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回憶范文
時間:2023-03-25 15:27: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雨中的回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淅淅瀝瀝,又是一場沁人心脾的秋雨。一時,眼前的景物變得模糊不清,而我的記憶深處,卻被秋雨沖刷的越來越清晰了。
我,是一個熱愛輪滑的少年,每天踩在輪子上,飛快的從眾人面前滑過,除了得到陣陣的贊嘆聲之外,一種自豪也漸漸彌漫在我的心里。于是我對輪滑的熱愛又增加了幾倍。每天練習在廣場上,與其說是練習,倒不如說是展示自己,漸漸的,我靠我精湛的技藝博得了高手們的認可,成功的加入了輪滑高手俱樂部,也成為了廣場上一顆耀眼的輪滑之星,正當我洋洋自得的時候,我發現,還有一個少年,他每天都來廣場刻苦的練習,技藝比我還要精湛!突然,我的那份自豪消失的煙消云散,在幾天后的,他一定是我的頭號競爭對手!
果然,在輪滑大賽上,我看到了他那熟悉的身影。一時間,我竟然想逃跑,我膽怯的看著他腳下不停轉動的滑輪,更令我畏懼的,是他那自信的微笑。正當我看著他發呆時,輪到他上場了,那嫻熟的節奏、那優美的滑姿、那精湛的技巧,將我深深地折服,我徹底被他打敗了,是心理上的失敗,我站在賽場發呆,而那時,我還沒有上場展示自己。大腦一陣幽靜的沉寂,突然,大屏幕上出現了我的名字,該我上場了!我膽怯的走上臺,這時候,可以說我的自信完全消失了,我只想上去走個過場,然后再找個地縫鉆進去。緊張的一段展示,我溜溜的跑下臺,等待著我輸他贏的消息,果然,他贏了。頒獎時間,天空下著蒙蒙秋雨,滴到我的臉上,刺痛到我的心里。領獎臺上,他高舉著獎杯,臉上,又掛著那讓我產生畏懼的自信的微笑。我茫然了,我不知道我還能否自信的走下我的輪滑之路。我快速的滑著,想要逃離這個令我畏懼的現場,當我低著頭快速滑過他站得地方時,聽到了聲音極小的一句話:“你有實力為什么卻展示不出來呢?”聽到這句話,我仿佛醒悟了,不管怎么樣,都要自信的展示出來,你怎么知道你不行呢?我終于明白了,這次比賽,我輸給了自己。天空上仍然下著秋雨,不同的是,它們沖刷著我的膽怯和自卑。我滑到最高處,對著世界喊:“我能行!”霎時間,天空一切晴朗,更重要的是,我的心晴朗了,這讓更加堅定不移的決定,我要在輪滑之路上走下去!
天空依然下著秋雨,我的臉已經布滿自信的笑,我堅定不移的大喊,“我能行!”
篇2
天上正下著朦朦朧朧的小雨,細細的打在顛簸的旅游車上,我無視周圍人群的喧囂,沉浸在了回憶中……
記憶中的太奶奶是個慈祥的老人,她的口袋里永遠有著一顆顆漂亮的糖果,在我解饞之后又用她那如干樹皮似的手將那些糖紙折成各種各樣的東西給我把玩,看著我的眼睛里永遠有著欣慰和安詳。
長大后,因為搬家了的關系,我漸漸地與她疏遠了,遠到我都看不到她看到我出現時眼中的歡喜,也看不到我離開時她眼中的落寞。
直到那一天,天上正下著小雨,姑姑打電話給我爸爸,說太奶奶病危,想見我一面。爸爸心急如焚,也不管車錢多貴,拉著我就打的去了太奶奶住的醫院。
篇3
今年夏天,廣州市的夏女士替7歲的兒子報名參加了一個吃苦夏令營,在送兒子去夏令營時,夏女士出動了7、8口親戚歡送,好容易等到夏令營結束,全家像迎接凱旋的將軍一樣接回了兒子,當天就帶他去麥當勞和游樂園慶賀。結果,剛回家兩天,兒子又出現了嬌氣、懶散的習氣。
對此,心理專家解釋說,很多家長認為挫折教育通過吃苦夏令營等讓孩子體驗徒步旅行、被不留情面的教官訓斥、在野外被蚊蟲叮咬等經歷,培養他們的堅強意志。
這是一種片面的理解。一般來說,“吃苦夏令營”這種事先有準備,而且以形成團隊動力的活動,多數孩子都能挺過來,這對他們今后面對困境的幫助是相當有限的。生活中遭遇的挫折是多方面而且不可預知的,人為地讓孩子吃苦并非挫折教育的本質,挫折教育的核心是讓孩子明白,要能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一種自我幸福的樂觀情緒。這樣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處之,進而戰勝困難。
“適度期待”的寬松型的家庭更易培養孩子抗挫品質
從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專家們認為“溺愛+期望值過高型”的家庭,最容易培養抗挫力差的孩子。單純的溺愛還不是孩子耐挫力差的主要原因,父母以物質上的事事滿足作為交換條件,要求孩子務必成龍成鳳,這種功利化的期待對孩子造成的精神傷害,遠遠大于溺愛本身。因此,父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營造“適度期待”的寬松型的家庭氛圍。
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首先表現出良好心態
孩子的抗挫能力有多強,很多時候直接取決于父母對挫折的反應。孩子在文藝匯演的最后彩排階段被淘汰、參加珠心算比賽沒有進入復試時,父母不去安慰孩子并跟他一起分析失敗原因,而是不分青紅皂白斥責一頓,孩子的耐挫力絕對不會由此增長。因為,孩子的抗挫力來源于他的自信心與成就感,而孩子最大的成就感來自父母的重視,與永不放棄。
適時肯定孩子而不是苛求孩子的天賦
經常表揚孩子“你已經努力了”,而不是責怪他“為什么你的表現永遠不如某某”,要讓孩子明白,努力去發現自己擅長的事物并不斷強化它,可以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自信與樂觀精神,幫助他克服其他方面的挫敗,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信補償法”。
摒棄“失敗很丟臉”的心態
父母生活中要允許孩子多嘗試,不僅經歷挫折,而且有能力承受這種打擊,年齡稍大的孩子有時為了面子會拒絕嘗試可能失敗的事物,寬松型的家長會與孩子一起分享參與過程的快樂,教育學者認為這種“停下、分享”的過程十分重要,它摒棄了孩子患得患失、悲悲戚戚的心態,從內心深處產生“風雨搖撼不動”的快活情緒。
幫助孩子從內心深處制造快樂的情緒
教會孩子交友與溝通的技巧
這會使孩子在遭受挫折時很快從老師、同學那里獲得精神支持,凡是容易在挫折中一蹶不振的孩子,一般都孤僻、缺乏朋友。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受挫后恢復力的獲得越來越多地依賴與他人的親密關系,這種親密關系以及“我們無條件與你在一起”的承諾,將培養出孩子不畏困難,戰勝困境的勇氣。
教會孩子利用機會發揮和展示自己的特長
你的孩子會吹口琴嗎,會跳舞嗎?充分肯定他的閃光點,使孩子在經歷其他方面的挫折時,很快能恢復過來。挫折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孩子從多方面獲得成功和肯定的能力,只把幸福和肯定寄托在一種追求上(如分數與排名),其結果是痛苦的。
篇4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7--01
一、社會經濟詞匯的范圍及特點
社會經濟詞匯是指社會環境下中,用于表達社會中個體與團體之間經濟關系的詞匯。劉軍平(2012:395)將社會與經濟類詞匯概括為一大類別,認為社會經濟詞匯并非一個具體學科的術語,而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通常包括大眾廣為關注的科教、房地產、醫療和食品等領域的詞匯和語言表達。
如何解決中國文化和漢語語言特點給翻譯帶來的困難?張岱年和方克立(2013:363)認為我們在主動吸收世界先進文化成就的同時,要保持民族獨立性,發揚固有的優秀傳統,創造自己的新文化。汪榕培(1991:1)認為存在“中國英語”這種語體,李文中(1993:18)將其定義為:以規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匯,句式或語篇。
二、社會經濟詞匯的翻譯策略
1.本體還原法
英漢語中都存在相當數量的隱喻表達,即用喻體表達本體的含義。本體的基本含義是事物的主體或自身,事物的來源或根源;喻體的基本含義是對本體的特征進行有效并極為形象的修飾。由于中英文化存在差異,同一本體往往使用不同喻體進行修飾。在這種情況下翻譯漢語社會經濟詞匯中的隱喻表達時,就無法直接翻譯喻體,而應該直接翻譯其本體,我們稱之為本體還原法。這種方法旨在將漢語隱喻所要表達的本體意思完全展現出來,也就是在英語譯文中表達本體意思,盡管漢語詞匯是用喻體表達的。
