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的成語范文
時間:2023-03-27 19:34: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寓言故事的成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好好先生 三顧茅廬 葉公好龍 入吾彀中
天衣無縫 侃侃而談 買櫝還珠 老馬識途
必恭必敬 沉魚落雁 草船借箭 七步之才
千人所指 覆水難收 門庭若市 開天辟地
不寒而栗 門可羅雀 濫竽充數 坐井觀天
成語故事 一衣帶水 程門立雪 人人自危
千金市骨 大腹便便 三令五申 各得其所
背水一戰 不堪回首 南轅北轍 別有天地
乘人之危 如釋重負 九牛一毛 不可救藥
一暴十寒 東施效顰 馬革裹尸 開卷有益
人給家足 妄自尊大 一鳴驚人 一字千金
病入膏肓 狐假虎威 不名一錢 困獸猶斗
后生可畏 牛鼎烹雞 毛遂自薦 拔山舉鼎
曲突徙薪 梁上君子 怒發沖冠 傷風敗俗
囫圇吞棗 奉公守法 別開生面 力不從心
人言可畏 雕蟲小技 堅壁清野 對牛彈琴
分崩離析 勞而無功 畫龍點睛 雙管齊下
博士買驢 名落孫山 克勤克儉 博而不精
不遺余力 口蜜腹劍 以鄰為壑 塞翁失馬
拔幟易幟 瓜田李下 克己奉公 孺子可教
人杰地靈 返老還童 不自量力 負重致遠
兵貴神速 賓至如歸 風吹草動 乘興而來
人心如面 掩耳盜鈴 人琴俱亡 不遠千里
篇2
勾踐雖然身為階下囚,但復國的心不死,沒有一天不想著報國恨家仇。范蠡是個聰明人,他自然知道勾踐的心思。但他再清楚不過,想搞垮兵強馬壯的吳國沒那么容易,更何況眼下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主仆倆如何能先從吳國逃出去。就這樣,勾踐在范蠡的指點下過起了臥薪嘗膽的日子,每天都睡在柴草上,吃飯之前還得舔一舔苦膽。
而夫差這邊呢?他剛剛打敗越國,正處在一種驕傲的情緒中,覺得自己簡直就是戰無不勝的了,自然就對階下囚勾踐放松了警惕。
有一次,他吃東西吃壞了肚子,找醫生來醫治也不見起色。勾踐得知后竟當著他的面親自嘗了嘗他的糞便,恭敬地說:“大王,您沒得什么大病,就是著涼了,喝點溫酒暖暖就好了。”勾踐的此番舉動讓夫差大為感動,心說這么個忠心的人肯定不會背叛我啊!就這樣,放勾踐和范蠡回了越國。
回國之后,范蠡給勾踐定了三條復仇計劃,其中一條就是選送越國的美女敬獻給夫差,表面上是臣服于彼,實際上是派個內線過去,達到里應外合搞垮吳國的目的。可是,計策好定,但美女要去哪里選呢?
這時候,范蠡聽說苧蘿村有位美人,姿色十分動人。于是,范蠡便動身前往苧蘿村。
說來也巧,苧蘿村邊有條小溪,溪水清澈透明,村里的女子經常在此洗衣服。范蠡走到這里的時候,正好有幾個姑娘在溪邊洗衣服,女孩子之間嘻嘻哈哈打打鬧鬧也是正常。但只聽其中有個姑娘大驚小怪地說:“哎呀,西施,你瞧,水里的魚看見你都沉到水底去了!”
另一個姑娘附和說:“就是,誰家姑娘漂亮!”范蠡一聽,趕緊躲在一邊放眼瞧去。
果然,只見那一群女子之中有一位姑娘身段婀娜,黑發粉面,柳眉杏眼,姿態之中別有一番味道。
篇3
班超帶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來到鄯善國。國王開始對他們很尊敬,禮節也很周到,但不幾天忽然變得冷淡起來。班超與手下判斷認為,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來了,國王態度搖擺不定,吃不準服從哪一方的緣故。于是把接待他們的胡人叫來,詐騙說:“匈奴使者來了幾天,此刻在哪里?”
那胡人很惶恐,招認了實際情況,證明班超的判斷是正確的。班超把這胡人禁閉起來,然后把三十六名勇士全部集合起來喝酒。喝得暢快的時候,班超激怒大家說:“你們和我都在這極遠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得富貴。現在匈奴使者來到這里才幾天,國王對我們的禮節和敬意就中止了。如果他逮捕我們,把我們送給匈奴,那我們連尸骨都會被豺狼吃掉。你們看,這事怎么辦?”
他的下屬表示了同一個意愿:“現在處于危急關頭,不管死活都聽從您的命令。”
班超下決心說:“好,不進入老虎洞,不能捉到小老虎。眼前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趁著黑夜,用火攻擊匈奴派來的人。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驚,這樣就可以把他們全部消滅。消滅了這些敵人,國王就會嚇破膽,我們大功告成,事業也建立了。”
大家同意班超的行動計劃,但又提出這件事要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發怒說:“是兇是吉決定于今天。郭恂是個文弱而又庸俗的官員,聽到這件事必定害怕,會泄露我們的計謀,這樣我們就會白白送命,當不成好漢。”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看法。當天夜里正刮大風,班超帶領勇士們悄悄來到匈奴使者的駐地。他布置十個勇士拿著鼓,藏在匈奴使者的房舍后,并跟他們約定,見火燒起來就打起鼓大喊大叫。其余的勇士都拿著武器,埋伏在大門兩側。
一會兒,班超順著風勢把火燒起來,頃刻之間戰鼓齊鳴,殺聲四起。匈奴人驚慌失措,亂成一團。班超親手殺死三個敵人,勇士們殺了匈奴使者和隨從三十多人,還有一百多人被燒死。
篇4
關鍵詞: 屋面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TU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7-0087-02
0 引言
隨著我國現代工業和鋼筋混凝土材料的發展,以及多層和高層建筑的興建,在房屋建筑中已較多采用平屋面結構形式。平屋面的特點是,屋面結構比較簡單,可以有效利用屋面安裝各種設施和供人們休憩活動之用。但從防水功能而言,存在以下一些不利條件:因為屋面坡度較小,排水不暢時易造成局部積水,久之會引起防水層損壞而滲漏;構造節點部位較多,如處理不當,常在這些部位發生滲漏;混凝土結構層的力學變形和溫度應力對防水層的影響,極易導致防水層產生裂縫而引起滲漏。因此,平屋面的結構層以采用現澆整體鋼筋混凝土為宜。
屋面工程是房屋建筑施工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分部工程,其施工質量的好壞,不僅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壽命,更關系到用戶對屋面防滲漏及保溫隔熱等方面的使用功能。尤其是屋面的滲漏問題,歷來是用戶投訴的熱點,而且處理起來相當麻煩。
1 工程案例
1.1 案例經過 鄭州市某一單層倉庫,建筑面積2500m2。坡屋頂,內檐溝有組織排水。2002年11月完工。2012年7月有一天晚上下大雨,第二天上班時還沒有停,只見雨水順內墻大量的流向室內,地面有5cm深的積水。上屋面觀查,檐溝積滿雨水,雨水口全部被粉煤灰和豆石堵死,雨水順檐溝卷起上口流淌,將雨水口疏通后,積水逐步排凈,漏雨現象停止。
1.2 原因分析
1.2.1 設計不合理 該工程離廠內鍋爐房很近,粉煤灰落在屋面上。由于是破屋頂,粉煤灰都堆積在檐溝。設計時沒有考慮這一點,沒有采取措施。
1.2.2 油氈收口處設計不合理 該工程只用模板條壓,即便雨水口不堵死,也容易發生滲漏現象。時間一長,壓條也要損壞,滲漏會更嚴重。應該用砂漿將收口封住。在檐溝垂直面上用豆石混凝土壓油氈效果更好。
1.3 施工問題 施工質量的不好是主要原因。豆石保護層施工不好。在坡屋面上有一層浮著的豆石,被雨水一沖刷,就沖到檐溝里;檐溝垂直面上,也用同樣的豆石,幾乎全部脫落。再加上很厚一層粉煤灰,將雨水口堵死。卷材收口不好。一是高度不夠,有一部分沒有達到設計高度;二是壓頂抹灰時沒有將滴水做好,沒有將收口堵嚴,留下了后患。
2 屋面滲漏原因分析
2.1 防水層材料選擇不當 選用防水性能差、延伸率小、耐熱度低或粘結力等差的防水材料,就會存在一定的隱患。目前,我國防水材料市場處于魚目混珠、真假難辨、假冒偽劣產品盛行的局面,因此需要整體治理以防進一步蔓延。
2.2 防水工操作人員技術低 操作人員未嚴格按設計要求和施工驗收規范進行施工。如防水層搭接長度不足或逆貼,或防水層厚度不足或防水層數不夠,或泛水處防水層外貼,收口處張口,或天溝縱向找坡小存有積水等。目前,假冒偽劣防水材料泛濫,緊跟著的是將防水工程造價壓得很低,使正規的防水專業施工公司難以中標。相反,這些工程就落到了無資質有掛靠關系的低素質包工隊手中,以轉包、違法分包的形式承接防水工程。這些包工隊拿得出齊全的“合格”證明,通過大力功“關”,可以屢屢中標,然后大肆偷工減料,雇用農民工粗放作業。一旦發生滲漏,則用幾桶涂料修修補補就可對付兩年,所獲利潤仍可大于“損失”這種狀況,對提高施工質量要求的只是一句空話。
