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設計公司商業模式范文

時間:2024-03-18 11:41: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包裝設計公司商業模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包裝設計公司商業模式

篇1

目的研究交互式理念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具體應用。方法以人體工程學、藝術設計學為研究基礎,采用系統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論證方法,闡述如何運用交互式理念來滿足消費者對包裝的情感需求。結論交互式理念在包裝結構、視覺元素以及包裝材料方面的應用,創新了現代包裝設計,賦予了其獨特的視覺形象和貼切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

交互式理念;包裝設計;互動

在以往大機器生產時期,工業化的產品占據了市場主流,它們雖然提升了生產力,但其機械化的外觀卻不能同人們的情感產生交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兼具高質量外觀與高層次精神享受的產品逐漸成為了消費者選購的對象。與此同時,以滿足消費者情感需求的設計思想也蓬勃發展起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這里所論述的以信息傳播和交互為基礎的交互式設計。交互式設計以人體工程學為雛形,借用人與物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完成信息交流,其不僅能夠快速吸引消費者的注意,激發潛在購買力,而且更能夠使消費者獲得精神層面的滿足,增加商品的客戶粘性[1]。尤其是以外表形態為設計重點的包裝設計,其交互式思維的運用更是十分重要。交互式包裝設計能夠利用特殊的激勵材質、豐富的視覺語言、新穎的功能對消費者的體驗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促成消費者同商品包裝之間的行為互動與感情互動,有效提升品牌的競爭力[2]。

1交互式理念的包裝設計概念及分類

“交互”一詞泛指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交互式理念的包裝設計由于是新興學科,業內對其尚沒有明確定義,依據其外觀和效用將其理解為:易于消費者同包裝產品進行直接或間接信息交流的、能夠增強包裝產品情感體驗性的新型包裝設計理念[3]。一般來講,交互式理念的包裝設計主要有3種類型。感官包裝設計是指通過視覺、觸覺、嗅覺等人體感官同消費者進行信息傳遞與溝通的設計方法,其效果直觀、迅速,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如帶有水果香氣的食品包裝等。功能包裝設計是指對包裝本身進行一定的功能性改造,使之能夠發揮部分效用的設計方法,即通過包裝的功能屬性同消費者展開互動的設計手法。如能夠充當花瓶、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玻璃材質飲料瓶等。智能包裝設計是基于高科技的一種包裝方式,其嚴格意義上講應當屬于功能包裝的高級別形式。所謂智能包裝是指依靠高新材料、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等前沿科技手段制作的產品包裝,如根據溫度、濕度改變的瓶體包裝,能夠儲存產品信息的電子薄膜包裝及二維碼包裝等。

2交互式理念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2.1交互式理念在包裝結構中的應用

2.1.1單體結構改變法

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升級,消費者對包裝結構的要求也進一步提升,可改變形態、可主動參與的包裝結構逐漸替代了結構簡潔和使用方便的包裝結構,單體結構改變法這一交互式包裝設計手法便應運而生。具體來講,單體結構改變法按其互動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結構分解互動與開啟方式互動兩種。結構分解互動是指通過折疊、拉伸、縮短、扭曲等手法對原有包裝單體形態進行改變,以增強其視覺效果或拓廣其功能,從而實現感官交互或功能交互的包裝設計手法[4]。以美國設計師ZakKlauck與EmileMolin為Nike運動鞋設計的外包裝盒為例,設計師突破了以往常規鞋盒采用的六面長方體結構,通過對紙板的網格狀裁切將其改為了多面不規則結構。細看之下,鞋盒有了編織袋的視覺效果,在使用時,消費者還能夠體驗到網格狀結構拉伸、變形為立體多維形態的感受。這不僅滿足了消費者追求新奇的互動需要,而且還壓縮了空間,使產品更易于存放。開啟是產品使用的第一個環節,同時也是包裝給消費者留下第一印象的重要步驟。設計師對包裝的開啟方式進行創新,能夠使消費者在打開包裝的互動過程中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從而提升對產品的直觀感受[5]。以加拿大設計師LilyKao的花茶包裝為例,產品的兩層包裝均依據仿生學原理進行設計,其中,外層為五邊形柱體,打開后柱體各面的頂端猶如花瓣,內層為荷包狀,打開后為十字花形。整套包裝簡潔、清新,不僅十分貼合花茶產品親近自然、幽然芬芳的特性,而且更能為消費者品嘗產品的過程增添一分雅趣。

