出動植物園區。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專門的環境教育課程的比例還不足,環境教育有的生態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幼兒園其他教育活動中滲透得也還不夠充分。
3.環境創設
綠色學前教育認為幼兒教育機構及其運作本身就應該貫徹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因此,園所綠化與廢棄材料的回收利用是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兩項重要工作。
園所綠化不是單單地增加綠植面積,還應考慮綠植與師生活動、綠植與建筑以及綠植之間的協調關系。例如,在園所面積固定的情況下,綠植的栽種不能使師生原有的活動空間大幅減少,更不能妨礙活動室內的采光。同時,綠植之間應高低錯落,交替相映。
回收利用廢棄材料為幼兒制作玩教具,可以有效地節約資源,降低教育成本。同時,在廢棄材料的再制作過程中,教師擁有了更多的教育創造的空間,也能為幼兒的發展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持。因此,許多幼兒園已經開展了這項活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二、人與社會的和諧
在綠色學前教育提出之后,其所倡導的和諧理念得到了人們的廣泛承認,并將其擴展到了人與社會的和諧層面。正如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所認為的那樣,人所生存于其中的社會環境是一個社會性的生態系統。這一系統可以區分為不同的層次。環境系統與個人行為之間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關系。具體到綠色學前教育領域內,對人與社會的和諧做出了以下三個方面的規定。
1.構建民主、生動、活潑的教育環境
兒童是教育的主體。從人與社會和諧互動的角度來看,要想確保兒童的主體地位,就必須構建一個與之相適應的民主、生動、活潑的教育環境。首先,幼兒園的物質環境創設應講求人性化的設計與處理,考慮兒童的生活與發展需要。其次,幼兒園的文化環境與制度管理應做到寬嚴相濟。即,幼兒教育機構應在其內部處理好紀律與自由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教師應當在為兒童提供必要的約束與引導的同時,給予兒童足夠自由與多樣化的活動機會。教育管理者也應當在為教師提供必要的規范與紀律的同時,給予教師足夠自主的教育權利與空間。因此,綠色學前教育非常注重幼教機構管理文化的改觀。
2.幼兒園、家庭與社會的三位一體教育
對于兒童而言,幼兒園、家庭與社會都是與之相對應的外部環境。首先,每一個教育環境都應與兒童的自然天性相協調;其次,每一個教育環境自身都應是一個內部和諧的生態系統;再次,三個系統在教育理念與方法上應能做到和諧統一。這是綠色學前教育的應有之義。
一直以來,我國都十分重視幼兒園、家庭與社會的三位一體教育。但是目前,從社會的整體情況來看,家庭與社會的教育功能有所減退,幼兒園、家庭與社會之間的教育矛盾還十分突出。因此,綠色學前教育重視幼兒園與家庭、幼兒園與社區之間的互動,以盡可能使三個系統協調運轉。
3.品牌幼兒園建設與區域學前教育發展的聯合互動
除了社會對幼兒園建設的影響以外,對于單個幼兒園而言,其他幼兒園也構成了其發展的外部環境。因此,在教育系統內部,單個幼兒園與其所在的區域學前教育發展之間也存在著和諧與否的關系。根據綠色學前教育的要求,品牌幼兒園的建設必須與區域學前教育發展形成聯合互動的關系。單個幼兒園的發展需要區域學前教育建設的支持;反過來,單個幼兒園的建設也會帶動區域學前教育的發展。這樣的品牌幼兒園建設才符合人與社會和諧的原則。
三、人與人的和諧
綠色學前教育源生于自然生態理論,珍愛生命是自然生態理論的核心價值。對于人類個體而言,其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體現在人與人的交往關系之中。為了使個人的生命煥發生機與活力,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一種和諧的交往關系。為此,人與人的和諧是綠色學前教育和諧理念的第三個層面。綠色學前教育重視人的生命,強調要尊重、關愛學生與教師的生命與價值。
人與人的和諧首先體現在人們的彼此尊重上。在綠色學前教育中,尊重生命更多地意味著,寬容彼此的差異性與特殊性。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獨特的興趣愛好,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風格。師生在交往過程應時刻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
在尊重的基礎上,綠色學前教育倡導師生之間彼此關愛。教師應主動地關心兒童發展中的困難與進步,為兒童提供比公正本身更進一步的仁慈。教育管理者應積極地關懷教師工作內外的心理感受,使教師感受到工作與自身生命之間的意義關聯。這樣,幼兒教育機構在其內部營造出一種互助共享的氛圍,使每個人都感受到來自周圍人的關愛。
四、人自身的和諧
和諧不僅是個體與其他人或外部環境之間的和諧,個體自身內部也存在著和諧問題。在綠色學前教育看來,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與不同領域之間也存在著協調統整的問題。因此,綠色學前教育將和諧理念貫徹到了人自身的和諧層面。
1.堅持兒童整體發展
從不同的角度,兒童的發展可以區分為不同的方面。最簡單地說,兒童的發展可以分為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當然,根據教育活動中的五大領域或者多元智能理論,兒童的發展還可以細分為更多的方面。綠色學前教育堅持兒童整體發展的原則,強調兒童不同發展領域之間的協調統整,堅持兒童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以造就健康快樂的兒童。
2.堅持兒童發展的連續性
從縱向的發展階段上來看,兒童不同發展階段之間的連續性也是兒童自身和諧的一個方面。綠色學前教育重視兒童不同發展階段之間的有機聯系,認為學前教育是兒童后續教育的基礎。因此,綠色學前教育重視幼小銜接,并且將兒童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
篇9
關鍵詞:低碳經濟 綠色 人力資源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c)-0000-00
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來源于企業管理實踐,面對低碳經濟發展的全球趨勢,研究如何從“人”這一基本要素出發,構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從而推動企業管理實踐走向管理走向“綠色、和諧、以人為本”,并最終促進經濟增長從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就具備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1 低碳經濟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1.1 對人力資源主體的影響