2.3 設計單位不重視防水設計 防水層的材料需要設計人員進行嚴格的把關,按照規定的要求進行選擇,這也是設計單位自身該有的責任和義務。但是不少設計人員由于不熟悉防水材料的品質,就導致設計階段失去對建筑防暑工程的質量把控。
2.4 其他原因 除了前述的原因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天溝落水口需要采用平鐵蔑子,防止被雜物堵塞,造成屋面局部積水過多而滲水;當混凝土剛性屋面溫度分格縫的規定不合格的時候,就會造成防水層開裂;變形縫處蓋縫雨構造設計在施工不當的時候,也會造成漏雨;女兒墻與屋面板轉角未做成圓弧,垂直面卷材與屋面卷材沒有分層搭接等。
3 屋面防水技術的施工方法
3.1 分格縫的設置 分格縫應設置在屋面板的支承端,屋面轉折處、防水層與突出屋面的交接處,并應與屋面板縫對齊,使防水層因溫差的影響,砼干縮結構變形等因素造成的防水層裂縫,集中到分格縫處,以免板面開裂。分格縫的設置間距不宜過大,大于6米時,應在中部設一“v”形分格縫,分格縫深度宜貫穿整個防水層厚度。當分格縫兼作排氣道時,縫可適當加寬,設排氣孔出氣,屋面采用石油、瀝青、油氈作防水層時,分格縫處應加200毫米-300毫米寬油氈,用瀝青膠單邊點貼,分格縫內嵌填滿油膏。
3.2 屋面找平層施工 屋面采用建筑找坡與結構找坡相結合的做法。先按3%的結構找坡后,再在結構層上用1:6水泥爐渣或水泥膨脹砼石找坡,再做25毫米厚1:2.5水泥砂漿找平層,建筑找坡時,一定要找準泛水坡度,流水方向,將最高點與泄水口之間用魚線拉直、打點、打巴,泄水口處厚度不得低于30毫米。澆砌時,一定要用滾筒和尺方滾、壓趕、使其密實。
3.3 屋面隔離層的施工 施工期間需要因地制宜,取長補短,這樣才能起到隔離層的作用,又不被日曬雨淋,在平層與剛性層之間,能夠防止油膏老化,又能起到防水作用。
4 屋面滲漏防治對策
4.1 嚴格選用屋面防水材料 目前我國防水市場的材料品種繁多,這就要求我們在選擇的時候注意以下幾點,即嚴格按照設計文件的注明使用防水材料的品種、規格和性能要求,選擇符合質量標準要求的防水材料;還要使國家專業部門技術鑒定后的防水產品;選用合格防水材料進場后才能應用于工程上。
4.2 施工人員持證上崗 層面防水工程要選擇專業的防水施工隊伍進行操作,這些工人都應該具有合格的證件才能上崗,操作前還要熟悉防水施工方案,這樣才能保證防水成品等方面的合格性,確保施工質量。
4.3 屋面泛水嚴禁外貼法施工 泛水處及轉角等處按規定做成圓弧型,這樣防水層能夠密封材料,以防收頭處漏水。卷材留槽時將卷材伸進槽內,并用釘子釘牢,釘距450毫米,再用水泥砂漿把槽口填實、粉平。
4.4 保護層的施工 為防止防水層過早破壞,就需要采用剛性的保護層做法。這樣能夠整體增強防水層板塊的剛度和整體度。
4.5 蓄水試驗 我們對防水層面進行施工前就需要對結構層面進行蓄水的試驗,等確保結構無滲漏的時候,才能保證防水施工是否正常進行,待施工完工后,要對防水層進行潑水試驗,并且做好試驗記錄,同時加強成品的保護,若有損壞,可以采取同種防水材料進行修復。
5 小結
屋面防水工程主要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如:設計構造、材料構造和施工細部構造以及基層處理等方面進行質量控制。總體上,防止屋面滲漏的前提就是設計,基礎是材料的選擇,關鍵是施工是否有保證等。因此就需要我們嚴格把握材料關,然后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等才能保證屋面的防水工程質量,從而保證建筑工程的質量和延長建筑工程的使用期限。
參考文獻:
[1]彭躍鶯.屋面工程質量通病的防治[J].廣東土木與建筑,2000(04).
[2]史金興,張海燕.屋面施工中易出現的質量通病及控制措施[J].施工技術,2009(s2).
篇5
關鍵詞:電梯;檢驗;事故;預防
1.電梯檢驗過程中的潛在隱患
1.1.電氣傷害
有些檢驗人員,為了省時快捷等原因,導致不嚴格根據檢驗規范進行檢驗,這種違章操作往往會加大造成電氣傷害的風險。例如由于不嚴格規范,意識疏忽的觸碰到電梯內的高壓帶電部分,勢必會產生嚴重的后果。或者對檢驗工具沒有事先檢測,定期更換老化或破舊的檢驗工具,又或者是使用工具上的粗心大意,遺忘了檢查量程范圍等行為,諸如此類都會大大增加電氣傷害的風險。
1.2.機械傷害
會造成機械傷害的危險源是在電梯檢驗中很常見的,可旋轉和移動的部件都有能成為造成檢驗人員機械傷害的元兇。一般在轎頂和底坑處,檢驗人員在檢驗作業時,失誤的操作或者站立的位置不當等原因都有造成被轎廂以及其附件等運動部件造成擠壓性的傷害。在電梯層進出口處,當檢驗人員進入轎頂或底坑時,也有被運動的轎廂剪切的可能。同時在檢驗操作時,也有可能因無意識撞擊到部件產生撞擊傷害。在對電梯鋼絲繩檢驗時需要對鋼絲繩近距離觀察,看其是否有斷絲等的現象,用游標卡尺測量鋼絲直徑以及是否安裝黨繩的裝置時,若這期間電梯沒有斷電,手指就有被鋼絲繩進出的曳引輪處咬到的可能,以上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機械傷害。
1.3.墜落傷害
對于電梯檢驗來說,期間有部分作業是屬于高空作業,因為電梯檢驗的過程之中,是有需要檢驗人員進入轎頂或底坑等處進行,所以會存在墜落傷害的風險及隱患。例如在進入底坑檢驗時,如果底坑爬梯沒有安裝得很堅實穩定,很容易因此造成墜落事故,站在轎頂用彈簧拉力計測拉重側鋼絲繩張力時,這個過程也有墜落的危險。為了對安裝在電梯轎底梁上的電梯超載裝置進行測試時需要把手伸入下梁上部,人為手動對超載裝置開關,如果操作不當或者超載器失效,電梯門關閉后會將檢驗人員帶起造成墜落的事故。在測量導軌垂直度時需要經常性的從轎頂探出身體對轎頂邊框投影范圍外實施放線測量等活動,這種過程里也就存在著從轎頂滑落的危險。
2.預防事故的措施
2.1.針對檢驗人員
因為在整個電梯的檢驗過程中,檢驗人員是其中的主要操作人,也是檢驗現場安全的關鍵,因此為了確保整個電梯檢驗過程的安全,檢驗人員不但要有規范化的操作技能還需具備很強的安全意識。首先要提升檢驗人員的業務素質,所謂業務素質,不只是能否有完成此項工作的專業能力,還要具備對此工作的責任心從而真正能勝任此工作。對于電梯檢驗這種高危工作來說,業務素質更是尤為重要。為了增加檢驗人員的業務能力,必須加強現場培訓,因為電梯檢驗是個很具操作性和實踐性的工作,不去實踐只在紙上談兵,是毫無作用的,所以必須組織檢驗人員到現場操作示范等現場交流,這樣才能把所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效果。檢驗人員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規定的檢驗方法進行檢驗,《電梯監督檢驗規則》中對于電梯檢驗的方法過程和要注意的安全問題都有詳細的規定,定期對檢驗人員進行培訓,使其做到嚴格遵守相關規定,從而避免檢驗人員因為操作不當而帶來的一系列事故發生。
除了專業技能之外,還應增大檢驗人員的思想素質和安全意識,熟話說“淹死會水的”,因為有了足夠的技術,產生自滿的情緒,而存在僥幸的心理,往往導致工作中因不重視而帶來的嚴重后果,應加大檢驗員對安全的重視程度,不要因為顯麻煩,就省去其中一些自以為不必要的步驟,要對工作負責,同時也是對自己的安全負責,通過事故發生的情況統計來看,事故往往多發生在有專業技能的老檢驗人員身上,所以提高思想素質和安全意識,也是防止事故發生的重點措施之一。還要加強檢驗人員的心理素質,因為電梯檢驗工作的高危性,一些心理素質低的人員,自身處于懼怕緊張的心理,這種心態下,很容易出現工作的紕漏,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為了確保這種高危作業的安全進行,必須要求電梯檢驗有較高的心理素質。同時在檢驗操作時,檢驗人員必須帶好安全帶、工作鞋和安全帽等工作著裝,防止墜落物砸傷,自身墜落和無絕緣鞋而導電等事件,這些檢驗著裝對于降低事故的傷害起到很好的降低作用。
2.2.針對于檢驗環境
如果在昏暗、惡劣、視線不清的環境中進行電梯檢驗的話,難免不會發生事故危險,所以在檢驗電梯過程中有一個良好的檢驗環境是很重要的,正式因為如此,在《電梯監督檢驗規程中》,就對電梯檢驗的實施現場的驗收檢驗條件有明確的規定,主要是要保證現場清潔,不應有與電梯工作無關的設備和物品,需要有永久性照明燈才可進度底坑和機房的通道內等相關規定,如果電梯檢驗現場不符合驗收條件的話,檢驗人員則是有拒絕檢驗的權力,必須把現場整理至符合相關條件時才予以接收。
3.結束語
電梯的安全檢驗不單單是影響到檢驗人員的自身安全,同時還關系到電梯的使用,當然也關系到所有對電梯的使用者的安全,所以電梯檢驗人員必須本著對工作負責,對他人負責和對自己的人身安全負責的職業素養和理念,通過規范的電梯檢驗流程配合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安全意識進行相關操作,將電梯檢驗的事故風險和隱患盡可能的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林曉明.談談電梯檢驗中的安全保護[J].電梯工業,2007(2)