漢語中社會經濟詞匯如果是隱喻表達,而喻體又是不為目標語讀者所熟悉的,在翻譯過程中,就應當先充分理解源語言詞匯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后,再進行翻譯。再者,我們知道英語更注重用簡短的方式表達意思,因此還要考慮用詞簡短。漢語中大量的社會經濟詞匯可以采用本體還原法進行翻譯。例如:①“豆腐渣工程”是指質量低劣的工程,低劣到如豆腐渣般脆弱。在理解了其本意的基礎上,略去“豆腐渣”表述,將其譯為jerry-built project,會更合適。②“形象工程”一詞是指某些官員為提高政績,勞民傷財建立的沒用實際意義的工程。深究“形象”其義,應該是想表達“空虛、無意義”的含義,因此vanity project能恰到好處地表達這個意思。③“黑心棉”中的“黑心”在該詞中意為劣質的,而中國文化中形容一個人惡劣行徑時所用的詞便是“心是黑的”,直接翻譯本意為shoddy cotton即可。
2.語義拓展法
語義拓展法是指將漢語詞匯或短語中省略的部分先補充完整后再進行翻譯。漢語社會經濟詞匯中縮略語較多,其表達簡明扼要,概括性強。因此,譯者在將一些漢語縮略語翻譯為英語時,需要將這些詞語進行拓展后再進行翻譯,以確保可以完整地表達源語言的意思。
漢語縮略主要是指從較長的語言結構中抽取關鍵性的字,組成縮略語,以達到用簡短方式表達整個詞條意思的目的。例如①“物業稅”中的“物業”是房產和地產的總稱,“物業稅”拓展后的完整意思為房產和地產稅,因此譯文為property tax比較合適。②“棚改房”實際為“棚戶改造區內的住房”,即涉及棚戶區,又涉及對棚戶房的改造,我們將其翻譯為housing in run-down areas that will undergo renovation。③“被就業”是“被宣布已經就業”的縮略語,指某些機構的就業率中存在虛假,而事實上許多人并未就業,也被計算在已就業率中,譯為be said/be declared/be alleged to have found jobs。
3.擴句縮減法
擴句縮減法是指將縮略語或簡短表達語語義擴充完整后進行翻譯,然后再對英文譯文進行縮減,以達到同漢語源語形式一致的效果。這其中涉及的過程大致為:理解簡短表達語補足信息翻譯對等處理縮減。例如:①山東大學的校訓為“氣有浩然,學無止境”,(Noble in spirit, boundless in knowledge)。首先理解其內在含義:“氣有浩然”指學生們應具有一種高尚的精神,即“氣”, 應譯為spirit;“學無止境”意在“為學”,強調學生應以永不滿足的精神追求學術上的完美。“浩然”意味高尚的意思。分析含義后,應將其補充為一個語義完整的句子:學生應有高尚的精神,學術是永無止境的。這句話可譯為Students should be noble in spirit; it is boundless in knowledge。再進行對等和簡化處理,將主語和系動詞省略,最后形成譯文Noble in spirit, boundless in knowledge。
篇5
關鍵詞: 語言交際 會話含意 語用推理
1.引言
會話含意是指說話人話語意思的暗含(implying)及聽話人對其所(隱)含(what is implied)的理解(楊達復,2003)。徐盛桓(1991)指出對會話含意的領會過程,即理解語用蘊涵的思維活動,是一種推理,稱為語用蘊涵推理,簡稱語用推理。
會話含意理論經歷了從“古典格賴斯”到“新格賴斯”的發展過程。但是,“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不是“舊”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的取代物,二者存在密切聯系,并具有不同的語用學任務(冉永平,1998)。簡單來說,古典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是建立在合作原則基礎上的推理,其會話含意理論主要根據交際中故意違反合作原則及其準則的情況來推導出由此產生的特殊會話含意,強調交際中的暗含意義;而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則是以常規關系為支柱,著重于討論在遵守合作原則及其各項準則的基礎上所產生的一般會話含意,并以此為核心來解釋日常生活中的話語。本文旨在通過對兩類會話含意的推導及梳理來證明: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理解并把握好會話含意理論可以有效提高英語理解和交際能力。
2.一般會話含意和特殊會話含意
格賴斯把“意義”分為“自然意義”(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義”(non-natural meaning)兩類。認為,自然意義不傳遞意圖,只表現客觀實際;而非自然意義與說話者的意圖有關,不表示客觀實際而傳遞主觀意圖(冉永平,1998)。
根據格賴斯的劃分“會話含意”是“越出”表面意義而得出的,所以它不同于直接從表面意義得出的“規約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例如我們聽人說:“我渴了”,就從表面意義直接得出“他想喝點什么”的含意,這就是規約含意。格賴斯又將會話含意分為一般性會話含意(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和特殊性會話含意(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其中前者是不需要特殊語境就能推導出來的含意;而后者是需要特殊語境才能推導出來的含意。對于一般含意,格賴斯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未作深入研究,只舉了一個“不定冠詞+名詞”的例子,解釋過于簡單,討論也欠深入。的確,特殊性會話含意才是格賴斯特別關注的,在他看來,大部分違反或利用會話準則得出的含意是特殊性會話含意(索振羽,2000)。
以列文森為首的語言學家們繼承、發展并深化了格氏的思想,并把一般會話含意定義為一種默認推理(default inference)。他說,一種會話含意是特殊的,當且僅當它是由特殊的語境決定的;一種會話含意是一般的,當且僅當沒有特殊的語境取消它(馮光武,2007)。例如:Some of the students’ parents have already left.在任何語境中,這句話都含有“不是所有的學生家長都已離去”的一般會話含意,但是該話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會產生不同的特殊會話含意,比如,“我們一定來晚了”,“學生表演可能已經結束了”,“湯姆的家長已經離開了”等,不一而足。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是語用學研究的巨大突破與深化,它進一步確立了一般會話含意在含意理論和含意推導中的地位,極大地擴展了“舊說”的語用解釋力,說明語用學理論完全符合一般語言理論的方法要求,能提供簡明的概括性的解釋模式(冉永平,1998)。
3.特殊會話含意和一般會話含意的語用推理
3.1古典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及含意的語用推理
合作原則規定了在參與交談時,要使你說的話符合你所參與的交談的公認目的或方向。合作準則分為數量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
熊學亮(2007)指出,會話含意的推導取下列模式:
A.話語+語境含意
B.遵守準則一般含意
C.違背準則特殊含意
Kempson (1975:143)說,如果說話人在遵守交際合作大原則的基礎上,故意違反了某條準則,而這種違反又能被聽話人覺察到,且說話人又堅信聽話人有類似察覺和理解話語的能力,那么說話人違反準則的目的,就是要表達一定的言外之意(轉引自熊學亮,2007)。例如,Tom剛到公司沒多久,對秘書Mary很有好感,但不知對方的具體年齡,在打探未果的情況下想到了一個迂回戰術:
(1)Tom:How many years have you been working here since you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Mary:Many years.
