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印記范文

時間:2023-03-18 12:37: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雨的印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夏日如期而至,雨,是塵世間唯有在夏日才在天地間最美的溫潤和潮濕。夏日的雨總會給人們帶來許多詩意暢想,詩意的思緒,詩意的開懷,詩意的奔跑,還有詩意的浪漫。只為這些,也試著寫寫夏日的雨。

想起夏日的雨,我會想起那在雨中飄移的滿世界的花傘;回想起那一次次雨中漫步;會想到家鄉的屋檐一道道的水流詮釋著雨的滂沱和肆虐;還有那童年的雨中嬉戲,和那一次落花流水的雨中的逃逸……會想到久旱遇甘霖;會想到小時候在家鄉那三天三夜的雨給我們村民們帶來的那一場洪水的災難……

其實,在童年的記憶里,對雨并沒有什么好的印記,那是來自于一次雨中逃亡……。記不得那個時候自己是多大,只記得那是一個艷陽高照的日子,下午放學了,我悠閑的背著書包走在田埂上,可是,忽然間南邊一片黑黑的云層迅速的散開……剎那間,云層幾乎就在我的頭頂,傾盆大雨瞬間淋遍我的全身。雷聲、雨聲、風聲一起呼嘯著,幾乎要把這個世界吞沒。我想加快腳步,可是,家的方向幾乎走不出半步,那時的感覺就是幾乎要窒息了,一瞬間,我想,我是不是會死啊?看看四周,沒有躲閃之地,只看見田里的秧苗被狂風暴雨肆虐的摧殘著……。大約過了十幾分鐘,雨過天晴,我深一腳、淺一腳的走到家……以后的事什么也不記得了。第二天,我上學的時候,書包里只有被媽媽給晾干的兩本書,一本是語文,一本是算數。那次的雨中逃亡,其實是無法逃亡的一次逃亡,那當時的情景,當時的感覺永遠都是記憶猶心,每次想起來都是心有余悸,死里逃生的感覺……

可是,當我走進成年,生活在城里,仰望著太平盛世,那些關于雨的所有的恐慌漸漸地淡出我的記憶。留下來的只感覺的都是關于雨的美好,雨的柔情、雨的浪漫,還有那雨帶給我的美好的心境和感悟。今天,我要寫雨,寫點什么呢?想象著……

夏日的雨,那是夏日最浪漫、最灑脫的風情。一場雨,可以愜意的揮灑出風情萬種,如煙,如紗,如詩,如畫……淅淅瀝瀝,云海跌宕,凌厲而無悔地退卻夏日的熱浪,夏日的煙塵,還有夏日的陰霾……即使是一場急風暴雨,那一路的狂奔,瘋狂的席卷,蹁躚著云霧的翻騰,沖刷著微微風塵,蕩滌出滿世界的清涼。雨后那被洗刷過的塵世,就像經歷過一次沐浴,只覺得此刻連人的身心都被一起凈化,那堆積在心口的熱流,那壓抑了許久的心頭的瑣事,還有不快,會瞬間散開去,只剩下滿心的愜意。

篇2

————————————

還記得 那一年

相逢在雨中

那一刻

是驚喜

是莫名感動

注定了

一份情

要一生相守

多少冥想

多少憧憬

愛情像那雨滴

晶瑩而透明

彼此相互約定

相守到白頭

一起將童話書

續寫到最后

任歲月悠悠

彼此最感動

總相信

會像風箏

一樣有自由天空

也有牽掛在心中

每一次漫步在迷蒙雨中

常浮起你

淺淺的笑容

幸福像一陣風

吹散了

所有夢

不知你

可曾有如此的感受

也許是緣不夠

也許情不濃

我們的擁有

只在記憶中

每一次

小雨起

多希望

再相逢

讓記憶

隨小雨點滴流過

伴隨著秋風起

雨點輕輕叩

心門里敞開

都是你笑容

還記得嗎?

我們漫步在雨中

沒有傘

也浪漫

柔情成一幅美景

還記得嗎?

冷冷冬日

偎依你胸口

暖暖的

有勇氣再前行

多希望

再相逢

哪怕是在雨中

讓記憶

隨小雨點滴流過

伴隨著秋風起

雨點輕輕叩

心門里敞開

都是你笑容

祝福你

無論在哪里在何時

即便是不再能

牽手一起走

記憶里總會有

你我的鏡頭

篇3

病人蹲在角落里,撐著黑傘,不吃不喝。有一天,醫生電撐著黑傘蹲在那里,病人問,你也是蘑菇嗎?醫生點點頭,告訴他,蘑菇也可以走動,可以吃喝。這是一個流傳甚廣的笑話。其實它很嚴肅。現在憑著這本《錯把妻子當帽子》(中信出版社2010年6月版),你完全可以認為那個醫生就是奧利弗?薩克斯。

他偷聽專家講的數字,發現那是個質數,下次就帶著數學書和他們交談,用十位質數讓他們認可,加入他們的專家論壇一一微笑不語,只報出數字,慢慢咂摸,猶如品酒。

他欣賞弱智少女在花園里安詳如圣母的側影,記下她說的詩句,每次想到她都仿佛能領受圣光溫暖。

他用文學的筆調記錄神經失序患者的病狀,把妻子當帽子的皮博士,突然回到印度故鄉的六十歲老嫗……這位神經病學專家似乎不急于治療,反而,時刻不忘欣賞病態。他和所有醫生一樣,確診病人失去了什么,有什么樣的能力缺陷,這些是寫在病例上的。然后,他翻開自己的筆記本,帶著溫暖的情意,記下病人們如何因病得福,罕見而離奇的才華、記憶、舉動……好像上帝突然打開一扇秘門,讓我們看到,頭腦的深處有太多神秘的黑洞。

因為藥物作用,患者會突然記起半個世紀前的歌曲、環境甚至詩歌,懷舊之情讓她難舍,甚至感謝這種病。這或許能證明“遺忘”只是假想?記憶永遠停頓在1g45年的逆行性失憶癥又似乎在說,“記憶”就是自我?曾經殺人的記憶失而復得,又是何等恐怖?靈肉分離的女士讓人憐惜的同時,又不得不贊嘆她重拾生活的勇氣。這些故事讓人驚嘆,再偉火的戲劇家也無法虛構。

不禁讓人想到,19世紀的讀者第一次讀到弗洛伊德,患者的癥狀木身就像離奇的小說。只不過,弗洛伊德更迫切地推導出自己的理論,所有案例都好比是開天辟地時的工具。弗洛伊德的個人情緒并不能完整呈現。到了20世紀末,薩克斯記下神經疾病患者的癥狀,也像小說,卻更溫暖、更詼諧,我們看得到醫者本人從患者那里獲得愛的啟示。我想,這不只是醫學的遞進,更像是人性的進步。

在薩克斯博士的醫學觀察之上,體現出一種詩意的人道主義關懷。面對病癥,人們多少會帶著憎惡、躲避的偏見,治病永遠是不快樂的事。而對于神經病、弱智天才、情緒亢奮等患者,世人更是很難放下平和的心,去發現被“缺陷”掩蓋的“美好”。只有病人的至親摯愛之人,才愿意接受病,才能夠看到依然存在的人性之美,甚至是極端放大了的善良和智慧。薩克斯博士也像是這些病人的知音,他是走出診所的偵探型醫學專家,時常走進患者的生活里,發現一幕幕動人的場景。他不只是冷漠的觀察者,例行公事的治療者,更是病的體諒者。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父親已進入阿茲海默癥的中期。我也時常用蘑菇定理去揣摩他的行為規律,用薩克斯的觀察法去體諒他的歡樂,跟上他斷裂而跳躍的記憶,容忍智力和空間感的喪失……薩克斯的書讓我明白,人類在有所缺陷的時候,一定也會有所獲得。這是被屢次驗證的得失平衡。

篇4

【關鍵詞】小學英語;內隱學習理論;語音練習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在英語基礎教育階段應該學習和掌握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個方面的基礎知識。其中,語音是最基本的因素。自然、規范的發音不僅為學生有效的口語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更能促進其讀、寫能力的發展。語音的學習和練習對處于語音最敏感階段的小學生而言,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小學階段沒有系統教學語音的要求,一些教師便把教學的重心放在詞匯、語法等其他方面,即便有語音方面的練習也只是單純地要求學生多聽、多讀、多記,這樣,便把原本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乏味,對于以形象思維和記憶占主導的小學生而言,語音學習猶如嚼蠟。