篇6
關鍵詞:中式古建筑;保護;傳承;政府管理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建筑是一種文化的標志,我國的古建筑有兩種結構:一為磚石結構,磚石結構的古建筑,壽命較長,保存千年之久的建筑至今仍然存在;一為木結構,木結構的建筑壽命較短。城市古建筑是人類社會物質及精神文明的有機結晶,既是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亦是社會經濟層面的集中展現。對中式古建筑的保護是延續一座城市歷史文脈,實現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式古建筑保護和開發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現實意義,例如對其經濟價值的幵發就是很重要的一種。二、中式古建筑的保護與傳承原則
1、發展觀念的原則
我國建筑遺產保護觀念如何突破傳統“收藏保存”框架,正成為一個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收藏式保護是一種保護方法,但是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并不是對所有的情況都適用,根據中式古建筑的特性,“可適性再利用”更符合實際情況,特別是對于那些一般性的歷史建筑的保護,因為它們所處的城市大環境變了,建筑內部的生活結構,生活方式變了,此時最恰當的保護方式就是如何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在使用它們的時候應該思考現代設計與傳統形態的契合關系;在具體操作的時候使歷史建筑的保護和再利用工作與城市規劃和社區及城鎮經濟、文化的振興計劃相關聯,這才是我國中式古建筑保護與傳承之路。
2、整體觀念的原則
無形遺產與歷史環境的保護與傳承概念有較強關聯性。因為許多歷史古跡、文化遺產是與它的環境同時存在的,無形遺產最重要的就是保護歷史信息,使其得以傳承。單體中式古建筑所傳承的歷史信息是有限的,許多信息則承載于古跡周圍的環境、區域的街區形態和結構,甚至包括在城市的景觀風貌中。張松先生在《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中談到,“歷史環境保護,是從文物保護出發,保護與此有關的建筑、建筑群、街巷、廣場和歷史街區......歷史環境保護不是要絕對地保護某些特定的建筑,而是要從整體上保護城鎮特色”。由于我國建筑遺產具有“多朝代更迭、多文化融合、多民族分布”等特點,結合“系列遺產”概念可以深化對某種類型遺產共性的理解,從一個更高的層次,從遺產間的相互關聯上,透視遺產的價值,從而改變過去那種只是孤立地評價單個建筑遺產價值的認識方式,使我們對區域或類型遺產的價值認識更加深入。相應地,必然帶來對遺產保護與傳承方法的改變。
3、社會觀念的原則
中式古建筑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活動,而應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中式古建筑的保護是社會性的,與文化一樣,是與人類社會相聯系的最完整的人類智慧的文物體現。要廣泛動員全社會關心并支持中式古建筑的保護工作,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群眾監督作用,把這項工作置于全社會的監督和支持之下。建立社會化古建筑保護觀念,不僅代表民眾參與保護的熱情與自覺性,更重要的是,所有公民融入和參與的政策是增強社會凝聚力、民間社會活力及維護社會公平的可靠保障。它是社會民主政治和民眾參政議政能力和渠道健全的標志,在我國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今天,通過專業保護機構的率先參與,鼓勵建立以公眾力量為主體的保護管理體制,是符合社會發展前進方向,具有積極意義的。
三、中式古建筑保護與傳承的方法
1、堅持整體性保護和傳承
中式古建筑的保護措施的制定必須順應整體周邊環境的需要,或者是對周圍環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只有這樣,保護的理論才有基礎,古建筑的物質存在才會有根基,中式古建筑本身不能因為其單純的建筑形態或裝飾紋樣等的價值保留和增值而忽視整體的存在環境。整體環境的丟失必然造成建筑的孤立和整體價值損失。因此,從建設整體角度出發,制定對局部建筑有益的措施,以古建筑的細致保護豐富和突出整體群落的個性價值,由此給中式古建筑形成一個多效益、多利益群體、多種方法論的系統性工作,因為眾多因素的協調和控制才能保證中式古建筑保護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2、中式古建筑的修繕優化
中式古建筑要保護和傳承,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建筑的現實物質存在,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局部改進,以滿足當今的現實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建筑不可避免地由盛而衰。除建筑材料的自然質變之外,建筑的某些功能布局也變得不合時宜。甚至建筑結構出現嚴重的紊亂,諸如:墻壁出現裂痕、梁柱歪斜、地基滲水、表面墻磚剝落等。年久失修的建筑物需要修繕才能再次使用。一般修繕需要達到三個目的:一是恢復原始建筑的所有優點;二是為建筑贏得額外空間,這里說的獲得額外空間是指改變原有空間布局提高利用率,來獲得更多使用空間;三是建筑內部的現代化,結合現代材料,保留古建風格,使古建更加具有現代意義,有更高的耐久性等。任何修繕工作都要落實到具體的技術措施上,所以應該根據每個建筑的不同情況,發掘與探究與現代保護修復原則相適應的保護修復技術措施。即使是采用傳統技術與工藝也要注意尋找它與現代修復理念的結合點。例如湖廣會館古建筑保護修復工程,為了遵循“最小干預原則”的要求,齊安公所看廳的修復就以鋼梁加固的新型技術措施取代了傳統落架維修,獲得了成功。每種技術措施必須經過先期局部選樣實驗,基本確定該種方法既滿足保護修復需要,又無害于建筑本身才可以大量使用。特別是涉及現代工藝與材料的使用,必須滿足“可逆性原則”。
四、政府管理方面的工作
1、成立中式古建筑保護單位
中式古建筑資源的產權較為復雜,往往是同一個景區內,建筑、文化、文物、業、水利和旅游等多個部門交叉管理,行政部門既是所有者、監護者,又是古建筑的經營者、管理的,使得古建筑保護容易出現政出多門、協調難度大的問題。因此,古建筑的保護需要確立一個專業化的保護管理單位古建筑管理單位由政府統一撥款和人員招募,負責建立健全文物信息資料的檔案庫,對市域范圍內的古建筑調查登記、價值評估和保護方案制定;做好內部人員的培訓、知識跟新和協調管理;加強區域間的學習和經驗交流。
2、貫徹和補充制定古建筑保護的政策和法規
中式古建筑保護必須要走法制化的道路,只有堅持依法保護、科學發展,才能是古建筑得到有效保護、合理管理和利用,才能是古建筑作為人類共同的遺產為后代永續利用。因此要盡快制定出臺古建筑保護的地方法規及修訂有關專項保護規劃,對古民居和古建筑的保護做出法規的界定,有計劃地開展對古建筑的保護修繕、處理好現代化進程與古建筑保護的關系、旅游幵發規劃先行等。嚴格執行古建筑保護的政策、法規的各項內容,對于蓄意破壞、倒買倒賣的行為,要予以嚴厲的打擊和制裁。
3、多種途徑集資,為古建筑保護傳承提供資金保障
在解決中式古建筑保護與傳承的資金問題上,從各地方政府制定出臺的保護性政策措施中可以看出,大多是通過旅游開發的手段,從建筑群的旅游收入抽取一定比例,對有較大文物價值的古建筑,要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登記、存檔,由政府撥出專門的資金對其加以保護修鍵;對于一些文物價值相對較小的中式古建筑,北京市古建筑研究所的專家建議可以通過引進民間資金的方式加以保護。千方百計動員社會力量,廣泛籌集資金,鼓勵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的進入,改變過去單純依賴政府的局面。
五、結語
傳統的中式古建筑,特別是具有鮮明地域性空間和外在的歷史建筑都有特定的環境氛圍,這些建筑此時已轉化為詞匯去傳遞一脈相承的序列文化。因此,中式古建筑保護傳承應當被給予越來越多的重視和研究,以此達到弘揚文化。
參考文獻:
[1]李 榮.文物古建筑保護規劃編制方法的理論探索[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1.
