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采樣方案范文
時間:2024-03-14 17:10: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生物采樣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首先微生物檢測必須進行無菌操作。微生物實驗室、培養設備及其他材料需要預先滅菌,采樣及檢測用品在使用前應保持清潔和無菌。常用的滅菌方法有濕熱法、干熱法、化學法、物理法等。濕熱法適合液體培養基、生理鹽水等稀釋液的滅菌,若采用高壓蒸汽滅菌,需在0.1MPa的壓力下,溫度達121℃,滅菌15~20min,需要滅菌的檢測用品應放置在特定容器內或用合適的材料(如專用包裝紙、鋁箔紙等)包裹或加塞,保證滅菌效果。干熱法適合玻璃、不銹鋼等干物質滅菌,采用恒溫烘箱,在160~180℃, 烘1.5~2h,不適合液體、塑料、紙等材質。化學法一般采用75%酒精擦拭物品、雙手等身體部位表面進行消毒滅菌。物理法適合微生物實驗室消毒滅菌,空氣抽濾凈化、紫外燈滅菌0.5~1h后可開始檢測工作,一般在無菌室、潔凈區域(包括超凈工作臺或潔凈實驗室)進行,病原微生物分離鑒定工作應在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進行,微生物實驗室應達到百級以上層流潔凈室,且配備生物安全柜等,采樣及檢測人員應無菌操作,包括穿戴無菌工作鞋服、帽子、口罩,雙手用75%酒精擦拭等。
樣品采集過程的無菌操作
采樣工具使用不銹鋼或其他強度適當的材料,應表面光滑,無縫隙,邊角圓潤,并且要清洗和滅菌,使用前保持干燥。樣品容器的材料(如玻璃、不銹鋼、塑料等)和結構應能充分保證樣品的原有狀態,容器和蓋子應清潔、無菌、干燥,樣品容器應有足夠的體積,使樣品可在測試前充分混勻,樣品容器包括采樣袋、采樣管、采樣瓶等。
采樣原則根據檢測目的、樣品特點、批量、檢測方法、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等確定采樣方案。采用隨機原則進行采樣,確保所采集的樣品具有代表性。采樣過程遵循無菌操作程序,防止一切可能的外來污染。樣品在保存和運輸的過程中,應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樣品中原有微生物的數量變化,保持樣品的原有狀態。采樣方法和采樣數量應根據具體產品的特點和產品標準要求執行,乳與乳制品新標準規定采用三級采樣方案。
n:同一批次產品應采集的樣品件數;按具體產品標準要求執行,乳與乳制品一般為5個。
c:最大可允許超出m值的樣品數;按具體產品標準要求執行。
m:微生物指標可接受水平的限量值;按具體產品標準要求執行。
M:微生物指標的最高安全限量值。按具體產品標準要求執行。
按照三級采樣方案設定的指標,在n個樣品中,允許全部樣品中相應微生物指標檢測值小于或等于m值;允許有≤c個樣品其相應微生物指標檢測值在m值和M值之間;不允許有樣品相應微生物指標檢測值大于M。例如巴氏殺菌乳菌落總數限量:n=5,c=2,m=50000CFU/g或CFU/mL,M=100000CFU/g。其含義是從一批產品中采集5個樣品,若5個樣品的檢測結果均小于或等于m值(≤50000CFU/g),則該批樣品合格;若≤2個樣品的結果(X)位于m值和M值之間(5000CFU/g100000CFU/g),則該批樣品不合格。
各種乳及乳制品的無菌采樣方法
1.生乳的采樣
樣品應充分攪拌混勻,混勻后應立即取樣,用無菌采樣工具分別從相同批次(此處特指單體的貯奶罐或貯奶車)中采集n個樣品,采樣量應滿足微生物指標檢測的要求。
具有分隔區域的貯奶裝置,應根據每個分隔區域內貯奶量的不同,按比例從中采集一定量經混合均勻的代表性樣品,將上述奶樣混合均勻采樣。
2.液態乳制品的采樣
適用于巴氏殺菌乳、發酵乳、滅菌乳、調制乳等。取相同批次最小零售原包裝至少n件。
3.半固態乳制品的采樣
(1)煉乳的采樣,適用于淡煉乳、加糖煉乳、調制煉乳等。
原包裝小于或等于500g(mL)的制品:取相同批次的最小零售原包裝,每批至少取n件。采樣量不小于5倍或以上檢測單位的樣品。
原包裝大于500g(mL)的制品(再加工產品,進出口):采樣前應搖動或使用攪拌器攪拌,使其達到均勻后采樣。如果樣品無法進行均勻混合,就從樣品容器中的各個部位取代表性樣。采樣量不小于5倍或以上檢測單位的樣品。
(2)奶油及其制品的采樣,適用于稀奶油、奶油、無水奶油等。
原包裝小于或等于1000g(mL)的制品:取相同批次的最小零售原包裝,采樣量不小于5倍或以上檢測單位的樣品。
原包裝大于1000g(mL)的制品:采樣前應搖動或使用攪拌器攪拌,使其達到均勻后采樣。對于固態制品,用無菌抹刀除去表層產品,厚度不少于5mm。將潔凈、干燥的采樣鉆沿包裝容器切口方向往下,勻速穿入底部。當采樣鉆到達容器底部時,將采樣鉆旋轉180°,抽出采樣鉆并將采集的樣品轉入樣品容器。采樣量不小于5倍以上檢測單位樣品。
4.固態乳制品的采樣
適用于干酪、再制干酪、乳粉、乳清粉、乳糖和酪乳粉等。
(1)干酪與再制干酪的采樣
篇2
關鍵詞:空氣微生物;微生物污染;微生物監測
中圖分類號:X8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8009102
1引言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大氣,空氣作為人類生存的必須條件以及重要物質,它保證了人類進行生產等活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有污染的也會威脅到人類健康。特別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大地植被覆蓋面積減少,加上一些不正規的動物養殖場和垃圾處理廠,如果沒有做到有效的衛生防治措施,會造成十分嚴重的空氣污染。空氣中的微生物數量急劇上升,并且這些微生物中包含了大量威脅到人類健康的病原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隨著人類的呼吸,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肺部,可能造成呼吸道疾病或者肺部感染。所以,空氣微生物的監測對于保護人類健康是十分有意義的。
2空氣微生物污染及其污染現狀
雖然空氣微生物不能被人類的肉眼所看到,但是其作為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不可被忽視的。空氣微生物一般由一些細菌、病毒、放線菌等細微生命體構成,在不同的地方其組成濃度一般不同,空氣微生物的數量也是空氣質量的重要標準。空氣微生物的種類繁多,目前的研究表明,空氣中的真菌種類多達4萬多種,而細菌和放線菌的也有上千種。這些空氣微生物來自于地球表面的各個地方,如土壤,湖面等,并且人類的活動也是空氣微生物的來源,其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一些養殖場、垃圾處理廠等地方,由于有大量的動植物,會導致空氣中出現大量微生物。這些空氣微生物并不會直接在大氣中存在,雖然一部分空氣微生物對于這種較干燥的環境以及紫外線有一定的抗性,但是空氣微生物在空氣中還是多以微生物氣溶膠的形式存在,此外,真菌會以單個孢子的形式存在于大氣中。微生物氣溶膠,簡單的來說,就是存在于空氣中的一個分散體系,其實質是一些固態或者液態的微粒,在這些微粒上依附著微生物。根據不同的空氣微生物種類,這些微生物氣溶膠顆粒的大小也是不同的,較小的微生物氣溶膠顆粒粒徑只有0.1μm,而較大的生物氣溶膠顆粒例如花粉的粒徑可以達到100μm。這些微生物氣溶膠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不會太久,根據當地的氣候情況,都會帶動微生物氣溶膠的運動,它們最終會在氣流的運動或者其它原因向下落到地表或者動植物的表面。
