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范文

時間:2023-03-31 05:11: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篇1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論點鮮明:中國學生要具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即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論證嚴密有力,說理透徹。

全文脈絡清晰,運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典型議論結構,易被學生接受。第一部分: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分析問題。作者首先分析了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接著論證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最后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精神的意義,并對下一代提出希望。

下面,同學們結合作者經歷來理解本文。丁肇中,華裔美國人,著名實驗物理學家,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74年11月12日,在實驗室里夜以繼日地工作了兩年多后,全力攻關的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組發現了一種未曾預料過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他因此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丁肇中強調,沒有一個理論能夠駁斥實驗的結果;反之,如果一個理論與實驗觀察的事實不符合,那么這個理論就不能存在。他在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視實驗,是一個具有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篇2

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有其特殊意義的,就是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開展,或者干脆就帶上學生通過實驗再概括收獲知識,這樣所得的知識應該是有興趣的、刻骨銘心的。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應該做到既能關注學生個體的日常生活,同時又需要去建構學生個體的可能生活,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活化”。于此,我們應該把握教育與生活、教育與學生的可能生活所存在的關系。

首先,“教育即生活”,我們應把“課堂生活”變成“改造的生活”。同時又不能把教育教學當成是日常生活的簡單重復。我們的教學其實是經過簡化、提煉、平衡了的生活。課堂教學生活也是這種特殊的生活,它應是改造的、進步的、健康的生活。 那么,在學習中我們就要關注學生的生活,把它們作一個有機的組合。其實課堂教學的生活化重點指的就是學生的生活化。學生生活具有生長性或發展性目的,具有游戲性質。我們的課堂必須呈現現在的生活即對學生來說是真實而生氣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鄰里間,在運動場上所經歷的生活那樣,從而讓他們“敬學”、“樂學”。

其次,教學中我們還要多多關注學生的可能生活,把握他們生活的發展趨向。盡管學生是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但他們不會滿足于已有的現實生活,他們是會不斷地超越現實性生活,追求可能性生活的??赡苌钍且环N有意義的、幸福的、充滿動力的生活。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有意識地將教學生活分割成智力生活、實踐生活等碎片,應該把之視為一個整體過程,從而把學生的學習生活融合到實驗生活中去,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之目的。

那么,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去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呢?

首先,我們可以在教學內容方面多做做文章。從科學世界到生活世界?,F代教育明顯追求科學理性和技術理性,教育內容不僅以科學技術為核心內容,而且這些教育內容基本上也是按照科技理性的內在邏輯進行組織和編排的。那么在教學中,我們就應抓住教學內容中與學生實際生活的切合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篇3

自薦信

尊敬的北京大學招生辦:

您好。首先感謝貴辦能在百忙之中審閱我的自薦信。

我是來自長春外國語學校的xxx。一直以來,北京大學自由、開放、開拓、創新的濃厚氛圍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理念深深地吸引著我;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教學資源、良好的學術氛圍是我追求和向往的夙愿。我生長于齊魯大地,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家父從小對我嚴格要求,在學習上名列前茅,在校內獲得諸多榮譽,為人光明磊落,誠實守信,老師和同學對我贊賞有佳。本人秉持的人生原則為:務實求是,格物致知,博采眾長,德行天下。作為理工男,我愛好涉獵廣泛,不僅對自然科學有求知和探索,對人文社科也有濃厚興趣,體育、流行音樂、潮流文化甚至電子競技都是我熱愛的生活元素,它們可以提升我的審美素養,陶冶性情,錘煉品格,完善自我。

博雅塔下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讀書。北京大學作為我國最高的一流學府,得天獨厚的求學環境,充滿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北大文化精神,無不時時刻刻讓我魂牽夢縈。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是全國位列第一的外語學院,我對外語有著深厚的學習興趣,如果我有幸進入北京大學學習,我將守正篤實、久久為功,培養道德情操,豐富學術知識,拓展生活閱歷。通過在北大的學習,可以成長成為為對祖國的有用之才,為國家的發展建設貢獻出自己應有的一份力量。

篇4

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正如恩斯特?卡西爾所言“我們不可能生活在語言這個媒體之外”[1]離開語言這個符號,我們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議論文寫作的目的是為了闡述自己的道理,因而議論文語言即是為闡述道理而服務的。要使自己的論點思想表述得透徹,就要靠語言來實現。劉勰說:理形于言,敘理成論。這是說“把道理用語言表達出來便成為議論,人們把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抽象,形成一定的思想觀點,發表某種看法或主張,表明贊成或反對的態度,只有把這些訴諸語言文字時才成為議論”。[2]自己的議論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將準確的分析和精要的概括結合起來,將積淀的思想和蘊蓄的情感融于一體,這些都只有通過議論文準確、深刻、精湛的語言才能作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最初講的是冶玉工藝:切石現玉,磋之玉石分離;琢之有型,磨之出彩。玉不琢不成器,作文又何嘗不是如此?“即使是一模一樣的語言,其含義、情味、色彩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3]只有在語言上精益求精,不斷切、磋、琢、磨,才能以準確優美的言語,打動讀者。

三、提高議論文寫作語言的策略

(一) 提高準確嚴謹性

要加強閱讀,增強語感。閱讀與寫作是一對孿生姊妹,離開閱讀談寫作,是做不到的。不會品讀別人優秀文章,或不愿學習別人生花妙筆,那樣寫出來的作文肯定是幼嫩的。議論文用詞的精確、嚴謹需要學生自己通過閱讀大量的議論文范文慢慢去體會。俗話說:“操千曲而后知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范文的選擇必須是規則性、典范性的一些經典文章。如:韓愈的《馬說》,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培根的《談讀書》等等。

我們在閱讀議論文時,一定要分析、體會議論文語言的準確與嚴謹。具體該怎么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⑴要注意副詞使用的準確性

副詞有表示時間、地點、程度、范圍、語氣等不同的作用,它們在議論文中對動詞、形容詞的修飾、限制與補充,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議論的力度。

比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這句中 “最”一詞是最高級的副詞,最大限度地修飾“彷徨恐慌”的程度,“唯一”修飾名詞“辦法”寫出了我沒有其他方法可選擇的無可奈何,重理論而輕實驗的觀念支配著很多中國讀書人的頭腦,格物致知精神的缺乏使我想要找尋解決困境的方法時卻是這樣的無力。

⑵要注意關聯詞語使用的準確性

關注關聯詞,分析各個分句所表達的意思,細心體會論證過程中邏輯的嚴密性。

比如《敬畏自然》中有這么一句話:“即使從人類自身智慧發展史的角度看,人類也沒有理由過分自傲:人類的知識與其祖先相比誠然有了極大的進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資本;可是,殊不知……。”其中關聯詞“即使”、“ 也”、“ 可是”、“ 也許”等體現了說理的層遞性,刪去這些關聯詞則會減弱說理的力量。

(二)增加文章的文采

第一, 典型論據散文化。

典型論據散文化就是用比較具體生動的描寫性語言來敘述具體的典型例子或抒感。人們常說“有情有義”一詞,散文以“情”動人,以“情”感人,議論文以“理”服人,但不“動之以情”,又怎么“曉之以理”。無論怎么樣的文章,離開“情理”二字也只能是干巴巴的一具尸體,不能得到讀者的青睞。如果能做到典型論據散文化,那么例子就帶上了文學色彩,并使文章語言靚麗起來,同時也增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古代有許多說理性文章都是精美的散文。先秦諸子散文中很多文章是說理的議論文,如九下的《魚我所欲也》,生動形象的論述了“舍生取義”的觀點;“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用松柏的形象來表達對堅強性格的稱頌。古人寫說理性文章,大多采用散文化手法,值得我們在議論文寫作中汲取其精華。

第二, 恰當運用修辭。

就作文來說,語言優美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使用修辭手法。修辭不光在記敘文、散文中大量的被使用,在議論文中也正在被越來越廣泛的運用。修辭活動中詞語運用的恰切,往往反映的是修辭主體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刻、表現的準確以及對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邏輯關系把握正確。