[2]吳麗玲.風景區文脈的保護與傳承[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9.
篇7
[關鍵詞]連環圖畫“語-圖”歷史演變
中國連環敘事藝術的歷史演變可謂源遠流長。它建立在圖像敘事的基礎之上,伴隨著中國古代敘事文類發展而衍生。在傳承與演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敘事規律。
中國連環畫的起源,連環畫家陳光鎰認為:“類似連環畫的畫。例如漢代武梁祠石刻壁畫《出巡圖》等,敦煌唐代壁畫《舍生圖》等,宋五代《韓熙載夜宴圖》、《清明上河圖》,明代《文姬歸漢圖》以及清末吳友如畫寶等等,尤其是明代《文姬歸漢圖》(現存南京博物館)是多幅冊頁組成,非常類似連環畫。這些可以說是連環畫的前身,它們都具有連續故事畫的特色,這說明連環畫出世不是偶然的,是源遠流長的。”美術史家林樹中對連環畫的起源也有獨到見解:“今天來探討連環畫史,要把它分成兩個階段,即以1925年為分界線,其前是連環畫孕育的歷史,其后是發展與成熟以至繁榮的歷史,《辭海》認為‘中國古代的故事壁畫,故事畫卷及小說戲曲中的‘全相’等,即具有連環畫性質。’基本是說對了,但還不夠全面。因為這種連環性的圖畫應該上溯到漢代壁畫以前戰國的銅器畫,而且古代故事壁畫與故事畫卷并非都具有‘連環圖畫’性質,有的只表現瞬間發生的事物且有空間的限制。例如河南洛陽燒溝西漢墓壁畫《鴻門宴》及東漢武梁祠畫像石中故事畫,但卻是獨幅的,并無‘連環性’,嚴格地說,不能歸之連環畫史的范疇。”②林樹中這里指出獨幅畫雖然也敘事,但是不具有連續性,還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連環畫,他的觀點為多數連環畫學者接受。
本文以敘事學原理,從圖像和語言敘事關系轉換的角度,來考證中國古代連環圖畫的歷史演變。對中國古代連環畫從萌芽期到雛形期的歷史演變過程,分兩節進行分析研究。
一、“以圖言文”的萌芽期――古代雕塑、壁畫及卷軸畫
遠古時期,語言文字還不完備,多用圖像來敘事。在古代石窟、寺廟壁畫及卷軸畫里,可以看到中國連環畫的早期萌芽。趙教授在《文學和圖像關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中指出:“口語時代的圖像即原始社會留存下來的原始圖像。就現有的考古學成果來看,原始圖像包括人體裝飾、陶器紋飾、史前雕塑和原始巖畫等,題材涉及自然和社會、天文和地理、狩獵和農事、祭祀和禮儀、生殖和戰爭。它們和語言的關系明顯地表現為‘以圖言說’的特點,即用圖像表達人類的所見所聞、所知所行、所想所信。也就是說,圖像應當是原始先民的最主要的語言符號(并非所謂。結繩記事。)。這就是‘語-圖’關系在口語時代的基本體態――‘語圖一體’。例如原始巖畫,就是一種典型的原始語言,是原始先人以圖像表達他們的認知和信仰的語言符號。”③這種“以圖言說”的特征――即圖像代替語言文字敘事,是中國連環圖畫萌芽階段主要的表達手段。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石窟雕塑及壁畫
北魏開始修建的山西云岡石窟,有許多連續性的故事畫面出現。如第6窟描述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畫面。該窟墻壁繪有佛傳壁畫(據考為明代壁畫),是一組連續的經變敘事畫。第10窟的佛傳浮雕,敘述的是經變故事,人物較多,造型各異,有騎馬的、撐傘的、禮佛的,畫面的情節完整,故事內容一目了然,堪稱古代石窟石刻敘事作品中的代表。
四川大足石刻畫面敘事性很強,且有多種表現形式。有的畫面較小,在龕窟中屬于次要的部分。有的是巨幅的摩崖造像。有的一龕為一幅,有相對的獨立性,各龕連起來組成一個完整的佛傳故事。有的是一套連環畫面統一在一龕的造像之內。如有一“長卷”形式的《牧牛圖》,雕出10個牧人和10頭牛組成的農村生活畫卷,其敘事特征十分明顯。
現存于山東曲阜孔廟圣跡殿的石刻連環圖畫《圣跡圖》,描述了孔子一生主要的活動。它一石一圖,為淺浮雕,刻工精細,雖因年久風化,但人物形象仍清晰可見,每圖皆有簡短的說明文字,刻在圖的空白處,顯得既醒目又有概括性,是一套較完整的古代敘事性連環圖畫。
甘肅敦煌石窟壁畫在中國連環畫敘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這些窟龕中保存著歷代的雕塑、壁畫、裝飾畫、畫卷等許多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其中有許多關于佛教故事的連環壁畫。這些壁畫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而且敘事特征十分突出,如《九色鹿王本生圖》《薩綞那本生故事》《舍身飼虎》《尸毗王本生》等,畫面往往詳細地敘述了經變中的各種故事,堪為后世敘事性壁畫作品典范。
新疆克孜爾石窟的附屬窟庫木土拉石窟,在第43窟洞壁上,有著大量關于佛教經變的故事畫,且畫幅是連續著的,每幅間用廊柱隔開,每幅畫上端用古龜茲文作說明,一幅一頁相對應,形式頗類似于今天連環畫的文學腳本,據考證該壁畫是在公元前后出現的,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具有連環畫萌芽性質的壁畫。
還有許多分布全國各地的石窟壁畫,蘊藏著大量的連環圖畫內容,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二)寺廟壁畫
中國寺廟眾多且分布較廣,大都有宣傳教義的壁畫。其中以山西永樂宮和四川覺苑寺壁畫最具代表性。位于山西省永濟縣的道教名觀永樂宮建于公元13-14世紀,宮內至今完好地保存著許多精美壁畫,其中有兩套描繪道教首領王重陽得道成仙的傳記連環圖畫。(圖5)畫面上二百八十多位神仙組成8組,在統一中求得變化,以免單調平板,顯示了作者高妙的構圖技巧和匠心。這套壁畫雖是一套宗教宣傳畫,但描繪出了豐富多彩的人間風俗畫圖,是現存元代敘事性繪畫的杰出作品,在中國連環畫發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四川覺苑寺壁畫為西南地區具代表性的古代寺廟壁畫作品。明代《釋氏源流》一書就是根據該壁畫整理編撰而成,書里部分畫面不受時空限制,將不同場景展現于同一畫幅之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敘事圖像的特點。覺苑寺里的壁畫內容為佛傳本生故事,每幅既可獨立敘述一個故事,同時和上下幅又有連續性,具有早期連環畫的萌芽性質。新編《劍閣覺苑寺明代壁畫》第88圖是這樣描述的:
釋文88,降伏六師:本故事取材于《賢愚因緣經》,當時佛在王舍城竹園精舍中說法。其時,瓶沙王已皈依佛教,無奈弟弟執迷不悟,不肯聽從王兄勸告,并且派人去通知六師,共議如何對付佛。六師悉集,皆口出狂言與佛比試。國王同意,即領六師,并請佛同到試場。這時,佛升寶座之上,左有帝釋,右為梵王護持,國王大臣,萬眾圍觀。佛徐伸臂,以手按座,即有五大神王,推拉拖拽六師;金剛密跡舉起金剛杵,杵頭出火,嚇得六師驚恐萬分,倉皇逃走。徒眾求哀懺悔,愿為成沙門。
該釋文對相應壁畫作描述,故事情節生動完整,敘事性很強,完全可以獨自成篇。覺苑寺壁畫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早期連環畫的萌芽之狀都盡顯其中。
(三)卷軸畫
我國古代繪畫歷史久遠,種類繁多。特別是有卷軸畫之后,為畫面提供了更大的表現空間,使單個人物畫更加細致精彩,群像故事畫也有了發揮的余地。用連續的畫面來表現人物畫卷成為常見的形式。它們有的是根據歷史傳說故事或現成作品編繪的,有的則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充分顯示了連環畫可以直觀敘述的特點。敘事性較強的有如下幾幅。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依據曹植《洛神賦》而畫。畫家沒有將山、水、樹、石畫成孤立形象,而是傾注著自己的感情,運用散點透視法,力圖從原賦內容出發,使人物情景相互交融,有序地展開故事敘述。感人的一段描繪的是曹植與洛神相逢,洛神卻無奈離去的情景。畫家用連續的圖像來安排情節塑造形象,充分體現詩人哀怨纏綿的思想情感。該畫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套以連續畫面形式敘事的長卷畫軸。
傳為五代時期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描述當時生活的紀實體連環畫圖長卷。該圖描繪了五代南唐重要政治家、文人韓熙載與其友在家中宴飲尋歡的情景。圖分5部分,疏疏密密,主人公韓熙載始終在場。《韓熙載夜宴圖》無論從題跋還是畫面來看,都已經具備完整的敘事情節、敘事環境,把人物的心理活動、人物的性格都烘托了出來。
《晉文公復國圖》是宋代畫家李唐描繪的春秋時晉國的公子重耳流亡在外,經歷了宋、鄭、楚、秦等國,后回到自己的國家里做了晉侯。故事描寫細致而生動,構圖的形式是連環畫圖式的,情節曲折而繁復,是一幅難得的巨作。長卷共分6段,每段都有文字說明和圖畫相對應。各段之間以人物車馬的行進顯示故事的進展和圖畫的連續性,是非常典型的古代敘事畫。
《清明上河圖》傳為宋代畫家張擇端所作。全圖以汴梁城郊起,步步往城區展開,直到虹橋部分形成。該圖雖不是表現連續的故事,卻描繪了完整而連續的場面,既有空間感又有時間跨度,是一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風俗敘事圖。