近幾年,對空氣微生物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就目前國內的傳染病狀況而言,情況不容樂觀。禽流感病毒依然在進行大范圍的傳播,就如幾年前的肺炎一樣,席卷這片大地。如今,禽流感病毒從一個地區,通過大氣,傳播到另一個地方,對國內甚至是全球都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大對空氣微生物的研究,減小空氣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并且需要將環境監測和公共衛生管理進行相適應的結合,保障人類的健康。
3基于微生物生長的空氣采樣器
隨著社會的進步,利用一些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經過不同研究者的設計,目前已經有了多種基于微生物生長的空氣采樣器。最基本的有通過自然沉降的方法進行采樣,這種方法即利用微生物自身的重力,讓空氣中的微生物顆粒緩慢的自然沉降,通過一段時間的采集,空氣中大部分微生物已經落到下面帶有培養介質的裝置上,即完成采集,同時進行后續的培養。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點很明顯,一些懸浮在空氣中的小顆粒的微生物,不能被此方法檢測到,同時,外界空氣的流動也會對此采樣方法的結果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這種方法一般僅僅作為一些菌粒子沉著的研究。為了避免上述采樣方法的缺陷,研究人員發明了通過靜電進行采集的方法,并制造出了靜電沉著采樣器。這個儀器通過制造高壓靜電場,讓空氣中的微生物帶上一定量的電荷,這時,這些微生物就會被同時帶有相反電荷的采集面吸引,這樣就完成了空氣中微生物的采集工作。但是,有一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那就是采集器的采集范圍過小。這時候,動力類的采集器便應運而生了,其實質就是在動力類空氣微生物采集器內部設置了抽氣泵,對于動力類空氣微生物采集器,可以進行現場空氣抽取采集,相較于傳統的利用重力或者靜電力的采集器,動力類空氣微生物采集器的采集范圍更大,并且采集過程更加快速,采集效率得到了質的提升。
經過采集器采集到的微生物,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培養,一般來講,利用一些常規的培養基即可進行。但是空氣的情況比較復雜,所以在微生物的培養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添加適當的抑制劑或者其它選用試劑,同時,空氣微生物的培養條件也是必須注意的。
4無需培養的快速微生物檢測方法
4.1需輔助試劑類
傳統的微生物檢測方法因為要進行培養等操作,耗費時間長,且結果誤差較大,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市場的需求。隨著微生物實時熒光光電檢測技術的出現,便得到了社會廣泛的認可,已經在醫藥等行業得到普遍應用。這項技術將傳統的微生物檢測技術與現代化的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將微生物的檢測時間大幅度縮短,并且由于自動化技術的應用,對于人力資源的投資也大大減少。其最根本的技術就是利用三磷酸腺苷與其他試劑的反應,一般是與三磷酸腺苷酶進行酶促反應,通過添加熒光素來顯示反應的信號,因為三磷酸腺苷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中,通過檢測這種反應放出的信號,確定微生物的含量。這項微生物檢測技術在發達國家如美國以及日本已經得到發展和應用,相應的此類產品也比較成熟。在國內,此項技術也被應用于食品的檢測以及衛生監督。
4.2無需輔助試劑類
雖然熒光檢測技術有其先進性,但是在使用上,仍然不能避開較為高昂的試劑費用,相較于此,一種新型的檢測方法優勢更加明顯。這種新的檢測方法是通過分析生物體的代謝產物以及核黃酸,最終確定微生物的含量,雖然這種方法利用的原理仍然為熒光檢測原理,但是相較于傳統的熒光檢測技術,此方法不用等待酶促反應的時間,能夠在瞬間得到數據。此外,這種方法與計算機科學以及自動化技術相結合,發展成為一個實時O控系統,能夠實時的提供檢測數據,這種設備普遍應用于醫藥行業,特別是藥品制造行業。因為自動化技術的應用,不僅做到了對微生物的監測,從另一個角度看,藥品的生產過程沒有了人員的參與,也減少了由于人員參與制藥過程帶來的污染。
5結語
近年來,關于空氣污染話題的討論越演越烈,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要想對此問題作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就要對空氣中微生物的含量進行準確的監測,瞬時檢測系統的使用必然會成為將來的主流檢測方法,并且通過對其成因分析,進行有效的治理,保障人類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陳鍔,萬東,褚可成,等. 空氣微生物污染的監測及研究進展[J]. 中國環境監測,2014(4):171~178.
[2]董曉寅,王衛濤,王文峰,等. 現代空氣微生物監測技術概述[J]. 現代科學儀器,2013(3):29~32.
[3]王春華,謝小保,曾海燕,等. 深圳市空氣微生物污染狀況監測分析[J]. 微生物學雜志,2008(4):93~97.
[4]薛陽,徐慶蓮. 撫順市內居民社區空氣微生物污染監測及防治對策[J]. 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100~101.
[5]薛林貴,姜金融. 城市空氣微生物的監測及研究進展[J]. 環境工程,2017(3):152~157,162.
[6]李冰潔,趙菁,劉宏. 校園內外空氣微生物污染情況監測分析[J]. 科技創新導報,2015(7):109~110.
[7]王佳楠,崔碩,鄭力燕. 校園空氣微生物時空分布特征及與人群活動的關系[J]. 實驗室科學,2014(5):31~33.
[8]傅本重,趙洪波,永保聰. 昆明市不同功能區夏季空氣微生物污染監測[J]. 中國環境監測,2012(3):104~106.
[9]傅本重,趙洪波,洪英娣. 昆明部分地區秋季空氣微生物污染監測與評價[J]. 環境與健康雜志,2011(12):1111~1112.
[10]魏賢莉,胡良勇. 空氣微生物檢測儀對生物安全柜中人員污染的監測[J]. 中國測試,2011(4):35~36,44.
[11]陳雙紅,徐雄利,武文斌. 全封閉式作業艙室內空氣微生物污染監測及評價[J]. 職業與健康,2010(18):2045~2047.
[12]孫平勇,劉雄倫,劉金靈. 空氣微生物的研究進展[J]. 中國農學通報,2010(11):336~340.
篇3
【關鍵詞】 鮮榨果蔬汁
【Abstract】 We hope to know the sanitary condition of th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juices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microbiological indicators of th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juices in Xishan District. We can fi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nalyse them so as to put forward: 提出;提出建議;放出;推薦 the solution about them.