在議論文中如果恰當的運用修辭,可以使無趣的說理變得形象生動,富有情趣。以下主要提常見的兩種修辭――排比、比喻。

①排比。在議論文中運用排比的句式、排比的段落、乃至全篇綴滿排比,這樣會使文勢增強,如駿馬走坡,讀來酣暢淋漓,神盈氣足。況且概括的語句本身就有議論的成分,如果用上這樣的文筆,就會充分顯示作者扎實的語言功底和歸納概括能力,讓讀者覺得文章有厚度,語氣有氣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不僅使文章具有整飭流暢之美,也增強了說理的深度與力度。培根的《談讀書》全文共17句,就有10句排比句。 “讀書可怡心,可添彩,可長才”,“歷史使人睿智,詩歌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精微……”等,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讀書的作用。

②比喻。運用比喻可以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多用比喻,是使語言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一種很好的表現方法?!豆敗分凶幽雍芎玫倪\用比喻論證闡述了楚王攻宋的不義性:“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云夢,……宋元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边\用比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極有說服力地使楚王不得不服。

運用比喻學生比較容易掌握,還是在以上提到的以“理解”為論點時一個學生寫到:理解像大海般廣博,可以包容一切;理解像露珠般清純,可以滋潤心田;理解像火焰般熾熱,可以熔化冷酷。這段文字短短幾十個字不但運用了比喻而且是個博喻,將“理解“的博大、滋潤、熱烈等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文筆很生動。

篇5

【關鍵詞】語文閱讀課堂被認可指數;感性教學;自主性

當今社會要努力構建和諧,大力提升全民的被認可指數。學校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要適應社會所需。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位中學語文教師,要滿足社會需求、順應時展,于是就得想方設法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被認可指數,使課堂上學生們學得被認可。本文主要從實行感性教學、創設自然的學習情境和注重學生自主性培養等三個方面來闡述一下在中學語文閱讀課堂上如何提升學生的被認可指數,這對實現語文教學的價值追求也是極為有益的。

一、實行感性教學

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情緒和情感的培養。

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則對教學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教師的富于感染力的語言表達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是一種隱性力量。 教師在《桃花源記》一課中可以靈活運用富于感染力的語言,講述當時的情境,打破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沉悶氣氛,激發起學生們的興趣,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了一個輕松的心理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連續朗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讓學生感受到文章所形容的美妙境地,仿佛桃花源美妙的環境就呈現在學生眼前。運用藝術性的語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感染在座的每位同學,使他們情不自禁地融入到那個環境氛圍中,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創設自然的學習情境

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創設自然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受到課堂的快樂,并能輕松地領會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

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是很重要的,知識改變命運,課堂上老師可以用一段形象生動的視頻《一根稻草,兩種命運》,自然而然地設置了一個圖象情境,把學生的情感與兩姐妹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同學們既慶幸妹妹擁有了讀書的機會,靠掌握知識改變了命運;又感嘆姐姐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人生道路的坎坷。此時,再引導同學們討論如何改變姐姐的命運,就把他們的情感調動起來了。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同學們切身體會到學習機會的難得,也從中感悟到終身教育的思想。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和自主性

1. 閱讀課堂上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人性與個性的培養

每個人的心靈都是一個廣闊的世界,堅信這個世界中一定存在著勞動、學習、創造的需要。因此,要千方百計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找尋出這種需要,使其成為不同層次學生進步的動力。同時,教師還要帶領學生體驗課文中傳遞出的人性。如《談生命》通過教師的引導賞析,老師可以采用幻燈片的形式,展現一些生命的美麗瞬間,使學生領略一種“優美、自然的生命本質”;《變色龍》戲劇手法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探究其變色的根源,使學生了解認識現代人的異化,人性的異化,人際關系的異化,由此引發學生對人性的理性思考。

2. 語文閱讀課堂要精導妙引,強調自主

開展自主學習課堂,老師可以開展精導妙引、獨具匠心的自主學習課。在《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首先向學生展示了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接著向學生介紹自主閱讀的學習方法:①看引言,②看標題,③找論據,④找聯系,⑤列問題。在學生自主閱讀、理解的過程中,不斷地與學生進行零距離的交流。學生通過個體自主學習之后,展開四人小組的討論,每個小組提出兩三個有質量的問題并說出自己在格物致知過程終于到的有趣經歷。在這里老師通過鼓勵學生參與、質疑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最后實行課堂各亮觀點、自評互判,討論競答等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在課堂上,老師是學生學習的陪伴者、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而學生則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3. 把閱讀課堂切實還給學生

把閱讀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的幸福情感為目的,優化閱讀課堂各環節的教學,使課堂教學不僅關注“術”的傳授,更能站在關注“人”的高度上,在“道”上作研究,克服課堂上的無效或低效現象,減輕教師與學生的負擔,使學生感受課堂學習的幸福,提高學生創造幸福的能力,就能給教師自己一份幸福的生活,給學生一個幸福的人生。溫馨和諧、促學凈思

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幸福

新型師生關系的核心是平等和合作,教師的角色不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是要拋棄舊教育模式下高高在上的一面,是朋友加合作。教師給學生不僅是知識,還要給學生以愛的陽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在語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具有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如在講“保修”一課時,讓學生分析星新一作品的現實意義,如何評價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奸商欺詐。從而使學生能夠在“自由的王國里”感受幸福。

五、結束語

一堂課沒有精彩的老師就不可能有學生的精彩;沒有老師獨巨匠心的設計和精導妙引,就不可能有學生智慧的火花、思維的碰撞、認知的沖突。因此,特別是我們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利用好語言的力量、發揮好“對話理論”的作用、牢記語文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追求。我相信,在今后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被認可指數定會卓有成效。

參考文獻:

[1] 周淑妹 《提升語文課堂的被認可指數》,2011年11月

篇6

關鍵詞 陳獻章 自得之學 王陽明

作者何靜,寧波大學學院副教授。(寧波 315211)

一、陳獻章的自得之學

陳獻章最重自得,曾言:“今之學者各標榜門墻,不求自得,誦說雖多,影響而已,無可告語者”;“某奉別后更無他,惟一味守此,益信古人所謂自得者非虛語。”①陳獻章所講的自得,即指他不依傍當時的權威顯學程朱理學,重視自身對天道心性義理的體悟。他的自得理論由本體論、境界說和工夫論組成,具體如下:

第一,提出道(理)本論和心本論。在陳獻章這里,道和理或誠的含義是一樣的,他既講道本論,又講理本論或誠本論,強調道或理或誠是萬物的存在根據,并且與事物相即不離。他說:“道至大,天地亦至大,天地與道若可相侔矣。然以天地而視道,則道為天地之本,以道視天地,則天地者,太倉之一粟,滄海之一勺耳,曾足與道侔哉?天地之大不得與道侔,故至大者道而已”;“天道至無心,比其著于兩間者,千怪萬狀,不復有可及。至巧矣,然皆一元之所為”;“道通于物”;“此理干涉至大,無內外,無終始,無一處不到,無一息不運……此理包羅上下,貫徹終始,滾作一片,都無分別,無盡藏故也”;“夫天地之大,萬物之富,何以為之也?一誠所為也。蓋有此誠,斯有此物;則有此物,必有此誠?!雹?/p>

宋儒所講的理包括“所以然”和“所當然”,涵蓋物理和倫理,陳獻章承襲之,他所謂的理也包括了自然之理和人倫之理。他認為這二種理是客觀存在的?!疤烀餍?,真機活潑。水到渠成,鳶飛魚躍。得山莫杖,臨濟莫渴(喝)。萬化自然,太虛何說?”③就是說萬化自然,萬物之理客觀存在,根本毋需德山和臨濟的杖喝點撥?!俺哺覆荒苋菀黄?,嚴陵不能禮漢光。此瓢此禮,天下之理所不能無,君子之心所不能已。使二人之心果完具,亦焉得而忽之也?!雹苓@里陳獻章講到了堯舜時的隱士巢父和漢光武帝時的隱士嚴光的故事。巢父見掛于樹上的瓢有擾人之聲,便把人好意送他作喝水器皿的瓢摘而棄之巖下;嚴光拒絕漢光武帝的聘用,還對光武帝不講禮數。陳獻章認為用瓢喝水,禮敬君主,這本來就是當然之理,“天下之理所不能無”,但這二人都忽略了。從上也反映出陳獻章對封建道德倫理的深刻認同。

