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樹林范文
時間:2023-03-28 19:57: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雨中的樹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雨中的樹林》是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波(作者),安武林(合著者)。本書是“課本里的經典作家”系列之一。
2、本書收錄了《雨中的樹林》、《根鳥》、《蠅虎》、《愿站成一棵樹》、《照鏡子》、《合歡樹》、《我走進大森林》、《小松鼠和紅樹葉》、《樹的家庭》、《森林小火車》、《蟋蟀》、《樹和船》、《樺樹皮信》、《流螢》、《一棵樹,站在土地上》、《木魚聲聲》、《白柵欄》、《媽媽的手》、《像魚那樣沉默》等故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文字起源;書法藝術;園林藝術;文化共性
園林是一種文化,又是容納其它文化的場所,中國園林藝術以其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巍立于世界藝術之林。書法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文化的國粹。園林藝術和書法藝術的有機結合形成了中國園林所特有的園林藝術。研究書法藝術與中國園林藝術的文化共性對現代園林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中國漢字書法藝術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國粹,探討中國園林與書法的藝術文化,可以從書法中的文字起源說起。中國最早的漢字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遠古時代倉頡和其他先民們根據生活實踐經驗慢慢創造的結果,他們根據“六書”法則,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創造了數達10萬的漢字,可謂浩如煙海。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其圖畫性強,讓我們看到了早期象形文字記錄下來事物的形象,即用線條描畫出具體事物的形狀。如“囿”、“室”、“宅”、“車”等的甲骨文與其物形非常相似,由此可見,這些古代漢字的起源與古代園林元素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中國最早的“園林”是滿足皇親貴族攻獵休閑需要的,歷經歷史文化幾千年的發展歷程,逐漸發展為能夠滿足多功能需要,且富含內容和內涵的現代中國園林藝術。同樣,漢字也從當初的形象漢字,逐漸演變為為語言而書寫的符號,書寫上由當初沒有粗細變化的“鐵線銀鉤”的書法逐漸演變成點線有粗細變化的“有血有肉”的書法。具有生命意象和韻律點畫與文學藝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書法藝術。中國古代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園林幾乎是那些詩書畫全能的文人雅客所創建的,繪畫在中國園林發展中起到極重要的推動作用。書畫同源,書法藝術也為中國園林藝術賦予了更為深層次的內涵,探討中國園林藝術與書法藝術之文化共性,可從平面空間美和立體空間美中幾點管見。
1.平面結構的形式美感
1.1書法文字的間架結構與中國園林平面空間營造
文字是以點畫為基本元素構成的,書法藝術便是用點和線構成流美的空間藝術。書法難,難在間架結構和章法上,即是漢字點畫之間的聯結、搭配、組合、虛實的布置,筆畫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章法。中國園林構建序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物質元素和書法文學精神元素組成,園林規劃設計難,難在如何把物質元素和精神元素有機結合起來,組成流美的空間藝術。由此可見,二者具有平面空間藝術上相通的文化。
1.2文字書體與園林風格和線的力度、重心穩
中國古典園林一般分3類:第一類是結構規整、左右對稱,有明顯中軸線、主體突出的北方皇家園林;第二類是布局自由、不講究絕對對稱,頗具自然情趣的江南私家園林;第三類是前2類風格兼有的。中國漢字書體同樣也可以分為2類:一類是比較規整的,正如篆書、隸書和楷書;另一類是自由形體的,如行書和草書。這種規整與自由的園林風格與書體的結構規律是不謀而合的,是有著相同造型文化原理的。
力度是外觀感知上的反映,與平整、滑面、純凈、利落、曲直形態有關,屬于美學范疇。書法中筆法的力度是指從點畫形態上體現出來視覺上一種“精神氣質”的感覺,“力透紙背”、“屋漏痕”、“錐畫砂”等都是常用作表達筆法力度的術語。中國書法從魏晉南北朝的鐘瑤到“二王”再到唐代的“歐、褚、顏、柳”四大家,各家有各家的風格,王羲之的法書,風骨內揉、道勁典雅,富有一種彈力的美;歐陽詢的險峻峭拔、剛柔并濟,富有一種英俊之美;顏真卿的寬博渾厚、蒼老古樸,富有一種雄強之美;褚楷的倔強之美,柳楷的挺撥雋永之美。中國園林中,皇家園林中的建筑一般比較高大、笨重而雄偉又含蓄,正如書法中的顏體風格,而江南園林的建筑比較細小靈巧、輕盈、峻拔而率真,正如書法中的歐體、柳體風格。
重心穩則是由點畫構成的單個字或是多字構成篇幅的平衡穩定狀態,重心穩才能引起人們的審美意趣。園林元素建筑、山水、花木更需要重心穩,就象樓歪了不會給人以美的感覺一樣。
1.3神采
神采即表現事物外在形態的高雅趣味和精神風貌,體現藝術家的靈魂。書法家通過文字點畫的不同造型,結合文學藝術構成千萬種文字排序,表達書法家技巧、精神風貌、性情、藝術、修養和心境。園林藝術家則通過建筑、山水、花木等的多樣配置,同樣能體現造園者的興趣、精神風貌、學識、閱歷、修養等豐富的思想意境。物出人形,寫字造園是一樣的道理。漢字點畫的構連大概與當時建筑物的構件搭接有著驚人的相似,都集中體現在神采當中。
1.4靜與動和先抑后揚
書法中有動與靜之分,楷、隸、篆書屬靜態書體,如歐陽詢的《九成宮禮泉銘》;行、草書屬動態書體,如“書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字里行間是那樣靜逸自然,一似行云流水、道麗天成、不激不厲、風規自遠。有些書法作品,正文是楷書,屬靜區域,落款是行草書,屬動區域,靜與動結合,既符合漢字演變規律,也符合藝術審美規律。同時,正文是篆隸楷的,給欣賞者略有些壓抑感,收尾落款是行草書體則給人以自由釋放、豁然開朗的感覺,正如園林中先抑后揚,欣賞過蘇州留園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這是園林藝術上的典型案例。
1.5色彩
書法家在書寫過程中,或快或慢,或曲或直的點畫,產生粗與細、濃與淡的墨色變化,表達不同的性情、心情、心境和意趣,當然這個不是一般觀賞者都能體驗到的。如在天下第二行書――顏公書的《祀侄文稿》中,觀賞者可從微弱的墨色和點畫變化中,看到無處不流露的那種悲憤心情,達到了用點畫來表達心境的藝術境地。園林中色彩的使用非常豐富,包括建筑、山水和花木等。其中,花木色彩能夠表現不同的季相變化,表達不同的思想意境,內涵更豐富。甚至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南北園林藝術在運用色彩風格上有明顯不同,北方園林多用濃烈壯麗色調,表現恢宏、莊嚴、尊嚴、權力、張揚、華麗富貴,而江南私家園林用色則是自然淡雅秀美,表現自然、淡雅、率真、內斂、趣味和含蓄。
2.空間意境創作藝術文化的融通性
2.1空間的間架結構
園林中多種元素如建筑、山水、花木等的合理設置,穿插使用,甚至細到植物品種間的搭配,形成流美的立體景觀;書法藝術中,字的結構,點畫間的相互聯結、楫讓、虛與實,從而構成結構嚴整而且美觀大方,富有立體空間感的漢字,如有號稱“巔張狂素”的懷素,其草書代表作《自敘帖》,李白贊詩云:“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掃卻中山兔。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這個跟園林中元素的設置和搭配原理是一脈相通的。