【Key words】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juice
鮮榨果蔬汁是指餐飲業因顧客要求而現場加工供就餐顧客飲用的果蔬汁。鮮榨果蔬汁由于口味天然,營養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但是,鮮榨果蔬汁在加工過程中易受微生物污染,而目前國家尚未制定該產品衛生標準,對其進行研究的文章也相對較少,檢驗評價多以飲料衛生標準為依據。本次對錫山區餐飲業的鮮榨果蔬汁衛生狀況進行了調查,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錫山區餐飲行業內8家規模較大的酒店內共采集了11份鮮榨果蔬汁樣品,進行菌落總數及大腸菌群兩個項目的檢測。
1.2 內容與方法
1.2.1 樣品采集
鮮榨果蔬汁采樣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總則》(GB 4789.1-2010)的要求操作,將樣品放置在小型冰箱中,2 h內送至實驗室檢驗。
1.2.2 檢測方法及評價標準
菌落總數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測定》(GB 4789.2-2010)進行檢測,大腸菌群按照《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測定》(GB/T 4789.3-2003)進行檢測。檢測結果按照《果、蔬汁飲料衛生標準》(GB 19297-2003)的要求進行評價。
2 結果
8家酒店的總共11份樣品經檢測,菌落總數均不合格(標準值≤500cfu/mL),最高的為200000cfu/mL,超過標準值400倍;最低的為1900 cfu/mL,超過標準值3.8倍。大腸菌群10份不合格(標準值≤30MPN/100mL),9份樣品為>1100MPN/100mL,超過標準值30倍以上;1份為240MPN/100mL,超過標準值8倍;僅1份合格。
3 討論
3.1 由以上檢測結果可以看出,目前錫山區餐飲業的鮮榨果蔬汁的衛生狀況不容樂觀。8家酒店均為本區域餐飲行業規模較大的酒店,衛生設施較為齊全,從業人員均持證上崗,但在進行鮮榨果蔬汁制作時還是存在以下的問題。(1)需去皮的瓜果不經清洗消毒就直接削皮,導致果肉在削皮的過程中受到污染。(2)沒有專用的榨汁間。(3)操作人員操作不規范,具體有:手未經清洗消毒;未戴一次性消毒手套;接觸其他污染物后不洗手;換手套就直接接觸待榨果蔬等幾種情況。(4)榨汁機等設備、容器不徹底清洗消毒,榨汁過程中果蔬汁受到污染。(5)提前加工,果蔬汁存放不當。由于存在這些問題,導致鮮榨果蔬汁微生物污染十分嚴重。
3.2 目前2010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微生物學檢驗方法已經出版并于2010年6月1日正式實施,但是相應的食品衛生標準并沒有同步更新,尤其是國家尚未制訂鮮榨果蔬汁飲料的衛生標準。因此只能以《果、蔬汁飲料衛生標準》(GB 19297-2003)來進行評價。該標準里面的大腸菌群檢測依舊參照已經廢止的《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測定》(GB/T 4789.3-2003),而不是目前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計數》(GB 4789.3-2010),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3.3 建議衛生監督部門盡快制定現榨果蔬汁加工操作規范。并對餐飲行業鮮榨果蔬汁的原料采購、加工和銷售進行清理、整頓和規范。并進一步開展調查研究,在規范操作的基礎上,擴大采樣檢驗,結合對鮮榨果蔬汁加工過程進行HACCP分析,制定科學合理的鮮榨果蔬汁衛生標準,為企業規范加工和監督部門監督監測提供評價依據。
參考文獻
[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總則》GB 4789.1-2010.
[2]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測定》GB 4789.2-201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計數》GB/T 4789.3-2003.
篇4
關鍵詞:啤酒;有害微生物;污染;滅菌
中圖分類號:X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7024201
1 引言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餐飲業不斷地壯大,隨之而來的則是大量酒精飲料的消耗,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啤酒的消耗量。伴隨著市場發展及行業間日趨激烈的競爭,消費市場中成品啤酒質量保證的重要性越發凸顯了出來。
2 污染源的形成
通常啤酒生產行業被人們習慣性稱為快速消費食品生產行業。一般情況下,啤酒生產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會重復使用回收啤酒瓶,然而這也大大增加了成品啤酒受微生物污染的幾率。
由于回收瓶在重新使用前所存放的時間與地點不盡相同,經過采樣后分析得出以下不同污染狀況(表1)。
根據上述污染狀況記錄進行分析后可知,5月~10月期間為啤酒銷售旺季,回收瓶通常放置于便于快速周轉的場地,因而其周轉周期較短,所形成的微生物污染源以黑曲霉菌落為主,形態較小,附著力較弱;而11月至次年4月期間為啤酒銷售淡季,此階段大多數回收瓶通常被放置在特定的長期存放場地,因而周轉周期較長,致使所形成的微生物污染源除了黑曲霉菌落以外還包括大量黃曲霉菌落、毛霉菌落等,其形態普遍較大,附著力較強。
3 污染源處理方案
為了降低成品啤酒生產末端被微生物污染的概率,可以將回收瓶在進入玻璃瓶清洗機(后面簡稱洗瓶機)清洗之前,先進入預刷洗設備與系統(理瓶機、溫瓶機、預洗機)中進行初步滅菌。
理瓶機的預處理
根據實驗得知,理瓶機的玻璃瓶浸泡槽中,清水的溫度為30~35℃為最佳,這樣既可以增強浸泡效果又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玻璃瓶在冬天進行下一步處理前因熱脹冷縮而破裂。浸泡槽中保證玻璃瓶充滿且全部倒置,此時水位應在23~25cm之間,用于確保瓶口不觸底。
3.2 溫瓶機的預處理
當玻璃瓶由理瓶機進入溫瓶機時,溫瓶機的噴淋水溫度要保持在60~65℃之間,壓力則控制在0.1±002MPa,此時噴淋水中加入火堿,其濃度百分比應控制在15%~17%之間。通過以上參數的設定,可以使附著在玻璃瓶上的各種霉菌的附著黏度大大降低,并初步抑制其繁殖與代謝。
3.3 預洗機的預處理
經過前面理瓶與溫瓶兩步預處理后,玻璃瓶開始進入預刷洗系統的最后一臺設備——預洗機,此階段亦為玻璃瓶預處理的核心階段。該階段需要做到所噴淋的堿液濃度控制在1.3%~1.5%之間,并且保證刷洗用毛刷結構完好,數量齊全(表2)。
由表2數據可以分析出,回收的啤酒瓶經過預刷洗流程處理后,其灌酒前潔凈度平均合格率由未經過預刷洗時的63.96%(淡季)和74.24%(旺季)分別提高到80.67%(淡季)和89.85%(旺季),進而使成品啤酒在末端生產中被微生物污染的概率大幅降低,使之達到減少市場投訴,降低市場成本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曉蕾.使用回空瓶如何降低臟酒數量[J].啤酒科技,2010(9):59,64.
[2] 董曉宇.啤酒生產過程中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及預防和控制[J].釀酒,2011,1(1):79~80.
[3] 李金梅.啤酒有害菌隨季節變化的防治措施[J].啤酒科技,2011,4(4):48~49.
