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施討論法范文

時間:2024-03-27 11:10: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如何實施討論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如何實施討論法

篇1

交通肇事逃逸先看后果是否構成交通肇事罪。

如果產生的后果不構成交通肇事罪,也就是行政處罰、民事糾紛,要賠償對方人身財產損失,也有可能被拘留十五天。如果產生的后果構成交通肇事罪,其要承擔刑事責任、民事賠償責任。

《刑法》規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數學新課標要求,教師應對每個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負責任,促進每一個學生發展,注重發展的全體性、全面性、主動性、差異性和持續性,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些是以精英培養為目的的傳統教學方法難以實現的。討論法,在新課程實施中因師生互動、小組學習,被教師廣泛采用。我在此僅把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應用討論法的體會總結如下。

一、在思想上轉變觀念

教師要重視觀念、角色的轉變。教師角色轉變是新課程實施的基本要求。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扮演知識的占有者、學習資源的提供者、文化知識的傳遞者、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課程計劃的執行者的角色。在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角色必須發生轉變,教師應當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學習機動的激發者、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課程的研究者和決策者、課堂氣氛的營造者。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如果不轉變教育觀念,就不可能成為新課程實施中的合格教師。

教師在傳統角色中,更多關注的是如何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如何完成教學任務,如何使學生在各種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進入“學生發展促進者”角色的教師,應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發展過程”上,要關注學生,心里有學生,要以學生為本,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角;要關注學生的發展,更注重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有體驗數學的機會。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經歷數學、體驗數學。

二、選擇討論法的依據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必須結合具體的客觀條件和自己主觀情況,進行周密的計劃方可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在選擇討論法時需考慮以下依據:(1)教學的具體目標和任務。教學目標少,學習要求不高,學生容易引起誤解;學習目標多,要求高,學生難以理解,這都不適合運用討論法。(2)教學內容特點。教學內容不多,且有規律性,才適合討論法。(3)學生的學習基礎。對于一般學生均適用討論法,但基礎差的學生達一半的不適合討論法。(4)學習時間和效率的要求。討論法比較適合教學時間充足、課時安排較多的課題。另外,還要考慮教師自身素養、教學方法本身特性、教學環境、教學設備等情況。要結合各種因素,從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再確定是否采用討論法。

三、討論法教學的課前準備

1.教師在課前要認真備課,精選問題。問題不宜多,以4~5個為宜,要為學生留有討論的余地。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基礎,知道哪些問題是學生經過努力才能達到的、在哪些問題上容易出現偏頗,在、哪些問題容易產生討論的火花、哪些問題學生感覺比較難等等。問題太易,學生人人能回答,不用討論;太難,都不會,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2.學生的課前準備。學生在課前對課文進行必要的閱讀,通過閱讀使其在了解的基礎上提出不懂的問題。當然這里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方法。有一次,我在聽《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然后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進行討論。這里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沒有錯,關鍵是應該讓學生在課前對問題有個大概的了解,這樣學生的時間會更多地運用在討論上,而不是對問題的提出上。務必使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文,對知識了然于胸,對于不會的問題要在課文中標出來。要討論的問題,要求學生在課前就已知道,有所準備。這樣在上課時學生就知道自己該如何發言,該提出哪些疑難問題。

3.分組的準備。從學生基礎、性格差異、男女比例等考慮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以4~6人為宜,要使學生在本小組內感到愉悅、有幫手、有朋友、有“老師”。為了取得最佳的合作學習效果,每個學習小組應由能力不同、性格各異的學生組成。為此,組建合作小組之前教師應該熟悉和掌握每個學生的能力、個性和他們之間的人際關系。分組時,教師應盡可能給予照顧,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好伙伴和他同組,促進小組內部的有效合作。

四、討論過程

在課堂上宜采用“小組討論——釋疑解難——班級展示”的模式進行。先在小組內討論老師布置的問題,要求學生暢所欲言,教師要巡回指導,深入到學生之中去,對卡殼的問題給予提示;善于發現新穎的解答思路,以利于在班級展示中有的放矢地指導;可以用暫停方法對問題做出修訂和補充,學生在答疑解難中提出的問題也可以提到全班討論。最后,把各小組討論的成果在班內展示,讓有不同解法的同學上臺交流,使學生體會討論的快樂,激發起對其他小組解法的興趣,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技能得以提高。

五、運用討論法時應注意的問題

篇3

關鍵詞:分組 選題 氛圍 情境 主題

“小組討論早在杜威時代就在美國成為主流教學模式,在中國上世紀60年代方興未艾。”小組討論法教學是指“圍繞某一中心問題”,表明討論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是為了發展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理解。實踐證明,合理有效的小組討論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學生通過討論、爭辯、思索,掌握的知識會更深刻、更準確,對問題的思考會更全面。那么歷史老師如何掌握小組討論法?其具體實施和操作有什么技巧?怎樣把發展性評價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真正落實到課堂中去?本文結合教改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實施小組討論的必要課前準備

1.合理分組,明確分工

小組討論法是——種有系統、有結構的教學組織形式。布魯納曾在小組規模研究的總結中建議,5 ~ 6 人是小組討論的理想數字。小組一般采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組內異質為小組成員內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各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基礎。討論小組構成注意層次搭配、性別協調以及性格互補。為了增強小組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可以讓學生開動腦筋為小組起個個性化的組名,因為別具特色的組名,使小組成員首先有了共同的期望和目標,也把學生個人之間的競爭轉變為小組間的競爭,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接下來組內成員的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也是至關重要的。每個組員都要擔任不同的角色,如組長、記錄員、協調員、檢查員等,并采用角色定期互換的辦法,使每個學生都能擔當不同的責任,從而在各種不同位置上得到體驗和鍛煉,共同提高。