2.1.2輔助結構互動法

輔助構件是一種依附于包裝主體構件、不可獨立存在的包裝結構,是包裝的輔助與延伸。在包裝中添加一定的輔助構件,從而建立起輔助結構,能夠為原本稀松平常的包裝外觀增添新元素,幫助消費者與包裝建立更多的互動機會,令消費者獲得更好的產品體驗[6]。如Ju-yeonKim等人設計的一種名為EzOpener的易開罐頭,設計師將傳統的短而圓的拉環變成了二段式折疊結構,平時貯存時拉環可以疊合在一起,當消費者開啟罐頭時,只需將拉環拉開,將之變為十字結構,輕輕一拉即可食用。這樣的交互式包裝設計完美地解決了傳統罐頭拉環不經拉扯的問題,使消費者獲得了很好的開啟體驗。又如,韓國設計師YeongkeunJeong設計的便攜式黃油包裝,設計師將食用黃油時的餐勺變為黃油包裝的盒蓋,當人們打開包裝后就能利用勺形盒蓋挖取黃油,既簡單又衛生,避免了戶外缺少餐勺的尷尬,同時又免于刷洗。

2.2交互式理念在包裝視覺形象中的應用

字體、圖形、色彩是構成包裝視覺形象的三要素,同時也是最能表現商品包裝語義的設計元素。將交互式理念有針對性地應用到包裝視覺形象設計中,抓住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使用需求,以促使消費者產生濃厚的購買興趣。

2.2.1字體應用法

交互式字體設計是通過字體為消費者提供相關的商品信息和內容,讓消費者借助文字獲得提示,與商品產生互動。包裝中的字體可進行隨意的拼接與組合,以產生一定的趣味性,在此過程中可使商品包裝具備智力開發、游戲娛樂等附加,提升了商品包裝的可利用性與消費者的互動性。例如,不是每個人都善于表達自己對親人濃郁的情感,尤其是一些特殊節日的到來更是加深了某些人的語塞綜合征[7]。由FabioMilito設計的萬能字謎包裝紙,解決了部分人群羞于表達的問題。紙上鋪滿字母,消費者只要用顏色醒目的筆將自己的祝福勾畫出來即可,如同拼字游戲一般充滿了情趣,有利于心情的表達,大大加強了消費者、被祝福者與包裝設計之間的情感互動。

2.2.2圖形應用法

讓圖形參與到交互式包裝設計之中,即巧妙構思圖形在包裝設計中的位移以及具置關系,通過仿生、擬人、寫意、夸張等表現手法,突出整體圖形在包裝設計中的變動性和特殊性,其賦予了消費者獨一無二的視覺感受,生動與形象地體現出了商品的直觀屬性,與消費者產生了良好的情感互動[8]。在將交互式理念應用到圖形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度”的原則,否則會適得其反,令人產生一種做作的不真實感。例如,由Aekyung設計機構為Spark洗衣粉設計的包裝,將交互式理念應用得淋漓盡致。設計師采用寫實手法,將洗衣機的真實圖像借鑒到包裝設計中,洗衣粉本身的包裝為洗衣機樣式,中間部分為透明的圓形,整體造型靈感來源于滾筒式洗衣機。透過該“窗口”,消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洗衣粉剩余量的多少,并可根據用量及時更換或是添置。該包裝利用簡約的寫實圖形,實現了與消費者之間的多次互動,提升了勞動的趣味性。

2.2.3色彩應用法

色彩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易引起消費者關注和傳遞商品信息。交互式包裝中的色彩情緒明確、熱烈,可以輕松地突出商品的本質屬性,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例如,金色包裝表現出的是高貴奢華;黑色包裝傳遞出的是冷酷和低調之情;白色包裝給人帶來清新與簡約的視覺感受[9]。通過對顏色的辨別,消費者能夠感受到商品傳遞出來的情感傾向。GreenhookGinsmiths系列的杜松子酒包裝中的色彩,充分體現出了交互式理念,該包裝由英國著名設計公司Threebrand設計而成,分為枚紅色與青色兩種不同的包裝顏色,分別對應濱梅燒酒以及美式干杜松子酒兩種不同口味的酒。看到枚紅色,消費者能夠推想出濃郁、酸甜的味覺感受;而看到青色包裝則會推想到其清淡平真之味,這使得產品包裝同產品本身更加“表里如一”,從而大大提高了商品售賣率,促進了買賣雙方的良好互動。

