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音樂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7 16:52: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六年級上冊音樂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詩教 課堂 新古詩
中國是“詩國”,中國的語文教育素有重視詩教的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既教“讀詩”,又教“寫詩”。近些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對傳統詩教本位認識的逐步深入,詩教進課堂的呼聲不斷,聲浪漸起。
然而,“詩教”是什么呢?《禮記·經解》中有言:“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其意思是說,詩教具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善寫詩的人不僅品德不會壞到哪里去,也不會愚笨到哪里去。
在我看來,詩教就是用詩來育人,用詩來進行教育,真正完整意義上的“詩教”就應該是既教“讀詩”,又教“寫詩”的“讀寫結合”才對。
那么,現行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有沒有“詩教”呢?回答是:有!因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有相當數量的古詩和新詩。教材中有,教師就得教,學生就得學。這也是“詩教”。但事實上,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課堂卻不是完整意義上“既教讀又教寫”的詩教,而是“只教讀不教寫”的“半拉子工程”的詩教。因為,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實際都是只在教“讀詩”,不教“寫詩”。其原因何在?有研究表明:是因為古詩雖短小精悍、易于記誦流傳,但形式拘謹且深奧難懂難寫,只易于“讀”而不易于“寫”。又因為新詩雖形式自由,易讀且易寫,卻“與中國詩學之根關系疏遠﹐又不易記誦,不易流傳”(楊小亮,《國學經典·詩》)。那么,在當下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有沒有既可“教讀”又可“教寫”的“詩教進課堂”的新途徑可以探尋和開辟呢?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學生學寫“新古詩”。
一、何謂“新古詩”?
“新古詩”,也稱新古體詩,就是以新詩寫古詩,也就是現代化之中國古詩。《新古詩·百科名片》中指出:“新古詩使得古詩不必拘平仄,詩之二、四句末仍保有韻,但韻有自然之音樂感即可,不必拘于古韻,新古詩同時用新詩的現代感來寫,保留中國古詩優點,但不必套用古人陳語陳詞,難字僻字。”“新古詩原則上可以每首四行,每行均兩個字,或三、四、五、六、七、八字的古詩形式,也是新古詩的基本形式。但是做慣了以后,就可以更上層樓地加以變化,如成一個六行,或兩個四行聯詩,三個四行聯詩,并無不可。進而把其中一行變成多個字之變體亦無不可,再進而形成新古詞、新古曲均可,變化之妙,存乎一心。”例如,每首四行,每行均兩個字的“新古詩”:“碧荷,紅花。屋小,我家。”此詩只有八個字,共分四行,第二、四行末一字“花”、“家”有自然之韻,其語句現代化、口語化。又如,每首四行,每行均五個字的“新古詩”:“人生如海潮,起落有定時。若不勤撒網,潮去悔已遲。”此詩之形式原則如古詩,唯不拘平仄,第二、四行末字“時”、“遲”有韻律感,其所使用文字與觀念,均現代化、口語化、大眾化、通俗化。
這樣的“新古詩”學說,是我國臺灣地區學者、“新古詩”創始人范光陵先生首創的。國際名人陳香梅女士說:“‘新古詩’是中華文學的一大突破﹐使詩詞大眾化﹑普遍化。我鼓掌支持,(它)讓人人愛讀詩﹐人人可以寫詩。”熊西平先生在給我的信中說:“其實,影響很大、流傳很廣的傳統蒙學中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古代的普及讀物,它們都是用詩寫成的,都是韻文,都是‘新古詩’。”
二、小學生能不能學寫“新古詩”?