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人的學習分為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兩種。外顯學習是一種有目的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學習,傳統的語音教學基本屬于此列,即較多地集中在語音規則的學習,而這些內在規律在初步接觸英語的小學生看來都是復雜且難以掌握的。而內隱學習作為一種無意識地獲得刺激環境中復雜知識的過程,則較少地受學習者年齡、認知風格等因素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個體雖然沒有意識到或者無法說出控制他們行為的規則是什么,但卻學會了這種規則。通過內隱學習來學習語音將會使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愉快。所以,何不將內隱學習的理念滲入日常的語音教學中來呢?通過豐富、生動的練習設計,來重新激起學生學習語音的興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感知、掌握正確的發音方式和地道的語音語調,從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如何凸顯語音練習中的內隱學習,筆者認為教師在設計和布置練習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練習是否讓學生覺得有趣是教師在設計語音練習時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愿望等學習要求和心理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二、遞進性原則

既然內隱學習是個體無目的、自動地習得規則的過程,那么作為學習的設計者,我們在設計、布置語音練習時要凸顯目標規則,避開其它相似或相近因素的干擾,使之清晰地反映在學生腦中。即使在練習中要采用類比或對比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區分,也不要蘿卜青菜一鍋燴,要做到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即先從簡易規則入手,通過復現的方式不斷加以復習鞏固,等學生基本掌握后再加大難度,進行區分比較等。如ear的發音,教師可先通過練習讓學生充分感受ear在hear、year、near等單詞中的發音,等學生熟悉了ear的常用音時,再借助pear,bear等單詞呈現ear的其它發音,這樣學生就不容易混淆不清了。

三、靈活性原則

教師面對的是一群互不相同、充滿個性的個體,這就要求教師在練習設計、布置時靈活機變。

1、分層練習

面對各種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依據其最近發展區,設計不同層次的彈性作業,讓學生經過適當的努力而獲得成功,品嘗到其中的樂趣。如同樣是欣賞chant的作業,學生可以或閱讀大意,或模仿吟誦,或加上自己設計的動作進行表演。對于同一層次的學生,教師還可以設計出難度相仿、形式不一的練習,讓學生依自己的口味選擇感興趣的練習形式。

2、發散思維

練習的答案也不一定要唯一的,有時開放性的練習設計反而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比如練習字母a在閉音節中的發音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憶此類的單詞,如bag,map等,比一比誰找到的多,然后讓學生上網或查閱字典,搜集更多此類的生詞,嘗試讀出它的發音。最后,鼓勵學生從這些詞匯中,選擇一部分嘗試自編chant或繞口令,來小組交流。有一個學生這樣編到:Cat cantap,tap afan.CatGallnap,nap inthebag!

3、多樣評價

教師的評價語稍稍靈活一些其實也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和學習語音。如練習字母w的發音時,教師可以用welldone來評價學生的表現,讓評語的首個sound和字母w的sound對應起來。類似的評價語還有awesome,excellent,lovely等。這樣,不僅讓學生覺得新意倍出,更能進一步激起他們的內隱學習,輔助達到練習語音的目的。

四、發展性原則

另外,教師在設計語音練習時也不能只著眼于學生“音”的訓練,要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通過豐富多樣的練習內容和形式,刺激學生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積累知識、加強語感和提升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篇5

關鍵詞:隱喻;實體隱喻: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B8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5-0145-04

一、引言

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現象,更是人類認知事物的一種基本方式,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是憑借已知、成形、清晰具體的事物,去認識、理解與思維那些未知、未成形、模糊抽象的事物的基本方式。萊苛夫(GLakoff)說:“隱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當中,不但存在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中。我們賴以生存的思維和行動的一般概念系統,從根本上講是隱喻式的。”Ⅲ正是如此,近年來,特別是國外,已悄然興起一股隱喻研究的熱潮。

20世紀70年代,隨著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以及符號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的興起和發展,哲學家、心理學家、符號學家都開始關注隱喻這一特殊的語言現象。這一時期,隱喻在歐美學術界幾乎形成一種顯學,按照約翰遜M.Johnsonl的說法:這是一個“隱喻狂熱”的時代。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隱喻已然成為認知科學中的重要話題。1980年萊苛夫和約翰遜共同發表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明確地提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現象,更為重要地,它還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式;1987年,凱特(E.Kittay)發表《隱喻的認知力與語言結構》,從現代認知心理學和語言學的角度討論有關語言學和心理學的問題;1992年,英.杜克亞(BIndurkhya)發表《隱喻與認知》,論述隱喻的認知功能。

隨著隱喻研究的蒸蒸日上,心理學家自然也開始重視起隱喻來。很多學者都對心理學與隱喻的結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約翰遜在《認知科學》雜志上發表了《注意隱喻:隱喻如何指導認知心理學中注意的研究》;拉里(DE Leafy)主編了《心理學歷史中的隱喻》;以及維森特(p.Vincent)翻譯出版了《記憶的隱喻一一關于心靈的觀念史》等。心理學的研究為什么要更多關注隱喻的研究呢?首先從縱向的歷時維度對心理學中出現的一系列隱喻進行梳理與總結.在材料上考察心理學的研究中處處充滿了隱喻。然后在此基礎上分析隱喻究竟為心理學提供了什么.對于心理學研究,隱喻究竟有什么樣的啟發意義。

二、心理學中的隱喻

可以從心理學的歷史中發現心理學的發展如何依賴隱喻,如何離不開隱喻。如果按照時間的維度來考察,可以從自然哲學、物理學、進化論生物學以及計算機科學這樣幾個傳統階段來考察。

1.自然哲學傳統

自然哲學傳統,其本質在于自然思維,也就是日常思維的邏輯化。表現在隱喻,便是出現了很多的日常隱喻。在自然哲學的傳統之下,作為心理學隱喻源域的,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那些常見的東西。例如蘇格拉底(Soerates)所說的不死的靈魂.說它是一種可以和大腦和肉體分開存在的實體。這種實體,便是對于“心靈”最源初的想像。柏拉圖(Plato)將靈魂分為兩部分,即理性與非理性的部分。將理性部分定位于大腦之中,而將非理性部分定位于脖頸以下的身體之中。還將靈魂比作兩匹小馬,一匹馬活潑而溫馴(精神),另一匹狂暴而難以控制(喜好)。兩匹馬被馬軛約束在一起,由奴手(理智)驅趕,這位奴手以相當大的努力才使他們相互結合,協力向前。亞里士多德(Aristofle)與他的老師柏拉圖不同,他認為靈魂并不是某種實體,而是某種形式。他說靈魂或者心靈,只不過是整個機體的形式而已。身體的器官如果沒有形式規定它們應該作出什么反應,就僅僅是物質而已。每一種器官都可以說具有它自己的形式,或者,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它自己的靈魂。眼睛看的時候,可以說看就是它的靈魂;一座塑像的眼睛沒有靈魂,因為它沒有看。心理學隱喻在自然哲學傳統中發展的最高峰,同時也是終點的,便是笛卡爾(R.Descaries)。他是“身心二元論”的典型代表。認為精神是與物質完全不同的東西,但依然是某種東西,是某種實體。肉體是一種有形的占有空間的實體,靈魂是一種沒有展開的實體,帶有它自己的那種現實性但不占有空間。

在這一自然哲學傳統中,只要涉及精神、心靈、靈魂的討論,必然離不開隱喻,必然要依靠對物質世界(肉體)的討論來討論精神世界。將精神世界作為物質世界的對立或者對照,然后對照著物質世界的特點來討論精神世界的特點,如果說肉體是占有空間的實體,那么與之對照的,靈魂則是不占有空間的實體。這些精神世界的特點只能通過物質世界的對照才能談論。這種對照也是一種隱喻,也是一種通過物質來談論靈魂,只不過是一種否定的談論,它們的基礎是一樣的。