2.3交互式理念在包裝材質中的應用

除包裝結構、視覺形象外,包裝材質的類型、優劣好壞亦能影響到交互式理念包裝的最終呈現效果。一方面,包裝材料的質感比較偏重于感官,感性因素占主要部分,對于消費者第一印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包裝材質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便具有較強的表現張力,是構成商品包裝結構造型以及包裝視覺形象的基礎。由此可見,將包裝材質的肌理、紋路、色彩、平滑度、軟硬、反光性等特性恰到好處地應用到整體包裝設計中,利用材質本身特性豐富的包裝設計形態,形成多層次的感官體驗,更好地體現出交互式包裝設計理念[10]。不同主題的產品對包裝要求也不盡相同,設計師要根據其特性發掘到最為合適的包裝材質,最大限度地引發與消費者的互動。以資生堂Zen香水外包裝設計為例,該系列包裝作品由哈薩克斯坦設計機構GOOD的高級設計師IgorMitin設計而成。設計師從大自然中粹取靈感,采用真實的設計手法還原大自然的本真面貌,在材質選取上盡可能地接近大自然,并根據不同的材質設計成不同的外包裝形態(如海螺、鵝卵石、竹子),借此將交互式理念引入到包裝材質設計中。面對該系列產品,消費者會習慣性地去觸摸,在觸摸的過程中會產生強烈的真實感,仿若身臨其境,觸摸到了大自然中堅硬的海螺、圓潤的鵝卵石以及青翠的竹子,并沉醉于安寧之中欲罷不能[11]。消費者通過對包裝材質的感觸,增進了與包裝設計的互動,從而促使消費者對該商品產生了良好的印象,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欲。

3結語

交互理念來源于人體工程學,但其幾乎涉及到了所有藝術設計的范圍,世界著名設計師佛雷迪•安祖爾就此曾經評論過:設計只有專攻不同,并沒有界限之別。這就告訴人們,藝術設計領域沒有嚴格的范圍界定,每一個設計環節以及每一個設計理念都是環環相扣的,都是為了獲得與目標受眾的互動,這也是筆者在論述中所深刻領悟到的。對于當代消費者而言,他們對現代商品包裝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越來越大,希望與商品之間有更多的互動。鑒于此,現代商品包裝要將交互式理念應用到設計過程中,繼承傳統,開拓創新,不斷加強消費者和商品之間的互動交流,在交互中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對時尚和個性的需求。

作者:孔維艷 孫文想 單位:滄州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辛向陽.交互設計的哲學思考[J].設計,2014(5):8.

[2]張朦朦.交互式設計理念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3.

[3]許麗.現代包裝設計視覺藝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

[4]王旭烽.品飲中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5]瓦格,卡格,伯特瑞特.創新設計:如何打造贏得用戶的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6]孫利,吳儉濤.基于時間維度的整體用戶體驗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4,35(2):34—35.

[7]劉毅.工作室體系下的交互設計教學初探——以廣美交互設計工作室為例[J].裝飾,2013(3):143—144.

[8]孫超.食品包裝設計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分析[J].消費經濟,2012(5),26—28.

[9]胡曉琛.中國語境下的交互設計研究[J].科技傳播,2014(2):155—156.

篇2

中山北路演化史

早期各國使館、國際大型飯店都集中在這條路上,現在仍有不少五星級飯店及國際精品旗艦店。雖然物換星移下這條大道已不復當年榮景,但是風韻猶存的街景仍散發著一股濃濃的魅力,既有國際化感又兼具屬于臺北的獨特風情。

中山北路在日本殖民時代是總督府直通神社(現今圓山飯店址旁)的敕使街道,也是當時全臺灣第一條現代化的道路;光復后,由于連接了機場、“總統府”和士林官邸,中山北路被打造為象征臺灣現代化發展的官道,各國使節館皆設置于此。韓戰期間美軍顧問團進駐臺灣,隨著美國大兵及其眷屬的到來,中山北路三段一帶遍布著以美軍為銷售對象的美軍福利社、美軍俱樂部、美式餐廳酒吧,以及從美軍眷屬那兒流出來的舶來品專賣店,到了越戰期間臺灣更成為美國大兵暫時脫離戰場的度假勝地,除了以美國軍人為主的酒吧、Pub紛紛開張外,性產業亦大幅成長,巷弄間聲色場所林立,這也成為如今中山北路與林森北路之間聲色娛樂場所聚集的歷史原因。