Tom想知道Mary在公司工作了多久進而推算出她的大致年齡,而Mary給出的回答既籠統又簡單,信息量不足。Mary故意不說出詳情,有意違反量準則,暗示她不愿意據實以告,有“你的動機我已察覺且對你尚無好感故不愿詳談”的特殊會話含意。再如:
(2)Driver:(Being stopped by police)Sorry officer,was I driving too fast?
Police:No sir,you were flying too slow.
在這個例子中,答話人似乎違反合作原則中質量準則第一條次準則說了假話,但當時語境是司機在公路上超速行駛被逮,因此司機不難推出警察的真正含義:“你這車也飆得太快了點。”警察將汽車高速行駛與飛機飛行形成對比,營造夸張氣氛創造幽默效果,頗具說服力。
可以看出,違反質的準則就是言過其實。除了說謊,說話人多半會使用隱喻(metaphor)、反語(irony)、夸張(hyperbole)等語用修辭手段來讓聽話人從中推導出他的隱含意義(何自然,2003:53)。
不能不提的是,格賴斯(1975)認為,會話含意除了對語境的依賴以外,最顯著的特征是它的可推導性??赏茖灾傅氖菚捄饽軌蛟诤献髟瓌t的基礎上推導出來。列文森根據格賴斯的會話含意理論,列出了以下推導過程(何自然,1994:92)。
假設說話人為S,說的話為P,P具有的“會話含意”為Q,那么聽話人對會話含意的推導過程可分為下列六步完成:
a)S說了P;
b)沒有理由認為S不遵守準則,或至少S會遵守合作原則;
c)S說P,而又要遵守準則或含意的合作原則,S必定想表達Q;
d)S必然知道,談話雙方都清楚:如果認為S是合作的,必須假設Q;
e)S無法阻止聽話人考慮Q;
f)因此,S意圖讓聽話人考慮Q,并在說明P時意味著Q。
下面這個句子就可根據這一推導過程推導出說話人意欲表達的含意。
(6)S:Time flies.(葉淑斌,2004)
a)S說了P: Time flies;
b)S是遵守合作原則的;
c)S說了Time files.又遵守了準則,S必定想表達Q“時光飛逝”;
d)S知道談話雙方都清楚,如果認為S是合作的,必須假設意義Q為“時光飛逝”,而不可能是“給蒼蠅計時”,因為雙方都有這樣的共識,“給蒼蠅計時”毫無意義;
e)S無法阻止聽話人考慮“時光飛逝”這個意義;
f)因此可以認定,S意圖讓聽話人考慮“時光飛逝”這個意義,并在說“Time flies.”時意味著要表達“時光飛逝”這個意義。
此六步法可用來推導以上各例的會話含意,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了。可以明確的是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在對話語的特殊會話含意推導的過程中不僅操作簡單、易于掌握且清楚明了、方便記憶。足見格賴斯的會話含意理論有助于理解說話人在交際過程中隱含在話語里,且需要特殊語境才能推導出來的“特殊的”言外之意。
3.2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及含意的語用推理
隨著語用學特別是會話含意理論的發展,列文森等認為,會話含意的產生并不是單純地因違反了“合作原則”,會話含意的推導也不僅僅由“合作原則”來實施,會話含義實質上是以交際過程中說話人提供的信息量的強弱和多少,以及說話人所選擇的表達方式來闡釋的。
考慮到交流過程中的雙方的參與,列文森從說話人和聽話人兩方面對其基于直覺和經驗事實提出了數量(Quantity)、信息(Information)、方式(Manner)三原則。列文森三原則使會話含意理論發生質的飛躍。徐盛桓(1993)指出新格賴斯語用推理機制可以處理日常話語中“正常”意義的一般理解,而不再只關注“非常”的言外之意。這一點可能會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它使語用學在研究日常語言運用的一般規律方面進一步擔負更重的任務。
3.2.1數量原則的運用
列文森認為數量原則是最重要的。關于量原則,列文森充分利用了荷恩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荷恩等級關系”,同時規定,要使任意一個句子框架內的S內容和W內容形成“荷恩等級關系”(S和W表示詞語的信息強度按先強后弱的次序排列),則: 1)在一個任意的句子框架A內必須實現S句〔用A(S)表示〕蘊含W句〔用A(W)表示〕;2)S,W有相同的詞匯性質;3)S,W涉及的是相同的語義關系或來自相同的語義場。具體來說就是,具有相同性質的詞項Word 1和Word 2,若分別鑲嵌在同一個Sentence的框架之內,若Word 1蘊含Word 2,則Word 1同Word 2有“荷恩等級關系”,且Word 1的信息強于Word 2的信息(邱天河,1998)。例如:
(7)Most of the students have come to attend the lecture.
此句中蘊含著“Many of the students have come to attend the lecture.”而“Many of the students”又蘊含著“Some of the students”??梢钥闯銎湫畔姸纫来问莔ost>many>some。量原則認為,假如說話人知道是most of them,就不要說many of them,知道是many of them,就不要說some of them,以免會話信息的強度不夠而造成誤解。另外,當說話人說出任何一個弱項(w)時,他話中所蘊涵的意思是否定強項(S)。即 Some of the students 否定的是 Not many of them,以此類推。因為受話人相信這已經就是說話人所能提供的最佳信息度了,于是就有理由認為對方在否定沒有說出口的強項,所以就由“Most of the students have come to attend the lecture.”推導出“Not all of the students have come to attend the lecture.”??梢钥闯觯蛇@一方式推導出的會話含意符合格賴斯所說的,言語交際時往往有這種情況:某種(形式的)語詞除字面意義之外,通常還攜帶著僅在語言使用過程中顯現的某(類)隱含意義。這種隱含意義對于具有語用常識的人來說是不言而喻的,于是他稱這種含義為一般性會話含義(楊達復,2003)。再看一例:
(8)A:Do you love me?
B:I like you very much.