篇5
關鍵詞:衛生微生物,預防醫學,實驗教學,改革
近年來袁我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事業發展迅速遙作為預防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袁國家級預防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淵以下簡稱"中心"冤在科學研究堯人才培養堯公共衛生服務和成果轉化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遙基于預防醫學學科發展袁中心面臨的任務從學科內涵變化淵如衛生檢驗學的設立等冤到衛生服務職能演變袁都要求實驗教學模式發生與之相適應的改革遙
微生物學是一門在細胞堯分子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堯生長繁殖堯生理代謝堯遺傳變異堯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袁并將其應用于工業發酵堯醫學衛生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科學[1]遙衛生微生物學是微生物學在預防醫學領域的延伸及重要分支袁不同于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醫學微生物學袁衛生微生物學側重研究微生物與環境以及人類關系袁實踐性強袁而且實驗教學內容對整個教學質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袁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袁尤其在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遙傳統的驗證式重復實驗教學雖有利于打造學生良好實驗基礎和基本操作能力[3]袁但在培養學生創新及綜合能力方面有所不足袁因此我們在常規實驗教學中
增加課題式綜合性設計實驗模塊袁使學生從整個實驗課題的設計開始袁全過程親歷親為袁不僅鍛煉了自身的自主創新和實踐能力袁更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靈活分析問題堯解決問題的能力曰此外通過多樣的考核形式袁更全面的考查學生對學科專業綜合掌握情況袁為學生今后就業或科研工作提供基礎保障[4]遙
1打破實驗教學傳統模式袁提高綜合設計性實驗比重
1.1增加新模塊袁教學方式更靈活實驗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首先體現在分層次教學與多模塊教學并行袁以往的實驗課僅是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不同分為驗證性堯綜合性堯設計性三個循序漸進的層次袁目前學校的實驗課程在分層次教學之外加設多模塊教學袁包括理化檢驗堯生物檢驗堯疾病標志物檢驗等袁以適應不同專業和不同衛生服務對象的需求袁如預防醫學專業堯衛生檢驗專業等可根據自身具體要求進行選擇搭配袁更加靈活遙空氣微生物堯水質微生物堯食品微生物等檢測依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特點遙
事實上袁教學過程中應以不同年級的學生因材施教遙大一的學生袁因尚未具有相應的專業基礎知識袁并不適合進行綜合設計性實驗教學遙從大二開始袁專業基礎課已經開設袁在這個階段袁主要以驗證性實驗教學為主袁使學生夯實專業基礎袁鍛煉好基本操作能力遙此外以討論形式設置設計性實驗袁以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遙而在大三袁隨著專業課的大量開設袁此時實驗課以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堯設計性堯創新性的實驗教學為主遙創新性設計性實驗教學可選擇與教師科研堯本科生的畢業設計堯大
學生創新訓練計劃淵包括校級堯省級堯國家級冤以及社會實踐相結合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袁開展不同的訓練袁以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袁對于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本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具有促進作用袁更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興趣遙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交通工具的發展袁地鐵系統已成為公共交通的骨干袁其空氣質量也日漸為人們所重視[5]袁因此我們設置地鐵車站空氣微生物的檢測袁引導學生在確定實驗方案時袁對空氣中的微生物質量標準及檢測方法進行詳細查閱袁從而實驗有更透徹的理解袁也更系統的掌握利用書本上的理論遙此外袁在現場調查時袁學生自行討論分組袁并安排各組調查任務袁這也強化了團隊合作能力與靈活面對現場問題的能力遙
1.2改變傳統驗證式實驗教學模式袁強調學生主動性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衛生微生物學實驗課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指導教師事先將所需的儀器堯試劑堯培養基等準備好,上課時再將實驗目的堯原理堯操作步驟堯注意事項等詳細講解示范,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一次驗證性的重復實驗,最后完成報告遙學生對于實驗的整個流程并沒有完整的認識袁只是僵化的由老師指揮袁對于實驗現象結果一知半解袁缺乏分析能力袁更談不上解決實際問題遙對此袁從實際情況出發設置的課題貼近學生生活袁更能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4,6]袁如學校食堂衛生調查這一課題袁教師會提出部分提示性問題袁如檢測方法如何確認袁相關檢測標準有哪些袁整個實驗方案如何設計袁數據如何處理等袁使學生學會自主查找相關資料文獻袁自行探索設計并完善實驗方案袁教師對學生完成的實驗方案給予肯定后提供相應的儀器堯試劑等曰實驗前準備工作袁例如培養皿堯培養基的滅菌袁采樣物品的準備處理等工作均由學生自行完成袁教師只給予適當指導曰實驗過程出現的問題以及實驗結果與數據的處理袁教師可適當提示袁指導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袁自行分析解決袁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思路觀點遙
2體現學科的發展性堯綜合性堯現實性和規范性
2.1實驗中加大綜合性及發展性內容結合學科發展和教學相關性袁體現實驗教學的科學性堯先進性以及實用性袁綜合性實驗包括單學科綜合以及跨學科綜合袁前者例如市售乳制品檢測中對于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檢測實驗袁后者例如理化檢測與生物檢測的綜合實驗袁如公共游泳池水質衛生檢測這一實驗就涵蓋了菌落總數堯大腸菌群等微生物檢測和余氯堯尿素等理化檢測內容遙鑒于本學科的特點袁新的檢測方法層出不窮袁除葉衛生微生物學曳課本知識外袁經常閱讀相關文獻資料是非常必要的袁培養學生具有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術的更新堯提高個人理論水平堯改進操作技術堯從各方面提高微生物檢驗質量的意識非常重要袁我們一方面在課題設置的提示性問題中加入了發展性內容袁如微生物鑒定常用的指標與方法袁引導學生查閱相關文獻袁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發展袁對于課題實驗方案的設計袁鼓勵學生使用新型的檢測方法袁如沙門菌的檢驗中袁在原有生化鑒定的基礎上袁進一步選擇微生物快速檢測試劑盒和商業化全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鑒定袁或使用分子生物學的手段如16SrDNA序列比對以確認檢測結果[6]袁另一方面袁加大實驗室的設備更新力度袁針對檢測領域出現的新物種堯轉基因產品袁添加了PCR儀堯電泳儀堯凝膠成像系統等實驗設備袁這些措施均為學生在今后從事疾病預防控制堯衛生監督與監測堯進出口商品檢驗和檢疫堯環境安全與保護堯生態平衡與防護堯生物醫學與生物產業等方面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礎遙
2.2以突發事件作為切入點袁訓練學生應變能力實驗課題涵蓋了當
前典型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案例的處理袁除了注重傳統理論堯基本知識堯訓練基本技能袁更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遙針對食品質量安全模擬的市售嬰兒奶粉微生物檢驗這一案例中袁學生需要獨立設計實驗方案堯步驟袁詳細列出所涉及到的培養基堯試劑堯相關儀器設備袁獨立完成實驗袁最后進行實驗數據的處理袁寫出完整的實驗報告遙學生在實驗準備中既鞏固了菌落總數堯大腸菌群堯金黃色葡萄球菌堯沙門菌堯志賀菌堯霉菌和酵母計數等多項指標的檢測操作袁又鍛煉了自己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遙比如以
1976年美國費城的軍團菌大爆發袁事后研究認定其傳染源就是該市某會場內的中央空調[7]袁作為案例袁設置公共場所內集中式空調通風系統微生物檢測課題袁提出面對此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該如何處理的問題袁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袁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遙
2.3在實驗中樹立學生法規堯標準和規范意識在實踐中加強衛生微生物檢驗的法律法規及標準的教育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是一項政策性較強的工作袁所出示的結果往往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6]遙對于空氣堯水堯土壤堯食品堯化妝品堯藥品和消毒用品中微生物指標的測定,有不同的標準,如國際標準(ISO)堯國家標準(GB)堯農業行業標準(NY)堯進出口標準(SN)和環境相關檢測標準遙我國頒布的各種測定指標的標準方法,其中包括國家堯部門和行業標準[4]遙因此袁在每個實驗課題前都要求學生查閱該課題涉及的檢驗規范及標準檢驗方法袁并且提示學生關注國家標準的更新袁例如2010年金黃色葡萄球菌檢驗標準的更新袁由于金黃色葡萄球菌可以耐受高鹽袁將
2008版本中的胰酪胨大豆肉湯的名稱袁規范為10%氯化鈉胰酪胨大豆肉湯[8]袁注意微生物檢驗的原理堯操作注意事項堯檢驗質量控制及有關的基礎知識袁使學生牢固樹立法規堯標準和規范的意識袁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袁增強就業競爭能力和工作適應性遙
3以多種形式進行實驗技能素質考核
實驗課程以往的考核形式往往是三種類型袁以實驗報告為主記入成績袁學生只是機械的記錄實驗過程袁并不能真實客觀反映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及掌握程度曰而實驗基本操作考試袁其形式比較單一袁在實踐中面臨不同樣品學生仍難以選擇適當的實驗方法曰實驗理論形式以筆試方式進行袁對于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難以體現學生真實動手操作能力[9]遙目前我們嘗試對于考核形式進行改革袁實現擬定具體題目袁對于學生在實驗設計堯準備堯實施堯結果分析到報告撰寫等多個環節進行評分袁全方位堯全過程進行考核袁可以更好的體現學生對于實驗的掌握能力和綜合科研素質遙
