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西雙版納范文
時間:2023-03-24 09:05: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麗的西雙版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留不住我的爸爸
上海那么大
有沒有我的家
爸爸一個家
媽媽一個家
剩下我自己
好像是多余的
爸爸呀
媽媽呀
能不能告訴我
這到底是為什么
留不住我的爸爸
上海那么大
有沒有我的家
爸爸一個家
媽媽一個家
剩下我自己
好像是多余的
爸爸呀
媽媽呀
能不能告訴我
這到底是為什么
美麗的西雙版納
留不住我的爸爸
上海那么大
有沒有我的家
爸爸一個家
媽媽一個家
剩下我自己
好像是多余的
爸爸呀
媽媽呀
能不能告訴我
篇2
星期四
陣雨轉晴
今天是我版納之行中最開心的一天。早晨,我們跟隨著導游去傣家竹樓坐客,熱情好客的傣族姑娘小玉帶著我們參觀了她的家,在進村寨的小徑兩旁種著椰子樹,獨有一番南國風韻,我忍不住要求媽媽給我在椰樹小徑上留影做紀念。到了小玉搔哆哩(傣族指年輕美麗的女子)的家門口時,我發現竹樓并不是用竹子搭建的,而是用木頭建成,由于建蓋在竹林之中,所以稱為傣家竹樓,竹樓有兩層,第一層是用來堆放雜物和養牲畜的,不住人,第二層是客廳、臥室、廚房和陽臺。傣家竹樓耐熱、防震、防潮濕、還防洪水呢,冬暖夏涼,是很適合人們居住的,我頓時喜歡上了傣家竹樓。小玉搔哆哩說傣族有一種說法,誰家搭建房子的柱子又多又粗,誰家就很富裕。我發現小玉家的柱子都是方形的,很奇怪,于是我請教了小玉搔哆哩,她說,傣族原來是住在原始森林里的,森林里蛇多,為了防止蛇的襲擊,柱子做成方形的,蛇就爬不上去了。小玉搔哆哩還介紹說,在傣族有個風俗,一家之主不是貓哆哩(指年輕帥氣的小伙子),而是搔哆哩。在傣家,如果生了男孩一家人都不太高興,因為男孩長大了是要嫁到女方家的,被認為是一個“賠錢貨”,如果生了女孩,家里就大擺宴席慶賀,因為女孩長大后,娶貓哆哩進家,還可以帶來一筆豐厚的嫁妝。
&
&
&
下午,我們去了原始森林,那里好美、好綠、好爽哦!美是因為金燦燦的太陽射進茂密的森林里,一切都顯得那么華麗;綠是因為在原始森林里每棵樹都是充滿生機的,每一片綠葉都像是一只小精靈,快活而開心;爽是因為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看著潺潺流淌的溪流,聽著小鳥放聲歌唱,仿佛走進了一幅世界上最美的油畫之中,盡情享受著大自然的一切。踏著用竹條搭建起的林間小道,聽著導游繪聲繪色的講解,我們穿越在原始森林中。在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千年古樹旁,留下了我和家人許多快樂的瞬間。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絞剎樹,它是兩棵不同的樹組成的,里面的樹本來很高很大,但是只要從外部長出一棵大葉榕,把里面的樹包裹起來后,吸取了里面樹的營養,里面的樹就會慢慢地死去,取而代之的就是大葉榕了。今天唯一遺憾的是由于陣雨的影響,我們沒能看到孔雀放飛的精彩表演。
&
&
&
篇3
我去過很多非常非常美麗的地方,也見過很多很多美麗的風景,可是,當我游覽了這許許多多美麗的地方后,還是覺得,這個世界上最最美麗的地方還是要數云南的西雙版納了。
西雙版納是一個很美很美的地方,這里是動植物的天堂。五顏六色的孔雀在這里安了家,我和媽媽到那里時,見到了畢生都沒有見到的情景,好幾百種的孔雀在那里紛紛開屏,紅的,粉的,紫的,各種各樣的顏色真的是應有盡有,每一只孔雀都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美麗,那么的可愛,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一次看到這么多種類的孔雀開屏時的樣子,真的令我非常的震撼!