為了將“學寫‘新古詩’”引入小學古詩教學,2011年下半年,我在鎮江市的一所小學抽了四年級和六年級各一個班的學生上了一節復式調研課。
經啟發引導,每個同學當堂都能寫出以“我”和以“筆”為題材的“新古詩”。如,以“介紹自我”為題材寫的“新古詩”有:“我的名字叫×靜,唱起歌來很開心。數學語文樣樣通,不怕苦累我都行。”“我姓×來名為晟,說起上課不發愣。要是有誰提起我,什么作業都不剩。”“本人姓×名×霆,語文學習我很行。迎難而上不怕苦,苦練本領學得勤。”又如,以“筆”為題材寫的“新古詩”有:“喝進墨水吐出字,龍飛鳳舞真神奇。我的一支寶貝筆,頭發長來身子細。”“我是一支水彩筆,繪起畫來美如意。身著美麗五彩衣,小小神筆真神奇。”“我的名字叫粉筆,不見黑板心著急。粉身碎骨也不怕,樂為育人獻心血。”等等。
通過對以上這些從未學過寫詩的小學生的訪談,和對這節沒有作任何寫詩準備的真實的課堂教學的調查研究,我以為,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不僅非常喜愛“新古詩”,而且也愿意并完全有能力仿寫、創作“新古詩”。
三、能否進行學寫“新古詩”的教學?
為了探索其他老師能否在古詩教學中教小學生學寫”新古詩”,我曾做過多次調查和實踐,和許多學校的語文老師共同研究,不斷地在多個學校進行這樣詩教進課堂學寫“新古詩”的探索。結果不僅是“能”,而且并不難。其實,這就是在古詩教學的過程中增加指導學生學寫“新古詩”的這一教學環節。
如,2009年,我設計了《古詩兩首》(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教案,請淮安市洪澤縣×××小學的一位青年教師來上課。課堂上,全班的每一個同學也都能仿創出他們各自的“新古詩”。如《學垂釣》:“春光明媚花草香,微風輕拂柳條蕩。小娃坐于池邊草,悄然拋線釣魚忙。”又如《捕蝶》:“風和日麗花飄香,桃紅柳綠蠶品桑。持網兒童叢中竄,翩翩彩蝶入籠網。”再如《池邊所見》:“蓮葉荷花綠映紅,青鱖相戲于水中。小兒伸手摘圓盤,倒扣頭頂當笠篷。”還如《看紙鳶》:“日落西山鳥林歸,兒童散學遲遲回。忙問稚子這么晚?只言東方紙鳶飛。”等等。
這一課例還得到了小語會會長、人教版小語教材主編崔巒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他在肯定“這是一個成功的古詩教學的課例”的同時還指出:“教學有特色,有創新”,“安排了仿、創詩歌的教學環節,應當說,這并不是本學段必須達成的教學目標,但從教學效果看,這個班的學生完全有仿寫乃至創編詩歌的能力。這也提醒我們,教學既要‘依標扣本’,又要‘因材施教’”。后來,本課的教例和點評在《小學語文教學》雜志發表后還受到許多教師的認同和肯定。
2012年,我指導鎮江市的兩位青年教師在《古詩兩首·元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和《古詩兩首·觀書有感》(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教學中,增加了“學寫‘新古詩’”的教學環節。
課上,每一位小學生在“表達童趣仿創古詩作品,學習寫作自己的新古詩”的教學環節中也都能在幾分鐘內仿寫、創作出各具特色的“新古詩”。如,四年級學生現場寫的“新古詩”:“新年團圓真熱鬧,全家幸福樂陶陶。新衣新褲滿身套,爺爺奶奶給紅包。”“春節都要吃餃子,孩子身上穿新衣。鞭炮聲聲響入耳,人們臉上笑嘻嘻。”“新年新年新年到,家家戶戶放鞭炮。小孩喜得紅錢包,全國人民樂陶陶。”又如,六年級學生現場寫的“新古詩”:“身著一件綠衣裳,生命旺盛眾人賞。野火熊熊燒不盡,明年春風吹又長。”(《草》)“小小蠟燭真偉大,烈火焚燒不懼怕。犧牲自己為他人,難怪紅燭精神佳。”(《燭》)“月亮彎彎像小船,天上人間來暢游。夜晚亮光當頭照,人人見了皆喜歡。”(《月》)
篇2
一、利用電子白板的“屏幕遮蔽”功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室講臺前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只需輕觸屏幕,就可以帶領學生進入課文學習互動之旅,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屏幕遮蔽功能,使選擇的信息更加突出,以此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口語交際《我們春游去》一課時,一開始,教師可以創設在野外野炊的情境,讓學生從野外野炊情景中根據自己實際選擇感觸點進行口語交際。這時,教師可以利用白板操作工具中獨有的屏幕遮蔽功能,先聚焦野炊,把野炊的情景再現出來,然后用“聚光燈”把學生找石頭砌灶、生火、盛水煮飯、炒菜等幾個重點環節一一展現出來。這就猶如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生活畫,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趣味盎然。這種方式的展現,教師可以進行調控,也符合學生興趣點。每副畫面的展現,配以生動的文字特效、立體配音以及適合的背景音樂,讓整個課堂就像一部3D電影。同時,利用屏幕遮蔽功能,讓學生進行回憶,進行想象。