通過以上研究發現無論是古代雕塑、壁畫還是卷軸畫,都可以圖像來地代替語言文字進行敘事,這樣的敘述往往具有概括性、直接性和說明性等特征,但是又往往缺少完整的情節性和生動的敘事性特點,這表明中國連環畫的發展尚處于萌芽期,為后來連環畫雛形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二、“以圖插文”的雛形期――明、清的插圖及版畫
自隋、唐之際發明印刷術以來就有了木刻版畫藝術。如敦煌石窟保存下來的唐代刊印的《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的扉頁插圖。到了明代,由于出版事業的發達更促進了版畫藝術的繁榮,達到了鼎盛時期。當時的市民文學,如戲曲小說等,出版極為興盛,書商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便在書中附加插圖,以利于推銷。明清時代的書籍插圖,經典的作品常常不限一種,如《西廂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都有多種插圖,各具特色。由于這些書籍表現了豐富多樣的生活,不僅有中心人物還有很強的故事性。元明時期,隨著戲劇和文學的繁榮興起,在小說和劇本中插入連環性的插圖更加盛行。這一時期所流行的章回體文學書籍,也插入了一些線描插圖,一些書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圖,因此被俗稱為“回回圖”。“回回圖”不但增加了書籍的觀賞性,又使線描插圖這種藝術形式為大眾所熟悉和喜愛。現國家圖書館藏元刻《平相三國志》、明刻《西廂記》、清刻《紅樓夢》就是其代表作。在清末民初連環畫形成之前,明、清小說插圖和版畫就是中國連環畫的雛形。代表作品有以下幾部。
《西廂記》在明代有多種版本,明弘治年間岳家刊本《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注釋西廂記》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戲曲故事。它有5卷,共161頁,每頁上圖下文,每圖都有一個標題。每題所畫不限于一頁,根據內容的需要可長可短,有的一頁一圖,有的多達七八頁接連表示一個連續的故事內容。“這種連圖,使畫面更加開闊完整,也加強了畫面的連續性,但也有些是為了湊篇幅而故意拉長的,那就不足取了。作品人物造型、環境背景的刻畫都較為成功,是明代中期版畫的代表作品。”⑧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插圖的確為原作增色不少。不管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否明確,由于他們是以多幅連續畫面將原作故事圖畫化,用圖畫來敘述《西廂記》的故事內容,增強了小說的通俗性和可讀性。
《耕織圖》屬于古代生產題材的連環畫圖,用連續圖像客觀敘述古代生產活動的全過程,形象生動直觀易懂。“《耕織圖》是中國最有名的繪刻農業生產勞動過程的有連續性的畫冊。中國歷來是農業國家,主要依靠農業生產,歷代的帝王主要也是依靠剝削農民。所以,不但人民重視農業生產勞動,帝王也著重于倡導耕織。因為倡導,他們就有‘藉田’和‘天子親耕祀太社’一些制度。有時,還敕命名畫家、名刻手,繪刻有關耕織的連環畫冊,以喚起‘群臣們’注意‘倡導’。”⑩在中國最早出現的“耕織圖”是元末王禎的《農書》。日本農學專家天野元之助認為“王禎《農書》是(中國古代農書中)最有魅力的(著作)。”
清代康熙年間,焦秉貞繪、朱圭刻的《耕織圖》,耕織各23圖。此外還有從播種到揀染的《棉花圖》、以描繪鹽民曬鹽勞動的《熬波圖》等。這些生產題材的連環畫圖雖然缺少故事情節,但卻完整地描述了某一項生產活動的全過程,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這些耕織圖和小說插圖相比改變了圖畫的從屬地位,成為表現生活的主體,大大提高了圖像敘事的功能。在文圖結合方面,有的只有標題,有的雖有較多的文字,但也只起簡單的說明作用。它的出現為由插圖過渡到獨立形式的連環畫起著奠基的作用,亦為連環畫圖的敘事功能開辟了新的用武之地。
又如《金瓶梅》《全相平話三國志》《西游記》《天工開物》等,這些都可稱之為中國連環畫早期雛形的代表。其中明萬歷丁巳刻本《金瓶梅》每回前皆附插圖兩幅,對該回目故事內容加以圖說,敘事特征十分明顯。加之《金瓶梅》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故該書對后來連環畫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如第52回《應伯爵山洞戲春嬌潘金蓮花園調愛婿》插圖和標題相呼應,達到了非常好的敘事效果。明代宋應星編寫的《天工開物》一書里利用單幅或者多幅的插圖,配上和畫面相適應的文字,說明勞動人民的生產過程,這本杰出的著作顯示古人已在利用連環畫圖這種形式進行生產技術教育,且達到了頗為圓熟的程度。
篇8
關鍵字:電梯檢驗;事故傷害;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TU8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電梯檢驗是一項存在很高危險的工作,事故等安全問題就存在于整個檢驗過程中;所以為了避免在電梯檢驗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檢驗人員除了嚴格按照相關檢規、標準進行規范化操作之外,對其中的安全隱患也應進行了解,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給予防范,保證電梯檢驗過程中的安全。
電梯檢驗中的危險因素
電梯墜落事故
當電梯損壞或者平時對其進行檢測時,需要檢驗人員進入到電梯轎頂或者井道底坑進行操作,所以存在著電梯墜落的安全隱患,具體的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很多從外面通向電梯機房的通道都是爬梯,有的爬梯與電梯機房之間的高低不同,所以工作人員在去機房時一不小心就會摔下來,造成人員墜落事故。
有的電梯機房內都有一個較高的平臺,當檢驗人員上去檢驗時,容易絆倒,或者頭部如果不小心碰到線槽或者其他設備等,便會引起不意外的傷害。
對電梯層門進行檢驗時,正常是從電梯的廳門外側進行打開的,如果用力過大,或者沒站穩等因素,就會造成從廳門的位置墜落,產生墜落事故。
當檢驗人員進入轎頂檢測時,如果站立的位置傾向于井道,檢驗過程中很容易由于站立不穩摔倒或墜入井道,造成傷亡事故。
檢驗人員在電梯轎頂上進行檢測時,如果事先沒有和機房里溝通好,機房內有人進行設備維修或者其他工作時,一些工作用具或者一些小零件之類的會從繩孔處掉入井道,造成人身傷害。
當檢驗人員進行底坑檢驗時,有部分電梯的底坑部件安裝不牢固,很容易發生意外墜落危險。
現在的高層電梯在轎底的位置都裝有超載的裝置,也有的把超載裝置安裝在電梯底部的梁上,檢測的時候要把手伸入梁上確認開關,當電梯超載裝置失效、檢驗員操作不規范時,電梯將自行啟動上行,就會造成電梯墜落事故。
機械設備事故
在電梯事故中,機械設備的傷害也是很危險的,一些簡單的動作就會造成機械對檢驗人員的傷害。
當檢驗人員在不經意間接近旋轉的設備時或者進行導向輪垂直度的測量時,每個運行中的部件與檢驗人員接觸后,都會產生巨大的傷害。
對電梯的盤車進行檢驗時,如果檢驗人員不規范的進行操作或者操作錯誤時,只是電梯的轎廂發生了位移,這樣就導致盤車的旋轉速度加快,對操作人員產生傷害。
檢驗人員在轎頂進行檢驗時,如果其工作的位置離電梯門比較近,隨著電梯門的開關,就容易對檢驗人員造成傷害。
當檢驗人員在井道進行檢驗時,由于工作空間有限,不足以站立,這樣就會容易被轎底磕到頭部,或者檢驗人員在觀察井道時將身體的部位不小心伸出護欄,容易與機械設備發生碰轉,這樣就容易造成設備對檢驗人員的傷害。
在電梯的進出口地方也是容易產生危險的地方,當檢驗人員在進入或者出來的過程,如果電梯在運動,就容易出現剪切事故,對檢驗人員造成傷害。
當檢驗人員在轎頂或者轎底時進行檢驗時,如果操作錯誤或者站立不當時,檢驗人員的身體就會有受到擠壓的情況發生,造成對檢驗人員的傷害。
對電梯鋼絲繩進行檢測時,檢驗人員對鋼絲繩進行近距離的測量,如果忘記斷電,那么這個過程容易將手指卷進齒輪處,對人身的安全產生危害。
電氣的傷害
電氣傷害的死亡率往往高于其他傷害,所以檢驗人員在對電氣進行檢驗時應特別注意,電梯檢驗中的電氣傷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檢驗時使用的工具不當或者使用方法不規范產生漏電,從而對人員的安全產生影響。
檢驗人員為了方便省時,對工作不認真、不負責,在對電梯進行檢測的時候不按規范工作程序走,所以檢驗不合格引起的電梯事故隱患。
檢驗人員對工作的危險度認識不到位或者無意識的原因,不經意間與高壓電等危險的地方進行接觸,造成對人員的傷害。
在進行檢驗時,由于光線太暗,照明設施一直亮著致使溫度過高,容易造成檢驗人員燙傷等問題。
由于一些電梯使用時間過長,設備老化,電線外層出現脫落,露出的金屬帶電,引起檢驗人員被電擊事故。
電梯檢驗過程中事故的預防措施
提高檢驗人員的操作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識
