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的由來范文

時間:2023-03-15 15:47: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雪節氣的由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雪節氣的由來

篇1

小雪節氣的含義是天氣漸漸的變的寒冷,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到零攝氏度,只不過這個時候大地尚未過于寒冷,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小雪節氣的由來含義,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小雪節氣的由來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就是說,到小雪節氣的時候,由于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于地面溫度沒有足夠低,雪量還不算很大,所以稱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和雨水、谷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有描述:“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農歷十月中下旬,天氣逐漸變冷,黃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與小雪節令一致。雖然這時候已經開始下雪,但是一般雪量較小,并且夜凍晝化。

我國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意思是說:由于氣溫降低,北方以下雪為多,不再下雨了,雨虹也就看不見了;又因天空陽氣上升,地下陰氣下降,導致陰陽不交,天地不通,所以萬物失去生機;所以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

小雪吃什么傳統食物1、吃魚干

俗話說:十月豆,肥到不見頭。

小雪節氣時,溫度降低,漁民們為了獲取口糧和經濟利益,會開始做冬捕,在沿海地區,人們會捕捉旗魚、烏魚、還有其他小魚,宰殺后撒鹽腌制、晾曬,做成小魚干,小魚干經久耐煩,可以一直吃到冬天結束。

2、吃糍粑

糍粑是南方地區在小雪節氣時必吃的傳統食物,糍粑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糯米在秋季收獲,人們會在小雪的時候,邀請親朋好友來到自己家里,將當季的新鮮糯米煮熟,合眾人之力將糯米搗爛,做成糍粑食用。

3、吃刨湯

刨湯的說法是土家族所獨有的小雪節氣飲食文化,每當小雪節氣這天,土家族的同胞們,就會舉行盛大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所謂刨湯就是用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

小雪節氣曬魚干的做法1、剖割

剖割有三種形式,即背剖、腹剖和腹邊。主要是依據所選魚類的大小來決定用哪種方法的。背剖適用于肉厚的大魚,剖割時從魚背鰭下第二鱗片進刀,刀快要到魚頭骨時,使刀柄微斜在頭骨正中切開。除去魚內的內臟及牙墩,把脊骨的血污及多余部分除去。如果魚身較大,則采用另一種下刀方式,應在脊背骨下及另一邊的肉厚處,進行剖割,這樣有利于鹽水浸透。而對于小魚,人們則選擇腹剖的方法。

2、洗滌

特別要注意必須在魚的血液凝固前,進行清洗血污、粘液。清洗過后讓魚的水分流干,之后放入事先準備好的鹵液中,浸泡3—5個小時。

3、鹽腌

根據不同重量的魚來選擇鹽的分量,一般每100千克魚用鹽18—24千克。也要根據季節不同分量也不一樣,冬、春季偏少,夏、秋季節要多一些。腌制的時候,將鹽均勻的敷在魚身上,這樣做有利于味道的均勻。然后置于腌池內,肉面向上,魚鱗要向下,魚頭要稍放低,魚尾輕斜向上。

4、曬干

篇2

1、小雪是什么節氣?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11月22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此時稱為小雪節氣。此時,太陽位于赤緯-20°16,這天北京地區白晝時間僅9小時49分鐘,正午太陽高度僅29°50‘。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于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我國東部會出現大范圍大風降溫天氣。小雪節氣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強冷空氣影響時,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華北南部有望在小雪節氣迎來今冬首場降雪,20-22日,受強冷空氣影響,中東部地區將出現大范圍雨雪和大風降溫過程,黃淮地區的降溫幅度將達12-18℃,西北地區東南部、華北中南部、黃淮等地將出現雨轉雨夾雪或雪。小雪節氣后面是什么節氣?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時間是公歷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也是干支歷亥月的結束以及子月的起始;其時視太陽到達黃經255度。