就在南京西路的兩家百貨公司――新光百貨南西店、衣蝶百貨成立后,在百貨公司后巷街區中的老舊房子漸漸有了新生命,以百貨公司人潮為對象的服飾店、餐廳、發廊繽紛綻放,自此中山北路南京西路之間的街區逐漸有了不同以往滄桑風韻的創意活力色彩。老舊的公寓以及偶見的日式平房被不少創意人視為難得的寄居所在,因為老舊所以改裝的自由度非常大,一些設計公司、建筑事務所、個人工作室群聚于此,大家發揮所長將自己的工作場域視為表態、表現的工具,旗幟鮮明地隨風招搖,昭告著自己的態度、立場和堅持。對他們來說態度勝于一切,把態度表現在作品、生活中就是藝術。這里成了臺北市的文創聚落,不少個人工作室、設計公司隱身于小巷弄中。不過,這里以商品方式呈現的文創產品通常都是由個人或小團體經營,所設計、銷售的產品也比較偏向生活類小物或小飾品,暫且就稱為小資文創吧!

不同于東區互不相讓的爭奇斗艷,中山南西街區是街坊鄰居式的低調風格。這里的商家稱呼同區其它的商家或單位都是以鄰居為稱謂,只要本小區有文化相關活動,這里的商家或文創居民本著敦親睦鄰的想法都樂意低調支持及參與。雖說他們行事低調,但是在表現創意和自我展現方面可一點都不客氣,從招牌的設計、門面的裝修、內部空間的布置,到商品的主題、包裝、設計都在宣揚自己的理念,表達自己的態度。他們說“不要看我們的人、我們的公司或組織,請看我們的產品和行動。”

中山南西街區逐漸發展成創意聚落,其實并非這幾年“文化創意”熱潮興起后倉促發展而成,而是有其歷史原因和脈絡。由于中山北路過去的政治性,使其成為服務中上階級的商業區;且九十年代末南京西路上的衣蝶百貨公司大力支持培植本土服裝設計師,設有專門樓層銷售本土設計師產品,使得許多服裝設計師紛紛將自己的工作室或公司就近選在百貨公司后面的巷弄中;再加上當代藝術館設立后進行許多的文化扎根活動,讓不少個人工作室也朝這個街區遷移。但是吸引這些創意、設計工作者來此“定居”的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它的老和舊、人和情。這個街區有著舊小區濃厚的人情味,兩旁成排的二、三層樓公寓,混和閩南與西洋風格的斜屋頂洋樓,復古而寧靜的街道氛圍,對藝術家有強大吸引力。

在這里認識公平貿易

公平貿易是一種和生產者之間比較平等,營運及交涉過程皆公開透明的貿易形式,有別于現行貿易中存在的諸多生產者被剝削、產地環境被恣意污染等狀況。其生產者大多來自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等第三世界國家中社會經濟地位最為弱勢的族群,消費者借著貿易的方式,可以支持這些生產者,幫助他們經濟自立。

光看店內商品的陳設,地球樹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鄰家的雜貨店,店內商品五花八門各式各樣讓人目不暇給,從日常生活用品到稀奇古怪的小物擺滿整個空間,但是仔細瞧瞧商品的內容,真正的驚訝才開始,這些日常生活用品可不是普通的日常,都有一段不平凡故事。

地球樹是臺灣最早銷售公平貿易商品的商店,目前店內主要進口日本兩大公平貿易團體,People Tree 和 Nepali Baralo 所開發設計的商品。這兩個團體所銷售的商品都是該團體的工作人員親赴第三世界國家尋找當地合作單位或輔導當地人采用當地特產以環保自然的方式生產制造商品,在采購和銷售上采取公平貿易的原則,省下中間商剝削的營利,回饋在小區和生產者的工資上,也為當地生產者提供工作機會。例如People Tree合約工作者的平均日薪是3.3美元,是非洲和亞洲當地平均薪資的2倍,以及拉丁美洲的1.7 倍。印度是薪資差距最大的國家,People Tree工作者賺的是普通勞工的2.6倍。孟加拉國的工作團體Thanapara Swallows成員,薪資則比當地平均水準高出5.7倍。