低碳經濟是為了在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實現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涵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工業革命以來的高碳經濟還是綠色經濟,本質上都是通過“人”這一能動性要素創造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人力資源經濟,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在于“人”,而低碳經濟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宏觀影響則主要是對人力資源主體的影響。傳統的工業化生產及城市化進程,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在傳統高耗能高投入的發展特征下,人力資源主體是以工業生產領域的產業工人為主的;而在低碳經濟時代,人力資源主體則是以集中在新能源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知識工作者。因此,低碳經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應當順應低碳經濟發展的趨勢,人力資源主體的變化,必然帶來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的變化。
1.2 對人力資源管理目標的影響
在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中,由于產業結構及具體企業發展的差異,很多企業仍然停留在以“事”為中心的管理階段,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無法完全擺脫作為企業管理輔助職能的地位,因此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也被單純的認為僅僅是為企業經濟效益服務。在低碳經濟時代,由于人力資源主體的變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必然要轉向以“人”為中心。因為只有以人為中心,加強對知識工作者的管理,企業才能占有更多的知識,并依托知識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因此,低碳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應該是有效整合知識工作者的知識積累,為知識工作者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促進知識工作者利用自身知識來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1.3 對人力資源管理內容的影響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以“人”為中心的特點,決定了其管理內容必然是在考慮企業或組織工作目標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到員工個人性格、能力、特長及發展要求等,以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實現企業或組織與員工個人的雙重發展。在低碳經濟時代,由于企業或組織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與生態責任,因此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容也必然會發生變化。具體而言,低碳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需要更多的融入“綠色”“低碳”“和諧”等理念,從“人”這一根本要素出發,在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各個具體環節(如招聘、培訓、績效考核與激勵等)強調“綠色”“低碳”“和諧”的管理,并在此基礎上,整合整個價值鏈,以適應不斷出現的新技術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競爭環境。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活動本身不僅要考慮企業經濟效益和員工本身的利益,更要注重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2 基于低碳經濟的綠色人力資源管理概念
2.1 綠色人力資源管理概念的界定
本文將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定義為 :以低碳經濟為基礎,融合綠色經濟理論、和諧管理管理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及生態系統理論的有關思想;通過構建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解決以往人力資源管理中不注重環保、和諧發展等“非綠色”與“非和諧”問題;改善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外環境(如外部生態環境與內部管理環境),促使人力資源管理從傳統的職能管理邁向系統管理,開發和培養具備“綠色”“低碳”“和諧”思想的人才,并合理安排人才的使用;推悠笠禱蜃櫓的宏觀管理走向“綠色”“低碳”“和諧”,并最終促進經濟增長從粗放式增長向低碳集約型增長的一種人力資源管理的新模式。實施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目的是從社會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最根本要素――人的角度出發,將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從各種人性假設的前提下解放出來,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通過對“人”這一要素的管理,為企業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從而促進社會經濟從傳統高碳粗放式增長向低碳集約式增長轉變。
2.2 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內涵與特征
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強調“綠色”“低碳”“和諧”的特征,是與低碳經濟時代社會經濟增長模式的特征相吻合的 ;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從企業或組織的微觀角度出發,但著眼于宏觀層面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效益的實現 ;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在不否定以往人力資源管理各項職能的前提下,系統的分析如何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職能環節融入“綠色”“低碳”“和諧”的思想,在兼顧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同時,也更加關注員工的身心健康與和諧。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具有明顯區別于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的三大特征:
