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壓的原因范文
時間:2024-04-02 18:04: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妊娠高血壓的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PIH)也被簡稱為妊高征,是女性妊娠期特有的一種并發癥,多見于中、晚期妊娠婦女,該病主要的臨床特征表現為水腫、蛋白尿、高血壓等癥狀,對孕婦及嬰兒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具有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相關學者對妊高癥治療以及護理的相關研究報道較多,但是國內外鮮少報道妊高征未來誘發高血壓的可能性及其危險系數,因此探討分析PIH患者是否是誘發遠期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對于降低高血壓發病率具有重要的探究價值[2]。為進一步探討分析PIH和遠期高血壓之間的危險聯系,本文對我院收治的50例PIH患者和600例非妊高征患者出現遠期高血壓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在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50例PIH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關于妊高征的診斷標準,病例入選標準:①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孕前并沒有原發性高血壓病史、肝腎疾病障礙史、糖尿病、冠心病等內科疾病史。③妊娠20周后出現高血壓癥狀,部分患者伴有蛋白尿、水腫等癥狀,嚴重的話可能會出現嘔吐、惡心、胸悶、頭痛、頭暈、昏迷、抽搐等癥狀。50例患者年齡最小23歲,最大30歲。同時應選取同時在我院婦科就診的非妊高征患者600例作為對照,患者年齡介于24-77 歲,平均(41.3±3.1)歲。兩組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等基本資料差異對比較小,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利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調查、分析所有患者身體狀況、既往病史,了解患者妊娠階段出現的各種疾病,妊娠高血壓發生率、高血壓征兆等情況。血壓測量方法:取患者端坐位,取右臂進行測量,應反復多次測量直到患者血壓穩定,在當天間隔60min后再測量1次。①高血壓確診標準:患者舒張壓(DBP)在90 mmHg以上,或者收縮壓(SBP)在140mmHg以上,非同日坐位測量3次或者患者血壓情況持續出現這種情況,即可確診為高血壓。②高血壓征兆:患者DBP≥90 mmHg,或 SBP≥140 mmHg。
1.3統計學處理
選用軟件SPSS13.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用(X±S)表示,使用t對其進行檢驗,χ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
2.結 果
2.1兩組患者高血壓確診率、高血壓征兆率對比。觀察組患者高血壓確診率(34%)、高血壓征兆率(22%)均明顯高于對照組5.7%、1.5%,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分娩后高血壓確診率在不同時間間隔段對比。隨著年齡的增長,兩組患者發生高血壓的幾率也隨之上升,但是觀察組在不同間隔時間段確診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表2 兩組患者分娩后高血壓確診率在不同時間間隔段對比(n,%)
3.討 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研究視野的不斷擴大,關于妊高征的相關研究也越來越深入,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很多學者不僅專注于該病的發病機制、治療方法、臨床護理等領域,同時也在思考妊高征和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之間的關系,妊高征是否可列為遠期高血壓發生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已經引起很多學者的關注。妊高征的發病率較高,據國外相關文獻報道[3],妊高征發生率介于7.27%-8.99%之間,而國內相關文獻報道,妊高征發病率稍微偏低,大約在5.58% -10.11% 左右。妊高癥的發生和諸多因素密切相關,孕期體重、孕婦的營養狀況、心理壓力、運動情況及產檢次數等都有可能導致妊高癥。目前,臨床尚未明確妊高征具體的發病機制,雖然臨床已經研究出很多有效的預防及治療方法,取得的成績較大,但是并沒有研究妊高癥是否會影響婦女未來的身體健康,是否會發生遠期高血壓的研究報道較少。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該病的危險因素較多,據相關研究表明[4],患者自身的性格、性別、食鹽攝入量、吸煙史、體重指數、家族病史、肥胖程度、血糖、血脂、吸煙史等都會誘發高血壓。為了提高廣大女性的健康指數,提高生活質量,降低高血壓發生率,研究妊高癥是否也是導致遠期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組研究發現,通過對比非妊高癥出現遠期高血壓的情況,妊高癥患者未來高血壓患病率、高血壓征兆發生率分別提高了28.3%、20.5%,這一研究結果和謝志紅等[5]研究基本一致。提示妊高癥可列入女性遠期高血壓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為了加強預防遠期高血壓發生,應重點篩查分娩時妊高癥婦女,加強女性健康知識教育,使患者意識到妊高征的危險性,指導患者平時應注意飲食習慣、生活習慣,養成健康、規律的生活作息規律,盡可能避免各種導致血壓升高的高危因素。
其次,本組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不管是妊高癥患者,還是非妊高癥婦女發生高血壓的幾率也隨之升高,尤其是老年患者出現高血壓的幾率較高。這一研究結果證實了老年患者極易出現高血壓的觀點。同時也提示,妊高征和分娩時間間隔越長,高血壓的發生風險也越高。但是統計妊高征和非妊高征婦女在間隔分娩時間20年以內、21 - 40年、40年以上各時間段的高血壓發生率,結果妊高癥婦女的高血壓發病率均遠遠高于非妊高癥婦女,再一次說明妊高征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妊高癥是誘發遠期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之一,臨床應將分娩時出現妊高癥的孕婦作為高危防護對象加強預防,平時也加大對妊高征患者的健康知識宣教,指導學生控制血壓的基本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預防及自我管理能力,盡可能減少高血壓發病率。
參考文獻:
[1]黃濤,溫永順,張名福,等.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2012,22(11):1349-1351.
[2]雷玉秀,李鳳蓮,王玉梅.妊娠高血壓綜合征13 年發病規律及相關因素病例對照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22(28):3943-3945.
[3]蘇海.關注妊高征的遠期轉歸[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2,15(3):180-182.