2.2作品創作前意在筆先
書法家創作前總是先謀劃一番,包括筆、墨、紙、文字內容、字數、字體風格、章法和落款等都作一番謀劃安排,更關鍵的是調整好心理狀態,達到恰當的心理境界,然后再動手創作,這就是意在筆先。寧靜致遠,心靜易產生意境,靜才能制動,才能充分表現書家的“功夫”和思想情感,意在筆先就是這個道理。從某種意義上講,書法的思維就是造園的思維,中國園林的創作與書法創作一樣,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高在意境。園林規劃設計中,也必須在設計前對園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條件、指導思想、總體規劃、景點設計等都作一番周密的謀劃,同樣也需要靜靜地事前謀劃,做到胸有成竹,園林和書法的思想方法是一樣的。
2.3作品創作時巧用點畫,氣韻生動
書法作品的氣韻,指的是技法表現、法度的準確、筆意的神采、通篇的精神以及展現出的氣質和風貌。中國漢字書體變化較多,結字間架方法也不同,篆楷書講究方圓綜合運用,起筆收筆極盡變化,規舉中不失生動;草書則極盡變換之能事,巧拙、輕重皆有變化,一筆連到底、跌宕起伏、流暢灑脫、氣勢連綿。書法難,難在用筆和結字,用筆難,難在“活”字,否則就會“平直相似,狀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方齊平,便不是書,但求其點畫耳”(王羲之《題《筆陣圖》后》)。園林也同理,造園家苦心經營園林中的“點畫”元素,如山、水、花木、建筑等,求得一個“活”字。例如在動勢處理上,亭子的發戧造形,波浪形的景墻,假山堆疊中采用懸、挑、跨等手法,給人以動態之美;有了曲折的游廊還不夠,還注意了結合環境與兩側的景觀,使游人左右顧盼而得景,形成景畫連綿的感覺。陳從周特別注重造園的氣脈連貫,有“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貫通,全園生動”之說。
2.4作品創作技巧的虛實相生,曲直互生,計白當黑
虛與實、曲與直這些概念,從廣義上說,都是相對而言的。園林中有亭臺、樓、閣的為實,沒有的為虛;有密的為實,稀的為虛,園林就是利用園林構建元素間的相互交替運用,來表現園林的主題;書法中,有字的為實(黑),沒字的為虛(白);筆畫多的為實;筆畫少的為虛;筆劃粗的為實,筆劃細的為虛;墨濃的為實,墨淡的為虛,書家精心安排粗細、黑與白、曲與直、濃與淡等虛實相對關系。計白當黑,通過熟練的技藝,抒發心境,對于書家或是園林藝術家來說,都是最高境界。
在園林中往往是人文書法與自然景觀相映成趣,水融。實的是亭、臺、樓、閣、道路、山水和花木等多種園林元素組成的自然景觀,虛的是匾額、楹聯、碑刻等題詠書法藝術品文字的形神意境,多種園林元素組成如畫的自然風景給書家以神意,揮灑在酣暢淋漓的筆墨中,恰當地、最大限度地將激蕩于胸次、情景交融的園林文化內涵表達于寥寥數個書法藝術漢字當中,為園林景點起到點晴作用。這種虛實相生,水融的藝術手法幾乎是成功的現代園林不可或缺的園林藝術技法。
2.5作品創作技術的前后呼應,多樣統一
中國漢字結字成書難,難在如何在方正曲直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一,筆斷意連,獨具匠心。欣賞書作如同欣賞園林,透過點畫結構和景致布局,看到作者苦心經營的努力,宛若天成、巧奪天功。書法作品講究前后呼應,字里行間產生氣韻連貫、顧盼生情、風格協調。一幅成功的書作,其正文和落款字體應該符合字體的演變發展史實,如正文是篆隸楷書,其落款則應該是行草書體,如果題跋也應該用行草書體,形成順理成章,而且形成動靜結合的美感。造園如作詩文,內容豐富,技法也較復雜,如空廊、花廊、花墻、漏窗等與外景物取得視覺的呼應,多種元素的統一,做到散而不亂,達到形散而神不散,恰當地而又透徹地表達造園者的本意。
篇3
【關鍵詞】:林業育苗;技術;
1 林業育苗的現狀
多年來,我國林業方面的育苗技術以傳統的方式為主,常使用塑料袋、蜂窩紙、辣椒管等裝填粘土,這些方式普遍存在苗木根系纖弱和卷根、稀根、偏根等問題,是我國在林業育苗技術上的缺陷,這也是我國人工原料林普遍低產的重大原因。通過育苗容器的發展以及在苗期的管理使得林業育苗得到了新的發展。
2 林業育苗容器技術
人們普遍認為容器育苗造林因為容器可以完整地保護根系,應當有很好的造林效果,但長時期以來并沒有認識到容器苗在培育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低劣根系問題。采用根系不正常的苗木營造的林分,是沒有前途的林分。科學的育苗容器技術改善了傳統的育苗技術和方法,使育苗成活率達到新高。
1)容器育苗的根本和發展趨勢。傳統上,在林業育苗中人們認為采用各種容器育苗是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但是,容器育苗更根本的理念是培育平衡根系、空氣切根(形成根愈傷組織)、繁殖材料幼化等。現在大多數種類的育苗容器已經淘汰,單體、易穿透、易分解、不回收的容器已成為主流。各國大規模使用的只剩下幾種,從技術角度考慮,以法國的Fertiss無紡布容器最為先進。最新出現的壓縮餅圓型容器也正日漸推廣。這種容器在制作時已在基質中加入了緩釋全肥,經干燥、壓縮后,體積很小(類似壓縮毛巾),所以非常便于遠距離運輸和銷售。
2)容器育苗技術操作技把關。①做好容器擺放苗床,整齊地排放容器,以便管理;②保證基質裝滿容器,保證基質濕潤,基質要采用肥沃的森林土;③保證苗木不失水,在裝填苗木的過程中,要假植好苗木,始終要保持苗木根系濕潤;④保證苗木根系舒展、不窩根,保證苗木根系不外露,剪掉苗木太長的根系;⑤及時供水,容器裝填好后,要有水源保證,要及時澆水以保證苗木不缺水,保證苗木濕潤。
3)科學的育苗容器技術。Fertiss無紡布育苗容器作為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其基本特點是使用輕基質和無紡布材料,用機器制作透底容器,機器自動完成焊接布縫、裝填基質和切段成型,用于扦插、下種或移栽組培苗。容器成型機有一個大料斗,供進基質之用;有一個成型筒,筒內是推進螺桿,筒外卷有無紡布,其上有一只電烙鐵塊,成型筒端部有一個斜形開口,無紡布被螺桿送料應力拉動過程中被自動折邊重合,烙鐵塊同時予以粘合。無紡布卷掛在成型筒下部。被填料、粘合、成型后的容器在被從機內推出時,由數控電子部件控制,用一個氣動無齒鋸片按設定長度將其切段,并被堆放在出口臺面上,這時工人即可撿拾裝箱。可以做成不同口徑的進料筒,從而生產不同口徑的容器,用于不同植物的育苗。調節控制器上的參數,可獲得不同的切段長度。通常,體外的根系應當通過在一段時間之內的停水,空氣自然切除(干枯),并形成愈傷組織。相同道理,如果苗木已經育成而無法造林,則可使苗木保持在臨界萎蔫狀態,防止苗木瘋長。在新的育苗理念中,這種愈傷組織是非常重要的。采用上述機器制作無紡布容器,一定要以有機質為育苗基質,而且不能摻加粘土。制備這種基質的原料可以是任何有機質。如果說無紡布是理想的穿透材料,成型機是理想的制作設備,那么基質是最為關鍵的。輕型基質,不僅輕,便于上山造林,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培養粗壯根系。
4)科學的苗木質量評價標準。對苗木進行質量評價,可以有效的反映育苗的理念。以往人們只依照苗的大小、粗細及根系來評價,但是,同樣的標準下,苗卻有可能是老化的苗木。因此,要完善苗木的評價標準,根據先進國家的育苗理念形成的評價標準,對無法從苗木外觀上斷定苗木質量的一些標準進行了加強,如扦插苗是否具備空氣切根后形成的愈傷組織、根系是否平衡、是否經過充分的幼化處理等。在傳統的評價標準的基礎上再加上這些評價標準,那么對苗木的質量評價也就更加的科學合理。
3 落實育苗技術,抓好苗期管理
