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格言范文

時間:2023-03-31 04:00: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讀書的格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讀書的格言

篇1

1、愛看才會贏。

2、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3、展開翅膀翱翔書海。

4、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5、學習要用三心:一信心,二決心,三恒心。

6、基礎是剛開始的標志。

7、智,勤,細。(

8、讀書廣,廣讀書,讀益書,易讀書。

9、書是不會說話的老師,是它教會我成功并非不可及。

10、人生是盤清水煮青菜,你要加調味劑嗎?

11、讀書是為了自己的將來而不是為了別人。

12、書是人類飛行的翅膀。

13、失敗只是放棄得太快。

14、在看書的同時,也請保護好你的書。

15、不看白不看,看了不白看。

16、它,帶給人類靈魂的純凈,并生生世世鍥而不舍的與人類相伴。

17、書是人類精神的食糧。

18、愛書才會贏。

19、理想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要文字來奠基。

20、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21、好讀書,讀好書,走遍天下都不怕。

22、書能令你找到人生的階梯。

23、我讀書,我快樂。

24、書,人類思想的最高層。

25、書,獲之為勝,棄之為殤。

26、知識是人類的基礎。

27、讓書藉凈化心靈,讓文字充實自我,讓文學注入血液。

28、只要堅持不懈地刻苦學習,是不必擔心不能成才的。

29、讀書是為了與心交流,只有專注才能傾聽心的訴說。

30、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31、踩著書籍前進。

32、知識就是力量,努力才會進步。

33、以往所有的努力和汗水,都是明天成功的機遇和本錢。

34、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有收獲,但每一次收獲都必須努力,這是一個不公平的命題。

35、書中的瀏覽,也將是對未來的展望。

36、它,一帖最有用的凈化靈魂的藥劑。

37、人生就像樓梯,努力一點就可以望得更遠。

38、書中自有黃金屋。

39、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都要勇往直前。

40、讀好書,好讀書。

41、讀一本好書,享一份幸福。

42、讀書是為了更好地交流。

43、書是知識大門的鑰匙。

44、只有努力了,才會有收獲。

45、書是人生理想的燈塔。()

46、書是靈魂的糧食,不讀書靈魂就會餓死。

篇2

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干。

把學問過于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

篇3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讀書,謙卑做人,養得深根,日后才能枝葉茂盛。

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讀書亦就是做人之一部分,因從讀書可懂得做人的道理,可使自己人格上進。

篇4

一、研讀數學教材的縱向聯系

數學教材中的每一節內容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與前面的內容及后續的知識總是有著內在的聯系,即縱向聯系。因此,筆者認為研讀數學教材的第一步就是要理清教材的前后聯系。唯有如此,才能準確把握數學教學的起點及所要實現的目標,從而為后續教學做好鋪墊。

例如,“烙餅問題”是滲透優化思想的重要載體,學生通過學習會對優化思想有更深的認識。但優化思想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在小學數學教材中處處可見滲透的痕跡,如計算教學中的算法優化、解決問題教學中的策略優化以及統計教學中的統計方法優化等。除此之外,教材還以單元“數學廣角”為呈現形式,較為集中地安排優化思想的滲透,具體分布如表1。

由表1可知,優化思想在四冊教材中重復體現,呈螺旋上升趨勢。在低年級,教材雖然沒有將優化思想作為一節課的主要目標,但已經讓學生對優化思想有了初步的體驗。比如簡單的排列,排列的方法有很多,但其中有序的排列可以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學生初步體驗到解決同一個問題有很多種方法,但諸多方法中有優劣之分,一個好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到了中高年級開始以優化思想作為一節課的主要目標展開教學,如“烙餅問題”和“找次品問題”的教學,它們都讓學生經歷了方法多樣化和優化的過程,體驗到了優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價值,從而真正幫助學生形成優化思想。鑒于此,筆者認為此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操作、模擬的過程,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簡單生活問題中的應用,從而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由此可見,研讀數學教材的縱向聯系有利于體現數學教學的連貫性和新舊知識的關聯,有利于學生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也有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縱向建構,能引領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二、研讀數學教材的橫向聯系

數學教材中的每一節內容既有縱向聯系,又有橫向聯系。研讀數學教材的橫向聯系,即研讀新知識點與哪些知識是相似的,讓學生及時橫向溝通,領會新知識點更廣泛的應用范圍,從而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筆者認為,研讀數學教材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重中之重,不應忽視。

例如,“烙餅問題”并非為烙餅而烙餅,而是通過“烙餅問題”的學習提煉出相應的規律,從而去解決許多類似的問題。教材就為“烙餅問題”提供了三個相似的問題,意在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

⒈教材105頁“做一做”中的第二題:一種電腦小游戲,玩一局要5分鐘,可以單人玩,也可以雙人玩。小東和爸爸、媽媽一起玩,每人玩兩局,至少需要多少分鐘?

⒉教材107頁的第二題:東東、晶晶和紅紅三位同學去量身高、驗視力,每項檢查要3分鐘,他們至少要用多長時間才能做完這些檢查?

⒊教材108頁的第四題:三個客人去飯店吃飯,他們每人點了兩個菜,假設兩個廚師做每個菜的時間都相等,應該按怎樣的順序炒菜比較合理?

上述3個問題分別是玩游戲、體檢和炒菜的實際問題,其解決原理和烙餅一樣,學生只要掌握了烙餅實質,這三個問題就迎刃而解。而事實上與烙餅問題更為接近的問題有煎魚、煎餅等生活化問題,為此,筆者在教學時設計了如下3個練習:

⒈媽媽用鍋煎魚,兩面都要煎,一次能煎兩條,煎一面要2分鐘,請問媽媽煎完3條魚至少要幾分鐘?

⒉媽媽用鍋煎魚,兩面都要煎,一次能煎兩條,煎一條魚要4分鐘(煎一面要2分鐘),請問媽媽煎完4條魚至少要幾分鐘?

⒊媽媽用鍋煎餅,兩面都要煎,一次能煎2張,煎一張餅要6分鐘(每面要3分鐘),請問媽媽煎5張餅至少要幾分鐘?