2.物理學傳統

17至19世紀的心理學,依然是一種哲學的心理學。然而此時的哲學,與古希臘時代的自然哲學不同,更多受到了科學思潮的影響,尤其是受到當時伽利略(G.Galileo)和牛頓(Inewton)傳統的經典物理學的影響。這一時期的心理學,同樣如此。當時心理學研究中的大多數概念都來源于物理學。例如當時非常流行的就是把人比喻成各種機器(即機械隱喻)。笛卡爾的“機械一水力說”,就是他看到圣日耳曼倫拉依皇御花園中,用水帶動的人體模型能夠演出各種木偶般的動作,從而把它隱喻到了對于人類動作的解釋上,認為灌注進腦室或大腦空腔的液體,即“動物元氣”,隨著神經系統從大腦向身體的各個部分擴散、流動,在到達肌肉時使其腫脹并運動。再如霍布斯THobbesl的“鐘表隱喻”,就是通過鐘表的某些特征,來隱喻地描述人類思想行為的規律性與重復性特征,以及各自獨立的部分相互協調運動從而成為一個統一整體的系統性特征。這些心理學的隱喻。他們的來源,都是當時物理學在現時生活中的產品,這些產品或許在某些方面能夠類比人類的某些特征,于是便被理論家們在理智中提取出來,成為解釋人類的某個模型。當蒸汽機出現的時候,人們便用熱力學的模型取代牛頓的靜力學模型來解釋人類社會。當自動恒溫器出現的時候,人們便在心理學的理論大廈中增加了一個“自我調節”的系統,增加了一個“反饋”的概念。17至19世紀的心理學,最流行的詞語是“聯想”。然而“聯想”這個概念,它的許多內涵也都來源于當時的物理學,尤其是牛頓物理學中的引力概念。休謨.Hume)即把聯想看做“某種吸引”,這種吸引可以使思想互相連接起來。赫爾巴特(J.F.Herban),也認為經由感官得來的經驗散片彼此組合,是由于心靈中有某些可以測量的力量在起作用,像在物質世界中一樣。

這一時期,心理學不僅在內容上廣泛地借用物理學的內容。也在方法上廣泛地借用物理學的方法。也就是說將整

體的實體分析成為組成它的各個部分,各個元素,然后再分析它們之間的“力”,不管是引力,還是斥力。典型的例子就是“分子分析法”,他把看似簡單的深度知覺細分為更為基本的感受,這種方法預示出,或者也許是導致了后來心理學的“分子”分析法一把所有體驗按其最簡單的構件進行分析的方法。其實,當時更有費希納(G.T.Fetcher)明確地提出心理學的研究應該使用物理學的方法。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驗證“定量的科學如何能教會我們在人的精神同宇宙的關系中研究人的精神?那些曾在自然科學中極成功地應用過的精密方法如何能轉而有助于對內在世界的研究?我們如何能夠在直接而又可以報告出來的觀察之下看到靈魂?”

3.生物進化論傳統

自從達爾文(C.R.Darwin)的進化論問世,“機能”、“適應”、“競爭”等等這樣的詞語,便全面地滲入到了各個學科。不同的理論、不同的模型,紛紛將進化論作為理論的來源。心理學也是一樣,借用進化的概念,將人看成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連續體,這個連續體,在周圍環境的作用之下,不斷地改善自己以適應環境。各種各樣的器官,就是在對周圍環境的適應中不斷進化而成的。所以,這些器官的本質,便在于它們適應環境的機能,心靈,便正是這樣一種機能。詹姆斯(WJames)的“意識流”概念,便是進化理論的隱喻成.品。他說存在的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涌流,一道“思想之流”.心理學家通常研究的每一項本質不過僅僅是從這道涌流中武斷截取的一個橫切面而已。心理生活在任何一點都是一個統一體,一個完整的經驗,流動著、變化著,像一條溪流一樣。

在這一時期,自從進化論誕生,生物學也漸漸地興盛起來,成為其他學科的楷模與榜樣,也成為其他學科進行類比的理論來源。例如“細胞隱喻”,常常被用來描述一個可以自我維持與自我復制的自足的系統,有一個獨立的空間.可以自我復制、可以分解,是復雜系統的最基本的單位。再如“植物隱喻”,“根”常常被隱喻成為某種需要探尋的源頭:“枝”常常被描述成為某種需要梳理的分枝;“花”常常被隱喻成為某種狀態的繁盛;而“果實”,則是某種過程的成果。最常見的是“動物隱喻”。理論家們常常將人看成是一種“高級”的動物。亞里士多德將人看成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富蘭克林(BFranklin)說人是會制造工具的動物,卡西爾(E.Cassirer)說人是一種符號的動物,布查蘭(S.Buchanan)說人是一種會類比的動物,是一種隱喻性的動物。更有甚者.行為主義干脆直接跨過人與動物之間這種隱喻的跳躍.在理論上直接申明人就是動物,在方法上主張用研究動物的方法研究人。這或許便是隱喻的極端應用了。

4.計算機科學傳統

每當歷史上有新的事物產生,尤其是當這種新的事物有著極強的滲透力的時候,它便會彌散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影響它們。這種彌散的方式,或許就是隱喻。計算機也是這樣有著極強滲透力的事物,它對人類的影響,是全面的,徹底的。心理學的研究,也自然受到了它的強力影響。或許是計算機的高智能特性,正好符合人類所謂“高級的”智慧。所以,計算機被全面地借用到了心理學,被認為是心靈最好的隱喻。認為只要弄清楚了計算機的智慧本質,也便弄清楚了人的智慧本質。于是,人類的心智過程,被比喻成了計算機的運算過程。紐威爾(A.Newell)與西蒙(H.A.Simon)認為:心理過程可理解為信息的獲得、儲存、加工和使用的過程,或者一般地來說,經歷一系列連續階段的信息加工過程;認為包括人和計算機在內,信息加工系統都是由感受器、效應器、記憶和加工器組成的。這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學最基本的觀點,最基本的隱喻。計算機隱喻是當今心理學的主流隱喻,人類心理的無論哪一個方面,都籠罩著計算機的影子;無論哪一個重要的概念,都無不來源于計算機。以至于如果沒有這些有關計算機的概念,根本就無法談論人類的心靈。再如,斯騰伯格(S.Steinberg)曾假設有一個“矮人”存在于大腦之中,控制著意識的視野,檢查著記憶的內容。而對于記憶,研究者們也提出了大量的隱喻。例如信息加工的隱喻,將記憶看成是一些內容(實體),可以被存儲、提取,也可能丟失,或者是一個組織的空間,就像由節點和線路結成的結構或者網絡。

總之,心理學的研究,無論在哪個角度,哪個領域,到處都滲透著隱喻,到處都能看到隱喻的影子,到處都離不開隱喻。

三、對于心理學研究的意義與啟發

1.對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啟發

心理學所規定的研究對象,可以說都是隱喻的。內省經驗、外顯行為、機體機能、智慧特性、人格、智力、感覺、知覺、注意、表象、思維、語言、認知、情感、意識等等,只要一進入語言的描述,一進入研究的視野,就馬上變成隱喻的了,而喪失了本真的意義。或者所有這些概念,本來就只有隱喻的意義,而沒有本真的意義。這些概念,只要進入心理學的研究,一定會被看成是某個“東西”,就好像某種物理的東西一樣,試圖去“把捉”它,“觀察”它,“分解”它,“整理”它,就好像“把捉”、“觀察”、“分解”、“整理”物理客觀實體一樣。然后把它當作一個“整體…‘分解”成各個“組成部分”,考察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在把心理學的對象與物理學的研究對象進行類比,類比為某種可切分的“實體”。而且人們也只能按照想象、探察物理實體的方式來想象、探察心靈實體,因為人們沒有其他想象與探察的方式。或許有的心理學家可能在語言上達到一種妥協,即認為心理學的對象是“實體”,但是與物理實體不一樣的心靈實體,它們不占有空間,沒有廣延。但是,這一切只不過是語言上的妥協,只不過是一種語言對于思維的補償,只不過是先把它們想像成為某種實體但是覺得不對所以在語言上的否定。但是人類的思想卻無法繞過把它們想像成為實體這個環節,只能經過它然后否定它,但不能直接跨越它。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同,它是極其模糊的,是未成形的。不像物理學的研究對象那樣實在、具體、形象。正是這種沒有固定的形象或者形式,然而又要研究它,就必須要在研究的視野中賦予它一個形象,就好像要看一個東西就必須要把它作為一個形象呈現在視野當中一樣。要賦予一個形象,就必須在經驗的倉庫中尋找一個形象來賦予,但是在經驗中的形象無一不是來源于日常生活,來源于物理世界,無一不來源于最常見的“實體”。

