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功效與作用范文
時間:2023-04-11 16:08: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柴胡功效與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用與功效
1、清熱瀉火
2、抗炎
柴胡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柴胡中含有皂苷和揮發油的成分,而這些成分在動物實驗中對動物腫脹、抗炎起到不錯的效果。
3、解熱、退熱
柴胡具有解熱、退熱的作用,尤其對于傷寒、大腸桿菌液、酵母等所引起的發熱癥狀起著解熱作用。另外,在動物實驗中,柴胡還能夠使動物正常體溫降低。
4、鎮靜
柴胡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尤其對于因內熱煩躁而引起的失眠多夢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它還有解除胸悶脹痛,開郁調經的作用。
5、降壓
柴胡具有降壓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柴胡含有類黃酮的成分,而這一成分能夠增強毛細血管通透性,從而起到短暫的降壓作用。
6、抗菌
柴胡對結核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篇2
扶正化瘀膠囊
扶正化瘀膠囊(或扶正化瘀片)由丹參、蟲草菌粉、絞股藍、桃仁、松花粉、制五味子組成,具有活血祛瘀、益精養肝的功效,適合有瘀血阻絡、肝腎不足、脅下出現痞塊、脅肋疼痛、面色晦暗或出現赤縷紅斑、腰膝酸軟、疲倦乏力、頭暈目澀、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苔薄或微黃、脈弦細等癥狀、由乙型肝炎導致的肝纖維化患者使用。此藥的用法是:每次服1.5克,每日服3次,宜在飯后服用。有濕熱偏盛癥狀的患者應慎用此藥。
復方鱉甲軟肝片
復方鱉甲軟肝片由鱉甲、冬蟲夏草、黃芪、黨參等11種中藥組成,具有軟堅散結、化瘀解毒、益氣養血等功效,適合有瘀血阻絡、氣陰虧虛、熱毒未盡、脅肋隱痛或肋下出現痞塊、面色晦黯或有赤縷紅絲、脘腹脹滿、納差便溏、神疲乏力、口干口苦等癥狀、由慢性肝炎導致的肝纖維化患者及早期肝硬化患者使用。此藥的用法是:每次服4片(兒童應服2片),每日服3次。
大黃蟄蟲丸
大黃蟄蟲丸出自《金匱要略》。此藥由熟大黃、炒土鱉蟲、制水蛭、虻蟲、炒蠐螬、煅干漆、桃仁、炒苦杏仁、黃芩、地黃、白芍、甘草組成,具有活血破瘀、通經消痞的功效,適合有瘀血內停、腹部出現腫塊、肌膚甲錯、目眶黯黑、潮熱、身體羸瘦等癥狀的肝纖維化患者使用。此藥的用法是:每次服6克,每日服1~3次。孕婦禁用此藥。臨床實踐證實,大黃蟄蟲丸具有確切改善人體血清纖維化指標的作用。
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出自《金匱要略》。此藥由鱉甲、黃芩、柴胡、干姜、大黃、芍藥、桂枝、厚樸、半夏、人參、阿膠、桃仁等藥物組成,具有消化積的功效,適合有氣滯血瘀癥狀的肝脾腫大、由慢性乙型肝炎導致的肝纖維化、早期肝硬化及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患者使用。鱉甲煎丸的用法是:每次服6克,每日服2~3次。
小柴胡制劑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此藥由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生姜、大棗、炙甘草組成,具有解表散熱、疏肝和胃的功效,適合有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等癥狀的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患者使用。小柴胡沖劑、小柴胡顆粒等小柴胡制劑的藥物組成和功效與小柴胡湯基本相同。小柴胡沖劑的用法是:每次服10~20克,每日服3次。小柴胡顆粒的用法是:每次服1~2袋,每日服3次。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此方具有調節免疫力、保護肝細胞、抗肝纖維化等多種藥理作用,因此日本已將小柴胡湯作為治療慢性肝炎的常規藥物。
強肝膠囊
篇3
陳伯咸(1917~1997)生于北京,幼年時因父親體弱多病而立志學醫,17歲時考入華北國醫學院,得到名醫施今墨的真傳。他曾任濟南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濟南市中醫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等職,是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其醫學著作有《內經選講》、《中國現代名老中醫醫案精華》、《黃河醫話》、《濟南中醫藥志》等。陳伯咸一生治學嚴謹,學驗俱豐,十分擅長治療中醫內科、婦科、兒科疾病,尤其在治療肝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認為,人體內三焦的通調、水液物質的運化代謝、血液的調節運行乃至人的精神和思維活動無不與肝臟息息相關。他說:“肝助肺金以肅降,助脾胃以升降,助心腎以相交。諸癥治之于肝,稍佐調脾,其病可愈。”根據這種理論,陳伯咸創立了一系列“治肝”的名方。下面就介紹一下他常用于治療脂肪肝的名方——清肝化滯湯。