陳獻章認為通過“得之”、“會此”和“存之”,道、理或誠就能為人們所擁有,從而使得與義理相融的心也成為萬物賴以存在的依據。他言:“天地之大不得與道侔,故至大者道而已,而君子得之……君子之所得者有如此,則天地之始,吾之始也,而吾之道無所增;天地之終,吾之終也,而吾之道無所損。天地之大,且不我逃,而我不增損,則舉天地間物既歸于我,而不足增損于我矣”;“會此(指理――筆者注)則天地我立,萬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往古來今,四方上下,都一齊穿紐,一齊收拾”;“誠在人何所?具于一心耳。心之所有者此誠,而為天地者此誠也。天地之大,此誠且可為,而君子存之,則何萬世之不足開哉!”⑤陳獻章還強調義理之心的主宰作用:“君子一心,萬理完具。事物雖多,莫非在我。此身一到,精神具隨,得吾得而得之矣,失吾得而失之耳”;“得此把柄入手,更有何事?”⑥

第二,含納心量廣大、無累無滯、自然和孔顏之樂等自得的境界。陳獻章言心量廣大:“接人接物,不可揀擇殊甚,賢愚善惡,一切要包他。到得物我兩忘,渾然天地氣象,方始是成就處?!雹哧惈I章通常又用虛來表示心量廣大,他有“致虛之所以立本”之說,認為虛為心之本然,虛靈之心囊括天地萬物。他還說無累無滯的灑脫境界:“山林朝市一也,死生常變一也,富貴貧賤、夷狄患難一也,而無以動其心,是名曰‘自得’。自得者,不累于外,不累于耳目,不累于一切,鳶飛魚躍在我”;“天下之物盡在我而不足以增損我,故卒然遇之而不驚,無故失之而不介。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烈風雷雨而弗迷,尚何銖軒冕塵金玉之足言哉!”⑧??梢?,陳獻章的自得也就是與道(理)為一體,精神高度自足的狀態。在這狀態里,人們寵辱不驚,得失不介,超然窮通得失憂樂甚至生死。同時陳獻章的自得也是一種自然的境界。這種自然境界至少包括:其一,與道通為一、與道的呈現――天地萬物融通的境界。所謂“隨時屈信,與道翱翔,固吾儒事也”;“人與天地同體,四時以行,百物以生”;“當其境與心融,時與意會,悠然而適,泰然而安。物我于是乎兩忘”⑨。陳獻章認為人與萬物俱是道的化生物,俱本之于道,故渾然一體,不分物我。他非常喜歡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人與道一,人與萬物的融通。其二,一種自在愜懷的生活狀態。他淺吟低唱:“淺塘低竹小泥村,黃土墻扃白板門。望見西頭楊柳樹,行人都訝是桃源”;“短短蔞蒿淺淺灣,夕陽倒景對南山,大船鼓唱歌去,小艇得魚吹笛還?!雹舛c這種自然境界相伴隨而產生的真樂、孔顏之樂也是陳獻章所樂道的,“自然之樂,乃真樂也。”B11他暢言與道體合一的快樂、心與理一的快樂:“外生即非死,胡為樂人生!去來大化內,俗眼未分明。我壽元無極,君才亦太清。五峰南斗上,何日踏歌行?”“仲尼、顏子之樂,此心也;周子、程子,此心也,吾子亦此心也。得其心,樂不遠矣”;“真樂何從生,生于氤氳間。氤氳不在酒,乃在心之玄?!盉12他還大談與萬物共處的和樂及對自在生活所表現的一種愜意:“東離采霜菊,南渚收菰田。游目高原外,披懷深樹間。禽鳥鳴我后,鹿豕游我前。泠泠玉臺風,漠漠圣池煙。閑持一觴酒,歡飲忘華顛。逍遙復逍遙,白云如我閑。乘化以歸盡,斯道古來然”;“茅棟依巖靜,柴門斫竹通:桑榆巷南北,煙火埭西東。一徑漁樵人,孤村井臼同。鄰家得美酒,吹笛月明中?!盉13

第三,提出立志、讀書和靜坐等自得的方法。陳獻章強調立志圣賢:“人要學圣賢,畢竟要去學他。若道只是個希慕之心,卻恐末梢未易湊泊,卒至廢馳”;“學者以圣人為師,其道何如?彼文章、功業、氣節,世未嘗乏人,在人立志大小?!盉14讀書是陳獻章能夠自得于心的一個前提,他說:“所謂虛明靜一者為之主,徐取古人緊要文字讀之,庶能有所契合,不為影響依附,以陷于徇外自欺之弊,此心學法門也?!盉15他還教導兒子景要勤讀書,“四書與六經,千古道在那。愿汝勤誦數,一讀一百過?!盉16但他又言:“吾能握其機,何必窺陳編?”B17認為讀書只是得道明理的一個途徑,而人一旦了然于胸,把柄在手,就可撇開六經,如棄糟粕。這就跟朱熹不一樣,朱熹嗜書如命,把讀書看成既是窮理又是涵養心性的一種方法,書香伴其一生。陳獻章還非常強調靜坐以自得的方法:“為學須從靜坐中養出個端倪來,方有商量處”;“有學于仆者,輒教之靜坐,蓋以吾所經歷,粗有實效者告之,非務為高虛以誤人也?!盉18陳獻章所言的端倪即孟子的“四端”,湛甘泉曾專門聲明:“石翁養出端倪之說,正孟子擴充四端之意,必先體認得這端倪,乃可就上加涵養之功,否則養個甚物?此便是頭腦處?!盉19陳獻章在《與林緝熙書》中提到了靜坐養善端悟道體的方法:“詩、文章、末習、著述等路頭,一齊塞斷,一齊掃去,毋令半點芥蒂于我胸中,夫然后善端可養,靜可能也。終始一意,不厭不倦,優游厭飫,勿助勿忘,氣象將日進,造詣將日深。所謂‘知近而神’,‘百姓日用而不知’者,始自此迸出體面來也。到此境界,愈聞則愈大,愈定則愈明,愈逸則愈得,愈易則愈長。存存默默,不離頃刻,亦不著一物,亦不舍一物,無有內外,無有大小,無有隱顯,無有精粗,一以貫之矣。此之謂自得?!盉20陳獻章認為首先得擯除在心中的一切詩書著述等儲存,才能靜坐養善端。應取勿忘勿助、不著不離的存養工夫,而道就是善端的擴充,它無有內外大小隱顯精粗之別。陳獻章正是在靜坐中體悟到心與道(理)的吻合,從而找到其安身立命處的。他也以此孜孜不倦地引領眾學子步入勝景樂地。陳獻章如此推崇靜坐,是受了周敦頤程頤等理學家的影響。他言:“伊川先生每見人靜坐,便嘆其善學。此一靜字,自濂溪先生主靜發源,后來程門諸公遞相傳授,至于豫章、延平二先生,尤專提此教人,學者亦以此得力。晦翁恐人差入禪去,故少說靜,只說敬,如伊川晚年之訓。此是防微慮遠之道,然在學者須自量度何如,若不至為禪所誘,仍多靜方有入處。若平生忙者,此尤為對癥藥也?!盉21程頤晚年不說靜,一則因為說靜有佛老之嫌,再則他提倡“涵養須用敬”,認為“敬則自虛靜”B22,敬內涵靜。朱熹也秉承其意。但陳獻章認為只要能明辨儒佛,靜仍不失為一得道之途。