在確定了容器育苗技術的基礎上,加強在育苗過程中的苗期管理則能有效的將技術更好的在實踐中應用。做好種子貯藏及處理、整地和施肥、作床、土壤消毒、播種等育苗的前期工作,保障育苗的基本條件。在苗木出土前,要保證苗床濕潤,等苗木出土達到30%左右時要及時采用退菌特、多菌靈等農藥500倍液及時防治苗木病害。此后,每隔1星期左右要噴灑一次消毒液,防治苗木病害。中耕除草應根據土壤板結情況而定,一般待幼苗長出真葉前后開始,以后每隔30天左右松土除草1次。苗木出齊后1個月左右開始間苗,間密稀留,間掉生長勢弱的苗木,一般保留400~500株/平方米壯苗,留苗量15~18萬株/666.7平方米。對新育苗,應每年追肥3~4次,第一次在苗木出齊后的30天左右進行,以氮肥、磷肥為主,尿素10~12kg /666.7m2,以后每隔10~15天追施1次。追肥方法以溝施法為主。留床苗的追肥時間,應在開始生長時進行第一次追肥,以后的追肥時間,以生長初期和速生期的前半期為主。苗木出圃宜在苗木落葉至土壤封凍前或翌春土壤解凍后至萌芽前出圃。起苗前應澆透水,起苗時保證苗木不受傷,主、側根系完好。臨時假植,應在背陰干燥處挖假植溝,將苗木根部埋入濕土中進行假植;越冬假植,將苗木全部埋入濕沙中,及時檢查溫濕度,防止霉爛。外運苗木每50株一捆,根部蘸泥漿,并進行包裝,苗捆應掛標簽,注明品種、等級和數量。遠途運輸應遮蓋帆布,中途灑水保濕。
對于任何害蟲的防治,都要采取多種措施的綜合防治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綜合防治方法不是化學防治與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的簡單拼湊,要根據蟲害程度與當地實際情況綜合分析,權衡利弊進行運用。化學防治方面在蠐螬幼蟲期有兩個最佳防治期:一個是4月底5月初,幼蟲經過一個冬季的越冬休眠,此時幼蟲剛剛上升活動,抵抗力弱易殺死;另一個是7月底、8月初,此時蠐螬剛剛孵化出,為害輕,也易殺死。防治時,用50%辛硫磷200 倍液或“3911”乳油500~800倍液在苗床上用粗木棍扎洞灌根,扎洞時應在不同播幅扎2~3個洞,扎成“品”字型。灌注后,再覆土蓋住,以防苗根漏風;人工防治:采用深秋季節苗木出圃后人工挖掘撿拾,或7月底8月初雨后的清晨6~8點,由于蠐螬不耐水濕會自動爬出土面進行活動時進行人工撿拾;物理防治:在金龜子成蟲的羽化高峰期可利用金龜子成蟲的趨光性,用黑光燈誘殺,也可在黑光燈周圍噴灑胃毒性農藥,以便殺死金龜子成蟲,防治誘殺燈周圍蟲害加重。成蟲盛期:可向苗木上噴灑75%辛硫磷或對硫磷等胃毒性毒藥。
綜上所述,科學的育苗技術提高了林業育苗的效率,但還需要注意一些問題,要把容器擺放在苗床上便于管理,要保證苗木不缺水、保持苗木的根系濕潤,保證容器內基質的填滿并保持濕潤狀態,基質采用較為肥沃的森林土等等需要注意的內容,選擇了較好的育苗技術也要配合科學的管理方法,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苗木的根系生長,提高苗木成活率。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營林工作; 樹種; 栽培技術; 管理研究
1 樹苗培育
1.1 容器選擇
科學的選擇育苗容器可使樹苗根系得到完整地保護,促進品種的優良性狀得以充分發揮。科學育苗容器的基本特點是在制作材料上選擇無紡布和輕基質的材料為主。容器在制作成型后,用氣動無齒鋸片按數控電子部件設定的長度將其切斷,做成不同口徑的進料筒,裝填基質,扦插、下種或移栽組培苗。
1.2 基質選擇
基質的選擇并非以肥沃為標準,而更應注重其通氣性、持水性和營養轉讓能力。選擇無紡布容器育苗后,應以未摻加黏土的有機質為基質。同時,使用有機質前應將一些緩釋肥、蛭石及珍珠巖等材料摻加進去,達到培養粗壯根系的目的。
2 苗圃設計
作為營林工作的基本建設項目之一,營林苗圃設計是促進苗木良好生長,提高樹種栽培質量的關鍵。在設計苗圃時,應進行全面調查,綜合分析,合理對各項技術措施進行擬定。
2.1 苗圃地選擇
苗圃地的選擇主要應根據苗木的種類、生產規模及地理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水源、土壤及交通等條件,最大程度的保證苗術的根系生長,提高苗木成活率。
2.2 苗圃規劃
為合理布局,促進土地充分利用,確定苗圃地后,應進行苗圃的合理規劃,滿足苗圃生產需要。在生產用地規劃上,綜合考慮地形、日照時間、主風方向及坡向、坡度因素,將苗圃劃分為播種區、營養繁殖區、小苗區、大苗區等區域,并進行合理排列,促進苗木均勻受光,利于生長。在輔助用地規劃上,合理控制圃地面積在苗圃總面積的30%以內,合理規劃道路、房屋建筑、排灌系統及防護林帶的面積分配及排列。
2.3 苗圃土壤改良
為滿足苗木生長需要,在苗木栽植前,應對苗圃進行合理的土壤改良。1)采用土壤改良劑進行土壤改良,為使土壤的生物活性提高,可給土壤施有益微生物;2)通過物理措施進行土壤改良,如采用深翻松土、深翻種植和有機肥施用的辦法來使土壤變成團粒結構體,從而協調土壤里水分、空氣和養分的積累和消耗,為植物根系的生長提供有利條件。
3 苗木栽培
3.1 苗木移栽
在苗木移栽前,一定要保持確保苗木根系的濕潤,充分保證根系對水分的吸收。從容器中提出苗木后,將苗木的跟球基質進行適當疏松,并適當修剪根系。在移栽種植時,為確保苗木的生長質量,應綜合考慮苗木的生長速度、生長習性及生長時間對苗木的株行距進行適當控制和調節,并掌握和運用不同樹種的種子成熟期及苗木開始和停止生長期等不同的特點規律,對苗木播種、扦插、換床、定植的最佳時間進行合理確定。苗木移植后,對土壤的水分狀況進行定期檢查,如出現水分缺乏時及時補充澆水,并檢查根系是否蓋嚴,有效避免苗木根系因透風被抽干。
3.2 苗圃灌溉
(1)輪灌區的劃分。按照一定的規律對輪灌區進行編組,盡可能的在同一輪灌區內將需水量相同的苗木進行劃分,從而降低系統工程的造價,同時可有效解決水源不足的問題。(2)灌溉系統的選擇。 苗圃灌溉一般采用半固定式噴灌系統。噴頭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保證苗木噴灌均勻度,應等間距、等密度的布置噴頭位置。考慮風向對苗木噴灌水量分布的影響。分析噴灑水滴的大小、降落速度對苗木的打擊動能,設計中要以不損害苗木和土壤團粒結構為原則。
3.3 苗圃施肥
適地適樹適時進行合理的施肥是培育壯苗的關鍵措施。為促進苗木生長,在苗木生長前半年,可施有機肥料和微生物化肥,促進激素、抗生素的產生,刺激苗木生長。同時,有機肥有利于土壤形成團粒結構,加速苗木的生長發育。半年之后施肥,以基肥為主。一年后,施用化肥,對土壤中苗木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進行補充,滿足苗木養分需求。
3.4 病蟲害防治
新移植的樹苗抵抗力較弱,極易遭受病蟲害的侵蝕。在病蟲害的防治上,我們要做到早發現,早預防。1)根據苗木種類及其特性,合理施藥,殺死病菌,保護苗木。同時,在施藥前要準確分析作業面積,從而合理確定施用藥量。2)發現病株時,為防治交叉感染,應進行立刻清除,帶出苗圃地燒毀,對病蟲害做到合理防治和控制。
4 刺槐的栽培管理
刺槐木材堅硬,耐水濕,可作礦柱、枕木、車輛、農業用材;葉含粗蛋白,是許多家畜的好飼料;花是優良的蜜源植物,深受消費者歡迎;嫩葉花可食,現已成為城市居民的綠色蔬菜;種子榨油可做肥皂原料。
4.1 種子育苗
刺槐種皮厚而堅硬,透水性差,有很多硬粒種子,需浸種催芽處理。先用60 ℃熱水浸泡24 h后,撈出已膨脹的種子進行催芽,未膨脹的種子再用熱水浸泡24 h,可連續浸種2-3次,直至90%以上種子吸水膨脹。將吸水膨脹的種子均勻混沙催芽(沙∶種子=3∶1),在背風向陽的地方堆放或草袋內催芽,外蓋濕草簾或塑料薄膜,以利保溫保濕,每日翻動,適當噴水1次,經5d左右有1/3種子露出白芽尖時即可取出播種。
刺槐種子育苗一般為春播。春播時間以4月上旬(清明前后)為佳,最遲不能晚于4月底。以畦床條播為好,畦床條播開溝深度2-3cm,將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撒入后覆土1cm,若土壤墑情差還應適量灌水或灑水。播種量150-225 kg/hm2。
4.2 無性繁殖育苗
刺槐的無性繁殖,可采用插根、插條、根蘗和嫁接等方式。①插根可選用粗0.5-2.0 cm的根,截成10-15 cm的小段,插入苗床,覆土覆膜,以利增溫保墑催芽。②插條宜選用一年生枝條中下部,截成20 cm的小段冬沙藏后春插,可用萘乙酸溶液浸條10 min,然后覆膜扦插(株距3-5 cm)。③嫁接可采用劈接、靠接2種方法,所用砧木應為剛萌動苗,接穗最好為冬藏條。
間苗一般在苗高3-4 cm時雨后或灌溉后進行,間去病弱小苗。定苗一般在苗高15 cm時進行,去弱留強,去小留大。第1次除草結合間苗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結合定苗進行。追肥結合中耕進行,宜溝施或撒施,肥量以溝施600kg/hm2、撒施750 kg/hm2為宜。