提高檢驗人員的業務素質。檢驗人員業務素養的高低對檢驗工作質量影響很大,如果檢驗人員的素質高,他對工作的態度就會極其認真、仔細,同樣就會減少安全問題的發生,所以對電梯事故發生的減少就要從檢驗人員本身入手,對其進行各個方面的培訓,讓其可以熟練的運用電梯檢驗的各項操作,并認識到電梯檢驗中的安全隱患,加強其對電梯檢驗的責任意識與安全意識。
提高檢驗人員的心理素質。每個人的心理素質不同,面對突況的處理方式也不同,心理素質較高的面對問題時的應變能力就比較高,考慮的因素也是比較細致的,對問題的解決也是比較出色的;反之,心理素質較低的在面對問題時便會發慌,一片混亂,找不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容易出現事故,所以加強檢驗人員的心理素質建設也是很重要的。
提高檢驗人員的思想素質。在面對檢測工作時,有部分檢驗人員對工作抱有應付的心態,為了節省時間,工作不按規范進行,這樣的做法使檢驗沒有效果,工作的安全也受到影響。面對這樣的檢驗人員應加強其思想素質建設,提高檢驗人員對工作的責任感,使檢驗工作順利開展。
(二)對事故傷害的預防措施
1、對墜落傷害的防護。面對爬梯時,檢驗人員應穿好防滑的鞋,戴上安全帽等,做好防范措施,并且不能為了快速不顧安全;機房上的平臺高度應低于0.5m,并且安好防護欄,有必要時應使用安全帶;打開層門的時候要注意把握好力道,并且不要依靠在層門上,也不要將身體朝井道方面傾斜;轎頂一定要安裝防護欄,質量一定要過關,并且要貼警示牌“禁止依靠”;為了避免上方的工作人員不經意之間掉落的小零件,檢驗人員必須戴上安全帽;轎底應加強牢固性。
對機械傷害的防護。在對機房檢測的時候要留心機房的設備,注意轉動的設備,以免產生碰撞,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在盤車操作的過程中,應戴上手套,這樣即使盤車故障是速度過快,操作人員來不及把手放開時,也不會傷害到操作人員;在轎頂工作時應注意站立的位置不應離門太近;在電梯運行的過程中,不要將身體部位伸出護欄,如果有必要時,應使電梯停下來在進行操作;在電梯底部進行檢測時,應注意在電梯落下時找好不會受傷的位置,避免發生擠壓。
對電氣傷害的防護。在進行電氣檢測時應注意進行規范化的操作與工具的使用;如發現有損壞不能使用的設備應及時維護或者報廢;對電梯內部一些老化致使破損的電線等,應在切斷電源后再去接觸;在進行電梯檢驗時應注意避免碰觸過熱的設備,以免發生不必要的意外;應注意下雨天或者電梯里積水浸泡會致使漏電的地方。
結語:電梯檢驗是電梯安全使用的保障,檢驗工作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電梯能否安全使用,影響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所以檢驗人員在日常工作一定要有高度是責任心、精湛的業務技能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同時了解檢驗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在檢驗過程中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標準、規范進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參考文獻:
[1]GB7588-2003《電梯制造與安裝安全規范》
[2]TSG T7001-2009《電梯監督檢驗和定期檢驗規則-曳引與強制驅動電梯》
篇9
關鍵詞:城市規劃;時空動態評價;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7)04-116-2
0 引言
城市化建設是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體現之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全國上下各個城市都加快了城市擴張的速度,而城市擴張需要做好城市規劃的工作,所以各地政府都對此引起了重視,積極開展城市建設規劃工作,采用時空動態評價機制完善城市規劃中的不足,并對城市規劃實施工作進行指導,以便于更好的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發展。建立健全時空動態評價機制,不但能夠對城市規劃的優缺點進行檢視,還能夠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1 城市規劃實施中的時空動態評價概述
城市規劃的時空動態評價包括兩部分內容,一個是以時間為評價標準的評價機制,另一個是以空間為標準的評價機制。兩者綜合起來就是對整個城市進行科學合理規劃的動態評價機制。而運用時空動態評價機制實施城市規劃,能夠更好的提升城市規劃工作的整體水平。
在城市規劃的空間動態評價方面,因為局限于對城市規劃實施效果的描述,不僅對城市規劃在內的空間擴展影響因素分析沒有涉及到,而且也沒有涉及到對城市規劃空間控制成效的時間和空間的尺度對比分析都沒有涉及到。所以,在實際的城市規劃空間動態評價上,還需要相關人員認真識別城市規劃在城市擴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對城市規劃中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進行對比,做出客觀詳細的城市規劃實施評價結果。而怎樣識別城市擴展驅動力的時間和空間維度特異性,還需要負責城市規劃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認真分析,為實施城市規劃的時空動態評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 城市規劃的時間動態評價
以畢節市為例,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到二零一五年之間,畢節市共實施了兩次城市規劃。如果要對城市規劃進行時間動態評價,還要在畢節市兩次城市規劃的基礎上,對其采取有效的動態分析。畢節市中心城區 2010 年常住人口規模為 85.09 萬人,2014 年常住人口規模為 87.15 萬人,4 年來常住人口增長了 2.06 萬人,已超過現行總體規劃預測到2015年的 65萬人口規模目標。究其原因,一是現行總體規劃采用的人口現狀數據不準確,201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實際值為 85.09萬人,而現行總體規劃采用現狀數據為 37 萬人,導致預測值偏低;二是目前中西部縣域經濟發展加快,區域化格局不斷加強,畢節市中心城區整體常住戶籍比呈下降趨勢,人口流出速率開始逐步減緩,部分外流人口回流。畢節市的城市格局相對比較分散,通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各區的經濟水平已_到小中城市的規模,而畢節市的城市規劃時空動態評價機制,還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結合本市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時間動態評價分析措施。
對各個時期城市規劃自變量與因變量的函數關系進行分析,并從時間角度動態評估城市規劃方案,不同時間段Logistic內部的l__bdtwn、l__cty、g__agri、l__twn、l__tam、g__corf以及s__rrl其實就是畢節城市規劃過程中的相關區位變量,而與之相對應的分別為:鎮行政邊界吸引力、新城中心吸引力、農業用地適宜性、鎮中心吸引力、河流吸引力和城市中心吸引力等。
動態評估城市規劃時間課件,畢節市城市規劃期間,城市擴展的驅動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而且,政府和市場在城市擴展中起到的作用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具體的表現就是時間的加深,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城市擴展中政府驅動力影響,市場影響城市擴展機制也逐漸增加。
除了上述的分析以外,從城市規劃的時間動態評價中可以了解到,畢節市在進行城市規劃時,城市規劃的吸引力中心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任何改變,表明畢節市實施城市規劃任一階段的城市吸引力中心均為城市主中心。通過以上時間動態評估能夠將畢節市城市規劃過程中未充分保護農業用地直接反映出來。
3 城市規劃的空間動態評價
從根本上說,城市規劃時間評估與空間動態評估存在類似性,空間動態評估在評估城市規劃方面的主要作用在于有助于城市規劃工作者能夠清晰人事城市規劃期間的空間異質性,通常而言,城市規劃空間動態評估和時間動態評估存在密切相關性,而且兩者只有結合起來才能對城市規劃的整體效果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