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及論文撰寫能力袁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本科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袁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10]袁這種課題形式的綜合性設計實驗袁避免了傳統的驗證式重復實驗帶來的僵化思維袁使學生學會綜合利用自己學習的知識袁并且初步體會到科學研究的創新性和嚴謹性袁更能培養良好的科研素養遙在實驗結束后袁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嘗試撰寫相關綜述及課題研究論文袁這也為今后的工作學習打下良好的論文寫作基礎遙
4結語
目前關于設計性綜合實驗課程已有很多教材袁如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葉預防醫學綜合實驗曳等袁但真正在實驗教學中開設的仍較少袁其具體應用目前存在問題包括以下幾點院綜合設計性實驗往往需要時間較長袁且較分散袁這對課時安排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曰此外袁實驗課程的改革對于硬件設施提出了一定要求袁檢測方法的
更新換代對于傳統的實驗教學設施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曰實驗課的
新形式對教師提出了挑戰袁因為實驗課題綜合性堯創新性較強袁教師必須要有較高較廣的專業基礎袁并且能全面掌握預防醫學的相關知識方能勝任遙面對不同的問題袁我們靈活選擇解決方法院如課時分散可選擇與教師科研堯社會實踐結合的形式曰遇到教學實驗中設備條件目前無法達到的情況下袁我們改為課堂討論的形式進行遙總之袁在實驗教學中加入課題式綜合性設計實驗袁以課題為中心袁
在實踐中增強了學生理論知識的認識袁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袁有利
于良好的科學研究素養的形成袁加強了學生對本學科前沿信息的了解袁極大的促進了學生興趣曰對于教師業務素質與科研能力更是考驗袁體現了"以教促學袁教學相長"袁達到了師生共同進步袁達到了教學素質進步的目標袁為衛生微生物實驗教學摸索出一套較好的互動模式遙
參考文獻院
[1]周德慶援微生物學教程[M]援北京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袁
[2]張朝武援衛生微生物學[M]援北京院人民衛生出版社袁2007
[3]朱軍莉袁趙廣英援食品微生物檢驗實驗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J]援農
產品加工窯學刊袁2012袁5院150-152援
[4]吳倩袁李磊袁王慧娟袁等援淺析我國衛生微生物的發展趨勢及檢驗人才的培養[J]援中國衛生檢驗雜志袁2010袁20(5)院1238-1240援
[5]張海云袁李麗袁蔣云芳袁等援上海市地鐵車站空氣污染監測分析[J]援環
境與職業醫學袁2011袁28(9)院564-570援
[6]沈曉玲袁王君袁包麗麗袁等援衛生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創新初探[J]援基礎
醫學教育袁2011,11淵3冤院251-252援
[7]徐文璽袁劉淮玉袁吳建華援上海市盧灣區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學預警指標研究[J]援環境與職業醫學袁2012袁29(3)院164-
170援
[8]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援GB4789.10-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金黃色葡萄球菌檢驗[S]援北京院中國標準出版社袁
2010
[9]鄧文強袁傅廣華袁蔡元菊袁等援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教學改革方案的探
篇6
摘 要:采集不同深度海水中的生物樣品,是現代海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隨著各種海洋科學研究與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不斷深入,如何快速、方便和有效地對海洋生物進行調查采樣,以獲得第一手的海洋生物科學研究樣品,全面了解特定海域的生物資源情況,成為了當務之急。由國家“863”計劃支撐的“深海生物采樣工具研制”課題,其研制目標是:重點突破深海生物樣品采集原位觀測與定植培養,生物資源研究與開發所涉及的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研發適用于載人深潛器、ROV等平臺的系列化采樣和作業工具;建立一套深海底生態長期觀測系統,研制深海自容式原位生物定植培養工程樣機,并完成海試實驗;獲得一批基因、技術、工藝等相關專利。通過項目研究大幅提高我國深海生物資源研究開發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保障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課題的研究內容包括:海底微生物墊采樣器、泵吸式大型生物采樣器、誘捕式大型生物采樣器、射網式大型生物采樣器、鏟撬式大型生物采樣器、組合式生物轉移箱、船載厭氧/保壓轉移裝置、備用能源與控制吊艙。課題在2014年度完成了各型深海生物采樣工具諸多關鍵技術研究,主要設備均完成了樣機試制及調試,部分設備進行了海上實際應用并獲得了相關生物樣品。該研究報告詳細論述了各型采樣工具的設計方案和主要研制過程,并記錄了調試及試驗的結果及改進方向,為課題后續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關鍵詞:深海 生物采樣 工具
Abstract:Collection of biological samples at different depths in the sea,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odern Oceanography research.With a variety of marin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unceasingly thorough,how to quickly,easily and effectively to marine organisms were sampled,marine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samples to obtain the first hand,the bi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ertain areas,has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863"plan "deep-sea biological sampling tools development"project,its development objectives are:the key breakthrough deep-sea biological samples collected in situ observation and colonization culture,kernel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involved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resources;series of R & D is suitable for carrying people submersibles,ROV platform for sampling and working tools;to establish a set of deep seabed ecological long-term observation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deep-sea self-contained in situ biological colonization culture engineering prototype,and complete the experiment on the sea;get a group of genes,technology,process and other related patents.Through the research projects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China's deep-sea biological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echnical level and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Content of the research include:seabed microbial mat sampler,suction pump large biological sampler,trap type large biological sampler,radio network type large biological sampler,shovel prizing large biological sampler,combined biological transfer box,ship borne anaerobic/holding pressure transfer device,the standby energy and control pod.Topic in the year 2014 completed the study some key technical tools for sampling of various types of deep-sea creatures,the main equipment are completed prototype trial manufacture and debugging,part of the equipment of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maritime and obtain the relevant biological samples.This report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process of design scheme of various types of sampling and the main development tool,and record the debugging and the test results and the direction of improvement provide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basis for subsequent development project.