二、陳獻章自得之學的融合特色

陳獻章曾自述其自得經歷:“仆才不逮人,年二十七始發憤從吳聘君學。其于古圣賢垂訓之書,蓋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杜門不出,專求所以用力之方。既無師友指引,惟日靠書冊尋之,忘寢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所謂未得,謂吾此心與此理未有湊泊吻合處也。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約,惟在靜坐,久之,然后見吾此心之體隱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間種種應酬,隨吾所欲,如馬之御銜勒也。體認物理,稽諸圣訓,各有頭緒來歷,如水之有源委也。于是渙言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茲乎!’”B23需要指出的是,陳獻章說他在吳與弼門下半年“未知入處”,是指彼時他對吳與弼的思想還不能通透,遑論發展。但實際上,吳與弼的心學思想包括其入道門徑對陳獻章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容忽略的。這主要表現在:其一,吳與弼認為心是宇宙的存在根據,是人的主宰。他說:“是心也,其天地生物之心乎!驗諸日用之間,凡非有所為,油然以生者,皆是心也”B24;“此心一失,幾何不為。水之流蕩,云之飄揚,莫之據哉”B25;“夫心,虛靈之府,神明之舍,妙古今而貫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萬事”B26。這對陳獻章提出本體心和主宰心是有作用的。其二,吳與弼志在圣賢,提出學以變化氣質成圣人。他說“平生立志在希顏”B27;“吾知圣賢之必可學,而學之必可至,人性之本善而氣質之可化也的然矣。”B28那么如何學成圣賢呢?除了身體力行外,吳與弼強調以讀書涵養心性。他言:“讀圣賢書,收斂此心,不為外物所汨”(同上);“欲異于物者。亦曰反求吾心固有之仁義禮知而已。欲實四者于吾身,舍圣賢之書,則無所致其力焉。”B29可見,吳與弼把讀圣賢書看作是心不旁騖、不為物役、充實本心的一種手段,顯然這很接近主張以讀書發明本心的陸九淵,而有異于視讀書為格物窮理之途徑的朱熹。吳與弼還提出讀書的方法,“讀以千萬而不計其功,磨以歲月而不期其效。優柔厭飫于其中,則日新之益,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B30,“古人讀書皆須專心致志,不出門戶。如此痛下工夫三五年,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B31。吳與弼的圣賢志及讀書論對陳獻章的影響至深。陳獻章闡述己之為學宗旨也是變化氣習成圣人,“學以變化氣習,求至乎圣人而后已也”B32。陳獻章追隨吳與弼半年后返家,行乃師閉門不出、專心讀書法,“如是者亦累年”,從而為他日后的“自得”打下了基礎。其三,吳與弼以靜思的方法體悟心與理的契合。如他言:“看《晦庵文集》,倦臥。仰思至理有契,不覺撫席”B33;“靜觀萬物生生意,契我虛靈無事心”B34。吳與弼常在“臥思”、“靜觀”中悟到天人本于一理、理在我心的境界。同時他認為經過義理浣洗的心“雖萬變之紛紜,而應之各有定理”;“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B35。由此看來,陳獻章通過靜坐悟到心與理一,且與理合一之心能“隨吾所欲”,應酬日用間種種的舉止,也其來有自。此外,吳與弼提出的關于心本太虛、湛然虛明和無滯灑然等境界也深刻地影響了陳獻章。

在陳獻章的自得之學中,還可看到他對佛道的汲取。陳獻章生活的年代,三教合流早已是社會的大趨勢,加上他的家庭環境――祖父崇道,母親信佛,這些都給了他影響。他本人曾“窮盡天下古今典籍,旁及釋老稗官小說”,還時常往來佛寺道觀,他的詩稿中可看到多首他與僧人文定和太虛的唱和,也可看到他對煉丹和辟谷以成仙的向往。但在價值觀方面,他有著儒者的堅守,他批評佛道“無歸宿、無準的”,沒有修齊治平的人生目標。他說“自古真儒皆辟佛,而今怪鬼亦依人。蟻蜂自識君臣義,豺虎猶聞父子親”B36,認為不講人倫的佛道甚至連禽獸都不如。陳獻章還批評佛道講虛空寂滅,而以理、事為障蔽之說,“人不能外事,事不能外理。二障佛所名,吾儒寧有此?”B37直言天理人事乃己性分中事,皆真實不虛。陳獻章的睿智在于盡管與佛道宗旨不同,但他還是大量援引了佛道的思辨方法來構筑其心學體系,這主要表現在:

在佛教方面,汲取佛教的心性論以建構心本論?;菽堋秹洝费裕骸靶牡氐珶o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禪宗極度張揚自心自性在成佛過程中的決定作用并把心性上升到本體的高度。這對陳獻章肯定有影響。陳獻章說:“天地無窮年,無窮吾亦在。獨立無朋儔,誰為自然配?舂陵造物徒,斯人可神會。有如壽者,乃我之儕輩?!盉38他推崇被坡稱為造物徒的周敦頤,認為其對大道意領神會,他還引僧人壽涯為朋輩,所吟的《偶得寄東所》詩“千秋一何短,瞬息一何遙。有物萬象間,不隨萬象雕。”B39顯然是效仿了周敦頤從壽涯處所得的詩偈:“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雕?!边@也說明了陳獻章對壽涯偈所表示的真心本體論的服膺。陳獻章心本論的創立也可說是受佛學浸染的結果。

陳獻章還汲取了惠能禪宗“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三無”法門,提倡無累無滯:“儒與釋不同,其無累同也”;“道無凝滯”B40;“人心上容留一物不得,才著一物,則有礙。且如功業要做,固是美事,若心心念念只在功業上,此心便不廣大,便是有累之心”B41。

在道家方面,汲取老莊關于道為萬物存在根據的思想。陳獻章認為和合天道人倫的道是天地萬物的存在根據,并且仿《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指道)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闡述其道是“天得之為天,地得之為地,人得之為人”;“得之者,天地與順,日月與明,鬼神與福,萬民與誠,百世與名”B42。老莊都強調道和事物的相即不離。莊子還就此大加發揮。在《知北游》中,他“每下愈況”來形容道的無處不在,還用周、遍、咸三字來概括道和萬物的統一。受他們影響,陳獻章也認為道體和具體事物“顯微無間”,他言:“道無往而不在”;“此理干涉至大,無內外,無終始,無一處不到,無一息不運?!盉43

陳獻章還涵攝道家道教關于道無名無形的思想,他也認為道(理)不可言狀,且不能用具體物來形容:“此理之妙不容言。道至于可言則已涉乎粗跡矣……物囿于形,道通于物,有目者不得見也……狀之以天則遺地,狀之以地則遺人。物不足狀也。”B44此外,《莊子?外物》曰:“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币庵^荃(筌)是捕魚的工具,抓到魚便可忘了荃;蹄是捉兔的工具,捉到兔便可忘了蹄;語言是用來表示意義的,把握了意義便可忘了語言。其后代知音王弼說:“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B45。王弼也把言、象分別看成是得象、得意的工具,同時還認為得意的關鍵在忘象,得象的關鍵在忘言。對莊子和王弼的所論,陳獻章借鑒之:“古人棄糟粕,糟粕非真傳……吾能握其機,何必窺陳編”;“吾心內自得,糟粕安用那!”B46他認為六經、儒學經典也是他得道、悟理的工具,而人一旦自得,將義理了然于胸,就可以視儒家經典為糟粕而摒棄掉。

陳獻章還吸收了道家的自然觀,主張“學者以自然為宗”,“此學以自然為宗者也”B47。《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的道法自然即道以自然而然作為其存在的狀態,這也就是道家所言的存在自然。郭象認為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也是人之天性所使然,“夫仁義自是人之情性,但當任之耳??秩柿x非人情而憂之者,真可謂多憂也”B48,因此“名教即自然”。陳獻章把老子的自然之道和郭象的人倫自然之思想打并為一,得出了道(理或誠)存在的自然性。

與道融通為一,這是莊子最大的希冀。在《逍遙游》中,他用大氣磅礴的浪漫主義筆調形容其與道相融、沒有物累、得大自在的境況:“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B49。莊子還提出“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B50。就是說從萬物本身來看,萬物都自以為貴而輕視對方,而從道的角度看,萬物俱是其派生物,彼此間沒什么區別。于是莊子說萬物:“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怪,道通為一?!盉51他最后的結論是“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B52無疑,陳獻章與道為一、物我交融的自然境界有得于莊子的思想。

既然道的存在方式是自然而然的,所以老子認為法道的人們當以自然而然作為其存在的方式,不造作矯揉,以期擁有率真淳樸的人生。在此就不難理解老子為何會推崇饑食困眠的原始民并譽之為得道者,美化結繩記事、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鴻荒時代,原因就在于那時的人們在他看來是率性而為、沒有機巧詐術、順應人性自然的人。莊子也一樣,他推崇上古赫胥氏時代的人,至淳至真,安然自適,含哺嬉戲,鼓腹遨游??梢婈惈I章把舒適愜意的生活納入自然的范圍也受到了老莊的啟迪。