我們知道,在(love,like)的荷恩等級中,like是弱項,love是強項。由此可判斷,B的話語含義可推導為:我對你的感情還沒有達到“愛”的程度但對你還是有好感的。B的話恰當地把握了話語的信息強度。而且B相信對于A來說要準確理解B的話,推導出其中的會話含意是輕而易舉的事,因為凡是說英語的人都具有的常識是like的信息強度明顯低于love,且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可以輕松推知B的言外之意。另外,非常明顯的是通過列文森數量原則推導出的這類會話含意是格賴斯四準則含意推導過程中未曾給予足夠重視的。
3.2.2信息原則的運用
關于信息原則,列文森認為,在人們的記憶儲存里,有若干個不言而喻的“常規關系”(Stereotypical relations),正因為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話語中就不點自明,說話人就可以“說得盡量少”,受話人則以此為依據來擴展說話人話語的信息內容;而這些“常規關系”可從句子所提及的對象或事件所形成的共軛關系、蘊含和前提關系來加以判斷(索振羽,2000)。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說最少的話傳遞最多的信息。也就是說,說話人的表達傾向于最小極限化,受話人力求在理解的過程中將話語信息擴充到最大極限化。下面是列文森用過的一個例句:
(9)John turned the key,and the safe opened.
此句中說話人利用了常規關系才可以這樣少說的,因為他相信受話人可以在心中補全語義上的空缺。由此推得句子“John turned the key of the safe in order to open the safe.”,倘若不利用常規關系,這句話就得這樣說:“John turned with his right hand the key which was matched with the lock which had been fixed on the door of the safe,in order to unlock the lock,so as to open the safe.”倘若如此交際,繁瑣復雜,耗費時間,且幼稚可笑。
3.2.3方式原則的運用
關于方式原則,列文森所陳述的基本內容同格賴斯的方式準則及其各次則的基本涵義相同。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以達到不同的效果。因此,可以說“方式原則”是通過對話語的異常表達方式來推導有關蘊涵的,即通過對說話人所使用的有標記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推導。
例(10):有一位男士在邀請一位小姐一起去跳舞時說道:“Are you willing to go dancing with me?”對方回答道:“I’m not unwilling(to go dancing with you).” (邱天河,1998)。從字面意義上說,雙重否定表示肯定,但這是一個有標記的表達形式,按照列文森的方式原則,“不要無故”用有標記的表達形式,這時這位男士就要從對方的話語中得出諸如:a)but I am a little bit tired;b)but it is time for me to go;c)but I promised to dance with Tom just now等可能性,從而推導出對方“難以應邀,禮貌回絕”的會話含意。
此外列文森還指明:量原則、信息原則、方式原則這三個原則的運用是有順序的,總的來說是:量原則>方式原則>信息原則。具體說明如下:(索振羽,2000)
1)符合“荷恩等級關系”的表達形式實行量原則的推導先于信息原則的推導(即對其一般會話含意的推導優先);
2)其余情況則由信息原則得出特定的理解(仍然先考慮話語的一般會話含義);
3)并存兩個意義相同的表達形式,一個有標記,一個無標記;無標記的由信息原則推導其會話含義,有標記的由方式原則推導出無法應用恰當的信息原則推導出來的含意(即話語的特殊會話含意)。請看下例:
(11)A:Do you think John is a brave soldier?
B:Yes,he is a lion in battle.
首選,經分析可知,對于A的問題B本來可以簡單地以“Yes”或“No”來回答。因為列氏理論方式原則規定:“不要無故使用冗長的、隱晦的或有標記的表達方式。”根據信息原則推導出B要表達的是:“約翰是一個勇敢的士兵”,可是B用了冗長的表達方式,根據方式原則,可推出“約翰驍勇善戰;勇猛無敵”的特殊會話含意。這樣就可以使B的表達方式更加生動形象。
那么如果用格氏的理論來推導又如何呢?A說B是獅子不真實,違反了質準則,其特殊含意可能同樣是:B奮勇殺敵;王者風范。比較而言,用格氏理論推導特殊會話含意過程更簡單清晰,一目了然,方便學習掌握。下面,讓我們用列氏原則再來推導一下在3.1中用過的例句(1):
Tom:How many years have you been working here since you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Mary:Many years.
首先可以判斷答語不符合“荷恩等級關系”的表達形式故不實行量原則的推導。那么根據信息原則,說話人只提供實現交際目的所需的最少的語言信息而受話人通過找出最為特定的理解來擴展說話人話語信息的內容,并以此來認定為說話人的真正意圖。如無特殊語境,Mary 的答語可能僅表示“她已為公司效力多年,只是歲月如風,轉眼飛逝,一時實在無從計數”的會話含意。再次證明,在推導特殊會話含意時列氏理論的應用能力和解能力明顯不敵格氏理論,存在解釋盲區。
在交際過程中如果一句話中暗含著“特殊含意”,那么這個特殊含義才是說話人意欲表達的,因此只有理解了這個“特殊含意”,交際才能夠順利進行。這也許是格賴斯注重推導特殊會話含意的原因之一。雖然,列氏的方式原則亦可以進行特殊會話含意的推導。但是由以上推導可知,與格氏相比,列氏理論在推導特殊會話含意方面缺少細致的分類,過于籠統且推導過程比較復雜??墒窃谕茖б话銜捄夥矫媪形纳瓌t可說是獨樹一幟,認識深刻。其原因大概是列文森等人充分認識到在言語表達過程中:一般含意優于特殊含意。即, 在實際的會話中,如果能夠用句子的一般含意表達意圖,說話人就不會采用有特殊含意的句子。
4.結語
綜上所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和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兩者關系密切,源遠流長,二者具有不同的語用學任務。運用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推導特殊會話含意簡單清晰,易于掌握;而運用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進行含意推導可以有效彌補未被格賴斯給予足夠重視的詞項的等級關系及其無需特殊語境便可推得的一般性會話含意,且其推導過程的考慮周全且嚴謹。語言交際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能否正確理解話語的會話含意關系到是否真正理解講話人話語的真實意圖。可是在語言學習中理解會話含意是長期困擾學習者的難題之一,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有些時候即便是我們握了較多的詞匯和語法結構、正確的語音和語調,在實際交際過程中,還是困難重重。這其中當然有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的影響因素,也有缺乏相關語用知識指導的原因。由此可見,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我們應加強相關文化、風俗知識的積累,另一方面掌握一定的語用推理知識和技巧對于有效的語言交際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進行日常話語交際時,聽者在聽懂語言表層結構的基礎上如能將會話含義理論應用于語言學習之中,注重培養自己的語用推理能力,增強對含蓄語言的理解,掌握正確的會話解碼技巧,將有助于語言學習者從語用推理的視角正確把握交際對話中“正?!迸c“非?!钡摹霸拑取迸c“話外”音,并借此來提高語言學習的理解能力、語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Levinson,Stephen C. Pragmatic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馮光武.格賴斯的意義理論――老話題新解讀[J].外語學刊,2007,(6):19-26.
[3]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4]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5]姜望琪.語用學――理論及應用[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路靜.新格賴斯主義與會話含意 [MA].黑龍江大學,2005.
[7]邱天河.格萊斯會話含義理論的發展概述 [J].山東外語教學,1998,(4):13-17.