地球樹的商品涵蓋孟加拉國的麻制品,印度的有機棉、手工藝品,斯里蘭卡偏遠山區的有機茶,菲律賓的工藝品,肯尼亞、智利、玻利維亞的民俗工藝品等等,每件物品背后都有一則感人故事,譬如一個家庭從生存邊緣改善到小孩可以安心成長就學的私人奮斗史。

臺灣好,

“臺灣好,店”,提供一個長期平穩的銷售平臺給全臺灣各鄉鎮、部落(原住民小區之稱呼)的手工產品。讓在商業結構中較為弱勢的小農、小區民俗手工品,原住民部落工藝品、農產品,能夠不被中間商剝削有個直接發聲、銷售的管道,并且產生足以維持生計的效益。

“臺灣好,店”所銷售的每件商品皆為來自小區、部落的手工藝品,有著居民對土地的感情,對文化傳承的執著甚至手感與溫度。本著公平貿易的精神,“臺灣好,店”和生產者之間采取較平等公開的貿易形式,不做賣斷,消費者借著購買可以幫助生產者自立,定價越高小區產業所得也越高。而且“臺灣好,店”在發掘具小區意識和在地特色的產品后,對于缺乏包裝設計的個人或微型工作坊,在取得生產者的同意后,會主動協助包裝設計,讓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

“臺灣好,店”由臺灣好基金會在2009年成立,天下雜志發行人殷允M、陳啟蓓,資深文化人徐璐,美學家蔣勛都有參與其中,這一平臺以推廣“鄉鎮文化”的美好為使命,力爭讓更多的人都能感受到鄉鎮文化的創意和活力。

目前在“臺灣好,店”所販賣的商品已超過五十家近千種品種,有原住民傳統編織用品、日月潭老人家所栽種之紅茶、花東地區之好米……每個產品背后都有一段曲折故事:有些生產者是921地震后災區重建尋求生路,有些則是八八風災受災戶自己組成的生產團體。這些團體在整個生產消費經濟體中是相對弱勢的生產單位,沒有銷售平臺、缺乏知名度,但是所生產的商品卻充滿了地方特色及質感。例如一群世代居住在南投日月潭的茶農所生產的臺灣紅茶――森林紅茶,因為年輕人不愿務農離開家鄉,留下老人孤獨地守著茶園,921地震后當地經濟更加蕭條,臺灣茶葉改良場魚池分場的專家們于是協助這些小茶農自創紅茶品牌活絡地方農業,相繼成立了七八家紅茶品牌,每一個品牌有各自的理念、制茶方法、風味特色。“森林紅茶”是由魚池鄉紅茶產銷班第六班所自創的品牌,以有機、手采為原則,希望生產高質量的紅茶以振興小區產業,并帶動傳統農村聚落的活化。

老建筑活化為藝術場

這一區的老房子,因為歷史的原因,多少都有點非富即貴的背景,且通常都與歷史事件勾連。如今老房子多已在時間更迭中改變了自己最初的功用,在臺北古跡利用的政策下,有一些活化為藝術場所的,尤其值得游客拜訪。不妨選擇這條由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之家、蔡瑞月舞蹈教室沿著中山北路連成的古跡軸線。

臺北當代藝術館的建筑物建于1921年,這棟面寬達120米的兩層樓建筑,以亞熱帶的紅磚壁構與木材屋架,結合西方的建筑柱式與黑瓦斜屋頂,加上兩側入口為山墻形式的廂廊,整體構成了U字型的空間,是早期日式洋房的典型架構。

1945年后原為小學校舍的這一建筑被轉用為臺北市政府辦公廳舍,直至1994年政府遷入信義區仁愛路的新市政中心為止,在這段將近五十年的時間,它扮演了驅動臺北市政建設的神經中樞的角色。

1996年,臺北市政府舊廈被指定為市定古跡,基于古跡再利用的政策方案,將原建物之正面廳舍修復整建為臺北當代藝術館,兩翼部分建筑則劃歸建成國中教室。臺北當代藝術館與建成國中新校的結合,創造了罕見的美術館與學校使用共同建物的先例。

不同于傳統的藝術館或美術館,臺北當代藝術館的活動、展覽多元活潑而現代,可以是美術作品的展覽,也可展示建筑美學,有時更化身為電影文化的代言。在空間利用上不只有展覽場地,還有美術教室、藝文演講空間,兒童美學教室及文藝商品商店。