當然,解決這三個問題的前提是學生領會了“烙餅時間=烙餅張數×烙一面餅的時間”這一規律。由此可見,研讀數學教材的橫向聯系有利于知識點的橫向比較,體現同類知識點的關聯,有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橫向建構,能引領學生用類比的數學思想進行探究。

三、研讀數學教材的公開信息

研讀數學教材的公開信息,即研讀教材展示的每一個文字和每一個符號,領會其中蘊含的數字信息。只有研讀清楚教材的公開信息,才能理清教學的基本內容,才能為下一步的教學設計做好準備,這也是一位數學教師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技能。比較好的做法是:先梳理出教材展示的各種信息,然后決定各種信息的價值權重。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教材的最大功能。

例如,“烙餅問題”的教材版面只有半面多一點(如圖1),但其中蘊含的公開信息很豐富。筆者認為,它至少蘊含了如下5條公開信息:

⒈烙餅的條件:烙3張餅;每次最多只能烙2張餅;兩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鐘;盡快(時間最少)。這些條件表明了“烙餅問題”來源于生活。

⒉探索烙1張餅和2張餅的時間。探索時必須通過操作,讓學生清楚烙1張餅和2張餅的時間。探索后還要引導學生比較所用的時間,從而讓學生理解兩張餅同時烙,沒有讓鍋空著,充分利用了資源,比較省時間,而一張餅一張餅烙,浪費了資源,花的時間就多,這其實就是優化思想的核心所在。另外,先探索烙1張餅和2張餅的時間,其實是滲透了化歸思想,即化難為易。

⒊探索烙3張餅的最少時間。“哪種方法比較合理?”教材中的一個反問表明烙3張餅的方法多樣,應該組織學生探究。為了讓學生思路更清晰,教材用示意圖表示烙餅的過程。這就表明,在教學時理應讓學生學會畫示意圖。同時,教材通過示意圖展示出交替烙,讓學生領悟其內涵,這比單純的講解效果要顯著得多。

⒋探索烙4張餅、5張餅、6張餅……的最省時間。探索這么多時間,表明烙餅時要設計表格,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有序,也有利于后面的發現。

⒌“你發現了什么”表明教學時要提煉烙餅規律。

上述5條信息,教學時都要予以重視,但這5條信息中,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第三條和第五條,第三條可以展示探索過程,也可以體現烙餅的實質,而第五條則可以簡化烙餅規律,為知識的橫向聯系做好準備??梢?,研讀數學教材的公開信息,可以讓學生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點。

四、研讀數學教材背后的秘密

研讀數學教材背后的秘密,即研讀教材蘊藏的知識點及思想方法。教材公開的信息,只要花點時間就能捕捉到,但發現其背后的秘密需要一定的教育經驗與智慧。有經驗與智慧的教師能準確捕捉到,沒經驗與智慧的教師就很難捕捉到。事實上,教材背后的秘密往往是決定一堂課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只有準確把握教材背后的秘密,才算把教材研讀透了。

例如,“烙餅問題”教材除了展示出上述五條公開信息,它的背后還蘊含如下兩條秘密:

⒈同時烙和交替烙的優勢。同時烙,即同時烙兩張餅的正面,再同時烙兩張餅的反面。交替烙,即不一定同時烙兩張餅的正面或反面,可能同時烙一張餅的正面和另一張餅的反面,也可能烙了一張餅的正面后,等一下再烙反面。但同時烙和交替烙有一個共同的優勢,那就是讓鍋不空著,充分利用資源,從而讓時間最省。事實上,偶數張餅適合同時烙,如2張、4張、6張等,奇數(除了1張餅和3張餅)張餅適合同時烙和交替烙同時使用,如5張餅,其中的2張適合同時烙,其余3張適合交替烙。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用表格展示出烙餅個數和烙餅時間,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去發現其中的奧秘。

⒉烙餅規律的實質。教學時,學生借助表格可以快速提煉出烙餅規律:烙餅時間=烙餅張數×3分鐘,但教師還應該知道這個規律的數學實質。如教材上所說,烙3張餅的最省時間是9分鐘,其實質是3張餅有6個面,每次烙2個面,需要烙3次(6÷2=3),每次3分鐘,一共是9分鐘(3×3=9)。當然,這個實質可以不告訴學生,因為告訴學生反而會把烙餅問題弄得更復雜,而且會沖淡先前的發現,但教師必須心中有底。從這個本質出發,教師在引導學生總結烙餅規律時,還可以再抽象一些,即3分鐘是烙一次的時間,或者說是烙一面的時間,這樣就可以提煉出一個更具普適性的規律:烙餅時間=烙餅張數×烙一次的時間或烙餅時間=烙餅張數×烙一面的時間。

篇5

2、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篇6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做個快樂的讀書人》。

書是人類智慧的源泉,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好朋友。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一句句名言,一個個偉人,給我前進的道路點亮了明燈。

我十分喜愛書籍,和書解下了不解之緣。我把書當作不可缺少的營養品,看見書就像饑餓的人看到面包一樣,愛不釋手。爸爸媽媽給我的零用錢,我舍不得花,攢起來買書,星期天到圖書館和新華書店看書,常常是等到關門時才依依不舍地離開;每逢生日,爸爸媽媽問我要什么禮物時,我總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書,書,我只要書!"在我的房間里,擺放著兩只大書柜,那里面全都是書,從小小的、薄薄的連環畫到大大的、厚厚的百科全書,應有盡有。曾經多少次沒有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一個人關的家里,靜靜地遨游、徜徉、流連忘返。讀到高興處,我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臉上洋溢著欣喜的神情,綻開舒心的笑容;讀到悲傷處,我便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傷心不已,流下同情的眼淚;讀到幽默風趣處,我常常禁不住開懷大笑,覺得妙不可言;讀到深奧處,我總是皺起眉頭,冥思苦想;讀到優美的詞句,我會動筆摘錄,細細回味。書既像是一位充滿智慧的老人,不斷啟迪我,又像是一位真誠的朋友,跟我面對面地交談。

我愛讀書,書給了知識和智慧,也給了我力量和勇氣。我就像一只勤勞的小蜜蜂,在書的百花園里不知疲倦地飛來飛去,采集花粉。小說教給我做人的道理,詩歌喚起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童話讓我感受到美與丑、真與假……讀書成了我每天生活中的必修課。讀書的時候,我常常廢寢忘食,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里的世界真精彩!《雷鋒日記》讓我懂得人活著要多為別人著想,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哈里波特》把我帶進了魔幻的世界,讓我明白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重要的是要學會相信自己……

篇7

中圖分類號: G 804.5 文章編號:1009783X(2012)03027406 文獻標志碼: A

收稿日期:20110509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771046)。

作者簡介:張健(1963—),男,北京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運動生物力學;卜淑敏(1967—),女,山西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運動生理學;魏兆松(1981—),男,安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運動生物力學。

作者單位:首都體育學院,北京 100191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骨質疏松癥不僅是一個醫療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是常見的骨代謝性疾病,是一種危害中老年人群常見的疾病,在世界多發病中位居第6位,對該類疾病的研究及治療在影響人類生存質量的因素中,已經占有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骨密度是診斷骨質疏松的重要標準,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為探求骨密度對骨質疏松癥的影響,本文采用去卵巢大鼠模型,通過觀察各組大鼠的體重、脛骨體重指數、脛骨長度、股骨和第4腰椎的骨密度的變化情況,得出運動和雌激素對骨質疏松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

60只雌性健康3月齡SD大鼠,體重(220±20)g,身體情況正常。由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飼養于北京大學醫學部實驗動物學部,嚙齒類動物飼料喂養,自由飲食、飲水,動物室溫度22~25 ℃,相對濕度50%~55%。