西雙版納的傣族姑娘也真的是特別的熱情,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只有在一家姑娘家里做客,只記得那位可愛的大姐姐非常熱情的招待了我們,給我們端茶倒水,還為我們獻上了一支支美麗的舞曲。傣族姑娘的手特別的巧,她們做出來的衣服非常的精致,非常的漂亮,我很羨慕她們可以穿這么鮮艷的服裝,姐姐看出來我的心思,竟大方的送了我兩件,我當時樂開了花,直到現在,那兩件衣服還被我們當做寶貝似的珍藏著。
西雙版納可愛的孔雀,美麗熱情的姑娘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次西雙版納之旅也讓我永生難忘!
天津塘沽區塘沽區桂林路小學六年級:康偉欣
篇4
2002年的國慶節那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行十余人經過兩天的長途跋涉,來到了我向往已久的西雙版納。這里海拔570米,年平均氣溫21.5度,年降水量1560毫米,適合植物的生長,如今還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勤勞而勇敢的傣族人民依山傍水,與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朋友在這美麗的地方無憂無慮的生活。
到了西雙版納,我們不顧旅途的勞累,便直奔聞名于世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園座落在羅梭江環繞的美麗葫蘆島上。所謂:“一江碧水西折東,勾出半島葫蘆形”指的就是這兒。
一進大門,紅雞蛋花和它的兄弟姐妹們熱熱鬧鬧地向我們問好。植物園里奇花異草看不盡,各種稀有花卉、參天大樹隨處可見。首先我們參觀了植物園的奠基人蔡希陶老教授的紀念館。接下來,我們來到了蓉樹園,只見一顆顆大蓉樹枝繁葉茂,綠蔭避日,微風過后,樹葉嘩嘩細語,像是在歡迎我們的到來。在這兒,我還見到了植物界中神奇的絞殺現象。所謂“稱雄霸道,殺死寄主,取而代之”是指蓉樹的種子經飛鳥帶到其它樹上的枝杈或皺褶里,發芽、生長,根根相纏,緊密結合,最終把其它植物殺死。我還認識了“板根現象”,“老莖生花”等現象。最神奇的還要數奇花異卉園,在這兒我看到了“聞歌起舞”——對聲波極為敏感的跳舞草;會使酸變甜的神秘果——它含有一種蛋白酶,并不會改變味道,而是改變了人的味覺;五彩繽紛,葉形各異的酒杯蓉;可藥用的山烏龜以及赫蕉、葉子花、佛肚樹、菠籮蜜、日本瓜、大花馬兜鈴、西蕃蓮等。
篇5
一
被譽為“勐巴拉娜西”的云南省西雙版納,傣語意為“神奇而美麗的地方”。它是鑲嵌在祖國西南邊陲的一顆璀璨的綠寶石,是地球上北回歸線沙漠帶惟一的綠色明珠。這里的自然景觀神奇迷離,人文景觀斑斕獨特,文化底蘊厚重精深。它以無法代替和復制的自然優勢,融匯了原始森林奇異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的深刻文化內涵而享有“動植物王國”、“物種基因庫”和“森林生態博物館”之美譽。
西雙版納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流、每一片云彩,都有著優美的傳說,都蘊藏著最美麗的詩篇。
宜人的氣候、良好的生態使西雙版納成為動植物生存的天堂。漫步“動植物王國”的浩瀚林海,環顧四周,叫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望天樹高達七八十米,拔地頂天,堪稱“林中巨人”;歷經千萬年滄桑的桫欏可是老爺爺的老爺爺了;奇特的“獨樹成林”是榕樹氣根垂直下插的杰作;千年老樹懷春導致“老莖生花”、“老莖結果”;古藤老蔓交織的“網絡”遮天敝日;“塔戀樹、樹擁塔”的奇觀令人陶醉;還有“活化石”之稱的天料木、龍腦香,空中飛來的菩提神樹,見血封喉的怪樹“箭毒木”,附著在各種樹上的熱帶蘭,聞聲而動的跳舞草;那千姿百態、婀娜多姿的“千年鐵樹王”、棕櫚樹、絞殺樹、鳳凰樹、椰樹、山紅樹、八寶樹……不知名的樹、花、鳥、草,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仿佛進入了一個古木參天、綠意逼人、流水潺潺、姹紫嫣紅的童話世界。徜徉在這幽深的童話世界中,你會不時與“外來人口”相遇:南亞虎、鼷鹿、云豹、金錢豹、金絲猴、亞洲象、印度野牛,還有珍稀的藍、綠孔雀 ,憨態逗人的懶猴,長著“白胡子”的白頰長臂猿,對愛情忠貞不渝的犀鳥,豐姿迷人的白帶燕尾鳳蝶……
進入神秘的西雙版納野象谷,伴隨著優美的傣家音樂,大象表演隊在歡快地跳舞、戲耍,還可看到象蹄為人按摩的奇觀。沿著靜謐的林間小道,觀賞撲面而來的優美景色,聆聽不知名的動物叫聲,十分愜意。在一條清澈透亮的小溪旁,穿過樹與樹造就的長廊,我們看到了真正的野象群,它們用長長的鼻子在溪水邊喝水、噴水,打打鬧鬧,好一派熱鬧的景象。
二