取柴胡、金錢草、浙貝母、雞內金、茯苓、枳實、郁金、萊菔子、香附、山楂、陳皮各10克,丹參、白芍各15克,黃芪30克。將上述藥物用清水浸泡1個小時,再入鍋用中火煎煮30分鐘,濾出藥汁。在鍋中加入清水,再煎煮20分鐘,去渣取汁。將兩次所得的藥汁合在一起(約500毫升)即成,可每日服1劑,分早晚2次服下。
在此方中,柴胡性微寒,味苦,是治肝的要藥,具有疏肝暢膽、引導諸藥沿肝經直達病所的作用。《神農本草經》中說,柴胡可“推陳致新、久服輕身”。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柴胡有放松膽管括約肌、促進膽汁排泄和調脂的作用。白芍味苦,性涼,善于養血柔肝,在與柴胡合用時可疏養并舉,而不會劫奪肝陰。金錢草具有清利肝膽的功效。浙貝母具有清脂散結的功效。萊菔子、郁金、枳實、山楂具有散郁化滯、化痰調脂的功效。雞內金、茯苓和陳皮具有健脾助運、理氣消谷的功效。黃芪具有補肝氣、助疏泄、益中氣的功效。香附和丹參具有行氣活血化瘀的功效。諸藥配伍為用,可取得清疏利膽、悅脾化滯的功效,并具有標本兼治,祛邪而不傷正,補虛而不留邪的特點,非常適合因嗜食肥甘厚味、飲酒無度、喜靜少動而引發脂肪肝的患者使用。患者若有疲乏、頭暈等氣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黨參。患者若有腰酸腰痛、小便清長等腎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菟絲子、杜仲。患者若有心煩不寐等陰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炒棗仁。患者若有轉氨酶升高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茵陳。患者若有便秘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檳榔。
篇4
【關鍵詞】柴胡顆粒;火罐;TDP;體虛風寒感冒
本人在門診臨床工作多年,用中成藥“小柴胡顆粒”沖服并結合背部穴位拔火罐、照神燈(特定電磁波治療器,TDP)方法治療體虛初感風寒者,取得非常好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均為門診患者,共108例,其中女85例,男23例;年齡20~56歲;大多是腦力工作者如機關工作人員、IT從業人員或素體虛弱,易感風寒者,癥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周身酸痛,鼻塞聲重,流清涕,咳嗽痰白質稀,舌苔薄白,脈浮緊。病程短者1 h,長者2 d。治療期間無服用其他中、西藥。
1.2 治療方法 用開水沖服小柴胡顆粒(無糖型,國藥準字Z 44020211。組成:柴胡,黃岑,法夏,人參,大棗,炙甘草,生姜,大棗,輔料為糊精、甘露醇。)2小袋,需趁熱喝,(如患者惡寒重、咽癢欲咳或咳嗽痰白者,加用熱姜湯沖服)接著在背部大椎、定喘、風門、肺俞等穴拔火罐,留罐約5~10 min,待拔罐部位皮色出現瘀紅或潮紅色即可取罐,然后再在背部上述穴位照神燈(TDP)約20 min,距離皮膚約25~30 cm,患者感覺微微汗出即可結束治療。內服小柴胡顆粒3次/d,外治法1次/d,一般治療2~3 d。
1.3 療效標準 治愈:風寒感冒癥狀消失;顯效:感冒癥狀明顯好轉;有效:感冒癥狀減輕;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改善甚微。
2 治療結果
半小時治療后顯效者77例,有效者26例,無效者5例;治療3 d后治愈共103例;總有效率95%。
3 討論
小柴胡顆粒由小柴胡湯原方藥材提取加工制成,其藥用功效與湯劑相同。功效:解表散寒、疏肝和胃。主治傷寒少陽證: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口苦咽干。但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太陽中篇,可見此方原可治太陽病,臨床醫學雜志也多有報道小柴胡湯治療外感風寒及虛人感冒。古人云:若無虛,風寒不能獨傷人。體虛之人,必因衛氣不足,腠理空疏,肌表失于固密,外邪侵襲,可直達腠理。腠理者,屬少陽之分。故虛人感冒,必“邪入本經,由表而將至里”,需“迎而奪之,勿令傳太陰。”小柴胡湯實為太陽與少陽統治之方。