臺北之家

+

光點戲院

臺北之家為一棟將近100年歷史的西式建筑,原為美國駐臺總領事館,從1979年到1997年的18年間,這棟建筑物處于荒煙蔓草中,閑置多時。后由當時任職于臺北市文化局的龍應臺及藝文界人士努力奔走,才成為第三級古跡。為妥善維護古跡空間,經臺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將建筑物本體修復,委托由侯孝賢導演擔任理事長的臺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將其活化為以電影文化為主題的藝文空間,定名為臺北之家,同時將一部分空間規劃為藝術電影放映場所,也就是光點戲院。這為臺灣藝文創意產業工作者提供了一個聚會場所,一個創意的發生點,透過影展、講座、工作坊等各種活動,跨領域的意見得以交流,進而激發更多創意。

除了戲院,原為美國大使的庭院、辦公室、客廳、臥室等空間如今成為臺北之家的咖啡廳、展覽、演講空間及文創商品販賣商店,頂樓保留下來的壁爐和沙發仍可一窺當年的風情。這一棟白色外觀的兩層式洋樓,整體風格接近美國南方維多利亞式建筑,因坐落于繁忙的臺北市中山北路,更凸顯其寧靜悠閑。在室內景觀方面,該建筑除仍有外觀上的陶立克(Doric Order)白色墻柱外,主建物兩層加最頂樓夾層的中央走廊回旋與空間設計也蔚為特色。

地址: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號

電話:02- 2511- 7786

網址:http://.tw/

蔡瑞月

舞蹈研究社

這不僅是臺北文人雅士相約聚會之地,更記錄臺灣舞蹈界50年來一路走來的歷程。從綠蔭圍繞的中山北路轉進四十八巷內,映入眼簾的是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與最后華爾茲咖啡廳。這是一處幽靜的藝術舞蹈空間及藝文展演場所,近年來連續舉辦過多場藝術活動。

舞蹈社是建造于1920年的日式建筑,內為一寬敞的舞蹈教室,兼做為舞蹈演出的場地。大片草地是許多新聞會、藝文活動、演講的場地。一旁的最后華爾茲咖啡廳,以鐵藝裝點空間,創意十足。

舞蹈社的原主人蔡瑞月女士早期留學日本,跟隨現代舞大師石井漠學習,更隨團巡演東南亞各國一千多場。1964年返臺后隨即在臺灣展開舞蹈表演教學,在當時現代舞貧乏的沙漠注入舞蹈活水,被譽為臺灣現代舞之母。而她畢生教舞的場所就是現在的舞蹈社,被列為文化局保護的古跡后,多元化發展經營,已經是中山南西街區的藝文地標。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48巷10號

電話 : 02- 2560- 5724

跳舞咖啡廳:02- 2523- 3645

網址:http://.tw/

手作與文創在巷弄中篤定

在中山南西商圈的小巷弄中,有店家、居民、小餐館、咖啡廳,也有不少公司企業辦公室,雖說屬于商業區,卻也有不少觀光客穿梭其間,但都不影響這里的生活型態,巷弄依舊維持著數十年來的靜謐。大約正是這種淡定吸引了臺北各路文創團體入駐:蘑菇、PPaper、The One及一些強調手作的工作室,隔著條中山北路,與LV、Gucci咫尺相望。

每天過著簡單的生活:思考、動手做。 睡著之前再繼續思考,讓明天可以繼續動手做――這是玩銀工房的理念,簡單但實際。

玩銀工房是家純手工制作的銀飾品店,從物品的設計到制作都是老板兼設計師鐘維文一人獨立完成。十幾年前,因為在市面上找不到喜歡的飾品,鐘維文開始無師自通試著用銀創作,后來,為了讓累積的作品有舞臺,在2000年成立玩銀工房。鐘維文說起玩銀工房她只堅持三件事:原創、手工、人文。不接受客制化定做以防止抄襲其它品牌;為保護環境及人體肌膚堅持手工拋光不電鍍;期許自己成為存著情感的商業模式,“我們覺得,如果買賣雙方的關系只建立在銀貨兩訖,這世界就太寂寞了。”

位于二樓的玩銀工房原本只是當作設計的工作室,但是常會有好奇的客人進來敲門要求參觀,老板索性將工作室整理出一個空間劃為展示區。可是,擔心又來了!因為在二樓,會不會讓顧客害怕不敢上來?于是他們在門口張貼了一張紙條:我們是好人呦,門鈴勇敢按下去,別怕!別怕!