(1)綠色性。綠色思想的核心是環保、無污染、低排放的原則。綠色人力資源管理仍然遵循綠色思想的基本觀點,注重對各類資源的節約利用――也包括對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避免在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中的各種非必要消耗。因此,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綠色性必然要體現在要求員工關注企業的社會環境責任、綠色企業文化的建立,同時倡導低碳健康的辦公方式以及關注企業內部運轉與外部信息交換的整體健康。
(2)生態性。自古以來,人的活動就是處于一定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生態環境中的。尤其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經濟的社會生態環境下,人這一社會科技與經濟發展最根本要素才能夠得以體現和發揮自身功能。因此,人力資源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發展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在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下,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發生物質、信息、能量的交換必然要體現生態性,以求得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協調發展。
(3)和諧性。綠色人力資源管理企業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和諧可以通過采用現代科技手段,比如實現信息溝通便利和無紙化辦公,達到緩解生態壓力,節約能源的目的。企業內部環境的和諧則是指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和諧,這種和諧狀態是以“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的人本管理,主要通過綠色企業文化來塑造健康的員工心理、積極的工作態度、員工之間和睦穩定的人際關系。
3 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實施措施
從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定義和內涵可以看出,綠色人力資源管理需要解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中的“非綠色”與“非和諧”問題。因此,首先需要對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綠色化,然后在此基礎上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職能活動融入“綠色”“低碳”“和諧”的理念,并最終通過各項職能活動的實現企業綠色人力資源管理。
3.1 企業內外環境的綠色化
企業外部環境是指企業所處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及生態環境等。企業外部環境的綠色化,需要政府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為企業轉型創造有利的大環境。在經濟建設上要通過政策引導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發展 ;在文化建設上要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和倡導“綠色”“低碳”“和諧”的發展觀念和生活理念 ;在社會建設上要強化企業社會責任與生態責任意識,引導社會大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在創新能力建設上,要積極支持企業開發和應用各種新能源技術與工藝,生產綠色產品或提供綠色服務。
企業內部環境是指企業內部物質環境、文化環境等。企業內部環境的綠色化,需要企業從資源配置、研究開發、生產營銷、客戶服務等方面都要從低碳化的角度出發加以考慮,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與企業經營外部環境特征相匹配的戰略計劃及其實施方案。同時,企業要建立綠色企業文化,審視自身所處的行業,了解行業技術革新的方向,在日常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樹立起“綠色”“低碳”“和諧”的理念,并建立企業綠色品牌。
3.2 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的綠色化
培訓與開發環節的綠色化,要求企業對員工的培訓需要包含企業社會責任、生態責任及和諧發展思想等方面的培訓。使公司每位員工牢記公司的生態責任與社會責任,梳理企業與社會、生態和諧發展的思想。企業進行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時要注意培訓信息要簡單明確、培訓以非正式的形式,多次分開進行,M量使用企業取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來支撐培訓與開發。企業培訓與開發要注意保持創新和主動性。
4 結語
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并不否定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的職能,而是通過對企業內外環境及人力資源管理各項職能的綠色化,來有效改善企業管理活動中存在的各種“非綠色”“非和諧”的弊病,為企業創造有利于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良好環境,更重要的是能夠有力地推動企業轉型,最終促進社會經濟的“綠色”“低碳”“和諧”發展。當然,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提出畢竟時間尚短,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容及過程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楊光. 綠色人力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的綠色化[J]. 管理評論,2003(10):8~10.