現代都市人因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使人思慮過度,心緒不寧,睡眠不良,又極度缺乏運動,導致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紊亂,免疫力下降,若稍有不慎遇風吹受寒,或長時間在低溫環境下辦公開會,或頻繁進出冷氣環境,乍冷乍熱,很容易招致風寒之邪,一旦病邪入侵,因體虛邪能力不足,短時間內由太陽之邪遁入少陽,出現小柴胡主治之癥狀: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小柴胡湯之主證,醫書每將《傷寒論》中“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稱為小柴胡湯之“四大主證”。然《傷寒論》原文又有“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之文,對于“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歷代名家所注不一,見仁見智各具心得,臨床上出現小柴胡湯主癥之其中一、二個癥狀便可使用小柴胡湯。筆者在臨床實踐中,只要遇見初感風寒出現惡風怕冷,頭重身乏,胸悶氣促,心煩欲吐,口淡食無味,咽癢如有異物,舌淡苔薄白,脈浮弱或弦弱者即可使用小柴胡顆粒。柴胡:芳香疏泄,善于疏散少陽之邪,《本草正義》曰:“柴胡主治…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達于表而外邪自發”。生姜配柴胡,加強祛風散寒、解表發汗;配法夏和中降逆止嘔,溫肺化痰止咳;配大棗調和營衛。黃岑配柴胡治邪在少陽且清心煩,人參大棗甘草益氣健脾,令谷氣充沛,以為勝邪之本,諸藥共奏“從少陽之樞,以達太陽之氣,逐在外之邪,此為扶正祛邪之法。”
拔火罐的作用:祛風散寒,解表宣肺。大椎穴:督脈,總領一身陽氣,提升陽氣抵御風寒;肺俞:肺之背俞穴,以宣發太陽經氣;風門:疏調太陽、宣通肺氣;定喘: 止咳平喘。諸穴配和,主治傷風感冒、鼻塞流涕、氣促胸悶,咽癢咳嗽痰白。
篇5
1樣本含量
①試驗組與對照組樣本含量按3︰1的比例分配;②樣本含量的初步估算:根據統計學要求,采用雙側檢驗,α=0.05,β=0.2(功效=80%),預設試驗組體溫改善總有效率95%,比對照組優10%,用DAS2.2.1軟件估算其樣本量為試驗組282例,對照組94例。根據《中藥品種保護審評技術指導原則》試驗的樣本數應符合統計學要求,且試驗組病例數一般不少于300例。同時考慮脫落因素,擬定本次試驗例數為試驗組360例,對照組120例。
2隨機化分組
按中心進行分層,運用SAS6.12ProcPLAN程序步,給定種子數480例,產生隨機數及相應的藥物及病例分配方案。隨機號采用不透光信封密閉,由8個試驗中心分別集中管理,每個中心60例。
3對照藥的選擇
根據《中藥品種保護指導原則》關于臨床試驗設計的要求,選擇陽性對照。根據陽性對照藥的選擇原則“公認、同類、擇優”的要求,選用銀柴顆粒為陽性對照藥。銀柴顆粒由太極集團重慶中藥二廠生產,國藥準字:Z50020382,由忍冬藤、柴胡、枇杷葉、薄荷、蘆根組成,輔料為蔗糖、糊精。具有清熱、解表、止咳功效,用于風熱感冒、發熱咳嗽。
3.1倫理要求
本試驗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和中國有關臨床試驗研究的法律法規。臨床試驗方案經臨床試驗負責單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每位受試者入選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4試驗分組、試驗用藥、給藥方法及療程試驗組
柴胡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0.551g/袋,國藥準字Z19990024;生產批號:100203)0.551g/次,3次/d,口服;銀柴顆粒模擬劑(天津天士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12g/袋)12g/次,3次/d,溫水沖服。對照組:銀柴顆粒(太極集團重慶中藥二廠生產,12g/袋,國藥準字Z50020382;生產批號:1005008)12g/次,3次/d,溫水沖服;柴胡滴丸模擬劑(天津天士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0.551g/袋)0.551g/次,3次/d,口服。療程均為3d,觀察1個療程。臨床試驗期間,兩組受試者均不能使用其他治療普通感冒的藥品。服藥24h后體溫≥39℃者,可加服酚麻美敏片(商品名:泰諾)并在病例報告表中詳細記錄,作為無效病例處理。
5觀察項目及方法
5.1癥狀、體征
給藥前及給藥后第2、4天詳細觀察受試者的癥狀、體征變化并記錄分值。癥狀:發熱微惡寒、咽部不適或咽痛、肢體酸痛、頭痛、身熱面赤、鼻塞、流涕、口渴、咳嗽。體征:舌象、脈象。
5.2實驗室檢查
給藥前行胸部X線片檢查,育齡期婦女行尿妊娠實驗;給藥前及停藥后行血及大小便常規、肝腎功能(谷丙轉氨酶、血尿素氮、肌酐)和心電圖檢查。5.3不良事件和不良反應的觀察密切觀察各種不良事件和不良反應,詳細記錄其發生時間、表現程度、處理經過及結果,注意有無嚴重不良事件和不良反應的發生。
6療效判斷標準
普通感冒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并經臨床協調會議討論通過,按痊愈、顯效、有效、無效4級評定。痊愈:治療3d以內體溫恢復正常,普通感冒癥狀積分減少≥95%;顯效:治療3d以內體溫恢復正常,普通感冒癥狀積分減少≥70%;有效:治療3d以內體溫較前降低,普通感冒癥狀積分減少≥30%;無效:治療3d以內體溫未恢復正常,普通感冒癥狀積分減少<30%。
7不良反應