2.對于心理學理論建構的啟發

隱喻常常為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建構隱含的前提假設,例如“方位隱喻”。“方位隱喻”就是用物理空間位置來隱喻地表達非物理空間的位置,例如用物理位置的“高一低”來描述社會地位的“高一低”,用物理位置的“上一下”來描述情緒狀態的“上一下”(通常認為快樂是向上的.悲傷是向下的)。再如“內一外方位隱喻”,將人的身體看成是一個“容器”,皮膚肌肉是這個容器的軀殼,在“里面”盛放著幽靈般的靈魂,在“外面”觸摸著大自然的環境,心靈可能從“里

面”被釋放到“外面”,例如說情緒的釋放與表達。這些“方位隱喻”,成為很多心理學理論建構所依賴的模板與構架.成為很多心理學理論所暗含的前提假設。當然,“實體隱喻”也是心理學最常見的隱含前提假設之一,在建構心理學的理論的時候,常常都不自覺的把人類的心靈比喻成為一個“實體”,然后再去考察它。

像這些“方位隱喻”、“實體隱喻”,在成型的心理學理論中常常見不到它們的影子,但它們又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假設,沒有了它們,這些理論根本無從建起。它們在心理學理論大廈中的作用,就是埋置一個深厚的根基.樹立一個形態的框架,之后的研究工作,就是在這個根基之上,在這個框架之中填置一些內容。在心理學的理論建構中,如果沒有這種根基,沒有這種框架,那么這座理論的大廈是不可能建成的,所以可以說,心理學建構的理論假設在實質上也是隱喻的,也是離不開隱喻的。

而對于模型建構來說,心理學的理論模型.常常都是以其它學科的理論作為原型的。常常是借用其它學科理論的建構方式以及表達模型,然后按照同樣的建構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論,按照同樣的模型描述自己的理論模型。物理學與生物學,當然還有計算機科學。便是這樣常常為心理學提供理論模型的學科。物理學,可以說其本身就是一個大的隱喻。心理學一直以來就期望著把自己建設成為跟物理學一樣的學科;一直以來就在努力把自己與物理學進行類比,并為了更好地類比,索性把自己就當作物理學的一個部分。所以,心理學家們一直以來都在努力地將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作為自己的研究方法,努力的將物理學的研究對象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如果發現兩種研究對象有什么不同,就索性將自己的對象(心靈)比喻成為物理學的研究對象,使它具有物理對象的某些特征,然后便可以使用物理學的精確方法來附和研究它了。所以,心理學中的很多理論模型都直接是對物理學理論原型的借用。例如聯想心理學中的“引力”模型、構造主義與行為主義的“機械”模型,都是如此。而生物學作為心理學理論的來源,主要是在進化論誕生之后,心理學家們開始認識到了比起人像機器來,人更像是人。于是,人便更多地被作為一種發展著的有機體來對待,于是,人被當成細胞,被當成植物,被當成動物,但唯獨不被當成人。

3.隱喻對于心理學實踐應用的啟發

隱喻對于心理學應用(尤其是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啟發.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一是對心理疾患病因的啟發,一是對心理疾患治療方法的啟發。

心理疾患的成因其實是與隱喻密切相關的。心理疾病與軀體疾病不一樣,軀體疾病常常是軀體的某個部分出現了問題,或者腐爛了,或者壞死了,就像腫瘤,只要切除它,就好了。但心理疾病不能說某個部分出問題了(雖然可以隱喻地這樣說.也有很多理論都將心理疾病隱喻地說成軀體疾病),心理疾病并不是像腫瘤一樣腐壞的實體,而是更合理的可以說它只不過是某種“異常”,在相應的某種環境之中,產生了與之不適宜的行為或者觀念,或者說某種不適宜的行為或者觀念出現在(被遷移到了)與之不適宜的環境之中了。這是一種不適當的遷移,是一種異常的遷移,或者說是隱喻在行為或者觀念的層面上無規則的出現。心理疾患不是心靈的某個部分出現問題了,就像軀體疾患是軀體的某個部位出現問題那樣.而是人的整個心靈與當下的環境不協調了,要么是過去的某種情感、某種動作遺留到現在依然揮之不去;要么是將來的某種畏懼、某種擔心提前進入到現在無法擺脫:要么是小時候的一次難忘的經歷不知不覺在現在的當下依然默默地牽制著思想與行為:要么是受到挫折的目標依然沉浸在當下的思想然而被現實的矛盾痛苦地折磨。所有這一切,都是心靈作為一個整體所產生的不適應,是過去的經驗或者將來的期待在現在不適當的然而卻揮之不去地遷移,這也是隱喻作為一種常見的遷移手段對于心理疾患成因的一種啟發。

隱喻,對于心理疾患的治療也具有明顯的啟發意義。例如在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聯想,弗洛伊德認為分析師的任務就是探索那些聯想的源頭,并確認外顯的詞語背后的重要反應模式。行為主義的治療主張應用條件作用原理和強化去矯正那些與心理障礙相聯系的非適應性的行為模式。而認知治療則主張通過改變來訪者對其重要經驗的思維方式來改變他們有問題的情感和行為。可以發現,這些治療的方法,都是在盡力破除一種有害的與環境不適合的行為思想模式,建立一種新的與環境適合的行為思想模式,或者說都是在破除一種舊的隱喻,建立一種新的隱喻。或者說是在破除一種不適當的遷移。然后移植新的遷移。

四、結語

隱喻跨越了物理與想像、視覺與非視覺之間的鴻溝.跨越了活體與死物之間的鴻溝,跨越了人與機器、人與動物、物體與理念之間的鴻溝。隱喻給那些無法感覺的事物賦予了視、味的感覺,給那些沒有生命的物體賦予了生機。心理學,從本性上便離不開隱喻。無論從它的前提假設。還是從它的理論建構,或者是它的實踐應用,都離不開隱喻。

每一個心理學的隱喻都只能用來描述人類心理的某一方面特性,沒有哪一個隱喻,可以將人類的全部特性都描述出來。“機器”隱喻可以用來很好地描述人類的行為特征,然而卻看不見心靈與意識的影子;“動物”隱喻可以形象地描述人類的發展特性,然而卻忽略了人類還有高級的智能;“計算機”隱喻可以記錄人類高級的理性智能,卻忽略了人類更加特別的非理性情感。只能強調片面的特征,這或許是隱喻的一個基本特性。隱喻的基礎是“相似”,“相似”的本質是相同與不同的結合。所以,隱喻在本性上便決定了它對目標域的描述只能是片面的。如果一個隱喻能夠描述其目標域方方面面所有的特征,那么這個隱喻的目標域與源域一定是同一的,換句話說,就是用自身來比喻自身。這便不能被稱作隱喻了,只不過是對其本身的說明。就好像直接通過人本身,而不是借助任何其他事物來說明人本身。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這樣的,通過人本身來說明。然而,通過自己對自己進行說明,常常導致的結果便是什么也說不出來。正如一把有自己刻度的尺子,如果用其他的尺子來說明它的刻度,即使可能出錯,但也是一種有意義的說明。而如果這把尺子用它自身的刻度來說明自身,則什么也說明不了。所以,如前所述,心理學總是要受到其他學科發展的影響,受到哲學、物理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等等學科的影響,因為心理學在本性上就決定了它只能通過其他事物來隱喻地描述自身,通過其他各種各樣不同的事物分別來描述自身各種各樣不同方面的特征。正是這種特性。決定了心理學在實質上就是隱喻的,也正是心理學的隱喻實質.也決定了心理學在本質上便離不開隱喻,決定了心理學的研究離不開隱喻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束定房.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ohnson M.A~enfion metaphors:how metaphors guide thecognitive psychology of attention.cognitive sci‘ence.1999:3,83-116.

[4]Leary D E Metaphors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73.

[5]Gibbs R W,Edson F.Metaphor is grounded in embodiedexperience[J].Joumal of Pragmatics,200 4'36:1189-1210.