4.3 栽植撫育技術
4.3.1 刺槐栽植
刺槐的最佳栽植時間應在萌芽前、樹液已流動時進行,此時栽植成活率較高。可以選擇在4月下旬至5月初。造林密度應依林種、立地條件靈活掌握。立地條件好的宜造用材林,栽植2400-3000株/hm2;條件差的宜造水保林,栽植3300-4950株/hm2;立地極差地形造薪炭林,栽植4950株/hm2以上。用水浸苗3-5d,使苗木充分吸足水分后栽植,成活率可以達90%以上。
4.3.2 病蟲害防治
刺槐病蟲害有刺槐種子小蜂、刺槐蚜、黑斑病、褐斑病、白粉病等。發生輕微,可采用混交造林、平茬更新等營林措施綜合防治。
5 結束語
總之,讓森林繼續為人類服務,使森林得到永續利用,隨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進步,科學技術高速的發展,將不斷地完善。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林業;造林樹種;地域;適應性
0 引言
我國土地面積大,條件復雜,樹種資源豐富,歷史上有樹種選擇不當造成大面積損失的教訓。因此,如果造林樹種選擇不當,其后果非常嚴重。
造林樹種的經濟與效益性狀必須定向地符合既定的培育目標要求,即定向的原則;樹種的生態習性必須與造林地的立地條件相適應,即適地適樹的原則;樹種形成的林分應長期穩定,即穩定性的原則;經濟有利,現實可行,即可行性原則。
1 造林樹種的選擇
1.1 樹種選擇的適應性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土地條件,土地條件包括了土壤因素,土壤中的N、P、K固有含量及土壤的形成條件。其次是坡位,造林地點所處的坡位也是造林樹種選擇時,必須考慮的一個環節,如果造林地點是全坡位,根據造林面積和管理程度分上、下坡位選擇樹種。
樹種選擇的程序。在立地條件劃分的基礎上,進行對比分析,判斷不同立地上的適生樹種;在第一步的基礎之上,比較培育目標,確定主要造林樹種;根據種苗來源,栽培技術等因素,最后確定造林樹種;同一地區,在選出主要造林樹種的同時,還要選出次要造林樹種。
1.2 樹種選擇的目標性
林業市場化,以市場需求引導林業發展。進一步導致樹種選擇的多樣化。隨著人造板和造紙業的發展,以木材為主的原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大,所以在選擇樹種時,多以周期短,產量高為目標。以適地適樹為原則,以發展林業經濟為目的,合理科學地做好造林地的整體規劃,科學布局長、中、短期樹種比例,以長遠的眼光選擇好樹種,發展現代林業是樹種選擇的整體主導思想。
小面積林地造林以多樣性為主,根據自身經營狀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在密度上,以密植為主;在經營管理上,集約經營,以小求精;長、中、短比例安排上,可選擇1∶4∶5模式,充分發揮有限土地,刨造更高價值,僅提供以珍貴樹種為主導培育目的,以綠化苗木為短期經營措施,在中期擇優移植綠化苗木。該經營方式現大部分較小規模投資者常用。
1.3 鄉土樹種
通常天然生長在某個地區的樹種被稱為鄉土樹種,這種鄉土樹種長時間飽受的是不同地區氣候和地理條件,即使外界環境經常變化,這些鄉土樹種也會努力去適應,還會把這種適應能力變得越來越強,然后使之慢慢固定,并遺傳給下一代。因此,用這樣的樹種造林不僅容易存活,最主要的是這種鄉土樹種資源豐富,給采種育苗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所以在選擇造林樹種的時候,要注意以鄉土樹種為首選樹種。
樹種的天然分布范圍。不論是地區氣候還是地理條件,在我國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人們常說“杉不過淮、樟不過江”、“桉樹不可過五嶺”,此話道出樹種的分布范圍是天然形成的。樹種分布范圍的構成條件是多種多樣的,其中降水及溫度在這些條件中有著及其關鍵的作用。
樹種分布的兩個區。樹種的天然分布范圍有大范圍和小范圍。在中心分布區和邊緣分布區的樹種為大范圍分布的樹種,其習性和生長狀況常常會出現很大的差異。由此可以看出,對分布范圍大的鄉土樹種,要想確定其適應生長的范圍,必須要進一步分析它的中心分布區。
有的樹種的適生范圍與分布范圍是非常相似的,即便樹種的分布范圍是非常廣的,但是地理因素引起的生長差異不大。此類樹種是適應性較強的樹種,使用此類樹種進行造林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適生范圍與分布范圍差別大的樹種,并非是不可以在邊緣地區造林,而是要盡量適當地運用其有利條件來進行造林,以便達到更好的效果、帶來更多的收益。
無林地區樹種的資源。某些無林地區的樹種資源極為缺乏,想要解決此現象就要有目標地擴大樹種資源。首先是要適當的運用當地的優良樹種,其次是擴大相鄰林區天然分布樹種的栽培范圍,因為不但天然林的樹種分布是自然的,并且其組成和生長發育也是如此。所以仿真天然林,以其當作選擇樹種的根據,很容易收到非常不錯的成效。
1.4 選擇適宜的樹種
(1)順利成活。造林樹種在該立地條件下,有著恰當的造林技術,因而苗木能夠順利的生長,沒有凍害和高溫危害,即便幼樹會因凍害發生一些不良狀況,但是隨著苗木的漸漸增長,這種現象也會有所轉變。
(2)生長正常。在某個年齡階段,樹高和胸徑的生長量可以達到一般標準,特別是不縮短容易被人看到的生長指標速生期。
(3)穩定性強。對環境條件較差,尤其是環境經常變化的條件,生長量不會有所減退,林木沒有死亡現象。
(4)不早衰。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被過早的停止,或者是樹木的苗齡縮短,日漸趨向于衰老的狀態。早衰的樹木會出現的特征主要有:生長較慢,枝條節間縮小,樹木顏色暗淡,結果實異常多等等。究其根本林木出現這種現象是未能及時做到“適地適樹”。要了解樹種和造林地的相互關系,作為落實“適地適樹”的重要依據,必須從林木成活和生長發育特征兩個方面進行研究。用人工林的樹高和年平均材積生長量來判斷。通常認為樹高指標和其他因子相比較,受密度的影晌較小,所以反映某一樹種在該立地條件下的適生水平是非常準確的。通常要選擇年長的人工林,在條件一樣的情況下,對比不同樹種優勢木的樹高,抑或是在不同的條件下,調查同一樹種優勢木的樹高,以此確定哪種樹木在立地條件下最適生。再者就是用年平均材積生長量來測定能否“適地適樹”,其根據就是適生性好的樹木,其產量越高;反之,如果不適合在此造林地上生長,那么它的產量肯定會很低。其方法就是調查林齡較大的人工林,求出蓄積量及平均材積生長量,以此來確定某一樹種在不一樣的立地條件下的生長發育情況。
1.5 合理引進外來樹種
引種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有上百種樹種是從國外引進的,這些引進的樹種大多生長狀況良好。必須要把引進地區和鄉土地區自然條件進行仔細的比較,還要進行長期的觀察、分析,證明外來樹種的確比本地同類樹種具有明顯的優勢時,才能正確判斷出引進樹種是否對地區的氣候和土地條件相適應,最后才能進行推廣引種。人們往往為了達到預定的目的才選擇造林,造林也是實現預期目的的最關鍵的一步。目前很多地區都有林業區劃,以此來確定因地區不同而應該選擇的林種類型,也就是林業的發展方向。以生產木材和燃料為主要目的的森林被稱為是商品林,商品類又分為兩種:一般商品林和專用商品林。一般商品林主要是生產用材,專用商品林則是根據某種特殊需要,由專業部門營造的樹木等。而以發揮公益作用為主要目的的森林稱之為公益林。培育此類森林為的是把森林作為改造自然的武器,用來陶冶人們的情操和改變氣候差異,甚至是為了人們旅游觀光等等。也分一般公益林及重點公益林兩類選擇樹種。
2 結語
適地適樹是指將樹木栽在它生長最適宜的地方,使造林樹種的生態學特性與造林地的立地條件相適應,以充分發揮造林地的生產潛力,達到該立地在當前的技術經濟和管理的條件下可能達到的高產水平或高效益。造林樹種的選擇不但要美觀還要選擇適宜生長的樹種,美要美在簡單樸實,要有地區特色,林木的立地條件都有自己的特點,不是因為貴而美,是因為適地適樹,生長旺盛而美。所以,造林樹種的選擇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參考文獻】
[1]王少華,李明啟.怎樣合理的選擇造林樹種[J].貴州林業科技,2009(8):23-24.