判斷標準不良事件與試驗藥物關系的因果關系判斷按原衛生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制訂標準進行評定。
8統計學方法
分析數據集的選擇包括FAS、符合方案集(PPS)、安全數據集(SS)。統計軟件采用SAS9.3軟件。對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對計數資料采用頻率(構成比)進行描述。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或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CMH)檢驗。所有的統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檢驗水準α=0.05。為消除不同醫院的中心效應混雜因素對兩組總療效比較的影響,通過SAS軟件進行CMH統計分析,對中心效應進行校正。
二結果
1研究對象的納入
本臨床試驗共入組普通感冒(風熱證)病例479例,其中試驗組359例,對照組120例。剔除病例2例(1例入組時尿糖陽性,1例入組時谷丙轉氨酶207U/L,均未用藥),均為試驗組。脫落病例16例,其中試驗組13例,對照組3例。完成觀察的合格病例461例,其中試驗組344例,對照組117例。
2一般資料的比較
試驗組與對照組在性別、年齡、體溫、病程、病情嚴重程度指標的比較,組間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組前中醫證候積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1),但病情嚴重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認為兩組基線具有可比性。
3普通感冒療效評價
試驗組和對照組的痊愈率分別為32.4%、20.2%(FAS分析)和32.6%、20.5%(PPS分析),總有效率分別為96.3%、87.4%(FAS分析)和96.5%、87.2%(PPS分析),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4安全性評價
4.1安全性檢測
服用柴胡滴丸后受試者血尿常規、肝功能、心電圖檢測結果無明顯異常。
4.2不良事件
試驗組共有2例不良事件。1例受試者服藥后當天出現陣發性輕度牙痛,繼續用藥,持續2d后癥狀消失無后遺癥;另1例受試者服藥1d后出現陣發性輕度尿頻,稍有排尿灼熱感,繼續用藥,持續3d后癥狀消失無后遺癥。上述2例受試者均未破盲,未退出臨床試驗,與試驗藥物因果關系判斷為無關。
三討論
篇6
關鍵詞:銀柴胡;白芍;兒科;藥對
中圖分類號:R27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7-0049-02
導師何平主任,師從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劉以敏教授,從事中醫兒科臨床工作近30年,善用銀柴胡、白芍藥對治療多種疾病,現將導師運用銀柴胡、白芍藥對治療兒科多種病癥的經驗舉隅如下。
1疳積
宇文某,男,3歲。于2016年3月20日就診。家長訴患兒一月來飲食下降,形體消瘦,易煩躁發怒,時有腹脹,食后欲便,夜寐不安,易驚,汗多,大便稀,小便可。查體無特殊。舌紅,苔薄白,脈弦細。導師診斷為疳積,證屬脾弱肝旺。治以健脾平肝。處方:銀柴胡9 g,白芍9 g,陳皮6 g,茯苓9 g,白術6 g,淮山藥6 g,浮小麥6 g,小棗6 g,山土瓜6 g,蘭花參6 g,仙鶴草6 g,訶子2 g,炒麥芽6 g,炒雞內金4 g,甘草4 g。3劑,水煎取汁內服,日3次。經治療1月后,患兒納食好轉,體重明顯增加,脾氣較前好轉,眠可,二便調。
按:疳之病名,首見于《諸病源候論?虛勞骨蒸候》:“蒸盛過傷,內則變為疳,食人五臟。”《小兒藥證直訣?脈證治法》言:“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本病例患兒以脾虛為主,土虛則木克,表現出飲食下降、形體消瘦、煩躁發怒等土弱木旺之象。故用銀柴胡、白芍抑肝,輔以陳皮、茯苓、白術、淮山藥扶脾,浮小麥、小棗、山土瓜、蘭花參清肝退虛熱,仙鶴草、訶子澀腸止瀉,加之炒雞內金、炒麥芽健脾消積。肝脾調和,氣血得益營養全身。
2腸系膜淋巴結炎
趙某,女,7歲,于2016年3月3日就診,患兒1月來反復腹痛,飲食下降,面色萎黃,易發怒,伴咽痛,夜間磨牙,大便干結,4天一行,小便黃赤。家長訴患兒平素易食辛辣之品。查體:一般情況可,神清,形w偏瘦,面色萎黃,咽(+),雙側扁桃體無腫大。心肺無特殊。腹軟,臍周輕壓痛,無反跳痛,腸鳴音正常。舌尖紅,邊有齒痕,苔黃膩,脈弦數。本院彩超診斷:腸系膜淋巴結炎。導師診斷為腹痛,證屬脾弱肝旺。治以健脾柔肝止痛。處方:銀柴胡10 g,白芍15 g,陳皮6 g,茯苓10 g,甘松6 g,延胡索9 g,枳殼6 g,厚樸6 g,蕓香草10 g,滑石粉10 g,炒川牛膝6 g,薺菜10 g,炒雞內金6 g,炒麥芽10 g,甘草4 g。4劑,水煎取汁,日3次。服藥后,腹痛次數明顯減少,食欲逐漸好轉。效不更方,加減服藥1月后,患兒病愈。