篇2
關鍵詞:妊娠高血壓 發病因素 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133-01
妊娠高血壓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病變時會累及機體的多個系統,嚴重時會導致孕產婦腦出血、顱內靜脈栓塞以及腎功能障礙等多個臟器功能的改變,是目前造成孕產婦及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統計,我國孕產婦的發病率約為9.4%,因對其發病因素尚不明確,使得防治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難。筆者通過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所在醫院進行分娩的產婦臨床資料,對影響妊娠高血壓的發病因素進行了研究,并對其預防措施進行了總結,以期為臨床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共接收住院分娩產婦1024例,年齡為18-41歲,平均年齡為27.6歲,初產婦為782例,經產婦為242例,其中,診斷為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為62例,占周期分娩總數的6.05%,輕度妊娠高血壓患者為34例,中度患者為18例,重度患者為10例。
1.2 方法。對62例妊娠高血壓分娩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比較其年齡、文化程度、產次、孕周、家族史等因素的差異,并進行統計學處理。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 SPSS13.0 進行統計分析,參數用(X±S)表示,采用相關分析,t檢驗、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進行統計學檢驗,α=0.05為檢驗水準,以P
2 結果
2.1 按
2.2 按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和大專及以上等4個階段統計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人數及發病率。各階段的分娩產婦分別為264、343、231和186人,發病人數分別是19、23、12和8人,各階段的發病率為7.2%、6.7%、5.2%和4.3%。可知,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率逐漸下降,不同文化程度之間其發病率具有明顯差異(P
2.3 62例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中初產婦49例,發病率6.3%,經產婦13例,發病率5.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4 在62例患者中,孕周為20-27周的患者有21人,占總人數的33.9%;孕周為28-37周的有32人,占總人數的51.6%;而≥37周的患者為9人,所占比例為14.5%。可知,孕周≤37周的孕婦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率明顯高于足月妊娠孕婦(P
2.5 62例患者中,其母親有高血壓者的為38例,母親無高血壓者19例,其余5例不明確。
3 討論
3.1 本次研究顯示,年齡
3.2 文化程度較低的孕產婦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明顯高于文化程度較高者,主要與孕產婦文化程度低,自我保健能力弱,產前保健意識差,對孕育知識缺乏了解,而文化程度較高的孕婦能夠主動通過書籍、電視以及網絡等信息渠道掌握更多的孕期保健知識,自我保健能力強;此外,文化程度較低的孕產婦一般多為農村居民,經濟落后,醫療水平低,而文化程度較高的孕婦一般多為城鎮居民,經濟和醫療水平均要高于農村,對于妊娠高血壓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條件更有利,因此,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基層醫療機構醫療水平,才能更好的預防農村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
3.3 初產婦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率高于經產婦,目前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初產婦對妊娠知識缺乏了解,容易精神緊張有關,同時,初產婦腹壁肌纖維富有彈性,子宮增大容易壓迫腹主動脈,從而誘發妊娠期高血壓;此外,據相關研究,經產婦對丈夫同種抗原識別能力和反應減弱,引發免疫耐受也是不容易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的主要原因。因此,針對孕婦心理變化,應采取相應的心理疏導,保持身心放松狀態,此外,指導孕婦睡眠左側臥位,避免子宮壓迫下腔靜脈,維持下肢大靜脈血管正常回流,預防水腫,從而降低妊高征發生。
3.4 由于孕周≤37周的孕婦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率明顯高于足月妊娠孕婦,因此,定期進行產前檢查,尤其是針對高危人群更應該注意,盡量做到對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
3.5 本次研究62例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其母親有高血壓者約占61.3%,母親無高血壓者僅占30.6%左右,因此,高血壓家族史可作為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的一項重要因素;肥胖孕婦由于血脂、膽固醇常較高,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誘發妊高征,因此,針對有高血壓家族史和肥胖患者,除加強圍生期監測外,還應指導患者控制鈉鹽和高膽固醇食物攝入,并進行適當運動。
參考文獻
[1] 暢英.妊娠高血壓疾病相關因素的臨床分析[J].基層醫學論,2010,14(11):967-968
[2] 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63
[3] 周艷穎,馬艷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危害因素分析[J].當代醫學,2009,15(7):162
篇3
【關鍵詞】 孕期補鈣;妊娠期高血壓;臨床療效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715-02
因為妊娠期特殊生理需求,所以妊娠期婦女的鈣需要量顯著上升,同時因為孕期雌激素抑制母體骨鈣吸收等原因,會導致妊娠期婦女出現低鈣狀態,近些年一些臨床研究報道證明妊娠期婦女骨鈣含量和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1]。為探討孕期補鈣對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的臨床療效。本文選取本院在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本院進行孕前檢查的孕婦208例,隨機性分組,其中對照組104例給予常規產前指導、檢查,觀察組104例在產前指導、檢查基礎上給予孕期補鈣,比較兩組患者妊娠期高血壓發生率情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本院進行孕前檢查的孕婦208例,隨機性分組,其中對照組104例,觀察組104例,其中觀察組104例妊娠期婦女中年齡最小的22歲,最大的36歲,平均年齡為(30.22±1.12)歲,孕期最短20周,孕期最長28周,平均孕期為(25.21±1.21)周;對照組104例妊娠期婦女中年齡最小的21歲,最大的37歲,平均年齡為(31.21±1.15)歲,孕期最短21周,孕期最長28周,平均孕期為(25.32±1.19)周。所有妊娠期婦女均沒有其他合并癥,沒有糖尿病、高血壓、腎病等疾病家族史,并且孕期均沒有服用過鈣補充劑和保胎藥物[2]。兩組妊娠期婦女在例數、年齡、孕期等一般資料上均沒有顯著性差異,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104例給予常規產前指導、檢查。
1.2.2 觀察組 觀察組104例在產前指導、檢查基礎上給予孕期補鈣。給予美國惠氏制藥生產,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10950029,每次一片,每天一次到2次,在咀嚼下咽下[3]。
1.3 觀察項目 觀察兩組患者妊娠期高血壓發生率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結果錄入到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當P
2 結果
觀察組發生妊娠期高血壓3例,妊娠期高血壓發生率為2.88%;對照組發生妊娠期高血壓11例,妊娠期高血壓發生率為10.58%。觀察組的妊娠期高血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并具有顯著性差異,(x2=27.87,P
3 討論
妊娠期高血壓為一種產科常見的疾病,大約占到全部妊娠期婦女的5%到10%[4],也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鈣是一種維持人體正常肌肉、神經、骨骼系統、毛細血管通透性、細胞膜功能的必需元素,尤其對于骨骼、牙齒的正常生長發育十分重要。而維生素D能可以參與到鈣和、磷代謝中,可以有效輔助鈣結合蛋白的形成,并且幫助腸道吸收鈣,并送到人體的血液、骨骼等相關組織。有臨床實驗使用缺鈣飼料及去鈣離子水喂養受孕羊,研究發現該組孕羊的血壓明顯升高,血管的阻力明顯增加,子宮血流明顯降低減少[5],并且經流行病學研究也發現,低鈣飲食人群的妊娠期高血壓發病率要顯著高于其他高鈣飲食的人群。臨床研究發現,妊娠期高血壓孕婦的體內血清鈣含量要明顯較正常妊娠婦女的血清中鈣含量偏低,缺鈣發生時,血鈣含量降低會導致細胞膜對于鈣離子的通透性明顯增加,就會出現血鈣的跨膜內流,導致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增加,進而激活腺苷酸環化酶,線粒體會釋放鈣至胞漿中,使得平滑肌細胞胞漿中鈣離子的濃度上升,加速平滑肌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的結合,出現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而在補鈣后,妊娠期婦女的血鈣濃度會得到提高,進而穩定細胞膜,避免了鈣離子的跨膜內流,胞漿中鈣離子濃度降低,也降低平滑肌的興奮性,使得血管得到舒張,有效降低血壓,起到了有效預防高血壓發生的作用,同時,在孕期適當補鈣還可以有效降低血管對于血管緊張素Ⅱ敏感度,有效降低血壓,血管的舒張,使得腎濾過率得到明顯增加,進而同時降低了水腫和蛋白尿的發生。本文研究發現,觀察組發生妊娠期高血壓3例,妊娠期高血壓發生率為2.88%;對照組發生妊娠期高血壓11例,妊娠期高血壓發生率為10.58%。觀察組的妊娠期高血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并具有顯著性差異,(x2=27.87,P
參考文獻
[1] 丁虹.孕期補鈣對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作用及研究[J].職業與健康,2008,24(9):892-893.