2、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進一步減少。小雪節氣的由來在二十四節氣中是第二十節氣,在11月22日或23日,表示開始降雪,雪量小。“小雪”時值陽歷11月下半月,農歷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就是說,到“小雪”節由于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起點于每年公歷11月22日或23日,太陽位于赤緯-20°16,到達黃經24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這個時期天氣逐漸變冷,黃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與小雪節令一致。雖然開始下雪,一般雪量較小,并且夜凍晝化。如果冷空氣勢力較強,暖濕氣流又比較活躍的話,也有可能下大雪。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2、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后又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了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了。

4、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為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5、二十四節氣中谷雨的由來:相傳唐高宗年間,黃河下游爆發了一次洪水,年輕人谷雨將村民轉移到城墻上,還順帶救起了一朵牡丹花,并將其種在百花園中悉心照料。

6、為了報恩的牡丹花仙丹鳳化為人形,救治谷雨重病的母親,不料丹鳳卻被禿鷹抓走,被迫用血釀酒。得知此事的谷雨趕到禿鷹的山洞救出了丹鳳,自己卻不幸犧牲。

7、百姓們為了紀念他,將這一天命名為谷雨,這就是谷雨節氣的由來。谷雨在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類農作物的生長,同時也是播種移苗、種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8、古時有走谷雨的風俗,谷雨這天青年婦女走村串親,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來。南方谷雨摘茶習俗,傳說谷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

篇4

    關鍵詞:滿語;二十四節氣;漁獵經濟;狩獵經濟;農耕經濟

    中圖分類號:C9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4922(2012)05-0168-05

    一、滿語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活動的補充歷法,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反映我國一定地區(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征的二十四個節候,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的運行情況,農事活動完全根據太陽來進行。中國古代訂立的二十四節氣,不僅能夠反映季節的變化,而且能夠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古代漢族人充分考慮到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結合農耕實踐創立的二十四節氣,是當時先進農耕文明的集中體現。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把一年分為四個季節,標志每個季節的伊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古人對日照時間長短的歸納總結;驚蟄、谷雨、小滿、芒種反映了農作物從播種到收獲的各個節點;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則表現冬夏的氣溫變化;清明、雨水、小雪、大雪代表降水的多寡;白露、寒露、霜降是通過水氣凝結、凝華表現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加上處暑構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

    滿語二十四節氣是滿族人民在和漢族人民接觸過程中,完全按照漢語的意思,用滿語詞匯來表達的。具體來說,niyengniyeri dosimbi(立春):my-engniyeri表示春天、春季的意思。《清文總匯》中對niyengniyeri的解釋為niyengniyeri hafan i fiyelen春官篇。niyengniyeri fiyan de urgunyeremudan.喜春光之章,耕籍禮成后設宴進茶時作之樂名。dosimbi表示進、進入的意思。muke serideri tucimbi,edun sangga deri dosimbi.水由泉出,風由口入。niyengniyeri dosimbi表示開始進人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juwari dosimbi(立夏)、bolori dosimbi(立秋)、tuweri dosimbi(立冬)的構詞方法和niyengniyeri dosimbi(立春)一樣,為其他三個季節的開端。

篇5

“節氣菜”的意思把各種菜在它們最好的季節運用到對應的節氣中。立春吃春盤也叫“咬春”,是立春時人們迎接春天的方式,就算你沒吃過春盤,那么春餅、春卷肯定吃過吧,沒錯,用薄餅皮卷起五顏六色的青菜和醬料然后一起送進嘴里的味兒太熟悉啦

2、雨水罐

雨水天氣濡濕、陰晴不定,以前人們在這個時候做罐罐肉孝順長輩,沒想到罐罐肉從此流傳開來,成為一道流行的時節美味,那些燉在罐子里的肉香,一不小心就飄滿巷子。

3、驚蟄卷

驢打滾是驚蟄時節必吃的小吃之一,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4、春分菜

春分時節,野生春菜長勢兇猛,祖先們于是開發出“春分吃春菜”的傳統,把鮮嫩的春菜夾到沸騰的魚片湯里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涮兩遍,起來、吹口氣、把筷子伸進嘴里,春分時節的美味也跟著溜進喉嚨。