陳獻章論虛:“本虛形乃實”;“夫道至無而動,至近而神,故藏而后發,形而斯存……夫動,已形者也,形斯實矣;其未形者,虛而已,虛其本也,致虛之所以立本也。戒慎恐懼,所以閑之而非以為害也。”B53陳獻章的虛論對佛道多有含攝,這表現在:其一,攝取道家無形而實有的思辨,提出道之發用有形,是實,而道之無形就是虛。其二,吸收惠能“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的智慧,以為心乃虛空所以能包含萬物,成為整個宇宙的主宰,而心若是實的話,就不能含納萬物。其三,汲取了老子“致虛極”和莊子“唯道集虛”、“心齋”的哲理。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是要求人們去除成見,保持內心極度的虛無清靜來觀察事物的往復回歸。莊子講“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是說只要排除俗念和思慮,達到了虛也即空明的心境,自然與道相合。簡言之,老莊所言的虛都有舍棄一切主觀成見之意。陳獻章的虛也有摒棄邪思成見的意思,這也即是他說的“戒慎恐懼,所以閑之而非以為害也”。

三、陳獻章與王陽明

對陳獻章的自得之學,王陽明是熟稔的。因為作為陳獻章衣缽傳人的湛甘泉是王陽明一生最親密的友人。王湛二人于弘治十八年在北京“一見定交,共以倡明圣學為事”B54。正德五年冬至正德六年冬,二人比鄰而居,早夕共處,甚至“飲食啟處必共之”,彼此切磋學問甚歡。在以后的歲月里,二人間的論學也未中斷過。王陽明還有一友楊景瑞,也是陳獻章的弟子,王陽明曾寫《謹齋說》相贈??梢哉f陳獻章的心本論、境界論和工夫論及貫穿其中的融會三教的思維范式,通過湛甘泉等給陽明心學的產生起到了滋養和推進的作用,而陽明心學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對陳獻章心學的修正和拓展。如王陽明汲取了陳獻章的心本論思維,摒棄了他的二元論,建立了徹底的心(良知)本體論。王陽明把良知看成是天地萬物賴以存在的依據,認為天地萬物包括德行事業文章等皆是良知本體之發用:“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體即良知之體,用即良知之用,寧復有超然于體用之外者乎?”B55

同時王陽明的良知統攝了儒佛道的氣象,這其中也內含陳獻章之心量廣大、無累無滯、自然和孔顏之樂等境界。陳獻章“心虛”的思想在王陽明那兒被表述為“良知之虛”、良知本體“只是太虛”,中有心量廣大的意思。王陽明言心量廣大和無累無滯:“良知本體原來無有,本體只是太虛。太虛之中,日月星辰,風雨露雷,陰霾氣,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為太虛之障?人心本體亦復如是”;“良知之虛,便是天之太虛;良知之無,便是太虛之無形。日、月、風、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虛無形中發用流行,未嘗作得天的障礙?!盉56在王陽明這兒,道即良知,他也講良知自然、良知的存在和發用自然,所謂“良知底用安排得,此物由來自渾成”,良知“自然明覺發見”B57。和陳獻章一樣,王陽明也愛到大自然中去體悟萬物一體于良知的境界,這也是他教學方法的一種。為后儒津津樂道的孔顏之樂實也即是道義之樂。在王陽明那兒就體現為良知之樂。王陽明說樂是良知本體的應有之義:“樂是心之本體……良知即是樂之本體?!盉58他大談良知之樂:“人若復得他(指良知――筆者注)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盉59當然,王陽明比陳獻章規模宏闊,境界高遠。陳獻章認為韓愈到潮州后與大顛和尚的往來是韓愈把持不住、難耐寂寞、無涵養的表現:“韓退之平日以道自尊,潮州之貶,便也撐持不住,如共太顛往來,皆是憂愁無聊,急急地尋得一人來供消遣,此是無涵養?!盉60晚年的陳獻章貧病交加,很希望以虛寂聊以自遣,“近苦憂病相持,無以自遣,尋思只有虛寂一路,又恐名教由我壞,佛老安能為我謀也?”B61可見盡管他有融會三教的氣度,但在內心深處,還是認虛寂為佛道所專有,儒和佛道的屏障并未拆除,相較王陽明,他的境界還不夠恢弘。王陽明的良知不僅集儒門境界之大成,融萬物一體、廓然大公和誠仁樂等為一體,它還盡最大可能地圓融佛道的境界,甚至將佛道所提倡的虛寂(無)都目為良知之本然:“良知之虛,便是天之太虛;良知之無,便是太虛之無形。日、月、風、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虛無形中發用流行,未嘗作得天的障礙。圣人只是順其良知之發用,天地萬物,俱在我良知的發用流行中,何嘗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礙?”B62

王陽明的致良知涵攝了儒門的內圣外王工夫,而陳獻章立志、讀書和靜坐等自得的方法也為王陽明所承續和發展。如王陽明說立志:“大抵吾人為學緊要大頭腦,只是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故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B63關于讀書,王陽明在給的信中說得明白:“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于見聞,而亦不離于見聞……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用流行,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致矣?!盉64王陽明明確指出讀書求見聞是致良知的工夫。正德元年,王陽明被貶貴州。在龍場嚴酷的環境中,他靜坐澄心,終于悟道。王陽明這種靜坐澄心以求道的方式,應該說也通過湛甘泉受到了陳獻章的啟迪。日后王陽明就將靜坐作為其教學方法的一種,他言:“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盉65在他看來靜坐是“補小學收放心的一段工夫”。需要指出的是,同樣提倡內圣外王工夫,陳獻章更強調通過讀書靜坐等把握義理,在優游山水中體會心與理一、天下萬物的可愛可求,獨善的意味非常濃烈。王陽明更多的是強調在事上磨練,更關注平治事業,對家國天下的牽掛無時不刻。除了儒門工夫,王陽明也盡最大可能地吸攝佛道的工夫,他言:“圣人盡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即吾盡性至命中完養此身謂之仙;即吾盡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謂之佛。”B66王陽明把成仙作佛都看成是儒家盡性至命中的事,把佛門的“不染世累”和道教的“完養此身”都歸入了致良知的行列。

相較湛甘泉,應該說陳獻章之學更接近王陽明,黃宗羲曾言:“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陽明而后大。兩先生之學最為相近。不知陽明后來從不說起,其故何也?”B67為何不見有王陽明對陳獻章的評議呢?顧憲成的答案是:“陽明目空千古,直是不數白沙,故生平并無一語及之?!盉68熊十力先生則言:“余嘗怪陽明先生平生無一言及白沙。昔人有謂陽明才高,直是目空千古,故于白沙先生不復道及。果如此說,陽明必終其身未脫狂氣也。陽明之賢,決不至是。湛甘泉在白沙門下名位最著,陽明與甘泉為至交,而論學則亦與之弗契,足見王陽明于白沙必有異處,而終不道及者,正是敬恭老輩,非慢也。其異處安在,余亦欲論之而未暇,今更無此意緒也?!盉69闊大如王陽明,誠如熊先生所言,不是一傲慢之人。像湛甘泉,盡管兩人思想有異,但因曾對他有激勵作用,王陽明便大書湛甘泉對他的意義,晚年還在湛甘泉家的墻壁上留下了二首情真意切的詩。事實上王陽明也并非對白沙學說不置一詞。當門人周道通論及陳獻章“學以自然為宗”和“為學須從靜中養出端倪來有商量處”時,王陽明的回答是“知得致良知工夫,此等議論自然見得他有未盡處。”B70王陽明還曾婉轉地言及陳獻章心學的不徹底性:“譬如這一碗飯,他人不曾吃,白沙是曾吃來,只是不曾吃了?!盉71所以這里熊先生有錯誤處,即他認同了前人所言的王陽明無一語及陳獻章,而事實是王陽明不大提起,并非不提白沙子。另外,王陽明不大提起陳獻章的原因確像熊先生所言,王陽明對其有異議。熊先生未及深論緣由,當今學術界對此也莫衷一是。筆者的觀點是,陳獻章為湛甘泉的父執和老師,湛甘泉極重師道,他贊同東漢邊孝先“謗師者類如謗君父,得罪于天,又學何事”的觀點,曾稱:“聞謗師者,如聞君父之謗,擊之斥之可也”B72;“道義之師,成我者與生我者等。”B73陳獻章去世,湛甘泉“為之齊衰之服,廬墓三年不入室,如喪父”(同上)??紤]到湛甘泉的父師之情,加上王陽明因湛甘泉而受惠于陳獻章,陳氏也等于是他的老師,并且據湛甘泉的文集所言,“陽明崇孚于白沙”B74,也就是說至少有一段時間或在有些方面,王陽明是尊崇和信服陳獻章的。最主要的是,前已述,王陽明認為只要致良知說明白,陳獻章的學說也就瑕疵立見,故毋需多言。因此種種,王陽明不想多言長輩的不是。實際上在王陽明看來,陳獻章的短處有些類似陸九淵:“未免沿襲之累”,“有粗處”。欠缺之一是陳獻章也是二本論者,持理本論和心本論。并且比陸九淵還不濟的是陳獻章的心本論是建立在理本論基礎上的,他的心不是第一序列的,他認為心只有在得道、會理、存誠以后,才是萬物賴以存在的本體。而王陽明認定心是最根本的,理是心的本質和條理,是良知的自然流露。王陽明曾批評陸九淵承襲朱熹格物致知說的做法是“未精一處”,而陳獻章對朱熹的“理一分殊”、“格物致知”和關于敬的論述等多有繼承,可見是“未精處多多”了。如陳獻章贊同朱熹的理一分殊和格物致知說,言“自茲已往,更有分殊處,合要理會。毫分縷析,義理盡無窮,工夫盡無窮”B75,認為自得也是從朱熹式格物致知中過來,“士從事于學,功深力到,華落實存,乃浩然自得”B76。朱熹曾把讀書看成是儒家第二事。陳獻章也不廢讀書。他還提倡敬:“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陽。說敬不離口,示我入德方”;“圣人之學,惟求盡性。性即理也,盡性至命。理由化遷,化以理定?;豢裳?,守之在敬。”B77個中原委就在于,陳獻章的理是第一序的,是通過人心的領悟而貫穿到心中的,所以它需要“敬”,需要人們不懈地去篤守。而王陽明認為良知本來天理具足且知是知非,即或為欲所蔽,良知亦會自覺,覺即蔽去。因此他批評朱熹的格物致知論為逐外之說,同時認為用一敬字未免畫蛇添足。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11B12B13B14B15B16B17B18B32B36B37B38B39B40B53B60B61B73B75B76B77孫海通點校:《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93、229、54~55、57、56、217、57、278、55、55、217、57、55、217、135、825、55、71、275、547、548、192~193、386、48、312、292、331、133、80、68、313、279、133、145、28、505、517、309~310、210、225、239、279~280、131、134、233、862、217、8、279、278頁。