篇6
【關鍵詞】限制性輸血策略;開放性輸血策略;臨床對比
在外科手術過程中,對于患者,經常需要進行輸血,防止患者由于失血過多造成的休克等。從而保證手術的相關安全性以及患者手術后身體的恢復。在傳統的醫療過程中,對于患者的輸血,往往采用開放性的輸血策略(The strategy of open blood transfusion)進行輸血[1]。即對于患者輸血沒有什么限制性,往往在手術一開始過程中,就開始為患者進行輸血的準備。
然而,在開放性輸血策略的輸血方法中,往往采用異體輸血[2],并且輸血量往往很大。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血液資源得以浪費,并且由于是異體輸血,血液中的某些蛋白質可能會被機體當做外來的抗原物質[3][4],引起一定的抗原抗體反應,即排斥反應,從安全性的角度上需要一定的考證。
從二十世紀末期開始,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對于輸血的相關理論也在不斷地進行豐富,傳統醫學認為,在輸血過程中,主要是補充患者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從而提高患者體內的含氧量[5],保證相關機體的供氧。從而提高臨床療效。隨著相關經驗的積累,發現在手術過程中有些患者不需要進行輸血也能夠保證相關的臨床療效。因此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限制性輸血策略(Restrictive transfusion strategies)理論[6],即制定相關的臨床標準,并不在圍期手術過程中對于所有患者進行輸血,而是只有當患者符合一定的臨床指證時,才對于患者進行輸血治療。
在2000年我國衛生部頒發了《臨床輸血技術規范》(以下簡稱為“規范”),對于需要輸血的相關臨床指證進行了規定。其中說明[7]:以血紅蛋白水平作為標準,當Hb>100g/L時,對于患者來說不需要進行輸血;若Hb
相關文獻表明,采用限制性輸血策略進行輸血,能夠很好的節約用血資源,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將對于200名手術中需要進行數學的患者進行臨床分析,通過設置對照組,討論術中限制性輸血與開放性輸血的相關臨床對比,現報到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名需要進行手術輸血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23例,女性患者77例,年齡18-67歲,平均年齡(42.31±3.45)歲,本次研究中患者需要手術種類有:心血管手術87例,骨科手術23例,肝臟手術10例,神經外科手術45例,婦科手術35例;采用計算機隨機分組的方法,將兩組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n=100)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齡19-67歲,平均年齡(43.59±4.69)歲;實驗組(n=100)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6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4.32±7.85)歲;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比較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得到了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相關批準并且對于患者簽署了《知情同意書》,保證公平自愿的原則。對于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方法進行麻醉,并在手術前補充相關的電解質,防止電解質紊亂。
對于對照組患者,采用開放性輸血策略進行輸血,其中輸血量根據預估計的術中失血量進行評定;對于實驗組患者采用限制性輸血策略進行輸血,即根據對于實驗組患者,采取術中限制性輸血策略進行輸血。即對于患者術中估計的失血量,血壓等生命體征,進行輸血,首先應當進行膠體輸入從而恢復患者的血容量。同時根據實時檢測的患者血紅蛋白含量,紅細胞比容,進行一定的現制定輸血。
在對于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采用血氣分析儀對于兩組患者的血紅蛋白含量(HB)以及紅細胞比容(HCT)。同時應當對于患者所輸入的血液進行一定的保護性措施,例如血液稀釋,成分輸血等。
1.3 觀察指標
在本次研究中,應當對于兩組患者輸血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包括輸血量,輸血不良反應兩個指標。并對兩組的指標進行比較后統計學分析。
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實驗組患者在術中輸血量明顯小于對照組患者,并且發生輸血相關不良反應事件也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實驗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
3 討論
在目前臨床治療中,輸血治療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治療手段,然而在輸血過程中,往往由于血液的相關質量問題,血液中存在一些病毒[8],導致疾病的傳播,或者由于血液在儲存過程中由于粗存條件的限制,導致了相關成分的變化。這些往往導致了輸血過程中相關安全性的隱患。
限制性輸血策略不同于傳統的輸血,其具有一定的科學指證,通過一定的臨床標準,對于患者進行一定的輸血策略,從而降低了患者輸血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在本次研究中我們發現:在對于需要術中輸血患者,采用限制性輸血策略進行輸血,能夠顯著地節約血液資源,同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今后的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Hyung,Nohsh,Shincw.Adverse effects of perioperative transfusion on patients with stageⅡandⅣ gastic cancer[J].Ann Surg Oncol,2012,9(3),5-12.
[2]陳煒,孫建良,趙鳳青,陳海濱.術中限制性輸血與開放性輸血的臨床對比研究[J].上海醫學,2012,35(04),284-286.
[3]付梓,馬春玲,陳艷青,馮美華,李寶峰.圍期手術限制性與開放性輸血對嚴重創傷患者預后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3),1915-1916.
[4]盧瑾,田朝松.危重病人的輸血[J].中國輸血雜志,2011,23(05),123-126.
[5]Corwin HL,Gettinger A,Pearl RG,et al.The CRIT study:anemia and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currentclinical practice in the United States[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0,14(04),1265-1269.
[6]鄧碩曾,葉菱,劉進.輸血指征與容量治療[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06),78-79.
篇7
[關鍵詞] 林業生態 樹種選擇 探討
[中圖分類號] S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6-0130-01
我國現在社會文明的目標就是建設和諧生態環境,單從自然受到人類的踐踏方面來看,主要就是對林業進行毀壞致使生態的逐漸惡化,想要改善生態就要對林業的資源進行發展,把造林的質量提升上來,這是對生態進行改善的唯一方法。我國建設環境主要就是林業生態,可是林業發展狀況受到樹種的影響,這樣在建設林業生態時選擇樹種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此做了具體討論。
1 林業生態所具有的生態意義
其一,現如今我國對生態環境的改善主要方法就是林業,人類對樹木進行毀壞使其變成耕地,這就出現了水土流失現象,隨之就發生一些自然災害,例如:沙塵爆災害、洪澇災害和干旱災害等等,這些都對人類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危害。這種情況要從根源上進行解決,這就要退耕還林,植樹種草,增加植被的面積。
其二,林業生態可以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把有些生產變得更加合理。實行林業,增加森林的種植面積,這樣對水土有非常好的保護作用,生態環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土地在生產力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推動了工業的持續發展,因此對農村產業的結構進行了調整,農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地方的經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1]。
其三,林業建設可也促進農民的收入,林業的逐漸增加,隨之農民就可以從中得到各種各樣的林木種子、還可以得到很多的干果、眾多的鮮果和大量的牧草,這時還可以間種眾多產業,主要就是提供很多的資源給加工業。
2 林業生態的樹種選擇
2.1 選擇樹種時要根據當地的環境
植物是否能夠健康成長完全取決于當地的環境條件,例如:水分原因、溫度原因、光照原因。有一部分樹種在兩個地方的生長情況會有相當大的反差,在一個地方長勢良好,而在另一地點就有可能會枯死。有一種樹種會在自然環境的影響下存活下來,他們就被稱為鄉土樹種。因此,林業建設過程中首先就應該選擇這種樹種,這樣才不會違反自然規律。
2.2 林業建設堅持橋灌草相結合原則
林業建設有著很大的地區差異,每種植物都有其生長所需要的環境,這就要在林業建設時要根據環境選擇合適的植物來進行種植,其一定要對當地的氣候進行分析、對當地的水土進行了解,對其規劃要科學,一定要合理搭配橋灌草,將農業、木業、林業有機的結合起來,合理的設計林、樹、草應該占的面積[2]。荒山一般都比較干旱,這樣種植的灌木一定要耐旱,對原來的植被加以恢復。有的地方要建設生態林,例如:有的地方有嚴重水土流失、有的陡坡高于25度,有的山地為石質等。在地面的植被不被破壞下,還不會造成水土流失的情況下,可以將果樹栽種在林業間,一定要對該地的環境進行分析,選擇適宜的植物種植此地。
2.3 將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合理處理
林業建設主要就是為了生態能夠得到改善,但也不應忽視當地農民的經濟狀況。所以首先要考慮生態,對經濟林進行相應的規劃,針對經濟林樹種來進行林業建設,找出合適的種植方式,使林業的經濟和生態效益都能得到有效發揮。可以應用以下模式,林草穿插種植、林花穿插種植、先密種在疏種等。
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工作一定要嚴格做好,除了對樹種進行選擇之外,對林業部門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其要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對綠化標準進行明確,對綠化進行監督,保證綠化的質量。
3 對綠化的質量進行保障
生態建設中林業部門是主體,它對綠化肩負著重要的責任。綠化是一項公德事業,人們生活離不開綠化,建設新農村更離不開綠化,首先,林業在生態環境的改善方面有著作用,同時對經濟發展也有促進作用,林業建設主要就是對森林實施建設和保護,一定要確保林業有增無減,保持生態環境的良好,使生態可以進行良性循環。其次,廣闊的森林可以支持社會生態,它可以對地區的環境進行改善,對人們的生活質量進行提高,對經濟發展進行推動,這樣綠化的實施力度一定要加大[3]。最后,綠化的目的明確了,步伐加快了,這樣水土流失就會從根源上得到治理,最后人和自然將會和諧持續的發展下去。
結語
本文通過對林業生態建設中的樹種選擇進行了探討。了解到我國環境建設受到林業生態的牽連,其中我國對經濟的建設也包含了林業生態。對林業進行建設離不開樹種選擇,除此之外,有關部門要對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對造林要做到科學規范。
參考文獻
[1]李道軍.景觀生態林的營造與保護[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3,(5):17-19.
[2]于智君.淺談楊樹“小老樹”的特點及主要成因[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3,36(6):22,100.