篇6

論文摘要:隨著計算機信息產業發展,網絡術語漸入人們日常生活。縱觀網絡術語, 隱喻現象比比皆是。該文分析了網絡術語隱喻出現的原因和使用的功能,進而針對網絡術語隱喻的特殊性探討了英語隱喻漢譯的特點和方法,從而提高人們對網絡術語隱喻的理解和利用。

1 網絡術語與隱喻

1.1 網絡術語隱喻的相似性

隱喻是一種語言表達,更是一種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隱喻性思維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之一。人們通過對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的比較而認識事物的特征,尤其是創造相似性的隱喻通過發現原來沒有任何聯系的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而為人們了解某一事物提供了新的角度。所以隱喻性思維是科學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作為科技領域的新生事物,計算機網絡術語中充滿了隱喻。隱喻是以喻體和本體之間的相似性作為意義轉移的基礎的。參照隱喻本體與喻體之間存在的語義相似性來理解網絡術語隱喻。 以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 為例,喻體領域highway (公路) 與本體域internet(互聯網絡)之間存在著多個層面的相似性, 如:

Highway (source) Internet (target)

路徑: highway cables, etc

載體: vehicles computers

內容: goods information

能源: fuel electricity

使用者: drivers netizens

目的: journey, etc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etc

速度: high fast

問題: impediments to motion tech-problems

……

這種本體域和喻體域之間的結構相似性構成了語義轉移的基礎,是隱喻使用和理解的依據。隱喻相似性兼具發現與創造。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 隱喻的基本功能是提供通過某一經歷來理解另一經歷的某些方面的可能性。它可以通過原有的孤立的相似性,也可以通過創造新的相似性。”作為新興科學,計算機網絡創造了一個與自然世界并行的空間,可以夸張地說這個空間的一切都是隱喻的,因為它是一個無形的虛擬世界。人類要探索和定位這個虛擬世界,就需要借助已知的概念和概念系統,并將此隱射到未知的領域,以獲得新的知識和理解。

1.2 網絡術語隱喻與“語言貧困假說”

綜合網絡術語,人們驚奇地發現大部分術語都非純粹的新詞,而是源于日常生活常用詞語,即把生活用語借用到計算機網絡領域這個專業語用環境中,就形成了網絡術語了。束定芳老師分析這種現象為“語言貧困”導致。所謂“語言貧困”就是指在現有的詞匯中沒有合適的詞來表達某一特定的概念或某一新概念,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需要通過借用現成的詞語或表達法來表達這一新的概念。

莫伊指出,語言中的標準詞匯,盡管使用范圍很廣,很細,但不可能包括外部世界和人的大腦中所有情景。如果沒有現成的字面意義詞存在,就必須用其他現成詞來替代,即借用。我們可以借用原有的詞匯和詞匯關系來談論新的經歷和情景,命名和表述新的事物。如:日常詞語“hardware”(五金)借用到網絡則是“硬件”;“crash”(碰撞)變成“死機”;“mouse”(老鼠)變成“鼠標”, “attachment”(依附)變成“附件”等。而這種“語言貧困”或“詞語不足”對我們是有利的,試想如果詞與概念一樣多, 我們大腦根本無法學會,記住和使用這么多的詞。

2 網絡術語中隱喻的功能

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方法和認知手段,發揮著多重功能。

1)從修辭角度看,隱喻使我們的語言使用更加簡潔,形象和生動。作為一門新興科學, 計算機網絡術語既有傳統科學的嚴謹和簡明,同時又有現代科學的新奇與生動。隱喻的最明顯特點是精煉,短短的一個詞語往往能表達一系列豐富的含義,引起聽話者對整個相關事物和語境的聯想。例如,中科院院士何()一次在談到我國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時寫道:

“---- 即使我國有資金有技術, 能在15-20年基本建成一個大體覆蓋全國的 “倉庫”和“貨流”,但有無足夠的“小汽車”和“駕駛員”,足以在這樣的“高速公路”上奔馳?

這里的倉庫指網站,貨流指信息源,小汽車指電腦,駕駛員指電腦使用人, 奔馳意味著高速同時不由得聯想到名牌轎車“奔馳”,通俗易懂,風趣,幽默。

2) 從社會認知功能看, 隱喻是人類一種基本的認知方式,幫助人們通過其他事物來認識某些事物的特征,還是以信息高速公路為例:

① Congress suffers wreck on information highway.(國會信息高速公路遭破壞。)

②White House counts two million cyber-tourists. (白宮估計有兩百萬網絡游客)。

③ Clearing the roadblocks on Japan’s information highway. (為日本的信息高速公路清除路障。)

從中可以看出,“information highway”已經成了組織人們有關網絡信息服務的一個重要概念,對人類日常的思維方式和話語表達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從語言學角度看, 隱喻填補了網絡術語領域詞匯的空缺。隱喻是語言發展和變化的一個重要方式。在創造新詞和術語的過程中,如果日常語言中缺少表達某一概念的相應詞匯,人們往往會刻意從已有的詞匯中尋找新舊語境間相似性,并借用描述同樣形狀或功能的詞匯,這就是隱喻手段。如英語中“virus” 指代“電腦中的病毒”,“accelerator” 指代“電腦的快捷鍵”,“memory”指代了 “電腦里的存儲器”。 通過隱喻,人們可以用已有的詞語談論新的尚未有名稱的事物,舊詞新意通俗易懂; 同時在此基礎上通過事物間細微差別,更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和特征,賦予舊詞新的活力。

3英語網絡術語的隱喻翻譯

網絡術語逐步進入人們的生活,影響著大家的學習和工作。語義上“ 合意”, 語用上 “ 合宜”的網絡術語翻譯直接影響人們對網絡的理解和使用。網絡術語隱喻有別于其它領域的隱喻,整體歸屬科技文體,且多以詞語或詞組的形式,表述短小簡潔,隱喻理解歧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我們可以采用移植式隱喻和修剪式的翻譯方法。

1)移植式翻譯 移植式翻譯是把原文中的隱喻表達直接移入目的語中, 保留原表達的意象結構圖式。這也就是翻譯方法中的異化翻譯或洋化翻譯。這種翻譯方法的長處是能原汁原味地傳遞原文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手段,有利于新文化元素的滲透。

①E-mail(電子郵件):這是一種利用Internet網交換文字信息的交互式服務,全世界Internet用戶可以互相發送和接收電子郵件。

② Remote Login(遠程登錄):它是在網絡環境下實現資源共享的一種重要手段,采用這種方式,用戶可連接到世界任何一臺Internet主機。

③ Client(客戶):指使用計算機的用戶.

④ Workstation(工作站):指連到服務器的單個計算機

⑤ Download(下載): 在通信中,通過網絡從遠程計算機傳送文件的副本到發出請求的計算機。

⑥ IRC/Internet Relay Chat(互聯網接力聊天):這是一種多用戶聊天設施,允許多個用戶通過文字實時地與其它人聊天。

同一隱喻表達如果在兩種文化中不產生語用交際沖突,移植式隱喻的翻譯是比較合理的方法。更多的網絡術語隱喻有:“information highway” (信息高速公路); “cyber attack”(網絡攻擊); “main board”(主板);“account”(賬號); “address book”(地址簿);“copy”(復制);“e-bomb”(電子炸彈);“virus”(病毒); “hardware” (硬件);“server” (服務器);“intruder”(入侵者); “filter”(過濾器);green PC (綠色電腦) 。

2)修剪式翻譯 以上列舉的部分網絡術語的隱喻翻譯是建立在兩種文化中隱喻的表達語用交際功能完全相同的基礎上,我們中國網絡用戶對這些網絡術語的理解等同于原語使用者,在使用中不會產生誤解和問題。但是,有時由于東西方在體認方法和表達上存在差異,同一隱喻表達在兩種文化中所行使的語用交際功能出現空缺或部分不對等的情況,這時可以采用修剪翻譯方法解決,即融合傳統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

① Gateway(網關非門路): 連接基于不同通信協議的網絡的設備,使文件可以在這些網絡之間傳輸。

② Hotkey(“快捷鍵” 非“熱鍵”):能快速點中目標的指定鍵。

③ Mouse potato (網蟲非網土豆): 指對上網到了著迷程度的人。

④ Navigation keys (定位鍵非航海鍵): 鍵盤上控制光標移動的鍵。

⑤ Attachment (附件非附屬): 插入或附在電子郵件一起發送的文件。

⑥ Bug (故障非蛾子): 編碼或邏輯上的錯誤,將引起程序故障或產生錯誤結果。

⑦ Home(起始位置非家庭): 如字符顯示屏幕的左上端。

⑧ Host time out (連接主機超時非時間用完):遠程機系統在交換數據時,無法在合理時間內響應用戶要求而產生的錯誤。

網絡術語隱喻翻譯時,當英中兩種語言與文化不能達到完全一致,就要采取這種中西結合修剪式翻譯法,避免中國網絡用戶誤解原有的術語含義而引發錯誤的行為。更多的例子如下:

“Packet”(數據包非包裹) “surfing”(上網非沖浪) “refresh”(刷新非更新)“homepage”(主頁非家頁)“mouse”(鼠標非老鼠)“any key”(任意鍵非任何鍵) “outbox” (發件箱非外箱)“offline”(脫機非離線)“trash”(垃圾箱非垃圾)“backup”(備份非支持) “access rights”(訪問權限非進入權限)等。

除此之外,網絡術語的大眾化,文化交流的國際化,連同隱喻的特異風格,部分網絡術語隱喻采用音譯法。典型的例子有:“Hacker”(黑客), “Pentium” (奔騰),“Bit”(比特) ,“E-mail”(伊妹兒), “internet”(因特網) 等。這些獨具匠心,夾雜異國文化的譯文也逐漸被廣大網民所接受。

4 結束語

計算機網絡屬于不再僅僅只是科技領域的科技詞匯,而是以其獨有的特點越來越多的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 利用隱喻手段從日常生活用語借用詞語建構網絡術語是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發展不可避免的現象。而網絡術語隱喻的理解和恰當翻譯毫無疑問促進廣大網絡使用者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

參考文獻:

[1]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110-134.

[2] 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54.

[3] 桑龍揚.網絡英語的構詞與翻譯技巧[J].中國科技翻譯,2004(4):34-36.

篇7

【關鍵詞】產后抑郁癥 病因 預防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720-01

【abstract】Postpartum depression is a depressive episod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ymptomatology and non-postpartum depression, patients with duration of fluctuations, mood swings, and often severe anxiety, panic attacks and crying. From postpartum depression may be the cause of starting, refer to the relevant research data, combined with the clinical statu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on postpartum depression preven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Postpartum Depression Pathogen Prevention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優生優育政策的宣傳與落實,也促進了圍產醫學的發展,孕產婦的心理健康得到了重視,產后憂郁癥的檢出率也在逐年上升。產后抑郁癥是指在產褥期發生的抑郁癥,是一種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綜合征,是孕婦分娩后的常見病癥之一,屬于情感性精神障礙,多發生在生產后的1個月至1年內。[1]產后抑郁癥不僅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還影響到嬰兒、家庭、婚姻和社會,處理不當容易進一步發展為精神疾病,必須得到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間在我院分娩后出現抑郁癥的產婦120例。產婦年齡在20至32歲之間,其中剖宮產48例,陰道分娩62例;產后出血6例,胎盤早剝4例。產婦高中以下文化程度52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8例。

1.2方法 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對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間在我院分娩的產婦進行問卷測評,120例產婦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

2 產后抑郁癥的原因分析

產后抑郁癥可能的原因很多,目前尚無定論,被多數人接受的原因包括如下幾點:

2.1產婦的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較低的產婦容易產生心理上的焦慮,擔心產后傷口愈合不良,或者擔心產后乳汁分泌不足等;而文化程度較高的產婦會擔心產后怎樣適應母親角色,擔心孩子的成長與健康,有了孩子怎樣與家庭其他成員更好的相處,怎樣處理孩子與工作之間的關系等。

2.2產婦的生活環境及經濟條件 經濟條件優越、生活環境良好的產婦,心境愉悅,思路開闊,適應能力強,能較好的接受新生兒,適應母親角色;而經濟條件窘迫的產婦,產后由于自身虛弱需要加強營養,加上新生兒喂養,又不能及時工作等一系列矛盾造成了很大的思想壓力,從而導致心情不暢,造成抑郁。

2.3社會支持系統 產前夫妻關系緊張,產后得不到丈夫的理解,父母、公婆不能給予家務、經濟、精神方面的支持,會讓產婦感到孤獨無助。另外,假如家人都期望男孩傳宗接代或盼望生育女孩,而新生兒性別事與愿違,產婦會認為周圍親屬對新生兒性別不滿意,因而情緒沮喪,心情壓抑,不愿說話,嚴重時產生溝通障礙,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2.4產婦的身體健康狀況 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經受產程的痛苦煎熬,會側切或撕裂產生的疼痛,剖宮產腹部傷口疼痛,產后子宮收縮痛,睡眠不足等均給產婦帶來很多身體上的不適,活動受限,產婦也會產生情緒不佳,煩躁易怒。

2.5產婦分娩時醫護人員的態度 產婦臨產后,由于每個人的產程進展不同,耐受力強弱不同,表現亦不相同,有些醫護人員沒有耐心,態度不好,產婦有時會在分娩過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委屈,有些產婦感到無法忍受挫折,負向思維,變得抑郁,易怒暴躁。

2.6產婦自身的生理因素 研究者認為孕婦從懷孕到分娩體內激素水平變化很大,妊娠期體內雌孕激素顯著提高,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激素可有不同程度提高。[2]分娩后這些激素迅速下降,導致腦內和內分泌組織兒茶酚胺減少,誘發產后抑郁癥。

2.7產婦自身的心理因素 有些產婦本身性格內向,表現過度自控;或者對母親角色認同缺陷,產生強烈的依賴需求;或者妊娠期間情緒壓力大、高度焦慮、人際關系困難、嬰兒健康狀況差等亦可誘發產后抑郁癥。

3 產后憂郁癥的預防

針對可能的病因,醫護工作者可以開展切實有效的預防措施:

3.1積極開展孕期保健 研究表明,產婦對自身健康狀態的認識及分娩知識的了解與產后抑郁癥發生有關。[3]在妊娠早期,護理人員可以向孕婦提供現階段母兒的生理、生長發育的變化和相應保健措施;在妊娠晚期,可以向產婦提供與分娩有關的知識,幫助產婦了解分娩過程,同時教給產婦一些分娩過程中的放松技術,以減輕其對分娩過程的緊張、恐懼心理;在分娩期,醫護人員應嚴密觀察產程的進展,及時給予鼓勵和幫助,積極處理異常情況,分散產婦的注意力,設法減輕分娩的疼痛,消除不良的軀體和精神刺激。

3.2加強產時教育及心理支持 產婦進入產程后,她們非常希望醫護人員的重視和家人的陪伴,助產人員根據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需要,用親切友善的語言對產婦及家屬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指導,同產婦進行真誠的交流溝通,給產婦以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讓其調整心態,樹立樂觀自信心理,配合醫護人員順利完成分娩。

3.3注重產后心里疏導 產婦由于分娩的疲勞,產后會陰切口的疼痛,剖宮產術后傷口痛,睡眠質量差,乳汁分泌不足,照顧嬰兒無經驗,便秘等均可使產婦情緒低落,所以醫護人員要關心體貼產婦,為產婦提供心理和生活護理,盡一切努力為產婦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指導如何進行母乳喂養,母嬰互動情感交流,使產婦順利實現角色轉化。另外增加產婦產后早期鍛煉的意識,不僅有利于產后身體各器官的恢復,而且可增強產婦的自尊心與自信感。[4]

3.4倡導家庭及社會的支持 對存在抑郁癥高危因素的孕產婦應給予更多的關心與幫助,使產婦能夠正確認識社會并提高處理生活難題的信心,從而改善不良的心理狀態,對家屬進行教育和指導,取家人的理解與配合,改善夫妻、婆媳關系,創造一個溫馨的家庭。

4小結

產后抑郁癥不僅影響產婦、嬰兒的身心健康,而且影響著婚姻、家庭和社會。因此,對產婦產后抑郁要給予充分的重視和干預,全員動員關注孕產婦的生理、心理狀態的變化,以降低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崔才三,Others. 產后抑郁癥病因, 診斷及防治的研究進展[J]. 現代婦產科進展,2006,14(4):319-321.

[2] 靖虹. 產后抑郁癥[J]. 中國美容醫學,2011,20(z2).