B19鐘彩鈞點校:《泉翁大全集》卷七十四,《新泉問辯續錄》。

B20B21B23孫海通點校:《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975、157、145頁。

B22王孝魚點校:《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57頁。

B24吳與弼:《康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十,《天恩堂記》。

B25吳與弼:《康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八,《與九韶書》。

B26吳與弼:《康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十,《浣齋記》。

B27吳與弼:《康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卷七,《自訟》。

B28B33B35吳與弼:《康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十一,《日錄》。

B29吳與弼:《康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八,《勸學贈楊德全》。

B30吳與弼:《康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八,《復曰讓書》。

B31吳與弼:《康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八,《學規》。

B34吳與弼:《康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卷七,《仙游山》。

B41沈善洪主編、吳光執行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七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頁。

B42B43B44B46B47孫海通點校:《陳獻章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6、242、164、217、56、279、288、192頁。

B45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09頁。

B48B49B50B51B52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318、28、17、577、190、70、79頁。

B54B55B56B57B58B59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2、168、68、1317、117、821、92、207~208、115頁。

B62B63B64B65B66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63、1021、77~78、17、1298頁。

B67沈善洪主編、吳光執行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七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頁。

B68沈善洪主編、吳光執行主編:《黃宗羲全集》第八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46頁。

B69熊十力:《熊十力全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頁。

B70B71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8、1689頁。

篇7

實際上,人是否需要美容,大可深究。在中國人的眼里,一切至真至善至美的事物,皆可統稱為“神”。以詞語為例:出神入化、鬼斧神工、神來之筆、鬼使神差、神機妙算、神出鬼沒、神妙莫測、神圣、神威、神童、神通、神效、神勇,等等。神是中國人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也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最高標準。而且,據說人是神造的,西方的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締造了西方的人種,東方的女媧按照自己的形象締造了東方的人種。即東西方人各以主管自己的神的形象為其原型。如果真是這樣,那么,東西方人原本都是最完美的神來之物,白皮膚與黃頭發相輔相成,黃皮膚與黑頭發相輔相成。黃種人與白種人站在一起,雖然皮膚色相各具特色,卻能以同樣精神,達到一個共同的完美優雅的境界。時下,國人崇洋,看好黃頭發。豈不知黃皮膚再配上黃頭發或褐色頭發,人也變成了“黃瓢”,即使健康狀況尚好,人也顯得沒有精神。這還只是從表面現象看,若從深層分析,人看不上至真至善至美的神的形象了,想拋卻最美的,另搞一套,那另搞的一套必然是不善不美的。人道常常違背天道,這便是其表現之一。

社會整體道德的衰落與下滑,可以說人人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容看起來只是個人的小事,不足掛齒,然而它卻反映了一種社會風尚,一種時尚追求,加入的人多了,便成了一種社會潮流。這就是:重現象,輕本質;重外表,輕內質;重物質,輕精神;重形式,輕內容。而被輕視的精神、內容、本質等,恰恰是事物最關鍵的因素,就像一個人的靈魂。一個社會人群失卻了最最重要的道德防線,其危機就可想而知了。

長期以來,我國社會受追求形式、仰慕浮華的不良風氣的影響,人人都不同程度地染上并養成追求形式的習慣,不再崇尚自然。食油,精煉的最好;扯面,扯不斷的最好;大米,透亮的最好;禮品,包裝豪華的最好;招人,證書多的最好;上學,牌子亮的最好;經商,賺錢多的最好;從政,說得好聽的最好;科研,數量多、級別高的最好。如今看來,曹雪芹真是個了不起的預言家,他早已給當今的社會畫了像。美容,不就是掩其舊貌而換上一副新面具嗎?不就是掩其真容而換上一副假象嗎?這樣的精神內核,就必然“產”出其同類的產品,看的、吃的、穿的、用的,樣樣有假,樣樣有劣,不但騙人錢財,還損人健康!

早在我國古代,圣賢就曾不止一次地警示過后人,《周易?卦序傳》云:“賁者,飾也。致飾然后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無妄矣。故受之以無妄?!绷呢?,賁卦下來是剝卦,剝卦緊接著是復卦,復卦下來是無妄卦。賁,就是文飾的意思。文飾過分便會喪失本質之美,所以接下來是剝卦。剝就是剝落殆盡的意思,言事物文飾過分而失真,其文飾就會剝落殆盡而變得一文不值。本真失去了,文飾又剝落無余,形實皆亡,這個事物就回到它最原始的一無所有的狀態。這個過程,就叫反本歸真。因其回歸本真,所以也就有了再生的希望。這揭示給世人一個道理:仰慕浮華,追求形式,就將失去生命最本質的因素,最后必將失去生命,反本歸真并安守人的自然本性,這也是其永葆生命活力的惟一出路。美容所掩蓋的正是人的自然本貌,假大空所掩蓋并抽去的正是事物的自然本性。

物極必反,反本歸真,周而復始,是宇宙的規律,它制約著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要生存,社會要發展,就必須拋卻假大空,拋卻一味追求形式、追求浮華、追求外表的慕假棄真的理念,回歸生命最本質的真善美。這一點,應該就是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所宣言的“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中國兩千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尋找智慧”的最深刻的內涵。

篇8

“調心”是習練健身氣功的核心。如何做到“調心”,就需要在平時生活、工作、休息及學練健身氣功當中應始終保持“養心”與“養神”。如何“養心”與“養神”?它們之間是否可以等同?筆者結合理論學習和多年學練健身氣功的感悟,談談“調心”中的“養心”與“養神”。

心既是先天的,又是后天的。所謂先天的就是以神為基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為證。在練習健身氣功的養生過程中,神主要表現在外而心在內。由此,對于練習者來說,必須了解“心”、把握“心”,然后逐步達到無“心”。鬼谷子說的好:“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本毩曊吣芊裾嬲ㄟ^健身氣功起到養生的作用,關鍵在于把握心,然后才可獲得學練健身氣功的“術”。為了能更好地把握心,需要練習者在平時加強“養心”和“養神”的鍛煉。如果把它們鍛煉好了,練習者就能很快投入到健身氣功的境界當中,進而深刻體悟“三調合一”帶來的審美。