篇8
【關鍵詞】 腰椎滑脫手術; 預存自體血; 輸血; 臨床觀察
腰椎滑脫是脊柱外科常見疾病,保守治療無效時常需行手術治療,腰椎后路減壓、椎體復位、椎間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為一種常用術式。但腰椎后路手術所需切口一般較大、手術時間長,且術中無有效方法控制出血,術后引流仍將繼續失血。如果失血量過大,可造成血容量不足及貧血,可導致循環功能障礙甚至危及生命。輸血可糾正失血所導致血容量不足、貧血,是保證患者安全及促進術后康復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對術前預存自體血回輸及異體輸血臨床觀察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因腰椎滑脫接受腰椎后路減壓、椎體復位、椎間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并輸血治療的80例患者,其中40例患者在術前預存自體血設為A組(預存自體血回輸組);同時期因患者拒絕術前預存自體血而輸注異體血的40例患者設為B組(異體輸血組),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由同一組手術醫師完成手術,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術前紅細胞(RBC)、術前血紅蛋白(Hb)和術前紅細胞比容值(HCT)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因單節段腰椎滑脫接受腰椎后路減壓、椎體復位、椎間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2)參考WHO臨床輸血安全委員會的《臨床合理用血手冊》,確定存在輸血適應證[1];(3)術中或術后24 h內接受輸血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1)術前存在貧血、營養不良等體質較差的患者;(2)合并較嚴重的內科合并癥,如高血壓病、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等;(3)各種原因所致造血或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患者;(4)圍術期除手術失血外,出現其他原因失血,如消化性潰瘍、痔瘡出血,女性月經等。
1.3 輸血不良反應的判斷標準 嚴密觀察并記錄輸血中或輸血后發生的各項反應。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標準為確定輸血前無發熱、輸血中或輸血后1~2 h內或更長時間內體溫升高1 ℃以上(≥38 ℃)為發熱。輸血中或輸血后出現皮膚瘙癢、潮紅、蕁麻疹、皮疹、胸悶為過敏反應,排除其他干擾因素[2]。
1.4 方法 手術患者失血為全血丟失,術前預存自體血為全血,選擇A組患者參照國內外文獻[3]報道的術前預存自體血的標準:血常規檢查結果血紅蛋白>110 g/L,紅細胞壓積>33%,依據患者一般情況及估計術中術后失血量,選擇術前預存自體血量,預存血液經抗凝處理在4 ℃保存,時間一般不宜超過2周。對預計用血量大的患者,自體血貯存超過2周,行“蛙跳”式備血,即將前次自體血回輸,再放出2倍量的新鮮自體血。兩次采血間隔5~7 d,最后采血時間距手術日至少3 d[4];B組患者術前備異體血。兩組患者均常規口服富馬酸亞鐵或硫酸亞鐵,以補充失血所致缺鐵,并加強營養支持,促進紅細胞再生。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由同一組手術醫師完成手術,術前術中充分補液及輸注代血漿制品稀釋血液,術中采用墊減輕腹部壓迫、麻醉醫師配合控制性降壓、妥善切口止血等方法減少出血量。術中或術后24 h內按輸血規范給患者輸血治療。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輸血量、術后引流量、有無輸血不良反應及輸血后第1天及第7天血常規觀察指標數據。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輸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無輸血不良反應,B組4例分別出現皮疹、胸悶、寒戰等輸血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觀察指標的比較(x±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失血量(mL) 術后引流量(mL) 輸血量(mL) 不良反應(例)
A組(n=40) 122±28 580±180 260±60 390±120 0
B組(n=40) 118±31 570±160 270±80 410±140 4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討論
目前腰椎滑脫是脊柱外科常見病種,隨著外科技術的發展,外科手術干預已成為治療此類疾病的重要手段。但腰椎后路手術所需切口一般較大,手術時間長,且術中無法有效控制出血,術后引流仍將繼續失血,有文獻[5]報道,腰椎手術術中術后失血總量可達1000~2000 mL,如果失血量過大,可造成血容量不足及貧血,可導致休克及微循環障礙甚至危及生命。雖然目前筆者掌握了很多的減少術中出血的方法,如采用墊減輕腹部壓迫、麻醉醫師配合控制性降壓以及妥善切口電凝止血、藥物止血等,但仍無法做到像四肢手術止血那樣徹底,部分手術出血仍達到800 mL以上,嚴重影響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并造成貧血。輸血可糾正術中術后失血所導致血容量不足、貧血,是保證患者血循環正常及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的重要手段。
隨著血液檢查及存儲技術的進步,異體輸血的安全性較之前明顯提高;而且伴隨著臨床輸血技術的不斷提高,輸血相關規章制度健全與實施,因血型不合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已經很少發生,但異體輸血血源緊張、醫療用血供需矛盾日趨突出,異體輸血不僅耗費入力、物力、財力,還會引起許多不良反應,如變態反應、發熱等[6]。另外,某些病原體感染的窗口期仍然無法檢驗,異體輸血可能傳染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等,而且部分患者因輸異體血引起心理緊張,造成恐懼心理[7]。
預存自體血回輸早在20世紀70年代國外已有使用,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應用預存自體血技術[8]。預存自體輸血是指擇期手術患者估計術中出血量較大需輸血者,擇期手術前預先采血并存儲以備手術之需。近年來預存自體血回輸在外科臨床輸血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是脊柱手術,由于術時長、術中失血較多、需血量大,異體輸血來源緊張、潛在風險大,更是該技術的重要應用領域[9]。較多醫療單位在擇期大手術前,根據患者一般情況及預估手術失血量,給患者術前定期分次采集全血,術中進行自體血液回輸。
在本研究中,通過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應用術前預存自體血回輸及異體輸血后的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比容值的變化,并進行統計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均順利渡過圍手術期,術后恢復滿意,術中術后失血量、輸血量、輸血后第1天的血常規觀察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輸血不良反應及輸血后第7天的血常規觀察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目前自體輸血技術日益成熟,自體血回輸的方法有術前自體血儲備、術中血液稀釋、術中引流血液洗滌并回輸紅細胞,術后傷口引流血回輸[13]。在部分手術過程復雜、手術時間相對較長、失血量較大的手術中,所需輸血量必然增加,可以采用“蛙跳”式備血增加術前預存血量,或聯合使用其他自體輸血方法,避免異體輸血。但“蛙跳”式備血讓患者住院時間延長,增加住院費用;手術中自體血液回收回輸存在一定弊端,研究顯示手術出血的回收僅能部分地回收紅細胞[14]。出血量大時,紅細胞回收量不宜超過2000 mL,如果紅細胞回收量超過2000 mL則患者會出現凝血異常,需要補充血漿蛋白及凝血因子,這些無疑將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及異體輸血幾率。所以,盡量減少術中失血是減少輸血量的關鍵,作為脊柱外科醫師,在考慮輸血選擇的同時,也不能忽略采取其他減少術中出血方法的重要性,曹磊等[15-16]報道運用控制性降壓聯合自體血回輸技術,有效地減少手術中的出血量,使術野清晰,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可減少輸血量并降低異體輸血幾率。
總之,筆者認為術前預存自體血回輸應用于腰椎滑脫手術患者,能有效糾正術中術后失血性貧血及血容量不足,很大程度上阻斷了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傳染病通過輸血途徑傳播,并能減少輸血并發癥的發生,節約異體血資源。對腰椎滑脫手術患者來說,術前預存自體血回輸是一種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Qrganization.Blood transfusion safety. The clinicaluse of blood-handbook[S].Geneva:WHO,2002.
[2]徐靜,林燕,曾春云,等.133例輸血不良反應的調查和分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3,33(3):419-420.
[3] Hatzidakis A M,Mendlick R M,McKillip T,et al.Preoperative autologous donation for total joint arthroplasty. A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allogenic transfusion[J].Bone Joint Surg Am,2000,82(1):89-100.
[4]關保,賁殿峰,尤曉紅,等.貯存式自體輸血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J].醫學信息,2010,23(9):3483-3484.
[5] Gause P R,Siska P A,Westrick E R,et al.Efficacy of intraoperative cell saver in decreasing post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s in instrumented posterior lumbar fusion patients[J].Spine (Phila Pa 1976),2008,33(5):571-575.
[6]張春斐,朱冬紅,張曉芬,等.輸血所致發熱反應的影響因素與預防[J].中國輸血雜志,2012,15(2):135.
[7]趙疆,卡哈爾?艾肯木,王振斌,等.自體血液回輸在脊柱外科手術中的應用[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9,32(12):1745-1746.
[8]巍威,寇伯龍,劇榮森,等.麻醉后預存自體血在人工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6,20(6):627-629.
[9] Butler J S,Burke J P,Dolan R T,et al.Risk analysis of blood transfusion requirements in emergency and elective spinal surgery[J].Eur Spine J,2011,20(5):753-758.
[10]王秀蕓.貯存式自體輸血在擇期手術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0,31(34):6178.
[11]孫彩霞.自體輸血在外科手術病人中的應用效果[J].青島醫藥衛生,2011,43(4):271-272.
[12]閆沛云,邢志勇,王維娜.不同自體輸血技術與異體輸血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中的分析比較[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7):653-654.
[13]于一萍,劉素霞,劉淑芳,等.自體血回輸在單側人工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后的臨床觀察[J/CD].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1,5(2):175-179.
[14]黃小輝,胡煒華.術前預存自體血液聯合術中血液稀釋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51(9):64-67.
[15]曹磊,李潔玲,胡萬鈞.控制性降壓聯合自體血回輸在腰椎弓根內固定手術中的運用[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6):3379-3380.