[2] 徐華.觀察孕婦補鈣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臨床療效[J].醫學信息,2011,24(3):1606-1607.
[3] 古麗努爾,呂新萍,胡西代.樂力膠囊用于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09,7(5):82-83.
篇4
目的:探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及治療方法,為臨床預防與治療提供依據。方法:選取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期間我院婦產科收治的100例產婦作為觀察對象,其中50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產婦作為觀察組,其余50例健康妊娠產婦作為對照組,對比分析觀察組患者的發病危險因素及相應治療效果。結果:(1)年齡、BMI、高血壓家族史、產前系統檢查、不良情緒等均是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風險因素。(2)觀察組50例患者根據其血AngⅡ及醛固酮水平分別給予相應治療后,胎盤功能低下8例(16%),出現低體重兒7例(14%),圍生兒2例(4%),未出現孕產婦或胎兒死亡病例。結論:年齡、BMI、高血壓家族史等因素都是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風險因素,在臨床中應采用針對性的措施以預防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生,硫酸鎂在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臨床中效果確切,可以改善妊娠結局,適合作為臨床首選用藥。
關鍵詞:妊娠;高血壓;硫酸鎂
【中圖分類號】
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53-02
在我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病率我為9.7%[1],其發病人數隨季節變化而出現明顯增多,尤其是冬未春初或季節交替時發病患者會劇增。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會嚴重影響母嬰的健康,是孕產婦和圍產兒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中將探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及治療方法,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期間我院婦產科收治的100例產婦作為觀察對象,其中50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產婦作為觀察組,其余50例健康妊娠產婦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年齡22-39歲,平均(28.47±5.14)歲;孕周38-43周,平均(39.74±5.42)周,初產婦33例,經產婦17例。對照組中,年齡20-39歲,平均(24.51±5.31)歲;孕周38-43周,平均(39.55±6.32)周,初產婦36例,經產婦14例。觀察組產婦均符合《婦產科學(第6版)》[2]中對妊娠期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孕次等方面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
1.2.1 風險因素分析:
對所有觀察對象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主要內容包括:年齡、文化程度、體重指數(BMI)、高血壓家族史、產前系統檢查、季節變化、不良情緒等。
1.2.2 觀察組治療方法:
靜脈滴注25%硫酸鎂20ml+5%葡萄糖300ml,1-2h滴完;后將25%硫酸鎂40ml+5%葡萄糖1000ml,注射速率控制在1-1.5 g/h;滴注后睡前加用25%硫酸鎂20ml肌肉注射,20-22.5g/d,持續治療3d后減至15g/d。
1.3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針對所得資料進行系統的統計學分析,其中的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方法進行檢驗。當P
2 結果
2.1 風險因素: 年齡、文化程度、BMI、高血壓家族史、產前系統檢查、季節變化、不良情緒等均是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風險因素。見表1。
2.2 妊娠結局:
對照組出現低體重兒6例(12%),圍生兒1例(2%);觀察組患者給予相應治療后,出現胎盤功能低下8例(16%),低體重兒7例(14%),圍生兒2例(4%),未出現孕產婦或胎兒死亡病例。
3 討論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是妊娠期婦女特有疾病,臨床表現為妊娠期婦女在孕20周以上發生高血壓、蛋白尿和浮腫等[3]。HDCP是導致產婦和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大量研究認為,HDCP可能與免疫遺傳、血管以及社會因素等都有直接關系。
通過本組研究發現年齡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病率呈正相關,因為年齡越大動脈硬化程度越高;肥胖孕產婦較體型正常的孕產婦患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機率要更大,因此肥胖孕產婦的血容量增加,心輸出量也隨之增加,導致血壓升高;而且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具有明顯的家族性;系統的產前檢查能及早發現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有利于早期治療;孕婦容易出現緊張、急躁、易怒等情緒變化,使神經內分泌功能異常,導致高血壓的發生。
硫酸鎂可以迅速抑制血管、神經與肌肉連接處乙酰膽堿的釋放[4],同時起到擴張血管的作用,從根本上解決全身小動脈痙攣,改善心、腦、子宮等全身多臟器的血液供應,使患者血壓得到平復,緩解血運壓力,改善腦部組織缺血情況。另外,硫酸鎂還具有鎮靜、制止抽搐的作用。
綜上所述,年齡、BMI、高血壓家族史等因素都是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風險因素,在臨床中應采用針對性的措施以預防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生,硫酸鎂在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臨床中效果確切,可以改善妊娠結局,適合作為臨床首選用藥。
參考文獻
[1] 田瑞環.妊娠高血壓疾病危險因素的臨床分析及預防[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6):1979-1980.
[2] 雷紅,孫莉君,李莉.社會因素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的臨床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32):1045-1046.