Key Words:Deepsea;Creatures sampling;Tools
閱讀全文鏈接(需實名注冊):http:///xiangxiBG.aspx?id=68543&flag=1
篇7
1.1任務的布置及方案的制定
實驗指導教師在設計實驗實施前三周對實驗任務進行布置,學生依據個人興趣圍繞著水體中微生物的檢測和高效功能菌的分離篩選兩個主題自主選擇。如水體中微生物的檢測,允許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水體作為研究對象,如對宿舍、教室、圖書館等學生生活學習的區域進行生活飲用水的微生物學測定,監測大腸菌群總數和細菌菌落總數,依照國家標準對該生活飲用水進行評價,也可以選擇學校周邊的一些河、湖、庫(如瑪納斯河、蘑菇湖水庫、北湖等)水體作為研究的對象,進行實驗、分析及評價。高效功能菌的篩選是環境污染治理領域的關鍵環節,林下土壤中分離篩選纖維素高效降解菌,印染廠生產廢水中高效降解偶氮染料菌的分離與篩選等都是學生期望通過微生物的處理手段資源化有機廢棄物或降解有毒有害物質的設計思路。設計實驗研究對象與學生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有利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掌握學科的發展前沿。通過查閱文獻并與教師進行相應的溝通,每位同學在設計實驗開展前一周上交設計方案,避免了有些同學在實驗過程中常常將自己定位于“旁觀者”的地位,做到每位同學在實驗實施前都是“心中有數”。設計方案包括實驗目的、實驗材料、實驗步驟、實驗預期結果等。指導教師對設計方案進行匯總和分類,將設計方案相近的學生分為一組,同時要考慮學生能力的差異、性別的差異,每組3~4人,指定組長,組員們再次對整組的設計方案進行調整,進一步的完善和合理化,最終方案由指導教師審定后方能進行。
1.2設計性實驗的實施
設計實驗的實施階段,按照設計方案,各小組學生自己動手采集及預處理樣品,自己配制所需試劑及培養基,自己觀察分析實驗結果,自己確定實驗具體時間,教師只是從總體上把握實驗進程,不過多干預實驗,做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協調者和服務者。為保證實驗的實施,做到實驗室全天開發,有實驗指導教師、實驗員教師及學生班委輪流負責。教師“教”的地位的弱化并不等于將學生置于無人管理狀態,教師應對實驗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集中指導,對各小組的個別問題進行分散指導。與此同時,教師通過對各實驗小組實驗記錄的檢查加強實驗過程管理。要求學生每天實驗時,必須做好詳細的實驗記錄,包括實驗時間,實驗人員姓名,實驗具體內容,使用儀器設備及設定的參數,儀器狀態、出現的實驗現象以及可能出現的原因、實驗數據等,不僅能清楚的掌握實驗進展,了解每位學生的實驗情況,還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記錄習慣。微生物實驗豐富多彩,建議學生運用影像技術對微生物的形態、生長情況、采樣地點、處理結果等進行拍照,不僅生動形象地保留了原始記錄,更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
1.3實驗報告的撰寫及實驗成績的評定
實驗部分整體結束后要求學生認真撰寫實驗報告。報告內容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實驗數據和結果進行整理、歸納、統計和分析,并與預期結果進行對比;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是每位同學需要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及關鍵環節進行總結,對實驗中的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措施或建議。實驗報告的撰寫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而且也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成績的評定圍繞整個實驗的全過程,占課程總成績的30%,主要包括實驗方案的制定20%、實驗實施過程中承擔的任務及表現30%、實驗記錄10%、實驗報告40%等,注重實驗過程和結果分析,而不是僅以是否達到預期實驗結果來給定成績。
2教學效果
學生在實驗結束后反映花費在綜合設計性實驗上的時間和精力遠超出他們之前的想象,但收獲頗多。首先在實驗技能上更加的嫻熟,操作上更加的規范;其次,在實驗實施過程中真正的實現了通過自己的思維加工將多門課程的知識有機的聯系起來;再有,學生自行完成了一次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也是對自我能力剖析、認識和肯定的一個過程。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本科畢業論文環節中也有所呈現。學生在開題報告的展示、論文主旨的把握、實驗操作能力及數據處理等方面普遍表現良好,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普遍反映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時,有更多的學生期望在專業方面有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我校2010級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中碩士研究生錄取比率較往屆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報考及錄取院校大多是國內知名環境相關院校。
3教學思考
篇8
【關鍵詞】食品微生物 檢驗 實驗
食品微生物檢驗學是高校食品專業的基礎課程,實踐性很強,離不開實驗教學環節。本文筆者結合實驗教學實踐,對此門課程的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 減少理論講述,強化實驗教學環節
傳統的食品微生物檢驗學所占的理論學時遠遠大于實驗學時,重理論教學輕實驗教學,這樣導致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比較薄弱。為此,筆者建議改革理論與實驗學時的比例,應當加大實驗教學的傾斜力度,在總學時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濃縮理論學時,增加實驗學時,以強化這門課程實驗教學的環節。有的習慣面面俱到傳授此門課程的每一章理論內容的教師,可能不太適應減少理論學時。其實,筆者認為,理論與實驗學時改革后,對于理論知識的講述可以采用重點介紹、選擇性地傳授。重點是傳授微生物之危害、檢測微生物的目的、檢測微生物常見的方法、病料樣本的收集與保存、檢驗結果的觀察與探討。筆者發現,增加實驗學時其實并沒有影響到這門課程的理論教學,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校學生對食品微生物檢驗基本知識之理解與掌握,并促進了高校學生動手實驗、評價食品安全等綜合能力,有效激發出高校學生學習此門課程的濃厚興趣。
2 增加大型綜合實驗訓練
每一個單元的實驗教學結束以后,筆者認為,此時可以結合食品專業開設情況、高校學生專業基礎水平以及實驗室實際條件,精心設計一些大型的綜合性比較強的實驗訓練項目,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科學采集樣本、動手實驗、客觀評價試驗結果等方面的能力。此門課程實驗教學改革之前,單元實驗大部分是按部就班進行,先是教師制定實驗的步驟,然后要求學生依照上述具體的操作步驟進行觀察實驗現象與記錄實驗結果,這樣只能訓練學生單一的實驗技能。而增加大型的、綜合性比較強的實驗以后,則先由教師結合訓練項目提出與實驗方案設計相關的具體要求,然后要求學生在進行動手操作實驗之前對整個實驗過程給予認真詳細設計,從而制訂出操作性強的檢測方法以及檢驗程序的相關步驟、科學合理選擇實驗用的培養基、科學合理準備好實驗用的各種培養基、精確配制實驗試劑以及其他實驗器械等,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出高校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性,也可以有效增強高校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興趣,顯然可以為高校學生以后獨立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 教學方法的改革
3.1 重視實驗前的基礎理論教學
實驗教學改革,不是說一味強調這門課程的實驗教學,忽視這門課程的基礎理論教學。其實,應該高度重視這門課程的基礎理論教學,著重培養學生思考、分析、解決、評價問題的多種能力。比如,在介紹問題食品之樣本采集的原則與送檢的相關內容的時候,可以首先分析食品之特性跟食源性各種疾病間的相互關系,然后結合微生物之生長特性與食品污染特性之間的區別、食品病毒性因子跟食品生產工藝與食品流通環節間的區別,說明問題食品的樣本采樣方法不是一樣的,是存在差異的。
3.2 強化實驗課前的教學指導
實驗課之前,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與實驗相關的各種資料,了解與熟悉實驗之基本步驟、實驗樣品之采集和處理、實驗檢測之正確方法與實驗操作流程、操作人員的安全防護等內容。此外,在學生動手操作實驗之前,教師不要忘記檢查學生是否真正做好實驗預先準備的各項工作。在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始終觀察學生實驗操作的每一個環節,發現問題及時給予糾正,解答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認真檢查學生所得出的實驗結果,查看學生是否規范、完整、準確做好實驗紀錄。如果發現有的學生的實驗結果出現異常,則應該耐心給予指導,幫助其查找原因,從而改正錯誤得出正確結果。
3.3課內外結合,緊密聯系生產實際
在傳統實驗教學當中,教師僅僅傳授實驗教材上基本的實驗內容,這樣學生所掌握的實驗知識往往跟實踐相脫節。為此,筆者認為,可以適當鼓勵高校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深入餐飲業與畜禽業進行頂崗實習,將在實習過程遇到的檢驗問題及時帶進實驗室,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論證,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食品檢驗知識,大力提高自己解決食品生產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之能力。
3.4實驗報告的書寫與正確合理地評價
傳統的實驗報告僅僅需要學生把實驗目的、實驗意義、實驗基本步驟、實驗基本內容、大致結果一一記錄下來即可,不重視實驗過程中實驗現象的詳細記錄以及實驗問題的探討、實驗結果的分析、各種實驗數據客觀評定。所以,這樣就導致了一些高校學生實驗課結束以后,嚴重抄襲其他學生之實驗數據或者實驗最終結果。而對這門課程進行改革所強調的是,要求學生在實驗每一個步驟中相應記錄好相關的實驗數據與實驗結果,并要求學生對原始實驗數據之記錄給予打分與簽名確認,與此同時,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與討論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并給予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
綜上,通過實驗教學改革之后,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為學生將來畢業進入工作崗位,能夠迅速開展食品檢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武杰. 食品分析教學改革與研究[J]. 大眾科技,2006(8):138-139.
[2]肖興. 高職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 衛生職業教育,2006(24):122-124.