如果說西雙版納的奇異自然景觀美麗如畫,那西雙版納獨特的人文景觀就是這風景畫上的亮點。西雙版納以原始而絢麗多姿的風情、艷如山花的美麗服飾、奇特的民居、古老的佛教勝跡享譽中外,完美地顯現出西雙版納各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習俗。
竹樓是傣族人世代棲息之所。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傣族人住在大樹和山洞中,終日風吹雨淋,不能御寒。一個叫帕雅柔目底的人為了使傣族人住上房子,用樹葉和山上的茅草搭建了房屋。然而,這樣的房子是擋不住風雨的。天王帕雅莫被他的精神感動,變成一只美麗的鳳凰飛到他面前,跺跺腳,揚揚雙翅,低低頭,拖拖尾,聰明的帕雅柔目底便領悟了天王之意:用柱子托住房子,蓋成“人”字形的屋脊和有坡面的“干欄式”樓房。于是傣族人住上了造型美觀、別具一格的竹樓。
清晨,薄霧似輕紗一樣籠罩著大地,當你走進一片片幽靜的竹林,會驚奇地發現竹林深處錯落有致的竹樓在樹影、竹葉中婆娑搖曳,若隱若現,好似海市蜃樓。庭院中不時飄來花香、果香,竹樓柱子上和欄桿上雕刻著栩栩如生的大象、孔雀、鮮花等圖案。竹樓結構精美、布局巧妙、寬敞明亮,是避濕消暑的好地方。
歲月悠悠,傳統的竹樓已不多見。如今的竹樓由原來的茅草頂變成了石棉瓦頂,木柱也被紅磚代替,竹笆樓板換成了木板,不少磚混結構且外貼瓷磚的樓房隨處可見,但傣族人仍然親切地稱這些房子為“竹樓”。此外,哈尼族、布朗族和其他民族的竹樓相差不大,只是成為古跡的基諾族的長房子以可容納父氏家族上百人居住而獨領。
傣族人經歷了原始宗教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后全民信奉佛教。相傳1000多年前,由可朱打拉西將小乘佛教傳入西雙版納后,幾乎村村寨寨都有風格獨特、古色古香的佛寺和佛塔。尤以西雙版納總佛寺、曼閣佛寺、曼孫滿佛寺、勐臘大緬寺和曼飛龍筍塔、布蘭塔、景真八角亭、曼壘白塔、曼崩銅塔歷史悠久,聲名遠揚。它們無一不體現出傣族人精湛的建筑藝術,無一不散發出異域的宗教文化氣息,無一不滲透出厚重的古代文化歷史。
美麗的西雙版納是愛的天堂,很早以前這里的青年男女就享受著甜蜜的自由戀愛。不論哪個民族,俊男俏女們的愛情都是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氛圍里進行的。男女青年常利用串門、串紡線場、賀新房、趕擺、潑水、丟包、以花求愛等多種方式尋覓自己的心上人。
傣族男女戀愛多在每年冬、春季紡線時進行。婚禮一般在女方家舉行,婚禮的主要儀式是“拴線”(傣語“樹歡”,即“拴魂”),因而“樹歡”就成了婚禮的代名詞。舉行婚禮時,主持人先用潔白的線從左到右纏繞在新郎、新娘的肩背上,再在一對新人的手腕上各拴上一縷白線,表示新人心相印、意相投,百年好合,永不分離。v尼人(部分哈尼族人的自稱)則用歌聲尋找愛情,一旦愛果成熟,男方必須請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后方可舉行婚禮。如果女方父母遲遲不同意,男方可以采取搶婚的辦法。布朗族青年的戀愛方式和傣族大同小異,不同的是婚禮要舉行兩三次,新郎、新娘在生育之后要舉行最后一次婚禮。
傣歷新年(傣語“尚罕”、“京比邁”)是傣族人民最隆重、最浪漫、最富激情的節日。因有熱烈的潑水活動而被人們稱為“潑水節”。《車里》中有這樣的記載:“元旦之晨,所有貴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詣佛寺啖佛。婦女輩則各擔水一挑,為佛洗塵,由頂至踵、淋漓盡致……浴佛之后,民眾便互相以水相澆,潑水戲之能事。”潑水節是傣族人歡慶傣歷新年的一項熱烈、歡快、聲勢浩大的潑水活動,因而又被稱為“東方狂歡節”。傣族人常說:“一年一度潑水節,看得起誰就潑誰。”潑水傳遞出人們的真情,點燃了青年男女的愛情。
相傳,很久以前,傣族人居住的地方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民安居樂業。后來有一個惡神呼風喚雨,攪得四季混淆,萬物蕭條,人類面臨絕境。惡神有七個正直、聰明的女兒,她們得知父親降災人類、萬物遭殃時,大義凜然地決定為民除害,拯救世間萬物。姑娘們用計將惡神灌醉,并探得惡神的生死秘訣:惡神不怕刀劈斧砍,不畏劍刺弓射,不懼火燒水淹,惟一能夠制服他的是用他的頭發做成的“弓賽宰”(即心弦弓)。姑娘們趁機剪下惡神的一綹頭發做成“弓賽宰”,取下了惡神的頭顱。可是魔頭一著地就成了火球,四處噴火,而且火越撲越大。姑娘們只好抱起魔頭,奇怪的是,火自然熄滅了。于是姑娘們每天輪流抱著魔頭,直到魔頭再也不能危害人間。每換一次就用水相互潑灑,沖洗污物。從那以后,人們便用潑水來紀念善良的姑娘們大義滅親的壯舉。