篇5
關鍵詞:硫酸鎂妊娠高血壓臨床療效觀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202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147-02
妊娠高血壓是妊娠婦女常見的一種特有疾病,多發生在妊娠20周與產后2周之間。臨床主要表現為高血壓、水腫、蛋白尿、抽搐、昏迷、心腎功能衰竭等,是導致孕婦和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硫酸鎂是治療妊娠高血壓的首選藥物,我院近年使用硫酸鎂治療妊娠高血壓患者42例,療效良好,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42例,均符合妊娠高血壓疾病診斷標準[1]。年齡21~41歲,初產婦31例,經產婦11例,均為單胎產婦,42例患者中重度患者為10例,中度患者26例,輕度患者6例。9例患者血壓在140/90~150/100mmHg,21例患者血壓在150/100~160/110mmHg,12例患者血壓在160/110~180/120mmHg,尿蛋白陽性36例,水腫39例。
1.2治療方法。將25%硫酸鎂40ml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1小時內緩慢靜點,作為負荷量,再以25%硫酸鎂40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靜脈滴注,以8小時為維持劑量,總劑量20g/日,療程1周。在使用硫酸鎂過程中注意鎂中毒的發生,在每次用藥前確定膝反射存在,呼吸大于16次/分,尿量大于600ml/24小時,即可保證安全。
1.3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采用SPSS 15.0軟件分析進行處理,以P
2結果
所有患者經治療后平均動脈壓(MAP)明顯下降(見表1),水腫和蛋白尿明顯減輕,所有患者均未出現鎂中毒、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癥,無死亡病例,亦無新生兒死亡。
3討論
妊娠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妊娠并發癥,不僅可以引起血壓升高、蛋白尿和水腫,還對全身各個臟器以及胎兒胎盤產生影響,是造成孕婦及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因尚不明確,根據目前的研究,一般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子宮胎盤缺血;②免疫與遺傳;③前列腺素類物質減少[2]。妊娠高血壓的基本病理變化是全身小動脈痙攣,引起血壓升高、水腫和蛋白尿。臨床治療以降壓和鎮靜防止痙攣為主。硫酸鎂中的鎂離子作用于周圍神經肌肉聯接點,抑制運動神經末梢乙酰膽堿的釋放及終板對乙酰膽堿的敏感性,使神經肌肉聯接傳導斷裂,從而使平滑肌松弛,舒張血管,達到降低妊娠高血壓的效果。鎂離子亦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與癲癇發作有關的神經元的活動,從而有效地防止抽搐的發生。硫酸鎂的副作用主要是鎂中毒,其中毒的早期表現膝鍵反射消失、呼吸困難、乏力、精神煩躁,呼吸、脈搏加速。其預防主要在于每次用藥前檢查膝鍵反射,注意呼吸和尿量,慎用呼吸抑制藥物。本文顯示,硫酸鎂可以明顯改善妊娠高血壓的癥狀和體征,療效確切,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胎盤早剝; 妊娠結局
中圖分類號 R714.2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5-0054-02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晚期特有的產科疾病之一,對母嬰健康和生命安全均造成嚴重的危害。胎盤早剝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常見的并發癥,其早期臨床表現常不典型,易被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所覆蓋而造成誤診或漏診[1]。筆者所在醫院加強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進行臨床觀察和處理,比較有無并發胎盤早剝對妊娠結局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2013年2月筆者所在醫院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122例作為研究對象,均有血壓升高、頭痛、頭暈、視力模糊、水腫、蛋白尿等臨床表現。如伴有腰酸、腹痛、陰道出血等癥狀,考慮為并發胎盤早剝。其中Ⅰ度胎盤早剝剝離面積小,孕產婦腹痛癥狀輕微,無貧血體征;Ⅱ度胎盤早剝剝離面積≤1/3胎盤面積,孕產婦發生持續性腰腹疼痛,陰道無出血或有少量出血或不出血;Ⅲ度胎盤早剝剝離的面積>1/3胎盤面積,孕產婦發生惡心、嘔吐、冷汗、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微弱、休克等[2]。根據是否并發胎盤早剝分組。A組70例未并發胎盤早剝,年齡22~35歲,平均(28.34±5.12)歲;體重64~78 kg,平均(70.45±4.25)kg;孕周34~39周,平均(36.37±1.84)周;其中初產婦43例,經產婦27例。B組52例并發胎盤早剝,經產后常規檢查胎盤有血塊壓跡證實。患者年齡21~36歲,平均(27.85±5.22)歲;體重63~77 kg,平均(70.31±4.84)kg;孕周32~40周,平均(36.21±1.79)周;其中初產婦32例,經產婦20例;其中Ⅰ度胎盤早剝28例,Ⅱ度胎盤早剝22例,Ⅲ度胎盤早剝2例。兩組患者年齡、體重、孕周、孕產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孕產婦均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胎心音,給予降壓、鎮靜、解痙、擴容、改善微循環、吸氧、控制血糖等綜合治療,以增加胎盤灌注量,改善缺氧狀態。合理使用利尿劑,以防發生心力衰竭。對發生休克表現者及時補充血容量。待孕產婦病情穩定后及時采取經陰道分娩或剖宮產手術終止妊娠。終止妊娠前應用地塞米松促進胎肺成熟[3]。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孕產婦結局
對比兩組孕產婦結局發現,B組早產率、產后出血發生率、剖宮產率均高于A組(P
2.2 圍產兒結局
B組宮內窘迫、窒息、死亡率均高于A組(P
3 討論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間特有的疾病,在臨床較為常見,一般多發生于妊娠32周以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主要病理改變為全身小動脈痙攣,臨床表現為高血壓、水腫、蛋白尿等癥狀,如不及時處理,可引起抽搐、休克、心肺功能衰竭等嚴重不良后果,甚至可導致母嬰死亡[4]。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引起胎盤早剝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底蛻膜螺旋小動脈發生痙攣時伴有內皮損傷,遠端毛細血管發生缺血性壞死,血管壁破裂、出血,胎盤絨毛退行性病變,最終導致胎盤和子宮壁脫離[5]。
由于在妊娠高血壓并發胎盤早剝早期幾乎無明顯癥狀,以隱性出血為主,易被忽視而造成漏診,延誤最佳處理時機。如未臨產時發生不明原因的子宮張力增高、胎心變化、羊水過多、血性羊水、陰道持續少量出血,B超檢查提示底蛻膜區回聲消失、胎盤增厚而無明顯液性暗區等異常情況時需高度警惕,考慮發生胎盤早剝。胎盤早剝的危險性較高,一般首選剖宮產手術終止妊娠[6]。
本研究中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胎盤早剝者孕產婦并發癥和圍產兒并發癥均明顯高于未并發胎盤早剝者,圍產兒死亡率明顯高于未并發胎盤早剝者,提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胎盤早剝的危險性較高。兩組孕產婦均未發生一例死亡,提示在現有的醫療水平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產婦的生命安全可得到一定的保障。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應重視孕期保健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督促孕產婦加強產前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產婦確診后應注意臥床休息,避免劇烈活動、體力勞動、外傷、性生活等,有效控制血壓、血糖,保證營養供給,保持心情愉悅,防止或減少胎盤早剝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表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胎盤早剝對母嬰生命安全存在嚴重的威脅,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應予以重視,督促孕產婦加強產前檢查和孕期保健。
參考文獻
[1]高良菊.妊娠高血壓并發胎盤早剝35例臨床分析[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4):185.