畢節市是以區域劃分來實施城市空間動態評價的。畢節市中心城區 2010年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28.56平方公里,2015年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52.16平方公里,2010-2015 年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新增23.60平方公里,年均增長約為 4.7平方公里。現行總體規劃中心城區 2015年城市建設用地面積達到77.63平方公里,5年的城市建設用地實際增長量遠未達到該用地規模。從空間角度動態評估城市規劃過程中,具體是從空間角度劃分市域,同時對相關變量系數進行規劃,這和時間動態評價中的區位變量相同,意思就是城市規劃方案中各規劃項目的吸引力,也可以稱之為規劃影響程度。
從畢節市城市規劃的空間動態評價中可以看出,不同空間區域規劃的變量系數不僅不相同,而且相互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其中,畢節市德溪片區中的城市規劃影響程度最小,七星關區的各規劃項目吸引力最大。除此以外,遠郊區縣的城市規劃作用效果明顯高于近郊和中心地區的規劃作用效果。從上述的分析結果中可知:由于近些年城市規劃綜合發展模式的全面實施,會在很大程度上縮小遠郊地區和城市中心城市的發展差距,由此我們可知,畢節市在進行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對于城市區域間的協調發展比較重視。另外,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快,進城務工的農村人員數量也越來越多,給城市主城區周邊的區縣經濟開發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再加上城市主城區區域內人口數量在不斷減少,主城區區縣城市規劃受影響的程度越來越大,同時也加重了區縣發展的難度。因此,在城市規劃期間,不同區域協調發展極為關鍵,且城市區域與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對城市規劃進程具有很大推動作用。因此,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城市周邊區域必須將其區位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從而減輕城市規劃壓力,由此才能夠對城鎮化建設形成推動作用。
城市規劃動態評估城市空間,同時還應該對各區域規劃項目加以重點考慮,例如城市區域規劃中的建筑高度和綠地面積等。只有考慮到城市規劃中的這些內容,由此才可以從整體環節評估城市規劃空間動態。對城市周邊遠郊區縣區域,在實施城市規劃時,還要將一般的城市空間動態評價作為參考依據,在具體的規劃過程中,必須與自身區位特征相結合,制定對自身區位發展有利的城市規劃方案,然后,城市規劃人員還要綜合空間動態評價和時間動態評價的整體效果,借助當前經濟發展的良好機遇,以城市主城區的發展為中心,促進遠郊區縣的城市發展建設。做到以上兩點,不僅有利于遠郊區縣的城鎮化建設,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推進城鎮一體化項目的開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遠郊區縣的和諧穩定發展,以此使遠郊區縣大眾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時空動態評價是城市規劃工程中一項長期的評價項目,它不僅可以對城市規劃起到全面評價的效果,還有助于科學合理的實施城市規劃。另外,城市規劃時空動態評價中的城市狀態是規劃城市形態,在對城市實施規劃的過程中,人們可以借鑒相似的方法對所確定的其他城市采取時空動態的評價措施,對城市的綠地率和建筑高度等進行評價。而且,對城市擴展后城市規劃時空動態效應進行識別,還能夠對城市規劃缺失進行模擬,科學預測城市規劃后的發展效果,有效規避城市發展中的相關不利因素,以便更好的促進城市的發展建設,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楊月,任娟,張凌.淺析城市規劃實施的時空動態評價[J]. 江西建材,2015(02):12.
[2] 譚彩蓮.城市規劃實施的時空動態問題探析[J].企業技術開發,2016(14):158+160.
篇10
關鍵詞:可雇傭能力;職業成功;市場競爭力;職業滿意度
可雇傭能力源于英文“Imployability”,也有學者譯為“可雇傭性”。英國學者 Beveridge最早于1909年提出可雇傭能力的目的在于區分人們是否具有勞動能力,特別用來判斷失業人士是否有被雇傭的可能性,20世紀90年代后期,英國、加拿大和美國等各國政府機構開始在公共政策中運用可雇傭能力,進入21世紀后,研究者從實證的角度探討可雇傭能力的前因變量和結果變量。
學者Claudia和Beatrice(2006)通過文獻研究,得出了職業成就是可雇傭能力的結果變量,并且以職業期望(Occupational Expertise)、預期與最優化(Anticipation and Optimization)、個體的靈活性(Personal Flexibility)、合作精神(Corporate Sense)和平衡(Balance)等作為可雇傭能力結構維度,將這五個維度作為自變量,同時以職業成就為因變量,分別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可雇傭能力對職業成績有顯著的影響。Fugate和Kinicki等人(2008)從員工適應組織變化的角度進一步對可雇傭能力的結果變量進行了分析,提出可雇傭能力在工作和職業生涯中表現為主動適應性,對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職業目標有著重要影響。
目前國內有些學者對可雇傭能力的內涵、結構、影響因素等前因變量展開了的理論研究,然而對可雇傭能力的實證研究基本是以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可雇傭性或者可雇傭能力的結果變量的實證研究尚少見,對于雇員的可雇傭能力與職業成功關系的研究幾乎還是空白,因此本論文基于職業發展的視角,擬將職場中的雇員作為研究對象,以職業成功作為可雇傭能力的結果變量進行研究,并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
一、 研究理論及假設的提出
職業發展(Career Development)是個體在一生中與職業相關的一系列的經歷和持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經歷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問題、主題和任務的生涯階段。職業生涯發展過程其實也是雇員的各種能力、心理狀態和工作價值觀不斷成長與成熟的過程,對成長與成熟的追求是職業目標,同時也是個體職業生涯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
可雇傭能力的維度和測量的研究在國外起步比較早,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福蓋特(Fugate)等人于2004年提出的可雇傭能力聚合理論模型,認為可雇傭能力表現為個體工作方面的適應性,本質上是一種心理結構,并形成了個體適應性(Personal Adaptability,PA)、職業認同(Career Identity,CI)、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HC)和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SC)的構成維度。
關于職業生涯成功的概念,理論界基本認同的觀點是London和Stumpf于1982年提出的定義,即“職業生涯成功是個體在其職業經歷中累積起來的與工作相關的積極成果或心理成就感,前者如金錢、權力、聲譽和地位,后者如自我實現感等”。從這個定義出發,學者們提出了衡量職業生涯成功的標準有主客觀標準或者內外標準,如施恩(1992)認為職業生涯的定義既包括客觀部分,例如工作職位、工作職責、工作活動以及與工作相關的決策,也包括對工作相關事件的主觀知覺,如個人的態度、需要、價值觀和期望等。隨著無邊界職業生涯時代的來臨,Eby(2003)提出用主觀指標和客觀指標綜合評價職業成功,包括個人的職業滿意度(Career Satisfaction)、可感知的組織內競爭力(Perceived Marketability Within one's Organization)以及可感知到的組織外競爭力(Perceived Marketability in the External Market Place)。該標準將競爭力指標取代傳統的薪資和提升,既強調了主觀成功標準的作用,又將主觀與客觀的因素結合起來,消減了傳統標準的弊端,體現了人員在組織間流動的特點,比較符合時展的特征,因而成為職業成功的新標準。
為了研究可雇傭能力與職業成功的關系,本文將可雇傭能力的四個觀測變量個體適應性、職業認同、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作為前因變量,將職業成功的測量維度職業滿意度、組織內競爭力和組織外競爭力分別作為結果變量,由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設:
二、 研究設計及過程