按傳統習俗,潑水節為三天。第一天是除夕,是送舊歲的日子,有賽龍舟、放高升等傳統活動;第二天既不屬于舊的一年,又不屬于新的一年,是為人們帶來自由的一天;第三天為傣歷的元旦,相傳是“日子王到來的一天”,這是傣歷年里最熱鬧的一天。清晨,盛裝的傣族人便外出采摘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提來清水為佛像洗塵。浴佛后就是盛大的群眾性潑水活動。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端著銅缽、臉盆,有的甚至提著水桶,互相追逐嬉戲,逢人便潑,而且要從頭潑到腳,意為潑濕全身幸福終身。除潑水外,潑水節還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賽龍舟、趕擺、堆沙、丟包、放高升、放焰火、跳舞等。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隆重的節日,他們都會以載歌載舞的方式來慶祝。人們匯集到廣場,踏著芒鑼和象腳鼓的節拍,跳起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孔雀舞、象腳舞、金鹿舞、玉臘嗬和丟柳包,邊唱邊跳,如癡如醉,通宵達旦地盡情娛樂。
相關鏈接
行:昆明距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704公里,昆明市的南窯汽車客運站每天有數次發往景洪市的普通高快客車,票價為150元/人,臥鋪170元/人,車程10~15小時。
也可從昆明乘飛機前往景洪市,每天有班機,航線530公里,票價520元。
宿:景洪市的住宿十分方便,招待所、旅館、星級賓館有159家,其中星級賓館35家,標準間40~600元不等。
吃:在景洪市,能吃到正宗的傣族特色菜,以及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諾族的風味餐:竹筒飯、油炸青苔、包燒鮮魚、黃螞蟻蛋、酸筍煮雞、苦涼菜蛋酥、香茅草燒雞等。還可品嘗香蕉、菠蘿、芒果、龍眼等熱帶水果。
物:景洪市的旅游商品琳瑯滿目:筒帕、玉石、木雕、織錦、竹篾飯盒、卵石等,極具民族特色。特產有茶葉、砂仁、血竭、絞股蘭、螞蟻酒等。
游:勐侖鎮植物園:距景洪市96公里,市內的車站有直達車前往,票價25元/人。門票35元/人。勐侖鎮有多家飯店、招待所,住宿:20~130元/人。飲食以滇味和川味為主。
傣族風情園:吃住在橄欖壩的傣族家,可體驗傣家生活,還能身臨其境參加潑水節狂歡。橄欖壩傣族園距景洪市31公里,住宿20元/人。
篇6
[關鍵詞]地圖、圖像、西雙版納、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經全國重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2年初審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地理》和《地理圖冊》,配有大量的地圖和圖像。這些地圖和圖像都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教學內容作了直觀的解釋和補充,發揮著教科書文字描述和教師語言表達所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應用教科書和地理圖冊中的地圖和圖像進行教學,更好地體現這些地圖和圖像的特點,更好地發揮它們的作用。下面就以八年級下冊的“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的課堂教學為例,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 以圖引入,激發興趣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和地區的限制,以及教學資源不充足的情況下,很多的地理對象是學生不能直接觀察到的,那就需要借助教科書和地理圖冊所提供的地圖和圖像。例如,在教授新課前,首先引導學生觀看教科書58頁圖7.11“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和59頁圖7.12“可愛的雨林動物”,