篇9
[關鍵詞] 輸尿管軟鏡;腎盂內壓;尿微量白蛋白;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692.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6)09-19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onitoring the renal pelvic pressure in lithotripsy through flexible ureteroscope on treating kidney stones. Methods 55 kidney stones patients with lithotripsy through flexible ureteroscope were divided into high pressure group and low pressure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enal pelvic pressure monitored in operation. The urine mALB level changes among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immediately, postoperative 3 days, 7 days and 30 days were compared, the postoperative body temperature and pain degree were monitored. 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immediately urine mALB level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reoperative level. The high pressure group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of the low pressure group. The urine mALB level of the low pressure group needed postoperative 7 days to recovery the preoperative level, while the high pressure group required postoperative 30 days. The postoperative fever and pain degree of the high pressure group were dramatic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ow pressure group. Conclusion The high pressure pouring in lithotripsy through flexible ureteroscope could cause renal function injury, th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the renal pelvic pressure conducived to the recovery of renal filtration function and the reduction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pain etc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Flexible ureteroscope; Renal pelvic pressure; Microalbuminuria in urine; Complication
隨著內窺鏡技術的進步和鈥激光碎石術的發展,目前臨床上絕大多數上尿路結石患者已無需行開放手術取石[1]。相對于人工建立取石通道的經皮腎鏡碎石術,輸尿管軟鏡可循人體自然腔道操作,為處理腎內結石提供了更為有效、安全的治療途徑。但使用輸尿管軟鏡需要向腎盂注水來獲得清晰術野,對灌注水壓要求較高,易使腎盂內產生高壓,引起腎功能損害、菌血癥、感染性休克等并發癥。為觀察術中腎盂高壓與術后早期并發癥的關系,我院對住院行輸尿管軟鏡碎石術的55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現將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患腎結石并且行輸尿軟管治療的55例患者,結石均為單側結石(單個或多發結石),病史平均3.4年,腎結石直徑1.5~2.5cm。患者在1個月內均無體外碎石和結石手術史,排除并發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內科腎病。所有患者術前均行超聲、X線、靜脈腎盂造影(IVU)等檢查,選擇性行全腹部CT檢查。根據術中實時壓力-時間曲線,參考以往文獻[1],以腎盂內壓力≥30mm Hg的總時間≥10min為高壓組,共21例,其余34例為低壓組。
1.2 手術方法
連續硬脊膜外腔阻滯麻醉成功后,患者取截石位,予輸尿管硬鏡置入膀胱找到患側輸尿管開口,插入斑馬導絲至腎盂集合系統,保留導絲前端在腎盂內,退出硬鏡,逆向將導絲插入輸尿管軟鏡的通道外鞘中,沿導絲將通道外鞘推至輸尿管上端或腎盂,沿導絲插入輸尿管軟鏡至腎盂。調整輸尿管軟鏡角度找到結石,采用200μm或者365μm光纖鈥激光碎石,使結石碎成粉末或直徑在3mm以下,較大結石用套石籃套住取出。
1.3 腎盂測壓方法
輸尿管軟鏡入鏡后,逆行由通道鞘入輸尿管導管,導管上端位于腎盂內,通過注射器針頭連接Advanti 5.7尿動力學儀,置壓力傳感器與腎盂同一水平并調零,用注射器排氣調零。術中間斷沖洗輸尿管導管,防止粉末狀碎石和血塊堵塞,實時記錄腎盂壓力及維持時間。
1.4 評價方法
留取新鮮晨尿送檢,包括術前,術后即刻,術后1、7、30d尿液,取得尿液后迅速離心(3000轉/r,10min),2h內送檢,行尿微量白蛋白(mALB)檢查。記錄術后的發熱情況,使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2](VAS)記錄患者術后第1天疼痛程度,>3分為中度疼痛,>6分為嚴重疼痛。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重復測量數據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比較
49例患者經一次手術清除結石,其余6例殘石患者術后1個月返院經再取石或ESWL治愈,無輸尿管斷裂、臟器穿孔等嚴重并發癥,無死亡病例。
術中腎盂壓力變化范圍為18~48mm Hg。在高壓組中,術中沖水操作時間平均為44min(28~72min),其中高壓沖洗時間平均為12min(9~16min);在低壓組中,術中沖水操作時間平均為58min(32~94min),其中高壓沖洗時間平均為6min(2~9min)。
尿mALB:低壓組和高壓組術后即刻尿mALB均較術前明顯增高,此后尿mALB逐漸下降,低壓組在術后第7天恢復到術前水平;而高壓組在術后7d與術前相比差異仍有統計學意義,術后30d恢復至術前水平。詳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低壓組術后輕度和中度發熱者8例,嚴重發熱者1例,高壓組術后輕度和中度發熱者(
3 討論
輸尿管軟鏡下鈥激光治療腎結石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但由于輸尿管軟鏡通道小,術中輕微出血或碎石過程中產生粉末即可導致視野不清,故需間斷加壓沖洗以獲得清晰視野,加之操作系統相對封閉,腎盂內壓極易發生變化[3]。生理狀態下腎盂壓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所有患者術后都出現的尿mALB的升高,高壓組升高更明顯。mALB是一種中等分子量(66 000)蛋白,正常情況下絕大部分不能通過腎小球濾過膜。當腎小球濾過屏障受損,ALB濾過量超出腎小管重吸收量,尿中mALB含量可出現明顯升高。因此,臨床上將ALB作為腎小球濾過膜電荷選擇屏障受損的一項重要標志[9]。本研究未對術后第1天mALB進行檢測,是因為mALB檢測受尿液中血紅蛋白影響,容易出現假陽性升高,不能準確反映腎功能受損情況[10]。低壓組mALB術后7、30d與術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術中、術后若無嚴重出血,mALB可于1周內恢復,并趨于穩定。而高壓組則于術后30d才恢復術前水平,由此可以推斷輸尿管軟鏡手術中,腎盂壓力越高,腎功能損害程度越明顯,但一定時間內的高壓灌注對腎功能造成損害是可逆的,術后1個月內腎小球的濾過系統可基本修復至術前水平。有學者通過動物試驗觀察到腎盂高壓引起的腎臟病理變化。盧瑤華等[11]對家兔輸尿管皮膚造口進行灌注,證實6~12kPa灌注時,家兔出現尿白蛋白增高及腎小球、腎小管形態改變,壓力越高,損害越嚴重,恢復時間越長,但腎小球基底膜尚完整,且損傷是可逆性;湯曉輝等[12]則通過豬試驗發現腎盂灌注壓超過20kPa后腎單位出現結構破壞,基底膜連續性受損,且隨著時間積累,近曲小管亦出現不同程度損傷。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高壓沖洗組患者術后發熱率、嚴重疼痛發生率均高于低壓沖洗組,這可能與高壓灌注腎盂過程中,破碎的微細結石顆粒、微小血凝塊或者結石崩解而產生的細菌團逆流進入血循環有關。腎盂內的高壓狀態導致液體滲入腎實質增多,亦可引起腎臟包膜的緊張致疼痛加劇。Chen等[13]指出經皮腎鏡碎石術中高壓灌注時間和灌洗液的吸收是引起術后發熱和腰痛的危險因子,手術時間超過192min更容易發生嚴重菌血癥。而Wang等[14]則發現感染性結石患者行經皮腎鏡術后出現發熱的比例明顯高于非感染性結石患者。
術中我們為了降低腎盂內壓,除了盡量減少高壓時間和灌流液量外,我們還嘗試盡量將輸尿管軟鏡鏡鞘接近腎盂、增加鏡鞘膀胱區側孔、碎石過程中留置尿管引流等方法,但減壓效果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觀察。至于有學者提出的術前腎穿刺造瘺減壓,因是有創操作,我們未作嘗試,具體效果仍有待更多臨床觀察驗證。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輸尿管軟鏡碎石術中高壓沖洗可使術后腎功能一過性減退,這種損害一般是可逆的。避免高壓沖洗可有效預防術后早期并發癥,特別是發熱、嚴重腎區痛。術中實時監測腎盂壓力及記錄高壓持續時間很重要,對于更加安全地應用輸尿管軟鏡技術治療腎結石具有實際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鄭府,楊嗣星,宋超,等.輸尿管軟鏡碎石術中腎盂內壓力監測[J].國際泌尿系統雜志,2014,34(3):339-343.
[2] 楊嗣星,鄭府,柯芹,等.軟性輸尿管鏡碎石術中腎盂內壓力監測方法與意義[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4,35(8):575-578.
[3] 張震,李維,時廣宇,等.疼痛點定位視覺模擬評分法聯合影像學檢查對輸尿管結石定位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2,40(11):1011-1013.
[4] Aboumarzouk OM,Monga M,Kata SQ,et al.Flexible ureteroscopy and laser lithotripsy for stones>2c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Endourology,2012,26(10):1257-1263.
[5] 楊嗣星.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術中腎盂內壓檢測方法及意義[J].臨床外科雜志,2014,32(11):799-801.
[6] 廖松柏,于永剛,武英杰,等.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中腎盂壓力對腎功能的影響[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1,26(7):501-503.