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口語交際環境,學生的興趣被完全調動起來了。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就能集中精力參與口語交際活動。又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日月明》中,在教學生字“森”時,用拉幕遮蔽功能遮擋“森林”的圖片,然后請學生猜一猜,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他們急切想知道謎底是什么。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用“二木林,三木……”進行猜測。最后請學生利用白板筆把準備好的教學圖片一點點往下拉,當“森林”的圖片一點點呈現在大家眼前時,學生不約而同地發出了“哇”的叫聲,至此,學生心中的疑團豁然開朗。
二、利用電子白板的快照功能,突破教學重難點
電子白板的快照功能是關于指定數據集合的一個完全可用拷貝,該拷貝包括相應數據在某個時間點(拷貝開始的時間點)的映像。快照可以是其所表示的數據的一個副本,也可以是數據的一個復制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些重點字的書寫一直是教學的難點。教師可以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獨有的拍照功能,對屏幕上的某一部分或是全部進行拍攝,有意識地對某個物體進行放大、突出強調,讓學生加深印象,有利于學生掌握。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操場上》時,課文中有一個生字“真”,筆者利用電子白板的快照功能進行生字教學:筆者首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個字,大部分學生會發現這個字里面有三橫,但也有部分孩子比較粗心,只看到兩橫。這時筆者采用了電子白板的快照和放大鏡功能,將“真”字里面的三橫快照并放大,再請學生仔細觀察,隨著字體放大,學生的眼睛也睜大了,看得更仔細,記得更清楚。而這面“放大鏡”也是可以移動的,如果一個生字中有兩個部分都需要引起重視,還可以移動“放大鏡”進行觀察。
三、利用電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室使用白板和水筆,告別了“冷冰冰”的黑板,師生不再深受粉塵的困擾,很快就有教師發現多媒體投影可以直接投在白板上,并配合水筆的書寫,相當于教師在PPT背景上直接演示或演算,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交互式白板成為課堂教學新的交互平臺,其最大亮點是交互的對象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而非教師與白板之間。電子白板靈活的交互性和豐富強大的功能成了師生之間的一道橋梁,這使學生感覺親切自然,而不是冰冷生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的友好界面和資源庫功能,鼓勵學生協助教師搜集和設計教學資源,建立班級教學資源庫。這些資源可以是交互白板活動掛圖中的背景、頁面或圖像,也可以是Flas,還可以是課文中的情景等。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詹天佑》的第四自然段時,教學的重點是通過語言文字體會詹天佑在修筑鐵路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諸多優秀品質。在堂課上,筆者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及時書寫功能,先將文本內容在白板上顯示出來,而后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交流過程中,利用白板的勾畫和批注功能,請學生走上講臺,拿起電子筆,在白板上直接勾畫、批注,談自己的感悟,把自己的感悟帶進閱讀。這使得白板不僅僅屬于教師,也屬于學生。這種閱讀教學的方式,使師生、生生真正地互動起來,交互式白板的交互式功能在課堂上第一時間得到了體現。
四、利用電子白板的“資源庫”功能,實現預設與生成的結合
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核心在于交互與生成,能夠讓課堂實現預設與生成的結合。資源庫內容可以是預設好的,課堂實時批注、拖動、書寫為生成。如教學古詩《江畔獨步尋花》時,剛一上課,便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質疑:“詩中寫的花是什么花?”其余的學生也在下面議論紛紛,這是一個普遍關注的問題。于是拋開預設的教案,讓學生自由討論這個問題。再結合電子白板課件附帶一個資源包,教師把可能用到的教學資源放在里面,需要時直接拖動到課件的界面上,利用感應筆在白板上進行即時標注,將資源包和感應筆的配合使用。這時,師生的批注、圈點、增刪、即時插入、板書要點、學生演練……凡教學過程中臨時生成的東西,均可以在電子白板上生成,讓知識和知識形成的過程動態地展示出來,而不是生硬出示,將教師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將預設的結論直接拿來。這樣,學生和教師的即興發揮也可以呈現在課件上,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結晶會由隱形過渡到顯性,課堂內容也會得到極大地豐富。