這兩幅圖像把學生帶到一個獨特的景觀世界中:雨林中高低錯落的垂直結構、高大挺拔的望天樹、巨大的板狀根、殘忍的絞殺植物、氣勢磅礴的“獨木成林”等都是雨林特有的景觀;而雨林良好的隱蔽場所和充足的食物來源也為動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條件,上千種動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這里,其中有亞洲象、綠孔雀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所以人們形象地把西雙版納稱為“熱帶動物王國”。實踐證明,這些美麗的圖像可以使學生獲得并理解遠在西雙版納不能直接觀察到的地理事物的具體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學生對西雙版納這個遙遠且神秘的地方的好奇和求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進一步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于學習地理、主動掌握地理知識。這些美麗的圖像可以把學生要學的知識具體形象、生動活潑、新穎而有趣地表現出來,為學生感知、理解、記憶創造條件,誘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后面教授的知識作了有效的鋪墊。這些美麗的圖像更有助于教師的口頭講授,使教師言之有據,讓學生進一步相信地理知識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二、 以圖釋文,加強直觀
地圖和圖像是地理教學的重要工具,善于運用地圖和圖像是學習地理的最有效辦法。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懂得從地圖和圖像中發掘信息,利用獲得的信息,直接地解決問題,還要教學生把學到的地理知識轉換成圖形的技能,使學生養成圖文互換的習慣。如概要分析西雙版納旅游資源豐富的原因,這一部分與西雙版納的氣候特點密切相關,是學習本節內容的關鍵。關于西雙版納的氣候特點書本中也沒有任何的文字描述,那么怎樣引導學生理解呢?針對這一情況,教科書60頁的“活動1”中卻提供了一幅“景洪市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
這就成為學生感知這一內容的直觀手段,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動手,在20℃的位置上畫一條水平直線,觀察在20℃以上的月份有哪幾個?再觀察最低月平均氣溫(一月)約多少攝氏度?最高氣溫出現在每年哪個月?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圖中找到正確的答案,然后就歸納出景洪市這個地方的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這一氣溫特點;再觀察降水量的柱子,明顯地集中在夏季,并且降水豐沛,全年明顯地分為兩大季節:雨季和旱季。通過對該圖的直接觀察歸納,就可以判斷西雙版納的氣候特點:終年高溫,降水豐富,有明顯地雨季和旱季。正是在這樣的氣候環境下,就孕育了西雙版納這些獨特的雨林植物和可愛的雨林動物。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得出西雙版納的總體特征,確定其經濟發展方向,為后面“蓬勃發展的旅游業”作了深刻的鋪墊。這樣以圖釋文,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減少學生對文字的死記硬背,使學生擺脫抽象的文字說明,加強了知識的直觀性,從兩張圖像中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現象和成因,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以圖導學,啟發思維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課堂教學,要求以培養學生地理思維和地理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教師需要逐漸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強調規律的探索和原理的應用,促進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能夠自行將知識進行銜接,通過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內化形成屬于自己的思維能力。教科書和地理圖冊中的各種地圖和圖像為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幫助。如“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這一節內容的知識多為理解性的知識,側重對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理解。教科書第60頁活動2的圖7.14“深受自然環境影響的傣族文化生活”,要求學生通過圖像中的簡介,說明傣族的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這樣的表示方式,改變了傳統的提問方式,讓學生感到親切,產生興趣,從而促發了學生思考的欲望。