[2]古麗端.妊娠高血壓合并胎盤早剝對母嬰不良預后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8):517-518.
[3]谷素彥,段拽林,任景芳.妊娠高血壓疾病并發胎盤早剝25例病例分析[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0,18(10):64-65.
[4]黃春榮.妊娠高血壓疾病并胎盤早剝20例臨床分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0,16(10):1343-1344,1347.
[5]翁海俠.妊娠高血壓疾病對妊娠結局的影響及防治對策[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183-184.
篇7
【摘要】 目的 探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方法 對40例妊娠合并腦血管疾病病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和總結。結果 40例病人通過解痙、鎮靜、降壓取得較好效果。結論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腦血管病經積極治療和早期預防,預后良好。
【關鍵詞】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腦血管病;預防;治療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產科常見疾患,占全部妊娠的5%-10%,其中并發腦血管病比較常見,病情嚴重,治療較棘手。腦血管病又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類,前者為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者為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統稱為腦血管意外[1]。兩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與梗死或出血部位有關,多伴局部或全身抽搐,臨床表現與其他疾病相似較多,鑒別診斷較困難。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合并腦血管致死甚至猝死者多為腦出血,腦出血是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現將2005年7月—2012年6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40例妊娠高血壓疾病并發腦血管病臨床診治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年齡在20~47歲之間,其中20歲2例,>36歲8例,
1.2 臨床表現
其中18例為缺血性腦血管病,余22例為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反應遲鈍、頭痛眼花、黑朦、煩躁、失語、嗜睡,以及意識模糊、偏癱或感覺障礙,40例患者均伴隨不同程度的抽搐發作。眼底檢查:見呈Ⅳ級高血壓眼底改變,視水腫,動靜脈比例失調,少數患者可見視網膜出血。CT檢查示:腦水腫的彌漫性腦白質密度降低,可見小灶性出血或缺血性壞死。
1.3 治療與結果
患者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保持安靜,監護觀察;給予安定10 mg緩慢靜脈推注,硫酸鎂靜脈滴注解痙;心痛定含化,硝普鈉靜滴降壓;使用甘露醇靜脈滴注,速尿靜推來減輕腦水腫。本組38例患者,在使用藥物治療后取得明顯療效。由于治療及時得當,40例患者效果良好,出院后均可以勝任日常工作,且無任何殘疾和后遺癥。
2 討論
臨床資料顯示,妊娠期高血壓并發腦血管疾病與孕次有著密切的關系,孕次越多,腦血管疾病越易并發,胎次越多,則患者的血壓越高,其發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率越大。有無其他合并癥,常常是決定腦血管意外恢復情況的重要因素,而胎兒情況不僅受到腦血管意外程度的影響,同時也與孕期血壓高低有直接關系,所以,最妊娠期高血壓實行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是保證患者康復的主要手段。
2.1. 高血壓 血壓升高≥140/90mmHg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特點。血壓緩慢升高時患者多無自覺癥狀,于體檢時發現血壓增高,或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勞累后,感頭暈、頭痛等;血壓急驟升高時,患者可出現劇烈頭痛、視力模糊,心悸氣促,可引起心腦血管意外。重度子癇前期患者血壓繼續升高,出現嚴重高血壓≥160/110mmHg。
2. 2 蛋白尿 尿蛋白可隨著血管痙攣的變化在每一天中有所變化。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尿蛋白繼續增加,出現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或24小時尿蛋白定量≥2g。
2.3 水腫 可表現為顯性水腫和隱性水腫。顯性水腫多發生于踝部及下肢,也可表現為全身水腫。特點為休息后不消失,或突然出現,迅速波及全身甚至出現包括腹腔、胸腔、心包腔的漿膜腔積液。隱性水腫是指液體潴留于組織間隙,主要表現是體重的異常增加。
2.4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合并腦血管病的預防 定期孕期檢查,及時發現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積極預防子癇發生,是預防腦血管破裂的關鍵。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有并發腦血管病危險因素者應系統規則治療。凡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經硫酸鎂綜合治療,平均動脈壓仍≥14.7 kPa,必須常規給予降壓藥,使平均動脈壓降至17.3 kPa以下,舒張壓降至13.3 kPa左右較為安全。第二產程應避免產婦摒氣增加腹壓,多數以剖宮產術終止妊娠。一旦發現腦出血,要保持安靜,絕對臥床休息。降低顱內壓極為重要,因為顱內壓增高可致腦疝,為猝死主要原因,故應首先應用脫水劑[4]。腦出血確診后應立即采取剖宮產術終止妊娠,減少對病人的進一步刺激,并請腦外科協助治療。
3 結論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腦血管意外的臨床表現與出血部位密切相關,經鎮靜、解痙治療無效時應懷疑有腦出血,可行CT或MRI檢查確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并發腦血管意外的治療中應首先消除腦水腫,當發現并發腦血管意外時,無論是腦出血或腦梗死,一經確診,應立即在全麻下行剖宮產術;若顱內血腫較大,應在解痙、降壓、脫水基礎上開顱清除血腫[5]。孕期定期檢查,及早預防,及時發現,積極有效治療,降低孕產婦的死亡率。總之,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及意識的提高,初產婦、孕婦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40歲、多胎妊娠、妊娠高血壓疾病病史及家族史、慢性高血壓、慢性腎炎、營養不良、低社會經濟狀況等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風險密切相關的危險因素,早期得到重視,及早糾正,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414—417.
[2] 王維治.神經病學.第5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38.
[3] 樂杰.婦產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8.