2.精心選題,充分準備

小組討論法教學是圍繞某一中心問題,表明討論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是為了發展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理解。所以討論題的設計是影響討論效果的關鍵因素,也是討論法成功實施的前提。

教師可先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摸清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同時制造一些懸念,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所期待和了解,進而激發他們在課堂上討論、探究的欲望。例如講美國西進運動一節,本人事先在學生中做了民意調查,即說起美國西進運動,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投票結果——牛仔、印第安人、移民、淘金、美國西部風情等名列前茅。根據課程目標及學生關注的熱點,再將教學內容細化為四個小課題,如西進中的牛仔、印第安人、外國移民和淘金者等,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其中的一個課題,組成四個學習小組,課前就搜集、分析、綜合有關資料,為課堂討論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課前調查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該從學生的興趣和實際出發,下一番“重新制作”的功夫,精心設計有意義的主題或有爭論性的問題,最好教科書上沒有現成答案。所提問題要有利于啟發學生的多向思維,有一定的綜合性,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教師還可提供一些參考書目,以便學生課前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作好一定的知識準備,這樣學生在討論時才能有話可說并且持之有據,才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否則討論只會流于形式,收不到實際的效果。

二、實施小組討論的必要課堂把控

1.激發興趣,營造氛圍

經過精心的課前準備,討論課上,教師可先組織學生就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提出質疑,通過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交流,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解決問題并釋疑。“思維自驚奇而開始”,驚奇與疑問是興趣的源泉。而這種興趣的激起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

宋代儒學大師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教師要設法把學生置于“發現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讓學生隨教學內容的展現,不斷發現,經過思考獲得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為了比較和,本人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即一百多年前的北京,李鴻章、梁啟超兩位近代風云人物展開了一場對話……如果生活在一百多年前,你會選擇他們二者倡導的哪一次改革呢?你認為改革時應注意避免哪些失誤?接著將全班分為四個小組,分別有皇帝、官員、讀書人、農民等角色。各組要根據自己的角色討論上述問題,并形成觀點,由中心發言人上臺匯報,交流思想。這種群體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夠讓人人都參與體驗,這種形式相對于一般的歷史課本劇表演,在有效性和操作性上更適合高中的課堂教學。

2.創設情境,良性互動

古人云:“善思則得,善誘則通,誘思交融,百煉成鋼。”“誘”在這里體現的就是教師引領、指導的策略,“思”則體現學生的參與內質,只有把“誘”調諧到“思”的頻率上,才能發生諧振,才能使教與學和諧一致,大幅度地提高教學效率。當然,學生如何思、思什么,就要看教師“誘”的藝術和水平了,即問題的設計是關鍵。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期待著學生的進步和提高,因為這種進步和提高是對教師教學成果的肯定;同時,學生也期待著教師的關注和指導,這種關注和指導將轉化為日后學習的動力和源泉。師生雙方都在期待中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形成教與學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動。

3.重在指導,彰顯主體

篇4

“問題討論法”教學模式的主要環節有:第一,提出問題。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疑問才會思考,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第二:討論點撥。通過討論,不僅可以使學生思維活躍,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第三,精講釋疑。針對新知識的特點和討論的實際情況,講明要點,指點迷津,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第四,反饋總結。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分析反饋結果,適時進行教學總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整合和掌握,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問題討論法”簡單地說,是“提出問題—引導探索—教學相長”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對深化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具有積極意義。但在教學實踐中要運用好這一教學模式,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聯系實際提出問題

實施“問題討論法”教學模式的首要環節是提出問題。聯系實際提出問題,就是通過觀察分析身邊生活中事物與現象,從而提出疑問。例如,在剛接觸立體幾何時,很多同學沒有空間概念,缺乏空間想象能力,不能正確認識空間圖形,作圖沒有立體感。可以讓學生實際觀察:在太陽的照射下一個長方形狀的窗框投射到地板上變成了平行四邊形。兩根平行的電線桿在地面上的影子仍然平行,且電線桿中點的射影仍然是影子的中點。通過實際觀察,學生認識到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不同。

二、激發學生情趣,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學習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是“問題討論法”教學的重要環節。數學課堂上,教師應努力營造寬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甚至可以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例如,在講解異面直線所成角的概念時,給出一個畫面:在一座鐵路橋上火車轟隆著向前行駛,橋下輪船在河面上來回穿梭。請同學們猜想一下,火車行駛的方向與輪船行駛方向能否形成一個夾角?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不能,因為火車和輪船不在同一個面上。”有的說:“可以,因為通過平移可以把輪船和火車放在同一個面上,在同一個面上相交直線就能形成夾角。”通過學生的討論,教師輕松地提出異面直線所成角的概念。創設情境組織學生課堂討論,不僅訓練了學生說話能力,而且活躍了學生思維,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品質的形成。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也就事半功倍。

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學生而言,由于長期受“注入式”教學法的影響,形成了思維惰性,不愿意獨立思考;就教師而言,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不愿意扔掉“注入式”教學方法這根拐杖,結果學生也獨立不了。而“問題討論法”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勇于打破舊的傳統教學觀念和方法,要求學生自己完成學習任務,從運用教材、資料,到提出問題、開展討論、解決問題,積極參與,獨立思考。例如,在學習直線與直線位置關系、直線與平面位置關系、平面與平面位置關系時,都要求學生通過演示觀察、討論、獨立尋找答案。在討論中出現爭議時,老師正確引導,指點迷津,合理評價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因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四、精心設計和把握討論的問題