篇9
關鍵詞:活性炭;有機廢水;吸附
據黑龍江省環保局統計2004年全省廢水排放量為11.4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占廢水總量的39.55%,生活廢水占廢水總量的60.05%, 而這些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都屬于有機廢水,由此可見,有機廢水嚴重危害了我們的水質,是我們必須盡快解決的重大問題。本課題目的是要研究活性炭對有機廢水吸附性能,確認最佳的吸附條件,并以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為依托,將這一成果引入到生產實踐中去。
1 有機廢水的介紹
以有機污染物為主的廢水稱之為有機廢水,其易造成水質富營養化,危害比較大。在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紙等工業廢水中,常常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木質素等有機物質。這些物質在污水中以懸浮或溶解狀態存在,如果想將其分解的話,必須借助微生物的生物化學作用。由于分解過程中,需要借助氧氣,因此,被稱為耗氧污染物。這類污染物可導致水中溶解氧減少,影響魚類和其它水生生物的生長。當水中溶解氧耗盡之后,有機物將進行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氨和硫醇等難聞氣味,導致水體惡化。有機廢水主要來源于造紙、皮革及食品等行業排出的在2000mg/L以上廢水。這些廢水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纖維素等有機物,如果直接排放,會造成嚴重污染。有機廢水按其性質來源可分為三大類:(1)容易生物降解的有機廢水;(2)雖然有機物可以降解,但會產生二次污染;(3)難降解的和有害的有機廢水。綜上所述,有機廢水水質具有有機物濃度高、成分復雜、色度高,有異味、具有強酸強堿性、不易生物降解等特點。因此,對于有機廢水的處置問題一直以來困擾著人們。
對于含高濃度無機鹽的有機廢水,目前國內外多采用厭氧生物工藝進行處理。但過高的無機鹽濃度會導致微生物細胞滲透壓升高,引起微生物細胞原生質分離,鹽析作用會降低代謝酶活性,破壞微生物酶結構,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從而降低廢水的處理效果[1]。因此,采用活性炭進行有機廢水的吸附,這樣既不會破壞水質,也不會對人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2 活性炭簡介
活性炭是一種疏水性吸附劑,由含炭為主的物質作原料,經高溫炭化和活化制得的。活性炭含有大量微孔,比表面積大,能有效地去除色度、臭味,可以去除二級出水中的大多數有機污染物和某些無機物,包含某些有毒的重金屬。活性炭吸附過程的影響因素有:活性炭的特性;被吸附物的特性和濃度;廢水的pH值;懸浮固體含量等特性;接觸系統及運行方式等。
在很早以前就有利用活性炭吸附方法的研究報道,對于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常采用此法。但是,活性炭再生非常困難,同時處理的成本也比較高,因此應用受到限制。通常情況下,對于低濃度的染料廢水常采用該方法來進行處理或深度處理。目前最有效的吸附劑之一為活性炭,但由于活性炭在去除色度和COD時,常采用與其它工藝耦合,因此,活性炭吸附方法多數情況下,用在深度處理方面,或者將活性炭作為載體和催化劑來使用[2]。
對于活性炭來說,傳統的再生方法主要是利用熱再生、溶劑再生以及生物再生等。而目前熱再生是活性炭再生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微波再生則是在傳統熱再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有效再生技術,與傳統熱再生相比,具有再生時間短,再生效率高,再生損失率小,耗能低等優點[3]。
3 項目進展
3.1 項目的研究目標
(1)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課題組將獲得活性炭吸附有機廢水測定最佳方案;(2)活性炭的處置;(3)有機廢水的采樣;(4)活性炭對有機廢水吸附條件的探究;(5)有機廢水吸附條件的測定與優化;
(6)影響因素的篩選。
3.2 項目的研究內容與實驗方案
本項目將以常見的有機染料為供試材料,制備有機廢水,選擇在不同的溫度、酸度、不同的光照時間及雜離子對其的影響因素進行討論,確定最佳的研究方案,為進一步的研究活性炭對有機廢水吸附條件提供理論依據。
4 結束語
我們已經提取黑龍江流域不同地點含有有機廢水的水樣,來進行活性炭對有機廢水吸附性能的研究,根據實驗結果吸附率達到了60.66%,由此結果證明了活性炭對有機廢水的吸附有較好的效果。活性炭用于吸附有機廢水的研究相對比較多,但將紫外光照射與活性炭吸附有機結合的研究還是相對比較少,因此本課題組致力于此方向的研究,期望能對未來有機物的降解提供有力的數據。
參考文獻
[1]易斌,楊春平,郭俊元,等.活性炭吸附-Fenton氧化處理高鹽有機廢水[J].廣州環境科學,2013,7(3):903-907.
[2]李鳳鐿,譚君山.活性炭吸附處理染料廢水研究的進展概況[J].廣州環境科學,2010,25(1):6-8.
篇10
【關鍵詞】土壤修復;風險評估;設計原則
一、遼寧省實施生態修復的意義
遼寧省已正式被列為全國生態省建設試點,為了建設生態省,遼寧省已制定了《遼寧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將遼寧省生態省建設規劃期限定為20年,分為起步、整體推進、完善提高3個階段。《綱要》提出,到2025年,遼寧省將基本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環境優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生態省。其根本目的是要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社會發展,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區域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之路,為子孫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遼寧土地生態環境問題主要體現:農田土壤因多種污染源受到污染,工業企業搬遷及固體廢棄物堆放造成遺留污染廢棄地;礦山及基礎工程建設造成土地生態破壞;因自然、經濟及人為因素形成生態脆弱區。煤礦和鐵礦,采礦、地表剝離、礦渣、煤矸石等占用大量土地。
二、生態修復技術及管理現狀
1.土地生態修復技術現狀
生態修復目前還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研究領域,它既包括污染環境的生態修復,也包括非污染環境的生態系統的修復,即通過生態系統自組織和自調節能力,修復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生態修復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點,需要生態學、物理學、化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栽培學和環境工程學等多學科的參與。生態修復技術還運用遙感影像數據(衛星影像,航片),結合區域綠地、土壤、氣象資料,以及規劃區域的建設歷史和未來發展規劃進行詳細調查,注重社會、經濟、文化、景觀等全方位的生態化。針對于污染土地的修復,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對污染農田土壤的修復和針對工業企業搬遷及固體廢棄物堆放造成遺留污染廢棄地的修復。對于非污染環境的生態修復,則包括對礦區、重要基礎工程建設等造成的生態破壞區和處于農牧交錯帶的生態脆弱區進行的生態修復。對于污染土地、生態破壞區和生態脆弱區的生態修復,各國對修復和管理具有特定的規范、方法與程序,雖然在規范的具體內容上有各自的特點,但均涵蓋土地的評價與分析、修復方案與措施及修復實施與管理維護三大部分。
修復區土地評價與分析包括修復區調查、風險評價和修復目標的確定,污染土地調查涉及土地物理條件、污染特性、暴露途徑、受體調查;生態破壞區和生脆弱區調查包括結合區域生態環境狀況、水土流失狀況、土壤保水能力、礦區塌陷、植被情況、土地利用等,風險評價是判斷污染土地風險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修復目標制定的重要基礎,生態修復的目標有兩種:一是認為將污染或生態破壞環境恢復到接近于它受干擾前的自然狀態的管理和操作過程,即回復到生態先前或歷史上的狀態;另一張是污染或是生態破壞環境的修復要在于消除對任何生物有害的污染,重建適宜人與動物,植物等生存的生態環境,所以無需回到先前的歷史狀態,而是重新建立新的生態環境。