篇8
【關鍵詞】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結局
【中圖分類號】R24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01-00-01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是妊娠期特發疾病,該病嚴重影響母嬰健康.是導致孕產婦和圍產兒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1]。現對近3年來我院婦產科收治的131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有效對該病進行防治,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6年10~2009年8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110例患者的病史資料,其中妊娠期高血壓患者50例(占45.45%),子癇前期患者59例(占53.64%),子癇患者1例(占0.91%)。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35.14±2.32)歲;初產婦96例,經產婦14例。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同期100例非妊娠期高血壓產婦為對照組。
1.2 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按《婦產科學》[2]第6版分類標準分類。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及相關分析,P
2 結果
2.1 終止妊娠時間
觀察組110例中,23例31~33周終止妊娠,87例在34~42周終止妊娠,平均為(36.8±3.2)周。對照組100例中,8例在37周前終止妊娠,余82例均足月終止妊娠,平均為(39.5±3.5)周,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妊娠期高血壓與職業的關系
觀察組農民41例,非農民69例;對照組分別為25例,75例。兩組職業分布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87,P>0.05)。
2.3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BMI的關系
觀察組BMI>24 kg/m298例,BMI
2.4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分娩方式的關系
觀察組剖宮產85例,陰道分娩25例;對照組剖宮產43例,陰道分娩57例。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53,P
2.5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產后出血的關系
對照組出血≥500ml18例,出血
2.6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新生兒體質量的關系
觀察組
3 討論
3.1 目前研究表明
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由于血管內皮細胞受損使血管對血管舒縮因子的反應性改變,特別使對血管緊張素Ⅱ的敏感性增高,而對一氧化氮反應性減弱,導致全身小動脈痙攣,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功能亢進,多器官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礙,因此出現高血壓、蛋白尿等臨床表現及一系列并發癥[3]。同時,由于全身小動脈痙攣,患者血容量減少、血液濃縮而導致孕婦全身各臟器供血不足,當子宮胎盤血液灌注不足時,可使胎盤功能低下,胎盤間營養交換障礙,便會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出現早產、胎兒宮內窘迫、發育遲緩等新生兒并發癥。
3.2 妊娠期高血壓與母兒關系
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BMI的關系。國內外研究顯示,BMI>24 kg/m2的孕婦患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危險性是BMI24 kg/m2的孕婦易患妊娠期高血壓疾病。②妊娠期高血壓與職業的關系。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營養不良、低社會經濟狀況均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風險增加密切相關。本組資料顯示,各種職業中,農民所占比例最大,與其他職業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相符。原因可能為農民的低收入導致經濟拮據,飲食習慣差引起營養不良,由于受教育的機會相對較少,導致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孕期自我保健意識差,很少進行產前檢查。③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分娩方式的關系。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本身不是剖宮產的指征[5],但是其并發癥如羊水過少、胎膜早破、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等容易引起胎兒宮內窘迫,最后選擇剖宮產。剖宮產減少了產程中宮縮疼痛刺激,勞累、精神緊張等引起的血壓增高及繼發的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減少了陰道分娩宮縮時胎盤血流量減少引起的胎兒缺氧。④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產后出血的關系。由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時全身小動脈痙攣和較大的子宮張力,導致產后出血發生率較對照組高。本組資料中,觀察組均于產后直腸置米索前列醇400μg,預防產后出血,發生產后出血者,再予乙醚紗布填塞子宮,大量出血者,予以輸血等對癥支持治療。本組資料有1例入院診斷為自發性子宮破裂者,發生失血性休克,出血達5000ml,最后經積極救治得到好轉。⑤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與新生兒體質量的關系。兩組新生兒體質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理生理的中心發病環節是全身血管內皮細胞廣泛損傷,引起胎盤血流灌注量低,胎盤單位缺氧,導致胎兒生長受限發生率較高[6]。
3.3 治療方案
①休息、鎮靜,給予蛋白質、熱量充足的飲食;②硫酸鎂為首選解痙藥的運用;③對于收縮壓≥160/110mmHg或舒張壓≥110mmHg者應使用降壓藥物;④如有嚴重的低蛋白血癥、貧血可給予適當擴容劑;⑤如全身性水腫、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腫可使用利尿劑,但對于血液濃縮較明顯的患者應同時給予擴容治療,在血容量充足后再利尿,否則將加重血液濃縮;⑥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發現心力衰竭、腦出血、肺水腫、HELLP綜合征、腎功能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并發癥,并積極處理;⑦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同時,應注意對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的預防和處理,盡可能提高子宮胎盤的血液灌注量,即左側臥位,日間臥位時間不少于6小時,疏通微循環,補充蛋白質及鈣、鐵、維生素等營養物質[7];⑧適時終止妊娠。
3.4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預防
加強孕期保健是降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關鍵。重視孕期檢查,積極開展健康教育,使孕婦掌握基礎的孕期保健知識,自覺進行產前檢查,及時發現高危妊娠,做好圍產期及圍妊娠保健是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孫海英魏峰.131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08,5(33):28―29.
[2]樂杰,主編.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3.
[3]Redman CW,Sargent IL.Lates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preeclampsia[J].Science,2005,308(5728):1592―1594.
[4]Belogolovkin V, Eddleman KA,Malone FD.The effect of lowbody mass index on the development of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and preeclampsia.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07,20(7):509-13.
[5]夏明靜,于麗霞,薛巧梅,等.120例妊娠高血壓患者妊娠結局的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3):382.
[6]李輝,尚濤,孟季紅,等.重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腦灌注壓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02,31(4):296.
篇9
通訊作者:彭曉華
【摘要】 目的 探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的臨床發病特點及對孕婦及圍產兒的影響。方法 分析900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初產婦、年齡≥35歲的孕產婦、BMI>24 kg/m2、雙胎或多胎妊娠的孕產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經產婦、年齡<35歲的孕產婦、單胎妊娠的孕產婦;32~34周胎齡圍產兒的死亡率、窒息率均明顯低于≤32周和34~38周胎齡圍產兒的死亡率、窒息率。結論 加強妊娠期婦女的孕期保健教育,及時檢查,及時合理治療,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發展可確保母嬰安全。
【關鍵詞】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孕婦; 圍產兒
Analysis of clinical features of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and the impact on pregnant women and perinatal infants PENG Xiao-hua, PENG Xiao-qi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Renshou,Renshou 620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PIH and the impact of PIH on pregnant women and perinatal infant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900 patients with PIH were analyzed.Results Primiparae, aged ≥35-year-old maternal, BMI>24, twin or multi-fetal pregnancy, the incidence of PI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ultipara, age < 35-year-old maternal, singleton pregnancies maternal. Perinatal mortality, asphyxia of 32-34 weeks gestational ag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 32 and 34-38 weeks gestational age.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pregnancy health education on pregnant women, timely inspections, proper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development of patient's condition could ensure maternal and child safety.