實施“問題討論法”教學模式的關鍵在于問題的設計和解決上,這就需要注意:(1)設計問題要科學。提出問題最忌含糊其辭,不著邊際,無法作答。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知識準確理解,科學地設計每一個問題。(2)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當,有一定的梯度。(3)注意問題的開放性。每一個問題不一定只有一個答案,要鼓勵學生大膽假設,認真求證,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生對不同結論各執一詞時,教師可以參與討論,分析學生各方觀點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思維。例如,在立體幾何中學面角的時候,對于二面角的定義:有一條直線引出的兩個半平面所形成的圖形叫做二面角。根據定義提出問題:如何利用數學模型演示二面角?經過討論,一組同學拿出課本,以裝訂的一邊為棱任意翻開2個頁面,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二面角。另一組同學,走到教室的門口,推動門板,而門板和相鄰的墻面也形成了不同的二面角。通過討論和演示加深了學生對定義的理解,通過具體模型的展示拓展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4)解決問題要徹底。運用“問題討論法”教學模式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回答問題不全面時教師要及時補充,學生理解不深刻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知識點把握不準確時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便于準確把握知識體系。師生互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案例教學 教學優勢 實施程序 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160067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引入了大量的案例。據筆者精確統計,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從初一到初三的5本教材111個框題中,各種案例總計366個,平均一個框題3個左右,按照教材的常規教學,案例教學的時間要占課堂教學的60%以上。因此,案例教學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案例教學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優勢

案例教學也就是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使學生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

首先,案例教學具有較強的情境性,在教學中往往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這就為學生學習創造了一個寬松和諧、多維互動的教學氛圍。它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把學生注意力集中到案例所營造的情境中來。

其次,案例教學是一種動態的開放性教學方式,以案例為媒介向學生傳輸各種信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案例進行分析,主動思維,并吸收他人的智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強了對理論的運用和學習,不斷提高進行事實判斷和邏輯推理的能力。

再次,案例教學要求學生之間互相啟發,互相溝通,互相合作。這不但使學生學會了互相交流,也使群體潛力得到開發。

二、思想品德課案例教學設計與實施的一般性程序

做好案例的選擇、教法的設計與教學的實施,是案例教學達到良好效果的關鍵。下面,以人教版思想品德課初二教材《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中“同學之間起外號”的案例為例,簡要分析案例教學設計與實施的一般性程序。

小立長得矮胖,有人給他起了個“武大郎”的外號。對此,小立心里很不好受。小立問:“他們為什么這樣對待我?”而他的同學卻說:“起外號是件很平常的事,無可指責。”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類似的現象?請把有關內容填入下表。

1.明確案例設計的意圖

明確案例設計的意圖是正確實施案例教學的基本前提。本案例的設計,一是通過學生身邊的事例,探究如何以實際行動維護他人人格尊嚴、不侵犯他人名譽權;二是給學生感悟的機會,將心比心,感受名譽權受到侵害給他人帶來的痛苦,并了解身邊侵害名譽權的各種行為,認識這些行為造成的危害及應承擔的后果;三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做遵守法律和道德高尚的人,做受同學歡迎和喜愛的人。

2.案例教學的操作

案例教學的實施是實現案例設計意圖的唯一途徑。筆者將本案例教學的操作程序設計如下。

第一步,設置情境,進入情境。讓學生閱讀材料,了解情況,明確活動要求,進入角色,或引導學生談談身邊給他人起外號的小故事。

第二步,學生思考,分析案例。讓學生站在小立的立場上,感受人格受到侮辱所產生的情緒,以及考慮如果自己是小立會通過什么辦法擺脫苦惱。

第三步,你說我說,交流討論。讓學生就小立同學的言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外號有褒貶之分,褒義外號是贊許,也不會侵犯他人的名譽權。貶義外號則會傷他人自尊,侵犯他人名譽權。小立長得矮胖,給他起外號叫“武大郎”,是諷刺、嘲笑、挖苦他身材矮小,是對他的侮辱。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公民的名譽權不受侵害,任何個人或組織不得侮辱和誹謗他人。為小立起貶義外號侵犯了他的名譽權。

第四步,舉一反三,深化認識。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第二個問題,邊討論邊填表。侵害名譽權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侮辱,如諷刺、謾罵、挖苦等;二是誹謗,如無中生有、造謠中傷等。活動中,學生可以圍繞相互之間有意或無意的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和表現,進行填寫。找出這些行為之后,讓學生設身處地為受害人著想,通過體驗來感悟尊重他人名譽權的重要性,體會法律保護名譽權的必要性。

第五步,分析后果,行為指引。從道德和法律兩個角度,分析侵害他們名譽權的后果,認識給被侵權者、給社會帶來的危害及應承擔的法律后果,同時要認識到侵犯他人名譽權,也會給侵權人帶來譴責、懲罰,即對侵權人也沒有好處。在學生完整填寫表格后,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不能做出不尊重他人、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

3.案例教學的評價與反饋

評價和反饋是案例教學不可缺少的步驟,一般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學生評價。學生評價的重點是學生參加討論的質量,即是否把平時學到的理論同案例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分析的水平如何,在討論中的參與程度如何,案例分析的結論是否有啟發和教育意義等。

第二,教學評價。教學評價,主要看使用的案例是否激發了與教學目標相符的討論,學生通過分析討論是否掌握了有關的概念和技能,是否促進了學生相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是否把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是否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啟發使問題得到了解決,等等。

三、正確處理案例教學中的幾對關系

第一,處理好教材既有案例和補充案例的關系。案例教學中使用的案例應貼近社會,來源于現實生活。由于教材編寫與教學實施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教材中的案例不一定能滿足所有教學的需要。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情況,注重深入社會,進行調查研究,獲得真實生動而貼近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精心挑選資料作為補充案例,以滿足教學的需要。