圖一讓學生想到當地的氣候特點以濕熱為主,動物多,所以屋頂斜度大是為了利于排水,底部離地面2米左右,是為了避免潮濕的天氣和動物的威脅;圖二會讓學生想到傣族是在模仿當地重點保護動物――綠孔雀的形態;圖三會讓學生想到當地在濕熱的環境下廣泛種植了水稻和竹子,所以竹筒飯才會成為傣家人喜歡吃的主食之一。雖然只是簡單的三幅文化習俗圖像,卻深深地反映了區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知道了學習地理會對生活有用,讓學生逐步形成區域思維,逐步培養抽象邏輯思維,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的廣度、深度。實踐證明,教和學都離不開地圖和圖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同樣也離不開地圖和圖像。
四、圖文結合,增強記憶
怎樣把地理知識記得牢?信息加工的觀點認為:記住一個地理事物就是把表征這個地理事物的信息組織起來,進行編碼,長期儲存在人腦記憶庫中。所以,地理教學過程也是一個地理信息編碼過程,包括地理形象地編碼和地理詞語的編碼。所以地圖和圖像的適當應用,不僅利于激發興趣,啟發思維,而且利于信息編碼,提高記憶。如在講授西雙版納的地理位置時,首先讓學生查看八年級下冊的《地理圖冊》第31頁“西雙版納在全國的位置”地圖,此圖會指引學生找到西雙版納在全國以及在云南省的相對位置。然后就查看旁邊那幅內容
更詳細的 “西雙版納的地圖”,讓學生在圖上圈出有關的重點地理事物的名稱,這樣,通過在老師一層一層的引導下,學生充分地利用地圖解釋了教科書上簡要的敘述,“在我國西南邊睡的云南省境內,有一個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西雙版納。它地處橫斷山脈最南端,南部和老撾、緬甸接壤,還以瀾滄江-湄公河與泰國、越南等水路相連。”學生也通過觀察地圖,逐步熟悉地圖上的地理事物,得到一個直觀、完整的概念,加深了對西雙版納地理位置的印象,再結合《地理填充圖冊》中相應的填圖練習,讓有關的地理事物再重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也就輕而易舉地記住與西雙版納的地理位置有關的地理事物,這比老師的直接口頭講授效果要好得多,真是一圖勝千言啊!
總之,教科書和地理圖冊中形式多樣的地圖和圖像,頗具趣味性和直觀性,教師在課堂上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組織、引導學生學會查找、分析思考、應用地圖和圖像,以逐步提高學生讀圖、識圖、析圖的能力。教師正確使用地圖和圖像展示教科書內涵,給學生創造力的發揮提供一個馳騁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郎根棟主編、西安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學藝術探索》
[2] 重慶師范大學主辦的月刊《地理教育》2009年4月
篇7
今天是星期二,也是我們黃埔文學社的第一次采風!
在老師的帶領下,文學社的社員們乘著校車來到了既美麗又寬闊的關山月美術館,“哇”,我們情不自禁地贊嘆起來!大家排著整齊的隊伍走了進去,一進去,只見丁紹光的作品浮現在我眼前。原來丁紹光是一位畫畫名人1939年出生于陜西省城固在1957年考進中央工藝學院,他是云南創始人代表之一,他一生中畫的重彩畫有很多,里面有最美麗的《美麗、富饒、神奇西雙版納》曾經獲獎呢。我們十分好奇,突然我發現《美麗、富饒、神奇西雙版納》這幅名畫,我眼前一亮,啊,這幅畫不但色彩淡顯出了神秘,而且顏色對比強。內容是兩位小姑娘在一間小房子的窗旁,可是畫意太深奧,我估計她們是在欣賞島上的美麗風光吧!接著另一幅畫是《微風》,這幅畫令我有所感觸,這里畫的是一位姑娘和幾只白鳥,她的頭高昂望著白鳥,似乎把自己的愿望傾訴給白鳥,讓它帶著自己的愿望一起飛翔!還有......
我們臨走之前還照了相,擺著多姿多彩的姿勢,做為留念。這時我想起了剛才如詩般美的畫,有如仙境般的畫!
最后,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關山月美術館。這次采風令我難以忘懷!
篇8
在悠揚的葫蘆絲召喚下,我們來到彩云之南,來到向往已久的西雙版納。
濃密幽深的原始森林,水波浩渺的瀾滄江水,炊煙裊裊的傣家村寨,古老動人的民間傳說……西雙版納以神奇的熱帶雨林,濃郁的民族風情聞名于世,更以無比斑斕的民族文化令人陶醉和驚羨不已!