篇10
關鍵詞: 文學; 生態學; 倫理學; 轉向; 對話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5-0118-02
前言
生態學轉向和倫理學轉向是當前的文學跨學科研究領域出現了兩大轉向,這兩大轉向相互影響,互為對話。生態學與倫理學在文學研究領域的轉向令人吃驚,表面上看似毫無關聯的生態學和倫理學具共同點和共同發展趨勢。生態學和倫理學以上的共同點和發展趨勢為二者在文學研究領域的融合打下了基礎,同時也促進了二者在文學研究中對話。
一、生態學、文化生態學、文學生態學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生態學和倫理學領域都出現了巨大轉折――兩者都向著非還原論的、跨學科的方向發展。一方面,生態學從一門純生物科學發展為一門涉及多個領域的學科,派生出了人類生態學、心理生態學、社會生態學,同時,在這一發展過程中,過去有關“文化―自然”關系的各種假說逐漸被一種相互依存又有所差異的新的觀點所取代,這種觀點融合了文化和自然兩方面的各種學科,即文化生態學。文化生態學認為人類文明并不排除在生態環境以及自然能量循環之外獨立存在,恰恰相反,這三者間互相依賴且后兩者是人類文化的靈感之源。同時,文化生態學還注意到文化作用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以及自我指認的發展態勢,雖然其他各個學科也越來越關注人類文化對自然的依賴性以及自然在文化中留下的不可磨滅的烙印,但是只有文化生態學對文化演進與自然進化之間的不同之處進行了辨析,遺傳規律決定著自然進化;而信息與交流則是人類文明的演進的主要動力。
很多的學者致力于文化生態學的研究。葛雷格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在《精神生態》(Ecology of Mind)中首次對生態與文化進行了類比。彼得芬克(Peter Finke)認為貝特森的觀點融合了部分系統理論的概念。這對文化生態系統中的文學分支也同樣適用。文學都擁有自己的能量,都在遵循自己內部的力量進行著自我更新,這種不斷的調整自我的能力讓其在整個文化系統中又占據很重要的地位。葛諾特(Gernot)和哈特穆特布約默(Harmut Bohme)等哲學家所提出的生理文化生態學對貝特森的精神文化生態學的觀點作了補充。
因此,以語言和交流為目的的文學本身即是“文化生態主義”中的典型形式。文學以各種全新的方式探索著文化系統、人類和非人類的之間的關系,并不斷的在探索中獲得了自身創新和更新的強大力量[1](P49-60)??梢哉f,文學在語言和更廣意義上的文化理論中發揮了生態式的作用――將原本的理性中心結構轉變為一個充滿活力和極富變化的形式;原本的“邏輯空間”具有線性的、概念化的思維方式,而文學將其轉變為非線性、復雜的反饋關系的“生態空間”。由于該觀點認為,精神和生理,理論與生活,人類社會和非人自然間的相互聯系組成了人類所負責任的必要背景,因此文學的這一作用同時也明確包括了生態倫理學。從本質上來說,文化生態學是“對話多向式”的而非“單項式”的,因而它與其他文化以及科學都是緊密相連的。正因如此,生態學,尤其是文化生態學,在最近幾十年中,逐漸演變成了跨學科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前沿陣地。
二、倫理學、生態學、文學生態倫理學
與此同時,倫理學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強調豐富性、多樣性以及交流性。倫理學領域也逐漸的向生態學和文學逐漸靠近??梢哉f,文學、生態學和倫理學三門學科似乎同時發生了相呼應的轉變:生態學開始關注文化,而倫理學則開始強調生態和文學,文學則向二者轉向。
在倫理學的文學轉向中,理論家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2],保羅利科(Paul Ricoeur)[3]從不同的角度所指出倫理問題的研究離不開文學的敘述性模式。它需要以故事的形式進行敘述,從過去的經歷中尋找堅實的例子。文學可以以充滿想象的方式超越自我的桎梏,實現倫理學的價值。一方面,倫理區別于道德,當倫理學為人的思想和行為設定了一整套固定的、傳統的且客觀的規則體系的同時,它對道德體系亦做出了十分準確明了的界定。另一方面,文學作品中所體現的倫理觀念要求樹立“全新的倫理直感”[4]。艾迪加普拉滕(Edgar Platen)和馬蒂阿斯梅爾(Mathias Mayer)致力于將這種帶有敘述性、虛構性和比喻性的文學研究中的文字的力量與其中所蘊含的倫理觀念結合起來。梅爾摒棄了傳統的道德說教。對“文學倫理學”進行了著重闡釋,展示了大量當下的文學倫理學理論[5](P5-20)。