1.2 方法

1.3 實驗指標的測定

在取材的前2 d開始制備取材的設備和儀器并注意制備充足的材料,開始斷食。在取材的當日5時從動物實驗學部用專門的鼠籠把動物帶到首都體育學院重點實驗室進行取材。

1.3.1 體重

在平時要注意觀察大鼠的精神狀況和運動能力的變化,并注意各組的飲食量。在取材時要準確地測量出每只大鼠的體重。

1.3.2 股骨和腰椎骨標本的制備

大鼠飼養到期時,要提前2 d斷食物,但正常飲水。麻醉后測量體重,股動脈放血處死。注意勿損傷骨質去除附著的肌肉和結締組織將兩側股骨、脛骨和腰椎骨摘出,將摘出的骨骼用pbs生理鹽水浸透的紗布包裹,裝入密閉試劑盒中,放置于-20℃冰箱內,測試時將其于室溫下自然解凍[12]。

1.3.3 脛骨干重和長度的測定

用水合氯醛麻醉并用電子天平(JA5002)稱量出大鼠的體重。對所有的大鼠進行股動脈放血處死并取下大鼠的后下肢左、右脛骨。把脛骨按編號放置在60℃的實驗室烤箱(型號 XU027200)烘烤 12 h后取出。用電子分析天平(型號 FA1004A)稱量所有脛骨的質量。再用游標卡尺(精確度為0.02 mm)測出大鼠脛骨的長度(測量時,采用游標卡尺卡緊骨的兩端結構,并且骨兩端的距離是最短(要求骨的縱徑與游標卡尺主尺面平行)。計算出左、右脛骨質量的平均值和大鼠體重的質量指數(脛骨和體重的質量指數=一側脛骨的質量/大鼠體重)。

1.3.4 股骨和腰椎骨的骨密度的測定

1.4 實驗數據的處理和統計

所有指標均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數理統計采用統計軟件SPSS 12.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相互比較采用LDS法,對F值明顯的指標,用t檢驗對各組均值進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3 實驗結果與討論

去勢大鼠作為骨質疏松模型也已經是一門成熟的技術。大鼠在3月齡時性腺與內分泌系統才完全發育成熟,肌肉骨骼系統基本定型,故以3月齡青春期大鼠為研究的起始年齡;但此時大鼠的骨骼仍然在生長,至7月齡時,皮質骨才發育成熟達到骨峰值,故3~8月齡為復制成年大鼠疏松模型的合適年齡,7~8月為最佳年齡;但采用 7、8 月齡大鼠耗資較大,故在設立對照組的前提下,用3~4月齡的大鼠仍是可行的[3]。通過以上所有的實驗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本次實驗的造模是成功的,得到手術靜止組的大鼠的體重和骨密度與假手術組、手術干預組有高度顯著性差異(P

3.1 脛骨指標數據的比較分析及討論

骨長軸方向的成長依靠軟骨內骨化過程,骸軟骨細胞不斷增生和不斷骨化(軟骨變成骨的過程),使骨長度不斷增加[7]。比較手術靜止組與假手術靜止組,可以看出SD雌性大鼠的脛骨由于在去勢手術的環境下生長而導致其脛骨長度的增長不明顯(P

3.2 骨密度指標分析及討論

骨密度(BMD)是機體某一部位骨組織中單位骨面積內所含的礦物質量,是影響骨強度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評價骨強度的一個最方便、最常用的指標,并且BMD的高低也被作為診斷骨質疏松的一項主要標準。BMD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遺傳背景、性別、年齡、激素、營養和運動因素等。宋冰,張兆強研究顯示,切除大鼠雙側卵巢后,骨礦物元素Ca、S、Mg、Zn、Co、Mn等含量顯著降低(P

雌激素具有下調骨重建閾值的作用[16],當雌激素減少時骨重建閾值提高,因此,原先使骨骼進行保留型骨重建的應變只能進行廢用型骨重建了。絕經后雌激素減少,通過運動可以增加骨骼載荷以增加骨骼的應變,使之達到骨重建閾值而進行保留型骨重建,減少絕經后骨量的丟失[17]。體育運動影響骨的力學特性。影響骨的力學特性的因素包括骨的幾何形態(體積、橫斷面、管壁厚度等)、骨礦密度(與骨組織的孔隙率呈反比)、骨質的質量(原有骨質和新形成骨質之比、礦化度、骨膠原成分和含量、骨膠原和骨礦的排列方向,以及骨基質中和骨單位周圍存在的細微骨折數量等。骨骼所受的外力,即使骨產生形變的外源性機械力可概括為內源性肌肉收縮力與外源性反作用力。這些力對骨生長發育的調控主要通過調節軟骨內生長與骨化、關節軟骨的發育,以及軟骨周緣/骨膜的骨化和軟骨內成骨[18]。機械力學信號可轉化成促進成骨的生化信號。力學信號激活骨細胞網絡通路而成骨,尤其在達到峰值骨量之前,除增加骨密度外,更能有效地改善骨的形態結構[19]。跑步運動時骨骼肌的頻繁收縮,大量增加肌肉的血液供應,進而增加骨皮質血流量,改善骨組織血液供應,促進鈣的吸收,保存骨量。陳柏齡等的研究顯示:雌激素和運動均可顯著提高骨密度及生物力學性能;但與雌激素相比,運動在防治Ⅰ型骨質疏松的作用中具有如下優點:1) 更強的促進骨形成的能力;2)調節骨重建的部位和方向,使骨的顯微結構適應其生物力學功能;3)提高骨的硬度,增強骨抵抗變形的能力[20]。李梅、李爽等人研究顯示:運動和雌激素均能明顯提高去卵巢大鼠脛骨的BMD,但在維持去卵巢大鼠BMD方面,運動的功效作用優于雌激素。這可能是因為運動不僅能對骨骼系統提供有效的力學刺激,而且可以改善機體神經內分泌功能,明顯提高絕經后婦女的內源性雌二醇水平,能夠有效緩解絕經后各種低雌激素癥狀從而達到良好的維持或改善骨健康的功效[21]。

本實驗手術運動組大鼠的骨密度相對手術靜止組有高度顯著性差異,就是運動給予骨骼機械力的作用而引起的,通過上述研究分析可以明確為什么運動組大骨密度增高。同樣孫穎等[2224]的研究發現,低、中強度的跑臺運動訓練可以延緩股骨骨量的丟失,高強度運動并不能產生這種效果。王怡婧,張焱等人研究發現中等強度跑臺運動和E2單獨或聯合作用均能顯著增加去卵巢大鼠肝組織勻漿NO含量,二者是通過上調肝臟 eNOS 蛋白表達而發揮作用[25];因此,大部分研究認為,中等強度的承重性練習更有利于延緩骨量的丟失。張林等人的研究顯示:去卵巢后大鼠表現為高轉換型骨代謝特征,雌激素下降,甲狀旁腺激素分泌加強,促進骨吸收,從而骨鈣流失;因此,血鈣含量上升,而運動可使血鈣流入并沉積在骨中,主要原因推測為:1)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利于血鈣向骨內輸送和破骨細胞向成骨細胞轉變,促進骨鈣化,增加骨密度。2)運動負荷的機械應力可促進骨細胞的增殖,加強其活性,使骨的礦化過程加強,使血中的鈣以鈣鹽的形式沉積在骨中,從而使骨量增加。

運動結合藥物對由于去勢而導致的骨礦物質丟失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很多動物實驗都已經證明:適度運動結合雌激素對由于老年化而導致的骨質疏松有協同的效果。本實驗的手術給藥加運動組與手術給藥和手術運動組大鼠間有顯著性差異也證明在該實驗條件下,對去勢大鼠的骨骼礦物質的丟失是有效果的。

4 結論

3)本實驗的不足之處,假手術運動與靜止組別在一些數據指標上沒有顯著性的差異;可能是該運動量對健康大鼠的影響程度不高,沒有去勢大鼠改善效果明顯的緣故。

實驗的結果提示我們在預防和治療由于老年化引起的骨質疏松,單純的藥物與運動干預,不如兩者共同協同作用效果顯著,并且在實際的對待人類而言,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控制好藥物量及運動的強度和量度,還要安排好干預的時間和頻率。

參考文獻:

[1] 崔偉,劉成林.基礎骨生物力學[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1997,3(4):8285.