1. 研究模型構想。關于職業成功的界定和可操作化的評價標準,學者們的探索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將職業滿意度、組織內競爭力和組織外競爭力作為衡量職業成功的標準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同。關于職業成功的前因變量是目前學術界普通關注的重要研究領域,為了進一步探析可雇傭能力與職業成功的關系,本論文提出如圖1所示的可雇傭能力與職業成功關系模型。
圖1所示反映了可雇傭能力與職業成功之間的密切關系。具體來說,可雇傭能力水平高低由個體適應性、職業認同、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共同決定,在職業發展的不同時期,雇員的職業滿意度與個體適應性、職業認同、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必定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個體可感知的職業成功是職業生涯發展的結果,而職業成功也不是固定的標準,而是隨著職業目標而動態表現為職業滿意度、組織內競爭力和組織外競爭力三個衡量指標,在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可雇傭能力與組織內外的職業競爭力也密切相關。
2. 研究問卷設計。根據可雇傭能力與職業成功的關系模型來看,需要對可雇傭能力及職業成功的構成維度進行測量。
(1)可雇傭能力問卷的設計。對于可雇傭能力的問卷設計,包含個體適應性、職業認同、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四個維度的測量。
①個體的適應性:Mcardle(2007)認為個體適應性包含主動性人格,Herr(1992)認為個體的職業適應性應該包含計劃性、職業探索行為、信息搜集、職業決策以及現實取向。初始問卷根據文獻查閱的情況設計了十個問題,根據因子分析的結果刪掉了幾個相關性比較低的題項,最后形成了包含自我評價、開放性、自主性的發揮、自我控制、環境控制以及人際壓力應對等六個題項的個體適應性量表。
②職業認同:Mcardle(2007)在研究失業人員的可雇傭能力的時候,參考了Stumf等人開發的角色意識量表和Kossek等開發的職業自我效能量表,本研究在期量表的基礎上設計了10個題項,經過預測試后形成職業歸屬感、職業成長前景、職業忠誠度、職業認可、職業價值觀和職業自尊感六個指標。
③人力資本:本研究借鑒了郭文臣(2011)關于人力資本測量的量表,設計了10項針對人力資本進行自我評價的題項,經過預測試后最終形成了教育投資評價、工作績效、職業流動、自我價值評價和培訓評價五個指標。
④社會資本:王忠軍(2006)在已有的社會資本研究的基礎上,開發了包含社會資本(網絡規模、網絡差異、社會資源)和動員的社會資本(親屬關系支持、朋友關系支持、相識關系支持)的23個題項,經過檢驗其信度達到0.9以上,本研究參考其量表設計了10個題項的初始問卷,經過預測之后保留了網絡規模、社交收益、網絡結構、社會資源、社交價值和社會信息六個指標。
(2)職業成功問卷的設計。Eby等(2003)提出的關于職業成功的主客觀綜合的評價標準得到國內外學者的一致推崇,本研究支持Eby等人的觀點。并對職業滿意度、組織內競爭力和組織外競爭力分別編制問卷進行調查。
職業滿意度反映的是個人對實現職業目標的進展的滿意程度,這種滿意是個人從整個職業生涯的角度看待目前的工作經歷所獲取成果的一種主觀感受。Greenhuas 等(1990)就將職業滿意度定義為個體對自身職業生涯結果的主觀評價,反映了員工對職業進步、發展和所取得的成果的心理意義上的感受和評價。龍立榮(2002)對Greenhuas 等編制的單維度結構問卷進行了修訂,并對其質量進行了檢驗,形成了包含5個測量項目的職業滿意度問卷。
職業競爭力需要雙方或多方在在職業領域,通過角逐和比較才能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因此是一種相對指標,會隨著比較對象的不同而出現高低和強弱結果符合無邊界職業生涯的流動性和動態變化的特征。Eby等編制的問卷將職業競爭力分為可感知的組織內競爭力和可感知的組織外競爭力兩個維度,組織內競爭力表示個體在現有工作單位內部市場感知到的競爭能力的大小,組織外競爭力表示個體在現有工作單位外部勞動力市場中感知到的競爭能力的大小。每個維度又分別包含三個項目,共形成六個項目的問卷。
3. 問卷調查情況分析。本次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合計371份。所涉及的行業分布為教育、計算機、網絡、金融、生物、咨詢、房地產等行業。本次調查對象中男性問卷179份,占問卷的48.25%,女性問卷192份,占總問卷的51.75%,性別結構基本合理。本次調查對象的學歷結構分按照從低到高為“高中及以下”、“大專”、“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及以上”五個區間,其中碩士研究生和本科學歷學歷所占比例最多,分別達到41.78%和36.66%。
三、 研究結果的實證分析
根據回收的調查對象對評價指標的自評結果,對原始數據進行整理轉換統計,分別得到可雇傭能力和職業成功及其維度的數據集,根據觀測到的數據情況,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到表1所示的分析結果。
四、 結果討論
本文從職業發展的角度提出可雇傭能力是動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也會隨著職業生涯的發展而包含就業能力、勝任能力和職業能力三個范疇。那么順著職業發展的理論思路來看,可雇傭能力的結果變量也許會與職業生涯成功有一定的聯系,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路,重點探析了可雇傭能力與職業成功的關系。在研究中,將職業成功作為可雇傭能力的結果變量來進行探析。通過國內外學者的實證研究情況,本研究在設計量表的過程中,直接參考了信效度比較高的測量量表。可雇傭能力采用了福蓋特(Fugate)的聚合模型,職業成功的測量采用了Eby等人的觀點,通過觀測職業滿意度、組織內外職業競爭力來測量職業成功。在實證分析的過程中,利用了SPSS21.0和AMOS20.0兩個軟件,通過描述性分析、相(下轉第36頁)關分析和模型擬合的方式對假設進行了驗證,通過研究初步驗證了理論模型和相關假設。本研究從職業發展的視角對可雇傭能力進行研究,并提出職業成功是可雇傭能力發展的結果變量并利用相關調查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以期為可雇傭能力理論與職業發展理論的發展及其兩者的交叉應用做出探索性的研究。
本研究提出的假設和理論模型雖然通過實證分析的方式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第一,本實證研究獲得的隨機抽樣數據,雖然完全滿足能夠支持理論模型和假設,但是缺乏分組進行研究的條件,后期將需要進一步加大數據的樣本分類研究;第二,考慮到基于職業發展視角來研究可雇傭能力與職業成功的關系,對于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劃分標準,國際上通用的標準基本是按照年齡來進行的劃分,那么對于進入職場的雇員來說,有沒有其他的分類標準呢?本研究嘗試按照工作年限來劃分職業發展階段,后期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猜想并完善職業發展理論;第三,如果職業成功是可雇傭能力的結果變量的假設成立的話,那么可雇傭能力開發的目標和實現途徑是否可以圍繞職業成功來進行研究呢?這也是未來研究中需要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Beveridge, William Henry. Unemployment A problem of industry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1909.
2. 郭文臣.知識型員工可就業能力對職業成功的作用機制研究.大連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11.
3. 施恩E·H.仇海清譯.職業的有效管理.三聯出版社,1992.
4. 龍立榮.職業生涯管理的結構及其關系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 袁慶紅,王雙龍,張田.雇員職業生涯發展中職業成長的驅動作用研究——基于MBA學員深度訪談與自傳資料的案例分析,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09,(6):142-152.
6. London,M,and Stumpf,S A.Managing caree- rs.Reading,MA:Addison Wesley,1982.
基金項目: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項目號:122 40044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