原本玩銀工作室就有面很大、很空的白墻,鐘維文就想:這面墻好適合展示畫和照片。1999年重新裝潢以后,大面墻刷成了灰色,還是好適合放點兒什么來展示,于是他們辦了“十年一瞬”素人小攝影展,在大墻上分享大家的吉光片羽,墻果然熱鬧了起來。現在依舊會不定期利用這面墻舉辦小小的展覽,讓藝術充滿在生活中,或者說讓生活充滿了藝術。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2段20巷10- 1號2樓

Bomb Metal

&

Fry Jewelry

這是兩個年輕小女生的開的小店,但是她們的品牌名稱和設計制作過程可一點都不溫柔呢!乍看之下這個拗口到讓人永遠都記不起來的名稱似乎很作怪,但其實只是忠實地表現出她們的商品在設計制作過程中所可能產生的現象――因為她們從事的是金工(金屬工藝)設計創作,所用的材質有純銀、醫療用鋼材、黃銅等。正如其品牌名稱,她們要顛覆客人對珠寶、飾品的印象。

Peggy 和婷婷這兩位學生時代就是好友的合作伙伴,在各大設計比賽中就常奪冠,功績可觀。現在她們把原本在參展作品中所表達的理念轉化濃縮為可以隨身配戴的小飾品,因此他們的商品裝飾外又多了概念性和故事性,這是一般飾品無法比擬的。如果客戶想到的飾品是流行性且有傲人的Logo的,那么跨過中山北路到另一頭的高檔精品店會更合適,但是如果喜歡具手工質感,有態度有想法兼具人文藝術的飾品,那么來這里看看絕不會失望。

BMFJ 創于2005年,在經過幾次的搬遷后,現在落腳在中山南西街區的小巷中,店面面積也比以往大了許多。展售區除了展售自己的手耳環、戒指、項鏈等小飾品外,還會定期舉辦展覽,展示其他金工藝術家的作品,讓來參觀的朋友可以認識更多的設計家作品,也多些選擇機會。同時,在此街區常會有一些團體舉辦導覽活動,帶領民眾認識這個街區的文化和庶民生活,最常舉辦這類活動的就是臺北當代藝術館。而BMFJ就是這些導覽活動必到景點,連龍應臺上任后不久都曾來此參觀。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二段一巷27號

電話:02- 2552- 5931

網址:http:///

Sinna

皮件工作坊

一個原本在大學讀的是純美術的女生,在商場歷練多時也換了一些工作后,最后還是回歸與美術、設計相關的工作,自行創立了皮件工作坊,生產制造皮包、皮夾、皮鞋等各種皮革制品,除了皮鞋是和有五十年制鞋經驗的老師傅合作外,其他商品從設計、制造到銷售幾乎都是自己一手包。

Siénna的皮件外型簡單利落,沒有太多的花俏設計,回歸皮件的原始魅力,一只方形皮箱,一個錢包皮夾都透露著手工的細膩質感。除此之外還有少部分的家具和家飾寄賣,這些商品的共通點都是以環保、可回收為概念,像是老家具改造和回收玻璃瓶的擺飾等。一針一線慢工細活縫制的真皮皮件,在手工的溫度下經過時間的浸越發顯得溫潤而有使用者的人氣和時間的刻痕,這就是手作真皮迷人的地方。

蘑 菇

要定義蘑菇有點難度,嚴格說起來應該算是個設計團隊,除了從事設計相關工作、銷售營銷自己的設計產品外,也經常舉辦各類和設計相關的展覽活動,還開了咖啡廳,另外,他們出版一本跟生活、設計相關的雜志――蘑菇手帖。

當初完全沒有品牌經營經驗,只是有些理想,憑借著一點野心和很多的熱誠便開始了創意與創業之路。一開始只有四個人,負責所有工作:設計、動畫業務、架設網頁、網絡接單確認寄貨、尋找通路等等。隨著九年來品牌的推展,目前蘑菇全公司有接近三十個員工,幾乎全是全職人員。雖然業務項目很多,他們仍舊保持創業之初一個人同時身兼數職的工作型態;店員要負責部落格、演講邀請、音樂、展覽活動策劃等等,動畫師也負責倉管,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熱情是很難從事這么無怨無悔的全包型工作。蘑菇的設計產品包括有機棉衣、帆布書袋布包、紙品、雜貨,都是貼近生活設計簡單的小物品。