按:腹痛一詞,最早見于《內經》《素問?氣交奕不論》:“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素問?舉痛論》曰“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古今醫統?腹痛》:“小兒腹痛之病,誠為急切。凡初生二三個月及一周之內,多有腹痛之患。無故啼哭不已或夜間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熱二因。”《金匱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患兒平素脾胃虛弱,肝旺則乘脾土,腹為肝經循行所過之處,故治療上以銀柴胡、白芍柔肝,陳皮、茯苓、蕓香草、滑石粉健脾利濕,輔以枳殼、厚樸、甘松、延胡索行氣止痛,肝脾同治,病癥得以解除。
3性早熟
袁某,女,8歲。于2016年6月12日就診。家長訴患兒7歲半時發現雙側發育,可觸及結節,時感烘熱,易發怒,納差,眠可,大便干結,3天一行,小便黃。查體:雙側可觸及09 cm×09 cm包塊,活動度可,輕壓痛。乳暈著色,外生殖器呈型,未見分泌物。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本院B超示:子宮、卵巢輕度增大。X片示:骨齡10歲。導師診斷為真性性早熟,證屬肝郁火旺。治以瀉火疏肝散結。處方:銀柴胡12 g,白芍15 g,陳皮9 g,茯苓9 g,夏枯草6 g,炒梔子3 g,淡豆豉6 g,海藻3 g,甘草6 g,薺菜9 g,山土瓜10 g,蘭花參10 g,炒荔枝核6 g,炒雞內金4 g。7劑,水煎取汁,日1劑,服
[HJ2.6mm][FQ(20*2。175mm,X,DY-W][SQ+1mm][CD=175mm]藥2月后,患兒結節縮小,烘熱已不明顯,性平。查體乳暈較前色淡,陰道未見分泌物。又兩月后隨訪,患兒無特殊。
按:《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指出:“女子七歲,腎氣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小兒藥證直訣》中說:“腎主虛,無實證。”萬全也指出:“小兒脾常不足,腎常虛,肝常有余,心火易熾,肺臟嬌嫩。”且“乙癸同源”,故治療上以銀柴胡、白芍疏肝柔肝,陳皮、茯苓健脾和胃,夏枯草、炒荔枝核化痰散結,炒梔子、淡豆豉、薺菜、山土瓜、蘭花參平肝清心,臨床療效甚佳。
4失眠
患兒,女,8歲。于2016年6月20日就診。家長訴患兒近半年來,夜也不能眠,白天瞌睡,脾氣乖張,口氣重,納多,大便干結,三四日1行,小便可。查體:無特殊。舌紅,苔薄黃,脈浮。導師診斷為不寐,證屬脾弱肝旺。處方:銀柴胡10 g,白芍12 g,陳皮6 g,茯苓10 g,茯神10 g,合歡皮6 g,蕓香草10 g,薺菜10 g,山土瓜10 g,蘭花參10 g,燈芯草6 g,炒雞內金6 g,甘草4 g。4劑,水煎取汁,日1劑。服藥后復診,患兒家長訴患兒夜間可以靜睡三四h,脾氣較前好轉,效不更方,治療1月后,患兒夜間可靜睡4~6 h,2月后電話隨訪,患兒睡眠恢復正常。
按:失眠一詞最早見于《內經》稱之為“不得臥”“目不瞑”。《素問?逆調論》記載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病機在于陰陽不調,治則調整陰陽。導師從“肝”著手,肝體陰而用陽,小兒肝常有余,易化火生熱,致使陰陽失調,故用銀柴胡、白芍平肝健脾,從而達到調整陰陽之效,茯神、合歡皮安神,輔以《滇南本草》薺菜、山土瓜、蘭花參清心退虛熱,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寒溫并用,陰陽調和,故療效甚好。
篇7
癥狀:
1 平時月經周期都很正常,但是從某一次開始經量比以前明顯增多。
2 經期跟著延長了兩三天。
3 月經黏稠。顏色偏深,有時候還有血塊。
中醫對策:
月經過多大多是由血熱引起的,經血黏稠、色深。白茅根性寒味甘,無毒,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等功效,甘而不膩,性寒而不傷胃,利水而不傷陰,適用于血熱所致的月經先期、月經過多。
草藥推薦:白茅根
養生茶飲:將100克鮮白茅根去雜質,清洗干凈,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熬煮半小時,去渣取汁。同時準備120克鮮荸薺,去掉外皮之后放入榨汁機榨汁,和熬好的白茅根汁混合在一起放人鍋中用小火煮5分鐘,放人冰糖調味即可。有涼血、止血的作用,血熱的女性不妨一試!
小提示:如果沒有鮮白茅根,可以到藥店買干品,每次50克,水煎后調入荸薺汁也可。
月經過少
癥狀:
1 月經周期基本正常,但是經量明顯減少。
2 經期從原來的五六天突然減少到一兩天。
3 面色淡白,心慌乏力。
中醫對策:
當歸,能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澤顏潤膚、生肌強體、延年益壽。在南北朝它就被視為珍品,在保護女性健康方面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對于血虛造成的月經過少,當歸有很好的補血、活血功效。
草藥推薦:當歸
養生茶飲:將5―10克當歸切成薄片,再取兩三個桂圓,去殼去核,和當歸一起放人杯中,用熱水沖泡10分鐘即可。桂圓具有補血作用,泡茶喝不僅可以改善月經過少,還能美容養顏呢!