5、清明團

用草頭汁做成的青團,是清明時節最流行味道,即使有些地方做法和叫法(糯米團子、糍粑)都不一樣,但這些軟糯的糕團食物味道都一樣好吃,一樣叫人想家。

6、谷雨茶

在產茶地區,茶已經成為“飯菜”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把它當做“傳家味道”歸納進來,無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還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谷雨茶都是許多人心里等同于故鄉味道的精神食糧。

7、立夏飯

吃一碗用筍丁、豌豆、蠶豆、鮮肉、香菇一起炒出來的立夏飯,是開啟夏日模式的一個小小儀式,吃立夏飯的傳統,據說是對立夏時節田野里各種豐盛收獲的回饋,用美味報答豐收的傳統,一直深入人心。

8、小滿菜

小滿是開春來的第一個真正“農忙季”,人們把小滿時吃苦苦菜的習俗賦予了“先苦后甘”的含義。當我們想起小時候把飯菜送到田埂上,喊爸爸媽媽吃飯的情景,就覺得格外幸福,飯菜也格外好吃。

9、芒種梅

若要找一個味道代表芒種,梅子必定最合適。芒種的梅子或許還有些青澀,但吃法反而比熟透的梅子有更多花樣,煮梅子、腌脆梅、釀梅酒......在炎炎夏日,誰的記憶里沒有一棵梅子樹!

10、夏至面

夏至的面,需要用剛剛從田野里收割的小麥來做,在經過愉快的揉捏和拉扯后,無論做成湯面、涼面還是拌面,都有讓人吃到碗底朝天的魔力。

11、小暑藕

清涼的荷塘,為我們長出水靈靈的藕,順便幫我們養成小暑時節一定要吃藕的好習慣,這道從水塘淤泥里長出來的鮮活美味,總是在小暑天來到我們的飯桌上。

12、大暑湯

大暑之前,是熱氣滾滾的小暑;大暑之后,是清清爽爽的立秋。節氣之交,我們的飯桌既不能太清淡,也不能太葷腥,所以有喝湯“溫補”的傳統。說到喝湯,為什么我們又開始懷念媽媽的美味廚房了呢。

13、立秋肉

先是有一位不知名的老祖宗發明了“立秋貼秋膘”的傳統,后來又有一位知名的老祖宗發明了一道叫做東坡肉的菜,還告訴我們應該在立秋時節吃,所以,立秋吃肉進補這種美好的傳統,當然不能丟。

14、處暑魚

處暑時節,洋流為海岸線上的人們帶來豐盛的海洋大餐,于是“魚”理所當然成為處暑節氣的傳家大餐,而在這時,放養在水田里的稻花魚,也快上桌了呢。

15、白露酒

古人挑白露時節釀酒,不僅天氣適合發酵,還能從清晨的芭蕉葉子上收集釀酒用的夜露,連同枝頭摘下的桂花也可以一起封入酒壇子里釀桂花酒。古人的有情有趣,無意間給我們留下一個酒香四溢的節氣。

16、秋分蟹

秋風起,蟹腳癢。到了秋分時節,再不去捕,肥美膏黃的螃蟹都快爬上飯桌了,無論是大快朵頤式的吃,還是拿著蟹八件一步步拆解細嚼慢咽,秋分的蟹,把這個季節變得更加美味。

17、寒露酥

寒露酥因為有核桃、棗子、蓮子、板栗、芝麻等好果好實一起成熟上市,寒露時的酥餅比其他時段似乎要好吃一些,每當這時,家里不備一些柔軟、松脆的酥餅,日子總過得仿佛意猶未盡。