[2] 孫濤.基于DR骨密度分析系統的研究[D].南京:南京醫科大學,2010.

[3] 李青南,吳鐵.骨質疏松實驗動物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157,201.

[4] 吳秀明,戴建偉.APACHE Ⅲ危重疾病評分系統在ICU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基層醫藥,2005,5(5):522.

[5] 謝華,李清南.康力龍、潑尼松對大鼠骨組織形態學的影響[J].解剖學研究,2000,22(1):2527.

[6] 劉本偉.不同運動方式對去卵巢大鼠骨密度、生物力學及代謝指標的影響[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7] 菲利普.J.拉希.運動學和應用解剖學[M].胡績,等,譯.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

[8] 張兆賢,張兆強.運動對去卵巢大鼠骨大小和骨量的影響[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9,26(5):78.

[9] 章曉霜,李紅,文質君.不同強度運動和雌激素聯合作用對去卵巢大鼠骨骼影響的骨形態計量學研究[J].體育科學,2006,26(8):4852.

[10] 章曉霜,許豪文,趙衛東.不同強度運動和雌激素聯合作用對去卵巢大鼠骨骼生物力學性能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6,25(2):187191.

[11] 鮑麗穎,王佩云.不同形式的運動對生長期大鼠下肢骨縱向生長的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1(3):6365.

[12] Oursler M J,Osdoby P,Pyfferoen J,et al.Avian osteoclasts as estrogen target cells[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1,88:66136617.

[13] Peng Z Q,Vaananen H K,Tuukkanen J.Ovariectomyinduced bone loss can be affected by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treadmill running exercise in rats[J].Calcif Tissue Int,1997,60(5):441448.

[14] 宋冰,張兆強.運動加強尼爾雌醇對去卵巢大鼠骨元素代謝的影響效應[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9,26(4):13.

[15] Wronski T J,Y en C F,Dann Q H,et al Parathyroid hormon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estrogen of bisphosphonates for restoration of lost bone mass in ovariectomized rats[J].Endocrinology,1993,132:832831.

[16] Harold M,Frost.Does Bone Design Intend to Minimize Fatigue Failures:A Case for the Affirmative[J].J Bone Miner Metab,2000,18:278282.

[17] Harold M,Frost.The Utah Paradigm of Skeletal Physiology:an Overview of Its Insight for bone,Cartilage,Collagenious Tissue Organs[J].J Bone Miner Metab,2000,18:305316.

[18] Henderson J H,Carter D R.Mechanical induction in limb morphogenesis:the role of growthgenerated strains and pressures[J].Bone,2002,18(6):645653.

[19] Kontulainen S,Sievanen H,Kannus P,et al.Effect of long term impact  loading on mass,size,and estimated strength of humerus and radius of female racquetsports players:a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study between young and old starters and controls[J].J Bone Miner Res,2002,17(12):2281228.

[20] 陳柏齡,黎藝強.運動與雌激素對去卵巢大鼠股骨骨密度及生物力學性能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9,28(6):609704.

[21] 李梅,李爽.運動對去卵巢大鼠骨礦含量和骨密度的影響[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9,6(1):46.

[22] 孫穎.不同強度運動對骨質疏松模型大鼠骨代謝的影響[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1.

[23] 趙劍.有氧運動對2型糖尿病大鼠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學指標的影響[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0.

[24] 董苗淼.運動配合左歸丸對去卵巢大鼠骨生物力學及相關激素的影響[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0.

[25] 卜淑敏,王怡婧.中等強度跑臺運動和雌激素對去卵巢大鼠肝臟 NO 含量及eNOS 和 iNOS 表達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0,29(1):45.

[26] 宋亞琪.降鈣素對卵巢切除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作用的實驗研究[D].唐山:華北煤炭醫學院,2010.

[27] 劉應芬.流體剪應力對去卵巢骨質疏松大鼠破骨細胞骨吸收功能的影響[D].成都:四川大學,2008.

篇8

【關鍵詞】B/S;剖面圖;遠程演示;SEG-Y

中圖分類號:P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緒論

SEG-Y地震數據是地球物理領域運用很廣泛的一種數據存儲格式,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出發,通過設計和實現一個基于.NET的SEG-Y瀏覽系統,深入探討和了解B/S模式結構,在動態網站建設方面的優勢和SEG-Y文件的分析讀取與演示。

2開發技術

本文主要使用動態網頁開發技術,網頁后臺程序由C#語言編寫,前臺使用HTML+CSS實現,客戶端動態數據驗證使用js。

3SEG-Y文件分析

3.1SEG-Y文件組成

3.1.1組成簡介

SEG-Y文件由文件頭文件和數據體兩部分組成。文件頭記錄了此文件的各項參數,為文件的進一步讀取給出必要信息。數據體則是文件的主體部分,它記錄了主要的地震數據,是繪圖的依據。

3.1.2文件頭文件介紹與分析

文件頭總長度為3600字節,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字符型文件頭,文件頭第二部分為二進制文件頭。

3.1.3數據體部分介紹與分析

數據體由多個數據道組成,每道數據分兩部分:道頭和采樣數據。

3.2SEG-Y文件處理及實現

3.2.1SEG-Y文件字符型文件頭(Textual File Header)處理及實現

字符型文件頭數據由EBCDIC代碼組成,所以,必須將其轉換為ASCII代碼才可以正確顯示。具體方法是建立兩種代碼關系對應表,每次讀入一個字節EBCDIC代碼,循環查找EBCDIC代碼表,找出它在EBCDIC表中的位置,在返回ASCII代碼表中對應位置的ASCII代碼。

3.2.2SEG-Y文件二進制文件頭(Binary File Header)處理及實現

二進制文件頭由16位和32位二進制數據構成,但在讀取其中的各參數值時就要注意,SEG-Y文件以工作站的存儲格式存儲。工作站中的二進制數據是高字節在前,低字節在后面;而微機中的數據則是低字節在前,高字節在后。