修復技術的選擇是土地修復的核心內容,根據實施的位置分為“原位修復”和“異位修復”。生態修復是在生態學原理的指導下,以生物修復為基礎,利用特異生物對污染物的代謝過程,借助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和工程技術措施,通過優化組合,使之達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費的一種綜合污染環境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包括:植物修復、動物修復和微生物修復三種類型。物理修復技術包括:物理分離修復技術、土壤蒸氣浸提修復技術、固化/穩定化土壤修復技術、玻璃化修復技術、熱力學修復技術、熱解吸修復技術和低溫冰凍修復技術等。化學修復技術包括:淋洗技術、溶劑浸提技術、化學氧化修復技術、化學還原于還原脫氯修復技術、原位化學反應處理墻修復技術以及電化學修復技術等。在修復技術選擇的基礎上,針對整個污染土地進行技術集成,形成總體修復技術體系,制定修復方案。對于礦區及基礎工程建設造成的生態破壞區,可采用的生態修復技術包括土地整治、安全防護、生態功能重新設計、植被修復等。礦區生態修復技術主要有:露天采場的工業旅游場地開發、固體廢物處置場、恢復為水面等二次開發用地形式的生態修復;露采場邊坡的生態修復,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邊坡的排險,消除崩塌和落石隱患,這是治理的基礎,另一方面是植被恢復,充分發揮植被的固土、滯塵、涵水、同化和改善氣候的生態功能;廢石場、尾礦庫的全面整地覆土、穴狀整地、穴內客土、建立植被的生態修復;塌陷區的安全防護措施建設的生態修復;將礦山廢棄的機械、建筑、道路、礦床以及礦產品堆放場等建設成為礦山公園,將礦山廢棄的水域建成礦山人工濕地,將礦山廢棄的平地建設成為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將礦山廢棄的洼地、盆地建設成為養魚場、垂釣園,將礦山廢棄的坡地建設成為林業和畜牧業基地。公路、鐵路、風電、水利工程等基建項目的生態修復技術包括邊坡錨索加固工程、生態護坡工程、植生層修復、植被層修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具體體現為大型植物坡面建植技術,坡面植被景觀造型技術,厚層基質錨網噴附技術,棉網狀植生帶技術和連續纖維加固噴附技術、還包括了對退化河流、退化綠洲、退化水庫和退化礦區等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修復方案是指導修復工程實施的依據,方案的合理性、系統性直接決定了修復工程能否順利進行和達到預期的修復目標。盡管現在已經有較多完整的生態修復技術,但目前還不能從整體層面上提出適合于解決遼寧省生態環境問題的技術,因此有必要對這些生態修復技術進行集成,以利于遼寧省對生態修復進行規范化管理。
修復工程的實施、管理與維護則是土地生態修復的具體實施階段,主要包括修復工程實施運行、維護和監測、修復效果評價等三方面的內容。修復工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土地條件,按照修復技術方案,明確修復具體過程;修復工程運行、維護與監測貫穿整個修復過程,以確保修復有效性和修復目標的實現;土地生態修復效果評價則是考察修復目標的達到程度與修復工程成敗的重要參數。
2.土地生態修復評價
不同的受污染地,不同礦山不同開發階段,不同的占地類型,生態修復的制約因素、修復目標和重點是不同的。對于污染土地的生態修復,修復后目標污染物應該達到規定指標限值。評價范圍應該與制度的修復方案確定的范圍一致,根據生態修復報告中定樁資料和地理坐標勘察確定修復范圍和深度,核實修復范圍是否符合修復方案的要求。制訂采樣方案應包括采樣介質、采樣區域、采樣點位、采樣深度、采樣數量、檢測指標。應根據目標污染物與目標修復值進行分區采樣,對于異位修復應在原址邊緣和內部進行采樣,對于原位修復主要在修復區內進行采樣。根據生態修復的面積進行污染物目標值比較,小型修復項目可采用逐一比較法,大型生態修復項目可采用t檢驗法評價修復效果。在對污染土地進行物理、化學以及生物修復后,土地再利用前需要根據再利用目的對可能殘留的污染物或修復劑是否會產生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問題進行風險評價,可以采用原位觀察法,實驗室模擬觀察法,微宇宙法和現場經驗與推導方面分析如何對修復土地再用進行生態風險評價。
礦山生態修復考核指標也應根據礦山不同開發階段,不同的占地類型,不同的受污染地,分別設立,分別考核。礦山施工期結束后即為生產期,對于整個工程是以投產為標志。對于單個工程以單個工程投產為標志,服務期以單個工程服務期滿為標志,如有的礦山設有二個以上廢石場,在生產初期用一個廢石場,待第一個廢石場服務期滿后再啟用第二個廢石場,以此類推。礦山塌陷地、受污染地也是一定得范圍為標志,所以礦山生態修復應以單個工程和場地為單位考核較為合理。露天采場、廢石場、尾礦庫、塌陷地具有明顯的時空變化特征,在生產期,只有永久邊坡、平臺可以進行生態修復,因此這類場地在生產運行期只能對這部分進行考核,在服務期滿后應對整個場地進行考核。塌陷地是隨時間推移逐步塌陷、逐步穩定的過程,對塌陷地只能對穩定區進行生態修復,在時間上有滯后效應,對于塌陷地一般是對相對穩定區進行生態修復,進行生態修復考核。工業場地、辦公生活區主要是建構筑物,生產期用綠化率來考核,一般按15%計,在服務期滿后,則要看工業場地是否作其他工業用地,如用作其它工業用地,則仍用綠化率考核,如拆除,則用生態修復率考核。道路管線區達到國家關于道路管線綠化要求即可。臨時占地在施工結束后應立即進行生態修復,生態修復率應達到90%以上。
三、污染土壤生態修復工程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
農田污染土壤修復可以削弱和降低污染土壤中污染物進入食物鏈的風險,從而保障食品品質,降低對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
2.農業生產最小化原則
農田是農村農民生活保證的根本,因此,污染土壤修復工程應建立在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小化的基礎上,最優選擇是不影響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實現土壤中污染物的有效去除。
3.成本最低原則
大面積農田的修復需要考慮農田所有制和修復技術特點。對于承包責任制大面積農田,修復過程涉及不同富裕程度家庭,修復周期會影響政府扶助資金數量,因此修復技術所需材料和工程的成本應保持最低化,從而保障農民的積極配合和政府資金投入。
4.土地利用決定原則
污染物修復限值由土地利用形式決定,總體上可以將污染土壤分為自然用地、農業用地、商業/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修復限值不同。
5.修復技術無害化原則
農產品直接進入食物鏈,影響生態系統和人群健康。因此,修復過程盡量減少污染物中間代謝產物的二次污染和修復技術本身帶來的污染或對土壤生態系統的破壞問題。
四、污染場地土壤污染現狀分析與評價
采用科學的布點方式對修復場地的污染狀況進行詳細調查和科學評價,掌握場地內土壤污染物的種類與含量及空間分布特征,同時,了解污染場地的地址、水文、氣候和土地用途等情況。
五、污染物健康風險評估
在了解場地污染狀況的基礎上,針對土地農業利用方向,根據暴露途徑和暴露人群特征,結合大氣懸浮顆粒物中污染物狀況,進行健康風險分析,并結合污染物遷移特征進行風險預測。
六、示范區建設和運行、監測及效果評價
根據場地評價與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適宜性評價結果,選擇有代表性的土壤污染場地,進行征地及試驗示范區的規劃和建設。
對示范修復的運行效果進行連續綜合監測、生態毒理評價,確定修復運行的最佳參數,并進行運行效果評價。
參考文獻
[1]朱航.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生物修復[J].科技信息. 2010(28)
[2]楊秋紅,呂航,宋倩,但德忠.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復技術及其研究進展[J].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09(08)
[3]Mullainathan L,Arulbalachandran D,Lakshmanan G MA,et al. Plant Archives . 2007
[4]周啟星,宋玉芳等著.污染土壤修復原理與方法[M].科學出版社, 2004
[5]王世明,李天石,賈鴻社.礦產開發的土壤污染和生物修復技術[J].礦業安全與環保. 2004(06)
[6]郭觀林.東北黑土重金屬污染發生機理及健康動力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2006
[7]林莉.典型化工污染土壤的微修復技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 2010
[8]吳春發.復合污染土壤環境安全預測預警研究[D]. 浙江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