【Key words】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Pregnant women; Perinatal infant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PIH 簡稱妊高征)是孕婦妊娠期特有的一種疾病,嚴重威脅著產婦與胎兒的安全與健康,至今仍是孕產婦及圍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居孕產婦死亡的第二位[1]。分析筆者所在醫院婦產科2005年10月~2010年10月患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產婦的臨床資料,以探討妊娠期高血壓的治療、預防方法,以及對孕婦和圍產兒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5年10月~2010年10月在筆者所在醫院婦產科住院分娩的產婦10 588例,年齡21~38歲,平均(26.3±5.1)歲,其中21~34歲孕產婦7480例,≥35歲的孕產婦3108例;其中初產婦7120例,經產婦3468例;農民3870例,個體經商2180例,工人3210例,機關干部880例,教師648例;體質量指數(BMI)≤24 kg/m2為7180例,BMI>24 kg/m2為3408例。
1.2 治療方法 給予患者硫酸鎂解痙,同時給硝酸甘油或酚妥拉明降壓,效果不明顯者改用烏拉地爾。夜間給予苯巴比妥鎮靜,適當擴容和利尿。針對并發癥或治療效果不明顯,胎心監護異常,胎盤功能下降者,及時終止妊娠。孕周低于34周者,終止妊娠前單療程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2]。
1.3 觀察指標 圍產兒窒息采用Apgar評分,8~10分為正常,3~7分為輕度窒息,<3分為重度窒息。產后出血量采用稱重法計算產后24 h陰道出血量,產后24 h陰道出血量>500 ml為產后出血[3]。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資料分析 10 588例產婦按照全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分類標準及《婦產科學》第7版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發現有900例患者患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發生率達8.5%。對900例妊高征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初產婦、年齡≥35歲的孕產婦、雙胎或多胎妊娠的孕產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經產婦、年齡<35歲的孕產婦、單胎妊娠的孕產婦;另外,農民、個體經商、教師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孕產婦其妊高征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孕產婦;最后,BMI>24 kg/m2的孕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其它體形的孕婦,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妊高征對孕婦及圍產兒的影響 900例妊高征產婦中早產30例,占3.33%,產后出血40例,占4.44%;900例妊高征產婦共產下1150例圍產兒,其中胎齡≤32周者300例,32~34周者450例,34~38周者220例,≥38周者180例,32~34周胎齡圍產兒的死亡率、窒息率均明顯低于≤32和34~38周胎齡圍產兒的死亡率、窒息率,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10 588例產婦中發生妊高征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
表2 對圍產兒的影響
注:與32~34周比較,*P<0.05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產科醫護人員致力于妊高征的病因學研究,我國妊高征基礎理論研究接近國際水平,尤其是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和遺傳學等生命科學研究的深入,妊高征的病因學研究已由細胞病理、生化代謝進入了分子生物學,分子免疫學、分子遺傳學的研究階段[4]。近期研究結果表明:(1)胎盤和母體組織間相互作用的異常,可能是引起妊高征發病的主要原因,即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與妊高征息息相關。(2)妊娠中期妊高征患者,存在著血管內皮機能紊亂,似乎與妊娠的血流動力學不相適應,胎盤的不健康發育,導致局部的缺血,引發妊高征。(3)血管內皮細胞損傷,使許多細胞因子發生改變,血管內皮有關的舒縮因于,參與了妊娠征發病的過程。(4)細胞跨膜信號傳導在妊高征發病中也起一定作用。如妊高征時子宮及胎盤組織G蛋白表達增強,通過抑制平滑肌腺苷酸環化酶活性,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升高,而導致平滑肌痙攣,血壓升高,導致妊高征的發生。(5)妊娠作為一種成功的半同種移植。在妊娠期間,影響機體免疫過程異常的因素很多,由此引發的免疫過程異常可導致母體對胚胎組織的免疫排斥反應,從而發生妊高征。(6)妊高征的發生與遺傳有關,在有妊高征家族史的孕婦中有較高的發病率,而且相當程度上受基因調控[4,5]。本文對900例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初產婦、年齡≥35歲的孕產婦、雙胎或多胎妊娠的孕產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經產婦、年齡35歲的孕產婦、雙胎或多胎妊娠的孕產婦,應作常規的孕期保健及產前檢查。另外,農民、個體經商、教師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孕產婦其妊高征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孕產婦,這可能與前者勞動強度大、工作及思想壓力重及長時間站立等因素有關。因此,對這四類人群產前檢查及孕期保健應作好正確的引導。最后,BMI>24 kg/m2的孕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其它體形的孕婦,可能與前者的子宮位置及內源性激素分泌有一定的關系。筆者認為,對這一類孕婦應在孕期做一些必要內分泌功能方面的檢查。春末及夏季分娩的產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其它季節,這可能與春末及夏季分娩的產婦在秋、冬季妊娠期間開窗的時間少,從而影響空氣流通及氣候寒冷多變有一定關系。
妊娠婦女患有高血壓,使用降壓藥的確是一大難題,主要原因是:(1)妊娠前半期血壓通常自己會下降;(2)某些降壓藥對胎兒發育有影響[7]。目前,終止妊娠是迄今根本治愈妊高征的唯一方法。治療原則是以左側臥位、解痙、鎮靜、降壓、合理擴容、利尿、適時終止妊娠為依據。本文研究顯示,900例妊高征產婦中早產30例,占3.33%,產后出血40例,占4.44%;900例妊高征產婦共產下1150例圍產兒,其中胎齡≤32周者300例,32~34周者450例,34~38周者220例,≥38周者180例,32~34周胎齡圍產兒的死亡率、窒息率均明顯低于≤32和34~38周胎齡圍產兒的死亡率、窒息率。因此,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終止妊娠的時機,可以選擇在32~34周胎齡。
綜上所述,加強婦女的孕期保健教育,母乳喂養宣傳,及時對孕婦進行產前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患者,并對其進行系統管理和及時合理的治療,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發展以確保母嬰安全。
參 考 文 獻
[1] 謝志紅,蘇海,張倩萍,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遠期高血壓患病率的調查.中華高血壓雜志,2008,16(3):261-266.
[2] 莫愛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264例臨床分析.中外醫療,2009,3:68-71.
[3] 鄧大梅,李琴.產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3167例分析.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30(3):263-267.
[4] Marik PE.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Postgrad Med,2009,121(2): 69-76.
[5] 龍偉,劉曉梅,韓素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對圍產期結局的影響.中國婦幼保健,2007,22(21):2909-2911.
[6] 底建敏,郭影,閏曉娟,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胎盤組織中IGF-1的表達及意義.中國婦幼保健,2007,22(16):2247-2249.