小提示:孕婦大都陰血偏虛,陰虛則生內熱。桂圓性熱,因此孕婦應慎食。
月經無規律
癥狀:
1 月經時而提前七天以上,時而延后七天以上,沒有規律,持續好幾個月。
2 對一點小事都能大發脾氣。
3 臉上的青春痘突然增多。
中醫對策:
月經無規律又叫月經先后不定期,氣血失于調節,大多由肝氣郁滯或腎氣虛衰所致,而以肝郁為主。柴胡能夠疏肝解郁,升舉陽氣,從而起到調經的功效。
草藥推薦:柴胡
養生茶飲:玫瑰花泡茶喝能緩解經期不適,女性在月經來潮時,以熱水沖泡3~5克干燥玫瑰花,再加入少許蜂蜜調味飲用有利于身體健康。月經無規律的女性,還可以加5克柴胡和玫瑰花一起泡茶,可以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方法很簡單,將柴胡和適量水放入鍋中,用中火煮約15分鐘。將煮好的藥汁沖入放有玫瑰花的杯子,加入冰糖調味即可。
小提示:此茶易引起腹瀉,常感到疲倦,身體虛弱的人不宜飲用。
痛經
癥狀:
1 經期或者經前后期,經常出現小腹疼痛,有的時候甚至出現暈厥。
2 頭暈、惡心。
3 全身疲乏無力。
中醫對策:
痛經常由氣血不暢造成,治療以疏通經絡為主,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可有效緩解。益母草可祛淤生新、活血調經、利尿消腫。
草藥推薦:益母草
養生茶飲:取益母草20克,綠茶2克,放人杯中,用開水沖泡10分鐘后,即可飲用。
經期拉肚子
中醫對策:
1 每次來月經的時候,總是拉肚子,大便稀薄,每天2~3次。
2 來月經的時候伴有腹痛。
3 面部與四肢水腫。
中醫對策:
經行泄瀉與體質虛弱有關,尤其是脾虛和腎虛者。腹痛的原因則在于肝實,白芍可以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可以一并解決腹痛腹瀉的問題,同時還有調經的功效。
草藥推薦:當歸、白芍
篇8
【關鍵詞】中醫 經典 半夏瀉心湯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7―197―01
1 半夏瀉心湯概要
半夏瀉心湯證在仲景書中有兩處可見,一是《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二是《金匱要略方論•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篇:"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本方由半夏、黃芩、黃連、炙甘草、干姜、人參、大棗7味藥組成,目前臨床上將本方大量用于胃炎、腸炎、消化性潰瘍等消化道疾病及其他一些內科雜病,功效卓著。
2 半夏瀉心湯病機
半夏瀉心湯本為誤用下法所導致的變證所設,如尤在涇曰"邪氣乘虛陷入心中,中氣則痞,中氣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陽獨上逆而嘔,陰獨下走而腸鳴。是雖三焦俱病,而中氣為上下之樞",闡明半夏瀉心湯方證發生的前提是脾胃本虛,因下復損。患者胃氣素虛,復因誤下,下利后必使脾胃更虛,其升清降濁之力更弱,清氣不升,濁陰不降,使外邪(濕熱、痰飲等)乘虛客于心下,阻滯氣機故而為痞。正如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注解半夏瀉心湯證為"胃氣空虛,客氣上逆"。故半夏瀉心湯證的病機為脾胃升降失常,寒熱錯雜于中。
3 半夏瀉心湯辯證要點及適應病
3.1辯證要點 半夏瀉心湯以"痞"為辨證要點,表現為心下痞滿,嘔吐瀉利,納呆,苔膩微黃,脈弦細數等,但臨床又不必局限于"痞",關鍵在于辨準病機,并據外邪之性質靈活運用半夏瀉心湯,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
3.2適應病 半夏瀉心湯組成嚴謹,配伍精當,藥理作用廣泛,應用范圍日益擴大。現臨床依其病機辯證,隨證加減,廣泛應用于多種內科疾病,如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淋證、類風濕性關節炎、頭痛、美尼爾氏綜合征、失眠、肥胖、月經不調等。只要符合"脾胃中虛,客邪上逆,氣機阻滯"這一病機,就可大膽應用,往往能收意外之功。
4配伍、劑量及煎法
4.1 配伍特色 半夏瀉心湯方證為本虛標實之證,從方藥組成及用量可知,方以驅邪為主,兼顧扶正。本方半夏為君。半夏者,辛苦溫燥。《本經》謂"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此品能上能下,謂半夏生于夏半,陽氣既生而未極,似少陽特性,有轉樞之能。配伍干姜辛散開結散寒,方中人參、甘草、大棗甘溫益氣補其虛,與半夏、干姜配伍升補清陽,黃連、黃芩苦降清熱以泄其濁陰。 "一升一降,氣機調和;一溫一寒,陰陽協調"。《金匱要略心典》:是雖三焦俱病,而中氣為上下之樞,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黃連、黃芩苦以降陽,半夏、干姜辛以升陰,陰升陽降,痞將自解;人參、甘草則補養中氣,以為交陰陽,通上下之用也。尤在涇論曰"痞者,滿而不實之謂。夫客邪內陷,既不可從汗泄,而滿而不實,又不可從下奪,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結。黃連、黃芩之苦,能瀉其滿。而其所以泄與散者,雖藥之能,而實胃氣之使也。用參、草、棗者,以下后中虛,故以之益氣,而助其藥之能也"。 揭示了本方苦辛同施、寒用、兼行的制方特。
4.2 劑量及方劑比較 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在切中病機的前提下,運用原方劑量配伍比例,療效更佳。其中尤以黃芩和黃連比例為3:1時,對腸鳴瀉利效果最佳。此外若減干姜用量,加生姜即為生姜瀉心湯,意在強調利水以治療水熱互結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證;若加重炙甘草用量,即為甘草瀉心湯旨在培土補中,治療胃氣虛弱,寒熱錯雜所致的痞證;黃連湯乃半夏瀉心湯加重火劑代表藥黃連,并以黃芩易桂枝而成,意在引火歸原。綜上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藥量有異,雖辛開苦降,寒熱并調之旨不變,而其主治卻各有側重。