關于“養心”,是指意識、思維狀態下的養氣功夫。概括起來,就是逐步要做到收心、平心、安心、靜心、定心和誠心。在日常生活、學練健身氣功等當中,怎么樣去實施呢?第一,要安心。在人生路途上,練習者要放棄不必要的欲望。在練習之前,要舍棄不必要的執著,還內心一片純凈的天空。為練習健身氣功提供一個美好的意境。對此,鬼谷子說:“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奔窗褷繏熘T多欲望、奢求之心,收回安放下來,心平安住氣則合,心安氣穩神則靜。心不安則氣亂,氣亂心煩易浮躁。這也是當今年輕人心浮氣躁的一個根本原因:即面對復雜社會環境,不能夠安心。第二,要平心。有了安心,才會讓心平靜下來,心平氣和,心不平則氣不和,氣不和則百病生。對此,司馬光在《與范景仁第四書》中曰:“竊謂醫書治已病,平心和氣治未病”,強調了“平心”的醫治功能。假如練習者在“平心”的環境下練習健身氣功,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治未病”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第三,靜心。心靜體安,心不靜則神亂動。鬼谷子說:“心安靜則神明榮,慮深遠則計謀成”,靜心須以安心、平心為前提。靜心之后,人的精、氣、神等才能統一相合并趨于穩定,也就是練習者的五臟六腑內環境才能有序地進行自我調節、實現和諧平衡。進而精、氣、神等才能得到滋補與營養,達到精力充沛、心神旺盛。這種靜心不論是在練功前、練功后都會保持它的養生功能。第四,定心。心相對地穩定下來,穩定的時間越長久越好,做到心神和形體相合;只有定心,練習者的精、氣、神以及整個內環境才能充實穩固,五臟六腑的活動和功能才能得以增強,從而進一步堅定人的意志。第五,誠心。在獲得安心、平心、靜心、定心之后,就會自覺的走向誠心,心誠則靈。“故心氣一則欲不徨,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薄靶臍庖弧敝傅氖菍R弧⒄\心。其如《禮記》中所講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一樣,練習者只要虔心誠意地練習,就會產生養生方面的靈感,只要有堅定的信念,正確的心態,健身養生的愿望就會實現,這就是心誠則靈。

關于“養神”,則是無意識或似有意識、無思維狀態下的養氣功夫。也就是說,練習者平時要注意養神,畢竟“神”是“心”的外在表現性之一,只有在“養心”的基礎上,才可獲得養神。由此,能獲得養神者,必定對健身氣功的“調心”能夠運用自如。因為養神在養生過程中是一種高級層次。所謂高級層次是無“心”而自我修養不輟的階段。那么,獲得“養神”的具體手段是什么呢?第一,要收神。有的練習者“心”在,“神”反而跑了,如左顧右盼、東張西望、神情緊張等。所以要經常收神。第二,要安神。練習者收神后,應把神安放在心窩處,心安神住。要讓神自覺地安定下來,為更好地練習健身氣功創造最佳環境。第三,要守神。不讓神外出游動,防止神游離形體。需要說明的是“守神”,要求練習者必須超越耳目感官的知覺活動,展開心靈的體驗和精神的感悟。也只有超越耳目之觀而上升到心靈體驗、精神感悟的層次,練習者才能真正把握到健身氣功的內在精神,使外在表現的“形”與內在體驗的“神”緊密的結合起來。第四,要靜神。心無為則神靜,而抱神以靜,形將自正。這樣,神與形相合,合而又有章,可以為盡快獲得健身氣功“三調合一”的意境夯實基礎。第五,要用神。有了收神、安神、守神、靜神后,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用神。練習者在初學階段,神在形體上,只能控制住局部,而造成形體不協調。在實際學練健身氣功中怎么樣用神呢?用神可以有幾種方法:(1)內想法。練習者有一定功底的,身體、肢體神經末梢會出現好的反應。如腳指或腹部等會有舒適的感覺,收功后這種種感覺就消失了。產生舒適的感覺之后并沒有不舒服感,反而有一種欣欣之意,有一種愉悅感。練習者把出現的舒適的感覺反應,當作第二次練習時的“內想”內容:當你內想舒適的感覺時,舒適感覺的反應會立即出現,或稍等幾秒、幾分鐘就會出來。隨著練習的久長,舒適的感覺可以“滲透”到內臟器官和骨骼里。(2)內察法。內想舒適的感覺是否有舒適感覺的反應呢?經過內察便會感覺到舒適感覺的真實存在。從而成為長久練習健身氣功的一種推動力。(3)內視法。陶弘景的《真誥》卷九引《丹字紫書三五順行經》論內視法:“坐常欲閉目內視,存見五臟腸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也?!奔丛谂懦饨绺蓴_,沒有浮思雜念的情況下,合閉雙目,觀窺軀體某一部位,內察到身體什么部位,內視時的視覺神經會隨之而到。哪個部位存在“亞健康”,通過內視法可以給出答案,并對癥下藥。(4)內聽法。在內想、內察、內視基礎上進行的。當內外三層(皮下肌肉層、內臟器官層、骨骼層)氣血相通(主觀能感覺到)以后,練習者體內的變化由相對安靜的無聲期,逐步過渡到有聲響期。如心跳、脈搏的跳動節奏聲、腸胃的蠕動聲、腹鳴聲、骨節的變化響動聲等等,這類的反應往往只有通過內聽法才能捕獲到。(5)內息法。人們的呼吸一般為胸式呼吸,而練習有素者,會由胸式呼吸逐步轉到腹式呼吸、體表毛孔呼吸,腹式、體表呼吸以后,就感覺不到有呼吸或無呼吸狀態。到了這個階段,練習者的呼吸已經和周圍的空氣融為一體了,空氣的流動好像影響到練習者的內部氣息運動。在這種感覺之中,似乎練習者的身體也不存在了,大腦一片虛靜,只有一點靈感存在。(6)蓄神法。練習者要善于蓄養精神,在精神消耗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進行精神補充。也就是說,練習者面對突發事件時,要注意精神消耗的“度”,必要時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精神補充。(7)凝神法?!吧裾叩脛t凝?!苯涍^凝集、凝聚、凝結以后,神才能轉化、升華。古人說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必須經過凝神這個階段。凝神是長久的,通過凝神把散亂的、暫時的神凝集、匯聚并緊密結合起來,把點滴、分散的精神力凝結成巨力、強力,才能發揮精、氣、神應有的作用。在凝神的過程中,人的情志、欲望得到了提純和潔化。同時又補充、充實和強化了精、氣、神。所以,練習者凝神的過程,是精神高度集中的過程,是提高他們健康水平的過程,在“凝神中超越現實時空而進行的以‘神’為主的心靈悠游”的“神思”。這種“神思”就是練習者所獲的“三調合一”的審美意境。

篇9

關鍵詞:繼承;創新;自主學習;人文素質

新課程并不是對以往教育觀念的全盤否定,它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是一種揚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遵循這個規律的,以往的并不是都不好,我們只不過要把不好的改掉,精華的部分還是要繼承下去。只有繼承才會有發展,沒有繼承就談不上發展。另外,新課程的列車不是像買票坐車一樣,只要你愿意,坐上就是走上了新課程之路,新課程也是一個逐漸發展壯大成長的過程,它的成長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去培育。只要認識到這一點,心里就有了底氣。下面談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繼承誦讀訓練,但要注重誦讀的熏陶感染作用

在傳統教學中,我們也進行誦讀訓練,但有時只是泛泛而讀,但新課程更重視誦讀中的熏陶感染,更重視通過誦讀把學生帶進美妙的意境,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感受,去作心靈的遠游,去體會作品中的朦朧之美、空白之美、蘊藉之美。教師的作用就是喚醒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和作者的感情共鳴,心念一致。要做到這一點,要做好預習,可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了解作者及寫作文章的背景;引導學生穿越時空,再現自我,或聯想與自己相似的情感;引導學生聯想自己熟悉的生活。誦讀時,可范讀,可播放著名播音員的朗讀錄音,可選用訓練有素的學生充分準備后進行,也可以競賽讀,表演讀,分角色讀,還可用多媒體播放畫面烘托氣氛。好的誦讀,或如小溪潺潺,叮叮咚咚;或如大江澎湃,氣勢磅礴;或如鳥語花間,親切柔媚;或如歷盡滄桑,平穩而舒緩。聲情并茂的朗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精妙旨趣,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內化出一種透視宏旨,感悟玄機的智能,這種智能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是用得上、靠得住,乃至終生受益的語文素質。