[8]冉永平.從古典Grice會話含意理論到新Grice會話含意理論[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2):74-79.
[9]徐盛恒.語用推理 [J].外語學刊,1991,6(6):1-7.
[10]徐盛恒.新格萊斯會話含義理論和語用推理[J].外國語,1993,(1):7-14.
[11]熊學亮.語言使用中的推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關鍵詞:“意”象觀;繪畫創作;詩歌創作
中圖分類號:J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162-02
“意”的概念歷朝歷代思想家在《辭海》、《易·系辭上》、《左傳》以及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均有所闡釋。南朝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將“意”、“象”作為組合概念提出來。古人體會到,要把心中的意思說出來,就要運用象,也就是說具體事物。中國傳統美學將意象視為藝術的本體,而意象的基本規定則是情景交融,由此構成一個包含著廣闊的蘊涵于自身的完整的感情世界。“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可見比興創作手法和意象是相通的。意象表現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是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如枯荷、夕陽、殘照,這些走向衰敗沒落的自然物,受到詩人詞人特意的賞識,通過想象創造出詩詞的另外的一種形象,營造出濃厚的詩詞意境,傳達了一種無奈的心境和惋惜的情緒,如此寓意于象,使“象”和“意”很好地統一起來。繪畫創作也講究“意”象,這種意象或可說是“審美意象”,與詩歌中的意象觀念關系甚密。究其就里,審美意象對客觀世界的生活資料進行主觀想象加工改造,進而在作者頭腦中形成的視覺重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強調主觀想象對形象再現的重要作用,實際上也就是強調“意”在繪畫創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意義。中國繪畫對“意”的重要地位歷來是非常推崇的,宋代山水畫家韓拙在其繪畫理論專著中對意的存在價值曾有論述:在未動筆之前,應該凝聚精神沉著思考,提前考慮將要勾勒的畫卷內容及布局章法。所以有“意在筆先”一說,意在筆先之后還要運用之前的美學知識和繪畫法則進行規劃,使之既符合美的法則又能表現內心需求,在進行完這樣的藍圖勾勒之后,就可以胸有成竹而得心應手了。中國繪畫和詩詞都很重視“意”的重要作用,剛才提到的“意在筆先”就是強調意在繪畫和詩詞創作中的先導性作用。應該說觀者品讀繪畫和詩詞作品的過程實際上應該是一個作者引領讀者領回自己的創作意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有見仁見智的說法,但是畫家品格之高下,匠心之運用,對觀眾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因此要有好的藝術作品首先要有好的立意,這個好的立意又來源于畫家較高的綜合素養和人格修養,在心中理清了自己的表達意圖之后,要將表達意圖外化和泛化到組織畫面布局取勢和隨類賦彩上,進行畫面語言的提煉和繪畫內容的取舍:與畫意有關聯的取之,無關系的棄之。中國繪畫自古以來就有“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的說法,這種說法從某個角度規定了中國繪畫“意”象造型的造型理念。意象造型是游離于具象造型與抽象造型之上的一種更傳神更本質的造型觀念。它是建立在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傳統審美心理基礎之上的一種造型方式。它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形態,同時它與客觀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又以客觀對象為依托,追求近距離而沒有喪失距離的狀態。它融進諸多主觀感受,又不游離于現實物象的客觀原形之外,塑造出符合中國美學規范的藝術形象,從物象更本質的層次反映它的真實和美感,這就是意象造型的基本理念。意象造型觀要求畫家在面對繪畫對象時,可以綜合更多的主觀感受(包括來自創作主體的和創作對象的),從而使畫面具有更真實的藝術張力。因此只有把繪畫的玄妙之處落腳于意象之上,才能使作品接近逸品之格,進而使作品更本真的反映生活。
意,指人的意態。實際上,也就是畫家的意念心象,人文精神及創作思想。中國繪畫所推崇的最高境界,就是畫家意想心性能自然流淌并使之升華和外化成意象的形態。畫如其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繪畫是作者完整人格的外化,因此我們說,畫品映射人品,人品煅造畫品。中國畫表現的內容,就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瞬息萬變的宇宙和微妙細致的心性狀態,它透過客觀世界的一草一木表現畫家的品格精神意念心性。這種表現“氣韻生動”為基本要求,以“物我兩忘”為最高法則。美術教育家梁實秋主張,藝術永遠是人的意想心性的表現,只有品格高超的人才能畫出趣味高雅的畫。美學大家宗白華先生也曾在其美學論著中對藝術創作中的意象心性有過論述,他說一切美的東西首先來源于心靈,沒有心靈的映射,就不存在美的表象了。中國畫家所崇尚的真我表達,并不是原始的無理性的本能要求,而是來自自身品格塑造的需要,它是畫家經過長期勤學苦修、深入生活、廣泛涉獵,進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結果。中國繪畫常常將作品分為逸神妙能四格,一般意義上講,常將逸論為最高一格。要達到逸品不僅要求畫家在繪畫技巧的層面要不斷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崇高的思想情操和深厚的文化學養。畫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會體現出作者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學養,這就是所說的畫品與人品的統一。中國繪畫把畫家的人品放在繪畫的首位,只有畫家具有了高尚的人格,其作品的氣韻生動之勢才能產生,氣韻生動,從而使畫面產生鮮活的生命力和視覺張力。人格不俗,因此“意”象觀在整個繪畫創作過程中可以說是起著貫穿始終的精神引領作用。
詩歌創作意象觀念中對意的重視也達到相當的程度。詩人在多大程度上借助客觀物象表達出主觀情意,也成為詩歌鑒賞的評判標準之一。總之,詩歌與繪畫不論從創作來源、創作主旨,還是立意構思上都有著緊密地聯系。詩歌與繪畫的發展都與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緊密聯系。繪畫追求一種畫中有詩的意境,而詩歌希望通過繪畫來表達一種心境。以水墨寫意為主體的文人畫,就講求詩書畫統一,注重筆情墨趣??v觀中國古代文學繪畫史,許多文人墨客都是既能吟詩又能作畫,還精通書法。在創作主旨、內容、風格上,詩歌和繪畫作品也是相通的。都是通過藝術創作,讓人們了解大千世界,繪畫和文學都把握了人生真境實相,體現了對渺渺人生、茫茫宇宙的諸多感慨,飽含了無可解答的微妙、無可表達的深思和無可言傳的情結,夾雜著作者的所思所感、人生體驗,因而具有濃烈的人文色彩。對詩歌和繪畫而言,作品整體立意和構思都非常關鍵。繪畫下筆之前要經過思考,才能畫出新意,畫出品位。詩歌作品也是同樣,需要經過審慎精心的構思,才能使描繪的對象清清晰生動,使表達的思想深厚雋永,使作品充滿智慧的光茫和藝術的溫情。詩畫同源,也一直是文人墨客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在詩歌與繪畫創作中,詩人與畫家不約而同的強調“意”的重要作用。這一點在古往今來的詩畫作品中是有史可考的,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家們對意象觀中“意”的這種重視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愈顯強烈。