篇8

2015年11月19日,經過全面的科學論證,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了世界上第一種食用轉基因動物――AquAdvantage 轉基因大西洋鮭魚(Atlantic salmon),俗稱三文魚。這種轉基因三文魚生長速度約為普通三文魚的兩倍,可節省75%的飼料成本。這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因為這是第一個被批準上市的轉基因動物食品,今后可能會有更多的轉基因蝦、轉基因豬、轉基因雞鴨、轉基因牛羊……人類的食譜將又一次發生變革。

是福還是禍

也許轉基因這個現代工業文明的奇葩會帶給人類更多的利益和福祉。三文魚是魚油含量豐富的魚種之一,更廉價的轉基因三文魚將促使人們的食用量增加,這種“白肉”一般認為有益健康;同時豬牛羊肉的消費會減少,而“紅肉”新近被世界衛生組織貼上一類“致癌物”的標簽。食用轉基因三文魚,據說還可以減少野生三文魚的捕撈,保護很多瀕臨滅絕的魚種。

不過社會上也流傳著另一種聲音。在美國,30多家機構上書美國政府,反對批準轉基因三文魚,理由之一是這種魚將帶給世界巨大的生態災難,不僅不能保護野生的三文魚,還會加速其滅絕。對中國,已經有人說轉基因三文魚卵的最大市場是這里,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轉基因三文魚養殖基地。一些“有識之士”指出,這是美國佬的又一個陰謀,通過轉基因食品,加速人體的衰老,讓人不育,造成免疫系統功能紊亂,最終滅絕中華民族。

人吃了這種三文魚是否安全,是中外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中國消費者更多關注的是吃這種魚會不會中毒?能不能致癌?影不影響生寶寶?這一點FDA給出的評判最為肯定:安全,放心吃就是。美國人對此卻不那么放心,批評FDA目光短淺,只看短期食用、只局限于三文魚一種食品的影響,而這還不足以做出安全的結論,敦促國會賦予FDA更大的權利、提供更多的資源,進行全面的評價。就目前FDA的科學評價內容來看,包含不同動物長時間食用、短時間超大劑量、繁殖傳代、模擬細胞癌變等多種試驗,結果當然是沒有不良反應和損害才敢評判為安全。另一方面,也包括轉基因三文魚與野生三文魚體內各種成分的分析和比較,如蛋白質和脂肪酸等營養成分、各種毒素和過敏原的檢測,對比的結果是沒有差別。

福兮禍之所倚

這樣評判出的安全被一些人認為僅僅是狹義的安全,更廣義的安全應該關注由此帶來人類食物來源改變的影響。當人們大幅度減少牛排的食用量,改吃三文魚排,是否一定有益健康?目前尚沒有足夠的證據。不過的確超出了目前科學家力所能及的范圍。

區別于消費高度關注的人體安全問題,業內的科學家們更關注的是生態安全。自然界的長期演變,形成了各種生物之間的穩定秩序,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如果這種秩序被破壞,人類會不會大魚、小魚、蝦米都吃不到,只有轉基因三文魚可吃?還有更離奇的想象,轉基因三文魚與野生的什么魚雜交出什么超級怪魚,不僅不給人吃,還吃人。科學家們對這種猜測不屑一顧,認為這只是科幻,毫無根據。但是對生態安全的擔心,使FDA一拖再拖,遲遲5年之后才最終確認了評價結論。

篇9

[關鍵詞]幼師音樂教育 幼兒音樂教育 課堂教學模式 差異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2C-0170-02

由于過去長期對幼兒音樂教育不夠重視,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啟動后,幼兒音樂教師隊伍的缺口急劇加大,學前教育專業因而成為熱門專業。在此情形下,作為學前教育主干課程的音樂教育課程教學缺乏專門的理論研究,就產生了幼師音樂教育與幼兒音樂教育之間的諸多矛盾。本文試通過幼師音樂教育與幼兒音樂教育的比較研究,分析兩者之間的差異,并提出相關對策,以提高幼師音樂教育的教育質量,對培養合格的音樂教育師資有所裨益。

一、幼師音樂教育與幼兒音樂教育的差異

(一)對音樂教育的認識存在差異

1.對音樂教育的價值認識有較大差異。幼師音樂教育比較注重音樂教育的內在本質價值,重視審美體驗,強調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與訓練,要求完善的人格培養和美化的人生理想等。而幼兒音樂教育則只關注音樂教育的外在價值,強調音樂教育對德育的作用,往往把音樂教育作為德育的一種形式,忽視音樂教育的內在本質價值,忽視對學生的潛能開發、創造力培養及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可持續性發展,使得音樂教育的審美性、藝術性出現缺失。

2.對音樂教育規律的認識有差異。幼師音樂教育過分強調音樂教育的自身規律,使得音樂教育專業化傾向嚴重,強調培養專業人才,而忽視了幼兒音樂教育教師基本能力的培養。這就使得幼兒音樂教育脫離其自身的規律,強調音樂教育內容的全面、系統、高難度,而忽視幼兒生在音樂方面發展的需要,使學生失去對音樂教育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使幼兒音樂教育的教師對自己所受的幼師音樂教育產生懷疑。

3.對音樂教育與外部環境的依存性認識有差異。幼師音樂教育十分注重自身的內部環境建設,強調模仿國外音樂教育理論;而忽視社會音樂教育和家庭音樂教育的作用,忽視幼師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的聯系。幼兒音樂教育則十分依賴社會音樂教育和家庭音樂教育的作用,認為幼兒的音樂教育可以由它們來替代,所以經常忽視和取消幼兒音樂教育的課程,或把音樂教師挪做他用,或以其他教師替代音樂教師。

(二)培養目標存在差異

幼師音樂教育是指師范院校和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育的學習活動,其培養的目標就是為幼兒音樂教育輸送合格的音樂教師。這也是幼兒學生和學校的要求。但是目前相當一部分幼師音樂教育卻以是否培養了擁有專業技能、技巧的演員為評判教學質量的標準。當然音樂教育需要技術,技術是音樂教育需要具備的能力。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許多幼師音樂教育出來的高才生卻很難適應幼兒音樂教育的要求,究其原因就是幼師音樂教育沒有明確自己活動的目標,或者是沒有認真研究幼兒音樂教育的任務和實質,忽視了幼兒音樂教育的基礎性、開放性、科學性和實踐性,更忽視了幼兒音樂教育的目標是要實現育人。

(三)課程設置存在差異

正是幼師音樂教育對自己目標的盲目性,使得幼師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與藝術院校基本相同,強調專業課的多、細、精,忽視幼兒教師應具有的語言表達能力、聚人和氣能力、決策能力、業務傳帶能力、應變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發現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經營能力的課程開設,忽視了幼師音樂教育學習者的感受力與鑒賞力的培養,更忽視了幼師音樂教育學習者的情感形成。而正是幼師音樂教育忽視的課程設置,往往就是幼兒音樂教育過程中必須的能力要求。在幼兒音樂教育的課程中,就是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來分類,強調對幼兒學習者的音樂興趣、音樂感知能力、音樂鑒賞能力及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音樂表現能力的培養要求。

(四)課堂教學方式存在差異

幼師音樂教育的教師多為專業人才,只擔任幾個有基礎和良好素質的學習者教學,幼師音樂教育的教學沒有壓力和競爭,教育者可以不講究教學的方式,學習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自學能力完成學業。而幼兒音樂教育的教學活動要面對的是全體學習者,且沒有基礎,對音樂有形式愛好而無實質認識,更形成了諸多錯誤觀念,同時還受到教學條件嚴重不足等因素影響,這就使得幼兒音樂教育的教學方式獨立在幼師音樂教育教學方式之外。幼師音樂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從事他們的實際工作時,可以說是要從頭開始,甚至是養成了錯誤的教學方式。

(五)對教師業務素養要求存在差異

長期以來,幼師音樂教育一直以學科為中心,強調學科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系統性和專、精、深,以把幼師音樂教育的學習者培養成為專業性音樂人才為目的,過多地強調專業學習,而忽視文化課學習。這就使得幼師音樂教育的學習者對自己的職業缺乏認識和準備,更不知道幼兒音樂教師的專業性。幼師音樂教育對教師業務素養的要求是精、尖、深、專,有一技之長;而幼兒音樂教育對教師業務素養的要求是博、大、新、泛,擁通才之能,要能夠完成幼兒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培養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

(六)評價標準存在差異

幼師音樂教育的評價標準是統一的“科學審美”標準,以每位教師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的知識為尺度來選擇優秀與合格,忽視學習者的個性差異;重視專業知識的要求,而忽視專業知識如何運用的技能和技巧。而幼兒音樂教育的評價標準:一是看教師能否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教育的特點;二是看教師如何處理音樂教育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系;三是看教師是否貫徹面向全體學生與因材施教的結合;四是看教師是否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幼兒音樂教育的這些要求就強調教師必須以學習者為中心,注意學習者的知識經驗和經歷,需要的不是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是如何激發學習者學習音樂積極性的方法和技巧。