篇3
CAI課件 質疑 觀點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變革。于是,CAI進入數學課堂已是歷史的必然。由于是新興事物,一時間,大家都覺得給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它通過文本、圖象、聲音、動畫等方式滲透進數學課堂,打破了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和趣味性。于是,大家在自己的課上鋪天蓋地地運用CAI課件。但是,數學課堂在利用CAI課件輔助教學時,在不少地方存在問題或者說走入了誤區,教師可別讓CAI課件迷了眼,下面筆者就結合幾個案例,針對這些情況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一、雖異彩紛呈,卻只是為用而用
鏡頭一: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第一課時中,一位老師是這樣導入的:聲音和課件圖片一起出示:
師問:聽,什么聲音。有些調皮的孩子故意扯開去,就是不說羊的聲音。
教師再問:看畫面上的王大叔在干什么呀?
生1:可能在看羊。
生2:不對,在修理羊圈呢……
其他學生還把手舉得高高的,欲發表意見。
師:出示題目,讀到:王大叔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花圃,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此時筆者發現,已經過去了8分鐘……
鏡頭二:在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第一課時中,一位教師為了突出轉化無處不在,轉化的作用大時,制作了一個配以聲音,圖片和音樂的故事結尾:愛迪生燈泡的容積的求法。課件的制作非常精美,有圖片,并叫一學生配樂朗讀。朗讀完了之后。師總結:看來,轉化真的無處不在,我們要以轉化的眼光看問題,于此同時,底下的學生在互相猜測,咦,這是誰的聲音呢,他們或交頭接耳活左顧右盼……
質疑:鏡頭一中,教師以聲音把羊的聲音錄進課件,并用掃描儀把書上插圖掃描到課件中。功夫很深,目的是很美好的,也很明確的。就是利用CAI課件圖文并茂、聲像并舉、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情境,激起學生的各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動機和興趣。但是,執教者卻忽視了,過份亮麗的、鮮艷的色彩卻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學生分析問題的本質,尋找數學問題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在聲音設置上,以羊的聲音導入,這樣的舉措看似活躍了課堂的氛圍,但實際的效果是容易打斷其它正在思考問題的同學的思維,把學生導向了一個錯誤的方向。
鏡頭二中:以故事結尾這樣的方式本身在設計上沒有任何錯誤,但是為什么非得用課件呈現呢,其實,教師在這兒可以簡簡單單自己講出來即可。花大力氣卻吃力不討好。
觀點:數學CAI課件應該力求簡單、方便、易于操作,考慮其實效性原則,要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的本質,有利于學生體驗數學語言的美和教學內容的和諧;若課件只是為了追求“花俏”外,為了用而用,那么,不用也罷。所以,在教學中,如果沒有配套的課件,教師可以因陋就簡,用投影儀出示相關例題或圖片,配上教師合理的教學語言,同樣也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課堂。
二、只注重演示現象,而忽略數學之本質
鏡頭三: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找規律》的一個教學片段:通過觀察表格得出:拿法=參觀券張數-每次拿連號券張數+1后,教師出示了畫面:讓學生看畫面,邊演示邊說:看同學們其實還有更簡單的,更快捷的方法。就像上面,10張券,每次拿兩張,把平移的框移到最后,框中第一個數就是9,(從尾數往前數2個數),即可得到9種不同的拿法,以此類推,每次拿3張,則把框移到最后,框中的第一個數是8,(從尾數往前數3個數)即得到8種不同的拿法,若是共有15張券,每次拿4張連號的券,則把框移到最后,框中的第一個數數12,(從15往前數4個數),即有12種不同的拿法。學生看了之后,連連點頭,說:“哇,真的更簡單了!”