參考文獻:
[1]劉懷榮.中國詩學論稿[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2]朱自清.詩言志辨[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
[3]劉懷榮.中國古典詩學原型研究[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篇7
詞匯是語言的最小意義單位,就像磚頭是建筑物的最小組成單位一樣。離開了詞匯,口頭語和書面語都無從談起。英國有位著名的語言學家曾說過:“沒有語法,人們無法表達很多東西;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 對英語學習者來說,有效詞匯量是衡量英語水平的關鍵杠桿。要學好英語,就不能逃避在英語詞匯的浩翰大海中游泳,而且要熟練掌握這種游泳的本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人類思維活動和思想交流首先是依靠詞匯進行的。不熟練掌握詞匯,就不可能掌握一種語言。一個人掌握詞匯的多寡和牢固與否,直接影響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影響他思想表達的豐富與準確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講,詞匯量的掌握就代表了一個人的外語水平。事實表明,許多學生在英語學習上落后或干脆放棄了英語學習,就是由于他們從一開始就懶于記憶生詞,沒有大量使用過詞匯。
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我們必須下一些實在工夫,努力擴大他們的詞匯量,并確保他們能精確和透徹地理解他們所學的詞匯,能準確地使用這些詞匯。一旦學生通過艱苦的積累,掌握了相當數量的語言“磚瓦”——詞匯,那么他們的英語學習就將漸入佳境:句法學習將變得簡單;句子的類型也將大大簡化;學生將會理解并欣賞英語語言的豐富多彩,而不再抱怨英語的同義詞太多,難以區分等等。
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的經驗并結合相應的教學理論,總結出如下幾點。
一、 對每單元的單詞進行分類記憶,減輕心里壓力和記憶負擔
蘇教版教材后面每單元都有相當多的單詞,有的學生一看到有這么多單詞,事先就有了恐懼心理,繼而產生厭倦,無形中增加了記憶負擔。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減少詞匯量:1人名2地名3專有名詞4合成詞5派生詞6轉化詞7熟詞。通過這樣的分類真正要學生記憶的新單詞就很少了。然后再主要記動詞和形容詞,對比較長的單詞大部分可以采取音節記憶法。
二、 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單詞本意和模糊記憶引申義相結合
所謂準確理解就是抓住本意;模糊記憶指對其引申義而言。
一個單詞的本意即其核心意義,理解透徹即可記住,而其引申義卻相當多,無法記完,只要能讓學生在給出其基本意義的前提下理解出其相對的漢語意思即可。一個詞只有你能正確自如的運用才是你的。而這個大前提是必須對詞的本意理解確切、透徹。不然的話就會造成運用時似是而非,自己卻渾然不覺,或在選擇題面前束手無策。
三、 注重對一些“小詞”的掌握和應用
學習詞匯,也應運用突出重點,基礎先行的原理,使學生牢固掌握一批能量極大的“小詞”,從而建立自己的“基本詞匯量”。如果沒有掌握基本詞匯量,那么即使你雜七雜八地記住了許多詞匯、句型等,你應用這種語言的能力仍然會很差,下一步的語言學習仍將步履艱難。我們常用的基本詞匯的不過二三百個,例如really, great, right, way, this, that, come, go, get, make, have, take,等等,千萬不要小看這貌不驚人的“小詞”。正是這些小詞搭配能力最強,表現力最豐富,不斷地與其他詞結合為新的詞組,表達日益復雜、日益時髦的新概念。因此這些詞的生命力是最強的。學生多掌握它們的一個用法,比多背誦幾個其他的生僻詞匯有用得多,因此學會并掌握它們并不難。只要在教材及教學實踐中靈活運用突出重點、有效重復,就能很快取得效果。
四、 利用上下文判斷和掌握詞義。
一位外國語言學家曾說過:“可以把在不同上下文環境中的同一個詞看作是不同的生詞”。在英語里,一詞多義是非常常見的,這與英語的多源生有關?,F代英語一詞多義,一義多詞的現象特別普遍。因此,一個詞如果你只記住了它的一個意義,那么當該詞出現在一個新的語言環境中時,它看上去仍像是一個生詞。從語義上講,它也確是一個生詞。
五、 培養學生對一些固定結構和習慣搭配記憶的習慣
篇8
一、努力保持學習興趣,積極獲得愉悅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播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為了學生在學習中不致“疲倦”和“產生冷漠的態度”,教學中,我們有義務讓他們“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即努力保持學習的興趣。應該說,每一位教師都會想方設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不是每一位教師都能讓學生一直保持學習的興趣?!冻踔杏⒄Z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中這樣說,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態度,首先表現為關注學生與課程本身的情感聯系,即學生對英語課程的興趣。要想學生有興趣,端正態度很重要。我常常這樣去端正學生的學習目的:在人類邁向21世紀的今天,世界經濟加快轉型的形勢下,英語這一語種已經在國內國際日常交際和工作中顯得越來越重要。當今的學生,怎樣才能適應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呢?問題的提出其實也就是對學生作了一次英語學習目的性的引導。為了保持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我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譬如課堂導入,預設中,我努力做到每堂課都用不同的導入手法,或課件、或活動、或故事,以免單調式的雷同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
要想使學生能長期地保持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不可少,這兩者互為因果。學生愉悅的體驗越多,興趣保持的時間就越持久。有這樣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一次,我在黑板上出了三道題,根據所給中文完成句子:
1.看!他正忙著做早操呢!Look! He is ________ morning exercises.
2.冰箱里有太多的可樂。There is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in the fridge.
3.昨天他太疲勞了。He was ________ tired yesterday.