多元民族文化資源的富礦區
在驕陽熱情地照耀下,我們來到西雙版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傣族園。
傣族園南臨奔放的瀾滄江,北依寧靜的龍得湖。園內隨處可見旖旎的亞熱帶庭院風光、別樣的傣家生活習俗、典型的傣家竹樓造型、傳統的手工藝制作……這里是西雙版納獨一無二的最大的原始自然生態村寨群落,濃縮了西雙版納傣民族千年積淀的文化精華。
州長刀林蔭介紹道:在西雙版納,傣族是主體世居民族,同時還有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諾族、彝族、瑤族等12個民族。在長期的和睦共處中,各民族共同推衍出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呈現出“多、古、奇、融”的文化個性,具有原創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文化氣質。
雨林文化。西雙版納擁有400多萬畝熱帶雨林,是地球同緯度上唯一的一塊綠洲。獨特、優裕的生存條件,產生了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獨特的雨林文化。
貝葉文化。2000年前,佛教高僧布塔果沙廳首次把文字刻在貝葉上,用它記述經文、歷史、政治、制度等,形成了特色鮮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貝葉文化。
歌舞文化。西雙版納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民歌主要有勞動歌、習俗歌、祭祀歌、山歌情歌、舞蹈歌、新民歌、兒歌、搖籃曲、布朗族彈唱。舞蹈主要有祭祀性舞蹈、自娛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傣族的孔雀舞、象腳鼓舞,布朗族的彈唱,哈尼族的采茶歌舞,基諾族的大鼓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村落文化。在綠樹翠竹掩映下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諾族、瑤族等民族村寨,以別具一格的村落分布、、風情習俗、民族文化,充分展現了西雙版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神韻。
節慶文化。西雙版納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有傣族的“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哈尼族的“嘎湯帕節”,瑤族的“盤王節”,拉祜族的“拉祜擴節”,基諾族的“特懋克節”,布朗族的“迎太陽節”。
普洱茶文化。西雙版納是普洱茶的原產地,種植茶葉的歷史有1700多年,有眾多的古茶樹,有的樹齡達1700余歲。有六大古茶山,三個古茶莊,一條茶馬古道貫連內地。
此外,還有生態文化、宗教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民間手工藝文化和跨境民族民俗文化等等。西雙版納堪稱多元民族文化資源的富礦區。
尊重多樣性的保護和傳承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也是該民族對人類的貢獻。在很多地區,由于缺乏保護意識,民族文化已躺進博物館,或瀕臨消失。那么西雙版納是如何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呢?
州長刀林蔭說:近年來,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永續利用、活態繼承”的方針,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促進其共同發展。
早在2003年,我們就成立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普查小組,到目前為止,已基本搞清主要少數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曲藝的源流和傳承。現已編印出《章哈劇音樂》和《章哈劇志》;整理完成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諾族《民間歌曲》,以及瑤族、苗族、當地漢族等的民間歌曲;收集整理了《民間舞蹈集成》;收集搶救到各民族原始音樂資料近5000分鐘;推薦申報11個民族文化和傳統技藝項目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時,建立了傣族章哈、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基諾族大鼓舞、布朗族彈唱等18個傳習所,開通了全國首家傣文網絡民族文化傳習館,民族博物館也建成開館。
《中國貝葉經全集》隆重面世,更是傣族文化中的“大事件”。貝葉經是記載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經典,它囊括了傣族的社會歷史、天文歷法、法律法規、文學藝術、民俗風情、醫藥衛生、生產生活、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內容,是傣族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我們成立了7個工作組,46位工作人員歷時9年,收集整理翻譯出版了《中國貝葉經全集》100卷,填補了我國尚無貝葉文化總集的空白。
宗教文化是西雙版納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傣族、布朗族群眾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它對傣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都有著極深厚的影響,傣族數百部長篇敘事詩都是在其傳入后出現的。
登上高高的南蓮山,我們見證了西雙版納以現代手法傳承宗教文化的成功范例——勐泐大佛寺。
大佛寺曾是傣族皇家寺院,后因戰爭被毀,本世紀初復建。它緊依山體,呈坐佛形,為國內外所獨有。景區以佛祖釋迦牟尼的生平及佛寺活動為主線,并巧妙融入景觀及建筑群體中,充分展示了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歷史與傳統文化色彩,是傣家人民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圣地,也是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文化中心。
異彩紛呈的文化品牌
“世界歌舞看中國,中國歌舞看云南,云南歌舞看版納,版納歌舞看《勐巴拉娜西》。”
《勐巴拉娜西》是集西雙版納各個少數民族歌舞之精髓打造出的文化品牌。
在由神秘黑、孔雀綠、民族紅、世界藍融匯成的這場聲色舞盛宴中,我們盡情體驗了祖國南疆少數民族的萬種風情,盡情享受了老、柬、緬、泰、越的異域風光……
篇9
此次桂林之游,我們非常幸運地遇到了一個非常知心的優秀導游張淇小妹妹,她非常耐心細致地給我們講解桂林風土人情,地理人文,使我們在一路旅途中備感親切,使我感動的還一點要注重說明,因為我愛人好干凈,每次在吃飯時候,張淇總是跑前跑后,給他們特別對待,盡最大努力地滿足我愛人的各種要求,使我們深受感動!