鏡頭四: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用連除的方法解決問題》教學片段:新授完例題和練一練之后,教師課件出示一鞏固練習圖片:共150片藥片,每日3次,每次2片,提出問題:這瓶藥片可以服多少天?
生1:2×3=6(片),150÷6=25(天)
師:好的,鼠標移到相應位置,點擊,出示了學生的剛剛說的列式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2:150÷3=50,50÷2=25(天)
教師遲疑了一會兒,說:“不對。你能說出150÷3=50表示什么意思嗎?
學生有些沒有頭緒,接著,師說:“不能解釋就說明不對。那到底還可以怎樣列呢?”
于是,生3:150÷2=75(次),75÷3=25(天),師:在相應的區域用鼠標點擊一下后,出示相應列式。師:你能解釋一下150÷2=75(次)嗎?
生3:這些藥片一共可以吃幾次。教師滿意的點點頭,在接下來的一些列的訓練中,諸如生2這樣無法解釋的回答再沒有出現過,課堂異常的“順利”……
質疑:鏡頭三的課堂主要內容為“找”規律,而非是“講”規律,教師把規律作為一種現象以圖片形式逐一出示,那么,何處體現了學生找規律的過程。
鏡頭四中,當學生出現超出教師思維過程和設計過程以外的解題方法和思維過程,電腦不能顯示,這時教師就能這樣草草應付學生,三言兩語打發了事,不顧學生能否接受,只顧自己的教學流程。這樣罔顧了數學教育的本質,要知道剛才學生的回答完全是合理的。150÷3=50(天),(此處表示的是假設每日吃一片可以吃多少天?),50÷2=25(天)而該教師在有學生有這層次學習需求時應該給予合理解釋。
觀點:小學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以培養學生素養為基本目標,數學素養的基本內涵包括要使學生懂得數學的價值,對自己的數學能力有自信心,有解決現實數學問題的能力學會數學交流以及數學的思想方法;以發展數學思維能力為基本目標,包括觀察與比較,分析與綜合,抽象欲概括,判斷與推理。因此,CAI課件設計要注意設計良好的人機對話,使課件具有較強的人機交互互動性,能實現生成。切勿忽視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和認知特點。數學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會學”的本領,即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應該領著學生走,而不是牽著學生走;應該扶著學生走,而不是推著學生走;要含蓄的講,而不是直白告訴。要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培養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優化學生的學,而不是成“CAI課件放映員”,只注重演示現象,而忽略數學之本質
三、課件喧賓奪主,忽視學生主體性
鏡頭五:在景山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圓柱圓錐的認識》:
(1)游戲導入
師:課件出示旋轉正面畫有鳥、反面畫有鳥籠的教具。
問:看到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鳥在鳥籠中的效果?(旋轉)
師:旋轉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課件出示賓館的旋轉門。今天我們要來看看數學中的旋轉。
(2)觀察旋轉圖片,認識立體圖形。FLASH課件出示:旋轉長方形,問得到什么?認識圓柱,指出長方形的長是圓柱的高。寬是圓柱的底面半徑。針對具體實物圓柱,指一指,半徑和高,指出高有無數條。
(3)以同樣的方式教學圓錐的認識。
(4)書上相關的練習以PPT的形式一一出示。
(5)全課總結,邊總結邊回放課件。
質疑:首先,此處教師運用FLASH技術把長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轉得到圓柱、圓錐的過程用多媒體制作出來,有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但是在整節課中,我們可以看到,課件貫穿始終,教師沒有板書,甚至沒有教案也行,整個課件就是一個課本大搬家,鼠標一點就過去了。沒有學生的感知、觀察、操作、想象,于是,筆者不禁要問了,這堂課是CAI課件是主角,還是學生是主體。答案當然是后者。而整節課以課件貫穿始終,更多的關注了CAI課件作為教學輔助工具的重要性,而忽視了生命,學生的主體性似乎淪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