第二,處理好講授法和討論法的關系。案例教學的基本方法可分為講授法和討論法。講授法的優點在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說明基本理論,簡明扼要,節約時間,加深學生的理解;討論法的優點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視具體情況交叉使用兩種方法,切不可始終使用單一的方法。

第三,處理好案例活動“放”與“收”的關系。教材中的許多案例涉及內容多,發散起來延伸面廣。對于這樣的案例,在教學中適當地予以擴展,對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十分有益。但另一方面,案例教學中的師生討論容易跑題,其操作過程也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過度開放容易造成既達不到教學目標,也難以完成教學任務的被動局面。因此,案例教學中要在時間總量上有所控制,處理好探究活動中“放”與“收”的關系。

[ 參 考 文 獻 ]

篇6

關鍵詞:討論式教學;理論;教學實踐

一、從理論上高度認識討論式教學的意義

1.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感覺討論式教學法的運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節奏”感。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如討論前的預備,促使學生主動把握教材,積極搜尋資料,加強對歷史材料的閱讀、理解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和閱讀、理解、分析能力;討論中,學生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必須對史料加以甄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討論中與其他同學觀點的互補或交鋒,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討論式教學法的運用中,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引導者,重在引導學生主體意識的發揮,有意識地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使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2.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感覺到討論式教學法的運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一個觀點要真正得到個體情感、態度上的認同,必須經過個體主體的比較、權衡及選擇過程,而討論則為學生提供了這種機會,有利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教師提供一個討論話題,學生往往會對這種討論話題表現得興趣盎然,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好動,樂于交往,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在討論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二是課堂討論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能認真地去理解別人的思想,把握別人的情緒、情感,當討論出現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時,大都表現出冷靜、忍耐,明白一個人只能用理由來證實自己的觀點,而不能用情緒語言來強迫別人接受。駁斥對方觀點時,又需要語言技巧,使自己的表達既不傷害他人的感情,又具有說服力。這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高尚的人格有積極的意義。同時通過討論,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在教學實踐中豐富和發展討論式教學

1.討論法的關鍵是命好題。“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我在設計討論命題時始終遵循命題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貫徹教學大綱,著重于對基礎知識內涵的理解和掌握”的原則。命題的范圍涉及高考動態、有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重要歷史人物,以及與當前形勢和社會發展聯系密切等熱點問題。而且命題設計在多角度和新穎性等方面做了創新,讓相關的知識體系化、網絡化,使學生的認識源于教材,卻又高于教材,從而開拓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如今年中日之爭形勢更加嚴峻,不少學生表達了對日本的強烈不滿,有的學生甚至追打辱罵拿索尼手機的同學……為了使學生更有理性,不感情用事,在上這一課時,我設計了“結合發生在身邊的事,你有什么想法?”這樣一個命題,讓大家交流。對于這樣一個敏感話題,很多同學有感而發,必須用戰爭方式解決、必須韜光養晦、用外交途徑解決、由聯合國解決……討論式教學,使學生在集思廣益中不知不覺深化了認識,課堂也向著全面促進學生發展前進,也使學生更加理性。學生如何思、思什么,就要看教師設計的藝術和水平了,即問題的設計、命好題是討論法教學成敗的關鍵。

2.討論法的前提是師生雙方充分的準備。我在課前預習環節事先公布討論話題,布置必讀的參考資料,提供某些帶啟發性的思考要點。我要求學生根據討論題認真鉆研教材,查閱有關資料,寫好發言提綱。例如,在上《河州民俗文化研究》這節課時,我發現學生對河州民俗文化有所了解,但不深刻,卻興趣十足。為此,我組織了一次“河州民俗文化之旅”的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組成六個調查團隊——回族婚俗了解組、寧河秧歌觀賞組、回族建筑調查組、河州名人追蹤組、河州花兒收集組、河州花兒創作組等,引導學生通過上網、看書、采訪,主要是實際調查等方式搜集相關資料,以便上課時各組交流,分享成果。這次合作學習后,河州花兒,寧河秧歌,龍華會,蝴蝶樓,醉春風(謝晉在寧河的吟詩)竟成學生的熱門話題,有位學生收集整理的河州花兒受到普遍好評。

3.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討論時,教師要善于啟發和誘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上必修三《電影與電視》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課外觀看張藝謀的有關電影,電視劇《大秦帝國》,然后我也在課堂上采用分組的形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小組,通過“影視知識展示組”“影視魅力表演組”“影視觀點挑戰組”“微電影劇本編寫者”等環節,將教學內容滲透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體驗。特別是關于影視的激烈討論,或犀利的言辭、或幼稚可笑的言語,都帶給我以極大的影響,讓我深深認識到,教師只有用這種討論方法訓練學生,才會豐富他們的歷史知識及情感,全方位地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也才會收獲更多意外的驚喜。

篇7

關鍵詞 課題討論法 光纖通信原理與系統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22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Topic Discussion Method in Principle and System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eaching Reform

WANG Jingli

(College of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03)

Abstract As everyone knows,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A topic discussion method is proposed in the paper for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staged and progressive teaching reform ideas, a series of sub topics are designed and teaching and practice are changed. The practice of topic discussion method is helpful to trai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creative spirit and self-learning ability, which also improves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topic discussion method; principle and system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eaching reform

1960年梅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激光器,隨后科學家高錕提出光纖,伴隨兩者發展促進了光纖通信的不斷進步。目前國家級的電信網骨干大部分采用光纖通信系統,相關技術也已深入社會各層面,是現代社會基礎設施中的關鍵。近年來,“光纖通信原理與系統”課程作為國內外高校電子信息、通信工程、光電子等專業的重要課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前沿性和探索性,在整個學科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