在倫理學的生態轉向中,艾曼紐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提出的觀點也許是近來最具影響力的學說,他認為只有當人實現對其他事物或者人的義務才有可能實現最高的價值。這是倫理學首次涉及生態問題,而這是前所未有的。后現代主義的主要哲學家讓?佛朗索瓦?利奧塔(Jean-Francois Lyotard)認為生態學是一門“屬于隱士的學科”[6](135-13),且這門學科與語言、文本及文學一樣具有反推論或超越推論的力量。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的解構嘗試超越了人類社會,擴展到了動物世界中去。其1999年的作品中表述:“我存在因為我是動物”[7](372)。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他從束縛人類的“人類世界”,向“人和動物間的過渡地帶’進行探尋”。在德里達看來,這是一種跳出了人類中心論的眼光來思考和敘述的思維方法,比在哲學模式,它更容易在文學模式中得以實現。因為后者可以使我們以“動物”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同時又清醒地意識到它所具有的不可比擬的特性。
倫理學、生態學及文學組成了人文學科的跨學科框架,這一框架日益成為當代論戰的焦點。斯瑞內拉?艾文諾(Serenella Iovino)從生態學的角度反思了哲學倫理學,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觀點,艾文諾把這一全新的倫理學角度稱為跳出人類中心主義的人文主義。托馬斯克萊文思(Thomas Clavies)進一步發展了列維納斯的理論,對由生態學所激發的倫理學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正是由于以上理論的誕生,才使得當今的倫理學與生態學的共同之處變得尤為明顯。也正是因為上述理論,文本范式和文學范式逐漸演變為上述學科間交流對話的重要平臺和連接手段。目前,國外的文學批評中的生態倫理學研究可謂如火如荼。
結束語
20世紀以來,由于認知論的偏差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空前加大了對地球資源的掠奪,人類這種肆無忌憚地破壞地球生態資源,歸根到底是一種扭曲的生態倫理觀在起作用,這已經引起全球知識界的憂慮,包括文學研究領域。文學是記錄人類生活、精神的重要手段,文學史是與地球的發展史同步的。文學必須要反映人類發展的真實、原生狀態,這樣的文學才有存在的實際意義。文學研究的當務之急,是將文學的力量有效的應用到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中來。因此文學生態倫理學研究賦予了文學作品更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Hubert Zapf. The State of Ecocriticism and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as Cultural Ecology [A]\\Nature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Transatlantic Conversations on Ecocriticism[C].ed. CatrinGersdorff and Sylvia Mayer. Amsterdam: Rodolpi, 2006, 4969.
[2] J. Hillis Miller, The Ethics of Reading [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7.
[3] Paul Ricoeur, Oneself as Another [M].trans. Kathleen Blamey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1992.
[4] Judith Butler, Giving an Account of Oneself [M].New York: Fordham Univ. Press,2005.
[5] Mathias Mayer. Literaturwissenschaftund Ethik [A]\\Theorien der Literatur: Grundlagen und Perspektiven [M].ed. Hans Vilmar Geppert and Hubert Zapf.Tubingen, German: Francke,200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