二、對策分析

針對幼師音樂教育與幼兒音樂教育之間的差異,筆者認為應進行幼師音樂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建立現代教育思想理念,主動適應幼兒音樂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實現教、學、做合一,促進幼兒音樂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具體做法如下:

(一)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

幼師音樂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改變,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變革過程。必須處理好以下關系。

1.社會對幼兒音樂教育教師集體發展要求與個體發展需要的關系。幼師音樂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服務機構,必須考慮社會發展的要求,但也要考慮個體發展的需要,必須立足于每個人的發展,遵循個體發展規律。尤其是幼兒音樂教育教師的發展,更應該在強調個性心理、情感和意志發展的同時,考慮幼兒音樂教育教師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培養具有現代素質的社會公民。

2.幼師音樂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開創性與繼承性的關系。幼師音樂教育是一種獨特的、有相當發展歷史的專業體系,在對其進行構建時,必須注意總結歷史經驗,吸取其精華,保持其相對的穩定性。但更要根據時代的要求,開創性地建立新的幼師音樂教育課堂教學模式。

3.學科專業和教育教學專業的關系。幼師音樂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必須保證學科專業知識的掌握,這是建構幼師音樂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前提和基礎。但教育教學知識是把幼師音樂教育的學習者轉變成幼兒音樂教育教師的專業需要。因此,幼師音樂教育應有別于音樂教育專業,在進行學科專業知識的傳授時,應加強傳帶的規律性研究。

(二)做好幼師音樂教育課程的改革

任何教育模式的建構都離不開教育內容的改革。幼師音樂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也是一樣,必須做好幼師音樂教育課程的改革,這是幼師音樂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建構的核心問題。具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建構幼師音樂教育課程理念。其要求:一是增強幼師音樂教育課程意識,認真研究課程計劃,努力把幼師音樂教育課程計劃落實到實處,擺正專業科與文化課的關系。二是明確幼師音樂教育課程概念,形成對幼師音樂教育課程的正確認識,注意顯性課程,更要強調隱性課程(即幼師音樂教育教師本身素養)。三是深化對幼師音樂教育課程功能的認識,挖掘幼師音樂教育課程中的素質教育素材,真正提高幼師音樂教育學習者的綜合素質。

2.注意幼師音樂教育課程內容的綜合化。幼兒音樂教育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擴大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造力和綜合思維能力。這就要求幼兒音樂教育教師的知識具有廣博性。筆者在對幼兒音樂教師和幼師音樂教育畢業的音樂教師的教學情況調查中發現,幼兒學生更喜歡中師畢業的音樂教師。因此必須加強幼師音樂教育課程的科際聯系,確定科際知識的聯系點。尤其要強化教育類課程。增加教育實踐理論課的比率。如幼兒教材研究、電化教育技術、班主任工作藝術等基礎課程。

3.選擇合理的幼師音樂教育課程結構。幼師音樂教育課程的結構模式有三分模式(即核心課程、擴展課程和隱性課程)、三三二模式(即三學期公共課、三學期專業課、二學期教育理論與實踐課)、四分模式(即把幼師音樂教育課程分成四個系列:專業學科課程系列、教育學科課程系列、思想教育課程系列和科學文化課程系列)、五分模式(即把幼師音樂教育課程分成普通教育課程、教育理論與技能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系列課程和實踐類課程)。筆者相對傾向于選擇三分模式的幼師音樂教育課程結構。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幼師音樂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建構的關鍵是教師隊伍素質,而要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關鍵是抓好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特別是要加強教師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培養教師擁有全面育人的思想素質和綜合教育教學的通識素質,使其對自己的教育活動不僅能夠知其然,而且能夠知其所以然。應增強教育改革意識,提高改革能力,使幼師音樂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在變化中形成模式。

篇10

【關鍵詞】計算機音樂 音樂教育 運用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及其操作的廣泛應用,計算機音樂軟件以其簡便、易操作的特性已成為現代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計算機音樂技術與多媒體結合的教學方式,給我們的音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它不僅更新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使抽象的音樂理論變得真實感性、生動活潑,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活躍了學生的音樂思維,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大幅度地提高了音樂學習的效率。

一、計算機音樂的概念

從傳統意義上講,計算機音樂與MIDI是同一個概念,其核心技術是計算機音序軟件的運用和電子樂器的數字化。計算機音樂是與電子樂器分不開的,而電子樂器的發展歷史實際上就是音色采樣技術的歷史。由于計算機音樂設備與傳統的音樂設備不同的特點,其中最突出的特點是計算機數字信息壓縮技術、交互技術、可存儲可讀寫技術、多維信息處理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所以能夠實現傳統音樂條件下無法實現的許多神奇的功能,給音樂領域帶來全新的理念,再加上計算機科學技術具有高速度發展的特性,計算機音樂的變化更令人眼花繚亂,必將給音樂教育帶來一場革命。

二、計算機技術對音樂教育的影響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在音樂理論教學上需要視聽統一,兩者缺一不可,這是音樂理論教學的需要和特點,也是傳統音樂教學環節中的不足之處。音樂理論課程的學習是為了在實踐中更好地發揮技術水平,學習音樂理論知識就是為了進一步學習音樂技能和為從事音樂一、二度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音樂理論的學習可以豐富音樂工作者的理論知識,提高音樂素質和音樂技能。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計算機應用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它的應用已經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方面,音樂教育也不例外,利用計算機日益完善地多媒體技術,能夠把“文本、圖形、動畫和音樂”結合起來,進一步完善音樂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的手、眼、耳、腦并用,真正做到視聽統一,使學生在學音樂的過程中有“新鮮感,獨特感,驚喜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情緒和興趣,給音樂理論教與學帶來極大的收益。

由此可見,計算機在現代化音樂教育中是不可或缺教學工具。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學校的音樂教學中,不但解決了以前傳統教學中困擾已久的問題,而且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計算機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任何一個計算機音樂系統的構成都離不開軟件的支持,它是整個系統的靈魂。根據個人的授課情況主要可采用作曲軟件Cakewalk,和聲教學軟件Tonica,音樂軟件Auralia等。

1、計算機音樂技術在復調課中的運用

復調課是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該課程通過復調課的寫作技巧和訓練,培養學生對于復調音樂的寫作、分析能力以及對于復調音樂敏銳的聽覺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細致講解譜例復調的結構手法,常常要把譜例抄寫到黑板上,要占用不少時間教學時間。在復調教學中如果運用計算機音樂技術,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譜例和相關課件,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系統就可以運用課件來講解譜例了。 首先,使用CakewaIk音序軟件進行音響效果展示,并反復播放,以培養學生對復調音符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其次,通過任意變換復調音符、音色來制造多重復雜的復調譜例,并對這些譜例進行現場講解和分析,或是同時播放不同的復調譜例,對學生進行“聽”覺訓練,以培養他們的分析、判斷能力。從復調的特點和計算機音樂技術的特點來看,計算機音樂技術可以引入到復調課的教學過程中,并對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有所提高,對學生的寫作練習也會有所幫助,并逐漸提高他們的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從而切實達到教學目的。

2、計算機音樂技術在曲式課中的運用

曲式是音樂門類中的理論學科,它通過分析不同體裁、不同規模、不同時代的作品來規范各種曲式的結構概況、并研究與音樂內容的關系、及表達音樂的作用和價值。曲式課程是音樂教育專業技術理論的必修課之一。為了能進一步領會音樂作品,并在演奏中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用曲式學來分析作品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將學生分為4―5個小組,每個小組學生均可以自由地、不受任何局限的把已準備好的曲式片段及經典配器片段輸入電腦,并用相關音樂軟件對這些片段進行編輯。 其次,要求學生重復地播放這些曲式的譜例片段,并讓他們仔細地聆聽各種曲式的譜例中樂器是如何演奏的。從而促進學生加深對曲式的理解。 第三,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電腦記錄中某種風格的樂器在獨奏時所有的次數設置,并引導學生以打節拍的方式,督促他們感受對曲式節拍的準確把握。最后,要求學生能夠自己按曲式配樂,然后讓他們分析自己的曲式譜例片段,并給予適當地幫助和修改。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分析曲式的能力和學習的熱情,從而為曲式理論教學的進行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