18、霜降柿

在大部分果子已經圓滿收場的霜降時節,家門口那顆高大的柿子樹上,鮮紅的柿子還在枝頭倔強的等待一場寒霜,一場讓我們格外懷念的家鄉味道。

19、立冬餃

迎接冬天最好的方式,是揮舞著搟面杖,和家人一起熱熱鬧鬧包餃子,然后,圍著飯桌吵吵鬧鬧的說著家常。立冬吃餃子的傳統由來已久,久到似乎是我們基因的一部分。

20、小雪煲

天越來越冷,我們的飯桌也越來越熱鬧,小雪時節,飯桌上一定不能缺少一大鍋熱氣騰騰的羊肉煲,混合著香葉、八角、桂皮、枸杞和料酒的湯汁拌飯,去到哪里都念念不忘。

21、大雪爐

小時候,每當雪越下越大,爸爸媽媽總是能準確的在雜物堆里,把那個積滿灰塵的銅爐子翻出來,隨便一擦又是明亮如初,清湯鍋底、麻辣鍋底和滿滿一桌子菜,都快要把窗外的雪融化了。

22、冬至圓

長輩們說,冬至的湯圓,吃一碗,大一歲,所以小時候的我們,唯恐比別人家孩子長得慢,于是拼命吃,把這種甜甜糯糯的味道吃進骨子里。

23、小寒粥

南瓜粥、紅薯粥、桂圓粥、臘八粥,寒冬的熱粥一直是格外暖心的存在,總是讓人不禁想起天寒地凍時窩在家里懶懶度日的那些時光。

24、大寒宴

篇6

引言:

我國內陸民間文學的收集整理大約是從的前后開始算起.大抵是當時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八十年入民間文學收集整理工作才逐漸積極起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的國家和地區,無論處于什么樣子的社會制度之下,都同樣對本民族或是其他民族的民間文學持有著純凈的認真的嚴肅的的研究態度.同樣,我國的民間文學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本著嚴謹細致的態度進行著,并在全民普查的基礎上編纂了三套集成:,,.在全國范圍內,有數十萬的民眾和文學工作者在為了民間文學的傳播與傳承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民間文學因為創作和流傳都具有口頭性,無處不散發著集體性群體性的通俗文學的獨特靈性.民間文學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不斷的變換,但是在變換的同時滲透著歷史沉淀的傳承魅力.民間文學即是一種口頭的藝術,見證著人類的發展和進步,是全民性的精神活動藝術創造.民間文學的研究和傳承,具有豐碑性的意義.當然,我們在傳承民間文學的同時,民間文學也無時無刻不在向人們展示著它所帶給我們的多功能性影響.

一.產于并參與社會勞動的實用功能

論起民間文學的使用功能,那就不得不從民間歌謠來著手了.我來舉兩個簡單的例子.二十四節氣歌是在民間最為廣為流傳的了,很多老人還以二十四節氣歌來判定季節更替,今日,大家也在靠著二十四節氣歌來進行農業生產.按著二十四節氣歌而編撰的七言詩,更加體現了它的實用性: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上半年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二十四節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二十四節氣歌很好的為農業生產服務,作用于人們的生產生活.除了農業生產,民間文學作用于其他的生產勞動也不可小覷.民間流傳著很多的”拉船歌””打夯歌”.例如:”嗨呀嗬嗬,嗨呀嘿嘿! 一擔挑來一船拉,為了生活為了家;嗨呀嗬嗬,嗨呀嘿嘿! 不怕烈日曬,不怕風雨打;拉灘齊用力,積錢養娃娃”,字調朗朗上口,在應和勞動強度,協調集體勞動動作的同時,也起到振奮人心減輕疲勞的功效.