“光纖通信原理與系統”課程的特點是理論部分難度較大、知識點更新快、具有一定的工程性,還涉及若干現代通信設備。現實狀況是教材更新慢、實驗設備落后行業發展,課時不斷減少。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有限課時,將課程的理論知識、光纖通信系統的最新技術以及相關光器件介紹給學生,是教師面臨的巨大挑戰。基于此,我們提出將課題討論法運用于課堂,改變過去單一的課堂講授方法,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

1 課題討論法的定義

課題討論法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利用師生以及學生間平等、民主、和諧的時空環境,就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某一子課題,以小組或者班級為單位開展積極的討論、爭論甚至辯論,拓寬思路,各抒己見,交換看法,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從而理解知識、掌握真理、受到教育、培養素質與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①②

2 課題討論法的運用

課題討論法的實施需要按照兩步走:(1)基礎層次:子課題相關的理論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以相關的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教學內容的優化;(2)提高層次:子課題相關的拓寬及應用,以學生為主,進行匯報和討論。

2.1 基礎層次

2.1.1 教學方法創新

摒棄傳統教學方法的某些弊端,在課程教授過程中基于不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1)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在現代教學中的作用,播放與知識點相關的圖片、動畫以及視頻,增強學生的感官印象,使其更容易接受。(2)為了加深學生對光纖器件的理解,掌握器件的類型、特性、參數及用途,盡可能給學生展示器件實物。(3)在課堂中穿插一些合適的例題和隨堂練習,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聽課效率。

2.1.2 優化教學內容

本課程中,有些內容在先修課程中已經學過,例如第三章《光發送機》,其中關于光源的物理基礎、半導體激光器和LED 的介紹,以及第四章《光接收機》中的檢測器的介紹,均是對之前課程(“光電子學”和“激光原理”)中知識點的重復。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可以削減已學知識點的學習課時,適當增加光纖通信領域最新的技術和器件的講解。

教材的選用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動手能力有著重要作用,故而應該盡量選擇和教學大綱一致的教材。然而,現實情況是找到這樣教材的機會不多,教學時總要增加或者刪除部分內容,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在教學中盡量采用新教材,注重新技術和新理論的介紹。另一方面,補充和修訂現有教材,希望能夠通過團隊的努力,編寫出合適的教材。

2.2 提高層次

通過基礎層次的訓練,學生已經掌握了與子課題相關的知識點的理論基礎。提高層次中,要求學生帶著教師設計的子課題任務,進行文獻的查閱、資料的概括、方案制定、可行性分析、設計、仿真以及某些元器件的采購等工作。這個階段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具體實施如下:

2.2.1 學生分組

分組之前,需要教師做好功課。各組學生由學習好、一般和基礎較差的同學搭配組合。課程內容,除緒論部分,其余章節都會安排子課題任務,任務會提前下達到各組。每組需要自己選舉組長,在組長的組織安排下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概括、任務的分解和執行等工作。課堂會安排時間,讓各組匯報、討論各個子課題,老師和各組選派的代表進行打分,分數最終記入期末成績中。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1)各組的匯報,教師可以要求每次選舉不同的代表上臺進行陳述,這樣就可以使得每個同學都參與其中,每個個體都能得到鍛煉。(2)各組匯報完畢,安排自由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把握現場,適當引導,切忌部分討論慢慢偏離主題,或者個別討論太過激烈。有時如果問題較少,需要教師適當提示,將討論進一步深化、細化。(3)各組匯報和討論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教師應該提前對子課題進行最新前沿的資料調研總結,如果學生在課堂涉及、討論過的部分可以簡略,部分學生未能查閱的內容,可以進行詳細的補充。這樣,經過師生合力,可以將每個子課題討論充分、將其發展了解清楚。(4)各組匯報時,教師和各組代表進行打分,教師可以提前制定打分標準,其中包括:匯報內容的準備情況、PPT的制作精美程度、代表上臺發言的表現(聲音是否洪亮、表達是否清晰、思路是否敏捷等)、各組參與討論的積極程度等,盡量劃分全面細致,有所偏重,體現公平公正。

其次,各個分組也是相應的學習小組,大家除去共同準備完成子課題任務,還增加了相互接觸的機會。利用這樣的機會,小組中基礎差的同學可在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幫助下,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此外,多人共同完成一個任務有助于發揮團隊協作精神。這個過程可以培養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遇到問題如何有效溝通、接到任務如何利用團隊的力量完成、學會進行任務的分解和落實到個人以及體驗到集體的榮譽感等。這些能力和品質的培養,比在這過程中學會的一些書本知識更為重要。

2.2.2 設計子課題

課程內容涉及到光纖光纜、光源與光發送機、光檢測器與光接收機、光放大器、光無源器件和光波通信系統的設計。教師需要在子課題任務的設計方面花費心思,下達既有新意又有實際意義的任務。

由于整個課程的授課順序是先介紹構成光纖通信系統的各個部分,后講解系統設計。可以在各構成部件的講解章節中,下達查閱最新光器件發展的任務,例如:新型光纖光纜結構、光源(LD和LED)的發展情況、檢測器件的性能、最新光器件的種類。原本這些知識點,如果采用教師查閱課堂講授的方式,一是無法查閱全面,其次講解只能蜻蜓點水,學生聽得稀里糊涂。現在通過子課題任務的方式,學生在上課之前,已經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了最新的技術和器件,對其已經有所了解,課堂的匯報討論又將這一子課題的內容擴充完善,印象加深。另外,進行這類光器件的介紹與討論時,可從實驗室借來一些真實的器件,并在子課題中設置一些器件使用方面的任務;也可以采購若干常用的光器件分發到各組,布置與其相關的小任務。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理論和實踐脫節的問題,加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幫助其學以致用。最后一章光波系統設計的講解時,受到實際條件的限制,也許無法搭建一個真實的系統,但是此處可以巧用仿真軟件來實現系統的設計。此時子課題就可以布置用軟件仿真進行系統設計的模擬,該任務需要占用較長的課后時間,在具體考核時可以適當增加這部分內容的分數。