我們采用先通過FileStream將400個字節的文件信息讀入內存,400字節數據按從低地址到高地址的順序存放在一個數組中,然后根據數據的存儲位數,決定轉換字節數,如讀取16位數據,先讀取第一個字節放入一個16位臨時整型數中,將整型數據左移8位,然后,再讀入下一字節,將其放入另一個16位臨時整型數中,最后,將臨時16位數按位或,得到16位微機格式的地震數據。

3.2.3SEG-Y文件道頭文件(Trace Header)的處理及實現

道頭與二進制文件頭數據存儲相同,所以,可以采用相同的數據處理方式,這里不再贅述。

3.2.4 SEG-Y文件道數據(Trace Data)的處理及實現

道數據格式與二進制頭文件的控制位有關,長度由道采樣點數及采樣點格式共同決定。二進制頭文件3225-3226字節標志了采樣點數據(道數據)采用的數據格式,采樣點數由道頭115-116字節給出,若二進制文件頭3503-3504字節標志為0,則該文件道長一致,可以根據二進制文件頭3221-3222字節得出,無需分別讀出每道采樣點數。若采樣點使用32位數據記錄(如:IBM浮點型,IEEE浮點型,4字節整型),道長則為采樣點數×4字節,若采樣點使用16位數據記錄(如:2字節整型),道長則為采樣點數×2字節。

道數據依然是以工作站存儲方式存儲數據,所以,首先要進行高低位轉換,然后根據數據類型,轉換為微機存儲格式以便讀出。

SEG-Y道數據主要用IBM浮點型數據記錄,后來也常用IEEE浮點型數據記錄。這里主要介紹IBM浮點數的存儲格式和轉換方法。IBM浮點數分三部分:符號位(sign)占1 位, 指數部分(e)占7位, 尾數部分(m)占24位。

所得數值result = (-1)^sign * ( m / (2^24 ) )*16 ^ ( e^ - 64 )。

讀取IBM浮點數具體方法為,先順序讀入道數據至數組,逐個讀出4字節數據,每個數據先高低位換位(方法同二進制文件頭處理方法)。將32位數右移31位,所剩為符號位,取出保存;將32位數與0x7f000000按位與,獲得浮點數指數部分,保存;將32位數與0x00ffffff按位與,獲得浮點數位數部分,保存。IBM浮點數符號位0表示正數,1表示負數,指數部分使用移碼存儲,底數為16,尾數部分為實數小數點后數據。根據之前提供計算公式,算出IBM浮點數微機中表示值。

3.3讀取SEG-Y文件整體設計

3.3.1SEG-Y文件整體分析

綜合分析,設計制作字符型文件頭類,二進制文件頭類,地震道道數據類,SEGY文件類,前三各類分別負責各中數據文件的讀取,SEGY文件類有前三類組成。

3.3.2 SEG-Y文件字符型文件頭類設計

字符型文件頭3200個字節,由EBCDIC編碼,只包含對文件的字符描述信息,所以,此類主要負責讀出3200字節的字符信息,將其轉換為ASCII后返回。

3.3.3SEG-Y文件二進制文件頭類設計

二進制文件頭包含對SEG-Y整個文件的描述信息,對后續文件的處理有重要作用。它緊接在3200字節字符型文件頭之后,所以,從3201開始讀入文件,經逐個轉換,得到二進制文件頭數據,存儲在類私有變量中,通過公共屬性供前臺使用。

3.3.4SEG-Y文件地震道道數據類設計

道數據分為道頭數據和道地震數據,道頭按存儲位置存儲有道各種信息,道地震數據則是緊密排列的地震采樣點數據。讀取地震道數據時,首先判斷該文件是否存在附加字符文件頭文件,設長度為length(若不存在,則長度為零),然后,根據讀取的道數,設為tracenum(從1開始計數),讀取第x道數據,若道長一定,文件從3600+length+tracenum×(采樣點數×采樣點存儲長度+240)讀取,若道長不定,則要逐個讀取,讀取起始位置逐個計算得出。

每讀一道數據,先讀取道頭數據,讀取方法與讀取二進制文件頭相同,不再贅述。讀取道數據先判斷數據格式,不同格式讀取不同長度數據,處理也不同。若數據格式為IBM浮點型,則道長為采樣點數×4字節,再將IBM浮點型數據換算為微機浮點數;若數據格式為4字節整形,則道長為采樣點數×4字節,再將四字節整型數據換算為微機整數;若數據格式為2字節整形,則道長為采樣點數×2字節,再將2字節整型數據換算為微機整數;若數據格式為4字節IEEE浮點型數據,則道長為采樣點數×4字節,再將四字節IEEE浮點型型數據換算為微機整數。

3.3.5SEG-Y文件類設計

SEG-Y文件類是前三個類的集合,通過它可以初始化和訪問指定SEG-Y文件。

4B/S模式SEG-Y格式地震數據讀取演示系統設計實現

主要介紹基于B/S模式的SEG-Y格式地震數據的讀取演示系統的具體實現過程,并給出一些系統成果展示。

4.1設計方案

該系統采用B/S模式設計,分為前后臺兩個部分:

4.1.1前臺設計

前臺是面向用戶提供服務的系統部分: (1)用戶登錄 (2)首頁 (3)文件目錄(4)詳細信息 (5)個人中心。

4.1.2后臺設計

后臺是系統管理部分,它包括以下部分:(1)管理員登錄(2)首頁(3)文件管理 (4)用戶管理。

4.2剖面圖繪制實現

剖面圖繪制使用了的GDI+,GDI+是圖形設備接口(GDI)的高級版,它提供了各種豐富的圖形圖像處理功能,主要有二維矢量圖形,圖像處理和版式3部分組成。

具體實現過程為用戶選擇文件,服務器獲得文件編號,進而獲得文件在服務器的路徑,服務器新建SEGY類,根據其路徑進行初始化,最后,根據用戶的需求,發送相關信息或圖像給用戶。

篇9

高職院校的教育一直主導學生以就業為目的進行學習的,因此在高等職業學院進行學習中,主要提倡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職業技能的學習,高職院校一直把畢業生的就業率作為衡量該校發展的重要標志,但是在就業中學生專業技術的考核一直是重要的問題,企業在招聘專業學生時,很少進行現場對學生的專業技術的考核,尤其是對于焊接專業這樣實際操作性很強的專業,企業在招聘中考核更加困難,因此在專業中,引入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是最好,也是最直接有效的解決辦法。

1.高職院校焊接專業資格證書的重要性

高等職業院校一直是國家技術型人才的重點培養院校,隨著我國的經濟的發展,在最近幾年中我國本科生的人數不斷上升,但是我國的專業技術型人才嚴重缺乏,因此在這幾年中高等職業院校技術型人才的培養一直受到國家的重視。焊接屬于我國的操作性很強的專業之一,也是現代企業重點需要的人才,但是對于該項技術人才在面試時的考核問題一直是重點,由于不能進行現場考核中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在平時學習中也不會重視專業的理論學習,甚至一些技術很好的學生在面試中也不能對專業問題做出回答,但是該學生的技術很好,這對企業與求職者雙方都造成損失,因此可以看出高職院校的焊接專業在培養中應該重視學生對專業職業資格證的考核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對從新認識專業資格證書的重要性。同時學生在高職院校學習中實際操作的課程較多,因此學生雖技術很強,但是其理論基礎不夠扎實,在企業的發展中也只能從事技術性的工作,對于個人與企業的長遠發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職業資格證書進行考核中除了技術性的操作考核中還有理論考試,學生通過職業資格證書考核時對于專業的理論還是有更多的學習對于企業與個人的后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鋪墊作用。