二.在追尋中探索答疑解惑的認識功能

在隨著人類的發展,我們逐漸可以解釋在我們身邊存在和發生著的種種疑問,而在民間文學發源的原始社會,或是科技發展文明發展相對落后的其他社會歷史階段.民眾對身邊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乃至人類起源等問題都無法給予判定和答案.于是就有了民間文學的參與和影響.我們都聽說過開天辟地的故事,我們漢民族偉大的造物主生于天地一片混沌之中,于是用一把板斧劈開了混沌,輕而清的東西變成了天,而重而濁的東西就變成了地.立于天地之間苦苦支撐,死后他的左眼為日,右眼為月,身為大地四極五方名山,血為江河發為繁星...開天辟地的傳說就解釋了這個世界全部那時候人們還無法理解的世間萬物是從何而來.人們從神話故事中認真的審視著這個世界,逐漸的探索研究,強化著對世界的認知和認識.可以說,民間文學是人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啟蒙啟蒙階段.而各個民族也不乏流傳著各類的創世神話,英雄史詩如:哈薩克族的漢族的等都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對世界的認知和探索的體現.

三.具有民族特征集體活動的禮俗功能

民間禮俗世代傳承,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特點.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中國的各種傳統節日更是繁花似錦異彩紛呈.我小時候最喜歡的節日就是乞巧節.乞巧節的來歷和傳說更是吸引我的重點.天上為什么會有牽牛星和織女星呢?那是因為樸素老實的牛郎在受了老黃牛的指導后,逃脫了惡毒嫂嫂的加害,新建了家園后,和仙女成親并育有一雙兒女.好景不長恩愛的夫妻被王母拆散,只得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鵲橋上一見.這樣帶有神話色彩的情節波瀾的故事,不但承載了普通民眾美好的愛情向往,更加因為它的廣泛流傳,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傳統節日.每年的乞巧節.這個中國的情人節,我們都要坐看牽牛星和織女星,婦女們穿針乞巧,陳列花果女紅,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除了這些節日之外,民間還流傳著很多的禮俗,婚嫁時要唱的”開臉歌”,壽辰時要唱的”祝壽歌”更是各地有各地的特色.

四.口耳相傳喜聞樂見的娛樂功能

民間文學是人們創作的口頭漫畫.以民間笑話最為體現民間文學的娛樂性.民間笑話通過嗆辣的諷刺和機智的逗趣調侃,充分的體現了民眾的智慧和才能.與此同時,也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人們帶來笑料和談資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民間笑話由來已久,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有這樣一則笑話,短小精悍,卻又使人發自內心的想笑.”孝武帝未嘗見驢,謝太傅問曰:陛下想其形,當何所似?孝武帝掩口笑曰:正當似豬.”晉孝武帝因為沒進過驢,而猜測驢長得像豬,作為一代君主,懵懂無知,還不懂裝懂,在諷刺的同時著實令人捧腹.民間文學中還存在很多喜聞樂見的民間笑話民間故事,民間寓言中也不乏笑料.俏媳婦和呆女婿的故事就多種多樣廣為流傳,多數都是以呆女婿的呆使得笑料百出.

五.發揚傳承中的成長性教育功能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我們在小學的時候的故事就出現在我們的課本里.故事中有一個宋國的農夫因為擔心自己的禾苗長得不夠快就把它們每一棵都拔得高了些,結果他的禾苗全部都干枯了.揠苗助長的故事是孟子在告訴大家,要培養浩然之氣,獲得收獲,一定要通過不斷的努力,但是不要急于求成不擇手段的通過違背常理的方法來達道目的,不然只會前功盡棄.同樣的還有,同時跟弈秋學下棋的兩個人,一個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另一個人卻貪玩分心,結果兩個人的技藝就遠遠不同了.這個故事也是在告誡我們,學習只有專心致志刻苦努力才是不二法門.像是這樣的寓言故事頻繁的出現在小學中學的課本之中,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國之棟梁,樹立孩子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精神面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處世哲學.可見民間文學的教育意義非凡.

民間文學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從形式到內容無所不包.民間文學儼然成為了人們社會生活理所當然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構成.民間文學的作用和功能不容低估.我們應盡己所能的發揚和傳承民間文學.是民間文學在文學的殿堂里更加的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