我點了三個成績后進生,三個學生填空全部正確,便立即給予了表揚,并且開玩笑說,今后要經?!皩⒛銈兊能姟?,三個學生樂呵呵地答應。以后的教學中,我真的常讓他們做題或答題,做對一次,表揚一次,做錯一次,鼓勵他們不要灰心。一年過去了,他們的興趣越來越濃。我想,這與他們長期地獲得英語學習的愉悅情感密不可分。
二、創設多種真實活動,大力提供實踐機會。
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要“以活動為核心組織教學,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鼓勵學生努力參與,在活動中學會英語。”這種活動不再是傳統教育下形式主義的虛假游戲,其活動內容必須真實而有意義。課文中本來就有編者精心設計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我們可以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也可以擷取當地資源自行設計,但需要明確的是,創設多種真實活動是手段,大力提供語言的實踐機會才是目的。義務教育階段不是培養少數尖子生,而是要全班學生共同發展,因此,教師面對的應該是全體學生。平時,我大多采用的是小組活動的方式,人數以3~5人為宜,之所以這樣安排,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如果我安排全班學生一起來討論,大部分學生將只有聽和看的份。比如,學習Unit4 Food(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書《牛津初中英語》七年級上),我先用課件在屏幕上顯示兩名學生的照片,一位身體強壯,一位身體瘦弱,同時問學生:Look at them. Are they strong? Who is strong? What about [WW(]…[WW)]?當學生正詫異時,我又移動鼠標,屏幕上出現了這兩位學生的日常飲食表,我再問學生:What does the strong boy eat for break fast/lunch/dinner/supper?接著,我要求以前后桌四人為小組討論飲食結構與健康體魄的關系。幾乎是每堂課我都組織這樣的活動,大大增加了學生語言交流的機會。曾以不同班級做個試驗,其實際效果明顯優于以全班共同討論為主的教學方式。
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充分發揮主體精神。
學生由于性別、志向、智力、情感、遺傳、家庭背景等各種因素,表現在學習上個體差異較大,但是,教材是統一的,現行的考試制度決定了考卷也是統一的。作為英語教師,如何減少同一班級學生之間對英語知識掌握和能力交流的距離?我覺得,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發揮主體精神。具體講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了解學生,與學生交心,因材施教。接手一個班級,首先要在最短時間內對學生的個性、愛好、家庭有個基本的了解。其次,利用課堂、課余、批改作業等機會與學生談話,進一步掌握學生在學習上的興趣、困難和要求,然后,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每個班級都有一些活潑好動的外向型學生,也有些不善辭令的內向型學生,對外向型學生,我常去發揮他們的長處,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展示自己的特長;對內向型學生,我會指定他在討論時發言,說錯了,沒事,下次爭取正確。課畢后,師生交心、鼓勵,增強學習信心;對成績后進生,個別開小灶,作業批改多表揚。這些措施,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也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積極性。
篇9
關鍵詞: 高中英語 詞匯教學 存在問題 解決對策
引言
詞匯、語法、語音共同構成了現階段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任務。其中,詞匯作為英語學習的基石,奠定了英語成績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英語學習中最常見也最不容易引起重視的一部分。很多學生往往只關注對語法的掌握及運用,殊不知,離開了詞匯的支持,任何語法都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英語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努力尋求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詞匯積累水平,幫助學生取得英語運用的突破。
1.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詞匯教學脫離語境
目前,大部分高中英語詞匯學習的方法主要為老師帶讀、單詞講解、單詞聽寫的流程,學習內容主要是課本后的單詞表。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主要將這一部分內容作為一個單獨的內容學習,僅僅對單詞的讀音、含義等內容進行講解,而沒有對單詞在語句中的含義及語境進行分析。這種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惡感,大大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1.2缺乏科學學習方法
沒有較好的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也會不盡如人意。這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老師沒有教給學生高效科學的學習方法,致使學生對單詞的記憶效果不佳。此外,學生復習單詞耗時耗力,最后結果也不是很好。老師沒有意識到按照單詞的出現頻率將單詞分成高頻詞匯及低頻詞匯,單詞教學沒有重點,自然教學效果也很差。
1.3不重視跨界文化的滲透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的最直接體現表現在語言的語境含義中。然而,目前的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不重視對英文文化的學習,僅僅是講解單詞的含義及結構用法,即使講一些較為偏的詞義,最后也記不住,這就是不聯系文化背景的后果。
2.解決詞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對策
2.1重視詞匯在語境中的學習
學習英語詞匯,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視語言環境的學習,要聯系上下文的意思理解單詞的含義及用法,在這樣的學習方法中,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單詞含義的理解,同時又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老師要嚴格遵循“詞不離句”的原則,每學習一個單詞都要給學生展示一個例句,讓學生在句子中猜測單詞的含義,慢慢總結出單詞的用法。例如我們在教學active這個單詞時,老師可以寫出一個例句:“Although he is nearly 80, he is very active.”通過這個例句,學生便可以知道active這個單詞是一個形容詞,含義為活躍的、積極的。
2.2重視對重點詞匯的學習
針對歷年高考英語試題,老師可以總結出一些經常出現、比較容易考的單詞,將這些單詞總結歸納出來,讓學生重點掌握。除此之外,老師要經常性地總結一些英語輔導書中的高頻單詞,并且聯系課本內容及課后表,對高頻詞匯重點進行學習記憶??傊?,老師要對課本中的詞匯有較為系統的了解與認識,要告訴學生哪些詞匯是要重點記憶的,哪些是只需要認識的。
2.3重視英語語言背景文化
在英語中,很多單詞都反映著其在社會中的文化,有些單詞不僅僅有字面的意思,更多的有其他隱藏的含義。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社會文化背景之后,才能對這些單詞有這一個較全面科學的理解與認識。例如我們在教學單詞red這一單詞時,其字面意思是紅色,如果按照我們的理解與認識,我們會說紅色是喜慶的單詞。但是在英語國家,這個單詞則有截然不同的含義,即“暴力”。
2.4加強科學的詞匯學習指導
要提高詞匯教學效率,學生對單詞學習的熱情是一方面,科學的學習方法則是另外一方面,擁有一個好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效率才會更提升。老師可以介紹推廣以下兩種學習方法:一是構詞法,二是聯想法。這兩種方法在實際的教學中應用得很廣泛,都取得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英語詞匯的學習是需要學生經常性地復習的,據有關調查表明,學生對單詞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忘記,一個星期后只能記住所學的25%,要增加記憶量,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之后在24小時之內進行復習,之后的復習與上一次的復習時間間隔可以慢慢變長。
結語
英語這門學科十分注重平時積累,可以說,英語成績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結果,只有加強詞匯的背誦、語感的增強,才能使學生收獲滿意的學習結果。在日常學習過程中,背誦的重要性尤為突出,望廣大一線英語教師牢記這一點,幫助學生學好英語這門功課。
參考文獻:
篇10