2.焊接專業的發展現狀

在現階段中高職院校對焊接專業的學生培訓中在學生進行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進行職業資格證書的報考率不好,更多的學生都是在后期的工作中才進行相關證書的考核。其中問題主要出在一下幾點上。

2.1 重視程度不夠

焊接專業屬于高技術行業,學生在學習中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要求很高,并且實際操作中的注意事項也很多,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出現失誤很容易對自身的安全造成影響,高職院校老師在實際的教育中將培養的中心主要放在對于學生的自身安全上,因此在對學生的平時指導中主要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在實踐中進行學習,并且高職院校的學習時間很短,老師在課程安排中很少安排更多的理論課程的學習,并且高職院校的學生的自主能力與本科學校比較較差,只有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因此老師在平時教育中沒有重視學生進行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學生在課后也很少出現關心資格證書考取方面的事情。

2.2 學生的思想觀念問題

高職院校學生在校的學習中一直抱著消極的態度,通常認為只有‘技術才是硬道理’的心態進行學習,除了操作學習后不會對自己的知識進行擴展,對于職業資格證書認識就是一張紙的思想,沒有認識到職業資格證書的考取過程中的重要學習內容,也沒有將資格證書的優勢發展出來。

3.高職院校焊接專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改革

3.1 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

根據上面所提出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提高學生對于職業資格證書的認識,對于焊接專業來講,對學生的技術要求很高,但是在學習中學生不應該只重視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也要讓學生明白在證書的考取中還要重視的理論學習,并且讓學生從自身開始重視職業資格證書的考取,讓學生對焊接專業的招聘有更多的了解,從而糾正學生在的認識,并且讓學生明白證書的考取過程不僅僅是考取一張紙,而是通過職業資格證書的考取是對自己所學知識的一個檢測,也是對自己的一個責任,通過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對于自身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并且也是對家長與老師的一個匯報。在考證的過程中也是對自己知識的一個總結與回顧,同時也加強了自身的理論知識的學習。

3.2 院校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

隨著最近幾年職業資格證書的考取受到了各大企業的重視,學生的重視程度也有所改變,高職院校也應該引起重視,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與機構,專業對在??甲C的學生進行答疑,也能防止外校人員在校進行宣傳,在最近幾年的發展中部分不法分子利用資格證書的考取進行詐騙的案例屢屢發生,應該引起高校的重視,避免學生在考證過程中受到欺騙。

3.3 教師在課程中進行改變

在高職院校的教育中老師通常重視學生的技術性學習,往往忽略了學生的理論技術學習,造成學生在考證中由于理論知識的不足考不過,因此在平時的課程安排中老師可以調整課程的安排,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術的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理論知識,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全面,不僅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篇10

關鍵詞:技術創新 制度創新 技術決定論 制度決定論

加速科技進步,轉換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真正使科學技術發揮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已經成為我國跨世紀持續高速發展的戰略性共識。但要把上述戰略認識切實變為可操作的步驟、可實施的進程和可期待的效果,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作更加深入的探討。其中,關于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關系的研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1.理論、現實與問題

1.1 技術創新研究的情況

國內關于技術創新的研究,興起于八十年代中期。創新問題的提出并得到廣泛關注,是基于下述幾點認識:[(1)][(2)]

(1)中國的經濟增長質量不高。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靠資本和勞動的投入,而科技進步的貢獻甚微。這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已形成鮮明的差距。

(2)在中國的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反差。換句話說,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在世界上的排位較之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在世界上的排位,要顯得相對滯后。

(3)“滯后”的原因在于科技和經濟的相互分離,以及科技系統內部、經濟系統內部的條塊分割。

(4)根據國情和世界發展趨勢必須進行科技體制和經濟體制的改革,以形成“科技進步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依靠科技進步”的機制,從而使科技真正發揮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5)技術創新是連結科技與經濟的“橋梁”。而技術創新的研究就是去尋找“架橋”的理論與方法,并進行“橋梁”的設計和建造。

(6)技術創新將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它是產、學、研協同的結果。

據此,有關技術創新的研究已成“常規科學”,文獻浩繁。[(3)][(4)][(5)]研究者對技術創新的運行機制、動力與激勵機制、風險分擔機制、信息反饋機制,以及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管理及相關政策環境等問題都進行過富有價值的探討。與此同時,在中國興起了一股組織創新熱潮,一大批科技園區、開發區、中試基地、創業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R&D機構等應運而生。于是,有關這些新機構的“機制”、“風險”、“能力”、“管理”和“政策”的研究,又得以進一步展開。[(6)]這些實證的與規范的研究已為各級決策部門提供了諸多有用的政策依據。

但是,如果我們對這種創新研究熱潮冷靜地作一點反思,就會發現,上述幾點認識以及由此而構成的技術創新研究的理論假設,還遠不夠完善。

首先,經濟增長依靠科技進步固然是大勢所趨,但在一定發展階段,不依靠科技進步的經濟增長是否一定是壞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如鄉鎮企業的成長曾主要依賴于組織創新和市場創新,最終卻成了中國十多年來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之一。

其次,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科技實力要超前于經濟發展,但從局部看,卻是個結構失調問題:科技在“先進性”的旗幟下勇往直前,而經濟領域所需要的科技卻存在“短缺”現象,生產技術尤為落后。

第三,在創新主體普遍“缺席”的情況下,許多政策選擇難奏成效。因此,技術創新研究如果僅僅去研究“架橋”方式的話,是很不夠的,還需研究原有科技、經濟系統的“搭橋”需求,研究促使其自覺“架橋”的機制,以及如何去降低“架橋”的風險和成本。由此,才能找到從制度上確保創新主體到位的途徑。

第四,創新研究中的某些目標和政策選擇間的邏輯鏈條并非總能成立。比如,缺乏創新激勵,就訴諸產權明晰;創新有風險,就搞風險投資公司;強化中間實驗,得建中試基地;企業技術能力弱,須組建R&D機構;要使高技術產業化,可以搞園區……最后免不了優惠政策。事實上,產權明晰并非激勵機制形成的唯一條件,模糊產權亦能帶來動力;風險投資公司只能解決有限的“激進創新”的風險分擔問題,而大量的漸進創新和工藝創新(這些對中國尤為重要)卻不一定要風險投資公司的介入。弗里德曼曾說,美國高風險的創新活動“幾乎一成不變地是由為數很少的幾個人來提供資金的:他們以他們自己的資金或者他們的親戚朋友的資金來冒險”。([(7)],p.37)事實上,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如果不進行創新,那才是件冒風險的事、至于中間實驗,它確是創新的必經環節,但把它“實體化”為一個基地,是否就是一種優化的選擇?現實中的不少中試基地,往往成為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封閉結構,其結果甚至與初衷相悖,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又何在呢?企業建立R&D機構當然不失為必要的選擇,但問題在于不少企業的科技人才卻處在閑置狀態。在某些高科技園區,真正的高技術也并不一定“熱門”,這又是為什么?