2.3 建立全面的評價體系

借助提高層次中課題分組討論環節,打破以往單一的期末閉卷考試方式。建立起既重理論,又重實踐;既重結果,也重過程的考核方式。此外,為了提高學生積極性,減輕學生的負擔,適當提高分組討論環節得分在期末總成績中占的比例。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增加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接觸到更多該領域的前沿知識。

3 總結

“光纖通信原理與系統”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光纖通信發展的歷史;知道光纖通信技術及光器件的最新發展動態;掌握光纖、光源、光發送機、光接收機、光放大器等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理解光纖通信系統設計的思路、方法及檢驗標準。為學生進行畢業前的職業準備,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夠順利地、獨立地從事光纖通信方面的工作。

通過本項目的開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促進課程建設;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掌握光纖通信方面的專業知識,為人才培養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時可供我校其他院系及國內普通工科高校開設和建設“光纖通信原理與系統”課程的同行們作一個參考。

注釋

篇8

體驗法主要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古代文學的授課過程中,有時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可以設置一種環境讓學生去體驗作品的美感或作者的感情。這樣在特定情境下可以更好地收到學習知識的效果。比如講解柳永的《雨霖鈴》時,可先讓學生進行想象:一個秋天的傍晚,涼涼的秋雨剛剛停歇,一對深愛的情人在帳篷旁邊話別,水中的小船,岸邊的楊柳,天上的殘月,帶著寒意的秋風,二人淚眼婆娑,互相凝視,茫茫未卜的前程,后會也許無期的歲月,纏綿悱惻的情感糾葛,一切的一切都交融在此時的畫面中。教師可以把這一番場景進行描述,學生可以閉上眼睛去想象,甚至于還可以把這種離別延伸到學生自己身上,比如上大學前如何與自己的父母告別,如何與自己的同學告別,等等。在這樣的類似場景下,學生的情感自然地就融入到詞中了,也就理解何謂離別了。體驗法的運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學生體會到作家的創作思想,作品的情感表達。

二、比較法

知識是融匯貫通的。所以在講授古代文學作家作品的時候,教師應該把相關文學知識串聯起來講解。比如在講解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就可以將此詞與北宋前期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進行聯系比較,通過比較可以使學生了解詠史懷古題材的詞在寫作上有什么共同之處,而王安石和蘇軾又在思想上有什么差異之處。在講解宋詞化用前人詩句這種寫作手法時,可以比較的內容就更多了。比如講解歐陽修時,既可以將他的《踏莎行•候館梅殘》與李煜的《虞美人》比較,可以看出“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很明顯是從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演化而來。而歐詞《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與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有異曲同工之妙,事實上李清照自己也表達過最愛歐詞的“庭院深深深幾許”這一句。所以在古代文學的課堂上,教師很有必要對知識進行串聯比較,通過作家作品的對比,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能夠不忘已學的知識,又可以讓學生溫故知新,學習鑒賞文學作品的方法,可以說一舉兩得。

三、誦讀法

誦讀法是學習古代文學課程的最經典的方法,在教學中可以說是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很多學生在朗讀古詩詞時存在很大的問題。比如朗讀不流暢,甚至于連斷句都不能斷準確,更有甚者連詩詞的情感都不能把握準確。所以我們教師在課堂中更應該拿出一定的時間來培養學生朗讀詩詞的習慣和能力。俗話說“書讀千遍,其義自現”,那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在有聲朗讀中可以使學生對其產生最直接的審美體驗和最豐富的想象空間。比如在講授李白的詩歌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情緒去朗讀。李白詩歌中情感非常豐沛,喜怒哀樂在不同詩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如《將進酒》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情感的跌宕起伏:由悲傷到歡樂,再由激憤到狂放。這種情感的表達如果僅僅通過教師的講授還不足以讓學生體會深刻,只有加上學生自己的朗讀才能真切地體會到李白那韶光易逝的悲傷,懷才不遇的激憤,恃才傲物的狂放,繼而深刻地領悟到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色彩。所以古代詩詞的情感品味通過朗讀這種方法能夠更好的使學生得以體會。

四、討論法

篇9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clas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animal laws and regulations",it can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consolidate and deepen the knowledge, but also can train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various ability, and promote teacher-and-students. The discussion on real significance needs pass the way of "the teacher - student1-student2 -student3...... teacher". In order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it needs teachers to put forward questions which can really grasp the minds of students, and requires teachers take lenient attitude for student's answer on the discussion class.

關鍵詞: 討論法;動物法律法規;教學模式

Key words: discussion method;animal laws and regulations;teaching mode

中圖分類號:X1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5-0269-02

0引言

討論法是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選擇確定的課題或事件進行討論,交流意見,相互啟發、補充,廓清問題,來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討論法是《動物法律法規》教學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時有應用,并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為促進《動物法律法規》課程的建設,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本文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針對為野生動物專業的學生,探索與分析討論法在《動物法律法規》課程教學中的意義及其模式。

1討論法在《動物法律法規》課程教學中的意義

除了課堂提問,討論法也是促使學生參與到教學環節中的主要方法,而且比課堂提問更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它不僅能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環節當中,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大大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重要知識點,同時,針對典型性法律案例的討論還將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邏輯能力。另外,對于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啟發與幫助作用。

1.1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眾所周知,法律知識相對比較單調、枯燥,特別是對于學習自然科學的野生動物專業學生。因此,對于這樣的教學對象,首要的問題不是教給他們多少知識,而是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時選取一個與學生想法比較接近的案例進行討論非常重要。如以下案例:

案例1:近日,動物保護者李強上街買菜,看見有人在賣穿山甲,心想穿山甲是國家保護動物,于是花錢將穿山甲買下后放回大自然。這一“放生”行為得到了很多人的贊譽,李強也對此引以為榮。

對于以上案例,大家的討論熱情是比較高的。主要基于兩點:第一,學生經過一段時間野生動物專業的環境熏陶后,對保護野生動物的熱情很高,并且樂意參與保護野生動物的行動。很多同學甚至有過到市場上購買野生動物然后放生的動機或行為。因此,本案例與他們目前所持有的想法很接近,易于產生興趣; 第二,本案例案情簡單,每個同學都可參與其中。即使沒有完整的答案,但至少可以說出其想法。這一點對非法律專業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

教師給出以上案例,并留給同學一定的思考時間后,拋出問題,讓同學們評價李強購買野生動物并放生的行為。有法律基礎的學生會從法律的角度上進行評價,沒有法律基礎的學生會從道德的角度上進行評價,有的學生甚至會拋出以下問題:李強是專業人士嗎,他所選的放生地點合適嗎?如果鼓勵這一作法的話,是不是非法販賣野生動物的行為會越來越猖獗?等等。學生能夠暢所欲言,參與其中了,說明學習興趣正在培養。這為以后《動物法律法規》課程的學習奠定非常好的情緒基礎。

1.2 鞏固和加深所學知識討論法是學與思、學與論的結合,是達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先學后思、再論,可以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記憶完全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動物法律法規》課程涉及到多部動物法條,法條的理解與記憶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但也是重點。如何通過科學方法促進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是本門課程中的關鍵問題之一。而討論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

《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規,未取得馴養繁殖許可證或者超越馴養繁殖許可證規定范圍馴養繁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處三千元以下罰款,可以并處沒收野生動物、吊銷馴養繁殖許可證。對于這一法條,教師除了作條理講解使學生理解外,還應該思考如何讓學生學會如何在實踐中應用。為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特設計了以下案例,供同學們討論。

案例2:李某,40歲,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人,下崗后一直在尋找再就業的機會。偶爾聽人說馴養繁殖野生動物很賺錢,于是便有了繁育野生動物的想法。經過前期市場調研,發現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熊的馴養繁殖技術很成熟,而且熊膽的市場需求量很高。于是李某決定養殖黑熊,經過一年多的籌建,李某建起了“正隆飼養場”,并一心養殖黑熊。但沒多久,意外情況出現了。當地工商局以李某未辦理馴養繁殖許可證為由,沒收了李某飼養場的熊,并對李某處以2萬元的罰款。但李某辯稱其投入了10余萬,還未獲得經濟利益,目前由于資金緊張,所以才沒有辦理馴養繁殖許可證,并且準備如果資金周轉情況一有好轉,就馬上辦理。并請求工商局寬限他幾個月……。

教師提出問題后,同學們圍繞問題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學生更加理解和掌握了本法條的核心問題:第一,應該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處罰,而不是常規意義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第二,罰款應該是在三千元以下。

1.3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討論法是提高學生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及邏輯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首先,討論法為學生進行集中且獨立的思考、發揮個人能力提供了合適的機會。討論主題確定后,學生需根據所學內容進行分析、綜合、推理等活動,才能提煉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利于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同時,法律問題的推斷是縝密的,在這個過程中,更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另外,學生在提煉出自己的見解后,還需快速組織發言材料,甚至需要進行提問和答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多種能力得以培養和提高。

1.4 促進教學相長討論課是促進教學相長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討論中,每個學生從自己的專業背景和思維習慣出發,從多個角度看待同一個問題,給同一個問題形成多種解決方案,使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相互教育。在討論課上通過對學生的引導、答疑,可以進一步鞏固教師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水平,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能力等。更重要的是,教師通過啟發學生的方式,可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見解獨到的思維,進而獲得認識、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自學,學會創造學習,學會合作學習。

綜上,討論課以《動物法律法規》課程的意義重大,但討論課上討論的模式對于促進討論課作用的發揮也是非常關鍵的。

2《動物法律法規》討論課的討論模式

在以往《動物法律法規》的教學實踐中,一共采用了三種討論模式。

其一,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舉手回答,然后教師再提出問題,其他學生再作回答。其實,這只不過是教師與學生間問答的不斷簡單重復。在這種方式下,并不存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就某一問題進行對話的聯系線索。因此并不是正真正意義上的討論課。其二,教師提出問題,眾多學生作答。教師從眾多回答中選取正確、適當的答案。在這種方式下教師提出的一個發問由眾多學生作答,但是學生之間的回答與發言,從學生的角度看,是互不直接相關的,是完全受教師支配的。換句話說,討論中并沒有“討論線索”。 雖然這種方法已接近討論課,但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討論課。其三,真正意義上的討論課。真正的討論課與以上兩種方式均不同,它交織著“討論線索”。在討論課上,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討論通過“教師――學生1――學生2――學生3……教師”這樣的方式展開。換句話說,教師先使討論開始,一名學生提出討論的線索,第二、第三名學生加入。當討論陷入僵局或錯誤方向,教師才給予修正,或作一些引導性的介入。這種教學討論的特征是,無論是從教師角度看還是從學生角度看,彼此的發言是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具有內在聯系的。這種討論方式下,學生不僅注意教師方面,學生之間也彼此直接聯系展開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有人發言,全班學生都參與,各自仔細聽取他們的發言,彼此發表自已的想法,互相補充、互相修正,使對話一步步深入。只有在這時,共同解決問題的真正課堂討論,才能形成。