“社會腦假設”(Social brainhypothesis)理論是由布拉舍(Brothers.L)于1990年提出的一種腦認知進化理論。布拉舍等人研究發現,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存在一個認識和理解表情、揣摩意圖的神經機制,即“社會腦”。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社會腦”承擔著了解或推測他人的目的、意圖、信念等信息的處理任務,使人類得以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往,所以說,“社會腦”對人的社會認知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社會腦”的生長與學習時間、大腦新皮層面積以及社會環境有直接關聯。正因為有“社會腦”,儲存和利用社會信息的能力才通過種系相傳保留了下來,因此,它對種系的生存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同時,“社會腦”處理的信息常被用以應對或適應新環境,因此,“社會腦”大腦皮層的發展保障了人類的生存和環境適應。反過來,也正因為人類需要學習、掌握復雜的社會技能而使“社會腦”的生長發育成為了可能。
布拉舍等人的研究表明,“社會腦”由社會認知的神經網絡構成。其中包括眶額葉皮質、前額葉皮質、顳上回以及杏仁復合體。在社會認知的神經網絡中,除了上述部位,承擔信息處理的還有右側頂葉、基底神經節、側頂枕葉聯合區等部位。人的面部表情識別工作則由較為特定的梭狀回、杏仁復合體以及顳上回來執行。猶如人在社會中所編制的網絡那樣,“社會腦”其實也是分布在大腦各個區域的一個處理人際關系的網絡。
根據這一腦科學研究成果,我們認識到,如能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讓幼兒有更多識別他人面部表情的機會,更多處理人際關系的機會,更多學習社會交往技能的機會,就能更好地促進他們“社會腦”的生長發育。這不僅可在行為層面和心理層面為他們將來獲得社會成功奠定基礎,更重要的是能為他們的社會性發展奠定堅實的生理基石出。
二、“一腦三育”的實踐研究
1.社會交往中的禮儀教育實踐
誠如西班牙小說家松蘇內吉所言,“禮貌是人類共處的金鑰匙”。如何讓幼兒掌握這把人類共處的金鑰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可通過幼兒園的各種活動來實施禮儀教育,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繼承中國悠久的、優良的禮儀傳統,同時學習世界各國的社會交往禮儀。
禮儀教育將有助于規范幼兒的日常行為,成為他們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劑。我們可從“禮”著手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把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餐飲禮儀、著裝禮儀、乘車禮儀、問候禮儀、告辭禮儀等基本的社會交往禮儀作為幼兒每日的必修課。一日生活中,我們要盡可能為幼兒提供有利于形成禮儀行為的機會,幫助幼兒逐步積累社會經驗,學習怎樣做人、怎樣生活。例如,在大班主題活動“重陽節”中有“走進敬老院”等社會實踐活動,在中班主題活動“出游記”中有“我們一起去秋游”等社會實踐活動,在小班主題活動“我愛幼兒園”中有“快樂的幼兒園”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讓幼兒有機會充分運用所學的禮儀知識,逐漸形成講禮儀的習慣,而且也鞭策著周圍的成人作好幼兒的表率。
2.社會生存中的安全教育實踐
在幼兒階段,社會生存教育應聚焦于安全教育,讓幼兒學會辨識來自物理環境和人際環境的各種外顯或潛在的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威脅,并能通過適宜的應對措施來消除這種威脅。幼兒只有身心都是安全的,才有可能在社會上生存。
本文所言的安全教育主要是指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保護和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向幼兒傳授生存的知識或經驗,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幼兒的生存意識和能力。為此,我們在相關課程中設計了模擬自然災害的場景、進入有陌生人的實踐場景,并設計了有關識別家中危險、掌握可求助資源(識記119、110電話號碼等)等系列活動,引導幼兒通過生動形象的情景模擬和場景體驗,了解生活中哪些情形是不安全的,如果遇到危險情形應該如何有效應對。這些訓練看似平常卻包含很多學問,不僅可讓幼兒學習掌握安全生活的技巧,而且可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
當然,安全教育不僅可在集體活動中進行,還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有機滲透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可結合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必要的、科學的引導。
3.社會情緒中的情緒管理能力教育實踐
“情緒管理”(Emotion Management)這個名詞是由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提出的,他認為情緒管理能力是一種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調節情緒的能力,也是一種及時排解社會生活中由矛盾沖突或負面事件引起的不適反應的能力。善于管理情緒的人皆能以達觀的態度、樂觀的心情來及時緩解自身的心理壓力。
本文所言的情緒管理能力是指幼兒對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協調和控制的能力,即駕馭情緒的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幼兒不僅可確保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還能和家長、教師以及同伴保持良好的人際互動。如果說嬰兒的基本情緒大多受生理需求支配,那么幼兒的基本情緒則與社會情緒的關聯更為密切,因此情緒管理能力的社會意義也愈加突出。
在開展幼兒社會教育時,我們設計了“心情晴雨表”“忌妒”“自卑”等活動,以幫助幼兒了解什么是情緒管理,進而能以合適的方式準確了解自身的情緒狀態,促使幼兒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并且樂意學習將消極情緒狀態調節到中性情緒甚至積極情緒狀態。
培養幼兒的情緒管理能力還需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之中。例如,讓中、大班幼兒通過感知同伴的情緒來調節自身的情緒,懂得只有尊重他人,依靠教師、同伴和家長,才會產生并保持良好的社會情緒,或學習控制負面情緒的發生;讓幼兒學會情緒管理,也是讓他們學會及時排解生活中因與同伴、教師和家長的矛盾沖突而引起的不良情緒反應,學習以合適的方式緩解自己緊張的心理。
附:忌妒(大班)
實施目標:
1.理解什么是忌妒,學習辨識忌妒的情緒。
2.學習一些簡單的排解忌妒情緒的方法。
3.知道忌妒是一種不好的情緒。并能嘗試調節,形成健康的心理。
實施準備:
經驗準備:有過忌妒他人的情感體驗。
材料準備:《億童親親社會》、“忌妒”操作單、家園互動卡“忌妒”。
實施過程:
開心晨談
教師提問,引發幼兒對話題的關注。
引導語:你最喜歡什么東西?如果你沒有,而其他小朋友有。你心里是什么樣的感覺?這種感覺好嗎?
體驗時光
一、故事導入
教師講述故事《白雪公主》,幫助幼兒加深對忌妒的理解。
二、感知理解
1.引導幼兒了解忌妒是一種不好的情緒。
①皇后為什么要除掉白雪公主?
②你們喜歡皇后嗎?為什么?
小結:忌妒就是看到別人擁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覺得別人比自己能干時,心里產生的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忌妒是一種不健康的情緒。
2.鼓勵幼兒說出自己忌妒的經歷。
引導語:你有沒有忌妒過別人?忌妒過誰?為什么忌妒他(她)?
3.引導幼兒翻閱《億童親親社會》,欣賞畫面,并誦讀兒歌“忌妒”,進一步加深對忌妒的理解。
引導語:兒歌里的小朋友忌妒什么?他覺得忌妒是種什么樣的感覺?和你的感覺一樣嗎?他是怎么調節自己的?
4.師幼共同總結排解忌妒情緒的方法。
小結:忌妒是一種不好的情緒,需要我們克服。如果忌妒他人擁有某種東西,我們可以向他說出來,并贊美他所擁有的東西;如果實在喜歡,可以告訴爸爸媽媽自己也想擁有,不要藏在心里??吹絼e人獲得表揚時,我們應該替他感到高興,祝賀他并向他學習??吹絼e人比自己能干時,應該當面說出自己對他的贊美。只要我們能愛別人、愛自己,能為別人的進步感到高興,就能戰勝忌妒心理了。
三、操作體驗
1.引導幼兒討論自己忌妒時會怎樣做,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排解忌妒情緒的方法。
引導語:當你忌妒別人時,你開心嗎?忌妒是一種什么感覺?忌妒別人時你會怎么做?
2,引導幼兒拿出“忌妒”操作單,完成練習。
3.師幼共同整理物品,結束活動。
快樂區角
1.幼兒自由分享,說說還有哪些排解忌妒情緒的好方法。
2.教師指導幼兒在區角活動時與同伴或回家后與家長一起玩《游戲》冊中“我的情緒我做主”的游戲。幫助幼兒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3.教師對幼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評價,并完成《家園互動卡》中“教師觀察”部分的工作內容。
離園活動
1.發放《家園互動卡》,提醒家長在家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并完成“家長觀察”部分的工作內容。
2.提醒家長注意疏導孩子的忌妒心理,以培養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實施建議:
在日常教育中,教師應觀察班上所有幼兒的表現,對反應較慢的幼兒給予特別的關注;另外,盡量不要開展具有競賽性質的活動,以減少幼兒之間的不良競爭,避免引發幼兒的忌妒心理?;蛘咴陂_展相關競賽活動時有意識地引導幼兒理解競爭要建立在友好的基礎上。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抓住機會告訴幼兒要相互合作、幫助,為彼此取得的進步而高興。對于那些忌妒心較強的幼兒,教師應加強引導,注意鼓勵,以培養幼兒的自信心,有效克服忌妒心理。教師還應經常有針對性地表揚每個幼兒,讓每個幼兒都能獲得被關注、被欣賞的體驗,以有效防止幼兒產生忌妒心理。
資源鏈接:
故事《白雪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