4.3 煎服法 藥物煎煮的恰當與否,對于藥物療效的發揮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傷寒論》非常重視方藥的煎法,半夏瀉心湯: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去滓再煎之法類似于現代制劑工藝所謂的濃縮。《傷寒論》中使用去滓再煎法的有:小柴胡湯、柴胡桂枝干姜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及旋覆代赭湯,經過比較小柴胡湯、柴胡桂枝干姜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及旋覆代赭湯的方藥組成可見,以上7方均寓辛、苦、甘于一爐而寒熱并用,攻補兼施;故而欲使其效顯者,定要和合其力,去滓再煎之法,意在使藥性和合,作用協調,并行不悖。
5體會
篇9
關鍵詞:中藥 注射劑 辨證施治
中藥注射劑是新劑型的中成藥
中藥注射劑是中醫現代化的具體體現,是中醫藥應用現代科技成果的結晶,是現代科技條件下創造的新劑型的中成藥。中藥注射劑的給藥途徑只能是注射(靜脈/肌肉)給藥,只有注射給藥,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療效,保證其安全性。既然它只是新劑型的中成藥,就應具有中藥的固有特性,即性味、歸經、升降沉浮等,那么在臨床使用中就必須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即方證對應,有是證用是藥。
中藥注射劑在功效上有其整體性與獨立性
中藥的配伍具有嚴格的科學性,即嚴格遵循組方原則。每一方劑不論藥味多少,都有其特定的配伍結構。每味中藥雖然有各自獨立的功能與主治,但當它被配伍在一個復方中時,它的作用有時與其單味中藥的作用一致,有時則不一致。也就是說,單味中藥有某一功能,但配伍于復方之中可能就不再有這一功能,單味中藥沒有某一功能,但它配伍于復方之中可能有這個功能。如柴胡,大劑量配伍于小柴胡湯、柴葛解肌湯中則性寒,發揮其辛涼解表作用,并無升陽作用;而小劑量配伍于補中益氣湯中,則發揮其升陽作用,并無辛涼解表之功。所以,中藥復方的作用是有整體性的。這就是說,雖然中藥復方是由單味的中藥組成,但就其功效而言,并不是簡單的各單味藥物功效的疊加,而是具有其獨立的、整體的功效,從而決定了其固定的應用范圍,即其臨床辨證要點。中藥注射劑不論其組成的藥味多少,不論是由單味藥物組成還是由多味藥物組成,其固定的組方結構是肯定的,這就決定了其功效的獨立性、整體性與固定性。
篇10
關鍵詞:荊芥;單穗升麻;菥;毛平車前
1種子形態學研究
1.1荊芥[1,2](拉丁學名: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種子 唇形科,小堅果三棱狀卵形或橢圓形,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近光滑。染色體數量:2n=18。千粒重:0.358~0.378(g)大小:長1.1~1.4,寬 0.8~1.0,厚0.6(mm)。藥材名及用藥部位:荊芥,以全草入藥。資源分布情況:分布于新疆、甘肅、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湖北、貴州、四川、云南等省區。
1.2單穗升麻[1,2](拉丁學名:Cimicifuga simplex Wormsk)種子 毛茛科,果,呈不整斜方 形,疏生白毛,頂端具宿存花柱;種子2~5粒。種子細小,長卵圓形。兩端延伸成長尖狀翼,或一段不明顯。表面棕褐色,有極細密的網狀脈紋。種皮薄膜質,胚較大,白色,易剝出。染色體數量:2n=32。千粒重:0.04。大小:長6~8,寬 5,厚4(mm)。藥材名及用藥部位:野升麻,以根狀莖或全草入藥。
1.3菥[1,2](拉丁學名:Thlaspi arvense Linn)種子 十字花科,種子數顆,長1.5mm,呈卵形,稍扁平,表面棕褐色有顆粒狀環紋,果實邊緣有翅呈扁橢圓形。染色體數量:22。千粒重:9(g)。大小:長 1.5,寬 1~1.5(mm)。藥材名及用藥部位,菥,本植物的種子(菥子)亦供藥用。資源分布情況:全國均有分布,亞、歐、非洲均有分布。
1.4毛平車前[1,2](Plantago depressa Willd. subsp. Turczaninowii(Ganjeschin)N.N.Tsvelev)種子 車前科,種子(果實)形態:蒴果,圓錐形,種子8~15粒,少數至18粒。種子小,呈不規則多面體,較扁。背面隆起,腹面中央凸,具2~4個平面。表面紅褐色,密布扭曲狀縱肋。種臍在腹面中下部,橢圓形,灰色,微凹。染色體數量2n=12千粒重:0.113~0.116(g)。大小:長0.7~1.2,寬0.5~0.7,厚0.3(mm)。藥材名及用藥部位:平車前,以種子及全株入藥。資源分布情況:分布幾遍全國各地。
1.5狹葉柴胡[1,2](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種子 傘形科,雙懸果,橢圓形,左右扁平。分果瓣形似香蕉,凹凸或平凹。表皮褐色,粗糙,皺縮。頂端具宿存花萼和花柱殘基,弓形背面具5條棱;腹面具兩條細縱棱。胚乳具油性。胚小,包埋于胚乳中。染色體數量2n=12。千粒重:1.301(g)。大小:長2.7~3.7,寬0.7~0.8,厚0.7~0.9(mm)。藥材名及用藥部位,南柴胡,以根入藥。資源分布情況: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湖北及四川等省區。
1.6羊耳蒜[1,2](Liparis japonica (Miq.) Maxim)種子 蘭科,果實通常為蒴果,紡錘形,較小呈莢果狀,具有及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呈翅狀。染色體數量:x=6~29,千粒重:132(g)。大小:長4~5,寬3~4(mm)。藥材名及用藥部位:帶根全草入藥。資源分布情況:分布于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及西南地區。