目前的蘑菇在臺灣文創方面可說是闖出一點成績也小有名氣,但是他們不想依照一般的商業模式創業,他們希望藉由這個品牌的經營,讓生活方式更快樂些,讓生活與工作不再是相斥的兩極,而是可以樂在工作,在工作中愉快生活的新工作文化。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25巷18-1號

電話:02- 2552- 5552

網址:http:///

PPaper可說是臺灣輕薄低價設計雜志的始祖,2004年12月創刊號以49元新臺幣的價格賣出三萬五千多本,成為臺灣有史以來最暢銷的設計雜志,也建立了PPaper在設計界的地位。PPaper是一本設計生活主題刊物,讓你了解設計既不遙遠,更不困難,它就在這里,就在你居住的城市里,就在你家里,甚至你的身上。將美學融入生活中一向是PPaper的主要主題,它讓你從看熱鬧的外行人到看門道的內行人,讓你重新體驗逛街,拿出理智購物,你會驚訝原來生活可以這么不同。

一直落腳在中山南西商圈的PPaper最近搬新家,但是還是在中山南西街區的巷弄中,之前還經營咖啡廳頗受喜好設計的年輕人喜愛。但是,最近因為PPaper的組織、人事調整,咖啡廳部分暫停營業,除了原有雜志業務外,還獨家了歐洲設計風格獨具的時尚品牌,這些品牌在臺灣或許知名度不高,但是在歐洲深受設計圈人士的喜愛。

出色創意

在中山南西街區住著的的文創團體日趨多樣化,不少設計相關的團體也紛紛進駐于此,例如位于20巷一棟舊公寓二樓的出色創意,既非文創生產者也非產品銷售者,而是專門從事創意內容的經紀和授權。公司規模不大,卻與各大品牌合作,包括故宮、嬌生、屈臣氏、NIKE等,也與DEVILROBOTS、阿根廷的潮流創意團隊DGPH、都會時尚圖文創作者水瓶鯨魚等來自七個國家共三十五位創作者簽約合作,這些創作者的作品授權。

地址:臺北市中山北路2段20巷15號2F

電話:02- 2567- 9051

網址:

田園城市

出版社

田園城市以出版專業的建筑、景觀、都市設計及環境藝術之書籍建立起名聲,之后陸續出版生活化的城市美學、設計等書籍,逐漸建立在讀者心中的堅固品牌印象。它也是少數獨立出版社有實體展示店面的特例,更特別是他們還將書店的地下室辟為藝文空間,定期展覽建筑、藝術、美術、設計等方面的創作者的作品,當然也是許多講座的首選場地。

書店就位于出版社辦公室的對外區域,任何人都可以自行進出書店、自由參觀,沒有人會出來介紹也不會有人阻攔,除非你想要買書招呼一聲才會有出版社員工出來服務。店內以數個灰色置物籃堆棧而成書架與展示桌,并于透光的置物籃空間內打燈。書架上出了放書也展示許多公仔、玩偶、創意玩具等有趣的小東西,展現出另一種趣味。

在中山南西這區的小巷弄中走累,不妨找家舒適的咖啡廳歇歇腿,看看街景。

The One cafe位于中山北路的林蔭大道上,是一棟有著美景可以欣賞的四層樓建筑,一樓展示販賣自家設計的商品,二、三樓是有著臨中山北路大面窗景的餐飲空間,空間中展示的裝飾品是自己的商品,餐飲用的器皿也是自己設計。在這里絕對可以感受得到他們的理念:在設計中生活,在生活中設計。

The One品牌命名源于東方“一即一切”的哲學思維,將生活中繁雜的“多”化為簡單的“一”,也將平凡的“一”化為多元的“一”。 The One的一從原點出發最后全都匯集于生活這一點。這家由高科技人投入文創產業創立的品牌,主要經營自己設計的品牌生活商品,還從事企業形象規劃、活動企劃,并有自家的餐飲業務以及一個度假中心。2009年他們還于北京煙袋斜街成立三家原創設計概念館――享設計、 Gift One、海子館。

地址: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30號

電話:02- 2536- 3050

網址:http:///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