第五,我們提出過不少“一體化”命題,如產學研一體化。技工貿一體化等,但關鍵在于如何才能真正實現一體化并使它也能體現出社會分工的專業化效益?

第六,一些創新研究往往具有“科技推動型”色彩:給定一項技術,然后去研究小試、中試、批量生產乃至市場銷售等各環節面臨的問題。也許更重要的是另一種型式:從企業出發、面向需求的創新研究。

以上考慮無非想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技術創新開展不力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二是,現存經濟體制所提供的激勵結構尚不能帶來強大的創新激勵。因此,深化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的研究就成為了一項迫切的課題。

1.2 歷史與現實的問題

技術創新問題決不是改革開放以來才發現的新問題。實際上,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是早在建國之初就已提出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針;各地還開展過群眾性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強調對企業的技術改造,開展過設計革命,并總結出了“研究、試驗、設計、制造、檢驗、安裝、使用”七事一貫制的設計方針,也很注意技術引進與自主開發的關系;重視生產現場,實行過“現場中心主義”;注重專業化生產和協作,發揮規模經濟效益;還曾提倡傳統技術與高新技術的結合等等。[(5)]可以說,幾乎所有關于技術創新的重大問題都在改革開放前就曾有所涉及。但由于政治導向、行政干預以及自相矛盾的技術觀,使科技—經濟的有機結合成了一句空話。

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市場機制的引入及開放戰略的實施,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30.3%。這里面固然包含著像資源配置的優化、閑置設備的利用和管理的增進等因素,但也表明了技術創新所起的重要作用。盡管如此,資本仍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1953—1990年間,經濟增長的75.67%是靠資本投入取得的;1978—1990年間,這一數值仍高達50.9%([(8)],p.52)。問題倒不在于資本高投入本身,而在于對資本的粗放使用和浪費,在于勞動對極為稀缺的資本的“剝削”。[(9)]

這種對“資本”的不負責任,在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誤配、閑置和流失,使如此巨大的“直接生產力”難以形成相稱的有效供給,結果,國有企業在各省區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竟與該地區全要素生產率呈負相關關系。[(10)]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想象能夠有效地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我們曾對東北地區四十余家國有大中型企業和中試基地進行過調查。其中雖不能說沒有較為出色的國有企業,但是,國有企業創新不力的長期性、普遍性和系統性,使我們有理由對傳統的國有企業制度表示懷疑。我們的看法是:

(1)技術創新只是次生的(Secondary)的問題。對資本的低效使用才是原生的(Primary)問題。它又導源于低效的企業制度。

(2)在經營者獲得了相當的自主權以后,重建經營者選擇和監督機制已變得極為迫切。

(3)要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而不是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企業制度創新的主體,是相當困難的。

(4)沒有一套萬能的不隨時間和產業技術特性變動的企業制度。正是在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相互促進下,經濟才得以快速發展。

2.關于技術決定論和制度決定論

社會發展的本質是創新。沒有創新,社會就只能被囚禁在“超穩態”陷阱之中。創新包括兩方面,一是技術創新,二是制度創新。那么,在歷史進程中,哪種創新更為基本?對此曾有兩種觀點的對立,這就是技術決定論和制度決定論的爭論。

技術決定論堅持技術變遷決定制度變遷的觀點。[(11)]它在諸多學術領域中都有其強有力的辯護者。比如,以凡勃倫(T.Veblen)為代表的美國制度學派,社會學領域中的奧格本學派,文化人類學家懷特(Leslie White),技術哲學家埃呂爾(J.Ellul)和海德格爾(M.Heidegger)懷特等等。技術決定論有兩個核心命題,一是說技術是自主的,技術變遷是技術內在邏輯的產物;二是說技術變遷決定制度變遷和社會發展。對于凡勃倫、奧格本和等人來說,這種狀況就代表了歷史的邏輯進程;而對于埃呂爾和海德格爾來說,這只是近代以來由諸多因素匯合形成的特有景觀。我們把前者稱為強技術決定論者;把后者稱為弱技術決定論者。強技術決定論者的證據大致有四個:一是“獨立多重發現和發明”現象;二是發明的漸進性和累積性;三是發明的可預見性;四是技術—社會的整體關聯性。前三個證據確證了技術發明的必然性,第四個證據則表明了社會變遷的被動性。正因為打破均衡的發明因素,才引致了經濟制度、社會制度甚至社會哲學的接續變革。對于弱技術決定論者來說,技術作為決定性因素的出現只是現代的事情。正是由于人們對超越性存在的忘卻、人類思維方式的技術化、人們對技術優越性的信服,才使得技術進步和人類的共同努力變成了同一件事。從而,技術最終擺脫了任何力量的控制,獲得了自主性。這樣,不適應技術的制度必遭淘汰,只是那些事奉技術的制度才有其存在的理由,而這些制度實際上也就成了技術本身。而這正是時代悲劇之根源。無論技術在前現代是否同樣重要,也無論當代的技術化是否是人類悲劇,經濟增長理論和技術創新理論已為技術在現代經濟增長和制度變遷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論據。

制度決定論者對此不以為然,他們主張制度創新決定著技術創新。博蘭尼(K.Polanyi)曾強調[(12)],是社會發明而不是技術發明才是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力,是社會科學而非自然科學在機器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循著這一思路,諾思(D.North)等人發展了制度創新理論[(13)]。他們認為,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是同一件事,決定性的因素則是制度創新。高效率的制度安排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正是人類組織的成敗決定著社會的進退。技術存量規定了人類活動的上限,但其本身決定不了人類何以成功。反之,正是制度安排決定了知識和技術的增長速度。諾思甚至表明,即便沒有技術創新,單是制度創新亦能實現經濟增長。諾思對英國產業革命的再認識,似乎為制度決定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在他看來,對產業革命的技術解釋是無效的。產業革命中的創新要追溯到產權制度。正是較為有效的產權界定,帶來了要素和產品市場的改善與擴張,進而導致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增進。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隨之上升,這刺激了組織創新和市場的再度擴展。正是產權、組織和市場因素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激勵,并最終帶來技術進步、經濟成長和社會變遷。錢德勒(A.Chandler Jr.)對美國工業企業史的研究似乎也為制度決定論提供了論據。[(14)]國內亦有學者支持制度決定論。比如有人認為,“制度既是人類應戰的結果,同時又是能否成功地迎接進一步挑戰的先決條件”。([(15)],p.17)

如何評價技術決定論和制度決定論的明顯沖突呢?