最后,我們希望,貴公司多培養這樣的優秀導游,以更好地提高貴公司形象。
游客:王又得全家
游客:黃燕 周元利代表全體
給導游叔叔的表揚信
云南的旅行,我們很幸運,遇到了導游韓偉,他是昆明十佳導游。小伙子是西雙版納人,長得黑黑的,一臉的憨厚,一見面就有安全感。西雙版納語中導的意思是烏龜,所以一上車小韓就給我們更正,叫小韓,韓偉,或者韓軍長都行,就是別叫韓導,韓烏龜,韓烏龜,可犯了西雙版納的大忌。小韓沒有辜負我們的期望,六天的行程一路說一路唱,氣氛異常活躍。孩子們更是黏在他的左右,形影不離。無意中得知可以給叔叔寫表揚信,兩個孩子歡欣雀躍,我們也很支持,現在的社會,寫信的機會少之又少,給孩子一個展示的機會。哥哥很快就寫好了,馬紫源是第一次,照著哥哥的樣本,又在我的指導下,順利完成,孩子寫的很認真,字寫得很漂亮,(寶貝是班上的寫字大王,一年級的孩子寫成這樣真不賴)給孩子留給紀念吧。
下面是原文;
叔叔阿姨們:
你們好!
我要感謝韓偉叔叔,在云南這幾天對我們很照顧。他給我們講了很多的東西,讓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云南是個美麗的地方,我很喜歡,等我長大了,還來旅游,還找韓偉叔叔。因為他很有愛心、熱心、耐心、
篇10
在我國云南西雙版納有一大片美麗的熱帶雨林,林妲和宛妲就住在這里,她們是守護雨林的“精靈”。
這是妹妹宛妲,爸爸給她取名為“Vanda”,也就是萬代蘭,期望她像萬代蘭那樣慢慢長大,永遠美麗。
姐姐林妲的名字在西班牙語里是“超級美麗”的意思。父親專門為她培育了一種蘭花,就叫做“Linda”,是送給她的禮物。
雨林是家
姐妹倆的家坐落在熱帶雨林里。她們穿著布裙在院子里赤腳玩耍,靈巧地攀爬林間藤蔓,在黃昏中輕輕地走近鳥巢,看大鳥給小鳥喂食。
去她們家做客,兩個女孩會用葫蘆瓢舀起清澈的山泉請你喝;會請你喝懸鈴花的花蜜,但不會請你喝太多,因為還要給太陽鳥留著……
雨林是父親
父親馬悠是德國著名的生態學家。1997年,他受德國政府的委派來到中國,擔任中德政府間合作的“西雙版納熱帶雨林恢復和保護項目”專家組組長。2000年,媽媽李F果和馬悠將西雙版納的一片橡膠林改造為再造雨林,后來這里就成為了他們的家。
2010年,馬悠因心臟病離世,媽媽李F果帶著女兒林妲、宛妲繼承其遺志,依然在生態保護之路上奮力前行。
我和村民準備了很多種子,準備春天種下去。真希望每個人都能到這里種下一粒種子,這樣雨林就可以重新活過來,小象也會回來了。
雨林是希望
經過10多年的努力,她們把因種植橡膠樹而變得貧瘠的土壤,恢復成擁有上百個物種的雨林。爸爸雖然不在了,但雨林里依然留著他種的植物和他釀的蜜酒。“爸爸是森林的天使,他能聽懂森林的秘密,只要雨林在,爸爸就一直在,我們也在。爸爸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