如在案例1的討論中,當教師提出“你如何評價李強的這一行為,李強的行為是否合法,為什么?”的問題后,通過一定的方式鼓勵學生發言,有學生可能會回答李強這一行為的出發點是好的,馬上會有其他學生作出回應,出發點是好的,但并不代表是合法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作出引導,詢問學生為什么不合法。學生可能會找出一些理由,也可能沒有理由,只是提出一些反面的質疑,如,這種放生行為會增加市場上非法野生動物的供應,結果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這種質疑也是學生思維的結果,對于推動該討論的進行也有比較大的作用。但若有其他學生的這一問題上繼續發言的話,教師就應該作些引導,引導他們到真正的“討論問題”上來。總之,在整個討論中,學生們通過聽取彼此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并發言,教師在關鍵時刻作些引導,可收到不錯的課堂效果。

但討論課上,教師需要特別注意兩個方面:第一,需要提出真正抓住學生心思的提問。抓住其心思的發問一旦形成,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觀點,即使第一次回答不太恰當,但學生也不易氣餒和消沉,接著展開活躍的討論,并仔細聽取他人的看法,積極尋找適宜時機繼續發表更深入的看法。所以,教師的提問應指向本質的東西。第二,教師對學生回答的態度要寬容。討論課上,學生的發言往往是不完全的,但許多發言卻反映了其思考的過程和思維的進步,并且對整個討論課的推進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應對此現象應有正確的認識,在討論開始不能要求學生有完整的回答。對每個學生的回答,教師應當從學生的發言中找出亮點,鼓勵學生作出更準確的回答。只有這樣,真正生動活潑的課堂討論成效才能形成。

篇10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咨詢;角色扮演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2-118-0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實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同時也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只有在一定原則指導下通過適當的途徑來實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為滿意的效果,順利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為了提高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我們要努力探究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造成引導學生全面提升個人素質的嶄新平臺。

一、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法,提高心理健康課實效性

目前心理健康課的主要教學方法還是傳統的講授法,授課方法的單一必然損害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效果,如何才能夠提高心理健康課的實效性呢?探究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是一種必然的選擇,除了講授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可以運用的教學方法如:

(一)討論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一中心問題,交流意見,互相啟發,弄懂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想;便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等。運用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討論前,教師應提出討論的題目和方法,指導學生搜集資料、調查研究,并寫好發言提綱;討論中,要求學生輪流發言,教師要啟發誘導,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觀點,圍繞主題聯系實際;討論結束時,教師要進行總結,評述。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設定某種情境與題材,讓學生扮演一定角色,通過行為模仿或行為替代,充分體會角色的情感變化和行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際交往、內心沖突等心理問題。角色扮演的重點不在演,而在于通過觀察、體驗,分析討論,使學生受到教育。常用角色扮演法如情景劇表演、空椅子表演、角色互換、小品表演等。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現實中出現的典型心理問題作為案例,交給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探究其心理問題的特點,形成的原因,矯治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們對心理問題的認識,使學生有效預防心理問題,在出現類似心理問題時能夠識別并運用有關技術進行自我調適。

(四)心理訓練法

心理訓練的方法是指通過有目的的心理練習,對被訓練者進行有意識的影響,使其心理狀態發生變化,以達到適宜的心理程度,滿足提高心理水平,增強身心健康需要的教育手段。學校開展心理訓練應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其主要內容為:學習教育與訓練、情緒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與訓練、社會交往心理健康教育與訓練、擇業和社會適應心理健康教育與訓練。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以心理健康課的內容為基礎,依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采取適當的靈活多樣的方法,將形式與內容完美地結合起來,方法為內容服務,并且使內容更好得得以表現。

二、探究心理咨詢的合適方法,積極開展心理輔導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高職院校心理機構的現狀,為適應學生對提高心理素質的迫切需求,心理咨詢人員要探究心理咨詢的咨詢方法。

心理輔導的方法有很多種:討論法、角色扮演、行為訓練、各種習作與活動、演講會、報告會、參觀訪問、影視觀賞等。一般根據參加對象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我們要做情緒的主人”這樣一個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可以先選取一個故事,請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現故事:第一種情況是角色任意發泄情緒以致造成不良后果;第二種情況是角色調控情緒事情向良性方向發展。然后,大家一起討論這個故事,總結調控情緒的技巧。最后,大家根據所總結的技巧分小組進行角色扮演的行為訓練。在這樣一個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學到了如何調控情緒的辦法而且進行了練習,真正提高了個人的心理素質水平。

三、探究各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法,進行積極課堂教學

作為學校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脫離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各高職院校應當把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滲透到各科的具體教學活動中去,使其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從而形成一個以提高心理素質為核心統帥各科教學的教育體系。

要達成心理健康教育與各科教學的融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創建積極課堂,積極的課堂是指那些在課堂的教與學活動中,教師擁有積極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緒,能夠注重營造課堂積極的氛圍,并能夠使用一定的方法,注意調節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使其常處于積極的狀況,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思考,師生之間有效的溝通與互動,取得上佳的教與學的效果。

要在課堂上建立和諧、民主、寬松的師生關系。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不良的刺激如師生關系緊張、教師對學生的諷刺挖苦等會影響學生的情緒,甚至極大地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們要重視建立和諧、民主、寬松的師生關系,創設愉快和諧的課堂環境,在課堂上對學生多鼓勵,多肯定,多表揚,使他們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以獲取信心,帶著樂觀、愉快、輕松的心境去學習。

教師還要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比如,輕松自然的游戲、幽默的故事,新穎的教具都可以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

參考文獻:

[1]郭啟華.高校管理者人格素質結構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8):106-107.

[2]郭亞.管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助力器[J].銅陵學院學報,2007(4):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