1.7海蚌含珠[1,2](Acalypha australis L)種子 大戟科,染色體數量:22。蒴果,近球形,徑約3mm,表面有毛,毛基部有瘤狀突起。種子卵形,長約2mm。千粒重:3~3.5(g)。大小:長2~3寬厚(mm)。藥材名及用藥部位,鐵莧菜,以全草入藥。資源分布情況:生于山坡、溝邊、路旁、田野。分布兒乎遍于全國,長江流域尤多。
1.8肥皂草[1,2](Saponaria officinalis Linn)種子 石竹科,染色體數量2n=16。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全株綠色無毛,基部稍鋪散,上部直立,葉橢圓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15cm,寬5cm,具光澤,明顯三脈,密傘房花序或圓錐狀聚傘花序;花淡紅、鮮紅或白色;徑約25cm,花瓣長卵形,全緣,凹頭,爪端有附屬物,雄蕊5,超出花冠,萼圓筒形,長2~25cm。千粒重:1.82(g)。大小:長1~2,寬1.5,厚1.2(mm)。藥材名及用藥部位:肥皂草,全草入藥。資源分布情況:原產歐洲及西亞,我國部分地區有栽培。生長強健,喜光耐半蔭,耐寒,易于栽培,在干燥地及濕地上均可生長良好,對土壤的要求不嚴。
1.9小天仙子[3](Hyoscyamus bohemicus F.W.Schmidt)種子 茄科,染色體數量2n=34。種子(果實)形態:本品呈類扁腎形或扁卵形,直徑約1mm。表面棕黃色或灰黃色,有細密的網紋,略尖的一端有點頭種臍。部面灰白色,油質,有胚乳,胚彎曲。無臭,味微辛。千粒重:0.84~1.03(g)。大小:長1.5~1.7,寬1.2~1.4,厚1(mm)。藥材名及用藥部位:天仙子,以種子入藥。資源分布情況:分布于江蘇、浙江、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省區。
1.10牛兒苗(Erodium stephanianum Willd.)種子 牛兒苗科,染色體數量2n=10。蒴果,頂端有長喙,長約4cm;具5室,每室有1種子。室間開裂,成熟時果瓣與中軸分離,分果喙部成螺旋狀彎曲。種子長2~2.5mm,褐色。千粒重:2.63(g),大小:長 4,寬2~2.5(mm)。藥材名及用藥部位,老鸛草,全草入藥。資源分布情況: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江西、四川、貴州、云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內蒙古等地。
2成分及藥用價值研究
2.1荊芥 早在[4]《本草綱目》就有記載 ":荊芥 ,入足厥陰經氣分 ,其功長于祛風邪 ,散閼血,破結氣 "其含揮發油1.8%,油中主成分為薄荷酮、和少量香芹酮、右旋檸檬烯。地上部分和荊芥穗揮發油含量分別為1.3%和4.11%,油中主成分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1-胡薄荷酮及少量d-烯,γ-蒎烯。此外,荊芥穗中尚含荊芥甙A、B、C。臨床上有疏風解表、解痙止血之功。
2.2單穗升麻[5] 根莖含升麻甙(Cimicifugoside)、甲基升麻甙、乙酞基升麻環氧烯醇甙(Acetylcimnifugoside)、升麻環氧醇甙(Cimigenoside)、25-O-甲升麻環氧醇甙、25-O-乙酰升麻環氧醇甙等皂甙,升麻醇(Cimicifugenol)及其酯,凱諾醇(Khellol,安米醇(Ammiol),咖啡酸二甲醚,升麻精(Cimifugin)。具有清熱解毒,發表透疹,升舉陽氣的功效。
2.3菥[6] 全草含黑芥子甙,經酶作用盾產生芥子油。全草及種子含芥子甙,種子尚含揮發油(芥子油)、蛋白質、蔗糖、卵磷脂和和芥子酶,以及脂肪油約34%以上,脂肪油中含有二十烯酸等。在清肝明目,清熱利尿等方面有一定療效。
2.4毛平車種子[7] 含月桃葉珊瑚甙,車前粘多糖,消旋-車前子甙,都桷子甙酸,車前子酸,琥珀酸,腺嘌呤,膽堿及10.43% 的脂肪油[5,6],β-谷甾醇、β-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有利水、清熱、明目、祛痰之功效。
2.5狹葉柴胡[8] 根含揮發油,內有:β-松油烯,樟烯,檸檬烯,β-小茴香烯,異龍腦,胡薄荷酮,β-松油醇,α-烯,芳樟醇,草烯,α-金合歡烯,香橙烯,順式的和反式的丁香烯,β-欖香烯,γ-及蘭油烯,廣蕾香烷,努特卡市民柏酮,喇叭茶醇。又含柴胡總甙0.15%,其中柴胡皂甙a0.05%,柴胡皂甙d微量,柴胡皂甙c0.10%。有解表和里,升陽,疏肝解郁之功效。
3結論
由以上論述可見,荊芥等十種藥材種子植物形態相似,但藥用功效、成分方面卻有很大差異,由此可見藥材種子是中藥材種植的第一道安全防線。中藥材種子的優劣對藥材品種是否正確;質量是否優良有著重大意義。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醫藥不但在國內迅速發展,還備受世界醫藥界的廣泛關注。中藥種子的正確基源不但關系用醫藥發展的前景,還將影響中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春澍.藥用植物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6.
[2]肖培根.新編中藥志[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1.
[3]鄭明艷,崔凱峰.天仙子的開發利用及栽培技術[J].吉林林業科技,2005,01.
[4]李軍,暉曾南.沈映君荊芥的藥理作用[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4,03.
[5]鄭漢臣,蔡少青.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6]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 [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