[7] Doluoglu OG,Kilinc MF,Karakan T,et al.Early postoperative effects of ureterorenoscopy on morbidity and renal functions in ureteral stone patients with nondialysis\requiring renal in sufficiency[J].Ren Fail,2015,24(2):1-4.
[8] 胡斌,梁建波,李信眾,等.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中腎盂壓力對腎功能的影響[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2,34(5):486-488.
[9] 操作亮,章傳華,袁敬東.輸尿管鏡碎石術中腎盂內壓力變化對術后發熱的影響[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3,28(2):120-122.
[10] 郭宏騫,史紅雷,李笑弓,等.微創經皮腎輸尿管鏡碎石術中腎盂內壓與術后康復的關系[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1):52-54..
[11] 陳亮,李建興,黃曉波,等.腎結石合并腎功能不全患者手術期尿微量白蛋白與尿肌酐比值檢測及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43(5):757-760.
[12] 盧瑤華,吳志堅,梁宗,等.腎盂灌注對腎損傷的實驗研究[J].中外醫療,2010,29(10):61-63.
[13] 湯曉暉,夏術階,趙淮平,等.腎盂內壓增高對腎損傷的實驗研究[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2,27(1):61-67.
[14] Chen L,Li JX,Huang XB,et al.Analysis for risk factors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after one phase treatment for apyrexic calculous pyonephrosis by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J].Beijing Daxue Xuebao,2014,46(4):566-569.
篇10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園林綠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綠地構建中的植物配置問題日益突出。本文就園林綠化樹種選擇、園林綠化樹種的配置、樹種規劃的方法及發展與對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園林綠化樹種選擇配置
1、引言
由于現代城市化建設的需要,綠化用地往往被城建用地擠兌。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發揮綠地最大的生態效益成為今后城市綠地發展的主要方向,而發展以鄉土樹種為主,喬、灌、草、花相結合的生態穩定性群落,建設功能良好的立體式綠化環境,再現自然植被,成為提高城市綠地生態功能、促進城市綠地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
2、園林綠化樹種選擇
2.1 園林綠化樹種的原則:①本土樹種和外來樹種相結合的原則。應充分根據當地的土壤、氣候等方面的條件,將本土樹種當成是園林綠化的主力,有效避免樹種出現單調,將打造多彩的園林景觀作為基本的目標,采用適宜當地成長條件的具備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優良外來樹種。②功能性與觀賞性有機結合的原則。在選擇樹種進行綠化時,應該將觀賞價值放在第一位,在充分考慮到其美化效果時,再考慮采用片植、塊植以及其余的培植方式觀賞效果。不同的園林綠地其功能性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只有將樹種的觀賞性與功能性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充分發揮好城市園林綠化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③生態屏障和觀賞性相互結合的基本原則。在進行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應該突出其文化性方面的基本原則,注重將生態屏障與觀賞性進行有機結合,既要做到保護好名勝古跡,還要具有很大的觀賞性。
2.2 樹種選擇。①落葉藤本樹種。落葉藤本樹種是在喬木、灌木以及地被所處中間的類型,能夠在城市綠化的見縫插綠中顯示其獨特的功能。立體綠化形式是大力增加其綠化面積的有效形式,并能夠有效降低城市綠化的成本。在進行人工造景的過程中,落葉藤本樹種可以和橋、廊、墻等地段進行有機結合,形成其獨特的藝術景觀。②喬木樹種。喬木樹種在人工打造的園林中占有主導地位,其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的重點,能夠進一步豐富生態體系的立體方面的結構以及未來的發展空間。在城市綠地景觀的設計上,喬木能夠很好的體現園林整體的輪廓線,并且以其樹形、色彩以及花葉果組成優美的園林景觀。③灌木樹種。灌木樹種的地下部分的根生存能力強,在地上部分的成長速度也很快。一般園林綠化植物種群中,灌木植物在使用方面的數量很大,根據經驗,綠地喬木與灌木的比例為1:6,如果再加上綠籬的話能夠達到1:12,是整個城市生態園林城市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綠地園林的建設中,主要是由于灌木樹種不僅品種多,而且品種的質量較高,能夠根據地理位置的實際情況來開展園林造型,便于進一步豐富景觀層次上的結構,并有效提升園林整體功能。
3、園林綠化樹種的配置
3.1 生態園林。對于名勝古跡等地,一般是使用喬木為主,采取喬木、灌木與草地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名勝古跡、生態屏障與休閑娛樂的文化生態園林。
3.2 生態綠色屏障。河流兩岸以及道路將為城市綠地所保護,維持好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在城市綠地選擇上應該采用雪松、刺槐以及楊等為主,這樣在達到綠化功能的同時,還能夠起到很好的生態屏障方面的作用,與此同時,還能夠成為儲材林。
3.3 公園以及廣場園林。公園以及廣場園林,應該選擇那些高大優美,并且其遮蔭性好的針闊葉喬木樹種作為主體,并且根據實際情況來種植相關的常綠樹種,一般情況下,灌木樹種一般是選取常綠與花期比較長的樹種,例如月季、石榴、大葉黃楊等,充分結合城市建筑與地勢等方面的特點來打造人文景觀,能夠給人們以美的享受。總之,在城市空間日益復雜的今天,城市規劃者更加重視城市園林綠化。充分利用好城市綠地載體,來有效提升城市的景觀的文化內涵,切實滿足人們的休閑、健身以及娛樂等多個方面的需要。在園林綠化樹種的選擇方面,堅持本土樹種和外來樹種相結合的原則、功能性與觀賞性有機結合的原則、生態屏障和觀賞性相互結合的基本原則,樹種的配置上創建生態園林、生態綠色屏障、公園以及廣場園林等,提升城市整體園林綠化水平。
4、樹種規劃的方法
4.1 調查研究。調查當地原有樹種和外地引種馴化的樹種,以及他們的生態習性、對環境條件適應性、抗污染性、和生長情況。除本地區外,相鄰近地區,不同的小氣候條件下,各地小地形(洼地、山坡、陰陽坡等)的樹種生長情況,以便作進一步擴大樹種應用的可行方案的基礎資料。
4.2 確定骨干樹種。在廣泛調查研究及查閱歷史資料的基礎上,針對本地自然條件選擇骨干樹種,如城市干道的行道樹種類。因為街道的環境條件惡劣、日照、土壤等條件差。又有各種機械損傷、空氣污染、地上地下管網交叉,所以樹種選擇要求比其他綠地嚴格。從生長條件來看,能適合作行道樹的樹種,對其他園林綠地也適應。除行道樹外,其他針、闊葉喬木、灌木都要選擇一批適應性強、觀賞價值或經濟價值高的樹種,作為骨干樹種來推廣。
4.3 制定主要的樹種比例。制定合理的樹種比例,其目的是有計劃地生產苗木,使苗木的種類及數量都能符合各類型綠地的需要,否則,苗木與設計使用對不上口徑,使不適用的苗木大量積壓,造成經濟損失及減緩城市綠化的速度。制定樹種比例要根據各種綠地的需要,主要安排好以下幾個比例。一喬木與灌木的比例。以喬木為主,因為喬木是行道樹及庭蔭樹的骨干,一般占70% 。一落葉樹與常綠樹的比例。落葉樹一般生長較快,對“三廢”的抗性及適應城市環境較強。常綠樹則能使城市一年四季都有良好的綠化效果及防護作用。但常綠樹生長較慢,投資也較大一因此一般城市中落葉樹比重應大些。當前各地有逐步提高常綠樹比重的趨勢,可根據各地自然條件、經濟和施工力量確定比例。在實際園林綠化工作中,通過科學合理的樹種選擇和規劃,優先選擇鄉土樹種,并兼顧速生及慢生樹種、喬木及灌木、花卉的搭配和選擇,必將會使綠化中的近期和遠期的景觀效果及生態效益都得到有效的保證。
5、發展與對策
5.1 加強規劃。使樹種的運用發展更為合理。適地適樹,適花適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樹種利用首先必須考慮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學習性,考慮植物對當地條件的適應性,在保證成活,正常生長,然后才是考慮其樹種其他功能的發揮。正確處理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的關系,根據不同綠地類型配置相應的樹種,創造良好環境,陶冶人們情操,提高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的舒適度,最大限度滿足人們接近自然的愿望與要求。
5.2 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地提高。樹種的多樣性。一是重視優先發展鄉土樹種,鄉土樹適應性強,它適應當地氣候土壤條件,不會因突發的自然災害造成失敗;二是生長旺盛有利于降低養護管理經費;三是短途運輸,減少成本費用,又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因此,鄉土樹種應當成為城市綠化的骨干樹種。
5.3 強調地方風格特色。園林特色實際上是園林文化內涵的一種體現。江西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因此在樹種應用上應考慮體現地方特色,要能體現有地方特色必須合理選擇搭配植物,否則達不到地方特色和效果。
6、結語
總之,我們應遵守以人為本的城市園林營造宗旨,千方百計地把自然引入城市,充分展示生物多樣化、生態景觀多元化,創造深受群眾喜愛的園林景觀。
參考文獻:
[1]吳淑梅,城市園林植物配置的生態方法[J],亞熱帶植物科學,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