二、繼承啟發式教學,但要注重自主學習

傳統教學中,我們往往設計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讓學生回答,自以為是啟發式教學,但實際上是設計好了答案讓學生自己去鉆圈子。新課程中也需要設計問題,但要優化問題的設計,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讓學生耳、目、口、腦并用,自發去尋找答案,教師則要退居幕后當導演。問題要一問值千金,學生順著這一問既能深入了解 課文的主旨,又能引發自身的探索意識、對文本的深入探討,一堂課只有這么一兩問就足夠。設計問題時切入點要找準如講《智取生辰綱》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有人認為楊智不智,你認為呢?在講《祥林嫂》時,問:有人說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人,你說為什么?在講《藤野先生》時,問:我為什么敬重一個沒有民族偏見的老師?在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時,問:在憂患與安樂之間,你寧愿選擇什么?學習《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時,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應該學會什么?你想學會什么?這樣,一下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了學生,課堂上,不再是煩瑣提問的干擾,而是一種多元的、充滿生氣的交往對話,要注意不要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來追問學生,那樣,學生會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處于被追問的狀態,學生的思維的火花就會熄滅,另外,教師還要有敏銳的洞察力,提出適度的問題,果斷的把握學生思維的流向和流程,使學生的思維火花不斷燃燒、擴展。

三、繼承知識教學,但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一說到新課程,有的教師覺得再進行知識教學顯得太落后了,事實上,知識的傳授什么時候也離不了,但要注意的是要樹立大語文觀念,把語文課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生活中。傳統的語文教學只重知識教學,而新課程主張在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高人的文化修養、理論修養、道德修養,就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

人文素質是現實和未來對人的需求。人文,是指與人類社會有直接關系的文化現象,人們一般把文學、史學、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語言學和藝術等統稱為人文科學。人文素質,是指社會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學知識之上,通過對人類優秀文化吸納、受人類優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來的精神風貌和內在氣質的綜合體現。

篇10

(貴州省冊亨縣者樓鎮中心小學 552200)

新課改形勢下的語文教學不是要生硬地灌輸知識,而是要讓學生有興趣學語文。如果一個語文老師已經讓學生產生厭煩上課的話,這位老師應該是失敗的?,F代教育觀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把獲得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習過程中消極、被動的地位,而主體性地位確立,離開了自主選擇就難以成為可能。語文復習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需要通過相應的教學組織形式和科學方法,才能把學生大腦皮質中處于潛意識狀態的已學知識喚起全部記憶,牢固掌握,并進一步形成能力。上好復習課,就能達到整體記憶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教學目的。?

一、有效提高復習的前提是優化的設計和組織。?

復習課的設計應以喚起記憶、鞏固消化為中心,以打牢基礎、強化能力為目的,以精講巧練、講練結合為原則,而具體組織復習課,可參照“四步”進行。首先是“遍”步,即老師精講。老師在認真鉆研教材,管理歸類好知識點、能力點、德育點的前提下,準確地、概括地、簡潔地對將要復習內容的重難點進行深入淺出的解剖,擬成具有啟發性的綜合思考題,板書給學生,以形成知識的骨架和思維的階梯,發揮“導”的作用。這步,要求老師必須把復習的某一單元或某一類型的知識進行反復研究,抓住關鍵,理出規律,必須精心設計思考題,運用自如地駕馭教材。只有這樣老師才能發揮啟迪和引導作用。其次是“反芻”步,即讓學生讀書。老師的巧妙啟迪、引導,是為學生有目的地讀書服務的。那么這里的讀書,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讀書,而是要求學生帶著問題(思考題),在老師指導下讀書,邊讀邊思考,把書讀懂,喚起記憶。把知識反復咀嚼,帶著的問題解決了。知識梳理、喚起記憶的這個初步目的就達到了。讀書過程中,教師必須對讀的方法進行具體指導,提出明確要求,學生必須四管齊下:眼到、心到、口到、手到,真正讀書。第三是“消化”步,即讓學生練習。學生喚起了對知識的記憶,這遠遠不夠,還必須鞏固消化,使基礎更牢固扎實,能力得到強化形成語文素質,這才是語文復習的全部目的。要真正達到目的,就必須進行一定量的練習,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練習到底是要求精講多練,還是精講少練呢?筆者認為既不能多練,也不能少練,而要精講巧練。練的量的多少應當根據復習內容的容量大小和知識的難易,老師靈活掌握。最后是“反饋”步,即多種形式的檢查和矯正。學生練習后,不能一做了之,老師一定要采取簡便有效的方式進行教學信息反饋,及時補缺補漏,或同位批改,或全班批改,或組長批改,或老師評講、兄弟班同學交叉改,或老師抽樣改等,收取改后的試卷,迅速了解情況、對練習中出現的傾向性問題必須及時“回爐補火”,進行個別輔導,或發揮學習優秀者--“小助手”的作用來解決。

以上四步,其中前兩步主要是圍繞喚起記憶,整體感知復習內容而設計的,后兩步主要是圍繞打牢基礎,鞏固消化,強化能力,形成語文素質設計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拓展和延伸。四步始終抓住學生這一主體,老師真正發揮主導作用。老師既不搞“一言堂”、又不“散放鴨子”,在引導上下功夫,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四管齊下上花氣力,下功夫,這樣課堂效率就得到了充分提高。?

二、科學的圖示法能有效提高復習效果?

科學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多年的實踐,通過對各種復習方法的嘗試,我認為設計好簡明精要的圖示,配合必要的語言描述進行語文復習,是一種好方法,具體說來,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延伸性強?

由于復習課不同于新課,內容都是學生學過的,只是由于遺忘的作用,使原有的知識信息淡化了、模糊了。復習的時候,只要老師恰到好處把課文的濃縮圖再現出來,學生就會以設計者濃縮的思維軌跡放射開來,擴展開去順理成章地理解和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尤其是語文課本中的長課文,諸如散文、小說、戲劇等,少則三五千,多則近萬字,通過板書圖示,對這些課文“提要勾玄”“凝精聚妙”將課文內容濃縮在幾個字、十幾個字,或幾十個字之中。比如復習《背影》將課文內容概括為“父子情深”四個字。?

2、啟發性強?

整個中學語文知識系統分散和包含于各冊課文之中,分散或逐步復習,顯得零零碎碎,難以奏效;把它們全部集中起來又枯燥乏味,而且脫離教材,搞不好就犯脫離《課標》的錯誤。比如六冊書可以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各種文體來復習,就其特點加以復習,采用網絡圖,聯系起來板書(板書略),產生了“枝枝相交通,葉葉相覆蓋”的整體印象,加深記憶痕跡,優化了記憶結構,較好地啟發了學生的思維。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3、比較性好?

“比較”被稱為“藝術的超級武器”,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在復習階段,搞好各知識點之間的比較區別是十分重要的。而板書圖示(包括表格)不失為一種簡潔實用的好方法。整個中學知識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豐富多彩有板書圖示、表格顯示出來。比如復習初中第一冊的三篇論文時,我們只要出示一份比較表,然后讓《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生對照課文填好表中的空格,這三篇課文的中心論點、論據、論證方法、論證方式、寫作特色等知識就洞若觀火了。?

4、系統性強?

整個中學語文知識是一個大系統,里面包含著好些既各有特點,又互相聯系的小系統,諸如語文知識系統,文體知識系統,文學知識系統等。復習時把整個語文知識系統分成若干個小系統;然后把這些小系統視作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并根據這些整體特點,按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對一個小“整體”進行有條理、有系統地復習,最后把它們“互相聯系”起來,融會貫通,連接整個語文知識體系,使學生居高臨下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特點和缺陷。繪制樹狀結構圖。在復習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梢姡冒鍟鴪D示進行語文復習,其系統性確實是很強的,效果也是很好的。?

5、趣味性足?