篇10
寧遠
開車并非“血壓飆升”的直接原因,但長途開車的確有可能損害健康,高血壓、心臟疾病、糖尿病等的發病率會提升。
湖北省醫學體格檢查中心曾對9010名武漢市汽車司機的調查結果顯示:開車族的血壓偏高,占總人數的26.28%,高于13.6%的全國高血壓調查數據。《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發表相關論文,發現每天通勤超過15英里的人,肥胖、腹部有大量脂肪的幾率比每天上班開車不到5英里的人高,也較不容易做足夠的運動。每天開車超過10英里的人,也往往會有高血壓。
司機或者長時間開車的人長期處于嘈雜的馬路上,而人在精神緊張、環境嘈雜的情況下易煩躁、焦慮,人在長期高度精神緊張時,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從而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的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增加,最終誘發高血壓。加上長時間處于相對靜止狀態,缺乏運動,因此人較易發胖,而高血壓病的患病情況與體重呈正相關。
對于司機來說,遇到堵車、行人亂穿馬路時,要保持心態平和,不要因此心煩意亂而使血壓驟然升高。在長時間駕車外出時,也可注意間斷休息,并及時補充能量。還要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吸煙少喝酒;多喝水或綠茶,尤其是在久坐開車后;定時吃飯,葷素搭配得當,控制體重;保持每周運動兩至三次。同時,開車的人們不妨定期測查血壓、血糖、血脂、血黏度。
在家自測血壓并非人人皆宜
自測血壓是高血壓患者保障自己健康的一種方法和必要的手段。自測血壓值得提倡,卻也并非人人適合,容易焦慮的人和焦慮癥或抑郁癥患者,就不適合在家中測量血壓,而最好是去醫院測量血壓。
人的血壓是經常有一些波動的,對于一些容易焦慮的人或者是焦慮癥患者,如果在家中自己測血壓,偶爾一次發現血壓增高了,就很可能加重焦慮的狀態。而越是在這樣的焦慮狀態下,患者的血壓越可能突然發生波動持續增高,這對患者而言無疑是非常危險的。
更嚴重的,已經患有抑郁癥的人,如果自測血壓后發現血壓高,情緒往往不能自我控制,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這在以前的臨床上也常有發現。
因此,易焦慮者和有抑郁癥的高血壓患者必須區別對待,選擇去醫院中測量血壓,一般醫生都會有相應特殊的處理手段。
非洛地平緩釋片介紹
商品名:康寶得維
藥理作用:本品為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
適用病癥:高血壓、心絞痛。
臨床特點:可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而致血壓降低,能減少腎小管對濾過的鈉的重吸收而產生利鈉和利尿作用,消除了其他血管擴張劑常見的水鈉潴留作用。可通過改善心肌氧供而發揮抗心絞痛和抗缺血作用。對穩定型勞力性心絞痛,非洛地平能改善運動耐受能力,減少心絞痛的發作。
緩釋片特點:可使血壓在一天24小時內的波幅更小,從而達到平穩降壓的目的。服用后,還可以使藥物在體內迅速崩解,從而使得藥物在體內血藥的濃度迅速達到峰值,控制血壓,之后再緩慢釋放,達到平穩控制血壓的目的。
預防妊娠期高血壓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為9.4%。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時間一般多見于孕20周以后,尤其是孕32周后最為多見。此病癥狀主要以高血壓、水腫、蛋白尿為主要表現,由于全身小動脈痙攣使各臟器產生病變,如腦部動脈痙攣致腦組織缺血、心臟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視網膜小動脈痙攣出現眼花、視力模糊等,嚴重者出現抽搐、昏迷、心力衰竭。同時胎兒會因胎盤功能減退而缺氧出現發育遲緩、早產,嚴重者胎死宮內。做好預防和早期診斷格外重要。
專家提醒準媽媽,關注自身是否有妊娠期高血壓的好發因素:初產婦尤其年齡超過35歲的初產婦、雙胎妊娠、體態矮胖、營養不良、精神較易緊張;有高血壓家族史、母親曾患妊娠高血壓者;本人曾經懷孕時患過高血壓;本次妊娠前患有慢性高血壓、糖尿病、腎炎、自身免疫病等。預防發病是最重要和有效的辦法,同時在孕期進行正規的產前檢查監測血壓。準媽媽在妊娠晚期盡量避免長時間站立,休息及睡眠時抬高下肢,促進下肢靜脈回流,可減少水腫的發生。母體營養缺乏、低蛋白血癥或嚴重貧血者,此病發生率增高。肥胖者妊高癥的發病率更高,應引起足夠的重視,要密切關注孕期體重的增加。另外,心情緊張可能會加重病情發展,孕婦應放松心情,適當休息。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嚴重威脅著母親和胎兒的生命,尤其在冬季更易發、加重此病。再次提醒準媽媽們重視定期產檢,加強自我監護,積極配合專業醫師的科學指導,順利平安地度過懷孕分娩過程,成功生育健康可愛的寶寶。
治療高血壓需要有輕松的心態
在高血壓患者中,大約有一半的病例找不到血壓升高的原因。引起原發性高血壓的原因很復雜,但其中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產生中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循環系統疾病癥狀,血壓長期超過標準值,有可能誘發腦溢血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引起猝死。
臨床研究表明,容易患高血壓的人,往往都有一些特殊的心理特征或性格特征。例如經常出現“火山爆發式”情感的人,心理上長期受壓抑或是心里長期“窩火”、生悶氣的人,行為上沖動、好跟人爭斗的人,以及性格上孤僻、憂郁的人等,最容易罹患高血壓。
血液是在動態壓力下循環的,環境壓力所導致的心理應激反應,會使人的血壓明顯升高。許多研究顯示,家庭環境壓力,特別是兒童期的家庭環境壓力,對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生有顯著影響。一般父母早亡、父母離婚或不和、父母管教過嚴、母子或父子關系不協調等,使兒童的情緒經常處于激動、不安之中,從而導致持續的心跳過快,血壓升高。此外,還有許多事實表明社會地位低、經濟壓力大的人比較容易患這類疾病。
因此,高血壓患者應該時刻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情,在一個輕松的氛圍中治療疾病。
高血壓為什么會導致心慌
我周圍的好幾個朋友都患有高血壓病,他們自己感覺偶爾會出現心慌的現象,平時沒有別的不適癥狀。請問高血壓患者為啥會出現心慌呢?
當高血壓在逐漸加重的過程中就會對心臟造成影響和損害,出現各種心慌的癥狀也就很正常了,這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①高血壓患者在早期的時候可能會有心率失常的現象,多為功能性的,與很多的因素有關,比如說與交感神經系統活性增強、兒茶酚胺水平增高或β受體功能增強有關。
②長期高血壓還會導致心臟發生病理性變化,常見的就是導致心臟心室變厚或者擴大。由于心肌組織的纖維化及肥厚心肌處于缺血、缺氧狀態,心肌收縮、舒張功能下降等多種原因共同作用,從而誘發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和傳導阻滯,而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見。
③長期使用一些藥物對高血壓也可導致心律失常,比如說在使用利尿劑抗高血壓治療,導致細胞內鈉、鈣、鉀及鎂的異常,使心肌細胞膜電位的穩定性失調而誘發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