在我們看來,兩者并沒有不可通約式的對立:(1)他們都承認技術與制度間的相互作用,只不過強調的主次有別;(2)技術決定論強調制度滯后,正因為如此,制度“瓶頸”的打破將為技術發展提供機會;制度決定論強調制度前提,而制度分析表明,制度創新是對獲利機會的應答,而獲利機會卻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技術變革帶來的。

正如諾思所言,知識和技術確立了制度創新的上限,而進一步的制度創新確乎需要知識、技術的增長;反之,似乎可以說,制度則確立了知識和技術進步的上限,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內,創新總有一天要被遏止、正是制度變遷在此時成為技術進步的前提。

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可以說,在社會的劇烈轉型期,制度創新比起技術創新來就是決定性因素;反之,在社會的相對穩定期,技術創新就成為經濟增長的矛盾主要方面。

更一般地說,制度變遷和技術變遷的關系,其實質是人—人關系與人—自然關系這兩種關系的演進之間的關系。如果說制度是社會組織作為一種自我控制系統的控制規則,那么這個系統只能在更大的系統即人類—自然系統中存在,并以后者為其實現進化的必備條件之一;技術雖然是人類—自然系統的控制規則,但人類需要和應用它的目的,只是為了取得社會系統存在和進化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供給,所以它對社會系統而言的本質作用,與其說是實施控制,不如說是取得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制度和技術分屬人類行動的兩個層面,只是通過人類需要這一中介,兩者才發生密切的關聯。打個比方,任何一個具有確定功能的運動系統(如汽車或導彈),都有控制系統和動力系統。那么,我們如何看待“是控制系統決定了運動系統還是動力系統決定了運動系統”的爭論呢?我們又如何看待“是控制系統的改善決定了動力系統的改善,還是動力系統的改善決定了控制系統的改善”這一爭論呢?或許可以說,控制系統和動力系統對于整個運動系統而言,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但在特定時期,某一系統的問題則可能變得尤為突出。

在此需指明的是,上述比喻并不一定是恰如其分的。社會絕不是一個能夠被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隨便操縱的可準確預見的有特定目的的系統。我們只是想在制度和技術之外,突出人的主體性。正是在高度的不確定性中,人類通過對制度—技術在滿足人類需要方面的失靈的認識和應戰,最終帶來了社會的進化。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制度和技術僅僅是為人服務的工具(盡管其中可以置入特定個人或階層的目的),我們有能力進行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盡管我們確實無法擺脫當下的制度和技術基礎)。

3.企業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互動研究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最終判定兩種決定論誰是誰非,而是期望從中汲取一些為我所用的理論要素,拓展一下技術創新研究的理論視野,并借此強調對企業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相互關系進行研究的重要性。

3.1 互動研究的現實背景及其選擇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一直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如何對這一進程進行深入的實證研究,是一項頗令人著迷的智力課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目標模式的確立,對“轉軌”問題進行實證的和規范的研究已成為具有迫切重要性的重大課題,已是社會學和經濟學研究的焦點。[(16)][(17)]這類研究主要著眼于制度分析,盡管看到了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在模式上的類似之處,但并沒有試圖著力分析其間的作用機制。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有人嘗試對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分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進行比較研究,對制度創新在技術創新擴散中的重要性進行計量分析。[(18)]

我們的選擇是:研究企業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互動關系。這基于兩點考慮:一是我國業已確立了市場經濟的總體制度框架,而且前迫切的現實問題是,如何形成一種適應于市場經濟要求的、可以帶動技術創新的靈活的企業制度?這絕不是一次輕而易舉的變動,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創新過程;二是企業制度安排是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的必經環節和基本單元,搞清楚這一環節和市場及政府的關系,找到使這一環節充滿活力的途徑,對于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也只有形成有效率的企業制度,宏觀的經濟政策、產業政策、技術政策才能落到實處。

3.2 方法的考慮

馬克思的方法是我們思考的起點。事實上,馬克思早就洞見了技術和制度變遷間的相互關系。其理論的說服力也恰在于它包括了新古典經濟學所抽象掉的所有要素:制度、技術、國家和意識形態。但馬克思在當時還沒有充分注意到諸如交易成本、外部性(externalities)和搭便車(free rider)等問題的重要性,受經濟本身發展的時代局限,不能不造成其分析上的某些缺欠。[(13)]

正是在這一點上,后來興起的新制度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以及理性選擇社會學等,為我們展示了一種新的學術視野,提供了較為銳利的分析概念和工具,使我們有可能對企業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在同一框架內進行分析。

在這一學術潮流中,社會學和經濟學竟擁有同一個核心假定,即“人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有目的的行動者”。[(19)]

如果我們接受這一假定,就可以對制度和技術,也就是對兩種關系——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并加以分析。正是人的有目的的行動,無論是發明活動、創新活動、市場活動,還是改革活動、尋租活動,最終都引起人與人的沖突、人與自然的沖突,并將帶來其間相互關系的變革。

這樣,創新就是社會中自然人、法人為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采取的重新塑造和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過程;只有當創新主體的預期純收益大于零的情況下,創新才會發生。這既是支配創新的動機,也是一切創新主體決定其是否采取創新行為的最后判據。

以上述考慮作為創新研究的一個基點,必然導致“方法論的個人主義”。這種研究以個人行動和交互行動(transaction)為分析的基本單位,力求找到宏觀變量的微觀基礎。也許,由此會引發學科性的紛爭:這到底是創新的社會學?還是創新的經濟學?它也曾使我們疑慮許久。但是,當我們看到社會學家科爾曼(J.Coleman)冒社會學傳統之大不韙,果敢地以“理性行動”重構社會理論的基礎時;當我們得知交易費用經濟學的主要代表威廉森(O.E.Williamson)號召人們關注組織社會學成果時;[(20)]當我們從創新社會學家凱龍(M.Callon)等人那里讀到他的名言——創新者是不管學科界限的異質工程師(heterogeneous engineer)時[(21)],我們感到學科界限畢竟是次一級的問題。從這一視角出發進行的探索,有可能為我們對技術創新問題乃至那些已經很長時期煩擾著我們的現實存在的大量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認識,找到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關士續:“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意義和緊迫問題”,《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1年,第5期。

(2) 關士續:“市場經濟與科技—經濟良性循環”,《自然辯證法研究》,1992年,No 12。

(3) 關士續、劉慶有、孟慶偉:“企業技術創新的障礙分析與對策研究”,《中國軟科學》,1993年,No 2。

(4) 傅家驥等:《技術創新》,企業管理出版社,1992年。

(5) 遠德玉、陳昌曙、王海山著:《中日企業技術創新比較》,東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

(6) 劉慶有、姜照華、夏寶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中間試驗研究”,《中國軟科學》1996年,第2期。

(7) M.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年。

(8) 李京文等:《生產率與中美日經濟增長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9) 樊綱等:《公有制宏觀經濟理論大綱》,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10) 肖耿:“國有資產的出路:搭便車”,《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5年,第2期。

(11) 王大洲:《西方技術社會學研究:技術決定論的證明與反駁》,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論文,1993.3。

(12) Polaygi,Karl,The Great Transformation,New York:Rineholt,1957.

(13) 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14) 錢德勒:《看得見的手》,商務印書館,1987年。

(15) 張宇燕:《經濟發展與制度選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16) 盛洪等:《中國的過渡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17) 李培林:《轉型中的中國企業》,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18) 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19) 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